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7 04:4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学生

品德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准,品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品德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事业的建设质量。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思想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在高校中开展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实施情感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品德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运用情感因素,做到以情感人。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1.以身作则

当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首先需要教育者自身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育者自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大学生中树立良好榜样。与此同时,教育者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对前途事业的自信乐观、对真善美的推崇、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等,从而让学生耳濡目染,这些都是隐性的品德教育。

2.真诚待人

教育者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运用情感因素时,还需要以诚待人,这样便于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上,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以一种朋友的态度来予以帮助。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教育者要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阅历、真诚的谈吐来打动学生,多多鼓励学生。此外,教育者还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应该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做到诚心悔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结合学生特点

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还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1.善于总结群体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老师要善于发现90后学生的特点,比如追求时尚、个性比较强等。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群体特点,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帮助大学生解决情感危机,塑造良好的人格。比如现在90后学生都比较喜欢研究星座,那么老师就可以拓展星座知识,迎合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保障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2.善于发现个体差异

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除了要总结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外,还应该在充分尊重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的发展,即结合每个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分析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当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时,要提前预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品质,杜绝他们的思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

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很多的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采取的是一种“我讲你听”的方法,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大多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严重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因此,教育者必须要转变教育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自主接受教育、自主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欲望。比如综合运用演讲、辩论赛、参看视频资料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无形中接受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实施情感教育、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有效保证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境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蒲小飞.当代大学生家庭品德教育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王玲.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落实以德为先育人理念[J].北京教育(德育),2012(12)

篇2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构建策略

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高校很是关注的话题,对大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形成自我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大学生个人品德与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阶段,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构建高校随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如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艺术类院校,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

1.政治参与意识不强

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爱国情结,蕴含有丰富的爱国情感,但是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不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尤其是艺术生,艺术生拥有丰富的个人情感,也拥有足够的民族情结,但是对于政治的参与度不高。例如,对于一些政治投票,艺术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不高,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予以关注,政治责任不强。

2.集体意识比较薄弱

集体意识比较薄弱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大学生课程的减少,大学生相处的时间不断减少,相对的集体意识也有所下降。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艺术的特性,每个人都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直接影响着艺术生的思想意识。集体荣誉感是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2]。

3.过于关注爱情问题

过于关注爱情问题是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以高校艺术生为例,对于艺术生而言,比较注重浪漫情节,向往纯洁美好的爱情,尤其是音乐专业。但是在大学阶段,过于关注爱情问题会对艺术生的情感意识、身心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心态的形成,对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有效策略

1、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是实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3]。在高校中,应当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专项教育。教师、领导干部、政工等都是构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关键,提高各个部分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齐心协力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而努力。如今,在高校,大学生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是有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其中涉及的内容还不够全面,而且对于大学生不能够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因此,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可以相应的举行大学生文明校园行活动、党政教育活动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活动,尤其是艺术生,思想政治比较薄弱,有利于促进对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制度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机制是评判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4]。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机制,能够对领导、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定和判断,对工作进行一定的总结。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制度,能够对工作队伍进行一定的约束和激励,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优化和提高。思想政治评估制度会涉及评估的周期、内容、对象以及评估标准。评估制度要对领导、教职工以及政工人员等实施评估,对各个阶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行评估是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时,可以采用上下级互评的方式,不存在级别的贴属性,提倡公平、公正性,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

3、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制度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制度是有效保障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力度和开展质量,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高校的领导班子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能够对高校的有关人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监督约束制度,根据相关的制度对政工队伍进行一定的约束。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为基础,对政治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提高政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监督制度可以实现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也可以实现同级之间的监督,加大监督力度,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举措。

三、结束语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工作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决定大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待人处事方式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思想觉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建美.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03):79-80.

[2] 费鹤祥,李莹,周倩.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2,01(11):97-98.

