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导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3:44: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化学导论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化学导论论文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论文

一、注意尖子生的选拔。要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胜,平常就要注意精心选拔好尖子生。只有把那些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善于独立思考、有较强实验能力和好奇心的学生选拔出来,才能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如我校学生姜维,她反应敏捷,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思路开阔,学习兴趣高,笔下快,我就将她定为竞赛候选人。结果她在这次竞赛中一举获得省级奖。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开拓学生视野。常言道:“根深则叶茂”。化学竞赛也一样,学生平时能吸取较多的知识营养,才能在竞赛中得心应手,获取好成绩。因此,我平时就十分注重开拓学生视野。例如,我在进行有关结晶水合物的教学时,启发学生知道如何测定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的方法;在进行二氧化碳教学时,介绍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在复习置换反应时,介绍铝锅烧水变黑的道理。介绍这些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参赛也就具有一定的优势。三、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对于竞赛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要善于运用启发式,防止硬灌输,如我在做铁的生锈实验时,先演示实验,然后启发学生回答,铁在什么情况下易生锈?学生通过动脑,就很容易得出在与水和空气都接触时易生锈的正确答案。在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让学生对产生的H2与O2的体积比为2∶1的现象进行观察,引导他们推断水的化学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又培养了他们的解题能力,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享受。四、因材施教,强化辅导。在进入竞赛复习阶段,我根据这些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他们的学习内容,以满足竞赛的要求。对课本及参考书中的一些简单题,让他们阅读即可。主要是练习一些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课本上的题或准备参赛的练习题。并给他们提供多种参考书、杂志、资料,以满足他们各自的知识需求。另外,在化学自习课上,专门抽出一些时间,让这些学生研究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这对提高竞赛成绩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五、少讲多做,讲求效率。化学是一门实验很强的科学,因而上课时,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达到熟练程度;对仪器使用能灵活变通;实验程序严密无误。在学校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我指导学生做了全部学生实验,对于一些重点仪器及重点实验,让学生反复观看,反复去做,直到全会。

查看全文

李约瑟的科学史观研究论文

李约瑟的巨著SCIENEE&CIVILISATIONINCHINA(以下简称SCC)有两个中文全译本:《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单从译名而言,似乎后者不够贴切。事实上李约瑟本人对这个译名也有所保留。(参见〔1〕,p.515)当然名称本身或许并不重要,但是由此却引出了一个科学史观的问题。笔者认为在SCC中,文明(文化)与科学是密切相关的,因而不可忽略。这正是李约瑟科学史观的特点。本文试图阐明这一在学术界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特点,并就有关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部分

李约瑟在SCC第一章序言中指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2〕,p.1)科学史的发展既影响文明史的进程,也受文明史的制约。因此它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具备统观人类文明的广阔视野。这可以说是李约瑟研究科学史的指导思想。

按照英美文化学及科学史的传统,“文化”与“文明”在其广义上可以混用,而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则包含在其中。在文化学方面,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32-1917)对“文化”概念作了基础性的开拓。他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的整体。”(〔3〕,p.99)显然,科学作为知识被排到了第一位。这个经典定义在西方具有深远的影响。继泰勒之后,弗雷泽(J.Frazer1854-1941)进一步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了“巫术——宗教——科学”的发展模式,在西方科学史中引起广泛地共鸣。比如,李约瑟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主要起源于道教的观点,便与弗雷泽的影响有关。(参见〔4〕,p.304)继弗雷泽之后,马林诺斯基(BronislawKasparMalinowski,1884-1942)进一步完成了文化学从古典研究到现代研究的转折,他从泰勒的广义文化着眼,打开了跨学科研究文化动态发展的大门,揭示了文化功能的整体性。精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马林诺斯基对于开拓科学史家的视野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科学史方面,萨顿(GeorgeSarton,1884-1956)的五卷本《科学史导论》给李约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约瑟指出,“它是一部卓越的巨著”,并且“将永远是指引这方面研究的宝库,同时也是提供资料的百科全书。”(〔2〕,p.42)《科学史导论》在内容上包括三大系列:一,总概述(以年代为序)二,不同文明概述(犹太、穆斯林、印度、中国等)三,各门科学发展概述(数、理、化、生等)。显然,这是一个既有“总”又有“分”;既有“块”又有“条”的庞大体系结构。萨顿自称:“我这部《科学史导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人类文明的首次概观”。“我努力勾划出一幅文明图,它尽可能地全面和精确,却又足够简单;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细节,尽量浓缩,而又不有损于全面的看法。”(〔5〕,p.159)在这个设计的背后包含着他的科学史观:“简言之,按照我的理解,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文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6〕,p.29)

