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15:54: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汇率制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汇率制度论文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研究论文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也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新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层出不穷,例如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发展中国家汇率选择的“原罪论”、害怕浮动论等等。笔者拟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一、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者认为,长期稳定的汇率水平有助于人们建立稳定的

预期,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一个确切的基础,促进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发展;而未来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会对投资决策制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际贸易和投资。虽然企业可以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和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以规避风险,但这意味着交易成本的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外汇市场不成熟,套利渠道的相对缺乏,它们在浮动汇率面前尤其显得束手无策。极端的易变性意味着货币错配(CurrencyMisalignment)仍然发生,而这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少投资和外贸,引起经济增速降低,这对于缺乏远期套期保值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BirdandRajan,2001)。

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倡导者声称,作为本国货币的外国价格,汇率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由供求决定,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价格信号往往是最优的,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很多经验研究证明,汇率的短期易变性对于贸易的影响是极小的。而且,被观测到的汇率易变性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实际风险。即使该风险在外汇市场受到压制,它也会在其他场合以更不令人愉快的方式爆发出来(Frankel,1996)。(例如,美国为避免因实际供求因素导致的美元升值的措施,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汇率制度选择的中间派和灵活派则认为,汇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且可能与经济实体的特点及初始条件有关。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合适政策应该是具有本国特色的政策(ChangandVelasco,1999)。

查看全文

汇率制度选择论文

摘要: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从盯住汇率制度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发生。

查看全文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研究论文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也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新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层出不穷,例如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发展中国家汇率选择的“原罪论”、害怕浮动论等等。笔者拟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一、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者认为,长期稳定的汇率水平有助于人们建立稳定的

预期,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一个确切的基础,促进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发展;而未来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会对投资决策制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际贸易和投资。虽然企业可以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和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以规避风险,但这意味着交易成本的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外汇市场不成熟,套利渠道的相对缺乏,它们在浮动汇率面前尤其显得束手无策。极端的易变性意味着货币错配(CurrencyMisalignment)仍然发生,而这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少投资和外贸,引起经济增速降低,这对于缺乏远期套期保值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BirdandRajan,2001)。

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倡导者声称,作为本国货币的外国价格,汇率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由供求决定,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价格信号往往是最优的,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很多经验研究证明,汇率的短期易变性对于贸易的影响是极小的。而且,被观测到的汇率易变性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实际风险。即使该风险在外汇市场受到压制,它也会在其他场合以更不令人愉快的方式爆发出来(Frankel,1996)。(例如,美国为避免因实际供求因素导致的美元升值的措施,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汇率制度选择的中间派和灵活派则认为,汇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且可能与经济实体的特点及初始条件有关。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合适政策应该是具有本国特色的政策(ChangandVelasco,1999)。

查看全文

汇率制度选择论文

摘要: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从盯住汇率制度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发生。

查看全文

汇率制度选择认识论文

汇率制度作为一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国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先后爆发了一系列货币危机,这些危机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汇率的调整和汇率制度的变革,因而,近年来汇率制度的选择又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汇率制度的争论也不仅限于传统的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还包括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中间汇率与两极汇率之争。在国内,还有人民币的盯住汇率制与管理浮动汇率制之争。各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虽然在各自的分析框架下都正确或比较正确,但似乎都缺少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几个关键因素的把握。

一、汇率制度安排的理论综述

现代国际金融学说在理论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带有较大程度的一般经济理论的学派色彩;二是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金融活动的实践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陈岱孙,厉以宁,1991)。一般而言,一种经济理论都是针对一定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而产生的,是先有问题,后有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再有解决问题的相应理论。汇率制度安排理论同样如此。

20世纪60年代末,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开始在调控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从这一阶段起,关于汇率制度安排理论的讨论也集中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上。在赞成浮动汇率制这一点上,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走到了一起。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经济经常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下,如果允许汇率自由变动,将能够代替国内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从而避免产出的损失。货币主义认为,当发生外部货币冲击时,允许汇率的自由变动,将能隔绝国内外汇储备的被动性调整,防止国内货币市场的冲动,从而避免通货膨胀的传递。以蒙代尔(R.Mundell)、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为代表的固定汇率支持者们则从国际间相互合作的立场来分析汇率制度,他们认为固定汇率制能使各国经济连成一个稳定的经济体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而浮动汇率制则会由于汇率的波动导致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另外,浮动汇率制会造成各国滥用汇率政策,形成货币竞争性下浮,不利于国际经济合作;最后,浮动汇率制还会由于棘轮效应导致世界性的物价水平上升。

