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律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20:24: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合同法律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商事合同法律救济管理论文
尽管各国法律对于合同的定义表述不一,但对合同的基本内涵也即合同成立的核心要件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即合同是当事人的合意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依法达成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根据合同法的一般理论,合同成立的一般要件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当事人有订约能力,这通常涉及到当事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授权或对合同标的的合法处分权等事项;第二,当事人达成合意,即当事人通过对要约的承诺,或其他能充分表明其合意的行为诸如拍卖、投标等事项而达成意思表示一致;第三,合同的内容与形式合法,不违背社会公益。如果合同成立要件未能得到或未能全部得到满足,则意味着合同的成立过程存在瑕疵。由此导致合同的履行缺乏正当基础,最初订约时当事人所合理期待的合同目的也就无法实现或无法全部实现。但考虑到当事人的订约能力、合同内容或行使的合法性以及社会公益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的国内法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方式迥然不同的现实情况,在此本文的论述将只涉及到合同成立过程中存在的“合意瑕疵”的救济问题。
而就国际商事合同的调整规则而言,目前国际上一个最为重要的法律文件就是1994年国际统一司法协会通过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UNIDROITPrinciplesforInternationalCommercialContracts,1994.以下简称《守则》)[1]。该法律文件对国际商事合同的实践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合同的作用,为各国商人所广泛采用以作为其合同条款的补充或解释依据。虽然《通则》基本上属于商人法(lexmerctoria)的范畴,而不是一个国际性公约,不具有强制性,完全由合同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但是,由于它尽可能的兼容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法律体系的一些通用的法律原则,同时还总结和吸收了国际商事合同中所广泛适用的惯例和规则,并在本质上充分灵活的考虑到由于国际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断变化的情势对国际商务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对于指导和规范国际商事合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本文的论述将以《通则》的规定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和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所谓合意瑕疵(DefectiveMeetingoftheMinds),即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存在诸如重大误解、欺诈、胁迫、重大失衡等情形。依据《通则》的有关规定,针对合意瑕疵的救济措施主要有宣告合同无效和损害赔偿两种。鉴于篇幅所限本文拟仅对宣告合同无效加以阐述。
在此必须首先明确“宣告合同无效”(AvoidanceoftheContract)一词的确切涵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1980)》(UN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SalesofGoods,1980)中也有“宣告合同无效”这一表述,但《公约》是将之作为一种合同履行中的违约救济方式,与《通则》中作为违约救济方式之一的“终止合同”(TerminationoftheContract)这一术语,以及我国《合同法》中的“解除合同”一词属于同一范畴。而《通则》则是将该表述作为针对合同成立过程中存在的合意瑕疵的救济方式之一,其行使需要当事人的主张,这与《合同法》中的“撤销合同”一词属同一范畴。另外,我国《合同法》中的“无效合同”一词则是指由于合同的内容或目的不合法或有违社会公益或国家利益而当然无效,无需当事人的主张,有关机关在处理此类合同时可以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直接“宣告”其为“无效合同”。而本文的“宣告合同无效”则是指当事人的一种救济权利,必须通过向法院或仲裁机关主张来行使。
依据《通则》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错误(Mistake)。一方当事人可因错误而宣告合同无效。所谓错误,依据《通则》第3.4条的规定,是指在合同订立时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或法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假设(erroneousassumption)。根据第3.4条的注释规定,错误可分为事实错误(mistakeoffact)和法律错误(mistakeoflaw)两种。但并非所有的错误都能导致宣告合同无效,依据《通则》第3.5条第(1)款的规定,只有此错误在订立合同时如此之重大,以至于一个通情达理的人(areasonableperson)处在与犯错误方的相同情况下,如果知道事实真相,就会按实质不同的条款(onmateriallydifferentterms)订立合同,或根本不会订立合同。
国际合同法律解释管理论文
【摘要】
在国际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解释及其争议是经常发生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法律有不同的解释规则,因此可能会发生合同解释的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问题。本文认为,合同解释作为合同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问题,其法律适用规则也应是相对独立的。合同解释首先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支配合同解释的专门法律规则,其次适用合同准据法,特殊合同的解释则适用特殊的法律规则。
【关键词】合同解释法律冲突法律适用
严格履行合同既是当事人的义务,又是合同具有约束力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语言符号不是数学符号,它存在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缺陷,合同条款即使规定得再明确,也或多或少存在意思表示不明甚至缺漏。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合同解释的争议;如果争议申请仲裁或诉诸法院,仲裁机构或法院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该争议的处理问题。因此,合同解释也就成为合同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问题。合同解释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合同解释包括确定合同成立与否、确认合同的性质、发掘合同默示条款或暗含条款的含义,而狭义的合同解释只是明确合同条款的含义。[1]本文是从狭义上来论述的。
一、国际合同解释及其法律冲突
合同解释在国内合同与国际合同中的情形是不同的。对于国内合同而言,如果当事人之间对合同条款的含义发生争议,则可协商确定;如果不能协商确定而申请仲裁或诉诸法院,仲裁机构或法院就按照该国内合同法的有关解释规则确定。这里的争议发生在一国当事人之间,没有任何涉外因素,因而不存在合同解释的法律冲突,也就不存在适用外国法的有关合同解释规则的问题。
