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09:4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

篇1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使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使广大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促进校貌校风建设,根据上级安排并结合我校实际,定于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行为规范教育周并开展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利用国旗下讲话,强调遵规守纪和良好习惯养成的意义,提出了行为规范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同学们认识到良好习惯对人生成长的意义。

2、班主任利用网络工具和家长建立联系,让家长了解“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内容,使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3、各年级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深入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天津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熟读熟记。使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样做,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同学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日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4701

1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主教育管理能力

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有必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社会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改变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从单一的要求技能转变为要求学生心理健康、个性、知识层次、能力层次等,所以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挖掘。而通过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主教育管理能力,不仅是推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及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作为被管理者学生同时也是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参与者,所以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应当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适当放权,将工作注意力转移到学生组织和学生团体的建设中,通过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修养、素质以及科研水平来对学生做出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对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能够增强大学生凝聚力的日常教育管理方法;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明确学生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从而对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行培养。大学生是高职院校日常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优化首先应当对学生所拥有的自和参与权进行尊重,从而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进行调动。虽然在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反叛心理且具有散漫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但是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这种心理、思想以及行为习惯仅仅是基础教育中其主体性缺失导致的,并且他们希望能够在高职院校中提高以及完善自我,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各种规章不应当对大学生的自主创造、自主发挥造成阻碍。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与部门不仅要对大学生参与日常教育管理以及自主管理的“度”进行合理把控,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具有发张个性的空间。

2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以人为本理念与行为规范原则

首先,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渗透的以人文本原则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包含很多要素,如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人始终是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所以转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将推动学生素质的提升、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目标是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关键;其次,行为规范原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中的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方面的准则、规章以及规范中都存在操作性欠缺的问题,如果贯彻以人文本是从软要素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那么遵循行为规范原则则是从硬保障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作出创新。在每一个高职院校中,教师以及学生都必须在统一的制度下开展学习、生活以及工作,而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其行为规范制度应当体现出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共同的利益和意志,让学生在具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对的义务,这种制度所具有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基础和依托,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制定符合时展、符合学生特点、能够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且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行为规范、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对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做出合理安排。

3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制度作出创新

3.1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

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创新可以分为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管理技术的创新两个方面。在管理方法的创新中,高职院校有必要做到人性化、规范化以及差异化。人性化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功利工作应当体现出多层面、个体化、强调双向互动与交流的指导方式,不仅要重视通过直接的教育管理来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同时要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来实现隐形教育。规范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利用学校内部的制度规章以及学校外部的法律和道德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实现对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差异化要求高职院校能够以学生资质与条件的差异对学生开展分类别、分层管理;在教育管理技术的创新方面,高职院校要重视使用现代化教育管理技术来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对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以及应用来推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成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包括学生后勤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测系统等。

3.2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团队的打造中,不仅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强化学生管理干部的参与,从而体现出学生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要认识到辅导员自身的能力水平对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于辅导员队伍应当从人员的聘用、使用和辞退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在聘用中,有必要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包括学历要求、从业资质要求、基本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质要求等。其中基本素质要求应当体现出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重要地位。同时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学习意识,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以及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肯定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同时对学生干部所具有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强化,让学生干部发挥出模范作用。另外,干部选拔制度以及干部培训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通过树立教师监督制度和学生监督制度来对学生干部行为以及工作作为做出评价,从而推动学生干部在参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

3.3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的评价体系应当遵循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不仅要重视对结果的考核,同时也要重视对过程的考核,不仅要重视对集体的考核,同时要重视对个体的考核。同时评价体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在对管理人员的考核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明确相关指标,如学生的基本素质情况、综合素质情况、思想政治素质情况以及学生对管理者和管理过程的满意度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在学生群体中开展调研来总结。对于学生的考核则包括学习成绩、纪律、考勤、宿舍等方面,同时有必要在明确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明确考核奖惩制度,从而提高大学生本身的自律意识。在教师考评方面,可以以学期和年为单位来进行统一开展,而对学生的考评方面,由于其内容涉及到许多日常细节,所以应当做到随时随地严格要求,也可以开展不定期的检查来了解学生状态以及情况。

参考文献

[1]刘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农家科技,2011,(03).

[2]姚冰,姚蓉.试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应该转型[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1).

