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04:2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化学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化学;学习效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43-02
大学化学不仅是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也是材料、环境、机械、地质、食品、医学、海洋工程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不仅阐述了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也对上述概念和原理在工程材料、生物医疗、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与治理,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紧密关联。与此同时,大学化学在目前仍然是许多专业必修课的基础性课程,对大学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极大地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在整个大学课程学习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尽管如此,目前许多学生对于大学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包含许多烦琐的公式推导与抽象的化学概念,内容相对枯燥[1,2],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与高中化学脱节:授课时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学生无法从中学化学知识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容易使学生产生断档的感觉,从而增大了学习难度。(3)教学模式单一:“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无法有效地与教师交流,更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与应用。(4)知识结构框架不够清晰:章节学习完成后未该部分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提炼,使学生无法构建知识结构框架,导致对所学知识点无法进行融会贯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在自己大学化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学学化学效率进行初步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与高中化学相衔接,建立学学化学的信心
大学化学课程往往开设在大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该时期学生不仅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而且还要适应高中教学与大学教学的教学进度上巨大差异;加之大学化学课程理论性强、公式繁多,若此时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断档的感觉,无法找到他们心中的化学基础支撑点。久而久之,学生对大学化学学习的信心将逐渐丧失,甚至到最后会出现一种“不求甚解、只求及格”的状态。
事实上,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高中化学知识基础上的,可以说大多大学化学的知识点是对高中化学的深化与推广。因此,当学生们翻阅教材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似曾相似”,但是当他们继续细看后又会发现其中的知识点较高中化学要抽象得多、复杂得多,出现一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针对该现象,授课教师必须要思考如何将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中类似的知识点顺畅地衔接起来。例如,学生在高中化学中学习了吕・查德里原理,学会了对化学反应平衡的移动的定性判断,而在大学化学中的化学反应基本原理这一章节对该知识点进行了深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判断反应平衡移动的方向,而且还要掌握定量计算平衡移动到了哪个程度。在阐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应该首先复习吕・查德里原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唤起该知识点的回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高中未掌握该知识的学生进行一个补充学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随后教师才可以引出吕・查德里原理成立的热力学理论依据,分析反应平衡与吉布斯函数变、反应熵、标准平衡常数间的热力学关系,并用公式进行逐步推导。在经历上述步骤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觉也不会突兀。总之,将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进行适当的衔接不仅可以逐渐建立学生学学化学的信心,甚至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激发大学化学学习兴趣
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涉及了许多公式推导与抽象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困难感、枯燥感与厌倦感,从而恶化大学化学学习效率。笔者曾在课堂上发现,凡是讲到一点社会热点问题时,学生的兴致颇高,但是一讲到烦琐的公式推导、理论计算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渐下降了。如果整节课一直在传授理论性知识的话,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很低。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可能将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与科技前沿相结合起,激发大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3,4]。
例如,在讲述电化学这章节内容时,可以将环境能源与海洋防腐与电化学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正经受着雾霾的侵袭,而雾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的排放有较大的关系。如果采用燃料电池来取代目前的柴油或汽油动力,可有效地解决汽车尾气排放问题,同时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能源还可以成功地替代石油这类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通过燃料电池又可引出原电池装置以及其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并进一步引申到电极电势、电动势的求解。电化学知识还可以跟海洋防腐紧密结合起来,包括利用电解生成金属氧化物保护膜来隔绝氧气与水汽,从而起到防腐蚀的作用,另外还可以使用阴极保护法、牺牲阳极法等电化学措施对海洋浪花飞溅区钢构进行很好的保护。在配位化合物学习中,可以将王水为什么能溶解金、铂等贵金属的原理与配位化合物理论相结合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推动学生加深对配位化学物理论的理解。通过上述等串联,学生在学学化学这么课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单调,学习积极性也将显著增强。总之,在大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强调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化学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篇2
关键~:微课;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70-03
一、引言
微课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如某个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的一种崭新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方式,微课具有可控灵活、较易掌握、高效、便利等优势,对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随着“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微课”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但是,其还是一个新兴教学模式,无论是其应用的广度、深度,还是具体微课设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1-4]。201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掀起了又一波全国高校微课建设热潮[5]。参加微课制作教师越来越多,很多网络平台上微课数量也在迅速地增长。微课广泛传播,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自我提高提供了丰富学习材料,使得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成为一种常态的学习方式。本文根据化学实验教学特点,来讨论微课对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改革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早在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次推出了“微型课程形式”的教学。一个微型课程一般只有一两个课时,而不会像一门培训课程或者一门学科课程那样持续数周或一个学期[6]。到了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系教授LeRoy A.McGrew先生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就提出了60秒的微课程教学概念,并且成功将其应用到了向非专业学生和民众中普及有机化学常识的方面[7]。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8]正式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9]首先提出微课程概念,“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作为一种新兴课程形式,其突出优点是“短(学习时间短)、平(容易被接受)、快(学习见效快)”,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但是,也存在其不足之处――碎片化、不系统、不适合长期学校教学。但是,它完全适合作为教学辅助、链接。因此,将微课用于大学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可充分发挥微课作用,将其功能最大化。微课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定义。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本科学生中,100%的学生每天都有上网行为;91%的学生喜欢从网络上获取知识;69%的学生看过微课程。因此,在移动设备迅猛发展的今天,怎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摄取,单单依靠教师的课堂学习已经逐渐不能完全满足个人学习的需要,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纸质的学习材料,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微课在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应用的分析
