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信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13:05: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信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院护理信息化建设在临床护理的价值
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医院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医院护理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代医疗事业中,很多医院都已经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护理系统。而信息化的建设也不仅是为了医疗流程,局限在确认、记录医嘱等基本功能,而是在护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的统计、绩效考核与不良事件的上报等各个管理层面上发挥重大作用[1]。实现了由传统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转变。这就大大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力的输出。因此,信息化护理管理方式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重视。
1目前医院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代医院护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一是护理管理工作中信息存档和记录方面,很多医院还是在采用纸质方式进行档案记录,这种存档方式使得工作量较大,且在工作中很容易造成信息登记错误或者遗漏现象,影响护理管理中的信息管理。同时也不利于信息提取和查询,影响数据的统计工作[2]。二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免不了要与医生进行沟通,而纸质资料容易出现字迹不清晰的情况,阻碍了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到护理质量。
2信息化建设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就医院临床而言,在护理工作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效率,对实现护理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具有极大的价值。2.1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核查。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病情、并发症,所接受过的治疗、过敏反应、相关医嘱信息等。这些信息,在患者入院后都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全面了解,并且医护人员可以随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核查。医嘱信息核查在护理工作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3],而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详细地呈现出患者的信息,还能够让医护人员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医护人员不需要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再三询问,就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信息,从而简化了核查工作步骤,提高了护理效率。2.2促进医院比例的管理规范。医院对患者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病史,而这些需要建立对应的档案,以便集中管理。其中包括患者的入院证明、护理记录、用药记录和出院评估等多种内容。在管理中工作量较大,工作较为繁杂。而采用信息化建设,可以将患者的这些疾病信息通过电子档案的方式录入到系统管理中,减少病例管理的工作量。且采用电子档案更能够将护理工作进行细化,让医护人员更准确和详细地了解病人的信息。同时医护人员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患者的信息生成报表,方便核查,进一步促进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2.3完成医院床位管理。在临床中,经常会出现因为病人过多而床位不足的现象,影响到护理工作的开展。考虑到患者的病历不同,病情有轻重之分,在入院的时候,需要开展的治疗方法和选择的护理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医院可以从床位分配和管理上着手,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协助护理人员查询各科室床位的使用情况,并及时更新患者的入院信息,实现线上查询床位的使用情况,以便及时安排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等[4]。2.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医疗中,也可以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医院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中,以便合理安排和分配医护人员工作内容。同时科室护士长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排班工作。如医院发生紧急状况需要补充人手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线上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并及时调动相关人员[5]。在临床中,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录入护理人员的信息,方便进行抽查和调研,完成相关护理工作内容。
3信息化建设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对医院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患者信息完整性,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各阶段进行记录,并采取跟踪回访等措施,以对变动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措施,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应用
1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医院对于护理模式也在不断整改与完善,逐渐使护理模式具有了更强科学性、合理性,但是其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是有待提升。信息化护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其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2妇产科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重要性
