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机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3:12: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化学机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有机化学机理解题思路及方法
摘要:机理就是讲述化合物A在给定的条件下如何转变成化合物B。学习如何为有机反应提出合理的机制很重要,因为机理使有机化学易于理解。如果不能将有机化学家熟悉的一系列令人困惑的反应归纳成几种基本的机理类型,我们将无法理解和记忆这些反应。本文通过分析有机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提出极性反应三要素并以极性反应三要素为指导原则,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为有机反应机理学习提供具有较为普适的思考模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机理;解题方法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多,反应条件复杂。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学生把有机化学学习简单理解成机械式的记忆反应,结果大量的、“杂乱无章”的反应越记头越乱,跟英语单词没什么两样。其实,这完全是学生对有机化学的误解,即使是英语单词的记忆也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反应,同样也还是有规可循的,那就是反应机理。如果我们把各种各样的反应比作英语“句子”,那么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就是英语的“语法”。由此可见,唯有对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机理过程的深刻理解,才能将表面上互不相干的现象以及过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有机化学本质的认识和掌握[1]。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有机反应普遍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用于少数几个反应还能凑效,随着反应类型与数量增加,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有机化学学习方法使得有机化学越学越无章法,尤其是将其用于有机反应机理的学习上更是如此。因为,有机化学反应是宏观表现出来的总反应,它是反应过程多步基元反应的集成。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具有相对普遍意义的思维模式来指导有机反应机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有机化合物是酸-碱复合体
有机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根据共价键断裂方式有机化学反应可分为自由基型反应和离子型反应[2]。
1.1均裂和自由基型反应
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改造初探
一、课程定位
《生物化学》课程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从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出发,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设计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设计总体思路。结合我院推行的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造工作,课程整体设计立足学科内涵,把握专业动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实践要求。通过分析医院护理岗位,将职业能力逐项分解成专项能力和技能,主要包括护理知识应用能力、护理操作能力、分析护理问题和处理护理问题能力。2.课程设计理念。《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强且基础理论深的课程,作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地位非常重要。但由于课程具有抽象性、系统性、联系性强的特点,就迫切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本课程主要通过项目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检验结果,能够说出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能用图表分析代谢性疾病与各生化指标的联系,并据此从生化角度探索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机理,以达到较好地配合医疗开展优质护理工作的目的。3.课程能力目标设计。1.能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说出3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检查生化指标;2.正确解读3类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3.能说出3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范围;4.能说出3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5.能用图表分析3类代谢性疾病与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联系;6.能用报告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7.能用报告解释代谢性疾病病情变化的生物化学机理;8.能用报告解释生物化学指标作为临床诊断治疗代谢性疾病的依据;9.能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10.能设计实验探索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11.能初步使用血糖仪完成人体血糖的测定;12.能进行转氨酶活性的测定。
三、课程内容项目设计
