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6:09: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建设科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建设科技

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思考

近年来,随着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全国各省开始建设科技报告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安徽省作为首批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启动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出台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上线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并与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完成对接,向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提交了1300份省属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报告范围涉及省自然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农转资金项目等。本文拟对安徽省开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以来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希望能够对全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1.1统一制度,建设规范标准体系。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形势下,2014年12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时间安排和保障措施。2016年8月,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整合优化省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及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省级科技报告制度。2015年12月,《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2016年4月,在《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中提出要求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目前,国家已颁布《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科技报告编号规则》《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和《科技报告元数据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1]。参照科技报告相关国家标准,根据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研究设计了省自然科技基金项目、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项目、省科技厅农村处项目科技报告编写规范,并编写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撰写模板和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流程图。这些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2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为了进一步推进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安徽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负责全省科技报告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科技报告的收集、收藏、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开展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了本部门科研管理范畴,在项目合同或任务书中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须呈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市级科技项目纳入省科技报告建设体系。各项目承担(主持)单位建立科技报告工作机制,按要求呈交科技报告[2]。1.3构建流程化的工作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系统包括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科技报告审核系统(图1),主要是由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将项目信息导入科技报告数据管理平台生成授权码,项目承担人通过授权码登录呈交系统提交科技报告,工作人员将呈交系统中的科技报告导入审核系统,并组织全国范围内具备科技报告咨询、指导和培训工作资格的人员进行审核改写。由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最终审核后在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并提交给国家科技报告管理中心[3]。流程化工作系统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1.4建立互联互通的系统,确保科技报告充分共享。为了开展科技报告服务,发挥科技报告的作用,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建立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将收集到的科技报告经过改写审核后在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进行,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系统采用实名注册机制和身份认证机制,实施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方案,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权限,提供分级、分层次的服务,实现科技报告资源的安全管理和充分共享[4]。面向社会公众,主要提供科技报告检索、信息导航等服务;面向科研人员,主要提供科技报告的全文浏览、原文传递服务;面向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决策人员,提供科技报告统计分析、行业、领域深度分析、主题挖掘等深层次的决策支持服务[5]。与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了用户对科技报告资源的统一检索,从而提升了科技报告的利用率。1.5多环节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科技报告质量。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启动之初就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科技报告的质量。第一,人才储备。自国家科技报告制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就指派专门人员全程参与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培训、国家科技报告审核改写、国家科技制度建设研讨等相关工作,并陆续组织人员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培训。第二,试点领域选择。经过调研与论证,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选择在科研人员素质较高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攻关项目中开展,确保了科技报告撰写的水平。第三,针对性培训。在科技报告提交之前,工作人员专门针对具体项目类型组织项目主要负责人进行科技报告撰写培训。第四,审改人员。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在全国范围内从首批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并负责本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学员中聘请审核改写人员,从而确保了安徽省科技报告的质量。

2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欠缺,尚未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文件。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2016年科技部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报告管理暂行办法》,专门针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2014年,安徽省启动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主要针对省科技厅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尽管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技厅联合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但仍缺少省级层面的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尚未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2.2工作脱节,科技报告工作未纳入项目管理流程。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报告工作要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实现强制呈交。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中去[6],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添加科技报告呈交这一环节。未在规定节点提交科技报告的项目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为此,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并于2016年4月出台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提出在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但是,在项目任务书签订时并未对提交科技报告的类型、数量、时限以及内容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目前正值安徽省推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现有的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面临调整或重建。而安徽省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审核系统都是独立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还无法嵌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科技报告工作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仍是处于脱节状态,从而造成科技报告收缴工作占用时间较大,效率较低。2.3激励不足,科技报告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已上线运行,但科技报告证书发放、科技报告作者阅点奖励以及科技报告原文传递等系统功能尚未完善。这样就造成对已提交的科技报告利用不够,科研工作者撰写科技报告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保证科技报告的质量。同时,科技报告及其所涉及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未形成产权标识,未与论文、专著、科技成果同等对待,尚未形成一种新型的著作权形式。没有与科技报告作者的个人奖励、技术职务晋升、申请科技奖励等工作建立关联,影响了他们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2.4职责不明,科技报告工作未形成体系。尽管目前建立了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范围内科技报告的接收、收藏、管理和共享服务,但是缺少省级层面的纲领性文件,科技报告工作仅在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尚未延伸至省属其他部门,且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也是部分工作人员兼职,还没有设立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科技报告的收集、审核等工作。

3对策与建议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介绍

1科技期刊进行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科技期刊在学术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激发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甘肃省社科期刊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读者》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甘肃省现有科技期刊73种,虽然甘肃科技期刊界有建国之初就创立的期刊,也有诸如《高原气象》、《冰川冻土》、《草业学报》这样有特色的期刊,但迄今为止还没名刊,绝大多数刊物属于跟风克隆,个性特色不鲜明,创新能力不足[1]。当下,品牌意识仍然没有成为许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共识。科技期刊编辑部相对封闭,与市场联系少,很少参与市场竞争,多数科技期刊仍然属于事业费拨款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单位领导重视不够,长期形成的僵化、落后的思想,严重阻碍着科技期刊品牌的建设。没有个性特色的科技期刊,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要办出特色、关键就在于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个性策划,着力打造品牌期刊[2]。

