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01:45: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筑大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建筑大学论文

建筑期刊学术论文研究

摘要:期刊论文是反映建筑理论研究的一个独特窗口,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收集1978—2018年间由陕西省理论工作者发表在建筑期刊上的论文,统计分析论文的文献数量、核心作者群、关注热点、研究趋势等特点,从而多维度地呈现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状况。

关键词:建筑期刊;理论研究;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百废待兴的落后省份,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大省,建筑行业、建筑文化、建筑理论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累累硕果。先进的技术与思想的不断传入,与西部地域特色的冲突、碰撞使得建筑理论工作者不断思考陕西省建筑的正确发展道路。进入新千年,陕西省的建筑创作与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也给陕西省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在此多重机遇时刻,统计分析其学术成果,有利于理清其研究脉络[1]。文章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方法,梳理陕西省自改革开放后建筑理论研究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可以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现状了解得更加全面,为今后的发展及研究提供借鉴[2]。

2研究对象的确定

2.1文献作者的确定文章所说的文献作者即陕西省建筑理论工作者,包括陕西省各大设计机构以实践为主的执业建筑师、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科以研究为主的教师及学生、相关政府机关单位的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建筑团体等。文章对论文的收集以研究机构为单位,这些研究机构包括(1)高校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2)设计院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3)政府机关单位:西安市规划局。2.2主流建筑期刊的确定陕西省建筑理论工作者发表在建筑学主流期刊上的论文往往代表着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对主流建筑期刊的选择,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是考虑学术上的代表性,即建筑学术界所认定的学术期刊,结合核心期刊的评定原则及老八校所认定的A类建筑期刊;二是考虑时间上的代表性,即所选期刊尽量能涵盖所研究的时间段,期刊发文载文量有保障;三是兼顾陕西省省情,考虑陕西省创办的主要建筑期刊。最终文章选定《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新建筑》《华中建筑》《时代建筑》《建筑创作》《城市环境设计》《城市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合计共11种建筑期刊,其中有些杂志几经改名,其不同命名阶段也在统计项期刊中,统计结果则算在现在的期刊名称中[3,4]。文章对学术论文的收集以论文作者的机构为单位,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这些研究机构在1978—2018年期间所发表在主流建筑期刊上的与建筑理论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些机构经历几次改名,单位名称也存在不规范情况,甚至有些作者没有附加单位机构,在收集过程中尽可能对其进行查漏补缺。

查看全文

知识图谱生态建筑研究趋势分析

摘要: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依据,以Citespace为数据分析工具,对2010—2019年生态建筑研究的1362篇“核心期刊”和13914篇“全部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文章作者、热点机构、高引用论文、研究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结果显示,国内近年的研究热点是生态城、可持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化、生态文明和传统村落等,有关生态建筑领域的研究各有侧重点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关键词:生态建筑;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1数据选取与整理

1.1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中期刊收录的文献,数据获取时间为2019年12月13日。检索策略为CNKI数据库中主题词设定为“建筑”并含“生态”,时间段为2010—2019年,共检索到13914篇,其中核心期刊1521篇。逐条对文献进行检验,人工剔除征稿信息、新闻类信息、会议类信息、学者访谈及重复文献等无效信息后,共在CNKI得到有效核心期刊1362篇,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数据。

1.2分析工具

查看全文

浅析重庆打铜街民国银行建筑

摘要: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川康殖业银行和四川商业银行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政权的交替依然屹立于重庆打铜街的街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将在目前研究状况基础上对其建筑风格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川康殖业银行;四川商业银行;风格

关于重庆民国时期建筑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细化,从原先较为简单的介绍到比较有针对性的装饰研究,关于川康殖银行和四川商业银行的讨论也逐渐随之深化。但现行研究在对于这两座建筑建筑风格的探讨上还是不够深入。本文将依据沃尔夫林形式分析中的五对概念,对这两座银行建筑的建筑风格进行更为明确的区分。

