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钟教学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9 08:31: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花钟教学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花钟教学设计

小学生命科学教学策略探索

教育部新颁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教师通过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具体的生命现象的探究,提高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要注重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需要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结合学生以及科学教学的实际进行恰当的教学安排。笔者以《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为例,谈小学科学生命科学教学策略。

用实际的生活材料促进学生科学经验的积累

科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但是不少科学教师在进行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时,往往因为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探究活动的难度大,而直接放弃调查活动。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一课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也只是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音频的资料来拓展知识内容。教学中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资料,如牵牛花、郁金香等,让学生了解植物存在生物钟现象。但通过课前微调查,对于课本中提及的蛇麻花、合欢树等,很多学生表示从没见过,也未听说。如果教师仅仅拘泥于教材和课堂,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即使少部分现象是学生熟悉的,但无法有意识地关注,学生难以理解生物钟和昼夜变化的联系性。在教学设计中,应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吻合的资料,继而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愿望,才会深入去了解生物钟产生的原因和应用。

用充分的亲历参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入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给予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在生命教学领域中,更多的老师以讲授为主。由于缺少探究的参与,很容易忽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遗漏隐藏在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中,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选择身边最熟悉的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尝试记录它们一天的活动。学生观察记录讨论,其实反映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影子,体现出最朴素的想法。科学家的研究就是从观察开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也提高学生收集证据、分析证据的能力。全年级282名学生进行调查。虽然在班级授课时,部分物种会存在有争议的,变化不明显的动植物。但学生仍然能从汇总表中,发现动植物存在着和人类相似的现象,在同一天中有着生命活动的不断变化。比起课本中仅有的几张图片资料,由学生亲历调查的过程,发现动植物的变化,一方面拓展了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主体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有意义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家的研究之路。

用适时的教师推力鼓励学生科学结论的发现

查看全文

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探析

摘要:“金课”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金课”建设是强化本科教育关键。本文以离散数学课程为例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出发,针对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学习兴趣培养、文化自信培养、信息化教学等问题,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金课;改革;教学质量

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金课”概念。吴岩司长在建设中国“金课”报告中指出课程解决的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1]目前,部分课程仍存在着学生“碎片化”学习模式、课程兴趣不高,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本文以离散数学为例,结合实际课程教学情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离散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初学者易感到抽象,知识联系不够密切,学生感觉离散数学难学甚至产生厌学的心态。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需在培养数学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计算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一)“串联”章节内容。对于离散数学课程,其章节内容包含了集合论、数理逻辑、组合数学、图论等,这些章节内容单独都可成为一门数学分支,许多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仍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其内部的主线。如何“串联”起这些看似独立的课程内容,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离散数学的一部分,其章节间必然有本质的联系,且章节间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套路”。其研究思路可大致归纳为四大步:一是定义研究对象,二是定义“运算”,三是探究性质,四是应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知识点进行严密的定义和扩展延伸。(二)趣味性、情景式教学设计。离散数学内容较多,易使学生感觉课堂枯燥,这其实也是目前许多数学类课程遇到的共性问题,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有必要加入趣味性的内容,如集合论时提出理发师问题;数理逻辑部分提出渡河问题;图论部分介绍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等,甚至在设计具体知识点时,也可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入思考,从而调动整个课程的氛围。同时在教学设计时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授数理逻辑推理理论时,可加入一些逻辑推理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推理场景。在讲笛卡尔积的时,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将学生带入到选课的情境中,以选课信息表和基本情况表作为入口,将学生带入笛卡尔积的情境中,去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2]。(三)知识点的融入及学科间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有会疑问学习的课程到底会有什么用,学习离散数学课程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等作用,说起来太过空洞,无法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到其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知识点之间的融入及学科间的结合,可以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对课程作用的疑问。如在命题逻辑时,设计一个问题:小明说小李在说谎,小李说小王在说谎,小王说小李和小明都在说谎。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其求解。引导学生通过主析取范式,和后续课程数字电路的逻辑代数打通;通过编程,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编程能力。对于其他知识点教学设计时,也可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结合。(四)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大学所有课程都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离散数学作为一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除了需要传递课本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因此在离散数学的教学设计中,设计数学史、数学文化的讲授,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发现数学之美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针对雨课堂下“高等数学”课程远程教学设计问题,该文首先分析了雨课堂的功能特点及远程教学与教室授课的不同之处,然后介绍了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以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雨课堂下“高等数学”课程远程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对教学设计的建议。实际远程教学的结果表明了所做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认知主义;雨课堂;远程教学;教学设计;高等数学