李约瑟高度评价萨顿的《科学史导论》还因为:“在一切关于科学史的著作中,它是最先详细地谈到许多中国科学家和他们的成就的。……当然,该书采用的百科全书式的方法无法对世界的这一部分的科学发展给出一个连续的史实。”(〔2〕,p.42)萨顿不能做到的事李约瑟做到了。SCC正是一部专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内容上它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它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历史、语言以及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概况。第二部分,科学思想史。它从哲学的角度概述了各家传统对科学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部分,各门科学史。它按数、理、化、生的顺序依次介绍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成就。第四部分,结论。它集中探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看出,前三个部分与萨顿的“三大系列”具有某种对应关系。仿佛李约瑟的SCC是萨顿《科学史导论》的一种缩影。第四部分则表明了,李约瑟在把科学史当作文明史来研究这一点上比萨顿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写法在某些专业科学史家看来或许太过于广泛。然而李约瑟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在这部交响乐中并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4〕,p.1)这正好表明了其科学史观的人文主义特点。

查看全文

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初探

摘要: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课程进程、各种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等层次,落实其目标和任务,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其课程建设中是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就高师音乐学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和音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中其对于深化理论学习、知识的获取、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获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突出应用为本、需求导向的要求,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跨时代性和超前性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每一位教学论课程的教师所要必须研究和重视的问题。我们都清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多年来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种种因素,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特别实践环节方面,在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上存在一些缺失。像有些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往往只是停留在“书面状态”,而缺少实践领域的感受。因此,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实现该课程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尝试和探索,也是不断完善理论、升华理论的重要渠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十分鲜明,课程的学习过程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许多内容,要通过实践环节去理解和掌握。因此,课程的实践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训练,检验理论学习的情况,提高学生在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为毕业实习及今后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完整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专业能力形成是在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不仅需要实践来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构建。而我们现在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教学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实践教学过多的只是侧重于的课堂某些环节,并没有真正从实践教学自身的需求出发,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的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结合,没有真正从整个课程出发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大大的影响到了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知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是从教学实践中来的,其理论形成后又返回教学实践,对实践进行指导。离开了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就会显得空泛无力、操作性不强。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做走过场的实践练习,那既没有实践效果,也就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课程进程、按各种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等层次,落实其目标和任务,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基本的能力。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做”。学生通过实践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课堂教学技能进行验证、掌握,感知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认识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从而从“认识”、“理解”变为“会做”。

