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纠纷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22:3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合同纠纷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险合同纠纷研究管理论文
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是指对涉及保险合同的争议,在没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前,在保险行业内通过非诉讼的替代性方式来解决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合同纠纷也在迅速增加。2005年广东保监局的信访统计数据显示,收到关于保险合同纠纷问题投诉达信访总量的69.52%,2006年第一季度总体信访量虽下降了41.72%,但合同类纠纷仍维持69.32%的比例。这与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欠缺不无关系。2005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提出要探索建立保险合同纠纷处理机制,为被保险人提供简便的纠纷调解服务。2005年5月,保监会确定在上海、安徽、山东等地开展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试点工作。这些地方的初步实践为我国建立业内解决机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经验,同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一、建立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必要性
(一)建立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是保险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发生保险合同纠纷时,消费者在无法通过协商与保险公司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只能向保险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投诉、申请仲裁或进行法律诉讼,或者向媒体和消费者协会反映。由于保险行业协会力量薄弱,保监部门不负责裁决合同纠纷,而仲裁或诉讼又较为复杂,在上述途径无法有效维权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采取上访、投诉、向新闻媒体曝光等手段,也有可能将矛盾激化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保险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仅仅依靠正式的司法程序难以满足社会对解决保险纠纷的多元化需求,必须建立法制基础之上的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其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凝聚行业力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有助于加强业内沟通,规范标准,促使公司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避免纠纷的大量发生。
二是及时解决纠纷,减少双方当事人的损失。与诉讼的两审终审制程序相比,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没有诉讼中二审程序的拖延,案件从提交申请到结案,期限也比较短,快捷而及时,使当事人双方及时从保险纠纷中解脱出来,避免造成时间损失。另外,当事人有权选择自已信任的调解员,便于案件的顺利调解结案,减少解决纠纷的成本投入,避免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调解对双方当事人都是有利的。
保险合同纠纷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业高速增长,保险合同纠纷大量涌现。保险合同纠纷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保险展业不规范,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不成熟,保险合同条款制定不合理,客户对保险合同不了解,保险法制不完善,保险合同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等。减少保险合同纠纷的对策包括:加强保险人教育和管理,改善保险公司承保和理赔服务,推行保险条款的通俗化和标准化,完善保险立法和司法解释,加强保险中介监管和行业自律,健全保险合同纠纷解决机制等。
[关键词]保险合同纠纷;保险合同条款;保险中介;解决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5年,全年保费总收入为4927亿元,保险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保险发展起步晚,保险法制、政府监管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还不成熟,居民的保险知识有限,保险纠纷在居民消费纠纷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保险监管系统共处理来信来访4484件,全部投诉中共提出信访事项2898件,其中反映保险合同纠纷的1435件,占5成左右,是投诉最多的事项。保险合同纠纷的大量涌现,既不利于保险功能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维护保险公司的信誉和形象,甚至会危及到保险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经营机构必须及时妥善解决保险合同纠纷问题。
一、保险合同纠纷成因
(一)保险展业不规范。保险人销售模式是中国保险市场最主要展业方式。据保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保险营销员队伍146万人,保险兼业机构12万多家,通过保险中介渠道(包括兼业和营销员)实现的保费收入约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68%。由于保险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多数百姓保险知识比较薄弱,因此,保险人的意见就尤为重要。但是,一方面,一些保险业务员业务素质不高;另一方面,在利益驱动下,部分业务员以模糊性、欺诈性描述,或者利用足以导致客户对保险形成错误理解的宣传材料,诱导客户购买保险;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谨,对保险人的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些最终导致保险人在展业过程中服务不到位,甚至违规操作,为保险合同纠纷埋下隐患。
(二)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不成熟。一是保险公司重展业,轻承保,再加上业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少或不具备对承保标的内在价值、技术状态、风险特征,风险控制方法等的了解,往往存在不验标的、盲目承保、超额承保,基本要素不全、标的财产无明细,保险起讫日期不准、特约不清、签字不全等问题,一旦出险极易造成纠纷。二是理赔服务不到位,在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理赔不主动,不及时,随意性强,“错赔、烂赔、惜赔、不合理拒赔”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保险合同纠纷最集中体现的环节。
合同纠纷与造价管理论文
1
目前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及种种不规范的市场行为,造价管理存在许多问题,带来大量的工程合同纠纷,诸如诉讼、停工闹事、堵路、上访等,给建设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危害。
