建筑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10:38: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筑师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建筑师的修养论文
摘要:当代的建筑市场仍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龙蛇混杂,众说纷纭。当我们的体系还无法跟上飞速前进的时,当创作源泉仍依赖于翻译的国外建筑书籍时,当祖国的锦绣山河沦为外国建筑师们横行的乐园时,当主流唯外国建筑师是从时,当更多的年轻建筑师们艰难地自觅出路时,有理想、有抱负的建筑师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以期拯救中国建筑的前途,显得尤为必要与及时关键词:建筑师修养
论建筑师的修养
当代中国的建筑市场仍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龙蛇混杂,众说纷纭。当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无法跟上飞速前进的时代时,当创作源泉仍依赖于翻译的国外建筑书籍时,当祖国的锦绣山河沦为外国建筑师们横行的乐园时,当主流社会唯外国建筑师是从时,当更多的年轻建筑师们艰难地自觅出路时,有理想、有抱负的建筑师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以期拯救中国建筑的前途,显得尤为必要与及时。
一、建筑师为什么要进行修养
要讨论建筑师的修养,必先弄清楚建筑师的使命、职责及语言。使命是建筑师对社会、团体或个人做出的承诺,既责任;职责既建筑师所承诺(合同既承诺)的专业服务或项目,既工作;语言就是建筑师所提供的服务内容的产品,既设计。建筑师的修养便是透过这三个层面体现出来。
建筑师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因此也有着不同的职责及语言。几乎自人类出现的那天起便有了建筑这个行业。从一开始的职责仅是为了遮风蔽雨,到后来随着人类的进化,建筑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与含义,建筑师便有了越来越多的职责及语言。旧式的建筑师仅是众多围绕着皇权、宗教、官吏、富贾、士绅、文人们服务的工匠之一。那么,新式的建筑师又该是什么模样呢?
建筑师培训措施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师岗位培训成长激励
论文摘要: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建筑师是具有一定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目前社会上流动比较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全社会应充分重视建筑师的培训和激励,使建筑师更加健康地成长。在岗位训练方面重点阐述了知识、实践和观察三个方面积累的重要性和途径。在激励方面,重点论述了薪酬分配、搭建成长平台、实施精神鼓励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实施弹性工作时间的建议。
一、前言
建筑含意在《韦氏英文字典》是这样表述的:①没计房屋与建筑房屋的科学与行业;②构造的一种风格。这个简要的定义,虽然反映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区别,但基本上还是指建筑本身涵盖的层面,应该是狭义的。广义的建筑就是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而且必须由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因此,建筑具备多重的属性,它与人的行为、工程、科学、社会行业有关,而又与美感和艺术有关。建筑是一门必须面面具备的学科与行业,而围绕它的中心论题就是“人”。
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2000多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曾经指出:建筑的置要素是适用、坚阔、美观。从这个论点引申开来,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地说,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此建筑师首先是一个工程师。同时,建筑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为,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设计要从社会科学角度解决适用的问题,从技术科学的角度经济地实现坚固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的问题。也就是说,建筑师思考和关照的层面是十分广泛的,一个杰出的设计要能反映时代、社会、环境,而且又能满足使用的功能并具备美感与历史感。那些闻名中外的建筑没计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建筑师的培训
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摘要:前几天和一个也来自的博士生师兄在商量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议主题为建筑,我们试图炮轰中国建筑教育。我俩分别毕业于一南一北中国“第一流”的建筑院校,对中国的僵死的建筑教育制度深有感触。后怕引起众怒而放弃这一计划。
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设计
在国外,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国外基本上把建筑学视为文科,至少为一非常特殊的学科,学生的来源也形形色色,不象国内,我们都是绝对的理生。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它确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介于文理之中。但国外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有这门学科,而中国建筑专业的分布就很怪。著名的北京大学现在有张永和先生主持的建筑室,但却没有建筑学的学生。因此从基本出发点来说,中国的建筑教育存在极大的误区。
有多少中国的“知识分子”能知道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的区别?恐怕少的可怜。我有时会费很大的劲去解释,这么多年来,至少解释了几十次了。对于建筑和土木的区别,以及怎样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的含义,那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也不是我现在力所能及的。
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说,一幢建筑上集中了很多的技术要求,也凝聚着审美心理。譬如,结构——怎样保证房屋的牢固,设备——供排水,通风及空调,电器设备,物理环境——隔热保温,光学照明,声响,建筑同城市的关系——,绿化等等。因此建筑师的工作是给建筑一个大的框架,他要协调这方方面面,试图最好的满足要求。而土木结构师负责的只是建筑结构这一个方面。建筑师是整个工程的LEADER.建筑从无到有,这一步至为关键,也确实最难,最有挑战性。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多数的建筑系的学生都会明白。而国内的建筑教育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层次。所以中国的建筑教育也常培养出画图匠,而出不了建筑大师。
更进一个层次,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LIVINGSTYLE)。环顾中国的建筑师,能关注到这一层次的非常少,中国的建筑师的作品经不起推敲,没有深度,也与他们缺乏对人生活方式的思考有关。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中国的建筑师,缺乏这种思考,他们擅长的是对建筑大师作品具体形式的分析,然后去模仿。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对某些片段的肢解,便形成国内这么多“庸俗”的水平不一的建筑。
建筑学核心解决复杂问题论文
摘要:在,人类在发展,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在变化,所以建筑学也在发展。最近20年以来还有发展得越来越快的趋势。建筑学不会终结还会和其它学科结合。会终结的只是一些不合时宜的.
