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赏析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05:54: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筑赏析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典园林建筑风格赏析论文
简介:中国古典园林自成一体,有其独特的风格。封建的儒家与宗教思想在中国园林中的深远影响。
关键字:建筑特点建筑形式建筑风格文化
前言
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建筑史教学的趣味性与延伸性
摘要:着重对建筑的个体造型,风格特点等方面做主要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将有关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人文等丰富的内容灵活有序地贯穿于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过程中配合设计实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从教学的趣味性和对专业的延伸性方面入手打破单调的教学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文化;趣味性;专业;延伸性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遵照教材为线索,着重对每个时代具有代表建筑做着重讲解,就建筑的造型特征,风格特点等方面做主要讲解,学生虽了解古建筑的表象却很难进一步理解建筑与其当时的文化传统,政治历史的联系,难以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建筑史是研究建筑发展的历史,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印射出社会发展的历史,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结构、材料、空间,它又以特定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时代特征、地域风貌,人文历史等因素。若在教学中只是对建筑结构、空间特点等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对建筑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历史人文等知识的融入,则会使学生无法认识到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无法认识到与建筑相关的文化传统,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建筑史的课程中处于盲目无序、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失去了对此课程的兴趣,而又由于较多的文字理论讲解,使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上课没有积极性。在严肃的建筑史教学中增加学习趣味,丰富完善知识体系,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文化与建筑史实的融合
一座伟大建筑的产生,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建筑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地域风俗以及政治历史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所涵盖的文化层面非常广泛。单方面围绕着建筑主体结构,建筑造型,风格特点等问题展开研究则显得教学思路比较单薄,缺乏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很难多层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去思考建筑与文化传统的关系,难以理解一种建筑风格的产生与那个时代的渊源,以及建筑背后所折射出的某种文化,某种意志,某种精神。缺乏了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趣味性。这与单薄的教学思路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建筑史教学虽不能主动扩展为文化史,但可以将一段时间的建筑成就,发展特点融入当时文化传统的框架之中。以教材为主线索,将有关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艺术人文甚至名人轶事等等丰富的内容灵活有序地贯穿于教学之中,以便有助于了解建筑文化的内涵。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完善知识体系,辅助学生对建筑造型,结构特点等建筑本体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史实理论自然也能轻松接受。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
语文教学中美育天地探讨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培养、提高受教育者对社会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欣赏、鉴别和创新创造的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生活情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于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教育都可以发挥它的美育功能,但提到美育,大家都认为它只是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的事情,把美育与其他科目分开。实际上,语文教学与美育的关系极大。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有着美的成分,闪烁美的光芒。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美育渗透,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人格。教师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得不到实践。受现行教育制度影响,语文教学形成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教材中的篇篇文章被分割成字、词、句、段,然后转化成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而课文整体性丧失了。学生因学习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而把语文列为讨厌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可能性与必要性有多少呢?语文是一门综合各种美地学科,中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包括各方面的美:自然美,如《天山景物记》《黄山记》《台湾蝴蝶甲天下》;人性美,如《邓稼先》《尊严》;建筑美,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闽中桥梁甲天下》;艺术美,如《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等。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为实施美育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是美的实践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对教材的赏析就是对美的感受和鉴赏。有表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是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作文教学更是融合了观察美、体验美的过程。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处处闪烁思想美的光芒,对真、善、美的弘扬和礼赞,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挞,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高尚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语文教学应在语言教学(即工具性)的同时兼顾美育功能,这是语文特征决定的。语文教学应在学生未知的天地中开拓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不是陷于枯燥的字、词、句训练,篇章结构的分析的苦海中不能自拔。下面就讲一讲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地渗透美育。