篇3

关键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改变,从早期的培养全面型人才向着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而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因此,强化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不仅是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也是完成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有益于社会的新型人才,必定有着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思想品德的培养方面,时间最长的学校体育有着别的学科无法超越的优势。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受应试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智育的发展。虽然是少数人,但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淡漠。由于中学时期学生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学习目的过于单调,就为考大学而学习,以致考上大学以后失去发展方向,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人。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侵蚀着不少大学生的灵魂,价值取向偏向于享受,重物质轻精神,功利性非常明显。怕吃苦,不是脚踏实地的去奋斗,而是想方设法走捷径,总梦想着一蹴而就,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2.道德观念下滑,诚信缺失。逃课、考试作弊在大学里司空见惯,弄虚作假也常有耳闻。是非观念淡薄,在学校里不是学习竞争,而是盲目攀比,比奢侈,比享受,美丑不辨,甚至丢弃传统道德观念,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情商水平不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差。优越的生活环境,独生子女的身份,养成只能在顺境中生活,而不能在逆境中成长的脆弱心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形成个性突出的特点,难以与人合作。习惯于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只知道“人人为我”,而不知道“我为人人”。

这些问题,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却是举足轻重,而且其负面效应会越来越大。轻微的,对个人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虚度时光,碌碌无为,严重的消极悲观,结束自己的生命,伤害家庭,更有甚者,祸及他人,危害社会。因此及时的补上思想品德教育一课,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

二、拓展训练对思想品德发展的独特作用

拓展训练是一种源于二战时期英国海员的训练模式,早期主要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野外生存技巧,后来这种独特的训练模式不断的完善,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由于其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快流行于欧洲教育培训领域,到上世纪后期和末期,先后传入中国香港及大陆地区。而正是这种体验式的训练模式,对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品德教育的不足,却能起到很大的改进作用。

首先,拓展训练能给体验者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不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既有一定的难度,不会轻而易举的完成,又有一定的趣味,吸引着参与者主动参与,不会轻易放弃。不但要求所有参与者积极参与体验,还要学会思考总结,分析情况、总结经验、研究规则,动手不动脑或动脑不动手,都不可能完成任务。

其次,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完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在拓展训练中,所有人都要遵守规则,这就意味着参与者要学会适应规则,接受约束,这在彰显个性的时代,对于如何把握展示个性的度的问题,有着很好的锻炼作用;不但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要有团队意识,个人项目有助于学生挑战自我,挖掘潜能。一旦挑战成功,其自信心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集体项目对人的发展更加全面,可以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能正确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培养责任心和奉献精神。通过失败的体验可以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自己的团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控制情绪,提高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素质。

三、体育教学结合拓展训练对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优点

拓展训练和体育课教学有许多相似和统一的地方,比如拓展训练项目与体育教学的原理相似,拓展训练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拓展训练项目的培训过程和与体育教学的过程也基本相同,因此大学体育课结合拓展训练能够形成互补,解决体育课中更有利于发挥大学体育的品德教育功能。

1.能解决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学校采取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上只是增加了学生选择的项目数量,而且还受场地及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老师只是按部就班讲授规定的内容,因为教学内容陈旧,教法简单,新颖有趣的内容课上没有,所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再加上学生天玩,不愿受约束,对体育课的管理形式并不是十分愿意接受,因而学生在体育课上总想自己活动,不愿意接受老师的管理和约束。

2.能解决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怕吃苦,缺乏顽强拼搏意识的问题。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比较青睐运动强度小、轻松有趣的项目,出现小球类项目火爆,而大球类项目冷落的现象。身体锻炼和健身教育是体育课的目的和任务之一,身体锻炼不管对于肉体还是精神来说都是一种磨难,要求训练者以顽强的意志来克服身体承受磨练所带来的痛苦。但是学生总是在有意或无意的逃避着这种磨练,身体锻炼达不到效果,体育的教育功能也大打折扣。而拓展训练更多的是精心设计的游戏,结合体育课的内容,穿插在课堂里面,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快乐的心态,以游戏的喜悦感来淡化身体训练的枯燥和辛苦,从而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