2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和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合同方面的纠纷,归根到底是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分歧,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建设方不重视前期的造价控制工作带来的合同纠纷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往往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和严格结算阶段。这样做尽管也有效果,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常有一些工程项目不顾客观规律、缺乏长远规划,忽视对项目决策阶段的评价,造成有的“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有的采取边施工边设计造成修改返工多导致成本提高等,这些极大地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原本在项目前期就可以通过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手段加以避免的浪费,也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同时,因为前期工作不到位而产生一些合同纠纷。
合同纠纷与造价管理论文
1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和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程合同方面的纠纷,归根到底是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分歧,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建设方不重视前期的造价控制工作带来的合同纠纷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控制,而往往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和严格结算阶段。这样做尽管也有效果,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常有一些工程项目不顾客观规律、缺乏长远规划,忽视对项目决策阶段的评价,造成有的“建了拆、拆了建”的现象,有的采取边施工边设计造成修改返工多导致成本提高等,这些极大地影响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原本在项目前期就可以通过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手段加以避免的浪费,也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同时,因为前期工作不到位而产生一些合同纠纷。
1.2招投标阶段,不重视招标的相关细节而带来的合同纠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投标是一种最普遍、最常见的择优方式。招标人通过招标活动来选择条件优越者,使其力争用最优的技术、最佳的质量、最合理的价格和最短的周期完成工程项目任务;投标人也通过这种方式选择项目和招标人,以使自己获得预期的利润。招投标阶段在造价控制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关系到项目能否按预期顺利实施。而现实中,有的业主片面的强调“少花钱多办事”和“主导控制”,利用自己招投标的主导地位,在招标中设立一些所谓控制造价的条条框框,如压低标底上限价、在招标文件中设置显失公平的强制条款、转嫁资金成本等等;也有的业主从根本上忽略这个环节,关系工期、质量、造价等等的约定含含糊糊,无限风险或约定风险范围和遇到风险的解决方式不明确,招标文件的条款根本没有去深究等等;而施工单位多半是怀着先进去再说的心态,实施过程中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寄希望“偷工减料”和“索赔补偿”,给合同纠纷留下了较多理由和隐患,也是合同纠纷的源头。
施工合同纠纷处理及合同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装饰装修市场的发展,各级法院及仲裁机构受理的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案情也愈加复杂。为及时、公正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处理及合同管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就如何处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及合同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纠纷;合同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与建筑法律制度的完整是密不可分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为三大支柱,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查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为辅的建筑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但是由于建设工程施工过程本身错综复杂,涉及法律适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承、发包双方在出现合同争议后有时还会迟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各地法院因司法理念和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差异及建筑行业专业性较强,在审判实践中司法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也时有出现。为及时、公正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处理及合同管理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一、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特点
(一)建筑合同纠纷比较复杂一项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既离不开建设方、施工方、分包方等多方合同的顺利履行;也离不开农民工、政府和其他各方工作的顺利支持。在工程建筑领域内,由于法律的强制规定,比如建筑法禁止工程违法转包分包,禁止把工程发包给不具有资质的单位和个人的规定。与工程现实状况严重不符,由于利益的诱惑,存在大量的违法转包、分包、挂靠等事实,这些均加剧了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复杂性。
(二)建筑合同纠纷比较专业
合同纠纷案件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审理
【论文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已施行两年,在规范全国建筑市场行为、保障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实务中,由于《解释》第13条和14条的规定过于粗略,使得各地法院的理解与适用不尽一致,给司法审判工作带来一定困扰。因此,要正确理解第13条和14条规定之涵义,并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解释》(下称《解释》)已施行两年之久,极大地规范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市场行为,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解释》对一些问题规定的过于简略,导致审判实践中各地法院在理解和适用上有很大差异,严重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笔者仅分析《解释》第13条和14条引发的若干争议问题并提出管窥之见。
一、关于《解释》第13条的问题
《解释》第13条规定: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发包人擅自使用后,又以使用部分质量不符合约定为由主张权利的,不予支持;但是承包人应当在建设工程的合理使用寿命内对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质量承担民事责任。此条规定引起如下两个争议问题:
