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6:49: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宏观经济学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联
摘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存在着密切联系和衔接关系。但由于当前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点的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导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各自重点知识的教学引导下,两门课程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往往被忽略。通过对两门课程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梳理,从而达到教学衔接的目的,并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奠定经济学思想基础,从而使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真正成为经济学教学中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衔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就安排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在学科体系中都是专业主干课程。与一般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讲授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先后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往往简单的根据关注的视角和范畴,既割裂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也把方法论和学科地位上的纽带不经意的阻断了。以至于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的将已经学习的课程知识与经济学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整个经济学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以至于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鸟瞰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更不能驾驭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仅仅是达到了简单模仿和基本理论应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科体系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目的的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找到能够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两者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上面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融合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统计类宏观经济学教学思考
1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实验课程设置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相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而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行为及其后果。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宏观的、用于分析的输入和输出的数据是总体的、长期的,因此在分析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概念和统计工具。对于数学系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运行趋势的预测,可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所能接触和感受到的统计学的最重要的使用场景之一。高校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等。除了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内容,现在大学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普遍设置有经济学实验课程。在宏观经济学实验课程中,通常利用可以获得的宏观经济数据,如GDP、CPI、城镇登记失业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运用相关工具软件加以运算和分析,以对宏观经济学中的某一定律或者论断进行验证,增加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规律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规律的理解,提高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能力。
2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的核心是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得国民收入以稳定的、合适的速度增长,避免经济波动,其相关的问题包括在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与通过膨胀问题等。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加以测度,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失业率等。这些指标和变量之间有没有关联关系,一个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动,这些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不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进行分析,而是要用总量分析方法,不难理解,这些宏观指标的获得依赖于统计手段和方法,这些指标的释义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依赖于统计手段和方法。统计学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本身是一门工具科学,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国民经济核算、人口统计、生物统计、医疗统计、社会学统计等。统计学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3数学系统计学专业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
思考相较于经济、管理等专业而言,宏观经济学在统计专业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或者说切入点是不相同的。由此可知,将针对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生搬硬套到数学系统计专业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是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找到宏观经济学与数学系统计专业之间的契合点非常重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首先要能够很好地回答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之后才能针对“是什么”和“为什么”而顺利地展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对于高校在校学生来说,最耳熟能详的统计学的应用是国民经济核算,即经济统计这一方向。GDP、CPI、PPI这些缩写和词汇,相信同学们在日常的新闻浏览和社交媒体使用当中,都会经常接触,甚至会自发围绕其展开一定的思考和讨论。因此对于大多数有志于经济统计学的学生而言,宏观经济学就是解释和说明其研究对象和工作对象的一门课程。这一准确的定位,很够很好回答学生“为什么要学宏观经济学”的问题。数学系下统计专业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设置,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就业预期。数学系的学生相关经济理论功底较弱,同时利用经济理论进行定性分析的能力也比较弱,但运用数学模型及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能力较强。实际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应该更加注重案例教学,从而强化学生定性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强调实验、建模和计算机软件教学,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宏观经济学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对于数学系下统计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知识体系搭建、教学方法等,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有以下思考和建议,总结起来为八个字原则:承前启后、横向拓展。