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0:59: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健康管理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健康管理医学

健康管理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摘 要:健康管理在国内已历经十年,无论在学科体系、产业实践,还是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健康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近几年国内陆续有高校开设健康管理课程或本科及研究生专业教育培养,但尚未建立成熟的教育模式,也无足够的教学经验可借鉴。本文根据健康管理学专业特点,结合我校健康管理学教学体会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积极探索健康管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健康管理学,教学,思考

当今,健康管理成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提出了我国卫生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确定了卫生发展的一些优先领域,如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妇幼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产业发展等,最终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健康管理学科体系与相关技术方法则不断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实践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国内健康管理已历经十年,无论在学科体系、产业实践,还是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医学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应运而生。我国已有十几所高校开设健康管理课程或开始以健康管理为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及研究生培养。因此,在医学模式与医学教育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针对健康管理学不仅要突破医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更要注重创新教学的探讨。

一、健康管理学特点

健康管理学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课程。

1.健康管理学是综合众多学科的新兴学科

查看全文

医学图书馆服务公众健康思考

摘要:当前医院图书馆服务对象为医护人员、医学教师、医学生等医学科研人员,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公众健康已经成为共同关心的话题。针对医学图书馆当前运行现状,提出围绕公众健康的医学图书馆延伸服务,分析其特点,归纳其时代价值和社会作用,为提高医学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众健康;医学图书馆;社会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今后推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该“纲要”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一个里程碑,其将人民群众健康发展规划上升到新的高度[1]。健康中国理念进一步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即以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全民健康[1]。普及健康知识,强化健康教育,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健康新路子,对整个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既担负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又担负着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汇聚、交流和传播的主阵地,在公众健康教育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和责任[2-3]。拓展医学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转变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开展延伸性公共健康的特色服务,对提升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医学图书延伸服务为视角,阐述公众健康延伸服务的特点,归纳公众健康延伸服务的意义,为增强医学图书服务于全民健康提供参考。

1医学图书馆公众健康延伸服务的特点

在数字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医学图书馆根据自身的设置、资源和能力,在保证满足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寻求医学图书馆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践行开放、惠民的理念,将服务对象范围拓展至公众群体,为促进公众健康提供一系列扩展性、特色性、个性化、公益性的服务[4]。公众健康延伸服务明显呈现出自身特点。首先,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群体,服务内容贴近公众生活,关注公众日常生活中普遍性的医学问题,为其提供各种医学信息和医学服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引领和对接,解决公众问题,满足公众的医学需求[5-6]。其次,服务方式和内容灵活多样,针对不同个体、不同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延伸服务,并采取多种服务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7]。最后,在平等原则、主次原则和开放原则的前提下,树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实践开放、惠民的特色性医学图书馆延伸服务[8]。

2医学图书馆公众健康延伸服务的作用

查看全文

美国老年医学教育认识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群的医疗保健需求快速增长,一种针对老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老年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前沿学科。目前,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预测到2O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l7.17%,达到2.48亿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发展现代老年医学和教育在我国势在必行。为此,迫切需要各级老年医学会、综合医院、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努力借鉴国外经验,创造出适合我国特色的老年医学教育模式。本文扼要介绍了美国老年医学的发展现况、医疗模式和教育模式,旨在探讨对于我国老年医学和教育发展的启示,从而促进我国老年医学和教育的发展。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查看全文

