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4:3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工具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工具论文

篇1

初始确认是对衍生金融工具项目的首次确认,具体是指在特定交易、约定或事项导致的权利、义务、损益等已经发生,这些权利、义务和损益等首次符合确认标准之时进行的确认。

资产或负债在财务报表上的存在是与一定的时间相联系的。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惯例,与资产有关的交易或事项己经发生,并取得了交易或事项已经完成的凭证,则企业在实质上就拥有或控制了该资产。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其取得是以签约为标志,但是由于在签约之时,它只能是一份待执行的合约,于是问题出现了:是在合约签订之时,还是在合约实际执行或生效之时确认衍生金融工具。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的会计准则比较

1.IAS39中规定:“当且仅当成为金融工具合约条款的一方时,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IASC提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概念:“金融资产是指下列资产:(1)现金;(2)从另一个企业收取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3)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权利;(4)另一个企业的权益工具。金融资产分为四类:(1)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工具;(2)持有至到期投资;(3)企业发起的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是指具有下列合同责任的负债:(1)向另一个企业交付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2)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另一个企业交换金融工具。”

IASC在IAS39中明确指出:“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负债,除非它们被指定而是有效的套期工具,否则应认为是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FASB不是在一项综合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规定金融工具的确认,而是将这个问题零星地分布于若干公告中。比如SFAS52(涉及外币套期等)、SFAS80(涉及期货合同等)SFAS125(涉及金融资产转让等)、SFAS133(涉及衍生工具和套期核算),等等。其中,SFAS133指出:“实体应根据合同中的权利或义务,将其所有衍生工具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或负债确认。”

3.中国企业会计准则CAS22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4条规定:“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为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分为两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2)其他金融负债。”在22号准则的第二章第九条中明确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应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是“被指定且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4.比较的结论

综上所述,三项准则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的规定基本一致。虽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33号只规定应将所有衍生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而没有规定何时确认,其它两项准则都明确指出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是从其附录所提供的示例来看,该公告实际上要求主体在成为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一方时,就应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另外,在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中都把衍生金融工具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实际上,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的规定包含了初始确认标准和初试确认时点,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方式。衍生金融资产作为一项权利,衍生金融负债作为一项义务,其确认标准就是权利的取得或负债的承担。当企业因为签订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而获得了一项权利时,就应将这项权利确认为衍生金融资产。同时,企业为取得该权利必会放弃另一项权利或承担相应的合同义务,放弃的另一项权利就应被确认为另一项资产的减少;承担的合同义务就应被确认为衍生金融负债的增加。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时点应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合约的签约日。具体而言,比如在签订远期合约时,合约的任何一方均应于合同签订日将远期合约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再比如对于期货交易而言,当企业收到交易所发出的成交记录单,即表明已成为合同的一方,应予以确认。

我国原制度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在实践中,招商银行采用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做法,即以公允价值入账,有关损益在利润表内确认。而浦发、民生、华夏、深发展等均以合同面值在表外列示,相关损益在衍生金融工具到期交割时在利润表中确认。我国新准则却改变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方式,规定企业成为一项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就应确认相应的资产或负债,从而使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方式由表外披露改为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表外业务表内化,有利于及时、充分地反映企业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有助于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更优的决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译,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揭示和呈报.

[6]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译,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篇2

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学者一直注意跟踪国际上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最新进展,适时地翻译介绍与金融工具会计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其他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外金融工具会计研究成果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针对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出,如确认原则、计量原则、会计基本假定、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等,我国的会计学者们独立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比如,认为应对传统的实现原则加以修正或重新解释;认为应改进财务报表的结构,将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或在现有基本报表基础上增加有关金融工具信息的报表;并且认为,应将这些方面的建议,在修改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时考虑进去。不容置疑,这些见解和建议是很有价值的,丰富了我国会计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将来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框架。但同时也应该承认,由于我国金融工具创新还处在初级阶段,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交易还没有达到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的水平和规模,对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会计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研究也需要“创新”。回过头来考察一下我国会计制度对金融工具会计所作的规定。就基本金融工具而言,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债券、股票等,现有会计制度对其有较多较详细的规定。但存在一些需要补充之处。以应收账款包括贷款会计为例。目前,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如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贷款转让,国有企业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转股,一般工商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转让,都是目前会计制度中尚没有规范或虽有规范但不太明确的地方。从概念上讲,这些问题涉及到金融资产转让,具体包括:应收账款转让应确认为销售交易还是融资交易;转让的应收账款价值如何确定有没有考虑过缩水因素;如果属于销售交易,那么转让损益又如何确认和计量,等等。

就衍生金融工具而言,我国的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对其所作的规范还有值得修改或补充的地方。这里所指的修改或补充并不是指超前地规范一些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而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在确保会计信息完整的前提下,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作修改或补充。比如,期货业务的会计核算,虽然对此已有相关的会计制度对其加以规范,但规范本身的做法似乎值得再商榷。再比如,期货合约的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是否考虑将其纳入表内核算和反映。另外,由于规避风险的需要,我国境内的一些商业银行或从事大宗涉外业务的工商企业往往通过银行,一般都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以防范汇率或利率的不利变化所可能造成的损失。但是,现行的金融性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对这种业务作出规范。各商业银行会计处理和反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有的则不纳入表内核算仅作为表外业务反映,还有的根本就不反映。无论从信息反映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比性角度考虑,还是从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要求看,均有必要从会计制度上对这方面的业务进行统一、规范。

二、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总体设想

(一)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今天,对许多人来说,“金融工具”已不再是一个新奇而陌生的字眼,金融工具会计也不再让人觉得离我们很远。金融工具确实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金融工具会计也需要我们去面对和探索。但是,在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时,切不可忽视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以为可以把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金融工具会计理论和方法简单地“移植”到我国。我们需要做的,是适应中国金融工具创新的进程,逐步地修订和完善相关的会计规范。当然,强调循序渐进原则,并不意味着要教条地等某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已完全定型才来考虑其会计规范问题。事实上,合理的会计规范,对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发展,有时往往有积极作用。这一点,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尤其如此。国际经验已经表明,为了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立法往往应适当在先。单就会计而言,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指出的那样,有关套期活动的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的出台,将更有利于企业利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防范。

2.国际化原则

在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的前提下,发展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还应遵循国际化原则。这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会计国际协调的原则是一致的。发达国家金融工具创新较我国先行若干年,经历过许多曲折,相关的会计规范也经历或仍在经历创新,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少成熟的做法已逐渐为多数国家效仿,演变成为国际通用做法。此外,就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大多数并不存在地区或国家差别,比如,中国的小麦期货合约在设计、交易和交割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小麦期货合约并没有本质区别。从这种意义上,在建立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时,对国外成熟的做法,在不违背我国法律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加以吸收和利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缩小我国会计规范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差距。