施工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摘要:近些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法律纠纷也呈现多样性、复杂化。为了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应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尽量避免施工合同的法律纠纷。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中三个阶段的法律风险的常见表现形式,并探讨如何进行施工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法律
风险管理与防范从施工合同形成、履行过程来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风险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招投标阶段,二是合同谈判签约阶段,三是合同履行阶段。笔者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如何进行法律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从而有效避免法律风险负担。
一、招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一)招标人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招标人在招标工作筹备阶段,严格遵守《招投标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对于招标人的要求。属于必须招标的项目,招标方式满足法定要求。招标人自行招标时,必须符合具备招标资质,不得违规自行招标;委托机构进行招标,严格审查委托机构的资质。招标文件前,法务部门应严格审查,避免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等相关内容。
施工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及防范
摘要:近些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法律纠纷也呈现多样性、复杂化。为了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应对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尽量避免施工合同的法律纠纷。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中三个阶段的法律风险的常见表现形式,并探讨如何进行施工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从施工合同形成、履行过程来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法律风险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招投标阶段,二是合同谈判签约阶段,三是合同履行阶段。笔者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分析如何进行法律风险进行管理与防范,从而有效避免法律风险负担。
一、招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一)招标人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招标人在招标工作筹备阶段,严格遵守《招投标法》和《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对于招标人的要求。属于必须招标的项目,招标方式满足法定要求。招标人自行招标时,必须符合具备招标资质,不得违规自行招标;委托机构进行招标,严格审查委托机构的资质。招标文件前,法务部门应严格审查,避免出现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等相关内容。(二)投标人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投标人在投标阶段,应成立投标筹备小组应包括经营部门、技术部门、人力资源、法务部门等全方位的工作人员。研究招标公告及招标文件,深入了解招标人的资金信用、经营作风和签订合同应当具备的相应条件,正确理解招标文件,完全领会业主意图和要求,详细勘察施工现场,认真审查图纸,准确复核工程量,让有类似经验的项目经理部参与和制定投标策略。投标人不得与招标人、其他投标人串通投标,如投标人串通招标人获取其他投标人信息、投标人之间串通报价等违法行为,发生串通投标行为均会导致投标文件无效,并产生不利的法律风险负担。
二、合同谈判签约阶段的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
版权运营管理中合同法律问题分析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版单位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其在版权运营管理之中,需要加大对法律问题的重视,从而保证自身稳定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以引进版权作品、确定著作权主体、完善合约内容为切入点,分析版权运营管理中合同履行需要重视的法律问题,同时从约定解决争议的方式、约定管辖的法院两方面入手,探究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中谈判签约环节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旨在发挥版权运营管理工作的价值,推动出版单位稳定发展。
关键词:出版单位;运营管理;法律问题
一、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中应重视合同履行的法律问题
(一)引进版权的作品。在出版单位中,在其获得外方著作原版及出版权、翻译及出版权的同时,需要关注在该作品中不同素材的授权情况。具体而言,在一部著作之中,其中会包含很多图表、图形、音乐、图片、文字、美术等不同类型的素材,而对于这部分素材,如果在著作中被大量的使用,那么就需要出版单位加大对合同内容履行的重视程度。假设: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外方作品的所属机构并没有将作品中关于素材的著作权授予我方出版单位,那么在后续的运营管理之中,出版单位便不可以直接获得素材的使用权利[1]。(二)确定涉外著作权主体。对于出版单位来说,合同的对方即为著作权人,但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权人并不一定为作者,可能是作者所属的主体、公司等机构。另外,对于作品作者已经去世的现象,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财产继承的问题,这同样属于法律问题的范畴。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之中,还需要重视著作权权属存在疑问或者不明确的问题,此时就应该要求合同对方出示相关的证件,并通过对方所属国家的登记公示系统对该作品的著作权进行详细的核查。(三)完善合约条款的内容。为了能够避免出版单位的版权运营管理中发生法律问题,就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完善合同中的条款:(1)以合同为基础,获得有效、真实的权利,即出版单位需要从著作权人或者合法人中获得授权,从而避免自身的资格存在瑕疵问题。(2)在合同中,关于著作权授权的相关表述应该秉承准确、清晰的基本原则,尽可能规避文字疏漏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出版单位与著作权人之间以通讯方式进行沟通,常常就会由于缺乏证明力的原因,导致合同的条款存在不清晰的问题,所以双方尽可能面对面沟通,将相关的内容均落实在书面中,提高合同的法律效力[2]。(3)在合同的条款之中,需要对作品的授权期限、授权地区等进行明确的界定,完善权利的种类,避免发生超范围行使的法律问题。另外,在合同之中,还应该将技术、市场的需求纳入考虑范围之中,加大对信息网络传播、修改权、转授权的重视,保证出版单位中版权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出版单位在版权运营管理中应关注谈判签约的法律问题
