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培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07:03: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绘画培训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绘画培训总结

探析中职美术教育素描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职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发展美术素描教学的新思路,为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素描教学;探析美术

学科中的素描是一种采用单色或者少量的色彩绘画材料描绘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真实事物或者感想的绘画形式,其使用的绘画材料一般分为两类,即干类和湿类,它是一种按照一定的绘画原则进行有意塑造物体形态的美术活动,素描能力是反映绘画者空间造型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素描是学习绘画的基础,刚开始学习绘画都应先从学习素描开始,因此美术教学的开展需要重视素描的作用。中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该教育形式目的性较强。美术学科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打好基础,学好素描才能进一步提升美术能力。美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进步,学习美术能丰富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对完善一个人的个人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中职美术教学,学生应从基础开始学习,学好素描,激发学生审美兴趣。老师应该以素描教学为基础,创新多种教学形式,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美术教育。

一、当前中职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动,我国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中职美术生也是如此,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是我国目前教育的现实问题,致使一部分学生或者老师对美术教育产生了怀疑的态度,觉得学习美术教育没有用的想法油然而生,使一些人放弃美术学习,造成美术生生源的减少,给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压力。结合当前的具体经济形势,中职类学校应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创新课程设计,可以设置一些如工业设计或者动画设计的课程,将美术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具备就业的能力和经验,提高美术教学的实际意义。中职美术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欢才去选择的,可能是由于当时自己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才选择美术,造成美术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阻力。部分学生更是觉得学习素描没有意义或者对学习素描的兴趣不高,因此导致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造成美术成绩进步不理想。作为中职美术老师应该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加强引导,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学习素描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学生如果主动学习美术,其学习效果会更好,特别是素描教学,这是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基础。老师应该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对美术素描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中职美术生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当前中职美术素描教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查看全文

艺术治疗在中国运用状况及走势

一、引言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查看全文

绘画课程资源的探究和发展综述

论文摘要: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绘画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学习方式的转变文化传承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校内绘画教材的延伸,首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地”。在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绘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绘画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绘画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绘画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可,把绘画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最后,利用乡土地域特点开发绘画教学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乡土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素材.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

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尤其是与课程资源相关的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显著的因素是美术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绘画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我们发现很多美术教师对绘画课程资源还存在模糊认识,如果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绘画课程资源观.不帮助教师去分析和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要满足当前本地绘画教育教学的需要,只有当美术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才有可能。因此,我们在地方性绘画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美术教师队伍放在首位,抓好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及时向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经验。挖掘、调动和利用教师的才能和潜能,帮助广大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省,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观,通过美术教师这一最重要的绘画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能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开发,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使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必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实现转变这时的教学过程也成为了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课程建设过程。

查看全文

职业美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摘要:职业美术教育理念致力于提高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绘画能力以及美术技法的掌握,从而在连接市场与职业院校的过程中,及时地将市场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进行传达和整合,对其教学定位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当今时代,市场对美术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应该针对当前市场需要确定有效的、创新的人才培养策略。美术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学科,本文就职业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实践能力

培养职业院校与一般院校承担的教学责任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合时代、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一、职业院校美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职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因此在对中职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结合,并通过两个方面的联系和促进,加强美术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以及相关综合能力。身为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师,首先要对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以下主要从设计、实操、见习三个美术教学阶段进行分析。1.设计阶段。美术教师需要明确美术与设计之间的关联,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必然离不开灵活的创新意识以及设计灵感,那么设计阶段就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注重对以往优秀的美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品析,还需要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作品创作理念的思考。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大胆的设计和创新。2.实操阶段。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实操阶段的教学时,经常会由于上课时间不足,而将教学策略中的实操阶段以作业的形式交给学生回家完成,通过让学生自主进行临摹,使其感受到绘画作品的艺术手法以及绘画技巧。但是实操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绘画经验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当合理地运用有限的课时,在上课阶段就将临摹作品与创作作品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自己的绘画训练,得到经验的积累。3.见习阶段。见习阶段是学生与社会以及市场进行大量沟通交流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美术教师需要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和了解,通过对市场需求以及对美术人才要求标准的充分了解,帮助学生得到展示自己绘画和创作能力的机会。见习有助于学生真正地与市场进行融合和学习,并对美术人才需求的趋势进行了解和掌握,对于自己的转型和提升有更加明确的定位,在教师的带领下,积累自己的面试经验。有助于学生在学习阶段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为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增强丰厚的专业知识。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美术实践课的教学比例