3.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体育运动中,许多项目的形式是以比赛来进行的,因此体育项目注重的是对抗。但是在对抗中,会出现胜负的对抗结果,对待结果,要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顽强作风。也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争执,对于争执要求用正确的心态合理解决。所以在体育比赛中要求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宽容大方的态度,学会处理融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在激烈的对抗中,学生精神处于兴奋状态,要想让他们很快的冷静平息下来,尤其是在情绪激动时候,能很理智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一件易事。拓展融入体育教学,既能发挥体育竞赛对优秀意志品质的锻炼,又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另外,拓展训练结合体育课程,能保持体育课的系统性,又能改善拓展训练对于身体锻炼运动量较小的不足,也能促进教师对教法的探索研究,全面发扬大学体育的教育功能。(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篇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

[作者简介]余海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006;伍秀君,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师,广东广州510632

[中图分类号]1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51-03

90后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青年,泛指1990年到1999出生的所有中国青少年。2008年秋季,我国高校迎来了首批90后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成长环境与思想行为的差异化特点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研究课题。分析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模式,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经验和调研,在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以求为加强和完善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所处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迥异,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都表现出差异性。因此,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有利于把握和归纳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特点与规律。

(一)价值观多元化

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对社会变化最为敏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全球经济社会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对中国90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成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有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底,又有着西方外来文化的熏陶,进而推动了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这有利于90后大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明的基础上发扬与传播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的吸收,则又有可能导致90后大学生对主导价值取向的偏离。他们在崇尚儒学“仁、义、札、智、信”精神的同时,张扬个性,注重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实现,具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影子。

(二)信息行为显著化

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是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时代特征。90后大学生出生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起来,对信息比较敏感,潜在的信息需求量大。网络技术使得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独立而有主见,更加注重独立思考与独立选择,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和多元化。他们习惯于通过访问互联网来获取专业信息资源,他们偏好于通过搜索引擎来解答疑惑,他们热衷于通过QQ、MSN、BBS、校内网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他们喜欢通过写博客、写日志来进行情感的传达和宣泄,他们把大部分课余时间和精力花费于网络上,试图在网海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和空间,借以慰藉自己的心灵。他们所有这些信息行为都打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改变了传统教育媒介的垄断性,每位同学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见解。这一方面使90后大学生成为网络传播主体,另一方面,网络的互动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也对传统权威带来新的挑战。所以,网络使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媒介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想行为较独立

笔者通过日常的交谈和观察发现,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具有独立意识强、自主性强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思想上,自我意识与自信心较强,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思路灵活,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式或苟同他人的见解,乐意于自主行动,不愿受人节制,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学习上,自己认为乏味的课不愿意听,却花大量时间阅读有兴趣或自认为重要的书籍等;生活中,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且在面临问题选择时具有较果断的决策能力。

(四)权益意识较明显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各类普法宣传的加强和各类法律机构执法的严明,特别是和公民个体相关的消费法规宣传、315等活动的开展,90后大学生对自身权益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管理者既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也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大学生的权益意识,加强对大学生权益意识的教育引导。

(五)成就动机较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动机,即一种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以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可分为外在与内在两种。受家长和老师对其教育重视及当今历史责任感的影响,90后大学生“外在成就动机”和“内在成就动机”都明显较强。他们具有学习欲望以及行动力,会充满热忱和兴趣地主动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而且对以后的职业生涯都有较强的目标性和规划性。

(六)实践能力较强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90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强。他们兴趣广泛,永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积极参加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乐于广开渠道,吸收更多的知识。从文娱体育到科技文化,从校外兼职到校内活动,处处都有他们活泼的身影。正因如此,他们对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都普遍较强。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

根据上述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分析可得知,90后大学生具有价值观多元化、信息行为显著化、思想行为较独立、实践能力较强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要因材施教,才能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下面就从教育管理内容、方式、对象及制度等角度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进行探讨。