(一)约定解决争议的方式。在所签署的版权交易合同之中,常常会对关于解决争议的方式进行约定,从而在维护双方利益的条件下,提高争议解决的质量与效率。在合同中,关于出版单位与著作权人之间的争议基本有两种解决方式,其一就是双方协商解决,这需要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履行,但是在无法达成共识进行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就需要相关的机构、组织申请调节,这便是第二种解决方式。这对后者的解决方式而言,出版单位与当事人应该在合同之中对仲裁的条款进行约定,或者达成仲裁协议,从而将其基础向相关的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版单位与著作权人之间在合同中对仲裁方式进行了明确的约定,那么在双方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当事人就不能向法院提出诉讼。换言之,诉讼解决纠纷的方式与仲裁方式之间相互排斥,但同时,采用仲裁方式其具有明显的一裁终局的特征,判决书、裁决书具备强制执行的效力。通常情况下,出版单位在与外方著作权进行交易并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当事人常常会要求由外方仲裁结构解决可能发生的纠纷问题,针对这样的现象,出版单位应该以解决纠纷的便利性、成本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权衡,最终达成共识,规避后期合作存在的法律问题。(二)约定管辖的法院。在签订交易合作的过程中,如果出版社与著作权人没有对总裁方式进行约定,那么在双方发生纠纷的情况下当事人就会向管辖法院提出诉讼。针对这一现象,著作权人可以根据相关的规定与出版社之间约定管辖法院,而对于未约定法院的情况,则需要依法确定法院。具体而言,如果被告在我国没有住所,但是著作权交易合同在我国范围内签订、履行,或者诉讼标的物在我国领域之内,或者被告在我国范围内具有被扣押的财产,或者被告在我国设立了代表机构,那么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问题由合同签署地、履行地、诉讼标的物所在地、财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县政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关于我县《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县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7—8月,由县政协副主席谭新境带队,法制社团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县《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分别召开了有关单位领导、企业负责人、打工人员座谈会,听取了当前《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的有关介绍,开展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活动,并走访了永源稀土、福珍针织、晶星食品、鑫凯化工等企业。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基本情况
《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劳动保障领域的重要任务摆上了重要日程,依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稳步实施。
1、加强了学习宣传。《劳动合同法》颁布后,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全县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的热潮。一是在“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中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年初,县政府组织了“春风行动”招聘活动,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派出工作人员到各招聘区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接受咨询120人次,对350份劳动合同进行了审核。二是利用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周活动开展街头宣传。4月,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周活动,街头宣传期间,重点对《劳动合同法》进行了宣传,进一步渲染了《劳动合同法》的学法氛围。三是举办全县《劳动合同法》培训班。5月14日—16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举办了首期全县《劳动合同法》培训班,参加了培训的用人单位70余家,培训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政策等6项,通过培训,用人单位劳动保障法律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2、加大了监察执法力度。为确保《劳动合同法》顺利实施,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一是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活动。2009年元旦、春节期间,为预防和杜绝用工单位侵害劳动者的利益,县政府成立了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公安局、总工会、人民银行组成的联合执法小组,重点对工业园区企业、餐饮服务业、建设领域等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28起,为386名农民工追回工资56万余元。二是开展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和职业技能培训秩序专项整治。二月份,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工商等部门抽调人员深入到各个职业中介、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了联合执法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和职业技能培训秩序。三是加强了日常巡视检查。劳动监察大队人员经常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劳动合同法》执行情况,特别对重点单位进行精心指导,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时解答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政策难题,尽可能的减少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发生。
企业合同管理及法律风险防范
1相关研究论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研究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独立学科。2004年,美国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系统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内容。企业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商业风险及法律风险,国内企业普遍欠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据调查统计,中国企业实际投入法律风险防范支出仅有0.02%,仅占美国企业的1/50。近年来,国内企业的风险事件接连发生,反映出我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企业法律风险指因行为人做出违法行为导致产生的法律不利后果的可能性,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进行规避,内部法律风险的合同法律风险占据首要地位。合同法律风险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客观存在性、可知性、损失性与可控性的特点,按合同运行的不同阶段,可将企业合同法律风险划分为合同准备阶段的风险、合同履行阶段的法律风险与纠纷阶段的法律风险。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合同管理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败。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合同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我国企业最大的法律风险皆源于公司的合同管理,很多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缺乏制度贯彻及法律人才,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企业合同管理能兑现企业对市场的承诺,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经营活动与市场接轨,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企业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法律事务部门的合同管理职能包括合同审核、纠纷处理及合同监督。企业合同管理应加强事前的风险防范,发挥监控经营风险作用,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合同管理风险因素
