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鉴赏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13:37: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绘画鉴赏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绘画鉴赏论文

美术教学培养图像解读能力探讨

摘要:当前,图像文化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学生学会解读图像时代纷繁多样的信息显得尤为迫切。引导学生学会审美、提高审美趣味,既能够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又能缩短图像文化的迅速发展与个人审美趣味滞后的距离。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从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介绍了图像解读的过程与意义,并对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对今后的美术教学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美术教学;图像学;图像解读;美术鉴赏

一、美术教学与图像解读存在的误区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艺术的划时代意义更为明显。美术鉴赏、图像解读逐渐发展成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户外视频广告、电脑屏幕上的图像等,这些内容的出现都意味着对图像的解读应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据笔者了解,对图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图像、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层次。其中,前图像阶段是从应用角度对画面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习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础含义,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术教学在图形解读这一模块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一些师生没有认识到图像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凭直觉描述美术作品,而学生所用词语往往为“好看”“色彩鲜艳”等,这就进入了“重欣赏、轻解读”的误区。有学者认为,我们的观看只是停留在观看阶段,被动地接受视觉图像,并没有深入分析图像背后的许多东西。与简单的“看”相反,我们需要主动地辨析图像世界,摒弃直观描述与评价的习惯。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不能就画论画,而应和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第二,“重图式、轻内涵”。一些师生对图像的解读侧重对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对形式的分析。仅仅从图式上欣赏作品,并不能透过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层含义。笔者认为,由于图像本身具有较强的多义性,“重图式、轻内涵”难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

二、图像解读的过程与意义

1.图像解读的过程。图像解读的过程大致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图像作品的形式语言,通过线条的节奏、面、空间、光影及色彩这五要素对图像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而艺术家也通过组合这些要素引起观者的共鸣。但是,没有什么艺术作品会具有一种确定的、不会改变的意义,所以“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们去追问。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要向观者传达创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描摹现实。凡•高自杀前创作了《麦田上的乌鸦》这幅作品,我们仔细欣赏,会发现阴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乌鸦与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异。联想到他的自杀事件,我们就会明白艺术家的用意,他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天空、乌鸦等物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将痛苦、忧伤等情感融入其中。2.图像解读的意义。图像解读对美术学习、艺术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目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图像解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纵观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读画笔记,通过不断地读画提升自身绘画品格。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图像解读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图像解读有利于更加细致地展现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容易读懂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由于学生好奇心较强,只有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图像解读的过程,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第二,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信息时代到来,纷繁复杂的图像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图像解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逐渐发展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现代美术教学已从单一向复合转变,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显得尤为迫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查看全文

音乐鉴赏教学论文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鉴赏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鉴赏审美想象创造性思维

音乐鉴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充分体验和领悟音乐的审美活动。音乐鉴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创造力的培养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乐鉴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查看全文

高中鉴赏课思路与意义研究

摘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该文作者从高中美术鉴赏的特点出发,结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实际教学需求,探索当代艺术引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思路与意义,希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当代艺术;高中鉴赏课;思路;意义

一、当代艺术引入高中鉴赏课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引入当代艺术是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当代艺术十分强调从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艺术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其实是融合多种批判因素的,当代艺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鉴赏能力,而不是大众的世俗眼光。学生只有自由地对艺术进行欣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其鉴赏能力和艺术素养才能从本质上得到提升。长久以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更加偏重于对古典艺术的鉴赏,忽视了新鲜的艺术类型,这反而使教学受到局限。当代艺术的引入,给予学生更多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知识观点的灌输,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意识,敢于接受更多未知的事物,学生的自主思考与判断能力得到加强。2.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引入当代艺术是培养学生时代精神的有效方法。如,当代艺术家HansHaacke在作品《莱茵河水》中描绘了一个长方形的鱼缸,鱼缸中承放的是莱茵河的水,水中还有十几条鱼在游动。但在鱼缸的旁边还有很多化学试剂和机械设备与鱼缸相连。画作暗示不断灭绝动物的人类终有一天也会成为缸中之鱼,在自己破坏的环境中难以生存。当代艺术通过直观而又抽象的特征,表达某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内涵,从而表达作者对于社会或者人生的某种看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引入当代艺术可以刺激学生产生对现实的联想与思考,从而赋予学生更多的时代性,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让学生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体会人性的内涵。这也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提出的内在要求。