(二)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理论准备

1.加强对我国会计概念框架研究

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本准则符合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适应了当时会计改革的需要。但是,其历史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有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所有关于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的争论,最终都将落脚到一些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争论。比如,资产到底应如何进行界定,它有什么最基本的特征;负债的内涵是什么,它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与业益有什么本质区别;收益的内涵是什么,它最基本特征是什么;资产、负债和收益的确认原则是什么,在财务报表上应如何列报,等等。有些概念和基本原则,从表面上看,似乎已很清楚,没有深入探究的必要。可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并不是那么简单。比如负债的概念,目前的流行的提法是,负债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如果现时义务是法定义务,那么判断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企业要将其确认也很容易如果其他确认条件也符合的话。但是,如果现时义务是推定义务,那么问题可能要复杂的多。首先,推定义务指什么?在概念上并不容易界定;即使能够界定,在实务中也并不好运用。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一些概念问题,与金融工具的确认非常相关。再比如实现原则,传统意义上,收益的确认通常是以实现作为确认基础。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期末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算不算已实现?如果不算,那么潜在的理由是什么?此时,报表上应如何反映这些“未实现”的收益?如果算,那么潜在的理由又是什么?此时,报表上又如何将其反映?我曾专门就有关金融工具计量的问题作过讨论。结论是,基本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应确认为收益。如果将来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规范也认同这种做法,则有一个与现存概念框架协调或对现行概念框架进行修改或补充的问题。总之,无论是出于建立金融工具会计的需要,还是进行其他会计规范,都需要对会计的基本概念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当然,强调对基本会计概念和基本原则的研究,并不是说现在就应修改基本准则。相反,我们只有结合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进程,并作了充分的理论研究之后,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国会计概念框架体系。2.深入细致地研究国外金融工具会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建立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应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或国际惯例,但不是简单地“移植”。当前,对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要十分注重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同时,由于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又是在一些发达国家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协调形成的,因此,还应注重对具体国家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研究,尤其是美国FASB公布的一些相关会计准则。事实上,如果不研究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要清楚地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在金融工具会计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尽管它们的准则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仍各具特色,其中尤以美国和英国的相关准则更趋突出。以美国准则为例,最初是通过制定的第52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52来规范外币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接下来又了规范期货会计处理的SFAS80,再就是后来的SFAS105、SFAS107、SFAS119和SFAS133.这其中的变迁,隐含着复杂的背景。无疑,要了解美国今天的金融工具会计,就必须对此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做到“洋为中用”。

目前,IASC集中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在金融工具会计方面有专长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金融工具会计研究。对此,我们应予以特别关注,并力争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进去。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较深入地了解其中的背景和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参与来表达我们在金融工具会计国际协调方面的主张。

3.研究影响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建立的各种因素

影响金融工具会计建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经济要素市场的健全程度、汇率和利率管理体制、企业制度的创新等。虽然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与金融工具会计的建立没有直接关系,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最终将影响到金融工具创新。经济要素市场,尤其是与市场价格有关的要素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对金融工具会计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统一、有效的市场的形成,才有可能获得及时、可靠的价格信息,从而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提供保证。

汇率和利率管理体制对金融工具会计虽然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却与金融工具创新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我国现阶段的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是金融工具创新动力不足的潜在原因之一。但人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要溶入国际经济潮流,要加入WTO,必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改革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并逐步地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可自由兑换。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现代化金融,从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其中,金融工具的创新是整个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制度的创新,对于金融工具会计的建立也具有间接的影响。只有企业制度创新,才能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也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内在动力来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从企业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讲,也才会关注并要求企业列报和披露金融工具,尤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金融工具会计的作用和目的也才能由此发挥出来。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应对金融工具会计的建立施加更多影响。

总之,要建立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应注意研究影响金融工具创新环境的因素,以及财务报表编报者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内在要求。

(三)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的现实选择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还处在初级阶段,1990年以来出现过的一些衍生金融工具因为条件不成熟而退出了市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就无所作为。本文认为,在金融工具会计领域,可以并且应该做的事情是非常多的。

1.重新审视金融性企业会计制度

从概念上讲,金融性企业会计制度并不是金融工具会计的代名词,金融工具也不只是金融性企业的“专利”。但是,在我国,现实情况是金融性企业,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是金融工具的主要使用者和金融工具交易的参与者,这些企业的会计核算,均由金融性会计制度来规范。现行的《金融性企业会计制度》是1993年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时间已过去近7年。在过去的时间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体制改革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金融性企业的业务创新不少,甚至成为其重要业务;同时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单就商业银行而言,技术手段的创新带来的金融工具业务的创新,已使暂时作为“表外”的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而这些均是现行金融性企业会计制度所未曾重点规范的。目前的这些表外业务,一方面在为商业银行赚取利润,另一方面也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重大风险。无论从风险管理,还是从增加信息透明度,或从确保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角度看,都是值得关注的。

从金融性企业会计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来看,也值得重新审视。原因在于,保险企业和证券公司已单独存在新的会计制度,剩下的只有商业银行了。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金融性会计制度过多地考虑了普遍适用性,使得其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规范作用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有自己的一套会计科目相当于会计制度,使金融性企业会计制度对其形同虚设。此外,这些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之间还有许多不一致之处。比如,有些涉外业务比较多的商业银行,其对国际结算的核算,要比其他银行的规定细致的多。单个银行内上下核算方法应一致,此银行与彼银行之间的核算方法在重要方面也应一致。这对于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可比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要防范金融风险,做到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是基本要求之一。

总之,本文认为,应对金融性企业会计制度作彻底修订,建立统一的、单独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具体地讲,应结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对那些已不合适的规定予以删除或修改,同时根据创新或新增业务,充实核算规范的内容。要具体分析存在的各项衍生金融工具,力求将其纳入表内核算。在目前还无法做到对衍生金融工具作出系统规范之前,可以偏重运用稳健原则,如对一些或有事项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计提准备作为负债处理。应要求商业银行对其他金融性企业也是如此提供较为详细的金融工具信息,特别是与风险的存在性、风险估计及其管理方面的信息。

(2)相关会计问题

泛泛地讲,股票指数期货会计与商品期货会计并无多大区别。但由于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属于金融期货的范畴,而且完全以现金结算,因此,在核算方面仍有别于商品期货。仅就计量而言,本文认为,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且期末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同时,为使相关的报表信息更为充分和完整,除要求表内核算之外,还应要求作详细的披露。在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于我国建立之初,情况更是如此。

5.着手研究股票期权会计

(1)股票期权概述

股票期权stockoption,属于期权的一种,也即以股票为标的物的期权。比如,允许某人以确定价格在确定期限内购入一定数量股票的期权,就属于股票期权。我国股票市场建立初期使用过的认股权证,就相当于股票期权。

今天,当有人提起股票期权的时候,其往往与公司管理层的报酬联系在一起。激起这层浪花的可能要算《证券时报》上刊登的《武汉国资公司年薪设计出新举:上市公司老总获期权报酬》这则报道。事实上,早在1997年我国境内就出现了首家实行股票期权制的国有企业——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如果将范围扩展到香港,那么时间还要往前推。1994年,联想集团拥有68%股权的联想香港公司,就已按国际通行做法制定了股票期权计划。根据该公司的披露,公司于1998年9月30日授予6位执董,在未来10年内以每股1.122港元的价格,购买总额达820万股的认股期权。

从概念上讲,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目前正在实行的股票期权制度,指的是旨在激发和调动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能动性,以提高上市公司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益的一种激励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以经股东大会同意,将预留的已发行但未上市流通的普通股股票认购权作为对公司高层高级管理人员“一揽子”报酬中的一部分,无偿但有条件地分配或奖励给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对公司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有功人员。比如,武汉国资公司的现行做法是,将所属全资、控股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年薪收入分为基薪收入、风险收入和年均收入三部分。其中,对上市公司法人代表的风险收入,国资公司将其中的30%以现金方式当年兑付,其余的70%转化为股票期权。股票的获取由国资公司在股票二级市场上按该企业年报公布后的一个月的股票均价购入,期权按每隔一年返还30%的方式向企业法人代表支付。期权到期前,股票由国资公司代管并由国资公司行使表决权。未到期股票虽然不能上市流通,但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所有者仍享有分红、增配股的权利。显然,如果公司经营业绩很好,股票期权到期兑付时,企业法定代表人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更高的报酬。

早在70年代股票期权机制就出现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据统计,在《财富》排名的前1000家美国公司中,已有90%以上推行了股票期权。应该指出的是,国外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采取的以股票为基础的补偿不只限于股票期权比如,获得限制性股票和股票增值权等。单就股票期权而言,由于市场环境和法律的不同,在具体操作上,美国与我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股票期权的设计、雇员在获得股票期权时是否需要支付期权费目前,有些美国上市公司开始要求支付这种费用、股票期权机制是否只限于上市公司适用有些美国非上市公司也可使用股票期权计划等。