合同风险包括管理风险与合同法律风险。管理风险是从合同管理的管理职能出发,间接影响合同管理的效果,而法律风险是从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控职能出发,直接影响合同管理的效果。合同管理风险根据公司的调研识别出组织结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合同业务流程风险等。公司应根据行业行政、市场环境等因素设置合同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风险考虑了各层管理人员的纵向方面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横向方面。合同管理部门是公司与其他公司交易的纽带,此环节存在很多风险。领导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或业务的成败,公司负责人对法律工作的重视能提高公司其他部门的合法运营态度。法律人员队伍建设也会直接影响合同管理的效度。每个企业都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制定制度是原则性的管理办法,具体操作业务需有规范的流程。管理制度由企业颁布,对整个企业运行效率与结果产生影响,合同管理同样需要整套的制度规制合同管理行为,才能实现企业合同管理规范化。合同业务流程在不同企业有不同规定,合同业务效率是企业合同管理追求的目标之一。合同业务流程最终目标是实现最优管理效果,如财务管理目的是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营销管理目的是实现销售最大化,企业要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在操作流程方面应体现出有效性。
3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
合同管理是动态的过程,合同订立阶段需完成双方权利与义务设定等,使合同顺利履行。合同订立阶段如不妥善处理,其产生的风险必然严重影响后续管理环节。合同订立环节风险防范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风险防范。在制定合同条款时应充分考虑相关法律风险来源及分布情况,才能避免发生合同纠纷。一些企业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外聘法律顾问,企业内部未设置相应的法律事务岗位。企业管理的法律意识淡薄,当风险转化为法律纠纷时便无所适从,导致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一些企业在合同管理中只注重合同的准备订立签署阶段,忽视了监管合同管理中的履行归档环节,最终导致合同失效。很多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法律部门无法有效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导致合同风险防控出现漏洞。合同主体资质审查是合同订立前首要完成的工作,供应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应认真审核供应商主体资格,不过度依赖现有供应商名录信息。约定合同条款对实现合同缔约双方权利与义务具有关键的作用。合同条款是缔约双方意见达成合意的产物,是确定缔约双方权利与义务的重要依据,如果合同调整约定出现问题,则必然会影响合同的成立与生效。合同条款分为合同主要条款及普通条款。合同条款内容包括缔约双方的名称住所、合同标的价款、违约责任、解决方式等方面。一些企业着手制定适合本企业经营发展需要的标准合同文本库,企业标准合同文本是合同当事人事先制定的文本,应用标准合同文本可减轻撰写合同条款的工作负担,保证签订合同条款完备,避免导致企业权益受损。但并非所有标准文本都适用不同的合同,需对合同条款的具体风险进行识别。合同标的是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合同中欠缺标的则合同不成立。合同争议核心往往围绕合同标的开展,标的物所属商标未注明会导致出现产品质量下降的法律风险。标的物品种、规格等约定不明,会产生履行争议的法律风险。在订立合同条款时,应使用规范的全称,避免使用有歧义的词汇。要核实采购标的物是否符合歧义采购计划,避免导致合同目的落空;对合同价款及结算风险,应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对合同标的物单价浮动定价,应确定价格标准,明确浮动范围,避免外部环境等因素导致价格产生较大偏离。合同履行期限是约束合同义务方履行义务的条款,应避免延迟履行合同方造成损失产生的风险,要明确约定履行起止时间。在合同订立时,双方应明确不可抗力的定义范围,事件发生通知义务双方应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以减少相应的法律风险。
政府劳动合同法实施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于20*年6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是调整劳动合同关系,保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重要法律。为推动该法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决定20*年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制定《*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办法》进行立法调研。成立了由分管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以及市人大代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从20*年9月以来,执法检查组召开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市与部分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国资委的汇报;听取了市总工会与部分区县以及企业基层工会组织,市企联、市工商联、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以及国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劳务派遣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有关方面专家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企业与职工面对面进行交流。11月3日,执法检查组召开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执法检查报告。下面,我就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执法检查组认为,劳动合同法实施近一年来,我市总体情况是平稳、顺利的,社会反映良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对新法的实施劳动者广泛表示欢迎和拥护,多数用人单位能够严格遵守。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中心,依法履行职责,加大执法力度,做了大量工作,我市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工作有序推进,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续订率明显上升。