二、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查看全文

专业导论教学旅游管理论文

一、专业导论的教学目标与意义

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其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密切相关。对于刚刚进入一个具体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目标应是让学生明白,通过该专业学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如何通过该专业学习成为专业人才,以及该专业人才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可能实现的自我价值。专业导论最一般的教学意义应是让学生实现对该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以及产生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系列行为变化。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有助于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意义的体现。它既有专业介绍,也有思想教育。但其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专业学习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普遍面临着专业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导致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甚至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后,不少学生依然对所学专业方向及其未来发展定位缺乏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像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学生更难对它有清晰、完整与系统的认识,因为它是一门专业,但不是一门学科(至少目前还不是)。它是多学科的综合,是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等等的综合,而不像有的专业那样既是专业,又是学科,要对它有一个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实属不易。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更有必要。专业导论,一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接受的基本训练,以及应该具备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二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理论素养与人文素质;三是要让学生知晓专业人才所能从事的职业(事业)、适应的岗位。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就应让学生知晓,该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旅游经营、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咨询、旅游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而只有当旅游管理专业导论课使学生产生了专业学习与成才的内在动机,并为此而付诸实际行动时,该课程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二、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教学内容设置中的问题目前高校专业导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上文述及,专业导论课都是侧重用来做专业介绍,或者也用来做思想教育。事实上,据笔者观察,不少专业导论课内容过于庞杂,不仅有专业介绍、思想教育,有的还包括道德教育,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涉及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如何做职业规划等等方面,以致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专业导论课的学时是有限的,从现实条件来看,一般为8~16学时。内容庞杂加上有限的学时,就会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专业认知这一重点,也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专业导论课也应有思想与道德教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与道德教育,而是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关系密切,但专业导论不能替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专业的认知只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其它新生生理、心理、生活教育,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建立大学人际关系等等则是心理辅导讲座、《思想道德修养》课、主题班会等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由于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加上教材建设的滞后,教师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该讲什么,哪些为重点,讲课过程中讲到哪儿算哪儿。旅游管理专业是多学科的综合,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专业的教师倾向于讲授自己熟悉的内容,从而存在教学内容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有的由一名教师来完成导论课教学,则容易出现教学内容单一、片面的问题。这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使学生无法把该课程与以后的专业学习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是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专业导论课还存在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内容上重复的问题。专业导论也会涉及相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但它应注重的是“面”的广度,而不是“点”的深度。这一尺度应把握好。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教师应该通俗易懂地讲解有关概念、原理与研究方法。这些讲解仅仅是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整体把握与全貌认知,而不能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那样具体深入,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与理解上的障碍。如,现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导论教材中关于旅游需求与供给、恩格尔系数、效用理论、乘数效应等概念与原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后续课程旅游经济学教学内容重复,且这些概念与原理需要具体深入地探讨。因此,这些教学内容导论课中大可不必安排。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1.学科门类与专业发展概况专业导论中有关专业类别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知晓所学专业的性质与学科归属,为以后的学习确定方向。宏观上,我们习惯于把专业大致分为理工类、文史类、综合类等。旅游管理专业,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的利用与保护、旅游规划工程项目管理等理工专业内容,又包括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文史类专业内容。具有应用性、复合性的特点,应该说是不同专业的交叉渗透,可归入综合类专业。所以,招生上旅游管理专业一般文理兼招。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为一级学科,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让学生明白这3个二级学科是相近学科,它们之间许多课程内容是可以替代互补的,从而引导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依兴趣确定发展方向。导论课这部分内容还应讲授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简史、本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情况、本专业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本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以及本科生导师制、双学位、大类招生等专业发展概况,为学生将来在本专业领域的继续发展指明方向。

查看全文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多维模式分析

[摘要]科教融合是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是山东省科教融合高校教育改革思想指引下融合的首批高校之一。药学院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成立的第5个科教融合学院,在科教深度融合的体制下,药学院以学校和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两翼为支撑,在管理模式、培养路径、课程设置多维度践行科教融合,探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期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科研能力、高精尖的药学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科教融合;药学专业;多维培养模式

科教融合是近年来高校谋求发展和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内涵主要是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通过教师授课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从而丰富和促进教学活动[1,2]。科教融合理念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思想[3]。国内高校经历了教学和科研分离,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历程,现在回归到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科研相融合、相互促进的阶段。但是,如何实现科研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是近年来各高校共同面对的一项挑战[4]。各省高校纷纷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有效的科教融合路径。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省政府紧随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于2016年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整合省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的思路。2017年5月,山东省科教融合正式启动,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成为科教融合高校教育改革思想指引下融合的首批高校之一。随后,新的齐鲁工业大学陆续成立了5个科教融合学院,药学院为2019年10月成立的第5个科教融合学院,开创了重基础、宽领域、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2+2”“3+1”学生管理模式及“学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立了“一体”“两翼”“三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一体”为科教融合体制,“两翼”为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三维”指分别从管理模式、培养路径、课程设置三个维度制定培养方案。本研究主要以科教融合药学院为例,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的,探究在管理模式、培养路径、课程设置多维培养模式下的科教融合元素,以期构建适合本学院发展、培养药学创新人才的精准指导路径。

一、管理模式的科教融合元素

(一)“2+2”“3+1”管理模式

“2+2”或“3+1”管理模式是科教融合学院特色的管理模式,是探讨精准教育的实践。“2+2”模式是指学生入学后前2年在学校学习公共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后2年开始专业课学习及转入科学院进行实验和科研实践;“3+1”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在学校完成公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实验及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转入科学院进行科研操作和研究,结合方向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分为药学和药剂学两个方向,根据学生兴趣和专研方向,制定实验科研项目。在科学院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2年或1年的间断性实验操作,将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和科研中,去验证和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室的打磨,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生动的实验相结合,教中寓研、研中有教,科教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体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查看全文

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质量思考

摘要: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问题,要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切实改变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增强实习实践的效果,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责任意识,转变学生观念,加强日常论文训练,对论文工作过程进行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本科生;论文;质量;思考