(一)思想教育管理内容的针对性

受外来文化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90后大学生较之前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注重应用能力和技术,追求一技之长,强调个人奋斗以适应社会竞争。这就造成90后大学生重视专业学习,重实用知识,而忽视文化素质,忽视或反感思想品德修养。因此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的讲授上,更要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和品行教育,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作为其思想教育的基点,通过开展“文化之旅”、“寻根之旅”、“才艺展示”等系列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以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使他们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思想教育管理渠道的网络化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发展和成熟,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动机多样,但是他们的信息行为存在一定缺陷,如过分依赖网络及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可信度缺乏正确评价等。所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更需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沟通渠道,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加强与90后大学生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同时,能对他们的信息行为给予更多的引导,以期引导他们分析信息大潮的良莠,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三)思想教育管理重点的倾斜性

根据前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分析可知,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构成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因此与过去将德育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管理的重心相比,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我们应将工作重心倾斜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上来。通过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拉近师生距离,以身作则,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真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思想教育管理方式的隐育性

90后大学生强调个性,较不喜欢受他人约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因此传统的说教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让他们接受教育。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90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从而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理解和认同思想教育的内容,并且减少他们对思想教育的抵触。隐性教育法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郑永廷,1999年),在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逆反情绪时,采用起来效果很好。在对90后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中,可以通过组织参观改革开放成果等形式,让90后大学生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中,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思想教育管理活动的项目化

针对90后大学生成就动机较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把日常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做好做活。如可通过构建项目化活动管理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宽广、更自主的锻炼平台,让学生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以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为基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按照成长需要和自身特点,以班、团、系、院等为单位自主设计和申报具有创造性且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活动,从而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运行模式。

篇6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征

1.思想早熟,个性张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及互联网愈加便捷的大环境下,“90后”大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取各种信息,开阔了视野,知识面超前,使得这一代青年更加的早熟。伴随成长的家庭环境普遍民主,也没有经历过政治和历史动荡,使得他们的个性张扬而又善于表现自我。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主见,甚至部分可以做到有一定的深度,富有社会责任感,伴随时代潮流成长起来的他们也总是渴望走在时代的前沿。然而个性的过分张扬,不符合现实社会对人才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要求,可能成为他们成长的桎梏。

2.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精神、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大环境,使相当多的“90后”大学生从小就接受各式各样的智力教育。这使得很多“90后”大学生,反应能力、思辨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各个方面非常突出。由于过早、过多的接触各式各样的社会信息,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90后”大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部分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至于他们的集体观念、奉献精神、团队意识以及艰苦奋斗的作风相对不足。

3.心理状态不稳定但不乏坚强。“90后”的大学生们大都生活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家庭,在物质生活方面较为优裕,而且多为独生子女,多少有娇生惯养之嫌,而且他们也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内心体验极其细腻微妙。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生活中突然没有了父母家人的照顾,随之而来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压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而他们的价值观念尚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茫、抉择之中,如果自己不会自我调节,不能勇于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极其不利。

总言之,“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等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特殊性,高校辅导员应该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特殊的育人优势,促进“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自阶级社会诞生以来,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都一样有着鲜明的阶级性。音乐教育所体现的目标和政治教育是一致的,具有声情并茂、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90后”大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取得和谐和平衡。

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来阐明某个抽象的概念或观点,或以音乐作品中的事件或人物作为案例来对某个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进行讨论分析,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音乐教育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极大地改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死板枯燥的弊端。音乐教育对“90后”大学生思想品德发挥的作用,其效果并不像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或直接的道德宣传那样直接、明显。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音乐用有组织的声音来创造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可以通过感染、激发和净化等多种手段参与“90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受到哲学家、教育家孔子的重视。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诗经》是学习其他五经的基础,即“兴于诗”;《礼》,主要讲行为,“礼”是让我们去守他,用行为去践行它;而“乐”是调和心灵的,《乐经》主要讲“和”,就是要达到内在心灵的平静。有“乐”的修养,人就能表里如一,礼乐完善。所以《论语》里面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最后才是“成于乐”,因为“成于乐”是最不容易的。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潜移默化的,受教育者本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受其感染和教化。我国古代最早的美学著作《乐记》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大意是人们欣赏音乐,通过耳濡目染,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提高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们自然地通过音乐把内心的情感与对客观世界的感受联系起来,借助音乐抒怀。

