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班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03:2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班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案例概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从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到周岩毁容事件,一个个惨痛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一项面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25%—30%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这些表现都可以归结为心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不仅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变得悲观、失望、消沉,并产生悲愤、恐惧、焦虑、忧愁、痛苦等消极情绪,还会带来生理上的影响,由心理上不平衡导致生理上产生各种病变。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生工作者需要深刻思考、科学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包括多方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尤其是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沟通,重点从学生自身角度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原因:
1.适应能力较差。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渡,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交际人群等都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能否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对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一个重要考验。
2.自我期待过高。有的学生在高中时是班上的尖子生,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并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是,到了大学后发现,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都是精英,许多同学的成绩及其他方面的素质都在自己之上,自信心受到打击。
3.学习就业压力大。大学生在学习上面临激烈竞争,在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时,更是充满了焦虑和茫然,没有方向,看不到希望。
4.感情纠葛。由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年龄较小、阅历单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完全理性地对待和处理与异往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发争风吃醋、单相思及一些其他矛盾和冲突,甚至出现失恋后的极度消极行为,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5.不良网络信息影响。进入大学后,他们普遍感到学习压力没有高中时那么大了,很多学生开始沉湎于网络游戏和不良网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大大缩减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时间,进而陷入孤僻、麻木、懒散、焦虑的心理陷阱,难以自拔。
三、解决方案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近年来,笔者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主题班会,并且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学会交流和自我减压,感受集体温暖,消除孤僻性格,走出思想误区。
(二)活动准备
1.让同学们每人写一封“灵魂信笺”。包括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和最想对身边的人(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等)说的一句话。
2.让每名同学在互联网注册一个微博帐号,并随时将自己的想法、心情更新到微博上。
3.成立“吐槽小组”,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获或者不快,畅快地“吐”出来,组长收集整理信息,征求学生意见,鼓励学生把愿意与同学分享的故事或者对社会热点现象的看法见解讲出来,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三)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让大家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起“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的理念。
2.分享灵魂信笺。主持人随机抽取同学们投到信箱里的“灵魂信笺”,并随机挑选一名学生在台前朗读。老师针对不同的“信笺”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点评,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发动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3.爱心关注。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微博留言在班会上宣读,引导学生在网络上关注这个微博,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学会互助互爱,交流学习。通过微博上的讨论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还可以帮助老师实时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4.一吐为快。由“吐槽小组”组得吐槽学生同意后在班会上将“吐槽”同学的心情或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公开,引导大家畅所欲言,一吐为快,老师给予总结和指导。
5.组织“心有千千结”游戏活动。请所有同学出列,分成3组(每组10人),每组中的九位同学任意随机牵手,形成一个大大的“结”,另一位同学在其他同学不松手的前提下把结打开,形成一个大大的“圆”,时间最短者获胜。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6.班会总结。老师针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和疏导,鼓励同学间多交流、多关爱,热爱生活、热爱班级,绽放自己年轻的生命。(播放汪峰的歌曲《怒放的生命》或其他励志歌曲)
四、启示与思考
笔者在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主题班会中,不断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梳理出的几点启示:
1.树立预防意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除心理障碍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树立超前预防的意识,不要等问题出现了才去解决。
篇2
在大学生活里,我们要度过4年,在不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不是很突出,比例也不高,但是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大学生受教育多年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都得到不少的提高。但出现一点问题我们也要关注。
一、活动背景
据调查,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而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咨询、讲座、宣传展等方式来帮助广大同学,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要求。因此我材料120126班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活动,让心理教育走进班级。
二、活动目的
1、 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营造大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氛围
2、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了活校园文化气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创建和谐校园
三、活动宗旨
提高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班
四、活动主题
我爱我,与幸福同行
五、活动方式
主题班会
六、活动时间
2013年5月5日星期日
七、活动地点
A栋108
八、活动过程
1、 由班长向大家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
5·25”心理健康日的由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是2000年5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发起,北京十多所高校响应,目的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一次活动。此后,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中学生发出倡议,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2、 提问同学们什么时刻你会开心的笑
3、 选出3队同学进行“心有灵犀”的游戏,游戏前问他们组成一对的原因。(游戏规则:由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物品名称,一位选手背对黑板,另一名面对着他用肢体语言向他描述,直到选手说出该物品。说出物品最多者获胜,有奖励哦)
4、 组织同学讲出其他同学的优点
5、 玩鸡对鸭讲游戏(最少要有四到五个人玩,人越多越好。每个人发一张纸。每个人在纸上针对另外某个人写下问题例:小王的头发为什么那么短?)。写完后丢在一个大碗里面。每个人轮流抽,如果抽到自己写的就丢回重抽。随意想一个答案,写在另外一张纸上。答案丢在另一个碗里,问题自己留着。问题抽光、答案写光后,开始玩:每个人轮流,先念出自己手上拿的问题,
再从碗里抽一张答案,念出来(抽到自己原来写的答案就丢回重抽)。
6、 由班主任总结发言
九、活动意义
篇3
据调查,在我国存在一定心理困惑及轻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30%,而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咨询、讲座、宣传展等方式来帮助广大同学,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要求。因此在今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即,本班特此组织开展心理主题团课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
二、活动目的
1、让同学懂得心理应注意的误区,通过活动,消除困惑,走出误区;
2、感受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从而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善待生命的每一天。
三、活动宗旨
“提高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班级。”
四、活动主题
“打开心扉,畅游爱的海洋”
五、活动形式
主题团课
六、活动时间
201X年5月19号
七、活动地点
主教楼403教室
八、组织者
XXX
九、主持人
XXX
十、参加人员
XXX全体同学及系主席团
十一、前期工作
1、申报团课时间和场地
2、准备团课材料
3、制定活动策划书
4、做好宣传活动
5、主持人做好准备工作