篇3

在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中,“管理”被界定为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控制等职能来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使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而引导(leading)通常又被称为“领导”,是一种说服别人追求目标,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潜力发挥出来并使之最终成功的行动。

简单地说,单纯的管理就是限制,其外在的表述公式通常是“不能做什么”;而“领导”或引导则是一种启发和激励,其外在的表述公式是“应该做什么”。这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两者共同作用于学生个体的素质。

单纯的管理只盯在学生的行为规范,而忽略了学生价值观念中的深层次需要。“价值观是行为之母”,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的确立往往先于其行为准则的确立,而行为准则通常是主体价值观的实际反映。学生只有确立了“应该做什么”的价值观,才能真正解决行为规范的问题,而学生一旦解决了价值观问题,很自然地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而单是着眼于行为规范的单纯的管理也许永远不能实现管理的目的。

在我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有学生向我提出:“即使每天开班会强调纪律问题,还是会有同学旷课,不旷课的同学你让他旷课他也不会旷课,还不如把时间放在关心那些想进步的同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放松对那些同学的管理,但显然简单化的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班主任是应当在观念上将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路人。

在这样的学生工作体系内,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学院团委和专职辅导员负责,由学生社团负责实施。班主任的基本角色则更多的定位在引导者。这就避免了班主任将原本有限的精力过多地消耗在日常管理事务之中,使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帮助学生满足更深层次的需要,在学业和心理上加以辅导。而班主任和专职管理人员之间可以建立沟通的平台,相互交流信息,研究对策,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同步进行,通过互相的学习,总结经验,使工作更加完善。

篇4

关键词:职业道德;本科教育;项目式教学;校企合作

0 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作为程序员到软件企业工作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和程序打交道。程序本身没有伦理和职业道德,但是程序员和软件企业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身份证号、账户名、密码、真实姓名、家庭成员、手机号等私密内容交给程序,希望程序的操控者,即程序员不做坏事。许多社会功能如彩票、汽车摇号、交通管理、个人诚信信息查询甚至核电站的运行和卫星发射都交给了软件工程师创造的软件来管理。因此,社会对程序所承载的安全性使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程序员的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用人单位已经意识到雇佣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水准的程序员的重要性,而且他们已向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实际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其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

软件工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进行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该课程授课大纲的各个阶段均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本文结合IEEE/ACM的Software Engineering 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即《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实践标准》,介绍了我们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一些尝试与探索。

1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高校仍将职业道德教育设置为公共课,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受到的职业道德教育比较宽泛,卫生行业有希波克拉底誓言,金融专业、法律专业等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更加具体的行业规范。尽管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行业规范,但是这些公共课的讲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结合不同的行业规范而开展。

(2)不少院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上将重点放在了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上,对大学生的情操培养也将重点放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实际上,在实践实训环节,可以通过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培养,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

(3)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中通常蕴涵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如数据库设计与开发蕴涵着确保数据安全方面的道德教育资源,软件测试蕴涵着必须保持“所见即所得”的文档记录方式的道德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并没有被涉及。

(4)对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从负面(如预防计算机犯罪和防止病毒进攻等方面)进行,而不是从正面(如正确的分工与合作,坦诚直接的客户沟通方式等)实施,这未能帮助学生以更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在专业课的讲授中,课程内容都是从积极的角度说明坚持某些原则的优点和必要性,这有助于学生从正面的积极心态去遵循已有的良好职业道德规范。

2 软件工程课程中蕴含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

软件工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分析可发现,该课程蕴含着《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实践标准》中包涵的所有道德教育资源。下面根据软件工程教学大纲,介绍该课程蕴含的职业道德资源。

(1)在软件定义阶段,应培养学生如下的职业道德:综合考虑软件工程师、客户和用户的利益并把任何对以上三者可能造成的危害,告知相关人员或者专家;在所有关系到软件的声明,要做到公正且避免欺诈,并对会降低软件收益的因素所带来的结果进行全面考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提供服务,诚实坦率地交待自身在经验和教育上的任何局限。在工作中,对任何机密信息要注意保密,当员工意识到待开发软件涉及某些重大的社会关注问题时,要及时发现、记录并向雇主或客户汇报,力求高质量、可接受的成本和合理的计划,要准确叙述自己所做的软件的特性,不但要避免错误的断言,也要防止那些纯理论的、有误导性的未被证实的断言。

(2)在软件开发阶段,应培养学生如下的职业道德:对自己分内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当员工觉得项目将要失败,要及时记录收集证据并向客户报告。确保对在做项目的程序和文档有足够的测试、调试和复审。当与明显违反道德规范的人无法磋商以致会影响工作或有危险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而不能瞒报漏报。代码审查时要做到客观、坦诚并真实地记录。