课程的总学时为28学时,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本课程总共设置3个A线项目(含6个子项目)和1个B线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逐步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化学知识,能对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理进行分析,将理论指导与临床护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组长负责每次项目工作任务的分配,完成工作的进度安排,整个项目实施的协调,组织人员完成具体项目。A线项目在课内完成,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B线项目在课外完成,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
“排除法”在高中化学选择题中的应用
1.排除法定义
排除法是一种解答选择题的技巧方法,根据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就可以将答案选项确定在一定范围内,对没有落在这一范围内的选项就可以直接排除,对于落在答案范围内的选项进行重点的分析。排除法适用于选择题或者选择填空题,能够快速排除错误答案,具有一票否决的意义,例如在化学选择题解题中,确定四种离子能否共存,只有判定有两种离子不能共存,就可以直接排除掉这个选项,应用排除法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比“肯定式”的解题方法要容易一些,确定选项的正确率也较高。
2.高中化学选择题的特点
首先是抽象性,高中化学选择题逐渐从直观的化学现象转向了更加理论化的公式和概念,因此其抽象性逐渐增强,我们在巩固对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建立抽象化的思维模式,把化学概念和公式镶嵌到题目中,把大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融入到解题思维中,从而形成逻辑性较强的题目。其次是化学选择题的复杂性,化学选择题考察内容深度逐渐加深,从最初的化学反应最终引申到原子的电子分布,其知识内容更加有深度和难度,同时选择题中涉及的方程式更多,这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记忆和理解,避免知识量过大造成记忆的混乱。最后是选择题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性较强,很多化学选择题都和现实生活中知识联系较为紧密,选择题中知识点和生活之间可以找到衔接的桥梁,有些选择题可以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因此,在化学选择题解答时,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感受题目中潜藏的化学机理和化学现象,把生活中的经验纳入到选择题解答中,从而扩展了解题思维,能够更好的应用“排除法”进行解题。
3.“排除法”在高中化学选择题中的应用
3.1依据化学原理排除法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营养状况及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在高校中进行食品化学的公选课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对食品化学的了解,还有利于其家庭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但是在现阶段的食品化学公选课教学中,教师还是以食品化学的专业知识为主,不能很大程度的联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从而影响全校学生对“食品化学”这门公选课的选择。
1.2教学内容缺乏特色
“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主要讲授的是食品成分的结构和性质、在加工保藏中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营养和贮藏稳定性的影响。课程内容涵盖广泛,知识点多且分散,与相关学科有交叉。如果课程内容设置不当会造成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感觉到学习内容杂乱,缺乏系统性,不好把握重点,从而出现死背课本应付考试的现象。学生如果对课程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3与相关课程街接不够紧密
硅酸盐差热解析运用思索
硅酸盐工业是无机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制造以硅酸盐为主体的水泥、陶瓷、玻璃、砖瓦等各种制品和材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对水泥、玻璃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硅酸盐工业是一种高能耗产业,目前我国提倡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道路,因此,如何对这些高能耗产业进行指导和控制迫在眉睫.差热分析(DTA)是在温度程序控制下,测量物质的温度与参比物的温度之间温度差和温度的关系的一种技术.由于在生产硅酸盐制品时,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会伴随吸热和放热现象,因此差热分析对于研究硅酸盐产品制备、化学机理及节能技术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经成为了硅酸盐材料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测试技术.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差热分析在硅酸盐工业(水泥、玻璃)中的具体应用.
1差热分析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
差热分析在水泥工业中主要应用于水泥熟料形成过程及水化、硬化过程[2-8].
1.1差热分析在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的应用
图1是典型的水泥熟料煅烧过程的DTA曲线.由图1中所示120℃形成的吸热峰是由于原料中的吸附水蒸发吸热所致,610℃形成的吸热峰为原料中的结构水发生脱水反应吸热所致,930℃附近形成的吸热峰则是由于CaCO3分解吸热造成,1250℃附近的放热峰和1440℃附近的吸热峰则是水泥原料物质之间形成水泥熟料的反应.由图1所示的各段反应的吸放热情况可知,其反应与生产水泥时煅烧生料的反应是大致相同的.因而,利用DTA曲线可以清楚的反映出原料在不同煅烧待的反应情况,并且可以知道原料反应的具体温度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为合理的制定出热处理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利于指导水泥生产,降低能耗.
