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16:1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

篇1

按照团市委志愿者指导中心的统一安排部署,自20__年7月以来,我区先后开展了四届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前三届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开展情况

团区委共接受前三届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者169人,安排到63个单位工作。几年来,团区委通过岗前培训,中秋、春节慰问,以“___,我的第二故乡”、“发生在志愿者身边的事”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知___,爱___”活动,参观___区峪口镇工业开发区、兴谷工业开发区,京东大溶洞景区,组建志愿者篮球队,组织志愿者学习交谊舞,收看神六先进事迹报告团等多种形式,努力做好志愿者的服务、教育工作,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志愿服务团的工作已成为我区共青团系统的一项重要的品牌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党政机关的关注和认可。

二、第四届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开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___区“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服务团”现有120名大学生志愿者,包括第三届延期服务的志愿者33人,第四届志愿者87人。其中,___籍志愿者100人,非___籍20人,2名硕士研究生,32名大学本科毕业生,86名大专毕业生。他们分别服务于___区的49个单位,其中乡镇12个,区直部、委、办、局37个,主要从事青年、党政、农村、教育等工作。

(二)周密布置,妥善安排,圆满完成大学毕业生志愿者的安置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服务单位用人需求调研。5月份,团区委向全区各单位下发了第四届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需求调查表,了解各单位的用人需求,组织召开了各需求单位具体负责人的协调会,就志愿服务团的工作作了说明,并要求各单位要切实解决好食宿等关系志愿者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是拟定详细的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接纳工作方案。为确保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团区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指导中心,建立了以各级团干部为主体的管理网络,建立了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成员的基本情况数据库,并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办法。同时,团区委又通过察看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成员基本情况登记表、电话联系、找部分志愿者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意向,努力为做好岗位分配工作提供保障。

三是扎实做好志愿者的岗位分配工作。团区委按照满足服务单位和志愿者双重需求的原则、专业对口原则、方便实际工作开展原则,对志愿者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分配,力争从岗位分配这个环节开始,为志愿服务团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志愿者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一是组织召开了“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岗前培训会。7月28日,在区教委礼堂召开了___区第四届“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岗前培训会。团市委志愿者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小虎、团区委、区委组织部的领导、和各服务单位的领导及第四届志愿服务团成员和第三届延期志愿者参加了会议。会上王小虎主任介绍了全市志愿者的报名、体检、考核、录用、分配等全过程,诠释了志愿服务精神,并向志愿者提出了殷切地期望。崔荩同志代表团区委向志愿者介绍了___区情,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前,团区委向服务单位和志愿者都下发了志愿者管理办法。通过这次培训会,使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工作和具体规定和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是力争对志愿者做到“三个一样”。为了使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切实为基层做出贡献,团区委要求各用人单位在对志愿者的管理和使用上要坚持“三个一样”:首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要和本单位的干部一样,要高标准、严要求,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关心要和本单位的干部一样,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第三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养要和本单位的干部一样,要派任务、压担子,切实使他们经受锻炼,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三是切实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团区委依托服务单位的团组织建立了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网络。一方面了解志愿者的工作情况,协助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并及时向团区委汇报和反馈。另一方面了解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在抓好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同时,团区委重点落实“四项措施”,进一步加强服务和管理工作。即不定期到服务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向志愿者公布服务电话、定期听取基层团组织志愿者工作情况汇报、重大节日开展联谊和文体活动等四项措施。两个月来,我们先后组织志愿者参加了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宣传月、到盘龙瀑风景区登山等活动。通过2个月的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工作环境,能够安心地从事各服务单位分派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扎实推进志愿者任村团支部副书记试点工作

按照志愿者指导中心的安排,我区作为全市的试点单位,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担任村支部副书记试点工作。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精心选择确定试点人选。要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人选至关重要。我们按照实际需要、素质较高、就近安排的原则选择11名志愿者参与试点工作。实际需要指农村需要的专业人才,有7名同学都是计算机、林业、市场营销、会计、生物工程等。素质较高指学历较高,有7名本科,4名大专;就近安排指___籍的志愿者都是独乐河镇或临近乡镇的,11人中有___籍的4人,方便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

二是加强对试点人选的教育和引导。在全区培训会上,王小虎主任、崔荩书记专门对这项工作作了说明,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解除了他们的顾虑和疑问,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到基层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试点工作。首先乡镇党委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作了具体的安排,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其次团区委非常重视这个群体,专门为他们购买了u盘,为工作提供方便。9月份团委领导班子同志愿者座谈,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并给予他们支持与鼓励。第三团区委和乡镇已达成共识,将根据志愿者实际情况,为他们选定课题,组织志愿者就服务青年、果品销售、民俗旅游等工作开展调研。