高校须扎扎实实开展音乐素质教育,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赏析和音乐创造能力,最终使得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句话表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的教化功能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实现的。因为音乐能激发感情的浪花、拨动心弦,从而产生移情作用,发挥教育功能。例如,学生欣赏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时,学生们都心潮澎湃,无论是清新真挚的语言还是柔美动人的旋律,无不深深地打动着学生心底的情愫。此歌曲风格朴实自然,品位高雅,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母亲赤诚的爱。所以,高校音乐教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3.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平时的课程设置上,也反映在大学生平时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在高校的主要形式有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等等,从表象看,这些活动能给学生带来享受音乐的平台,丰富高校艺术氛围 。从更深层次看,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协作能力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合唱团、交响乐团,这样的团队从日常的排练到演出,无时无刻不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音乐的成熟、有序、优美。学生在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协作能力,而且能够使他们融入集体之中,体会并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4.音乐教育能开发大学生的大脑,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音乐素质教育可以综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开发智力,尤其是发展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音乐教育能开发人的大脑,促进人的智力功能,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上,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功效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一,在音乐教育中,不论演唱、演奏和欣赏音乐,特别强调人们聚精会神,这能引起记忆、思维、想象等一系列心理反映。音乐为人们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及灵活多样的可能。事实上音乐欣赏活动本身就离不开创造与思维,离不开对事物多元化、多侧面、多层次、多反复的高级反映过程,因此,欣赏音乐的过程,对于集中注意力、提高触类旁通的理解能力和归纳分析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想象创造能力,有极好的培养锻炼作用。

其二,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由感知和记忆组成。旋律在不断变化之中,而感受正在产生的新东西,用记忆把握产生的新东西,这种反复发展与刺激,对培养其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欣赏就是艺术化的音响流在听觉中造成一个持续不断的“痕迹流”,感知的过程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完成的审美过程,既要了解音乐作品的整体,又要吸收很多细节,时而注意和声,时而注意旋律,或者从倾听低音区转移到中音区。这种注意力分散又集中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接受音乐的多层次及立体性,把人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这对于锻炼和发展人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途径。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家,也是著名的音乐爱好者,他创立的划时代科学论断“广义相对论”,就是在弹奏钢琴中,灵感顿生启发了智慧而成,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高度融合,促进了他在科学事业上的伟大成就,他说:“我在科学上的见解并不比我的钢琴弹得高明,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三、结语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一个重要挑战,要不断面对工作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挖掘音乐教育的价值,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进而构建一个与社会主义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于海涛.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2]王育霖.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1).

[3]陈俊怀.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促进作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3).

[4]米兆虎.试论音乐艺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5]朱东黎.浅析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论坛,2006(2).

篇7

论文摘要:养成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分析,强调了在大学生中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实施养成教育的对策和思路。

养成,即“培养,使之生成”。养成教育,指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正常的训练、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养等多种手段指导训练个体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以大学生的基础文明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为主要内容,经过持之以恒的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潜移默化地将不文明的习惯,不自觉的行动转变成文明的、自觉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人手。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于正在学习“做人”的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1 实施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1.1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曾经有人总结出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有智商高但缺乏智慧,有知识但缺乏文化,有文化但缺乏教养,有欲望但缺乏理想,有目标但缺乏信仰,有青春但缺乏热血。”从中可以看出,从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来看,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相互冲击,使大学生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对他人要求主流化与对自己要求流行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崇高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对违背要求的行为持宽容态度。由于长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以及从小就开始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对“仁、孝、忠、义、礼、信、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都非常熟悉。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违背道德要求的行为:考试作弊、做“”;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逃学;奢侈浪费、消费攀比;损坏公物、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自私自利,人际交往功利化等等。