一、川康殖业银行

川康殖业银行的建筑正立面虽有装饰但装饰简洁,多采用几何纹样,少突出于建筑结构基本形式的立体性装饰物,对于建筑基本结构形式没有形成遮挡,显示了限制的、规则性的、固定的形式,属于沃尔夫林所讲的“封闭的形式”。这种简洁的装饰同时也突出了建筑物清晰的轮廓线条,给建筑物带来了“线描的”特征。可把握的外轮廓线,满足了诉诸触觉的视觉要求,让整个建筑拥有了“清晰的”面貌。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建筑正立面,没有强调建筑的深度关系,体现了“平面”的特点。银行一、二两层爱奥尼亚柱头的双柱独立于其他部件且与三、四两层仿壁柱的装饰物上下对应,将建筑从纵向上分成了势均力敌的两个部分。窗户周围的装饰物虽然统一却没有强烈的主次之分。处处彰显着“多样统一”的关系。

二、四川商业银行

查看全文

土木工程专业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本科生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可以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培养学生在项目环境下学习、沟通、工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以后的岗位竞争力。本文结合几年来指导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毕业设计的经历,探讨过程管理和指导的体会和经验。

关键词:土木工程;本科生;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早在2010年就已开展了和境外高校的联合毕业设计,建筑工程系就曾与美国大学、香港大学等联合进行过创新和探索[2]。这几年同济土木学院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下面简称校企联合毕设)方面加快了脚步,和很多实力雄厚的设计研究院(包括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及施工单位(包括上海建工集团下的一~八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这些企业提供给土木学院建筑工程系的联合毕业设计(或论文)题目这两年每年多达50多个,反映了企业的需求和对同济学生的欢迎程度。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导师熟悉工程,明白企业技术所需,而校内导师理论基础好,对题目的方向、难度和深度把握有较好的掌控能力,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好处,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

2.选题程序

一般12月初系里接收到校企联合毕业设计题目,接下来系里把题目发给所有的老师根据自身兴趣和熟悉程度选择;将确定了校内导师的题目和老师自报的题目一起发到毕设系统里,供学生选择(按照题目数量:学生数量=1.2:1的比例),系统按照志愿顺序和绩点高低自动分配;落选的题目和学生再在系统里随机匹配。图1是今年建筑工程系收到的部分联合毕设题目和校内导师的选题情况,可以看出题目都是来源于实际工程,校内老师选题也很踊跃.