试点工作意义重大,是引导大学生志愿者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基层团建创新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今后,我们将高度关注,及时总结经验,扎实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体会

(一)加强沟通和协调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

“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是团市委牵头开展的一项新的品牌活动,需要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因为客观因素,实际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从学历、专业等方面和服务单位的用人需求存在较大的分歧,而且,志愿者的工作意愿同实际工作岗位也存在较大差距,完全满足双方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所以,团区委就要开展深入细致地工作,既要向服务单位说明情况,又要做好志愿者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双方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积极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强化服务和管理,是做好此项工作的保障

志愿者在基层服务期间要接受团区委和用人单位的双重管理,团区委实施的是宏观管理,用人单位则是有各有特色的具体管理,只有宏观指导和具体指导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做好志愿者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这样,就需要发挥好服务单位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构建团区委宏观指导、基层团组织具体管理、志愿者自行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

篇2

论文摘要: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给大学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里获得了极大的弘扬,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洗礼和升华。随着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离去,大学要留住被高扬的志愿服务旗帜,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志愿服务联系起来,将志愿服务延伸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领域,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后奥运时代得到弘扬。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在世人面前全面地展示了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展现了这一代年轻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表现出较高的志愿者素质,让全世界感动,让全中国骄傲。奥运会和残奥会结束了,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能结束。如何将志愿精神最大限度地弘扬和延续,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进而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

对于志愿服务的定义,2007年12月5日起正式实施的《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以地方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对志愿服务作出了比较权威的官方解释。该条例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

一般认为,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利他性和教育性等特征。自愿性强调志愿服务的非强制性,这使志愿服务与一般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区分开来。无偿性强调非营利动机,以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利他性强调志愿者的利他动机,即出于为了他人和社会生活更美好的信念。社会性是强调志愿服务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和特定的人群当中进行,以有组织的、公开的、社会化的形式开展,以区别于邻里间的互助或者是日常生活偶尔为之的好人好事。教育性强调志愿服务活动不但能锻炼志愿者的能力、提高志愿者的素质,还能陶冶了人的情操、完善人的品质。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反映了志愿服务内在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志愿精神。它以自愿、奉献、友爱、进步等为核心内容,体现了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志愿服务者的社会参与度、组织能力和水平,反映了该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的程度。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仅大学生赛会志愿者就有74000人,占全部赛会志愿者的将近八成,40万奥运会城市志愿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大学,20万的奥运会拉拉队志愿者中也以大学生为主力军,即使在以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为主的社会志愿者中也有不少大学生。大学生的参与度可见一斑。在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中,绝大部分为北京的大学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这么高,除了政府部门、奥运会组委会、大学等各界组织、宣传等工作扎实有效外,显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的原因,就是反映人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的志愿精神获得了大学生普遍的价值认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娜关于《首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的报告也支持这样的判断。报告指出:大学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动机模式是复合多元的。在考察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的限选三项的题目中,入选频率最高的是“锻炼自己”(88.0%);其次是“社会责任”(65.6%);再次是“感到光荣”(58.3%)。“锻炼自己”、“社会责任”、“感到光荣”显然属于正面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范畴,集中体现了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志愿精神的核心内容。正是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普遍的价值认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志愿服务的高参与度,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志愿精神,提升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境界,有利于大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志愿服务为大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理念支撑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学习过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志愿服务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在于这两者都将社会作为实践对象,不同点在于大学生的社会发展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志愿服务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涉及的社会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几乎包含了当今社会的各个发展领域:如,奥运志愿服务,服务基层的大学生服务团,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志愿服务,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绿色环保行为,等等。大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走进社会,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了解社会,同时全面促进个人的社会发展。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为开启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最佳的教育载体。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其理念,是自愿、奉献、友爱、进步等为内容的志愿精神。这样的志愿精神和价值理念和取向,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他人、快乐自己、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内驱力。

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奉献和索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大学阶段的教育重点和德育的核心。这样的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志愿精神是相通的。因此,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需要通过大学生德育工作,使其由里及外的自觉萌发。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引领下走向社会,在现实的社会中理解个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关系,才能自觉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摆正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并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才能在志愿服务中树立志愿服务理念,自觉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把个人的发展需求承载于为社会服务的基石上,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服务于社会。因而,志愿服务必将促进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大学生社会发展也会拓展志愿服务在大学的发展空间,大学生社会发展与志愿服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三、后奥运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的延伸