2.1满足优质护理各项需求。现阶段人民对于身体健康方面有了足够重视,当然,对医院护理各方面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在医院妇产科工作中,其护理模式对于患者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1]。为了顺应时展,良好满足医院妇产科优质护理服务各项需求,就要遵照“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原则,为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护理服务,我国在医院护理模式中开展了信息化管理。在临床信息系统建立基础之上,将计算机技术合理运用在医嘱、电子三测单、配液、护理病历以及自动化办公等管理模式中,有效掌握患者各方面信息,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所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2.2满足业务不断增长需求。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带动了医院发展,各地医院通过不断扩建规模来促进自身发展,与此同时,患者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但是相关护理工作人员数量却不能有效满足业务增长需求。另外,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不仅仅要在妇科病患者病床前为其提供良好服务,还要对患者每日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其中包括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护理记录、病房出入次数、心理状态等信息。由此可见,在医院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使其不再拥有过多繁琐事务,提升护理质量。
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
摘要:利用Webof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我国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总结。目前,我国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化手段与医疗行业高度融合,但存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缺乏主观性指标、护理质量信息数据库尚未形成规模化,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不够、护理质量信息系统开发的横向合作不足等问题。今后我国应在两个方面加强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一是加强护理质量信息系统的开发,促进大数据技术与其深度融合;二是加强横向和纵向的数据整合,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护理质量监控。
关键词:互联网+护理;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护理质量;
护理服务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水平是保证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具有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同时,护理是医院服务中的重要环节,护理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主要依据1989年原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草案中对护理组织管理体系、护理工作制度、护理管理标准、护理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规定。在纵向护理质量监控方面,2016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在全国范围应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上报系统,全国二级以上的医院加入申请上报,约2000家医院加入国家质量数据库的上报,通过整合数据和系统平台分析,让参加医院以及全国的质量指标结果有了一个对比。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医院要加强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无论是基础性的医疗信息记录查询,还是远程会诊、远程治疗服务,都已受惠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互联网+医疗”已经成为当前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医疗护理行业应主动触网,从而提升护理水平。“互联网+护理”模式的兴起将传统的护理服务模式打造成更加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现代服务模式,从而能够肩负起更重的担子[1]。2019年2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互联网+护理”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可为不同需求的被护理人群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护理服务,还可以统筹发展中国护理机构,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中国被护理人群多层次的迫切需求。医疗护理资源,例如机构、社区、居家等不同类型的护理服务会通过统筹规划,在供给端增加医疗护理服务[2]。医院应当提供充分的医疗护理服务,同时兼顾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分析建设中的“互联网+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现状,可以提高医院的护理效率,整合护理资源,有利于促进护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和发展,为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提供参考。
1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现状
医院移动护理信息管理主要依托于医院的信息化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大多数医院运用的HRP(HospitalResourcePlanning)系统实现“人财物”“医教研”“护药技”的综合管理。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主要包含临床护理的信息化、护理管理的信息化两个方面,医院对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建立知识库、实时信息跟踪和服务平台方面,缺乏围绕护理质量提升的细化评价体系[3,4]。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级医院都十分重视护理质量的提高,医院护理管理逐渐走上信息化管理,建立了相应的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无论是政府、医疗机构还是学术界都展开了对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探索,将过程质量指标、环节质量指标与终末质量指标相结合的指标制定方式更加能够满足质量评价的要求[5]。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护理工作管理都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将护理质量数据录入收集建立数据库,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进而构建起一个可供实时共享、查询的数据库对于获得数据以评价护理质量至关重要。医院将护理质量的数据录入到护理质量数据库中,既方便医院对于护理过程的监控,又便于医院管理人员检查护理质量,可为改善护理质量,制定科学的护理人员激励机制提供更好的参考,从而促进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有实证研究表明,护理质量信息系统的建立对提升护理水平、患者和护士满意度等具有显著的作用[6-8]。