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实训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06:28: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会展实训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会展实训报告

高职会展专业综合实训规划

摘要:文章以会展专业全真实践教学设计为例,针对职业能力具体化、知识组织、如何使学生掌握完整工作过程,怎样保证学生“做起来”等实训教学难题,从教学设计分析、课程模块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效果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会展;全真实训;教学设计

会展专业是一门“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极强的行业,由于会展项目涉及调研、策划、营销、组织、服务、管理各环节,筹备时间非常长,企业对实训学生的容纳量有限,客观上难以与教学上的任务的时间人数要求衔接,因而,目前高职业会展教学存在实践教学的不足,特别是真实环境下的仿真或全真实践教学的缺失的情况,不利于培养会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筹经费、自主办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育英时尚节综合实训项目”教学设计分析

(一)课程设计思路

“育英时尚节综合实训项目”涉及筹展全过程,教学目标为:第一,职业知识目标,能综合运用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会展管理、会展营销、公共关系、现场管理、活动策划、财务管理、公文写作、消费心理等必修课程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筹展办展的具体问题,而且要从总体方案规划、生命周期到风险管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加以考虑会展项目的可行性。第二,职业技能目标:熟知展览策划的一般流程和基本内容;能设计调查问卷、能胜任宣传资料的编印工作、熟悉会展新闻管理工作,具备会展文案写作能力;能进行业务面谈、现场管理和展后跟踪分析。第三,职业素质目标:培养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有坚韧的心理素质,敏捷的应变能力和诚信的职业操守。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中实践能力的培育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

(一)系统化理念

针对旅游业产业结构复杂、系统性强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要立足实务,力求使学生熟悉旅游活动的全部流程,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素质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要着眼人才能力的系统性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在学校实训室,更应在星级酒店、景区、旅行社等与旅游有关的行业。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课程教学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心。在旅游策划学课程的实践授课中,引导学生对地方的旅游商品进行调研策划,形成调研报告,以利于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方景点进行导游词的编撰整理,关注本地会展中心的车展、房地产展、服装展等,鼓励学生参与会展服务与管理等社会活动。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地方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旅游局、景区组织的导游大赛,通过职业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实践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见习和实习相结合。如餐饮管理实训室的摆台、托盘、餐巾折花、斟酒、席间服务等;客房实训室的客房预订、入住登记、大厅服务、客人离店结帐服务等对客服务技能;星级酒店实习时系统掌握前厅接待服务、客房服务管理等技能,使学生达到中级以上服务员的资格水平。

(二)特色化理念

在实践教学中,不可能让学生成为具备景区开发、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的“超人”。由于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本科旅游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旅游的地域性特点,有意识地选择乡村旅游、酒店服务、会展等旅游项目,发展特色化实践教学。院校要坚持专业发展与旅游行业发展紧密相连,突出“校、政、企、研”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地方旅游特色。如2012年国民休闲纲要提出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地方本科高校可针对本地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策划,让学生到乡村实地考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职场思考问题,作到不唯书,尽量把授课内容问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三)多元化理念

查看全文

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研究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加速,社会对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复合型高标准的特点。而商务英语教学作为ESP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承载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的重任。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也应将重点聚焦于拥有复合型技能的人才培养,满足时代的需求。

一、商务英语教学问题分析

(一)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问题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原本自身专业多为英美文学和语言学,专业知识扎实但是商务知识相对欠缺;多数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历,远离商务实践工作环境。根据2015年出台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商务英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教学技能,还应当具有实践能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1]商务英语教师若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则无法在一线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