承前启后体现在与前后序课程和知识点的平滑衔接和过渡上。前序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学科,后续课程包括计量经济学、数理金融等。在课程的安排和知识点的梳理方面,尤其要重视数学系统计专业学生知识储备的特点,即较强的数理逻辑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以及扎实的统计学根底,体现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特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横向拓展体现为重视宏观经济学与统计学的结合,重视利用经济运行现实的命题和数据,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小课题、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展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上述原则体现为以下方面:(1)重视导言课。导言课对于一门课程而言,如同文章的第一章节,精彩与否往往决定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投入程度,其重要性不可低估。通常,导言课要着重说明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在同学们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用少量经典而又贴近生活的例子,向同学们说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和解决哪些问题。导言课要给学生画全景、画前景,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是也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言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作业,推荐一些背景阅读和延伸阅读的文章和书单,甚至是有用的网站,对于提高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很有好处。(2)重视各种素材和案例的综合利用。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宏观经济和统计相关的信息有一定的接触,因势利导的教学方式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浏览国家统计局的网站,指导学生阅读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一些年度统计公报,如经济普查公报、工业普查公报、人口普查公报等。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引导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讲解国家统计局的一些数据解读,比如CPI/PPI数据解读、工业生产数据解读、投资数据解读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对利用统计工具解释和预测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在课程设置中,我们至少会安排三分之一总课时进行案例教学,采取堂前预先布置阅读任务,堂上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学生演讲展示,堂后撰写小课题报告的方式,针对经典的宏观经济学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我们发现这种形式往往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重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不同背景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取长补短,进行头脑风暴,交换知识和观点,有助于对宏观经济学原理的把握和理解。(3)重视实验课和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从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经济学实验课程是经济学理论课程的有机补充,对于数理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统计学专业学生来说,一定强度和难度的经济学实验,对于加深对宏观经济原理的理解,发挥知识和能力特长,培养一定的学术兴趣,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受到的训练,是让数据讲话,往往不满足于普通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对理论的描述和对经济运行规律的定性的分析和预测,而是希望发挥学识专长,运用擅长的统计学知识和工具,对宏观经济学的现象或者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的分析和验证。传统的经济学专业主要以理论课为主,强调的是专业知识面的宽度和知识理解的深度,但是几乎没有考虑去开发和利用经济学实验这一门课程。而在当今实验课程在高校中的作用性越来越得到认可,而数学系统计专业本身的优势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数理功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经济学实验课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实验课选择的课题和内容的难度,较普通文科专业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更深。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于E-views(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工具软件的教学。Eviews预测分析计量软件在科学数据分析与评价、金融分析、经济预测、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4)重视向后续学科的过渡和铺垫。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学生会提出一个问题,“作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对宏观经济学掌握到什么程度?”其实,这里面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区别,以及宏观经济学与他们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其兴趣点和将来的就业前景,在于将统计学的知识和工具,应用到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的分析和预测中,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计量经济学的范畴。从知识体系搭建的角度,我们将宏观经济学定位为从统计学出发,迈向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的一级不可或缺的阶梯。我们在导言课中就会向同学们讲解说明宏观经济学课程在本专业的学习路径中的前后向科目,其中也会简要地提到统计学与宏观经济学更紧密结合的另一门课程———计量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学的作用存在某种期待的结果,它把数理统计应用于经济数据,以使数量经济学构造出来的模型得到经验上的支持,并获得数值结果。
谈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摘要:经济问题作为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一种社会问题,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本国的持续生存、发展。现阶段,西方的经济学可以划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二者虽然研究的层面和角度存在差异,但实际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且同样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西方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从二者的区别、联系阐述了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内容区别;层面区别;互补联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从国际社会发展看来,贫富对立、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纷纷出现,成为阻碍各国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资源有限及其分配不合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始终追求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应用,这也是经济学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分别是从资源的配置、利用层面出发进行研究,二者之间既有关联,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1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分析
