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08: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综合素质测评总结

篇1

关键词 大学综合素质 测评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80

Related Issues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SHEN Yijia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urrentl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includ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t onl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of students,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erefore,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important. But there are at this stage, a lot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issues need to be resolved in order to ensure its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integrity and operability.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measur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will make a few sugges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problem

0 引言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主体为大学生,因此,这一体系与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测评的内容为大学生的学习、思想与技能等诸多方面,但在实际测评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亟需完善与改进,从而保证其科学性、公正性与实效性。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相关问题,旨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性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具有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重要的,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体现其评价作用。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对大学生的学习、思想与技能等内容的测评,从而为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推荐就业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需要完善的、科学的体系,同时要保证其客观与公正。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唯有完善与科学,才能发挥其评价的作用。

另一方面,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才能体现其引导作用。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国家、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根本目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主体为大学生,与学生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求其体系要保证其科学性与完善性,要保证其公平性与合理性,进而获得大学生的普遍认可,并能够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引导作用。①

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均开展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在最初工作时期,测评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随着社会、国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增加了对学生思想、道德与其他能力的测评,但其测评的方式仍为全部量化,对大学生的各项测评以分数的形式进行呈现,最后以大学生的综合分数,对其进行评优工作。现阶段,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公平性与规范性等,下面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不足展开探讨。

其一,测评标准不符合实际需求。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标准缺乏实效性,不符合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在人才市场方面,需要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的了解,但高校的测评体系为人才市场提供的仅是大学生的证书、成绩单等,这一测评体系不能真实的、全面的反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标准有所转变,不再单一的关注学生的成绩与技能,如今,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了人才市场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同时,在众多企业用人方面也愈加注重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再要求人才的专业技能等内容。其中,联想集团选择人才的首要标准便是正直;柯达选择人才时,着重关注的是其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微软选择人才时,注重的是人才的认真与活力。但传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成绩,这一标准不能符合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要求。

其二,德育评价的完全量化不科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测评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德育评价,但对此测评也是通过分数呈现的,完全量化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大学生的德育评价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呈现,但完全量化的做法严重影响着测评体系的完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的不满。完全量化的测评体系不能发挥其评价与引导的作用,不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将产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从而误导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三,测评体系缺少可操作性。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成绩主要是由学习成绩分数、思想道德品质分数、体育成绩分数与奖罚分数共同组成的,在实际测评工作中,思想道德品质分数主要是由班主任与学生干部共同给出的,因此,这一分数具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影响,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对班主任、对学生干部进行刻意的讨好;学习成绩分数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将只关注学习,对部分学分较多的课程分配较多的时间,对学分较少的课程基本不分配时间,从而制约着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同时,这一体系中学生干部的加分较多,因此学生对干部职位均争先恐后的进行争取,但在工作中,却并未服务同学、帮助同学,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其四,测评体系的公平性不足。目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不公平性、不合理性,主要是由于测评体系将直接关系学生的奖学金问题,关系着学生的利益,但在奖学金评比之际,不仅考虑大学生的成绩,还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活动、是否为干部,如果在其他方面均积极参与,其评比的名次将十分靠前。在奖学金评比中,学生对成绩这项内容相对信服,但在其他内容方面由于缺少公开性,学生对其存在严重的质疑心理,主要是由于其他加分项均是由班主任、干部等给出的,因此,测评体系的公平性不足。②

同时,根据高校所实施的测评方案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测评方案的宣传不足,部分学生对测评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忽视了测评的重要性;测评人员的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于未能对测评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致使测评人员未能全面掌握测评方法,测评人员与学生对测评工作的理解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测评方法缺乏科学性、公正性、系统性与规范性,主要是测评实施过程中,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测评标准不一致,让学生对测评的统一性与针对性存在质疑。

3 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建议

高校是重要的场所,其培养的人才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因此,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高校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落实,其中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作为评价大学生的重要标准,高校要完善这一体系,保证测评体系的科学性、实效性、公平性与可操作性等。

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注重其教育作用。在测评过程中其主体为学生,对学生的测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的内在品质进行挖掘,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测评的重要性,并了解测评的教育作用。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高校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模式,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也要与高效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全方位发展。最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侧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管理与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精神,促进学生进行德育实践,从而实现测评体系作用的发挥。③

同时,为了保证测评的高效实施,要对测评方案进行全面的、及时的总结,从而使其日益完善,通过大力的宣传,让学生对测评的重要性与目的有所了解,实现对测评的正确认识与认真对待;针对测评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让测评人员与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收集各方的建议,让测评标准逐渐统一;高校要积极开展对测评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让测评人员掌握科学的测评方法,并与学生对测评工作形成一致的认识,并通过测评,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测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内部要加强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测评工作的有序开展,将测评结果进行高效的利用,实现测评工作的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重要的,测评体系的科学性与完善性将利于其评价作用与引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不科学性、不公正性等,需要高校、学生对其有更加明确与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其日益完善与科学。同时,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问题的解决,这一测评体系将更加符合学生、高校与社会的需求。

注释

① 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及思考[N].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2):71-72.

篇2

【关键词】综合素质;.NET分层框架;测评平台

一、引言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工作实际,我校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具体实施办法。综合素质测评由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素质拓展测评三个模块构成,遵循分项测评和总体测评相结合,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基本表现测评与特别表现测评相结合、个人总结与组织评定相结合的原则。行为规范测评、学业成绩测评以百分制形式进行测评,素质拓展测评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形式进行。三项测评最终按照40%、30%、30%的比例折算为一个百分制综合素质测评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评、排名、定级。为体现激励为主的原则,该测评结果最终以等级和排名的方式予以体现。从2012年9月开始,我院全面推行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实施两年多来,发现在平时的操作中,一方面手工记录的资料特别多、统计量大、计算公式比较复杂、出现错误的几率比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各个班级考核小组人员的责任心有差异,导致考核的结果不能及时的被学生本人所掌握,考评的及时性没有得到体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的接收能力加强,开发一套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平台对于提升学校学生管理水平有非常大的意义。