6、购买礼品
7、各个工作分配:
拍照负责人:贺瑞环
人员签到负责人:胡治中
流程记录者:贺瑞环
现场秩序负责人:胡治中
教室卫生负责人: 陈晓红
十二、活动内容
1、介绍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由来。
2、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南。
3、推荐心理素质教育影片
4、常见心理问题讲解
5、台上吐露心声(最近关心在意或发愁的事,谈谈其他同学的优点,想对某个人说一些话或提一些问题)(每位同学必须上台演说)(有问题当场讨论解决)
6、搞怪心理问答(参与者有礼品)
7、总结健康万岁
十三、注意事项
(1)要维持好活动中的秩序,不得有喧哗声,吃东西等;
(2)保持教室的卫生,同学不得乱扔垃圾;
(3)主题班会结束后各班委留下来整理残物;
十四、活动意义
篇4
(一)“机构到位”。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指导组委会,负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具体执行,同时各院设置具体负责心理的老师,各班增设心理委员,形成“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模式。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课程、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特殊学生心理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师资到位”。
学校层面突出专业化建设,目前我校专兼职咨询员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且大部分就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心理教学、咨询以及危机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层面突出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充分发货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的优越性,挑选责任心强、工作热心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工作者,经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对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三)“场地到位”。
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接受咨询和心理拓展的需求。
二、“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初显成效
学校积极践行"平行渗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各院学生骨干、心理社团、各班心理委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在班级层面选择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在寝室中选择寝室长担任心理调解员,突出朋辈互助队伍的建设。这一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实现学校———院部———班级———寝室的纵向联系与互动,也可以加强院部与院部,学生与学生横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工作,我校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即快速预警和及时干预双管齐下。学校还根据四级网络的不同功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一是“送出去”、“请进来”。学校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讲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心理案例解析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学生干部业务培训。;三是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三、“教育———测验———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立足教育。
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把心理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开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都会给入校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心理活动分类指导。就我校经济贸易学院为例,自2010年起,每年不定期邀请武汉理工等高校心理专家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三是心理团体辅导。切合实际的开展不同内容团体辅导活动,2010年学校以“寝室关系”为主题,给各学院代表寝室做了有关寝室融洽关系的团体辅导。在院部也经常开展不同内容的团体辅导,就经济贸易学院为例,在2011年为2010级学生做了“相识湖科”的新生工作坊、为2009级学生做了“我的团体我的家”的团体工作坊;四是就业心理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每到大二下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在第三上学期开设的毕业生求职心理讲座,在不同层面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焦虑,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好铺垫。
(二)实施测验。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心理学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了一套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这些量表的研制和使用,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心理测量常用的量表有16PF、SCL-90以及UPI等,三种量表各有千秋。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伊始,就启用心海导航系统,采用SCL—90和UPI系列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历年的心理测验,可以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就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类指导,积极做好预防、疏导、干预、治疗等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与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构建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主动咨询。
实施主动咨询措施:一是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帮助特殊学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疑惑,提高心理品质的一种措施。我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心理咨询,即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开展日常的、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即面向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进行团体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对特殊学生(就业困难、违规违纪、贫困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团体咨询和心理训练,保证咨询的针对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时效性;二是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探讨大学生建立早期发现,早期评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入学伊始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定期对高年级进行抽查。学校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心理月报制度,异常学生及时汇报制度、访谈对象反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四、心理教育实施途径多元化
(一)进入教学课堂。
学校在不同学期为各行政班级开设心理课程,将知识普及与问题探索、行为训练、案例分析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学校融课堂教育与心理训练于一体,通过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教育。
(二)步入宣传阵地。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宣传阵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使他们熟练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使有问题学生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三)融入校园文化。
每年五月为我校心理健康月,各院系举办特色心理活动,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心理知识竞赛、经济贸易学院的心理趣味运动会、机电工程学院的心理主题班会等。此类活动已成为心理健康月的校园活动品牌,对大力弘扬我校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篇5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92-01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具备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素养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除了专业教育之外,院校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教师还需要根据具体实际,优选教学方法,如生活化教学法、讨论法等,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一、注重生活化教学法,联系实际,增强体验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生活回归。由生活大课堂看,本身蕴含丰富多样的教育因素,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倘若教师巧妙的将心理教育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优选生活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则可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心理体验,让学生主动融入教育活动,把握相关心理知识,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巧,学会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纯理论式教学内容,而需结合学生实际,由社会生活方面优选教育内容,如情绪和情感困惑;生涯规划问题等等,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案例,比如:①有关适应的案例:未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不知道怎样安排自习时间等;②情绪困惑案例,如遭遇失恋等;③生涯规划案例,如不知道怎样选择就业方向,是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是先就业,还是选择继续考研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从而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态度,正确认识生活,有效处理生活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来看,并不是理论式教育,而是融合了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组织多种实践性活动,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自身体验。
