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8 20:00: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化学农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田生物多样性在有机农业的应用
摘要:食品安全、健康已成为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重要考虑因素,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农田生物多样性是有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田病虫害的生态防控、保持农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实施生物多样性是否能够平衡生态与生产关系,以及大面积实施的防控效果,需要进一步的实践验证。河南鑫贞德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大面积有机农业生产,农田生物多样性效果良好,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有机农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美好生活需求、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国今后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向。有机农业生产对生产环境有严格要求,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有机农业生产环境影响巨大。
1农田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淮海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种植结构逐渐趋向单一化,农田里的作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极度匮乏。红薯、高粱、大豆、谷子、棉花等作物,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种植面积极大萎缩。黄淮海地区作为全国主要商品粮供应基地,小麦—玉米模式占生产比例的92%~95%,农业生产植保措施以化学农药为主。化学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不仅给人类自身的健康造成威胁,而且使得很多害虫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引发害虫的再增猖獗,导致农药越用越多、虫害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不断频繁出现;同时,农药残留引起土壤和水资源污染,破坏农田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7]。农药滥用也造成授粉昆虫及腐生性节肢动物大量消失,阻碍农田生态系统演进。农田生物多样性是以自然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动力而形成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主要指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杂草、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到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1]。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于养分积累与循环、土壤结构和肥力、空气过滤、传粉、增加天敌数量、保持生态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它既是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者,也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最终服务之一[2]。周海波等研究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3],尤民生等研究了农田生物多样性与害虫综合治理[4],周艳飞等研究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价方法及应用[2],郑晓明等研究了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概述[5],席运官研究了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6]。
2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棉铃虫综合防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棉铃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交配,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性栽培技术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现代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积极推广少耕、免耕、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生产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30年代初,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棉铃虫防治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棉铃虫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使棉铃虫越冬其数逐年积累。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棉铃虫提供了优越的生存场所。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杀伤了大量天敌,农田生态失去了平衡。加之,棉铃虫本身抗药性的增强,诸多因素导致了棉铃虫的发生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农场12连6000余亩地,由于棉铃虫造成的损失就达7万余公斤籽棉,平均蛀铃率1.2%。为了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危害,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变化规律,根据新的发生动态,采取新的测报技术,为适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防治技术上要协调运用各项综防措施,构造一个有利于益虫生长而不利于棉铃虫生存的综合环境体系。
1.棉铃虫的规律