二、.NET分层框架介绍

使用分层框架,可以分离开发人员的关注,实现无损替换,提高代码的可复用性,为后续系统的扩展和移植提供了便利。目前,典型的分层架构是三层架构,即自底向上依次是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这种经典架构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多次检验,被认为是合理、有效的分层设计,所以,在本文中,将沿袭这种经典架构,使用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的三层架构体系。三层架构中各层的职责划分如下:

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项目执行从数据库(或其他数据服务)获取数据或向数据库发送数据的功能。在分布式应用程序结构中,相应功能使用 数据适配器和 SQL 服务器存储过程来完成。

业务逻辑层:业务规则项目包含业务对象本身以及应用于它们的规则。这也是主要业务对象所在的位置。它们实现业务实体或系统对象。系统的业务规则将在这些对象中编码,尽管部分业务规则可能实际上已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中进行了编码。

用户界面:用户界面项目是指在应用程序中实现的客户端。在分布式应用程序结构中,用户服务可以是 Web 客户端或 Windows 客户端,这具体取决于特定的应用程序。例如,在开发Web 应用程序时,可能需要提供具有标准 Windows 用户界面或 Web 用户界面。通常,这种一般类型的应用程序包含以下功能:

综合以上分析,可在宏观上将整个系统分为一下几个模块:

实体类模块:一组实体类的集合,负责整个系统中数据的封装及传递。

数据访问层模块:一组类的集合,完成数据访问层的具体功能,实现数据访问层接口功能。

业务逻辑层模块:一组类的集合,完成业务逻辑层的具体功能,实现业务逻辑层接口功能。

表示层模块――程序及可视元素的集合,负责完成表示层的具体功能。

三、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一)系统功能需求

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平台,其目标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数据库为核心,以.NET三层框架为基础,开发满足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需求。通过充分系统调研,弄清了在测评工作中的详细需求,具体需求如下:

从用户角度考虑,本平台主要为三类用户服务:管理员、教师和学生。管理员主要的功能是查询、添加、删除、修改和更新院系信息、班级信息和班主任信息,查看各个班级每月及每学期以及平时考核的记录情况,分院考核规则等;教师主要负责班级的考核,可以查询、添加、删除、修改和更新班级学生的信息,查询、添加、修改、查询学生考核情况,汇总班级的周考核、月考核以及学期考核结果;班级考核规则;学生主要是能查看自己的考核情况,如周考核、月考核和学期考核结果,也可以查看详细的考核记录。该平台对于要存档的资料还要提供打印功能,对于要上传的文件要提供文件上传的功能等。

(二)系统总体设计

根据该平台的实际需求,从用户角度考虑,本平台共分成三个模块:第一个是管理员模块,主要的操作对象的各分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对各项数据进行管理;第二个是教师模块,主要的操作对象是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或班级综合测评小组组长,主要是实现学生考核信息的增删改查等操作;第三个模块是学生模块,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具体考核情况。

各功能模块的具体描述如下:

管理员:

1.基础信息管理:

(1)院系信息管理:添加、修改、删除、查询院系信息。

(2)教师信息管理:添加、修改、删除、查询教师信息。

(3)学生信息管理:添加、修改、删除、查询学生信息。

2.数据查询:能够查询每个班级每月及每学期的考核情况,能够查询单个学生的详细考核信息。

3.信息:添加分院考核细则、考核领导组织机构、考核检查通知等信息。

教师:

1.基础信息管理

(1)学生信息管理:对自己所分配的班级学生信息能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2)个人基本信息维护:修改个人的相关资料。

2.考核成绩管理:查询、添加、修改、查询学生考核情况。

3.数据操作

(1)数据汇总:汇总班级周考核、月考核以及学期考核结果。

(2)数据打印:打印每月考核记表、学期综合素质测评总表及所需的其他数据资料。

4.信息:添加分院班级细则、班级考评小组成员信息等。

学生:

1.个人基本信息维护:修改自己的信息,添加学期个人鉴定等。

2.查看成绩:周考核、月考核和学期考核结果,也可以查看详细的考核记录。

(三)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2010平台、SQLServer2008数据库、.NET三层框架进行开发。

系统采用三层框架搭建,表示层由Silverlight程序构建,该应用程序被嵌入在WEB页面中,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数据的传递以及一些业务逻辑的处理;数据访问层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工作由原来的书 面记录统计转向信息化的管理。对于一个高校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贯穿于学生管理的始终,如何提高学生管理的水平,成为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研究的就是设计一套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平台,为我院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通过该平台的设计研究,将原来的纸质化操作变成信息化操作,节省了大量的纸张,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通过该平台,可以使得信息的反馈更加的透明和及时,减少因为人为统计所出现的误差,方便管理人员的核对;学生也可以及时在线查看自己的测评情况,方便快捷,使得测评的公正性得到及时的监督,提高了测评的有效性,对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君慧.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6)

[2]王付山.基于Web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设计与实现.计算机与现代化,2008(4)

[3]曾显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时代,2013(11)

基金项目:

2015年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基于.NET分层框架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简介:

篇3

未来社会,文凭和能力同样重要,人员素质测评这门课不能仅把理论知识教给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和专业的测评人员一样的思维模式。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立体的教学系统,让教师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招聘中的真实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入自己的个性。因此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方面,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大有裨益。

2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

多媒体技术在人员素质测评课程中的运用,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让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模式转变,让单一的教学形式走向多元化。未来合格的人员素质测评教师,应该是专业、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体,因此多媒体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及知识储备提出了挑战,能够推动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3多媒体技术在人员素质测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人员素质测评的教学中不可阻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重视起来的话,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3.1多媒体技术掌握有限,课件制作质量不高

