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3:24: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化学化工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化学化工专业

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科创能力培养模式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针对目前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构建“基础实验—综合训练—实践实训—科研创新”科研式反哺教学体系,让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本科生实际参与学科竞赛及科研课题,构筑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本科生科创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式反哺教学;实践实训;科研创新

“新工科”理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以“新工科”建设为主体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1],尤其是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在强化本科生科创能力提升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从师资力量、学科建设还是学生素质、办学水平上,都与国家重点高校、研究型大学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也是衡量地方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构筑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本科生科创能力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1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1构筑科创能力系统性培养机制

[2]构筑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本科生科创能力系统性培养机制,以“科研导师全程引领-优秀学生创队-多年级学生参队”为模式,以“高层次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科创竞赛”为载体,以“科技前沿知识研讨-导师课题进展报告-科研团队组会讨论”为路径,构建“模式+载体+路径”的三维立体式科创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查看全文

化学化工专业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摘要]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近年来化学化工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政策上保障毕业论文的实施、优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把关毕业论文答辩、探索校企联合的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工作新模式、量子化学软件辅助完成毕业论文等6个方面,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构建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化学化工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教学;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1引言

近年来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发现,毕业论文存在写作缺少创新,研究深度不够,如有的同学的毕业论文工作量仅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中的一个实验,对实验条件、实验结果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或重复了已有论文的实验条件,创新性不足;有的毕业论文存在知识点错误的问题,比如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吸光度为负值;有的同学在回答教师提问的时候,化学实验原理、概念不清;有的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引文不规范、甚至存在代写毕业论文等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启动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试点工作。从2021年1月1日起,每年进行一次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1]。加强对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构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2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为了规范毕业论文写作,提高化学化工学院的毕业论文质量,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

查看全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化学化工专业探讨

[摘要]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尽快调整教育方针,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以兰州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专业为例,探讨了高校创新创业与学科专业的结合方式,在专业教育中体现创新创业元素,从研究到实践,为我国高校化学化工专业教育提供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培养基地;专业教育;双创教育

1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等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为了给大学生就业提供多种途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已成为扩大就业人口、激发社会潜能的重要战略举措[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2];《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到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3]。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我国高校重要的教育职责之一。高校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需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5-6],美国斯坦福大学从1998年开始就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个专业之中,实现了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7-9],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践渗透进欧美高校教育体系中。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高校通过建设创新型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专创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这种创新型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激发专业背景下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有效的课程学习渠道[10-12]。

2研究内容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教育占据主体地位,专业教师通过课堂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大学生夯实专业知识,获取专业知识,指引就业方向,专业教育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知识保障。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帮助大学生锤炼专业技能、积累专业经验,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运用专业所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前瞻性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思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过程里不断提升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通过反复的认知、实践过程,使专业知识得到升华,从而提升其对专业所处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

查看全文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化工专业教育的实践

摘要: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平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化工专业教育相互融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研究,发现当前现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提出改革的实施方案,构建了以“学生为本”,适用我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化工专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化工专业教育;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和新趋势。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是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价值的急切需要[1]。

1现状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造性头脑和相关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以期提升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能力。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深入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绝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一直以来采取传统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学模式难免陈旧和枯燥,教学活动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创新创业兴趣不够浓厚,且不能满足学生、。(2)大多数高等院校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资源、经费和手段严重缺失,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本科院校与当地企业联系较少,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契合度不符。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薄弱,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严重短缺,导致学生缺乏工程实践方面的锻炼。(3)不少高等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化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是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流于形式,与专业教育联系不够重视,使得两者并未真正融合。这些都制约着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急需改善和解决[2]。本文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平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探索并构建以“学生为本”,适用于我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化工专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条件。

2改革方案与实践

查看全文

化工专业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实践

[摘要]创新创业的素质教育对工科专业本科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利用大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在化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化工设计模拟软件———AspenPlus,引导和激发化工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多而难”的化工专业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寻找课本理论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工行业素养。在毕业设计环节,采用团队形式实施完整的产品设计项目,锻炼学生融入工作环境的协同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化工专业课;AspenPlus;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一、引言