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既可拓宽教育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教育。例如:为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教师可联合院校组织多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525我爱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主要;“525我爱我”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我的心灵故事”征文评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板展示。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心随影动”心理电影展播和赏析活动。此外,还可邀请心理健康专家现场咨询或者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从而让学生更主动的融入心理学习与实践活动,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教育。同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可协助合作,制作相关横幅、宣传板报、海报,甚至利用校网页、校广播站等进行宣传,营造和谐心理教育活动氛围。
再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关于“互联网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本课内容,并结合自身心理发展需求而选取或提出相关课题,比如《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分析》等等。而后学生合理构建研究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关于“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及应对”的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通过调查问卷、采访、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大学生挫折心理,并收集相关案例,归纳大学生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总结归纳影响挫折感的因素,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应对挫折的策略,以实践报告、演示文稿、演讲稿等形式展现研究成果。
另外,还可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们体会不同角色心理及其行为状态,从而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意识与学习热情。或者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述,反思自己的行为与心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便于迁移应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此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反馈互动作用。在新课程下,教师应注重生活化评价。既运用动态方法,将评价置于生活与学习环境下,如开展情境测验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自我反思,相互评价,感悟分享,记录成长;运用不同标准对每位学生加以评价,赏识教育,发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其自觉形成良好行为,提高心理素质。
二、把握讨论教学法,畅所欲言,感悟升华
所谓讨论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以找出解决方法并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展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问题性、体验性、独立性、主动性特点,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训练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由新课程标准看,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而讨论法符合上述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并在教学中使用。同样,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
比如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不少学生存在中度焦虑,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情,自由讨论,谈谈焦虑的形成原因,相互分析怎样消除焦虑,怎样需求帮助等等。再如讲授“大学生的爱情心理”时,教师可引导学习爱情心理知识,并组织恋爱心理讨论,让学生学会处理爱情心理问题。如烟台大学生开展恋爱心理讨论。课堂上,郭老师通过故事形式呈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恋爱心理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我最近总是梦到班里的那个女生,还幻想着与她在一起,我这是怎么了呢?”如此开头引起学生哄堂大笑。然后在快乐氛围中呈现更多的案例,诱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讲讲自己或身边的恋爱故事,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踊跃参与,学习如何处理恋爱心理问题。
当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方法远不如上述所说,还有问卷调查法,以了解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教育活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有效解决自身发展中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方式与途径,把握一定的咨询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操作,从而帮助他人走出各种心理困惑。
总之,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若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让他们乐于接受知识与教育,教师需要优选方法。而选择方法时,教师需要思考如下方面,以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注重课堂动态生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开放、多元、互动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学生经验,打破空洞说教,尽显心理教育活动的魅力,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J]. 成功.教育. 2012(09)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70-0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P.2-3)当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结合原则,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虽然以个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往往具有普遍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立足于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全面健康的发展来开展。[2](P.71-7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要开展普遍而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利用“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载体向全体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理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讲座,围绕大学生中常见的自我意识、环境适应、学习能力、情绪困扰、压力挫折、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问题,帮助全体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发展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竞赛等广泛的学生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自觉主动地培养优秀心理品质。
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且正在变化着的个体,在年龄、性格、行为习惯、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须注重不同学生的特殊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和形式多样的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在新生入学之初开展适应性和班级凝聚力训练,在毕业生离校之际开展助力未来的团体心理活动,对贫困生进行自信心提升辅导,对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学习能力帮辅工作,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健康网络心理的培养,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
二、坚持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科学研究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要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要借鉴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与此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如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为训练师等资格培训;通过校内外培训、心理工作坊、工作经验交流等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做好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工作者的指导与培训工作。