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我市地方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6.2%,城镇职工劳动合同续订率为93.9%,与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2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7个和1.8个百分点;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有所改善,其中,签订一年及以下劳动合同的占29.42%,同比下降31.74个百分点,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占18.64%,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占13.94%,同比分别提高9.18个和6.95个百分点。劳动用工行为不断规范,违法用工行为进一步遏制,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贯彻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积极开展劳动合同法宣传培训工作,为法律贯彻实施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律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及时启动了劳动合同法“百日普法”活动,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平台,大力宣讲劳动合同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组织现场咨询活动,发放《致用人单位的一封信》以及劳动合同法单行本、讲义等宣传材料,并举办了劳动合同法知识竞赛。同时,加强培训工作,组织以各级劳动保障干部、企业法人代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工会干部为重点的普法培训,共举办学习培训班1300余场,培训各级劳动保障干部、企业法人代表和劳资干部24.8万人,并对全市劳务派遣组织的法人代表进行了专项培训。市总工会、市工商联以及市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等社会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多层次、形式多样地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培训,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执行劳动合同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合同纠纷仲裁法律适用管理论文
一、关于确认合同效力的法律适用
1.确认合同的效力是仲裁庭的法定职权与职责。我国《仲裁法》第10条第2款规定:“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仲裁合同纠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认合同的效力。仲裁庭要审查合同是否已经成立,已经成立的合同是有效合同还是无效合同,有效合同是否已经生效。因为有效合同和无效合同的处理原则和法律后果是不同的。经过审查,如确认合同有效,该合同所约定的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受法律保护,处理他们之间的纠纷就应以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为基础来源:公务员之家()。如确认合同无效,则该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就不应依据该无效合同来判断是非和责任,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关于无效合同的规定去处理。由于无效合同的违法性,无效合同是当然无效,它无须经当事人主张无效,仲裁庭应当主动审查合同的效力,依法确认合同无效。它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的“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不同。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合同,必须有当事人一方提出主张和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才可以变更或者撤销,并且,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2.关于合同生效的法律适用。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合同法区分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概念。但上述合同法第44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合同自批准、登记之日起生效的,当然没有问题;但如只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而未明确规定为生效要件的,其法律效果如何就不明确了。对此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第9条作了如下规定:“依照合同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合同法第77条第2款、第87条、第96条第2款所列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而未规定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后才生效的,上述解释来源:公务员之家(),把批准和办理登记手续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作了区别。未办理批准手续的,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未办理登记手续的,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上述解释规定是恰当的。批准与登记等手续应有所区别。在《合同法》出台之前有关合同立法的表述上,在规定合同应当经批准的后面,许多都是未加生效的规定的。如《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七条规定,对合作企业合同作重大变更的,应当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第10条规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转让必须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后面都未带经批准才生效的规定。但是,这在当时是没有疑义的,因为《涉外经济合同法》曾经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国家批准的合同,获得批准时,方为合同成立。”所以,未经批准,应认定合同未生效。登记则不同,有许多是属备案性质的,如未规定登记后生效,未登记应认定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例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房屋租赁应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对当事人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而未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应认定不影响合同的效力,而不应认定合同未生效或者无效。当然,并不影响房产管理部门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行政法律责任。
