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人才范文
时间:2023-04-01 21:2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控人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15-02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企业对数控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培养方案,高起点地培养数控技术复合型人才。
一、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知识结构要求
1.“蓝领层”需求数量大,但相对比例将会有所下降。对于单纯操作机床的“蓝领型”数控人才,必须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机制工艺等)为基础,学习掌握“数控机床原理及应用基础”、“数控加工编程技术”和“数控加工工艺”,还需要熟练掌握“CAD/CAM”软件。可以预见,在企业对“蓝领层”的数控技术人才的数量有很大需求的同时,对其知识和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
2.“灰领层”数控人才需求的比例增加。对于“灰领型”数控人才,其中数控加工编程工艺员应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更加熟悉产品的三维设计,精通产品的加工工艺。另外,数控机床维修人员要以机、电、光和液(气)控制技术为基础,掌握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和技能。随着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进口的高档数控加工中心会越来越多,企业对“灰领层”数控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3.“金领层”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5.4%。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1.29%和20%。
对于“金领型”数控人才,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全面地掌握数控设备的相关原理与技术,具备数控设备研制与开发能力,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掌握网络技术。
二、数控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1.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我们对四川、重庆等地区进行了数控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主要调研的内容有“现有数控人才来源”、“现有数控人才学历状况”、“现有数控人才工作类型”和“未来数控人才需求量与层次”等。通过对调研结果(图1)的分析,在数控人才未来需求当中,编程人员占总需求量的7%,数控机床维修人员占10%。为了满足企业需求,我院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两个专业方向,优化了培养方案。
2.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院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了一些理论性较强且生产实际中基本不用的内容,成功实行了“融、并、删、减”的“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削减了《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学时,增加《CAD/CAM技术》、《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加工实训》等课程的学时,使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课时数超过40%。[2]同时我们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与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经过近几年的教改实践,我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已逐步形成了综合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1)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其基础理论知识一般都比较扎实,但缺乏实际经验,为此学院将他们到校的第一年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实战培训,重点放在工艺技术、故障诊断和排除等方面。(2)从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在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
4.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1)重视传统金工实习基地的建设。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加工技术。一个数控加工人员,如果不懂得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人员。所以,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时,也同时应重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训练基地的建设。(2)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为了满足高职教学要求,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3]近三年来,学院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本专业投入近1000万元,购买高速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车铣复合等数控设备与UG、Pro-Engineer等软件,目前可用于CAD/CAM设计的软件有CAXA、MasterCAM、UG、Pro-Engineer等,充实并完善了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建起了数控仿真实训室和CAD/CAM实训室。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实训教学任务。
5.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年来,本专业与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厂、眉山车辆厂、四川齿轮厂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各班级的生产实习或毕业实践主要在这些企业完成。本专业聘请这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企业优先录用优秀的毕业生,并及时向学院反馈毕业生的质量和对人才培养的意见。
6.实行职业资格制度。我院从1993年试办五年制高职以来,就已实行了职业资格制度。即将职业资格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使所有高职毕业生全部经过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学生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级工水平。经过训练本专业有99%的学生获得了“数控车床或加工中心中级操作工”证书。此外部分学生还参加了“数控工艺员”、“AutoCAD认证”、“制图员证书”等培训,获证率达80%左右。
7.不断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数控专业每年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进入企业,由校企共同实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培养计划。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包括“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毕业实践”等。特别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学生所完成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题目都是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生产课题,并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毕业后直接上岗,形成了“订单式”数控人才培养模式。[4]
三、数控教学改革的成果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作为我院的“国家级精品专业”,经过不断的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大力加强技能培训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在四川赛区预赛中包揽了3个工种的冠亚军,总决赛中有三名学生进入了全国前20名。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为学校赢来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韦富基.数控专业培养企业需求人才问题探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11):93-96.
[2]张晓红,赵长明,周敏.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育,2011,(20):44-47.
[3]张丽华.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112-114.