查看全文

幼儿美术绘画区别用线的教学引导

摘要:学前美术绘画用线的教育引导一直是学前美术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通过《高职院校学前美术与专业绘画的交叉性拓展与深化———以川北幼专2013级初专学前教育3班为例》课题的研究,发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美术绘画课程在工作实践中应用性相对较小,于是,我们针对本班同学所在的广元地区幼儿园及其他幼儿园进行有关美术绘画用线教育引导,得出相关数据。

关键词:幼儿美术;绘画;教学

一、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区别用线绘画的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因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首先,绘画材料多样化,但缺乏美术线条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调查报告显示:幼儿园选择一周开展2次或2次以上美术绘画活动的人数占总数86.2%,在美术活动中(勾线笔和水粉水彩颜料占50%以上,油画棒和水彩笔占80%以上),从中得出:美术活动中绘画材料非常多样易于表现线条与形象,但是从调查报告中也得出教师在组织美术绘画活动中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美术绘画线条区别表现的引导。其次,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绘画先画线条,但是对线条的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的教育引导却很少。数据得出:总人数225人中142人(63.1%)认为在儿童美术绘画中先画线条,但是,在线条的区别表现物象方面的教育引导次数并不多。再次,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大班以上年龄的小朋友懂得物象大小远近和线条粗细的意思,但是,在绘画中对其关于线条区别表现物象大小远近的教育引导却很少。数据得出:被调查人员共计225人,其中97人(占总人数43.1%)认为中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124人(占55.1%)认为大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81人(占36%)认为学前班儿童懂得远近距离和线条粗细的意思,但是在组织幼儿美术绘画活动中会引导孩子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对象的人数只有157人(占69.8%),仍有68人(占30.2%)不会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过引导孩子运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表现物体对象。最后,大部分教师思想上认为应该引导幼儿区别不同粗细的线条,从而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但是,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绘画引导却很少。被调查总人数225人中有202人(占89.8%)认为在幼儿美术绘画中有必要区别不同粗细的线条,196人(占87.1%)认为在幼儿美术绘画中应该引导幼儿认识和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但是,在组织幼儿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次数很少,一般的选项共有205人约占总人数的91.1%。(二)分析形成因素。1.忽略绘画中不同粗细形式的线条区别表现物象的认识规律及趋势人类绘画历史的溯源为绘画中线条有区别的表现物象关系提供佐证。原始社会人类认识和表现世界的绘画作品已经显现出利用线条的粗细不同去表现物象的主次关系和位置远近大小。西方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达米拉洞窟壁画以及中国古老的岩画都可以作为佐证。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擅于描绘物象粗犷有力的线条,主体物突出,客观再现了动物公牛被尖锐物斜穿身体后部,露出身体内的肠子,而公牛对面的人物和鸟形面具相对公牛较小,画面主次关系一目了然。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虽然描绘的是一头受伤的公牛,但线条已经具有明显的粗细浓淡的变化,原始人类运用绘画材料表现公牛蜷伏的身体,线条与色彩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由此得出,西方的原始人类在绘画之初就把主体物安排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供观者观看,将洞窟壁画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与构图、色彩结合起来,能产生童趣性的画面效果,无不散发着古代绘画文明的光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同时也是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岩画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它记录着人类处于远古狩猎时代到原始部落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是人类早期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贺兰山岩画是原始先民按照一定的审美形式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岩画线条粗细有别,主体物突出,动物表现的面积大小不一,他们想要着重表现的动物尤其画的面积比较大,次要物相对较小,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夸张与变形的演绎,受神灵崇拜或者巫术信仰的影响,在岩石上雕刻线条本身就是一种对体力和精神的挑战。内蒙古地区是我国古代岩画比较聚集的地区,内蒙古不同区域的岩画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岩画的一般是动物和人物的题材居多,但内蒙古地区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是表现人与动物的关系,那就是岩画中出现的骑马人的形象。岩画中骑马人的形象不是独立出现的,是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某一个具体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开始进入畜牧社会。根据推断当时原始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对岩画骑马人的形象场景的分析,这些骑马人的形象大致分为三种类型:骑马狩猎、骑马放牧和骑马征战。这些线条粗犷、形象写实,动态准确的骑马人形象体现着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而线条的粗细变化在这些画面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中西方原始绘画线条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类在认识世界之初最先运用线条去表达物象的轮廓。随着大脑和思维的发展与进步,进而运用不同粗细的线条去表现所画物象的主次和大小、远近的关系。人类本能的运用线条去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与感受。这不是一种美术现象而是人类早期表现思想和感受的一种认识规律。对比中西绘画历史中的线条表现方面的共性看,中西方绘画都极力拓展着线条表现力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一种美术绘画的发展趋势。不同历史时期中不同绘画派别的西方绘画都体现着线条在绘画中的粗细长短等的不同变化和区别对待,物象的主次关系,大小比例,个人情感表现等都通过线条的表现让观者一览无余而后细细品味。以上为不同时期的中西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画家都会运用不同粗细,长短不同形态的线条表现所画物象,运用粗线条表现物象的外轮廓,将主体物放在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使之更加突出重要性,让观众明确绘画表现的主要物象。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家都在不断地探索着线条的各种表现可能性,将线条的表现力不断拓展,甚至推向极致,使画面线条的粗细对比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使观众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某种绘画意境。比如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梵高通透锐利的目光折射出的那一抹人性光辉,还有毕加索变形立体的女人形象等等都是通过线条表现力的挖掘与深化传达给观众某种精神和力量。可见,这是一种美术绘画趋势,并不是暂时的美术表象。学前美术绘画教育引导是将事物的某种认识规律和趋势引导给幼儿,而这样的美术绘画规律与趋势却恰恰被忽略掉了,本次调查表明225人中,91.1%(205人)很少或一般性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远近大小,这说明在学前美术活动的组织实践过程中对线条粗细表现物象远近大小的教育引导确实重视不够。2.幼儿教师在被教育阶段缺乏相关教育引导幼儿教师在学校学习阶段,完成学前美术相关学习内容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引导,会造成学生本身对于不同粗细线条表现物象远近大小的关系认识不足,忽略简笔画中线条表现的区别性,进而对儿童画表现中线条与线条间的粗细大小或长短的对比产生的某种节奏感重视不够,对线描中的不同种类线条的表现力的探索还不够等等,都极有可能造成在将来的幼儿园美术实践活动中对幼儿关于线条的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不够重视的问题。3.幼儿园教师本身的职业倦怠感川北幼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学生在幼儿园教师的岗位上流动性也比较强。主要原因是幼儿园教师的整体薪资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同学在私立幼儿园就职,面对不同管理机制和要求的幼儿园,使人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强,极容易造成幼儿园师资的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对于美术活动的组织实践极容易存在教育引导的疏忽和纰漏。4.美育引导滞后于学前美术绘画现状的现实美术绘画作品中线条的粗细变化与物象远近大小之间的和谐表现,会使整个画面产生某种节奏感,而这种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形式美感。幼儿园组织美术活动和绘画活动相对较多,在这些美术绘画活动中幼儿进行绘画的时候,却很少有教师对幼儿绘画的线条粗细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这进一步说明了幼儿绘画实践过程缺少相应的美术绘画线条的形式美教育引导,或者幼儿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幼儿绘画中粗细线条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轮廓细节等等所产生的某种节奏感在形式上是一种美。这不是幼儿园个例,很可能是共性问题。

