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11 07:4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在校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在校个人总结

篇1

走过这一学期,我感受颇深。下面我就从学习、工作、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学习方面 

进入大学,最大的挑战就是“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与以前的学习相比,大学学习失去了表面上的竞争,失去了所谓的考学压力,失去了全面但肤浅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自我努力意识的增强,自我加压的学习态度,窄范围但深层次的课程学习。 

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问题问老师,认真做作业,按时交作业……这些似乎是已经说烂了的课堂要求。对我来说,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这些要求有了深入的认识。 

有时上课一跑神,就落过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预习与否会明显影响自己的听课效率。 

不论是找同学还是找老师问问题,自己总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的加深是在多种思想的碰撞中升华的。 

大学有一种观点: 

考试前听讲就能考过;只要 和老师关系好就能考过。 

这种观点也许是对的,但我绝对不同意。 

这种观点是消极的学习,是一种得过且过的认识。也许在以前我们是得过且过地学习,但是进了大学我应该被“我要学”这种强烈意识所主宰。 

学习上的得与失,是没有必要用文字写出来的。它应该铭记在我的心里,时时刻刻在学习上提醒自己。因为有些东西用纸记着我们有可能忘记,而有些东西用心记住我们就很难忘记。 

2、工作方面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班干部一开始招聘,我就毫不费力的被任命为班长。也许是长期做班级工作的缘故,班长的工作对我来说并不很困难。上学期我班的成绩优秀,获得了不少的奖励与赞许。 

班干部之间的配合也很默契,工作开展的还算顺利。整个班级风貌是积极向上的,同班同学之间相处的和睦融洽。

事事都有两面性,在工作成绩优秀的赞许下,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班级工作的效率,如何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如何进一步活跃班级气氛? 

班级工作的开展与以前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弱点,就是上课、上自习没有固定的教室。与高中相比,工作不太容易开展。但事实就是这样,我必须用另一种方法来弥补这个弱点。 

作为年级长,虽然只是兼任,但我用做班长时的责任心去处理年级事务。年级长的工作与班长工作不同,我对于这一新接触到的职务要不断摸索工作方法。 

3、生活方面 

篇2

关键词毕业生社会实践就业能力促进作用

近几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不强。高校要改变这个状况,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注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应该要求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1.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社会大课堂,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很多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他们借助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了解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全面了解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通过自身状况分析,自我条件评判,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情况的发生。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与广泛的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经常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力。学生通过组织安排、协调管理、处理应急突发事务,各司其职,经受磨炼,对于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步伐。

2.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尤其是那些操作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等,所以需要通过实践实习,亲自上手实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请教有经验的长者来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和完成任务。

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自己哪方面知识欠缺和不足,这样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新局面,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来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这样的创新能力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和升华。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人们每天面对各种数量巨大信的息,种类繁多的知识,需要产生丰富的联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找到多种事物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学生可以把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所需的技能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为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

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等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无论学生从事哪个行业,多多少少都要跟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或者计算机等自动化机器相接触。如何准确高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为学生在一线岗位上所用,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试错、熟练、提高、发展。如作为办公室文员,该如何使用复印机、传真机、电脑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会计该如何使用电算化的系统和软件,这些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所未能检验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它,学习它,掌握它。利用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就业前充分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二、如何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协调社会各界的资源,指导和帮助高校建立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

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安排的短期教学见习、长期教学实习、寒暑假的岗位体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欣然接受,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对在岗位上的实习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在校大学生经过短期的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认识到行业前景,岗位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毕业后更加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也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把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文件和规定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利用各种资源为在校学生创作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长期输送学生去一线工作岗位体验生活。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采用订单式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的“世贸班”,“迪拜班”。

2.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长期跟踪指导机制

专业老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要积极投入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时给予指导。包括学生日常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寒暑假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且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把社会实践划入学生评优评奖的考核范围之内,对于从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动员,适时的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大会,营造社会实践育人的氛围。

篇3

高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不断的改进发展模式,做到科学化管理学生,而大学生档案是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每一位在校学生从入学后到毕业前的学习轨迹和在校活动轨迹,它上面显示了每一位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个性特点等信息,会反映出每一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依据、会是大学生就业及今后选拔的重要标准。管理好大学生档案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一环,这项工作做得效果会影响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大学生档案功能的有效发挥。

2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的意义

2.1 利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

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为的是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依照标准检查和矫正自己的问题。而大学生档案是学生在政治、学习、道德、日常生活中的详细记录,它对学生的评价、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都非常关注自己的档案记录,他们希望自己的档案记录都是对自己优秀的评价。所以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够以严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档案添光增彩。

2.2 利于全面评价大学生的表现

每一位学生的档案记录都能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从个人档案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具体的表现,可以让所有人通过档案记录对每位学生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

2.3 利于用人单位择优选聘人才

目前,招聘单位高校毕业生主要看学历、个人简介、能力等方面,对毕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远远不够。而学生档案的各种材料可以作为基本要素为用人单位判断毕业生是否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规范的档案会有可信度,并且还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出优质人才。

3 目前大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制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目前,大学生到学校后就会按要求吧自己的档案都交到学校,随后档案就会被分散到各系保管,到了快毕业时,班主任或者相关人员就会把学生在校情况的档案内容收集起来然后归档,再由相关人员寄到用人单位或存放到人才市场。可是学生这样日常管理不规范的档案很难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大部分都是很固定的评语,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2 内容不全,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和水平