篇2
【关键词】德国;数控人才;培养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5-3518(2015)12-183-02
纵观全球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得较为出色的当属德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在中职数控人才培养方面,德国有着突出的成就。德国在数控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双元制的教育模式,积极运用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力量为数控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与技术支撑。目前,在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中职数控人才十分紧缺,加强对中职数控人才的高效培养刻不容缓。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德国在数控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吸收与借鉴,同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切实培养出大量的中职数控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1我国与德国在培养数控人才方面存在的差异
1.1培养计划的制定
在我国中职数控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培养学生使用和维修机床等技能而展开的,教师负责给学生传授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中职学校也设置了实训中心,提供了实训需要的相关设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另外,学生毕业必须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站在培养计划的制定角度来看,学校在培养数控人才方面主要针对企业对数控人才的实际专业技能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因此,在我国中职数控教学中,开展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系统化的知识基础。而德国进行数控人才培养时,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提高学生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加工生产而展开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育和培训,而且涉及到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中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确保学生高效快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德国数控人才的培养计划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组织,教育专家辅助,围绕客户订单而开展的一个过程,主要分为计划、实施和监控三大步骤,将学习领域划分清楚,制定具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分别是培训模块和学习领域部分,其中培训板块是由企业或者企业委托跨企业培训中心全权负责,而学习领域部分理所当然是由中职学校完成。双方协同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数控人才。为了确保培养计划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德国将数控人才的培养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落实到各个州,实现了各大院校对数控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1.2培养计划内容比较
我国中职学校在培养数控人才方面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注重培养人才使用和维修机床能力的技能,而且强调促进人才全方面的发展,将数控专业的学生培养成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数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与高,因此,中职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基础理论课之外还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在掌握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上,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考取更多的职业资格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从而才能促使学生更好的就业。而德国职业数控教育主要采用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学生需要进行为时2年的在校学习和1年的校外实习,毕业之后即将从事与数控相关的工作。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数控专业方面,凡事与数控相挂钩的内容学生都要学习,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数控专业人才。同时,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背景下,注重将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践,学校与企业保持时刻的联系,从企业中及时了解到当下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控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数控实际操作能力。
2德国双元制对中职数控教学的借鉴
2.1拓宽教育主体范围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双元制模式仍然贯穿于整体教育过程中。受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促使教育主体的范围也变得十分广泛,包括学校、企业以及公共事业单位等等。因此,通过各方面的协同合作,中职学生能够受到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效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德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值得我国借鉴和效仿,积极运用多主体的教学方式,有效推动中职数控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下,积极发挥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各自具有的优势,实行专业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践的原则,不仅能够显著丰富学生的数控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数控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具有实际操作实力的数控优秀人才。因此,我国中职学校在进行数控教学时,在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之上,加强与校外合作企业的紧密联系,从企业中了解当下社会对数控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2.3对中职数控教学阶段进行合理划分
在德国的数控教学体系中,合理划分了教学的各个阶段,针对教学需要,具体分为两大板块:职业学校教学阶段和企业实习工作教学阶段,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推动中职数控教学的顺利开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由此可见,我国中职数控教学完全可以采取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结合我国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阶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阶段明确划分开来。这样每种教学阶段的侧重点不同,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实力,确保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得到显著提高。
3德国数控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3.1明确中职数控人才培养的主体
受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影响,中职学校对学生实行数控教学时,应该紧密结合多方面的作用,实施高效地教学方式。因此,中职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协会都是中职数控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紧密结合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切实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为学校数控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经济与硬件设备支撑,提供相关的实践教育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数控的能力。
3.2采用理论与实践交替的教学方式
我国对数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中职学校在进行数控人才培养时,基本实行半学期理论教学半学期实践培训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后一年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成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交替的教学方式,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
吸取德国双元制的教学经验,夯实学生的数控专业理论基础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4对教学工作成果进行监督
在德国,教学成果监督是中职数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一旦学生尚未通过考试必须回校进行再次培训,切实增强学生实际数控技能。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德国在数控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我国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借鉴德国成功的培养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紧密联系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丰富学生的数控理论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切实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数控的能力,培养出大量社会需要的数控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4,(1).
[2]赵美惠.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8).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15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制造业是我国众多行业中发展相对较快的,企业对数据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对高职数据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以及能力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数控专业的很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牢固,技能方面不够强,不能很熟练地操作数据设备,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缺乏一定的耐心,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企业对数据人才的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改革措施。
一、企业对数据人才的需求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复合型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高级数控人员占企业全部员工的5%左右。就模具企业来看,无论是在企业装修方面还是技术改进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因此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从未间断。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国企对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大,很多个体、私营、合资企业人员都比较精干,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的人才能够达到70%以上,拥有大量经验的人才能够占总体的25%,而既有学历又有操作能力的数控加工人才更是社会最为紧缺的人才。
企业除了需求大量的数控专业型人才,还对数控人才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操作机床的数控人才需要以传统的制造技术作为基础,多学习一些数控机床原理、编程技术等知识,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以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目前市场对数控人才也有一定的要求:一是全能型人才。让工作人员掌握更多的综合知识,吸收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二是专业型的技术人员。作为数控编程人员应该有很强的软件应用能力,这种人员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在行业中也更加受欢迎。
