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审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08:48: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环保审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环保审计论文

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一、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目标与评价指标

第一,在单个环境治理项目中,既要反映环境治理的效果,又要反映投入产出关系。首先,从环境治理的目的来看,政府投入多种资源进行公共环境治理,其最直接、最密切的结果便是环境质量改善的情况如何,是否完成预期设定的目标。通过比较治理前后反映环境状况指标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环境治理的效果。因此,在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是不可缺少的。其次,仅仅依靠环境指标无法反映出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在绩效审计中,投入是政府行为及其绩效所耗费的一切支出,包括政府管理内部运行成本和政府公共项目投资,投入的社会价值可以通过使用的财力物力成本加以计量;产出通常被定义为所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其社会价值可以用相同或相似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来衡量。在公共环境治理项目中,投入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动用的环保资金、使用的环保设备、投入的人工成本及机会成本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额进行计算得出;而产出包括经济产出、社会产出及环境产出,除经济产出外,后两者并不容易通过一定的价值来进行衡量。缺少对产出的价值衡量,对绩效的评价就显得比较困难。因此,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应当包括对产出的价值衡量,以有效地评价环境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第二,在众多环境治理项目中,评价指标既要服务于受托环境责任,又要为环保资金的分配提供依据。首先,社会公众是受托环境责任的最终委托人,使用各种环境资源的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是受托人,他们承担合理管理和利用环境资源并向委托人报告的义务。由于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受托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作为审计结果之一的绩效评价指标应当反映出受托人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再者,在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环保资金、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评价众多环保项目绩效情况,探索出其中的规律,为环保资金的分配提供有益的借鉴,也是环境绩效评价指标自身所应承担的职责。

二、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国外专门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不多,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多包含在环境绩效审计、政府公共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之中。根据环境绩效评估标准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指标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组织内部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又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及操作绩效指标。国内学者对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较多,房巧玲等(2010)将环境保护支出分为环保部门财政支出和环保项目财政支出两大类,围绕合规性、环保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三个方面提出的环保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包括较为概括的通用指标,又涵盖了较为细化的具体指标;胡晋湘(2011)指出在面对特定的评价对象时,评价指标应该既有反映专项资金共性方面的通用指标,又有针对具体评价对象的专项指标,且评价指标应当涵盖项目立项、运作、完成的全过程。何芹(2009)认为单独使用经济指标或环境指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分析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中,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多围绕3E进行展开,但其主要是针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及使用过程,而对治理后环境效果的评价关注不足,所构建的指标也多围绕环保资金进行;第二,项目绩效通常单纯的反映环境领域内的结果,如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指数等,并将治理后环境状况指标与项目期初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来进行衡量,而后者在设定时可以通过设置一个较低的目标来较容易的达到,目标设定的主观性会影响环境绩效审计的结果;第三,由于环境经济学中的边际治理成本递增效应,即当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时,削减单位排放量的治理成本是递增的,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在不同的环境质量状况下,投入数额相同的资源进行环境治理取得的环境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仅通过衡量环保资金投入与环境状况指标的改善已经不能完全反应环境治理的绩效。