每个大学生的档案都应该有学校对他们在校期间的所有材料,同时也包括了学生素质的内容,同时也要有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洋溢的风貌。但是当前的大学生档案大部分都是传统的老样子。而需要反映出一个学生能力、水平、综合素质,能吸引用人单位的内容却未能进入归档的范围。如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证书,社会实践活动材料等。

3.3 管理落后,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大学生档案大部分还是以纸质档案为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还没有得到推广,管理手段很落后。比如内容更新不及时等情况。现在大学生的档案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等特点,原有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手段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展,所以要尽快推进大学生档案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

3.4 管理薄弱,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没有配备专业的大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都为班主任等兼任。而他们对档案管理的知识相对欠缺,又没有时间和精力投身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所以档案管理中所出现的一些状况,很大程度上与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有关。

4 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对策

4.1 宣传加大,共同提升师生意识

大学生的档案是关乎他们一生的重要东西,所以学校作为档案管理的负责人,需要通过媒介来宣传它的重要性,比如每天定时的通过电台广播、学校的报纸、还有宣传栏的公告都可以宣传。平时校长开会的时候也应向老师传达这个事情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和举办各种竞猜类活动宣传档案管理,目标就是让大学的所有老师和各级领导干部充分意识到加强大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是关系到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充分认识到自觉把档案管理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积极把学生的档案作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看到学校教书育人业绩的成果,也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还要针对性地向学校的广大学生宣传人事档案的知识,让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认真的了解到档案的有关知识,毕业后走向社会也不会吃亏,会为自己维权。

4.2 完善体制,规范档案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说新学生入学后,管理人员要很认真的登记整理其学生档案,要仔细核查档案是否有遗漏的材料。毕业后,每位学生的档案将会放入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市场或者单位,这时就应建立严格的转递手续,做好记录,以免丢失。学校的相关人员要制定学生的档案管理制度,要有专人管理、分开存放、便于查找或者补充。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防止假档案出现。

4.3 扩大收集范围,增强档案内容

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档案管理内容已经不能完全的反映出现在的学生素质了,已经很难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了。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负责,扩大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比如说各种英语、计算机、会计、普通话的考级证书,参与社会实践报告等等。还要创建大学生诚信档案,对用人单位有很重要的意义。

4.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高校应加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档案管理队伍,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这些专门选出来的人员要符合热爱档案工作人来胜任。并且要加强学生档案管理专职人员专业培训,要不定期的组织他们学习,互相切磋,提高业务水平。

4.5 推进现代化,提高利用率

现在,随着大学生档案数量的增多和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招聘信息,已经成为了学校对学生档案的客观要求。如果继续用传统的模式管理,不仅浪费时间也浪费人力,所以,我们必须发展互联网为核心的档案管理建设,开发出适合大学生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系统,以互联网代替手工,可以让档案内容及时得到使档案内容及时得到更新,并且方便查找。

篇4

【关键词】创业意愿 拉动创业 推动就业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37-0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大学生都怀揣创业梦想,并对自己的创业梦想有着无限而又美妙的憧憬,且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创业虽然有风险,但是成功的概率较大,大多抱有相当高的热情,由此可见他们的创业意愿非常强烈。然而当他们真正需要就业创业之时,却发现许多大学生当初的创业梦想已不复存在,创业意愿迅速走低,其中缘由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1.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意见左右创业意愿。家庭支持其创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因为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其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经管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且经管专业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家族有创业情况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家族创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观;在校园中参加过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因为其有创业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学校创业教育好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烈,因学校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平台,学校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

第二,性别不同导致创业意愿的不同。创业需要的往往是冲劲与毅力,然而这两种品质却是男女生不能同时具备的,男生冲劲足易冲动,在一开始创业时其创业意愿十分高涨,但随着遭遇挫折或困境,其创业意愿也会随之减弱。女生坚持的时间可能长于男生,但其创业过程中缺少果断与魄力,时间久了创业的意愿也会降低。

第三,资金不足的限制。资金不足又是一个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刚刚毕业,其本身没有收入来源,没有大量资金用于创业,而更多要依靠父母的支持。且大多数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对其创业项目前景的不确定性,支持力度必然减弱,学生真正能用在创业上的钱很少。固然有些学生有好的想法与项目,但由于缺乏资金或父母的支持而流产或搁置。

2.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观因素

第一,大学生创业目标过大。创业目标过大,且细节准备不到位、思虑不周是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现今大学生对于创业前景的过高估计和过头的创业热情使得大学生往往在创业目标的设置上设得过高,过于乐观的心态导致的终究是挫败和重来,所以创业意愿也会随着次次的失败而最终消失殆尽。一个具体、适当的目标才是一个创业新人应该树立的。

第二,大学生创业方向迷茫,意愿不明。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活动空间几乎都局限在家中和学校,他们的社交圈也仅限于亲友、老师、同学,对社会了解不够。他们想创业,但在创业项目、创业方向的选择上还是感到比较迷茫,即使有同学选择了创业之路,但这条路不一定走得长远。大庆有好多大学生毕业以后选择了创业,然而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学生因为个人能力等原因回到了起点,因而明确的创业方向对于创业意愿的发展至关重要。

――――――――――――――――――――――――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民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庆市本科院校的调研分析”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c2015074)