1.2差热分析在水泥水化、硬化机理方面的应用
环境化学发展论文
摘要环境化学是化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文中简要回顾了20年来环境化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我国环境化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并对未来环境化学的发展作了简要讨论。
关键词环境化学回顾与展望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它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的划分,环境化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四部分内容[1]。
环境化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为孕育阶段,70年代为形成阶段,80年代以后为发展阶段。二次大战以后至6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从恢复逐步走向高速发展,由于当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事实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和寻找污染控制途径,力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60年代初,由于当时有机氯农药污染的发现,农药中环境残留行为的研究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是环境化学的孕育阶段。到了70年代,为推动国际重大环境前沿性问题的研究,国际科联1969年成立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SCOPE),1971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全球环境监测》,随后,在70年代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与化学有关的专著,这些专著在70年代环境化学研究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1972年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了一系列研究计划,相继建立了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和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机构(IRPTC),并促进各国建立相应的环境保护结构和学术研究结构。应该说,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80年代全面地开展了对各主要元素,尤其是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产生的干扰和影响,以及对这些循环有重大影响的种种因素的研究;重视了化学品安全性评价;开展了全球变化研究,涉及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加强了污染控制化学的研究范围。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途径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学科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以及将学科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应用中已经成了老师们应重视的问题。在学科教学中而高中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好化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完善学生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然而,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及存在的学习困难让很多学生对其望而却步,因此如何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一门自然学科。与初中化学注重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偏重学生死记硬背的特点不同,高中化学加大了学习难度,有着抽象性,复杂性,以实验为基础,背诵知识点多,以及注重实践的学科特点。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呢?可以考虑从生活化教学入手。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生活素材,此外,紧密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概念理解规律的生活背景,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来进行教学,即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提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要求教育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这样可有效的改变传统上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中不在感到枯燥无聊,积极调动学生兴趣参与教学;最后还能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提升教学效果以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在开始新课前,可以结合学生学情以及生活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要做到以情激境,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在学生认知范围内,同时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引起思考等。高中化学新课教学中导入生活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轻松、更高效地学习。因为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近距离的学科,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引申出化学知识,例如,为什么铁遇水会生锈?为什么灯泡用久了会发黑?为什么酒越陈越香?为什么不能用茶水服药?为什么白衣服放久了会泛黄?......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与化学知识相关。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善于结合生活事例导入新知,同时也要注重导入的方法,可以采取悬念式导入引起学生好奇心或情景式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等[1]。
二、以实验的方法探究体会生活中的化学
仪器研究企业生产实践报告
这次与以往不同的学习经历,让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感触,获得了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知识,可谓受益匪浅。在此我首先感谢带队老师的周密安排和讲解老师的耐心指导,是老师们的辛勤工作才有了这次机会难得的实习。以下是对学习参观内容及心得体会的总结。