二、当代艺术引入高中鉴赏课的思路

1.合理选择素材,引入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理论明确指出了当代艺术与当代文化之间的一些内在联系,而当下一些高中美术教材与新时期的艺术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涉及当代艺术的内容比较少。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引入当代艺术符合时代教育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适当引入当代艺术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十分重要。在引入当代艺术素材时,教师要合理选择素材,避免一些现阶段学生无法理解的作品,应该多选择一些与青少年生活有关的、具有一定艺术内涵和艺术影响力的当代艺术作品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当代艺术作品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的教学价值。如蔡国强的《火药》、徐冰的《文化动物》、杜尚的《泉》等,引入这些当代艺术作品,不但会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艺术视野,提升艺术鉴赏能力。2.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引入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具有新颖性和前卫性的特点,很多当代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自成一派,只有不断改变角度,才能更好地对当代艺术进行鉴赏分析。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教学手段,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如,在鉴赏Alexander的作品《蝴蝶》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从体验式教学手段入手,让学生针对艺术作品的图像、光线、特定空间结构等进行感官分析,从而让学生立体化地对艺术进行直观鉴赏。在这种体验式的代入感下,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展开多角度的鉴赏,从而得到不同的艺术体验。在鉴赏JosephBeuys作品《如何对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时,教师可以采取对比教学方式,先让学生了解JosephBeuys的人物生平经历,通过对作者的生活经历、光怪陆离的艺术行为和美术创作方法进行对比,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解读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讽刺意味,懂得如何利用当代艺术的眼光看待美术创作与创作者。

查看全文

传统艺术在美术教育的融合研究

在当前利用传统艺术,优化高校美术教育时,要坚持从文化融合与艺术生长等角度,培育学生综合认识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从趣味、技艺和个人情感体会等多个层面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美术教育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创作技能、美术知识,以真正实现美术创作的价值观理解与情感表达。本文将结合《美术教育学新编》一书,分析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融合问题,探索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融合价值与融合路径,以期为当前提升高校美术教育质量提供有效参考。由尹少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的《美术教育学新编》一书,主要以美术教育学为研究对象,从唤起记忆和进行体验开始课程的学习、向学习者提供完成美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全面而深入地带领学习者学习美术教育知识与技能,推进学习者向职业高峰发展等多个角度对美术教育学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完成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认识美术教育演进的规律、美术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建构和课外美术教育的类别与方法等多种观点,为当前持续创新和优化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提供了有效借鉴。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丰富,论述完善

该书研究内容丰富,通过对美术教育的内涵与分类、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和美术教学的方法与模式建构等理论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形成了完善的研究体系。当前,传统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融合应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偏重传统艺术教育,缺乏学生审美素养与美术创作兴趣的合理指导与培养。从教学内容与重点看,当前在开展高校美术教学培育时,采取以知识技能教育为主,忽略了学生审美体验的培养,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美术人文素养教育,影响了学生的美术想象力。另一方面,高校美术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偏重学生对美术创作技巧的掌握与理解,缺少学生传统艺术审美思维与人文素养的塑造与培养。特别是在一些高校,仅以选修课的形式来组织开展美术教育,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规模不足,影响了传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实际融合成效。

二、主题明确,框架完整

该书研究主题明确,始终围绕美术教育进行研究,通过从入门、基础、拓展3个部分对美术教育进行系统论述,为读者掌握美术知识及实践技能提供了科学指引。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为实现传统艺术与美术教学的最佳融合成效,需要重点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鉴赏技巧与绘画能力。需要对传统艺术进行合理挖掘,引导重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鉴赏。从教学本源看,开展高校美术教学,并不能简单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技能,要重视利用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的绘画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绘画质量。其次,要重视培育学生的绘画意识,通过切实改善学生对美术教育、传统艺术的学习认知,全面提高学生的绘画创作水平,使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最后,要引导学生从内在规律视角理解传统艺术,引导学生将艺术审美、美术鉴赏与审美表达等多种理念融入绘画作品创作,通过借鉴传统艺术蕴含的情感张力与生命灵性,促进传统艺术有效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实践。

