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二年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15:1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第二年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第二年个人总结

篇1

各位领导,大家好。我叫朱萍萍,来自湖南常德,是一名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我的专业是商务英语。我喜欢打羽毛球,喜欢听音乐,是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女孩子。喜欢交朋友,也总会给别人带来欢笑。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女孩,从小被农村淳朴的感情渲染。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生活。从小我亲眼目睹了爸爸妈妈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的辛苦,劳累与奔波,一点一滴都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中。

在大学三年,不仅只是能力还是个人修养上,我都受益匪浅。在老师的教导和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系统的掌握了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几倍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大学第一期,我顺利的通过了大学英语三级的考试,并在第二年就具备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并且,我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机Word, Excel, Photoshop的软件操作,在大学第三年掌握了外贸单证制单与跟单的操作。大学期间,我担任学生会女生部部长一职,工作上细心,负责市我任职期间遵守的原则。我带领部门的其她成员,把女生部的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职肯定。在期末总结大会上,我并作为学生会所有成员代表进行了发言。暑假期间,我曾参加过学校的留校实践,不仅仅是希望问母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更期望能一次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我热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文艺汇演,英语角还有班会主持,我都积极参加,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尽管我只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但我有应届毕业生上刻苦,热情的精神,希望贵公司能给我这次机会,能为贵公司添砖加瓦。

篇2

带着梦想走进了大学,来到大学,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我积极的参加学校一些部门的招新。由于初次走上大学的讲台,面对着并不认识的学长学姐们多少还是有些许紧张,说话都不流利了,经过几次的各部门轮番面试之后也就可以很清楚,很明确的表达我所想表达的意思了。最后有幸成为了校心理协会的一员,在协会的两年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提升自己,终于在最后担任了了校心理协会会长一职,组织同学积极的参加各种活动,全方面的锻炼了自己。

另一方面我热爱自己的专业,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巩固。有很强的进取心。求学态度严谨,能吃苦耐劳,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学术上有钻研精神。两年的学习中不断的进步,终于在第二年为自己取得了奖学金。我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为今日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而是不断地进行总结,从而使自己能不断地向前发展进步。

对待自己,我时时刻刻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信条,并切实地遵行它:待人热情诚恳,讲求诚信;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与同学发生矛盾、误会时,能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主动与对方进行沟通。回顾这几年年,我很高兴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助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同学也无私地向我伸出了援手;尊师重道,使我学很多知识,也与很多老师成为了良师益友;经常自我反省,宽容他人,使我多了很多的朋友。

篇3

穆藕初先生(1876-1943年上海浦东人)是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上占有显著地位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近代企业科学管理思想的巨大贡献,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穆藕初先生阅历丰富,经历坎坷,富有传奇色彩。有人盛赞穆先生是民族工业家、爱国实业家,也有人称颂穆先生是民族教育家、文化活动家,还有人美誉穆先生是学者、儒商等等,都不为过。纵观穆先生的一生,他的最大特点是有理论、有实践,是一位学者型实业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改革企业管理体制的思想。他是中国第一位把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理论与中国工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开拓者,是我国近代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先驱。本文是他留洋学习中的逸事,可见其人品之一二。

如愿踏上赴美留学旅程

1909年6月23日,时年34岁,已为人夫为人父的穆藕初,毅然放弃已从事了六七年、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海关职场工作,在亲友们的支持和资助下,如愿登上“天洋丸”号轮,踏上了他一直念兹在兹的赴美留学旅程。众所周知,中国近代留学生初为幼童,后来当龄学子也就十多至二十岁,像穆藕初这样以34岁壮年之龄赴美留学的,可谓凤毛麟角。晚清时人的普遍寿命不像今天的人这样长,所以34岁的穆藕初被视为“壮年”,应该不算夸张。

然而穆藕初没有想到,在夙愿即将实现数月前,他竟不幸患上“赤目”,即俗称的“红眼病”。赴美留学生登轮前,必须经美国医生检查身体健康状况,见穆藕初眼疾医治数月未愈,美国医生便拒绝再给他检查,如果不是遇到女西医濮克司,穆藕初的留学之行差点搁浅。濮克司医生给了穆藕初一打药片,“药片甚细,装于鹅毛管中,取一片和水数滴,擦眼上不数分钟而黑白分明”。(《穆藕初年谱长编》P43本文引文均出自“穆谱”,以下只注页码――笔者)

看来这药片确实有效。知道“天洋丸”号轮下一站将停靠日本横滨,濮克司t生还特地叮嘱穆藕初,有了这个药,你就可以去美国实现你的希望,“在申检验时用一片,船至横滨医生检查时用一片,抵美登陆之前检验更严,可临时用之。如法使用,定无若何阻碍”。

但是在7月17日船抵旧金山时,穆藕初还是由于眼疾原因,登岸遭到拒绝。

穆藕初不是有濮克司医生给的药片吗?没错,在到达旧金山前一天,穆藕初就想取用该药。但这时他突然发现,剩下的九片眼药都粘连在了一起,再用已毫无效果。这下他急了,于是就自作主张加大用量,结果用完还是不见效。这究竟怎么回事?穆藕初细细分析原因,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所乘的二等舱位贴近锅炉间,本来夏天船上就热,这一来热量更大,致使他放在箱子里的药片因受热湿黏而失效。

没了眼药,到了第二天凌晨,穆藕初起床看到镜子里自己一双红眼睛,觉得盼望了七八年的赴美求学希望眼看要成泡影,一颗心不由陷入绝望的谷底。估计当时“红眼病”已有传染,“天洋丸”号轮上尚有其他七名华人及四名日本人因染有此疾,到达旧金山时,均被告知不得离船上岸。

就这样形同软禁般在船上度过难熬的三天。此际船上一个日本管理员还威吓穆藕初,说要把他送回上海,并让他付船资80美元,着实把他吓坏了。当时穆藕初身上只有一百美元,眼看船已抵美,人却不能上岸,他又岂能甘心返乡。所以穆藕初只能坦诚相告,我赴美求学,怎能事未成就回国?况且我的学费早已汇到旧金山,如果不让我上岸,这钱我就不能取,现在只盼望你能让我上岸,我会永远感激你。

这名日本管事显然被穆藕初一番恳切的言词打动,动了恻隐之心。他对穆藕初说,后天星期一会有旧金山日本公会医生来船上给患者医治,你也可以就医。

星期一那天,果然有日本人雇用的美国医生来到船上。等他们检查完日本患者后,穆藕初悄悄塞给医生10美元,然后恳切地说,我是中国学生,以前从来没有眼疾,现在只是一时受热,患上了红眼病,我非常盼望你能给我治好。那名医生也是看穆藕初一脸恳切,再说又收了他钱,便含笑点头,然后给了穆藕初一小瓶药水,又教他怎么用。穆藕初回到自己船舱使用后,果然很有效果。第二天美国医生上船复查,穆藕初终于通过了检查,获准上岸。

国人丢丑丢到了国外

还在上岸前,穆藕初就在船上打听到旧金山金门旅馆住宿比较便宜,所以上岸后,他叫了一辆马车来到金门旅馆。登记好房间后,只见一位年轻的服务生来到穆藕初面前,他是来领房客去房间的。当穆藕初被引领到电梯前时,他有点发愣,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看到电梯,不知其为何物,竟然不敢贸然进去。服务生显然明白了什么,便告诉他说没事的,说罢,还牵住穆藕初的手,请他进入电梯。电梯门关上后,穆藕初感到“电机一动、蓦然腾空而上,余不禁异之”。

进入房间以后,见窗帘依然拉着,穆藕初嫌其遮阳,便上前想拉起窗帘。不料他的手刚一触碰到拉杆,窗帘就突然向上卷了起来,原来这是自动装置。这下穆藕初不由深深感慨叹道,“不禁佩服西人研究精深,制造日用百物巧夺天工,俾大众现成享物质文明之福一至于此。回思我国人,灵机锢蔽,制造简陋。数千年来绝无进步,不胜愧沮矣”。不难想象,就以这第一天的经历来说,穆藕初也一定庆幸自己终于能踏上赴美留学之途。什么叫增长阅历?什么叫开阔眼界?这些就是。