二 创业意愿对拉动创业、推动就业的作用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中间的过程充满曲折,这里既有社会的支持与关注,同时也有学校的教导与家庭的影响。创业意愿的形成对拉动创业具有积极意义,它的成功既能直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随着创业公司的成长与壮大,又可以带动其他大学生就业。我们要看到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对拉动创业和推动就业所起到的作用。

1.创业意愿可督促大学生不断增进对创业的了解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为将来的就业目标做一定程度的准备工作。因此,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同样会为将来毕业后的创业做准备工作,借助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参加就业指导讲座,了解相应的创业知识,如创业方向、准备工作、注意事项、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等。再如,学校安排部分毕业生回校参加交流活动以及就业经历交流活动,或者是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主动与有创业经验的毕业生进行创业问题的探讨。通过以上交流活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同时,在对自主创业有一定的了解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市场需求确定大致的创业方向,依据创业目标提前做好市场调研,使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对创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2.创业意愿可提高创业成功率,推动就业

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创业前期不仅会了解创业方面的政策等知识,还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对创业进行更多的了解和学习。如某大学生有养殖方面的创业意向,则在此基础上,该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创业意向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并提前设想养殖场的选址、养殖规模、饲料供应等一系列在将来的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不仅能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对创业内容进行了解,更能使大学生增加创业信心,从而在毕业后真正走向创业的道路。因此,有创业意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创业意向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实践的成功率,并进一步推动就业。

3.形成创业小团队,带动他人就业

有共同创业意向的学生可组成创业小组或团队,共同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一部分是缺乏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基于此原因,当前多数成功的创业活动不是个体完成的,成功的创业者都有自己的合作伙伴,同时,大学生可通过在学校的沟通了解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自愿组成创业小组或创业团队,这些创业小组或团队成员可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分工,以此为基础能够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帮助创业小组或团队的成员就业。

三 实现创业意愿最终拉动就业的建议

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自己的性格、特长、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分析,选择了创业这条就业途径。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普遍选择的一种就业方式,在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和学校的积极引导下,成功率越来越高。因此,在大学生有自己创业意愿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培训,再加上政府优惠政策的推动,使大学生创业意愿在毕业后得以实现,最终拉动就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加强引导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会开设类似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在这些课程当中,教师会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就是在此过程当中确立了自己的创业意向的。同时,学校对学生在其他方面也有极大的影响。如在校期间,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知识,在政府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时能够做出及时的解读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利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在校期间,学校应积极安排毕业大学生的交流活动,让在校大学生和有经验的毕业生进行交流,学习经验,为日后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另外,学校积极组织创业实习,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实战中总结经验,为日后的创业实践累积经验。

2.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普遍,同时,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使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政府应该在创业经验交流方面提供平台。如政府有关部门可联合当地高校联系知名创业成功人士做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经验指导,也可以为社会上有创业意愿的人才提供经验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讲座期间,政府可派人进行政策分析解读,使创业人员更好地了解这些优惠政策和有关注意事项。

3.大众传媒进行合理宣传

大众传媒对实现创业意愿拉动就业有重要意义。首先,大众传媒是复制、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可使用大众传媒传播创业知识和技术,使大学生在日常浏览信息时能够了解到科学的创业知识,合理地了解创业信息,使自己的创业意愿更强烈,创业方向更清晰,创业方式更合理,对毕业后的自主创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大众传媒对实现创业拉动就业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学生有创业意愿,还需借助学校、社会等外界力量的合理引导和资金技术支持,才能为日后的创业实践打好基础并最终拉动就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姜尔岚、吴成国主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主编.大学生创业手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6

篇5

关键词:高校;学风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50-02

高校学风,是指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学习作风和教师治学作风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表现[1]。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上课迟到率高、不及格率高等现象,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

为更全面、深入了解当前高校的学风状况,进一步探索其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2],特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切实了解其学风情况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做具体分析,提出加强改进学风建设的建议,希望对进一步加强和优化高校学风建设有所助益。

一、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学院8个系一至三年级本科生及一至二年级专科生,以班级为单位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49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为100.00%,在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占100.00%,其中2010级53份占21.29%,2011级92份占36.95%,2012级104份占41.76%,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女生、学生干部、普通同学、党员以及学习成绩优秀者、较好者、较差者均占一定比例,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能反映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学风情况。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方法采取问卷法为主收集资料,辅之以学生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风情况,问卷内容分为大学生学习目标、大学生学习态度与兴趣、大学生对考试的看法、大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大学生对学院学风的总体评价等五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目标

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调查发现,57.43%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确,认为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目标做积极的准备;40.96%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目标较为明确,学习只是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将来好在社会上求职生存;1.61%的学生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只是混日子,根本没想过未来。

(二)大学生学习态度与兴趣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习的重要的非认知因素之一,是学生对学习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它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定向选择。对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好。具体而言,问卷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学习的努力程度方面

38.15%的同学认为自己很努力,学习中一直保持努力上进的状态;61.0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一般,自身对专业学习兴趣不大,了解不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0.80%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不努力,学习时间大多用来玩游戏、睡觉等。

2.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方面

53.81%的同学选择对所学专业保持较高的兴趣,具体表现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强;43.78%的同学选择对所学专业兴趣较高,学习专业只是为将来能在求职时有所帮助;2.41%的同学选择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专业并非符合自己意愿,只是因各种原因不得已的选择。