股票期权机制要普遍地在我国的企业采用,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从宏观角度讲,目前的公司股权结构、法人治理机构,以及《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主要涉及股权变动和证券市场有效性等因素对这种机制的采用有较大影响。从股票期权计划的设计讲,公司业绩的衡量、执行价格的确定原则等等,也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2)相关会计问题

股票期权会计是十分复杂而又极富争议的问题。目前,关于这个领域的权威会计指南要数美国FASB于1995年10月的SFAS123“以股票为基础的补偿的会计处理”,以及1972年由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APBNo25“发行给雇员的股票的会计处理”。

SFAS123是在APBNo.25的基础上制定的。1984年3月距离最后SFAS123约12年,鉴于以股票为基础的补偿业务的创新,以及各界对APBNo.25的微言,FASB决定立项重新考虑有关以股票为基础补偿的会计处理问题。FASB提出的主要主张是,应以公允价值来确定补偿成本compensationcost,其不同于以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为基础来确定补偿成本。但这些主张受到极大的挑战,以致于FASB后来不得不做出妥协,作出鼓励而不是要求企业运用公允价值法的规定。也就是说,允许企业仍选择内在价值法来核算股票期权。

股票期权会计涉及的问题,首先是要不要将其在表内核算。有人认为,这无需在表内核算,只需在表外披露就可以了。如果衍生金融工具均需纳入表内核算,那么股票期权纳入表内核算是不容争议的。接下来的问题至少有三个,补偿费用应于何时确定?怎么确定?补偿费用应分摊至那些期间?等等。

补偿费用,通常理解为公司接受雇员的劳务而需支付的补偿金额仅针对股票期权而言。关于何时确定补偿费用,至少存在几个日期,比如期权给予日即雇员获得股票期权的日期、期权既得日即期权可行使之日或期权行使日。有观点认为,期权既得日合适。原因在于,在期权既得日,雇员已可履行期权合约,且公司负有按行使价发行股份的义务。也有人认为,期权行使日合适。因为只有在期权行使日才能决定雇员服务的最后价值,也就是说,转移现金或股票给员工的承诺,只是一项或有负债,其只有到行使日才能确知其金额。当然,还有人认为,期权给予日合适。因为公司在这个日期已不能将相关股份挪作他用。超级秘书网

SFAS123认为,在采用公允价值法时,补偿费用应于期权给予日确定;APBNo.25则认为,补偿费用应于计量日确定。何为计量日?其通常指单个雇员有权认购的股数以及期权或行使价格均知道的第一天。对于许多的股票期权计划,计量日通常是期权给予日;而对另一些股票期权计划,计量日通常为行使日。本文认为,以股票期权给予日作为股票补偿费用确定日,相对要合理一些。因为,从这个日期起,相关的雇员就获得了行使期权的权利,相对应的这部分股票,企业是不能随意处置的,而且雇员也因为这个权利开始为公司提供劳务。

关于补偿费用的确定,有观点认为,补偿费用应以企业从雇员获得的劳务的公允价值来确定;也有观点认为,补偿费用应以雇员因获得期权而不直接接受现金所放弃的现金来确定;还有观点认为,只有给予日股票期权的市价与行使价格之间的差额是唯一客观且可验证的金额,因而应用于确定补偿费用。

SFAS123认为,在采用公允价值法时,补偿费用应以报酬award的价值为基础计量。实际确定是很复杂的,通常先要计算单个期权的价值采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再计算预期给予vest的期权数,然后确定补偿费用金额。APBNo.25则认为,补偿费用应以计量日股票市价超过股票期权的行使价格的差额来计算。显然,APBNo.25要求的方法要简化得多。本文认为,从会计信息相关性角度考虑,SFAS123要求的方法要强于APBNo.25所要求的方法。问题在于,如此复杂的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对于广大的、缺乏期权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来说,这种相关性是否也会受到损害,值得研究。

篇3

金融衍生工具问世至今,不过20多年的时间,可是,关于它的是是非非却不绝于耳。有人在谈到亚洲金融危机时,也不免将投机资本的泛滥,实质经济的虚拟化“归罪”于金融衍生工具。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危害全球,其实质就是华尔街迄今发明的最为复杂的金融衍生系列产品之一,以资产特别是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各种债券,其相关运作也极为复杂。的确,金融衍生工具在为实质经济提供以下功能:增强流动性、发挥交易双方的比较优势和套期保值的同时,为投机也开了方便之门,并在金融基础工具对实质经济“一次虚拟”的基础上,对实质经济进行了“二次虚拟”。但是,金融衍生工具毕竟是一种工具,在某种条件下,是否需要这些工具,怎样设计这些工具,如何使用这些工具,都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因此,不应把条件不具备时的推出,或设计与使用不当所导致的问题,归咎于金融衍生工具。正是基于此,我们将金融衍生工具视为金融深化的“双刃剑”:一方面为金融深化开辟道路,另一方面也可能“刺伤”金融深化。

从一般意义上说,金融衍生工具是建立在相应的金融基础工具之上的,其价格取决于基础工具的价格及其变化,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双边合约组合的形式。这些能够产生衍生工具的基础工具的价格,就形成了基础价格。基础价格主要有四种:第一类是商品价格,如石油价格;第二类是汇率;第三类是利率;第四类是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由此也就形成了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本世纪金融业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具有与传统金融工具完全不同的特点。财务杠杆作用显著,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金融期货交易时,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就可以进行几十、上百倍金额的交易。金融期权买方只要付出很小的期权费,就可以获得相应金额的买入或卖出的选择权。这类交易可以用于套期保值,参与者只需要动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它也可以用于金融投机,参与者在承担高风险的情况下,就获得了取得高收益的可能性。著名的英国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在参与日本东京股票指数期货时,如果该银行新加坡分行交易员尼克•利森的预期准确,那么巴林银行在l995年会继1994年之后获得巨额的收益。然而,利森交易失败,由此造成的巨额亏损搞垮了这家历史悠久的银行。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企业运用此类工具进行风险管理时,无须动用巨额的资金;有些工具不需要交易费用。例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的交易只需要极少的资金;外汇远期合约不需要交易费用。如果企业运用这类工具进行金融投机,也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提高投机的效率。工具特性复杂,但风险控制或投机的效果明显。与金融基础工具不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对象,主要是外汇、国债和股票等金融资产买卖的合约(如货币期货),金融资产买卖的选择权或期权,以及某种基础价格的变动等等。实际上,金融资产本身已经是对实物资产的一种虚拟,金融衍生工具则是对金融资产的一重或多重的虚拟,有些工具甚至是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的组合。因此,这些工具的特性异常复杂。

但是,复杂的工具特性并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相反,与金融基础工具相比,其功能更强。一些由基本金融衍生工具组合成的金融产品工具,可以为客户锁定价格,规避和控制风险;也可以成为金融投机的利器。美国的金融家索罗斯,就是以运用这类工具进行金融投机而闻名于世的。工具设计灵活,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金融衍生工具中有一部分是柜台交易的工具(OTC工具),这类工具完全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度身定做的,开展此类业务的金融机构,通过选择不同的时间、金额、杠杆比例、风险等级等参数,组合不同的基本金融衍生工具,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特避险功能或投机价值的工具。应该看到,当前企业的金融需求不仅仅是规避风险或金融投机,而且还存在着增强流动性、突破金融管制等方面的需求。有一部分工具就是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的,例如货币互换,可以以较为优惠的条件为参与交易的双方,进入各自对方的融资市场提供便利。1981年8月,美国的1BM公司与世界银行进行的货币互换,就是著名的案例交易。