查看全文

建筑文化研究的现状与策略

本文作者:李岳川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近代广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唐孝祥教授及其硕士生发表的一系列著述和学位论文为代表,在研究对象上集中在广东的三大侨乡,主要包括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2003)、赖瑛《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2005)、吴妙娴《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朱岸林《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下面本文就这几部著作和论文进行详细的评析。唐孝祥的《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是一部从建筑美学视角对近代岭南建筑文化进行剖析的理论佳作,作者吸收和借鉴了现代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理论成果,在生存价值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建筑审美文化机制的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以此为理论工具,作者对近代岭南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进行了框架式的探讨。在论证岭南三大侨乡建筑审美文化机制和建筑适应性的基础上,《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地域性格”这一颇有启发意义的概念,用来概括广东侨乡的建筑审美文化精神,作者总结道:“从文化地域性格看,五邑侨乡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强烈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文化性”①、表现出“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兼容性特征和创新性特征②”;兴梅侨乡“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反映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和持守……形式多样的客家侨乡建筑充分显示了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的高度适应性……建筑选址的风水观念反映了客家侨乡对建筑环境的审美选择”;而潮汕侨乡建筑则表现出“博采众长的开放品格”、“经世致用的商业意识”、“精雕细刻的炫富心理”③。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的侨乡建筑研究文献,《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表现出了相对宏观和系统的视野,它不局限于对某种单一的侨乡建筑风格进行描述,而是采用普遍联系的方法,论述了不同区域、不同建筑现象背后的共同的文化驱动力,以及受不同历史地理条件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影响,不同地域侨乡建筑的发展所表现出的不平衡性。总的来说,《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对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概括是框架和要点式的,它为建筑美学在侨乡建筑领域的研究确立了方向,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其方向即是坚持主客体相互契合的辩证思路原则,而方法则可以概括为反映建筑审美标准辩证性的审美文化机制四层次说和建筑适应性理论。在唐孝祥教授指导的三篇硕士论文中,这些原则和方法被遵循和应用,使得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赖瑛的硕士论文《兴梅侨乡近代建筑美学研究》(2005)主要从审美文化背景、审美属性、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审美文化个性几个方面来论证兴梅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在审美文化背景的相关章节中,作者将兴梅侨乡的文化精神概括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慎终追远、重本溯源的宗亲观念,自强不息、无私回报的文化心理”④,这是该文对主体审美文化心理的概括,而在客体方面,除了对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一般性探讨外,该文主要概括了兴梅侨乡建筑人文适应性特征,即“重贵轻富的价值取向,趋吉避凶的艺术追求,进退两宜的文化心理”⑤,以及建筑美的表现形态,即“千姿百态的建筑样式,礼乐相济的文化意境,独具一格的环境模式”⑥,最后。根据主客体相契合的原则,作者概括了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即“尝试性的文化开放特征,恪守传统的美学特征,基于堂横屋的建筑性质特征”⑦。朱岸林的硕士论文《近代广府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在论文结构上和赖瑛的论文基本相同。主体方面,该文将近代广府侨乡的文化精神概括为“重商崇利、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博采众长的文化心理,恋祖爱乡、实业兴国的民系观念”①。客体上,广府侨乡建筑的人文适应性特征被概括为“积极主动的开放品格,汇通中西的融合思维,勇于创作的创新精神”②,在建筑美的表现形态上,该文主要从建筑造型、建筑意境、建筑环境三个方面做了一定分析。吴妙娴的硕士论文《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美学研究》(2006)比起前面两篇论文有了一些新的视角,主要体现于该文对侨资与侨乡建筑发展关系较为系统的探讨,该文总结了近代潮汕华侨投资的一些特点,包括投资房地产业比其他行业利润更有保障;地区城市人口增加,有发展房地产业的需要;以及传统心理和市政建设对房地产业的推动等。此外,该文也同样从主客体角度概括了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主体上,潮汕侨乡的民系精神表现出:“尊儒重商、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团结自强、博采众长的民系心理,微观技巧、经验直观的思维方式,精美细致、雅俗共赏的审美理想”③,在客体上,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属性表现为:“因地制宜的地域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内涵深厚的人文适应性特征”④。总结来说,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表现为:“(城乡)建筑形制发展的不平衡性,建筑技术的务实性及建筑装饰的炫耀性”⑤。前者来源于“潮汕民系保守与开放的二重性心态”⑥,而后者则“体现了潮汕民系务实与虚荣的矛盾心理”⑦,“这种矛盾心理深刻地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儒家主体文化与海洋性文化的抗衡,同时体现了经验性文化及商业文化在潮汕近代建筑上的影响”⑧。以上三篇硕士论文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所建立的建筑美学理论为指导,深化和拓展了广东三大侨乡的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由此我们得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广东各地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如广府侨乡建筑的崇商重利、积极主动的开拓创新;兴梅侨乡建筑的重贵轻富、恪守传统与尝试性的文化开放;潮汕侨乡建筑的尊儒重商,微观技巧等。若对三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审美文化特征正是地方乡土文化、儒家主体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三者博弈之下的不同结果,由于华侨群体的建造行为正是他们在中西文化抉择中自觉与不自觉的一种心理反映。是抛弃传统的建筑观念,对西方建筑文化全盘接收,还是兼容并包,择善而从,这并不是一个单项选择,不同地域的华侨群体生存方式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不同,由此产生多样的侨乡建筑风貌。

尽管现有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审美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研究仍较为薄弱。主体审美心理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华侨往往也不善著述,因此对其界定只能依靠对主体行为和建筑现象的解释。但现有研究往往从建筑现象做宏观的文化精神的概括,而对主体的社会构成,以及主体行为缺乏清晰的分析。第二,对于侨乡建筑文化地域性格的概括缺乏建筑学的特征。诸如“开拓创新”、“尊儒重商”等形容事实上是建筑反映出来的主体精神,这些精神特征不仅见之于建筑,也反映在服饰、家具等等其他物质资料中,而建筑本身的审美文化特征应当更加类型化。这方面研究的缺失实际上反映了对主客体联系认识的断裂。第三,关于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文化地域性格与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现有研究还较为表面化。社会经济政治对于建筑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影响如何参与到具体建筑形态的塑形过程中去,这是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现有研究往往回避的问题。第四,现有研究较为忽视侨乡建筑审美文化与侨乡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虽然他们认识到侨乡建筑文化是文化冲突和融合的结果,但仍然使用相对静态和孤立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现象,而忽视其动态和过渡性的审美文化特征,以及其在整个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现实意义还有待深入挖掘。侨乡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体系冲突、分化、整合与调适过程在民间演进的生动实例,与当代世界建筑文化多元融合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鲜有研究讨论近代广东侨乡所发生的建筑文化适应现象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借鉴意义。