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是对大学课程学习、实习、实践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学校教学工作水平和进行教学评估检查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综合文化素养都较以往要求更严、更高。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写作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培养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缺少充足的时间进行论文调研和写作。一般院校毕业设计(实习)在第七个学期(大四上半年),同时还安排一部分专业课,毕业论文写作在第八学期,表面看起来时间是一年比较充裕,但是如果第七学期不能做开题报告,寒假期间学生仍没有确定论文题目,具体的资料搜集工作就难以进行,事实上就变成只有一个学期进行开题答辩和论文写作,而这个时间恰好是毕业学期,常常是考研的同学复试、面试,不考研的同学找工作,甚至部分同学已经实习就业,很少和指导教师联系,也没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认真查资料、做实验、搞调研,集中精力写作毕业论文。因此,学生为了毕业往往会七拼八凑“组合”一篇论文,或者把别人的论文拿过来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因而论文质量普遍存在一定问题,缺少创新性,并且形成不好的学术风气。(二)缺少必要的方法论和写作基础知识。相当多的高校没有在本科生中开设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课程。学生做毕业论文实际上是一次科研活动,但他们绝大多数不知道怎样进行科研,用什么方法把获得的经验和数据通过逻辑加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些学校文科专业开应用文写作选修课,学生对选修课普遍不太重视,还有的指导教师在论文写作前专门召集学生讲论文写作知识。但即使如此,学生写的论文初稿也难以让人读懂,文法不通,结构混乱,错字连篇的并不少见,指导教师不得不亲自“操刀动斧”,在学生论文初稿上留下一片片红色的修改痕迹,甚至为了不影响自己指导老师的声誉而亲自改写。这样指导论文既不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无法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甚至还给指导教师带来繁重的工作负担。(三)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和毕业论文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一般把实习、实践安排在论文写作前完成,目的是使学生结合实习、实践的内容去做论文,尽量理论联系实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但是,由于有些实习、实践本身内容与专业联系不够密切,有待改进,另外,学生实习过程中缺少问题意识,没有为毕业论文写作找到切入点、选好题,而是等着老师给命题作文,这就有些被动。有些学生的实习,和专业结合度不够高,每天做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接接电话、做做表格、准备点会议资料等,对专业问题缺乏实际接触和深度思考,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专业问题不够,因此对论文写作很难有更多的帮助。(四)个别指导教师学术水平低、责任心不强。个别老师在科研上投入不够,自己很少撰写学术论文,甚至几年都写不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发表。由于缺少专业的高职称、高水平教师,不得不用非专业的甚至行政管理干部、助教带学生毕业论文。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那些对专业并不熟悉的管理人员指导论文,对于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论文的质量。还有些老师由于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较重,在指导学生论文上花的时间少,指导得不认真,不能帮助学生提升论文质量。另外,也有论文题目专业技术性很强,但指导教师该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懂专业的老师由于指导学生人数受到规定数量的限制无法多带,使学生论文在专业深度上难以提高。论文指导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研究兴趣找对应专业或有某些方面研究特长的老师指导,而是随机分配给每一个老师几个学生,这样有些师生可以在共同关注的研究问题上相互帮助的机会就少了,也不利于学生的论文写作。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整体优化,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水平入手,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创新性,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和提升就业素质的良好基础。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在本科学生中,分别开设自然科学方法论(包括自然辩证法)和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加强每个学科发展史的教育。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在大学校长论坛上说:“大学教师很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教学思想,不仅仅只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启发学生思维的能量。”“智慧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培养学生智慧的思维离不开方法,方法论越来越被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重视。国外学术界对新的研究成果首先提出的问题是:用的什么研究方法?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缺少方法论的课,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先天具有某种缺憾。所以,应该在学生开始大学生活的初期,教会他们一系列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此外,目前高等学校课程设置中对学科发展史的重视不够。例如,一些理工科院校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缺少“自然科学史”“化学史”“物理学史”“地理学史”“天文学史”等的课程。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有的直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学管理的还有“管理思想史”课程应该学习,社会发展史、人类思想史等都是文科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基础。因为读史使人明智,从学科发展历史可以找到本学科发展的规律性、本学科的研究发现问题的方法等。学生学懂了学科发展史,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论,既能帮助他们学好大学各门专业知识,又能指导他们完成学业、写好毕业论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或就业。(二)增强实习、实践课的效果。实习、实践课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实习、实践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尽可能具体化为可操作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实践,并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实习、实践中解决问题有所收获。