整个实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先后参观了中科院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中科院金属所,真空研究所。第二阶段,在秦皇岛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一,中科院科学仪器研制中心有限公司
中科仪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一家拥有资产一亿两千万,职工280人的大型精密仪器制造企业。该公司实力雄厚,且销售额以每年20%的速度直线上升。
科仪以超高真空部件加工为主,公司于1985年自德国引进了多功能电子能谱仪,在1981年制造出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又于2001年工科激光束扫描技术等难题,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拥有改技术的国家。
公司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各大院校及各种科研机构,也有一些产品出口海外。
高速路施工软基治理技术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软土问题成为影响公路工程质量和建设工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对公路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软土地基不进行有效地处治,就会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陷,路面开裂等病害的发生,对道路的稳定性、安全性影响较大,同时还会增加公路的养护成本。本文结合某工程软基处理的施工方法,论述了水泥搅拌桩、土工格栅、预应力管桩在软基处理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公路;软基处理;质量控制
1工程概况及地质特征
项目桩号为K2+400-K4+950,路线总长2.55km。设计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80km/h。
项目区可划分为两个区即堆积平原区、丘陵区。其中堆积平原区可进一步细化为冲湖积平原亚区。平原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沿线以水稻田、池塘等为主,自然地面标高一般。表部断续分布冲湖积塑状粉质粘土,上部分布厚层海积软土、冲海积粉土等,性质差~较差;中下部为冲湖、冲海积硬、可塑状粉质粘土及中密状粉土等。丘陵区山体呈浑圆状,低矮,一般标高20~30m,残坡积层厚度较薄,多见强~中风化基岩直接出露,节理较发育。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测区地震具有震级小、频度高、震源浅等特征,现代地震均为小震和微震,区内最强地震震级为4级,最大烈度为V度。
危险化学品应急检测技术探讨
摘要:危险化学品的药效作用在人体的速度非常快,大多数危险化学品的检测时间非常短暂,且危险化学品更新换代比较频繁,其应急监测技术也需要时刻进步,因此在研究危险化学品应急监测技术时,在基于物质理化性质的应急监测技术研究中,分别探究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磷光光谱法的检测原理及优势。在基于化学变化的危险化学品应急检测技术中,分别研究比色法、伏安法、电化学法和光能分析法的应用效果和优缺点。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理;研究新进展;检测技术
危险化学品通常是指具备易燃、易爆、腐蚀等特性,且能够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的危险化学药品。在外界的压力与作用条件下,危险化学品很容易因温度过高、碰撞摩擦、管壁泄漏等原因造成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到周边人群的身体及心理健康[1]。很多危险化学品在泄漏之后不会有较为明显的反应,而是不知不觉中危害人体,且化学机理的作用速度非常快,因此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或封存需要一定的检测技术作为支撑,且这种检测技术需要能够快速产生反应。基于以上原因,很多化学品研究机构对危险化学品应急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研究。
1基于物质理化性质的检测技术研究
通过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研究危险化学品的应急监测技术,是最为直接简单的应急监测技术,可以不通过其他化学品的反应,直接以仪器分析出这些危险化学品的性质,主要包括光谱法和色谱法。这类检测方法通常具备准确性高、对检测物无污染无危害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在各个应急监测技术中[2]。光谱法可以分为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磷光光谱法,以物质的粒子吸收特定光波后的跃迁行为作为衡量依据,根据物质的光谱确定物质的分子组成与原子结构。拉曼光谱法主要是通过研究化学物质中的分子受到光照后的自然反射,将散射的光能与其在光谱中的振动频率、振动角度相关联形成一种特定的物质组成分析计算方法。在对于易爆品的检测中,可以在不损害爆炸物的前提下通过拉曼光谱法快速检测出危险化学品中分子的特征峰,然后根据峰值确定该化学品的原子结构,并推断出其分子构造[3]。在研究人员具备足够经验的前提下,拉曼光谱法的检测能够展现出其他检测方法所没有的灵敏度,即使只是一点点爆炸过后的残留蒸气,拉曼光谱法也能得到该分子的特征峰。红外光谱法又被称为红外分光光度分析法,通过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原子组成在吸收光谱中的电磁辐射,计算分析该化学品的分子结构。这种方法不仅仅能够检测出化学品的原子种类,还能够得到各原子的数目比,进而求出其最简分子式。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式求出危险化学品的分子结构。在红外光线照射危险化学品时,很多原子都会发生能级的跃迁,这样的跃迁就会构造出特定的分子振动光谱。这种基于红外光谱的新型应急监测技术能够拥有较传统检测技术更高的检测准确率,误差精度在平均4%~5%,一般便携式的红外光谱检测仪都能够拥有30种以上危险化学品的检测能力[4]。通常可以将红外光谱分为近红外光谱区、中红外光谱区、远红外光谱区等,其波长范围及频率如表1所示:由表1看出:通过不同的波长可以选择远红外、中红外、近红外或普通可见光来测量红外光谱,并记录其波长曲线系数。通过图像中的吸收峰及基团的振动频率计算出危险化学品的分子结构与原子组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危险化学品中蛋白质分子自带的荧光来标记化学物质的特殊部位,并通过荧光探针测定其分子构象,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有机物的危险化学品应急监测。荧光光谱法被使用的时间极早,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笨重的仪器在实验室中检测。但是最新的应急监测技术研制出了一个芯片式的纸质传感器,能够将大型仪器连通一个远程的监测装置,通过这种芯片传感器在现场采样,然后由远方的主机自动分析危险化学品的原子及分子组成。荧光光谱法通常能够拥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可以发现相当微小的分子,且只需要极少一部分的危险化学品残留气息就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磷光光谱法是一种主要用于重金属检测的危险化学品分析方法。通常情况下如果将处于基态状态的分子激发至不稳定的状态,就能够产生一种光子发光的现象,这种光就是荧光探针常用的检测手法。磷光光谱法通常具备检测寿命较长、发射波长可以任意调节等优点,在检测中拥有显著性的优势。通过发光光谱就能够直接判断出被检测的危险化学品是哪一种重金属。
2基于化学变化的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