目前,在人员素质测评的多媒体课件中,由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课件质量不是很高,基本上是课本理论知识的再现,缺乏创新和针对性,是变相的灌输知识。多媒体课件具有极强的人机交互能力,但是多数教师仅掌握基本的制作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多媒体技术理论,所以制做出的人员素质测评课件缺乏多样化,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长时间观看教学课件会让学生疲惫,不能集中精神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节省了板书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课堂知识容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多媒体课件的课堂内容增加势必要求学生只有集中精神,才能跟得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教师对课堂内容要稍加选择,妥善组织避免无限制的增加信息量,从而造成学生的负担。而且如果过多使用图片、视频的话,会使学生过多的关注趣味性材料,过于注重形式,会让课堂主次不分,重点难以突出。

3.3多媒体技术在人员素质测评模拟测评中的应用,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不足

多媒体技术在人员素质测评模拟测评活动中的应用,实际上是人才测评计算机手段的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比如在模拟心理测试环节,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做题,但测出的结果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就要运用先进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来弥补计算机的不足,对学生测得的结果进行解释,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引导和控制课堂气氛,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善人员素质测评教学效果的策略

多媒体的推广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有了巨大的突破,人员素质测评的任课教师应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推动人员素质测评的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4.1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是辅助教学的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教师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让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不能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让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手段。另外,多媒体教学仍要有板书,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上,就会忽视讲课的重点,板书可以起到提示重点的作用。总之,教师要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2积极参加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合理设计课堂内容

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件。比如在讲面试技巧时,教师可以播放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等招聘类节目,播放某个典型的求职者应聘的全过程,约十几分钟,让同学们进行观察和讨论,最后总结应如何提面试问题才能更深入地挖掘应聘者素质。这既可以避免多媒体课件的枯燥,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在讲心理测试时,可以把目前企业正在使用的经典的心理测试题目放到课件上,比如菲尔人格测试,让学生们进行自测,并且教给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对未来的求职者进行测试。

4.3引导学生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改变观念,适应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明白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人员素质测评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比如上海的研究人员将专家面试与情景模拟方式相结合,并实现计算机化,形成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测评手段。目前有些企业将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媒体引入测评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测评的效果,但这些媒体只能把信息呈现在被测者面前,无法接收和处理被测者反馈的信息,因而不能实现交互式的测评。而交互式测评可以避免测评师主观因素对测评结果的影响,因此它是人员素质测评未来的发展趋势,同学们只有主动对多媒体技术在人员素质测评领域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

4.4加强实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生专业素质;测评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毕业生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每年毕业的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面对“通才”概念的放大,大量的同类人才展开激烈竞争,因此有必要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测评,在专业素质测评上体现完美和个人特征,实现复合型“通才”的培养目标。

一、国内外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与此相反,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做统一规定,而由各大学依据自身特点来确立。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具备信息产业中多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构建、数据库设计和实施、Web设计和实施、网络支持和信息咨询,同时为以后的研究生学习做准备。”雪城大学信息管理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则是“通过与信息产业有关的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了解信息用户需求、信息和技术的价值,培养符合21世纪工作需要的可以随时代变化的所需技能。”由此可见,美国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体明确,且一般上升到信息与人类社会高度。使专业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的专业目标设置较为笼统。

相比较港澳台的大学,他们的信息管理专业虽同属信息管理领域,但本科生的培养方向不尽相同,其本科教学有侧重信息管理、侧重信息技术应用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的教学重点是信息的组织与管理,如香港大学的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第二种模式的教学重点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如香港科技大学的资讯与系统管理专业、澳门大学的企业信息系统专业、台湾成功大学和台湾大学的资讯管理专业。以香港科技大学的资讯与系统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强调计算机的使用和商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准确确定信息需求,设计适当的信息系统,并且可以管理和评估。

而我们国家将各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信息学专业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包括信息及载体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工作的管理,如信息生产、搜集、整理、存储、传播、利用等。从社会行业看,有档案馆、图书馆、信息中心等部门;从专业的内容看,有科技信息、经济信息、企业信息、政务信息和文化信息等。这一专业不是由已有的计算机技术或管理专业所能代替的,也不是若干专业知识的简单累加(即所谓“拼盘式”的专业),但由于各院校该专业的前身不同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对专业内容和专业范围的理解也有差异,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差异很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堆砌。

二、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与人才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专业涉及的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一条纽带,成为连接家庭与社会,个人与组织,成为商贸金融、娱乐、教育、科研等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现在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体系,成为管理学与经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我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在一个以信息融合为显著特征的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社会各界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任务更为艰巨和至关重要。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高校已达560多所,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中设置学校最多的学科专业,也是全国最大规模专业之一。近年来,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科研、教学、应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整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源于中国各个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历史、特点和背景上的差异及社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本专业教育面临着前进中的机遇与挑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科学技术能否顺利转化为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新的集成学科,是“信息”、“技术”、“系统”与“管理”的集成。信息管理要与整个组织的流程和活动融合在一起;要跟踪新的相关技术,即移动应用、人-机交互、项目管理、网络融合技术、开源编程、Web2.0、信息安全技术等;要聚焦于信息资源管理业务的增值问题,重视实践创新。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每当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对于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就会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企业、工厂,还是机关、学校,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所获得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然而,如何从错综复杂的数据中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信息,这就需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了。从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走向来看,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需求还是很大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2004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CISC2005)”课题组,该课题组对来自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一次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4%的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有需求。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资源成为独立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传统资源以外的又一重要基础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和管理这一资源,使其成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服务也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正由于信息资源的基础作用,各行各业都需要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对的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同时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提出了挑战。21世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扎实的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较强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具有极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善于识别、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善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与知识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项目;善于合理地调配各种资源,包括知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大学生专业素质测评工作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已被许多高校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各高校在测评的实施过程中,由简单的主观评价、单一的测评手段、抽象的权威性测评逐步向客观测评、现代综合测评、具体的民主化测评等方向发展,测评的结果也由传统的保密方式向公开化发展。现如今,有些高校开始采用专业素质测评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考核和提高,这种方式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尤其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种考核方式也同样被高效的利用起来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

信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能力的高级人才。因此,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

本专业可以说是个信息的集散地,主要对信息进行收集获取、整合以及向大众提供可利用的信息。信息的收集获取主要是分析信息需求、信息现状的相关信息。信息获取能力是信管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熟悉各种信息源,熟悉获取信息的各种检索方法,能在有效时间内检索、识别、选择、分析、获取与所需信息相关度高的各种信息。