三、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拓展

鉴于原有评价指标的不足,本文拟借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引入环境改善价值指标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辅助性指标,来对环境绩效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进行衡量。政府环境治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的投资项目,不能直接使用传统的投资收益率等方法衡量其绩效,比较广泛的用于政府投资决策的方法是成本效益分析,而该方法在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中也应得到推广和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价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利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计算出量化的成本和效益,以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里所说的环境改善价值,指的是对环境治理项目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及环境绩效按照一定的方法统一折算为经济数值,作为环境项目的总产出,并以此来衡量项目绩效的方法。对社会价值及环境价值的量化,是使用该方法的最重要步骤,尽管方法并没有完全成熟,可以参考环境价值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方法,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边际机会成本法等。本文在此只介绍环境费用分析法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中的应用。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是一种评估项目或政策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方法,已被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采用,它通过多种方法对环境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根据环境所提供的价值类型的不同,该方法可以分为三类。(1)直接市场评价法,利用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的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变化,其根据是环境质量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引起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变化。常用的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剂量-反应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等。(2)间接市场评价法,通过考察人们对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市场中所支付的价格或取得的利益的变化来推断人们对环境的偏好,从而估算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如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支出法与重置成本法等。(3)陈述偏好法,当缺乏真实的直接和间接市场数据时,可以通过直接向有关人群询问的方式来进行环境变化估值。如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等。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价值评估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在实践中应结合特定的项目审慎选择,合理运用。总的来说,直接市场法的可信程度最高,间接市场法次之;当前两种方法都无法使用时,采用陈述偏好法。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在使用时,通常是根据环境功能将环境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分成若干的种类,针对某一环境功能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在评估环境治理的改善价值评价时,通过比较环境治理前后各项环境功能的变化情况,将损失的减少作为环境质量的提高,依此来衡量环保资金使用的绩效。比如说,在城市大气污染质量项目后,使用剂量-反应法或人力资本法评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测量大气污染对其他生物的危害,通过防护支出法剂量社会对空气污染采取的预防成本等,比较质量前后相关项目的变化,可大致计算出环境改善的社会经济价值。再比较该价值与环境治理资源投入量的关系,比较投入与产出的数额,计算单位投入可取的环境效益等,将为环境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将环境改善价值指标纳入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除更有效的衡量环境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将环境绩效审计置于社会整体视角下,有利于更好的投资决策。对于单个环境治理项目,其绩效评价不在仅仅局限于森林覆盖率、空气污染指数等单纯的环境状况指标,同时关注由于环境质量的改善所带来的健康状况提升、环境产值增加等社会及环境绩效,扩大了环境审计的关注幅度,从而更有效的从社会整体出发去关注审计问题,突出了审计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更高的社会责任也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及其他部门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环境治理当中。环境改善价值指标衡量出环境项目的价值产出,将引导环保部门从产出的角度去审视环境项目,有利于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第二,有利于衡量不同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化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2%,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环境质量才会得到改善。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项目的选择主要依靠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在环保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分析不同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产出关系,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环境产出效率的项目,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环保资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环境状况。

查看全文

环保资金审计分析论文

一、当前开展环保资金效益审计面临的困难

1.环保资金效益审计起步较晚,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因此,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不多,也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这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没有效果的资金投入是最大的浪费,如何促使企业、社会各方面尽快转变旧的思维模式,树立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重视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当前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

2.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缺乏会计基础,依据不足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没有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体系范围内。对企业而言,由于不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而只是关心实际成本,经济效益的获得是靠损失社会和生态效益而取得,而经济效益的增长补偿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尽管我国已颁布了诸多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以及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规法律监督体系,但对审计人员而言,由于我国环境会计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体系,在环保资金使用等对环境的正负面影响效果的基础数据,环保成本、收益和资金运用效果,难以取得。因此开展环保资金效益审计特别是对环保资金效益进行评价时,审计人员就感觉依据不足,审计风险较大。

3.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

查看全文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规制分析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AdaptiveSystem,简称CAS)由遗传算法之父霍兰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经过长期的探究于1994年在圣菲研究所正式提出。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一方面,遵循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结合了企业相关需求的变化,因此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环境审计相关问题可以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行研究。

