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05: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有机化学重点总结

篇1

关键词:计算化学软件;有机化学;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19

近几年来,计算化学软件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中,它能够通过传统的平面符号将深奥的化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并加强他们对化学结构的理解。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只有结合现代化的辅助工具,才可以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1 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计算化学软件在立体模型方面的分析方式。从本质上来讲,分子立体结构的教学在有机化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方式中,教师仅仅用单一的构图法对知识点进行规划,来将其中的规律呈现在他们面前。这种方法不仅复杂,增加了教师的任务量,也无法使学生彻底的理解知识,并产生了负担。同时,一些想象空间缺失的学生更无法将立体结构展开,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合理性。可见在有机化学中计算软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大学化学中的重点就是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分析。它能够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物质之间的基本联系,并体现其中的演变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子结构的剖析,利用计算软件将排列方式呈现出来,并在多媒体中进行模拟教学,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例如:在甲烷分子的构想过程中,教师则可以利用office中的3D处理功能,构建一个立体结构的演示过程,并将分子模型进行优化。同时,为了能够将动态过程体现出来,教师也可以通过“Flash”动画模型的建立做出C-C的360度旋转过程,改变分子形态中的二苗角,来完成计算软件中的曲线剖析动作。最后,教师要利用Gaussian03软件实现分子关联性讲解。将每一分子作为一个数据节点,利用扫描功能对每一部分进行分析,并将对应的势能曲线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学生从全方位看出分子的构象规律,并实现曲线的交叉变换,令他们掌握乙烷的稳定排列形态。

(2)计算化学软件对分子光学模拟的分析。有机化学的学习目的是令学生能够用更加全面、灵活的眼光来分析宏观与微观世界。因此,为了体现内容的多样化,教师可以将光谱理念引入到其中。首先,传统的有机化学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引入仪器的方法来完成,但这些化学辅助工具却无法将有机物分子展开。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利用计算软件进行知识解析。首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以Gaussian03软件为主,以功能的设定为具体方向,对分子光谱进行预测及模拟。例如:在有机分子红外光谱的学习中,教师利用互动模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将他们两两分为一组,并在建立好的模型上进行演示。而学生要根据模型中的振动频率将关键词Freq输入进去,在文件的处理界面中选择“演示”字样,系统则会选定一个基本频率,以分子振动节点为中心,制定相应的光谱。学生只要点击系统中的“开始”选项,多媒体就会将化合物分子中的伸缩振动过程、光谱曲线、结构对应方向逐一体现出来,实现了教学的动态化。

再如:在双分子亲和的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建立好相应的计算模型。系统会依照分子之间的运动频率确立核定方式,并将分析中所呈现出的关键词运用到其中。最后,计算软件能够进行分子常态的设定,学生可以从中看出离子的分散过程以及试剂的投入顺序。同时,教师要结合其中的重点内容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融入进去,使学生根据总结出反应中呈现的状态,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整理好双分子亲和中的关键点。最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逐一评定,选取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组进行奖励。

2 计算化学软件在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机物特性分子在化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中的难点,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其物理特征联系在一起,并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教育的关键。例如:以HOMO化学概念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有将分子组合或分裂的排序过程中展现出来,学生才能够真正依照其运行轨迹进行知识学习。而以计算软件为主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可以在建立基本模型的前提下选择一条分子排列轨道,将演示内容直观、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于有机化学的难度逐渐加深,单一的绘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也是现代化教育的结果。计算软件能够将分子的构成式逐一展现出来,并将平面图像变为立体形状。因此,如果教师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学习计算化学软件,并令其在课堂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应用。同时,这种方式也减轻了教师的课业任务,节省了绘图与版面制作的时间。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为他们带来新鲜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促进自身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以计算软件的应用作为切入点,对其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二,探究了计算软件在化学课程中的意义。从而得出: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其中,以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同时,计算化学软件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结构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可以实现知识的深化,为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丽娇,钟儒刚,甄岩.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8(08).

[2]王亮,张玉敏,彭望明,胡思前.微课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2).

[3]郑燕,孙文新.计算机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03).

篇2

【关键词】有机化学 药学专业 教学模式

1 引言

有机化学是药学药剂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化学学科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是日新月异,涉及面也非常的广,已经渗透到生物医药材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如何才能更有利于药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过硬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是有机化学教学研讨的主要内容,也是未来有机化学教学的努力方向。

2 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机化学的课时少,内容多,反应复杂,机理抽象,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反应过程复杂,数量庞大,因此,学生会觉得该课程非常难学,没有信心。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树立信心。比如在讲解糖类化合物时,可以告诉学生“支链淀粉的溶解性大于直链淀粉”这一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一名本科生发现的。

2.2 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在有机化学讲课时,教师应该将其与药学专业的相关特点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践,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讲化学反应时,可以介绍该反应在药物方面的应用。比如讲酯化反应时,可以补充新型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贝诺酯的合成,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进行酯化反应时,会生成贝诺酯,其不但具有较好的解热镇痛抗炎的效果,并且降低了药物的刺激性。