1、“使用部分”是否包括房屋的屋面和外墙
合同纠纷仲裁法律适用管理论文
一、关于确认合同效力的法律适用
1.确认合同的效力是仲裁庭的法定职权与职责。我国《仲裁法》第10条第2款规定:“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仲裁合同纠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认合同的效力。仲裁庭要审查合同是否已经成立,已经成立的合同是有效合同还是无效合同,有效合同是否已经生效。因为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和法律后果是不同的。经过审查,如确认合同有效,该合同所约定的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受法律保护,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就应以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为基础来源:公务员之家()。如确认合同无效,则该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就不应依据该无效合同来判断是非和责任,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关于无效合同的规定去处理。由于无效合同的违法性,无效合同是当然无效,它无须经当事人主张无效,仲裁庭应当主动审查合同的效力,依法确认合同无效。它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的“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不同。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合同,必须有当事人一方提出主张和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才可以变更或者撤销,并且,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2.关于合同生效的法律适用。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法区分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概念。但上述合同法第44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合同自批准、登记之日起生效的,当然没有问题;但如只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而未明确规定为生效要件的,其法律效果如何就不明确了。对此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第9条作了如下规定:“依照合同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合同法第77条第2款、第87条、第96条第2款所列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而未规定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后才生效的,上述解释来源:公务员之家(),把批准和办理登记手续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作了区别。未办理批准手续的,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未办理登记手续的,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上述解释规定是恰当的。批准与登记等手续应有所区别。在《合同法》出台之前有关合同立法的表述上,在规定合同应当经批准的后面,许多都是未加生效的规定的。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七条规定,对合作企业合同作重大变更的,应当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第10条规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转让必须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后面都未带经批准才生效的规定。但是,这在当时是没有疑义的,因为《涉外经济合同法》曾经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国家批准的合同,获得批准时,方为合同成立。”所以,未经批准,应认定合同未生效。登记则不同,有许多是属备案性质的,如未规定登记后生效,未登记应认定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例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房屋租赁应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对当事人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而未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应认定不影响合同的效力,而不应认定合同未生效或者无效。当然,并不影响房产管理部门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行政法律责任。
3.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适用。我国《合同法》明确、具体地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因为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有强制性规定和任意性规定之分。只有关系国家利益、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市场交易安全等事项,法律和行政法规才设强制性规定;而只关系当事人自己利益的事项,法律、法规设任意性规定,允许当事人按照自愿原则协商决定。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又分为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是人们必须履行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定,法律的表述常用“必须”、“应当”;禁止性规范是人们不得从事某种行为的规定,法律的表述常用“禁止”或“不得”。
工程承包合同纠纷管理论文
房地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分量重,它关系到老百姓安居乐业、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对社会稳定意义深远。随着建筑业和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建设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不断暴露,一些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呈逐年递增态势。垫资承包、超资质等级承包、降低工程质量标准、拖欠工程款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由于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争议内容和案件事实错综复杂,涉及法律适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较多,审判实践中因司法理念和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差异,处理难度增大,各地法院在审判中的司法标准不统一。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必须与时俱进,未雨绸缪,认真搞好这类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调研,以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如何正确确定建筑合同案件的诉讼主体