1.1西方经济学领域的萌芽、发展阶段
15~19世纪,西方国家产生的重商主义,本质上是针对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层面的研究。需要注意的是,这方面的研究倾向于产品流通,且内容上主要以各类政策文件为主,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中各项理论知识呈现出一种分散化的特点,这也是西方初始的经济学发展阶段。17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西方的古典经济学阶段,亚当·斯密作为这一阶段经济学代表性人物,其出版的《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其中的理论更加提倡让价格这一类社会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使得人们在重视个人私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
探究式教学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摘要]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各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学生参与、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以及缺少新颖的案例教学素材等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山东工商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宏观经济学教学当中,并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第一,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第二,凝炼经典案例,加强案例教学;第三,设计研究任务,引导学生探究;第四,推荐学习资源,指导学生研究;第五,建立讨论群组,方便师生交流。通过改革,山东工商学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性
学习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它当成一门纯理论课程,并认为其距离现实生活很远,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研究表明,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有必要对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分析和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现象。宏观经济学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同时又可以指导现实经济生活,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只有与具体经济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了解经济领域的热点前沿问题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晦涩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分析理解经济现实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讨论,为更好的在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法提出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索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总体过程的活动,主要考察各种经济总量,具有自身特点。一是严格假设上的理论性。宏观经济学建立严格的假设条件,排除不完美的因素和现象,用抽象的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致使理论和经济社会现实在表象存在脱节。二是前后贯通的系统性。宏观经济学系统性比较强,推理相当严密,理论体系庞杂。从整体上看,从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开始,依次分析了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理论体系,从内容上来说具有递进、演化和逐步加深的关系,其递进性和推演性相当突出,前后的贯通性强。三是严谨的数理逻辑性。宏观经济学分析要用到微积分及图形分析等数学知识,数学功底差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多由国外教学案例引进或者改编的,内容与我国实际情况不符,同时一些案例陈旧,不能紧跟经济热点。二是传统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课后完成习题为辅。这种授课方式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学习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充当记忆和解题的机器,而难以培养其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阅历不足,难以接触到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更难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方法去客观、科学的理解政府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各种经济政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模式多数情况下是采取“满堂灌”的模式,以老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要模式,学生学完之后,只能记住各种知识点,但却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理解政府政策和分析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当现实不符合书本知识时,则会一筹莫展。案例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与分析技巧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与指导,将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学生搜集资料、充分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最后演练实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实践表明,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效果比较显著,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济社会现状和各类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创新思考
[摘要]新时代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亟需进行改革创新。主要包括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加快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加快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应用等。为此,本课程改革创新可选择的路径为:需要利用教师个人优势,建立项目研究团队;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及兴趣;理论联系实际精选研究问题;改善教师教学评价标准。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一、引言
中国进入新时代,一切理论研究及创新需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经济学理论研究及课程教学也不例外。目前各高校包括“宏观经济学”课程在内的教学与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强调新发展理念,同时融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成功实践案例,不仅有助于重构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微观基础,而且对于加快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仅有助于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发展成就,更好地理解并阐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而且可以为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波动,真正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等提供参考,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亚当•斯密建立经济学体系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经济理论及学说层出不穷,经济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伴随着这一发展变化,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其课程教学改革也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讨论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新理论层出不穷,各国社会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注重学科研究性教学等高等教育改革呼声日益高涨。