(3)在软件维护阶段,应培养学生如下的职业道德: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对于过期和有问题的数据要敏感。对于任何形式的软件维护,要有和开发新软件一样的专业精神。

(4)文档在传统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内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书写、维护和评价文档方面,应培养学生如下的职业道德:确保每一个文档的建立基础都是经过检验的,如果必要的话,还须提供授权人士的认证;确保在做的项目要有足够的文档;只撰写尊重用户隐私的文档;只签署并认可那些是自己管理之下的或是自己职权范围内且已在业内达成共识的文档。评估任何软件和文档时保持专业的客观性。提高能力,写出精确、可读、有价值的文档且对自己负责的相关文档负起检测、修正和报告错误的责任。

3 在软件工程课程中贯彻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职业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岗位自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合作感4个方面。软件工程课程在课程的后半期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自愿组合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要求学生从软件定义,开发到投入运行等阶段要团结协作。而且本课程针对的是大三学生,他们在学期末有2~4周的实习实训课程,在这期间,通过企业教师配合,要求学生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并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和及时纠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1)教师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要让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课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从以下3个方面示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①教师自觉遵守软件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起到示范作用:在学生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当教师介入进行指导或检查时,教师自身必须遵循各种文档的书写格式规范、良好的项目管理统筹方式、严格的代码审查制度以及适当的异常处理方式等。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通知学生进行修改,以养成学生诚实坦率、不回避问题的对项目认真负责的态度。

②教师具备良好师德,起到榜样作用:充满人格魅力、敬业爱生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起到的榜样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授课和项目实施阶段,教师都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良心。教师的榜样作用会让学生找到正面的参考对象,并在实际项目中,以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做参考,自觉遵循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方式。

③注重师生情感交流的辅助作用:师生在课上和课下建立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更坦率真诚的交流方式。学生不因教师的批评而懊恼,教师不因学生的直白而生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教育方式也更容易实施。这种“亲其师则信其道”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主动迎合教师的期望。

(2)在校企合作中注重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优秀企业逐步形成了被全体员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和员工行为守则等。与学校相比,企业员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的合作企业主要包括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开创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中软通动力的业务范围涵盖咨询及解决方案、IT服务及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是高科技、通信、银行/企业金融/保险、能源/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重要的IT综合服务提供商和战略合作伙伴。南开创元为国内的信息安全厂商提供目录服务基础设施,为国内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等领域中的关键而敏感的信息提供了安全、可靠、高效、自主的数据整合、存储和管理方案。这两家公司对软件及人才的质量要求都非常高。在本课程涉及的职业道德培养中,学院与这两家公司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合作:

①在学生进人企业实训前,由企业负责人讲解本企业的价值主张及社会责任,让学生对该企业需要的人才状况有初步了解。在实习过程中,通过不定期考核的方式,让在同一项目组内的学生按照企业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互评并通知学生分数,让学生总结自身的不足和缺点,给出改正的期限。

②在企业导师引导学生做项目的同时,请导师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以自己做过的项目为案例,讲述项目实施中良好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对自身及项目带来的影响,并监督学生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都按照《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实践标准》及企业内部价值理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

(3)在实践中养成“激励+强制”的行为方式:任何一种行为或思想,不论好坏,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习惯,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潜意识,最终改变人的行为。对于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只要坚持不懈地让学生重复正确的行为,他们就会养成正确的习惯。与职业道德公共课程相比,专业课能够在反复训练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督促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

①重视“首次效应”:在项目式教学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第一次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注意到不足之处时,要及时给学生指出,并让其立即改正。课程中涉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而逐个讲授给学生的,这些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在告知并督促学生养成某一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确保与之相关的其他规范的第一次的行为是正确的。

②及时的激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指出激励是挖掘潜力的重要途径。他的研究表明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但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出80%-90%。在项目实践中,贯彻执行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学生,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会以提高其平时成绩的方式作为激励,并通知该生为其加分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强化其做正确行为的观念。

③以强制方式督促改正不良行为:对不良行为多次督促仍不改正的部分学生,专业课教师要采取强制措施,但这些措施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式的蛮横做法,而是通过私下交谈的方式,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出现次数,对每次谈话做记录,指出出现频率高的不良行为的出现时间、出现次数和表现形式。之后,让学生自己给出改正期限并到时检查,如果规定期限内仍未改正,教师将以降低平时成绩的方式作为惩罚,并通知学生本人,讲明原因,一旦他们对不良行为进行改正,便及时修改他们的平时成绩,做到惩罚和激励并重,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4 结语

