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污染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22:59: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环保污染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司法局环保工作要点
2018年,市司法局环境保护工作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和中央、省、市环保工作的部署安排,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紧紧围绕中心,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创新司法行政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资源,强化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制保障等司法行政职能,与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形成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合力,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一、加强环境保护法治宣传,全面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列入“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和《2018年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并协调环保部门,积极做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宣传普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有关宣传教育工作;强化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环保意识,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二、加强环保法律服务工作,积极促进环保机制落实
市法律顾问团要针对环境保护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围绕环境保护遇到的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宣传和培训;诉讼案件或担任常年法律顾问。积极推动律师、公证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环境立法;积极参与重点项目环评听证,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完善律师环境公益诉讼工作机制、公证介入环境保护机制、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关环境保护法律事务执业监管机制。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各项环境保护制度,预防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对重大、疑难复杂环保案件,由市法律顾问团组织律师讨论研究,指导做好案件的辩护工作。通过12348法律服务热线等免费解答群众环保方面的法律咨询。
三、加强环保纠纷调解工作,有效排查化解环保纠纷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研究
摘要:工业企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生产力不断进步,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调查显示,目前,工业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工业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环境污染管理对策。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管理策略
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部分工业企业为了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视而不见,这就导致我国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也随之不断下降。工业企业如果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以及重视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问题不仅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也给我国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
1工业企业强化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1生态环境的要求
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发展可持续经济,然而当前部分工业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仍旧采用高消耗与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这些工业企业过于看重眼前利益,未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出现崩溃局面,工业企业必须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防范工作[1]。
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完善
摘要:环境保护禁止令是指在环境民事侵权案件审理过程中,涉案当事人为了防止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人继续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向审理法院提出的,以禁止污染行为人实施环境损害行为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为内容的一种民事裁定。它是一种旨在及时制止损害环境的行为的诉前或诉中禁令。本文将其与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财产保全、先予执行作对比,分析出环境保护禁止令的概念特征,还从无救济即无权利、迟到的正义非正义等程序正义、正义价值层面分析其成立的法理学基础,从研究域外禁止令制度、实践需要等方面论证这一制度的可行性。最后,以昆明、重庆、无锡、昆山、淮安等地的试点试行情况分析这一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禁止令;环境保护禁止令;司法救济;实践应用
一、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概述
“禁止令”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后经英美法系发展,成为复杂的“禁止令制度”。在大陆法系中,禁止令亦以行为保全的方式被包含在“假处分”、“假扣押”制度中。根据两大法系关于“禁令”这一概念的论述,“禁令”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防止侵权继续或即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相关诉讼主体在诉前或诉讼过程中向法院申请的立即禁止实施侵权行为的强制性措施。明确环境保护禁止令的概念,对于正确理解禁止令在环境污染法律防治的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环境保护禁止令的概念。“环境保护禁止令”是指在环境民事侵权案件审理过程中,涉案当事人为了防止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人继续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向审理法院提出的,以禁止污染行为人实施环境损害行为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为内容的一种民事裁定。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对正在发生的环境侵害行为有最直接有效的干预和纠正作用,能使受损环境恢复原状,避免造成或者扩大损失。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除了可以运用于海事领域、还可以用于知识产权、环保等其他特殊领域。应用于环境保护方面时其主要作用是对环境损害行为的防治,以禁令方式对环境损害行为进行纠正。环境保护禁止令就是将禁止令的核心精神运用到环境保护领域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二)环境保护禁止令与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的辨别。目前学界对于“环境保护禁止令”这一制度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看法。