随着北京奥运的离去,如何留住被高扬的志愿服务旗帜,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是后奥运时代大学德育的重要课题。大学生社会发展可以把拓宽志愿服务的渠道作为新的切入点。

大力开展奥运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大学的奥运志愿服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按其服务内容分类除了关爱弱势群体、绿色环保等常态的日常服务内容,还有大型会议、体育赛事等规模较大的特殊的非日常服务内容,这些都是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因而,奥运志愿服务也成为了大学生社会性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发展的一部分,开展奥运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扩大奥运精神成果是首要工作。具体来说,奥运成果转化要首先在学生管理系统内进行,组织奥运志愿服务总结,表彰工作。针对奥运志愿服务的直接参与者展开集体与个人总结,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估、评价,用表彰和公开宣传等方式对参与者群体进行激励,同时达成对非直接参与者进行教育。此外,要在教学系统内将奥运志愿精神在内的奥运精神成果作为德育的新内容,通过奥运志愿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自觉将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奥运成果转化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个体。

延续奥运热情,加强在原有的志愿服务体系中推进力度。当今大学的志愿服务除了奥运时代的热情与高涨,本就还有其他的内容,志愿服务并不是新生事物,我们也要将奥运会动员出的志愿热情继续在原有的渠道推进。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活动;价值

2008年以来,志愿服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教育部 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认真总结近年来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要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开展工作交流,推进信息和资源共享,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咨询。

虽然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偏重宣传不重实效、项目创意创新不足、不重视品牌建设、不重视资源的整合等。越来越多的高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志愿服务事业当中,有的高校已尝试把志愿服务列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如何创新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大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志愿服务项目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中国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存在巨大的优势。一是志愿服务人力资源丰富,能够开展范围比较广和影响比较大的项目,如 每年的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广东省妇联的温暖行动计划等。二是在校生集中统一,容易组织管理,相互熟悉,容易共同开展工作,而社会上志愿者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在培训和相互熟悉上面。三是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服务,容易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水平。四是大学生充满激情与热情,对新鲜事物容易接受。

当然,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阅历浅,志愿服务项目很多是要和社会上的各种人与事打交道,社会阅历的不足会影响到一些项目的开展。执 行力不强,个人能力还需完善,社会资源有限,在一些项目的执行上存在障碍,需要具体地指导与引导。由于大学生以学业为主,在一些志愿服务上主动性不强、项 目技能储备不足。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风险问题也制约着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甚嚣尘上,其结果就是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 价值观带来冲击。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分 离,虽然了解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这种荣辱难分,善恶美丑难辨的思想道德状况,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教育引导,而志愿服务活动则是最佳的方式。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的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和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广西11所高校的600名学生志愿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9.8%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使自己“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对国情 民情的了解,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87.7%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83.4%认为志愿 服务活动对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非常有帮助”或“很有帮助”。可见,动员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是以以行纠偏、以情固行的方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方式。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接受、树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

服务学习可以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进行,在服务学习中社区服务和知识的学习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研究指出,服务学习有增进传统课程的学习、促进 个人发展、培养公民意识与责任感、贡献社会四个方面的作用。笔者认为,服务学习是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只有走向服务学习才能解决当前大学生志愿 服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和良性发展。服务学习模式的引入可以全面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既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也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让学习的成果真正服务于社会,真正解决社会需求。

服务学习的项目应当如何设计呢?目前很少有这方面的资料,笔者根据这几年指导学生服务学习的实践,提出一些项目设计的案例供参考:针对计算机应用类的专业可以设计大量的数字乡村项目,如借助网站开发课程学习知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学校设计网站,通过网站的宣传帮助贫困地区获得资源;借助计算机硬件课程知识,设计回收二手电脑零件,组装电脑,捐赠给农村建立电子阅览室,帮助农村提高信息化水平;借助电子商务课程知识,帮助农村建设电子商务网站,帮助农村的产品走向城市以实现脱贫;借助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培训留守儿童学习制作贺卡等,用于和远方的父母交流;外语系专业可以开展社区居民出租司机亚运口语知识的培训,做翻译志愿者,翻译国外有用的资料服务社区,如四川地震时,就有志愿者翻译了地震救援手册等,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交流等方式,协助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开展国际大学生志愿服务交流;旅游专业可以开展义工旅行等一系列项目,为志愿者的出行提供线路规划设计等服务;摄影专业可以培训农民工学习摄影技能,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美术专业同学可以为各个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平面设计、海报宣传等服务;经济学专业可以教授农民工子弟理财知识,帮助他们在城市中自立自强。只要全面把握社会需求,并从学生专业学习的角度出发,就一定能设计出各种各样切实可行的服务学习项目。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事业中,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课题,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走向项目化和专业化,可以从开拓志愿服务资源、优化学生社团、开展服务学习、尝试公益创业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以期更多的大学生乐于参加志愿服务,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冰.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 中

国电力教育,2011(4):181-182.