专业课程往往蕴涵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加强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专业课教师应积极承担的责任。《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实践标准》对软件工程师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详细规定。另外,软件工程这一专业课统筹讲述了软件开发各阶段的主要内容。

随着软件工程方法学的不断更新,我们要不断总结进行改革和创新,使软件工程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全胜,王晓蔚,朱怡健.加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7(1):39-41.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能力 发展 标准

引 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经之路。建设一支高效率、高素质、的职业辅导员队伍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概念及发展的意义

一般我们所说的职业能力是人们在其从事的职业上的表现的各种能力。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指在高校工作中拥有相应的能力来保证做好高校辅导员的一切工作,必须具备所要求的素质,有能力承担辅导员的责任与义务,从而达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保证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由非职业化到职业化一步步顺利发展。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在多方面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首先,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及思想境界,来加强学校建设,维护学校稳定,进而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其次对于我国高校辅导员自身高素质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会使辅导员不断学习新知识,具备更多的职业化所要求的多种素质。同时,高校辅导员的无私奉献精神会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加入高校辅导员队伍,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1】

二、辅导员能力横向与纵向标准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成功,大学生能否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很大条件下取决于高校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自身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决定着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本文通过横向与纵向两方面来分析高校辅导员能力标准。

1.辅导员职业能力横向标准。

(1)辅导员职业化素养。辅导员职业化素养主要包括崇高的思想道德,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等等。同时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遵循相应的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例如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团结合作、诚实守信及勇于承担责任等。同时,辅导员需要具有积极的职业情感与优良的职业品质。

(2)职业化行为规范。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遵守辅导员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以及各高校相关的规定。职业化行为包括职业化语言,职业化思想和职业化动作三方面。

(3)职业化技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包括通用职业技能与专业职业技能两方面。一方面通用职业技能是指指挥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等。管理能力分为行为制度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基层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分为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专业职业技能包括学术引导能力,思想教育教育能力,就业指导能力,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等。[2]

2.辅导员职业能力纵向标准。

(1)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学中占据很大比例,并且是一个对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工作。这样,高校辅导员就需要拥有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

(2)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辅导员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即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指导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就是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自我,经营自我。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以达到锻炼自我的目的,促使其全面发展。同时,在就业问题上,辅导员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及特点,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对毕业生进行系统就业指导教育。让毕业生对我国目前的国家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方法与技巧都能有比较详细全面的了解,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3)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对于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当然,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了解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掌握心理辅导技巧的辅导员才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应该尽可能多的观察、思考、学习来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并结合时代及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把握住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采取各种措施方法,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对策

1.辅导员自身主动学习

辅导员的自身主动学习是提高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者的技巧并不需要什么天才艺术,但它是一门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对于高校辅导员,自身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主动学习交流和体验,以及经验的积累来实现。辅导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弥补相关知识的遗漏。优秀的辅导员能掌握丰富的知识,并熟练的运用各种知识来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认真负责的做好学生工作。并能迅速有效地完成上级对自己下达的任务。同时,辅导员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底蕴,从而建立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思想及学习的模范。

2.完善辅导员培养制度

完善的辅导员培养机制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辅导员的培训一定要得到高校的重视。一个完善的辅导员培训制度能让辅导员开拓眼界,增长专业知识,促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同时,辅导员培训能筛选一批思想教育工作的精英,进而更深一步的学习思想教育相关专业。辅导员培训也可组织辅导员参加众多社会实践和专题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3]

3.健全辅导员考评制度

健全辅导员考评制度能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要想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高校需要健全辅导员的考评制度和加强辅导队伍的考核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健全的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四、总结: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一项复杂的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对于我国各高校的长远稳定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懈,克己奉公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为我国社会及高校的发展做出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显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探析[J].知识经济,2012,(18):169-170.

篇6

[关键词]弟子规 人际交往 规范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2009.07.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38]王义堂.友善――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J].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0日:第004版.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还未完全走进社会。尤其在中国,学生在大学前社会经历很少,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获取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因此,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大学校园中道德素质水平下降甚至频发的犯罪案件,让我们更认清构建养成教育体系的迫切性。适当的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打造日趋完善的人格。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内涵及其必要性

大学生养成教育内涵是以高校为主,在家庭、全社会的配合下,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养成教育训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拥有走向社会后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调整的,通过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习惯,并在实践中形成道德规范就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习惯是一个人在实践里经过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倾向于条件反射的行为方式,它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习惯不是天生的,需要教育者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形成的,在形成后可以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者行为模式。所以习惯可以反映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素质水平,可以说习惯就是道德,就是人格。因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大学生养成教育包括:规范教育、纠偏教育、陶冶教育。[2]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年代,国外的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碰撞,当代青少年心理、行为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化,有更多种表达方式。但是当代大学生也有更多的困惑,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造成当代大学生中的知行脱节甚至行为偏差。