一、环境审计复杂适应系统模型构建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出现、发展和演化可以看作是经济社会活动中以企业为主的环境污染主体盲目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环境保护最终导致资源环境破坏,从而引起学术界、企业、政府、公众建立制度加以规制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利益冲突下的产物。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主要的观点认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中存在协同的、混沌的、循环的等多层次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不断交换。为了更好地推进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可以从相关的环境、资源、智能体和流四个层面建立复杂适应系统内部关系,进行分析和把握内部环境审计各部分的关系。环境审计的规制机理分析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方法、应用研究,复杂适应系统作为复杂性研究的新思路,使得环境规制手段和实现路径不断创新,环境规制方式不断深入,规制效益逐步得到验证,环境审计的内容逐渐发展。环境审计的传导机制和效益研究是环境审计的灵魂,是环境审计质量的重要理论支撑。环境(E)是内部环境审计系统所处的行为环境,形成系统运行的无形保障,所有系统都无法脱离环境而存在,都受到相关约束条件的制约,环境已经成为内部环境审计体系的外部约束力,如环保法律法规、行政政策、国家宏观调控、地方性规章制度、环保标准、行业生产标准、排污标准、企业内部环保政策文件、企业发展计划、年度预算方案、内部审计章程和条例等共同形成内部环境审计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资源(R)是内部环境审计系统中一切加以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如审计专项资金、高素质审计人员、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等。智能体(A)是内部环境审计具有适应性、自主性的基础单元,每个智能体都拥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都在追求最大化的自身效用。如管理层、战略委员会、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构、供应链管理部门、创新研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环保部门、基础建设部门、财务部门等基础单元相互影响,主体适应性表现在动态的战略和状态,且表现出“博弈”的特征。流(F)是指在内部审计与环境之间,以及不同智能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如环境审计报告、整改建议、应对措施等。这些流的互动和发展程度将影响内部环境审计体系的演变。于是,一个内部环境审计复杂适应系统可以表示为:CAS=(E,R,A,F)这个复杂适应系统构成了“刺激-反应”复杂模型的四个基础单元,在此四个基础单元上产生探测器集合和效应器集合,通过正向强化和反向弱化的匹配和反馈过程,受到主体适应性的作用,体现积木重组和涌现,并最终产生新规则的过程如下图1所示。这个“刺激-反应”复杂模型由三部分构成:探测器集合、IF-THEN执行系统集合、效应器集合。首先,探测器由企业内部结构中的智能体即各职能部门构成,内部组织机构在企业的适应性机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职能范围内,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和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制约下,采集外部环境中与环保工作有关的信息,过滤无关信息。然后,IF-THEN执行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根据规则做出决策。可以认为执行系统主要由管理者经验、企业各级战略、组织制度中包含的规则系统组成,企业行为由规则决定,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企业借助行为的改变来提高效益。最后,由效应器将决策信息付诸行动,即企业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企业的效应器也是由企业内部机构中的各职能部门组成,但作为执行系统的职能部门与作为探测器的职能部门不同,即企业接受职能部门传递的信息后,分析并做出决策,指定职能部门来执行。在整个模型中,建立了吸引、排斥、资源交换、复制和组合的复杂关系,形成了新规则的构成单元、分工与分化,并导致整个系统结构的突变。

二、环境审计复杂适应系统的复杂性与特征

在这个复杂系统中,环境、资源、智能体都具有认知、沟通、学习、合作和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环境审计运行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也是系统内部智能体之间博弈、互动产生的非均衡结果,企业需要在“命令-控制”型和市场化工具的约束下,不断地调整自身行为,开展环境审计,才能适应复杂竞争环境并取得企业价值,这种应变的能力也被称为适应性能力。CAS理论中的“适应性主体”的特性也刚好符合当前对企业的期望,因此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典型特征。它的复杂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在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中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强化整体效用,要求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因而它们的环境审计过程是复杂的。二是环境审计正处于新兴的、初级的发展阶段,在与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反馈得到的问题具有复杂性。三是环境审计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发展战略逐步调整,而与之适应的环境审计方法的演变是复杂的。四是企业内部各个智能体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一切变动都将打破现在既定的利益格局,引起各职能之间的利益冲突,因而推动或阻碍环境审计两股力量之间的博弈将是非常复杂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CAS系统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基于适应性主体。适应性主体可以有目的性地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通过与环境的交流过程对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并适应环境需求,或者是在与其他多个智能体进行竞争或协作时,获得最大的生存条件和更大的利益空间。企业内部参与环境审计的各个部门就是在适应的过程中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最终的期望是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实现企业综合业绩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共同演化。企业内部管理层、审计委员会、战略委员会、环保部门、创新研发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多个智能体在多样性的客观条件下,从一种统一形式共同演化为另一种统一形式,从反馈中加强自身的存在,这个过程就是主体的共同演化。三是混沌的边缘。CAS系统有能力将混乱秩序整合成一个特殊的平衡,每个智能体为了自身的存在和遗传延续都会加强与其他主体的配合,在自我发展的领域下,与多样性的系统之间趋向动态的平衡,如审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这个状态下,都会根据对方的行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减少企业在排污时面临的管制风险和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四是涌现现象。涌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适应性主体受到规则支配的相互作用和自身的运行规律限制,基于主体间前后关联的耦合性和非线性,使得涌现出来的整体行为比各个部门的简单叠加更为复杂,从正面导向来说,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在涌现过程中由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可能产生有益的结果,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从反面导向来说,负反馈的涌现也可能导致信息流通、人力、物力、财力管理上的漏洞和弊端,使涌现的生成过程无法起到正向作用。