心理教育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性体现在工作过程中要把握尺度,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个性辅导,同时在辅导过程中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艺术。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充分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态度,认真仔细地倾听学生的问题,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要积极关注每个学生,把每个学生都看做是有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要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交往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三、坚持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预防矫治的初级功能和发展性的高级功能,即预防矫治各种心理问题和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3](P.121-1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实现初级功能,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如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建立完备的包括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问题应对的技能培训,以便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对心理预警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后期追踪与档案更新;做好学生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对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而及时的帮助;制定心理危机事件干预预案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大学生发展的实现上,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要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达到最佳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富有活力和创造性,成为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开展发展性个体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遇到的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个性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培养优秀意志品质,完善健全人格。
四、坚持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教育对象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社会适应、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遵循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恋爱、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就业、环境适应等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1](P.2-3)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指导系统工作的领导和开展具体工作的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规划和调控心理健康教育全局和过程,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专业心理学背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工作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
与此同时,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客体和对象,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主力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内因。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挖掘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能动性,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学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委员会或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的创意,自觉自愿的参与,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通过组建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生同辈、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与指导。
五、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组织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4](P.84)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征,把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共同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与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工作协同融合,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协同融合,开展职业心理测评、生涯规划与指导、毕业生就业心理援助等,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与学风建设协同融合,开展学习能力与兴趣测试、学习能力指导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司翔.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 荆州:长江大学,2014.
[2]黄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J].中国成人 教育,2008,(2).
[3]赵坤.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与体系 [J].教书育人,2013,(6).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贫困生;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60-02
根据有关高校资料显示:从20世纪80 年代以后,因心理方面问题而导致休学、退学甚至轻生的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随着中国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由曾经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人数增多。近10年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且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因此,高校应特别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2004 年“马加爵”事件,到2014年复旦大学生危害室友案件,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危机事件屡屡发生,而事实证明在所有危机发生前都是有前兆的,如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就能有效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目前,大学贫困生已经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关注,需要学校心理老师的积极干预。
1分析造成大学贫困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1)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的认识在不断增加,造成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且大学生中贫困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虽然各个高校已制定了相关政策并且在不断完善,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帮助贫困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对大学生今后毕业融入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贫困大学生易产生心理不健康的原因,包括家庭经济贫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校园生活不适和择业就业等原因。
(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人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半贫困生来自边远地区,同时,伴随下岗职工家庭数量增多,父母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往往省吃俭用,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贫困生从大学入学初期就考虑将来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父母、改变家庭命运等。当贫困大学生独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时,就形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
(3)长期以来,高考在中国一直备受关注,而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直只关心学生的成绩,从而忽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学生,在这方面尤为欠缺,除了学习,他们对其他方面知之甚少。进入大学之后的他们,远离亲人,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后,原来的常规生活被打乱,遇到的竞争对手远大于之前仅仅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因此而产生的焦虑、烦躁、自卑等心理渐渐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显得措手不及。
(4)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敏感,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性格都比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特点。大学阶段,是心理正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希望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但由于贫困的原因他们过早和过多地体味到了生活的艰辛,内心比较脆弱,常将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对矛盾和挫折更多选择的是逃避,这种自我封闭与对人际交往的渴望之间的矛盾使他们的身心极大受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他们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太愿意和别人进行沟通,在面对困难时也不愿意求助老师、同学和他人的帮助,往往自己独自承担。长期的这种心理负担,如若得不到积极的调释和疏导,将其深埋内心,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抑郁。
(5)情绪忧郁,内心焦虑是贫困大学生典型的情绪表现,主要体现为长期处于情绪低落,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而经济上的贫困、学业上的竞争、情感上的压抑、生活上的窘迫、对成功的急迫追求,人际关系不和谐等。于是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我认同感受降低,造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这又加深了他们的忧郁和焦虑。这种过度或持久的忧郁和焦虑会严重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严重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