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对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种种设想。不少经济学家针对汇率波动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诸多改革方案。托宾(Tobin,1982)建议对外汇交易征税,以降低社会效用较低的短期交易,减少汇率波动。麦金农(Mckinnon,1984)提出美国、日本和德国三个国家货币在长期内形成基于固定汇率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威廉姆森和米勒(Williamson,Miller,1987)在麦金农计划的基础上提出在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间建立汇率目标区。库珀(Cooper,1984)的改革设想则更为大胆。他认为,只要国家货币存在,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的变动的可能性就存在,不确定性也就不可避免。要想消除汇率的不确定性,就要消除汇率和国家货币,引入单一货币。对此,库珀建议成立一个类似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统一的公开市场委员会,由这一委员会代替各国中央银行来执行货币政策。

70年代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争论还在继续,不过争论的焦点已由汇率稳定与国内经济稳定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关系转移到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国内经济结构与经济特征之间的关系上来。如海勒(Heller,1978)提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五个结构性因素。李普斯奇茨(Loopesko,1979)提出的小型发展中国家的汇率政策及其选择指标。这一时期,蒙代尔在其论文《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最终的“最适度通货区”的设想,希望将世界化分为若干个货币区,区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对外则实行浮动汇率制。其后,麦金农和凯南(Kennen)等人又对最适度通货区理论进行了拓展,主张通过区分一国经济结构特征,并就这些特征给出某些标准,满足这些标准的国家和地区组成货币联盟是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汇率制度变革教训论文

自从2002年底日本财长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就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人民币汇率稳不稳,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保持一个稳定的改革环境,能否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能否提高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利益。因此,如何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变压力为动力,就成了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我们该如何应对?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从亚洲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汇率制度变革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进行汇率制度变革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的国家或地区都在努力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泰国、新加坡和韩国连续40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的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增速明显加快;6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这些国家的快速发展,都获益于稳定的发展环境,包括稳定的汇率制度。而汇率制度改革导致经济发展受挫的尤以日本和泰国最为典型。

自1949年4月25日起,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支持下,实施振兴日本经济的“道奇计划”,将日元兑美元汇率锁定在1:360水平,这一固定汇率一直实施到1971年,共达22年之久。固定且较低的汇率使得日本企业能够长时期不必担心汇率的变化,而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扩大产品出口等方面,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55-1960年,1961—1965年、1966-1970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超过了8%、10%、12%.但是,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产业结构与美国趋同的情况下。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并向所有重要工业领域扩展。在这一背景下,日元被迫走上了升值之路。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971年2月。1971年12月西方十国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史密森博物馆召开会议。决定将日元汇率升值16.8%,即1:308,并以此作为基准汇率,可上下浮动2.25%.此后,由于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美元汇率仍继续下滑,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固定汇率。

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1973年2月美国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日本也只得让日元向浮动汇率制过渡,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

查看全文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对汇率制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较为详尽的历史回顾。结果发现,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要不要恢复金本位制度的争论开始的,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轨迹潜藏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优劣的争论之中,并伴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每个阶段所产生的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理论,都对当时汇率制度选择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其结论对于汇率制度的选择并不具有一般性指导作用;汇率制度决定理论还需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高储蓄两难

一、从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汇率制度选择问题的提出以及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

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要不要恢复金本位制度的争论开始的。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设计的思考,以及对该体系运行、崩溃原因的反思,为汇率制度基本理论观点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思想准备。