二、针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高职院校一线专任学前美术教师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积累。幼儿园教师在实践教学和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状况无不体现着他们在学习生涯中所接受的教育现状。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幼儿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职高专美术教师的教学问题。如果幼儿园教学中缺乏对美术绘画线条的粗细区别表现物象的远近大小的有效引导,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学生在美术理论和美学理论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有效教育引导。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线学前美术教师必须加强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技能训练和美育理论思想的普及,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幼儿美术美育课程,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和美育理论水平。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形式美学相关理论的普及性教育引导,将专业性绘画与学前美术进行交叉与深化,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和美学相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择业就业和高素质培养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只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幼儿园美术绘画的教育引导才能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三)实现对幼专所在地区周边幼儿园教师进行美术美育普及性培训。很多幼儿园教师在思想上认为幼儿美术绘画应该适当引导,可以不强求效果,但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实践中很少有教师对幼儿的绘画线条进行粗细区别表现的教育引导。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对本地区及周边幼儿园教师进行有关美术课程和美术美学理论的集中培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实现了幼儿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更加全面有效地提高幼儿美术绘画的教学水平。(四)实现课程与园所的对接,在实践中检验课程。将美术美育相关理论渗透到学前美术课程,并做好课程与幼儿园(班级)之间的“点对点”对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理论性。随着幼儿园美术活动实践的深入,适当调整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使课程凸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研究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做好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再回到幼儿美术实践中深入解决问题,如此才能切实做好美育与实践、教学的高度统一,有效推进地区范围内学前美术教育的良好发展。