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的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大学化学理论课的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受制于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教师无法做演示实验,使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脱离了化学实验的直观感知。而关于实验课程,许多高校实行的教学模式是“预习报告――实验指导――总结报告”这样的模式。它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是现在高校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明显不足,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验学习中来,预习报告和总结报告更多地变成了通过抄袭而完成的。对化工专业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中开放性问题:你希望你所学内容中添加什么类型的课程?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给出的共性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1)实验操作技巧类课程;(2)实验案例与理论相结合课程;(3)数据处理软件有关课程;(4)化工前沿、新能源类课程;(5)实验设备使用类课程;(6)文献阅读、检索类课程;(7)论文写作指导类课程。其中实验案例与理论相结合课程、实验操作技巧类课程、实验设备使用类课程这三项答案占这七项的64%。因此,微课用于大学本科化学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很有必要。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以改善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为目标,以微课的引入为突破口,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推进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改革地深入推进。
四、结果与讨论
1.学生预习状况分析。若按照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预习报告―实验指导―总结报告”三部曲。其中,预习完成效果决定着整个实验的成败。因此,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预习环节。学生预习基本上是先读教材,然后按照教材要求填写实验预习报告部分,但是实验课内容的特点是细节内容较多,像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如果学生在实验前没有进行认真的了解,而要在实验课上一并接收,往往会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实验效果。
2.微课引入的优势。将微课引入到化学化工实验课教学中去,有其独特优势:(1)微课短小精悍。“短”指的是微视频课程的时间短,一般视频时长在10分钟以内;“小”指的是微视频课程的内容少,一般一个微视频课程只包含一个概念或一个知识点,知识结构单一。“精”体现在设计和制作上的要求精。例如:玻璃器皿的洗涤,可以针对这一项操作,设计及制作微视频课程,可以把这项基本操作技能采用录像或者用电脑动画设计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2)微课可以反复播放,降低实验成本。有关实验演示的微课,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进而可以节约相应的实验成本。微课具有网络传送的快捷、重复利用等特点,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选择相应的微课进行重复学习。(3)微课目标明确。微课是为了清晰地讲解某个概念或某一知识点,或为实现某一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活动、资源及内容设计上指向清晰,方向明确。由于学生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如果把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知识点通过视频、PPT等形式做成微课,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这样不但能够对学生的预习起到帮助作用,并且在实验课后能够更好巩固、强化实验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技巧。
3.微视频课程引入后,实验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入微视频课程,传统实验教学首先发生变化的是“预习报告”部分。与以往枯燥阅读实验步骤不同,教师提前发给学生一段有关本节实验教学的微课,微课来源可以为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网上下载,学生通过学习微课,对实验内容有直观认识,实验步骤有初步了解。例如,在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化合物,对空气中的水氧敏感,必须使用特殊的仪器和无水无氧操作技术。否则,即使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都是合适的,最终是失败。所以,无水无氧操作技术已是化学化工实验中被视为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实验操作技能。下面我们以无水无氧操作实验中的双排管高真空线操作操作为例,简要介绍微课的引入对本实验课的改进。(1)学生的预习内容包括:明确无水无氧实验的特点、实验的注意事项、双排管操作的实验原理、双排管实验的操作步骤等。(2)学生应有的能力基础:仪器的清洗、干燥;仪器的装配;加热和冷却等能力。(3)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仪器、药品、溶剂的无水无氧处理、惰性气体的净化、反应装置和双排管的安装、加料、实验过程及结束时对仪器的维护等内容。(4)本实验的重点及难点:掌握双排管工作的原理、对氧气及水的处理过程(即:双排管操作的实验步骤)及注射器针管技术。这部分也将是微课真正发挥其功效最显著的地方,因为原有的书本的预习知识都是静态的说明和演示,有一些术语及实验操作W生很难去想象,所以学生很难掌握实验的细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很迷惑,甚至认为此技能很难熟练掌握,难免从思想上对实验有了一些抵触,于是,做实验的时候很难进入角色。如果有微课的演示,更加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重点难点的轻松突破。
由于本节实验内容多,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简单地阅读实验教材,填写预习报告,然后根据教师的演示和讲解进行实验操作,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针对本实验的特点,可以设计制作相应的微课,将微课提前发给学生,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很好地抓住实验的关键,进而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本次实验涉及的微课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预习类:①本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装置及其清洗与干燥等;②初识无水无氧操作实验原理及操作;③怎样写实验报告。(2)实验过程类:①仪器/药品/仪器的无水无氧处理;②惰性气体的净化;③双排管的安装;④注射器针管技术;⑤仪器的操作及维护等。(3)微课包含的知识点:①无水无氧实验操作所能应用到有机合成实例及重要性(通过ppt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②无水无氧操作的原理(通过ppt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③仪器的清洗及干燥(视频录制―操作和讲解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④双排管的搭建及安装(视频录制―操作和讲解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⑤双排管操作实验或溶剂中的去除无水无氧过程(视频录制―操作和讲解制作而成的微视频);⑥注射器针管技术(视频录制、操作和讲解制作而成微视频)。
因此,实验教学可这样设计:
第一步:布置预习任务,观看指定的微课知识点,完成预习报告。
第二步:根据学生预习报告的情况,分析学生对实验的认识程度,对预习情况不好的学生,进一步要求观看相应的微课。
第三步:实验课程讲授,在讲授过程中进行演示实验与微课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操作困难的步骤,可以让学生多次重复观看相应的微课内容。
第四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第五步,学生写实验报告,对于难点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微课内容,来完成实验报告。
我国发展要实现创新驱动模式,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化学化工是实验学科,化学化工实验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常规实验课程,尤其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实验耗时长并显枯燥。对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符合当今化学化工创新人才培养和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和改进新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合格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微课程”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良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一定会在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涂俊英,吴先飞.高校微课的应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19):52-53.
[2]于淑娟.学校微课建设的问题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5,(7):32-35.
[3]方君,唐睿.高校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14):90-91.
[4]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5]中国微课[EB/OL]..
[6]杨长秀,王春花,龚蕊.微型课程相关概念界定[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1):41.
[7]LeRoy A.McGrew.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Th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93,70 (7):543-644.
