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5:51: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筑科学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PKPM程序应用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讨论了PKPM程序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在结构平面布置和电算程序存在问题。另外人为的错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通过本文的介绍,提醒技术人员在使用PKPM系列软件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关键词:结构布置电算程序人为错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发展的需要,现代建筑向复杂化、大型化发展。工程设计时对结构分析计算软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何保证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及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已成为结构工程师们面对的首要问题。下面我就多年来使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开发的tat,satwe计算程序时发现的部分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进行电算时,由于诸多原因,往往需要设计人花费大量的时间调整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以解决电算结果中不合理的因素。
一、结构平面布置不合理
某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布置在楼梯间,位于端部。由底层内力电算结果,沿墙长度方向的弯矩值相当大(这个弯矩值是由地震力产生),造成基础面积很大。这就是剪力墙布置不合理造成的。不应将长片的剪力墙布置在端部;一定要布置在端部,应将剪力墙分为小段。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标准建设发展方向
摘要:重庆市地处山区,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的建筑边坡工程,建筑边坡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特别是2001年武隆边坡垮塌事件后,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建筑边坡工程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编和参编了建筑边坡工程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相应标准在重庆市建筑边坡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建筑边坡工程标准体系的构建及已完成的相应技术标准,探讨了后期标准建设的发展方向,供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边坡;标准化法;技术标准
重庆市地处山区,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存在大量的建筑边坡工程,建筑边坡工程的质量、安全与正常使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既有建筑边坡工程的安全性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不同时期修建的建筑边坡工程因各种原因造成既有建筑边坡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及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进步,当前,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问题的投诉和司法纠纷事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为了解决建筑边坡工程安全性问题,势必需要开展建筑边坡工程质量、性能等的检测与鉴定工作,特别是当前建设工程领域建设单位未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先行开工进行建筑边坡工程建设,而后通过“施工质量检测”或“安全性鉴定”的方式确定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或安全的现象有增多趋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虑,特别是2001年武隆边坡垮塌事件后,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先后出台了若干建筑边坡建设管理的有关文件,且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为此,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编和参编了建筑边坡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9],相应标准在重庆市建筑边坡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建筑边坡工程标准体系构建及技术标准编制所做的工作,探讨了今后建筑边坡工程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供工程技术人员和政府部门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1制定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0]关于标准的制定有如下要求:第二条本法所称标准(含标准样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第十条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或者授权批准。第十一条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十二条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三条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第十七条强制性标准文本应当免费向社会公开。国家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推荐性标准文本。第十八条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第十九条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定企业标准,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企业标准。第二十一条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第二十二条……禁止利用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向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投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笔者认为标准化法对技术标准的规定有如下要点:(1)标准的分类:①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②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③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2)标准的获取渠道:①强制性标准文本应当免费向社会公开。国家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推荐性标准文本;②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3)标准的要求:①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③禁止利用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4)标准有效期: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5)标准监督: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向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投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标准的构建及实践
结构检测加固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结构的检测与加固技术可细分为检验测试技术、鉴定评估技术和加固改造技术。检验测试技术的基础,为鉴定与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基本数据。鉴定与评估技术是该项技术的关键,是连接检验测试技术与加固改造技术的重要环节,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和论证,确定影响结构性能的因素、各因素影响的程度、存在问题的性质,确定问题的处理方案。结构的加固与改造是针对结构存在问题的处理,包括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操作,是对全套技术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验证阶段。
关键词:结构检测结构加固
一、概述
50年来,我国的结构验测与加固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项到全面、从局部构件到整体结构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最近20多年,结构的检测与加固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应用对象已从开始阶段的单层的破旧民居扩展到建设工程中的各类结构。
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节省国家与企业的资金、保障企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检验与测试技术