关键词:建筑建筑学
我们认为建筑学的核心应该是一个设计的。建筑设计中大量面对的是一些具体的,常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互相缠绕。这种富于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建筑师经历长期的训练对图形强烈的敏感。(这是正在兴起的复杂学科的对象。)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学只是从其它各个学派借鉴了各种知识和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美学、文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的各流派,几乎可以说,各种人文方面的学科流派基本上都对建筑发生了,不论是左的、右的;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只要是个理论最终或多或少地会被介绍到建筑中来,至少也要被一个建筑学的博士候选人选来作其博士论文。:-)随便翻开任何一本建筑学的杂志,总能从中看见其它学科的巨大影响。在设计方法这个层面上,建筑学借鉴得较多的还是人文方面的东西,包括文学艺术等。对于上的东西用得较少,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人文理论涉及的范围和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和建筑学研究的范围有重叠,建筑学能直接用它的一部分结论,对建筑设计有一些帮助。
在早期,对建筑学有影响是神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古典建筑就是伦理学引入的代表性例子,最近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学和近代哲学的发展,(这些学科都有和实证的倾向)新兴学科很快被引入了建筑学。其它学科和建筑设计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些外来理论到底在什么层面上进入了建筑学,外来理论是否做了很大的改造。建筑学本身是否因此而改变?
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学核心是用常识解决复杂问题,建筑师们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寻找一种能将复杂事物抽象或简单事物的方法,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建筑师将外来理论当作设计的指导思想,而那些理论不是为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关注如下几点:
建筑的地域精神与性格透析
论文摘要:针对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中的地域性文化设计趋势,对地域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建筑的性格作了论述,提出了对建筑性格和地域文化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论文关键词:地域文化精神,建筑性格,历史
现代建筑中“以人为本”已逝去,过多地去讨论功能空间人性化也已成了多余,因为这些东西在浪滔之后已经深深赋予建筑本身。中国加入世贸后,给建筑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地域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1地域文化精神
1.1地域文化的内涵
尔今,在当代建筑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莫过于“地域性”和“文化性”,其实简单地说这两者本身就是统一的概念,本不需要将它割裂开来分析又分析。一句话,地域差异只谈文化差异。在特定的地域气候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是多元化的,是符合当时当地民族特性的,因此,长期以来,必然形成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建筑文化也是普遍遵循这个规律的。
现代主义建筑分析论文
摘要:新现代主义是影响90年代世界建筑发展主流建筑思潮,同样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影响,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受西方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在中国现代主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以及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因而表现出更具中国味道。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就在部分老一辈建筑师以他们近乎杰出的作品构筑中国建筑坚实平台的同时,两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把中国建筑界推向一个极至。对于前者来说,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奋斗以及年见丰富的创作经验的积累,就在当今这种日益优越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手段的北影下,那些仍然没有放弃创作、保持活力的老一辈建筑师不断推出了成熟而富有说服力的作品,下百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建筑的整体水平。后者当是更令人振奋的两股势力,一种来自于西方世界,由地道的国外名星建筑师及事务所、商业建筑师及设计公司,以及借用国外设计组织招牌的华人建筑师组成,他们以争取设计市场及获取设计利润为基本目的,通过他们的特殊身份和手段获得设计机会;另一种势力产生于本土,即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他们中有土生土长但熟知世界建筑潮流的青年建筑师,有受过西方建筑教育并有过西方生活经历后回国工作的青年建筑师,这些人或者通过了正统的国内设计企业机制,替代着某些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思想上逐渐衷微的前辈人,或者通过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了无数的设计项目,得以实现他们的建筑理想,这两种势力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美学,不仅了解中国,而且了解世界(或者相反),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力旺盛,具有争强的劲头,正是他们的作品使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靠得更近,并使中国建筑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三种基本群体组成了壮观的建筑阵容,在中国目前特定条件制约下,他们在建筑设计观念上具有某种显而易见的共通性,同时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道阳光灿烂的建筑风景线,深入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共通性和个性特征。