2.3 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兼具争强好胜的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这种特点,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课之前,提前给学生画一些重点学习内容,让他们提前预习,在上课时,让学生试着在讲台上当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学讲述预习过的知识点,在学生之间引入竞争,采取奖励措施,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3 多种教学模式相渗透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课堂讲授。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教学手段也应运而生,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同时,也可以结合重大社会事件讲述大家身边的、熟悉的有机化学知识,还可以和临床医学、生命科学进行联系,既便于学生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1 类比教学模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课堂授课中灵活使用类比法,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类比法。例如在讲解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和分类时,可以依据两个双键的相对位置分为隔离二烯烃、聚集二烯烃和共轭二烯烃,虽然都有两个双键,但是性质却差别很大。教师可以将单键看成是索道,把双键看成是山峰,由于隔离二烯烃的两个山峰相距很远,不能通过索道连接,因此电子不能从一个山峰到达另外一个山峰。聚集二烯烃中虽然两个山峰相连,但是位阻较大,性质不稳定。共轭二烯烃的两个山峰之间有一个索道连接,方便电子的流动,形成了共轭体系。运用类比法就把抽象的化学结构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记忆。

3.2 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跟着老师学习,努力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在有机化学课程讲授时,老师可以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3 归纳教学模式

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教学内容过多,有机反应复杂,知识点非常难以记忆,比较容易混淆,因此,教师讲课过程中应该善于归纳总结,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以便可以找出规律,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3.4 知识点联想教学模式

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的和生命科学知识进行联系,把有机化学延伸到临床医药专业中。这样不仅丰富了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联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深造提供基础和帮助,也有助于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药学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以及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高级药学人才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有机化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教师要从具体的现实需要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改变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培养新形势下的高级药学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冠,郭勇安,周红,赵树凯. 有机化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思考[J]. 化工高等教育,2007(05).

篇3

1.我国的绿色化学教育行动相对迟缓。

大多数学校尚未涉足,若想使全社会公众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单靠几所高校开课、几个研究所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若想改变公众缺乏绿色化学意识的状况,只有通过高师毕业生在基础教育当中去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这样才能逐步影响到大众。真正的绿色化学教育的精髓是在绿色化学原则的指导下把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教材改革、化学教学改革、化学实验改革等系列化学教育绿色化的创新过程。

2.各项政策不到位。

建议政府、化学界、环保界,尤其是教育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绿色化学及绿色化学教育奖项,提出各种绿色化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绿色化学化工教育考核制度。相信有各种政策的保障,各种奖项的颁发,必将会加速全社会绿色化学意识的形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教育体系不完善。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绿色化学思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化学意识,培养其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机构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更不用说基础教育了。因此应该建立起一系列合理的绿色化学教育体系,以促进绿色化学教育的顺利发展。绿色化学的发展将对环境保护起重大作用,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绿色化学进入教育领域,从而进入化学教育,符合时代的呼唤。

二、有机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

1.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

面对化学学术界悄然进行的绿色革命,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不能无动于衷,尤其是将来作为社会的科技革命主动力的大学生更应该受到绿色化学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讲究策略,指行动或行动计划,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做出的各种活动。可喜的是,目前已有部分重点大学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始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是,仍然有不少高校的教师未能意识到将此重要的新信息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性。另外,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开始着手为研究生或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绿色化学”课程,但在当前相当多的高校存在教学课时紧张的状况下,又带来了专门的教学时间难以安排的新矛盾。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不失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有机化学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给予适时地、适量地介绍,通过这种画龙点睛的教学改革,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绿色化学教育。同时又不对原本非常紧张的教学安排造成新的冲击。

2.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有机化学实验也是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除此之外,有机化学实验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从认识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为学生提供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主要途径,它为学生检验有机化学理论、认识有机化学科学知识、验证有机化学假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方法论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方法的重要手段。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有机化学实验能创设一定教学情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从有机化学实验现象中去认识有机物,并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培养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将有机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情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是培养学生“从我做起”的好阵地,也是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重要途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统一协调发展。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学科的基石和学生可以直接感知的事实,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当然,绿色化学与有机化学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是最为合适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来理解绿色化实验确实能减少或根本不产生污染,从而形成绿色化学意识。将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与经过绿色化改进的绿色化实验方法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通过用改进的绿色化实验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教育是有效的途径。

3.立足课外,实践绿色化学观念提高绿色素质。

篇4

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系统性强、结构理论抽象,学生普遍感到理解困难,掌握、运用起来更难。因而,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和解决[4-7]。本课题组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建立理论框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吃透教材,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全局意识;抓住反应本质,构建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多条复习主线及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优化问题设计,建立章节典型例题和题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对医学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行了实践与研究[8],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教学效果无法保证,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另外,有机化学实验由于实验条件和学时的限制,大多数医学院校倾向开设一些验证型实验,不仅准备起来数量大,且废液处理起来较麻烦,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近几年,安徽省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了《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验室、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有机化学实验开设的原有现状,删除验证型实验,多开设操作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本课题组成员在原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注重实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实践和探索,教学效果明显,有利于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 

一、构建有机化学课程学习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期间,根据培养方案,每学期学习任务各不同。学习任务不比中学期间轻。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教材上,从课堂上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把握章节之间知识的连贯关系,课堂上重在精讲,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技巧,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课后,课后教师还应该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构建有机化学自主学习平台上下功夫,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质量为导向,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将收集到的和自制的教学素材分门别类,如: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讲稿,课程课件ppt;验证性实验录像及有机化合物反应机理动画;学习讨论;自测练习;考研资料;与有机化学有关诺贝尔获得者简介等按照设计好的功能板块,构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业余时间全面了解和学习有机化学。另外,作为授课教师,及时加入到学生QQ群,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时随地接受学生的疑问,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施“有机讲堂”,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改革注重实效,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大学,一般按学时数上完,接着考试,这门课就算结束了,至于学生学的怎么样,一般不会多问,最后从试卷分析上体现一下,真正教学效果怎么样,一般不需要知道。其实,从课程授课结束到考试前这段时间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考虑和探究。授课结束,学生所学知识是零散的,还没来得急消化,更谈不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但为了考试,有时候只能靠背,囫囵吞枣。如果采用合适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又锻炼自己多种能力岂不是更好。我们对此进行实践和探索,实施“有机讲堂”活动。 

