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4:11: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护理风险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风险管理

浅谈ICU护理风险管理

【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90例ICU患者,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护理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度等护理质量与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护理质量;满意度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属于危重病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场所,因担心疗效或预后等因素,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需尽早采取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1]。为探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26±9.13)岁;疾病类型:5例重症胰腺炎,8例脑出血,11例呼吸衰竭,14例复合伤;观察组男女比例28∶24,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6.35±9.14)岁,疾病类型;6例重症胰腺炎,9例脑出血,15例呼吸衰竭,22例复合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临床护理风险管理进展

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不会随着医学的进步而消除。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和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医疗护理行业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降低护理差错及纠纷的发生已成为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全面、全程的系统化风险管理能真正做到降低护理风险损害的发生率,最终促进病人安全的大幅提升。本文就医院的护理风险管理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1病人安全管理现状

病人安全是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各项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保障病人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国外有关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较早、范围广,主要研究内容是护理安全管理理念、护理安全文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等。美国质量评估报告指出,应制定安全执行标准以提高卫生保健人员执行标准;制定病人安全目标并执行安全有效的操作规范;建立全国性差错报告系统[1]。英国成立国家病人安全中心,目标是促进医疗环境的公开、公正,找出医疗护理服务制度的管理漏洞。日本研究者认为,护理安全管理应在护理部或护士长的督导下,提高高年资护士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2]。我国关于病人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病人安全现状的研究、病人安全措施的实施、病人安全文化、护理风险管理等,医疗机构也开展探讨护理风险测评体系的建立。医务人员有关病人安全知识、在校教育和执业后继续教育明显滞后,包括人文、技能、沟通等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

2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2.1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护理人员正确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主要是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系统动态识别与分类。包括风险感知和风险分析,同样风险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风险知识的掌握也很重要。①风险感知是护理工作中面临风险所表现的态度、认识和主观判断[4],其核心是明确各类护理风险因素,主要维度有系统流程风险、护理人员风险、病人照护风险[5]。②护理风险分析贯穿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对收集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理解、质疑、过滤、整合、存储、甄别、调用、联想[6]。2.2护理风险评估。护理风险评估是识别潜在的风险信息后对风险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估计,为选择风险措施提供依据,包括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7]。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A-CHO)要求每家医院对发生频率高的风险事件运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为评估工具,进行前瞻性风险评估[8]。FMEA关键是对风险信息进行整合,确定失效模式,确定原因及其影响,再运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侦测程度和严重性计算风险优先指数[9]。2.3护理风险处理。护理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针对各类护理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常用的风险处理方式有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自留、转移风险、减轻风险、风险法律事项准备[10]。①风险预防:采取措施预防风险事件,如风险教育培训、完善健全风险防范措施、倡导护理安全文化等[11]。②风险规避:是通过放弃风险较大的风险来回避风险源,比如一项新技术新业务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产生风险,可以通过暂时不开展规避。③风险自留:风险造成的部分或全部损失医院自行承担,主要是对风险发生频率低、损失小的风险。④转移风险:将全部或部分风险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方式。主要是将发生频率低、损失大的风险转移给职业保险。目前,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均已建立完整的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且已实施。⑤减轻风险:用各种办法来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的行为,达到风险控制和风险降低。这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如监督组织各项护理活动,消灭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贯彻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等。⑥风险法律事项准备: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要维护病人及家属的各项权益,履行告知义务,具备风险意识、法律意识等。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熟知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12]。2.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是指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处理手段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实现风险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主要是分析风险处理效果和风险损失程度。评价风险管理效益是否良好,是否是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

3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查看全文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产妇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26.7±6.3)岁,怀孕次数为1~3次,该次品管圈分成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超5年的超80%,且每组成员在所负责的品管圈小组内临床经验丰富。