例如:在组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认识实习时,结合专业特点和北京市“挑战杯”社会实践大赛的选题,选择了政府部门、企业、公共组织、农村等单位,把学生分成几组,布置若干个问题,每组带着问题到相应的单位去实习,由于他们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论”课,要求运用一定的方法完成选题。实习结束时提交调查报告或论文。优秀的报告和论文公开发表,为转型时期社会公共管理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资料和切身感受为他们写作毕业论文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实践的社会科学,没有走向生活调查研究的精神,不可能产生好的工作效果。(三)提高指导教师责任意识和学术水平。首先选拔高职称、高学历、教学效果好、科研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关注问题自主选择具有指导资格的相关教师,教师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与学生共同研究论文选题。选题确定后,学生做开题报告,教师了解学生对题目的把握程度、资料的准备、写作的思路、研究方法等问题。对学生来说,开题往往比较难,也是论文能否做下去的前提,需要老师做细心的指导。目前影响老师指导积极性的是对指导工作的考核缺少质的标准和量的精确性,指导时间多和时间少没有区别,指导好和坏看不出差异。尽管我们对学生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加大了奖励力度,但教师自己也承认,优秀毕业论文更多是因为学生本人一直是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并非完全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工作。因此,加强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科学考核,促使指导教师增强责任意识,无疑会提高整个工作的质量。除教师工作态度影响论文指导质量外,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是一个需主客观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勤奋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打好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保证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另一方面,学校和基层组织要给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宽松条件,保证科研时间充足,科研设备齐全,有广泛的学术交流机会,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建立良好的科研激励机制。目前,我校已经在科研设备支持、奖励机制方面加大力度,但仍需在教师论文指导和学生论文水平提高方面增加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要快速提升教师学术水平,还要多和名校、大校、企业和政府机关及社会组织加强联系,实行开放式办学。“智者借智而行”,通过和外界的资源互补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平台,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加合作共赢,增强科研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四)转变学生观念、强化论文训练。论文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还应主要从学生入手。尽管学生知道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最后的“绝唱”,但因以往很少有毕业论文不通过不能毕业的先例,很多学生觉得只要拿出一篇论文来,无论质量如何都可以通过,差别只是60分和80分不同而已。加之,做论文期间和考研、面试、复试、求职等相冲突,所以,有的学生对毕业论文采取马马虎虎的态度,质量不高也就难以避免。还有些学生对论文的基本规范不了解,引用文献不做任何标注,有的写作知识欠缺,语句不通、结构混乱,甚至还有错别字。还有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修改不到位,把修改论文推给指导教师去做。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写作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从小学开始,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查资料,自己写体会和小论文。我们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重记忆轻思维能力培养,使得学生自己写东西不知该说什么、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以,一些课程的作业,可以锻炼学生写论文,同时,专业论文训练要认真给学生讲清论文写作知识和技巧,通过开展学生论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重视论文写作和训练,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水平。(五)对论文工作实行专人负责科学管理。负责论文指导工作涉及系内外多个教师,工作周期长、责任大、影响面广、困难多,遇到工作不配合的老师还生气,许多老师不愿承担这项工作。因此,采取指导教师轮流负责制,让每一个人都体会一下这项工作的程序和不易,凡是做过这项工作的老师都能积极配合他人做好这项工作。但是,由于频繁换人工作不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活性,刚开始熟悉就交给下一个人,无法形成严格的制度规范,不利于总结经验形成优势,每一个新接手的人都处在学习和适应阶段,对学生论文指导存在一定影响。为了避免以上不利因素,建议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一定沟通协调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老师专人负责论文工作。同时,制订了包括论文写作讲座、选题、开题答辩、论文指导等重要环节的详细工作计划,通过指导教师发给学生任务书,使老师和学生了解工作进度,自觉按进度提交资料。对学生论文的指导,首先从提纲入手,严格把关。题目确定后,提纲是关键,提纲是论文的框架,架子搭好了,基本形式就确定了下来,然后对内容精雕细琢。对论文工作的科学管理,就是既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同时又不给老师和学生带来额外负担。比如,开学初学生学业任务不重,所以,论文讲座和选题、选择指导教师一般安排在开学初,和专业论文训练结合在一起。把具有指导资格的教师名单交给学生,由学生选择教师,然后,师生共同商讨论文题目,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做他(她)感兴趣、擅长的符合学习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的题目。题目确定后,学生查阅资料、做开题报告,学生经过10周到13周的调研、实践,在秋季学期15—17周期间做开题答辩。答辩通过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寒假时间进一步查资料、调研,甚至开始论文初稿的写作。对于个别考研同学可以适当放宽到春季学期开学前3周内完成开题答辩。这样大部分同学用春季学期1—15周时间进行论文写作和修改。16—17周内毕业论文答辩,个别毕业生的补考课程基本不受影响,找工作的同学面试也比较从容,毕业生办离校手续更是一身轻松,都不会因论文答辩冲突、紧张而影响效果。对指导教师而言,17周论文答辩结束,期末考试、判卷等工作丝毫不受影响,工作负担不至于太重。而且,整个论文的检查、签字、上交档案等一系列后续归档工作,我们都在20周前后完成,使本学期工作本学期了结,减少了办公室人员的加班加点工作,新的学期老师没有包袱开始新的工作。