(一)问题的提出

汇率问题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出现的。在金本位制度运行时期,各国货币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围绕着货币的黄金平价上下波动,在这种条件下,货币汇率一般来说比较稳定。因此,在整个19世纪,经济学界主要是对金本位制度下如何调节国际收支的原理做了一些论述,而并未对这种体制本身提出异议。人们对汇率制度理论的研究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纸币泛滥成灾,并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经济学家们由此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迫切性,从而开始了对汇率制度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方向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转向了对固定和浮动两种制度的利弊分析,改变了以前汇率理论研究以给定的汇率制度为前提的局面,开拓了汇率研究的新领域。从此,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就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论界由此开始分为两个派别:一派属于古典派或旧派,如霍特里等人,主张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与这一派相对立的是新派,如卡塞尔等人,积极主张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尽管不同的学者提出的具体改革方案和建议有所不同,但是,在这两个派别的理论中有一个共同的论点,即货币的金平价是可以改变的,一成不变的固定货币平价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应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正是这一开创性的见解产生了最早的浮动汇率理论。

查看全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论文

[摘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应是浮动汇率制度,但鉴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微观经济主体和金融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选择了较为缓和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和人民币钉住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相比,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形成机制更趋市场化。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不仅有助于稳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发挥人民币汇率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也增加了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参考一篮子货币;钉住单一美元;钉住一篮子货币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为何我国选择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有何作用?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选择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理论依据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指出,在固定汇率制度、自由资本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之间存在三难选择。①如要想选择独立货币政策和固定汇率制度的政策组合就必须放弃资本自由流动,实行资本管制。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前选择的一种政策组合,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我国再选择这种政策组合已不合时宜。要想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政策组合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20世纪90年生的一系列货币金融危机说明,这种政策组合的危害决非货币政策无效这样一个温和的负面影响,固定汇率制度在开放的资本账户下往往伴随着货币冲击和货币危机,从而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动荡,使经济时时处于不稳定的威胁之中,从长期来看,我国也不宜选择这种政策组合。要想选择独立货币政策和自由资本流动的政策组合就必须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应当选择的一种政策组合。这种政策组合符合我国的实际,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必然是我国的现实选择;另外,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开放资本账户,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也是大势所趋。据此,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应是浮动汇率制度。

但从国际金融经验来看,汇率急剧变动和不稳定往往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发达和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完善。②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尚欠成熟和完善,人们对金融避险工具的认识还需要有一个过程,金融监管也比较薄弱。正处于改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仍面临着诸多困难,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还缺乏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可见,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实施浮动汇率制度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不仅无助于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而且还将大大增加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成本。为此,我国采取了较为缓和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查看全文

汇率制度经济绩效比较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争论,指出在有关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上,理论界是没有一致意见的;接着文章又考察了汇率制度的分类方法及其演进,发现汇率制度现有的发展趋势似乎可以为每一种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趋势的观点提供支持;最后文章还就不同汇率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也表明没有一种汇率制度是最优的。因此文章的结论是:“没有单一的一种汇率制度可以在所有时候适用于所有的国家”。

每个国家都会面临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汇率制度的选择一直是而且还将可能是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与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有关的理论文献开始是集中于讨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间的优劣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的不断发生,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关注重点也转向每种汇率安排在防范风险的能力方面,讨论集中于哪一种汇率制度更适合应付日益增长的国际资本流动性与世界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而且经济学家还开始对不同汇率制下的经济绩效进行比较研究,想知道是不是会有一种汇率制度对经济的影响要好于其它制度。因此有关汇率制度的讨论以及相关的政策观点都是随着时间演进的,它们很少独立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特征之外的。本文第一部分对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争论进行回顾;第二部分考察汇率制度的分类方法及其演进,看能不能够从中发现汇率制度发展的长期趋势;第三部分集中介绍汇率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论。