(6)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和情感最复杂的动荡时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难以适应各种环境,在外界诱因(如家长期待)的作用下,形成自我期待,通过正确的自我调节才会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自己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个性特征和情绪也都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
2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对策
(1)不仅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资助,还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通过健全大学已有的助学体系,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目前国家在不断完善“奖惩助贷减”等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于一些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家可对贫困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学费减免,并优化大学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多种渠道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2)各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心理专题讲座、心理班会等形式向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分析,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基本心理调节方法,战胜自我。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通过咨询、诊断和治疗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入学初,通过单独谈话,了解贫困生的具体困难,及时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学生会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参与中健康成长,促进其社会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创业,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创造了充分接触社会的机会。
(3)对优秀贫困大学生实行多重奖项奖励,如助学金、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使家庭贫困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成为评奖对象,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完善高校助学贷款机制,开通高校入学绿色通道,让更多的家庭贫困大学生可以解决目前学费问题,免除后顾之忧。
(4)贫困生应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认知,学会客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参加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拓宽视野和人脉,使单调的生活得以调剂,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在活动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多向身边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培养外向型性格。能够乐观处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展望
关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但任何理论研究最终都要以如何应用于实践为终点,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促进大学生的幸福生活。就目前来看,关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理论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在实践中未发挥太大作用,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今后的学者们,还应在研究的理论成果如何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多下工夫,在实践中更好地帮助高校贫困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4).
[2]陶明达.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4).
[3]胡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健康心理学,2001(4).
[4]史小力,杨鑫辉.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4(4).
[5]黄希庭,郑泳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张金彦,王进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7]陈思.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3(25).
篇8
1.学习的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随着高考的结束而迅速减小.大学校园中也充斥着学科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类资格考试等等.面对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父母的期望,大学生们只能继续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个“小社会”,人际关系也较之于小学、中学变得相对复杂.如何和老师相处、如何和共处一室的室友或同学相处、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社会人士进行很好的相处都是大学生们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他们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3.依赖感的缺失
在中学阶段,学生多数离家较近,父母成为他们依赖的对象,即使是住校生也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依赖感和安全感,加之多数在本地区就读中学,相似的文化背景、口音、生活习惯和熟悉的环境也给学生带来精神慰籍.一旦进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大学集体成员来自于五湖四海,语言也多种多样,生活和学习习惯也各自有异,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之于中学阶段相对减少,失落感的产生和依赖感的缺失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发生畸变.
4.情感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感情较为敏感、易冲动,也对异性充满好奇,当他们在感情问题上出现挫折或者矛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适当的疏解内心的失落和愤恨,长此以往便内心郁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做出冲动的举动.
5.家庭原因
很多实例证明,很有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或是父母不和等等,家庭的不圆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需要家庭的温暖,而不圆满的家庭给予不了正常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更多关爱和精神支持,与孩子沟通也相对较少,种种的原因使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无论是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影响.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悲剧的发生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和伤害.而如何阻止或是预防这些悲剧的不再发生成为社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各个高校也已经逐渐开始行动:
1.心理安全教育现状
1.1心理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增加,高校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而心理安全教育便是其中一部分.然而高校安全教育过程却存在落于形式化的现象,课堂上的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深入到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将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认为通过课程考试就算是结束了,这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深入人心,学生也很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还是选择自我逃避,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而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寻求帮助.
1.2心理安全教育设施不够完备
在师资队伍上面,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是由某一职能部门或者辅导员来担任的,这一人群很少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这无疑会对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教育多停留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只是对现实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需要相关的仪器或设施来完成心理测试等工作,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用这些工具作为教学用品.
1.3心理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浓厚兴趣.自从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也逐渐进入课堂;高校内学生社团也经常采用展板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但是仅仅靠这些方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将此种宣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使有学生有心理问题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予以解决,这将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形式大多大于实质.
1.4心理安全教育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机制,理论教学结束后,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只是教学而没有成果检验这使得课程设置成为一种虚构.