查看全文

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现状及问题

【摘要】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作业设计就成了小学英语教学及教研活动的核心主题。本文在解读“双减”对作业要求的基础上,以郑州市为例,归纳总结了教研中呈现的作业形式,并从作业类型、目标和育人价值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双减”背景;作业设计;小学英语

为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切实保证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为“双减”。河南省郑州市作为全国落实“双减”的9个试点城市之一,自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作业设计就成了小学英语教学及教研活动的核心主题,小学英语教师及教研员结合“双减”要求,对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意见》对小学作业的总要求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并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和科学利用课余时间五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小学作业设计的要求,首先是作业难度不超国家课标,不给家长布置作业;其次是在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前提下,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关于“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强调,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并不代表没有负担,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也并不代表没有作业,课后练习中的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等都是检验知识理解与知识运用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英语作业的主要呈现形式

查看全文

环境设计色彩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目前,国内高校设计类专业的色彩课程主要以水粉绘画为主,但水粉颜料存在透明性差、易粉和易脏等缺点,不易画薄、画透,限制了设计类专业所需的绘画表达效果。另外,国内外学者关于色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彩艺术家及其绘画技法方面,常采用个案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侧重在绘画作品中技法材料和意境营造方面,而关于色彩在国内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由于水彩颜料具有透明性、色薄和轻快的特性,更利于设计类专业表达设计效果图,因此,本文以设计类专业中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色彩课程中采用水彩替代水粉的可能性,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方面展开说明,为艺术类专业色彩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更好地诠释设计效果图的内容提供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闽南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原有色彩课程依据艺术类培养方案,与素描课程融合,体现为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部分内容,依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完成。在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被安排为36学时,课时较少,2014年的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仅能讲授水粉的基础技法,不能较好地掌握水粉的用笔技法、形式感及画面氛围;2015年绘画造型基础课程中的色彩部分对水彩传统技法中的干湿画法掌握不熟练,对撒盐法、涂蜡法及对印法等特殊技法课堂内无法尝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在2016年的环境设计培养方案中,通过将绘画造型基础课程拆分为素描和色彩课程,各48学时,同时,在大一下学期的建筑速写课程中安排24学时的色彩课程,可以充分讲授色彩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手绘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色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绘画造型的基础知识、造型设计的要素、构思方法、表现技法,并且能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和表现技术的实践训练。在2014和2015学年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安排较少,对色彩的表现技法讲授不全面,同时,对造型设计的构思、美感及技术表现训练也较少,学生作品点评次数较少,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熟练程度。通过与讲授建筑速写和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师沟通发现学生在画面美感、技法表现及颜料特性掌握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2016年的教学大纲中,色彩课程重点讲授色彩基础知识、水彩的表现方法与步骤和水彩课题训练,同时在建筑速写课程中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得学生在水彩绘画过程中对水的控制更加熟练,色彩技法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查看全文

浅析幼儿美术教育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幼儿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我对提高幼儿美术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启发;创新性

幼儿都具有爱画画的天性,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他们都可以尽情地绘画。在幼儿园阶段实施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学龄前儿童在教学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根据我的幼儿美术教学经验,谈谈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幼儿美术教学的现状

1.幼儿园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我国现在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师,许多课程都是由一个教师兼任,这种现象在小型幼儿园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教授幼儿美术绘画的教师通常都不是美术专业出身,不具备较强的美术技巧和专业素养,只会机械地教小朋友绘画,对于绘画技巧和颜色选取等知识就没有过多讲解。同时,幼儿园教师得不多相应的培训机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对幼儿智力进行启迪,达不到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目的。美术教师是指导幼儿绘画的主力,如果教师缺乏专业美术素养,那么就无法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水平。2.美术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各不相同,就导致了他们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还认为绘画就是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范画,然后让小朋友们跟着模仿,最后在由教师选出哪个小朋友画得好。美术教师在教学上没有创新,对于如何选择色彩和构图的方法并没有过多的讲解,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很多幼儿会对美术课产生厌烦。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限制了幼儿的个性发挥,不利于幼儿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代化教学的背景下,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美术教师。3.教师和家长对美术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幼儿园里,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他们往往注重的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只要不出事故就行,至于绘画学成什么样都无所谓,上了小学以后还会再继续学习。这样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说明了幼儿美术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的不重视。幼儿的天赋都是要去激发的,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挖掘,幼儿园的职责并不是只管照顾幼儿,更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智力启发,让他们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另外,还存在着部分家长对幼儿美术教学不重视的现象,他们往往只关心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多少儿歌和算术。