探究绿色建筑评价系统考虑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到今天,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已成体系,并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1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绿色建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真正走人实践,一套清晰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发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为绿色建筑的实践和推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美国LEEI〕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英国的BREEM评价体系、日本的〔;ASEBEE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澳大利亚的NAPERS建筑环境评价体系、加拿大等多国GBTooI,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中国台湾省、香港地区也相继推出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制定了定量的评分体系,对评价内容尽可能采用模拟预测的方法得到定量指标,再根据定量指标进行分级评分。对于难以定量预测的内容,采用定性分析、分级打分的方法。这些评价体系的制定及推广应用对于推动全球绿色建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绿色建筑评价工具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注重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评价工具也由早期的定性评价转向定量评价;从早期单一的性能指标评定转向了综合环境、经济和技术性能的指标评定。
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历程
海绵型建筑小区规划设计探讨
1、海绵城市简述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以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为指导。加强自然渗透,避免地表径流,减少雨水管网负荷及市政压力,同时,涵养地下水,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通过调节场地微地形,让雨水缓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达到“滞”的效果,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时间。收集的雨水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排”是充分利用场地的竖向排水,将管道,水泵等排水设施与生物滞留设施、绿色屋顶等低影响设施相互结合起来,并将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的河道水体相互连通相辅相成,实现防治内涝,控制雨洪灾害。
2、海绵型建筑小区规划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2015年6月,三亚入选海绵城市试点。建筑小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将海绵理念融入建筑小区,以建筑小区为基点辐射城市市政绿地、市政公园及河流湖泊,构建真正的海绵城市。国内对低影响开发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缺乏广泛、长期、深入的系统研究和实践[1]。在海绵理念逐渐融入到建筑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一系列的城市雨洪问题逐一显露:雨水排水系统中是在传统雨水管线保留的基础上增加低影响设施;还是将雨水管线和低影响设施有效的衔接;在低影响设施的规划中,低影响设施的“碎片化”与景观规划中的“抱团景观”“景观轴”设计是否矛盾;海绵城市建设不是某一个专业一蹴而就的,涉及给水排水、城市规划、园林景观、水文等许多专业,各专业取得共识,协调各方关系也是目前难点之一。在建筑小区海绵化规划设计中,对以上规划的客观认识,直接影响到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规划合理性,及海绵体的落地,否则,难以切实指导海绵城市的建设实施。
3、小区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
海绵型建筑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陈旺张蕊胡家僖李博才摘要关键词海绵型建筑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涉及一系列新的规划理念,其控制目标也与传统排水系统有很大差异。以海南省三亚市部分海绵型建筑小区的规划设计经验阐述狭义与广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与海绵城市的关系、传统雨水管线与低影响措施之间的关系、低影响措施“碎片化”设计与景观“抱团”设计的矛盾与统一等问题,以期为后续规划设计提供更清晰、科学的思路。海绵型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青年科研基金:气象灾害环境下三亚市建筑群规划设计应对研究(20152002330730102)本着“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河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原则,根据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布置建筑、道路广场(含透水道路铺装、生态停车场)、绿化(含雨水花园)和必要的雨水调蓄模块。充分发挥透水地面、雨水花园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调蓄和缓存作用,依据场地排水大竖向进行地表竖向设计,优化生态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对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的“渗、蓄、滞、净、用、排”。在降雨过程中,充分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景观方式,实现雨水的源头管控,一部分雨水自然消纳,一部门雨水集中存蓄起来,经过处理后进行雨水资源化的利用,剩余那部分雨水最终排入市政雨水管线。融入海绵理念建设的小区能够像“海绵”一样被压缩与回弹,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甚至自然灾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包含生物滞留设施、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以及透水砖等生态景观设施,雨水管渠系统则为常规的排水管线,水泵动力设备等,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多则指盲管,溢流井以及溢流通道等。将三者有效组合,实现雨水的暂存,缓排以及溢流。
立体园林绿色建筑开启新时代探讨
“十四五规划”期间是中国从全面小康社会向美好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立体园林绿色建筑营造了全新的居住方式,前庭后院的建筑设计打开了传统住房封闭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人居品质,符合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了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是奉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好社会的重要体现。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立体园林绿色建筑将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质量化发展,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引领住房消费升级、拉动内需,成立体园林绿色建筑开启人类绿色居住新时代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抓手,助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立体园林绿色建筑(又称:庭院房、城市森林花园建筑),是由新疆天地集团牵头,与众多顶尖科研团队历时多年不断创新的研究成果。立体园林绿色建筑通过建筑基础空间模块的创新,对高层建筑奇数层与偶数层的室内外平面、立面布局进行空间转换,在保证室内采光性舒适性的前提下,使每家每户都拥有了一座两个自然层或以上高度、面积四十多平米以上的具有相对私密性和安全性的空中私家庭院。同时,还可将相邻建筑的奇数层或偶数层在空中相连,形成空中围合院落,供住户休闲娱乐、运动交流。这将使城市居民实现了有家有院、有园有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邻里间和谐相处、居住与绿色和谐共融的美好宜居梦想。立体园林绿色建筑将建筑、自然、人文有机结合,极大满足城市居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契合了国家建设低碳、绿色、人文、宜居生态城市的战略方向。田园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立体园林绿色建筑延续了钱学森院士“山水城市”的研究思路。体现着中国园林专情山水,园林与建筑共生的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实现了职、住、商、娱乐等多功能的复合。其本质是实现微中水、微能源、微交通、微农埸和微降解的载体。因此,立体化的城市功能和空间将成为解决问题和保持城市紧凑发展有效途径。不仅可以削减空气污染,创造四季景色变幻的新地标,还建立了“职住平衡”的新生态系统,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实现微循环。立体园林建筑集合了中国传统四合院、胡同街巷、空中园林、空中停车、电梯房和空中别墅等众多建筑优势于一身,彻底改变城市钢筋水泥林立的环境风貌,提高城市绿化率,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压力,改变城市热岛效应,有效减低PM2.5,彻底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住房品质,在全球开创出了一种全新的“中国住房模式”!