[8]Wikipedia-Microlecture[EB/OL]..
[9]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Studies in the Role of Microlecture in the Teaching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CHEN Ling-cheng,ZHAO Zhong-ku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ine Chemicals,Faculty of Chemical,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Liaoning 116024,China)
篇3
一、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考
1.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
《无机化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加上环境和角色的改变,使得很多大一新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感觉很吃力,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讲解大学课程的讲授特点,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转变学习观念,尽快适应大学化学学习。另外可以邀请一些教师、学者或优秀的高年级同学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帮助大一新生解除迷惑,明确学习目标,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为以后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让学生明确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零碎且理论性强,大一新生普遍感觉很难。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可以获得无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3.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无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开展综合性设计实验、化学趣味实验、实验技能大赛等可以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充满激情、幽默生动、亲切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互动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5.把科学前沿引入无机化学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无机化学中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和自己的科研成果讲述给学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电化学一章时,可以介绍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制氢等新能源技术。同时在无机化学课堂中引入化学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例如在讲原子结构时,可以讲述“法国王子”德布罗意两页左右的博士论文,薛定谔如何建立波动方程,还有我国配位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戴安邦先生,等等,这些化学家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6.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演示效果,学生感到直观、清晰、新鲜,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习兴趣浓厚。例如无机化学中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等内容都比较抽象,若我们在计算机软件中,用二维、三维动画模拟显示[3],就可以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翔实、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7.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无机化学知识点分散、概念多,原理较抽象,教师应钻研教材,吃透学生,精通教法,讲解透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多向同行学习,学会反思,克服庸、懒、散心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二、关于学生如何学的思考
1.应加强自主学习。
《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本科生入学后面对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零碎、抽象,理论性强,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数理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往往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学生应加强自主学习,提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做好课堂笔记,课后积极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善于归纳总结,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抓住关键,构建完整知识结构体系。
《无机化学》课程让大一新生普遍感到“难、杂、乱、多”,其内容包括化学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初步,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配位化合物结构基础知识,酸碱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而后者包括ⅠA至ⅦA族和零族,ⅠB,ⅡB,ⅣB至ⅦB族和Ⅷ族,ⅢB族和La系、Ar系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4]。学生学习时应该分清主次,抓住各章节的重点,把知识点串联起来,连点成线、构线成面,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3.多看参考书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除了学习无机化学课本内容外,学生应有目的地查阅相关文献、多看参考书或合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开拓学习思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质量。
4.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除了要学习无机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聆听学术报告、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科研素质,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实践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学会合作交流。
《无机化学》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而课时少,学生缺少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应该加强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6.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由于环境、角色、学习方式及人际关系等的转变,很多大一新生入学后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因此应尽快进入大学生的角色,熟悉校园的环境,多与老师、同学接触沟通,参与院、学校的社团和各种活动,克服自卑心理,重新认识自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力拼搏。
篇4
关键词:普通化学;教学;农林高校;大一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普通化学》课程是农林高校茶学、林学、动物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农林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理论性、先导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对农林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极其重大[1]。随着现代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渗透,化学因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追逐前沿的特征而迅速向农林学科领域扩张,是当今农林学科寻求突破和求得发展的重要途径[2]。但目前农林高校的《普通化学》课程存在着以下这些矛盾。
1.1 基础化学知识与学生专业知识的脱节
《普通化学》知识点零散和内容枯燥,与学生专业知识联系不紧密,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进而影响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1.2 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脱节
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普通化学》课程时主要精力放在讲基本理论,与实验知识联系较少,认为实验教学是实验课的事,与自己不相关,使基础化学教学处于不正常状态,且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安排不合理,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1.3 教与学的脱节
由于大学教师教学方法及授课方式与中学的差异性较大,且课时较少,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过渡性教学,教学内容跳跃性较大,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意识,造成了教与学的严重脱节[3,4]。这些问题是应该值得思考和需要解决的。
在农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普通化学》课程如何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方向,将培养目标由以前传授基础理论和知识转向现在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使所传授的知识可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普通化学》教学和学习具有更大的主动性,是当前《普通化学》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5]。因此,从基础课自身特点和当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由计划经济下的被动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面向社会求职的主动模式,提高老师和学生对《普通化学》的认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适应目前的改革浪潮,就本人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对《普通化学》课程谈一些个人的教学经验。
2 重视绪论课教学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而《普通化学》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第1学期开设的,处于中学和大学教育的衔接点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6]。《普通化学》绪论课是新生的第一节“入门”课,授好绪论课,将学生的思想认识带到1个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专业密不可分的深度,则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对学生学好《普通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大一学生要完成从高中到大学过渡的特点,在绪论课上除了要介绍课程内容、化学学科分支以及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意义外,还需介绍相关农林专业的研究领域和发展趋势。要特别强调化学的“中心科学”地位,特别是化学学科与农林学科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渗透。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介绍环境元素的循环、有害化学物质的控制和治理和以“零排放”为目标的绿色化学和化工等。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介绍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的合成以及神经细胞生理调控的化学机理等相关内容。这不但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其专业方向的初步印象。且举出本校化学系老师利用化学解决农林问题的实例,使学生充分认识本课程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化学重要的学科地位、广泛的研究范围和空前繁荣的发展趋势,对渴求知识的大一新生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授好绪论课,对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乃至专业思想的确立极其重要,可激励他们在大一学习阶段努力学好《普通化学》。
