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能源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4:04: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化工能源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炼油化工技术要点分析
1炼油化工清洁能源的应用情况
1.1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更为巨大,消耗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尤其是对于炼油化工这类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为燃料提供所需动力来源的产业项目来说,使用清洁能源作为动力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当前很多燃料都为化石燃料,石油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种燃料,由于其再生周期过长,在当前工业生产和发展的状态下,这种燃料可以被称之为不可再生的能源,也可以说是难以再生的能源,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污染和有毒气体,对于生态环境造成极为巨大的破坏。鉴于此种情况,炼油化工产业要想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状态,就必须寻找并积极应用可替代性能源作为燃料,而且要确保寻找到的新型燃料是清洁型能源,可以有效减少燃烧时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目前炼油化工相关企业正在大量应用天然气以及生物能源作为燃料,这种燃料可以大大降低污染程度,几乎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问题,炼油化工企业也在围绕清洁型能源的应用开展相应的技术研究和研发,希望能够提高清洁型能源的合理使用率,在减少污染和满足生产建设所需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和浪费。也由此正在开发综合性的应用模式。1.2炼油化工企业应以采用清洁型的燃料能源为技术研发的重点突破口和着手点。尽管目前的所谓清洁型燃料并不能彻底消除污染,还会或多或少造成一些污染环境的问题,但是与以往的化石燃料相比,目前使用清洁能源所造成的污染程度是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而关键就在于如何进一步降低污染程度,并且提高这类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对于科学应用清洁型能源开展生产加工工作来说,其技术要点具体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现阶段正在大力开发和应用的清洁性质的汽油产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清洁型能源,是因为其具备很高的指标条件和高质的应用需求,其优越性也是相对传统的燃料能源而言的,尤其在减少污染问题和降低污染程度方面更加优秀,符合人们对于现如今生态环保的相关标准要求。以这种燃料作为能源进行炼油和化工的生产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汽油燃烧时释放的含硫气体和笨的含量,这是技术本质上的一种提升和优化。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也开发除了清洁型的柴油燃料,使得其十六烷的基本密度大大下降,可又有效防范污染问题,也使得这种柴油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其二,我国汽车的增长量已经连续六年保持在世界第一的地位,需要消耗更多的油料来维持汽车的正常使用,每年所消耗的石油量都极为庞大,这就给炼油化工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进步空间。炼油化工企业正面临着石油能源短缺的严重危机,这也就促使了相关新能源技术的迅速创新发展,其技术要点不仅体现在新型清洁能源的利用,还体现在传统能源的转换和重复利用上,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大幅度提升包括新型清洁能源在内的各类能源和燃料的合理使用率和综合利用率,将其转化为更多行业领域所需要的能源和能量,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缓解愈加深重的能源和资源危机,为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创造有利的条件,争取更多发展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2炼油化工的一体化技术要点分析
现代炼油化工的关键技术应用要点和重点,已经与传统的技术应用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和区别,石油产品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石油经过提炼而生产出的产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污染的化石燃料产品,而是向着新型清洁能源的方向持续前进。炼油化工企业也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快建设高度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希望通过这种一体化模式不断提升能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大大提升炼油的效率和质量,产出更多的清洁型油料产品,同时也正在积极开发和探索非油类的燃料,降低炼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程度。目前,很多炼油化工企业都认识到自身在能源产品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现阶段的产品制取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一体化技术发展需求出发,立足发展实际情况,力争提高各类燃料的合理使用效率。2.1增加低碳烯烃及化工轻油产量。在对炼油产进行化工技术处理过程中,通过催化裂化装置提升丙烯的产量,因为裂化时间短、反应快、催化效果好,所以借此提升有机产物比重是有效方法。2.2由于芳香烃分子结构中均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沸点随分子量增加而升高,因而处理芳香烃时,可使用催化术与炼油化工技术的结合,实现产量增加。2.3在应用技术性化工操作处理轻油化工时,依据不同有机物的使用目的,通过配套催化剂与轻油化工技术的加工,尽最大可能地增加丙烯及其他原料的含量。完善炼油化工一体化的技术,实现炼油产、有机化合物、芳香烃三者一体化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3炼油化工技术以炼化技术的集成为创新途径
炼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探索和研发更加高效和低污染的炼油技术方法,因为只有创新炼油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并实现高效高质的生产管理目标,也可以大大的缓解当前全国面临的能源危机这一严峻形势。目前能源的短缺和供给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将长期存在,这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问题,但是要进一步提高石油能源的利用率,维持炼油化工行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划定相应的红线,不能再采用粗放式和密集式的发展模式,应该重点开发新型的能源,并且不断降低原材料加工和生产所需要的成本费用,提高炼油化工关键技术的应用能力,采用科学的经济性管理理念,维持炼油化工企业经营收入的稳定发展状态。根据实践生产的工作经验,可以明确现阶段以乙烯为主要能源燃料的关键技术应用效果较好。但是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此,要以此技术为突破口,开发出更多种类的新型能源技术和油料产品,进而逐渐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3.1在炼油化工领域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智能化生产以取得良好成效。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能建立起闭合的网络,完成对庞大数据群体快速、准确的处理。应用网络技术进行炼油化工操作,对于炼油化工生产过程、经营销售过程都能到位地、便捷地、长久地监控管理,对于计划及分配可随时在网上完成。炼油化工技术不再单单是在工厂里沉重的技术活,而是融入了科技元素的载体。3.2提高炼油化工科学技术的集成和整合能力。技术的融合和相互促进发展,能够从技术的根本层面上加快推动技术的创新进步和发展,使得原来分散性的技术方法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度集成的系统化技术应用工程,其催化和促进了炼油化工企业在炼油生产以及成品销售的紧密结合,并有利于实现生产销售的供需平衡,科学处理好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加速推进炼油化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动更多高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优化,全面提升技术水平。