解决以上学术缺憾的关键在于,寻求某种视角,或是某个概念,或是某种方法,来统合主体与客体,以及各种学科视野。正如唐孝祥认为,“美学的学科边缘性和建筑美学的边缘交叉性质,决定了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研究在对象上的复杂性,在目标上的多样性和在方法上的综合性”①。这一观点对于广东侨乡建筑的审美文化研究也同样适用。但是难点也出现在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上,即如何将传统的建筑学重客体的研究倾向与主体研究结合起来,以及如何将传统的建筑学重现象的研究倾向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视角结合起来。从而解决现有研究中各种视野和方法表面化和缺乏联系的问题,这里,我们试图引入“空间”概念作为建筑审美文化研究中联系主体与客体,建筑学与其他学科视角的一条桥梁。这里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建筑学意义上的空间,而是表现为多学科交叉视野的重合点。在社会学中体现为空间社会学,在经济学中体现为空间经济学,在心理学中体现为环境心理学等,空间概念的不同层面为各学科视角的研究提供了互通的渠道,近代广东侨乡社会处于空间转型的历史阶段,传统空间模式被逐渐消解,新的空间模式开始扩张,这是其建筑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思想空间、艺术空间等各层面空间内涵的共同特征。其中,建筑空间与其它人工环境共同构成抽象空间的物质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各学科视角的侨乡建筑研究得以整合并系统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即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体现出过渡性的文化地域性格,它既推动了社会的空间变革,同时也是社会空间变迁的结果。见表1。通过考察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所推动和反映的社会空间变迁特征,可以得出另一个推论,即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流行性和大众性,它表现为一种“建筑风尚”。由于社会空间不会因为孤立的、偶然出现的新空间形式而发生变迁,只有当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为大众予以认可时,我们才能说整体的社会空间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社会空间变迁,因此这里涉及到空间转型的动因、发展机制和结果。首先,从动因来看,任何文化模式在生长阶段都存在着空间的扩张现象,即通过对空间的占有,来实现文化原型的自我复制和繁衍。然而,客观空间的有限性则预示着增长的极限,导致了不同空间模式的冲突,近代广东社会的移民潮和西方文化的侵入正是空间冲突的表现;其次,从发展机制来看,空间文化模式转型是一种质变过程,与常态下的线性扩张不同,这一过程的空间扩张呈现指数化暴涨的特征,在物质实践上表现为某类建筑形式的流行热潮,流行既可以从原有空间模式的母体中产生,也可以通过跨文化方式产生,“当一种习俗经历了跨文化传播,就可能演变为另一文化圈内的时尚并被再次流行。当然,此时尚已非彼习俗,它是一种经过了异域文化再加工后的时尚”1,近代广东侨乡西式风格建筑的流行即符合这一规律,国人眼中的西洋建筑自然迥异于西方本国人的审美经验,在模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误读和自由发挥的情况,因此侨乡建筑普遍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最后,从结果来看,在流行阶段以后,空间的扩张或衰落消失、或衰趋于稳定、前者仅表现为一时的建筑风尚,后者则成为稳定的建筑风格,然而还有第三种结果,即介于二者之间,这也是近代广东侨乡建筑文化的演化结果,它们没有成为主流的空间文化模式表征,而是成为今天多元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

纵观近代广东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基础研究已取得了较为坚实的成果,但仍存在广阔的学术空间有待后继者深入发掘。笔者认为,主客体研究的联系性,以及建筑学视角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是深化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而加强联系性的途径之一即是在研究中引入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概念,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建筑审美文化与近代侨乡社会空间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审美文化的性质和地位上来说,侨乡建筑是近代民间建筑本土自主演进的一种途径,具有大众性、流行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它们参与到对传统地方建筑体系进行消解,和引入新的空间文化模式的历史潮流中,在民间建筑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近代侨乡建筑审美文化成为广东两省侨乡空间文化模式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在推动广东地区的城乡建筑和社会发展,延续文化传统,促进侨务工作开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论文