自从英国的巴林银行因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而导致巨额亏损,最终倒闭的事件披露后,凡是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企业(被调查企业),都以巴林银行事件为借鉴,非常谨慎地控制本企业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譬如,要求交易主管向公司的高层人员汇报有关的交易情况,且汇报的频率很高。然而,我们不时还可以从现实中注意到,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企业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出现严重亏损,事实好像非常矛盾,但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已经知道要努力控制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但在如何控制和监管上却常常犹豫不决。这也说明,这些企业在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如何管理这类工具带来的风险等问题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创新,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前沿领域。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存在还是近十年的事。我国曾经存在或现在仍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可转换债券、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经在小范围内存在过。但除国债期货外,其它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未能形成较大规模。故基本上可作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少,规模小,加之所依赖的证券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故其发展还处于幼稚阶段。但是,随着衍生工具的功能和作用慢慢在为我国企业界人士所认识,我国开展衍生工具的条件也在逐渐成熟,再加之我国已经加入WTO,金融的开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展。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都以买卖契约或交易合约为基础,在合约签订之后,便确定了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却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因此,从合约签订之时至履行之前有一段时间差,期间存在着很多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毋庸讳言,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要杜绝投机交易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在这一市场上,只有金融风险管理的参与者,而没有投机者,那么,市场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导致前一种参与者无法及时地进入或退出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功能也就无法正常发挥。从实践的角度讲,要在金融市场上区分风险管理者或投机者是相当困难的(不仅仅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是如此)。同一个交易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会一成不变的。这种转变只需要在头寸或时机上做小小的手脚就可以了。总之,可以选择适当时机,逐步恢复、谨慎推进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与此同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担保机制,严格市场监管,加强风险管理和国际合作,防止恶性投机、违规操作和其他干扰、破坏市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宁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及防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迈军.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防范与化解.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3]孙玉甫.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周立.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与监管.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5]张爱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研究.特区经济,2006.

[6]叶永刚,黄河.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演变及其动因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4.

[7]王海瑛.论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理论探索,2002.

[8]胡建平,吴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及防范.浙江金融,2004.

[9]新浪财经纵横.

[10]搜狐财经网站.

[11]龙源期刊网.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金融衍生工具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金融形势风云突变,在这轮蔓延全球的金融大动荡中,国有企业在金融衍生品领域投资的巨额亏损,显得分外触目惊心。国有企业动辄几十亿的亏损,已经严重危及了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如何更好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获利,更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无疑将成为国有企业金融投资的必修课

一、中国企业投资衍生工具失利简介

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巨亏的消息频频不绝于耳,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买卖,由于澳元的暴跌,损失数百亿港元;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报告显示,由于持有相关外汇结构性存款,两公司汇兑损失巨大,其中中国中铁汇兑损失19.39亿元,中国铁建损失3.2亿元;中国国航因航油套保的亏损已经扩大至18.3亿元,?中国国际航空的航油及燃油套期保值交易亦蚀31亿元;中国远洋所持FFA(远期运费协议)亦出现浮亏40亿元等等,种种例子不胜枚举。

根据国资委初步统计,目前有28家中央企业在做各种金融衍生品业务,有盈有亏,亏损居多。

二、金融衍生工具介绍

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产品”,是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的价格(或数值)变动而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这里所说的基础产品不仅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如债券、股票、银行定期存款单等等),也包括金融衍生工具。远期合同、期货合同、货币互换和金融期权是四种基本类型的衍生工具。金融衍生产品改变了整个市场结构,连接了传统的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旨在为交易者转移风险,具有杠杆性、复杂性、投机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衍生产品不仅具有高收益性,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高风险性。例如,衍生产品的杠杆性就意味着,在衍生产品的交易中,只需按规定交纳较低的佣金或保证金,就可从事数倍于保证金的大宗交易,达到以小搏大的目的,因此投资者只需动用少量的资本便能控制大量的资金。但另一方面,一旦实际的变动趋势与投资者预测的不一致,就可能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而由于衍生产品的虚拟性和定价的复杂性,使得其交易策略远复杂于现货交易,其可投机的特点,又使得风险成倍地扩大。

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套期保值,锁定成本,避免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者对冲经营风险。例如利用远期、期货等衍生产品,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原材料和外汇等的价格波动风险,帮助企业锁定成本,保持企业盈利状况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若对衍生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企业置高风险不顾,盲目从事高收益的衍生产品的投机,结果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额损失,导致企业破产。

三、国有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的失利原因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投资工具,而对许多投资于它的国有企业来说,高收益没有实现,高风险却体验深刻,它俨然成为了一种心有余悸的梦魇。国有企业失利的原因主要有:

1.风险监管管理体系不完善,监管技术落后。

灵活多样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也是企业投资理财和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金融衍生工具固有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天然属性,更需要企业进行规范操作和严格管理,建立风险监管体系。如果企业能够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和规定进行规范操作,严格控制风险,即便出现市场行情判断失误,出现损失,也可以把握在企业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企业一旦违规或员工越权操作,监管又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进行大规模投机交易时,失手后的结果可能招致灭顶之灾,整个企业的倒闭。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控制能力薄弱、存在侥幸心理也导致企业在进行金融衍生工具投资时,漠视风险。

2.国有企业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发生重大经济损失的制度缺陷。

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资产名义上属于全体国民,归国民所有。而在现实中,模糊的国民所有概念实质上导致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的缺位。作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由国家聘任,全面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管理者存在者权利义务的不对等的情况,即其权力大,而承担的责任相对小,国家对其的激励政策,也是一个奖多罚少,片面强调对经营业绩的激励。因此,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道德风险的问题。管理者倾向于利用所掌握的国有资产,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报酬的投资,以期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业绩提升。而又由于企业监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冒险行为能够容易地付诸实施。

3.投资动机不纯,缺乏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金融衍生产品具有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近年来,国际市场黄金、石油、有色金属、粮食等价格波动剧烈,给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企业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锁定成本。但一些国有企业在投资衍生工具时,更加注重是它的投机功能,片面强调对可能高收益的追求,忽视其高风险,把其当成了一种快速盈利手段,而不是进行避险和套期保值。从事高风险业务,企业应当树立正确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意识,而对某些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国有企业来说,风险只是一种可忽视的小概率事件,事前就缺乏风险控制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准备,而在投资错误发生,造成损失后,通常又低估错误可能导致的风险损失,从而在风险控制上丧失了主动权,最后小错酿成大错。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 要]在现代金融工具中,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工具——衍生金融工具被很多企业所采用,但是由于它的价值确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采用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还是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了会计界研究的问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好地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以及可预测性,但在我国的推广运用中也需要进行完善。

1 历史成本计量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不足

在一定的计量尺度、特定的计量单位下,采用一定的计量属性来记录经济事项金额的过程称之为会计计量。包括四个方面: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对象和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这五种计量属性,是目前为止会计界所采用和认可的方法。企业对相同的会计要素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会表现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反映出不同的会计信息。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同时又要考虑到一致性和可比性,会计主体不可能任意采用一种或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因此必须加以一定的选择和应用。选择何种计量属性反映会计信息才能达到最真实、客观、有效的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是我们在会计发展过程中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历史成本是取得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可靠性强。但是在物价变动明显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难以真实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正有与历史成本成为两大主要计量属性的趋势,甚至有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21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逐步退出会计计量的历史舞台。近几年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的计量和后续期间重新开始确认(fresh-start measurements)的计量所追求的目标。

传统财务会计业务是属于实际已经发生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依据历史成本计量。传统财务会计的会计计量应该客观、公允地反映计量对象的价值,这样可以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高风险的避险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是人们对未来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做的主观预测,其发展结果可能是利得,也可能是损失。这种不确定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方面来讲成为了一个难点。如果再继续按照传统财务会计依据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进行核算和计量,已经明显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它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入账、后续计量都会产生核算的误差,而且也影响着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报表中的信息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进行变革,采用更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在相对静止的经济环境状态下时,对企业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可以准确地确定其原值和增值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资产的风险和带来收益多少的不确定性加大,企业所代表和拥有的是一种生产能力或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通的能力。此时,企业一部分资产的计量属性就应该更偏重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来体现其价值。也就是说,这类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计量应该以价值取代传统会计所强调的成本。