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是建设单位为发包方,施工企业为承包方,依据基本建设程序,为完成特定建筑安装工程,协商订立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
(一)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的主体资格问题
发包方的主体资格:具有独立财产,能够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民事主体都可以成为发包方,包括法人单位、其他组织、公民、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联营体等。
承包方的主体资格:一是必须具备企业法人资格;二是必须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即必须具有营业执照和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资质等级。依据2001年7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建筑业企业应当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净资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申请资质,经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第五条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获得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对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或者对主体工程实行施工承包。承担施工总承包的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非主体工程或者劳务作业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承包资质或者劳务分包资质的其他建筑业企业。获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或者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发包的专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具有相应劳务分包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获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第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出借、转让《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不得非法扣压、没收《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
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管理论文
保险纠纷案件的管辖,民事诉讼法有原则的规定,即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六条:“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为了进一步明确涉及运输工具和货物运输的保险纠纷的管辖,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司法解释中第二十五条规定:“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具或者运输中的货物,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司法实践证明,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这两条规定是合适的,并没有引起争议。倒是由于保险公司的架构复杂而涉及的诉讼主体问题,经常会引起管辖争议。对于此类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保险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第五十八条第二款中作了明确:“保险公司依法成立的各级分支机构享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人民法院在审理保险纠纷案件时不得将签定保险合同的分支机构的上级公司或者总公司列为共同被告。”这是一个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规定。但是征求意见稿五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需要重新斟酌,该条款规定:“(管辖法院及诉讼主体问题)保险纠纷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就目前现实而言,通常保险合同会有仲裁或诉讼的选择条款,但选择仲裁的极少,而另行约定诉讼管辖法院的更少,只限于个别大的保单。就普遍而言,如果按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将被告住所地作为惟一的法定管辖法院,在实践中会有问题:
笔者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件:华南某市的药品销售公司向华北某地的一家药厂购买药品,并委托该药厂安排货运和购买货运保险,当装满药品的大卡车行至南京附近时,车辆起火燃烧,药品大部分被烧毁,车辆也损坏严重并殃及现场的其他财产,当地消防机关赶来灭火后,公安交警就把该卡车和货物扣押。而由于承运人是一个个体运输户,遇到这次事故已经损失惨重,根本无力再对药品公司进行赔偿。药品公司又与保险公司在赔偿数额上与残余物资的作价上相持不下,只得通过诉讼解决。最后原告按最高院司法解释的规定选择了在事故发生地(也是保险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这个选择应该是合适的,它方便了人民法院的取证、鉴定(公估)机构实施鉴定、确定损失的范围和数额。有利于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并作出相应处理。但是如果按照征求意见稿的规定,那就别无选择,只能到被告(保险公司)住所地也就是华北某地去诉讼了。而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华北某地法院的承办法官和鉴定机构人员(法院通常是指定法院所在地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的)都要到南京附近来取证办案,这非常不利于案件的审理。当然如果本案原告选择了运输目的地的法院管辖,也会产生类似的问题。但是针对在海运、航空运输中发生的保险纠纷的一些状况,规定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和运输目的地作为管辖法院是有必要的。而单纯以被告住所地为管辖法院,也照顾不到大型商业保险中的异地承保和统括保单业务的复杂情况。
因此,征求意见稿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涉及到几个问题:
一、司法解释能否限制、改变法律本身的规定,这是一个立法权限和法理的问题。
二、新的司法解释和原来的司法解释如何平衡衔接,这是一个避免准立法冲突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及纠纷措施
1引言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把建筑施工每个环节的管理措施都归纳到合同管理工作中。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合同管理水平高低往往还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进度,也关系到工程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提出解决施工合同纠纷的管理办法和措施,重点突出如何有效进行施工合同管理来解决纠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2施工合同纠纷的处理