有了阅历,开了眼界,就知道比较。这不,穆藕初在旧金山逗留了三天,就对当地“中国镇”华人街的脏乱差状况印象深刻。之后他乘船到芝加哥,因此前他已知道这里的中国镇华人常受外国人欺侮,所以极想前往一探究竟,以了解外国人为什么要欺侮这里的华人。这样的游览已近乎考察,结果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穆藕初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症结:芝加哥“中国镇广约一方里,聚居此镇者,除极少数之无赖西人外,皆中国人。街道甚秽,铺户之整理精(清)洁者不多见。镇上住民之形态,垂辫者、赤膊者、赤脚者,几于触目皆是;‘请进发财’之赌室、‘楼上灯吃’之烟馆等,种种诱人堕落之字样,亦几于触目皆是;其地方虽等于蜗牛之一角,而械斗之风亦所时有。秽德腥闻迄今从脑海回溯,犹令人作呕。后更往其他各大洲之中国镇游览,亦伯仲间耳。呜呼!人必先自侮,而后人侮之。”这就是国人丢丑丢到了国外。是你自己丢弃文明,丢弃尊严,不懂自律,如此一来,外国人不欺侮你欺侮谁?我想这应该也是穆藕初“决计游学藉广闻见”中的切身认识和深刻体会吧。

也正是在这数天里,穆藕初为自己将来的事业择定了方向:“决计学农,以求实业上之进步。他日归国,能集亿万金,圈千顷地,烈烈轰轰,为实业界生色,此固留学生之天职,无敢谦让者也。”要知道,此前穆藕初的事业志向是金融理财。

很快,穆藕初考虑到此前因工作繁忙,对于“西学”荒疏已久,怕开学后一时跟不上,所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紧张的补习。当时尚在暑假期间,他选择了坐落在离芝加哥六七十里的惠尔拨沙大学补习,这座与小镇同名的学校是全美学费、膳食费最低廉、住宿条件也是最差的学校,选择这里,穆藕初图的就是可以节省开支。

在这里,穆藕初与昔日在海关工作时的同事蔡君不期而遇,后者赴美留学已有三载。异国遇故交,两人也是分外高兴。旋由蔡介绍,穆藕初于秋季开学后,进入了威士康辛大学学习,同时继续在外补习英语。但是因为穆藕初连初中文凭也没有,所以他只能作为“特科生”在读,而且毕业后也没有文凭。穆藕初对此倒也很坦然,他说“余当时求学心切,以为苟有实学,何用文凭,苟无实学,即有文凭亦无所用,故钦然就之”。毫无疑问,当时能有如此观念,颇有点“另类”,其中穆藕初所在学校的“管理员”就是这样看待穆藕初的。

不过这位“管理员”并非我们平常理解的那种学校管理人员,他(她)不仅非常通情达理,而且显然还是一位有着相应“话语权”的学校领导层人士。当他(她)从蔡君那里知道了穆藕初以前的工作经历和业绩后,就告诉穆,你“如一年内之课程,平均能至八十分以上,而于各教员处能得入大学所需之中学学分,第二年即准汝转入正科”。

这位管理员没有看走眼。第二年,穆藕初果然以合格成绩转为正科生,他也因此有资格可以取得“学士”身份。当然,对穆藕初来说,他更看重的不是“学士”身份,而是切实掌握英语,“盖英语不流利,落笔不透达,则求得之学亦无几,又何能遍应不穷”。为此穆藕初还特地请了一位外籍老师来教他英语。

学成回国投身社会创办事业

留学生涯中除了生活、学习,穆藕初当然还会遇上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海寻”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海寻”是一种常用语音译,含有侮辱和作弄新生的意思。不过这里的新生不包括中国留学生。据穆藕初记述,那里每年有上千新生入学,每每来了新生,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就有特权要求新生为其服务,比如让新生为其擦皮鞋、取邮件、打扫宿舍卫生等等;甚至高年级学生还会命令新生穿上奇异服装展示,故意羞辱让他们出丑。“而为新生者不论清晨傍晚,男生女生,个耐性忍辱,以力行其‘海寻’之职责,相与认为分所应尽而甘之”。这就是说,新生们对此是甘愿承受的。

穆藕初这就有点看不懂了,以至他在英文班时,忍不住撰文痛批如此“大欺小”现象。

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穆藕初渐渐发现,这样的“大欺小”现象中居然有“美意存焉”――即有其理性的一面,他也因此检讨自己此前痛批这一现象属于“所见之浅”。此时穆藕初对“海寻”的可取之处已总结出三点可取之处:一、使新生去除傲气;二、以此对新生有所约束;三、让新生懂得遵守法规。

原来穆藕初此时也已发现并了解到,那些美国中学生考入大学后,大多傲视一切,我行我素,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而“海寻”之举就是要打掉这些学生的傲气。再则新生正处于青春期,易受外界诱惑而放荡自己,性病传播就很常见,所以新生入校,校医也会利用影像资料向他们宣传梅毒的危害,无奈收效并不大,“唯一入‘海寻’制度之下,若木从绳,无患不正”。而新生入学就读,如成绩不及格即淘汰,制定这样的法规就是要让人人遵守。

原来所谓“海寻”竟是一剂治校“猛药”!这应该也符合没有方圆不成规矩的文化理念――穆藕初也是把这视为他留学生涯中“开眼界”的一个收获。

穆藕初很清楚,他的年龄比同学们要大许多,所以他必须加倍用功。然而由于过度劳累,穆藕初渐渐感到精力不济,严重时甚至感到头昏眼花,胃口大减。

这下他担心了,生怕因身体原因导致不能坚持完成学业。于是他接受了一位“学兄”的建议,开始上健身房进行锻炼,包括游泳等。与此同时,他还为自己制定了一份周密详尽的作息时间表。他后来回忆说,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五年的留学生涯,就是幸亏这及时调整。

年龄偏大固然让穆藕初有点自卑,但年龄偏大也曾经让他在年轻同学们面前大大骄傲过一把。那是1909年12月24日的圣诞之夜,穆藕初与十六七个同学在一家中国广东人开的餐馆相聚迎圣诞,席中只有他和一位吴同学是新生。那些高年级学生喝了点酒后一下子兴奋起来,这不,一个喝高了的同学就戏谑地挑衅穆藕初说,你是新生,不仅不为我们高年级学生服务,还经常去跳舞看剧、和女同学交往,这都是我们高年级学生的权利,怎么你都享受了?这个同学越说心里越不平衡,后来竟对穆藕初下令道,明天是圣诞节,没人给我们送邮件,就由你给我们去取信;还有门前的积雪,你也一并扫掉。说罢,他还鼓动在座其他高年级同学一起来附和他。

穆藕初知道这就是“海寻”,也知道这个高年级同学说这话有戏谑的成分,因为“海寻”规则并不针对中国留学生。但尽管这样,穆藕初还是想回敬对方,所以他就回答说,你们有幸出生在富有人家,这么年轻又幸运地受派遣来到美国留学。我的运气远没有你们好,可是你们要知道,来美之前我在国内已工作了多年,以后你们学成回国,要再经过学习才能服务社会,而我学成回国后立刻就可以投身社会,创办事业。

可能穆藕初的形象要比他的实际年龄轻许多,座中许多同学都不相信他有如此经历。于是穆藕初就讲了他十四岁就在一家棉花行当学徒,白天劳动,晚上则进夜校学英文;后来又在海关工作了六年多,期间还“曾充苏省铁路警务长”……这番经历,终于让眼前这些自视甚高的高年级同学不仅从此对穆藕初刮目相看,还因此送了他一个外号――“穆老爷”。