面对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数控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整体化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数控技术人才。由于数控专业是新型专业,在教学改革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在实践过程中某个环节与课程不能很好地衔接,那么课程体系就得不到完善。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同时提高师资团队力量与整体素质,并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在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明确发展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基于企业数控人才需求的高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
(一)制订面向社会与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数控专业的教学要面向社会与企业,学校领导应该积极地与相关企业进行沟通,带领教学团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企业的职业岗位以及岗位人员结构等。了解了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后,就能缩小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培养人才的能力与综合素质,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经济发展带来的数控人才市场需求很大,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建立起相应的数控教学团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出人才的职业性与应用性,让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得更好。
(二)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应。课程标准是在一定层面上对课程进行评价与组织的形式,将工作过程作为主要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优化课程,同时制定出优化课程内容的标准,每门课程标准就是学生对职业的需求,它要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统一,只有确定好了职业需求,才能明确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工作任务更加的具体化,充分体现出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特点。由于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等级,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中也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通过三年的学习,让学生在专业与职业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在毕业的时候给予那些表现好的学生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将人才培养与实践要求相结合。课程的内容应立足于职业能力培养,根据数控机床的相关工作原理,来对数控加工工艺、程序编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教学,最终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专业性比较强,教学内容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改进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课程更加感兴趣。因此,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施,通过软硬件互补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按照合理的步骤组织教学,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具�w情况,开发出网络资源、微课等形式的资源,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又如,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加工产品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良好关系。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同时重视人才的实用性,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地与市场相接轨。高职院校还可以多组织教师团队到企业中进行考察,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将相关专家聘请到学校中讲课,参与到数控专业的实训中来。校企合作应该充分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多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建立起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相结合,这是由于校园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显示在办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无论是从培养目标还是课程的体系结构方面都应该对学生的素质与行为提出一定的要求。在管理方面,学校也要加大力度,在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向企业学习,从而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五)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加强技能鉴定。高职院校应该在数控专业中选出较为优秀的学生参与数控技能比赛,在进行比赛之前,学校要充分做好宣传与组织工作,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地参与到竞赛中并及时了解数控专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学生在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之后不仅内心感到自豪,对以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而学生能取得如此成绩都是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得来的,因此多让学生参与此类的数控大赛,不仅能培养学生以及教师的敬业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高职学生不仅要有毕业证书,还要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考的技能证书都是与行业相关联的,受到企业与社会的认可,这也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地组织各种数控调研活动,对考证同学进行相关的辅导,以提高考证的过关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4
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建设意见。2011年5、6月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更是两次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育部发出的教职成〔2011〕12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多层次的,不能只理解为专科层次,还应包含高职本科教育、高职研究生教育在内,而民办高职专科教育处于其中最低层次,因学校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走相对这个层次而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之路。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在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了解目前数控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应具备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制订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面向制造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数控加工与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及数控设备管理、维护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人才培养的能力结构
对于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数控人才,要求必须在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专业实践能力,除此以外,还应当具有相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具体如下:专业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技能和与之相应的知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社会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方法能力:具备从事数控行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
2.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其课程结构如下图所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通过公共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能力拓展课程共同保证。下图中,两侧栏内课程与中间栏内课程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两侧栏内的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中间栏内的课程按人的职业能力递进规律要求设置,从初级向中级、高级递进,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在构建数控技术课程体系时,不仅要介绍数控机床,而且要将传统普通机床内容安排在数控机床之前。在高职数控专业教育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进行数控编程与操作的强化训练。
3.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途径
(1)加强技能培养,工学结合,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又承担生产任务,甚至还可能是科研实体,承担教科研任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通过生产实践与企业同步,提前融入企业文化理念,熟悉企业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是掌握生产工艺,与岗位“无缝对接”。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大致做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校内已有资源,调整组建生产性场所;另一种则是直接引厂入校,校企双方各出一部分资源,以“校中厂”的形式为人才培养服务。前一种形式的基地所有权属学校,后一种形式的基地所有权属企业。(2)加强日常管理,做好职业规划,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民办职业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工作重点首先要放在加强日常管理上,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加强管理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由于民办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许多学生尚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既要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又要顾全其他诸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结合数控的行业特点和具体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数控职业生涯规划上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职业目标,有意识地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并教给他们掌握专业技能的方法能力和职业发展的社会能力。
三、人才培养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1.重视职业资格考核
人才培养的外在标准由社会、企业和家长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适应工作岗位和承担此工作岗位的价值,而重视和实施职业资格考核,其本质就是使学校专业教学与相关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相关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用职业标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民办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多数对文化知识兴趣不大,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强,因此,推动职业资格考核制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优点,增强民办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为优质就业服务。
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政府扩大对民办院校师资建设的扶持力度。民办院校受政策制约,很少参加各类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缺乏“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有力途径。比如各省教育厅、财政厅支持的省内培训,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国内培训、国(境)外培训、企业顶岗培训等,政府可以通过这些项目扩大扶持力度。(2)民办院校应加大师资建设投入,强化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加强考核和职称评定,提升“双师”素质教师待遇。比如有条件的民办院校应提供各类培训、继续教育机会,并给予财力政策支持;利用工资制度这一杠杆引起教师的压力,进而转化为不竭动力,使教师的竞争意识得以加强,促进教师水平的整体提升。(3)民办教师本身应当充分利用寒暑假等休息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和见习,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技能锻炼,保证重点知识与技能紧贴企业岗位需要。(4)民办职业院校利用人事制度优势,可以从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也可直接在企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直接承担教学任务。