2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措施

甘肃省在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实践中,应紧紧围绕品牌科技期刊的战略目标,准确把握品牌科技期刊的内涵、功能和地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现状、困难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数字出版技术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期刊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确定甘肃省科技期刊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系统分析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主要路径和重要措施。2.1深入调研。甘肃省科技期刊大多数为地方性科技期刊,科技期刊分散办刊、各自为阵的局面再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甚至长期维持也是合乎情理的,虽然总体水平不高,但有特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刊编辑部应多组织人员到办刊发达地区进行调研、取经,这对期刊编辑部品牌建设工作的促进具有很大意义,在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办刊发达地区的大思路、大手笔、大视野、大胸襟的办刊模式[3],了解国内外知名科技期刊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做法,共同交流科技期刊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学习调研,要使办刊思想发生大的转变,创新地方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机制,将品牌建设意识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2.2探索期刊定位。科技期刊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刊定位,地方科技期刊的应该是发表真实的研究发现、本地实用的技术以及有利于提高本地生产生活水平的科学知识等。地方科技期刊不要承担职称评定、晋升以及学位授予等服务的职能。历史原因造成期刊出版单位过于分散、规模小,一些管理制度、思想观念等阻碍推进改革的步伐,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导致期刊分类管理、分层定位难以落实,期刊主办者、出版者、编辑者(包括编委会和编辑部)责任不明确,编辑出版流程远没达到最优状态,期刊编辑出版技术和标准已经落后,高水平期刊和论文平台受制于人,编辑出版队伍建设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当前改革和今后发展之需,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滑坡或出现严重问题。面对发行和广告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期刊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2.3加大宣传面和覆盖面。目前,甘肃省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牌和知名度不高,名声不响,这些与期刊的刊名、地域有部分关系,导致发展受到限制。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科技期刊的宣传力度,组织人员通过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可优先选取几家基础好、有特色的期刊作为精品期刊推介出去,一点带面,逐步扩大甘肃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推介《草业学报》时,可以介绍该刊的创立结束了我国没有草业科学高级学术刊物的历史,在广大读者、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已形成了兼容并蓄、博采百家之长、鼓励创新,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风格。推介《中国兽医科学》时,重点介绍这是一家全国百余种畜牧兽医类期刊中唯一获得国家期刊奖的期刊。《中国兽医科学》拥有一支专家型的编辑团队,通过准确定位,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促进我国兽医科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2.4对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学术质量要加强监控。要加强编辑出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期刊编辑出版质量。质量是科技期刊永恒的生命,许多编辑同仁在这方面均有论述,如明确办刊宗旨、提高编辑队伍素质、提高论文水平、建立并依靠强大的编委会等。因此,要加强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学术质量的监控力度,定期对期刊进行审读,建立长效激励机制。2.5技术创新是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许多科技期刊逐步实现了从印刷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如今的科技期刊除了印刷形式外,还有在线可链接的参考文献、数据库。论文有了“数字对象标识符(DOI)”[4];动态采编、协同采编、智能采编、作者管理、读者管理等相关技术以及三维动画、影像、声音等富媒体内容呈现及交互技术;关注人机交互及智能应答技术,及相关系统和平台建设。科技期刊出版通过技术创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3建议

1)加强交流与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品牌期刊成功先进经验和做法[5]。2)强化编辑人员的素质,积极组织编辑人员参加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编辑人员对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认识[6]。3)建立系统的、完善的、规范的期刊品牌管理机制。期刊编辑部必须从市场调查机制、期刊运作机制、期刊考评机制方面不断完善品牌管理机制,指导制定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期刊向“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7]。4)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资金投入。技术的创新需要资金投入的投入,而技术的创新是传统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要建设成为品牌科技期刊,技术创新必不可少。5)必要时设立“省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专项”,推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打造精品期刊,全面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提升科技期刊在国际、国内的显示度和竞争力,切实发挥科技期刊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甘肃做出贡献。

查看全文

我国科技文化建设策略

科技文化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组成要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的科技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之成为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科技文化的内涵

“软实力”(SoftPower)这一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和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和民族凝聚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能提供让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的特殊力量。它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政策和机构体制的吸引力。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软实力、政治软实力和社会软实力等。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为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政策提供价值观基础。

在我国科技文化的研究,最初源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对科学技术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而这都有赖于良性的科技文化作为依托,也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和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民族心理积淀。科技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体系,属于文化的范畴。科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吕乃基认为,科技文化是指科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科技文化即科技之精神本性的理论表现或理论形态。潘建红认为,广义的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科技,变革、适应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以及实际成果。从其内容来看,科技文化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技体制、科技法规和科技道德及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从其结构层次看,科技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三个层次。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构建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对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2科技文化建设的当代价值科技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高级的形式,也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体现,其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水平,促进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传播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弘扬科技精神,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科技文化是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科技文化建设,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但一个国家仅靠几个高科技人才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通过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一批科技人才,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使国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把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技思想,加强科学文化建设,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