1.经济条件影响下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前几代人产生了巨大的不同。他们拥有了更好的物质环境,但是相对而言也有了更多的物质诱惑。贫富差距也使个别大学生心理产生微妙变化,虚荣心理、攀比心理作祟。整个社会的日益商业化使得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愈加功利性、现实化,理想主义和理想价值淡化。大学生与成人相比,相对来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但可塑性较强。在当今多元价值观条件下,大学生中频频发生道德行为的失范案例。例如当代大学生渐渐不讲求实际,而是追求实惠。享乐主义越来越多的表现在大学生身上。表现严重的案例就是由于道德价值观念的模糊而发生行为偏差,最终演变为犯罪行为。

2.家庭环境影响下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孩子最早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都是家庭所赋予的,然后才是作为学生作为社会人时形成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父母及其亲属的文化修养、家庭中的文化氛围都是养成教育的最有力支撑。现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学校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很多父母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智能开发,却忽视基本的道德教育、行为习惯等素养的培养。很多家长在品德培养的过程中空洞的说教,而自己又不能在实践中说到做到。这种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使孩子迷惑,也导致孩子心理和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当代大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出生后就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接受全家所有无私的爱有时甚至是溺爱。这造成一部分学生有自我意识强、虚荣心强、孤僻懒散等问题。

3.学校教育环境影响下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大学生所在的第一环境就是高校,高校为大学生营造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国家对高校教育逐步加大了投入,高校的硬件条件也在逐渐改善,但是一般高校都着重建设教学的软硬件,却忽略了大学生精神文化的发展。养成教育中多采用课堂知识的强行灌输,缺乏将道德行为规范在大学生自身内化的过程。高校着重提高的是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的数量,也就是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发展。然而,大学生所在的道德环境是否健康,养成教育的方法是否适合当代大学生,这些都没有深刻的被教育者思考和实践。大学生在高校阶段是和社会实践接轨的特殊阶段,正处于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终生受益。反之,如果让各种不良的环境作用于大学生身上,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后果就会不可估量,在高校也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警示我们。

4.传媒环境条件影响下大学生道德素质问题。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海量的信息通过电脑、移动设备、电视等各种多媒体设备涌入大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大学生可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丰富自己,但也会主动或被动的接触到很多不良的信息,使他们堕入深渊。大众传媒形成了一股文化力量,这种力量使大学生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习性。大学生通过模仿一些媒体上的暴力犯罪过程,导致心理逐渐畸形,最终走向犯罪道路。还有一些媒体为了点击率编造一些不实新闻,集中反映社会的阴暗角落传播消极情绪,让没有社会实践经验还不能清晰分辨真假的大学生对社会失去信心,不能以积极心态认识真实事件,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更有媒体不顾社会影响,报道一些夺人眼球的新闻,画面不堪入目。媒体信息的世俗性使大学生的审美倾向于呈现感性化、个性化、低俗化和庸俗化。可以说,现在的各种媒体报道的海量信息鱼目混珠,如果任由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获取信息,且仅凭借大学生的自觉性是很难控制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方向的。

三、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策略

1.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针对性教育活动。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反复灌输道德观念的理论课程,从实际授课效果来看效果并不突出,而丰富多彩的集体教育活动更有生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塑造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养成道德能力。[3]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分阶段进行,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和专业特色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养成教育活动。在入学初的军训里可以培养大学生克服困难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低年级着重培养个人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到了高年级,养成教育需要着重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在思想上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情况,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就业实习阶段应当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和处事能力,培养创业竞争意识,为就业做全面准备。

2.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统筹资源。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系统地开展,在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参与其中。因为大学生处于人生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配合,哪一方面都不能留下空白,否则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观念就会乘虚而入,使整个养成教育系统前功尽弃。[4]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来看,由于大学期间大学生所处的主要位置是在高校,家庭和社会相对来说影响被弱化。因此高校就应该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责任。需要分析大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制定出相应的规划做出全面部署。统筹各种资源,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形成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长效体制。在养成教育过程中高校要统筹校内团组织、学生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各种资源,高校还要统筹解决大学生在校和毕业期间的问题和需求。