(三)大学生对考试的看法

考试是针对学生所学科目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的一个手段,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回答“你是否赞成考试作弊行为”问题时,3.62%的学生称自己赞成考试作弊行为,还希望校方和老师们考试时不要太严厉;13.25%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抱着同情和理解的心理,认为考试作弊如果只是偶尔为之,又没有被老师发现,也就无关紧要;83.13%的学生不赞成考试作弊,认为靠作弊行为获取虚假的高分,不公平不公正且属于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四)大学生自主学习安排情况

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课余时间的合理安排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所学。在回答“你是否经常去图书馆或教室自习”问题时,39.76%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课余时间经常去图书馆或教室自习;56.62%的同学认为自己较少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教室自习;3.62%的同学认为自己从不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教室自习。

(五)大学生对学院学风情况的总体评价

学生在回答关于学院学风情况的总体评价时,52.61%的同学认为学院的学风情况好,好的学风也成为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44.98%的同学认为学院的学风情况一般,关于学风建设的很多方面还有待加强;2.41%的同学认为学院的学风情况较差,学院学习氛围不浓,很多人沉迷网络游戏,学习进取心不强。

三、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原因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推动力

当前,高校受到扩大招生政策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相对过去而言,其中一些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进入大学后所接受的与中学阶段截然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不适应,再加上入学之初的专业选择上,很多学生处于盲目跟风或无奈接受的尴尬境地,存在对专业学习兴趣不大,个人理想的发展目标与现实的学习动力间的尖锐矛盾,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和自由的学习方式使很多同学缺乏对个人学习目标的清晰认知,很多人抱着得过且过的侥幸心理,学习过程缺乏持久的推动力。

(二)学习自律意识淡薄,学习缺乏持续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脱离过去父母的严格管束,在大学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里独立生活,一度被压抑的自我主体意识得到加强,表现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以自我的喜恶为中心,遇到喜欢的课程能做到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安排,一旦课程设置与自己心愿相左,则表现出消极应付的心态,很多学生在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轻视课堂教育与教师指导,课余时间,真正落实到自主学习时,却出现自控力较弱,个人坚持学习的意志力不强,难以切实有效、按质按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

(三)纪律监督力度不足,学习缺乏约束力

调查显示,学院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思想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必要的纪律监督工作意义重大,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无视学习纪律,上课时间,迟到早退,甚至逃课、旷课等情况时有发生。还有些学生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交头接耳说话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课后作业大量抄袭,考试时作弊以求蒙混过关者也大有人在。学习缺乏约束力,完全处于一种松懈自由的状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纪律监督,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风构成的各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既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高校发展,确保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因此,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积极促进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只有在充满学习兴趣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学风。高校通过完善完全学分制、主辅修专业等制度改革,如:开设特色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分类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内在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建立完善纪律制度,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中学时期就已养成,尤其一些不好的习惯很难纠正。所以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严明的管理制度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并执行严明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包括学籍管理制度、课堂纪律管理制度、请假制度和考试纪律等。

(三)全员参与、通力合作,构建学风建设科学体系

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学风建设科学体系包括目标、内容、监督保障体系、反馈机制、考评机制、学风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以及高校各部门、各教职员工的地位、作用和责任等方面,建立包括学校党委在内的各个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机制;建立学风建设定期计划、实施、总结的工作习惯,加大整合力度,加大建设力度;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要联合对各系学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总结好的经验方法;学工部和团委要做好学风建设的指导与实施工作;教务处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严抓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纪律管理;后勤处积极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环境。学院各职能部门就学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勤联系、多沟通,合力做好学风建设工作。

优良学风是高校生存的基础,加强学风建设需要整合外界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实施各高校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发挥全员参与的力量,狠抓执行力并着力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科学体系,在高校形成以教风带动学风、以管理促进学风、以服务影响学风、以环境培育学风,各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将学风建设真正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常抓不懈,用实际行动积极创建高校的优良学风。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5-108.

篇6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进程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今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者,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难看出我国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点的重视程度。本文试图对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要求,就如何强化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能力,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以分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教育水平

 

目前还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这一职位工作职能认识的不足,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缺点。[1]辅导员不仅仅需要在课堂教育上发挥理论课教师的职能,更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发挥辅导员自身易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条主渠道中进行拓展。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直接取决于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一名优秀称职的辅导员,不但要对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有所涉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有所了解,更要做到能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硬的基本素质也是必需的。所以,高校辅导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

 

(二)改变理论教学模式

 

在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射式”与“填鸭式”的教学还占了大部分的比重,这种教育方式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良好的教育应当是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脱离辅导员独自学习,而是希望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担起引导者的作用,发挥与学生密切联系这一优势,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但扮演着教育者,更是扮演着领路人这一职责,让每位大学生在学习中从“被动填充”逐渐走向“主动诉求”。[3]

 

(三)网络虚拟拓展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到,把握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趋势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做好的工作,熟练地运用微博、微信、qq、博客、网络社交等一系列新型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工作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理论教育向网络虚拟拓展,更是要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更容易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线上教育”。[4]网络资源具有丰富蔽性的特点,一是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更多的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利用网络的隐蔽性通过网络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升华,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实践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方针。将实践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并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由于实践教育具有操作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能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教育内容契合。《能力标准》更加清晰地定义了辅导员的职能,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和认识,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辅导员应充分认识自身的工作性质,实现从单能到多能的改变。[5]将零散的工作点穿成线,再将线织成网,全面系统地实现职业功能的升级。《能力标准》提示了能力、社会、文化、心理、互助、规划和指导等多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辅导员从业工作中将要面临的大方面。而想要提升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路径,为学生们提供可靠的保障,辅导员就有义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为其全面发展做出指向作用。