二、提高幼儿美术教学课堂质量的策略

查看全文

企划部干事述职述廉

回想从面试到现在,进入企划部近一个月了,从中受益很多。在第一堂的培训课上,有趣可爱的pop字体是我觉得它们极具个性与美感。当自己着手于第三届手绘海报设计大赛小海报时,不知从何下手一片茫然。在这一个月中,我动手尝试大个广告牌包括“09届干部干事联谊会”和“调研大赛”。通过两次实践,我体会到它是个极具耐心、细心地工作。虽然出广告牌的过程非常痛苦,这其中的辛酸相信大家深有体会,但是,完成后的果实呈现时,那时的喜悦无法言喻啊。同时,我参与第三届手绘海报设计大赛报名与决赛现场的辅助工作。总之,我非常高兴自己有机会参与这一个月的实践,工作室虽小却很暖和,有机会认识那么多的同事,很高兴能融入在其中。对于自己,通过一个月的接触,我希望自己能继续留在企划部。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会认真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在第三节手绘海报计大赛决赛前一天,我很抱歉,由于突发状况身体原因,自己没能参加前期准备工作,也没有按照先前的安排如期准备。我在决赛那一天,于6点05分到达行知门口,大概于7点开始布置现场。我先与同事们一起去美院搬画板,然后摆正桌子,放好画板。然后与华叶飞一起买红包。比赛时期,我为维持秩序,帮现场同学粘胶带,同时提醒考生时间。比赛结束后,与吴晓菲一起统计名次、分数。指导考生全部离开,并与何伟学姐说明下午不来的原因。下午课程安排较满,未能到场。我参与个人赛的现场时,认为考场纪律不够严谨,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期准备不够完善。但是,决赛氛围挺好的,大赛顺利召开成功。

进入企划部已有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有些忙碌,但也很愉快。

新青年打造是负责出海报、广告牌的,甲虫工作室则负责电子版面的制作。所以进入企划部不久的工作便是出海报。准备第三届手绘海报设计大赛。我们每人出了一张小海报。之后,我们在副部的组织下,还去贴手绘海报设计大赛的宣传单。

手绘海报设计大赛忙的我们团团转,我们还要轮流值班,收集作品,介绍大赛内容。我排到的是下午,所以还算轻松,至少环境没那么恶劣。

结束手绘海报设计大赛的工作后,我们分组进行海报绘画,我被分配到出“调研大赛”的海报,不过可惜的是,因个人临时有事,并没有参与绘画。

查看全文

形态在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语言建构

摘要:作为一种绘画类型和多种绘画技术相互渗透的“增长极”是胡伟先生提出来的。是因为全球综合材料绘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以开放的方式表现了丰富的新表现手法和现代性。它体现了多元化艺术的文化理念,在艺术表现方面,说明综合绘画在塑造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其本文从“整体材料绘画的形态分离”和“整体材料绘画的现代语言建构”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绘画的主要语言特征和审美观念,以及各种绘画技法形式和实践性所包含的学术含义,使艺术家在大型综合绘画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深刻的理解其真正综合绘画艺术语言建构的重要含义。