当前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便捷性使得社会科技水平以几何级数向前推进,相应地,人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和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递增,在有限的学制时间内学习尽可能多的生存知识,成为教育界顺应时展、与时俱进所必须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人[1]。不同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要求也不相同。如图1所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所需培养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层次不断提高,越往金字塔顶部,所需培养的技能就越丰富,对本科生的知识和素养要求就越多。在工程领域,大量的工作是常规性的,维护产品线的正常运转,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需要常规型技能人才,也就是工程师。还有一些岗位需要创新型人才,如改进生产线,进一步降本增效等。对于未来企业家和科学家,需要在大量实践中脱颖而出、逐渐起到领头作用的人才,是一个长久的实践培养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可能完全来自学校,高校工科教育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个大学生都培养成创新创业人才。这就要求面向创新创业的培养体系必须具备兼容性,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性格素养学生的培养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环境下,达到自己知识和素养所能够达到的尽可能高的目标层次。这对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提出一个难度很高的课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主动学习,培养创新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专业之外的“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顺应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及自治区产业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布局,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2012年开始招收化工类工科专业的本科生,虽然时间短,但在学校的重视扶持下,成功实现从理到工的转型,教学能力也从传统的培养基本化工技能人才向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变,并保证课程教育质量符合工科生培养规范,成为自治区紧缺专业和一流专业。几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普通本科高校或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2-9]。这些教育工作者从教育体系和平台建设的角度,对高校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根据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实践,以问题为导向,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毕业设计三个环节,针对化工专业工科教学中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进行实践性探讨。

二、化工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化工专业课学时压缩与创新创业素质教学内容增长的矛盾

查看全文

化学化工学类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摘要:作者对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化学工程;实践教学;实习实训

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是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遵义师专”)化学系。作为一所具有100多年师范办学经验和历史传承的师范类院校,在培养中小学教师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得到了业界和社会的好评。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是遵义师专5个最老的系之一,自然也传承了老师专的优良传统。自2001年升本以来,化学化工学院在原有化学专业(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又分别于2008、2011、2018年成功申报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升本以来,遵义师范学院和化学化工学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赘述。作为遵义师范学院的一名老教师,亲眼目睹了遵义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发展,但也感到,我们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背后,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化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难度逐年增大,专业已经显现出衰落的景象(在此不予讨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等工学类专业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化学工学类专业在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作者作了一些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实践教学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部在新时期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1]。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地方经济又与当地的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学生要服务于地方,就必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简称“留、下、用”),同时还需要有合适的平台,也就是接收学生的用人单位。学生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关键因素,特别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除了先天因素外,在学校期间的相关训练是决定其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涉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广义的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对应的实验课、专业方向课程对应的实训课以及到相应的企业、行业进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实习。作者讨论的实践教学,主要指专业基础课程对应的实验课程。化学化工学院有几十年化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经验,课程设置也相对稳定和合理。但对工学类专业,办学经验较少。如在刚开设应用化学专业时,其课程设置就是在原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增加了几门应用化学专业的方向课,删去了几门化学专业的方向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技能),实(验)践课程几乎是原样复制。这样就导致我们应用型工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专业特色,基础实验课仍然沿用化学专业老的课程体系: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在这一课程体系中,由于各门实验课是独立开设的,有些实验项目在不同的课程中出现了重复开设的现象,如玻工操作在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中就重复开设,滴定操作在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中也出现了重复。在当前学分和课时数都大为减少的情况下,就显得极不合理。其他兄弟院校大多已根据实验体系,按初级、中级、高级分层次安排教学,并已有相应的教材[2],因此我们的实验课程体系亟待优化。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我们开设的运用新方法、新手段的实验还很少,如微波合成法、超声波合成法、微波萃取、超声波提取等均未开设;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缺乏综合应用合成技术、成分分析、性能测定等一系列实验手段的创新性实验,如树脂、涂料的合成、制备,性能测试,生产工艺、配方的优化等综合实验;也缺乏目前化学化工领域比较前沿的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等实验。化学化工学院工学类专业在经历了办学初期的迷茫、困惑后,通过走出校门到省内外高校取经学习、到大型企业参观、请企业、行业专家到学校座谈等形式,已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大的修订,但我们认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离完善还有一定距离,如我们的课程设置中能有效训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设计实验、综合实验还比较少;部分实验因条件不具备而延期开设;部分实验因实验时间长、操作繁琐、有一定危险性等因素而没有开设。