一、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争论

阿利伯(Aliber,2000)将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固定还是不固定”和“实行还是不实行最优通货区”。对这两个问题的最古典的回答是始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实行的金本位制,那时的答案就是将货币固定于黄金,这是一种内生的固定汇率制度。凯恩斯(Keynes1923)将“内部稳定”(一个稳定的价格水平)和“外部稳定”(一个稳定的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严格的区分开来。在国内价格名义刚性的情况下,Keynes更倾向于保持国内稳定,从而也就提倡浮动汇率制度。但在那个时代,许多的经济学家都是浮动汇率制的怀疑论者。最有名的是Nurkse(1944),他认为1922年到1926年法国法郎的经历证明在浮动汇率制下,投机在总体上是非稳定性的。随着196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选择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的过程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出现了,这两种观点也成为以后分析汇率制度的理论基础。以弗里德曼(Friedman,1953)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浮动汇率在吸收外部冲击方面可能的优点,因此极力主张浮动汇率制;而以蒙代尔·Mundell,1991)为首的另一批经济学家反驳了这一观点,他们指出,根据经济条件的不同,一些经济体维持固定汇率可能会更好。众所周知的“最优通货区理论”(Optimalcurrencyareastheo-ry)是他们的主要观点。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除了欧洲货币体系(EMS)之外,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逐渐从固定汇率体系转向浮动汇率体系,而这种转变通常是在经历了货币危机之后。因此这一时期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研究是与货币危机理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克鲁格曼(Krugman,1979)的第一代与Obsfeld(1994)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克鲁格曼研究了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危机的模型,认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和固定汇率制不相容的货币、财政政策。他指出国内信贷超过货币需求的过度增长,将导致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损失,而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是有限的,在投机的冲击下,固定汇率制最终将崩溃。而Obsfeld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危机的出现与基本经济因素无关,而是由预期因素导致的,危机本身导致政策变动,促使危机自动实现。这两种理论分析了货币危机产生的两种不同原因,前一理论强调的是货币危机的政策根源,而后一理论关注的则是固定汇率制这一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而现实中的货币危机常常是这两者的结合,即不合理的经济政策与存在某种缺点的汇率制度相结合,是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原因。

查看全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思考论文

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很高。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不变。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外贸持续顺差,外资流入规模不断增加。无论是从购买力平价、还是从经济实力的对比出发,人民币的币值都应该上升。2001年以来,美国政府坚持了多年的强势美元政策开始松动,美元汇率开始走低。由于人民币一直是盯住美元的,在美元汇率走低的情况下,人民币相对于其它货币事实上是贬值的。这两种情况的对比,使得国际上有很多人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这就为那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人提供了直接的论据。

同时,在中国国内,资本账户的开放问题也一直是理论界和政府决策层关注的热点。国内有很多学者认为,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会影响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率。根据“蒙代尔三角”,在允许外资流入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与灵活的货币政策是无法同时兼得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面前,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可能意味着中国政府驾御全球经济的手段和能力受到限制。结合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实行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就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政府理应做出的合理选择。事实真的如此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乃至资本账户的开放,自然也不例外。从相对固定的盯住汇率制度到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中间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过去10多年中,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的金融或货币危机,通常都是与过快的汇率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的。东亚、南美、俄罗斯,都曾遭遇这样的问题。这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经验。所以,渐进的改革和开放可能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这是一个很直观的判断。但是,对于汇率制度改革这样的重大理论性和政策性问题,仅有一些初步的、直观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直观的经验和感觉无法支撑理论观点和政策选择。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我们既要从理论上探讨当前中国汇率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分析其合理的发展方向;又要结合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状况,分析不同汇率制度的可行性及其未来的走向。

汇率制度的改革牵涉方方面面的因素,原因在于汇率形成和调整过程的复杂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各国不再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国际货币领域进入一个“无本位”、“无秩序”的时代。自此,货币在国际上就变成一种纯粹的信用货币,其价值没有任何明确的实物商品作为支撑。无论是购买力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都不能为评判各国货币的相对价值提供一个稳定的、可量化的标准。

离开这一基础,可能出现的是两种情况: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受制于国家特定的经济、政治战略,是依靠政府力量来设定和维持的;在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日益被供求力量的对比所主导。就浮动汇率制度来说,我们知道,能够对市场供求产生作用的因素,不只是投资、生产、GDP或经济增长率这些可以观察的经济力量,甚至还有各种无形的心理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市场上的供求状况,进而影响汇率的形成和变动,使得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无常。

在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中,预期问题不仅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个热点,也是市场实践中人们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羊群效应”、“汇率超调”以及“市场心理”或“市场情绪”等词汇,经常会出现于有关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行情的研究报告中。这都是和预期因素相关的。预期影响汇率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所谓的“比索问题”(Pesoproblem)。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