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课程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0:4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绘画课程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绘画课程教学

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的应用

摘要:新时代,学校绘画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还要重视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理论知识体系的相关工作,进而引导师生在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下,体会绘画艺术的魅力以及学校绘画专业教学与实践的价值。为了强化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应该合理分析美术理论课程学习的价值、问题,结合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发展方向,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并从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使用开放式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最大化地体现出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特点。

关键词:美术理论课程;绘画专业实践;应用性

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理论课程主要是指美术专业或者绘画专业教学中与技法教学课程相区别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包括各类基础理论课程,例如,与绘画专业有关的中外美术史、美学基础、艺术概论等课程,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现代设计史、工艺美术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在学校绘画专业或者美术专业教学中,开设这些和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理论课程很有必要,这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方式。

一、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价值

一方面,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理论课程,可以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使自身拥有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有利于自身从宏观角度思考和观察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和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直接的启发和艺术实践指导[1]。因此,除了专业美术院校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以外,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也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工作,其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设置和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不管是将美术理论课程当作专业课程,还是将其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专业美术院校都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许多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重视,积极转变原来单一、片面地设置美术理论课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学校专业理论教师不足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之前的绘画专业教学中,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中外美术史课程,相关设计专业也只是开设了中外工艺美术史等比较有限的几门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比较重视技法教学,未能明确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所以理论课程的设置方式比较单一。这造成许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缺少理论知识,头脑空洞,未能深刻理解艺术。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导致相关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并呈现出高校美术教育和职业技术院校美术教育无明显区别的情况,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因此,要想真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就需要从多方面落实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2],凸显绘画专业实践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应用性,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查看全文

现代教育技术在素描课程教学中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高校专业教学也开始使用网络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软件、教学网站等平台,进行高校素描课程的创新式教学。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描课程;教学网站;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

1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等信息传播方式,将抽象化的内容变为具象内容,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素描教学,可以打破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向学生传达更加多样化与开放化的教学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素描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推动素描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2高校素描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也进入改革发展的时期。当前我国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仍旧使用“契约式”教学模式,进行教育过程中的权责划分:教师主要运用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来完成学习理论与实践内容的传达;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素描内容的选择与绘制。在这种讲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固定的对象,才能完成信息的交流与传达,因此,二者都处于被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耗费大量时间进行素描模仿,严重影响了其对课程理论的整理与吸收。一旦缺乏完善学习理论的支持,学生的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就会受到抑制。因此,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素描教学的发展要求,素描中存在的抽象化造型与光影表现,无法通过讲授式教学进行传达。而且传统的素描绘画方法,在绘画内容与光影表现方面较为软弱,整体视觉观感非常僵硬与呆板。因此,高校素描课程教学中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内容传达。素描教学所使用的基础色调为黑白灰,通过线条与颜色变化来构造物体的形态,形成素描的明暗与空间感。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对素描绘画的造型与明暗进行表现。这种直观性、立体性的素描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造型,从而实现素描教学的现代化讲授。因此,教师只有对素描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才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素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查看全文

高校漆画课程教学论文

1把大漆作为主要媒材的漆画课程体系构建

漆画语言是以大漆为基本媒材的,把大漆确定为漆画课程主要媒材是漆画课程教学的关键。天然大漆是漆画构建的重要基础,只有以大漆为基础才能够使得漆画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正是因为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漆画课程教学定位在大漆这一主要媒材上,这对于开展漆语言教学,促进学生了解漆性,加深对传统漆工艺的了解和认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以大漆为主要媒材的漆画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从大漆本身讲起,来明确漆画艺术底线。

大漆是漆画艺术创作的基础,大漆也主要盛产在东方。天然大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崇高的品质。大漆的自身价值代表着东方哲理,它深刻地界定了漆画艺术的学科范围。高效漆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大漆教学放在漆画艺术的入门阶段,要让初涉漆画艺术的学生对大漆有深刻地了解。把大漆作为主要媒材,作为主导的漆画课程教学能够有效培养现代艺术创作观念,能够把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审美有机融合到一起。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向学生倡导要在掌握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来尝试其他工艺。广泛吸新型材料及技法。只有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够守住漆画的底线和内涵。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点。