 

(一)参加和引导社会实践活动

 

辅导员应与大学生一同,杜绝面子工程,形式主义,切实地引导和配合学生做好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真正锻炼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互帮互助的品格。在基于社会实践的同时,更能有助于形成其完整的意识形态。诚然,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结果差强人意,形式主义成了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最大问题,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实践其实并没有实现其最初的构想,更是与社会实践本身的意义差之千里。很多学生观念上将社会实践看做取得学分的途径,反而更注重形式,有时可能就是为了一个公章。而造成这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与明确的方向。流于形式的宣传并不能做到对学生心理的触动,更不要说改善其固有的观念。想改变现状,还需从根本入手与学生共同参与,一对一反馈,了解,对学生偏离的思想及时矫正,予以指导。辅导员实现企业、高校、个人三方面的转换连接,将组织、宣传、实施多方面整合,形成凝聚力,做到齐抓共管的形式,共同努力,将其带入社会实践的行列,使其从内心里接受社会实践这一程序。

 

(二)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校园文化,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当今的校园文化正日益向彰显和满足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方向发展,而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在这种校园文化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走向,给予他们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在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内容上要健康向上,载体上要多以新型的网络、移动终端为主。在校园文化的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发掘大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凸显每个人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参加活动走进集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熟。此外,辅导员要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引领大学生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优点,有选择地自由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2-0232-01

大学生诚信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大众热点话题,而作为学生在校情况凭证的学生档案,也存在诸多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等诚信问题,给学校及用人单位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麻烦。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学生档案的诚信管理。下面,文章就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诚信方面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就其如何在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渗透和加强诚信教育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诚信水平。

1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诚信问题,具体表现在:

1.1内容单一导致学生档案缺乏参考价值

我国大部分高校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较为单一,往往只涉及学生的基本资料(如入学登记表、招生报名表、学籍入册表、成绩记载表等),对学生的家庭历史、社会关系、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记录不全,对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也往往是一些教条式、模式化的良好评价,不能真实、完全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情况,也大大降低了学生档案的参考价值和可信度。

1.2管理人员的诚信意识不足

由于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疏于重视,导致许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充分的诚信意识,在对学生档案进行管理时,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不高,不能严格、有效的遵循学校的相关档案管理规定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责,学生档案的归档记录时常出现更新不及时、记录错误、漏记等问题,有些管理人员甚至为了个人私利打开“方便之门”,为部分学生篡改档案内容,从而造成学生档案管理的不科学、不可靠。

1.3缺乏健全有效的学生档案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只是对科研、教学、人事等方面的档案管理进行监督审查,而忽视了对学生档案管理的监管,导致学生档案的归档资料存在许多诸如材料不全、内容失真、记录错误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学生档案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不仅导致学生档案丧失了最基本的意义和价值,也使得许多用人单位对应招学生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

2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诚信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将诚信教育引入学生档案管理,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诚信水平,从而更好的确保学生档案管理的水平和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2.1树立诚信档案观念

各地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档案诚信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充分了解和认识诚信档案的重要性,积极提高管理人员在学生档案管理方面的诚信意识,牢固树立诚信档案观念,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政治思想觉悟,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诚信原则真正贯彻落实到整个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去,从而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诚信水平。

2.2改革大学生档案内容

各级高校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大力加强对学生档案归档材料的改革和优化,积极改变和摒弃传统教条化、模式化的归档模式,提高学生档案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原有资料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诚信、思想、道德、个性、素质、特长、技能、潜质、心理以及综合能力等内容纳入到归档材料中来,扩大学生档案的材料内容。同时,还要严把材料审核关,坚决贯彻事实就是的管理原则,严明材料真伪,坚决杜绝虚假文件,从而真正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可信度。

2.3加强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

各地高校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设工作,让大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对其在校期间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品行表现以及经济状况等进行追踪记录,并在学生档案中将其结果材料进行定时更新。同时,还要积极提高诚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健全和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征询系统,并将其同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并联,实现两者之间高度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从而更加全面、及时、真实的反映大学生的诚信情况。

2.4加强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查询系统的应用

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查询系统是目前我国各类大学通用的学生档案查询管理系统,而其中的“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档案”也是我国目前最权威的惟一全国性人才数据库。因此,各地高校应该积极加强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查询系统的应用,将学生诚信档案并入该数据库中,从而有效丰富了大学生的电子档案信息,也使得高等院校及社会用人单位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查询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真实的情况。

结语

总之,高校应该顺应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积极加强学生档案管理中的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机制,提高学生档案诚信水平,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使之能够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进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高校教育办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华.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渗透诚信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4):53-54.

[2]崔国富,袁冬梅.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1):25-30.

[3]赵华龙.大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7):78-79.

[4]尹恒宁.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诚信教育[J].兰台世界,2013(08):66-67.

