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16:0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一年级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本年级组现状
本组共有教师11名,每位教师都能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教育事业,发扬奉献精神,工作服从安排,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们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二、本学期年级组工作的特色
常规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育的好差反映了班级管理的水平。这学期一开学,我们就非常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常规教育。一年级两个班利用课间操的时间,练习站队、广播操、礼仪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各班都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班规,并在平时的日常工作中加以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本学期年级组工作特色总结如下:
1、开学初,二年级两个班进行了寒假作业展评。
2、一年级两个班在第三周召开家长会。
3、第五周,二年级在校园内进行的寒假综合实践活动展示。
4、一二年级礼仪训练见成效。
5、一二年级在少先队建队节时一年级每班十人入队,二年级剩余学生全部入队,并且一二年级组演出节目时集体背诵《弟子规》。
6、一二年级组九月、十月共出两次板报,两个年级办板报的形式各不相同,一年级的多为老师和学生一起办,二年级的多为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完成,充分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7、每周大扫除,由于本年级组学生太小,都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卫生大扫除。
8、第十周一二年级组举行了“故事大王”比赛,孩子太小,组织很困难,但是台上的同学表现能力强,家长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
三、班主任班级管理有妙招
一年级是学校的起始年级,学生的管理难度很大,但是 班主任老师却有好办法:
一年级(1)班:
1、班主任安排家近的学生带钥匙,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2、进班后先交作业后打扫卫生,老师检查卫生及时。
3、中午小班会,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
一年级(2)班:
1、班主任时刻紧跟班,早到校为学生树立榜样,一个月后,由学生带钥匙。
2、早晨学生到校后能及时的打扫卫生,老师检查到位,作业收缴速度快。
3、中午小班会,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
二年级(1)班:
1、班主任每天早晨到校后,能迅速组织同学进入早读,课代表领读,值日生迅速打扫卫生,作业收缴有序。
2、坚持每天检查室内外卫生,及时进行讲评。
3、一直鼓励学生自己办黑板报,从写字到绘画都是由学生完成,虽然板报的名次不理想,但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4、中午小班会,由魏昱嵩同学领读《弟子规》。
5、学生制作自己的“个人成长档案”,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
6、班主任为班级制作“彩虹之家班级成长档案”,记录班级的活动。
7、班级实行小组竞赛制度,每周一次评奖。
二年级(2)班:
1、班主任每天按时到校,迅速组织同学交作业,安排值日生打扫卫生,早读有序。
2、中午到校,能够迅速组织学生进行卫生打扫。
3、课间操跟班及时,讲评及时。
4、实行班干部负责制(试行)实现了事事有人管,既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管理能力。
5、实行班干部负责制(试行)实现了事事有人管,既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管理能力
6、实行班干部轮岗,让一些胆量较小或性格内秀的孩子担任小组长或课代表,让他们融入班级大家庭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班干部的职则促使他们和别的孩子交往,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正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
1、德育活动:还需要在德育活动中寻找新的创意,找寻适合学生的新颖活动。多制定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
2、常规方面:一日常规常抓不懈,特别是起始年级。 (1)
同栏目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改正措施:
1、多与本年级组的教师沟通,多了解学生,组织适合学生的新颖的德育活动,找创新点。
2、加强一日常规工作,班主任做到紧跟、勤跟班。
3、多与家长沟通,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的特色活动。〖2〗同栏目文章:
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分年级;分层次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让学生明确自身预期目标,使自觉按照预期目标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个人职业理想,虽然主要取决于个人素养、个人能力以及个人选择的能力,但学校教育如何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也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条件。高校应从实际教育出发,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科学开展大学生职业咨询和择业辅导,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职业生涯教育。要抓住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学业阶段特点,开展分年级、分层次的职业生涯教育。
一、大一年级职业生涯试探期
大一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是要初步建立职业生涯理念,了解掌握成功的职业生涯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要求。
大一新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觉得时间还早,很容易就形成了慢慢混日子的想法和习惯,开始放任自己,没有任何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从低年级就要着手实施,根据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推进教育,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通过举办院系各年级之间的交流会,引导大一学生多向高年级学长咨询交流,了解校园生活和职业生涯的选择途径。也可以根据院系实际,多组织新生到实习基地、单位或公司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和切身体验。
二、大二年级职业生涯定向期
大二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是要初步建立其职业生涯目标,增加对自我的认识,提高自我基本素质。
引导学生多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他们与人相处、共同活动的合作意识,增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社会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心态、团队协作的精神、创新性的见识和独立的思考等。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初步训练,促进其形成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础性的社会技能,加速大学生社会化能力。也可以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进行兼职尝试,找寻契合自身兴趣的兼职活动,可以增进学生对职业感性认识,提高自身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便于对职业生涯目标更切实的调整。