3.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适用。我国《合同法》明确、具体地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因为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有强制性规定和任意性规定之分。只有关系国家利益、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市场交易安全等事项,法律和行政法规才设强制性规定;而只关系当事人自己利益的事项,法律、法规设任意性规定,允许当事人按照自愿原则协商决定。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又分为义务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是人们必须履行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定,法律的表述常用“必须”、“应当”;禁止性规范是人们不得从事某种行为的规定,法律的表述常用“禁止”或“不得”。
施工企业建筑管理论文
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法制经济,再贴近些说,是契约经济、合同经济。现代社会可以讲是合同社会。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与合同管理有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合同及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全过程就是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效,直至合同失效为止。我们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我方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切不可以为签了合同就万事大吉,把合同束之高阁,我们要防止由于合同管理不善而遭到的惩罚。本文围绕近年来建筑施工合同管理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一、建筑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合同签订阶段的问题:合同签订阶段的问题,常见的有:1、合同主体不当。合同当事人主体合格,是合同得以有效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合格的主体,首要条件应当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这里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虽然具有上述两种能力,但不是合同当事人,即当事人错位,也是合同主体不当;二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但却不具有上述两种能力,同样是合同主体不当。2、合同文字不严谨。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容易发生岐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的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有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可以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3、合同条款挂一漏万。就是说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常见漏掉的往往是违约责任。有些合同只讲好话,不讲丑话;只讲正面的,不讲反面的,不懂得签合同应当"先小人后君子"的诀窍,一旦发生违约,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4、只有从合同而没主合同。主合同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如建筑工程总承包合同等。从合同是指以主合同的存在为前提才能成立的合同,如建筑工程分承包合同及保证合同、抵押合同等。没有主合同的从合同是没有根据的合同,是"无源之水",而"无源之水"是不存的。5、违反法律法规签订无效合同。《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属于元效合同,而无效合同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目前不少建筑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有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实质也是无效合同。6、境外合同文本的疑问。我国加入WTO后,有些合同使用境外文本。由于国情不同、语言文字不同,加上翻译问题,这些合同文本存不少疑问。对这些疑问不能迥避,必须在合同上加以澄清,弄清其含义,或堵塞其漏洞,以免造成损失。(二)合同履约阶段的问题:1、应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在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不少负责履约的管理人员缺乏这种及时变更的意识,结果导致了损失。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作为承包方的建筑施工企业,更重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关键在于变更要及时。2、应当发出的书函(会议纪要)没有发。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是履约的一种手段,也是建筑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可惜这一点往往遭到忽视,结果受到惩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把双方有关工程的洽商、变更等书面协议或文件视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3、应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签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建筑公司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4、应当追究的动过了诉讼时效。建筑行业被拖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些拖欠没有诉诸法律,但当起诉时才发现已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无法挽回损失。超过了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等于权利人放弃了胜诉权。5、应当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合同法》赋于了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但大多数建筑公司不会行使。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不程进度款,建筑公司可以行使抗辩权停工,但却没有行使,怕单方面停工要承担违约责任,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问题更难解决。6、应当重视证据(资料)的法律效力的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不是所有书面证据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二、建筑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本文试图从治本角度去解决问题,因此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一)历史根源当今的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老的国有企业,大多数是从计划经济时期走过来的,不少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制度都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在计划经济年代,建筑施工任务是上级下达的,是按地域分工承担施工任务的,是按照财政拨款(加点企业自筹资金)结算的。