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旅游行为;旅游动机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及产品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6XJDCA100)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5日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达51.7%,学生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为25.1%,其中网民中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的为11.5%。同时,大学生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其他出游者在选择时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影响,总结归纳大学生旅游行为具体的行为特征。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和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对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的客观评价、及时掌握大学生多变的需求,2016年10月对在校大学生展开调查。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互联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个人特征、出游动机、态度、偏好、方式、花费以及大学生旅游过程中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和态度。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的方式在各大高校完成,问卷调查通过网络进行发放。

(三)调查基本数据统计。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接受调查问卷人员基本信息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1)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一)大学生出游意识调查

1、大学生普遍喜欢旅游。在本次调查中:“非常喜欢”旅游的所占比例最大有125人,占总数58.4%;“一般喜欢”的84人,占总数39.3%;“不喜欢”旅游的5人,占总数2.3%。

2、大学生浏览旅游信息频率较高。在本次调查中:对互联网上浏览旅游信息的频率“有时”所占比例最大为108人,占总数50.5%;其次是“很少”为57人,占总数26.6%;最少是“经常”为49人,占总数22.9%。

3、大学生对互联网缺少信赖。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比较信赖互联网的真实性,有136人,占总数63.6%;不信赖的有78人,占总数36.4%。

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喜欢旅游,平时对旅游信息的浏览很普遍,但对互联网还是缺少信赖。

(二)大学生出游倾向调查

1、出游动机各不相同。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出游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游历、欣赏风景、增长见识占比例各为70.6%;释放心情、缓解压力占比例各为72.4%;锻炼身心、培养独立能力占比例各为43.0%;走亲访友占比例各为33.6%;广交朋友、增加交际能力占比例各为29.4%;探索新事物、冒险、寻找刺激占比例各为56.5%;其他占比例为11.7%。

2、出游时间以短期旅游为主。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出游时长主要集中在三四天到一周:出游一两天占比为10.3%;出游三四天为58.4%;出游一周为52.3%;出游更长时间为15.0%。

3、出游频率较高。在本次调查结果中显示,大学生出游频率较高,每周出游有10人,占总比例4.7%;每个月出游一次有23人,占总比例10.8%;每学期出游一次82人,占总比例38.3%;每年出游一次13人,占总比例6.1%;不定期出游86人,占总比例40.2%。

4、出游形式倾向于自主出游。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出游选择时更倾向于自己制定旅游计划,其中有144人自己制定旅游计划,占总比例67.3%;其次是亲朋好友安排,有32人,占总比例15.0%;接下硎且贫互联网22人,占总比例10.3%;最后通过旅行社和其他方式的均为8人,占总比例3.75%。

5、出游目的地侧重各不相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目的地选择小众的旅游目的地有61人,占总比例28.5%;选择知名景点77人,占总比例36.0%;探索趣味旅游目的地76人,占总比例35.5%。

大学生在出游动机和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各自侧重不同,自己的想法很丰富,出游时间主要集中在三天到一星期之间,倾向于自己制定计划,独立性较强,出游时间不确定,比较随机。

(三)出游时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1、对移动互联网全方位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对网络平台使用方面综合性较强,订酒店占比例80.0%;订机票、车票79.0%;选景点48.1%;省钱44.0%;省时间51.9%;路线多样48.1%;餐饮35.1%;其他4.2%。

2、在自主旅游时注重食住行与信息查找。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自助旅游时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48.6%用于信息分享;46.7%用于聊天;70.6%用于查找信息;74.8%用于解决食住行和娱乐问题;50.0%用于制定旅游计划;9.8%用于其他。

3、浏览旅游网站时注重价格、景区景点与住宿。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浏览旅游网站时61.2%关注机票价格:74.3%关注居住条件和价格;30.8%关注旅游团费;74.8%关注景区景点;44.9%关注行程安排;关注其他方面的有10.3%。

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比较综合,注重各方面的相互协调,更侧重于价格,希望出游时在食、住、行、游、购、娱各方面得到满足。

(四)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分析。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旅游持肯定态度,在出游选择时自主性很强,追求新鲜,追求刺激,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心理,拥有较强的出游意识,同时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出游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为大学生出游提供了机会。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旅游行为也展现出了时代特征:

1、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拥有更多出游动机。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广泛,在不同途径不同方式的刺激下有更多的出游想法,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大学生出游。

在旅游动机方面,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下刺激出了更多的旅游动机,与传统的旅游动机不同的是移动互联网通过广泛的传播途径将图片、文字、音频与视频充分融合,不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收看。同时,由于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的普及,“晒”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刺激了大学生出游动机。

2、大学生选择目的地范围广泛。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不甘于墨守成规,现在网络出现了很多旅游方式,让大学生在选择时有很大的空间。同时,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展示自己的不同,体现自己的爱好与品味,于是大学生在出游选择目的地时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选择目的地方面,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不再单一地关注距离问题,同时参考景区或城市提供的出游人数做出选择。

3、大学生对出游充满热情。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不定期出游达40.2%,这与他们平时的课余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没有完成旅游计划和想法有144人,67.3%的大学生认为是时间不够。

4、大学生出游时对移动互联网具有依赖心态。本次调查中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三小时所占比例高达66.8%,不管是出游准备还是出游过程中对互联网的利用率都相当之高,不论在对目的地的选择、出行方式的选择,还是对住宿餐饮的选择等方面都会有所参考。