健康宣教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46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对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变化、健康行为及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干预前遵医服药、血压监测、饮食及运动管理各项健康行为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行为总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重症子痫、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有助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控制,提高其健康行为,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医学营养干预;反馈式健康宣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syndrome,PIH)为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等,常见症状有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等,严重威胁母婴健康[1]。临床除对PIH患者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外,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十分重要。健康宣教及饮食干预为PIH患者护理中最基本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将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用于PIH患者中,旨在探究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抽取92例PIH患者,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29.76±1.47)岁;体质量指数BMI18.6-24.2kg/m2,平均(21.41±1.03)kg/m2。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9.79±1.41)岁;体质量指数BMI18.7-24.4kg/m2,平均(21.43±1.06)kg/m2。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孕周>24周;(2)年龄>18岁;(3)均符合PIH诊断标准;(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1)孕前存在高血压或内分泌疾病史者;(2)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5)存在言语、视听、认知、神志等功能障碍者。1.2方法1.2.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等,给予一般饮食指导、产前宣教等。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医学营养干预+反馈式宣教,具体措施见下:(1)早期医学营养干预:营养师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饮食习惯、工作强度等制定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每月1次详细了解患者营养摄入情况,以能量、产热营养素波动不超过±5为符合方案,(水、脂肪、蛋白质比例为7:3:1).根据孕前BMI对患者孕期增长体重进行预算,体重增长量:0-10周0.065kg/周,10-20周0.335kg/周,20-30周0.45kg/周,30-40周0.335kg/周,增重范围10-12.5kg。嘱患者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注意补充糖分及叶酸。注意铁的补充,多进食蛋、奶、鱼、瘦肉、水果蔬菜等食物,注意糖、盐适量,避免摄入过多饱和脂肪,对水肿患者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应≤3g。嘱患者多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奶类、钙摄入,补充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铁等食物,对缺乏微量元素的患者针对性补充叶酸、钙铁锌硒、维生素B2等,维持体重适宜增长。(2)反馈式宣教:①信息传递:通过宣传册、PPT、视频等方式讲解营养管理、按时服药、血压监测、定期产检、运动管理等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并对血压监测方法、定期产检时间、营养管理方法及运动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提高其对以上相关内容的认知及了解程度。同时讲解治疗成功病例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依从性。②效果评估:嘱患者对宣教内容进行复述,并讲解常见的饮食搭配,鼓励其说出内心疑惑。③纠正澄清:对患者表述正确的给予肯定与表扬,对表述不清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直至患者明白为止,确保其掌握饮食相关知识。④监督执行:每日查房时询问患者饮食情况,对其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与指导。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差异。(2)使用科室自制健康行为评价量表评估患者健康行为,包括遵医服药、血压监测、饮食及运动管理四个维度,各项分值0-25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健康行为越好,该量表效度0.751。(3)记录两组妊娠结局,包括重症子痫、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核心素养导向的医学教育研究

目前大多数院校医学专科教育仍然采取“2+1”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教学安排基本上是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床实习“老三段”模式,课程设置主要是与临床岗位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怎样诊治疾病,同时加入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思政教育等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节奏的加快、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传统的医疗模式也需要向‘防、治、养’模式转变,但是目前医学教育还没有清晰的“治未病”大健康理念,培养的医学生还未建立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保健、改变习惯的大健康思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卫生计生、体育等行业要主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1]。我国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将培育健康素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理念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运行与管理中,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体系[2]。

1专业与师资服务健康领域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学校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学、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助产、护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近年来又增设中药、中医康复技术、医学营养等专业,组建形成临床、中医、药学、食品、预防保健等特色专业群,能够培养中医、西医、食药及健康管理等方面人才,基本涵盖了大健康行业的领域,专业设置完全满足培养健康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注重引导医学专业教师积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等内涵素养,柔性引进有关健康管理、运动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业研讨、健康讲座、指导创新项目等工作,共同开发《饮食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综合教材,共同制作《走进人体探索生命奥秘》《创新创业实务指导》等综合课程资源,制定1+N课程过程考核管理方案,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2人才培养多层次多元化

2.1创新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经历和成长规律,分析学生的社交情感、生活就业、专业技能、团队合作、职业流动及变迁等多重需求,按专业分类、学程分段、素养分层、路径分流、多向发展的思路,把人才培养分为卓越型、拔尖型、技术型“三”种类型,学生入校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及专业认知教育,通过征集学生意愿和评估学习能力开始调整学习专业,进行“二”次专业选择,然后再结合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开设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N”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

查看全文

健康风险评估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运用

预防医学主要是由医学分化出后,多门分支学科形成的独立学科群。其主要将人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医学、社会医学以及生物医学等理论,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疾病发生和分布规律及影响健康的各类因素的研究,制订完整的预防疾病的措施,从而达到有效的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的目的[1]。目前,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因素之一,慢性病不仅给患者,还造成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还严重阻碍了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2]。临床已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引起高度重视,并将健康管理师纳为一项新的职业。因此,健康管理将作为一项新兴行业在我国飞速兴起,医学高等学院对于健康管理师的培养和早就责无旁贷。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人才的水平,提高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

1健康管理和风险评估控制

健康管理是一个对于健康造成危险因素的全面管理的过程,其能有效提高人、集体以及社会的积极性,进而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资源运用于保持人类健康之中。健康管理最早出现于北美地区的临床预防服务,目前在我国的教学材料中也将健康管理称为临床预防服务。其实现个性化健康干预的方法是合理改善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在近两年来随着医疗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健康管理已经从由家庭医生承担的临床预防护理模式发展为医院、保险机构以及IT等行业共同参与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师目前在我国率先成为一种新型行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为健康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只能采取健康风险评估手段和进行健康干预措施才能有效实现健康管理,并且能有效控制慢性病,让患者摆脱病魔困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常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并不是很重视,其通常专注于研究临床医学,并且更希望将来成为临床医生或某科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情况。因此对于慢性病更需要健康合理的维护,未来对于临床预防医学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2健康管理的组成部分和运用