3.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
根据民办院校培养对象的特点,过多的理论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改变原先简单灌输的知识传授方式,改变一纸试卷简单评价的方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按照“六步教学法”(即项目引入、信息搜集、分析规划、操作实践、质量检测、任务汇总与展示)设计课程教学,如数控技术专业的编程操作类课程就非常适合“六步教学法”,使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化为主动接受,这种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远比纯理论教学学习兴趣大,学习效果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采用过程评价与项目评价的方式,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代替课程考试、实践考核代替理论考核等,以提高项目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职业能力水平。
4.做好民办高职学生的人文管理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型;持续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01-02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要与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力争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且能面向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高素质人才。到目前为止,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性人才,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也从单一的学校办学转变为校企共享资源的办学模式,从单纯的依赖课堂教学转变为更注重实训,课程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但是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各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以及各行业之间、行业内部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各行业的用人需求。
现在世界面临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科技的创新突破,迎来了全球科技、人才以及教育的竞争加剧,这就迫切需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加快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发展,高等学校也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全面加速“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程。在制造业中,数控技术是重要的装备技术之一,也是工业化时代实现产品批量加工、新产品开发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自从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我国也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数控化覆盖率已经成为对一个国家或某个企业的制造技术以及经济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决定着制造业的发展。
在我国工科类、综合类的高职院校中都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一方面,随着计算机和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院校中传统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在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对学生过多注重专业课程和能力的应用提高,但忽视了对学生非技术性和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体现于健康心理以及人文素养方面,比如道德水平、价值观念、心理情感、意志品格等。
各高职院校都在研究教学改革方案,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数控专业技能人才,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还有待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要结合社会所需,通过教学实践,制定出符合现代化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服务于教学实际,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数控技术专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技能。
一、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教育要偏向于以“工作过程实践”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样可以避免知识面过偏、过窄甚至过专的问题出现,把专业界线淡化。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要加强综合性,削枝强干,让课程体系更具备较强的迁移价值,以及基本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进而使学生对科技发展趋势的创新潜能以及反应能力得以提高和增强。摒弃“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思想从根本上得以解放,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这也是激发学生潜力的基础条件。争取在注重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下,把学生的基础打牢,让他们具有更大的自我发展学习的空间。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考虑文理兼容;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高职教育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加强符合高职教育工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兼职教师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并且培养一批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学校特色、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专业、多才能的教师力量,通过兴趣培养教师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第二,优化资源配置,调整老师们的知识结构,要求老师们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第三,增强老师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注意提高实践水平。相关专业教师只有注重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完成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具备良好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兼职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兼职教师不仅要具备高职教师的理论水平,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水平,掌握一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专业上有一定的特长和技艺。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1.教学布局。在整个教学环节上实现“三融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融合;学校实训与企业实习相融合;毕业设计与企业研发相融合。
(1)“理论与实训教学相融合”。课程设置中,将理论教学知识,如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两门知识完全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实训基地主要承担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训,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实施边学边做、学做合一,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
(2)“学校实训与企业实习相融合”。在教学安排上,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到不同企业去实习,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顶岗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复合型技能。
(3)“毕业设计与企业研发相融合”。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研发项目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结合,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后续拓展能力。
2.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结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的重组与课程要求),数控技术专业适用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管理体系的构建等。
3.教学资源。
(1)教材。数控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中,以企业车间的实际加工零部件为课题,将数控工艺与数控编程的内容恰当地与数控操作相结合,讲述零部件加工过程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训内容,使学生以真实的零件为载体,了解并学会零件的加工过程。
(2)教学资源。实训教材有配套的实操练习。结合讲解工艺、编程及操作等内容,教学资源中配备实操练习,供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并配有实操练习报告,以便学生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教材配有生动的仿真加工演示。结合教材,将每个零件的加工步骤及方案一一进行仿真加工,并利用计算机的屏幕录像功能,将其加工过程记录下来,供老师讲解或学生自学时观看,直观且易于理解。使学生对零件的工艺方案与工艺过程有着深刻的印象。
(3)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模式。学生的成绩由学生、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综合评价。
学生:在评价主体上,转变过去那种把学业评价当作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鉴定和检查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状况最主要的评价主体。
教师:在评价内容上,转变过去那种单纯重视对学科知识、技能考察的倾向,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考察,如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等。
企业师傅:对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整个过程做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当今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社会对数控专业复合型、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应破除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构建与我国经济建设相适应并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顺应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与结构。在课程开发中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课程内容职业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对相关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等内容进行综合。
参考文献:
[1]程柳,张景书.德国高职课程体系探析及其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2013,(1).
[2]陈志刚.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模具专业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3]王军红.高职教育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2013,(9).
[4]王军红.高职教育发展策略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1).
[5]邓三鹏,蒋永翔,徐小力.基于级联粗糙集的数控机床智能诊断方法的研究[J].机械电子工程,2011,(4).
[6]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7]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西北职教,2006,(9).
[8]H.-J.巴尔博士,2010年中国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继续教育与发展协会报告材料[Z].2010,8.