5、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出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学生在平时对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得心应手,在出游时更是将互联网运用到淋漓尽致,将其运用到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订酒店、订机票、车票、选择旅游路线、餐饮、景点等都会在互联网上选择或参考,为大学生出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6、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出行侧重于住行与安排计划。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售票成了很多出游者的最佳选择,大学生也不例外,80.0%的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提供的最便利服务就是购买车票、机票和住宿。同时出游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可以随时改变行程、安排计划、和家人朋友及时进行沟通,在出游支付时更加方便快捷。

7、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选择商品看重价格。对于没有完成出游计划和想法的有60.8%,130人是因为价格太贵,其中在应用移动互联网时有44.0%的人是为了省钱。这与大学生这个群体生活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同时,大学生对使用互联网旅游信息仍然还持有怀疑态度,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网上视频、图片与介绍等与所到地有很大差距,实物与网上不符;(2)个人信息泄漏严重,引起诸多不便;(3)地理位置偏僻或人流较大使得信号弱,不能及时显示消息;(4)过分依赖手机,电量和流量对其有很大影响;(5)杂乱信息太多、广告泛滥,影响阅读和选择。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建议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出游时的选择。大学生在校接受理论方面的高等教育,在出游时可以补充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让他们在离开家庭、学校时倾向于自己制定计划,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锻炼强健的身体,培养伙伴之间的协作能力,同时能开阔眼界、认识自然、了解历史、接触社会。

(二)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政府部门的监察和网民的自觉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出游时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这也为其他群体的出游者提供便利和良好的出游h境,使出游者在出行时拥有好心情,为下次出游提供基础。

(三)为大学生出游提供便利条件。大学生普遍喜欢旅游,同时在出游时喜欢自己制定旅游计划,现在在移动互联网上对各景区缺少统一管理,各种信息杂乱,景区的详细信息、具体门票价格、最好观景时间、景区附近食等,都影响大学生制定出游计划。

政府部门和旅游工作者对景区统一管理,使景区在移动互联网上有详尽信息,使大学生在出游时有很好的参考,便于制定计划。

(四)完善景区景点的功能性。景区景点内缺少统一管理,不能提供完整的路线,游客服务中心功能不足,机动车乱停放,缺少安全提示,节假日客流量急剧增加,超过景区容量。

景区景点内合理管理,注重景区景点质量,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提供电子地图,可提前售票,网上查询景区景点内具体人数,使大学生在出游时尽量避开人流高峰,合理规划。

(五)保证出游攻略真实可行。大学生出游很大一部分都是参考出游攻略,如微博、百度等,这些攻略普遍以大学生穷游为背景,提供旅游路线的同时也会有住宿、餐饮和出行方式的参考,很多大学生都会将此参考,这涉及到大学生出游的安全,只有保证了这些信息的真实可行才能保证大学生出游的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燕.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D].湖北大学,2014.

[2]蒙睿,赵文丽,刘嘉纬.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4.2.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定位

近年,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率持续偏低,就业现状令人忧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通过本次暑期调研活动,归根结底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及不能正确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地解决此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目前的就业现状有所改善。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近期,复旦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7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2000余名的大学生中有176名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很了解,但却不到总数的10%,有34%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定义不了解甚至从没听说过,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的竟然高达52.5%。种种数据表明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从而导致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准确的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

自我定位就是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也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我能做什么?”以及“我最擅长什么”等。自我定位准确的同学与那些自我定位意识淡薄的同学相比,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较为明确思路的概率是比较大的。在上述被调查的2000余名的大学生中,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都非常明确的占总数的35%,对自己喜欢的职业和不喜欢的职业都非常明确的占16.3%,对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非常明确的占11.7%,十分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的占10.3%。多种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困难的现状下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自我定位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不能正确地规划和设计,无法正确协调好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毕业时被动地被推入就业大潮,造成了就业困难和频繁跳槽等现象。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主要对策

3.1 准确认识自我,做好自我定位

高校的扩招与普及使大学生的社会优越感渐渐丧失,竞争越发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势在必行。目前,现在大学生中学习兴趣低、没有热情,上课逃课、缺课,生活无规律、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普遍存在。在择业时,不仅欠缺竞争力,而且也很盲目,往往对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分析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自我定位意识淡薄、自我认识力度不够。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兴趣、性格特征等有一个清楚认识和正确的评价,了解用人单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深入剖析自己和社会需求以及什么能力还需要自己不断加强、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要准确地给自己一个定位。

3.1.1 性格的探索

性格决定职业方向,做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职业,就容易取得职业成就。要了解性格和职业内在的关系,长期从事与自己的性格不匹配的职业,就会出现职业困惑、厌倦,影响自身职业的健康发展。

3.1.2 自身优势和劣势

成功的大学生求职,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特长优势,大学生找工作,如果不把自己的优势放在参于竞争的第一要素,那是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

3.1.3 价值观的探索

有人看重通过个人奋斗、个人拼搏来获取成功;有人希望通过帮助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来成就自己的事业;有人觉得平平安安有份稳定的工作更重要。这其中的差距就是各自的价值观不同。

3.1.4 自我最擅长技能的探索

用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去工作,就更容易成功;用自己最差的技能去参与职业竞争,就毫无竞争力而言。

3.1.5 职业兴趣的探索

兴趣越大,动力就越强。有明确的职业兴趣,才会有满足兴趣而源源不断地付出动力。

以上这些自我分析,旨在认识个体差异,深入了解自身,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突出自身优势,同时这种认识和分析还要全面、客观、深刻,这样才能合理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和“我擅长干什么”的问题。