健康管理是由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健康干预3个部分组成。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主要有个人一般资料情况、行为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疾病家族史、医学体检以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过程是将个人健康信息输入计算机软件,之后分析和预测个人在之后一段时间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高危、中危以及低危分级。健康干预是根据上2个部分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措施,并且动态追踪效果,从而起到促进患者健康的效果。以上3个部分是长期的、连续的,且周而复始的服务过程。在对患者实施健康干预之后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效果来制定进一步的干预方案,这样才具有长期预防疾病的效果。

3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在教学中的运用

查看全文

医学科技管理创新发展思路

1转化医学理念和内涵

1992年,D.W.Choi在《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台到病床(frombenchtobedside,BtoB)”[1];1993年开始出现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词;1996年,GeraghtyJ.在著名医学杂志Lancet上首次提出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2]概念;2003年,时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院长E.A.Zerhouni在NIH路线图(Roadmap)中正式提出,转化医学具体内容是指将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可用于临床实用的治疗技术和手段,在实验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点[3]。转化医学应该说是一种理念或者是一项研究策略,转化医学理念强调临床和基础研究间的深度相互融合、实验室研究源于临床实际需求,进而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是双向互动、不断循环并持续上升的过程,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有机结合和整体协同,是医学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随着转化医学在医学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2国内外转化医学的发展

2003年,美国在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建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时设立转化医学方面科研基金给予经费资助。2006年,又继续推行临床转化医学奖励计划(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CTSA),在全美范围内资助发展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目前,已投入25亿美元资助建立了60个临床和转化医学中心。2012年初,NIH重组国家研究资源中心(NationalCenterforResearchResources,NCRR),成立了NIH国家促进临床和转化科学发展中心(NationalCenterforAdvancingTranslationalSciences,NCATS)[4]。同时与转化医学相关的专业杂志相继创办,学术论文已达万余篇。转化医学中心的建立及转化医学人才培养在国外已经初具规模。我国转化医学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2009年4月,湖南湘雅医院成立了“中南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立“分子与转化医学研究所”;2010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宣告“东北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成立,9月北京协和医院“协和转化医学中心成立”;2011年2月,我国医药行业首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广药集团成立。目前我国已成立各级转化医学研究所、中心达30多个。2010年12月,香山科学会议第S13次学术峰会“加快医学模式转换,促进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科学问题”在北京隆重召开[5];2011年国际转化医学大会在温州医学院举行;2012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及相关学术会议的陆续召开,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全面推动和发展转化医学。

3我国推进转化医学发展的必要性

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在“2011中国慢性病防控论坛暨中国健康促进联盟成立大会”上,用“井喷”向与会者描述中国慢病防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6]。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已对社会和病患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因而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必然。通过利用国内丰富的临床资源,引进转化医学先进理念及推进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可有效解决我国临床实际问题和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从而能够解决当前基础医学、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及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查看全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策略

医学经历了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展到现代医学时代。医学模式也从机械论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趋于密集活跃,学科之间日趋交融[1],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是当前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临床医学类专业教指委工作会议,就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未来杰出的医学科学家,做出系统谋划,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医科的发展战略。新医学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以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医学发展方向;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医工理文融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在新医科萌芽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特殊阶段,依照教育部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3],立足《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4],本文针对新医学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及学科建设的内涵、路径综述如下。

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现状

1.1师资队伍。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医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范围、实践经历、技术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目前,大部分教师尚未达到这种要求,他们往往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新型技术,未对交叉学科做进一步了解,还表现出与行业密切合作不足,缺乏应对挑战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5]。1.2人才培养。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已有14个大学22个交叉学科所涉及的一级学科含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6]。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但由于我国最早的公共卫生教育是由前苏联引入,受传统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在教学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问题[7]。1.3科学研究。新医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要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相互融合,协调发展[8]。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是疾病机理机制。公共卫生研究的重点是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及健康的影响。基础医学主要通过研究微观医学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及预防[9]。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基础研究科学家及临床医生协作沟通才能完成。需要将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进行整合,从系统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医学实际问题。1.4社会贡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要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因此,急需建立重大慢性疾病防控体系,为大众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但对于目前已成为国民健康重大威胁的慢性病,相关的防控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强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研讨交流与实践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紧密结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中国慢病防控工作体系尚属空白,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病防治工作网络还处在探索阶段[10]。