3.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行为训练。

大学生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训练,因为习惯是后天不间断训练而形成的,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做相应的正确的行为习惯训练。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场合为大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而这种习惯形成后不需要大脑的思考回忆,就会自然地、应激性地发生作用。在行为训练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种:一是“中心扩散法”。在使用这种方法之前要先分析相关的习惯,什么习惯是最核心的,把核心习惯抓准了,顺其自然其他的好习惯就形成了。二是“阶段法”。不同的行为习惯要视其特点在大学生不同的阶段实施,在大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达到训练成果的最大化。三是“循环法”。由于习惯形成的长期反复性,形成习惯需要长时间的循环,螺旋上升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有训练的持续性,在不同的时间段要进行重复的行为习惯训练,以巩固前期训练的成果。这三种方法在行为训练中可以结合利用并循序渐进。在行为训练前做好理论分析,行为训练时讲究方式方法,在阶段性和全部行为训练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不断完善的行为训练方法。

4.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仅能够保障养成教育顺利圆满的进行,更是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前提是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管理不仅能保障育人工作正常进行,而且使育人活动有正常的秩序。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全面,要全面覆盖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上课制度、寝室宿舍制度、奖惩制度、综合素质测评制度等。二是要细致,规章制度制定的越细致越明确操作起来越方便,越不容易产生歧义。三是执行起来要严格,要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负责规章制度的执行。在纪律严格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知识问答等活动方式让同学们对规章制度详尽的了解,进而可以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在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听取大学生意见充分发扬民主,这不仅能让规章制度更加完善,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程轶宏,汪小飞.大学生养成教育之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1,(3):73-74.

[3]杨敏.高校养成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121-122.

篇8

一、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开展好教育培训活动,结合行为规范教育月,组织好开学典礼。

1、以“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开展板报、手抄报设计大赛活动)

2、开展“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文明校园我先行”、“文明家庭我有责”、“文明使者进社区”,系列教育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内容,以此来强化落实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到人人知晓活动主题,培养目标。

3、进行《德育规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文明礼仪读本》内容学习,做到“人人知规范”,“人人明礼仪”,把学习内容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4、将校级文明岗、年级文明岗、班级文明岗值勤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规范三级文明岗值勤制度。

5、根据不同年级,落实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

七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做合格中学生,强化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做到全员达标力争优秀。

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提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的认知率和形成率,达到优秀水平。

九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的有特长的毕业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努力成为行为规范示范年级在此基础上狠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通过“文明班集体,文明学生评选”落实良好行为习惯。

7、规范升旗检查制度,提高学生爱国意识。

8、做好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迎检的各项工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各项竞赛活动。

1、9月份第二周,开展“红烛颂”的感恩教育活动。

2、喜迎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祖国万岁”的“班班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班要选唱统一推荐曲目,开展班级合唱活动,举办班级合唱比赛)9月底举办年级合唱比赛并在校会,升旗时间请优胜队进行展示。

3、开展以喜迎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的阅读创新读书交流活动。

4、组织安排七、八年级军训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自护意识。

1、请法制副校长,交通安全辅导员进行相关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2、每月利用校会、晨讲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系列教育。

3、组织实施全校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4、组织开展法制、安全系列教育活动的黑板报、手抄报、漫画作品的评比、竞赛及成果展示活动。

四、加强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德育干部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

1、通过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2、开展班主任、德育干部工作的研讨会。

3、完善建全助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使助理班主任融入到班级教育管理之中。

4、积极组织班主任与助理班主任参加市区级各种班级建设培训活动。

5、规范班主任工作手册的使用,使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具有针对性,提高班集体建设水平。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建立建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2、成立心理辅导教师中心组。

3、建立建全心理咨询室教师值班制度,固定开放时间。

4、开展好全校学生的团体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

六、充分利用三结合教育网络,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争取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发挥其教育功效。