三、大三年级职业生涯冲刺期
大三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是要深化职业生涯理念,深入了解社会,调整完善自我职业生涯设计。
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探索,大三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想法。辅导员应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技能特长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正确评价在组织协调、思想心理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清醒认识所面临的社会就业形势,准确把握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结合自身所追求的职业理想,慎重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大学生可以主动参加一些求职技能培训,接受体验式生涯辅导。邀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来做关于求职技能的专题讲座,学习制作个人简历、求职信,了解面试流程和面试技巧,学习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等。从体验式学习思路出发,建立一个以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为主体的注重体验的学习环境,进行职业生涯的管理和设计、模拟面试、团队合作、演讲实践、人际沟通体验,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总结和反思。
四、大四年级职业生涯分化期
大四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是要强化职业生涯理念,掌握求职的各种技能,学会收集、分析和使用各种就业信息。
高校要利用专业课程安排,设计大学生专业实习,再次检验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要求的能力。针对学生在实习和求职前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讲座、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视频光盘学习,与学生一起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宣传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就业政策,从思想上改进学生的就业观,要求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合理确定心理期望,防止理想与社会实际的脱节,积极倡导毕业生践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模式。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还应该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辅导教育。部分学生存在家庭就业困难、性格内向、外貌缺陷(口吃、行走不便)等情况,辅导员要专门为其“开小灶”重点教育,鼓励其参加一些举办的情景模式、体验性的团体游戏,以及户外的素质拓展项目培训班等,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和主观幸福感,进而也提升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年级特点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开展工作中注重大一年级以适应性教育为主,大二年级以职业道德与技能教育为主,大三年级以求职心理和法制教育为主,大四年级以风险意识和反馈评估教育为主,各项针对性实际措施贯穿年级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就业技能和合格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08).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寒暑假 自主学习
1.引言
关于何为自主学习,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维列鲁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言语的指导过程;操作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基于奖惩的应答性反映;社会型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是行为、环境、个体的交互调节控制过程;认知和构建主义学派则认为自主学习是处在元认知监控下的学习过程。后人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后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例如Zimmerman等人认为学生自动学习过程实则是元认知、动机及行为都积极参与的过程[1]。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自主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董奇等提出自主学习是由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控制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过程[2]。尽管以上的几种说法不一,但对于自主学习实质的阐述基本一致,那就是自主学习存在着独立性、能动性、有效性等特征[3]。
自主学习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高校中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以往的很多研究都证明能否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来进行独立的、能动的、有效的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将来能否成才的关键。古语云,开卷有益,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一共要经历四个寒假及三个暑假,按每年寒暑假平均放假40天来计算,整个寒暑假放假时间将占到大学生本科学习生活总时间的19%,在这样一段独立的时间段内,如果能用来进行学习,一定将有较大的进步和收获。
如此,对寒暑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调查研究也将富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方法
每年寒暑假,不管东西再多,不管路多远,大学生们鼓鼓的行囊里都免不了带几本书回去,有的是为了打发寂寞旅途上的时光;有的想学习些新东西继续充电;有的是专业课没有学好,想利用寒暑假好好补一补;有的只是兴趣爱好随便翻阅浏览。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书本知识为主,带书回家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这首先有了自主学习的初步动机特点,也符合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因此对寒暑假大学生带书回家的动机和效果的考察可以有效地反应大学生寒暑假自主学习的情况。
大部分学生会出于以上哪个动机带书回去?这些书带回去都阅读学习过多少?为此,笔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向某高校某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中,于寒暑假各随机抽取80名大学生在假期返校后的第二周发送了电子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几下几个问题:1、你是几年级的学生?2、(四年级学生作答)你考研吗?3、这个假期你带书回去了没有?4、带的书以哪类为主?5、你为什么要带这类书回去?6、这些书看过多少?7、有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3.结果