2、信息整合能力

信息整合能力主要包括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分析、加工、存储等方面的能力,是体现信息管理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核心。信息有序化(又称信息组织),是信息分类、整序重组等信息管理流程所应具备的能力;信息分析整合能力,是信息管理活动中的智慧结晶所在。简单的信息收集和有序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的信息需求,只有对信息分析整合加工后,才能增加原有信息的价值。因此,本专业要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源,形成一种新的知识信息,提高信息的效用,满足信息用户的深层次需求。

3、信息评价能力

信息评价能力是以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主要标准,对获取到的信息的各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能够较为客观、科学地反映获取的信息质量情况。具备良好的信息评价能力,能使信息管理人员在分散、杂乱的众多信息中快速查找到与目标信息相关度较高的信息资源。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评价能力,才能帮助用户有效地减少获取所需信息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信息查找、获取的效率,保证信息服务的时效性。除对信息质量进行评价外,还应对整个信息获取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现行的信息活动流程评价,查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信息活动的效率。

4、信息技术素质

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信息技术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专业素质之一。一般来说,我们应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管理的某些方面已由原来的纯手工作业转变为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模式。现代社会中,进行信息活动已经无法与信息技术分割开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从事信息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信息管理素质应当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成为信息时代高校信息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当然,作为新时代的毕业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与客户的沟通、协调能力;处理事情、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的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能力都是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信息管理类人才,不仅仅需要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也应该注重在管理方面的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前人的管理方法,总结之前的不足之处,及时掌握最新的管理理念并进行更新。

四、信息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

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明确了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的期望,这些能力包括具备计算机组网与网络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数据库应用的综合能力;具备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能力;初步具备对多媒体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初步具备保障信息安全的基本能力;具备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维护及应用的能力;具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的基本能力。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给出一个简单的参照表1,参照此表可以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制定一个更为详细的计划,进行专业素质的测评。比如对一些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社会上相对应的证书考核,也可以学校自行组织考试或考核,使他们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也可以使得工作单位对所招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对于后期的员工培训也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五、结论

采取科学的方法完善现有的测评体系,可以使大学生测评体系向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结合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该专业学生的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合理的专业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专业素质测评工作进行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并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黄淑娟.论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3)107.

[2] 臧国全,丁丽娟.美国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3)2-3.

[3] 杨中华,陈志明.港澳台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启示[J].北方经贸,2009.(8)168.

篇5

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已有4届毕业生走向社会,通过对2010~2012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研、所在行业的走访以及结合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为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所做的分析统计数据,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我院近几年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从工作性质来看,有从事软件编程、系统维护、保险营销、银行柜员、公司文秘、企业仓管等各种工作的;从行业性质来看,有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等;从专业角度来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事专业工作(软件编程、系统维护、技术文档管理等),第二类是和专业有关联,可过渡为专业工作(柜台操作员、技术营销员、办公文秘等),第三类是和专业毫不相干。

目前,我院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7%,而就业后的平均月工资收入、就业满意度、职业吻合度较低,专业对口率只有35%,离职率较高。由此看出我院毕业生就业质量令人担忧,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思路还需不断改革、创新。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专业教育还需不断调整、完善以满足市场需求以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职业素质的缺失。尽管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强调学生素质教育,但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导致在初次就业阶段,我们的毕业生输在了职业素质的缺失上。很多专业成绩看似很好的学生,由于不了解软件行业工作的性质、特点,不了解软件行业环境和文化,以至于对自己的职业不能准确定位,缺乏自信心,最后从事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浪费了大学三年专业学习的积淀,在就业竞争中没能体现出任何竞争优势,这是非常可惜的。因此,要提升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教育迫在眉睫。

二、软件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一)职业兴趣

热爱某职业,工作就会主动很多,软件行业也一样。对软件开发、维护、管理工作感兴趣,工作质量、效果会好很多,如果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兴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二)适应能力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软件行业也需满足社会日益变化的需求。软件开发工具更新换代频繁,软件开发环境不断变化,因此,要求软件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和心理准备。

(三)协作能力

通常软件项目开发都是由团队协作完成。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软件项目开发,项目开发团队的每个个体必须充分协作、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才能高质高效完成任务。

(四)总结与自我提高能力

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想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善于归纳、总结、分析,使自己在职业和专业能力方面具有可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提升能力。否则,就只能是简单地重复劳作和原地踏步,开发出的软件产品质量肯定不会高。

(五)表达与沟通能力

表达与沟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这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加以训练的。

(六)严谨和规范

任何行业都有行规,软件行业尤为如此。软件开发工作逻辑性强,对软件产品要求严谨与规范,强调在代码编写、软件测试、文件分类、文档管理等方面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要求,否则将导致日后软件维护工作量剧增,系统管理难度加大。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七)具备“三心”精神

所谓“三心”,即恒心、信心和决心。干任何事情,具备这“三心”,等于成功了一半,这也是好的职业素质体现。现在的毕业生严重缺乏“三心”精神,做事眼高手低、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有畏难情绪,缺乏自信。

(八)具有安全、责任与法律意识

软件行业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软件加密、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其从业人员都应该遵循软件行业的制度与规定,维护行业的利益,提高自身的责任与法律意识。否则,将会给行业或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九)创新能力

软件行业竞争激烈,软件产品更新换代频繁,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求软件从业人员对软件产品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先进的技术和服务。

以上九个方面是我们职教工作者从业多年的经历和感受,和通过当前行业对软件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的深度调研得出的结论。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就业质量的优劣。作为职业院校软件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不是一天形成的,短期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我们职教工作者应该努力引导、启发学生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优良的职业素质,在激烈的专业对口竞争中赢得先机。