(2)要科学认识大漆、腰果漆和聚氨酯漆在漆画创作中的作用。

在漆画创作过程中各类漆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有对各种漆性材料的漆性全面了解,才能够实现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三者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深入分析,要让学生对不同漆能够有深刻地全面地了解。通过分析其他漆材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为什么要以大漆作为主要媒材。这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选择漆材是有好处的。

查看全文

建筑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建筑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成果导向(OBE)教学理念,对“建筑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过程实施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OBE模式,“建筑画”课程,教学改革

1概述

美国学者提出的成果导向教育理论(简称OBE)[1]虽然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适用于中国的学科教育。建筑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模式,才能按照这种模式去培养学生,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成果,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因此,作为建筑学基础课程之一的“建筑画”,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明确的学习成果目标来制定教学活动,构建并实施教学体系。

2基于OBE模式的“建筑画”课程目标设定

2.1“建筑画”课程教学现状。“建筑画”课程只有10次课,学生以临摹优秀建筑画作品为主,教师示范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除画快题外,学生在一次课堂上很难完成一幅完整的建筑画,更多地是靠课下时间来绘制。综合来看,大部分学生的临摹作品效果较好,但在后续课程设计中发现,学生独自绘制效果图时没有想法,缺少处理画面的能力,图面质量较差。另外随着电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普及和运用,学生对手绘图不重视,有些学生宁肯每天学习电脑画图,也不认真完成作业,由于过早学习并使用电脑绘图,手绘能力明显下降,这将会对方案设计产生不良影响。基于电脑绘图的普及与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矛盾和冲突,“建筑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2“建筑画”课程目标设定。建筑画是建筑师向使用者直观表达想法的一种语言,根据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把“建筑画”课程目标分为三部分:理论知识、技法掌握、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是将“建筑画”课程的基础框架搭建起来,包括透视图、构图、材质表现、配景及各种表现美学等内容;技法掌握是建筑表现的手段,主要包括钢笔画、铅笔画、水彩画、水粉画、马克笔画等,无论采用哪种或哪几种表现形式,只要效果好,有一定的创新性,都鼓励;最后是学习态度,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幅画,经常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因为建筑设计工作是为使用者服务的,不仅需要建筑师一个人的智慧,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性、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毕业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必备条件。

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

摘课程的文化适宜性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从文化层面展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文化适宜性研究,有助于在更宏观的层面,揭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文化本质。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黔东地区高职院校文化教育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五元文化”[1],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内容。学前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基于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我院“五元文化”内涵,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课程理论。文章通过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融合,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适宜性问题,旨在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提供参考,以期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及美术课程的标准制定提供建议,使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能够适宜儿童的个性发展,为儿童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学前教育,从而充分激发儿童的潜能。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现状

在国外,将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来学习已成为一种典型的教育理念。例如,美国的教育理念已从过去的“儿童中心论”转向了现在的“艺术社会中心论”[2]。1994年,美国出台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应注重体验、理解视觉艺术的媒体、技法、结构和过程,同时还提倡自由选择和创造性的应用,强调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3]。在我国,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中国的传统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有世界著名的中国传统绘画,如年画等;有技艺精湛的古代雕塑,如石雕等;有绚丽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刺绣、藤草编织、剪纸、皮影、蓝印花布等;还有着许多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如沧源崖画、彩陶纹样、象形文字、青铜艺术、画像砖等[4]。中国传统美术由可视化的形象符号群与相关的民族文化底蕴共同熔铸而成,以承续和保留人类童年时期观念和心理的形式,传达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诠释了人类艺术的原动力和基本精神。中国传统美术透射出人类纯朴、稚拙、敦厚的艺术情趣,色彩热烈、鲜艳。同时,儿童画天真烂漫、大胆率真、无拘无束,色彩鲜艳大胆、随心所欲,充满了儿童特有的稚拙、纯真、自然的质朴美。中国传统美术朴素的风格和童稚的风貌与儿童画的天真烂漫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于中国传统美术丰富的艺术来源,儿童画教学实践显得较为单薄,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引入儿童美术的教学实践,是实现儿童美术与地域文化、民族艺术深度融合的捷径,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方向,为拓展儿童美术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切入点。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目前,在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教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在课程设计上,美术课程课时少,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与知识体系和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过于强调绘画技能,把绘画技能训练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5],这种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目标不相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过分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内容过难、过深或过易,严重脱离学习主体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6],让学习主体产生畏难、逃避、甚至排斥的情绪,对学习主体的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堂教学上,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而忽视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与综合,人为地分割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割裂了美术学科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学科的联系,浪费了许多有效的课程资源。黔东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多民族、多区域的特性,各区域、各民族在审美方面也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学艺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特征和风貌。但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白族、傣族、土家族、苗族等,都有不少的文学、艺术、历史、科技著作和宗教典籍。因此,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以美术课程为载体,以民族文化为基石,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研究,突破目前美术课程教学的概念化和技术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具备灵活多样的造型能力、创新能力,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儿童美术教师,是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三、黔东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本土化的方法