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是“穆老爷”的日子过得却一点也不老爷,在接下来就读威士康辛大学时,因经济拮据,穆藕初不得不经常以清水面包为食。有一次和女同学赴一个舞会时,口袋里只剩一角五分,而国内的汇款要三天后才能到,以致回去都不敢乘车,否则第二天连面包也买不起,为此他故意挨到午夜末班电车停驶后才出来,从而为步行回去找到了堂皇的理由。

第二年暑假后,穆藕初到美国一家拥有一千二百亩土地的农场实习,以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状况,事先农场主和他商定,包吃包住,没有工资。穆藕初说,实习时“余每晨四时半起身,五时即上工操作,凡挤牛奶、采鲜果、耕田土、喂牲畜,以及收拾粪秽等种种工作,均随同众人不辞辛苦以为之”。但午后小睡片刻然后自修是他雷打不动的安排;晚上则与农场主及其家人或其他雇工聊天畅谈,实际上就是在做社会调查。这样的过程,让穆藕初觉得兴味盎然,“初到时觉每日七小时工作甚为困惫,旬日以后不觉其困但觉其乐,而精神转旺盛,食量骤增加”。

篇4

学院的基本情况。

我们本科只有一个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只有一个专业,软件工程硕士。现在招生规模,本科生每年180人,研究生每年145人,这两年都在增加,明年可能达到150人,到“十二五”规划结束,研究生达到180人的规模。留学生现在招了137人,明年将达到180人。以后每年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都达到180人。目前在校生达到1100人,不包括在职硕士。

面对这样的招生规模,人才培养任务我们如何进行改革。从软件学院成立之日就按照教育部思想以新的体制机制办学,打破了教师聘任制,我们实行校院两级聘任制,一部分人是学校聘任的,事业编,这样的人我们学院一共有18人,11个专职教师是学校聘任的,这部分教师主要是讲授基础课,7个学校管理人员,校长、书记、副院长、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党委秘书,其他的所有人全部是面向社会招聘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科长、研究生科长、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等八个科室人员全部是从国内国外招聘的。我们学院的行政团队里面,有一部分是国内的,还有一部分是外国人,现在外国人已经达到了6个行政人员。外聘兼职教师64人,企业的55人,外籍教师13人。这些人还在原来企业上班,只是在学院兼职上课。按照课酬,企业教师双语给学生讲课,一课时300元。英语授课的600元一学时。学院还聘了专职教师5人,这是从企业聘任的,这部分是年薪制。这些人他们的技术水平很高,如果按照学校的工资待遇是吸引不来的。还有一部分院聘管理人员,所有行政人员,除了7个院领导和学校编制,其他都是社会招聘,起点必须是硕士,同时要求英语要好。这几部分人组成了我们学院多元化的师资队伍。首先体制上我们实现了校院两级聘任制,学校只负责18人的工资和考核,其他所有人员全部由软件学院招聘,根据行政岗位和课程需要聘任老师上课。我的老师是根据教学任务聘任的,所以我的课程是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社会的变化而开设的。比如现在操作系统最时髦的是安卓,这些新的操作系统出来以后我们马上开设课程,按照课程招聘教师。但传统学院里是不行的,要开设这样的课程首先要看老师能不能教,老师教不了就开设不了。我们是根据社会需要开设课程,根据课程聘请教师。这种管理体制保证了学生想学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课,开什么课就请什么样的教师。

在学院的运行机制方面我们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招聘一个行政人员都要考虑,一年八万聘这样的人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上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种管理体制下,整个学院的管理和教学完全围绕培养人才质量,衡量培养人才质量的标准就是就业。我对就业指导中心的要求,三个量化指标,一是就业率,我们2006年开始有毕业生,连续六年100%就业率,二是签约率,是解决户口的比例,我们星期一下午全校刚刚开完就业大会,我们签约率是全校第一,96.5%。三是就业的薪酬,现在本科生今年的就业薪酬年均7.8万元,研究生11.7万元,今年比去年又增加了四千元。明年的任务本科生突破8万,研究生突破12万。大家就要考虑,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要在教学实践各个方面下功夫。所以我们学院是围绕着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为我们的运行机制。学院大量的钱都用在教师聘任和教学成本支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哪些方面开展。主要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途径、质量体系方面来改革。首先我们定位我们的专业硕士培养什么样的人。专业型和学术型不一样。以前我也是学术型老师,我是搞计算机网络的,我一年招三个硕士,学生根据我的要求,这三个学生就跟着我一起搞网络。比如有20个导师就有20个方向,学生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课。我搞网络,学生跟着我学习网络课程,第二年做网络方面的研究课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等到毕业的时候,他发现没有人需要网络的,他面对的是软件开发的软件公司,做嵌入式的软件企业,做游戏的企业,做咨询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术型,培养研究型的人才,为以后读博士做准备。专业硕士就是现在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定位培养什么人?我们学院在研究生层面的培养,我们定义专业硕士是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企业里面这六个人就是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设计师、软件产品经理、软件需求分析师、软件项目经理、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质量经理,这些人就是软件企业的高级软件工程师,这六种人引领着软件企业发展。软件开发和盖大楼一样,如何管理好一个大型项目,一个八千万的软件项目,如何在半年的时间内把项目做好,这就是软件工程要研究的,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不一样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重在解决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架构、技术开发,我们重软件管理,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出一款软件,就好像盖楼,图纸、设计方案最重要,最后怎么盖好是具体技术工人做的。我们主要培养这六种人。

培养目标明确了,我们培养这六种人,首先是我们定位好,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制定我们的培养规格。培养高级软件工程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构成了培养规格。我们定好培养规格以后,总结出了六种能力。作为一个项目经理,作为需求分析师,作为软件开发工程师要具备这六种能力。一个人有200多种能力,但是在软件企业里,最看中的是这6种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英语实用能力。大型的软件企业都是人,人组成了生产线,所以沟通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人和人之间的衔接全靠沟通表达。团队合作,项目能否按期完成,60人、80人如何团结好,沟通好,合作好,把项目做好,有一个人不能融入这个团队,这条线就会断,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创新创业能力,尤其是对于软件企业,非常好的构思可能使一个公司呈现另一个层次,创新对于软件企业非常重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光说不行,要会编程或者各方面能解决实际问题。英语实用能力,软件公司里英语非常重要,软件很

多都是做欧美外包,都是国际化,大量的文档都是英文,英语对于软件人才非常重要。这六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出来的,是靠做出来、练出来。知识、能力、素质是我们的培养规格。

按照软件专业硕士的要求,一个硕士具有六种能力、八种知识、十种素质,按照这个规格要求,我们构建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我们的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现在研究生课程只有8门课,有的人不可理解,这是经过多次改革逐渐完善的,原来还有英语课,后来去掉了,因为连续三年我们软件学院研究生的英语课是全校第一名,我们通过率比其他学院高70%,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因为我们研究生所有课程都是英文授课、英文教材,后来取消了英语课。这些年逐渐改革以后,我们认为有些课程对于研究生没有必要讲,让他自学,否则怎么培养他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根据专业硕士对人才的需要,我们确定我们不设研究方向,只设人才培养方向。这一点对于研究生层面改革是很大的动作。

现在设立了四个人才培养方向,软件工程技术方向,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软件开发企业,行业软件的开发培养人才。第二个方向是数字媒体方向,主要是为游戏软件企业培养人才。第三个是软件服务工程方向,主要是为咨询,像埃森哲这样的大的咨询软件企业培养陈才。第四个是嵌入式,像为华为、东软这样的嵌入式软件企业培养人才。专业性的硕士人才培养,不是按照教授研究方向开课,而是按照企业对人才需求开设课程。8门课,数学、政治是必须开的,两门公共基础,专业课程只有4门,所以按照需要设置课程体系。这个模型是课程设置和如何上课。我们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两年制。我们的培养是基于项目的教学,老师上课从最开始课堂教学,逐渐改革到现在的老师在做项目当中教学。我们9月1日报到,8月1日先到企业实训,一个学生1400元我们学校出,我们在全国设了三个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实训强化。9月1日一进学校,前八周再分类教学,首先把数学、政治课程上完,同时一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过来的,我们的研究生有学生物的、化学的、机械的、电子的,什么专业都有,我们再给他们补一部分基础课,八周以后全部上项目,在项目当中教学,在项目当中教课。我们的项目是六人一组,我是作需求,先把需求分析做出来,做需求的时候老师讲讲需求课程。整个教学是基于项目的教学,项目做完了三门课的成绩出来了。有的校长说,对,国外也是这样做的。国外很多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也是这样,只不过没有我们强度这么大。我们的专业硕士的培养完全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教学讲课。