政府能源发展工作计划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为确保本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用能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基本情况
**期间,本市大力推进能源建设,不断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积极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努力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约束瓶颈,能源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能源供应基本保障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能源消费较快增长
**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8069万吨标煤,与**年相比,年均增幅达到8%。其中,全市用电量达到92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5%;最高用电负荷在采取错避峰措施的情况下年均增长9.9%,按本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用电负荷接近1千瓦;成品油消费1500万吨,年均增长11.9%;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8.7亿立方米,比**年增长了6倍。
(二)能源建设不断推进
能源经济发展问题以及思路
一、能源经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能源短缺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也激增。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国在2003年因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每天消费石油近546万桶。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是一个单纯的石油出口国,然而在1993年,形势发生了逆转,从此便不断增加对原油供货的依赖,以使自己的经济正常运行。如果假设对石油的需求的年增长率为12.8%,那么到2020年,中国经济就可能需要消费石油4亿吨。仅这些数字就足以描述出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中国能源短缺问题。
(二)能源效率低、资源耗费大
从改革开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能源效率随着经济增长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利用率由过去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能源效率低下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的目标。然而,2006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增长10.9%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12.8%和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若2006年全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高于2005年,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单位GDP降低20%的目标必须在4年内完成,每年要降低5.4%。“十一五”期间中国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完成节能降耗2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三)能源结构问题
新能源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新能源技术和材料的高效利用及开发,将有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对新能源材料类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以新能源技术以及新能源材料为背景,论述了新能源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探讨研究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革,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教学改革;课程优化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速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而传统能源的消耗和枯竭制约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能源消耗剧增,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而解决能源危机的关键是新能源技术和新能源材料的突破。新能源是区别于传统能源的创新技术基础上可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常见的形式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是一种可循环利用、清洁、环保的能源形式。新能源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和能源水平至关重要,同时新材料技术的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有效提升的重要标志[1]。如何高效地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技术和材料,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家们所面对的重要挑战[2]。在这个新兴产业中对技术类人员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加大对新能源材料类的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新能源材料的课程,该课程属于多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不仅有能源科学,还有材料科学、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的结合。当今社会,面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知识信息爆炸性输出,需要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如何科学高效地培养本专业的学生是该课程授课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新能源材料这们课程是随着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而设置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将来从事相关的能源材料工作、科研创新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本课程在介绍国内外新能源材料开发、利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能源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概述了新能源和新能源材料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研究进展,阐述了各种新能源材料,如锂离子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光电显示材料、储氢材料等材料技术的特点。并对新能源材料的工作原理、材料组成、制备方法、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详细讲述。通过新能源材料课程的特点与学科前沿发展的结合,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深入了解和学习新能源材料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各类能源材料,引导其在新能源材料方向的发展。为了改进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作者讲授新能源材料课程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了新能源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改革。