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近年来,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增设了美术类课程。该文首先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其次总结了美术类课程教学期间存在的内容设置不平衡、教师过度关注技能教育等问题,最后结合以上问题,提出强化艺术类课程基础技能教育、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类课程教学规划

一、学前教育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的差异

所谓学前教育,具体指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人一生受教育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为幼儿未来参与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国内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学前师资培训的主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育人才的重任。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技能课程与其他阶段的示范课程对比占据的比重较大,除了教师基础技能教学内容,还增加了诸多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技能课程。其中,美术类课程占据较高地位,其内容设置与教学课时分布的合理性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教育效果。为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类课程教学问题的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1.培养目标的差异。培养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出热爱学前教育工作,并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可在幼教机构从事教学或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美术教育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可承担中小学美术教育任务的人才[1]。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美术类教师,两者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进而使课程内容、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2.课程设置内容的差异。第一,课时数与总课程占比之间的差异。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类课程技能教学内容占据较高比重,不过其仅仅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的一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则有所不同,美术类课程属于其主体课程,课时数在对比之下更多,仅仅是素描部分便需要开设超过200个课时。第二,教学内容深度之间的差异。基于课时上的限制,二者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势必会造成内容深度上的差异。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学生需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巧,能力较强的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实现专长发展;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除从事基础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2]。为此,在课时数量饱和的条件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知识往往更为全面深入,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第三,内容倾向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也有显著差异。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常见问题

1.艺术类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平衡。受我国以往教学环境的影响,多数学校的特殊课程教育依然还聚焦在技能培养层面上,对理论知识教育的关注不足,这导致某些课程设置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学前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学科。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不足,导致其专业的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各教育机构培养出的人才水平参差不齐[3]。另外,部分学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能力等缺少必要的评估,导致学前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设置大量舞蹈、绘画等技能型课程,而理论知识与心理学基础课程明显缺失。这一点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过度关注技能而轻视心理的主要表现之一。2.各学科的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且对于学生学习知识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看,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明显缺少交流,导致学生对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较为松散。一些学生难以有效梳理和分类各学科知识,影响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关联,教师单纯以自身作为出发点划分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容易导致学前教育的整体工作陷入困境。3.美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活动不足。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充足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与灵活性[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避免简单地讲解教材内容。学前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较少,但课余时间较多,为此,教师需要灵活应用课外时间,辅助学生完成各项知识的学习,进而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但目前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单向知识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多处在被动听讲的位置,难以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幼儿群体,教师需要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4.美术类课程模块划分缺乏均衡性。部分学校已经在逐步推行美术课程的设置改革,但在模块化操作期间,基于实践训练内容与教师等相关因素的干扰,难以科学地设置模块开设时间与学时,某些基础实用的美术教学内容设置不多且课时较少[5],如简笔画、儿童创意画、环创等课程,而部分普及性的美术基础课程设置学时较长。此种教学方式与以往美术课程设置并无明显差异,倾向于对理论抽象知识的教学,关注对学生专业绘画技能的培养。部分美术类课程教学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存在偏差,难以与现代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相匹配。5.美术类课程教学物资不足。基于经费、基础条件等限制,部分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缺少开展绘画与环境创建、书画展览等活动的场所。同时,学校能够提供的多媒体、陶艺等教学工具数量不足,美术课程实践训练活动多在普通教室进行,难以开展情境教学,以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另外,部分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缺少美术类课程的实践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陶艺、色彩等课程,教师多是在课堂中直接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美术类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主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近年来,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增设了美术类课程。该文首先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其次总结了美术类课程教学期间存在的内容设置不平衡、教师过度关注技能教育等问题,最后结合以上问题,提出强化艺术类课程基础技能教育、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类课程;教学规划