雨课堂教学平台[1]是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基于微软PowerPoint环境开发一个插件,具有方便加载,功能较为完善的特点。雨课堂平台具有如下功能:提前PPT;插入题目;上传试卷进行考试,且对于填空题和选择题能够进行自动判卷,自动统计分析考试成绩;记录学生到课信息;随机点名;弹幕、语音,问卷调查,等。因此,针对留学生的“高等数学”课程,采取了基于雨课堂的网络远程授课模式。“高等数学”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先导性课程,其基础性十分重要,因此,深入开展“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在网络授课情形下做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的教学研究,必然植根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学习论,经过托尔曼、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努力,得到了广泛的重视,[2-7]许多教师都采用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忽视了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即学习者的意识,强调中介和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要点分析

认知主义所研究的学习属狭义的学习,即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个体学到的是思维方式亦即认知结构。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所以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是整体性的质变过程。认知主义学习论偏重于知识的获得、概念的形成、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问题的解决等方面。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奥苏泊尔提出了有意义的学习的概念,认为学习者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新知识与自身已有的旧知识对比联系,使得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并得到同化的过程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布鲁纳等认为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内在动机对于学习十分重要,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结构。布鲁纳认为教师不可能给学习者讲完所有事物,教师教学不仅是让学习者“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因此,布鲁纳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提供适当的内容,将极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留学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查看全文

高校计算机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俗而言,所谓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的行业,互联网是这个结合过程中的载体和导体,计算机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计算机专业的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保证其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互联网+”形势下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本文重点对“互联网+”新形势下的新趋势和高校进行教学设计的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教学设计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较有前瞻性的专业,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表明计算机专业更加需要结合其他专业。“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原有的计算机教学设计以难以实现新形势的需要,我们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努力顺应新形势发展的变革。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性更强。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十分强的课程,计算机有本身的语言,从最简单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到C、C#、C++、JAVA等高级语言,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学习相应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就像是与计算机沟通的渠道和工具,这些语言无法用于其他专业的使用,这体现出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会更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应对的情况将更加复杂[1],他们毕业后面对的也许不仅仅是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以前的计算机只需要孤立的关注计算机本身,“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需要关注互联网与多种事物的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工业4.0现代化生产等,都是计算机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这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之上,掌握计算机结合其他知识形成的庞大学科知识,从而实现我们对未来某种技术的革命,比如工业技术改革增加智能机器的数量,降低工业生产劳动力的使用,从而保证资源最大化的被有效利用。(二)多元化趋势明显。原来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能只是作为一个编程工作者,但随着计算机专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计算机专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学习计算机可能就不只为了学习编程,学习计算机语言,或者是为了学习某种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比如,可能有的学生毕业后的主攻方向是影视媒体,他们努力学习的主要方向便不再是计算机语言的编程,而是媒体数据流的处理,比起计算机语言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某款视频或者图片声音处理软件的高级进阶使用技巧,他们需要更多的是经典事例处理的讲解。计算机的多元化更加明显,学生可以更加自如的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知识领域进行学习,但这也在无形中加剧了授课教师教学备课的压力。(三)局部体现变异性加剧。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有时会体现出局部的变异性,所谓的变异性就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人们的预期进行发展,相反,它发生了某些我们并没有预知的结果。这种局部变异性在以往体现出的事例不胜枚举,以曾经的计算机大佬IBM为例,巨型机的小型化便是计算机的一次变异,从计算机的研发到巨型机小型化期间,计算机被设计出来的目的都是进行庞大而专业的信息与资源的处理,并不是用于个人的。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变异发展,导致了IBM辉煌不再,个人计算机几乎成为每个人的标配。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的变异可能会更加的多样化,更加出乎人们的预想。首先,计算机的形态可能会更加的多样化,其次,计算机可能不再是一个呆板的只懂得执行的机器,其可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因此,计算机专业未来面对的可能是变化的发展,在变化的发展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与岗位,是学生们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四)对学生自学要求增加。“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学生面对的未来的“互联网+”是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未来,因此,学生要保证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仍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到不被时代抛弃,做未来的宠儿。做到这些的基础就是学生需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在计算机专业要体现的尤为明显,学生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努力拓展知识储备,为创新改良技术打下基础。

二、高校在“互联网+”的形势下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的策略

查看全文

微课设计几点建议

摘要:微课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与在线教学视频和慕课不同,微课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应用领域,但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存在随意化、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本文从教学设计、定位、内容要求和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给出相应建议,有力推动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教学设计;课程定位;表现形式