3 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大一新生往往较难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而自身又未能及时调整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学生虽然也接受过入学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但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动机仍只是为考试及格和获取学历,不肯付出努力坚持自主学习,有的甚至平时就根本不学,把希望寄托在考前突击。
结合大一新生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任课教师应经常强调大学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督促学生提高学习《普通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普通化学》,而且有利于增强他们学好专业课程的能力。表1为大学与中学教学上的不同。可以看到:在中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主要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学生沉溺于题海战术,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要求对象具有很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学习目的和专业思想教育,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的科研态度,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7]。“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表1 大学与中学教学的不同
中学 大学
培养目标 升学率,考上大学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学内容 授课内容少,练习多 授课内容多,练习少
学习态度 老师安排,家长督促,学生从属、被动地位 需要自觉,主动地位
学习方法 死记硬背,掌握基础知识 自学,掌握学习技能
考试类型 能力考试 水平考试
4 普通化学知识与农林专业知识相结合
农林院校的化学教师一般毕业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缺乏农林专业知识背景,不能很好地将《普通化学》教学贯穿于农林教学体系中,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多关注农林科技的进展来实现《普通化学》理论课教学上与农林科技知识相融合,同时还需在自身科研方向上寻找化学与农林学科的交叉,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在专业上的共同语言也多了,教学也就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普通化学》教师不但要重视化学在农林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还要重视化学与农林实际生产中科技知识相结合,现有的《普通化学》教学,都忽视了化学知识与农林专业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实践和工作中碰到相关化学问题也束手无策,不能学以致用。因此,应该针对各农林专业的特点,致力于将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中去,促进化学教学和农林科技知识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明确化学在其专业领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农林科技意识和经济意识。例如在教授“溶液依数性”时提出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增强植物的抗旱性和耐寒性的问题。在农业生产时干旱严寒来临前农民通常给农作物施肥,多种可溶物使植物体细胞液浓度上升,进而使细胞液溶液蒸气压下降和凝固点降低,从而使植物表现出一定的抗旱和耐寒性。在《普通化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知识,不仅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生产中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将农林专业知识融合进自己的教学中,可使《普通化学》教学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知识结构更新和人才培养的需要[8]。
5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传统教学手段―黑板板书教学具有灵活性、易把握课堂节奏、易突出重难点和便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领悟和掌握等优点,但是效率低,内容有限。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因其内容丰富、界面生动形象以及课堂气氛活跃的特点,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某些微观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生动化,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存在着界面切换快、师生交流少和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师始终照念屏幕,只能起到一台扬声器的作用,而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造成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步伐,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9]。
因此,多媒体教学需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融合,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注意师生的沟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要的概念和公式在屏幕上显示,而这些概念、公式等的说明和解释可在黑板上分析;例题的题目应在屏幕上显示,而例题的讲解则应在黑板上分析推导,使整个教学过程都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不但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2种教学手段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教师才能把握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6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的化学实验可帮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获得化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和培养实验技能。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院校把化学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独立开设实验课程来改变实验教学的落后局面。《普通化学实验》从理论教学的附属品走向独立,有力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本该统一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被分割成2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导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严重脱节。且目前,实验教学方法落后,依然是教师现场讲解示范,学生“照方抓药”;实验内容比较陈旧;很少涉及到化学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学生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不能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这与设立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10]。
教师应在《普通化学》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渗透并有机融合,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理论教学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实验现象、产物和实验数据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并采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结合录像播放、图片和图表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实验。例如在讲授缓冲溶液性质时,学生做实验时缓冲溶液遇到少量酸碱时其pH值变化很小,加了指示剂的溶液颜色不发生变化,学生对这一实验结果印象不深刻。而在理论课时教师指出50mL纯水和0.1mol・L-1pH=4.74的HAc-NaAc加入1滴(0.05mL)1mol・L-1HCl和NaOH,其pH值变化量为0.01和4,相差400倍,相对于实验现象,这样使实验知识更加清晰化,效果更明显,学生更易接受。
教师在理论教学时可借助实验加强学生对较复杂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去解决实验中的化学问题。例如在教授胶体概念时,提到AgNO3与KCl反应生成AgCl胶体,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很困惑,因为学生中学知识是AgNO3与KCl反应会生成AgCl沉淀。这时就要强调胶体和沉淀的区别在于固体颗粒的大小,并将此与实验“粗食盐的提纯”相结合,在实验中有很多学生粗食盐提纯的最终产物并不是白色结晶状的纯NaCl,而是白色粉末状固体。这是由于在实验中学生向溶液中加入Ca2+、Ba2+、CO32-等生成CaCO3、BaCO3胶粒,如果此时过滤,胶粒会透过滤纸,不能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导致最后不能与NaCl晶体分离开来。因此,实验时学生需将液体多煮沸一段时间,胶粒会发生碰撞长大成大颗粒而沉淀下来,过滤时会留在滤纸上与NaCl溶液分开,最后得到的是白色结晶状NaCl。这样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现象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胶体这一知识点。在《普通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寻找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结合点,使学生将零散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中,学习到一些常规实验中涉及不到的知识和内容,可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之,《普通化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示化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专业知识、实验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更好地为专业课的教学服务,使《普通化学》教学更好地适应当代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玉玲,杨昱,徐雅琴.农业院校无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索[M].北京:化工高等教育,2010,114(4): 94-96.
[2] 许晶,付颖,赵青山.注重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深化普通化学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9):77-79.
[3] 吴华.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化学课程学习动力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2):116-118.
[4] 苟如虎,王亚玲,卢新生,等.模块化分层次推进无机化学理论教学[J].大学化学,2011,26(1):26-28.
[5] 邓玉恒,李夏,王少亭,等.普通化学原理绪论课的一点教学体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6-11.
[6] 龚孟濂,乔正平,巢晖.基础无机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1,26(1):20-22.
[7] 董斌,吕仁庆,曹作刚.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29-32.
[8] 刘艳菊,杨怀霞,王霞.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提高无机化学教学效果[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4):74-75.
[9] 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大学化学,2009,24(4):24-28.