如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认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应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教学手段的变革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鼓励并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及多种形式的实习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等[1]。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经济学兼具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双重性,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时常要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做出选择[2],因而增加了经济学的学习难度,而且诸多因素都会对经济学学习效果产生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学生性别、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习惯、与教师交流及学习环境[3]、学生家庭经济条件[4]、教师的教学风格、课堂班级规模[5]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影响。Ziegert基于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和教师在经济学课程学习中接受和处理不同信息的作用[6]。另有一些学者探讨了经济学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认为研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仿真实验、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等,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提高经济学学习效果。尤其是当社会服务对经济有益时,可以通过服务学习将课堂与社区或企业等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经济学学习与社区、企业的服务活动相结合。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更容易接触到经济学,同时加强大学与社区、企业之间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将服务学习融入经济学课堂教学[7]。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在全球高等教育机构(HEIs)越来越受欢迎,如何利用体验式学习方法向学生有效地提供企业与创业教育普遍受到关注。以技术为基础的模拟方案及案例研究方法逐渐成为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工具[8]。21世纪初期兴起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学研究及教学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尤其是以当前重大现实经济问题为导向,建立“多元主义的、开放性的、竞争性的经济学”[9]。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也呼吁对经济学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要求经济学核心课程体系应该更加注重理论、方法及学科交叉的多元化[10]。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对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及高质量发展战略等促进了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框架的形成[11]。一些学者讨论了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认为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更加注重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实际尤其是宏观经济发展现实相结合,更加强调政治经济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开放共赢即经济的互动和政策溢出;更加重视对金融风险及金融规律的研究,其认识将会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12]。因而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路径和启示。因此,本文基于对新时代“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创新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对新时代“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创新的内容进行探讨,以期为“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二、新时代“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当前,经济学学术研究及教学基本参照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及教学模式,立足中国现实的理论研究及教学经典案例并不多见。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际,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进行理论思考和改革创新。宏观经济学理论流派甚多且复杂、表述方法多样且偏数量化、各种新理论不断出现且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宏观经济学的这些特点增加了其教学难度。主要困难在于:教学内容跨度大,宏观经济学充斥着各种学派的观点;教材内容多,从国民收入的决定到国民收入的变动,从总供给到总需求,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从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到供给管理政策及收入政策,都有所涉及;分析方法多样,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局部均衡分析到一般均衡分析,从长期分析到短期分析;数学方法要求高,一些原理的阐释和理论推导需要使用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高等数学知识;加之学生对宏观经济现实关注不够,没有现实的感受等。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现行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课程仍然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为主体,讲授的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那一套标准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但其假设条件越来越脱离现实,理论也越来越抽象,一些原理仅描述了简单的财富现象与利益关系,没有揭示其深刻的社会关系,因而也被称为“黑板经济学”。其本质是肤浅的、庸俗的。而我国一些学者往往照搬或者“套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或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局部或静态分析,以致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及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特有的国情、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进行改革创新。
主流宏观经济学危机分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学面临着四个危机的猛烈打击,也许在比较漫长的时间段里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学都可能遭受后果严重的干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方面的专家更要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以及实际操作进行彻底的思考,让它更能满足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进步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1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四大危机