摘要:前几天和一个也来自的博士生师兄在商量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会议主题为建筑,我们试图炮轰中国建筑教育。我俩分别毕业于一南一北中国“第一流”的建筑院校,对中国的僵死的建筑教育制度深有感触。后怕引起众怒而放弃这一计划。

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设计

在国外,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国外基本上把建筑学视为文科,至少为一非常特殊的学科,学生的来源也形形色色,不象国内,我们都是绝对的理生。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它确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介于文理之中。但国外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有这门学科,而中国建筑专业的分布就很怪。著名的北京大学现在有张永和先生主持的建筑室,但却没有建筑学的学生。因此从基本出发点来说,中国的建筑教育存在极大的误区。

有多少中国的“知识分子”能知道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的区别?恐怕少的可怜。我有时会费很大的劲去解释,这么多年来,至少解释了几十次了。对于建筑和土木的区别,以及怎样从根本上去理解“建筑学”的含义,那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也不是我现在力所能及的。

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说,一幢建筑上集中了很多的技术要求,也凝聚着审美心理。譬如,结构——怎样保证房屋的牢固,设备——供排水,通风及空调,电器设备,物理环境——隔热保温,光学照明,声响,建筑同城市的关系——,绿化等等。因此建筑师的工作是给建筑一个大的框架,他要协调这方方面面,试图最好的满足要求。而土木结构师负责的只是建筑结构这一个方面。建筑师是整个工程的LEADER.建筑从无到有,这一步至为关键,也确实最难,最有挑战性。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多数的建筑系的学生都会明白。而国内的建筑教育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层次。所以中国的建筑教育也常培养出画图匠,而出不了建筑大师。

更进一个层次,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CONSCIOUSNESS),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LIVINGSTYLE)。环顾中国的建筑师,能关注到这一层次的非常少,中国的建筑师的作品经不起推敲,没有深度,也与他们缺乏对人生活方式的思考有关。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中国的建筑师,缺乏这种思考,他们擅长的是对建筑大师作品具体形式的分析,然后去模仿。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对某些片段的肢解,便形成国内这么多“庸俗”的水平不一的建筑。

查看全文

售楼处室内空间设计及可持续性研究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非常迅猛,城市人口激增,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日益见长。房地产业和市场也随之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了大量的住房,售楼处也批量涌现。售楼处在城市里随处可见,且一般规模较小,设计比较灵活。而售楼处因其本身的特质——临时性,这就意味着楼盘销售完成的同时,售楼处的价值也随即消失。文章对售楼处室内空间作简要分析,探讨当前售楼处生存现状,对售楼处今后的发展命运给出建议。“拆”亦或“不拆”,都不是绝对正确的答案,售楼处该何去何从,售楼处的可持续再利用已成为不可推脱的问题。