1.2方法

在该次研究之前该院产科护理工作未应用过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措施在应用品管圈活动之后进行了以下调整。1.2.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各小组成立前,组织产科所有护理人员接受品管圈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对品管圈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参与本活动。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和技能专项,由护士长将其合理分配到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组内,每个品管圈小组均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各组自由选出圈长,2名主管护师作为该品管圈小组的督导。各小组根据所负责的项目,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产科护理资料并分析护理缺陷,辨别潜在的风险和质量影响因素,根据组内讨论等方式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3]。1.2.2品管圈小组活动(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4]:经调查,在产妇身份识别有偏差、临产孕妇的送房时机不准、孕产妇隐私保护不良等为常见问题,原因主要是护士技术不熟、责任感不强等。对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巡视频次,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状态,看准送房时机;②完善产妇信息的查对,要求护士严格核对信息,避免身份信息识别错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充分尊重并保护孕产妇隐私;③在使用催产素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掌握孕产妇生产进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④注意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时有效的进行产后指导,帮助孕产妇解决问题,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每15d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整理,肯定取得的效果,同时分析不足。全员探讨,收集、整理大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研讨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将成功经验加入到标准化的管理。(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5]:新生儿手圈、胸牌时常脱落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与孕产妇和家属对手圈、胸牌重视程度不够、护士没有将手圈系紧、手圈本身质量不稳定有关,整改措施:①与本院采购科沟通,购买质量过关的手圈和胸牌;②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标准规范的为新生儿佩戴手圈,同时增佩足圈,双重保险;③强调手圈和胸牌对新生儿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摘除,且注意避免其破损或脱落。(3)健康宣教品管圈小组活动[5]:部分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不确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品管圈小组:①通过查阅资料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编制“孕产妇健康宣教资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上交护理部,由其组织审定,并制作“健康教育路径表”;②组织组员学习健康宣教的有关内容及业务,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同孕产妇的沟通;③为保证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对“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为孕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要根据要求,严格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性的教育并适时评价。品管圈每半个月调查孕妇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认真总结分析,并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实施方式等,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

查看全文

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析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140例在该院骨外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70)和对照组(n=70),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的护理管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鉴于骨科患者的康复周期普遍较长,且患者在康复期间易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些风险事件,例如各种严重的并发症及护理操作不当引发的感染等,所以如何有效降低护理管理期间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切实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是护理人员目前关注的工作重点。护理风险管理是近来新兴起的一种护理管理模式,旨在发现护理管理工作、护理人员及患者自身等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预防管理措施[1],不断地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该研究进一步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降低风险事件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该次研究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该院收治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骨外科就诊的140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患者。研究组:男33例,女37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33岁,平均年龄为(45.3±2.6)岁;对照组:男38例,女32例,最大年龄为81岁,最小年龄为29岁,平均年龄为(46.3±2.4)岁。匹配两组患者疾病类型、病程、受教育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干预,具体为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普及相关医学常识,指导其合理膳食等。研究组在次基础上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2.1建立风险管理专项小组并完善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小组对近3年骨科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将风险因素分类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小组成员定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改进意见[2];依据相关部门制定的护理管理规定与标准,完善骨科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3],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请假、代班等,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管理,在护理人员间开展互相监督,督促其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落实每一项工作。1.2.2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识别和预防风险的能力。定期组织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鼓励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采取考核上岗制度;通过对以往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回顾分析,识别主要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例如护理人员是否缺乏责任心[4],与患者沟通不到位,护理操作是否违反操作规程,对褥疮、坠床等风险事件是否采取预防措施,相关的护理风险管理所需物品是否配备齐全等。1.2.3开展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并科学配置护理资源。每年定期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最前沿的护理专业知识,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其主动服务意识,着力培养其对周围事物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以便及时发现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每3个月组织一次应急风险事件演习,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总结出现的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案;根据护理人员的性格特点和专业操作技能水平,合理分配工作岗位,保证工作期间有充足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避免出现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和监测患者病情不到位等情况[5]。1.2.4对护理管理中的常见风险事件制定具体、科学的应急预案。定期清扫病房并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干燥,按规定对病房和走廊通道消毒灭菌,避免医院感染,对病情需要的患者提供轮椅和加设病床围栏,清除能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的危险品等。1.3评价指标。随时记录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该院护理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1.4统计方法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该次的研究数据,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均为计数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组间差异性时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急诊护理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急诊护理缺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2019年8月急诊科在岗护理人员66名,于2018年1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管理前后急诊护理质量、护理缺陷、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对比,实施后急诊护理质量评分较高(P<0.05);管理后护理缺陷发生率(4.55%)较管理前(15.15%)低(P<0.05);管理后患者满意度较管理前高(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急诊科,能有效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且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急诊;护理缺陷;护理质量