1.1棉铃虫介绍棉铃虫俗称桃虫、青虫等,属鳞翅目夜蛾科。棉花的重要害虫,常造成幼蕾脱落、烂铃等,严重影响棉花的质量和产量。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31~40毫米,雌蛾多赤褐色或灰褐色;雄蛾多绿褐色或青灰色。复眼球形、绿色。前翅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呈波纹状,外横线很斜,与亚缘线皆呈波浪状,两线间灰色,外缘有7个黑点,肾形纹、环形纹暗褐色。后翅灰白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在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白斑,斑与缘毛间有褐色隔开。卵高0.55毫米,宽0.48毫米,近半球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将孵化时有紫色斑。幼虫一般有6龄,有时也有5龄。成长幼虫体长40~50毫米,头黄褐色,有褐色网纹,体色有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气门上线可分为不连续的3~4条,其上有连续白纹;体表满布褐色和灰色小刺,长而尖;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前胸侧气门前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气门下缘相遇。蛹长14--23.4毫米,宽5--6毫米,纺锤形,初为绿色,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呈黑褐色,有光泽。腹部末端有1对臀刺,刺基部分开,腹部第5~7节有7~8排稀而大的马蹄形刻点,滞育蛹化蛹后3-4天,眼面可见斜行黑点4个。
1.2棉铃虫生活习性
棉铃虫属杂食性害虫,棉铃虫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农作物花蕾期与发蛾期是否吻合以及作物长势的好坏。一般来说,水肥足、密植、蕾花铃多的棉田虫口密度大,集中棉区比分散棉区发生重,有密源棉花较无密源棉花受害重。棉铃虫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70%以上,气温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其羽化的迟早和产卵活动,雨量影响土壤中蛹的存活率。棉铃虫成虫有日伏夜出、趋向蜜源植物和光源及化学激素的习性,成虫羽化在上半夜最盛,羽化后部分当晚交配,2天后产卵,雌蛾产卵数量与摄取的蜜源营养有关,一般产卵500粒以上。根据2004-2006年的田间调查,卵多产在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嫩尖、苞叶、嫩叶上。二、三代卵也产在棉株上部茎杆、花瓣上。有散产也有集中产卵,在蕾、苞叶、嫩尖以及顶部嫩叶上,一般产卵5-10粒,花瓣上最多产卵3-6个,茎杆上2-5个。因此在生长茂密棉田、地块落卵多,百株卵量40-80粒,幼虫15-30头以上。根据观察,在无外界因素干扰下,棉铃虫自然孵化率达80%以上。棉铃虫初孵幼虫吃掉卵壳,就近转移到棉株中心和叶背面栖息,多集中在生长点、鲜嫩部位取食,进入2龄幼虫以后开始蛀食幼蕾,3龄幼虫以后取食量骤增,除取食蕾花,还蛀食青铃。一生可蛀食8-12个以上蕾铃,幼虫具有转移为害习性,转移多在凌晨4时以后,6时后进入取食阶段,中午1时至下午7时左右,隐蔽在花蕾、铃内及苞叶内栖息,下午8时后又开始活动,夜间11时以后大部分幼虫爬在棉叶上,幼虫虫体展开,平躺在棉叶正面或抓住棉叶边缘,悬空挂在棉叶上。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前,停止取食,然后从棉株上滚落地面,爬至适宜场所入土化蛹。
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水稻;褐飞虱;虫害抗性
【论文摘要】: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水稻种植和经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为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在世界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口急剧膨胀的时代,研究开发高产优质水稻,解决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1.褐飞虱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褐飞虱又称稻褐飞虱,食性单一,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是亚洲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为害严重时引起"飞虱火烧",造成颗粒无收。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生长周期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暗褐色或淡褐色。长翅型翅长超过腹部,雌虫体长4-5mm,体大色浅;雄虫体长3.6-4mm,体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雌虫体肥大,长3.5-4mm;雄虫体瘦小,长2-2.5mm,腹末呈喇叭状。卵为香蕉形,长约0.8mm,常排列成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五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为褐色,五龄若虫体长约3.2mm。稻褐飞虱有喜爱温湿的特性,它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6-28℃,高于30℃或低于20℃时对成虫繁殖、若虫的孵化和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一般初夏不热、晚秋不凉时节最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相对湿度80%以上才适合褐飞虱的生长发育。
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水稻;褐飞虱;虫害抗性
【论文摘要】: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水稻种植和经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为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在世界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口急剧膨胀的时代,研究开发高产优质水稻,解决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1.褐飞虱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褐飞虱又称稻褐飞虱,食性单一,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是亚洲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为害严重时引起"飞虱火烧",造成颗粒无收。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生长周期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暗褐色或淡褐色。