调查问卷共发送640份,共返回619份,可识别有效问卷609份。以下结果中对寒暑假统数字取均值。
对学生寒暑假的学习效果作统计,结果如下(表1):
对寒暑假大学生带书回家阅读的内容做统计,结果如下(表2):
4.讨论
4.1大学生寒暑假自主学习的行为在不同年级体现出的特点
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能独立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并确定自己一套评估体系的能力[4]。该能力在不同年级随着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影响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表中数据分析来看,一年级的大学新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较强,有83%的学生带书回家,但是只有11%的人做了认真的学习。而近72%的学生带回去的书没有看一眼就原封没动的带回来了,这个结果远高于笔者的预期值却又符合实情,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走出,内心渴望独立,进入大学接触到了新的知识,之前的高三培养成的良好学习的习惯改变不多,而主观愿望是需要在高考的紧张后的懈怠情绪,在这种矛盾的动机促使下,就出现了动机较高,而实际效果较低的情况。从外界因素来看,大一新生意志力不强,也容易受节日、访亲会友、网络、舆论等等的诱惑和影响。综上所述,笔者将一年级学生寒暑假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归纳为:高独立型、低能动性、低有效性。
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大学三年级是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学生生涯的一个转型期,学生要面临的考研和就业这样的一个人生关键性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个,大部分学生都会表现出对未来的焦虑情绪;同时三年级的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努力来削弱这种焦虑然,但是在行为上仍然无所适从。这需要有相关的人员和理论进行指导,从而使大三学生尽快转型,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并尽快建立适合自身的评估体系。从表一来看也正反映了这一点,带书回家的人数不多,而完全没有阅读的人数却较少,系统学习过的人数也是前三个年级里最多的。笔者将大学三年级学生寒暑假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归纳为:低独立性、低能动性、高有效性。
大学二年级处于上述两个特点的转变期,由表中数据结合实际来看,特点不明显。
四年级是大学学生生涯的职业分化期,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和相关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已经基本确定了自己将来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对待自主学习也由此存在两种不同的的动机和态度。选择考研的学生,由于目标指向单一,外界影响处于次要地位,紧张的考研节奏和时间安排逼迫选择考研的学生不得不利用一切时间去投入学习,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大四学生有48%的学生选择了带了书回家,选择带专业书籍的占到42%,做了系统学习的占到了34%,是四个年级中最高的。因此可以将大四考研学生的寒暑假自主学习的特点归纳为:高独立性、高能动性、高有效性;而选择就业的大学生目标指向模糊,大部分学生对即将进入的新环境了解不多,甚至多数还没有找到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也无心去学习,随着工作机遇和岗位的确定,有一些也对其他知识产生了兴趣(表2)。以此,这部分学生在寒暑假表现出的学习特点可以归纳为:低独立性、低能动性、低有效性。
4.2外界因素对寒暑假大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的影响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这个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和体验,学习者会经历心理的变化和自身学习策略的变化[5],具体来说,分为学习元认知、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的意志力等方面的变化[4]。这一变化不是在学习者本身的主观意识下得以实现的,而是外界干扰和学习者心理协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寒暑假虽然较大学生在校时间来说是一段相对独立的时间,但仍然要受到各种各样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些干扰会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表一中大一学生的“完全没有阅读率”。从常理来看,带回去的书完全没有阅读是一件不太符合逻辑的事情,而事实是该统计数字特别是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中竟然高达71%,笔者在之后对有该种情况的学生进行了口头询问,发现大一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受外界影响较大,尤其是寒假,过年、走亲访友、旅游等等外界诱惑让之前有自主学习动机的大学生再无暇去执行原定计划。第二个重要的外界影响来自于现在的主导舆论,认为经过高考紧张的阶段进入大学后应当好好放松一下,不应该还像以前那么拼命的学习。第三个外界因素是学生突然由单一的目标体系(高考)进入到多目标学习体系(大学)中产生的不适应,这种不让暂时适应的大学外界因素对大学生产生了压力,从而使他们有在寒暑假缓解压力的动机。综上所诉,笔者认为寒暑假外界因素在大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牵制作用。
随着年级的升高,完全没有阅读率从一年级的71%降到了四年级的16%,与此同时,完全阅读率则正好相反,从一年级的11%增加到了四年级的71%,究其原因是大学四年级考研和就业两大外部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调整动机和策略、意志力有加强的趋势。从表二来看,学生从大二开始,对本专业的学习的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在寒暑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外部因素在大二以后逐步的开始起到促进作用,并在四年级达到最强。
5.结论
总结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结论:①大学生自主学生能力在不同年级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看是趋向于不断成熟的,但到了大学四年级以后随着职业选择而出现了两极分化。②外界因素在大学生寒暑假自主学习过程中会不断的影响学习者的心理,从而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在大一学生的寒暑假自主学习中外界因素起到抑制作用,而从大二开始则起到不断加强的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寒暑假正是检验和锻炼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较好的平台,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希望本文给后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铺垫。
参考文献:
[1]B.J.Zimmerman,Envelopme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hich are key subprocess,Contemporary Education Psychology ,1989,16:307-313
[2]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1:8-14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78-83.