三、聚焦实践,指导未来

查看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审美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该文从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出发,剖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的三个问题:学生美术功底较差、课程设置与课堂内容不够合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根据发现的问题归纳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三点建议: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拓宽美术教育渠道,以期通过研究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审美能力;学前教育

审美能力是一种艺术鉴赏能力,是感受、鉴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开始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开始从孩子的学前教育抓起。而审美水平是感性认识事物的基石,这也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优化美术课程设计,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对策,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教育类人才。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意义

美术课程是教育类专业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美术鉴赏力及美术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课程。文章通过调研、分析北海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索影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因素,并研究合理的美术教育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确保高职院校能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较高审美素养的专业人才。文章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和作业情况,分析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探索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共性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笔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促进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探索提升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新途径,以期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文献综述

查看全文

美术教师工作小结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身业务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鉴赏能力、创作能力。阅读报刊杂志,学习教育理论,把握教育动态,了解教育信息、总结点滴经验。回顾这一阶段的工作,虽有酸甜苦辣,付出了许多许多,但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课堂教学方面:课堂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我踏实钻研教材,设计好教案,采用各种适合儿童心理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观察、思维、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具体体现:

1、以兴趣为主线,优化课堂教学。如:我采用音乐感染法、故事诱导法、展示画面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持久的学习兴趣。

2、以媒体为中介,强化课堂教学。紧跟时代步伐,我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媒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至使美术课堂上学生学习情趣高张、思维活跃,教学质量有了提高。

3、以评价为宗旨,深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作业展评。如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说画、写画的作业形式驾起美术课与语文课相联系的桥梁,丰富教学内容,以画、话、文为基点,激发学生审美情趣,调整学生绘画心态,开拓学生创造思维,使学生形成爱绘画的内驱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发展。为了让新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老师,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及时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4、以反思为手段,促进个人成长。本学期我积极撰写论文、反思并发表在校园网和县课改网上。

查看全文

民间文化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推行,美育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众多教育者的重视。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仅凭书本中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困难的,有学者提出将本土文化资源运用于高中美术教学。岳亚鑫在《宁夏文化资源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本土文化资源与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结合,对双方都是有益的。本土文化资源是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有效载体,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也为本土文化资源的推广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二者相辅相成。和秀谷在《纳西族东巴字画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指出:地方文化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高中生的美术素养,而且可以丰富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传承地方美术资源,可以实现高中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要让学生理解、传承、热爱中国优秀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诸多学者对民间文化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这样的趋势下探索民间文化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相结合的路径,将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一、民间文化资源运用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1.高中美术教学中现存的问题。目前,高中美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寻找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首先,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学生的美术学时不足,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因此,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从开始就面临衔接难的问题。其次,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现有的高中美术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美术特长生专门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另一部分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鉴赏课程。对于美术特长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主要练习绘画的各种专业技巧,但忽略了提升审美能力;而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鉴赏课程则相对空泛,学生难以从美术鉴赏课程中获取深层次的美术知识。最后,高中美术课时与教材不匹配。高中美术教材的教学大纲要求的总学时在部分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达不到要求,难以保证足够的学时。2.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承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文化资源的价值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传统文化与信息时代产生了一些矛盾,某些传统手工技艺在今天濒临消失。不过,自从我国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如今面临一些问题,学生对于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地方的风俗习惯等不够了解。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很多优秀的民间文化与民间传统技艺都将濒临消失,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3.民间文化资源与高中美术的契合之处。文化资源,是相对于自然资源的资源形式,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的可以利用的那部分资源与形式。就我国的文化资源来说,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如剪纸、年画、皮影、民居、刺绣、服饰、印染等,而这些文化资源大都与美术有关,绘画、雕塑、书法、建筑、工艺等,都属于美术研究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是美术教学的鲜明载体。基于美术教学和民间文化二者紧密的联系,教师应该寻求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方式,提高高中美术的教学效果,以弘扬民间文化。