长翅型翅长超过腹部,雌虫体长4-5mm,体大色浅;雄虫体长3.6-4mm,体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雌虫体肥大,长3.5-4mm;雄虫体瘦小,长2-2.5mm,腹末呈喇叭状。卵为香蕉形,长约0.8mm,常排列成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五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为褐色,五龄若虫体长约3.2mm。稻褐飞虱有喜爱温湿的特性,它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6-28℃,高于30℃或低于20℃时对成虫繁殖、若虫的孵化和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一般初夏不热、晚秋不凉时节最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相对湿度80%以上才适合褐飞虱的生长发育。
番茄灰霉病防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摘除;残留花瓣柱头;防治;灰霉病
论文摘要:摘除番茄幼果上的残留花瓣和柱头降低了灰霉病菌的初侵染点,再辅以施用适当农药压低苗期和开花前期病情,能有效防治番茄果实的灰霉病。该项技术防治目标明确、成本低、无公害,建议在生产上大力推广。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番茄重要病害。该病主要危害番茄果实,首先侵染花瓣和柱头,进而向果蒂、果柄、果脐和果实的腹部扩展,最后蔓延到果实的其它部位。近年来,随着保护地番茄大量种植,番茄灰霉病日趋严重,一般年份损失20%左右,病重年份50%以上,已成为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一个制约因素。由于目前尚没有发现抗灰霉病的材料和品种,生产上主要依靠化学防控其危害。但由于灰霉菌具有繁殖速度快、遗传变异大和适应性高的特性,生产上频繁施药,导致病菌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且化学农药残留量较大,污染严重。
为了探索无公害番茄生产技术,针对番茄灰霉病的危害和侵染特点,笔者于2006年进行了摘除番茄幼果上残留花瓣及柱头防治番茄灰霉病的试验研究,现小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点和材料
梨黑星病菌培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梨黑星病菌培养基质苦皮藤
[论文摘要]用18种培养基对梨黑星病菌进行分离培养结果表明,用PDA、改进PDA及PSA培养较易分离成功,在改进PDA+L′中营养生长速率最大,20℃下培养20d菌落直径可达12mm,并产生分生孢子。药效测定试验表明,10.0μg/mL的70%代森锰锌或5%杀菌清水剂及5.0μg/mL的植物制剂20%苦皮藤水浸液,对梨黑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很高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100%,100%和78.71%。
梨黑星病(VenturiaprinaAderh)是我国南北梨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和品种布局的变化,常导致梨黑星病大流行。梨黑星病不仅危害叶片、叶柄、嫩枝和果实,而且常引起叶片早期脱落、果实畸形,造成品质和产量下降,严重影响树势和梨业生产。而该菌目前分离培养较困难,人工培养下生长缓慢,对研究该菌的生理生化特点、侵染发病规律、室内外药效试验等带来不便。为此,作者等尝试筛选适宜于该菌分离和生长的培养基及有效的杀菌剂。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供试病原菌分别采自陕西杨陵、彬县、乾县果园。
公害黑莓生长期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黑莓;无公害;生长期;管理技术
论文摘要从深翻改土、灌水与排涝、中耕除草、覆盖、施肥、搭架及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无公害黑莓生长期管理技术,从而为无公害黑莓的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1深翻改土
黑莓园活土层要求达到40cm左右,通气状况良好,根系主要分布层(10~30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根据不同质地的土壤,在黑莓建园时,应采用不同的措施。瘠薄山地、丘陵应在秋冬按黑莓种植的行距开沟冻土,并在沟中填充有机质,如稻麦秸秆、树叶、枯草等。已建成的黑莓园,深翻要在晚秋修剪上架后至早春发芽前进行,离根近的地方应浅翻,以防损伤根系,离根远的地方可深翻,保证黑莓园土壤疏松,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2灌水与排涝
一般情况下,发芽前后至萌枝发生期(3~4月份)、花后至幼果膨大期(5~6月份)和果实采收后(8月份)遇干旱分别灌水1次,果实成熟期(7月份),如连续干旱,每7~10d应灌水1次,灌水量要以浸透根分布层(15~30cm)为准,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灌水方法除采用地面灌溉外,尽量采用滴灌、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较高的黑莓园,雨水过多时,会发生渍害(黑莓不耐涝),应及时排水。
公害黑莓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黑莓;无公害;生长期;管理技术
论文摘要从深翻改土、灌水与排涝、中耕除草、覆盖、施肥、搭架及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无公害黑莓生长期管理技术,从而为无公害黑莓的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1深翻改土
黑莓园活土层要求达到40cm左右,通气状况良好,根系主要分布层(10~30cm)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根据不同质地的土壤,在黑莓建园时,应采用不同的措施。瘠薄山地、丘陵应在秋冬按黑莓种植的行距开沟冻土,并在沟中填充有机质,如稻麦秸秆、树叶、枯草等。已建成的黑莓园,深翻要在晚秋修剪上架后至早春发芽前进行,离根近的地方应浅翻,以防损伤根系,离根远的地方可深翻,保证黑莓园土壤疏松,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2灌水与排涝
一般情况下,发芽前后至萌枝发生期(3~4月份)、花后至幼果膨大期(5~6月份)和果实采收后(8月份)遇干旱分别灌水1次,果实成熟期(7月份),如连续干旱,每7~10d应灌水1次,灌水量要以浸透根分布层(15~30cm)为准,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灌水方法除采用地面灌溉外,尽量采用滴灌、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地势低洼或地下水位较高的黑莓园,雨水过多时,会发生渍害(黑莓不耐涝),应及时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