2.1施工合同纠纷的处理原则。在了解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之后,合理有效地处理施工合同纠纷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2.1.1合同双方应维护施工合同条款原则。发承包双方应严格遵守合同条款,按照施工合同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这样既能够体现施工合同条款的约束性,又能够使合同双方的真实意愿得到实际支持。2.1.2重事实、重证据原则。对于不可预见或是少见的情况出现时,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或约定不详细的,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情况处理。在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施工合同补充协议、现场签证、实物工程量记录表等都是相关事实与证据山。按照合同规定,有书面材料的,按照书面约定处理,没有书面材料的,就按照实际调查情况处理。2.1.3公开公正原则。当发生施工合同纠纷时,施工合同双方到场调查取证要公开;陪同取证人员要坚持公正原则,作出取证判定;政府的政策规定要公开;纠纷处理程序、内容、结果公开;一切处理纠纷的程序都要坚持公开公正原则,让施工合同双方都认定判定结果。2.1.4维护公平竞争原则在承揽建设项目时,某些不法承包单位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工程承建权,使市场竞争失去平衡,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处理施工合同纠纷,有利于建筑业健康发展,也不给非法承包商可趁之机。2.2施工合同纠纷的处理方式。2.2.1和解。纠纷产生后,和解是施工合同当事人的最佳选择。事实上,在工程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大部分的施工合同纠纷都是因为双方当事人缺乏沟通导致的,以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就可以使合同当事人在良好的氛围中认真审视各自的权力与义务,共同协商纠纷解决方法。这样有利于增加双方的信任,也有利于施工合同的履行和双方后续的合作。2.2.2调解。调解是指在按照合同约定施工的过程中,通过中介机构的协调,促使双方互相体谅、互相让步,使合同纠纷得到很好的解决旳。在双方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对各自经济利益的考虑在某些事情上达不到共识,纠纷也随之产生。一旦情况发生,中介机构的介入,可以站在公平合理的角度考虑双方的利与弊,快速找到解决合同纠纷的办法。2.2.3仲裁。仲裁是指在施工合同双方约定,当合同发生纠纷时,如果和解或调解解决不了,就将争议事项自愿提交双方认可的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并根据仲裁结果解决合同纠纷闪。采用仲裁解决施工合同纠纷,需要有书面形式的仲裁协议,在仲裁结果出来之后,如果当事人不按结果履行自身义务,仲裁委员会没有权利要求其强制执行,但是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仲裁是解决纠纷的必要补充。2.2.4诉讼。诉讼就是将施工合同纠纷直接提请人民法院进行裁决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工程施工合同中,因为工程纠纷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合同双方的矛盾会处于一种不能通过协调解决的状态,只有将合同纠纷提交到人民法院,让国家权力机关正确裁判,使合同当事人的纠纷得到合理有效地解决。
3合同纠纷的管理和解决措施
3.1加强施工合同管理,积极开展纠纷处理工作。施工合同纠纷与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施工合同是解决施工纠纷的直接证据。对于解决施工合同的纠纷来说,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取得施工合同纠纷胜诉的关键是要掌握合理正当的证据,而证据会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项目部各管理人员根据合同条款,在项目施工进程中积极收集各种证据是进行合同纠纷工作最重要的一步。项目管理人员积极、认真学习施工合同文本中规定的各类证据,以便后续工作中的资料收集。(2)要想要取得施工合同纠纷的成功,除了收集有利证据外,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项目管理人员除了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合同意识、管理意识外,也要掌握一些科学的管理办法来开展施工合同纠纷工作,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一步。(3)在开展合同纠纷工作时,需要认真研究施工合同,根据施工合同纠纷的具体情况,找出解决纠纷的关键性证据,分析导致纠纷的原因,应该从何处入手来解决纠纷。通过对施工合同认真仔细以及全面地研究,全盘掌握施工合同中约定的双方权利与义务,以便采取有效的施工合同纠纷解决措施。(4)规范管理施工合同。从施工合同的订立到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所有的相关合同资料都应该妥善保管,前文也讲到过缺乏有效的证明材料导致纠纷失败的例子,所以施工合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企业应该对合同的管理引起重视,最好能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培养合同管理人才。施工合同在履行的过程当中,合同纠纷的发生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取得施工经济效益,培养专业管理人才、落实合同管理工作,抓住一切有效证据,为施工合同纠纷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3.2坚决杜绝和抵制不平等合同的订立。前面也提及,不平等的施工合同会导致施工企业采取不法手段牟取自身利益,严重危害建筑行业的合理规范秩序。目前虽然是发包方占据建筑市场有利地位,在招投标过程中更是占主导地位,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就越是应该树立一种主动竞争意识,不能毫无保留的按照发包方的要求去做,应该要有自己的底线。如果一直任由指挥,只会使自身的权利遭受到侵犯,引起大量的施工合同纠纷。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合同监管力度,尽量维持建筑市场的平衡,使绝大多数的施工企业有平等的竞争机会。3.3严格把控合同当事人的资格。我国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主体在《合同法》中没有直接规定,但是根据《建筑法》的规定,只有具有法人资格的施工或建设单位才能从事建设工程活动,同时还应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和从事相关活动的专业人员询。但实际生活中有大量建筑工程的施工主体不符合上述规定,这样就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达到使用要求。建筑施工企业不具备相应建筑资质,导致大量不符合建设标准的工程项目出现,施工合同纠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带来了扰乱建筑市场秩序的不良后果。只有严格审查合同当事人的资格才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3.4坚决抵制“阴阳合同”。施工合同的订立必须要遵守法律,当业主为了逃避法律约束,谋取私利而提出要订立“阴阳合同”时,施工企业应该坚决抵制,至始至终坚持依法办事原则,不要被不法利益所引诱,从源头减少施工合同纠纷事件的产生。3.5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索赔工作。施工单位向业主索赔在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是由于施工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索赔的认识不够,导致索赔意识淡薄,没有合理有效的施工索赔方法,施工合同的纠纷就随之发生。施工企业要想取得索赔的成功,就应该在与发包方签订施工合同时考虑好各种风险因素,比如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发生的可能性的分析,以便采取行之有效的合同索赔策略,并且要注意收集有效的合同索赔证据和相关的现场签证等资料,在发生索赔时能够拿出有利证据,取得施工合同索赔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