三、职业素质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毕业生就业通常会经历两道门槛,即就业面试和试用期(或一学期顶岗实习期)、再到正式录用。在历次招聘会或行业招聘中,用人单位往往会派人力资源部门有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面试。面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人品和综合素质,而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在试用期期间会逐渐地显现出来,最终是否录用要看试用期的效果。因此,试用期毕业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体现非常重要,这在软件行业尤为明显。我院软件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期(或试用期)大都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用人单位也明确表示会从中筛选表现突出的学生留用,但最终能够被选中的学生比例较低。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往往不是专业问题,而是学生拈轻怕重、不敢担当、缺乏自信,用人单位在学生身上看不到发展潜能和职业素质。而有一部分学生,试用期并非专业对口,从事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较好的职业素质体现,可以转入质量更高的工作岗位,比如:我院少数软件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在社保局、劳动局、其他企业等单位从事柜台操作员或服务性工作,通过半年踏实、敬业的工作以及能对现有工作流程和系统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能够利用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思维和理念提出合理化建议,深得单位领导的赏识与肯定,并认为这些学生应放到专业对口岗位或其他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很快对这些学生作了岗位调整。此类案例并不少见。由此可见,就业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职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会有所提高。

四、职业素质与就业质量对接的措施

(一)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院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要逐渐加入职业的元素。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生社团活动、专业竞赛、专业教学以及实习实训等活动中,都涵盖了职业素质的内容,但整体执行效果不好、针对性不强、落实程度不到位。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以上软件行业对职业素质要求的九项内容,有计划、分步骤、完整地进行训练,而是局部、离散、完成任务式地去实施培养方案。要改变这一现状,使职业素质教育有成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在常规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尽量融入行业元素。教师要将在行业从事专业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案例,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尽早了解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特点和工作作风。

2.多安排实习实训课,有条件可采取拉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即让学生在行业相关岗位上参与到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中去,或者请行业有经验的技术员进校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培养出职业兴趣。

3.在行业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围绕软件职业素质要求的九项内容来进行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作为行业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需要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让学生有意识地自我训练这种素质。教学中做到以上几点,对学生了解行业规则、文化,进而提升职业素质、专业潜能都有重要作用,能够最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

(二)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目前,高职院校来自行业的教师占了一定的比例,但这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就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一定要下行业实习锻炼,完成相关再培训,把专业和职业对接,把课程和工程对接,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具备双师素质,这样才能带出适合软件行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学生。

(三)制订科学的职业素质测评体系

我们要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群,以软件职业素质要求的九项内容为基准,细化、设计职业素质需求、并开发出适合高职软件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测评分析系统。目前,我们项目团队正着手研发这一系统,系统内容包含:性格测评、素质测评、知识测评三大模块,力求做到针对性强,对大一、二、三年级学生分级测评、循环渐进,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并给出提示与引导,使学生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在职业规划和就业取向作出正确判断,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五、结语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75-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何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研究者探索多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1.素质与综合素质。在现代汉语中,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个体生理、心理成熟水平的不同决定着个体素质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理解要以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为前提。综合素质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异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界定,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身心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综合素质的各个构成是各有侧重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除了需具备一般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外,还应具有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四个要素。目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评价主要采用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基本都是以国家颁发的《大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德、智、体三个方面,各设一些指标,对每个指标记分后汇总得出测评结果。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自定评价标准,随意性很大,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此外,侧重智力方面的评价,轻视技能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得不到提升、没有优势。

2.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功能缺乏清晰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以学生的发展状态与水平为评价对象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对学生素质的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进行多渠道认证的教育评价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轻视了它的引导和反馈功能。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主要是用作为年末或者学期末评优评奖的依据,基本上是一种奖惩性和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与结果运用对学生成长帮助不太理想,激励作用不强,不能较好地显现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的“闪光点”,容易挫伤学生发展个性优势的积极性,更没有起到促进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参考作用。二是评价体系内容和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反映,是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按照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要坚持以思想道德素质评价为核心,以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为重点,以身心健康素质评价为基础。培养的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现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衡量,即使有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但仍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内容体系。三是评价方法单一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描述性定性评价方法往往是定性分析或者单因素的定量评价,存在主观片面,不够准确、全面的问题;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学生个性的差异,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

三、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内容。评价是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既有一般认识活动的普遍特征,又有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个性标志。它是一种以形成价值判断为主要使命的特殊认识活动。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以完成实际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等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关键和难点。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国外已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得到全行业的认可,其构建科学的评价内容是重要因素。德国和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发展得非常成功的两个国家,纵观其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均采用职业活动任务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其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国务院《关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把行业规范、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过程中,应始终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各评价指标的设计应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做”的能力的考察。

2.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构成,每个人的智力都由八种智能构成,且各具特色,每种智力又有多种表现方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智力的独特性对学生建立多元智能评价方式,即评价方式由静态到动态转化、评价标准由单一到多样化、评价主体由一元到多元化、评价内容由单项向多维转化、评价目的由笼统向明确转化,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国家、社会、高校组织和个人,它们有不同的主体价值;多元化的评价客体包括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组织成员等,它们有各自的需要和属性。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客体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必然是多元化的,基于多元化价值基础的高等教育评价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应遵循价值尊重、价值协商和价值引领的评价原则。目前,国家大力倡导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的出台,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建立由学校、企业人员组成的双元二级评价组织体系,制定由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环节构成的三方三层指标体系,构建灵活多样的方法体系、双向改进的结果运用体系和分工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与校内评价、社会评价、第三方评价共同构成“多元互补”式的学生综合素质共同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依据高职教育教学和课程的培养特点,结合国家、行业、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侧重对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业全面、客观、公平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状况 评价研究策略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的偏离

在大学,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打交道,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相差比较大。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计提利益面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利益。特别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认为在网络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被网络上的攀比、暴力等行为严重的抹杀了,有些学生利用网络欺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做损害他人的利益的事儿,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少真诚,具有不正确的动机,使大学的学风受到严重的损坏。

(二)学生的健康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处于大学中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应该充满朝气,积极乐观,勇敢坚强,能够坦然的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失败的打击,但是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的纠结,比较的矛盾,面临着新旧思想的不断冲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矛盾,使他们的心理严重的不平衡,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会对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负面的作用。