为什么基于项目学习,第一年学生全部进行做项目。只有8个学,课程学完以后,进入企业实习,我们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刚才提到的六种能力不是靠课堂教学教出来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英语实用能力,我们本科英语取消了,研究生英语取消了,因为本科生也一样,本科生一进校就是英文授课,现在每门课程都开设英语和双语教学。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用英文把这门课程学好,英语是不是合格。如果有12门课程,可以达到12门外语成绩。当时我们取消英语的时候,我们大学英语部来找我们,你的学生英语水平怎么保证,我们这么多英语老师干什么。我说每门课下来,如果这门课不合格,英语成绩就不合格,如果这门课合格,英语也合格,后来他觉得有道理。研究生也是这样,这些年改革以后,很多课程都是英文授课,我们的研究生院第一学期考英语,我们软件学院的通过率是90%。英语不是教出来,英语是用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英语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提出英语要用中学,用英文教材、英文教学,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刚才讲的五种工程实践能力是做出来的,这种能力是通过做项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六个同学一个组做项目,每天都要讲,不讲就不知道每个人在怎么做,所以到软件公司一看,软件公司最多就是小会议室,讨论室,大家经常要讨论,做一天项目,至少有一个小时的小组汇报,所以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如果六个人团队两个人做不出来这个项目就失败了。创新能力,我们每个项目都不一样了。所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光靠课堂教学。

我参加过学生的项目答辩,作品做的真的非常漂亮,他们每个项目出来以后,都是真实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做了一个手机游戏,就卖了一个软件公司,卖了八万或者十万。做iPhone手机游戏,就卖到Ipostore。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我们两年制,实行“1+1”,第一年在校内学习,第二年在企业学习,虽然是带薪学习,但是他们要在企业当中完成学习项目。8个月在学校上课,做项目。第二年5月份以后,就到企业去实习,所以我们的研究生导师,只是论文的指导教师。我带四个专业硕士,这四个人,每个月向我汇报一次,提交他这一个月的实习报告,给我提交10个月,提交完以后我才能开题,才能针对他在企业做的项目提炼出他的论文题目,我们的学位论文,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不是研究型论文,我们叫工程设计报告。工程设计报告就写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在企业让你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把它描述清楚。第二,你用你学到的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部分是结果,结果必须是可实践的,可看的,不能你自己说解决了,答辩的时候要给我们演示。我们的研究生,我们的专业硕士,最后一年是在企业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学习。因为给企业解决问题,所以企业才付报酬。研究生最多的可以拿到八千块的实习工资,他们按天付酬,一天300元。所以干的工作越重,才能提炼出学位论文。本科也是一样的,本科也是本科毕业设计报告,学生不到企业实习,是毕不了业的。因为那不是老师想出来的题目让你做,都是企业实习项目,实习是必修课,所以作为软件学院的学生来讲非常严,有的学生要考研,但是还要实习,实习六个月,两周一个实习报告,研究生一个月一个实习报告,本科生毕业实习还要答辩,研究生实习只是企业老师给个成绩,重点是学位论文答辩。我们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答辩和毕业论文全部是企业考评。所以组织模式是“1+1”,所以我们的学生和计算机专业不一样,学术型的学生是每天到导师的实验室,而我们的学生每天到企业,说实话在硕士层面上到导师实验室也做不出什么。研究生两年制,学术型的学生,时间很紧,第二年根本没有时间做实验了,忙着找工作了。而我们的学生50%都留在实习企业了。这是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基于项目的教学,不是满堂灌,我们很多课程都是学生拿着笔记本。我们教室就是我们的实验室,只要有网络环境,学生就可以做项目,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做项目,老师都是做

项目当中教学。

质量考核体系上,包括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全部开卷考试。研究生院成立基本上就是开卷考试。本科生是06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答辩试。尤其是国际化以后,外国老师的考评内容,他的考试题目、考试方式对我们的促进很大,他考试常常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答案。所以现在很多考试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让学生创新思考,每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不应该一样,逼着大家创新,去思考。一个班30人,考试当中,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共同的问题。所以提出的问题,考试方法越来越新颖。外国老师考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自己答不上来的,自己不明白的考学生。包括现在的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都是请企业来,我们自己教学生,自己答辩我们认为不合适,所以请企业作我们的答辩老师。因为国外教师不太擅长笔试,笔试占很小一部分,而且都是开卷,大部分都是面试,答辩,问你问题。还有平时作业,平时作业分占60%,所以上他课以后,每天都要看书,每天都要做项目,有的学生做一个项目做到早上三点,因为布置作业量太大,这种考核方法确实对中国老师,对我们学院整体教学改革有很大的促进。

第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校企合作。说到校企合作大家非常清楚,随着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逐渐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产学合作,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企业投资买地盖楼,学校出老师。在以往的产学研结合基础上,我们软件学院又探索了一种新型的产学研模式。我们软件学院定义为软件学院是一个平台,它整合了社会力量办学。因为我们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所以我们一定要和企业紧密地合作,紧密结合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今年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很多人抱怨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抱怨招不到人。东软国际、IBM、微软,这些大型软件企业想招一个合格人才太难。东软集团有300多个人力资源经理,全国到处面试,有的看两千分简历面试上百人看不到几个合格的,就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是封闭的,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我们成立之初,就主动的和企业合作。我们和企业合作看中的是人才,大家目的是人才培养。企业看中我的学生,企业派老师上课、派人参与教学,目的是从北交大软件学院一年要二三十个好学生,使学生学习期间就打下良好的技术烙印。他们主动到我们学校上课,希望把他们的最新技术带到我们学校。我们和六家企业合作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我们2004年开始和企业一起开展,最近教育部新一届的全国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加了企业,以后教学指导委员会不光是教授了,还有企业,这就对了。所以讨论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企业专家说的话真的很不一样,哪些课应该开、哪些课不应该开,哪些课应该讲什么内容,他希望你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和企业合作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合作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和企业合作共同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我们55个老师,这些老师的课时费,企业派来的,我们直接把钱给企业,企业对这些老师要求很高的,希望派出的是好的软件工程师,这些老师上完课以后,就把他快毕业的学生拉一个名单出来,说这些学生到我们企业可以免试。这种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是目前在人才培养上的新型做法。今后还要继续加深合作,在人才培养上高校和企业要紧密结合起来。

篇5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语“career”,原意为“道路”,后人将它引申为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指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人一生的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根据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确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选择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通过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来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目标、规划结合起来,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学风建设的良好发展。

同时,优良学风这种无形的群体意识一旦成为全校学生共同的内心需求、行为规范和追求目标,就会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推动和影响,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稍不努力学习就会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由此形成积极向上、相互竞争的浓厚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业水平得到提升,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推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为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保证。因此,优良的学风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保障,大大促进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高校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的相互融合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1.构建学生三年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环境,着眼整个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制定出各个年级相应的课程与活动设计。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高等教育中。(1)一年级:指导学生初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刚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学习方式,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在这一阶段,学校应通过辅导员的指导,心理辅导机构的咨询,开设一些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指导学生初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尽快从高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组织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交流,让新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学习目标及具体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2)二年级:指导学生准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初步适应了大学生活,这一阶段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开始环境探索。高校应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顶岗实习工作、创业活动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巩固职业技能,掌握沟通、合作等人际交往技巧,为今后在职场上生存打好基础。因此,学校在第二年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3)三年级:指导毕业生就业择业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三年级学生,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就业服务。告别校园走入社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面临重大转折,第一份工作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综合考虑个人能力、知识、价值实现等,就业取向上要尽量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选择能够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通过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让学生掌握就业压力的心理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就业前的心理压力,组织学生参加制作简历、求职面试技巧的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方法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篇6