2新医科视角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新医科建设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的大事,新医科建设重中之重是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既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师资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兴国必先强师。努力打造学科交叉实践型师资培养体系。2.1.1核心内涵—高层次师资建设。高层次师资建设包括选拔学科带头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卓越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术带头人要具有凝聚力、团队精神,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敏锐洞察力,熟悉预防医学发展前沿动态,有较强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对研究方向富有经验并具有预见性。鼓励中青年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各学术带头人团队,并在各团队中进行轮转,达到学科交叉的目的。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高水平课题,撰写高质量论文,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要求教师具备大学教师和公共卫生医师2个角色,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旁征博引的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能力;同时还要有现场处置的丰富经验。与医院及预防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到相关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导师组是由交叉学科导师组成的团队,要求导师之间知识互补同时又知识关联,导师组还可以是学校导师与实践教学基地导师的组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养。2.1.2外部环境—实践教学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公共卫生的师资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的教师需定期下现场,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开展横向合作,促进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11]。2.1.3内部范式--学科交叉融合。教师可以按照学科交叉的原则组成科研教学团队。师资团队可以是“基于预防–基础–临床的交叉学科型师资团队”,目的是提升教师对综合知识与技能、复杂问题的应用整合能力。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推进创新思维培养,提高教学质量。2.1.4基本方针--师德师风建设(图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师资团队应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不断提升师德学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2.2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医学教育强化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1本科生培养。进一步突出本科人才培养在医学人才成长中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打造金课,淘汰水课,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强调交叉学科的课程学习;注重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形成“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培养格局[12]。2.2.2研究生培养。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新医科要求树立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在高校、卫生系统之间,以慢性病防控研究为导向,实现研究生知识技能的综合提高。在融合创新理念下培养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或者医学科研工作者[13]。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着重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知识-能力”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公共卫生知识体系为中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公共卫生服务为特色,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4]。2.2.3留学生培养。留学生的培养,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医科未来发展方向。可以采取构建医学留学生学习共同体形式。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具有共同的学习利益观,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资源并研讨相关领域的学术问题,体现着一种互利共赢的学习合作精神。同时,应认识到,协同交叉是医学留学生学习共同体持续性发展的源泉。留学生参加到各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学术座谈中去,这些活动能为他们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交叉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3科学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组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大型人群队列均在预防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5],为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这些均是预防医学服务于“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学科内部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均影响着预防医学的发展方向[16]。2.3.1学科内部交叉。(1)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基础医学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了人体结构和功能,明确疾病治疗与预防的机制。蛋白组学研究在揭示生命运动的本质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组时代、微观医学研究与宏观人群防治相结合,在了解疾病分布特征、探索病因、筛查高危人群,开发有效疫苗和药物等方面为预防医学做出了大量贡献。(2)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预防医学通过预防人类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在医学中发挥更大的潜能,临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两者最大的目标均在于保证人们健康。将临床与预防进行整合,可以实现最佳的健康效益,通过个性化的医疗策略制定,进行疾病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从而确保人们在最少的投资下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17]。2.3.2学科之间交叉。在交叉学科飞速发展背景下,预防医学研究也日益呈现多学科综合的态势。从描述分布、探讨病因、到政策的制定,预防医学不仅要在医学内部进行交叉,还与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行为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实现跨界交叉。如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在多维健康研究中、在探索疾病发生原因的进程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客观事实。高精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控水平、工作效率,使得更多的危险因子得到揭示和确认。在预防医学研究策略上,从软科学的角度更加系统地帮助预防医学工作者在制订健康方案上采取更加全面而系统的方法,促进了预防医学发展[18]。2.4社会贡献。2.4.1打造集科研、政府疏导和地方资源为核心的一体化慢性疾病防控体系。这一系统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部门的融合与实践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慢病防控公共政策开发,建立符合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培育健康社会环境。基于大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依托高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以实际应用研究形成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指南;支持多参数生理指标采集与多协作互连的网络终端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慢病风险因素辨识与监测的远程健康监护平台;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慢病风险因素监测与管理的示范应用[19]。2.4.2建立慢性病研究的大样本人群队列为研究。慢性病筛查、干预、控制的有效策略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列。探讨并发现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开发精确慢性疾病预测模型,制定、评估并普及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从而控制慢性疾病蔓延,延长全体国民的健康寿命,抑制医疗费用的无止境增长。