2 公允价值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解决

所谓公允价值,IASC在IAS32中将其定义为“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FASB的定义类似,它在SFAS107中指出:“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在自愿的交易者间交易所采用的价格,而非强迫的或清算的出售价格。如果金融工具具有适用的市场价格,该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是交易数量与市价的乘积。”交易从合约签订到对冲,再到交割或换回原有资产,衍生金融工具都要经历一段时间和过程。然而市场价格是不断变化的,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话,就与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格相脱节。要想反映衍生金融工具这一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就应该按照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真实价值变动进行计量。这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较为合理。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总是随着金融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更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公允价值之所以能够较优于历史成本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原因在于:

首先,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提供的资产、负债和收益信息具有更好的相关性。会计信息既要相关又要可靠,这是会计的中心要求。所以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但是这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往往难以平衡,有时甚至相互冲击。企业采取的会计计量方法,有时为了加强相关性而削弱可靠性,反之亦然。因此在不过分损害一个信息特征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另一个特征,以保证信息的整体效用,这才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历史成本计量之所以成为最基本的计量属性,在于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但是由于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不确认资产负债在初次计量之后的价值变化。随着市场的变化,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幅度较大,这些项目的现时价值

会与历史成本产生差异,这时的资产负债表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用户就无法合理利用财务报表对衍生金融工具及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做出评价,也就是缺乏了会计计量的相关性。实证研究表明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相关性与可靠性相比,相关性居于更重要的地位。以公允价值确认信息可以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相关性,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交易复杂性、品种多样性、高风险性、杠杆性、价值变动性等特征,用户需要更相关的信息以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判断收益的不确定程度。因此,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使那些缺乏历史成本的衍生金融工具得以在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避免表外信息的繁缛。而且对于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变动确认成本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可使财务报表上的资产负债价值与其目前的实际价值一致,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相关性,便于更有效地为用户评价其投资的风险、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企业管理当局的决策绩效。

其次,公允价值信息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和预测性。由于公允价值反映了当前经济情况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反映了市场决定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反映了当前经济情况的变动程度,使得不同时点发生的或不同企业所控制的相同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一致的公允价值。而历史成本数据只反映交易发生时经济情况对当前财务状况的影响,不同时间取得相同的衍生金融资产,可能会由于取得成本的不同而无法进行合理客观的比较。

公允价值提高了可预测性,一方面,公允价值信息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所以在考虑当前经济状况和风险类型的条件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数据有更强的预测能力,较好地代表了衍生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基础;另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金融市场关系密切,其价值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化。在持有合约的过程中,合约的市场价格就是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以此公允价值来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具有更好的预测性。

3 以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依据的出现是必然的,由原始购置成本会计计量转向现实市场价值会计计量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价值计量的优劣方面,在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方面采取积极稳妥的步骤予以推行。公允价值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允价值如何运用及运用前景如何的问题。在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针对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会计准则,但仍需要完善,在实际可操作性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极易为管理当局所利用作为利润操纵的工具。采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那么作为公允价值估计值之一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有合理地应用现金流量折现法,才能得到与决策相关的能近似反映公平交易额的现值,也才可以用来作为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在我国存在的现状情况下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来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完善市场信息网络化建设,完善公允价值的来源渠道。

实践表明,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一个完善的竞争市场中,最好的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就是市价。加快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使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公正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公允价值,就能够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确认达到真实可靠。大量的网络化企业不断涌现,大量的网上交易数据成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资料来源,我们可以实现会计部门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使公允价值信息及时被收集和处理。

其次,加强会计及金融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决定了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程度,企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对专业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包括使之了解国际金融业务,学习金融衍生品的特性,掌握新会计准则,将其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中保持客观核算,避免其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工具。

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运用评估和审计等手段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市场提供信息的获取性差等情况的存在,公允价值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使得在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规范的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需要充分运用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和制约。这就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专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企业客户审计小组等合乎资格的审计评估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制约,达到保障信息真实有效、可靠地反映业务情况的目的。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的方法,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使财务信息更具相关性、可比性和可预测性等价值。但是,如果操作不当,在确认公允价值时人为歪曲或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引起过大误差等,将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偏差,就有可能成为操纵会计信息的工具。所以我们应该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使刚刚起步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得到更好的应用与完善,使公允价值的未来朝着光明的方向

发展。在我国的实务中,针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已经达到一致性。但在目前我国的会计环境下,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全国推广公允价值还需要各环节的配合,包括国家政策、企业实践、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2]耿建新,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篇6

论文关键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问题,改进方式

 

2006年2月14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等对新准则进行补充解释。新准则中《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实施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但其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界定和核算的有关规定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含义及核算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含义

在投资分类上,新准则引进了金融工具的概念,改变了过去的按投资期限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的方法,采用了按金融工具的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此种分类方法使金融资产的分类更加精细化、管理更加明确化,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未被列入其他三类的金融资产。通常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债券投资等杂志网。同时,基于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且有意图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基于资本管理需要或特定风险管理金融论文,企业也可将某项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现行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取得的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债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与现金股利,计入投资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一)初始确认与计量方面

我国准则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的认定比较明确,但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认定标准比较模糊,没有明确划分标准,应用指南中也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明确的补充说明且可操作性较差。而且现行准则的规定主观性很强:例如初始确认时,对某项金融资产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按其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管理要求和投资策略,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处理,也可将该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基本准则不一致,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条明确了2006年准则颁布的目的。首次在准则中单独以一章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彰显了本次准则颁布的核心精神—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定: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论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并对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转回时,根据该准则第47条和第48条规定,可分为两种情况处理: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股票等权益工具时,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而通过权益转回,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债券等债务工具,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借记“可供出售金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这与基本准则相关规定相悖,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原则。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如果公允价值下降是非暂时的,则按减值损失处理;如果公允价值下降是暂时的,则按公允价值变动处理。这样的判断标准很难让人准确把握金融论文,给会计实务操作带来许多麻烦杂志网。此外,无论是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发生减少,我们都很难从账面上区分相关数据;原因是会计分录的贷方都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同时提供的会计信息笼统、模糊。而且由于核算标准的不确定性和标准的操作性差,很容易造成人为操纵利润。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下降,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使之更具操作性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从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方面来看,一项金融资产,往往由于管理当局主管意愿的不同、划分归类的不同,而造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差异和当期利润的不同。我们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认定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应更加具体明确的设定分类的条件,尽量减少其自身的不确定性,使之操作性较强,减小企业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的选择空间,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此外,发生的交易费用在初始确认时的处理应保持一致,建议初始确认的成本中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交易费用,以保证资产计价的一致性,因为它也是为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金融论文,应当与其他

资产支出一样计入成本,同时也与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保持了一致,避免不必要的纳税调整,简化了会计核算。

(二)完善相关准则体系,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影响面广泛、操作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讲解和会计准则解释制定、颁布过程中,相关准则当事人都应一起研究,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证准则内容的一致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以有利于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贯彻实施。同时,《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方面的例子和账务处理,大都是有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公允价值变动、出售这些环节的业务处理。而22号准则和相应指南、解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更多只停留在文字形式的说明、解释上,基本上没有具体实例和具体账务处理过程,而且涉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较少,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处理文字部分说明非常简单,缺乏详细说明和指导并且实例方面也非常欠缺。因此,建议对各个易混淆的、易误解的重点、难点问题,给出严格的划分标准,准则制定相关专家们应进一步检查并完善相关准则体系金融论文,并结合实例加强准则的可操作性、系统性杂志网。

(三) 以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为主线分别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标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权工具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工具减值转回的规定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而且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会计核算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债券投资核算比较复杂。而现行22号准则将金融资产按照持有目的和管理当局的管理意图来划分。因此,建议可按照金融资产投资性质,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为主线分别规定其会计核算,这样让学习者思路清晰,容易掌握。

(四) 为区分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损失应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按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最大的特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主要涉及的账户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账户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品种和类别,分别设置“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公允价值变动”等进行明细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时,都是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核算。因此,为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减值损失核算分开,建议在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时设置像“持有至到期投资”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那样也应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以方便区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公允价值变动还是减值损失。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F].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F].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王玲.浅谈民营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J]. 科技经济市场,2006(10).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 人民出版社, 2008.