1新能源材料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1)对前期基础要求高。新能源材料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学生前期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物理、数学、材料、化学等)学习或理解不深,那后面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有些知识点和理论概念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例如电池材料中的“电解池”、“原电池”等概念,有的学生以前学习过,但是仍然弄不清楚它们的区别和工作原理。此外,具体讲解某一类新能源材料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专业术语、过程原理及公式,这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前期基础知识。(2)授课模式单一。由于特定教材的局限和传统讲授式授课方式的单一,“灌输式”授课方式使得学生几乎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教学不生动,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讲授内容感到无趣,使得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和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和相关材料的大环境下,前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有待整合和优化,同时增加和融合多种教学手段,以引导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并为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应用输出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3)教学内容不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时代前沿。日益增长的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促进新能源材料的快速发展,目前各国面对疫情,提出了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如欧盟为应对疫情的影响,通过的史上最大规模疫后振兴计划,其中将太阳能产业在经济复苏和能源转型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而我国作为全球太阳能的大国,这对中国的太阳能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发展机遇[3]。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紧跟时代的需求,可以有侧重的增加相应内容的课时量。然而上课时使用的特定教材中讲授的内容比较滞后,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而传递最新的资讯和发展信息。(4)缺乏自主思考及实践过程。新能源材料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同时还应具备思考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同时受到实验场地、环境、设备等实验条件的限制,缺少相应的实践课程,无法完全真实进行实验设计和动手操作,不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新能源材料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关于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技术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创新是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知客观规律,创新关键技术,走出一条在资源有限的国情下,依靠科技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抓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立足对我国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综合分析世界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承受能力,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向大幅度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大幅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比较理想的是,到2050年,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化石能源消耗量同*年相比增加不超过0.5倍,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近期应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和二氧化碳大规模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统化石能源技术。中长期应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流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高效生物质能源技术、智能网格和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应用技术,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有效突破水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式制约。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正面临最严峻的水问题挑战。解决我国水问题,从科技角度看,近期要加快开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水污染物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饮用水安全保证技术等,重点发展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海水利用和淡化技术等,前瞻部署和发展水生态系统相关科技问题,初步建成节水减排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中长期建成行业性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区域的技术体系示范,开展湖泊、流域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使我国主要水体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研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变化的适应技术并进行示范。
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已呈现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要坚持和完善源头治理战略,重点开发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中长期要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系统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生态、环境、气候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退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健康监控防治、循环经济研发示范、全球环境变化适应与减缓、环保产业技术和设备研究,形成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必须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通讯和计算机市场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工业生物经济,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重大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期要重点发展低成本、高能效的硬件、系统软件、互联网服务技术,突破CPU芯片、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向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研发高性能复合材料、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基础材料及应用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能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等新材料;发展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基产品开发等工业生物技术。中长期要突破服务科学和网络化、智能化、可持续的服务技术,初步建成我国信息科技软件和服务工业体系;推进制造技术与电子、信息、生物、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融合,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根本改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加强生物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