3.2 大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也就是在自我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我能力,从而能清楚明白“自己能干什么”或“自己想干什么”等。职业方向的定位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然而目前绝大数在校大学生并不明确“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去学”等问题,多数只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为毕业时的那一纸文凭而学习。深究导致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认识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无理想、无目标的学习,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感受不到太大的压力,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很好的规划,那么他们就会加强学习和实践的针对性,有意识、有目的去根据理想职业的特点和目标岗位的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技能,或者适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相关准备。所以,从一进大学开始,大学生要时刻关注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并结合自我定位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做好规划。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管理

Abstract: Today in our country, our higher education are entering into the populariz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to face the more and more heavily employment pressure. There are lots of reasons about difficulty in employment, one of the reason is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bout their career while they are in the colleg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management and significance to each college student is self-evid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the career ;management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的世纪转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然而,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识和定位,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难以找到理想工作。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1]。而且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目前的大学生在生涯智能方面,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因此,大学生进行生涯管理,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是时代的需要。

1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1.1 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生涯一词由来已久,“生”原意为“活着”,“涯”为“边际”,“生涯”连起来就是“一生”的意思。国内外学者对生涯的定义不尽相同,但目前,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接受舒伯的观点:“生涯是指生活中各种时间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型态”。 职业生涯则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

职业生涯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课题,尚处于引进与借鉴国外成果及构建自身理论的阶段,根据以上概念,可以把职业生涯管理大致概括为两层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二是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称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本文所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则侧重于后者[2]。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生活经历一般都不是很丰富,而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正是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即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大学阶段,使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客观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3]。

根据前文有关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管理的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涵义是:大学生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在自我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人生发展方向,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大学学习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并进行执行、评估、反馈和调整的过程。

2 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和生涯规划与管理,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意识等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4]。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在我国还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

职业生涯意识是指自我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发展为主,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体一生[5]。使大学生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了解职业变化的方向,从而规划和决定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但在我国,职业生涯辅导未列入大学整体的教育计划中,而且辅导方式单一,仅仅局限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如职位需求信息提供,求职技巧指导等,而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咨询等实际运用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生涯管理辅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生涯管理的辅导尚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辅导体制尚未真正建立。

(2)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

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并根据未来的职业选择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最终完成自己的初次就业。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据调查,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对自己想要进入的行业发展前景并没有研究过,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

(3)所学专业与所选职业之间矛盾突出

据调查,55%的大学生在选择所学专业时考虑不足或盲目选择热门专业,但对其专业的满意度却并不理想[6]。

学生在选择所学专业时主要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或是盲目的报考热门专业,很多学生盲目的选择专业,却埋没了自身在其他专业领域的潜在才华,即不适合所学专业而导致社会总体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导致了学生个人因专业选择的失误而抱憾终身。在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把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联系得非常紧密,甚至于认为,学了什么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然而,当自身专业能力与所选择岗位的要求不一致时,就容易否定自己。弄清“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来讲也十分重要[7]。

2.2 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必要性

从上述阐述的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到,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应从一下几点着手:

(1)职业生涯管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时必定会受一定的社会制约,选择职业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择业太过理想化而脱离社会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大学生求职时应坚持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坚持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8]。所以,大学生在职业生涯管理时,应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2)职业生涯管理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具有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其优势所在。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9]。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看其是否能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2.3 职业生涯管理与自我认知及潜能开发并重是十分必要的

职业环境和生涯进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职业生涯管理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对职业和生涯环境有足够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不应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某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职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欲望。所以,大学生既要进行必要的生涯认知,又要在不断体验自我潜能开发的过程中领悟生涯发展的积极意义,适应社会的变迁,了解社会职业变化的方向,规划和决定个体生涯发展的目标。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及步入社会选择职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3 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几点建议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帮助的作用,总结之前走过的路,有一下四点建议:

3.1 建立学生自主选科制度

只有建立自主的选课制,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学分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给予学生较大自由度和激励,但同时其赋予学生的选择性和自主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因此,在利用学分制这个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确立一个前进的目标,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效促进学生生涯管理的实现。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确定所选专业的课程结构及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3.2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教育

生涯辅导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培养生涯规划及决策能力、培养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及职业价值观、使大学生具有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及开发自我潜能的能力。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的生涯知识普及教育,还要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真正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

3.3 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全程指导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应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学生临近毕业选择工作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树立职业生涯管理指导工作的全程观,就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涯管理指导工作体系,使指导工作与学生的生涯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全程指导,使从大一刚刚经过紧张高考的迷茫阶段转变到大二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定向期,再到大三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了解实际应用能力的冲刺期,最后到大四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来择业的分化期。具体而言,高校应采取措施,确保如下每学期任务的完成。

3.4 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

除了以上说的三点外,学生自己也应该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根据个人爱好、自身特点等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增加阅历与经验,而这一点正是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管理对每个大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不但个体意义非凡,同时兼具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克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促进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第4期.

[2] 李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新课题[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第25卷第五期.

[3] 张光映.加强和改进学术管理,建设一只高素质的学术工作队伍[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

[4] 杨艳红邓丹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疏导[J].文教资料,2006.6.

[5] 唐翠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3,总第23卷.

[6] 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于就业指导[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7] 刘兆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构建探索[J].职业规划,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