1.5心理安全咨询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即使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安全咨询中心,然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学生们的心理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到位,面对问题时还是选择自我承受,这使得心理安全咨询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问题的解决更是望尘莫及.
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将心理安全教育融合在高校基层学生管理中成为一种必要的并且将会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很多高校正是在这样做.
2.1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多、距离感小
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主要是指辅导员,离开了父母的大学生们突然失去了依赖感,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迅速找到感情的寄托,而除了同学之外,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比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多一些.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减小戒备心理、放下心理负担,更容易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他更愿意跟有亲和力的辅导员诉说,这也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者通过劝诫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2.2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详尽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对问题了解的程度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解决速度,因为这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借助于他们工作的方便性,他们可以通过寝室走访、班长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到每个学生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他们能更快掌握情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这详尽的了解迅速找到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而这些恰恰都方便于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2.3基层学生管理者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心理教育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管理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基础的,不管中外都是如此.在教育管理工作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层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形形的问题,这使得他们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经验.而很多心理问题是具有相似性的,对待相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利用经验来更快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4基层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开班会、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这使得对这个敏感话题的提出没有那么突兀和尖锐,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不会让他们感觉这种教育是遥不可及的、不关乎于自己的问题.谈心等这种带有关心色彩的方式可以去除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的生硬感和距离感;他们也可以参用开展文化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欢乐和交流对于平时内向、自卑、自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利器.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 贫困学生 心理辅导 策略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72
On College Poverty Students' Psychology Counseling Strategies
XIAO Liquan
(Hu'nan Judicial Polica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31)
Abstract Poverty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ve always been the group with low psychological and health level among students due to family poverty reasons, etc. Therefore, college education workers, especially student counsel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poverty students, and assist them in facing up to self problems via concrete measures including creating fair and healthy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Key words Poverty students, counseling psychology, strategy, psychological quality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高校扩招,大学生生活费用逐渐提高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等原因,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一直维持着较高的水平。据统计,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仍保持占在校生人数的20%上下,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①近年来,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更是在网络上甚嚣尘上,这些言论看似残酷,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寒门学子上升通道相对闭塞的客观事实。这些现实困难让贫困学生背负着比普通学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②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掌握针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要努力使他们能在大学校园里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更加自信的迈出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的关键一步。本文讨论的即是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生辅导员,在心理辅导中所应当采用的应对策略。
1 营造公平健康环境――重要基础
家庭贫困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本身就面对了诸多的不利因素,他们无法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法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甚至在精神层面也相对匮乏。进入大学以后,贫困学生与家庭富裕学生这两个经济条件迥异的群体,经过群体认知有意无意的反复刻划和强化,产生了对大学生内隐和外显行为都带来明显消极影响的“裂痕效应”。③这不但直接作用于贫困学生和富裕学生,也对中等经济水平的学生产生了直接影响。其后果是强化了大学生的原始身份等级观念,恶化了校园人际生态,削弱了大学生应有的求学进取精神,让贫困生易于产生对学业的焦虑、对社交的自卑、对社会援助的疑虑。因此,高校教师、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原本总体处于劣势的贫困学子在大学里能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让他们看到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的希望,从而重拾信心,乐观生活,积极向上。