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

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像各类组织,如红十字协会,爱心基金会等,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浙江师范大学的志愿者总队,青年志愿者大队等由一些大学生构成的组织也在为校园、社会奉献着力量。

一、浙江师范大学的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一)参加志愿者服务次数的变化分析

在年级这一变量上表现显著。如图1所示,四个年级的学生在“1-5次”的选项上所占的比例均较高。根据图表可以看出,大二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大三学生的志愿服务积极性比大二的降低了不少,在其“1-5次”的90%的比例中也可看出大三学生保持着适当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四的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的次数就相对欠缺,但仍有大部分的同学还保持着1-5次的志愿服务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方面有着良好的积极性,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

(二)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情况分析

如图2所示,在学校团委及相关的志愿者组织下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校领导及志愿者组织对志愿服务活动非常重视。由各班级的通知而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占27,80%,这也体现出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积极性。在广播、报纸、展板等媒体获取志愿服务信息所占的比例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进行志愿服务宣传时,学校没有注意利用广播、展报、网络等工具媒体。(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情况调查

大学生对愿意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于:校园环境保护、助老扶幼、社区服务、义务支教等,这可以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志愿者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大学生在主观意愿上希望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能结合专业知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志愿活动往往以就近原则在校园或校园附近进行。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项目较少,资金不足和组织管理不良。志愿服务项目较少,活动范围不广泛,且组织活动的经费有限的,同时在高校志愿组织管理上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制约着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志愿服务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目前部分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意义。

(三)志愿服务团队积极性不高,服务不到位。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做志愿者活动时,团队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够端正,存在热情度不高及服务不到位等情况。

三、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

对于大学生和社会各界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缺乏深度了解这一问题,各高校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宣传重点,并且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表彰。如可以通过高校新闻中心、网站、海报等媒介,全面地宣传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精神,从而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加大商业赞助力度,建立志愿服务基金项目,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经费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深入,单单从某一方面获取活动经费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学校和相关的志愿服务机构可以与企业或社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

(三)实行分年级管理,进行志愿服务培训交流活动,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与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高校在培训交流以及进行服务活动这一方面,应该依据不同年级,不同服务意向和专业技能来组建团体,并实行有特色的、针对性强的培训交流活动,让大学生拥有更好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

(四)完善志愿者管理方法,建立志愿者权益法律保障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正好切合高等教育的根本。第一,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助于宣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载体;第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引导学生提前面向社 会,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年来,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高校必须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一、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稳定性较差,针对志愿者的注册制度和针对志愿活动的认证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现阶段,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精神和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也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培训机制,这就导致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够深刻,缺乏专业性和技能性,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不是很高。

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现阶段,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同感不高。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高校还没有为志愿者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分不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1.合理的选拔制度。志愿者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有一套 严格的选拔制度。志愿者在选拔过程中,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学生自荐与老师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在报名的 同时,附带一份自我评估报告,帮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阶段为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对报名的学生进行全面的普查,普查合格的同学可以进入 下一阶段。第三阶段进行面试,由校、院领导和教师组成专业的面试队伍,考核志愿者的综合素质,选拔出合格的志愿者。

2.专业的培训制度。志愿者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宣传者、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信息反馈的“侦查员”,因此,应当为志愿者制定良好的培训机制,让其初步掌握心 理学知识及助人自助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履行志愿者的职责。针对志愿者的培训,采取课程培训、能力拓展、社会实践“三步走”的方式,形成“三步”联 动模式,逐渐建立起良性的动态循环培育机制。

课程培训。以学课程学习为主体。由专业学教师通过大学生学、健康学、发展心 理学、人际交往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学、护理学等课程的教授,使志愿者掌握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调节能力, 避免志愿者在协助当事人进行康复的同时,自己产生替代性创伤。