关键词:售楼处;室内空间;可持续性

1售楼处室内空间设计分析

售楼处是房地产向购房者提供销售平台和沟通桥梁的地方,为购房者展示商品房的销售信息,给购房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售楼处在城市里随处可见,且一般规模较小,设计比较灵活。而售楼处因其本身的特质——临时性,这就意味着楼盘销售完成的同时,售楼处的价值也随即消失。售楼处作为一个有着展示性、商业性等特殊性质的建筑,它有着其独特的空间形象,所以必须要求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清晰、流线畅通、整体环境协调。1.1平面类型。常见的平面类型如下,(1)矩形:矩形平面布局规整、占用土地较少,内部空间简洁。这种平面形状应用较少,一般适合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段。(2)三角形:三角形平面有助于凸显个性鲜明的售楼处形象,使得售楼处在周围环境中非常显眼,但是内部空间容易受限制,设计时要注意避免“死角”这样的边角空间。(3)圆形:相比于三角形平面,圆形平面不仅能够创造出特别的建筑形象,而且还能形成独特的弧形内部空间,其空间可塑性较大。(4)组合形:组合形平面是基本几何平面进行重组而得到的平面类型。这种平面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建筑造型和室内空间,空间灵活多变、层次丰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1.2功能分区设计。售楼处是开发商进行销售的重要媒介,以最直接的方式影响买家的购买率,其一般设有接待区、展示区、洽谈区、休息区、签约区、更衣室、洗手间等功能空间,所以售楼处功能分区必须简洁明了,以免在销售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1.2.1展示空间。展示空间是售楼处的重要部分,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提供其大量的楼盘信息。展示区一般分为沙盘展示、小模型展示和样板间三种。沙盘一般设置在售楼处的中央大厅处,给购房者最直接的视觉刺激,高大的空间更是可以容纳多数人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展示楼盘的具体情况,让购房者了解项目本身。规模较大的售楼处还设置了样板间,在样板间的设计上,设计师需要向购房者充分展示商品房的真实情况与品质设计,给购房者一个形象直观的感受,刺激购房者对商品住房的购买欲。大部分购房者因缺乏相应知识,因此会更加依赖于售楼处样板间呈现的信息。1.2.2辅助空间。辅助空间一般有接待区、沙盘区、洽谈区、休息区、签约区、洗手间、办公空间等。辅助空间一般注重功能全面与环境舒适,如接待区一般正对门口,迎面设有服务台,入口空间开敞,为购房者提供基础服务工作。洽谈区则主要设置舒适时尚美观的家具基本设施,墙上会做一些展板其中包括宣传图、社区住房的效果图、证件复印件等让人信服的基础信息,为前来购房的消费者提供宽敞明亮、轻松自在、人性化的洽谈空间。而签约区一般要求空间环境静谧,保证购房者的安全性与私密性即可。1.3流线设计。售楼处的流线设计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建筑比较简单。进入售楼处的主要人群分两大类,一是售楼处内的工作人员,其余主要就是购房者。这里主要研究购房者的路线,因为它的流畅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各种功能空间的衔接与转换。1.3.1流线设计的要求。由于售楼处平面布局的设计将会影响人群的流线走向,所以按照不同人群的流线活动来对售楼处室内空间进行设计至关重要。将空间按照使用性质进行分类,安排合理。比如,接待区需靠近入口处、模型展示区需处在较明显宽敞地带、洽谈区则需安静舒适的边缘区域,从门口接待到沙盘展示区再到样板房最后到洽谈区需要有清晰便捷的流线走向。售楼处内的流线设计包括工作人员和购房者的流线,相对于其他建筑来说,售楼处的流线比较简单,同时售楼处内部的流线也主要是针对购房的行走路线来设计的。1.3.2购房者行走路线的设计。经调研得出购房者的行走路线大致如下:购房者进入售楼处后由工作人员带领进入休息区休息,表明购房意图,查看项目资料,工作人员带领顾客参观沙盘模型以及样板间,接着购房者根据购房需求进入洽谈区最后到达施工现场。根据上述购房者行走路线分析可以看出,明确售楼处的流线设计可以优化实现售楼处内部功能,还能同时使购房者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参观和浏览售楼处。通过流线的设计对售楼处可以进行很好的功能分区,所以在确定功能分区前,应充分考虑其流线的组织情况。