二、民间文化资源运用到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路径

1.教学渗透。教师要将民间文化资源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了解本地的文化资源。山东省已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项目包括剪纸(高密剪纸、烟台剪纸等)、泥塑(聂家庄泥塑、惠民泥塑)、面人(曹州面人、曹县江米人)、柳编(博兴柳编、曹县柳编),以及石雕、木雕、核雕、葫芦雕刻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学生身边的这些传统技艺融入教学。如,《中国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教师就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这些传统技艺的相关制作视频,让学生熟悉并产生兴趣。教师要注意在讲解这些传统技艺的同时,向学生传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石雕不同纹饰的寓意,面人的造型代表了什么,艺术品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民间文化与美术的契合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外,教师还要拓宽视野,将其他省市的代表性民间美术项目带入课堂教学,如北京的鼻烟壶内画、内蒙古的蒙古族刺绣、江苏的苏绣、四川的蜀绣,等等。以各省市的刺绣技艺为例,刺绣讲求配色、手工技法,教师可以将各省市具有代表性的刺绣技艺整理出来,以课件形式向学生介绍来自不同地区刺绣的不同色彩特点和刺绣针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查阅一种刺绣的具体资料,在下节课上让各组学生进行展示。在自主学习、自由展示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并将其整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刺绣艺术,了解了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以及其他门类刺绣的区别,以及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等多种刺绣手法,从而快速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以上教学方式主要针对民间文化资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美术类别,因其都是手工制作技艺,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快速了解。推而广之,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不同种类的民间文化资源,可以在课堂中营造艺术氛围,扩大学生的美术鉴赏视野,而不是局限于课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运用各种现有的条件,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在各个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2.实地参观。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无形的手工技艺,具象的民间文化资源则更好利用。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只是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这些艺术原本存在的时空。各地的博物馆和各种艺术展览拥有丰富的古代文物、斑驳的历史痕迹,包括陶器、玉器、漆器、彩塑以及各个朝代的山水画、人物画等,其中的历史氛围更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美术的魅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聆听讲解员讲授这些工艺品的历史来源与艺术特点。这样的学习机会较少,学生的印象往往会更加深刻。此外,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鉴赏这些古代艺术品时还应留下一些问题,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博物馆定期会有关于文物或书画的展览,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观看。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学生身处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更能感悟其中的奥妙。多参观各类展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鉴赏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在讲解园林建筑艺术时,教师要突出南北方园林建筑的差异。如果不能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小模型的方式展现园林的特点。如,北方园林讲求格局结构,园中建筑排列严谨有序;南方园林则水石相印,布局自由。教师可以将乔家大院与苏州园林的缩小化模型搬到课堂,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了解南北方园林建筑的具体差异,欣赏两种园林风格的不同魅力。3.组织讲座。高中美术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教师的指导远远不够,教师在很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完善。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如,教师可以请石雕、木雕、核雕等传统美术技艺的传承人,为学生讲解技艺的历史来源、传承现状。讲座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而且可以让这些传统技艺走进校园,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产生兴趣。这是传承民间文化的有效方式,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组织传统技艺讲座,还可以举办鉴赏类讲座,通过专家的讲解,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图片的教学效果更好。4.组建社团。除了上述短期活动,教师还应该在校园中为学生营造学习美术的良好艺术氛围。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教师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校园中建立各种美术社团,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美术活动,如国画、油画、水彩、书法、雕塑、剪纸等,并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指导学生,为喜欢美术的学生创建一个平台,这也是学生在课业之余的一种放松方式。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校内展览,让学生在课外也有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些美术社团是以民间文化为基础建立的,在长期接触中,学生会在其中发现自己喜欢的美术项目,从而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高中美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当前,高中美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民间文化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之间具有契合之处,因此,教师可以在高中美术教学创新实践中,尝试将民间文化资源与日常教学环节有机结合。二者的结合不仅表现在物质和行为层面,而且表现在精神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过程中,完善民间文化资源与高中美术教学的融合之道。

查看全文

高中美术教学研究论文6篇

第一篇:高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摘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是高中美术教学现代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多媒体技术以自身的独特性,将美术作品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基于此,该文就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美术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环境中,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其中多媒体技术以自身的独特性,备受教师的青睐。尤其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高中美术教学,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意义

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得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具有局限性,而高中美术教学内容往往繁多,在以往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了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如,教师在讲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与视频,为学生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同时,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拓展,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美术视野,使高中美术教学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其次,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打造了理想的视觉媒介。相较于以往高中美术教材中美术作品图片篇幅小、画质不佳、欣赏性差的弊端,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进行准确、清晰的展示,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视觉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与对美的追求和感知。如,教师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82厘米×60厘米)鉴赏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画中的景物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欣赏和理解作品,这是以往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的。