以我国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为例,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与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制定的《关于办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定义了环境保护禁止令。环境保护禁止令为“法院在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为及时制止被申请人危害、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以民事裁定的形式做出的一种行为保全。”而在随后的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试点建立专门审判庭集中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环境保护案件的意见(渝高法[2011]364号)》印发文件中,将环境保护禁止令作为一种行为保全措施使用的,即“在紧急情况下,被告污染、破坏环境行为具有可能严重危及环境安全、造成环境难以恢复、加重对环境破坏三种情形之一的,经过预告申请,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作出裁定,禁止实施环境污染、破坏行为。”据此,结合禁止令制度的历史属性、我国法系的传统以及我国环境诉讼的司法实践,本文将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定义为:在环境民事侵权案件审理过程中最终审理结果作出前,涉案当事人为了防止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人继续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向审理法院提出的,或法院依职权作出的,以禁止污染行为人实施环境损害行为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为内容的一种制度。(三)环境保护禁止令与环境行政命令的相似与不同。行政命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作为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命令具有公法上的不平等性及强制性特点。具体到环境保护领域,变现为环境行政命令,其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职权作出的强制性的单方面的要求行政侵权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意思表示。环境保护禁止令与环境行政命令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载于: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强制性,都以防治危害环境的行为为手段。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作出主体不同,环境保护禁止令由法院作出,环境行政命令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第二,发起方式不同,环境保护禁止令可以依职权亦可依当事人申请作出,而环境行政命令须依职权单方作出;第三,针对对象不同,环境保护禁止令只能针对被申请人的损害环境的行为,环境行政命令还可以限制行政相对人的原因行为;第四,性质不同,环境保护禁止令作出的是民事裁定,环境行政命令作出的是行政命令。
二、我国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的完善建议
通过上文对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实践探索的归纳,以及缺陷的分析,如何对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进一步的完善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本文将从环境保护禁止令的立法层面面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禁止令制度: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在我国重庆、昆明等多地法院试行,为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的适用提供了实践基础。尽管昆明、重庆等地相继制定有关规范性文件并且对环境保护禁制令制度作出了初步的规划,但目前已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对于环保禁令制度的规定内容仍存在不合理因素,因此,需要确立一套系统的环境保护禁止令的立法标准。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各地规定的禁止令制度,对环境保护禁止令具体覆盖的内容作出初步设计(见表1),以进一步明确与之相应的立法标准。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禁止令的适用对象为公益诉讼人,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只适用于环境公益诉讼中,还没有适用环境私益诉讼的例子。公民个人如果是因环境损害行为受到了人身、财产损害,需想人民法院提起民事私益诉讼,但若是想申请环境保护禁止令,还须向相关环境资源保护组织求助,申请环保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这一点正是对公民个人人类环境权的忽略。因此疏通当事人救济渠道,转变对环境权利司法救济的路径,需要扩张禁止令的申请人范围。
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自然资源损害作为环境侵权导致损害的一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世界各国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中,美国模式相对全面和细致。它经历了从普通法到制定法的发展历程,建立了由《清洁水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石油污染法》等法律构建的相对完善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该制度中,有关赔偿主体、赔偿对象、损害评估程序、赔偿范围以及赔偿金的确定等规定科学、合理,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同时,它可以为我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或借鉴。(免费论文网)
【关键词】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设计
一、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产生
二十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本水俣病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美国诺夫水道事件等大量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唤起了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也导致了环境侵权法的蓬勃发展。①传统的环境侵权法主要着眼于对因环境危害行为导致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和精神损害提供赔偿救济。然而,环境危害行为在对人身和财产带来损失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对自然资源本身的损害。这种损害在很多情况下是巨大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前者,②但在损害赔偿的过程中却被忽略了。过去,自然资源仅仅被视为一种经济资源,除了作为财产权客体之外,不具有其他的价值。故而自然资源只能在处于财产权支配下时,才得到市场价值损失的赔偿。随着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除了具有经济价值之外,还具有提供环境容量、审美、文化等许多不可替代的功能。对这些功能的损害通常又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只有全面赔偿对自然资源造成的损害,才能真正实现“污染者负担”,防止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的出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国开始了对自然资源损害进行赔偿的探索。
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探索最初是在传统侵权法的框架下进行的。如,荷兰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是依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进行的,其将损害划分为物质损害和非物质损害;德国环境责任法则延续了民法的某些特点,只将财产权下的自然资源损害纳入赔偿范围,未规范公共自然资源的损害赔偿;而美国最初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也是在普通法的框架内进行的。然而,传统侵权行为法与自然资源损害的赔偿并不契合。首先,传统侵权法下,只有特别利益受损的人才可以就损害求偿;而公共自然资源的损害往往导致的是集体利益的损害,不涉及具体个人利益的损失,因而在主体的起诉资格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障碍。③其次,传统侵权法中,可赔偿的财产损失仅包括该财产市场价值的减少,而自然资源具有除市场价值外更为重要的环境价值,这一点却不能在侵权法框架下得到赔偿。最后,损害赔偿请求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主体可以放弃行使;国家也无权干涉权利者对赔偿金的使用。当主体放弃求偿权时,自然资源的损害就无法得到赔偿;即使获得了赔偿,主体也可以选择不用这些赔偿金对自然资源进行修复。从上述分析可见,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问题仅依赖传统侵权法是不可行的,应当建立独立的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