具体做法: 

(1)问题设计。有机化学每章内容都多,如果都要掌握,有限时间内,根本行不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抓住本章的重点,典型练习具有代表性,由章节问题和典型练习形成活动任务。 

(2)准备和要求。授课结束,授课教师下达活动任务,由学习委员及班委,根据活动任务数,将班级学生分成相应组,每组4-5人,每组同学都要积极准备。这锻炼了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工作协调能力。 

(3)实施。按照活动任务顺序,依次随意抽取每组某一同学上台讲解。讲解过程,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并解答。 

(4)总结。“有机讲堂”的实施,首先检验了所学知识;其次能上台讲而且能讲出来,一般自己得理解,这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回答问题并解答,这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反馈来看,实施“有机讲堂”活动效果比较好。不足之处:某组同学可能只对某一章较为熟悉,其它章节可能受到影响。时间允许的话,不分组,任意抽取某一学生实施某一活动任务,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调整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着重学生科研素养培养,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1.验证型实验进课堂,直观真实,达到认识有机物性质目的 

有机化学实验包括三个方面:性质实验,常数测定和合成技能操作。成熟的性质实验现象明显,中学阶段都很熟悉,如果再到实验室滴滴加加只是验证一下没有多大的意义,反而给实验室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有机化合物种类多,准备起来数量大,且废液处理起来较麻烦,教学效果微乎其微。如果改变方式,将一些典型的性质实验拍成录像带到理论课堂,不缺乏真实性,讲解理论的同时让同学观看,既减少了浪费,保护了环境,又能达到认识有机化合物性质的效果。比如我们把一些典型有机物性质的验证型实验,如:(1)烷烯炔的区别(2)醛酮的区别(3)酮型-烯醇型互变异构(4)兴斯堡反应,区别伯仲叔三种胺实验(5)酮糖与醛糖的区别等,做成录像带到课堂,效果非常好。 2.开设综合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将验证性实验改成录像课堂演示,不仅一劳永逸,更重要的是把实验教学实间留给技能操作和综合性实验上,真正起到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实验技能的目的,增加一些常用的操作实验比如:旋转蒸发仪的使用,减压蒸馏操作,柱分离技术等;开设一些与医学检验、药学、生物学、制药工程专业知识相关的综合性设计实验,比如:阿司匹林的制备,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阿司匹林的发展史,熟悉反应过程,优化合成路线,分离提纯,结构解析,纯度检验,甚至可以压片制成药片等;一些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学会一般科研方法,科学素养得到培养,真正让学习感觉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对后续专业课的重要作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专业课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记忆能力 

有机化合物反应复杂,学起来枯燥无味,尤其是涉及构型构象方面的题型,缺乏空间想象力,更是无从下手。如将微观的分子反应用图形,模型或动画表示出来。如:卤代烃消除反应,以2-溴丁烷为例,产物以反式2-烯烃为主,泛泛讲,学生很难理解立体选择性反应概念,如果把反应过程用模型搭出来并做成动画展现出来,就迎刃而解了,从而得出(1)卤素和β-H的相互关系必须符合反式共平面的要求(2)消除反应速率大小与卤代烷采取的构象优劣有关。类似的还有霍夫曼消除反应。再如周环反应中的σ迁移反应,以加热条件下碳的[1,3]迁移为例,在[1,3]迁移时将伴有迁移碳原子的构型转变,如果就停留在平面结构上讲解,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如果将反应过程做成动画,中间过渡态及构型翻转一目了然。这样将微观变为宏观,不仅直观,更有助于对某一反应实质的理解,易懂易记,教学效果较好。 

五、结语 

有机化学内容多、规律性强、结构理论深奥、应用领域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挖掘和尝试新方法、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准绳,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气氛中解放出来;广泛收集教学素材,建设和完善自主学习平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是想;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制备教学模型和动画,变微观为宏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畅通答疑解惑通道,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也给教师提出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化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王攀,高巍.浅谈中医药学子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5,7:120-251. 

[2]刘文明.高校学生有机化学课程学习探讨[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5,12:22. 

[3]刘承蔚,延君丽.关于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1):109-111. 

[4]刘艳山,洪霞,曾志杰,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50-153. 

[5]曹守莹,陶兆林,白长存.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5,43(10):159-160. 

篇5

关键词:农科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88-03

《有机化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学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门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学习农学类各专业所需的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机化学》也是报考农学类各专业研究生的必考科目之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学时数在不断压缩,而有机化学学科迅速发展,新知识大量涌现,使得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素质有所下降,表现在该门课程中尤为明显。由于高中有机化学必修内容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牢固,甚至部分文转理的学生(茶学、茶艺等特色专业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有机化学,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理解难度加大,加上学习方法不得当,致使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直接影响了其学习兴趣。

如何应对知识的快速更新及课程学时数不断压缩带来的压力,针对当前的生源素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化学教师面对的新问题。

该门课程于2010年5月列为云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第七批一类课程建设项目。教研室以课程建设为契机,针对当前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推进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形式、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在内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建立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新体系。