总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规范学术活动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严谨的科研工作作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毕业论文工作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要科学统筹、合理计划安排,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指导,而且可以通过毕业论文工作的整个过程,推动教师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形成,并提升高等学校学生科学研究、就业和升学的综合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培养具有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逻辑思维能力、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明确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高素质优质人才。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特色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使得跨国商务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从而使得社会对专业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及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特色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要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具体改革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设计

1研究背景

“一带一路”建设不但使沿线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高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1],而且贯通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市场,给沿线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中华文化正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诠释了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繁荣的美好愿景[2]。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可以提升能力、开拓视野、丰富阅历,也能够为中国未来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活动、参与全球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除了帮助学生了解通识意义的商务概念、思考和认识商务活动的内在逻辑和研究方法、构建学科知识体系[3],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还应当在国家级战略背景下,与时代共振,融“一带一路”倡议及其丝路精神于课堂,提高服务“一带一路”的商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2现状分析

2.1商务英语专业课堂中关于“一带一路”相关知识的研究数量极少

查看全文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多层次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重要任务之一。结合学科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构建无机化学实验一体化、多层次教学体系(化学原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保持教学内容动态更新,设置多元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如翻转教学等,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缩短学生进入研究课题组的过渡期。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翻转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提高高等教学质量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项重要内容[1]。我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是重要基础。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而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国内多个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2]、实验内容的设计[3]、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4-10]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和优势,在传授无机化学实验的基础理论和训练基础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跨学科交叉合作能力。

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现状

我校化学系是建校第一批建立的院系之一,成立于2011年,而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设置了无机化学实验和高等无机化学实验两门课程,设计了一系列既能训练学生实验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又贴近科研前沿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两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遵循一体化多层次的教学设计理念,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系大二学生的必修课,所以实验内容偏基础,侧重基本技能和实验习惯的培养;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系大三学生的选修课,内容侧重于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选课群体为化学系大三部分选择了无机化学研究方向或者对无机化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2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

查看全文

外国文学教学可行性和实践方法探析

摘要:产出导向法以新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应用型能力中,在新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目标促成中,在改革陈旧的“背景-作家-作品”为主框架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是有其可行性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导论课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实践,输入材料的合理导入,网络教学平台对选择性学习假设的促成,均为产出导向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类似的尝试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选择性学习