[5]徐晟.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J]. 会计研究, 2009(5).

[6]马力.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及其控制[J]. 企业导报,2009(3).

[7]柳晓秋.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空间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8]李锦灿.个人投资者股市投资收益分析[J]. 财会通讯,2010.

[9]李晓敏.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问题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0.

篇7

摘要: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时期,金融工具的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应当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处在深化发展的新时代,企业更需充分积极地应用金融工具。本文首先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行了概述,得出借助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减少或规避企业在融资中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筹资提供了更为有效灵活的方法,增加资金收益率,减少了筹资成本,达到了化解企业财务风险、提升融资水平并推进企业资金流动的目的。

关键词:金融工具 创新 财务管理

金融工具为企业解决财务管理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是提高财务收益、规避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金融工具的创新包含了货币和资本市场工具的创新、支付和结算工具的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对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活动的投资、筹资、分配、营运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金融债券、银行卡、企国库券、业债券、指数期货、股票、外汇期权和期货、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的创新对企业的筹资、融资、改革等意义重大。

一、金融工具创新的概述

金融工具的创新指的是金融业突破传统经营的方式和范围在新的金融运新机制中所创造的新型金融工具。

金融创新主要是企业追求利润机会,通过重新组合各种金融要素,创造起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包括各种支付清算手段、金融工具、金融监管与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的时候,也会形成新的金融风险,使得原有的金融监管措施与制度失效、提升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的概念是指金融领域,通过创新性的改变和重新组合,引进或创造新事物的各种要素的范围。狭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务创新,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拓展银行成立的条件,取缔或放缓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监管,取缔或放缓控制外汇和利率控制,允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实行业务交叉等金融管制后,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交易工具和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创新是金融业务的发展的主要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形成的金融国际市场中金融工具创新的浪潮影响至今。金融工具逐渐从较单一的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变化成多变化、多目的、多形式以及体系化的种类构成。仅仅以美国、日本为主推出的创新金融工具多达数百。

二、企业金融工具创新的基本思想

(一)规避风险与保险

金融工具创新的用途之一即是规避风险,可以经过创新的金融工具,要建立一个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达到合理避税对冲风险规避海外市场的监管,并打开海外目标市场的目的。同时创新的金融工具也有保险的作用,通过锁定风险的最高水平与最低收入,来保留对公司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在保险和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创新的形式,重新配置的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比较优势

掉期互换是一种创新的金融工具的比较优势思想的例子。企业通过金融的比较优势,达到双赢或共赢的财务活动。

同时,金融工具创新还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新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公司证券的规定的特别条款及条件,建立它的信号显示机制,完善信息分布结构,这样可以强化企业的信息传递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工具创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融资行为

企业的融资,其债券和普通股是主要类型,通过债券契约的创新创新的权益性工具的条款、债务权益转换创新的金融工具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利用金融创新的融资,使企业显着提高其融资能力和灵活地调整其资本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对资金链的管理。

(二)投资行为

企业在金融投资方面,可以利用金融创新对不同的投资组合进行设计,配合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放大收益或风险厌恶。在强大的流动性和低风险的短期投资工具中,回购协议,是一个很好的金融创新。企业可以进行日常滚动隔夜回购操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投资实物的领域,企业可以配合期货或期权等衍生工具达成套期保值,降低库存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该领域的项目投资,企业还可以与衍生工具,以减少长期投资、递延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风险管理行为

现代企业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但同时也暴露出信贷风险,中国的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开拓和完善,信用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市场风险逐步国际化,在使用创新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企业通过外汇期货、相互交流、商品互换和商品期货、远期汇率协议对外汇风险和市场价格对冲交易以降低现金流的波动,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关于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采取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如信贷掉期,来对部分应收账款保险、信用风险等进行转移,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保险赔偿来弥补其损失。

四、利用金融工具创新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在以全球为核心内容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有针对性的对金融创新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进而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优化企业的融资管理

企业融资的各种方式,渠道是非常广泛的、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渠道融资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成本。随着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和发展的国际金融,企业的融资形式也愈加多样。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创新对其融资进行管理。第一,建立金融财团融资。通过发展长期的较大规模的企业,加速资本积累来增加银行的资金,以赚取利息,这样不仅减少了公司的利润,同时也影响资金周转效率。在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大型企业均建立相应的企业金融机构,形成财团、创办银行,实现企业在特定范围内筹集资金的目的,这种自我滚动融资的投资方式,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带来了高利润率。第二,使用认股权融资。固定数目的股票期权是指购买股票指定的价格。这些债券有一定的权益及负债行业特征,是为了引进一个更广泛的投资组合的投资者、财务人员来扩大企业收益,以至于降低其资本成本产生的混合,股票期权也能带来额外的资金,行使价往往高于10-30%的股票市场的债券发行日期价格。

(二)优化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

首先,要掌握和熟悉与金融工具,金融创新为重点,以转变经济通过金融工具的风险。一般类型的债券、股票、票据及其他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较多,据Lucian在2010年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关于企业的金融创新工具中,对付外汇风险应用较多的是远期和约外汇,更多关于利率的风险是利率交换,有关商品的价格风险是商品期权和商品期货,关于权益风险的则主要是相对应的场外交易期权。由此,风险管理和金融工具之间的确切关系是创新的金融产品,伴着种种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产生和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外汇远期合同、利率与货币互换、期权、期货、指数交易等数不胜数,所以企业财务经理应掌握和了解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以满足业务的需求。

其次,适当的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内的创新。每一个创新的金融工具,当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伴随着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如果突然了许多超越自我控制的范围内从事企业自身的风险交易业务,在金融创新的复杂程度超出它能够处理的能力,存在的问题,在企业金融产品的交易中日积月累,不得不做高风险交易,最终导致破产。因此基于其承载能力的企业,要在适当范围内的金融工具创新中的应用,权衡利益和风险一站式的创新金融工具,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再次,企业应加强流动性管理,重视资金管理的内部转换。通过股息、特许权使用费、原有的投资、进口和出口货物的贷款和金融中介管理调回,引导内部资金转移。资金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和快速地实现控制系统的所有基金和全球基金和储备的使用最优化的状态。

最后,企业在应用金融工具创新时,应当坚持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渗透的政策,同时对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经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从银行信贷和资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大银行的支持,这个行业和金融的结合,有力地防范金融风险的业务风险,并加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运用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分析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一个新时代的现代企业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有制定的研究领域和其发展的客观性。但是我国进行金融工具创新的时间不长,累积的经验还很少,面对日益严峻的财政形势,加强创新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颖.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运用及启示[J]. 现代商业.2011(11)

[2]张信才.试论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面临内控风险的管理[J]. 现代商业. 2012(32)

[3]俞荣海,邱靖.浅议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 新会计. 2010(12)

篇8

【论文关键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防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的衍生工具品种不断涌现,这在给金融机构及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由衍生工具而引起的各种危机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它的作用,也给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衍生工具的会计概念

衍生工具是在原生金融工具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工具。与此相对应,衍生工具市场与原生金融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衍生工具是在原生金融工具高度发展的前提下金融创新的产物。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衍生工具的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SFAS119中定义了衍生工具,是期货合约、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下限和固定利率借款义务(承诺)等。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衍生工具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衍生工具的定义是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中得以确定的,衍生工具指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证券价格、商品价格、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它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的净投;三是在未来日期结算。