一、立体园林绿色建筑契合国家战略和百姓需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多部委日前联合提出创建目标: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而立体园林绿色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升级版,将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是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城市病”的有效举措。1.对治理“城市病”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集聚效应非常明显,“城市病”也逐步显现。“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进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之间的失谐,导致了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人类文明的倒退。城市立体园林生态建筑改变了城市风貌与环境,搭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邻里间和睦相处的桥梁,提升了人居品质,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治理“城市病”的一剂良方。2.契合了国家大健康战略。实施大健康国家战略,是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是应对医疗卫生领域严峻挑战的重大决策。实施大健康国家战略的重点,是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给老百姓创造适宜生活的生态环境,在群众中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做到“治未病”以防病养身。城市立体园林生态建筑让群众从火柴盒式电梯房中解放出来,回归大自然,享受绿色生态环境,“身、心、灵”得到良好养护,是实施大健康国家战略的有效途径。3.契合了国家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绿色低碳战略,是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履行低碳减排国际义务的重大国家战略。城市电梯房为主的住房模式,城市被水泥柱式的住房覆盖,地面大多被硬化,“热岛”现象严重,成为碳排放重灾区。发展城市立体园林生态建筑,幢幢高楼成为“参天大树”,整个城市变为绿色森林,城市从碳排放重灾区变为大氧吧,净化了空气,调节了气候,消减了噪音,缓解了“热岛效应”,城市成为民众喜爱的绿色低碳宜居城市。4.契合居民居家社区养老需要。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居家社区养老是比较符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受到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欢迎。但传统电梯房让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只能蜗居家中,缺乏邻里交往,享受不到院坝社区文化,医护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居家养老效果。城市立体园林生态建筑,每两层住房的十几二十户人,均有几百上千平米的共享活动空间,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无障碍地出家休闲游玩交往,便于老人之间互助养老,并可共享社区智慧医养服务。同时,街坊四邻其乐融80/2020.102020年第10期风采:行业企业融,老人们在花园庭院中与儿童、年轻人交往,时刻感受着他们的青春与朝气,有助于老人们身心愉悦和健康,安享幸福、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聚族而居,邻里相望”传统文化传承。5.满足城市居民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人均GDP超过了1.5万美元,北上深广等一线城市超过了2万美元,城市居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不允许像欧美国家一样每户一幢独立别墅。城市立体园林生态建筑实质上是将地面别墅搬到了空中,在占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让居民享受到别墅的生活品质和便利的城市配套服务,居住高层的居民如同居住在地面一两层高的四合院里一样舒适,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空中“微型社区”,营造出全龄友好的新型社区环境,无疑会广受城市居民的欢迎。6.契合国家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支撑了我国经济发展多年,尤其在当前百年不遇的国际大变局背景下,房地产业仍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内容,是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抓手。立体园林绿色建筑为房地产业的绿色升级、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目前尽管部分城市商品房建设已经过剩,但面临既有住宅区更新改造的需求。在当前国家实施的城市旧城改造中,利用城市立体园林生态建筑模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基本思路是,将拟改造城市老旧小区最边上的楼拆掉,建成高层城市立体园林生态建筑,参考TOD模式,把小区泊车和托幼、养老、医疗、购物等便民服务以及绿化分别嵌入到该建筑的地下空间、底商和高层住户露台之中,在满足小区居民需求的同时,又有效拉动了服务业的就业。政府不用投入资金,仅利用容积率政策,就可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参与项目开发,解决老旧小区改造资金需求,在满足城市居民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形成强大的经济增长动能,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有效措施。
二、立体园林绿色建筑的效益分析