能力拓展。抓好“三个切入点”,拓展志愿者的能力。第一个切入 点,即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咨询师培训,并考取咨询师等级证书,与课程的学习形成优势互补;第二个切入点,即对志愿者进行团体性拓展训 练,通过团体训练增强志愿者的使命感,强化能力;第三个切入点,即在校园内实践性地开展疏导的培训,模拟工作状态,对志愿者进行“一对一”辅 导。通过以上“三个切入点”的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志愿者的咨询服务能力。

社会实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进社区、孤儿院与参观医院等活动项目,锻炼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咨询的专业能力,最终服务于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

3.规范的管理制度。任何一项工作成功的基础都在于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志愿者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更有利于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

①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在志愿者管理体系中,主要完成三项工作:(1)建立志愿者档案,加强对志愿者的流动管理及分学院、分年级的梯队管理。(2)建立《志愿者管 理制度》,监督志愿者的活动情况,并对其日常言行举止起到约束作用。(3)创建《志愿者服务指南》与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明确服务的方向 与内容,并对每次服务进行细致的记录整理,为更好地总结工作方法提供素材。

②确立完善奖励机制。任何组织的有效运作都离 不开对组织成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高校志愿者队伍更是如此,对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奖励,对服务工作不负责的志愿者,注销其志愿者档案,并取消其志愿服务的资格。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志愿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工作者认真研究、细心探索,不断从培养选拔机制、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培养质量、增加培养数量,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教育作用,促进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14C15

参考文献:

[1]王瑞霞,张继玉. 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

的思考[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42.

篇6

关键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所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在临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构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青年强则国家强,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祖国富强的希望。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认识,总体上还是比较健康的、积极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大学生不断渗透,影响了一批青年学子,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变得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缺乏远大的理想、漠视等。这必须要引起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和重视。因此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今在大学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灵触动。培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抓住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有的放矢。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天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动手能力比较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贯彻党的革命优良传统,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熟悉国情,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需躬行,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投身目前国家正开展的深化改革当中,向人民学习,在基层锻炼。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认为,应以多种形式和方式,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结合实际,创新社会实践载体,构建社会实践体系。笔者在多年从事学生工作和本单位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构建“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3+1”中的“3”包括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3+1”中的“1”是指志愿服务时数保障制度。1.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是指把文化、科技、卫生三方面的内容知识送到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目前该活动的开展要把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要与大学生自身成人成才结合起来,开展公益教学、关怀留守儿童和老人;用专业知识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农村发展出言谋策;送文化到农村,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避免了形式主义,用实实在在的活动,既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也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了实在的利益,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上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活动之后,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践情况、心得体会等,撰写调研报告、实践实录或实践总结。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四类。一是调研类,二是志愿服务类,三是单位实习、见习类,四是其它。学生归校后开展总结交流,各年级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表彰及交流会,让同学感受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成果,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个层面上的含义。3.日常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日常在校期间,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如宿舍红旗岗、迎新服务队活动、毕业离校服务队活动、清除“牛皮藓”、扫墓、学雷锋月活动等。通过日常的志愿服务式社会实践,可以让同学们感受到爱的教育,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既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育人水平,也能增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紧迫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4.志愿服务时数制度。为积极鼓励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服务同学和回馈社会,让学生学会感恩,并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建立《会计系学生志愿服务时数申报》保障激励制度。符合志愿服务时数申报的服务类型共三类,包括志愿服务型、调查服务型和学以致用型。学生需要参加院系各大评优评选,必须满足学院规定要求外,一学年需总志愿服务时数累计达到60小时以上。

四、结语

三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数保障激励制度共同构建成“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实践详实数据支撑起激励体系,各类社会实践鉴定在使用“个人申报”记录“志愿时”后,以“志愿时”数据为基础,对大学生服务社会进行维系激励,在党团推优、入党、评奖评优、综合测评等方面体现了我系志愿服务时数的激励作用。贯彻学院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结合三类社会实践活动,扎实开展综合实践培育项目。以“3+1”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为平台,育人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陆育蕾,安阳阳.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12

篇7

[关键词]志愿者 组织协调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50-02

辽宁某大学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注册、自愿、有组织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全体学生为志愿者,以启动“雷锋精神种子”工程为契机,发扬“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光荣传统,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的宗旨在于立足学校,服务社会,致力于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高校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努力。

一、基本情况简介

在校团委的领导下,成立志愿服务总队,下设若干志愿者分队、若干直属组,各分队、直属组在总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总队长、副总队长由校团委指派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经验的专人担任。总队下设秘书处、组织联络部、新闻宣传部、项目管理中心、培训部,各部门依托本岗位开展工作,对总队各方面进行管理,统筹全校志愿服务活动。