[9]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篇6
关键词:高端技能人才;多轴加工技术;资源配置
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形势迫切需要大量高端数控人才,这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然而现状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从总体水平上仍处在世界制造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尽管单机经济型数控机床普遍使用,中、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数控技能型人才。但随着数控专业学生大量增加,行业低端岗位就业热的慢慢降温,“数控操作工和扫地一样,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隐忧将会进一步暴露出来。从全球数控行业的发展方向看,普通数控机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加上数控机床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步具备自诊断、自适应控制、逻辑分析判断等功能,除少量高精尖制造行业外,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对操作者的要求将降低。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特别是航空航天、核电设备等产业的高端数控机床需求大增,然而代表多轴加工技术的多轴联动数控设备和产品工艺大部分来自于进口;同时,掌握数控多轴加工技术的数控高端人才匮乏,客观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中、高职院校的数控人才培养体系只能满足经济型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需要,从国际上看属于初、中级水平,其结果影响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分析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研究高职高端数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的问题。
一、数控技术高端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和瓶颈
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的关键三个要素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只有深入调研、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创新数控技术专业高端人才培养的体系。
1.由企业技术转化到教育的周期,造成高端人才培养体系的滞后
以德国为例,企业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转化到教育的周期一般为5年,我国技术与德国差距在15年,说明我国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德国的差距至少在20年。
以技术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关键能反应出技术岗位需求,达到用人单位的满意,并实现多轴加工培养目标与现代技术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些顶层设计不好将制约专业整体建设,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2.适应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项目实施以来,教师通过顶岗实习、外出培训等培养途径,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显著提升,但由于受高端设备应用和地域制造业水平的制约,掌握高端制造技术水平的教师数量偏少,从而影响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开发,更谈不上教学方法改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时教学模式改革关键因素是教师,因此这一瓶颈必须打开,否则一切都是免谈。
3.生源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
随着全国入学人数的减少,招生竞争造成学生水平已参差不齐,而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需要学生具有可持续和灵活的思维能力,按现在招生体制,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又具备高端技能是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4.高端设备价格昂贵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要因素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理论,同时,需要学生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加以锻炼,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效果。目前,国外单台高端多轴数控设备价格昂贵,造成教学成本显著提高,很多院校通过多种途径增加的实践条件,从目前看基本满足普通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条件好的院校,即便具备满足高端数控人才培养设备,但数量肯定不足,没有实践教学条件或实践教学条件不足,再好的师资条件、再好的课程设计都将无法实施,满足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落空。
二、数控技术高端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办学条件和环境,本着为高职教育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和对策。
1. 以校企合作为突破,解决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制约问题。缩短企业技术应用与教学转换周期问题,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解决设备投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制度环境,最佳途径是从深度与广度开展校企合作,当然,校企合作形式需要探讨,诸如合作办学、订单班培养都可采用。
2.充分发挥数控技术专指委在职业教育中作用,实现资源配置最大优化。数控技术专指委是机械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汇集全国数控教学的专家和企业资源。建议成立由企业、学院组成的联盟,解决多轴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开发特色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库。发挥第三方服务的职能,分析制造服务和教育服务供需双方的需求,并分类,定制具有一定规模的个性化培训;能够协调师资培养的企业环境,让师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和虚拟环境中。
篇7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创新型人才;企业生产设计流程
一、由现行数控人才状况导入
据调查,从事机械行业一线技术工人绝大部分操作内容只局限于某一部分,转岗做其他事情又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训,工人缺乏全面发展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举个例子说数控车工人只会操作数控车床,机床出现了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学校对2012届机电部毕业生共300人在企业适应情况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
图表 1
从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首岗适应较好,但多岗迁移能力较差。所以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观念应该转变一下:操作型向创新型的转变,即以技能训练为基础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实现这一转变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改变教学模式。
二、引导式教学理论
引导式教学法是德国奔驰汽车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而开发的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借助专门的教学文件,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需要按照给定的引导问题,学习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建立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
2、引导式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计划能力。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要求技术工人对技术更新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生产领域里,对产品的重大决策,不仅是产品的设计过程,而且也发生在产品的加工过程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独立分析能力、工作计划和决策的能力。
企业引导式教学的流程建立如下:
图表2
三、引导式教学在数控实训中的实施
下面以项目载体“兵的加工”为例,探索引导式教学在数控实训中的实施过程。
一)引导获取信息――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获取信息即解决“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学习并研究老师提供的加工任务引导文,由教师那儿得到的资料,如零件图、材料表等。