2011年在国内正式提出“微课”[1]这一概念,是一种用于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视频,具有时间短、内容具体、针对性强等特点,以“见微知著”以及“小课堂大教学”著称。把微课引入教学,可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扩展学生知识面,对教师发展和学生自主学习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微课与在线教学视频和慕课类似,三者都是以视频为载体进行教学,导致人们对三者的概念认知有所混淆,通常将在线教学视频和慕课中的某个视频单元认作是微课,但实际上微课与其他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通常情况下的在线教学视频和慕课,关注的对象是某门课程,由于一门课程有着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涵盖很多知识点,视频数量必然较多,相关制作工作量会急速膨胀,同时考虑到观众的水平参差不齐,视频的深度和难度很难把握,所以现实情况中很少有单个教师去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和慕课。微课则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1)关注于某个非常具体的知识点,一个微课视频就一个主题,可以是解析难点、强调重点、教材扩展和动态展示等,多个微课之间并不强求关联,也无需涉及课程的所有内容,这为制作者减轻了很多工作量;(2)微课和教师以及教师所教授学生群体的关系更加紧密,微课是课堂的有力补充甚至能够翻转课堂,所以教师对微课的内容一定非常认可,对微课教学对象的特点非常熟悉,对微课教学效果也是具有一定期望;(3)微课不仅是碎片化学习,更是可以同时满足线下和线上的教学需求,无论是课堂和课外还是网络和单机状态,微课视频都可以引入和使用。由于微课的这些特点,当前教师更愿意在课堂上引入使用微课,而不是完整的一个在线教学视频系列或慕课,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本人以及教育相关人员也对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投入了极大热情,微课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的新焦点[3]。但正因为微课在制作上不复杂,相关人员在制作微课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表现方法上,都开始出现随意化的趋势,同时存在应用模式单一、微课同质化等诸多问题[4],在投入教学时无法达到有效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有些甚至只管产出效应不管投入效果,这些都对微课的推广和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教学设计、定位、内容要求和表现方式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合格的微课,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各位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的关注和探讨。

一、以教学设计为前提

微课总是要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既然是教学任务,就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调研工作,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文档,然后再以这份文档为指导思想,去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教学设计文档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不变,在后续的微课设计制作过程中,制作人员或是由于技术水平需要调整相关内容,或是过程中出现新的体会和想法,都会反过来对教学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另外,完整的教学设计文档,不仅是微课制作者的指导思想,也是微课使用者的产品说明,只有深刻领会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的使用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一般来说,教学设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背景和目标一个微课视频总是基于某种教学问题的需求而产生,教学背景包含了对这些问题的描述,是微课的基础。将微课作为媒介或方法,使用之后能够掌握哪些解决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或素质,这些都是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背景解决的是微课从哪里来的问题,教学目标则指明微课应到哪里去,缺少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的微课,犹如空中楼阁缥缈不定缺少根基,制作者不知制作重点在哪里,观众则可能在会不知所云收获甚少。(二)设计思路设计思路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清楚整个微课的内容主线,理清各分段视频的前后的逻辑关系,一般做到前因后果、承前启后和环环相扣的相互关系,有利于观众的接受和认知;二是清楚对中心知识点的表现手法,即通过采用哪些方法或手段,对中心知识点进行烘托和体现,加深观众的理解;三是整个微课的设计风格,即视频的表现形式(如实景和动画等)、类别(如介绍类和故事类等)以及语言风格(如深情、俏皮和凝重等)。(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对微课中会采用的方法手段进行详细阐述,需要指明相关视频内容中采用的具体方法,且该方法涉及到哪些教学内容。通常一个微课会采用三个方法左右,由于微课时长有限,过多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宜。教学方法一般包含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总结法和演示法。(四)教学特色特色体现了微课设计者的教学理念,也是微课成功的重要因素。真正有特色的微课,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接受和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容易。

二、定位

查看全文

生理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摘要:生理学知识抽象、复杂,且涉及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内容,中职学生医学基础薄弱,多数学生觉得生理学枯燥、难懂,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或移动终端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生理学教学中,以微信平台为基础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及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微信;生理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指以往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以PPT课件、教学视频等形式发给学生,由学生在课堂外完成,而以往课下进行的小组问题探究、讨论等在课堂上由师生一起完成,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依赖教师教授。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2013中国在线教育新趋势调查报告》指出:在获取知识方式上,学生阅读书籍的频率低于使用互联网,而在移动终端学习中,使用手机端学习在学生中超过80%。使用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教育趋势。因此,为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应用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现介绍如下。

1生理学基础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生理学是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机制的学科[1]。由于中职生理学一般在一年级就开课,学生在学习时很难认识到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且生理学中的原理、机制都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知识,而中职学生这些课程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等,对有些内容理解起来较困难。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生理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觉得枯燥,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对传统生理学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调整就显得十分必要。

2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及特点

查看全文

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翻转课堂也称颠到课堂,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安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本文结合攀枝花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电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为例,从目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可行性方案、创新点几个方面阐述了翻转课堂在《电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究。

关键词:翻转课堂;颠倒课堂;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由英文单词“TheFlippedClassroom”翻译而来,又可以译作“反转课堂”或者“颠倒教室”[1,2],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安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又一革新。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家就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视频、电子版本材料等教学资源材料的学习,在课堂上则变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一起确定问题,解答问题、一起完成作业,答疑解惑、协作探究、互动交流、知识的运用等[3]。有学者认为,视频并非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考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含义,翻转课堂的成功之处是探究性学习和由此带来的主动式学习[4]。