关键词:复杂材料的绘画;形态划分;主体的创造性;现代语言建构

一、综合材料绘画的形态分离

根据中国艺术的现状,综合将材料绘画和展览空间的所有艺术实践形式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以“独特的绘画技巧的推进其演变”和“某些类型的绘画表现相互渗透和融合”,还有部分包含“复合型材料绘画”或一些综合材料技法;还有“原生态传统表达”和“主观绘画艺术创造”。而这四种形态划分主要在全球各种综合材料绘画技法和实践中既能包含当代艺术的表现力,而且使综合材料绘画类型在语言建构中能够创新。不用说,在中国艺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内所表达出绘画当代艺术的创新表现和应用多种材料的惯性,说明在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变化的。比如就像“传统绘画技法的演变”正是通过绘画艺术技术创新改变了这种状态,然而使中国绘画艺术成了焦点,那么也成了当代艺术性的表达。尤其突出学术性,重点体现在特定“综合画种”的学术观念发展和现代语言的建构上,无论从审美逻辑和独特的多材料技术形式方面来看当下艺术语言。由于现代审美观念和处理创作的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结缔也不同,这正是一种发展艺术形式的过程,而不是材料技术的简单延伸。其中,[1]“太度”和“态度”非常重要。换句话说,艺术家今天以什么态度从事某种“画种”的角度来回顾这种“画种”的时代形象和未来发展?比如东京艺术大学还有日本画、油画、版画和雕塑绘画等,由于这类绘画的概念纷纷体现在学校的教育语境中,或许也是从油画艺术家那里传承下来的语言建构。那么如何将传统和现代性材料制作、拼贴甚至恢复传统表达,那么油画语言建构只是一个基础,说明了艺术家也在学习日本油画发展史上的现代问题。“某些类型的绘画或某些材料技术的相互渗透”的含义“是模糊或打破绘画类型之间的界限”,就是让当代艺术家所表现且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能量。归根结底,这是一种精神追求。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年来绘画确实存在一定的“混乱”表现盲点:一是对用绘画创作的文化,认同的其产生的模糊概念而理解复合材料在绘画中的特性;另一个是艺术家在传统与传承间建立的语言架构。因为一件作品所采用的绘画技法也就是技术,都必须附和作品主题的需要,而不是媒介本身。在纯媒体研究方法上去探索如何让艺术家容纳艺术创作和其理想主义表达的主题,那么艺术家就必须摆脱模仿和简单的“拼贴”。再比如在绘画主题中“一种生态表达”,它产生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现代文明与自然的关系上。那么说明目前的理论和实践艺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审美的收集、经过加工和提炼以及在艺术语境中的处理;二是在艺术创作和展览中贯彻“场”的理念,也就是艺术家们在日常生活和阅读领域中的语境,经常会面对触动视觉神经并引起震颤的“影像”,这种原型的美是真实的、清新的、灿烂的,也是当代艺术精神表达的源泉,无论在主题、情感还是装饰,所有以这种生活体验和情感创作的艺术作品,都被一种简单、明快、干净的“原始生态”而净化。例如,在一些古村落中,艺术家们体验到一百年前墙壁的彩色痕迹和时间变化的历史记忆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在作品主题中创作和表现,使艺术家应用灵感在体现语言中的审美,固然而使“传统原始生态”以刺激的源泉来“自我表达”建构艺术的语言。首先题材的艺术创作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以及创作题材和流派的多样性,都需要合适的材料技术来进行自我表达。成熟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是现代主题艺术技术的延伸,是改变造型的重要方式。西方是西方主题,东方是东方主题。[2]主题创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在全球各种艺术展览中都有特色,还体现在公共场所,如机场、铁路、剧院、文化广场等文化艺术环境的营造上。