――李镇西

曾经,我很喜欢李镇西的这句话,把它当作我职业生涯诗意的描述,引以为自豪。随着时间的流逝,毕业之时的热血澎湃,几乎已经消失殆尽,本来应该青春张扬的年龄,却已经以“老教师”自居了,没有老教师的资本和资历,却摆起了老教师的资格,摆起一幅臭脸,总觉得别人有所亏欠,殊不知,面对的依然是花好月圆,只是心境不同,却也变成了缺月残花。

小时候就希望当老师,只是因为单纯地认为,只有老师才能够野炊,长大后,随遇而安的性格让我觉得老师是一份不错的职业,于是,师范大学毕业之后,“老师”成为我不二的选择。中文系毕业,能够从事和自己的专业相当,并且和自己的兴趣相当的职业,传承我们极富魅力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我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然而,班主任工作的第一年,我却当得十分艰难。感谢在我教书的第一年,在那么困难的班级管理中,能够得到张敏老师的指导,虽然第一年当得那么“烂”,但是第二年她仍然“不计前嫌”,让我担当机电专业部的班主任,我们一起搭班,一起教研,甚至一起家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她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作为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使得自己在班主任的道路上成长很快。第二年结束之后,她推荐我担任升学班的班主任,第三年结束后,我所带的高二升学班还没有毕业,她推荐我担任初中部国重班的班主任,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份难得的美差,是“多年媳妇熬成婆”才获得的“殊荣”,结果这份“殊荣”被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给获得了。对于这份殊荣,我也许显得有点“不识抬举”,还总认为辛苦,但是却也事出有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吧。不管怎样,对于这份信任和栽培,我深表感激,并且诚惶诚恐,唯恐做得不好,辜负了当初的一片信任和提拔。不过三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下,我的班主任工作也更加成熟和稳重,懂得了如何处理和科任老师的关系、和家长的关系、和学生的关系,现在工作上的沟通,对于我来说,游刃有余。

“平时我们都会把‘尊重、理解学生’挂在嘴边,却做了不少不尊重、不理解学生的事情。”一直以来,都认为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坚持“生本主义”,而非“师本主义”,听到这句话,我突然发现,这是我认识的一个盲区,有的时候,单方面地从“尊重学生”的角度作了一些“不尊重学生”的事情,自己却毫不知情,殊不知,也许一些单纯的心灵,由于一个“恶毒”的眼神或者语言,受到了莫大的伤害,自己却在一边洋洋得意,认为是教育的成功。以前有个机电专业的学生叫做李顺,由于不是特别遵守校规班纪,我经常都会“教育”他,他在我面前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教了一年之后,由于分成了升学班和就业班,他就没有在我手上读书了,有一次我在大街上碰到他,很热情地给她招呼,想不到这个孩子看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语言,那个冷漠的表情,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寒冷,仔细想想,为什么不教了之后,他的态度会如此呢?回想一下,也许当初出于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强烈的“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有的时候言语或者行为过激,伤害了这个本来就没有认同感的孩子,“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班主任,没有走进他的内心,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表面上的强权施压,或者揶揄调侃,看似氛围轻松,实际伤人不浅,这是我的失职。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不断反思和调适的地方还很多,“知其心,然后能够救其失”,心灵的共鸣和情感的契合,这种快乐可能就是班主任工作的快乐源泉吧!

李镇西老师认为,语文需要有“语文味”(也就是“诗意”)和“生活味”,我也比较倾向于这个观点,“语文味”从我们的专业就可以体现,从我们的书本也可以阐释,但是“生活味”是什么?我个人理解,并不仅仅是和生活相联系,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即和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相联系,这点来自于我们平时广博的学习和涉猎。来源于真正地把语文融入到生活的教育中去。

作为语文老师,我很喜欢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不仅仅是因为语言的精彩绝伦,

妙笔生花,更重要的是好的文章或者字字泣血,情透纸背,或者观点犀利、一针见血,这些无不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思想单薄的人是写不出这种有深度的文章的,因此,字里行间,与其说是在看文采,不如说是在看一个个跳动的灵魂。对于老师,更需要具备这种随时与自我进行“博弈”的能力,这就是教学的反思与调适。沾了教语文的光,我可以通过作文了解孩子最真实的想法,甚至我认为比周记的作用还好,因为周记很明显是写给班主任的,这种情况下,他们反而将自己掩盖起来,不愿意透露真是想法。不过作文则相反,是交给“语文老师”的,虽然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是同一个人,但是在学生看来,作文更自由一些,因此他们会在作文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一些想法,记忆犹新的有方杨的《我的虚荣心》,周润涛的《对手》,周文昊的《一路上有你》,王冕的《誓师大会有感》等等,通过作文,我都能捕捉到他们的一些内心想法,也可以通过作文的评讲,来塑造孩子的心灵,可能效果比单纯地班会课上讲大道理还要好一些。

篇7

新东方在美上市,造就了俞敏洪这个新的亿万富翁。有人说他是中国最成功的老师,有人说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把这两个角色结合在一起,俞敏洪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2006年9月8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收盘于20.88美元。新东方董事长、持有公司31.18%股权(4400万股)的俞敏洪的资产一跃超过1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作为国内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声名赫赫。十几年来,它帮助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实现了出国梦,众多莘莘学子借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人评价说,“在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像新东方这样,站在几十万青年命运的转折点上,站在东西方交流的转折点上,对中国社会进步发挥如此直接而重大的作用。”

这样的赞誉现在看来也许并不为过,但对于创办新东方的俞敏洪来说,当初却根本没有这样的“雄才大略”。

失意的80年代

俞敏洪的授课风格被学生们总结为“激励型”,他常常用到的一个例子就是自己的经历。

1978年,俞敏洪高考失利后回到家里喂猪种地。由于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俞敏洪第一次高考失败得很惨,英语才得了33分;第二年又考了一次,英语得了55分,依然是名落孙山。那时俞敏洪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就是他的梦想,而高考在当时是离开农村的惟一出路。尽管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俞敏洪仍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坚持学习。

1979年,县里办了一个外语补习班,俞敏洪挤了进去,这是他第一次学习外语。住在30人一间的大房子里,俞敏洪的感觉就是进了天堂可以一整天都用来学习了,可以在电灯下读书了。到了第二年春节,俞敏洪在班里的成绩已经进入前几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俞敏洪坚持三年后,最终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在北大,俞敏洪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大三的一场肺结核又使俞敏洪休学一年,人也变得更加瘦削。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随后中国出现的留学热潮,让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而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以后的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再加上他在北大学习成绩并不算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观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被逼下海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了如指掌,尽管没有面子在北大呆下去,反而因此对培训行业越来越熟悉。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他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生动描述了俞敏洪这段创业经历;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个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班”正式成立。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干干净净,人影都没有,学生满脸狐疑。俞敏洪见状,赶紧推销自己,像是江湖术士,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了,他们心里不踏实,把钱又要回了……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

眼看着培训班越来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1993年,在一间10平方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说,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连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连为老婆买条像样的裙子都做不到,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他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

到今天,新东方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在全国拥有25所学校、111个学习中心和13个书店,大约有1700名教师分布在24个城市。目前累计已有300万名学生参与新东方培训,仅今年就有87.275名。外语培训和考试辅导课程在新东方营收中所占比例高达89%,是该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和增长动力。