道德教育覆盖面小,缺乏认同感。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致使学生以应试的态度对待包括思想道德学习在内的一切学习,而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至于“为什么”、“应该怎样”都不加探究。目前,道德教育介入的主要是学习领域中的课堂教育这一块,宿舍生活、校园生活、社会交往、两性关系等领域,教育几乎是盲区。学生只知道了一个目标就是去积极进取、获得优秀,却很少被教育取得这种目标的手段需要正当。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严重制约着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社会责任意识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从基本知识的学习到当面能力养成都形成都形成了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氛围。这对于不断提升人的智能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学生的压力却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趋脆弱,争强好胜、急功近利,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甚至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于是,许多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获取,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只停留在个人名利得失上,而忽视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挫折,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脆弱,甚至以跳楼、服毒、投湖等极端不负责任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由于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培养。

1.2实施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般看来,“养成教育”似乎是基础教育的要旨,古有“蒙以养正,圣功也”,说的正是要在蒙童时候,加以正确的诱导、教育和启迪,以培养正直的品德。但基于以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认识,倡导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其意义非同一般。

学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养成教育的重大意义由德育的地位决定的。道德养成教育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样的重大问题。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在关注学术研究、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同时,关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依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尽管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初步懂得了道德的基本规范,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荣辱观,培养了真挚的道德情感,养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但是在大学时期,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思维的发展,会使道德认识更为深刻。道德情感更为丰富,道德行为更符合规范,但这需要教育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学生有专业攻读、技能学习、外语水平提升等要务来简化或弱化德育,甚至将德育过程虚化。因此,“养成教育”的提出,直面高校德育问题,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重申和强调。

教育的本质强调实施养成教育。叶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习惯是个体的稳定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且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孔子日:“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旦习惯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因此,养成教育无疑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手段。

2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就是要使他们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

2.1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德建设,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该当这种人。”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关系着自身品格的完善,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成为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榜样。教师只有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教师讲的,学生才容易接受,才能照着去做。当学生发现美德就在身边时,就会坚定不移地吸收过去,成为自己的道德财富。所以说,没有教师给学生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学生性格中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同一教育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传授,所获的效果会大不相同,这往往是由于教师的道德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2.2规范管理。从制度上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学位教育必须和管理相结合,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使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单靠个人的情感、态度和意志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里,离不开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长年坚持,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追求进步。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还要建立可行的德育评价办法,使其与学生奖励、评优、毕业等建立真正的联系。

2.3养成教育要具有可行性,贴近生活

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片面注重理论宣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将养成教育做实,教育内容就要求具体一点,做到明明白白,着眼点要小一点,具体人微,以小见大。在大学生行为养成上提出的要求要尽量具体直观,标准要明确而清晰,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养成教育的过程本身是具有弥漫性的,与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正是通过现实的生活体现其效果的。养成教育并非要轰轰烈烈,更需要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及以贯的信念和作风。

篇8

【关键词】班级导师;专业指导;思想工作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大学生思想、就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以及职业规划教育,并根据各校的不同特征,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举措。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配备专业的班级导师。班级导师是大学生学习、思想和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者。与辅导员不同,班级导师管理和教育的学生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以及整个班级情况都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因此,班级导师开展工作的效果如何,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否到位,都会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以及择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班级导师的职责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班级导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去发现、获取和运用;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建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具有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各大高校班级导师一般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成熟的客观、理性判断能力,并且能够从专业教育入手,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其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引导

主要是导师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自信、自立、自律的意识,促进学生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学业辅导

主要是导师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为就业或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在学生在选择专业或择业时提出建议。

3.生活指导

主要是导师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端正生活态度,明确生活目标,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提高生活质量。

4.心理疏导

主要是导师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帮助学生疏导、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碍,激发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和蓬勃向上、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三、班级导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方法措施

现在各大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业工作以及职业规划工作等方面,已经做得够强势的了,但效果并不显著。根据相关资料及案例分析,主要原因是方法策略不够恰当所致,因此要求班级导师就以下三个方面采用更为合理有效的方法。