(二)授课教材单一化

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中,有的教材倾向于以篇章阅读的形式介绍商务理论知识,大段的英文专业词汇叠加出现,虽然附上生词表,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另外,国外原版教材的商务环境与我国有一定的差异,教材中的案例有很多直接来自于他国商务实例,与我国商务实践的融合度不高。虽然在某些领域有较先进的商务理念,仍然存在教材无法很好地本土化的问题,学生的接受度和融入度不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专业三阶段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商务应用能力、商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依照建构主义理论及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等原则,建立“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顶岗业务实习”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最后,从完善实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强化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寻找长期固定的实习合作方三个方面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运行的保障策略。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人才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通英语且熟悉国际商贸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种类之一。所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强化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改变过分注重单项技能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强调各项技能、贴近企业商务实践活动的综合应用、实现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过渡,正成为检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所在[1]。本文倡导的商务英语专业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顶岗业务实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一、传统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商务英语作为本科院校和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在教学体系建构上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认识模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融合度差,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不科学,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达标等。(一)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认识模糊。商务英语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英语学科。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受到传统英语教育专业和商贸专业教学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的理论层面,缺少对学生从事商务活动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建构[3]。部分学校虽然认识到引导学生从事商务英语实践操练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指向依旧模糊,往往没有对企业需求做好充分调研。(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融合度差。由于没有建构出相对科学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当前多数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各课程专业任课教师展开的商务英语单项技能训练上。这导致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内容条块分割、不成体系,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4]。如“商务英语视听说”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课程教材提供的商务外贸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商务外贸函电”的实践教学是根据课程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外贸函电写作能力;“进出口业务与单证”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训练学生单证制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单项技能,但是商务外贸综合技能训练和商务环境适应的实战性训练存在明显不足,无法让学生适应职场商务外贸活动的真实需求,即便是顶岗实习,学生都很难适应。(三)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不科学。当前,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基本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单项技能考核测试以及提交个人任务型实训报告等方式来实现,对实训或顶岗实习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综合技能应用能力以及工作中解决实际商务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并未进行量化考核。(四)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达标。高校的商务外贸实训基地一般采用电脑模拟商务外贸公司的日常性业务,让学生实行人机对话。这种实训基地的模拟商务活动实践忽视了商务实战环境中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灵活性,而这些恰恰是商务英语人才综合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所需经历的[5]。此外,大部分高校没有和商务外贸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自行联系毕业实习单位,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实际上很多学生在社会上随便寻找与经贸相关的岗位进行社会实践,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失去监管和引导,很难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契合性和实习质量。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遵循的原则

查看全文

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旅游类专业。本文所指的旅游类专业包含高等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旅游英语、会展策划与管理等专业。旅游类专业的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在教学体系中要增大实践教学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基地。所谓实践教学基地,是指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旅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就其内涵来说,是指学校围绕旅游行业或岗位群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就其外延来说,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两大类。旅游类专业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二、高校旅游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情况看,目前公办高校的经费使用由政府财政统筹安排,高校如有建设需求,需要很长一个周期才能实现;民办高校则只能依靠自身财力进行基地建设。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条件普遍较差,实践教学设备数量、质量和种类严重滞后。例如,已建有的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室设施设备多较为陈旧,落后于社会行业规范。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只能进行简单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情景模拟实训,学生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又如,科技含量高的旅游信息系统等实训室的建设几乎空白,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资源模拟规划系统等必要的旅游实践教学软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价格昂贵,加上观念上不重视,在建设上一直被忽视。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其一,有一部分高校出于专业宣传或专业评估的需要,仅仅是在相关企业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企业根本不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顶岗实习只是纸上谈兵;其二,由于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实践教学需求增大,一些高校往往降低对合作企业的选择标准,主要的实践教学合作企业也仅仅局限于酒店和旅行社层面,范围狭窄。由于实践教学单位的实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别很大;其三,企业经营的变动性和学校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的稳定性较差。旅游行业本来就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很强的行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不断变化导致顶岗实习机会供给不稳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高职文管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

近年来,有着“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之称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各地的文化市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具备行业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我国多所高校为此设置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仅高职院校就有54所开设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一个合格的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市场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则要求我们必须注重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加强高职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

一、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

大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表明要培养“在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文化市场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具备创新思维,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现代经济和法律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描述看,对“创新”“管理”“经济”的了解和学习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哪一方面的“职业技能”却含糊不清。文化产业涵盖了文化产品制作、文化产品传播、文化创意输出等多方面的市场,影视项目策划制作、动画设计制作、会展项目策划等职业都属于这一大类,然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职业和岗位进行明确的定位。这种专业方向的模糊性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时的迷茫,学生在三年的在校学习中不知从何锻炼动手能力,毕业时难以成为“应用型人才”。