每个二级学院成立志愿服务分队,学院分队接受总队与学院团委的双重管理,依托学院现有志愿服务社团进行组建,志愿者人数按照学院学生人数自行规定。为确保志愿服务活动优质化、高效化,志愿服务总队将招募常驻志愿者,以总队考核与分队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募,志愿者人数不超过200人。

直属组是由各级优秀青年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由总队直接管理,从各方面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起到先锋表率作用。组由总队按照服务需求临时组织,没有固定组织结构与服务人员,组长由总队指派在专项领域具有一定成就、思想作风过硬的专人担任。

(一)工作范围及职能

1.工作范围。负责协调指导各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提出参与志愿活动的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负责协调管理各级志愿服务队的日常工作,组织队伍间的交流活动;负责总结推广志愿者服务活动经验,与各兄弟院校、各级团组织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交流协作。

2.工作职能。校学生会志愿服务总队是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唯一的官方认证机构,负责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类型与时长的认定工作;负责整合全校志愿服务资源,为全校志愿服务类学生团体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为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做战略性规划;负责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为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负责规划、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协调全校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工作;负责表彰和奖励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维护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志愿服务法制化。

(二)组织结构

1.服务基地。辽宁某大学大学志愿服务总队高度注重志愿者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质量,以系列培训为主要手段,系统地开展了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培训、资深志愿者交流培训、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训等活动。学校现有学雷锋基地30多个,与多家单位结成共建单位,通过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学生党员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城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使雷锋精神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学校驻地。通过开展送文艺到百姓家门口,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慰问空巢老人,使他们感受和谐社会的温暖;通过开展形势任务和法律专题讲座,为社区居民解疑释惑。

2.志愿者类型及培训。凡具有校学籍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具备相应志愿服务技能或其余专长,热心公益事业,自愿从事志愿服务,并遵守国家、学校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均可向各级志愿服务队伍提出申请,登记、注册后成为志愿者。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可以分成支教志愿者、助残志愿者、科技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老人服务志愿者等8种类型。

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中心,统筹全校志愿者培训。类型包括:志愿精神培训、基本礼仪培训、基本业务培训。

二、取得的成果及社会评价

(一)开展的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

1.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辽宁某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与农民工子女学校结对帮扶,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用爱为农民工子女快乐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2.大型赛会志愿者。2008年以来,共青团组织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辽宁某大学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沈阳全运会的赛场和上海世博会的会场。

3.坚持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学校坚持利用每年“3.5”学雷锋日、重阳节、建军节、“12.5”世界志愿者日等传统节日,开展全校范围的主题奉献日活动,以家政、医疗、环保、慰问等形式为社区居民、老年人等社会群体提供志愿服务百余次。以“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使者,树时代新风”为主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已连续开展5年,志愿者参与人数达8万人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力。

4.围绕突发事件和大型社会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在2007年特大暴雪、2008年特大地震灾害和2010年舟曲泥石流、西南地区特大旱灾中,某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反应迅速、积极行动,在校团委的带领下,自愿捐款,自发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参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二)效果及社会评价

辽宁某大学团委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辽宁省“雷锋号”等荣誉称号,连年被评为辽宁省志愿服务先进单位;校思源社团、校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校大学生学雷锋理论与实践协会等社团分别获得“辽宁省大学生学雷锋先进集体”、“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校、院两级志愿服务类社团成员及共青团工作者曾先后多次获得“辽宁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个人奖、“辽宁省大学生学雷锋先进个人”、“辽西北计划”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构建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协调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要深入群众,切合实际

增加大学生志愿者与地方各级团组织以及各种社会服务团体的合作,建立青年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失时机地组织与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重点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将临时活动与长期服务相结合,将“一助一”模式与群体扶助形式相结合,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实际工作,提升志愿者的形象,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影响力。志愿者应及时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寻找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最佳结合点,不断开拓青年志愿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树立自我形象,吸引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者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吸引社会上对志愿者事业有用的资源,使志愿者活动得到一定的物质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注意合理运用动全社会现有的资源,将其注入于志愿者事业之中,为青志活动提供各种方便。这样有助于解决青志活动所遇到的困难,加快大学生志愿者的发展速度。

(二)加强志愿者服务团队工作作风

志愿者服务要外化于形,不断加强和改进志愿者服务团体的工作作风。一是要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学习和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团干部要力争多做事、做难事、做成事,这样才是最好的学习。二是加强调研,从我做起,真正深入到基层团组织,到青年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三是求真务实,要力戒形式主义,讲实话、办实事,这样才能让青年信服、响应。

(三)健全完善志愿者组织协调管理制度

志愿者服务要固化于制,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一是固化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二是固化志愿服务机制;三是固化经费支持;四是固化先进典型培养模式。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继续做好会员登记、年审、培训等管理工作;强化会员的组织观念,提高会员的责任感;在现有志愿者两证的基础上,设计、印制志愿者手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基层志愿者队伍;吸纳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充实内部建设,以更好地组织、协调、落实协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扩大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覆盖面。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2] 沈洁.志愿者M织的运行机制研究――以嘉兴为例[M].上海:海交通大学,2008:167.