1.思想教育方面

加强学生思想工作,班级导师要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上。一要更新观念,树立人本理念,和学生成为朋友,成为知己,常常共鸣,就易于传递给他教育信息,学生也乐意接受,这样教育效果就好一些。在人本理念的基础上,讲究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给以不同的情感联系,对独生子女尤其需要这样;二是拓宽教育渠道,由以往的单一说教、训导转为谈心、引导等,并加上互动交流、合作共事如共同劳动、共同散心走路、共同体育锻炼等,特别是多增加实践形式,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感悟,效果更好一些;三是转变教育方式,除了拓宽渠道丰富活动形式之外,还可实施任务驱动、专题尝试、解决问题等模式,直接让学生在实践尝试中获得受教,这不但能丰富教育方法,更能吸引学生参与,提高效率。创新思想教育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探索和尝试,我们一定能找到学生思想教育的最优模式,提高其绩效的。

2.学业方面

以大学生择业和立业为导向,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并塑造健康的人格。大学生的学业观教育的主要包括一下几点: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业目标和任务,把握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懂得学业与就业、事业乃至人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自主的、积极的、开放的、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博专并重的学业、择业、就业意识。 二是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坚持理论与实践、广博性与精深性、积累与调节相互统一的原则,培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帮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提升专业能力,以及表达、动手、适应、管理、交际、创造、决策等基本能力。四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习惯和良好个性。通过学业观教育与警务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五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通过教育使学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社会道德,锻炼强健体魄,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3.职业规划方面

职业规划是指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学生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规划,并为其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合理的安排。班级导师一般都是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对话,从思想品德、专业实践、职业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并对学生的实践、研究、创新能力进行判断;指引并协助学生规划个人职业和目标,成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人。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当中,班级导师主要进行以下工作:一是通过行业性的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具备职业规划意识;二是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三是通过专业化的指导,启发学生分析未来职业的环境;四是通过职业理想的指导,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五是通过社会实践的指导,使学生累积职业经验;六是通过职业资格应试指导,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技能;七是通过反馈评估的指导,促使学生全面完善规划方案;八是通过开展毕业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可以继续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

四、总结

班级导师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补充,是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二者不能分割开来。要成为有机的整体,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就业等多个方面的指导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由此可见班级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学生的全面成长需要老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实行导师制,以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体系为主线,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2):57.

[3]夏阳.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J].理论月刊,2005,(6).

篇9

施韩霞,浙江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102班。

摘 要:本文从微博的基本情况入手阐述了其受大学生青睐的原因。笔者利用问卷调查的数据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得出了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针对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笔者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出了四大应对措施。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微博与博客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即新颖性,灵活性,便捷性和开放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在微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青睐的同时,其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在进一步加深。

二、微博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的原因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通过数据的分析探究了微博受欢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微博自身的特性为其的盛行提供了前提条件。微博具有便捷性,不仅可以通过电脑登入,还可以使用手机或者其他的客户端登入。通过微博人们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琐事和心情,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感想,可以用多种形式进行表达,真正的做到“随时随地”。

其次微博满足了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微博满足了大学生发展的需求,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发展。微博的“关注”功能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同时微博的“评论”功能也满足了大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的生活习也是原因之一。“宅”和“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推动着微博在大学生中的流行。“宅”的特性导致了他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失败,使他们对现实的人际交往失去了信心,并最终促使他们加入到微博的行列中。在玩微博的时候,他们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对这些话题进行评价,与其他用户形成一个间接的接触,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三、微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微博带来的机遇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微博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受教育者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教育方式。而在微博中大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这样就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其次微博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在微博中,每个用户之间都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的交往,这种交往与传统人际交往存在的地位、角色认同有很大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交往甚少,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些距离,但是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这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深入学生之心。

最后微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活化。当下,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了解社会现象和其他人的重要手段,是他们与外界的交往方式,也是他们自我情绪的发泄和观点的表达场所。因此,通过微博,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生活成为可能。

但是微博在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其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微博的使用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但现在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信息,这就导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失去主动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处于一种无言以对的局面。

其次微博的使用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大学生对微博使用及微博传播信息的广泛性,更新速度的快速性,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思考。

最后微博上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了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取向。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所以不负责的言论也相对增多。随着微博的流行,商家开始关注微博的市场价值和广告效应,导致了商业广告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上存在着的消极、颓废思想的传播等冲击着大学生思想。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挑战采取的对策