三、环境审计复杂适应系统规制机理

查看全文

经济制度完善发展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体制障碍;完善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税收制度上、经济核算制度上、审计制度设计、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其范式要求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体制、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经济核算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查看全文

完善经济制度发展循环经济论文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经济核算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

查看全文

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完善浅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绿色税收税收制度完善

【论文摘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具有独特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面对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已是迫在眉睫,而建立绿色税收体系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其中绿色税收的概念最早主要是基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即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特别税种,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深化后,绿色税收概念被赋予更新、更广阔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绿色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从狭义上看它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xej-~油征收的消费税);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世界银行与环境经济专家在《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的恢复,并且和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管理体制、政策法律息息相关。如何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遏止人类发展的“瓶颈”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欧美一些国家通过改革调整现行税制,开征环境税(包括废气税、水污染税、固液体废物税、噪音税),实行xej-环境改善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使税收对改善环境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我国建立“绿色税收”制度,更好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现状

查看全文

环境审计研究报告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了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有意识活动。国际社会将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并列为世界性三大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我国的李鹏总理亲自率团出席会议,并庄严承诺中国政府将认真履行会议所通过的各项文件,此后不到两年,我国就编制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和实施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核心是发展,要求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一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由于这些沉痛的教训,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近10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重视审计独立监督、评价职能的参与,尤其是国家审计职能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许多国家已成功地制订了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环境审计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共同关注并全力予以实施的一项崭新的工作。

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召开以环境审计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大会,大会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指出:“鉴于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问题和重要性,国际审计组织鼓励各最高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职责时,对环境问题进行考虑”。作为一个最高国际审计机关组织,它所倡导和鼓励的审计方向必然是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关注的重要领域,必然对各国的审计工作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而这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我国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环境审计的规范几乎是一片空白;开展环境审计赖以存在的人们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对我国的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一些前瞻性的初步探索,借以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立法、制定环境审计的规范、丰富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环境审计的定义、意义和目标

㈠环境审计的定义

查看全文

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研究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与之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也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环保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单位中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现状的分析,发现了目前环保资金使用及信息披露中的一些不足,并针对弊端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环保财政资金

我国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高能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环保在这次两会中得到了高度的关注,成了两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的投入将比“十五”翻番,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十一五”规划中的基本国策。而且环保还将成为第二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主题之一,环保产业未来势必会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公司也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机遇。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一大批环保产业将得到建立健全,如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退耕还林、水域治理等。

一、对环保资金进行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环保财政资金的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政府的廉正形象,并进而影响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哈尔滨投资9亿治理马家沟河,但现在马家沟仍然像龙须沟,居民深受其苦;云南省政府经过10多年对滇池的治理,各级政府共投入治理资金47.62亿元,但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治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0多年数以亿计的治污资金竟然打了水漂;从1991年截止2005年,无锡太湖治理一期总投资已高达110亿元,而二期治理的工程预算投资则达1000亿元。然而16年之后,巨额治污费的投入导致的结果却是越治越污。据专家预测,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在未来10年~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将很难根本好转。环保财政投放资金是否真的投放到位,投放到位了以后是不是只投不管,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我国现行的环保资金的投放使用和控制存在漏洞,需要及时修补和完善。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绩效会计控制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有效制度性保障。

1、外部动因: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保值增值压力大

查看全文

环境保护财务资金管理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与之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也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环保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单位中环保财政资金使用现状的分析,发现了目前环保资金使用及信息披露中的一些不足,并针对弊端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使用绩效会计控制环保财政资金

我国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高能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环保在这次两会中得到了高度的关注,成了两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据悉,“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的投入将比“十五”翻番,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十一五”规划中的基本国策。而且环保还将成为第二轮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主题之一,环保产业未来势必会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公司也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机遇。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一大批环保产业将得到建立健全,如污水处理企业、垃圾处理企业、退耕还林、水域治理等。