俞敏洪说,“新东方走到今天,不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最初只是为了糊口,招几个学生办个小小的补习班而已。而到了今天,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为中国学生、为中国教育做更多的事。”新东方为何能从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市场脱颖而出,俞敏洪说自己最成功的决策,就是把那帮比他有出息的海外朋友请了回来。

“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

1995年年底,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到北美,这里曾是他心牵梦绕的地方,当年就是为了凑留学的费用,他丢掉了在北大的教师职位。在加拿大,曾经同为北大教师的徐小平听了俞敏洪的创业经历怦然心动,毅然决定回国和俞敏洪一起创业。在美国,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俞老师”,已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强终于下定决心回国。

在俞敏洪的鼓动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陆陆续续从海外赶回加盟了新东方。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

俞敏洪笑言自己是“一只土鳖带着

一群海龟奋斗”。如何将这些有个性的人团结到一起,并让每个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是俞敏洪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俞敏洪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我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放过我。在无数场合下,我都难堪到了无地自容的地步,我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又无数次因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我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明显地进步了。没有他们,我到今天可能还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还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

像所有处于快速成长期的民营企业一样,新东方几年后也遇到了一次次人事危机。2001年8月,新东方创业三位元老之一的王强决定出走。卢跃刚在他的《东方马车》一书中详细描述了这段事实,“在场的人都清楚,新东方可能正沿着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道路向下滑行,可能面临一个私营企业由于决策失误、理念不合、利益纷争而导致的内部分裂,有可能出现盛极而衰、灰飞烟灭的庸俗结局。”庆幸的是,在俞敏洪的极力挽留之下,王强最终没有离开。

新东方的“内乱”没有就此结束。2003年,北京新东方学校另一位副校长、著名TSE(英语口语测试)教学专家杜子华离开了管理层。2004年,新东方的另外两位干将江博和胡敏也低调地离开新东方。

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后,俞敏洪身价已逾10亿,其他董事会成员徐小平、包凡一、钱永强的身价可能也将上亿。以后,在资本力量的左右下,这个“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的故事能否顺利延续呢?

新东方精神

如今,新东方已经成为无数人梦想的发源地和实现梦想的场所,成千上万的人通过在新东方的艰苦学习,圆了自己的留学梦。

与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一同冲向全国各地的,还有新东方精神。一位同行在参加完新东方去年的梦想之旅后总结道,新东方最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尽管生活沧海桑田,依然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梦和理想!

新东方精神到底是什么?俞敏洪说,“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连串铭心刻骨的故事:是在被北大处分后无泪的痛苦,是在被美国大学拒收后无尽的绝望。是在被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后浑身的颤抖,是在被医生抢救过来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新东方精神对我而言,更是在痛苦之后决不回头的努力,在绝望之后坚韧不拔的追求,在颤抖之后不屈不饶的勇气,在哭喊之后重新积聚的力量。”

俞敏洪认为,人活着需要有一种感觉,新东方之所以被很多人接受,也是因为新东方有一种感觉存在,凡是到新东方来过的人,都在新东方感觉到了一种活力、一种顽强和一种豁达。

不过,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因“老罗语录”而名噪一时的新东方前教师罗永浩表示:“我认为媒体上说俞敏洪是最富有的英语教师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俞敏洪从来都不是一个英语教师,他只是一个商人。”

罗永浩在他的博客上写道,“我当初刚来新东方的时候,新东方在社会上成功地制造了一个“一群理想主义者创业”的美好形象,我来的时候对新东方有很多很好的向往、期待。来了之后慢慢发现这个机构其实就是一个100%的纯商业机构,当然我不认为纯商业机构有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唯利是图、没有原则的商业机构,总是宣传什么‘百年教育报国心’就比较恶心了。”

新东方就是这样在争议,甚至相互攻击中慢慢成长,过去是,将来可能也是。

篇8

关键词:企业 培训 考前培训

培训已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员工福利的重要组成部份。但企业每年花不少钱,收效甚微;员工培积极性不高,培训流于形式等现象都是培训常见的结果。我们先搞清楚培训的真谛是什么?显而易见,培训的真谛是让员工主动的学习。所以,培训的组织者的第一要务就是如何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积极地学习,把企业要求员工学习的知识贯穿到培训中。近年来,企业的资质申报和资质保留都需要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政府衡量企业管理能力的标准往往从企业业绩和员工持证情况两个方面着手,所以企业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各样的执业资格、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考试。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认真思考如何组织有效的、企业需要的考前培训。

一、考前培训是最有效的企业培训方式

第一,考前培训员工学习目标明确,通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现在,各个行业都讲究持证上岗,职业资格证、从业资格证、执业资格证、上岗证、职称证等等都成为员工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也成为员工提高身价的筹码。第二,考前培训与员工需求匹配。员工想通过考试,必须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员工自学或自己参加外部培训班,工学矛盾突出,同时现在的考前培训班费用居高,经济压力增大,企业组织考前培训,与员工需求匹配,为员工解决难题,工学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第三,培训内容与工作内容、公司业务关联度高。取证考前培训一般是企业需要的证件,与员工工资内容、企业主业高强度相关。也是让员工对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由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的好契机。第四,学习氛围好,有协作有竞争。员工一起学习,互相协作,增进感情,同时也有竞争的压力。第五,企业投入成本见效快。企业的各种资质的办理、复审需要一定比例的职称证、执业资格证或从业证等,考前培训的投入是必须的也是持续的投入。第六,培训成果可考核。通常考试过后二至三个月,成绩就可查询,培训效果易评估。

二、考前培训需完善组织筹划,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根据公司的资质和今后要晋升的资质、需要匹配的各种证书进行分析、统计,并对各种考试的报考条件结合公司员工的学历、素质进行分析、匹配,选出与公司主营业务吻合、员工报考人员多的培训。其次,人力资源部门应针对选定的培训进行市场调研,对历年过关率、培训机构、费用、师资等进行调查分析。然后,人力资源部应编制详细的方案,向公司高层领导做详细的汇报,取得领导的支持。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取决于领导从培训费用、时间等方面的支持程度。很多企业组织培训很困难,员工缺勤率高,主要是工学矛盾得不到解决。人力资源部还必须制定规章制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部应对员工个人信息进行分析,为员工制定考试规划,帮助员工进行考试定位;在制度中明确,员工必须持证上岗;宣贯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理念,鼓励员工参加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取证;制定激励政策。例如对取得相应证书的员工发放一次性奖励,并根据不同的证件类型发放月补贴等政策。最后就是做好考试报名工作,人力资源部应组织好员工的报名工作和考试教材的购买等一系列工作。

三、考前培训组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考前培训的时间要安排合理。考前培训的时间应分段进行,给员工消化、吸收的时间。一般应先精讲、后冲刺。让员工第一遍熟悉教材,第二遍再掌握关键的知识要点。第二,培训的对象不限于考试的员工。组织一次的培训的成本很高,培训的对象不限于参加本次考试的员工,其他达不到报考年限的员工也可以参加,让他们尽早进入备考状态,尽早熟悉考试内容,有助于今后的考试,也有助于工作。第三,对员工要有约束。公司应让参加培训的员工签订《专项培训协议》,根据培训成本的高低确定服务年限,在协议中对通过的员工要加强约束,公司对通过的员工发放奖励的也应签订服务协议。在服务期内,员工离职的应按未服务年限支付公司相应的费用,减少公司的损失。第四,注意培训资料的收集。应安排专人对培训的纸质、电子版、影像、录音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实现资料的共享,节约第二年培训的成本。

考前培训往往连续开展多期,效果和成果才能凸显出来。随着考前培训的开展,员工自觉学习意识的提高,企业文化氛围会慢慢发生变化,有利于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

参考文献

[1]罗晚文.建立科学的培育发展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J].中国培训,2010(5)