首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紧跟上“微时代”的步伐,与时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微时代”意识,积极开设个人微博,并通过微博,宣传主流文化,充分发挥微博对于传播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将主流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思想传播给广大的大学生。

其次以微博为基础建立一个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展开思想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顾虑,使其积极主动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提高师生之间交流的效率,同时也就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班级同学组建微博班级。在微博班级中,班级成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因此就避免了无法表达自己的看法的局面。

最后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了满足大学生的存在感,高校必须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以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学生发展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这样就可以将他们的关注点从“自我”移向“社会”,从“网络”移向“现实”。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11

[2] 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

[3] 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

[4] 张元.“围脖”传声:新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教育实践与管理.2011.

[5] 金永森.“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篇10

【关键词】高校 教育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124-4

序 言

随着我国本科院校教育快速发展,艺术教育时刻伴随着全面的科学教育,其发展势头与人们对其的肯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势态。然而,艺术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如何做好艺术教育这门艺术的事业,是当前本科院校面临的重大问题,高校都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努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当前,艺术教育日益受到全国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艺术作为本科教育之“副科”的时代结束了。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始终坚持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办学宗旨,积极实践探索、总结办学经验,突出办学特色。学校为了健全大学生全面发展,成立了西安工业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旨在艺术教育上采取广泛的教育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和谐完整发展。

艺术教育内涵的定位

艺术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新兴教育,体现着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所向,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文变迁和国家的全面人才培养。人的培养需要用发展的、科学的、艺术的培养,是人与艺术的统一与和谐,贯通理智与情感,辐射到各门学科。评论家韦斯特谈道:“ 艺术并非一件,而是一种必需;艺术的本质与形式并非一种装饰性的调节,而是一只充满生活、供人品尝的杯子。”韦斯特对艺术的理解道明了人与艺术关系,艺术是人的必需品,体现着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随着时代与人的需求变化,艺术的内涵也在不间断丰富和拓宽,它的发展潜力和艺术魅力也是无限的,是美学、艺术制作、艺术欣赏、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本科院校在培养人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必需建立真正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实施方案,采取科学的、系统的、广泛的教育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加强艺术教育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历程,但是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仍然以传统的艺术教育为主,在培养过程和结果中没有凸显艺术教育的真正教育目的。就西安工业大学而言,延续传统精华的同时积极探索,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更新教育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将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

1.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

艺术是有生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文化、美德的培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更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艺术教育使学生在道德、情操、精神达到升华,具有感染力能启迪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更高价值观的形成。

2.对大学生心理和审美能力的作用

大学是学子们追求理想的集散地,是学子遨游的知识学堂,而艺术教育是启迪智慧的源泉,刺激著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提高大学生艺术感觉与情感陶冶的同时,更有利于脑机能的健康平衡发展,对提高大学生理解漂亮和畸形、美和丑、悲和喜、崇高和卑下、个性品质和审美判断具有显明的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潜在力量和能力的丰富,从而构成美的内容和对审美能力的肯定。

3.对大学生智力和创新的作用

大学是教育和研究学术的百花园,西安工业大学重视科学的艺术教育,将理论教学和公共艺术教育体验相结合,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促进大学生人格和谐完整发展并得以全面升华。使艺术教育在体验美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大学生理智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启发创新灵感,在科学面前丰富他们的才智,进而促进学生敢于创造和革新,更能帮助学生科学思考问题,促使其对学业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4.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西安工业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化时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具有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将艺术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促进,在活动中体验艺术,丰富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艺术气氛。所有本科院校只有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拓展。

增强艺术教育的优势

1.各部门领导重视的优势

当前,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各部门领导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了发展艺术教育事业的迫切需要。高校领导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与发展艺术教育相关的培养计划,对于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体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和价值形成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管理,注重落实,加强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建设,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凸显自身教育和教学特色。

2.高校的校园文化优势

校园文化是智能文化、物理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目标指向性很强,与发展大学生精神财富与精神生活有直接的关系。校园精神是高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时代精神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团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艺术氛围,使校园文化拥有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