一、析文以情发现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应析文以情诱发学生的美感。通过生动的范读,朗诵诱发美感。作家魏巍说:“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蔡云芝老师读的诗句和音调。”从中可以想到蔡云芝老师读诗一定很美、很有魅力,所以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以至于多年以后,学生还能如此深刻的记忆。如果教师能用标准的发音、清晰的吐字、动听的朗诵、文雅的语言讲课,那么课堂就能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开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阅读和赏析的兴趣,使他们在不自觉之中进入美的境界,受到美感熏陶。例如,中学教材中有很多篇目的诗词赏析,包括现当代诗歌和古代诗词。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一味地解释字词,势必给学生种下不愿学习诗歌的种子,让学生讨厌单纯的诗歌背诵。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富于感染力的范读、朗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朗诵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学生学得满意,教师教得轻松,师生都感到心情轻松、愉快,语文课堂成为欢乐的课堂。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借助优秀播音员的录音朗诵辅助教学,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关西大汉”气概表现出来。用自身雄浑宽厚、字正腔圆的声音读出激昂的感情、磅礴的气势,学生从朗诵中被感染,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二、以文感人激发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处于平等、互相交流的状态,而美育也是可交流的。读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视力》一文时,笔者被作者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求知的渴望及真挚的爱心所感染。上课时,笔者深情地向学生讲述海伦•凯勒的事迹,当讲到海伦•凯勒作为一位盲人、聋人、哑人,仍然渊博的知识、绮丽的想象描绘了假如获得三天视力后的所见所闻时,学生的眼角湿润了。于是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热烈的有关“如何看待生命”的讨论,学生的思想在讨论中慢慢改变了。
三、寓教于乐深入美
我国美术馆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它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历史自身写作的需要,也显示了中国文化艺术史进入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艺术史的自觉努力。美术馆主题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美术馆的出版物中,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进取和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理论写作对美术馆主题的忽视。
关键词:美术馆文化研究
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在两次上书清朝廷未果的情况下,自费在家乡办了“南通博物苑”,内分自然、历史、美术三部分,这是中国第一个兼具美术馆性质的博物馆。1914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故宫更名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更名为“故宫博物院”,确立了故宫的博物馆性质)向公众开放,这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一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效仿西方民主革命的一个政治、文化举措。这一举措是针对通过革命手段颠覆了封建王朝之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塑政治、文化身份的问题。正如卡若·邓肯在谈到法国卢浮宫的转型时所说:“它因此成为一个旧统治结束、新秩序开始的生动象征”,故宫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故宫博物院作为旧秩序结束的象征有余,但作为新秩序开始的象征却不足,它身上所沉积的旧中国审美趣味与当时中国新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极不相衬的。因此,对一个新的国家艺术造型博物馆的呼唤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十分强烈。鲁迅、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林凤梁等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名人纷纷上书或撰文呼吁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国立美术馆。
时在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的鲁迅,于1913年提交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纪念,次更及诸地方”。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普及社会的、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而曾留学法国,对国外美术馆印象深刻的徐悲鸿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而画家的画作“其作品乃代表精神,或申诉人民痛苦,或传写历史光荣,国家苟不购致之,不特一国之文化一部分将付阙如,即不世之天才,亦将终致烟灭,其损失不可计偿”。林风眠于1932年撰文《美术馆之功用》,平实地探讨了美术馆对于认识历史、教化民众、促进艺术以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的问题。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人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形象工程,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和保藏、研究艺术文化的功能。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呼吁声中,中国第一个国立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于1936年落成。事实上,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要建立和发展一个收藏及陈列众多艺术品的国家美术馆是一件十分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新中国的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也是在新中国建国近10年之后才破土动工的。而中国美术馆从建馆到如今,也走过了一段颇不平静的道路。事实上,直到2003年,内部全面翻修的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博物馆性质的国家级美术馆才出现在我们眼前。
上述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到,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并不顺畅。这种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修正的矛盾心态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革命、改革的大氛围之下,艺术的独立性受到较强的干扰,从而使得中国的美术馆难以从本位出发创造自己的前途。
国内美术馆分析论文
1905年,清末状元张謇在两次上书清朝廷未果的情况下,自费在家乡办了“南通博物苑”,内分自然、历史、美术三部分,这是中国第一个兼具美术馆性质的博物馆。1914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故宫更名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更名为“故宫博物院”,确立了故宫的博物馆性质)向公众开放,这实际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这一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效仿西方民主革命的一个政治、文化举措。这一举措是针对通过革命手段颠覆了封建王朝之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塑政治、文化身份的问题。正如卡若·邓肯在谈到法国卢浮宫的转型时所说:“它因此成为一个旧统治结束、新秩序开始的生动象征”,故宫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事实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故宫博物院作为旧秩序结束的象征有余,但作为新秩序开始的象征却不足,它身上所沉积的旧中国审美趣味与当时中国新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极不相衬的。因此,对一个新的国家艺术造型博物馆的呼唤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十分强烈。鲁迅、蔡元培、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林凤梁等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名人纷纷上书或撰文呼吁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国立美术馆。