一切都在上级计划控制之内。建筑施工企业只管生产,无须讲经营,更不讲什么效益。发包方给任务只需一纸"委托书",双方根本不讲什么合同不合同,只要有"委托书"就行。同样总分包之间不讲什么合同。因此,长达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年代里,建筑施工企业基本上没有合同这回事,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合同管理了。八十年代初期,建筑业开放改革,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出现了市场竞争,施工任务的取得再也不由上级下达,而是通过招标投标,中标的施工单位与发包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建筑业的广大从业人员开始接触合同,引入合同意识和合同管理,但由于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当时的合同是很不规范的,也没有什么示范文本,合同的内容过于简单和粗糙,甚至有漏洞,并由此引出了不少教训,交了不少学费。一项工程辛辛苦苦赢得的一丁点利润,到头来由于合同的漏洞,一场官司就输掉了,甚至赔上了老本。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深感合同的重要,深感加强合同管理的重要。对比八十年代初期,现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完善得多了,可以说基本到位。但三十多年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至今在合同与合同管理上仍然存在类似本文所说的12个问题。(二)认识根源主要是建筑业不少从业人员对市场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两对关系缺乏认识。首先,是对市场与合同的关系缺乏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市场的运作需要合同。《合同法》规定合同有三种形式:口头、书面和其他形式。这三种形式概括了市场全部交易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市场是靠合同动作的,市场主体各方都是靠合同去履行其权利义务的。另一方面,合同的成立必须以市场为前提。没有市场谈不上什么合同。合同是市场的产物,是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些业内人士不了解市场与合同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只顾到市场承揽任务,却不去签订合同或者草率签订,结果遇上纠纷就没有协商与调解的依据,或者依据不足。其次,是对合同与合同管理的关系缺乏认识。这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合同管理是合同洽谈、草拟、签订、履行、变更、中止、终止或解除全过程的管理。合同产生在合同管理的前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往往受到高度重视。一旦合同签订了,施工任务到手了,合同就束之高阁了,甚至忘记了,忘记了合同履行过程是实现权利义务的过程,而仅仅把它看成是生产过程,回复到计划经济的旧观念上去。因此,合同管理的问题大多数产生在中期和后期履行阶段。但这并不是说前期阶段就没有问题。前期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多数是由于急于签成合同而过于草率或者对发包人的迁就。正因如此,就产生了本文第一部分发的问题。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对市场来说,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实现企业对市场的承诺,体现企业的诚信,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使企业更牢固地立足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一方面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满足市场的需要,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使企业在履约过程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企业合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应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开展。成功的企业合同管理,是把合同的权利义务按职能分工分解到各部门,由各部门去履行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权利义务。只有这样、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可以说,企业合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子系统、分系统共同配合。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出来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部门之间的履约责任不明确、不沟通、不落实,造成失误。合同管理比其他管理更需要信息沟通和处理。(三)法律根源这里是指合同的法律根源。根源在于两个滞后:合同法律滞后和我们的合同法律意识滞后。前期的计划经济年代,我国没有合同法,因为计划经济不需要合同,也就不需要合同法了。我国《经济合同法》迟至1981年12月才出台。到1985年3月出台《涉外经济合同法》,1987年6月出台《技术合同法》。但三本合同法都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少新的合同问题在法律上是空白的。1993年修改了《经济合同法》,但这次修改只是临时性的,并没有消除合同法诸法并存和有关法规相互冲突的现象。直至1999年3月才制定了统一的合同法。由此可见,我国的合同法律是滞后的。换言之,在近二十年的开放改革进程中,在十年的市场经济进程中,我们所处的合同法津环境是不完善的。由于合同法律滞后,再加上上述的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我们建筑企业的从业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更为滞后,最明显的表现是不认识合同与合同法律的关系,订立和履行合同往往离开合同法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签就怎么签,缺乏依法订立和履行的意识,以致产生了本文第一部分的问题,造成不少失误和损失。我们说,合同法律是合同订立和履行全过程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合同要依法订立。合同法律的作用,从宏观来说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来说是规范合同各方主体的行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任何离开合同法律所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四)制度根源这里是指企业缺乏一套严谨的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管理未能体现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要求。由于存在以上三个根源,因而也导致了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滞后,跟不上合同管理的客观要求。建筑业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只有合同而没有合同管理。由于吃亏交了学费,于是开始建立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但很不完善。及至九十年代中后期才不断补充完善,由合同的洽谈、签订、履行、变更到中止或终止、解除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用制度规定下来。到目前为止,企业的合同管理,可以说基本上有章可循(不能说没有空白与死角)。但由于有以上三个根源,加上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有章不循的现象还不时出现。