任务引领图纸展示,以项目“兵”为载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拟定加工方案,然后再实施加工校验方案的科学性,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技术要求:未注公差按IT14,表面粗糙度Ra1.6
图1. 项目实物 图2。项目图纸
构建问题框架,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以下是问题引领:
问题引导单 自主学习 学习结果
图表3
答案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能力范围内,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独立自主分析思考,有困难在老师帮助下完成的。学习资源多元化,可以是机械设计手册
或网络资源共享等,其中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回家也可学习。
二)引导制定计划――课中学习分析,培养创新能力
制定计划即“解决应怎样干”的问题。其内容包括:
1. 制定分步加工的工作计划。
2. 确定所需的设备和工具。
3. 确定质量控制体系。
4. 完成计划的时间要求。
兵的加工中需要制定一些工艺文件包括:加工工序卡、数控加工程序单、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把这些文件进行集中整理,形成计划书。
图3。计划书样本
三)引导作出决定――课中培养学生的重大决策能力
作出决定即“确定加工方法及设备”。以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和质量监控单为依据,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并最终作出实施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决定。这一环节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检验计划的可行性。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毛坯的决定
根据图纸要求,毛坯尺寸确定为长80mm(考虑装夹要求),直径为40mm.考虑材料价格经济性,选择45钢。
2. 工艺路线的决定
根据其表面加工方法及加工顺序的原则,各小组确定零件加工的工艺路线,然后小组讨论其科学性,模式如下:
工序1:车右端面,打中心孔,车外圆
工步1 夹毛坯外圆,车端面,打好中心孔。
工步2 粗车外圆
工步3 精车外圆
3. 测量工具及刀具的决定-----树立质量意识,科学选择工量具
测量工具选择:外径测量用螺旋千分尺,长度测量用游标卡尺,圆弧样板。表面粗糙度用对比样块。刀具选择:兵的外形是复杂成形面,直径变化又大又小,考虑干涉情况,应选择刀尖角较小35°菱形车刀或圆弧R刀。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形状选择正确的测量工具及刀具也是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的体现。
4.加工程序的决定
程序的正确性是数控加工的重要保障,所以加工之前应确保完全正确。可以借助仿真软件或通过机床的模拟加工过程进行检验。
图4. FANUC OiT操作面板
仿真流程:设置刀具―设置毛坯―对刀―仿真加工。检验完成后,确定程序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
四)实施计划――实践操作中检验成果
实施计划即“加工零件”。按照工作计划,以小组分工方式实施计划,学生独立完成零件的加工。每小组3人,分工明确,先一人主加工,另两人作为助手观察记录,后进行岗位轮换,避免学生在加工流程中的学习偏面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独立加工的安全性、规范性,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实施计划分以下几步进行。
加工计划实施流程
1. 视频感受。通过视频展示加工过程,学生观察思考,感知正确的加工过程。为下一步技能训练打好基础。
2. 教师示范。教师示范过程中讲解正确的加工方法和测量技术。
3. 学生模仿。教师现场获取教学信息,强调加工注意事项并强化安全操作意识。
4. 实操加工。本环节是计划实施的真正开始,也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
实操加工过程
五)控制――引导思维分析改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
控制即回答是否完全满足零件要求的问题。学生根据已制定好的质量监控单,对劳动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质量监控并填入相应的表格。这些措施用于实现以下学习目标:
1. 重视和评价产品或劳动过程的质量。
2. 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估。
3. 认识错误或发生错误的根源。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测量零件,用合理的量具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学会正确处理数据,做出判断。同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当然在老师的引领、启发下完成的,是创造性培养的最佳时机。只有对做过的事情学会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创新。
产生废品的知识链接(学习资源提供)
表面粗糙度偏大的原因可能有:刀具刀尖磨损,背吃刀量过大,进给速度过大等。
工件夹伤或夹紧变形的原因可能有:在装夹时用力过大,工件夹歪,零件表面和卡盘表面不干净等。
形位公差超差的原因可能有:二次装夹时未校平,机床精度影响等等。
尺寸精度超差的原因可能有:机床精度影响,卡盘定心精度,刀具磨损,切削参数设置不合理等等。
六)评定――下次做得更好
项目评审也重在过程性评价,特别是学生在过程中参与程度,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要给予充分的评价。以下是多层次评价流程:
A、学生自评 ―学会反思
每组选出代表,对本组产品进行论证说明。重点从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安排、加工方法、刀具选择、切削用量、产品的加工质量、成本核算等方面来进行阐述。教师建议学生就如何使用刀补保证尺寸精度讨论。
B、小组互评 ―团队力量
根据各组完成情况,各组间分别对彼此加工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C、教师评价―体现综合
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价。重点是肯定同学们的成绩,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要根据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同学们知识运用上的一些不足以及同学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解决能力进行评析,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评选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小组和同学进行表扬。
三、 引导式教学的实施成效
引导教学作为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工业技术。本学校采用这种教学法刚在起步阶段,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看到了一些成效,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学生能自己制作一些简易夹具。
在数控加工过程中,一般的零件由于形状简单,用卡盘装夹足够。但是对于形状复杂的零件,加上长度有限,装夹十分困难。以加工奖杯为例说明制作夹具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学生也有能力进行创新工艺。
图5.奖杯
工艺分析:零件形状复杂,装夹困难。毛坯长度仅有106毫米,用一般方法没有办法。
可以采用以下办法实施加工。
结构改进―采用自制夹具加工奖杯
学生自制螺纹芯棒夹具
既解决了装夹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形位误差的问题。
2.学生能写计划书。
以往学生只知道做,而不去考虑写规范性文件。做到哪,算哪,这不是很好的职业素养。现在实施了引导文教学后,能在加工前准备计划,加工后又能修改计划,做到有文件可依、可查。这是与企业生产设计接轨的,为学生以后工作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3.学生在创新比赛中获奖。
有我校夏冬同学制作的半圆自动切割机获杭州市创新比赛一等奖。他的成果给企业带来利益。用他的话来说,只要看到有不合理的结构,他都要去改进创新,提高更大的效益。还有一些同学设计的定位教学圆规,也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果。
四、 几点反思
职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是有限的,在分析这一环节会遇到很大挑战。这完全靠老师怎么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了,怎么去引导学生了。包括有效的项目载体,有效的教学手段等等。
不过,人才培养模式从基于操作性向创新型转变作为导向永远是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首岗适应,多岗迁移”是对学生的负责。只有这样,人才会创新,企业才会发展,国家才会富强。
参考文献
篇8
论文关键词:数控;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一、制造业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
(一)大型企业普遍拥有专责数控编程人员,这些人员57%由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承担,专科、中职学生从事该项工作人数少的原因:一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偏见,二是专科、中职学生的CAD/CAM能力与企业要求不接轨。在这类企业的专科、中职生主要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