时在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的鲁迅,于1913年提交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写道“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纪念,次更及诸地方”。曾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一文中明确提出建立“普及社会的、公开的美术馆或博物院”。而曾留学法国,对国外美术馆印象深刻的徐悲鸿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而画家的画作“其作品乃代表精神,或申诉人民痛苦,或传写历史光荣,国家苟不购致之,不特一国之文化一部分将付阙如,即不世之天才,亦将终致烟灭,其损失不可计偿”。林风眠于1932年撰文《美术馆之功用》,平实地探讨了美术馆对于认识历史、教化民众、促进艺术以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的问题。可见,当时的中国文化人已经初步认识到了美术馆是一个国家形象工程,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和保藏、研究艺术文化的功能。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强烈呼吁声中,中国第一个国立美术馆——国立美术陈列馆于1936年落成。事实上,在一个动乱的年代,要建立和发展一个收藏及陈列众多艺术品的国家美术馆是一件十分艰难和不现实的事情。新中国的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也是在新中国建国近10年之后才破土动工的。而中国美术馆从建馆到如今,也走过了一段颇不平静的道路。事实上,直到2003年,内部全面翻修的中国美术馆重新开馆,一个真正具有艺术博物馆性质的国家级美术馆才出现在我们眼前。
上述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到,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之路并不顺畅。这种不顺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修正的矛盾心态之中;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长期处于革命、改革的大氛围之下,艺术的独立性受到较强的干扰,从而使得中国的美术馆难以从本位出发创造自己的前途。
美术馆在中国发展的这种状况,也直接地反映到了美术馆的研究状况当中。了解一个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状况,最直接和直观的方法就是搜索其研究成果。下文的表、图是根据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文图书目录(含海外中文图书)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目录对美术馆主题图书进行的一个粗略统计,统计时间截止于2005年:
表一、图一表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美术馆主题图书最全的图书馆,其美术馆主题中文图书数目仅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美术馆主题图书的1/7。这个检索结果提醒我们有必要对中美两国的美术馆发展规模、发展水平进行一番比较。
禅风室内装饰艺术设计及方法
1禅风室内装饰的必要性
国内多数设计作品依旧止步于单纯的元素堆砌,禅风室内空间,却缺乏寓禅理于设计。如果把设计比作写文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体:淤记叙文的形式,应当使空间表达具备连贯性,有始有终,此种形式适用于博物馆设计等以时间为脉络的设计;于散文的形式,应当注重空间氛围的烘托,此种形式适用于店铺装修设计等,以烘托产品格调为主;盂议论文的形式,设计主题鲜明,空间中以核心部位的凸显为要义,比较适合于高档茶楼,以及禅文化爱好者的住宅空间。这三种禅风室内设计的表达形式,都需要依托室内装饰才能充分展现。近年,国家倡导装配式建筑结构,装配式建筑着重于建筑、结构、机电、装修一体化,最大化稳固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避免二次施工造成的建筑破损。装配式建筑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装饰环节,既要实现设计个性化,又要满足对实用性的需求,这意味着对禅风室内装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的空间结构、整体环境、风水、风格以及色彩的搭配限制多,需要通过装饰进行弥补,否则将出现“千屋一面”的局面。
2禅风室内装饰中的艺术设计范畴
要符合审美特征,在进行装饰设计前,应当不断加深和细化对题材的把控,主要借鉴的风格是中式和日式,但只要相得益彰并不排除其他艺术形式。明确设计中将要采用的形式、特色构件等,依据室内装饰设计范畴,展开设计构思,禅风室内装饰中的艺术设计范畴包括:家具,包括支撑类、储藏类、装饰类家具。禅风家具造型上可以借用中式、日式家具,其中中式以宋代家具的借用为宜,但要在此基础上增加非对称性的元素。饰品,一般为摆件和挂件。禅风室内装饰中主要使用藤编工艺品摆件、陶瓷摆件、木质摆件,以木为主的铁镶摆件。挂件类主要指软笔书法、国画、漆画、壁画等。灯饰,包括吊灯、台灯、射灯等。不仅起着照明的作用,还兼顾渲染环境气氛和提升室内情调的作用。禅风设计对灯饰的造型限制为不用或少用欧式灯品。布艺织物,包括窗帘、床上用品、地毯、桌布、桌旗、靠垫等。禅风布艺除黑白灰色外,可适度加入正红色或黄色进行点缀。花艺及绿化造景,包括装饰花艺、鲜花、干花、艺术插花、绿化植物、盆景园艺等。这是禅风装饰的点睛之笔,也是最便于调整空间氛围的部分,随着季节不同,甚至可营造出不同的景。
3禅风室内装饰的设计原则
禅风室内设计表达应把“禅境”展现出来,要将物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禅宗思想是综合佛、儒、道的观念而产生,也是区分禅风与传统中式风格的区别所在,在中式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禅宗的“空观”,即看空的人格。禅意空间是自然主义,禅悟大多都是从自然中学来的,这里的自然主义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有很大区别,都是主“空”的观点,一方面保留了儒道两家的自然观,另一方面自然是看空了的自然,是心化的自然,所以禅对自然的看法发生了质变。“禅”具备“止观”、“沉思”、“静虑”的特征,最关心和最重视的是人的心境。因此,禅风室内装饰的设计要遵循意在语先、塑光造意、以色造景的设计原则。
文学教育公共选修课教改探索和实践
在工科院校中,随着学习专业的不断细化,学生所接触的人文课程比较少,导致知识面狭窄,精神平庸化与冷漠化,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人文精神教育。文学教育公共选修课程(以下简称公选课)在实现文理渗透互补,开拓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调节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火花,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培育他们的人文情怀等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以土木建筑类专业为特色,土木建筑类专业本身对文学素养有着特殊的需求,它需要把文学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审美性、人文精神贯注进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出有品位的建筑艺术作品,因此开设文学教育公选课程非常必要。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自2005年始至现在开设的文学教育公选课程有:大学语文、《红楼梦》导读、金庸作品欣赏、文学名著与影视欣赏、影视与当代文学、文学与建筑艺术、走近鲁迅、世界经典科幻作品赏析、法国小说欣赏等。这类课程总体上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满堂灌,多年级多专业的大班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教学或者体现不出多媒性或者过分追求多媒效果,以写论文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抄袭现象体现不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这些问题造成文学教育公选课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对文学教育公选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推动这类课程可持续发展。我们近几年进行了以下的改革探索。