1、组织开展家长学校的授课。

2、坚持定期的四方联席会制度。

篇9

创建平安学校的工作计划为积极落实好创建“平安**”、“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工作,根据**市教育局[2004]217号文件,结合我校具体工作实际,特制定《**中心小学创建平安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政府、市教育局提出的“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构筑全方位、立体型、多层次的教育系统治安防范体系的要求,大力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活动,使我校师生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工作目标1、使各学校教育秩序稳定,健全各学校维持稳定的工作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不发生震荡社会,破坏教育系统形象的恶性案件,不发生影响重大的群体事件,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不发生师生去上级政府滋事、非法聚集、串联等活动。2、保持在校学生无严重刑事案件发生,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降低在校学生轻度违纪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感。3、师生各种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加强预防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4、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雏鹰争章、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等活动,大力开展“平安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等评比,使校园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5、健全综治网络和队伍,优化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健全门卫值班制度。6、进一步搞好学校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使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工作措施1、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以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法制素质为重点,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不断拓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2、深化落实维护学校教育稳定工作本部及下属学校要进一步落实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研究解决维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准确向上级部门报告有关创安维稳的有关信息,做到不瞒报、漏报,对发生事故将从严查处。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拒”活动,教育师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杜绝师生参与赌博和迷信活动。及时妥然处理教师群体中的各类矛盾和学生家长对教育问题的反映,认真落实教师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中的各项措施。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虚心吸收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3、深化整治斗争发挥党支部的纪检作用,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加强群众对领导的监督。认真搞好校务公开、政务公开。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制度,提高学校领导办事透明度,切实保障家长的知情权。4、强化学校治安防范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校园、文明办公室创建活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做好事故的防范工作。设置兼职安全员,进一步健全门卫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学校,落实来人来访登记制度。经常检查学校各重点防范场所的消防安全设备、防盗报警器,做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学校防抗灾救灾工作,维护学校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

四、工作措施利用网络、会议、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手段广泛宣传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提高广大教师对创建工作的思想认识。成立学校创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每学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做到学有重点,学有所得。2加强师德教育,搞好教师信用建设工作,加强对师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师的社会形象。3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做好“三困生”的结对和帮扶工作,发挥“帮困助学基金”作用,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4继续做好学校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定期检查学校安全和综治工作。5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制度,做到规范规范再规范。6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对创建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书面材料报教育局,并对在创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附:**中心小学创建平安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组长:******成员:********办公室主任:******

篇10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

何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新生入学后,高校依据培养目标和大学特点,针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大学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的总称,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学习适应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和心理适应教育。而目前国外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则普遍被描述和概括为帮助新生从中学生过渡到大学生以及在大学成功学习的策略、战略、课程和服务等。[1]笔者认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在大学第一学年开展的一系列学生教育和管理活动,它既是大学的适应教育,也是大学的开端教育,更是未来一生的基调教育。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只有针对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做好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使工科大学生们明确目标、端正态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帮助他们打牢专业基础,积极投身实践,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起步较晚,在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成长引导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在内容、形式、实践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完善、优化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增强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大都集中于开学的头两个月,通过军事训练、集中讲授、提问解答、团会班会等方式对大一新生开展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课程、学习纪律、环境适应、安全稳定等内容的教育,对新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很好的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教育目标不明晰,教育手段较单一,教育者范围较窄等原因,导致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没有对工科大学生大学的开端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以江苏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的《入学教育效果评价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的学生对入学教育非常满意,32%认为满意,56%对入学教育不满意,认为入学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认为入学教育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超过80%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内容过于单调,缺乏针对性,仅限于规章制度的学习、专业介绍、学籍管理等,入学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对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的具体指导;57%的学生认为,在入学教育期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是班主任和辅导员。[2]

二、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一)重过程轻结果,目标不明确

许多高校对入学教育的目标缺乏深入的思考,仅仅将其当做大学的适应教育,缺乏对学生整个大学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入学教育只是简单复制现有模式,看似大张旗鼓,实际上只是片面强调入学教育的效果而忽视了入学教育对大学生的长期效应。

(二)形式内容较单调,缺乏启发性

当前高校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校史校情、校纪校规、专业与课程介绍、大学生活适应、心理状况排查等,形式主要为军事训练、集中讲授、会后问答等,入学教育的内容除了专业介绍外,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缺乏启发性,不能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效果不理想。

(三)未能体现工科学生特质,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开展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未对教育对象开展充分调研与分析,不同学科的入学教育都大同小异,出现教育对象泛化现象,学科区分不明显,没有针对性,导致入学教育仅仅是传递教育者“一厢情愿”的内容,而不是大学新生喜闻乐见和热切需求的内容。特别是针对工科生学业压力大、家庭情况相对困难、思维相对不够活跃等特点,入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体现。

(四)实施者较单一,未实现全员育人

在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仅仅被认为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家庭未发挥相应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工科专业来说,教师能更好地将专业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结合起来。工科大学生入校后,家庭教育是缺位的,如果能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配合,入学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五)持续时间较短暂,系统不严谨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入学教育主要集中于开学后的头两个月,入学教育以点状分散于各个时间段,没有形成严谨的入学教育系统;入学教育与之后的大学教育的衔接不够,导致入学教育对大学生活、职业生涯的影响甚微。

三、提高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把握90后工科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规律