①他们作品的创作大体遵循这样的规律:为满足现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同一建筑中,以现代主义建筑的某种基本思想或某些设计原则为基因,综合运用多元的设计美学观进行创作:
②某些作品仍崇尚简洁纯粹的机器美学,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又兼具近似后现代的局部装饰趣味,建筑的形式美国微软公司仍作为设计的第一原则:
小议马清运在中国的建筑实践
论文摘要:马清运和他的建筑工怍室马达斯班在中国的建筑实践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建筑界的重视,通过比较马清运和REMKCK)LHAAS在建筑设计和理论上的异同,对马清运在中国的建筑实践怍出了评价。
论文关键词:实验性建筑师,马达斯班,REMKOOLHAAS
在马达的员工心中,这世界上的大师只有一个半,一个是马清运,半个是REMKOOLHAAS。
在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师的队伍里面(注:实验性建筑师指参加主题为“土木”的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的一班中国青年建筑师们),马清运的立场无疑是十分独特的。对当代实验建筑师们的观点和作品加以分析,能清楚地看到在研究的出发点上主要分为三类:一类试图以空间和建造作为建筑的基础概念,建立建筑学科初步的自足性,“建构”现在在各大建筑媒体上频繁出现的词汇,精辟地概括了理论观点。南大建筑是代表。张永和在建构方面也有很多类似的言论,同样,他也强调“设计实践的起点是建造”,强调关注材料本身的性能。但其文人情结却让他一直回避提及这个词。
还有一类走的是个性化、本土化的创作路线比如王澍,他在各个场合,不断强调自己就是想造房子,想找一些和时代无关的和fashion无关的“永恒的东西”。王澍的创作有两个特点:1)完全和市场脱离开,在参加土木展的建筑师中,他是少有的两个没有公司的建筑师之一(还有一个是南大建筑。艾未未不是建筑师不在讨论范围之内)。2)试图和西方的各种理论保持距离,他从来没有提到过建筑是受哪种西方理论的影响,相反,他一直强调的是建筑天性和中国的文人情结。他想走CarloScarpa的路线.但不知道他有没有这个才气了。刘家琨也是个低凋的人,没见过他强调过自己的理论,感觉七在这方面和王澍有一点象,但是刘家琨是有两条线的建筑师,明线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暗线几乎是纯商业的运作。这一点在所有的建筑师里面比较有特点或者说,在他们对待商业主义的态度上,刘家锟选择的是一条折中的路线。
第三类就是马清运了,从他的言论和他的建筑实践中能很清晰地辨别出他的特征,辨别出他和其他建筑师的不同之处。
装配式度假酒店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消费水平提升,越来越多的体验式度假酒店成为大众的选择甚至出现“网红”“打卡”等现象,而这一类建筑设计多采用装配式技术手段来回应建筑场地与满足人们对度假酒店的体验需求。文章依据体验经济下,我国出现的大量的装配式度假酒店这一现象,试图从体验经济下度假酒店的转变和装配式酒店对这一现象的回应来进行分析。从平面、材料和体验这三部分对案例进行梳理,分析现有的设计实践是如何将装配式技术设计手段与地形、使用者空间体验和价值认同进行整合,希望对未来装配式度假酒店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体验经济;装配式;度假酒店;建筑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旅游意识的增强,我国旅游消费逐步由观光旅游产品向度假旅游产品过渡,体验经济下的酒店已经向着“酒店即目的地”的方向逐渐细分。当下,豪华酒店虽然已经供过于求,然而其所面对的客流量和使用者依然被资本看好,国内近几年不断出现的野奢酒店其实也正是在说明,极端精品的奢侈酒店是被需要的。当我们注视“出现即合理”这一现象时,应该反思其背后的形成机制。建筑师在这一时代思维背景下应该将其纳入建筑师的设计精神中,单纯的物理空间功能的延续的套用已不再适应酒店建筑未来的发展,如何将酒店建筑与客人的体验进行结合,才能创造出“此情此景”下的即刻体验,将是建筑师面对这一选题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1相关概念辨析
1.1体验经济
1998年安纳·克林曼早期对于创造建筑体验和营造场所的必要性讨论,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也于1994年在《体验经济》中提出,“无论什么时候,一旦以服务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消费者融入其中,体验就出现了。”[1]体验式经济更趋向于从使用者的生活和情感出发,塑造独特的感官体验和思维认同,驱动使用者自发产生一系列行为来创造新的与使用者主体本身为依据的一系列价值认同与空间认同。
城市建筑规划生态化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非线性科学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介绍了建筑非线性的定义,从突变、混沌、分形等角度,阐述了非线性建筑的重要形式语言,提出了新几何学、非线性结构、环境生态学等几种设计非线性建筑的新途径,以丰富建筑的外观形态。
关键词:建筑设计,非线性科学,环境生态学,新几何学
1建筑非线性概述
非线性科学使人类从全新视角认识自然和社会。超越了牛顿原理和线性科学,而属于随机的、模糊的复杂科学领域。非线性建筑,概括地说,就是在其设计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符合非线性特征的建筑形式。非线性建筑在状态上具有开放、动态、模糊、非平衡特征,在结构上具有去中心、层次、相关特征。受涌现、混沌、模糊、耗散等复杂性、非线性科学理论影响,非线性建筑得出一种自由曲面建筑形态,它从自身性能要求和周围环境影响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新的美学、科学和哲学框架,从而适应了非标准、不规则的因素。
2非线性建筑的建筑表达
非线性建筑在形式语言上呼应了复杂理论、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非线性动力学等,曲面非线性是其在建筑形象上的首要特征。突变、自组织和分形是非线性建筑的重要形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