护理质量数据库可将护理质量的相关信息采集系统载入手持的移动终端,用于收集医院各科室的护理质量信息,将检查结果的数据上传到计算机云存储平台,系统将根据管理者的需要进行自主统计分析,对医院和各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并提供科学的信息反馈,帮助医院提升护理质量,改进效果跟踪、监测,使护理质量评价更加科学化[9,10]。因此,实现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质量的评价有赖于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以保证患者享受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护理服务。2012年,面临医院众多护理管理相关系统分割化和碎片化问题,有医院建立了“平战时移动护士工作站”,实现与其它信息系统软件的连接,达到数据实时快速获取、共享患者数据的高效管理[11]。近几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O2O”理念也逐步被引入护理信息管理系统构架中支撑相关终端的研发[12-14]。但目前的医疗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距离理想状态尚有差距,其发展还不足以使护理行业产生根本性、颠覆性的改变,国内学界对其研究也主要停留在较为具体的关系研究层面,较少文献对目前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因此,未来还需要在实践和学术层面进行更多的创造性探索,持续推动护理信息学的发展。
2我国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各个医院手术量的增加,手术室在医院的管理要求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并且由于手术室需要与各个科室,包括住院、耗材、检验和血库等进行关联和协调,手术室的管理难度越来越高。如今,手术室再单一的使用人工进行管理已无法实现临床护理的要求,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大大提高手术室临床护理管理的能力和管理质量。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信息系统;应用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对医院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护理质量是人们用于衡量自身是否从健康照顾者上得到及时、有效和合适照顾的标尺。手术室在医院内部属于核心科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水平,在确保患者安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的信誉和声誉。由于手术室的护理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多个科室,需要与多个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手术室内护理的难度,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更加难以进行管理。在手术室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主要需要重点关注要素、环节和终末三个方面的护理质量管理。为更好的实现手术室内护理质量管理,减少在手术室进行护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差错,采用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必不可少。通过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能全面收集和分析手术室内的相关管理和临床数据,更好的实现手术过程和临床当中需要的信息反馈,更方便快捷的实现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和交流,更有效实现手术室内的质量安全管理。通过对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手术室的应用,探讨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为医院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带来的效果。
1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概况
我国自2009年开始进行新医改以来,我国了一系列新医改对医院管理的要求管理规范,其中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特别指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针对于此,院方需要在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围术期数据平台,在统一的规范体系下,实现手术室、监护病房信息化,达到数据共享和多业务系统数据交换的目标。为此,手术室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覆盖了医院手术室术前、术中和术后围手术室全过程的手术护理管理。采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实现监护仪、麻醉机、输液泵等设备输出数据的自动采集,采集的数据能够如实准确地反映患者生命体征参数的变化,并实现信息高度共享,根据采集结果,综合其他患者数据,自动生成手术麻醉相关医疗文书,以达到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护人员书写医疗文书的压力。系统功能包括手术麻醉管理和围手术期管理两个方面。在手术麻醉管理中,包括麻醉安排、术前访视、术前交代、术中麻醉记录、麻醉总结和术后随访等手术麻醉相关管理功能。而围术期管理包括手术申请和安排、护理相关、人员排班、主任管理和PACU麻醉复苏等,涵盖术前、术中和术后整个管理过程。
2系统价值
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目前护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采取多种举措,全面推动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目前国内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需要从全面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及护理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逐渐完善信息管理水平,强化护理管理观念以及信息意识,完善和更新更加高效科学的护理管理系统等几个方面着手。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使得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平稳、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护理管理水平。
关键词: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开始将信息化应用到企业发展过程中。护理管理在信息化洪流的冲击下,也开始迈向信息化护理管理层面。借助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将患者的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分析,使得以前繁琐、复杂的护理工作变得更加快捷、高效轻松。护理人员得以在高强度的护理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极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1]。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逐渐成为衡量医院护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成为护理管理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存在的问题