查看全文

现代大学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分析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有关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相关文件,进一步了解我省公共艺术基础课程实施现状,分别对我省的部分高等院校进行了详细调研,以发现不足,进而弥补完善来推进我省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建设。调研涉及近十所高校(包括三所民办),分为三种方式:问卷、访谈、听课,具体针对公共艺术课程门类设置、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程内容、课外实践、师资状况、学分设置、课程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自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以来,虽然目前在全国985、211重点高校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我省才初具规模,仍然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滞后、应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内在逻辑性

根据对我省上述几所高校的调研发现,我省绝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都是有关音乐、美术、摄影、书法、舞蹈、文学六大类,其中85.6%以上的学校都只是理论课程,仅有14.4%的高校真正涉及到艺术实践(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切实使学生走出理论课堂走进校乐队、器乐技能实践训练、校合唱队、校戏剧团、校合唱团等团体,但是在这14.4%中也明显存在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另一方面,课程的内在结构设置缺乏横向及纵向的逻辑性,97.8%以上的学校都把公共艺术课程规定进了全校通识平台限选或任选课程中,仅有2.2%的高校把《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归为通识平台的必修课程,其余六门课程以及更多课程分别为限选课程、任选课程。24.5%的高校是要求在一年级修完教育部规定的2学分,46.4%的高校是每学期滚动开设,29.1%的高校是规定课程分别于春、秋季学期滚动开设。即使在上述97.8%的高校中,无论是以一年修完还是滚动开设的方式,都会造成在选择稍有难度的任选课时,例如:《交响音乐世界》或《油画赏析》每班会出现修过《音乐鉴赏》或《美术鉴赏》有知识基础的一类学生和毫无音乐、美术知识基础的一类学生,这种每门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平等性,导致了课程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性,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层次。

二、教学内容单一性

在对学校文、理、工科学生抽样听课中发现,大部分的高校在课堂讲授内容上都偏向于对经典音乐、绘画作品的赏析各时期流派的演进等传统知识,讲授的都是大多是权威性的评论,缺乏引导、启发学生能动性地学习如何鉴赏“美”的特色课程。另一方面,“因人设课”也是导致教学内容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设置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度,涉及领域范围较窄,缺乏运用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积极审美的能力。最后,缺乏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以及中原地区特色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甚至有些高校呈现空白的状态。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既有辱传承、发展历史的使命,更使艺术教育与民族民间脱离了最本质的保护和传承的关系,同时丧失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三、开设课程门类较少

查看全文

新时期素描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注意基础素描教学理念的探索: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应通过鉴赏、研究、分析优秀素描作品等手段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决不可重实践而轻理论;要提倡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艺术个性要进行精心引导,决不能机械地为学生制定“依样画葫芦”的标准.

论文关键词:基础素描;艺术素养;理论知识;中国传统美学;艺术个性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练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锤炼艺术语言,提高造型能力.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素描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曾指出:“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渊源和灵魂.”19世纪俄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契斯卡柯夫曾说:“素描是一切的基础,是根基,谁要是不懂得或者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立足之地.”

素描既有基础性的一面,也具有单独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另一面,自成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学院美术教育中,素描因为其基础性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强调基础,不利于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甚至认为素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对各个层次、不同专业的美术人才的需求激增,美术教育急速扩张,从而人校新生的总体专业水平有所下降;基础素描课程的课时量有所缩减,教师在学生个体上花费的教学时间明显减少.面对这样的困境,当务之急是对素描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调整,拓宽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的思路,给乏味的基础教学增添活力,使素描能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素描架构起良好的知识体系.这是构建现代素描教学模式的根本.

1、从艺术素养入手强化学生的艺术观念

在素描基础教育中,在强调学生实践技术训练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传统的素描教育偏重实践而轻理论,只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把技术水平作为衡量自身素质的标准,非常漠视理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甚至以为“技术”与“理论”之间是相悖的.过分专注学生的技巧性训练,不利于开阔他们的眼界,容易使他们对一些艺术产生成见甚至抵触和排斥不同类型的绘画形式,导致他们以自己所学到的具象写实和传统理性思维来衡量各种绘画流派从而产生错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