篇5
通过这些直观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1)什么是药物?(2)药物中间体可以分为哪些大类?它们化学结构特征分别什么?(3)药物存在的意义何在?不同的药物中间体分别起到什么作用?(4)我国是否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要杜绝这种情况有什么有效的措施?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首先在此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了四组,每组学生各自进行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并要求各组选择一名同学对本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而后教师深入细致讲解药物中间体的理论知识并最后总结:药物指用于诊断、防治疾病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制剂。生活中常见的药物主要含以阿司匹林等药物为代表的解热镇痛药,抗菌药,消化系统药,镇咳、祛痰、平喘药,镇静催眠药。它们已经深入了大家的生活,但我们要理性看待药物,既要看到药物对于人类的巨大贡献,也要做到不滥用药物。
2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价
2.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参与,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了获得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使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单调无味。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带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主动参与的乐趣。
2.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的教学方式,在这种良好、宽松的创造环境里,学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得学生不固守陈规,能积极探索,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推断出多种新的、合理的答案。通过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促进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提高了教学质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教育情景,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接触并处理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学生感同深受,促进学生利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结语
篇6
关键词:韩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生部;试题内容;试题特点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7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28
韩国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KChO)由韩国化学会(Korea Chemistry Society)主办,于每年8月份前后举行,分为中学生部、高一部和高二部。其中,中学生部的试题由60道选择题组成,高一部和高二部的试题由40道选择题和5道简答题构成。试题难度相当于国内化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水平。
韩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举办旨在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韩国国家队,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以鼓励学生学好化学,克服当今韩国化学教育中所面临的有关课程问题。
一、2012年韩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生部试题考察内容
试卷共包含60道选择题,考试时间为2小时。
二、2012年韩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生部试题特点分析
1. 试题考察注重基础性
从韩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学生部试题中可以看出,试题多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试题水平相当于我国大学化学专业一年级的课程水平,难度并不深。并且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知识居多,含极少数有机化学知识,并未包含分析化学的知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试题中以无机化学内容最多,依次是结构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这种结构比例充分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因为学生学习化学通常是从接触无机化学开始,在国内的大学中,化学专业课程开设的顺序也是由无机化学开始,逐渐向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过渡。
2. 试题内容具有交叉性
在试题内容上,在某一道题中涉及的知识领域可能是跨学科的。
例如第56题:从下面所给资料判断选项中哪个是不对的?
a:金属(M)是立方最密堆积
b:金属(M)中相邻原子的距离为269pm
c:在高温和高压下金属(M)被氧化成MO2的分子形式
d:这个氧化物中O元素所占质量的百分比为23.72%
①金属(M)的原子半径的是134.59pm
②从c和d中可以推测出金属M的摩尔质量
③MO2的密度是 ■(MM=M的摩尔质量,MO=O的摩尔质量,NA=阿伏伽德罗常数)
④从a、b、c中可以推测出金属(M)的密度
这一题主要考察的是金属元素的性质,试题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信息来判断所给选项的正误,而所给出的信息中前两项是关于性质结构的,属于结构化学的领域,其余信息则是无机化学中的。显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结构化学基础才能解决该问题。由此可见,这道题目所涉及到的领域属于无机化学与结构化学的交叉领域。
像这样的题目在试卷中还存在一定的比例,充分体现了化学各学科间的交融。
3. 试题理念具有社会性
题目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是该试题的又一大特点。这一点可以由第10题这种典型的例子体现出来。
第10题:火箭的推进器除了燃料以外还需要氧化剂。这时使用的的氧化剂有氟(F2),硝(HNO3),双氧水(H2O2),氧气(O2)等。下列氧化数最小的是?
①氟(F2)的F
②硝酸(HNO3)的N
③双氧水(H2O2)的O
④氧气(O2)的O
该题由火箭的发射引出,将化学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强调化学知识的同时,也突出了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4. 试题角度具有多维性
从试卷的分析中可一看到,相同的知识点可能出现在多个试题中,但考查的方式和角度却不相同。
例如,第24题是根据信息判断所给出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MmXn的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信息如下,该化合物是什么?
金属元素M: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电离能如下表。
非金属元素X:在第三周期负离子和Ar的最外层电子结构相同的主族元素中,其半径是最小的。
①NaCl ②Mg3P2 ③Al2S3 ④AlCl3
第31题是对不同物质沸点高低的判断:下列物质间沸点的比较错误的是哪一项?
①O2﹥N2 ② O2﹥NO ③HF﹥HCl ④H2Se﹥H2S
第53题是对几个不同分子的结构做出判断: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CN-,O2+,N22-,O2,O22+
①N22- 比O22+的键能大。
②以上具有磁性的分子有2个。
③以上键能最小的是N22-。
④以上离子化能最大的是O2+。
上面这几道题目虽然内容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又如第19题: 下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中焓和熵都增加的是?
(a)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
(b)100℃,1个大气压下水的沸腾。
(c)硝酸钠(NaNO3)溶于水。
①b ②a,b ③a,c ④b,c
第33题:下列反应中熵增加的是?