(三)重视知识的输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里,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就是大学课堂,但是很多大学里,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呆板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非常被动的地位,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另外没有很好的与学生交流,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讲完课就走了,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的请教。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非常的低,甚至很多学生逃课。在课后学生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也不够好。

(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择业观

大学的管理一般比较宽松,大学生一般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利用自由的时间打游戏、看泡沫电视剧。另外大学生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很多学生严重的熬夜,身体素质很差,平时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很少的体育课,学生们普遍没有引起重视,很少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在择业方面,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认为只要考取的证书越多对工作越有帮助,却不知道什么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随众对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道路和以后的职业道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转贴于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一)优化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大学里的学生一般已经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态度和道德水准,是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应该抓住这一点,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培养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文明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广大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

每个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也有责任努力地树立正确的观念。大学生处于社会和学校的分界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课,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思想比较另类,或者是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及时地纠正他们消极的观念,解开他们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不断的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以及文化素养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能力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熟练的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使用的技巧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积累经验,发现做事和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学校发展的要求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也是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高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断地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因材施教,积极地帮助学生改善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远琳. 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2(5).

[2]王永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培养[J]. 现代交际, 2010(10).

篇8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教育;自主意识;重要性

当今社会大学生肩负着国家的命脉和未来,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也是现今高校所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 要从本质上意识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现代工作中经常提到的一个理念,也是一个企业、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就没有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创新让我们的创作有了新的空间,对知识的求新有了更高的热情。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翅膀,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纵观历史,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不是敢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敢于创新首先需要的就是观念的创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思想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会导致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勇于创新,在于做事有魄力,鼓足勇气,敢于挑战旧事物,打破传统,从而成就自己。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决定行为,只有我们从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创新能力。

二、要培养大学生敢于怀疑的能力

如果说初高中阶段是为应试而学习,那么大学教育则是为认识和掌握真理而学习的跨越。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一直要求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要谦虚谨慎,对待权威或长者要恭敬服从,稍有质疑就会被制止。年轻人有新发现,往往不敢理直气壮地与权威理论相抗衡,这些必然导致好奇心的缺乏,创新能力极大的被遏制。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了亚里士多德流传千年的“真理”,成功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一个掉落的苹果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而这一切都是从怀疑开始。要积极的、有意R的培养我们的怀疑精神,敢于挑战老师、挑战书本、挑战权威、挑战固有,勤于思考、善于怀疑。只有播下怀疑的种子,才会收获创新的硕果。

三、要培养大学生辨析问题的能力

创新之初始于对事物的质疑,那么质疑之后呢?仅仅敢于质疑是不够的,质疑只是我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此之后,我们所要建立的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方向的能力。辨析,顾名思义是指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探究事物的本真,从而辨别是非黑白和真伪,然后才能根据分析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辨析在我们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商业中要求运营能力的分析,经济活动中要求的精准的数据的分析,均从根本上说明了辨析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辨析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锻炼。

1.要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借鉴前人的成功的创新经验,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通过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2.要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规律。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创新亦然。我们经过学习和训练是完全可以使创造力获得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的。

3.遇到问题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只有这样,创新才会源源不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是行不通的。只有从多方面来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可能找到创新的契机。

四、强调大学生自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自主意识愈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性就愈大,其创新能力也会愈强,一个唯唯诺诺毫无主见之人,肯定也不会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大学生在自主意识的培养方面会面临一些困难,比如,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制约自主意识的培养,从小家长总是无条件地支配孩子的行动,因而到了大学阶段,该要进行自我做主和创新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早已丢失了决策能力。试问一个连自己未来需要什么都不清楚的人,又何谈创新?

五、重视高校教育,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高校作为一个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枢纽,作为一个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的摇篮,在这方面的重大作用不容忽略。我所在的东北师范大学就一直在坚定不移的贯彻着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软件学院的一些举措谈谈我的感受和建议。

1.首先学院打破了传统的评分标准,建立了一套新的完整的大学生综合成功素质测评办法。该综合素质测评从学习成绩、文明修养、科学技术、创新创业、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六大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其中除了学习成绩以外,创新创业的分数占比为最大。素质测评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竞赛等创新成果纳入了考核标准。这一举措极大的鼓舞了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 鼓励大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评价从单一的“分数论成败”逐步过渡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构建知识框架,学习如何运用知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所要传授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从而发现自己的想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尽可能的给学生的创新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创造良好的交流平台。例如我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成立了多个计算机工作室,使学生也能参与到项目研究中来,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把所学应用到实践中,边学边思,边做边思。逐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和应用创新的能力。同时鼓励我们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申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活动,所有这些举措都极大的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1]卢皓.浅谈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刘凡勇.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天府新论,2005,(S2).

[3]徐少春,徐宏,高洁.浅谈工作中创新思路的研究及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4]缪宁陵.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5]魏青春.教学应擅“借”[J].黑河教育,2003,(Z1).

篇9

一、实施“书院制”模式改革,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深化,以专业院系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模式与完全学分制体系之间会出现不相匹配现象,学生管理与课程管理之间不协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功能的发挥。完全学分制下学生面临着选择机会多,选课多元化、专业调整跨度大,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虚拟化,学生业余生活的自主空间增大等新问题,原有学生评价体系遇到挑战。学生工作则要改变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行政序列垂直向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和仅以专业学习为背景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新的模式与机制[1](见图1)。