二、全球物质绘画的现代语言结构

1.可涂性,有研究者认为[3]“所有材料的绘画”可以分为“综合材料”和“绘画材料”两个关键词。强调在绘画中使用成品材料,就“架上艺术”而言,“灵感”的概念早已改变,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社会模式的变化,艺术作品的触角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使艺术家和艺术观众不再只看“画框”,而是在审美形象中来看世界,使架上的艺术从墙壁移动到空间,再回到空间外壳下的“新墙”。以前,画架上的画看起来像一个相机镜头。在这个框架内,艺术家将它对世界、理想和情感的感知和体验置于其中,来扩展新媒体绘画的概念、装置、3D艺术以及图像和多媒体的表现衔接越来越多。在装置作品中,绘画的元素日益增多,装置和绘画的影响在视频制作中也无处不在。在绘画中,装置和影像所呈现的空间和视觉概念就像隆隆声一样向四面八方流动。它不仅改变了绘画的本质,更将艺术带入了日常生活,这是对“在架子上”的原始概念的一次挑战,也是绘画观念的革命性变化。一些西方艺术家拒绝将自己的作品与某些类型的绘画进行比较,寻求更大的表达空间。基于几十年来不懈地将摄影作为绘画的“新媒体基础”,并且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追溯的强烈愿望。这些作品并没有因为物质语言的传播而减轻绘画的烦琐表现,相反,这些“特殊材料”有助于作品的审美流畅性,让我们打开“架子”空间。2.[4]物质表现和精神魅力从精神上吸引了“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之间的联系,它们通过对工作、社会研究和艺术创作主题的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那些日本艺术家比如平山郁夫一直以丝绸之路和相关艺术实践为主题,[5]他的研究领域从东方延伸到西方,他习惯于对具有历史意义和地理维度的问题进行推理。他的工作总是从审查开始,它像敦煌群画的“黎明”“傍晚”和“月亮”一样大,精力充沛,明亮。经历了一场诙谐而充满活力的游戏,将日本地域文化艺术“风、花、雪、月”搬入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波涛汹涌的大海。平山郁夫曾说,他在丝绸之路上时常听到先辈们工作和交易的场景,但这种奇妙的情况令人兴奋。他历时20余年完成的一系列西域大型壁画,展现了玄奘为祭奠这位唐僧的漫长而艰辛的学经之旅,或许他的主题性的延续与生活完全相关,技巧融化了主题的血液。所谓工作温度,必须包括过去和现在、客观和主观因素,平山郁夫作品的温度源于他对历史与现在双重意义的探索,其主题也由此得以升华。3.说到“画种”,近年来,艺术界出现了“新的艺术领域”和“新的绘画类型”,尽管有“国际艺术”的视角和中国艺术当代艺术的必然发展趋势,但综合材料绘画并不是“一种绘画”的概念。有专家认为,首先要厘清“什么是综合绘画材料形象”?或许至今都不能成为一个不变的“标准”。一般来说,例如,不以材料或油画颜料为主要成分的作品不能称为复合材料、附和材料或油画颜料就是这种情况,从而使他的学术主张和艺术实践体现在架上各种技法和艺术形式的融合,从而融入现代语言结构的熔炉。当“框架”发生变化时,就会形成新的技术壁垒和程序,在不同材质的绘画更加体现出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并且频繁出现在时代变迁语言中,其核心学术价值在于如何打破原始绘画的界限,来更新传统技术并为当代艺术的表达提供成长空间。因此,不可能与其他现有材料形成对比。GlobalMaterialPainting是一个独立于综合材料的中国画、油画、雕塑等传统绘画的当代艺术表达平台,不受传统模式的束缚,因此可以积极向上。它不仅促进了各种艺术实践,在过去十年复杂材料绘画的发展,并且有助于扩大“跨界”艺术实践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架上”的概念,也有助于其发展。显而易见对于传统绘画,这些变迁的时代是在商业货架上发展中国艺术的唯一途径。4.世界物质绘画在“过去”的理论建构积累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这不是西方艺术的复制,更不是“混合媒体”的中国化。毫无疑问,综合材料的绘画为中国艺术的当代之旅打开了大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面临三个挑战:一是如何应对“新中国艺术”的成长。其次,[6]在西方艺术潮流的影响下,应该保留什么?第三,如何形成和“整合”中国艺术体系。因此,坚持和开放同样重要。一是把经典带到今天,包括中西经典;二是结合今天的经典,除了寻找Point文化体系的位置,去寻找西方内部的联系和现代生活的经典。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艺术走的是与当代艺术“表象与分离”的道路,但又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当代艺术必须顺应国际艺术运动的演进,以东方的方式回应“西方潮流”,这是艺术发展的主要部分之一。在全球材料绘画艺术委员会成立前后,研究观察到全球材料绘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各个环节。纵观整个艺术界,我们相信今天实体材料绘画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各个层面艺术研究的进步,而且对中国画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就从第三届宁波双年展和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来看,仍有发展空间。艺术委员会的学术提案需要更进一步,许多艺术项目需要推动和实施。这样,总结近10年来社会研究、实践和推广艺术的经验,发展和完善一个完整的艺术材料绘画理论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响应国际艺术的发展,实现中国画架艺术的现代语言建构,有必要加强对古今中国事务和涉外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综合材料绘画承担了发展当代架上艺术的重任,并且使生活艺术板块更加承担了当代架上艺术发展的时代重任。可以从它的同时性不仅包括对国际艺术成就的引用,还包括培训和时事下一个文化背景的系泊。然而,他的能量还没有完全释放,当代文化诠释的艺术空间还有很多的可能性。新的视觉图像将继续从现有结构演变而来,那么今天“全球”的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技术、绘画的相互渗透与整合;瞬间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叙述方式公式的内在联系。如今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仍然是思想解放和艺术观念更新的问题,必须不断消除,才能使新旧规则真实反映出中国艺术当代价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