[2]王少华,姚望春.员工培训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

篇9

在日本,我的优势来自母校

1978年我进入清华大学热能系学习,4年的本科,9年的团干,清华的一草一木,清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不知不觉也成了我的思维方式。1992年因为我妻子先到日本留学,我不想分开时间过长,就自费去日本读书了。当时出国的确没有其它目的,但去了以后,觉得不容易,一是没钱,二是东京大学理工皆重,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我原来研究流体力学偏理,而东京大学流体动力学偏应用,所以我想一是学好日语,二是想学点新东西将来再回到清华教书。

当然钱是不可少的。第一年我是 “research student”,翻译成中文就是研究生,但那是拿不到学位的,主要是过语言关。也就免不了辛苦的打工、外语考试、还跟导师做课题。但正因为无论是打工赚钱还是帮导师做课题都要用日语,在那样高强度的使用环境中,当时已经三十出头的我,用一年的时间就彻底过了语言关。第二年再去考“大学院”,拿真正的研究生学位。我也就变了专业,学流体工学,搞减少流动物体阻力的研究。日本这个研究主要是让流体的工业传输变得更容易,效率更高。我立刻想到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天然气和煤的运输问题,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还有晋煤的外运,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1995年,从清华大学到东京学习工作的学子已有300多人,大家都希望相互有个交流,成立了一个同学会。我当时正是最忙的时候,但我想到我刚到日本时,第一年我的学费我妻子帮我付的,第二年的50万是当时在东京的清华同学借给我的。当时同学间根本没有什么担保,50万在日本也不是小数,我那个同学也知道我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一听说我要借钱,二话没说,就给我准备好了钱,而且是约了时间地点,见了面给我钱马上就走,连什么时候还,怎么还提都没有提。想起这些,我体会到这些莘莘学子从内心来说并不是人情淡薄,而是乐于助人,而且学子们每个人都是很孤独的,都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但客观上大家都很忙,有个组织真的能帮点忙。所以我就和其他十来个人共同发起,于1995年4月23日在驻日大使馆教育处成立了清华大学东京校友会。那天是我妻子在医院生孩子的次日,她不能参加成立大会,我也只能让她一个人在医院,自己跑去参加成立大会。更让我惭愧的是,大家觉得我有学校工作的经验,和很多在日本的学子都熟,就推举我做会长。

在后来的两届任期里,我深深地感觉到,在日本,我的优势来自清华。第一届校友会来参会的有200多人,登记的有300多人。会员不光是清华的留日学生,还有很多在清华学习工作过的日本人,也有在日本企业就职的留学生,还有台湾清华大学在日本留学和工作的,大家在清华的大旗下,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联络和沟通工作。

当时的中国驻日大使馆的教育参赞曲德林先生也是清华的老学长,我们成立了自己的校友会后,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日本企业与清华大学之间,在留学生个人与日本企业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首先是清华有个校友总会,清华大学的老师去日本我们负责接待,学校和日本企业的沟通我们负责联系。因为清华校友会中有很多学子是在日本东京大学的,我们就很自然地就会把清华和东京大学放在一起比较,从办学体制、管理方法到思想观念。每次清华领导到日本来,作为学生代表,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与清华的领导沟通。举个例子,当时国内大学很头疼的一个问题是教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较少,影响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整体排名。而日本东京大学不仅在亚洲,在全世界大学的整体排名也是很靠前的。但我们这些身在东京大学人却不觉得它在教学上有什么特别,只是他们的硕士毕业必须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博士至少3篇,而不是只看重你的毕业论文和教授答辩。这样的简单规定直接影响了日本学校的国际排名,也保证了学位质量。而当时我回国参加清华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发现很多清华的硕士在做服务工作,我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可能在会议上,他们回答说是不可能的。这样“论文问题”在我个人感觉就特别强烈,我就对清华大学的来访领导认真地提出来,不久清华大学在听取各方意见后采纳了我们的建议,我们觉得特别高兴,也算是校友会为自己母校的建设出了点力。

当时我还教了东京一个区的企业家中文补习班,学生是当地中小企业的老板。他们很想来中国发展,不光学习汉语,也参加我们校友会的活动。后来他们组团来中国参观、投资,到石景山区做了友好访问,还为中国水灾多次捐款。这些活动加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

现在清华大学东京校友会已经发展成了清华大学日本校友会,十·一、春节,校庆庆祝活动及赈灾捐款等等公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同时校友会无论从人数上还是经济实力上与成立初期均不可同日而语,而日本企业也想通过我们的组织在国内建立长期的投资渠道。从我个人而言,校友会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在外企,了解中国国情是留学生的优势

我在快毕业的时候,有一个日本企业想到中国投资,在这家企业工作的一位校友立刻推荐了我。当时这个企业开出的条件也很有意思,年龄在30-35岁之间的,兼备在国内工作经验和日本留学经验的,学理工的,最好是清华毕业的。当时我爱人正在念博士,我的硕士已经毕业了,正好有个时间差。在这家日本企业工作,我可以和爱人呆在一起,还能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企业。当时对我来说,日本企业还是满神秘的。同时我想这家企业是要到中国投资,选择留学生是为了节省了解中国国情的成本,从我个人而言,更是在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同时,避免了与日本经理人的直接竞争,节省了我适应日本国情的成本。无疑是个双赢的选择。因为纯粹在日本就职,留学生实际上不如当地人有语言和文化优势。

抱着这样的想法,在1995年9月,离毕业还有半年时,我就已经开始为这家NOK公司(汽车油封公司)帮忙了。1996年3月,我毕业后就正式被派到无锡,每个月有10多天飞到中国。到1996年8月,日本公司对我有些了解,希望我能负责中国事务,开始对我进行全面培养。最早是市场销售,然后是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等全套课程。我在日本工厂里住了整整一年,是这家公司真正花精力培训了第一个海外员工。从后来的发展看,NOK公司对在海外发展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它的股价是400日元,现在已经涨到4000日元,最高时达到7000日元,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用较小的资本介入了中国市场。

具体来说,1997年年底NOK收购了长春的一家中法合资成的汽车油封公司,这家公司原来在5年内亏损了3000万,NOK的老板力主对它进行收购。1997年7月让我先后带了3个团对它作全面考察,当时我认为这家公司不值得收购,但日本老板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意见,还问我希望不希望回国工作,然后就直接把我派到了长春。说心里话我当时不是很愿意,但是又觉得是个挑战,最终还是一个人来到了长春。同时每个月我会从长春飞一次无锡。到长春后,企业原来的管理班子都给换掉了,留了一个非常年轻的副总经理,负责生产。而整个厂子里就没有日本人。我仔细考察了这家工厂的生产基础与市场环境,力争使所学到的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国际企业的管理经验与原有的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在此期间,我还经历了NOK对长春企业法方投资公司的收购。应用了法国的新材料发动机油封,使长春工厂的产品在性能上比橡胶更耐磨,耐高温,有了质的飞跃,也成了国内的独一家。

这样从1997年底到1998年底,一年时间厂子就开始赢利了,我1999年12月又回到了无锡,在走之前,长春的工厂每年增长在50%以上,各方面的关系搞得非常好,成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及其它欧美汽车公司的供货商,2001消化了累计的亏损,每个月的销售额在2000万以上。其后我又回到无锡帮助NOK成立了5家新公司,现在这6家公司均纷纷开始赢利,反映了国内汽车市场良性发展及日本企业管理思路的优势。我也常在总结与反思,企业的成功是实实在在的,我在86年曾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到日本考察,现在想来是走马观花,日本企业真正的精髓无法体会;而且很多东西是在课本上、MBA教程中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去交流,去实践才能体会,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是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同时NOK公司老板很年轻,很小的时候就到美国留学,他认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细化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并强调用本土化的方式来拓展国际市场,在他身上较好地实现了日本管理经验与国际化发展眼光的结合。可以说留学文化在NOK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这个意义上,NOK的工作经历实际上是我在日本留学生活的延续。