首先,高校教师应从自身态度出发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帮助学生淡化物质色彩,为学子们创建一个全新的、相对公平生活、学习氛围。其次,要扶正大学精神,充分认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取得的成就,鼓励优良的学习风气和勤劳自立的生活习惯,让认认真学习、独立自强、努力投身科学研究和自我建设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大家的榜样。第三,高校教师在与贫困学生交流时要关注他们自卑、敏感的特殊心态。与其互动时要注意自己的表述方式和对方的心理感受,尽量优化自己的言行,将不必要的刺激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限度。④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很多教师往往对贫困学生在道德品质上有着更高的隐性要求,比如认为贫困学生就一定要更加自立自强,一定要学习更努力,品德一定要更加高尚等。然而,在实际中我们看到,贫困学生虽然从不缺乏自立自强的典型代表,但毕竟他们也是普通人,甚至是比一般家庭的孩子缺少关爱、缺少教育,更敏感、更脆弱的普通人,他们也可能上网成瘾、厌学、消极、懈怠甚至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果我们对这些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或先入为主地给他们贴上标签,不仅无助于改善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反而会加重贫困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开展。因此高校教师不妨把他们看作普普通通的学生看待,摈弃那些固有标签,包容他们的各种缺点不足,对他们多鼓励,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待贫困学生,为他们营造一个真正公平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2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方式与内涵
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且贫困程度较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显著。⑤贫困学生其窘迫的家庭经济状况容易使其形成敏感、自卑、封闭的特殊心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大量的案例也证实了这一点:家庭贫困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较为自卑,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少数贫困学生不能正视自己贫困的客观事实,觉得贫穷是耻辱,感觉自己无法出人头地报答父母,并将痛苦深埋在心中,对生活和学习丧失希望,因此产生焦虑心理;一些贫困学生在面对社会中各种物质诱惑时心态失衡,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淳朴,在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上逐渐表现出与自己条件不相符的举动,表现出虚荣的心理特征;另一些贫困学生因多次获得助学金,产生了对助学金和社会援助的依赖心理,一旦助学金减少或未能获得,就心生怨气;还有一些贫困学生由于长期的挫败感,产生了很强的戒备心理,看待问题狭隘,遇事易钻牛角尖,不能正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无法正确评价客观事实,因此容易做出不理智行为。而以上种种现象归结起来,是贫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缺失。因此,我们在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其心理素质提升的训练。具体策略如下:
2.1 敞开沟通之门,重拾交流信心
针对贫困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封闭的心态,心理辅导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开展以人际交往训练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训练,让贫困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⑥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某些方面有所长,因此我们应有意的让贫困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使其得到身边同学的认可。例如某贫困生会做饭,可以在集体组织出游时安排他做一桌好菜给大家吃;某生在家经常帮父母干农活,可以在主题班会上让他介绍田间地头的趣事和农民们的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知识。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贫困学子们敞开心扉与同学交流互动,而且互动过后得到的积极反馈又能帮助他们获得自信,让他更愿意与他人交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2 正确面对挫折,锤炼毅力心智
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交友、恋爱甚至学习上都会遇到很多挫折,更加棘手的是他们对挫折的耐受程度也相对较低,如果无法正视挫折,容易产生焦虑、懈怠甚至自暴自弃等等不良情绪。因此我们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把握几个要点:首先,要教育学生正视挫折。要告诉他们生活中没有人能够避免挫折,古今中外有所成者,无一不是经历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无数次挫折,而经历挫折正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其次,要教会他们克服挫折。对于一些由于自己的过错和失误造成的挫折要勇于承认错误,担当责任,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人际交往上的挫折――与寝室同学产生矛盾,首先心理辅导老师要全面了解事实经过,再通过客观分析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症结,是由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还是交往中的误解?一步步帮助他们理顺思路,从而能够自行化解矛盾。第三,要教会他们避开挫折。避开挫折不是逃避困难,而是教授他们通过分析客观现实而选择解决困难的最佳路径的一种能力。最后,要教会他们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吃一堑,长一智,让挫折不再击垮他们,而是帮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睿智。
帮助贫困学生正视挫折,在挫折中成长,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高校教师在对贫困学生心理辅导时的最重要的一课。
2.3 端正价值观念,消除负性情绪
在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也尤为重要。一些贫困学生自卑于自己的家庭出身,不愿让同学朋友看到自己贫穷的一面,因此产生了相对扭曲的价值观念,极力包装自己。另一些贫困学生在获取了国家助学金后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习惯,⑦甚至部分学生因为争夺助学金而产生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一方面要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出身是不能选择的,家庭的贫穷也只是暂时的,不应为此感到羞耻;而个人的人生态度、努力程度、行为准则、学识高低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完全可以不逊于他人。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通过正确引导,使得学生的经济补助中无偿资助的比例降低,而通过勤工俭学和奖学金资助而获得的收入比例增加,让学生从经济上做到自立、自强,从而消除他们因经济窘迫和争夺助学金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总之,教师在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仅要全面了解学生本人的性格和家庭背景,还要充分了解其所处的人际环境,并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措施,以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应对贫富差距的挑战。对于那些正处于 “心理断乳”的大学生,应要求其接受必要的心理辅导,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和心理完善手段来调适消极心理。对于一些羞于参加心理辅导的贫困学生,我们也要耐心向他们解释心理辅导的普遍性和必要性,让他们敞开心扉,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解开心结,接纳自我。
本文系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家庭贫困学生心理辅导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曹成刚.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初步探讨――对渝西地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4-70.
② 梁军,何丽萍.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探析――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J].社会科学家,2011.6:109-110.