一、更新教育观念,融入现代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较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的教育观念已难以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必备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研究传授知识的方法,更要注重探索如何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从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学时、重难点的深度及要求做合理的安排,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索。随时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适时调整讲课的难度、进度,最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二、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解决农科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我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本着“基础性、学术性、应用性相协调”的原则,进行了调整,目的是能使教学内容更为紧凑,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能将经典的、具有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再学习奠定基础。

一是适当增加有机化学的新知识,为突出农学特色,注重与农科知识相关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是对于重复、简单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如:有机化学的物理性质及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这些内容较简单,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则是各类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具体体现,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后以小综述的形式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即解决了学时数紧、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知识点,调整了某些内容的讲授顺序。例如:把“次序规则”调整到烷烃去讲,有利于学生掌握烷烃的命名原则;把“诱导效应”调整到烯烃去讲,有利于学生理解马氏规则;把“立体化学”调整到“卤代烃”前面去讲,有助于学生对SN1、SN2反应历程的理解等。

四是针对有机化学知识内容多、分布广、零散、庞杂,不易记忆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对重要的基础知识加强其规律性的总结,使学生通过掌握规律和方法,达到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

三、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形成有效学习。

一是有机化学的物理性质,这些内容较简单,而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则是各类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具体体现,教师一般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后以小综述的形式提交。“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用途”这部分内容,则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性质,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总结。可加深有机化学与农科各专业知识的联系。

二是针对有机化学知识点多、庞杂、零散、难于记忆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学完每一章后,都要将其中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以思维导图(树状图)的形式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和死记硬背。这样既可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又训练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是对于学生经常混淆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共振论,酸碱理论,有机化学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取代基效应等内容,则事先设置一些讨论体,课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以小综述的形式提交。这样可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讨论等一系列主动认识过程来自主地构建知识。

四是对于教学中学生不易掌握的一些重难点,例如:有机化学的反应历程,有机合成的方法,电环化反应,立体化学等,则通过专题的形式来加强总结与归纳,通过不断地梳理,可增强有机化学内容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四、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利用多媒体可解决农科有机化学历年来存在的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多媒体教学不但可扩大教学容量,节省书写板书的时间,还可通过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等效果,使表现困难的立体结构形象化,使抽象的化学反应历程可视化,这样学习内容更生动、有趣,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我们教研室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了适合我校农学类各专业学生实际的“有机化学多媒体课件”,并获得了校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三等奖。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树立“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仅起辅助作用,不能替代教师”的理念。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信息量的多少,课堂节奏的快慢,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定,不能让课件牵着教师的鼻子走,同时注意发挥传统教学灵活、互动性强的优势,来弥补多媒体教学程序化、交流少的不足。多年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经验证明:只有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做到相辅相成,才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利用网络平台,延伸课外学习

随着高校近年来的扩招,生源素质不断下降且参差不齐,不同学生在在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农科有机化学历年来存在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有机化学教师面前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就是:利用网络教学,通过延伸课外学习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课堂讲授,系统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了延伸。

我们建立了有机化学课程学习网,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该学习网主要面对农学类各专业的学生及从事农科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包括以下栏目: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实验教案、课件、课后习题、考试、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园地、考研专栏,等等。其中较有特色的是“自主学习园地”和“考研专栏”。传统“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的,把不同差异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常常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课堂讲授时精选教学内容,主要针对大多数中等层次的学生,将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重、难点详细地进行讲解,为学生的再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借助有机化学网络教学平台开辟了“自主学习园地”,自主学习园地中设置了“学习要求”、“内容概要”、“学法指导”、“例题解析”等,目的是课后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和需要选定学习目标,拟定单元学习计划,进行自主学习,不懂的还可通过交流平台随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对于学有余力“吃不饱”的学生,则通过开辟“考研专栏”,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辅导。

六、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有机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目前各高校化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已成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适应改革要求,我们以“基础――综合――设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主线,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充分保证有机化学实验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同时,注重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目前正组织该课程的骨干教师编写一本适合时代要求及我校实际情况、突出农学特色的有机化学实验新教材,并已正式被立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

七、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我校《有机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直沿用“期中+期末”的闭卷考试模式,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追求分数,在考前进行突击性的死记硬背,甚至部分学生考前要求教师划重点,考试作弊的现象履禁不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期中闭卷考试。为将学生引导到对平时知识的掌握与积累上,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成绩占30%~40%,增加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学习小结,综合讨论等。例如:要求学生每一章内容学习结束后,将其中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以思维导图(树状图)的形式进行总结;对教学中学生不易掌握的一些重难点,例如:有机化学的反应历程,立体化学,电子的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共振论,酸碱理论,取代基效应等内容,则事先设置一些问题或讨论题,课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以小综述的形式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同时建立了试题库,期末对基本知识点仍进行闭卷统考,实行考教分离。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必备的知识点。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我校一直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为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将通过继续引进高学历人才或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或到重点大学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

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以上措施进行改革,不仅缓解了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多、学时紧的突出矛盾,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动构建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江文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

[4]张敏,袁先友.基础有机化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5,20(1).