科技发展分析论文
科技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抓住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立足对我国长远发展起关键与先导作用的重要科技领域,进一步明晰科技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综合分析世界及我国化石能源可开采储量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和环境承受能力,我国能源消耗必须向大幅度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大幅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比较理想的是,到2050年,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届时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化石能源消耗量同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0.5倍,先进可再生能源达到25%-30%,水电和核能达到20%-25%。近期应重点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力争突破新一代零排放和二氧化碳大规模捕捉、储存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安全清洁核能技术和先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前瞻部署非传统化石能源技术。中长期应重点推动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向主流能源发展,突破快中子堆技术、太阳能高效转化技术、高效生物质能源技术、智能网格和能源储存技术,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力争突破核聚变能应用技术,建成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
有效突破水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式制约。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正面临最严峻的水问题挑战。解决我国水问题,从科技角度看,近期要加快开发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水污染物减排与清洁生产技术、饮用水安全保证技术等,重点发展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海水利用和淡化技术等,前瞻部署和发展水生态系统相关科技问题,初步建成节水减排型社会的技术支撑体系。中长期建成行业性节水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区域的技术体系示范,开展湖泊、流域水体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使我国主要水体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研究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变化的适应技术并进行示范。
从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逐步过渡到有效修复生态环境。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已呈现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要坚持和完善源头治理战略,重点开发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中长期要深刻认识自然系统的演化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系统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生态、环境、气候综合监测与预警系统和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退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健康监控防治、循环经济研发示范、全球环境变化适应与减缓、环保产业技术和设备研究,形成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
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必须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我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通讯和计算机市场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产业,发展工业生物经济,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重大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期要重点发展低成本、高能效的硬件、系统软件、互联网服务技术,突破CPU芯片、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分布式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向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研发高性能复合材料、轻质高强结构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基础材料及应用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能源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等新材料;发展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基产品开发等工业生物技术。中长期要突破服务科学和网络化、智能化、可持续的服务技术,初步建成我国信息科技软件和服务工业体系;推进制造技术与电子、信息、生物、纳米、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融合,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根本改变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发展纳米材料与器件;加强生物科技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使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健康。近期要重点发展针对我国多发病、常见病的低成本预防和治疗技术,加强环境因子、生活方式、心理与行为对人口健康的影响研究,发展基于现代科学基础的健康生活模式,力争突破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要慢性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机理,建立监测和防御重大与新生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生物安全网络,发展新一代人口控制技术以及生殖健康检测与干预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中长期要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防、预测和个体干预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发展针对重要慢性病的营养干预技术,开发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针对各种重要慢性病的全民防御体系,基本实现中医中药现代化。