1.1基本信念的危机。基本信念就是说,遭遇了这样的危机,人们就会认识到市场不是以往那样没有缺点的,市场的调节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市场并不是能够处理好全部的问题。这样就会致使人们追求自由市场的想法遭受挑战。主流经济学关于自由市场的想法是非常执着的,从亚当•斯密的时代之后就一直是这样的。虽然凯恩斯这场革命突破了经济学中的市场万能论,但是之后的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仍然认为市场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对于公司的评价也要参考它的整体行为的好坏,而不再是只注重公司的效益。经济学知识体现出来的是,市场经济必须要有特定的制度去维护所有权、合同效力和产品的服务水平等方面,但是制度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注重。有关制度的探讨很多受限制于思考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建设有合理的制度去确保经济的长足进步,却没有研究发达国家依靠什么的制度去保持经济的昌荣。这样的危机使我国对制度的重要地位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主流经济学应该加大关注力度在市场的监管和管理的有关知识等方面。在市场监督不够合理的条件下,机会主义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市场一系列的负面干扰。1.2方法论的危机。方法论危机就是说要去均衡地发展经济学和与经济学有关的合理的处理办法,忽视了用时和过程,使经济整体变化的丰富多样和复杂的特征消失,进而主流经济学也在一定的范围内消除了比如像经济萧条以及大型危机产生的可能。始终在主流宏观经济学中奏效的办法就是均衡的办法。通常方法论的危机基本上就是说均衡的办法忽视了应该用的时间和进程,没有把经济整体的变化以及复杂的性质考虑完全,这样的话在实施的进程中很难去耐住时间的检验。在经济建设开展的进程中,我国必须严格按照市场进程的知识方法,而不是去使用均衡的方法。方法论的危机是主流宏观经济学一定会面临的危机。1.3形式化的危机。形式化通常被当作是科学的一件外套。但是数学、模型以及形式化自身都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假如不展开抽象和精简,这门课程就很难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设想一下,比例为1∶1的地图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呢?眼前的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展开抽象和精简。为了结果有效,模型应该具有能够处理并且容易操作的特点,但是这就需要数量庞大的简略和精简,进而丢失了模型掌握主要现象的功效。简化以及复杂的生活之间永远是对立的,要求人们去寻求一种平衡。假如说主流经济学隐含着形式化的危机,那基本上就是说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怎样把模型做到细致的方面,而遗漏了它的核心价值。知识模型和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慢慢拉大,知识模型无法指导实际的操作,甚至有时候会对实际操作产生错误的导向。也就是说,主流宏观经济学变得越来越形式化,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科学,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并不是非常合理,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距离真正的工程学还有很大的差距。1.4不重视金融的危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有一个最明显的导火索就是它解释不了目前的金融危机。追究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长时间以来因为“两分法”致使宏观经济学关于金融探究方面的缺乏;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促使对于金融危机和动荡危机的不重视;还有就是不重视金融危机导致的收入差距悬殊从而产生危机的作用通道。
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未来
2.1加快宏观经济学的交融。经济学的合成与分离历时已久。遭遇了此次金融危机,如今又到了开始展开宏观经济学调整的阶段了。但是,这种调整不是单纯的微调,而是要求具有批判以及革命的特性。就好像,不论是新古典注意还是新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认为应该引进内在相同的跨期的想法已被大众所认可。这样的话,宏观经济学中长时间和短时间的研究就能够在一个单纯的相同的框架中展开。宏观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DSGE模型,这是宏观经济学全新的工作机器,在央企中得到大范围的应用。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部分人说新凯恩斯学派是一种布谷鸟样式的经济学。因为布谷鸟具备寄生的特征,就是把自身的卵放在其他的鸟窝当中,随后由别的鸟类把它的鸟蛋孵化养成。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主义就是应用这样的寄生方式,使新凯恩斯学派不过是徒有虚名,真实情况上却是摒弃了凯恩斯的核心思想。比方说,对于不确定性的关注,对于资本主义整体内在不够坚实的看法和人们耳熟能详的动物精神等等。被新古典主义的方法论所装饰的新凯恩斯学派,不过就是实际经济周期知识的一种方式。很明显,人们盼望的全新的调整要跨越这样的一种调节,去更加大胆、更加具有批判主义精神的学习越来越多的非主流的想法。2.2调整理性经济人的学说。理性经济人的学说作为主流经济学的基础部分,均衡定义也是构建在理性经济人的学说的基础之上。可是,发生在经济现实中的很多情况,尤其是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的接连产生,让人们开始质疑理性经济人的学说。理性经济人的学说包含以下主流思想:一个就是市场参与人是充满理性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会犯过错,即便是发生少许过错,那也是理性的过错;另一个就是市场参与人只能具备经济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最大利润或者是最大的个人成效。除了这些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了。以往的宏观经济学为了让本身更加的科学合理,它的研究步骤和要求想象人们只有经济目的并且是完全理性状态下的经济建设。理性经济人的学说有自身的科学性和方便处理的特性,但是假如把经济目的和理性展开不一样的整合,就会发现,具有经济目的和完全的理性仅仅占有原来比重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假如仅仅依靠理性经济人的学说,大部分的经济状况是没有办法被说明的。人有的时候会做出一些不够明智或者是在理智已经操控不住情绪的时候,做出一些过分的行为举止或日后后悔的事情来。动物精神这一述语在中世纪拉丁文里被写成spiritusanimalis,其中animalis这个词的含义就是“心灵的”或是“精力充沛的”。它就是说一种基础的精神支撑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代的经济学当中,动物精神就是指经济的反复变化以及动荡不安;它还说明了人们跟不确定因素以及模糊不清的因素之间的特殊关系。有的时候人们被它麻木了心神,有的时候它却又给予人们充沛的力量,使人们为之振奋,克服了胆小和沉默优柔的缺点。改善理性经济人的学说,就是要在宏观经济学当中融入动物精神,还有要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为经济学甚至是心理学上的成效,加深有关于市场参与人的举止行为的理解程度。2.3重新构建危机的经济学理论。之前探讨了主流宏观经济学不能够完美的说明金融危机的原因所在,甚至在它的探究框架中就已经取缔了这个探究方向。从这个方向上来看,重新构建危机的经济学理论非常的必要。假如说,核心教材只是探讨一般状态下的市场运行情况,那么眼前就要把危机的经济学理论的分析也归结为常态化,要把危机当作是经济周期运作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在研究学者们看来,以后的宏观经济学中要融入凯恩斯的不景气的经济学当中就可以了。但是从眼前来看,伴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进步,更是为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的产生,以及金融对经济建设的影响的越来越强大,尤其是金融动荡经常发生,使得仅仅依靠融入凯恩斯已经是不够了。危机经济学的重新构建可以建立在凯恩斯的不景气的经济学的基础之上,但是还应该涵盖一些更加丰富多彩的现象。
3结语
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简要地论述了宠观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并针对产业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探索,以供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视角;产业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想要实现经济全效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通过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结合我国经济体制的实际现状,来确立出一套完整、全面的经济发展政策,以满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依据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府机构以及市场的全力支持。