篇6

现代高效中的四大基础化学课程之一就是有机化学,而有机化学实验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从中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分析了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并提出了PBL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有机化;化学实验教学

近年来,科学技术呈现出大幅度的跃进,各个领域的竞争也更加的激烈,对于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有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的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发展点的时代,科学技术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高等教育的任务刻不容缓,而怎样才能形成独具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且使构建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和建设,都是当前教育领域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它的设计理念、实施方式以及考核和评估体系都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PBL教学模式在我国已有一些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却并不成熟。

1PBL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现状

(1)优势。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会提前布置问题,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们为了解决问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文献等,能够有效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而且学生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往往会跟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得相互间的知识形成互通,这种自主探讨和研究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因为学生们是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中的,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多种思维认知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弊端。因为在PBL教学模式种,学生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找资料、研究问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大量的学习压力加上消耗的精力,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难以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无法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在PBL教学模式中,要想深入开展课程就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而现有的大多数高校却普遍存在着教师经验不足且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加上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2PBL教学模式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准备。当前面一节的实验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将下次的实验内容、思考题以及所需查找的资料范围等内容提前布置下来,让学生们在课前能够通过资料和信息的查找,分析和整体出实验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上交简单的预习报告。教师还可以安排实验小组协助整个实验的准备过程,如试剂的配置、实验过程的观摩以及事先的接触等环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是一种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教学过程,只有以感性的认识为基础,在实际的现象中才能够验证其中所蕴含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说实验教学其实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PBL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实验原理和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够让学生在试验中充分理解课堂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而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课程的讲解结束后,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挥指导的作用,以便于观察并纠正学生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不规范行为,在巡视以及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够重点针对能力不强以及基础较差学生进行重点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现问题后,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们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还可以亲自动手示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行为和习惯。经过实践证明,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只有严格把关,注重细节,才能够养成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因此教师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观察记录,并从中推断出结论的合理性。

(3)课后总结。当实验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总结,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而且在总结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从中寻找到自设男的不足,还能够依据不足之处提出改善的策略。尤其是学生们在分享和交流实验环节和收获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够取得有效的提高。在实验的结束后,因为学生们实际体会到了注意事项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一些用描述无法阐述清楚的操作原理就更加容易理解,不仅能够从实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从而养成严谨的学习作风。

3结论

PBL教学模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新型尝试,不仅为现有的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教学改革展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在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用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会在实践中加强和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够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还能够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向导的PBL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将知识、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从而协调和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还能够培养教师的各项能力,让师生达到共赢的目的,可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翠红,杨中智,李永芳,刘振岭.医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3):139-140.

篇7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化工、制药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近年来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在各高校中也渐成潮流。然而,作者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低年级基础实验课程双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盲目开展、推广双语教学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关键词:

双语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2001年教育部明文提出在高校中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开始,英语、汉语混合教学逐渐成为新世纪以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领域。作为高校化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即陆续开始尝试在低年级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英文教材,使用英文讲授,以使学生较早接触并熟悉专业英语,便于其高年级阶段的文献查阅、实验室科研等任务。我校也较早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至今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采用了一系列颇有效果的做法,如编写双语教材、强调化学化工专业词汇、实验讲解时采用较浅显的英文口语、繁难处采用汉语复述、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并使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等。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改进与反思。

二、反思

1.英文讲授。作为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实验课在高校中通常安排在低年级完成。刚开始接触该课程的同学,之前只经过了短期的大学生活,仅有少量的无机化学实验基础。猛然间接触更为复杂的,同时又以英文讲授的有机实验课,遭遇大量的新的专业词汇,对学生而言明显学习曲线显得陡峭了些。许多低年级同学听力基础也较为薄弱,更是难以适应英文讲解的环境。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多处报道的经验,我们尝试过使用由浅入深的授课方法,起初的几次实验大量使用汉语,而后逐渐提高英语比例,而较复杂的操作、步骤先使用英语而后再使用汉语对照讲解。这种英汉对照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习曲线的问题。此外,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切换中英文讲述,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语言环境的割裂。汉语与英语在表述逻辑上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在听课时需要频繁地切换接受模式,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思维混乱,引起知识掌握的碎片化。更有部分同学在英汉对照讲解过程中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对英语不去深究,专等汉语的复述部分。这显然并非双语教学的初衷,反而是事倍功半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有人建议以较大尺度(章节、课时)为单位而非以小尺度(句、段落)为单位进行英汉对照:先完全以英文讲解整个实验,以便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英语环境,培养其用英语思考的习惯,进而理解相关知识;待英文讲解结束后,再使用汉语复述主要内容,纠正之前学生可能的理解偏差。我们的初步实践中也发现,这种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频繁语言环境切换的弱点,然而两次整体性的讲解会使得授课时间几乎成倍延长。在理工科高校中,基础课学时原本就异常紧张,这种做法偶尔使用尚有可能,但大规模、持续性贯穿整个实验课教学几乎没有可行性。2.双语教材。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本合适的英文教材必不可少。不少学校的双语教学,特别是理论课,往往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然而实验课程存在其特殊性,各高校由于专业重点、实验室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开设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内容上往往存在很大区别,国外的原版实验教材在这里更是“水土不服”。为此,我们特意编写了与本校情况契合的英汉双语对照实验教材。为保证教材英文的质量,还特地由有机化学与外语两个教研室合作完成英文部分的编写。但毕竟英语教研室编者对化学操作不甚熟悉,教材的英文部分依然很难称得上地道,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对学生的英文学习难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教材中英汉内容基本完全对应,很多学生往往不甚注意英文部分,在预习、复习及实验过程中通常只阅读汉语段落,英文部分遂成为摆设。我们曾考虑过撤除教材中的汉语部分,改为全英文教材,或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该做法必然会使得斜率本已颇高的学习曲线愈发陡峭,因此也缺乏可操作性。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重要的总结环节,是对实验内容的复习与提炼,对教学成果的检测与反馈。与诸多其他院校相同,我们也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这种做法理论上在实验报告的原本功用之外,还可加深学习者对英文专业词汇的印象,检验其双语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其英文写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受限于自身的语言水平,很难组织好合理、流畅的英文,撰写报告时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英文写作上,反而忽视了实验报告原本的用意。更有甚者,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并非自主撰写,而是几乎全盘照抄双语教材中的英文部分,抄写时亦不求甚解,乃至教材中的印刷错误也原封不动出现在报告当中。这种“英文”报告流于表面,毫无意义,完全丧失了实验报告原本的功用,严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更遑论科学精神的培养了。根据我们自身的实践,盲目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不但完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使教学质量大大下降。4.专业词汇。多处的实践都证明,在双语实验教学中,化学专业词汇是特别应当强调的内容。我们也发现,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主要熟记的也是诸如化合物命名、仪器名称、实验操作等专业单词。然而受低年级英语水平及阅读量的限制,学生通常依然无法达到更高的要求:胜任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任务。而这些英语词汇的学习,基本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准帮助并不大。更何况,这些词汇日后在《化学英语》课程中,在日后科研实验室工作阅读文献时又将重复涉及。我们曾对比过开展与未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在高年级阅读科技文献的情况,并未发现有显著区别。低年级时的双语教学似乎很大程度上做了无用功。