2售楼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

2.1当前售楼处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不难发现许多售楼处,从其规模、体量、再到材料都可以看出其设计过于豪华气派,富丽堂皇,但是售楼处毕竟不是商品房,如果只是单纯把售楼处当做招揽客户的手段,认为售楼处豪华、昂贵,就能吸引客户的消费目光,这实际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其次在询问售楼处工作人员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得知80%的售楼处都只是在体现最基本的临时建筑的功能价值。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售楼处完成销售任务之后,都面临着“扒皮拆骨”的境况,这样就必然会形成新的垃圾,给环境带来污染,对资源也造成浪费,同时之前设计师的心血也随着建筑的拆除而殆尽。2.2可持续性设计的必要性。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设计领域提倡可持续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共识。对于售楼处这样一个具有功能时效性的建筑,设计者应当始终把这一特性纳入思考范围,贯穿设计始末,从设计的开始就要秉承可持续的理念对售楼处进行设计建造。售楼处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简陋到简单,简单到复杂,复杂再到奢华的过程。然而近年的售楼处设计实践表明,一种倡导节约生态简洁内敛的设计形式逐步在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这种设计形式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观念越发深入人心,这一切都为售楼处的可持续设计奠定了社会基础。2.3可持续设计发展策略。售楼处在完成销售使命之后,“拆”还是“不拆”,都不是一个绝对性的答案,这个要根据多方面原因进行衡量与决策。“不拆”的售楼处,我们需进行改造,并且赋予其新的功能价值。而需要“拆”的售楼处则需要尽可能的减少损失,节约资源,保留可再次利用的构建,并且能够在下一次的设计实践中得以运用。2.3.1功能的置换。对于“不拆”的售楼处,在原先骨架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再设计,创造出新的功能空间,比如常见的改造形式有将售楼处改造为会所、桑拿房、KTV等娱乐场所,主要原因是在基础功能以及建筑形象等方面,它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经营情况却大多不尽人意。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现如今售楼处转型设计有了新的方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却即将迈入未富先老的社会状态,老龄化已经成为众多领域的热门话题,但是现在中国的居住小区针对老年的服务设施还相当的少。然而像社区保健医院、托老所以及老年人活动中心这类设施的需求只会越发增大。以往实践中,地产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很少将售楼处置换为此类功能,但是社会的需求在变,设计者们就必须要做出一些相应的策略。所以售楼处的转型,应当在社区的层面上综合考虑,全方位统筹。确定售楼处未来的新功能是否是社区迫切需要的,这不仅需要对建筑本体进行考量,更要结合我国社会的发展走向,从宏观上进行决策。2.3.2构建的循环。对于在规划中后期拆除的售楼处来说,如何减少拆除带来的损失,减少拆除的难度,是售楼处实现可持续利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建筑工业化中的建筑构件工厂生产与现场安装以及标准化、系统化的特点和临时性建筑易于组装、适应场地变换、空间灵活多变等特点对解决后期拆除售楼处的可持续性利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查看全文

掌握理论的方法

一、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重要性

由于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检验学生数年学习中掌握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所以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基础。选好了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进行理论准备,否则积累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都会迷失方向。以《对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有关问题思考》一文为例,论题一旦确定,必须接着实施理论准备,对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发展和完善建筑市场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等等,必须先进行理论回答,然后再按照理论思路去搜集资料,再形成论点和论据。有人以为这种做法违背了“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的惯例,其实,学生所选的一般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已有相当程度感性接触的领域的论题,从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阶段来验证这种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

其次,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积累资料的向导。毕业论文的撰写应积累什么资料?这是极大多数没有毕业论文撰写经验的学生所碰到的最大难题。有许多学生在那里盲目地搜集资料,但一旦到想使用资料时才发现已有的资料没有什么用,赶快再去搜集要用的资料,时间却已不允许,问题就出在没有理性认识的资料搜集只是一种盲目的搜集。比如,有一命题为《试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论文,由于作者对劳动者素质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结果作者只搜集了人们接触最多,最易关注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的资料,而没有搜集深层次的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资料,导致了搜集过程中的片面性。

最后,毕业论文撰写前的理论准备是形成论点和论据的必要条件。确定论题只是确立了中心论点,还必须提出相应的从属论点,使中心论点得以展开,为此,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否则只能把文章写成就事论事式的工作报告,比如毕业论文《“城市更新”与园林绿化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的作者,由于没有从理论上剖析两者关系,没有深刻认识到两者关系实质上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如何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结果虽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只限于一般的泛泛之谈,成为如何搞好城市绿化建设的报告书,层次太低。

二、毕业论文撰写前理论准备的范围

查看全文

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一、网络畅通、资源丰富,耐心做信息上传下达的宣传员

网络畅通,就业信息传达及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学校通过给用人单位寄发毕业生资源信息册(2013年邮寄了600份、2014年邮寄了700份)、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联络校友、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对学校各专业毕业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国移动信息MAS平台、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发送招聘信息,另外,通过公共微信平台、QQ群、飞信群、网站、电话通知、校园广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准确地就业信息。学校的就业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处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来,学校共岗位需求信息近4万个,每年提供工作岗位逾万个,均是当年毕业生总数和相应专业毕业生数的3~4倍,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数据总量达到1500多家。学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独立服务器,确保网络畅通,网址为http://jy.hncu.net/,学校就业信息网已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链接湖南省毕业生就业网,日均校内外信息20条左右,学校就业网及时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的网上供需见面会,认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网上双选周活动”。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善做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路人