书院制,本是源自古代四大书院,在当时的中国是藏书传承、名流学者们讲经论道的地方。国外剑桥大学也举办过书院制,是为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而设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很多院校都在实行住宿书院制度,以耶鲁大学为首,它意在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有效实现了德育、智育、综合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的新生进入哈佛学院集中住宿,住宿学院内设有教授工作与起居室,咖啡厅等学生公共活动场所,定期组织特色活动,老师学生亲密接触,是学生成长、交流、自我管理的重要社区。在香港中文大学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复旦学院实行的四大书院制度,其主要特点是进行通识教育。我们建立的书院制,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的书院,借鉴了古今中外,既突出了传统书院的文化培育功能,又体现了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功能,并以此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我们也实行住宿书院制度。各书院内学生的组成,则体现出文理交融、专业互补原则。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编入若干个书院,使其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文理相长。这种形式下的书院制学生工作机制,其内涵集中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变化:一是学生教育管理载体的改变;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功能的提升;三是学生评价体系的变革。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有5400多名学生,分布30多个专业,按照常规院(系)的管理体制运行显得比较困难。我们成立了海州书院、瀛洲书院、郁洲书院、凌州书院、环洲书院等五个带有地方文化底蕴的书院[2]。东港学院实施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实践,不同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差异上,其它高校的书院制改革是以通识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宽视野、厚基础、通才为主要目标,东港学院的书院制改革是建立在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能较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此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在国内尚属首例。书院制建立五大工作平台,优化创新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即通过建设信息传送处理、学生学习进步、学生道德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生工作评价五大平台,实现“社区”管理的优势作用[3]。书院制以书院组织为架构、以社区管理为重点、以个性培养为方向、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班级管理,重构学生个体评价体系,建设全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管理形态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才能达到教学与学生管理相一致的教育教学效果。目前,我们的书院制管理模式,五大书院所有管理人员全部在学生公寓办公,毕业班级全部放在环洲书院。有住宿书院的改革,也有博雅教育理念的、还有通识教育的借鉴。建立了学区管理、社区管理等分区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设教育主管、设学业主管、社区主管等教育管理岗位,由学生辅导员兼任,明确分工,强化责任。

二、立足自我管理教育,建立社区党团组织管理机制

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把社区建设推向了突出位置,社区从单一的生活、休息场所变为辅导员工作、导师导学和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和活动的场所,社区功能迅速扩展,这也要求党团建设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工作重心,为两项改革和社区建设保驾护航。对此,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团组织。为了便于社区工作的开展,建立了社区委员会——各职能部门——楼层长——社区班——宿舍长的社区组织架构,承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围绕这一架构和各项工作任务,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总支,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了党小组、学小组,社区班建立团支部,团小组建在宿舍。(见下图)从组织体系上保证党团建设紧紧围绕文明社区、文明楼层、文明宿舍的创建和社区各项工作来进行。目前各书院组织架构完善,社区功能显著提升。各书院普遍建立社区委员会,学生社区思想教育、学习交流、文化建设、学生管理、自我服务等功能日益显现。郁洲书院带头建立女生社区,还制订了辅导员、班主任为责任人的学业预警分级谈话制度。各书院还举办“学生宿舍文体活动周”、“读书节”、文明宿舍摄影比赛、宿舍文明标语征集、宿舍走廊画设计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宿舍文化层次。第二是深入开展党员责任区工作。在制定社区各级党团组织的工作职责和目标、明确各级党团干部的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把开展学生党员责任区工作作为社区党建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切实加强、改进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促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社区思想动态的信息员、安全稳定的宣传员、文明之风的领航员、帮扶同学的贴心人。根据党员所在班级、宿舍、学生组织,结合党员自身情况划定责任区,并从政治思想、安全稳定、心理健康、自律示范等四个方面规定了十一项责任区职责。同时,每个学生党员联系一到两名重点学生,团结其他同学一起,针对存在问题,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贴身帮扶;联系一个落后宿舍,配合社区学生干部做好细致的转化工作。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学生党员、团员骨干成为辅导员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的得力助手,成为社区管理的有力帮手[4]。

第三是团建创新。面对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所带来的全新问题,我院团建大胆创新,探索实践出一种新的团建模式。我们巩固现有“行政班级”团支部组织建设,增加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区团建。充分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推进社团团建。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育人作用,推进专业班级团建。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推进网络团建。这样,就形成了全方位覆盖并带有立体交叉的团建创新体系[5]。

改革团组织推优办法,制订新的发展党员基本条件。完全学分制、书院制改革,传统的同专业、同课程、相同作息的传统班级已经不复存在,现行的行政班级淡化,学生集体由学区向社区转移;仅以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为基础的原有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也暴露出了片面性和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成果的不足。因此,原有的以行政班团支部组织推优的办法和以综合测评是否过班级半数、是否有不及格课程作为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已经不能适应。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院团委将过去单一由行政班团支部组织的推优工作,转变为以社区班团支部、行政班团支部共同推荐,依据社区、学区的平时检查考核记录和评价,确保把真正优秀的团员推荐入党。在发展党员的基本条件上,依据改革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在道德素养、学习成绩、素质拓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把个性化发展突出的学生也列入发展对象。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时,既考虑学生学习的量:总学分绩点,也考虑学生学习的质:平均学分绩点,全面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番号班级,强化相互沟通文理交融,以老带新

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全面全新的舞台。东港学院的五大书院面对虚拟专业、行政班级、专业班级、教学班级等新的情况,传统的管理评优、发展党员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情况。书院制管理模式改革了传统的按专业、按班级的学生管理模式,实施按专业大类管理、文理渗透、专业互补的管理新思路。由于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学生通过选课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这使得学生在传统的以专业班级条件下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被打破,多样化的选择,使学生具有了更加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学生班级的凝聚力减弱。原有的学校到院系,院系到专业,专业分班级,以班级为建制单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以集中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测评为评价标准的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东港学院2008年试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改革,设想学生在进校时按专业大类、按照男女生相对均等的比例分配到各书院,随机建立“行政班级”,如海州091班。学生在第一学期或学年自主选择文化基础课以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专业,这就出现了一个专业班级。“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自己。由于学生选课、选教师不同,又会出现教学班级的不同,也会出现了一个“行政班级”的同学因为专业不同不在一起上课或者不同时上课的现状,于是就出现了“行政班级”、“专业班级”和“教学班级”。[6]