(二)小型加工企业和模具企业对数控人员的编程、操作一体化程度要求较高,为中职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数控维修人员普遍不足是各企业的一大特点,当前数控设备的完好率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国产机床维修跟不上,进口机床修不起。用户缺乏好的维修人员。特别是机床生产企业,维修的不及时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瓶颈。用户购买设备对售后服务的关注程度在提高,这对数控类人才培养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维修力量不够成为影响完好率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是目前企业急需的数控人才。
二、数控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1、数控类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存在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存在差距等问题。部分学校因实训条件所限,仍以理论讲授为主,造成学生数控工艺知识和能力不高,编出的程序企业不认可,不能满足就业要求。
2、实训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符合度偏低。部分实习实训中使用的刀具、材料乃至机床还是为教学专用的,这种实训方式虽然经济、安全,但同时也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的理解产生误导。容易给学生造成追求形状,不注意质量,忽视装夹、找正、切削用量选择等坏习惯。这是我们毕业生不如企业自己培养的工人的主要原因。
3、教学内容与先行企业运营软硬件要求相对滞后。如CAD/CAM当前我省企业主要采用CATIA、UG、PROE以及MASTERCAM等软件,我们却很少使用,这是大企业数控编程这一技能型企业长期使用研究生的原因之一。
(二)数控专业师资的实践能力不足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而师资建设却跟不上发展的要求,对课程进修、实践进修重视不够,投入偏少;缺乏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方法;缺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材等进而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师存在着数控加工实践能力普遍偏差的问题,有实践经验的本科以上技术人员在企业都是宝贝,学校很难引进。因而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这也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三)数控实训设备条件差,数量严重不足
数控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通过实践体验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受实训经费和实训场地条件的限制,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达不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训效果并不好。
三、提高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一)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也是凝炼发展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企业作为办学主体或合作伙伴,全过程、全要素实际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有利于提高数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企业的需求是职业院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本着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原则,共同制定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教学的顶层设计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模式。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1、完善职业院校用人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具有“双师型”能力教师的积极性。从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是最直接的方式。
2、建立师资配置继续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实训基地的作用,加大现有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又好又快的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3、丰富和创新教师培训形式。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项目,运用聘用、考核、评估等机制倡导教师培训与进修,派遣教师到企业或其他院校进行短期研修和讲学,有利于师资培养、课程建设及提高课程质量。基于此点的交流与合作,使双方不断地请各自所所熟悉的教师加入,形成一个合作交流的网络。随着教师之间交流的深入,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内容的不断加深,又会推动教师所在学科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良性循环,为培养“双师型”人才构筑出一个平台。
(三)加强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立教学实训和生产顶岗制度,使数控实训基地成为实现“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基地。在这里通过基本的企业化运行模式达到“练会教师,教会学生”的目的。
篇9
关键词:数控技术;职业能力;培养方向一、研究目的
1.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索。
2.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把我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重点专业。
3.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状况调查,研究分析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分析基础
1.调研企业。
通过面对面交流调研的企业有韶钢机械制造厂、韶关轴承厂、韶关齿轮厂、广东翔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珠海粤裕丰钢铁有限公司、泰都钢铁铸造有限公司、中山高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鹤山皇冠制罐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通过等其它方式调研的有中山立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
企业的选择依据首先是区域原则,以韶关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其次是关联原则,即是我院校外实训基地,或有我院毕业生和顶岗实习学生,或与我院有一定校企合作的企业。调研企业的分类如表1所示。
2.调研内容。
我们在问卷中将岗位能力分为5个方面,开展了6类重要性调查,本文在此对其中相对重要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问卷中需要受访者按重要性排序,在统计中我们按排序进行线性等级赋分,如第一位赋10分,第二位赋9分,依次类推;若第六位以后未排序,则全部计为5分,依次类推。
三、职业能力分析
1.数控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数控加工应用能力重要性分析。
如图所示,列在第一等级的“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精度控制”历来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列在第二等级的“数控机床维护”和“夹具装调”与以往的各级各类调查相比重要性增加明显,这说明企业现在更加看重学生的“操检合一”的岗位能力,同时我们在设计问卷时新增的最后一个选项“夹具装调”获得了出乎意料的高分,这为我们今后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数控加工编程”“加工工艺设计”重要性略有下降,是否与企业近来产能恢复而产品种类相对稳定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2.数控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数控机床维护能力重要性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个趋势:和以往的各级各类调查一样“故障诊断”高居第一位,而原来具有较高重要性的“机床装调”此次调查排列最后,对于加工企业来说,机床装调交给更为专业的厂家来做是首选策略;“PLC应用”“电工电子测量”“电气控制识图”等电方面的能力要求重要性增加,这可能与新技术首先在数控产业产生萌芽并迅速发展发展有关;“液压方面的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也有所增加,数控机床维护能力中的“机电液”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在悄然发生改变。
3.数控人才岗位职业长效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我们设计调查问卷时,在职业长效发展中各抽出三个选项,希望能对历来就争论不休的“做人做事”的问题有一个答案。从上图可知,区分度较差,基本是不分伯仲,“做人”总评略占上风的局面。为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又按企业的类型进行分类分项统计,一些有趣的结果浮出来:对于合资企业和发展速度较快的企业“做事”更重要,对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做人”更重要;在关键能力上,合资企业给“身心素质”赋了最高分,国有企业给“团队合作”赋了最高分;在职业能力上,合资企业认为“持续发展与提升”最重要,而私营企业认为“技术基本能力与经验”最重要。