[3] 李勃.国内外青年志愿者组织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4] 丁元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收稿时间]2014-11-17

篇8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志愿服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19-02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活动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1995年,团中央发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援助活动”的通知,有力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团委领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的活动模式,在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还不够多,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活动经费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等。针对这些不足,近年来,我们把项目化管理应用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应用,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特点

项目化管理是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一种管理手段,在各个领域被广泛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核心思想是以项目作为独立的组织单元,通过项目管理的形式,来保证活动组织的灵活性和管理责任的分散并有效落实,最终确保活动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就是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活动视为“项目”,进行项目设计:通过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运作、项目检查、项目验收等程序,实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引入竞争机制、强化主体地位等特点。

1.优化资源配置

项目化管理不是以组织为纽带,而是以项目为纽带。项目的形成,要通过申报,申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全面发动的过程、广泛参与的过程、集思广益的过程、好中选优的过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否充分利用资源,不仅涉及到在一定资源条件下,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活动、参与人数是否足够多、受益面是否足够大等问题,还涉及到能否进一步挖掘、开拓新的潜在资源等。在众多项目中,通过项目竞争、整合,最终选取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项目进行立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行项目化管理,由于事先没有现存的活动方案,没有框框条条的限制,可以使广大青年学生敞开思想、充分想象,大家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最终选择社会最需要、对学生教育意义最大的活动内容,形成最佳的活动方案。

2.引入竞争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的项目要通过层层选拔、反复论证、仔细推敲、比较择优才能最终形成,充分运用了竞争机制。参与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开展调查,充分进行论证:在可行性、创新性、团队协作、群众参与、效益收获等方面是否做到了最好;是否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经费、挖掘了新的潜在资源;面对评委能否作出客观的、有条理的清晰表述。只有在众多相似或相同类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中,表现出特色、优势,得到评委的充分认可,才有可能脱颖而出,获得立项。这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形成机制,对众多参与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项目的设计、完善、竞争以及实施过程中,使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了锻炼提高。

3.强化主体地位

项目化管理的操作程序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由下而上的项目申报程序,使学生在申报、竞争过程中,充分表达了个人诉求,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项目获得立项,实施项目的过程中,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责任、完成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执行能力;当完成了既定任务,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学生会真切地体会到成就感。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参与热情自然高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施,淡化了行政组织行为,强化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给学生更多发挥个性和创造力的空间,尊重并强化了学生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实施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的探索,要充分发挥项目化管理特点,充分体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实施过程是关键。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立项、执行、评价是关键,不仅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工作,而且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要通过健全项目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抓住项目化管理的首要环节、发挥项目化管理的主体作用、形成项目化管理的评价体系,形成和完善“立项、执行、评价”三位一体的活动体系,充分发挥项目化管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管理职能。

1.健全项目化管理的相关制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而言,是一项新的工作,在立项、执行、评价的各个方面都无章可循,所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首先要在立项、执行、评价的各个方面建立制度。制度内容要体现项目化管理的特点,有利于发挥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开始可以是试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修订,逐步健全配套的实施办法,使项目申报、评审立项、过程监督、结果评估、总结表彰,都有明确的操作程序,按章办事,既能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更加规范,也能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只有健全项目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才能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篇9

XX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展了以志愿服务为内容的国际大学生节庆祝活动。本次活动由外院学生会白鸽志愿服务中心负责,外院学生会部分成员及外院部分志愿者参加了此次国际大学生节活动。

17日上午9点,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就到3#233集合,外院学生会主席闫甜甜为大家介绍了国际大学生节的由来及本次活动的内容:清扫外院所有教室的卫生,并且整理所有教室的桌椅。接着,白鸽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思睿为大家讲解了本次活动的具体人员安排。安排一结束,大家就开始分工干活,五六个人负责一个教室,有的排桌子,有的清理桌洞,还有的扫地。很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外院的每一间教室都变得更加干净、明亮。不仅有志愿服务活动,外院学生会传媒中心还精心制作了国际大学生节的活动刊板,通过刊板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了11月17日是属于大学生自己的节日,他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让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在国际大学生节活动结束后,学生会创业中心还为参加志愿活动的同学们分发了小礼物。