一、学前教育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的差异

所谓学前教育,具体指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人一生受教育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为幼儿未来参与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国内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学前师资培训的主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优秀幼儿教育人才的重任。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技能课程与其他阶段的示范课程对比占据的比重较大,除了教师基础技能教学内容,还增加了诸多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技能课程。其中,美术类课程占据较高地位,其内容设置与教学课时分布的合理性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最终教育效果。为此,高校需要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中美术类课程教学问题的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1.培养目标的差异。培养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出热爱学前教育工作,并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可在幼教机构从事教学或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美术教育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可承担中小学美术教育任务的人才[1]。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幼儿园教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美术类教师,两者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进而使课程内容、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2.课程设置内容的差异。第一,课时数与总课程占比之间的差异。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类课程技能教学内容占据较高比重,不过其仅仅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必修课的一部分。美术教育专业则有所不同,美术类课程属于其主体课程,课时数在对比之下更多,仅仅是素描部分便需要开设超过200个课时。第二,教学内容深度之间的差异。基于课时上的限制,二者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这势必会造成内容深度上的差异。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学生需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技巧,能力较强的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实现专长发展;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除从事基础教学工作,还需要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2]。为此,在课时数量饱和的条件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知识往往更为全面深入,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第三,内容倾向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也有显著差异。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常见问题

1.艺术类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平衡。受我国以往教学环境的影响,多数学校的特殊课程教育依然还聚焦在技能培养层面上,对理论知识教育的关注不足,这导致某些课程设置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学前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综合学科。但是,当前部分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关注度不足,导致其专业的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各教育机构培养出的人才水平参差不齐[3]。另外,部分学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能力等缺少必要的评估,导致学前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设置大量舞蹈、绘画等技能型课程,而理论知识与心理学基础课程明显缺失。这一点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过度关注技能而轻视心理的主要表现之一。2.各学科的教师之间缺少交流。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的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这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且对于学生学习知识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看,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明显缺少交流,导致学生对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较为松散。一些学生难以有效梳理和分类各学科知识,影响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关联,教师单纯以自身作为出发点划分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容易导致学前教育的整体工作陷入困境。3.美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活动不足。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充足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与灵活性[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避免简单地讲解教材内容。学前教育的课堂教学时间较少,但课余时间较多,为此,教师需要灵活应用课外时间,辅助学生完成各项知识的学习,进而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但目前部分教师依然采用单向知识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多处在被动听讲的位置,难以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幼儿群体,教师需要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4.美术类课程模块划分缺乏均衡性。部分学校已经在逐步推行美术课程的设置改革,但在模块化操作期间,基于实践训练内容与教师等相关因素的干扰,难以科学地设置模块开设时间与学时,某些基础实用的美术教学内容设置不多且课时较少[5],如简笔画、儿童创意画、环创等课程,而部分普及性的美术基础课程设置学时较长。此种教学方式与以往美术课程设置并无明显差异,倾向于对理论抽象知识的教学,关注对学生专业绘画技能的培养。部分美术类课程教学与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存在偏差,难以与现代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相匹配。5.美术类课程教学物资不足。基于经费、基础条件等限制,部分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缺少开展绘画与环境创建、书画展览等活动的场所。同时,学校能够提供的多媒体、陶艺等教学工具数量不足,美术课程实践训练活动多在普通教室进行,难以开展情境教学,以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另外,部分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缺少美术类课程的实践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陶艺、色彩等课程,教师多是在课堂中直接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查看全文