在国内,精通国际规则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空间

到清华同方工作缘于我与同方老总陆致成的一次偶遇。此前我一直想回清华,但有很多顾虑,再回学校教书已经不是我的长项,而我对校办企业没有明确的概念,想当然地认为她与国外企业的观念作法肯定很难吻合,在人际关系上肯定比在外资企业复杂得多。但去年春节期间,我和清华同方老总陆致成偶遇之后简单谈了一下,使我对校办企业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因为我在日本企业虽然工作上比较得心应手,个人生活上比较滋润,但说白了是一种平稳的生活,说不上发展了。虽然我已经40岁了,但与陆总的谈话,使我认识到清华同方正处在青春期,在国际化进程中还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而这正是对我在NOK学到的东西的最好的应用,也可以说是我的夙愿。

同方本部的业务有两大块,一是IT,二是能源与环境。IT我们与国外没有太大差距,基本上可以跟得上国外的最新进程。但能源环境产业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差距大发展空间就大,我原来就是学热能的,我觉得这又是一种挑战了。同方有品牌的优势,有资金上的优势,有清华大学的背景,没有理由发展不好。一个星期后,我就决定回国了。当我离开NOK时,日本的总裁在各种场合都说,张宇宙到清华同方,对NOK公司是个非常惋惜的损失,但对他个人和他的家庭(我爱人当时已经回到清华任教了)发展是件喜事。这样2003年4月份就办好了所有手续,我就回国了。

我回来做什么?陆致成先生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同方总的目标是做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从1997年上市,6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资产从2、3个亿发展到60至70个亿,今年销售要突破100个亿的门槛。这也是国内一系列企业的发展模式:2至3年上市,有一个非常顺利的成长期。很多国内企业家由此觉得办企业是很容易的事,但同方高层包括陆总感觉这种高速的发展是基于国内市场空白而产生的,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市场总量的限制,再想发展必须有变化,有突破。所以同方今后5年的目标是发展与合作并进,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求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用合作来促进公司全球化发展的进程。策略上一方面和国际大公司合作,另一方面引进一些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留学人才,我算是从日本回来的,还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数字电视专家做我们的副总裁,现在这个引进过程还在持续。同方以前的管理人员都是同方上市以来自己培养起来的,引进了有留学和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人才无疑是加速发展与合作进程的捷径。

我的具体工作是主抓同方能源与环境,2003年10月我与陆总去日本考察,访问了三洋、东芝等国际大企业,发现所有这些著名的大公司基本上有两个支柱产业,一是IT,二是能源环境,与同方基本一致,这体现了一种趋势。另外我负责企业管理部,因为向外拓展首先要做到自身产品质量,品牌的统一管理,这也是同方真正成为百年老店的基石。从个人讲,国内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又一次给自己找了一个从头学习的机会。到同方的近一年时间,通过实践来学习同方自身的长处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日本,美国一些基业长青的公司已经淘汰了流水线作业,而变为以高级技术人员为核心的“个人操作平台”。从这个细节的变化说开去,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模式都是通用的,是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篇10

段奕宏(1973年5月16日—),原名段龙

性别:男

出生地:新疆伊宁

现住地:北京

职业:演员

星座:金牛座

生肖:牛

体重:63KG

学历:中央戏剧学院(94级表演系本科)

单位:中国国家话剧院

经纪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婚姻状况:已婚(2011.6.12在北京举行婚礼)

妻子:王瑾

圈内同学、好友:陶虹、高虎、张涵予、吴京、王志文、倪大红、王大治等

喜欢的花:百合花

喜欢的歌手:小野丽莎(日裔拉丁歌手)

擅长的事:做手抓饭、煲汤

段奕宏,祖籍四川,出生于新疆伊宁的伊犁河边。家里有三个孩子,段奕宏是最小的。

他的学习成绩在中学里很一般。激发段奕宏演员梦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的一位教授,当时他正在读高一,学校搞文艺比赛,他饰演小品《知识就是力量》中的一个小商贩。这位导演当时在伊犁话剧团,偶然看到这个小品后,就托话剧团团长给他带话,说他有学表演潜质,应该去考艺术院校表演系。

从那时候起,他就萌发了要读表演系的念头。第二年在二试时铩羽,第三年以中央戏剧学院西北片考生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戏表演系学习。

段奕宏说,大学第一年,他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自卑,因为长得惨,没有女生愿意跟他搭戏。为了尽快走出负面情绪,便开始跟同学一起去剧组面试,但是没有一次成功。最后,他决定首先把功课学好。那一年,段奕宏21岁,是班里年龄最大的男生。大学四年,班里其他同学都外出拍戏,但他被认为外形条件不好,没有拍戏的机会。在他的悲观和沮丧之后,他坚持先做好自己的本业,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尽量在这有限的空间中,做到优秀,做到好。就这样,段奕宏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业上。一晃眼4年过去,虽然没拍过戏,但他却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大学四年,他的专业课成绩一直是最好的,每次交作业,都引来大批观摩者。1998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在已没有留京名额的情况下,从校长到老师都为了留下这个优秀的人才奔走。最终,因为成绩优异,中央戏剧学院向文化部申请了一个特批的留京名额后,段奕宏如愿进入了实验话剧院(今中国国家话剧院)。

从中戏毕业后,段奕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演戏,默默无闻拍了8年戏,他才终于因为在《士兵突击》里饰演潇洒不羁的老A队长袁朗而一举成名。

2011年初,在拍完《白鹿原》后,段奕宏给自己放了八个月的长假,这段时间里,他陪父母去法国和云南旅游,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人生大事——结婚(2011年6月12日,段奕宏和女友王瑾在北京举行婚礼,低调完婚)。段奕宏将这段日子叫做调整:“如果你做出这样的调整,觉得力不从心,或者是心慌忐忑,那么多机会,我全部放弃了,别呀,这机会很好,那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自信。”他很自信,他知道自己现在的价值。2010年,他主演了《大时代》和《圣天门口》两部电视剧和电影《白鹿原》,他不希望他的人生像失控的车一样向着看似美好的前途狂飙突进,他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停下来,对执着的放下,过另一种生活,陪父母旅行、去欧洲看戏、完成人生大事……“婚姻给了我一种温暖,给了我一种安全感,我还是从骨子里希望安定的,我可以通过作品去尝试不同的人生,但是生活还是我自己的。”段奕宏这样总结,如果你问他想要怎样的人生,他绝不敷衍你,“我要让生命绽放”。

话剧作品

年份 剧名 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12年 四世同堂 说书人 田沁鑫 黄磊

2011年 四世同堂 说书人 田沁鑫 陶虹

2004 年 恋爱的犀牛 马路 孟京辉 郝蕾

2003 年 恋爱的犀牛 马路 孟京辉 王柠

2000年 纪念碑 斯特科 查明哲 张凯丽

1999年 生死场 村民 田沁鑫 任程伟

1998年 马 艾伦

1997年 断腕 耶律信 田沁鑫 金星、涂岩松

1996年 圣水 马丁

电影作品

年份 剧名 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11年 白鹿原 黑娃 王全安 张雨绮、刘威

2011年 我愿意 王洋 孙周 李冰冰、孙红雷

2009年 西风烈 向西 高群书 夏雨、倪大宏

2009年 越光宝盒 法师

2009年 全城热恋 时尚摄影师 夏永康、陈国辉等

2009年 风声 叶剑波 陈国富、高群书 刘威等

2008年 桃花运 宗扬 马俪文 李小璐

2007年 守望平安 田立冬 郭志

2007年 爱有来生 阿明 俞飞鸿 俞飞鸿、姚橹

2005年 三个人的蜜月 杨阳 于长江 盖奕

电视剧作品

年份 剧名 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12年 楚汉传奇 韩信 高希希

2010年 大时代 陈顶天 汪俊 蒋勤勤、薛佳凝等

2009年 上海,上海 刘恭正 毛卫宁 左小青

2008年 最后的99天 肖鹏 汪俊

2008年 我的团长我的团 龙文章 康洪雷

2006年 大院子女 章卫平 斗琪

2006年 士兵突击 袁朗 康洪雷

2005年 女子戏班 郑世昌 张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