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架构与完善
摘要:在当今工业发达的背景下,工业废水、废物、生活废水等都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环境法律体系问题也成为当下环境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环境法律问题为切入点,重点讨论了立法、执法、司法与法律监督四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与对策,为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构架与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法律体系;结构构建;体制完善
一、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立法现状分析
从立法数量而言,我国的法律并不匮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是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究竟是立法漏洞,还是执法力度不足,笔者首先从立法角度进行分析。
(一)立法理念落后
首当其冲的就是立法理念的陈旧。我国环境立法过多的受到以往过分注重促进经济发展思想的影响,尚未站到一定的高度对待环境保护,虽不断提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但却未实质确立这种理念。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农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农业污染与工业污染有所不同,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化肥、农药等原料的应用以及产生的禽畜粪便等,对环境的污染是不易被发现的。应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研究,明确农业源污染的责任,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法律制度;现状;建议
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断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法律制度,从而将制度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现状
1.1环境法律责任形同虚设。法律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最为基础的条件。但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立法工作滞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并未感到体系化,有的甚至并未涉及,导致部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条款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1]。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农业法》两者当中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容并没有对污染相对应的法律责任相配套,只单纯的涉及到了污染因素,体现了原则性与倡导性条款。行政处罚力度较低,不能够起到震慑作用,而刑事责任方面,并没有与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的规定,这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特殊性的一种体现。1.2缺乏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实践操作价值,法律条例也较为抽象,缺乏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以至于法律由于缺少有利的执行力,而无法将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质量与效果。同时,由于我国环境法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部门之间职责重叠、交叉等问题,以至于各职能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矛盾[2]。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污染立体与跨区域污染的特性,一般情况下,农业面源污染并不局限于一个特定区域,而是能够跨越区域的限制,但是我国的管辖规则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这也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难度增大。1.3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与操作性不高。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过于概括化、原则化,协调性与操作性不高,如果无法将法律落实到实处,那么再好的法律也不过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最为典型的就是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我国在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与2002年的《农业法》中都对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的科学使用做出了规定。而在2003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再次将以上问题以法律的形式呈现出来,二者对该问题重复规定,同样缺乏操作性,过于原则化。法律、法规中的责任需要细化,责任承担方式与处罚标准都应细化,生产资料的使用应更加明细化。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中水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首要任务,然而农村地区的水污染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水污染不仅关乎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威胁着农村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影响了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首先解决水污染问题,通过研究制定可行性计划,为农村水污染防治和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污染;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伴随新农村建设脚步不断加快,我国水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了关注。水污染问题的有效治理,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幸福生活指数。水污染问题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只有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村容村貌,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
1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以及问题分析
1.1农业化肥农药等污染我国农村进行农业生产以及耕种过程中,均离不开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应用。并且每亩田地使用量巨大,然而利用率却没有得到显著效果,大部分的农药化肥等均散落在土壤里。随着近年来我国农村生产过程中,开始广泛运用地膜,这三类同时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土壤结块、酸化以及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在雨水和农田排水的作用下,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均进入了地表水体,或渗透更深的地下,最终导致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另一种情况,则是农药中的有毒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不仅会造成水污染还会影响水内生物健康,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平衡。