三、结语

总之,经过多年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都耗费更多的资源与时间后,我们发现表面光鲜的双语教学远未达到预期的成果,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英文水平提高并不显著。甚至因为学生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在陌生的专业英语上,反而会对实验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造成不良影响。英语并非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核心内容,因为双语这个芝麻而丢弃了西瓜,实有买椟还珠、舍本逐末之感。因此,我们认为,双语实验教学———至少在普通高校的低年级阶段———不应为追求新潮而强行大面积推广。对于绝大部分同学,应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而部分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或可设立单独的双语教学班。此外,双语实验教学即便展开,也应与之后的专业英语、文献查阅等课程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出现过多的重复、冗余内容。

参考文献:

[1]周萍.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J].药学教育,2002,18(2):47.

[2]陈德英.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J].药学教育,2002,19(2):36-37.

[3]万福贤,姜林,尹洪宗,李映,付蕾,李长城.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166-169.

[4]盛野,张雷,吕蕾,王海晶.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初探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5,10(20):176-177.

[5]陈牲,田玫,徐丽英.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专刊:195-196.

[6]傅晶,黎俊波.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7):232-234.

[7]易兵,郭文辉,谭正德,党丽敏,宋欣荣.有机化学及实验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17-119.

篇8

【关键词】教学实践;有机化学实验;学习兴趣;主体作用;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我校应用化学的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正确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鉴别、和分离提纯的方法,能分析和解决实验中所遇到问题,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初步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应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工艺和食品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开发及管理工作,所以更应该学好有机化学实验这门课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应化专业学生而言,学好有机化学实验,对他们后续课程如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学好有机化学实验,认为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本文从强调课前预习;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两个方面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这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

一、强调课前预习

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中学生,大学里教学时间相对不足,有机化学实验课一次实验基本上是一个下午,一般是教师先讲大约三十分钟,然后学生自己在实验室做实验。实验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关键是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所使用的仪器,药品实际用量和性能。如果老师不强调预习,基本上没有学生去预习。如果学生事先不进行预习,照着书本上的内容去做实验,基本上不动脑,尤其是第二个学期,效果很差。我们可以在做实验前检查预习实验报告,通过抽查学生的预习实验报告,提高了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相对缩短了做实验的时间,能更快、更好的完成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课堂教学效果

怎样去搞好应化专业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首先任课教师必须做到认真、负责,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操作只有多实践才能掌握,然而在学时和资金的限制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师不断追求和研究的永恒主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掌握本领域渊博的知识首先得到学生的认可使学生信服外,还需要教师改变循规蹈矩的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沉闷的学习气氛。具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主讲教师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仪器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学生照着书本来做实验。这种方式虽然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是也让学生产生很大的依赖性,不动脑,这样激发不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对实验进行创新的欲望。尤其是有机化学实验的第二个学期,若还是经常采取这种授课方式,效果不好。我们着重从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指导阅读法、启发式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等。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采用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合适的教学教法,对课堂进行精心设计,多种手段并用,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往届学生的调查,没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出来。例如:边讲边实验法,教师适当地讲解提示,然后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独自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可以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1],提高创新能力,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老师压得太紧学生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导致学生的逃学厌学心理,另一方面是当老师给了学生自由,学生就以为真正的自由了,没有了义务和责任的担当,没有强烈自主学习意愿的学生也会沉迷于虚幻的游戏和各种与同学的攀比之中。

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认识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就会成为学生较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2]。例如:讨论法,教师不讲解,由学生自己做实验,然后分小组讨论。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思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有好处的。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参与探索,通过各同学之间的探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感觉课堂学习的轻松和自由。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些提问往往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提问的情景,有重点、有计划、有启发地提出的,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做实验时老师多走动、勤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实验操作错误。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实验记录要及时、真实、详实,由于每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都会出现一些独有的现象,要求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进行总结与讨论。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以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活动空间,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更多的、更好的科研平台,熟悉化学科研工作的流程,初步获得自主进行科研的能力。老师尽可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大胆想象以及大胆下结论的能力,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学生做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实验,并演示搭实验装置,最后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任课教师提供及时的指导,能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消极心理和盲目性。

在抓好化学教学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大本科生的实践力度,使本科生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本科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工作的竞争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双语教学 瓶颈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5

The Bottleneck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ZHANG Fuqing, FU Jing, DENG Huiwen, WU Li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Bilingu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through many years, b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s facing a situation of stagnation and even regress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bilingual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teaching.