1.1难以满足护理管理工作的要求
护理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宽泛,信息管理系统难以将众多内容涵盖其中。现阶段护理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主要应用于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护理病历的规范整理、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护理信息管理、护理质量的综合评估、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档案管理及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等几个方面。虽然护理管理涉及到了临床护理的许多方面,但是护理工作是相对繁杂、涉及面较宽的。现阶段的护理管理系统相对较为单一,许多护理方面的内容还没有涉及到[2]。比如对于各个科室之间人员的配合与协调、各个科室的人员配置及护理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控制等。护理管理系统功能还有待完善,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急诊手术护理信息化管理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护理中构建信息化高效创新管理的实践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20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构建信息化高效创新管理。评价两组患者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士综合能力的评分,如护士急救知识掌握度、护士急救实践能力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救用物准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手术护理中构建信息化高效创新管理,可提高护士应急能力和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提升急诊手术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高效;创新管理;急诊;护理管理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疾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持续攀升趋势[1]。目前,手术是急诊科主要治疗有效手段之一[2]。但由于部分疾病手术较为复杂,易发生术后出血等病情凶险的并发症,若不及时施救,很容易威胁到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急诊手术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新形势下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提高医疗质量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同时通过形成常态化管理以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此外,通过常态化管理来强化医护人员危机意识,增强其危机感,促使其不断学习以提升其综合素质,避免护理差错发生,不断提升护理质量[4]。近年来新常态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完善急诊护理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在我国,急诊手术护理管理水平还参差不齐,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模式尚缺乏探索。医院急诊手术积极构建信息化高效创新管理,一方面可持续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另一方面可保障患者安全,对此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20年1~3月医院急诊手术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患者。观察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为27~62岁。对照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为26~6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严格按照医院急诊手术相关流程展开护理等。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构建信息化高效创新管理。(1)组建信息化管理队伍。由医院急诊科护士长、主任医生及相关护理人员组成,且护士长任小组长。(2)精心准备,明确信息化高效创新管理工作流程,细致查找潜在危险因素。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对既往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借鉴既往护理工作经验等来确定急诊科护理中存在的高危因素,如急救物品管理不当或急救技能欠缺等。(3)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和急诊科医生共同讨论急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对找出的风险因素进行编号,并深入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危害。(4)制定措施并落实到位。小组成员根据风险因素来针对性制定护理措施,并全程做到信息化管理。重新完善和修订急诊科手术交接工作流程,同时细化交接内容,如手术方式和手术类型等。手术完成后必须由患者责任护士与麻醉医生等当面进行交接,避免出现交接信息失真等,规范术后交接方式,如口头和书面等。督促护理人员加强交接管理,交接过程中需确认患者基本情况。修订后的相关流程,由小组成员组织全体急诊科护士进修培训,同时做好考核,确保培训效果。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护理人员急救水平。小组成员通过投票方式来选出科室内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授课老师,负责为护理人员授课,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制定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并邀请相关急诊科专家来授课,也可采用视频等方式授课。加强急诊科仪器的管理,在小组成员的组织下,医院急诊科要不断创新急救物品管理方式,结合急诊科工作实际可采用急救物品管理盒,如多层物品箱等。护士长要加强对急救物品的清点和管理,确保急救物品处于完好、有效状态。加强考核,应急团队小组负责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者给予激励,以此激发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学习,提升护理服务质量。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对护士急救知识掌握度、护士急救实践能力的评分,满分为100分。记录两组患者的急救用物准备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选择IBM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信息化护理风险管理在CCU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监护室(coronarycareunit,CCU)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CCU住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床号单双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进行信息化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误吸、压疮、药物外渗、坠床、跌倒及非计划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误吸、压疮、药物外渗、坠床、跌倒及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化护理风险管理在CCU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关键词】信息化护理风险管理;CCU