3.我国对衍生工具的定义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它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封闭,衍生工具又是新兴产品。因此,在对衍生工具定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完全一致。

二、衍生工具的风险

(一)衍生工具风险的种类

衍生工具作为一种避险工具的同时,本身也存在风险。在通常情况下,衍生工具的风险被定义为衍生工具未来收益的不稳定程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衍生工具因交易失败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事件相继发生,导致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不已,衍生工具的风险一时成为全球经济界、金融界乃至新闻媒介讨论的热门话题。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94年7月27日发表《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指南》,把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归为五类: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基础金融工具(如股票指数、利率、汇率)价格发生变化,进而给衍生金融交易带来损失的一种风险。市场风险是最普遍的风险,各种衍生工具都存在此种风险。其原因在于:每一种衍生工具的交易都以对基础金融产品价格变化的预测为基础,当实际价格的变化方向或波动幅度与交易人员的预测出现差异时,会随之带来市场风险。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在衍生工具交易中,因交易的一方违反合同约定而引起的风险。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主要源于场外交易,这是因为对于场内交易,由于交易所对于交易行为有严格的履约、对冲、保证等制度约束,因而一般不存在信用风险;对于场外交易,由于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产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较大。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衍生工具持有者无法在衍生金融市场上找到出货或平仓机会所造成的风险。衍生工具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市场状况有关的市场流动性风险,即由于缺乏合约对手而无法变现或平仓的风险。一类是与总的资金状况有关的资金流动性风险,即交易方因为流动资金不足,当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被迫申请破产,或者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被迫平仓,造成巨额亏损的风险。

4.营运风险。营运风险是指因内部管理不善、清算系统故障、操作失误以及人为因素等原因而带来损失的风险,这些失误本质上均属于管理问题。这种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失误、人为错误而造成的损失,包括交易人员在做出交易决策时出现故意的错误或非故意的失误,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

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指因合约在法律上的缺陷或无法履行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衍生工具的法律风险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的过快发展造成的。目前,衍生金融交易的增长大大快于市场建设的其它方面,由于衍生工具属新型金融工具,各方面的法律法规都不健全,无法可依和无例可循的情况时常会出现。

(二)衍生工具风险的成因

1.衍生工具自身的特征

(1)衍生性。衍生工具是在基础金融工具上“衍生”出来的,其价值与基础金融工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本身就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它还是基于未来的交易,与基础金融工具比较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动幅度更大。

(2)杠杆性。衍生工具交易不需要初始净投资,一般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证金或者权利金就可签订远期大额合约或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其交易具有极大的杠杆作用,基础工具价格的轻微变动都可能造成巨额的损失。尤其是出现交易一方违约的情况时,巨大的交易额会引起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

(3)品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衍生工具不断创新,结构越来越复杂,操作难度大,一些专业的交易者对其都很难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普通的交易更难驾驭,无疑增加风险。

2.金融监管存在困难

(1)作为一种创新产品,衍生工具的不断创新导致监管的相对滞后。即衍生金融产品类别不断增多且难以区分,使资产流动性增强,模糊了各金融企业的界限,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其副作用构成了金融企业和整个金融体制潜在的威胁。

(2)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形成了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工具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投机,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性,在一定程度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3)衍生工具的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准确的反映和披露。它可以绕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银行的盈利率,并且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客观上滋生了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使传统的监管手段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内控机制不完善

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与金融工具风险密不可分。如果企业内部控制良好,对各项衍生工具的交易有全面的监督,出现亏损时能及时防止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就能够将风险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相反,如果缺少相关的内部控制,对投资者和交易员的各项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三、衍生工具风险的防范

(一)加强内部控制

1.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在衍生工具市场上,监管客体的内部控制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是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线。就我国很多衍生工具交易亏损事件而言,其根本原因都是内部控制上存在漏洞,如内部控制机制不严、内控机制执行不力等等。

2.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衍生工具风险控制的关键所在。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各部门在职能上的分工,做到既互相监督又互相补充、支持,使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稳健地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应做好以下几点:明确树立各阶层人员的权力和责任;清晰明确的内部分工;完整明确的组织架构;详尽的工作手册;可靠的交易记录和报告系统。

3.实施全面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指企业的稽核部门对其各部门及有关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内部审计需以内部控制原则为准绳,做好以下几点:担任审计衍生工具的审计员一定要对衍生工具有足够的认识,识别内部控制的弱点和系统上的不足;提供改进这些弱点的建议,每年最少进行一次审计衍生工具的业务。

(二)加强外部监管

1.加强对从事衍生工具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严格区分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控制金融机构业务交叉程度。规范从事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确定风险承担额,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与非现场的检查,形成有效的控制和约束机制。

2.加强政府的依法监管。政府对于衍生工具的监管应是宏观的、全局的和基础性的。政府对衍生工具市场进行监管,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为市场管理创造一个有法可依、有纪可守、有章可循的有利环境,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保证交易按照诚实信用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3.加强交易所的自我管理。衍生工具市场是一种组织化的有序市场,其中,最基本、最基层的管理机构是交易所。交易所是进行衍生工具交易的基本场所,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是指交易所通过制订各种规则来规范其交易活动。在衍生工具监管体系中,交易所的自我管理是整个市场监管的核心内容,它为行业管理和政府监管提供可靠的基础,对保护市场的竞争性、高效性和流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其他措施

1.建立稳定有序的金融市场。国外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证明,一个有序的衍生工具市场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市场制度的适应性、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以及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衍生工具市场只有达到上述条件,才能赢得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衍生工具市场才能得以发展。

篇9

衍生金融工具是指现金、手持证券以及引起某种合约上的权利、义务产生的合约。其基本业务主要有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衍生金融工具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其产生成为必然,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杠杆性和高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出现的背景及特点,决定了它将被广泛地为人们所运用,以其共性与具体衍生金融工具的独到之处解决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融资中的运用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可以规避或减少企业融资中的财务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用于规避风险,规避风险也是人们设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初衷。前几年,我国在向日本借款引进外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没有预料到汇率风险的巨大影响,因而没有采取任何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在日元升值美元相对贬值的情况下使我国增加了几十亿美元的额外债务负担。当时我国借入的资金是日元而贷给企业的全部是由日元兑换成的美元(当时企业需要美元),企业最后连本带利还回美元时,我国在当时美元疲软的情况下还要将收回的美元折回日元还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债务负担。这种情况企业是常常会遇到的。比如,企业得到一笔低息日元贷款,未来将有美元收入用以还贷,而美元相对日元将有贬值趋势。对此若采用了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防范则不会增加债务负担。最简单的,为防上即将收回的美元贬值可以签订远期外汇合约,做一笔买入日元卖出美元的远期外汇交易,这样就可以确定收支,免于受到汇率变动的冲击。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总会遇到因汇率的波动而增加实际债务负担的风险,另一种避险的方法就是利用金融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假设企业欲在九月份进口一批原材料,需要大量美元,虽然预测美元汇率将大幅度上升,却苦于手边无大量资金可以用于购入美元现货,况且购入美元闲置并不合算。此时,该公司可在金融市场上购入九月份美元期货合约,在合约即将到期前,筹足资金购入所需美元现货,同时卖出期货合约。如果汇率真如预测上升,则期货市场上赚取的头寸可以抵补购入美元现货的成本,使其实际成本下降;如果汇率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动,现货市场上的节约又会抵补期货市场上的损失。通过不同交易部位的同时操作,来达到气候保值的目的。由此可见,衍生金融工具确实是企业在金融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避险工具。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筹资提供了更为灵活有效的手段,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