急诊科为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科室,具有工作量大、医疗纠纷发生率高、不确定因素多、危重症患者多等特点。因此,针对性减少护理缺陷,有效规避医疗风险,防范急诊护理风险事件,对护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护理风险管理为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针对性给予化解、解决,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带来的损伤,减少护理缺陷,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的管理措施[1-2]。本研究选取我院急诊科在岗护理人员66名,旨在分析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2019年8月急诊科在岗护理人员66名,其中男10名,女56名,年龄21~48岁,平均(34.62±6.35)岁,工作年限1~26年,平均(13.27±6.15)年,婚姻状况:已婚32名,未婚34名;职称:主管护师11名,护师31名,护士24名;学历:本科36名,大专30名。1.2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急诊科室从业≥1年者;知晓本研究,且自愿参加者;身体健康且无严重躯体疾病者。(2)排除标准:中途离职退出者;因产假、哺乳假等中途暂停研究者;轮转进修者。1.3方法对我院急诊科66名护理人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于2018年1月开始实施,具体如下。(1)成立小组。护士长将急诊科护理人员所有成分为6组,并确定每组的组长(1名)。由护士长、小组长共同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摸底,并根据摸底结果、岗位职能,明确护理人员工作职责。护士长(担任风险管理小组组长),6名责任小组组长(组员),主要对护理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把控。护士长组织交流会,1次/周,对上周护理过程中的缺陷、处理措施等进行通报。科室所有护理人员共同对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足之处),最后讨论改进计划等。(2)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急诊科科室特点,由护士长组织6名责任小组组长,共同讨论如何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急救物品管理制度、患者护理制度、仪器维修制度、护送制度、查对制度等。制定预案流程,包括护理缺陷、差错制度等,并装订后挂墙上。对患者、家属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了解其住院期间的风险行为,并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示范、个别讲解等方法),增加患者、家属对护理风险、潜在危险的了解,从而减少医患、护患纠纷;对于潜在安全隐患者,可采取悬挂提示标识,重点交接的方法规避;对于配合态度较差的患者、家属,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3)培训。对入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促使其了解护理风险的内容,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包括掌握如何评估、识别、管理、处理风险等,同时对护理不安全事件、预防措施等科室常见情况进行培训,并掌握常规处理医疗事故的防范措施。转变并加强护理人员的思想,使其谨记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服务思想,融入人性化护理措施,如护理操作前进行提前告知,争取同意后实施,以减少纠纷,同时重视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加强保护意识。加强对急救药品、设备、护理操作等的培训,并定期考核(1次/月),提高护理人员重视程度、积极性。对护理人员书写规范进行培训,包括内容记录清晰、连续、完整,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管理。对护理人员的转送能力进行培训,提高其途中病情观察、药物核对、剂量指导、给药途径等的能力。(4)建立分享制度。在交流会上,组织护理人员分享已经发生的护理缺陷、护理不良事件等,并记录在专门的记录本上,包括发生原因、处理过程、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等。由责任小组组长于早会时告知本组护理人员,共同讨论,总结归纳成员的不同看法、处理措施。每月由护士长收集结果并整理成册,要求护理人员经常翻看、学习、巩固。1.4观察指标(1)比较管理前后急诊护理质量。根据科室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医院相关管理内容、国家最新《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版》要求等,制定急诊护理质量评估量表,包括患者管理、服务态度、基础护理、应急能力、风险评估、规避纠纷、消毒隔离、执行规范8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2)比较管理前后护理缺陷,分别统计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事故、护理纠纷、护理差错、护理缺点发生情况。(3)比较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量表评估,包括服务态度、业务水平、护理操作等7个方面,总分100分,>95分为非常满意,90~95分为满意,80~89分为一般,<80分为不满意,分别于管理前后发放103例患者问卷调查进行评估。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急诊护理质量)以(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缺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用n(%)表示,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查看全文

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6例儿科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观察组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普通护理,比较2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住院环境满意、护理管理满意、护士业务水平能力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日常的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入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防范意外发生,提高儿科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风险管理