较之一般建筑,“立体园林绿色建筑”具有更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能为社会创造更好的公共利益,为环境带来更好的生态利益,更加契合容积率奖励机制。与普通住区相比,在相同土地规模,相同人口数,相同开发成本的情况下,城市森林花园建筑能带来更有效的实施效果,带来更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态、景观实施效益。1.经济效益。立体绿化产生的间接的社会经济价值是其本身直接经济价值的18~20倍,以200亩城市森林花园建筑为例,其绿化总面积将达到或超过200亩,使用地100%得到利用,并且在相同的人口容量及土地容量的情况下,可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极大地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18),而且其生态效益每年可带来的间接经济价值高达3562.3万元人民币(以成都为例)。2.社会效益。“城市森林花园建筑”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公园绿地等公益设施和空间,使“在公园中建设社区”成为可能,成为绿色舒适的公园式社区,打造生态优质的公共服务空间,从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为城市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3.生态效益。生态价值:以成都200亩城市森林花园建筑为例,根据私家花园庭院的种植情况,可以计算出使用期限内,200亩城市森林花园建筑每年可固碳34865.05t、释氧25357.35t;净化空气(SO2、烟尘等)7999.40kg;节约用电1035260kwh;涵养水分3700t。由此可见城市森林花园建筑拥有较好的生态效益,不仅可以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街区小气候、改善室内温度及湿度,消减城市噪音,降低空气污染,同时又能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排放,便于海绵城市生态效益的发挥。4.景观效益景观绿化:美化城市第五立面,使整个建筑在绿色植物包裹之中,营造绿色宜人、亲切自然、全龄友好的社区环境,使人居环境更具优势;普通社区绿地率仅占30%左右,一个占地200亩的城市森林花园建筑区域,可以在空中带来超过200亩的绿化土地,使得相对绿化率达到100%,实现了绿地面积的最大化。
三、立体园林绿色建筑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加固设计分析
摘要:某旧住宅楼原房型为合用厨、卫,现通过在北侧扩建的方式实现在厨卫均在套内的成套改造。原结构因年久,存在部分墙体承载力不足和梁板开裂、裸筋、钢筋锈胀、平顶预制板拼缝等损坏现象。改造后原结构荷载有所增加,故对原有基础进行加固。扩建部分和原结构部分基础均采用筏板+桩,以减少房屋的沉降量对原有房屋的影响。介绍了加固设计方案和细部构造情况。利用碳纤维片材加固出现损坏的梁、板。改造后设计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
关键词:扩建;加固;碳纤维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上海某旧住房综合改造项目,该项目原建于20世纪50年代,房屋为多层住宅楼。结构类型为六层混合混结构,纵横向承重体系。房屋各层均有圈梁,但未见构造柱。房屋北侧布置楼梯间和厨房、卫生间,南侧为卧室。原房型为合用厨房间、卫生间,部分独用卫生间,本次改造主要通过北扩的方式,原有楼梯拆除,新做单跑楼梯间,走道北移,保持原有的楼梯间样式及疏散方式不变,各室入户门至疏散楼梯间距离保持不变。根据建筑功能调整的需求,做部分扩建,扩建部分均为砖混结构,并对保留部分的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本次设计为“空心房”改造,在项目实施前,住户需把所有物品搬离房屋。改造完成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原建筑保留部分满足承载力要求。
2房屋基础设计
经现场开挖检测,房屋承重墙和轴C、轴D处混凝土柱下的基础形式为混凝土条形基础,轴A和轴B处混凝土柱下的基础为混凝土独立基础。原有房屋的建造时间较长,房屋改造后荷载增加,因此对原有基础进行加固,采用筏板+桩。扩建部分基础采用筏板+桩,用以减少房屋的沉降量对原有房屋的影响。因本项目为加建电梯、扩建厨卫工程对振动、噪音、环境污染等控制要求严格,且施工场地狭小,在周围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桩型比选厚选择静压锚杆桩。基础底板厚为450,桩采用250X250锚杆静压桩,桩长8米,分4段,桩基持力层为2-3-2层土,单桩承载力设计值160KN,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锚杆静压桩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原房屋的自重,先在基础上凿出压桩孔和锚杆孔,然后埋设锚杆,锚杆反力架用千斤顶将桩逐节压入基础的压桩孔中,当压桩力达到设计承载力和满足设计桩长时,便可将桩与基础连接在一起,该桩便能承载上部荷载,从而减小基底土的压力,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桩基础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KPM(2010版)建筑结构通用计算软件,按房屋现有使用条件,对房屋进行桩基结构验算。同时采用提高上部结构刚度的方法,对墙体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增加构造柱等措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经验算,基础满足现有规范要求。
大河庄苑结构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大河庄苑大型社区结构设计计算的全过程,针对大型社区建筑多样性,结构复杂性,结构工程师如何利用概念设计选则即安全可靠又经济实用的结构体系,同时就一些特殊问题的特殊处理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大型社区,结构体系,安全经济,构造措施,
关键词:大型社区结构体系安全经济构造措施
1.概况
中关村大河庄苑项目是中关村西区唯一的集中高档住宅、公寓、写字楼及商业设施服务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群体,工程位于苏州街以西、大河庄南路以北,场地占地面积52000M2,建筑总面积250000M2,本设计包括:1#板楼--多层住宅、2~5#板式小高层住宅、6~8#高层塔楼住宅、幼儿园、地下锅炉房、大型地下车库及办公楼组成。
其中:1#楼平面尺寸为71.64mx25.12m,3、4层;2#楼平面尺寸为86.3mx17.7m,10、11层;3#楼平面尺寸为106.6mx16.67m,10、11层;4#楼平面尺寸为70.60mx15.20m,10层;5#楼平面为“L”型,一层为商业用房,地下一层为商业会所,二层以上为住宅,平面尺寸为68.7mx23.5m+39.8x15m,10、16、18层;6~8#楼平面尺寸为38mx34m塔楼,16层;幼儿园平面尺寸为40.3mx17.38m,二层;锅炉房平面尺寸为22.4mx18m,一层;1#楼与2#楼之间设两层地下车库;3#楼与4#、5#楼之间设有两层地下车库。办公楼。地下三层,平面尺寸为124.40mx54.90m,地下二、三为汽车库,地下一为商业用房;地上16层,平面尺寸为84.00mx33.60m,地上一、二为商业用房、其它为办公用房。
2.设计依据
绿色建筑探讨论文
舒适、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正如同“阳光总在风雨后”,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设部与科技部共同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瞄准国际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重点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规划设计指南,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实现建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从八个方面开展研究:
课题一“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确定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导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研究内容包括:对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技术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地域气候条件有关的建筑热工指标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实践;完成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技术指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软件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开发用于定量评价建筑环境的模拟软件,包括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日照和采光软件等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课题二“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评价方法研究”,主要进行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建筑结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建筑结构体系绿色性能的技术手段研究;绿色建筑结构选型技术导则研究;钢结构(含公共建筑与住宅两类)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课题三“绿色建材技术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围绕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主要研究工作分为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评价分析技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新型环境协调产品的研究开发三部分。课题下设9个子课题,包括: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筑部品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基础数据库和评价软件的编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研究中、室内湿度调节及抗菌防霉功能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产生负离子功能建筑装饰品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净化空气材料和技术的研究。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论文
舒适、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正如同“阳光总在风雨后”,大量宜居住宅和宏大公共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设部与科技部共同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瞄准国际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重点研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规划设计指南,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实现建筑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从八个方面开展研究:
课题一“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导则和评估体系研究”,结合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国情,研究确定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导则。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
研究内容包括:对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技术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与地域气候条件有关的建筑热工指标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实践;完成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及技术指南;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的特点,探讨政策控制和市场机制结合,引导和推广绿色建筑的途径;开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软件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开发用于定量评价建筑环境的模拟软件,包括建筑热环境模拟软件、日照和采光软件等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课题二“绿色建筑的结构体系评价方法研究”,主要进行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筑结构体系全生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建筑结构绿色评价体系研究;提高建筑结构体系绿色性能的技术手段研究;绿色建筑结构选型技术导则研究;钢结构(含公共建筑与住宅两类)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和成套关键技术的研究。
课题三“绿色建材技术与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围绕建筑材料在绿色建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主要研究工作分为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评价分析技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新型环境协调产品的研究开发三部分。课题下设9个子课题,包括:绿色建材技术及分析评价方法的研究、绿色建材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建筑部品分析评价技术的研究、绿色建材及建筑部品基础数据库和评价软件的编制、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及其配制新混凝土的研究、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在新型建筑材料中应用研究中、室内湿度调节及抗菌防霉功能建筑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产生负离子功能建筑装饰品关键技术的研究、高效净化空气材料和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