冠心病监护室(coronarycareunit,CCU)是临床极为重要的一个科室,受重视程度极高。CCU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较高,与高危因素、高危环节较多有关。护理风险事件的有效防控不仅仅有助于降低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安全性,且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控制护患纠纷的发生也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2]。护理风险管理作为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干预方式,其对医护患三方均有积极的临床应用效果,但是不同的管理方式效果差异明显。因此,本研究就信息化护理风险管理在CCU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本院CCU住院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20~75岁;CCU住院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者。排除标准:昏迷及意识不清者;精神病史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痴呆者。按床号单双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对皮肤异常患者启用压疮风险评估单,对留置有管道的患者启用导管维护单,各评估单挂于各床尾,每3天评估1次,直至患者转出或出院。观察组采用信息化护理风险管理,在入院时即使用电子护理看板护理风险评估系统,先在电子系统采用各种电子量表进行护理安全风险因素评估,具体包括:防跌倒、坠床评估,防压疮评估,防脱管,防药物外渗,防误吸、窒息,防自杀,防走失等量表。护理人员对每例新入住CCU患者选择相应的量表点开,在其下拉的贴合患者病情的选项打钩,系统自动计算总分值,并自动显示当前所属风险等级(系统根据评估单分值设高危、中危、低危三个等级)。如达到中危以上等级的床号会显示在护理看板相对应的护理风险项目一览表上,中危床号用橙色字体显示,高危用红色字体显示。每一护理风险项下均有防范风险的护理措施建议,护士只需点击即可查看,中危以上护理风险项目会自动发送给护理风险管理组长。护理人员根据系统评级及其建议措施在对应患者床头挂相应标识警示卡,如防窒息,每次进食或是鼻饲床头抬高≥45°,每次护理前听诊肺部是否有痰鸣音及时行有效排痰;防脱管,班班重点交接管道护理,为患者翻身时确保管道顺畅不牵拉,做好管道二次固定,必要时和家属签约束肢体同意书,适当约束患者肢体,确保管道安全;防压疮:每2小时翻身拍背,使用气垫床,翻身枕,在皮肤易受压部位放置减压球等。通过观察运用电子信息护理看板统一规范各护理风险项目程序后对患者跌倒、坠床、压疮、非计划性拔管(胃管及导尿管),药物外渗、食管返流、窒息等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影响。两组均护理1周。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误吸情况。以吞水试验对两组进行误吸程度的评估,其中偶有误吸为轻度误吸,饮水及进食时有误吸的情况为中度误吸,反复发生误吸的情况为重度误吸[3]。(2)比较两组压疮情况。其中Ⅰ度为表皮无损伤,但存在皮肤发红;Ⅱ度为表皮发红,糜烂,存在水泡;Ⅲ度为损伤达到真皮层;Ⅳ度为损伤深达肌腱及骨骼等[4]。(3)比较两组药物外渗情况。以药物外渗的面积为依据,其中≤5cm2为轻度外渗,>5cm2为重度外渗[5]。(4)比较两组坠床、跌倒及非计划拔管情况。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信息化技术在损伤护理管理的应用
摘要:从应用概述、信息化管理模块构建与应用、使用效果方面综述信息化技术在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护理工作者了解压力性损伤皮肤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及探索未来可发展方向提供思路。
关键词:压力性损伤;信息化技术;护理管理;综述
压力性损伤(pressureinjury,PI)是指皮肤或皮下组织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医疗或其他设备的压力之下而引起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突起上方,导致毛细血管阻塞、组织坏死,最终可引起病人死亡[1]。PI是临床中常见的护理并发症,综合性医院PI现患率为1.579%[2]。PI发生率是我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之一,也是医院评审和医院管理年检中的重要指标[3]。但是,目前大多数医院仍采用纸质报表进行皮肤管理,这种传统的记录方法和相关数据整理已经跟不上医学的发展步伐,逐渐由传统的纸质低效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高效智能管理模式[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要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进护理信息化进程[5]。我国PI护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综述PI护理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现状,旨在为护理工作者介绍PI护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以及未来可发展的方向提供参考。
1信息化技术在PI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概述
PI护理管理是医院重点管理内容,为PI病人提供准确的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地上报PI、降低PI发生率是护理管理的重中之重[6]。随着纸质病例的不足,医学研究机构主张由纸质管理转为信息化管理[7]。卫生信息系统(HealthInformationSystem,HIS)是指帮助医疗机构所在内部组织及环境收集、处理和传播资料的现代化信息工作平台[8],对改善医疗机构不断增长的管理和服务压力起到积极作用。PI护理管理系统是HIS的组成部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医疗机构逐步开始在临床管理中应用信息化平台,主要用于医嘱处理、病人费用管理和病床管理等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运转效率[9]。近年来,各大医院逐步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数据融合等先进技术,利用Winds系统开发应用软件、移动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机应用程序(APP)等工具,联合科研部、护理部、财务部等多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对PI进行统一、完整地评估、记录和监测等管理,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创新信息化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PI护理管理工作效率[10-12]。