[4]Little,D,Definations,Issue and Problems, LearnAutonomy,1991,124-128
[5]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287-289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偏远山区 小学一年级新生 良好习惯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71-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义务教育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事实也证明:一个人在儿童阶段养成良好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并终身受益。然而,一年级新生入校时习惯差仍是摆在偏远山区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导致我校小学一年级新生入校习惯差的原因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任你在上面写上什么或把它塑造成什么。
从我校所处的区位看,距县城58公里,距镇中心9公里;从我校学生民族构成看,少数民族学生约占30%;从我校学生家庭常住人员组成看,约95%的家庭属“老少”组合;从本村幼儿教师和学前教师的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上教师人数占全体教师人数的比例为97%;从本村幼儿教师和学前教师的学历层次看,中专学历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比例为53%;从本村幼儿教师和学前教师的专业构成看,无专门从事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教师。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校小学一年级新生入校习惯差的关键所在:居住地不仅是“县角落”也是“乡角落”、交通是 “断头路”、经济欠开发等原因导致村民家庭贫困,年轻的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丢下孩子外出打工,孩子从断奶开始,就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文盲或半文盲的老人,将传统的习俗,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给孩子,再加上老人的溺爱,孩子养成了娇气、懒散和不讲卫生等不良习性;零星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各家各户,让政府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普惠到每一个儿童,偶有孩子接受幼儿和学前教育,又因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师的施教能力受限而流于形式,不能改变孩子无礼貌、自私和独处的不良习性。
二、我校小学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的措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一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做人、做事和学习等习惯,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起着关键作用。
(一)注重校本教研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生长在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和不同时间段的新生,其个体特质表现又有所不同。我校校长特别重视小学一年级新生的教学管理,每年的六月份就着手一年级班主任的遴用工作,再由班主任牵头组建教研团队,制定相应的教研计划,然后安排团队成员暑期外出交流和培训,开学前一周全校集中,在广泛征询全校教师和家长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XX年度龙场小学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大纲》。
(二)分解习惯项目
乌申斯基在《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说:“起先应当让孩子习惯于服从2~3项容易达到的要求,别因要求太多和难度太大而限制他的独立性。”一年级新生入学时虽然有很多坏习惯需要纠正,但本着轻、重、缓、急的基本思路和教学经验,我校列出小学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的主要项目及细化指标如下:
洗马镇龙场小学新生良好习惯教育主要项目
(三)树立榜样效应
洛克指出:人类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染于青则青,染于黄则黄的;伴侣的影响比一切教训、规则和教导都大。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在教学中,我校一方面以《龙场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为依据考核教师,树立榜样教师;另一方面每周在学生中评选“礼貌之星”、“文明之星”、“友好之星”、“卫生之星”、“诚实之星”、“勤俭之星”、“安全之星”、“三好之星”、“四美之星”、“五讲之星”及“优秀小组”等典型。
(四)注重实战训练
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我校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采取“看一看”、“比一比”、“赶一赶”的游戏形式;地点是流动的,有时在多媒体教室、有时在校园、有时在集镇、有时在村庄、有时在田间……。
(五)密切家校联动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新生报名时,我校一方面要求新生家庭指定联络人,另一方面对联络人进行家校联动相关事项培训。利用新学期头四周联络人送、接学生的机会,当着学生的面,班主任将学生头天在校的表现告知联络人,联络人将学生在家的变化向班主任反馈。
三、结束语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年级新生良好习惯教育是一项繁琐又富于挑战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教师履行职责、更新观念、方法得当和持之以恒,一定能教育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育;儿童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之问”近年来备受关注,它的实质是质问“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只会死解题、解死题,而数学意识、应用能力、创新本领十分匮乏。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征是求异。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给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解决办法。现在的小学生确实越来越会解题,但只会依葫芦画瓢式地照搬,或是用代数式程序化地套用,变通而独特的思维活动鲜有呈现。我国近两次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创造力”写入课程标准,各小学的课表上也出现了“思维训练”一课,然而实施情况却令人担忧。