一、根据课程特点,更新教学内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文学教育公选课一般是30学时,相对短暂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对象的非专业化决定了文学教育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它有较强的灵活性。我们以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为蓝本,每学期对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局部更新,尽可能地将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带进课堂,做到经典性和时尚性兼顾。90后的大学生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对时尚性表达的偏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引领他们鉴赏那些以前教材中、课堂上未被关注的文学样式,如流行歌曲、网络文学等,我们把其中适合做教学内容的文学素材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学阅读观。例如:大学语文课程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插入当红男旦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歌曲,这是一首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多学生都爱听爱唱,“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我们引导学生就这几句歌词从原诗里找到相应的表达,并说说各自写法的妙处。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导语”中有这样的话“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流行音乐入耳入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影视与当代文学课程讲到知青题材的小说时,把网络上红火的“最温馨感人的情感读物”——《山楂树之恋》推介给学生在线阅读,让学生把小说文本和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思考这部小说所写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在追求性解放的今天还有没有价值?法国小说欣赏课程讲莫泊桑作品时,把当今流行的《金陵十三钗》和《羊脂球》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二者表现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和“救赎的主题”。把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与影视、文学文本与流行音乐进行参照阅读阐释,“可扩展课堂容量,充实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在文学体验之路上获得更多知识”[1]。我们还密切关注当代文坛发展动态,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推介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奖项的获奖作品,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强化主体意识,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工科学校公选课基本都是大班(180-220人)上课,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人们常常将讲授法与灌输式、填鸭式联系在一起,并把教学的呆板、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看作是讲授法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造成这些弊病的不是因为使用了讲授法,而是运用得不恰当,即方法本身未能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环境相协调[2]P269。讲授法对教师的表述语言要求较高。90后大学生“他们对图像化与游戏化的世界相当熟悉,对种种轻巧、有趣的表达非常热衷,对大话式的网络语言更是驾轻就熟”[3]。教师讲授语言应尽量适应这样一个教学群体的阅读风尚和欣赏旨趣,可以适当采用戏仿、戏谑式议论、调侃式转译等表述方式,让阅读过程变为“悦读”过程。“在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这就要求“教师讲解声调要有抑扬顿挫,语言应精炼、优美、富有情绪性”[4]P164,加上巧妙剪裁内容、适当制造悬念、适时提出问题、适度穿插花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教师要对讲授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并实现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指导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景,获得美的体验和人生启迪。“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与互动是文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且对经过十多年应试语文学习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能够多参与,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将自己的认识放在课堂中与大家交流,以便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6]。所以要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互动不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教学行为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情感的大量高扬,而不是无视甚而压抑。教学属于文科教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是认识论上的判断、机会、视界,以让文科教学固有的大开大合的教学场,承载大学生真实生活自我解放的性灵之声”[7]。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师生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在大学阶段,教师降低的是认识尊严”,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真正放下身段与学生对话交流,实现彼此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课堂上学生开小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表现冷漠、教师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三、开放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
中职美术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发展进步培养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其教学地位日益得到关注。在中职院校课程设计中,美术课程不仅为中职学生传授专业的美术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院校;美术教育;能力
近年来,我国中职院校素质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和生源的扩大,各专业技能课程也日益增多。同时,中职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师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更好地适应时展与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中职美术教学中,主要存在缺少审美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需要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一、中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在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美术学为基础,结合现实应用,培养学生将美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当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忽略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性,造成一些中职学生虽然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AutoCAD等软件,但设计的作品缺少新意、没有灵魂。
建筑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特点分析
1引言