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有效、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2个学分38课时,根据教学进程由教务处按学期教学安排统一排课;学校成立了由招生就业处、团委、商学院人力资源教研室、各学院部分专业教师组成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招生就业处负责就业工作的副处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归口教务处统一管理,服从学校教学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统一检查、考核和评估;制订了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为了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工作,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学研讨会(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举行三次)。经过集思广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学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学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指导体系日益完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开展专业教育;大二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设计,考证、考研、考级、考公务员培训指导;大三进行职业基础知识、求职择业技巧、职场中的礼仪、创新创业教育;大四开展就业及面试心理与应对、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材料制作与面试技巧指导。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活动,投资五万元购买了吉讯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系统,该产品网络化、自助式的系统操作模式能够辅助80%以上的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职业探索、决策行动、生涯发展蓝图等,更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标不明确、对职业茫然无知、思想不能转化为行动等问题;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工作效率与专业性。

三、强化实践、引导创业,用心做学生创业指导的探索者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未来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学校成立了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机构,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出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立项申报规定》《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申报规定》等一系列就业创业的文件,设立了就业创业专项资金,确保经费足额到位,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对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技术、智力扶持。与湖南省益阳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绿色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举办了创业计划、市场调研、职场模拟等赛事,组织创业导师报告会和专题培训约500余场。学校现有大学生社团29个,其中创新创业社团三个,比较有特色的是茶艺社,茶艺社是在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老师指导下组成的一个集黑茶研发、包装设计、黑茶销售和传播黑茶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该社团是学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色,通过研发创新来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学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三楼的“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有八间工作室,占地面积264.6m2,两百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项目,采取真题真做的形式参与城乡规划设计项目。

查看全文

校园景观色彩设计初探

1校园景观色彩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1.1概念界定及其重要地位

校园色彩可分为校园建筑色彩以及校园景观色彩。其中校园建筑色彩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教学楼、宿舍、服务用房建筑色彩等,而校园景观色彩则包括除建筑立面之外的其他色彩,为植物、构筑物、地面铺装、景观小品色彩等,是校园外部空间各个构成要素所呈现的色彩面貌。拥有一个优美合理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提供舒适便利、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思维。19世纪著名政治家罗伯特•欧文系统提出了环境决定性格学说,认为良好的环境可使人获得善良、高尚的品格。色彩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它凌驾于形态之上。景观的一切构成要素只要诉诸于视觉,必受色彩影响,因此研究景观色彩具有现实意义。校园作为城市中特殊区域,其历史、文化底蕴与使用性质就决定了它特殊的色彩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体现学校性质、发扬校园文化的责任,它可以反映地域精神。

1.2校园景观色彩研究现状

笔者针对校园景观色彩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和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搜索关键词为“校园景观”。由于其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所以为加强数据针对性,主要以设计类专业的论文为样本。此次共收集相关论文1992篇,时间跨度为2003年—2014年,并从研究范围、研究环节、研究方法和景观要素和设计原则五个大方面进行了分类。其中大多数论文可归纳出明确的研究对象,分为景观小品、道路、植被、空间、色彩、声和照明等,共210篇。关于植物的论文居多,有81篇。色彩有6篇,主要涉及建筑色彩和校园色彩规划。虽然我国校园景观的研究范围颇为广泛,个别元素研究也较为详细,但关于针对校园景观色彩的研究可参照文献较少。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色彩研究的重要阶段,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和日本色彩规划研究机构都较具深度,还将其纳入了城市规划实践中,力图消除色彩污染和色彩趋同。我国色彩研究起步较晚,现在仍是一个新领域。虽然在城市色彩、景观色彩学方面已有较成熟的理论,但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色彩的设计专题研究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理论。需从相对系统的城市、景观、园林色彩理论中找寻借鉴。目前校园特别是高校倾向于快速扩建,使得色彩规划往往被忽视,实践性较弱。在文献中关于校园景观色彩的论述大多从植物配置、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且大多围绕建筑,缺少针对性、深入的论述。

2武汉高校景观色彩现状与改善思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