③ 胡年珊.大学生贫富差距的“裂痕效应”与和谐校园建设[J].教育评论,2008.3:48-51.
④ 肖汉仕,苏林雁.湖南省部分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10:857-858.
⑤ 胡春红.不同贫困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方差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333-334.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突破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构成从两个方面构成——德与才。所谓德,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具有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崇高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有健全的人格和进取的精神。德是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而高校辅导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承载的使命是崇高的。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保障16号文件精神和24号文件教育令以及十七大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和落实。我们的工作需要完成双重教育目标,不仅仅是管理,更多的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是保证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有创新和突破?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
一、找准自我定位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高校辅导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承载的使命是崇高的。从16号文件到24号教育令,以及学院对我们工资待遇的提高足以感受对我们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我们工作的认可。面对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工作理念为指导,以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强自我完善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真正理解“在塑造别人的同时更好的塑造自己”。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
一个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都有成功的可能性与希望。经常我们在学生管理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缠的,扰乱班级管理的学生。面对他们,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要听你的话,安安静静坐在教室学习?你的回答不同,对待学生问题的处理方式就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要工作?如果来工作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只是为了薪水,并不期望在工作中获得其他东西,不会快乐,也会倍感辛苦。如果你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对育人工作本身就充满了热情,认为自己工作充满价值,工作本身就能带来满足感,那么你工作着感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同样,如果你认为那些后进生坐在教室里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他自己也这么认为,那么你的管理中就会遇到诸多麻烦,他痛苦你也痛苦。那么,他为什么而来呢?请给每一个学生安安静静坐下来的理由。当你思考完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给予他们教室里的成功,有时候只是显示可能成功的重要性,一个人不一定随时成功,但他一定要活在有成功可能的希望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让学生多体验一些不同类的活动,体验不同的成功,激荡他们心灵深处,唤醒他们愉快幸福的心境。我的做法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的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要善于总结学生细小之处的进步和不断的赞美以及进一步的强化。记录他们成长轨迹,分享他们的快乐。这也是日后我们对学生实施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有效真实资料。
三、增强班级深度谈话的实效性
辅导员谈话其实是一项传统工作,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回归和强化,是解决公平与效果的必然需求。以前学生的趋同性较高,传统模式“抓两头带中间” 可以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但现在的学生个性化,独特性加强,需要一对一全面覆盖,这是一种必要的回归。谈话内容也要分阶段性,我们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段。频繁的对班干部的谈话对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因工作需要新接了两个二手班,大家都知道新接的班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最难管的阶段就是磨合阶段,也有人称为风暴阶段 ,是班级矛盾多发的阶段,对所有的班干部第一次深度谈话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召开完班会树立自己威信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找班干多次谈话并趁热打铁指导班干部管理,终于通过一个月的努力,逐步进入稳定阶段。同时我们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掌握谈话技巧学会倾听和共情,并能控制好自己的良好情绪,能放得开收得回。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深度谈话是也是消除学生思想困惑和心理隐患的必要途径。笔者带的2009级有个学生,在与他的初次谈话中,笔者发现这个学生与常人有些不同,学生吐露出自己的秘密,曾经患有人格分裂症,一度影响他的正常学习,经过治疗恢复之后重新返回校园,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他每天需要服用抗抑郁的药。笔者对他坦言能理解并愿意疏导帮助他,通过沟通建立了良好师生关系,每次当他突然抑郁觉得活着没意思的时候会主动告诉笔者,这时,笔者会用专业的角度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有一天笔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凌晨一点半他打电话告诉笔者,他的心脏砰砰快跳出来了,难受极了,他在医务室,医生说没办法治疗,只给他吸氧,他该怎么办?一听到这个电话,笔者迅速作出判断,进行危机干预,立即拨通他父亲的电话告诉孩子近期真实情况,同时告诉这个学生,自己马上到先稳住他的情绪,20分钟后老师赶到了医务室,见到本人之后立即从语言上对他进行精神抚慰,不断分散他的注意力,通过四个小时的不断地谈话与陪伴他的身体症状明显好转,终于等到早上6点钟见到了他的父亲,这时笔者才松了一口气,遗憾的是,这个学生因身体社会功能缺损中断了学业。所以有效的深度谈话能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出现心理变化进行判断,甚至在危机出现时提供迅速有效的信息与措施。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上一篇:防溺水主题班会总结
- 下一篇:教师节班会班主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