a:2O3(g)3O2(g)
b:Br2(g) Br2(l)
c:O2(297K) O2(373K)
d:NaBr(s) Na+(aq)+Br-(aq)
e:6CO2(g)+6H2O(l) C6H12O6(s)+6O2(g)
①a,b,c ②b,d,e ③a,c,d ④a,b,d,e
这两道题一道是判断焓增加的物理、化学反应,另一道是判断焓增加的化学反应,显然考察的知识点都是反应中的焓变。
可见试题虽然内容丰富,但出发的知识点确是共同的,体现了一种多维的命题思路。
科学总是在探索中前进,研究外国的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分析其出题模式和命题思路,学习他们的长处,接受其带来的启示,一方面有助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国内化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托尼・博赞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辅助思考工具。“思维导图”即引导人们思维的图,它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发散性思考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作为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目前有许多的思维导图软件,如,Mindmanager,Imindmap,FreeMind开源导图软件,思维快车,Xmind等,本文所用图例均为Inspiration 9制得。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
中学化学知识庞杂,如果把它看做一棵树的话,可以说是枝繁叶茂,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把较零碎的信息提炼整合,使其系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更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思维导图就是一个把这棵树的主干寻找出来并以色彩鲜明的图片表示的工具。
对于教师而言,思维导图可应用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复结等方面;对于学生而言,思维导图可以指导他们进行预习、记笔记、解答问题等,本文主要从一名教师的角度就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1.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逻辑性和创新性是化学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思维导图的发散结构决定了这一工具应用于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下图是以氯气为例利用Inspiration 9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清晰的将教师隐形的思维显现出来,比较容易把握教学的要点,使各知识点一目了然。
2.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板书是线性排列,不符合人脑的发散思维方式。但此类板书沿袭已久,不易被改变,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先按传统板书形式授课,之后作出该课的简单思维轮廓图,让学生将各细化的分支补充完整,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加深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一举两得。比如在学习了“烃”之后,可以让学生参考下图对这一节课进行归纳总结,由简入繁,在学生们熟练掌握这种方法后就可以逐步改变传统的板书而使用思维导图来替代。
3.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复结中的应用
复习是提高信息保持的有效方法,中学生课业压力大,而化学知识又较零碎,这就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复结的方法。思维导图简约、明了的特点就凸显出其优势。以“铝”为例,将铝及其化合物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如下图:
这样,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便于复结。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化学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从而让学生获得长足的进步。
篇8
关键词:无机与分析化学;考核方式;平时学习;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55-02
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已规模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保障水平均有所提高,高等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毛入学率已达30%,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7年毛入学率将达到37.0%。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自然由“量”转移到了“质”上。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不仅是当今人民群众正常而合理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普遍关注的问题。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但远没有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培养能力强、自主学习、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可喜的是,当前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成果,已不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的探索,及高等教育改革理念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了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应从大一统的专才型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通才型全面素质教育模式。经过了四个学年的精心投入和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现将四年来的教学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培养出卓越工程师,就必须积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以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形成既能够体现教学的统一性要求,又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特点,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应用人才,进一步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模式
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应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强调平时的学习,又要体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的综合考量,因此,考核的方式应力求全面,按照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和考试内容、手段,进行综合的整体改革,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考试的质量。
(一)改革试点和推广的主要考核方式
按照教学大钢的要求,遵循课程的特点,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含单元测验及知识点总结等,占课程总成绩10%)、作业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命题内容考察期中考试之后的基础知识部分,占50%)。力争从大一开始使学生养成平时学习的好习惯,学会学习,抓紧平时的时间学习,要建立注重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提高的模式。在教学中提倡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考核的主要内容
主要围绕理解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融会贯通的技能和技巧,注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思维、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不同阶段的内容,可采用不同形式的记分方法。
(三)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效性
目前大多数课程仍采取期末一次性考核结果定乾坤的方式,弊病颇多。应积极进行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全程性学习的考核,提高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以减少一次性考核带来的偶然性和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现象,提高考核的效度。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工作原则和办法
(一)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
须遵循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坚持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步进行的原则;坚持多种形式考核并行的原则,逐步改善现有程序,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考核模式。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案
为保证课程考核形式的多样性、严肃性和科学性,教学改革小组首先提出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改革考核方式的目的、优点、考核内容、要求及详细评分标准、具体实施办法等。实施方案成熟后,由二级学院签署意见、报教务处审批并备案后执行。
考核方式改革工作要兼顾到全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要根据本课程自身的性质来确定改革方案,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试点,在充分论证后,选择试点对象,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逐步推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的意义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好会大大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和训练。教师们也要统一认识,并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成分准备,尽快地付诸行动。一轮试点结束后,要巩固改革工作中所取得的改革成果,认真加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扩大考核方式改革试点的范围。
四、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改革无机与分析化学的考核方式,打破一张期末考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从单一的闭卷考试变为根据课程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并举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考核,探索出适宜的考核方式,正确引导教与学,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大一开始,在开课之初向学生公布考核方式和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办法,使学生逐步养成平时学习的好习惯,学会学习,抓紧平时的学习时间,注重学习过程,逐步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提高的模式。
各项考核要求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此项改革的重点是平时成绩的考核,以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的调整。在每个学期,根据不同的章节、课程内容的特点,章章撰写知识点小结,按时上交并计录,记作平时成绩;把内容相关的章节划分成五个单元,按阶段进行测验,上交批改后讲评,下发给学生用以改错再上交,随时督促检查;针对一些趣味性的部分课适当增加课后复习任务,如:要求学生完成个性周期表和鲍林能级图的绘制等,并加以评比,鼓励积极,督促较差的学生;同时训练学生养成课堂记笔记的好习惯,适时检查课堂笔记,督促其平时的学习,使之系统,并使之习惯。
试点前要求制定周密的综合测评标准,做到既有平时的考核与评价,也有期中的考核和期末的综合考核,使多种形式考核体现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从时段上改变原来的期末一次终结性评价的弊病,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关注与激励。
改革总的思路即增大平时学习成绩评价的比重,将考试尤其是期末考试的要求与平时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五、结语
高校“基础”课考核方式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情况,必须要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片面的评价体系,不仅要重视结果的评价,而且也要重视过程的评价;不仅要重视核心知识的评价,而且要重视伴随知识的评价,要全方位、多层面的考核。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不能“只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把统一考试作为衡量不同学生成绩的唯一分数。应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几个阶段,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阶段性的考查,及时总结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综合测试,分配好各环节所占的权重。这样就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促进“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少为,贾明德,徐蕾.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规模与未来预测[J].未来与发展,2012,(3):24-29.
[2]刘智运.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8):27~32.
[3]刘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之途径.西安工程大学学报[J].2013,27(2):268-270.
[4]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2012,(10):3-9.
[5]颜斌,王琦,孙作青.高等教育的出路[J].才智,2009,(11):67.