3展望

查看全文

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质量提升现况

[摘要]医学生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在国家健康扶贫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共青团中央、全国医药类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组织大学生“健康扶贫”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当前医药类高校组织医学生开展社会扶贫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突出特征和积极成效,分析出医学生在医疗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精准性不高、整体性不够和连续性不强等相关问题,并在思想引领、活动平台建设、活动方式改进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服务;精准扶贫;质量提升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1-2]。现阶段,农村剩余的深度贫困人口脱贫难度不断加大[3],健康贫困是农村深度贫困人口脱贫的“拦路虎”[4],健康扶贫成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牛鼻子”[5]。然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在供给和需求方面仍值得关注和探讨[6-7],基层医务人员总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8-10],仍然存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效使用率低、医疗服务与健康需求不匹配等突出问题[11-13],医联体分级诊疗、远程医疗诊断等模式还处于“初探”阶段[14-17],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是健康扶贫的主要任务[18-20]。医学生开展基层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天然具备承载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前沿医疗科技和专业医疗服务向基层输出的纽带功能[21-22]。那么,医学生参与基层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现状如何?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在健康中国和精准扶贫战略进程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进一步增强医学生医疗卫生志愿服务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当前医学生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专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质量提升等相关研究。

1医学生健康扶贫志愿服务实践现状

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全国医药类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积极组织大学生“健康扶贫”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取得斐然成绩。广大医学生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紧扣健康扶贫社会实践主题和内容,在暑期以实际行动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之中。本文从全国范围内选取60份优秀“健康扶贫青春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成果报告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关键词检索,梳理出当前医学生医疗卫生基层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特征和成效。

1.1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特征

查看全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护理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护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46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对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变化、健康行为及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干预前遵医服药、血压监测、饮食及运动管理各项健康行为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行为总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重症子痫、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有助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控制,提高其健康行为,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医学营养干预;反馈式健康宣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syndrome,PIH)为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等,常见症状有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等,严重威胁母婴健康[1]。临床除对PIH患者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外,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十分重要。健康宣教及饮食干预为PIH患者护理中最基本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将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用于PIH患者中,旨在探究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抽取92例PIH患者,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29.76±1.47)岁;体质量指数BMI18.6-24.2kg/m2,平均(21.41±1.03)kg/m2。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9.79±1.41)岁;体质量指数BMI18.7-24.4kg/m2,平均(21.43±1.06)kg/m2。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孕周>24周;(2)年龄>18岁;(3)均符合PIH诊断标准;(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1)孕前存在高血压或内分泌疾病史者;(2)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5)存在言语、视听、认知、神志等功能障碍者。1.2方法1.2.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等,给予一般饮食指导、产前宣教等。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医学营养干预+反馈式宣教,具体措施见下:(1)早期医学营养干预:营养师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饮食习惯、工作强度等制定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每月1次详细了解患者营养摄入情况,以能量、产热营养素波动不超过±5为符合方案,(水、脂肪、蛋白质比例为7:3:1).根据孕前BMI对患者孕期增长体重进行预算,体重增长量:0-10周0.065kg/周,10-20周0.335kg/周,20-30周0.45kg/周,30-40周0.335kg/周,增重范围10-12.5kg。嘱患者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注意补充糖分及叶酸。注意铁的补充,多进食蛋、奶、鱼、瘦肉、水果蔬菜等食物,注意糖、盐适量,避免摄入过多饱和脂肪,对水肿患者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应≤3g。嘱患者多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奶类、钙摄入,补充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铁等食物,对缺乏微量元素的患者针对性补充叶酸、钙铁锌硒、维生素B2等,维持体重适宜增长。(2)反馈式宣教:①信息传递:通过宣传册、PPT、视频等方式讲解营养管理、按时服药、血压监测、定期产检、运动管理等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并对血压监测方法、定期产检时间、营养管理方法及运动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提高其对以上相关内容的认知及了解程度。同时讲解治疗成功病例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依从性。②效果评估:嘱患者对宣教内容进行复述,并讲解常见的饮食搭配,鼓励其说出内心疑惑。③纠正澄清:对患者表述正确的给予肯定与表扬,对表述不清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直至患者明白为止,确保其掌握饮食相关知识。④监督执行:每日查房时询问患者饮食情况,对其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与指导。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差异。(2)使用科室自制健康行为评价量表评估患者健康行为,包括遵医服药、血压监测、饮食及运动管理四个维度,各项分值0-25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健康行为越好,该量表效度0.751。(3)记录两组妊娠结局,包括重症子痫、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