1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1.1宏观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是否处于正比。按照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宏观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必须要保持正比的关系,才能够保障经济的顺利发展。结合泰尔指数以及动态化指数分析等方式,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是否稳定,对于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具有直接关系。部分世界先进的国家为了能够提高经济水平,并确保经济的可持结发展,就针对基础产业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与优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际结果和预期存在较大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对于经济指数的波动性造成严重影响。1.2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自改革开放后至今,国内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且在遭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下,我国的经济水平仍然能够持续增长,由此可见我国的市场经济策略以及宏观调控方式是相当正确的。伴随着国内市场发展格局的扩大,我国整体的经济水理也日益稳定与加强,而这也说明了产业结构调整是相当有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若是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当中过于稳定,那么就会使得宏观经济的波动会增大,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2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经济发展政策
新型经济与本科宏观经济学论文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基于数据的学科,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必须结合数据开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的经济数据和资料不断涌现,为经济分析提供了更多元的数据选择。本文首先阐述新型经济数据的兴起趋势,进而结合具体例子阐述如何在本科宏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运用新型经济数据,最后对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要点进行说明。本研究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为何在当代科技与信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应当重视新型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对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供了理念指导以及经验分析。
关键词:新型经济数据;宏观经济理论;研究型学习
中国经济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基于数据的学科。曼昆的《宏观经济学》[1]专门辟出一章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数据,其位于全书的第二章,仅在“宏观经济学的科学”一章之后,可见数据在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旨在解释总体经济运行的特征和规律。一百多年前,经济学家主要依靠偶然的观察来监控经济,难以全面和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而当今,我们对经济系统特别是宏观经济系统的理解几乎完全基于各种经济数据。近年来,本科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为经济学科当中相当受欢迎的课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实际经济运行高度联系的学科,贴近现实,聚焦理论,是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原则。但是,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仍然存在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当前各类经济数据持续增长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探讨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如何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利用新型的经济数据,呈现宏观经济运行的宏大现实及具体细节,展现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乃至研究兴趣。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的经济数据和资料不断涌现,为经济分析提供了更多元的数据选择。基于此,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分析上的应用愈加丰富,宏观经济分析再次呈现勃勃生机。如果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则无法向学生呈现当今宏观经济分析的巨大魅力。本文首先阐述新型经济数据的兴起趋势,进而结合具体例子阐述如何在宏观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运用新型经济数据,最后对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要点进行说明。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为何在当代科技与信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应当重视新型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对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供了理念指导以及经验分析。
1新型经济数据的兴起
在传统意义上,宏观经济学着力于解释总体经济运行。因此,传统的宏观经济数据主要表现为时间序列数据。正因如此,时间序列统计理论和方法、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宏观经济学教材和教学当中,最为常见的图形就是以时间为横轴,以特定的经济指标为纵轴的图形。随着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统计体系的长期建设,宏观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所可以获取与应用的数据大幅增长。宏观经济分析不再局限于总体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而可以依赖更加多层次与多元化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呈现宏观经济背后的丰富经济内涵。首先,宏观经济学日渐强调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问题最终发展成为与微观经济理论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微观经济数据在宏观经济学当中就愈加重要。宏观经济学当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其中的经济增长核算(economicgrowthaccounting)为例,其基本方法是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分解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增强型)的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学者们越来越将研究重点放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早期的研究仅仅采用宏观经济数据测算宏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但是,宏观经济增长是由微观经济主体所驱动的,特别是在生产侧的角度,宏观经济效率是由企业效率所驱动的。在经济效率理论上,宏观经济效率取决于存活企业的生产率以及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的动态。因此,采用微观经济数据展现微观层面的效率动态就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做法。在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当中,我们讲授经济增长理论,必然会讲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表现,也会讲述中国当前的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为了能够将课程推向前沿,有必要基于中国数据展现经济增长转型的微观动力机制。在经济学领域,应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进行生产率分析的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当属关于资源错配的研究。Hsieh和Klenow使用了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来测算制造业内部各企业之间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对生产率的影响。