[6]尹毓婷.欧洲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2):4-7.
[7]程伟.高等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深刻的观念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38-40.
[8]刘进.浅析大学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J].科教文汇,2009,(1):5.
[9]陈建平.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教育模式的转型[J].东南学术,2008,(1):150-158.
篇9
关键词 有机化学 互动教学 形成性考核 考核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有机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一直是高等院校中化工、食品、制药、环境、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该课程一直以系统性强,内容多,知识点抽象著称,对于初学者来说,本身学习难度很大。而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枯燥乏味,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学习效率不高,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所有必要知识点的要求。在现阶段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承认学生作为独立的教学主体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使师生在相互影响、相互活动中产生教学共鸣,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真正做到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彼此交流。而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阶段性测评,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研究发现,形成性评价优于总结性评价在于它可以测量出“某些不能轻易或充分地从总结性考试中所获的学业成绩”。本文根据近几年来我校有机化学课题组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形成性考核办法应用于教学环节中的一些经验尝试和交流成果进行初步探讨。
1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为形成性考核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展开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必须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实际教学中,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学时不同,要求不同,知识重点也不同,另外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存在差异性。因此,进一步深化理解,拓展野,研究形成一套线索清晰、内容完整、伸缩自如的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需求,是我们研究实施形成性考核驱动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前提。经过长期实践总结,我们初步形成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是内部的体系,分基础、重点和简介三个层次:基础部分是碳氢化合物,重点部分包括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简介部分包括脂类化合物、光谱等。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这一体系是相对可调的,如对于木材科学专业,碳水化合物一章可以作为简介部分,但对于食品,中药类应作为重点部分,因为碳水化合物这些内容是后续学习生物化学、中药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是外部的体系,主要是教师应充分掌握的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学习前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教师在开课前应向学生了解相关情况;第二部分是学生在学习时与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有关的知识点,这需要教师在开课时向学生延伸介绍;最后一部分是学习后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的拓展内容,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时可能会遇到,需要教师向学生进行补充说明的知识点。
为了解决好课程教学中“教”的问题,为形成性评价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课程组首先系统的研究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内容要求进行了区分,形成了针对不同专业的内部知识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内部知识体系和评价办法,任课教师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去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逐步完善和健全外部教学内容体系。经调查发现,形成与完善这两层教学体系能有效的避免任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内容“满盘灌”和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2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孔德拉秋克)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而教学方法只有形成灵活的体系,才能形成切实的教学效果。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体系的需要,将抽象的、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动感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对任课教师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互动式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也各有特点。经多年有机化学课程研究实践经验并结合文献报道,本课题组归纳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一是精选案例式互动。运用多媒体等手法呈现精选知识点个案,请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勘校正误,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这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一般过程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二是主题探讨式互动。主题是互动教学的“导火线”,围绕主题抛出问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问题的选择需具有启发性、思考性、贴近实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在学生的热情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讨论的情况随时启发学生传授和运用知识;三是归纳问题式互动。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归纳互动问题。教学开始,教师逐一向学生抛出,学生广泛进行思辨、争论,在开拓思路的同时,最后达到了解熟悉所学内容的目的,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四是自主探究式互动,由学生在学习完相应的知识内容后,对存在的疑惑或者提出的探究性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目的在于根除学生心中的“拦路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五是结合仿真式互动。在教师传授知识点内容时,运用虚拟仿真软件、多媒体或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与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或零距离接触来加深对知识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六是结合实验式互动。指采取实验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之间的实践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绝对孤立的,有时候选用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来一起使用。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结合教学重点,灵活运用
经过长期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积累,在已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我课题组认为有机化学的教学重点可以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如何以分子构造式为基础,结合价键理论、电子效应理论,指导学生推测化合物的性质、特征反应、制备方法等,以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探究结构的差异,所含取代基、官能团的位置,所存在的电子效应,区分不同类型化合物的特性、内在联系、相似化合物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掌握了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内部知识体系和重点,就为我们灵活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明确了方向,如何将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精心组织、灵活运用,充分协调好“教”与“学”的问题,对任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在准备阶段,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全盘掌握内部、外部知识内容体系和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互动式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回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映像,帮助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4构建形成性考核体系,形成以此驱动的互动式教学检验标准
为了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促进互动式教学的运用和检验成效,我们初步构建出了一套双向驱动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形成性考核的检验,学生能准确的知晓现阶段的学习状况,并能根据考核评价结果主动去弥补不足,调整学习方法、心态,为下阶段学习做准备。教师也能在此帮助下对自己教学方法的运用进行评估,驱使其对教学方法做相应的改进。
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在五个方面体现:一是课程内容阶段性测试,根据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教学时间安排,把课程测试考核分为四个部分(① 烃类 ②醇、醛、酮、羧酸 ③ 含氮化合物与杂环化合物 ④ 糖类与蛋白质)分别进行测评;二是课间小组讨论评定,教师有序安排学生组合,采取组间竞争的方式围绕教师拟定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学生进行讲解,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参加讨论、总结发言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三是自学记录评价,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课程相关书籍、浏览光盘视频、查阅网上论文,完成小论文或网上作业等方式进行自学,并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程度,以及对难点、重点和疑难问题的理解等。这是考核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通过网络课程的建设来实现和监控。教师根据学习记录,学习成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成绩评定;四是知识迁移能力考核,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时所体现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找到知识连接点,进行知识转化的能力。比如学生学了亲电加成反应,已经掌握了加成的方向规律,等到学习亲核加成时,教师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亲电加成反应的规律,通过现场问题请学生解答或提问让学生说出亲电加成反应的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亲核加成的规律。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也可以利用类似的方法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五是平时表现评定,根据学生平时出勤、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评定。
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按照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节点,鼓励学生通^网上平台对现阶段教师的互动式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成效给出评价;二是从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绩与学习热情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建立在对教师和学生双向驱动机制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的作用点是课堂,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能够充分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为了保证有机化学课堂教学重点明确和整个知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我们在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地位的同时也强调总结性评价。总结性测评范围全面覆盖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担负起支撑相应学科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王洁,陆克义,张轩萍,等.互动式教学法在高等医学院校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4):113.