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实践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至关重要。通过优化课程实践设计、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完善专业考察体系、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文化产业的决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提出,而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短缺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瓶颈。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该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发展完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各高校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下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等不同院系,授予管理学、艺术学或文学学位,专业方向定位也有所不同,但实践教学环节大体类似,缺乏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实践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文化产业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社交、组织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养及就业竞争力。通过优化课程实践设计、丰富课程延伸实践活动、完善专业考察体系、优化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执行力度。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国家战略发展政策的确立,文化产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步提升。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创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从课堂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教学的转变。西方实践教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职业化浪潮中,西方高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其产学研模式各具特色,如美国和加拿大的“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体系”模式等[1]。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迅猛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其标准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实践性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最显著的特点。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滞后,师资团队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到位、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缺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急剧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相符。因此,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发展联系紧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高,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就旺盛,也能为大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较好的平台及较多的机遇,从而实现高校与城市的良好互动。因此,高校要创新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的模式,规范实践课程教学手段,课程设置有效接轨区域文化产业布局,凸显创意、策划两大专业特色,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强调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等教育环境发生重要转变,数字化技能的内涵日益厚重,教师、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更加频繁,新的教育环境与产业发展现状都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的、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显得至关重要。

二、优化课程实践设计

查看全文

外语微课大赛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以发展“互联网+”教育、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探索外语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为宗旨,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外语工作者的青睐。基于2020年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广东省复赛二等奖作品“世界各国问候礼仪”,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介绍教学设计,旨在相互交流谈感想,取长补短求进步,切实推动外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外语微课大赛;教学设计

一、引言

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习效率,努力推进新文科建设,持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探索外语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与水平,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举办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本届大赛收到作品2590件”。从5月到9月,从初赛、复赛,经过多轮比拼、层层考验和激烈角逐,作品“世界各国问候礼仪”在复赛评审阶段获得广东省复赛二等奖,刷新了学校在本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二、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简介

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的一项极具影响力的全国性、高水平、大规模赛事。该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自2015年起至2020年,赛事已成功举办六届。历届大赛,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所本科、高职高专、中职各类院校的外语教师同台竞技,各展风采。大赛包括本科英语组、本科日俄德法组、高职高专英语组、中职英语组四个组别,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初赛阶段,由各高校组织外语教师提交微课作品或经由外语教师以个人的方式报名参赛。参赛教师根据课程目录“设计作品,录制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方案及微课辅助扩展材料”。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初赛和复赛均由大赛评审委员会采取网络匿名方式进行评审。现场决赛包含微课作品展示和限时说课两个环节,专家评委对课程选题、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教师个人风采等进行综合评比。外语微课大赛活动为外语教师搭建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交流的平台,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高校外语界的一项重大赛事,受到了社会各界外语工作者的广泛好评。

查看全文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1目前教学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

1.1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案例陈旧

目前多数教师仍依赖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虽然部分年轻教师响应号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开展了案例教学,但所选案例要么年代久远,要么个性太强,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2实训设备和场地有限,实践效果差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趋动下,部分高校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尝试了如“3+1”教学模式,即集中后一学年全部来实训,但由于学校设备投入和场地限制,多数实践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模拟培训的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酒店管理实践教学课程研究3篇

第一篇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规范性、实用性、服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要求。由于酒店行业特别强调规范化管理,各部门工作都具有操作标准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因此掌握规范化的操作技能和流程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由于酒店行业是直接对客服务的,需要学生能把所学的操作技能灵活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并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比如:餐饮服务实践教学,需要从引领宾客入座、斟茶、点菜、上菜、席间服务、结账服务到送客服务整个流程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再加上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可能只是简单地运用操作技能,还需要具有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客人投诉能力、酒店运营管理能力、酒店策划能力以及适应行业发展的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综合性和创新性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之一。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加大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对实践教学进行优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当前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都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但是在实践教学上没有把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进行强调,还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计划不清晰的问题。比如,酒店岗位实践目标不够细化、实践教学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对应性不强、没有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指导书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