2PI信息化护理管理模块构建与应用
医院信息系统整体升级护理管理体会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信息网络化逐步成为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的趋势。为实现桐乡“数字卫生”,保障患者信息互通共享,同时更为了缩短患者排队候诊时间,优化就诊流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与质量。经过为期半年多的考察、认证、系统客户化等,我院信息系统于2014年8月21日整体升级变更,且系统升级过程中医院工作有序推进,保证了患者信息安全。现将护理管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次医院信息系统升级变更涉及子系统模块30余个,接口10多个,科室40多个,工作站近600台;涉及住院患者700多人的电子病历、住院发药、住院医嘱、检验系统、影像系统、血库管理、营养订餐、麻醉手术、医保或农保结算等业务;近3000例门诊患者实现挂号至终端、检验医技电子开单、药品检查收费、输液皮试系统运行畅通无误;部分患者体验“银医通”及“诊间结算”的便捷。医院信息系统的升级变更经过前期周密准备、测试演练,所有系统于2014年8月21日顺利升级完毕,新的门诊就诊流程及“银医通”“诊间结算”顺利启用,运行畅通。升级期间门诊或住院患者就诊秩序良好,未出现因信息系统问题导致的投诉及医疗纠纷。目前系统运行4月余,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各系统无缝集成,医生可第一时间查阅患者的各项信息,实现了患者基本信息在系统内多单位共享的目标。
2护理管理
2.1准备工作
2.1.1调研和系统客户化
癌症患者家庭护理者信息特点论文
在西方国家有许多关于疾病不同阶段癌症患者信息需求的研究。包括癌症患者对疾病的治疗、预后以及应对生理及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很少有对患者家庭护理者的信息需求的研究。家庭护理者往往比患者更早知道癌症的诊断、治疗计划和预后,经过商量后决定是否告诉患者,而医生一般能接受他们的意见。在日本这种情况是十分普遍的。此外,日本的医疗体制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较长(平均住院天数为40d),因此,其家庭护理者在长时间的住院期间需要从医疗专业人士那里获得大量的信息。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家属中有75%存在焦虑,提供适当的信息可能降低其焦虑水平并能给患者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提供良好的信息能提高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研究目的在于评估日本近期确诊癌症患者的家庭护理者对有关疾病和护理的信息需求的内容及其特点。
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自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调查对象选自日本两家综合医院的近期确诊的癌症患者的家属。患者在两家医院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回答问题的真实性无显著差异。家庭护理者界定标准是:(1)患者配偶、子女或其他家属;(2)给患者提供主要照护的家人;(3)被照护患者确诊患肿瘤不超过12个月。2.步骤:研究人员向家庭护理者解释研究的目的、意义。对愿意参加研究者研究人员与其预约在医院或在家中进行面对面交谈,以口头和书面方式回答相关问题。3.资料收集: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家庭护理者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职业、与患者关系及其他情况)和疾病状况变量(诊断时间、患者是否知道诊断、患癌部位、患者的治疗和疼痛情况)。第二部分是患者家属所需的信息,包括6个分类:①疾病;②治疗;③预后;④患者日常护理;⑤患者心理护理;⑥家庭护理。用Likert等级表测量家属对各类信息的需求程度(1=几乎没有、2=有一点、3=有许多、4=几乎全部)。4.资料统计分析:每个分类项目内部比较应用χ2检验或Wileoxon两样本t检验,6个分类项目需求信息用Logist回归分析,所有的资料分析应用SAS统计软件完成。
结果研究中110位研究对象中有44人拒绝。66位完成调查(回答率60%),他们在性别、年龄、与患者关系以及诊断时间、治疗等特征参加者与未参加者之间无差异。1.信息需求:在66位参加研究者中大多数信息需求与疾病和治疗有关,2/3的人需要预后相关的信息。有近1/2的家庭护理者想了解有关患者生活护理的信息(如何使有症状患者更舒适如疼痛处理等),有1/3要知道如何做好心理护理(如何减轻患者在知道诊断后的心理压力,如患者知道诊断后的焦虑等)和家庭照顾(如何对患者确诊后给家庭成员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2.信息需求的决定因素:在单因素分析中,除外疾病分类,发现人口学特征与信息需求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在现行分类中年龄(t=-3.78,df=64,P=0.0043)和教育水平<12年与≥12年之间(P=0.043)为相关因素。在疾病预后中,教育水平(χ2=5.95,df=1,P=0.015)与是否手术(P=0.095)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在患者生活护理中,患者是否有疼痛(χ2=5.34,df=1,P=0.021)、家庭护理者与患者的亲密程度(χ2=2.76,df=1,P=0.096)、患者是否知道诊断(χ2=2.94,df=1,P=0.086)是有明显差异的变量。在心理护理一项中,患者是否被告知诊断(P=0.038)和是否有疼痛(P=0.006)是具有统计意义因素。在家庭护理一项中,存在和缺少家庭其它人员的防护(χ2=10.14,df=1,P=0.001)和患者是否有疼痛(P=0.057)是显著差异的因素。此外在每个信息分类与人口学一般状况之间没有发现明显的相关关系。Logist回归分析探讨信息需求在6项分类间关系见表1。
讨论1.大多数日本新近确诊癌症患者家庭护理者信息需求是与疾病相关的。这和西方国家的调查结果相似。研究表明年轻的家属想了解有关患者的治疗信息。而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护理者则更多的想了解患者的预后。尽管研究中没有找到家庭护理者与信息需求之间的特殊关系。但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中表明受过高等教育和年轻的患者往往也对治疗和预后的信息需求较多。
以便帮助做出医疗决定。2.不到一半的家庭护理者想了解与照顾有关的信息。如何解决患者的生理问题、心理压力以及家属自己的生理、心理问题。研究表明新确诊癌症患者家庭对获得心理支持信息的要求远远超过对疾病知识的需求。3.所有的与照顾有关的信息需求都与疼痛有关。研究表明,患者的问题和需求首先被家属发现,患者的疼痛会给患者和家属都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提供有关信息会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4.本研究还表明女性家庭护理者对疾病照护上的信息需求多于男性。与西方国家不一样,在日本妇女往往成为疾病照顾中的主要角色。因此在这种传统和文化的背景下,应对女性家属多给一些有关疾病照护方面的信息。5.在日本知道诊断的患者的心理问题要远远高于不知道诊断的。应对那些知道诊断的患者和家庭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6.癌症的诊断会引起家庭危机和家庭生活的改变,对于没有其他家庭成员的,特别是对只有一个家属的,应给予更多家庭照顾信息。
7.研究因方法单一和样本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本研究不能说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但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够在医疗工作者给患者提供信息时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