2实习实训

查看全文

计算机辅助分析化学与实验教学研究

基于人类科学文明发展历程分析,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几乎都离不开数据支持。尤其在化学领域,由于研究对象多处在分子、原子甚至更小的微观尺度上,直观上难以洞悉反应过程,需要通过严谨的数学处理总结规律,才能精准地界定化学环境、反应条件、剂量比例等。然而,在传统化学化工教育领域开展实验活动,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大量加工,才能从中窥得部分奥秘,不仅过程繁琐、操作复杂,且难以保障化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利于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将计算机辅助功能引入到化学化工教研活动中,既能够提高教学质效,也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协同,为培养化学化工专业复合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王洪艳主编的《计算机与化学化工数据处理》(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一书聚焦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势,强调计算机学科与化学化工的深度结合,针对如何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展开化学理论、实验教学进行了全面介绍。通读全书,发现三方面显著特色。

一、秉承问题意识,促进计算机与化学学科的跨界结合

该书以计算机辅助分析功能为起始点,以建立化学学科数学模型为着力点,以增强高校学生化学化工数据处理能力为落脚点,是一部旨在促进计算机科学与化学专业学科跨界结合的教育专著。全书包含12个章节,各章节内容均以实践应用为主,包括构建化学问题的数学解决模型、化学数据统计、化学实验数据回归分析等,最大程度上简化化学化工概念、定义等理论知识,大部分篇幅用以容纳计算机辅助分析功能如何体现、如何构建、如何使用。由此,可以看出本书作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正如全书开篇之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快速实现化学原始数据测量与分析?如何有效从化学数据中提取隐含信息?如何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解决化工生产问题?计算机辅助既是一种问题解决思路,也是一种化学学科教学创新模式;同时,要实现计算机辅助价值在化学实验领域的有效渗透,“跨界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它可以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计算机软件知识、编程技能等与化学理论整合起来,督促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化学专业学生提前熟悉职业情境,为进入化工岗位筑牢基础。

二、突出建模思维,强调化学实验教学中数理统计分析

客观上,计算机(包含硬件与软件)是一种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工具,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两者的构成要素、存在样态、表达形式等差异巨大,是无法进行直接性结合的。为了消除计算机与化学之间的隔阂,本书在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数学桥梁”,即数学建模。本书突出建模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地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将碎片化、不相关的实验结果转换成定量表述形式,在此基础上反推化学实验过程,促成化学试剂用量、化学实验条件、化学现象观察等关联性,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的数据处理优势。同时,本书为读者展示了实用性较强的化学问题数学模型,包括曲线法、多项式拟合、多元回归等,相关数学模型都源自于化学理论的推导。此外,为了保障化学建模用途的多元性,本书十分注重基础数学知识的普及,例如第三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中,介绍了概率论、数理统计基本概念、实验数据统计检验等常规操作,并提供了一些化学实验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模型,可供学生直接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拓展数据模型。

三、坚持创新理念,探索计算机辅助功能的多元化应用

查看全文

中职化学化工教学研究

摘要:化学化工在中职教学体系中是一个重要构成,这是一门有着极强应用性的技术课程。与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不同,中职化学化工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以保证学生今后更好的就业,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如今,中职化学化工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传统守旧、教育理念具有滞后性、教学评价不完善等。文章立足这些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就有效展开化学化工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职;化学化工;教学研究

中职化学化工作为为社会工业领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专业,其教育质量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近些年,化学化工教育由于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然还存在很多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实践与理论相脱离、教学模式传统等问题。为了有效突破教学瓶颈,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性人才,推动中职化学化工教育事业长足稳定发展,中职化学化工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探索。

1中职化学化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育理念具有滞后性。在当下中职化学化工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以化学知识、技能的讲解为核心,或是以教材为核心。换言之,这类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将书本上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技能等完全交给学生,要求学生记住和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需要什么”而展开,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学理念出现偏差,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佳。1.2教学方法传统守旧。就目前中职化学化工教学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化学化工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扮演“主听”角色,而教师扮演“主讲”角色。由于学生并未真正参与知识的探索,获得的都是教师“咀嚼”过的知识,所以对很多化学化工知识的理解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学习比较肤浅。1.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当下化学化工教学中普遍存在。由于课时限制、基础设施的限制、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等各种主客观原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于讲解理论性的化学化工知识,而很少带领学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或者带领学生象征性的进行实践操作。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中职教育特色,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1.4教学评价不够完善。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构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动机等。然而,在当下中职化学化工教学中,教师实施的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主体单一,只有教师一人进行评价,导致评价的主观性较强。又如,评价标准单一,教师通常只看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样的评价不够客观、深入,而且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