因此,也就产生了本文第一部分析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制订制度固然重要,执行制度更为重要。无章可循不行,有章不循也不行。而且,随着市场的规范运作和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合同管理上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原有的合同管理制度。为了帮助工程监督、检测从业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三、解决建筑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一)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又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可从下述四方面着手:1、选好人员。企业领导可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选择本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公开考评和竞争招聘方式选拔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把优秀人才放在这个岗位上。2、组织好在职学习。可根据企业与市场的实际,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在职学习。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布置学习任务,定期检查;进行短期培训;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分析总结;听电视讲座,参加法律专业或经济管理专业的考试。同时必须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以上努力,使其在岗位成才。3、选送有关院校深造。每个企业都应培养较出类拔萃的合同管理人员,所以应选择热爱社会主义、工作出色、有发展前途的骨干进有关院校深造。企业要舍得花钱进行智力投资。4、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他们的责、权、利,建立竞争机制,对有贡献的企业领域和合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通过以上途径,全面提升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思想水平、法制水平、语文水平和业务能力。(二)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和健全企业合同管理的组织网络和制度网络。组织网络,是指企业要由上而下地建立和健全合同的管理机构(包括专职机构和兼职机构),使企业合同管理覆盖企业的每个层次,延伸到各个角落。一般地说,大中型的建筑施工企业,总部应当设合同管理专职部门,分公司设合同管理专职或兼职部门,项目经理部应设合同管理岗。如果设有法律工作部门的,那么这个部门应当配合合同管理部门,起到法律咨询、合同评审、履约监督和组织仲裁、诉讼的作用。制度网络,一提指企业要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这些环节包括:合同的洽谈、草拟、评审、签订、下达、交底、学习、责任分解、履约跟踪、变更、中止、解除、终止等。二是指企业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合同管理制度。总部要建立和健全总的合同管理制度,分公司则根据自身的需要补充自己的合同管理制度,项目经理部也可以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建立和健全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必须根据我国的《合同法》和相关的法规,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合同法》是建国以来,特别是开放改革以来,合同管理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合同理论的实际运用。分则第十六章对建设工程合同,作出了专门的法律规定,更有利于我们建筑施工企业规范自己的合同管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特别是286条,历史上第一次赋予建筑施工企业,在该建设工程的折价或折卖所得中优先受偿的权利。《合同法》的大多数法律条文都可以纳入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之中。合同管理的组织网络和制度网络,构成企业合同管理体系。体系的动作,必须通过定期的检查来保证。要检查合同管理组织和制度是否适应合同管理的需要和市场需要。对不适应部分进行必要的调整。一句话,对合同管理体系也应进行动态控制,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三)积极参加"重合同、守信用"活动,提高企业合同管理水平。上述两项治理对策,都是企业内部战略措施,积极参加"重合同守信用"活动则是一项外部措施,目的是借助外部措施,推动内部的合同管理。"重合同守信用"活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合同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开展起来的,目的是提高合同履约率,维护市场秩序和经济秩序。企业应主动、积极参与"重合同、守信用"活动,营造"重合同、守信用"的氛围。是企业领导要主持制订开展活动的计划,明确当年的目标,指定合同管理部门,落实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并且定期检查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使活动持续、健康地开展。二是根据活动的六项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这项活动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这六项标准中最重要一项是:除不可抗力、对方违约、双方同意解约外,企业签订的合同履约率必须达100%。因为履约要靠企业上下的努力,靠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的配合,所以,必须同整个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其中合同管理首当其冲。100%的履约率,是对合同管理的最高要求,容不得我们半点马虎,否则,就不达标。这项活动对企业的合同管理,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严厉的约束。三是大力推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因为履约率与合同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好的合同文本有利于履约。"重合同守信用"活动要求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局推荐的这份示范文本,是根据菲迪克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结合我国建筑业开放改革以来的经验教训编写出来的,具有全面、准确、严谨的特点,有很强的操作性,是一份很好的合同文本。使用这份文本,将有利于堵塞由于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水平和语文水平而产生的漏洞,有利于明确合同主体的责任,有利于合同争议的解决。由于这份文本不是强制推行,而是只供参考和推荐,因而有些发包方不予使用,自行草拟。对于这些自行草拟的文本,我们应当在审查时注意对照示范文本,防止错漏或产生岐义。最好能够在"重合同守信用"活动中,动员发包方使用示范文本,以提高合同文本的质量。四是争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指导和支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合同的监督管理,争取共指导和支持,不但有利于企业宏观合同管理,还可以从微观上防止无效合同和诈骗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协调合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履约率,争取成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