2翻转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趋势

从2007年开始,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流行起来[5]。目前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是翻转课堂应用的两个主阵地,在教学模式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在专业课教学的实践中试行翻转课堂,并通过有效的、可行的教学设计已成为趋势。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尤其是以应用研究尤为突出,反映了大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并期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来改善目前大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电分析化学》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工业分析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讲授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主要应用。这里将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是翻转课堂相结合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基础实验基本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以及团队之间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展示学生自身良好的素质形象,增强了在就业时的心理预期,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查看全文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应用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向学生系统地讲授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和文体写作知识,使学生掌握应用写作技巧,提高应用写作能力。学会写作各种应用文章,能够以文字处理公务和日常事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实用功能。所以现如今各高职院校也在努力的为学生们打造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不同的学习方法针对应用文进行拓展学习。为的是展现不一样的教学风采,以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水平。

一、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1)学生们按书本死套路进行学习,对于应用文学习模式不够理解,以普通作文写作要求来规范自己,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写作水平。学生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应用文的写作发挥都遵循书本文章进行复制与效仿,学生们领会不到其中所带来的其他含义,思维模式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使其无法发挥,及时领会独到但是也在古今的教学模式下受到压制,使之无法释放。

(2)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方面,老师对于其施教的方法得不到创新,一届一届的同种方法施教,在教学方法上不做文章,对于教学上的改革没有做到位,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督促,对于写作教学而言,这样的学习模式是对教育的阻碍与限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教学的实质意义。

二、如何进行课堂翻转教学使得应用文教学更好的进行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三个基点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性,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忽视了语言的积累、方法的提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重要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三个基点:第一,围绕目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第二,理解教材,防止教学内容偏离;第三,立足起点,防止教学内容的虚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三个基点

从学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从教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对教材进行的删减、扩展和改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其含义既包括对现有教材的使用,也包括对文本内容的“重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意。由于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片面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着无效的拓展,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了语言的积累、方法的提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重要的教学内容。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如何根据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实现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蜕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选择教学内容”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围绕目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核心。例如,五年级下册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是“感受人物形象”和“体会描写方法”。这两项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提示:“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对于教学内容的定位,教师还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一)教学内容高度集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以四年级上册为例,从年段目标与本册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上看,引导学生“领悟表达的方法”是训练重点。而科普说明文《呼风唤雨的世纪》的教学,可以把“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明白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的基本内容后,备课组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学生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的哪些科学发明?哪些介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速读到赏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整理,学习分享与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与严谨,体会“没有……也没有……”等关联词语在文中的连接作用;欣赏人类“登上”“潜入”“洞察”“探索”等用词的准确使用与形象;透过“发明—发现”“改观—改变”等词语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等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上述语言用法并且欣赏、积累,让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充满了挑战和新意。(二)教学目标相对整合。课文中语言习得和人文熏陶的交集处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目标制订的依据。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备课组特别关注这样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体裁和要求进行整理,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备课组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实现语言习得、表达方法的掌握和情感的熏陶。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时,笔者根据学习要求,将课文的内容按照层级和项目整合,并梳理成一种学习方式,对“用较快的速度进行阅读”“提炼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概括文中列举的事例”三项内容进行了整合。因为这几项内容都指向培养学生信息阅读的能力,如果逐项实施以上教学内容,不但教学的信息量小,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备课组还对“了解文章的叙述特点,体会作者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明的方式”“赏析语言”和“学作批注”进行了整合。对于不同的课文或者相同的课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备课组在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常常经历“尝试—调整—整合—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备课组依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后再调整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趋合理和适切。

二、理解教材,防止教学内容偏离

查看全文

高校开设英语演讲课综述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演讲课;跨文化意识;语言脆力;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在对学生语言交际性发挥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把英语演讲教学引入其中对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及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强的积极作用。本文对开设英语演讲教学的可行性,设置方法,作用及要求给与了详尽的论述。

一、导言

以雄辩为核心的演讲术是人类社会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其作用和威力是不可估量的。在风云多变的国际政治与外交领域,英语演讲经常被当作维护本民族利益或缓解国际冲突的有力武器。而且随着国际空间的日益缩小,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悄然临近,英语演讲在中国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演讲在美国的很多大专院校都是必修课,这说明演讲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同时也说明,演讲是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本领。然而在中国,英语课堂传统的教学法里老师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听说,但是明显层次不够,没有独立性和现场性,不利于语言交际性的充分发挥。这种教学很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把英语演讲引人英语教学当中对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语言能力的提高,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及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强的积极作用。

二、开设英语演讲课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