假设6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注重的是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旨在解决我国外语教学学用分离的问题。在国内教学界,文教授的产出导向法已广泛地运用于大学英语及其他语种的教学中,而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学中鲜有人提到和运用。故本文拟探析产出导向法运用到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提出运用其理论进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种方法,希冀能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产出导向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外国文学课程是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流程和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可见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可行的。笔者所在高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运用母语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初步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在政府机关和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人才培养的模式注重的是创新、能创业、擅应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后,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研究世界文学有关问题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世界的视野,历史的高度,民主和科学的意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以上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其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核心是“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关键能力说”。“学习中心说”强调的是学习,强调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即我们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所强调的学生学习到的外国文学史的知识,这种学习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知识简单的学习,而是要掌握其规律、特质和精神,从而为“学用一体”“文化交流”及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学用一体说”强调输入与输出的无缝对接,事实上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写作中来,实现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文化交流说”在产出导向法中是指“正确处理目的语文化与学习者本土文化的关系”[2],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同样的文化交流的关系,在异质文化的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国人的眼光看待外国文学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杨义先生就曾谈到“血脉会通”的思想,认为“回到自己的文化立足点,是为了认识‘我们是谁’,但是‘我们是谁’的认识必须在与文化他者的眼光才能激发我们的对话的欲望,启发创造现代性学理的潜能”。[3]聂珍钊先生也提出,“我国原来的外国文学或世界文学在本质上就是比较文学”[4]的观点。这均是外国文学教学目标与外语教学目标之所在,使学生课程学习的文化交流中能进行比较并能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他者。文秋芳教授在“关键能力说”中谈到,不同的授课对象应有不同的关键能力,并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相吻合。“外国文学史不仅是一门知识课程,更是一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5]正是基于同样的教学理念,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采用产出导向法是可行的。不仅如此,从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流程和产出导向法的四个教学假设的比照中,也可见出产出导向法运用于其中的可行性。产出导向法中包含有教学中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假设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经常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国文学教学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归属于不同的院系,针对的也是不同的授教群体,但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通过课程的输入性学习,让学生能输出相应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输入的是英语,促使学生输出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即说、写、译等产出性活动,并使其成为教学的驱动手段和教学目标,将读、听等输入性活动作为其促成手段。外国文学课程输入的是外国文学的知识,也包括读和听,读文学作品和文学论文,听老师的介绍和分析,促使学生输出的是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分析和学习作品之后的运用写作,即写和析的产出性活动。“选择学习假设”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外国文学教学涉及到的外国文学史知识不仅时间跨度大,还有海量的外国文学作家作品,要在有限的课时里穷尽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输入中选择性的学习也是重中之重。“以评为学假设”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极少运用,事实上采取教师评、学生评,能在极短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课时不足、知识量过大的困境,加上“丧文化”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一代,受网络影响极大,一定的知识通过网络即可查找得到,学生难以提高兴趣融入课堂,却极易沉迷于手机的世界里。这些问题也期待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外国文学的教学当中来,也使产出导向法进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成为可能。综上所述,产出导向法以新的教学理念,在新时代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学生创新性、应用型能力中,在新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目标促成中,在改革陈旧的“背景-作家-作品”为主框架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是有其可行性的。

二、产出导向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查看全文

超分子化学研究论文

摘要:超分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崭新的分支学科.综述了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历程、超分子的化学分类、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超分子化合物;主体客体;识别作用;配位

“超分子”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但在科学界受到重视却是50年之后了.毕业论文超分子化学可定义为“超出分子的化学”,是关于若干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具有较高复杂性和一定组织性的整体的化学.在这个整体中各组分还保持某些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又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或扰动而表现出某些整体功能[1].超分子体系的微观单元是由若干乃至许许多多个不同化合物的分子或离子或其他可单独存在的具有一定化学性质的微粒聚集而成.聚集数可以确定或不确定,这与一分子中原子个数严格确定具有本质区别,把多个组分的基本微观单元聚集成“超分子”的凝聚力是一些(相对于共价键)较弱的作用力.如范氏力(含氢键)、亲水或憎水作用等[2].

1超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1.1杂多酸类超分子化合物

杂多酸是一类金属一氧簇合物,一般呈笼型结构,是一类优良的受体分子,它可以与无机分子、离子等底物结合形成超分子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电、磁、非线性光学材料极具开发价值[3],有关新型Keg-gin和Dawson型结构的多酸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功能开发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杜丹等[4,5]合成了Dawson型磷钼杂多酸对苯二酚超分子膜及吡啶Dawson型磷钼多酸超分子膜修饰电极,发现该膜电极对抗坏血酸的催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0.35~0.50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靳素荣等[6]合成了9钨磷酸/结晶紫超分子化合物,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探究,即合成化合物具有光敏性,漫反射日光即可使其变蓝.王升富等[7]合成了磷钼杂多酸-L-半胱氨酸自组装超分子膜电极,发现该膜电极对酸性溶液中的NO2-有明显的电催化还原作用.毕丽华等[8]合成了多酸超分子化合物,首次发现了杂多酸超分子化合物溶于适当有机溶剂中可表现出近晶相液晶行为.刘术侠等[9]以Dawson型砷钼酸、金刚烷胺为原料合成了超分子化合物(C10H18N)6As2Mo18O62·6CH3CN·8H2O,该化合物具有可逆的光致变色特性,并提出了一个可能变色机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