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论文

一、“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的现状

“园林钢笔画”的前身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时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主任的孟兆祯院士提议,高汶漪老师主持开设的“钢笔速写”课程。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并对园林学院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如何配合园林学院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是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一大课题。为此数代园林美术教师付出了努力,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立足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以及表达能力,使“园林钢笔画”成为风景园林和园林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推动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人数较少,仅有3人,而且教师的专业背景均为艺术院校毕业。他们虽然在钢笔绘画的艺术技巧上具有专业优势,但所具有的园林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在通过钢笔画训练启发学生设计思维方面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应积极加强与设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如何将专业设计内容渗透到“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中,增强设计专业的方向性导向。

(二)教学内容单一

查看全文

高中美术课程分层教学设计探索

【摘要】在核心素养语境下,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积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美术学习需求。接下来,本文就探究高中美术课程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美术课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班制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差,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此,笔者开始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程度差异,将他们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层次,然后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下面就根据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美术课程分层教学的设计和实践进行阐述。

一、科学划分学生的层次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顺利实施分层教学模式,首先必须科学划分学生的层次。在划分层次时,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详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状况及学习潜能,然后进行科学分层。在具体划分中,美术绘画水平较好、对美术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划为第一层次;对于美术成绩一般、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划分到第二层次;对于成绩不好且对美术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划分到第三层次中。当然,这种层次的划分只是暂时的、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美术水平及时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提升。

二、合理设计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目标

查看全文

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误区与改革策略

摘要:该文以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阶段教学发展存在误区的同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内容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流程设计、引导效果、美术素养这6个方面进行论述,在细化说明误区问题的基础上,为相关教务实践提供参考材料。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课程;误区;艺术能力

美术教学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当前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于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务必要对以往教育方式进行升级,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尤其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园教学,需整理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并通过现代化的理念与方法做出调整,以保证学科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人才培养价值。

1现阶段幼儿美术教学误区

1.1教学目标不合理。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以课程教材为核心,在设计课程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不对等的问题,为学生的素质化成长造成了阻碍。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内容与实践教学模板,没有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做出分析,也就无法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形成指导性条件,使学生的课程知识,与自身生活化应用出现脱节,不仅无法达到技能化培养目标,也影响了学生的美术能力成长。1.2教学内容单一化。美术概念设计较广,不仅包含了基本的绘画,也覆盖着美术鉴赏、手工制作等活动内容。在幼儿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注重于美术绘画的教学,在课程组织上,为美术课程内容设置了局限性的框架,在美术鉴赏与手工教学明显不足的条件下,使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存在局限。1.3教学形式集体化。幼儿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明显地区别于义务阶段的教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条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就将学生限制在教师的规范性展示内容中,影响了学生美术能力的自由发展。1.4教学流程模式化。由于受到教学基础条件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通常会采用的集体规范化教学的应用模式,以此保证大量学生的有效教育管理。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仍然对教学内容进行介绍与说明,有的学生就已经开始自己动手进行制作。此时,教师就会叫停这一率先动手实践的学生,并在自己讲解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统一化的操作。这种生硬的管理,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消耗,甚至会使其美术活动中,出现消极与疲惫的状态,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1.5教学引导性不强。美术课程知识内容中,需要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而当前教育模式中,虽然表面为学生保留了自主空间,但实际学生并没有选择的余地。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提出提议“今天我们画小动物好不好”,这种提问,看似由学生进行选择性回答,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好”,而这种回答,也是在教师权威地位影响条件下的必然结果[1]。1.6过分强调技能性。教学中,将课程固定在内容表达中,强调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美术领域学习应有的涂鸦、轮廓绘制等初级阶段应用的学习与尝试。在教师急于建立教学成绩的前提下,让学生直接对生活化内容进行塑造,严重地违反了美术能力成长规律,限制了学生的成长状态。

2幼儿美术教学的改革策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