2有效开展中职化工化学教学现状的具体策略

查看全文

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有机化学”作为化工专业必修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应推进改革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3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进行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旨在促进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制备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具有实践性、理论抽象的特点,是本科化工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化工专业“有机化学”以系统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主,出现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落后、考核不全面等现实问题,导致培养的化工专业人才无法适应当前化工岗位的实际需求,制约了本科化工专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本科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本科化工专业学生从事的化工岗位工作需求,对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化工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和挖掘个人潜能提供保障。

1优化调整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内容

根据本科化工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工作能力和知识需求,对现有教材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精简“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蛋白质等理论知识的介绍,增加重烃类、烃类衍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和含氮化合物的介绍,着重介绍各类化合物的反应性质、实践应用及分析与检验方法[1]。对于“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来说,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制备和合成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应适当地增加与化工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乙酸乙酯的制备、乙酰苯胺的制备、肥皂的制备、正溴丁烷的制备等,确保化工专业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具备化工企业生产岗位必备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化工知识应用分析和实践能力,为本科学生未来从事化工方面的工作夯实基础[2]。

2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查看全文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摘要: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分析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必修实验课程,然而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落实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单独设课,与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实践性更为突出,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食品、生物、医药、环境及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1-2]。通过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树立“量”的概念、“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有效数字”的概念,熟练掌握电子分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称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掌握常规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方法与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并能掌握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合理地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仪器,对实验现象能够细心观察和认真记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确保获得可靠的定量分析结果[3-4]。通过这些实验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以期为学生后续课程和将来参加的工作、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化学实验》是我校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我院分析化学教研室每年为200~300名本科生授课,开课学时为54学时,实验室总面积360m2。

1我院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院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讲授和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照方抓药”式的开展实验内容,被动的接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总的来说,我院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设的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较少。目前,我院分析化学实验项目有17个,演示性实验1个,验证性实验13个,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3个。验证性实验较多,使得学生认为进入实验室就是按照老师和教材规定的内容去开展实验,并且一定能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这种现象一方面造成学生预习不深入,敷衍了事,觉得进入实验室后,按照教材上的详细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就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内容,课堂效果较差;另一方面,实验内容相对枯燥,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不紧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重理论,轻实验。教师讲解以实验原理为重点内容,侧重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巩固理论课相关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要求不严格。存在少部分学生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理解不清晰,基本实验操作不规范,比如滴定终点颜色判断不准确,三种滴定速度方法未完全掌握,滴定管读数不准确,锥形瓶振摇不充分等等,最终都会影响学生对该实验传递的分析化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此外,分析化学理论课是专业考试课,分析化学实验课是专业考查课。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3)分析化学实验课开课过早,使得学生在开展某些实验项目时,与其相关的理论课尚未讲授,学生预习实验的工作量和难度增大,对相关实验原理和知识体系比较生疏。(4)学生不重视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往往预习不充分。学生预习实验通常只看实验教材,对将要开展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案一知半解,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验,并指导实验工作。实验前,学生较少去翻阅分析化学理论课本,也不会主动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来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并加以整理和综合分析。我们滴定分析开展的第一次实验课是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练习(一定浓度的HCl和NaOH互相滴定),实验教材书上介绍的原理主要包括酸碱中和反应,滴定突跃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学生如果不预习和巩固滴定,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终点误差,滴定突跃,滴定突跃范围,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等概念,就不能建立滴定分析实验相关的知识体系框架,不能将实验现象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对拟将开展的实验步骤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细节要求无法准确把握,无法深入理解分析化学强调“量”的概念。此外,由于该实验是分析化学实验课首次介绍酸碱滴定管的使用方法,滴定管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每一个操作细节都会对滴定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学生不提前预习熟悉滴定管的使用,仅通过课堂教师的演示,很难记全滴定管的操作细节并在实验过程中规范基本操作。因此,要获得较好的实验课学习效果,学生在实验前充分预习是十分必要的。(5)两次实验课间隔时间较长,实验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过后学生容易遗忘相关实验内容,影响学习效果。(6)教师指导学生不到位,存在少部分学生基本操作不规范,某些实验细节有误,未能及时发现并一一纠正。(7)实验课成绩考核不科学,需要进一步完善过程考核细则。目前,实验报告的书写(内容是否完整,格式是否规范,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是否正确)在实验成绩考核中占的比重偏大。当前的考核方式使得老师和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忽视了基本操作技术的培养和训练上。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课的一项重要培养内容。实验报告反映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认识,对实验现象的细心观察,对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但是,实验课成绩考核过多看重实验报告,会使得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成绩,刻意篡改实验数据,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技术和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2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改革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