[2] Wood,R.Assessment and Testing:ASurvey of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篇10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芳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是芳烃一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套简便判断取代基定位效应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取代基与芳环直接相连原子的正负性来判断取代基的定位效应。运用该方法,学生能轻松掌握芳烃取代基的定位规律,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 芳环;亲电取代;定位效应;教学探索
Teaching Exploration for Orientation Effect of Substituents on Aromatic Ring
HE Zhi-zhou FAN Ya-ming CHEN Guo-shu LIU Hao-huai AI Xiao-hong Chen Yi-sha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The orientation effect of substituents on aryl ring is one of teaching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in aromatic hydrocarbon chapter. In this paper, an easy way was put forward to judge the orientation effect of substituents. Firstly, to analyze the positive/negative of the carbon directly connected to aromatic ring, and then confirm the positive/negative of each carbon on aromatic r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ge principle of similar poles repel and opposite poles attract. Using this way, the student can easily understand the orientation rules t of substituents.
【Key words】Aromatic ring; 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Orientation effect; Teaching exploration
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习了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后接触到的又一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学习了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后,学生对本章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对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却难以理解和掌握。在现有的各种有机化学教材[1-2]和参考资料[3-4]中对该知识点都是从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和中间体的稳定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一团雾水,基本上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各种基团的定位规律,时间一长很容易忘记,且在遇上没有见过的基团时,更是一片茫然。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简便易掌握的判断基团定位效应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取代基中与苯环直接相连原子的正负性来判断基团的定位效应。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采用比喻、对比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芳烃的结构特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点出发,引导、鼓励学生一步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1 芳环的结构特征(以苯为例)
在学习芳烃亲电取代反应这一章内容前,学生已学习了“不饱和烃”章节的内容,对碳原子的SP2杂化、π键、大π键、亲电试剂等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分析苯环碳原子的SP2杂化形式和6个碳原子间离域大π键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苯环的结构特征。并采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看到苯环大π键的形成过程及其大π键电子云分布状况,同时与已学过的1,3-丁二烯分子中的大π键进行比较。在此,学生很容易理解苯环上具有丰富的电子,相当于一个负电中心体,可以将苯环想象成一个“负离子”,故而,苯环易于“吸引”带正电性的亲电试剂发生亲电反应。从而引导学生设想:苯环是否像烯烃一样发生亲电的加成反应呢?进而引导学生将苯环的大π键想象成六个同学手挽手围城的一个“圈”,1,3-丁二烯的大π键看成4个学生手拉手站成的一个“排”,启发学生思考:另外的同学是将“手挽手围城的圈”破坏加入其中容易呢,还是将“手拉手形成的排”破坏容易?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学生很容易理解苯环容易受到亲电试剂的进攻发生亲电的取代反应,而不易发生亲电的加成反应。
2 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对于苯环上取代基定位效应的内容,在教学中紧扣亲电反应的本质,以学生熟悉的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知识点为核心,引导学生分析苯环上已有取代基对苯环碳原子电荷的影响,从而确定取代苯发生亲电反应时新引入基团的取代位置。
2.1 邻对位定位基——第一类定位基团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原子的电负性分析羟基(-OH)的电荷分布情况。氧原子的电负性大于氢原子的,使得O-H键之间的电子云向氧原子偏移,因而氧原子显示一定的负电性,相当于负离子(图1a)。当-OH取代苯环上的一个氢后,苯环上各个碳原子的电荷会发生变化,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荷原理,苯环上直接与-OH相连的C原子应带有正电性,从而苯环的邻、对位碳原子应显负电性,间位碳原子显正电性(图1b)。苯酚在发生亲电取代时,同样地,根据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本质,带正电性的亲电试剂更容易与苯环上显负电性的邻、对位的碳结合,发生邻对位的亲电取代反应(图2)。因此,-OH为邻对位定位基,属于第一类定位基团。
进一步地,鼓励学生们一起讨论分析-CH3、-N(CH3)2等课本[2]中罗列出的第一类定位基团的电荷分布情况,找寻第一类定位基电荷分布的共性。教学中,学生们很有激情地参与讨论分析,并总结归纳出第一类定位基的电荷分布共性: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原子都显负电性。但是对于单原子的卤素基团(-X),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何他们也是第一类定位基。在此,引导学生分析卤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明白-X基团具有孤电子对,是“富电子”的基团,也相当于是具有负电性。最终,归纳得出第一类定位基团的电荷分布的共同特征。
2.2 间位定位基——第二类定位基团
对于间位定位基,学生在学会分析第一类定位基团电荷分布的共性后,同理分析该类基团的电荷分布共性,得出第二类定位基的共性,即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原子均显正电性。如-COOH和-NO2,O原子的电负性比C原子和N原子的电负性都大,故C-O键和N-O键之间的电子云均向氧原子偏移,使C和N都显示一定的正电性。当这些基团取代苯环上的一个氢后,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荷本质,苯环碳原子的电荷分布如图1c所示,故亲电试剂更容易与显负电性的间位碳原子结合,主要获得间位取代产物。
由此,学生对芳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和理解,不必再去死记硬背取代基的定位规律。
3 结语
原子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学生熟悉理解的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取代基的正负性,将取代基对芳环电荷分布的影响转变成对芳环碳原子的正负性的影响,进而判断出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将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轻松地掌握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并能融会贯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基础有机化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0-472.
[2]汪小兰.有机化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9-71.
[3]黄婉云.药学生芳环亲电取代反应及定位效应的教学策略[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6):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