[2]他们发现,1998-2005年间,中国制造业内部企业间资源错配程度逐渐缩小,但是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上述论文当中的图标进行摘录,以PPT形式呈现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现实运行。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数据积累、搜集乃至指标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例如,20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ScottR.Baker、NicholasBloom和StevenJ.Davis三位学者[3]利用各种来源的数据,开创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指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主要用来反映世界各大经济体经济和政策的不确定性。这个指数主要反映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因此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理论的讲授再适合不过。他们的研究表明,EPU指数与实际宏观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甚至对金融市场(如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波动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该指数的构造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指数,即通过统计大型报社中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关的文章数目来衡量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第二部分是税法法条失效指数,即通过统计每年失效的税法法条数目来衡量税法变动的不确定性;第三部分是经济预测差值指数,即通过考察不同经济预测机构对重要经济指标的预测差异来衡量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上述子指数的加权之和构成了EPU总指数。他们采用相同的思路,构造了欧洲EPU指数和中国EPU指数。中国的EPU指数仅指综合指数的第一部分,即新闻指数,所以称作基于新闻的EPU指数。具体而言,他们选取中国的大型报纸,通过搜索“不确定性”,“经济”,“政策”、“税收”、“支出”、“管制”、“中央银行”、“预算”和“赤字”等关键词,筛选出与经济政策不确定相关的文章,并进行统计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基于新闻的EPU指数。基于新闻的EPU指数与综合指数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依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由此可见,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学家监测和分析乃至预测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分析框架、工具和数据。在讲授本科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基于三位经济学者的开创性研究,展现了如何利用更加丰富的数据,来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预测与评估。这个指标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宏观经济波动理论的典型事实素材,还能够给学生呈现如何将海量的资料文本转化为科学的经济指标。最后,经济社会统计愈加得到各界重视,各类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愈加丰富。首先,政府经济社会统计部门积累起了许多庞大的基础性数据,有待整理、开发和利用,比如工商管理部门拥有大量的企业开办信息数据,税务部门拥有庞大的企业纳税信息数据。另外,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在近年来开展了许多抽样调查,形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微观调查数据库,特别是在家庭和个人微观调查方面进步明显。在中国现有的众多的微观数据库中,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最为著名,该数据库由国家统计局提供,其企业样本是中国所有的国有制造业企业以及销售额500万以上的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当前可以获得的样本涵盖1998-2013年,数据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等。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已经成为研究和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最为重要的基础数据来源。正是由于各类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极大丰富,使得我们可以从更加丰富的视角了解宏观经济运行。
2应用新型经济数据的必要性与效果
产业经济发展政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以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产业经济发展及其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在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相关先进研究成果和研究理论的基础之上,明确宏观经济学中的关键理论,即经济增长核算理论和在宏观经济学下的产业经济发展内容,然后分别从产业优化、产业基础和政治领导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经济发展政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政策研究
1引言
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了能够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实现全效发展,往往会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制定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而在宏观经济学当中,认为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市场和政府分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收入公平分配等。因此,本文将尝试通过利用宏观经济学及其相关理论,对产业经济发展政策进行初步探究。
2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内涵
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当中,政府和市场如同其左右手一般,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帮助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在对整体经济数据以及部分超脱现象、特定行为进行平衡和约束的过程中,宏观经济作为最重要的一种举措。纵然市场本身对社会经济、产业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但其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包括群众失业、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因此想要实现我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通过适当宏观干预产业经济,根据其实际发展情况灵活采用刺激投资或是通货膨胀等经济政策,从而有效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尽可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提出在对生产要素影响产出增长等方面进行计算时可以采用生产函数,而通过雇佣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劳动和劳动力,并注重加强劳动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培训与提升,搭配大量的产品技术研发投入,势必能够有效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生产要素增长率及其投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将直接影响着劳动与资本投入对生产增长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经济发展,其重点被放置在宏观经济平衡以及长期经济增长条件上,认为在某一宏观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产业便是产业经济发展。譬如说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供给侧改革,从部分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不难发现其同样也是立足于宏观经济平衡的角度对供给侧改革进行相关解释。当市场完成出清并且将所有过剩产能一并化解,淘汰所有的僵尸企业之后自然便会出现产业经济发展的效果。但在这一视角对产业经济发展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并未考虑产业经济本身的相关内容,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