为了进一步加大书院制学生管理的改革力度,东港学院在2010年新生班级采用了类似部队“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形式,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学生被编在了同一个班。1050名新生形成了以四大书院为基础的36个番号班级,一个班级包含至少三个专业,一个专业的学生可能属于不同的书院,不同的班级。一个宿舍也可能出现多个专业的学生。随着以后逐年招生,班级中将还会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番号班作为学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除了番号制的行政班以外,还有为教学组织、导师导学而产生的专业班,为学生选课而产生的教学班。番号制的班级管理大大丰富了书院的内涵,更强化了专业互补、文理交融,扩大了人际交往,同时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以宿舍为主阵地的社区学生管理新理念[7]。番号班级也得到了老生的认同,家长的认可,在校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学分制下对学生的评价办法,与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的评价方法不同,学生由于自由选课使其课程数量、科目不同,带来了学习优劣评定上的变化。变换不定的组织活动形式,如社区、社团、社会实践、行政班、课程班、专业班,学生分属不同的集体,评价参照系不同,对学生所表现出来思想道德水平、个性特征、遵纪守规、综合技能等内容的评定都有新的变化[8]。

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全新的学生评价机制和体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完全学分制改革,不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迁,对以成绩为单一标准的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也提出了变革要求。为此,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学生评价体制。一是制定《东港学院完全学分制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导向体系。新的考评办法中,设立道德文明素养、学习成绩、拓展素质三个考核大项,根据实际考评内容,采取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个人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平时表现和实际成果,进行单项考评、综合评价,以客观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表现。改变过去人为地将不同性质的考核项目量化合并计算,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只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体现,为考评而考评的错误做法。二是制定奖学金评定办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过去的奖学金评定,根据以学习成绩为主的综合测评排名,按比例设定一、二、三等奖。因此,奖学金被误读为就是奖励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片面地把学习单纯看作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奖学金评定看作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事情,与己无关。对此,制定新的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置“敦品励志之星奖”、“求知励学之星奖”、“拓才励能之星奖”三个奖项,对在道德行为、知识学习、拓展素质不同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同等奖励。其中,拓才励能之星奖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成果,分别授予科技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社会实践之星、志愿服务之星、创业之星等称号,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成材。

三是在组织程序上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过程管理。使考核和评奖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总结评价、相互学习提高、能力培养锻炼的过程。综合素质考评改过去由班级少数学生干部组织,为辅导员、班主任指导,班级民主推荐成立由班团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考评小组负责组织。在考评的程序上,从个人自评开始,经过民主测评(互评)、考评小组考评,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审核、书院考评领导小组审定。在奖学金的评定程序上,改过去的授予为个人申报与班级等学生组织的推荐相结合,根据综合素质考评结果和取得成果公开公正审定[9]。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考核和评奖的全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11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建院)2004年9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挂靠在江苏建院学生工作处,是学生工作处下属的行政机构,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管理。2012年成立素质教育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又挂靠在素质教育中心部门下面,改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总体来看,江苏建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举办、过程监督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还存在管理上的漏洞以及忽略了活动的真实效果。项目管理理论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项目化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一)项目的申请、审批和立项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依托素质教育中心,可以结合和利用素质教育中心的各种资源,在活动初期制订好申请、审批、招标等各个环节规章制度和程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可以选派专门的负责人来执行学生活动事宜。负责人和部门主任领导可根据这一学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工作思路来制订活动的总构思。项目申请人则根据活动主题和活动思想进行书写申请书,按照申请书的格式,明确活动的名称、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参与人员、经费支出、安全监督等一系列内容完成项目申请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领导和负责人可以按照活动范围、申请项目的性质和意义将申请活动进行项目分类,预测活动管理和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收集齐相关材料之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领导管理层要秉着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删选和确定立项,也可以联合心理学的专家进行联合考查和审批立项活动。一经确定立项的活动方案,要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样,活动的申请者可按照批复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和调整,按照计划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执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执行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项目的总负责人、项目各个环节实施过程的负责人、活动安全的负责人等。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为总负责人,那么二级学院副书记可以为第二负责人,心理辅导员可以为第三负责人。其次,要保证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各项资源,保证活动实施的效果。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对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及时反馈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或者突发状况并及时有效地处理。有效的项目控制可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科学合理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监督及结果验收

确定立项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将由申请人所在单位、个人或团体组织实施,设立项目的管理机构,统一全局管理所有的项目,而涉及和牵扯到的相关部门则要给以积极的配合。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监督和控制。第一,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监控。质量的衡量需要建立在活动质量监督体系和项目质量的目标分值的基础上,可以是量化为打分标准,也可以是结合团学活动的质量考核来进行综合评价,总之要全面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质量要求。第二,要科学地进行控制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进程,预测不可控的风险和状况,做到有危机处理和防御的预案与措施。第三,高质量验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质量和成效。正确验收活动项目,不仅是管理的后续工作,也是活动项目总结和提高的阶段。验收时,按照活动项目申请时的计划和内容,管理层需要结合活动收尾的资料、图片、视频等形式的总结材料进行评估和验收。验收时也需要按照质量评价体系进行量化打分,验收合格的给予评比表彰,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反馈意见和整改措施,以促进项目在后续的执行中有所改进。

(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总结与评定反馈

项目负责人按时间结点进行提交总结,总结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活动报告、活动图片、活动视频、剧本等文艺类成果等。只要项目成果真实有效,且资料齐全,就可以申请提交项目总结。项目的负责人要按照事先预定的项目绩效考核指标来进行量化考核,针对考核指标中的体系分层打分,包括参与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参与者学生。项目负责人要给学生以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形成良好的活动效果,亦可以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团学素质测评等方式评定,纳入学分。通过一系列措施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增进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表彰与交流阶段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管理层可以按学期,也可按学年为周期,对进行申报结项的各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评审,评选出优秀项目,还可以评定出等级,对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给予表彰,以优秀的项目进行成果展示,促进其他项目负责人效仿学习,在学校里形成良好的氛围。

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建立平台,将历年来优秀的活动项目通过多媒体、多平台,如QQ、网站、微信、期刊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作为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优秀活动项目,营造积极向上、师生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项目管理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化管理可以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活动能够管理得更加科学化、有序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1] 戚安邦.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2] 白恩俊.现代项目管理(上,中,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3] 白恩俊.项目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傅进军等.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

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 冯培.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9.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Management by Proje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Yan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