四、主要结论和专业建设建议
1.基于职业长效发展在对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要求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变化,笔者会在今后的专业改革与建设中加以密切关注:第一,在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加强“识图与绘图”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数控加工应用能力方面,除重视“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精度控制”训练外,要适当增加“数控机床维护”和“夹具装调”方面的课程开设,提高学生“操检合一”的岗位能力;再次,在数控机床维护能力方面,要适当增加“故障诊断”和“电液”的内容;最后,在生产现场管理能力方面,除了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外,也要强化学生的计划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策略选择能力,使学生具备自我成长、持续发展的能力。
2.在数控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上。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建议强化基础技能教育,简化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验,拓宽专业课知识面,增加综合技术课数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提倡适度的专业交叉,加强应用技术动手技能的训练,训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3.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我院数控专业在设备上的投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具有职业长效发展能力的人才。
篇10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28-02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正朝着高速、精密的方向发展。数控加工技术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优势,是其他加工技术所不能比拟的。随着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更新换代,数控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对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研究方向。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各企业需要大量的数控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占需求量的70%左右。针对数控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明确的,但具体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却千差万别,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烙印,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培养目标有距离,使得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二是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及职业标准脱节,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性。三是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缺乏了解的情况,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讲解和训练,而将具有针对性的岗位训练放在次要的地位。四是现阶段普遍采用的考核方法陈旧,更多的还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缺乏针对技能的考核。这样就导致理论和实践环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脱节,所培养的学生难以被市场和企业认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拟结合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际,对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做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等技能,具备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数控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做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生产真实产品,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利用校企双方实训基地和共建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便于组织生产、组织教学的结构典型的产品。以该典型产品的生产为主线,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该培养模式将教学与生产融合,让学生在导师的系统规划和师傅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合格产品的系统化加工生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加工合格产品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在这种模式下,以生产真实产品为目标主线,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学生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应用能力与素质。教材采用模块化手册方式,融知识与能力培养于一体,贯穿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中心的“能力学分制”评价体系,并通过产品合格检验把关人才培养标准,实现“双证”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融通。通过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融产学研于一体,进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重构
根据市场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确定企业对高职层次数控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明确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从而逐步开发、制定与数控专业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教学标准。
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基础,根据对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的分析,按照零件数控加工的一般工作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将相应的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进行递进式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台阶。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第一模块: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钳工、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岗位技能的训练和一般数控设备岗位技能训练,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普通机床和一般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技能及零件加工检测方法,会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产品的二维绘图,达到机床操作员、零件检测员和产品绘图员的岗位能力要求。
第二模块:进行专业技能应用的学习和训练,强化数控技术能力的单项训练,达到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等数控设备操作员、工艺员和编程员的岗位能力要求,掌握新设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技术应用、三坐标(CMM)测量机的技术应用,通过典型产品的设计加工过程,开发基于系统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第三模块:以准就业顶岗实习为主线,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际生产,严格执行实习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体,学校教师参与,依据实习表现、实习记录、实习报告和实习计划完成情况及质量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强化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同时,以企业实习内容为基础,开发相应的针对性课程,完成综合性的毕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