患儿在医院内接受护士专业细心的护理过程中,因为儿童与成年人不同,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患儿的年纪比较小,再就是情绪很不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治疗效果,还使护理工作人员工作超负荷。医院的护理工作本来就很繁琐且沉重,这就使护理工作意外风险发生率增高,由于这种风险存在于护理实践的多个层面,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其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1]。伴随着患儿家属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护理工作也越来越细致,承担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很多儿童疾病发病比较快,病情也相对复杂,变化迅速且自我表达能力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能靠护理人员自己去观察从而发现病情变化。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且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晚上经常要倒班,家庭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薪酬与劳动不成正比,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等原因,是造成儿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2]。为了给患儿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儿科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并对患儿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儿科患者236例,男161例,女75例,年龄3~12岁,平均(7.8±2.4)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18例。观察组男81例,女37例,年龄(7.7±2.5)岁;对照组男80例,女38例,年龄(7.9±2.3)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查看全文

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前国外对于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这一领域相当重视。而我国目前为止,不管是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还是其应用方面都有些欠缺,还不够重视。在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主要体现为风险的发现、评估、处理方式和效果评价等等。本文将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护理管理;风险管理;管理护理

管理(NursingManagement,NM)是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目标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对护理管理是这样定义的: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及社会活动的过程。风险管理主要针对经济纠纷及经济危险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换一种说法就是对经济风险的发现,处理及评估。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也就是所谓的医疗风险管理。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通过系统全面的设施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率,减少医护人员或者医疗器械对患者或者他人所带来的损伤,并降低经济纠纷和法律诉讼。医院通过合理的方法和安全的防范措施,使医疗风险降到最低。目前,国外对于这一领域相当重视,而我国目前为止,不管是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还是其应用方面都有些欠缺,尤其在风险管理这一块很薄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法律条例的逐步出台,我国在这一领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1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识别

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识别是有效降低医疗风险的第一步,有效的识别并对护理管理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医护人员尤其护士,经常被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投诉,有时可能一不小心贴错了标签,也有可能因地滑而遭到投诉,种种事例举不胜举。2000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急诊科和产科的护士被投诉率大大提升。通过这份报告,提醒我们要加强护理管理和风险管理,并对医疗风险进行识别和归纳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其发生率。也可以对风险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再者也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个方法制度,让每一个医护人员认真了解并防止其发生。也可以对护理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的相关理念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宣传,大大降低医疗风险的发生。

2护理管理中的风险评估

查看全文

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

儿科护理是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患儿的身体恢复有着重要意义,而在目前有较多的研究可以显示,常规护理方法是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较多患儿在临床护理中意外伤害的几率往往比较高,这也对临床护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在儿科中使用风险管理护理能够起到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儿科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10例,女90例,年龄1~11岁,平均(6.32±1.42)岁。将所有患儿使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10岁,平均(6.11±1.28)岁。观察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11岁,平均(6.65±1.75)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在临床护理时,对所有患儿均需实施常规方法的护理,即进行常规的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需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在临床护理时的方法如下:

1.2.1对风险事件进行分析

查看全文

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护理风险管理即护理人员针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识别与防范的过程,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避免护理风险给医院造成不良的危害。胸外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也是护理风险的高发科室,近年来,我院在胸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采用了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成效理想,现将运用方式与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胸外科收治的肺部肿瘤、胸部外伤、贲门恶性肿瘤等3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组成观察组,其中男188例,女11例,年龄为31~73岁,平均年龄为(56.9±4.7)岁。将2014年前胸外科收治的肺部肿瘤、胸部外伤、贲门恶性肿瘤等30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男157例,女143例,年龄为29~81岁,平均年龄为(60.9±3.1)岁,两组患者均采用手术疗法,对于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1.2风险管理措施

1.2.1认识风险、预测风险

查看全文

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118例普通住院患者,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和观察组(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各5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人员在应急能力、沟通能力、操作熟练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应用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患上各种疾病的几率也不断提高,因而医院住院患者的数量也在随之增长。对于住院患者来说,除常规的临床治疗以外,护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患者的康复及预后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临床护理当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因而容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同时容易造成一些护患纠纷事件[1]。对此,在护理管理中,应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应用,从而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基于此,本文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收治的118例普通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广饶县中医院收治的118例普通住院患者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6例,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9例,年龄区间为25~76岁,平均年龄为(49.5±2.7)岁;观察组患者59例,年龄区间为23~72岁,平均年龄为(48.3±2.6)岁。所有患者均为普通住院患者,所选患者中,不包括合并多项严重疾病的患者,不包括具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不包括护理依从性差的患者。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分组比较研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