重视开发利用空天和海洋。空天和海洋科技是关系我国发展空间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必争领域。目前世界空间强国都制定了至2050年的空间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我国也应当从和平利用空天出发,加强空间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统筹安排,抓紧制定发展路线图。在海洋科技方面,近期要重点发展海洋监测技术,大幅提高海洋综合观察能力;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催生海洋生物制品新产业的兴起;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促进海水淡化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加强海域综合地质调查,开展近海天然气水合物前期勘探;开展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全面监测近海环境,有效遏制污染扩展趋势。中长期要促进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经济、海洋精细化工业和海洋服务业等快速发展,实现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发展深海矿藏与油气资源探测技术和天然气水合物的采集与安全利用技术,广泛应用大规模海水淡化技术,有效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淡水紧缺的压力。发展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治理和生物修复技术,提高预报和减轻海洋灾害能力,使得海岸带更加宜居,初步实现中国海洋数字化。
农村可再生能源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本省农村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以及从事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可再生能源,是指农村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微水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
第三条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农村能源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所属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石油战略与国民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2014年6月份开始,国际原油价格暴跌近六成。由于自身经济缺乏多样性与过分依赖石油产业,以致海合会国家产业结构扭曲,石油产业被视为海合会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下挫势必影响海合会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针对低国际石油价格背景,对海合会国家石油经济总体战略与当前应对低油价政策进行分析,并通过经济数据的分析阐明低国际石油价格对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油价;海合会国家;国民经济;石油资源
一、低国际石油价格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国际市场的石油供求关系是决定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因素之一,同时国家石油价格的变动也反映了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1999年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对有着“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需求量逐年增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不足的局面,造成国际石油价格上涨。1998年末,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仅为9.25美元/桶,随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2003年突破30美元/桶,至2008年7月达到峰值147.27美元/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经济陷入萧条,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等出现了持续性低迷,造成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下降。为了应对油价因需求减少而出现的大幅度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达成集体减少石油供应的协议,从而改善了供求关系,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在2009年2月初跌到33.2美元/桶后触底反弹,在2011年3月份到2014年6月份期间一直维持在100美元/桶的价格上。但2014年6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的局面。截至2015年10月26日收盘,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价格报收43.73美元/桶。这一轮国际油价的暴跌是在大宗商品行情整体低迷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也标志着21世纪以来大宗商品牛市行情的彻底结束,整个大宗商品市场全线进入熊市。面对油价的快速下跌,以海合会国家为首的欧佩克成员国并没有采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减少石油供应以改变供需关系的政策,而是在2014年11月27日的欧佩克成员国会议上作出了不减产的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非欧佩克国家产油量逐年增长,抢夺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市场份额,因而欧佩克成员国采取争夺市场份额而非维持高油价的决定。在影响国家石油价格的诸多因素中,供求关系及对未来石油供需的预期是影响油价的决定性因素。从需求基本面上看,国际市场的需求因为新兴经济体增长的放缓与衰退、欧盟国家经济的持续性低迷而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对于石油的供应,则由于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不减产策略,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具体来说,是因为原油从刚需为主转为需求弹性更大的时期,原油的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进而经过长期的积累导致供给相对过剩。国际市场供求关系改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美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其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但在页岩油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国内石油需求量在近几年停滞不前,页岩油能源的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美国石油能源自给的状况在近两年出现了很大改善,美国商业石油库存不断增加。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测算,2015年美国国内石油产量达到935万桶/日,而2016年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950万桶/日。虽然这一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但是却高于2014年的美国石油日产量,并且2016年的美国石油产量将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同时由于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对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充满悲观情绪。中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10月19日公布的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9%,这一数据为2009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最慢增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进一步调整为6.3%。此外,日本、欧盟国家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持续低迷,也造成石油需求预计的降低。第二,欧佩克成员国决定不减产政策与非欧佩克国家增加产量的政策。面对国际油价的暴跌,由于担心非欧佩克产油国抢占市场份额,欧佩克组织一直维持不减少石油供应的现状。欧佩克成员国最大产油国沙特石油部长AliAlNaim表示,原油价格可能不会再达到100美元/桶了,同时他还称海合会国家可以承受2—3年的低油价,如果沙特政府出现财政赤字,那么沙特将获取银行贷款来维持现有的外汇储备。