工科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更重,想象力、活跃度和发散性相对较弱,男女比例较不平衡,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相对欠缺,家庭贫困学生的比例较大。这些都是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90后的工科大学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思维越来越活跃、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家庭条件越来越好等。因此,只有把握好90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大学适应、思维创新、自强自立、安全意识、人际交往、基本礼仪、性别观念、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入学教育,探索并掌握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能保证入学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明确入学教育目标,做好入学教育规划

目标是入学教育的方向和动力,只有明确入学教育的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入学教育的模式、内容、形式等,做到过程、结果两手抓,既保证了过程的精彩,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活动而言,入学教育这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指向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养成”,[3]也不仅是帮助大学生们了解大学情况、掌握相关知识、适应大学生活,而应是帮助工科大学生全身心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明确大学四年甚至整个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并为之储备所需要的所有能力和素质。换句话说,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唤醒学生的内心,帮助其自觉、自由、自信地发展和成长。正如作家秦文君所说,“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以此为目标,做好入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规划,进而改革入学教育的内容与体系,让入学教育能够帮助工科大学生自觉、自由、自信地发展。

(三)丰富内容,健全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首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政治敏感性相对较弱的工科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集中讲授等方式开展,理论性较强、互动性缺乏,效果不甚理想。新时期工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应该与民族历史、时事政治、校史校情、大学生的专业、大学生的未来梦想等相结合,增加大学生的体验和互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能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实现寓教于乐,让大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教育。二要重视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教育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前提,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中的专业认知教育应包括专业入门教育、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入门教育中,由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专业介绍,并通过参观、实践的方式了解学习专业的目的和用途,使新生们对所学专业有总体的认识。职业规划教育则帮助大学生们做好职业定位,一步步明确未来发展路径。职业道德教育则应通过观摩、体验、警示等方式,使大学生严格遵守道德准则,自觉担负社会道德责任与义务。[4]三要重视行为规范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首先便是法治意识教育和规范意识教育。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还不够,大多停留在感性层面。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大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也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在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加入法治意识教育,通过集中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校纪校规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校纪校规教育内容的前提下,拓展载体、丰富形式,除讲授、考试等方式外,增加游戏、竞赛、案例分析、情景演绎等形式,帮助学生实现活学活用,保证校纪校规教育的效果。入学教育中还应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中仍然存在随地吐痰、粗话脏话、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不文明现象。因此,在入学教育中,教育者应对大学生开展礼仪教育,结合国防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生活引导等工作,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大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言行。新形势下,基于工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还要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社会态度和爱国方式。四要重视身心健康教育。通过制定制度、军事训练、体育活动、发动倡导等方式督促大学生们勤于锻炼,响应团中央的“三走”活动号召,引导工科大学生们练就强健体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则通过团体辅导员、谈话谈心、举办活动等方式引导工科大学生学会合理释压,保持积极、乐观。对于入学心理普查中发现并需重点关注的学生,要建立档案,长期跟踪,及时干预。五是要开展自强自立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工科大学生更为内向、简单,家庭经济困难的比例较大,因此,在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应加入自强自立教育的内容,引导工科大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励志奋斗,顺利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实现中学向大学的过渡。在自强自立教育中,可以树立自强自立的典型,形成示范,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营造自强自立、脚踏实地、对自己负责的积极氛围。

(四)改革入学教育模式,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入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依靠辅导员、班级导师、学生干部等骨干力量,另一方面要调动广大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将入学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5]身处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的教职工,同样肩负育人职责,把日常管理与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家庭在入学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建立政工干部、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学生家长“六位一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入学教育不应仅限于开学后的两个月,而应持续整个大学一年级,分阶段按任务进行,并与随后的大学教育相衔接,使工科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大一整学年全过程育人体系。入学教育还可以引入选课机制,将其设定为必修课程,计入工作量,加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在入学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等内容,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6]

(五)在入学教育中引入考核机制,保障教育收获实效

首先,应设定入学教育的目标和标准;其次,要将入学教育的效果量化,教育对象的评价作为考核指标,可通过问卷、评分、后期追踪等方式,评估入学教育的效果;最后,还要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改进方案,督促实施落实,保证入学教育真正收获实效。

四、结语

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正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把握入学教育对象特点,找准突破点,采取措施,重视反馈,使工科大学生入学教育落到实处、凸显成效,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阴琰.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价值[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2]姜宇,曲云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6).

[3]魏丹.新生入学教育的价值功能和实践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徐国峰,潘俊波.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刘锴栋.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