一、对环保资金进行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环保财政资金的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关系着政府的廉正形象,并进而影响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哈尔滨投资9亿治理马家沟河,但现在马家沟仍然像龙须沟,居民深受其苦;云南省政府经过10多年对滇池的治理,各级政府共投入治理资金47.62亿元,但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治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0多年数以亿计的治污资金竟然打了水漂;从1991年截止2005年,无锡太湖治理一期总投资已高达110亿元,而二期治理的工程预算投资则达1000亿元。然而16年之后,巨额治污费的投入导致的结果却是越治越污。据专家预测,太湖流域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太湖治理模式,在未来10年~20年内,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将很难根本好转。环保财政投放资金是否真的投放到位,投放到位了以后是不是只投不管,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了我国现行的环保资金的投放使用和控制存在漏洞,需要及时修补和完善。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绩效会计控制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有效制度性保障。

1、外部动因: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保值增值压力大

查看全文

审计政治研究讲话

同志们:

全市审计机关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20次年会至此已完成了全部议程。最后,我受局党组和审计机关思研会常务理事会委托,在这里对本次研讨活动和本次年会情况作一简要总结。

今年思研会的主题是队伍建设。队伍建设,在任何时期、任何单位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同志早就说过:“政策和策略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科学发展观,党中央、国务院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审计署也反复强调要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因此,今年的思研会,我们把队伍建设定为主题,是非常及时、非常有针对性的,这也是大家始终重视和共同关心的课题。从研讨情况看,各单位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各单位围绕研讨主题认真调研,精心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些单位专门成立研讨小组,组织专人研究和撰写研讨文章,如嘉定、青浦、静安、奉贤、松江、南汇等区审计局和市局的人事处、社保处、科培中心等;还有些单位领导亲身组织调研,亲笔撰写文章,如卢湾、黄浦等区审计局、市局财政处、监察室、外资处等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几乎所有单位、部门的领导都亲自挂帅、亲自把关、亲自修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们预先组织了分片研讨,在“审计队伍建设”大的主题下,分成“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作风与制度建设”三个专题,于今年八月份,分别在卢湾、杨浦区审计局和市局的科培中心组织了专题座谈讨论。大家在座谈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对研讨活动的推动和研讨成果的深化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从研讨文章情况来看,本次年会共有34篇论文参评,总体来看,颇具质量,在往年基础上又有很大提高,可以说成果喜人。具体来讲,研讨成果体现出了四个特点:

一是针对性。各单位普遍分析了目前审计队伍现状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好的对策。针对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人才短缺、知识单一等现状,奉贤区审计局提出把好“选育用”三关,着力打造“复合型、专家型、管理型”审计团队;宝山区审计局提出要培养和强化审计人员“三会”能力。卢湾区审计局和市局办公室、法规处、环保处紧紧围绕自身业务实际,分别阐述了如何加强审计专业人才队伍、审计管理人才队伍、审计法制干部队伍及环境审计队伍建设问题。针对审计教育培训实际,闸北、浦东、松江区审计局和市局科培中心,分别从管理体制、配套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的对策。针对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求和实际,金山区审计局提供了在“建”字上打基础,在“学”字上下功夫,在“用”字上求突破的实践。针对当前审计风险日益加大的实际,市局经贸处提出要培养和加强审计人员“四个意识”。闵行区审计局的材料虽然未参加评选,但他们针对本单位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从教训与反思角度,提出了加强审计廉政建设的一系列对策和措施。而市局监察室则从任务指标体系、监督制约机制、政绩考核与责任追究机制等环节,正面阐述了如何深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这些论文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是操作性。不少单位在审计实务中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市局人事处围绕提升审计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课题,从如何提高人力资源“吸引占有、优化配置、培训开发、创新激活”四个能力上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虹口区审计局在“组织创新、培养创新、技术创新”方面介绍了自己几年来的具体做法。市局财政处从“民主、规范、激励、人本”四个方面总结了实施有效管理的方法和体会。崇明县审计局介绍了他们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南汇区审计局在如何加强审计梯队建设上提出了一整套方法。市局投资处从“人员配置、制度建设、团队精神”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审计科组建设问题。黄浦区审计局则从“培育理念、健全机制、激发活力、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几个重要环节。这些经验做法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值得各单位学习和借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