假设某中国银行希望通过发行债券在欧洲市场上筹集一亿美元,但问题是这个银行在欧洲知名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债券成本必定很高。此时,银行可以在日本市场发行武士债券(以日元计价的外国债券),随后通过日元与美元的货币互换最终取得所需的欧洲美元。以这种间接手法,企业很灵活地在尚未涉足的资金市场上获得了成本优惠的资金。企业可以大幅度降低筹资成本,多是源于金融互换的使用,而金融互换可大幅度降低筹资成本这一点也是其它衍生金融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互换市场因此被称为最佳的筹资市场。以IBM公司与世界银行在1981年8月进行的一次成功的货币互换为例,可以说明互换在降低筹资成本中的作用。1981年8月,美国所罗门兄弟公司为IBM公司和世界银行安排了一次货币互换。当时IBM公司绝大部分资产以美元构成,为避免汇率风险,希望其负债与之对称也为美元;另一方面,世界银行希望用瑞士法郎或西德马克这类绝对利率最低的货币进行负债管理。同时,世界银行和IBM公司在不同的市场上有比较优势,世界银行通过发行欧洲美元债券筹资,其成本要低于IBM公司筹措美元资金的成本;IBM公司通过发行瑞士法郎债券筹资,其成本也低于世界银行筹措瑞士法郎的成本。于是,通过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撮合,世界银行将其发行的29亿欧洲美元债券与IBM公司等值的西德马克、瑞士法郎债券进行互换,各自达到了降低筹资成本的目的。据《欧洲货币》杂志1983年4月号测算,通过这次互换,IBM公司将10%利率的西德马克债务转换成了8.15%利率(两年为基础)的美元债务,世界银行将16%利率的美元债务转换成了10.13%利率的西德马克债务。由此可见其降低筹资成本的效果十分明显。

第三,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有助于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给企业调整自身资本结构带来了更多的途径。前面所提到的IBM公司与世界银行进行的目前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笔正式的货币互换业务中,IBM公司与世界银行就各自达到了调整资本结构的目的。世界银行在欧洲债券市场上筹集欧洲美元资金的筹资成本低于IBM公司,而IBM公司发行瑞士法郎债券筹资的成本低于世界银行。同时,IBM公司希望增加美元负债以与其美元资产对称,从而避免汇率损失。世界银行需要用瑞士法郎或西德马克进行负债管理。二者正好从互换中各得其所,都达到了调整企业资本结构的目的。企业在调整资本结构时应抓住金融互换的独特优势进行操作,通过互换,筹资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筹措到任何期限、币种、利率的资金。

二、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投资中的运用

企业除了在融资过程中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外,在投资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可以使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以小博大,获得风险收益。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一般在达成交易时只需缴存或支付相当于合约金额极小比例的保证金或权利金,便可控制全部的合约资产,因此其杠杆性十分明显。这给予乐于承担风险的企业以良好的获利机会。最简单的获取风险收益的方法就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也是任何投机手法的本质。以金融期货为例,投机者预测某一金融期货将来价格会上涨就买进,等价格真的上涨了就抛出;或是预测某一金融期货价格看跌先卖出,等价格下跌时再买入,进行平仓,这是价差套利。在同一期货市场上还可以利用同一商品但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变化进行对冲获利,或利用两种不同的但相互关联的商品之间的价差进行套利交易。如果企业信息灵通还可以利用同一商品在不同交易所的期货价差套取利润,进行跨市套利。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可用于投机博取风险收益,不同的只是操作的繁简与承担的风险大小。衍生金融工具的杠杆性给希望获取风险收益而又没有大量闲置资金的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提高收益。

篇10

一、套期会计的基本问题

(一)套期及套期会计

在金融衍生工具的相关会计问题中有一个独特的领域,就是套期会计。论文百事通套期的英文为hedge,是建立“防护墙”,规避风险的意思,从套期会计实施中的实际效果来看,hedge又有对冲的含义,即购销一项或多项套期工具,使其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变动方向与被套期项目相反,进而有效地抵销特定风险导致的被套期项目价值变动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所谓套期会计,就是使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相互冲抵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变动能够同时计入会计盈余的会计处理方法,它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用于套期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并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二)套期会计产生的原因

FASB和IASC之所以将套期会计作为区别于投机目的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一类,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这也正是套期会计的优点所在。

1、从信息提供角度看,套期会计的产生源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套期活动的信息需求。企业进行套期保值活动需要管理层进行一系列的策划和运作,会有各种不同管理行为发生,其结果必然会使企业产生各种不同的经营业绩。套期会计的产生则是对这种套期保值的行为效果的特殊反映,利于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评价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2、从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角度看,套期活动中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的确认在时间上往往存在脱节的现象,使得常规会计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套期对冲的效应,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相对冲的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不能记入同一会计期间的会计盈余中,套期会计的产生则避免了这种时间性的脱节,对套期活动反映得更加准确合理。

3、从会计计量角度看,现行的金融工具会计均为混合计量模式。对持有到期的金融工具和贷款、应收账款实行历史成本计量,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工具则实行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除用于套期目的之外,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按照常规会计原则,若用衍生金融工具为历史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套期,则存在计量脱节的问题。套期会计通过递延套期工具损益至被套期项目发生,并用于调整被套期项目的初始价值或分摊计入套期项目影响收入的期间,既避免这种计量上的脱节,又对套期活动反映得更加准确合理。

(三)套期会计存在的问题

1、确认预期交易套期的客观标准较差。预期交易属未发生的事项,同未确认的确定承诺相比,没有确保其将来实际发生的法律保障手段。从现行西方国家的会计实务来看,只要依据管理者的套期意图和主观认定,就可以对没有可靠履行保障的预期交易进行套期会计处理,这无异于在会计上确认一项发生可能性并无保障的“管理者意图”。但若不按套期处理,又有可能导致管理者对预期交易进行套期运作的风险管理业绩无法如实反映。

2、套期损益的列报影响财务报表的基础。按照常规会计原理,财务报表的基础是不能任意调整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的不同项目的确认标准应保持一致和一贯,套期会计在资产负债表上递延套期损益,在损益表上调整净收益,这都影响到了财务报表的基础。

3、相关准则规定和会计实务操作的复杂性。现行套期会计的范围包括三大类套期,具体处理包括认定、有效性评价、核算、披露等方面,涉及面广,处理方法复杂。这不仅意味着企业要承受较高的编报成本,财务人员要面临较高的实施技术难度,而且也增加了报表使用者的理解难度。

4、企业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大。除预期交易外,套期关系的认定、套期有效性的判别等,都依赖管理者的职业判断。尽管西方各国现行有关准则制定了相当严格的套期认定标准和较为明确的有效性标准,但其客观性仍然较差,管理者的操纵空间仍然较大。

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套期会计的冲击

(一)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介绍

如前所述,目前对金融工具的计量属于混合计量模式。FASB和IASC都认为,金融工具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实行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000年12月IASC了JWG的《准则草案和结论依据—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的主张,相应地要求废止IAS39允许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取消套期会计。

如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衍生工具和非衍生金融工具一律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则就不会存在套期保值活动的计量脱节问题,同时也可以避免套期会计的诸如影响列报基础、操作复杂、管理层操纵空间大等不足。这些都对套期会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得人们对套期会计的存在产生了质疑,毕竟套期会计的产生是为了单独反映管理当局的套期保值活动的效果,这里笔者强调“单独”二字,在于取消了套期会计并没有取消对企业避免风险敞口的套期保值活动在会计上的反映,只是“淹没”在企业的日常会计处理中,不能很好的反映出这种套期保值的效果,这也是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不足之处之一。

(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可以避免套期会计的不足,但同时这种计量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上文提到的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企业套期保值的效果问题,再如与公允价值有关的诸如公允价值无法可靠予以计量,可能不公允等,这也是受到反对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者攻击的“软肋”。

笔者认为,虽然就目前的情况看,存在对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取得方面的不足及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相对较差的问题,但不能以此而忽视了对金融工具的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发展趋势的关注。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最终模式一定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里笔者想针对全面公允价值模式下,对套期保值的避险活动的效果反映不足改进方面,从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处理上提出一点设想。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