Key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bottleneck; countermeasures

双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自2001年教育部提出要求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高等教育的双语教学就成为热门的应用研究型课题。2007年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评价专业办学水平,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开展国际交流等。以本校有机化学教研室为例,每位专职教师都采用了对部分班级进行双语教授有机化学理论课的大胆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和学的双向效果。在2009年《有机化学实验》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立项建设项目以来,更是以点带面推动了理科双语教学的。但是,随着学校政策的变化、扩招学生学习状况、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时期,双语教学似乎缺少了激情和动力,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针对这种现象,本论文结合有机化学双语示范课程及实验课程所呈现的问题,多角度分析双语教学遇到的瓶颈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双语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本专业的背景,较高的英文水平、敏锐的前瞻性,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大来源:一类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的中青年教师;另一类是留学归国人员。第一类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工作前没有进行相应的英语培训,使得发音不规范,让学生觉得不知所云,在从事双语教学时会因语言的使用表达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二数量有限,且这类教师对于国内的教学规律教学内容需要摸索,也无法满足高校对双语教师的要求。高校目前的双语师资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适应双语教学的快速发展。此产生瓶颈之一――双语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如何建设一批会英语,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阶梯式双语人才队伍,提出建议如下几点:

(1)选拔校内教师,对有意愿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重点培训。高校可以聘请英语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或者分批选派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进修,更好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派教师进行出国访问学习。这样能在专业教师的背景下,更为熟练地道地进行英语教学和交流,赢取学生更大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2)引进双语人才。毕竟通过有计划积累和培养投资成本高、周期较长。通过一定的政策适度引进优秀的归国留学人员和国内高级人才既可以节约成本和周期,又因为他们能熟练运用英语加上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知识,能够和学生很好地交流沟通,保证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

2 高校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

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使用原版外文教材和参考资料。原版外文教材体系了理论的前瞻性,有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前沿,使学生全面接触英语的环境,准确使用专业词汇、准确表达专业内容。虽然使用英文教材,理解原版内容没有压力,但是在语言表达上受到限制,对于教师来讲使用规范的英语讲课、组织教学有很大难度;对于学生来讲,通过英语学习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有理解专业内容产生的语言障碍,其次英语表达解决专业问题的局限性。要求学生要有极大的双语学习兴趣,课前查字典,理解专业词汇表达的内容。课后还要使用英语解释机理现象掌握专业知识。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部分本来对英语有所难度的同学,放弃对专业课的深度学习,造成老师辛苦备课,学生辛苦学习,却达不到双语教学效果的初衷。针对这个问题,建议如下:

(1)进行循序渐进学习法。学生刚接触英文原版教材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单词,普遍感觉耗时多、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况,以本校有机化学教学为例:首先对培养实验技能的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开始推行双语教学,好处在于实验内容相对基础课的学习来讲,专业词汇少,内容简短,单词重复率高,适合老师讲解,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也适合学生预习。实验预习报告及实验总结报告均采用英文模板。一方面达到了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另一方面摸索出解决教学双方的互动问题。将学生阅读英语科技文献、英语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融入到考核办法中,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利于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为双语教学的示范作用奠定基础。之后在本专业的重点班级例如E+化工专业、侯德榜班级等实施有机化学课程的双语探索。做到小步引进,稳步推进,逐步渗透的渐进模式。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双语接收信息、学习专业知识、思考问题,成为双语使用者。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其教学内容要体系英语语言教学和专业学科知识的高度融合。以专业学习为动机,伴随着英语的表达方式,适应面向国际化的人才交流。课程专业难度不应降低,根据课程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结合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中文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出版具有博采众长的双语教材。例如:本校有机化学专业在申报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过程中,动员教研室教师参加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材的编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选用了国外教材的部分内容,教材语言地道,篇幅适当,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能力,易教易学。

3 适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双语教学也经历了萌芽,成长,快速发展的过程。这与教育政策出台措施不无关系。可是,目前为什么双语教学停滞不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不管对于学生或者教师都缺乏实质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如何再次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热情,真正达到提出高校进行双语教学的长远目标。提出建议如下:

(1)学校积极组织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立项,对采用英语教学的课程提供经费支持。各学院在学校经费支持基础上,应适当给予配套扶持。在教研项目上优先重点资助“双语教学”的教师和课程。提高双语课程的学时数,双语教学的工作量合理量化,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在课时津贴、评岗、晋升职称上提高支持力度,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形成重视双语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多创造教师出国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多参加国际会议。例如本校对双语教学按照同课程标准教学课时的1.5倍计算,此举激励了大部分的老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0获得学校双语教学的一级团队的项目支持。后来学校政策发生了改变,双语教学目前只在几个重点专业个别教师中进行。

(2)开展双语教学,对学习者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学科知识”,对教师而言,是“通过外语教授学科知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参与者,教师的“教”起着指导作用,更大程度上还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能做到的是选择合适的英文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专业知识融合英语的培养模式;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双语教学活动,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不足之处。学校更要出台相应的增加课时数,提高学分比例等相关激励政策,让本科生多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提供免费的学习英语的培养机构。