探究加强农村环保的迫切性及措施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抽。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农村生态环垅恶化,加强农村环垅保护迫在眉睫。为此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张管理机构与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倡科学种田、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关健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法律法规科学种田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然而,由于强调不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往往被忽视,由此造成了农村环境保护的盲点,这就造成农村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更加严重。
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近些年来,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有毒大米等一系列危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一浪接一浪的爆发,城乡居民健康程度下降,医院每年出生的残疾孩子数量不断上涨,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许多地方只注重经济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1.乡镇企业污染严重。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各地区竟相发展乡镇企业。然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魔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小化工厂、电镀厂、造纸厂、钢管厂等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简单处理后排放,严重地污染了农村周围的土壤、大气和水体。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
农村环保法治探讨论文
一、农村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观念和策略层面上的原因
这表现在:一些地方存在着单纯的经济观念,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而一味追逐经济指标,造成环保指标在经济指标面前被不屑一顾,环境被置于牺牲品地位;一些地方秉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沾沾自喜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选择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型开发的经济发展模式,置环保于不顾;而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农村环境成为城市化的“嫁妆”,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农村特定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可从农村的特点和现状中分析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农民及农村干部环境意识淡薄,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整体较低,文盲、半文盲造就了法盲、半法盲;二是农民小农意识强,注重即时利益,“天生资源现就取,何管明天与子女”;三是农村干部和农民环保法律意识淡薄,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据调查,就全国而言,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而且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农村干部政策性意识浓厚,法律性意识较淡薄,以政策的原则性、实践性、灵活性代替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造成农村环境法治建设障碍重重。四是农村法制教育与宣传的虚无;由于我国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宣传力度欠缺,农村环保法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头脑中仍是一个未知数。一些农民缺乏接近环保法、了解环保法的机会,于是也认识不了环保法的内在经济动因。五是农民的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与农村环境问题相交叉、相重叠,以至造成从相对贫困到农村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由于贫困,一些农民只能依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慑取维持生计,由此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造成农民物质生活基础的进一步薄弱而更加贫困。四是农村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而这些资源根据宪法在权利归属上属于国家所有,但其产生的相当部分的利润或产品却直接为私人所有,自然资源的产权不清直接造成了公有资源过度使用和滥用,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绿色壁垒产生与我国出口贸易论文
摘要:绿色贸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些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目的,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经济优势,把绿色贸易演变成了绿色壁垒,达到保护本国出口市场和环境的目的,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绿色壁垒;出口贸易;影响
绿色壁垒也称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国家或者国际组织为了人类或动植物的卫生健康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的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以阻止某些外国商品进口或在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绿色贸易强调保护环境,以人为本,顺应了当代绿色的潮流,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但一些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经济的优势,把绿色贸易演变成了绿色贸易壁垒,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市场和环境目的。
20世纪80年代,由于全球出现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蔓延、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水质严重污染、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一系列的问题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展。环境与贸易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领域其联系日益紧密。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非关税方式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这是一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
1绿色壁垒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是绿色壁垒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战后,各国纷纷致力于经济建设,普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使自然生态系统调节功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唤醒和高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重视物质价值转向以强调非物质价值的绿色价值观,消费观念也由产品的特定需求转向对产品的安全、健康等隐性需求上来。于是,一些国家借以保护其国民的健康为由,凭借其经济、技术的垄断优势而建筑绿色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