查看全文

科技系统党的建设意见

为了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全市科技工作的领导,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设立中共重庆市委科技工作委员会的通知》(**委〔2006〕240号)和党内其他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科技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系统党的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科技系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推进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全市科技工作的持续发展。但是,一些科研单位,特别是转制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在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加强和改进科技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责任明晰、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对于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于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重庆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确把握加强和改进科技系统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为主线,将党建工作与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相结合,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发挥科技系统各级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全市科技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工作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原则;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原则;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

查看全文

农村科技因素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引进各种新的方式、方法,更需要注入新的生产要素。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建设已成为当前重要课题,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科技新农村建设资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

一、科学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来实现,这就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用科学技术去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培养了一批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才能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总体看来,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接受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对农业推广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渠道较少,主要靠口头传播,造成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加强农民科学意识显得迫切而必要。

查看全文

科技活动周建设方案

为举办好年科技活动周活动,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举办年市科技活动周的通知》(渝办发〔〕72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年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

一、活动时间5月15日—5月21日。

二、活动主题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走进科学、体验科技、走近民众、普惠民生。

三、主要活动

一)举办县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由县科委牵头,举办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开幕式。开幕式后,举办科普展,发放科技资料,举行文艺表演等。

(二)举办科普巡回展由县科委、县环保局牵头,组织具有“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创新型城市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在社区、街镇巡回开展科普展览。

查看全文

建设厅科技协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建设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扩内需、保民生、促增长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刚才,会议选举产生了省建设科技协会新一届领导成员,部署了下一步的协会工作。在此,我代表省建设厅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工作在建设科技、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建设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是第一生产力。建设事业是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科技创新和成果的集合,科学技术在城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先导和引领作用。近年来,全省建设系统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建设科技体制改革、技术难题攻关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科技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对建设事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为全省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建设科技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推进科技创新的自觉性、责任心和使命感还不强。二是建设科技投入仍然偏低,多元化、多渠道的建设科技投入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建设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还缺乏强劲的动力。三是整体科技水平仍然不高,人才总量和素质还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导致科技研发水平不高,科研项目数量不多,获奖项目偏少,特别是技术研发应用能力不强,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当前,建设事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后劲不足,工业增速下滑,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财政增幅回落等突出问题。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中央和省分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这对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缓解目前困难,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系统在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中,负有重要责任。中央和省都把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扩内需、保民生、促增长的首要措施,并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三年,建设系统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前不久,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省建设厅提出了最近三年的建设计划与具体项目:计划到2010年底,全省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776亿元,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8万户,改造农村危房60万户;完成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130亿元。两类项目合计总投资906亿元。这些计划和项目,均已纳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扩内需、促增长的21条措施中。完成好这些任务,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以先进科技的运用为着眼点,进一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建设事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建设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提升建设科技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推动建设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为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查看全文

科技文化素质建设总结

为全面提高全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适应我区实施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加快现代化绿色城区建设的需要,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全民素质建设的意见》,区科协结和部门工作实际,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方案,分步实施。

今年六月初,区科协在素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关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就相关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初步取得了成效。

二、凝聚力量,广泛参与。

今年六月二十二日,区科协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为调动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素质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区科协在会上作出了《关于加强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决议》,并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书,号召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担当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为提高全区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新的贡献。

三、履行职责,提高素质。

查看全文

科技平台建设调研报告

一、**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意义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革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着重大的转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创造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区域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各地区也在把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共享当作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抓紧实施。

区域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区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重组和优化系统,以促进地区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平台”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有三个方面:①它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②它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③它具有公共和共用的服务性质。由此引伸,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由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相关的共享制度和专业化队伍组成的,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市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存在差距,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目前**市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整体上缺乏科技含量高的前沿科技产品,有的企业产品由于没有及时换代,已经落后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加工型企业占有很大比重,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广大农民面对种养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迫切需要各种种养业的信息、技术。但是目前**市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由于数量少,服务人员和经费不足等原因,满足不了广大中小企业和农业对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科技基础条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科技发展与创新服务活动的需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和水平较高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科技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是关系到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市科技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查看全文

建设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围绕实施“一号工程”,建设“天堂硅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一中心任务,以“创新、服务”为导向,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夯实科技合作平台,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农业和社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年,**市实施国家、省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51项,实施重大科技合作项目85项,争取国家、省科技资金9796万元;引进“大院大所”创新载体40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34家,高新技术企业664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孵化面积34.4万平方米,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673.52亿元,同比增长了41.7%。**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城市。**年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市科技进步指标及综合科技实力在全省地市中保持第一位。

**期间,是**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加快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创系体系建设的基础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和特征

1.“五大战略”明确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方向和重点

**市积极实施“五大战略”,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开放带动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大气开放海纳百川;工业兴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要服务于环**湾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为建设大都市、新天堂注入新鲜动力;环境立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服务于生态市建设;旅游西进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为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提供支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