4 注重双语教学的推广交流

本专业从2005年已开展p语教学,在学校政策的扶持下有获得双语教学一级团队的称号。各位教师开展了课程和实验两类教学的双语示范,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和外语的双重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校内没有进行过双语教学的交流,也未曾走出学校参加校外的国内交流,更谈不上国际交流。这样的团队如何再突破也是双语教学的瓶颈之一。要解决此问题,学校应该针对某一双语课程,系统搜集资料、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双语教学进行效果评估。通过一些问卷调场的方式,搜集学生学习的反应信息;通过课堂录像对老师的外语发音表达语速等加以评估;通过课堂互动情况关注教学效果。短期关注学生通过双语课堂掌握了哪些技能及其程度,长期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否提高,分析双语教学对教学的宏观效应以及长远影响力。在双语教学中,既要增加教学中的外语文化含量,又要在多层次的双语教学中系统地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的教育。根据学校的条件尽量开展多层次的中外文化交流,营造双语教学的氛围,这是成功开展双语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或多语交流)的需要,也是双语教学提出的最终目的之所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交流水平的专业人才。

5 结语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的一个探索式的教学方式,是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培养国际化视野人才的基础手段。通过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初步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针对目前的瓶颈,科学的选择正确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保持双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双语教学的交流推广,最终实现提高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理念和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本项目由2015武汉工程大学教研项目资助,编号X2015009

参考文献

[1] Bloomfield,Leonard.Languag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3.

篇10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12-02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作为一门应用型基础课程,主要面向药学各相关专业开设,主要内容包括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和质谱(MS)这四大光谱技术,讲授内容涉及这四大光谱的基本原理、规律、特征及图谱解析的方法和思路[1-2],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光谱解析技术来解析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能力。因此,《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极为重要。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我校的该门课程起步较早,发展历史悠久,而且一直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及卫生部规划教材《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的主编单位。但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课程内容数据较多,相对抽象,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如何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图谱的能力,一直是该课程授课教师努力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多年教学和编写教材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教学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改革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是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化学、应用化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紫外波谱、红外波谱、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化合物解析过程中常用的波谱学知识。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将对其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重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课程改革四个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教学内容改革。我们对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更注重了基础理论知识与先进技术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衔接,与时俱进,及时将有机波谱解析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例如,将教学大纲没有要求的CD谱、ORD谱以及Mosher法等作为附加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解决有机化合物立体构型问题常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外,各位教师还结合他们多年来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将波谱解析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化合物解析实例相结合,通过对各类化合物原始图谱的解析[3],使学生真正掌握看图谱解析化合物结构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改革,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图谱的感性认识,也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和丰富起来。教师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当中,例如,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新颖结构的化合物、特征鲜明的图谱作为教学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结构解析的过程进行讨论,加深他们对典型化合物结构特征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新颖骨架化合物的了解。通过及时地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确保了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课内容按照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讲授,重点突出,内容设置合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改革。《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解析实际的图谱,能够准确推导出化合物的结构。在掌握了各种光谱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解析图谱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多做练习题,多解析谱图,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因此,我们结合理论知识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又自编写了光谱解析习题集,以配合教学需要。同时,教师将自己在科研工作中分离得到的典型化合物图谱,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解析图谱能力。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教师会安排图谱解析课,一般每讲完一到两章就安排一次这样的课。图谱解析课的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学生而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解析过程和思路,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授课教师会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把要学生独立解析的图谱发给各组学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先进行讨论,在课堂上,每个小组选出一到两名同学作为代表来讲解化合物的解析思路和结果,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对解析过程和结果提出问题,这样课堂的学习氛围就会很轻松,学生也会主动地学习并解决问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另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探讨,通过学生的提问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科研训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可将该项训练纳入教学计划,作为科研学分的组成部分,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

3.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幻灯、实物投影、分子模型模拟等辅助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以往的教学手段只是从给定的波谱数据推导结构,但实际工作中是从图谱―数据―结构的过程,教学和实际相差甚远。因此,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应用各种软件技术,如Chem office、Chem win、Flash等等,设计和制作了高质量的CAI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补充各类代表化合物的特征图谱,并可以增加光谱的原理及仪器发展的介绍[4],增强学生的实际谱图的感性认识,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原理和图谱)变得生动、易于理解,也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实际研究工作的情况。并有效地提高了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扩充了掌握的知识的范围。在涉及到结构的立体化学方面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分子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辅助进行讲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课教学改革。《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其重点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实际,更有实用性。因此为适应药学学科的发展,对实验课进行教学改革。为突出本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借助了教育部“基于靶点药物设计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教学示范中心搭建的实践、实验平台,广泛开展实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台拥有Finnigan TSQ Quantum LC-MS/ MS液质联用仪,设有自动进样器及二极管阵列检测仪的Thermo液相色谱仪,Bruker AV-600 MHz型、ARX-300 MHz型核磁共振仪;旋光仪;QP-5050A气-质联用仪;LCQ型液-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高效毛细管电泳-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红外分光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可满足课程教学所需的实验、实践需要。授课教师也十分重视实验课程内容讲授的逻辑性、推理性,并不时地针对仪器的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测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老师解答,鼓励学生自己先学会分析、如何解决,继而提高其动手能力;通过要求对测试图谱进行实际解析,又起到了融会贯通作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等的感性认识。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围绕课程重点问题进行,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实物为研究实例,让他们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解析结构,并将讨论和解析的内容以总结报告形式上交,作为能力评价的一个指标;其二是注重教书育人,通过不定期地举办师生交流会,探讨科研前沿、学习心得等,使学生们明确学习目的,为开拓学生视野,还积极不定期地安排外国来访专家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热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实际解析图谱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期末考试情况的分析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明我们对《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的改革得到广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感觉到有一定的困难和压力,这就需要对以前学过的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复习以往学过的知识,同时对授课教师来说,应该选择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的习题和代表性图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实验课内容。《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这门课程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令义.波谱解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吴立军.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M].第3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