篇10

一、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体现高校育人以及进行成长成才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可将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学校重要的育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依托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之成为学生早期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发挥社会育人的作用。高校对推动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各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其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笔者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随机抽取的550名在读学生为调查对象,展开了医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在对回收的53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希望摸索出一套更适合学生成长成才、提高自身素养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模式。

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类型的调查中,有29.7%的同学参与过社区类的志愿服务,有48.3%的同学参与过医院类志愿服务,有87.5%的同学参与过校园内的志愿活动。被调查的同学中有74.8%在志愿服务中曾经运用过所学的医学卫生知识。

由于医学生相对于其他高校大学生来说,有着医学知识上的优势,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也对志愿者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越来越凸显。医学院有其自身的优势,各志愿服务组织能提供大量医院类志愿工作,一方面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便今后和患者更好地沟通。此外,志愿服务精神与医护工作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相契合的,有利于医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医学事业中去。

在本次志愿服务现状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被问及对志愿者活动组织管理的满意度时,有39%同学认为尚有待完善。

三、当前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缺少系统培训

仅26.4%的同学称在正式开展服务活动前接受过培训。很大一部分临时招的募志愿者,缺乏前期培训,而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效果也不理想,他们仅仅是简单地接受并相对完成任务,对组织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预期目标或活动的来由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将造成志愿服务质量的下降,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很难在服务后使志愿者获得成就感,对服务的长效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志愿服务活动后缺乏反馈与评价

在被问及是否在志愿活动后会收到相关组织方的评价反馈时,有29.1%同学称从未收到过反馈。在学生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社会、学校、社团的联动可以建立起依托服务评价与反馈总结的激励机制, 可以双向地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真实状态。在奖励的同时,也能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真实地反映出来,促进志愿者更好地继续服务社会。因此,志愿者的个人意志与个人价值需要通过社会的认证与反馈。

四、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对策

(一)加强正面引导, 激发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

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志愿者精神,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融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字理念;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服务帮助他人的前提下,接受教育,丰富志愿服务的人文性,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人文氛围。此外,志愿服务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人生的价值,有利于其成人成才。以本校为例,每学期开展“医路先锋”的评选活动,通过答辩人自述志愿服务的经历与收获,选出本年度身边的志愿者榜样。这种宣传方式对于个人志愿积极性的塑造和鼓励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是非常有利的。

(二)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并重,注重个人价值实现

志愿服务活动中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所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多属于公益服务,需要志愿者付出大量的耐心、恒心和细心,需要高标准、严要求,否则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大多数都能认真对待志愿服务,能遵守相关志愿者制度和守则。但会有少部分的志愿者行为散漫,无视规则,对待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所以,可以通过对服务对象反馈和抽查的方法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监督,促使大学生养成对服务对象负责任、对社会有担当的良好习惯。

(三)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为主、兼顾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医学生志愿服务者群体在医学专业性上的优势明显,一方面能彰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能传播与普及志愿服务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医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的医学知识向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护理方面的帮助,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在志愿活动中,从健康和心理层面上提供帮助,绝大多数人对于医学生这个特定身份有着极大的信任且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依赖,使志愿者能更有效地服务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所需。将医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中能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其自身沟通能力、职业奉献精神的培养有所裨益。此外,医学生在注重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也应兼顾志愿活动的多元化,拓宽视野,更好地走入社会。医学生更是社会上的一个群体,在志愿活动中还需要运用到医学以外的知识。这就要求组织方对于志愿者前期培训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志愿者对于活动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能有效避免志愿服务流于形式。

(四)提升志愿者自我认同感,推动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自我认同感是志愿服务过程中对自己身为志愿者这一身份的认同。只有积极的自我认同才能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激情与热情, 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热情、健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从而进一步保证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性与长效性。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能从志愿活动中感受并收获快乐, 这是同学们积极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心理原因之一。因此,志愿组织方可以通过一些途径使志愿者收获快乐,增强自我认同感。例如,建立长期的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长宁区华阳敬老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基地”,树立“天使在行动”等品牌志愿者服务队,还可在志愿服务中营造仪式感,定制活动志愿服务文化衫、徽章的设计发放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认同感,从而推动志愿服务的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