“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Negroponte)首次提出,虽然与媒介融合有一字之差,但立意、内涵却完全不同。按照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DeSolaPoo)的观点,所谓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也就是说,一种媒介拥有多种功能。而按照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观点,“媒体融合”是媒体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从而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也就是一个传媒集团拥有多个媒介平台,以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作业模式,有效结合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及广播电视媒体,与互联网介质新媒体的传播通道,实现资源共享和集中处理,再以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各种媒介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融合发展模式。这种全媒体平台的传播形态,受众群体更广,也更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对建筑行业来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作为展示业内最新学术研究和工程技术成果的窗口平台,建筑学术期刊在学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学术期刊的传播形态越发丰富,出版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纸媒,而是呈现期刊+互联网的多平台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融合发展方向。本文即主要结合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特点与现状,重点分析建筑学术期刊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
2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特点
在数字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新一代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媒体融合已具有多维视角,不仅是包括媒体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体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媒体之间的技术逐渐模糊,同时也日渐促成了传统纸媒转向新型媒体产业的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2.1技术化与全能化
无传播不技术,无技术不传播。技术赋能成为新媒体建设的核心推手。正是基于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全方位应用,传统媒体界限逐渐模糊,新兴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网站、独立开发的App等,都有赖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这些新兴媒体的浪潮下,许多传统学术期刊开始尝试新媒体运营,同时继续兼顾纸媒出版,传播内容互有渗透与借鉴,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从而使整个媒体产业呈现全能化。
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超链接
国学教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以诵经读传为主要载体,以促进和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主要目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教育。国学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乃至书画、音乐、建筑等,都属于国学的范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国学教育和语文教学整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分角色读,了解先人睿智
诵读一直都是学习国学文化的好方法,学者朱熹提出:“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分角色诵读的活动,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中,了解古人的智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分角色诵读的活动,体会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古人的睿智。在学生诵读前,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唐雎是一个小国的臣子,他在面对强敌的时候是什么态度?内心情感是怎样的?你觉得在诵读的时候要如何体现出唐雎内心的情感。”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会重点体验唐雎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深刻感悟。如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他给人有勇有谋、能言善辩、遇事冷静、不畏强暴的感觉。”教师再引导学生说说对秦王的感受,学生尝试进行总结:“秦王十分狡猾,目空一切,但是同时这也是一个外强中干的人,所以最后唐雎才会取胜。”学生在分角色诵读中获得了深刻感悟,对古人的智慧有了充分了解。在指导学生诵读国学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们先进行轻声诵读,在愉快的环境中感受气氛,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调动情感,获得情感升华,体会作者笔下渲染的内心世界,最后探讨作品中隐藏的精神内涵。在这样的分角色诵读中,学生提升了阅读和鉴赏能力,而教师也架设了国学探究和阅读教学之间的“超链接”。
二、品味关键词语,体验传统文化的风情
在品味关键词语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风味。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常常会忽略一些看似普通,但是实际上却耐人寻味的词句,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鉴赏这些词句,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提升认识,发现被自己忽略的地方,然后展开自读赏析,从而体验传统文化的风情。2011年,杭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在学习《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鉴赏其中的经典词句,并借此体验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风情。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些看似普通的词句展开赏读。如围绕“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展开赏析,学生可以发现,这里看似写的只是普通的风景,但是实际上却隐藏着传统文化思想。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这个句子展现了苍茫辽阔的场景,这种朴素的白描手法能否体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学生有所体会:“作者独自在冰冷的湖面中欣赏风景,他感到十分孤独,他此时和山水融为一体,进入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样的赏析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内心高洁的情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弯了腰,但是这没有关系,在精神世界中,他们还有慰藉,他们和天地融为一起,抒发内心的哀伤。学生发现这种风情在传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展现了相同的情怀。结合这样的赏析,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人的内心进行了深入剖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赏析,尝试提出质疑,通过自我问难的方式进行解读。这样学生就能细细品味国学作品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借助信息技术,领略作品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