而另一方面,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石油供应量则不断增加,其中俄罗斯的石油产量目前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同时在伊朗核问题各方达成协议后,伊朗石油的供给也将大幅提升。因此,在供求关系方面,国际原油市场的石油供给多于需求的现状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改善。第三,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以美国、欧盟、日本等为代表的主要石油进口国和地区,在近些年纷纷开发新能源,推广低碳节能新技术,以此来减少石油的对外依赖并使得能源利用多元化。2011年3月30日,美国政府了《能源安全未来蓝图》,提出了三大能源战略,即开发与保证美国的能源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与节能的选择、通过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的推广。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要在2025年前将美国石油进口量减少1/3,通过节能和研发,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并且鼓励美国国内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开采。随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新能源研发上作出的努力,新能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美国页岩油气技术取得了突破。2000年,美国国内页岩气产量占当年天然气总产量不足1%,而近十年来美国页岩气产量飙涨了十倍,在2010年其页岩气的产量达到了天然气总产量的1/4。页岩气技术的革命降低了美国对于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资源的依赖。2007年开始,美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下降,并且预计在2025年美国可以实现石油贸易的顺差。此外,在非洲、拉美、北极地区新能源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石油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全球石油需求减少,造成石油价格下跌。
二、海合会国家的总体石油经济战略与低国际
石油价格背景下的石油政策经济全球化使得石油天然气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距离逐渐被打破。一方面,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开采与销售;另一方面,鉴于出口导向型资源行业依赖于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海合会国家必须通过采用各种经济干预政策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石油资源,即海合会国家面临着在长期或短期以国家利益还是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选择。因此,拥有世界近46%石油储量的海合会国家必须制定长期总体的石油经济战略和在特殊时期的短期石油政策来加强对其自然资源的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合会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
煤化工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煤化工产业特点
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新型煤化工是未来中国能源技术发展的战略方向,紧密依托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并与其它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建设大型企业和产业基地新型煤化工发展将以建设大型企业为主,包括采用大型反应器和建设大型现代化单元工厂,如百万吨级以上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工厂以及大型联产系统等。在建设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形成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及基地群。每个产业基地包括若干不同的大型工厂,相近的几个基地组成基地群,成为国内新的重要能源产业。人力资源得到发挥通过新型煤化工产业建设,可以带动煤炭开采业及其加工业、运输业、建筑业、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等的发展,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山西省煤化工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煤化工发展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装置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2)机制不灵活,行业吸引力差;(3)大企业带动不够,煤转化率低;(4)产学研结合不紧,技术优势未发挥;(5)煤炭储量不小,煤种、土地资源制约多;(6)园区配套不全,一体化程度低;(7)适用人才的缺乏。综上,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国内)一流的煤化工技术装备和产业优势为依托,承担起承东启西的能源安全之重任。把山西打造成为以“肥、醇、炔、苯、油,五大煤化工产品链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基地,是山西未来之选择。
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条件已基本具备,煤化工产业正积极有序地发展。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1)总量目标(2)五条主链:苯、油、烯、气、醇(3)七大板块(4)依托三大特色基地,打造化工园区以现有煤化工产业为基础,综合考虑煤炭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支撑条件,依托晋东、晋中、晋北三大特色煤化工基地,建设具有明显循环经济特色的煤化工精品园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约发展。“十二五”末,形成300万吨/年精细化工和新材料、360万吨/年煤制油、100万吨/年甲醇制汽油、240万吨/年煤制烯烃、80亿m3/年煤制天然气、100万吨/年乙二醇产能,建成晋北、晋东、晋中三大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和交城、介休灵石、洪洞、临猗四大特色化工园区,培育2~3个资产、销售收入超千亿的大型煤炭化工产业集团,年转化煤炭9000万吨,煤炭的化工转化率由目前的2.2%提高到10%以上,煤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实现山西省煤化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卫生局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做好2009年度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指导思想:按照“平原近郊乡镇重点发展大中型沼气,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户用沼气”的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安全生产原则,突出户用沼气、大中型工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有效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源,健全和完善农村清洁能源服务体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2009年新增沼气用户5000户;建成“千池(户)镇”3个,“百池(户)村”8个;开工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建成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40个;带动发展标准化农业种植10万亩;努力创建全省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示范区。
二、建设内容
1、建设户用沼气池。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单位,即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年内新增沼气用户5000户,其中包括*-09年度沼气国债项目户用沼气池800个,09年国家沼气项目区沼气池3200个,区万户沼气工程1000户;建设“千池(户)镇”3个,建设“百池(户)村”8个。国债项目建设任务6月底前完成,其他任务11月底以前全部完成。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化工工艺事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