海门市实验小学从十年前就开始关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承蒙李老师的厚爱,2007年,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子课题“情境化儿童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的操作范型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了情境化儿童数学学习的相关经验,提炼了与情境化数学学习相对应的三种教学设计操作范型,于2011年5月结题。这次课题研究的成功让我们获得了开展学科情境教育的丰富的经验,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围绕数学情境教育的研究再出发,承担了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数学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研究任务。同时,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学情境课程与儿童创造力的实践研究”,已立项开题。这次我们将视角从数学情境教育引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学科情境教育,让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更独特、更流畅、更精致,冒险性、挑战性等创造性人格得到激发与培养。
二、实验研究
2013年9月,选取了小学一、三、五年级各1个实验班和1个对照班,分别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和《威廉姆斯创造倾向测验》测量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基础,再通过个别访谈,观察、研究儿童的创造力培养的起点。2013年9月~2014年4月,对照班不进行干预,按照常规上课;实验班则实施数学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和数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创造力培养,以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以及学业水平。
以下是实验班的一些做法:
1.课堂情境浸润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课堂情境教学的三种范式:以大情境统领整堂课、以小情境突破重难点,以变化的情境引发思维。针对不同数学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创设合适的情境,其目的在于培养和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1:“以大情境贯穿全课”范式
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本课内容主要是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执教老师就将例题和练习整合在了一个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多个情境问题的探究,不断辨析,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
大情境:夜晚的海面上,一艘探险号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大海中如何确定位置、如何寻找目的地、如何探险的问题。
情境问题一:海面上两座灯塔分别在轮船的什么位置?学生围绕这个情境问题,首先回忆了八个旧的方位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共同认识了四个新的方位知识。然后从方向探究到角度,再到距离,依次研究了准确确定物置的几个要素。从易到难、以学顺教,在情境中学习,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情境问题二:“绿叶岛在轮船的南偏东40°方向6千米处。”根据条件寻找目的地绿叶岛。学生在利用刚掌握的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的知识来尝试画图,交流提炼画图方法。学生在这一情境问题中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反思交流。
情境问题三:探险任务――根据图中信息描述宝盒1、2、3的精确位置,再根据提示找到宝盒4和宝盒5。这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能力。如何准确地描述宝盒1、2、3的位置,如何根据提示找宝盒4和宝盒5,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方向(角度)和距离这两个要素来准确地定位。
情境问题四:(1)认识雷达扫描图,并思考“飞机怎样飞和机场的方向角度不变?飞机怎样飞和机场的距离不变?”这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方向角度相同飞出的是一条线,距离不变飞出的是一个圆弧。(2)寻找宝盒6。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的是“观测点”。
情境问题五:这样的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军事上、航海上、导航仪上都会见到,并解决真实地图中的两个城市的位置确定。进一步将探究扩大,首先要独立找到观测点,然后才能用方向(角度)和距离来确定相互的位置。
一节课就是一个连贯的外在问题情境,所有的知识和练习都是在一个情境中展开,大问题套着小问题,每一个情境问题都是富有挑战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究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展开探究、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这样的一连串的情境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锁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探究坚持到底。问题情境为我们创设了一个富有张力的思维场――问题是有价值的,思考是深入的,交流是主动的。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觉数学并不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多么富有挑战性啊。学生学起来劲头十足!我以为,情境的创设不在于繁杂,而在于巧,在于是否能激疑启思,我们追求简约,并提倡将知识融于情境中,让学生能保持比较持久的思维状态。
2.主题性数学情境活动
结合数学知识,设定一个主题,让儿童在角色扮演、情境再现、过程模拟等过程中,自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索规律、解释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三年级有数学故事比赛,如《卖鸡蛋》《零王国》等;五年级有数学情景剧表演,如《森林慈善会》《小数点奇遇记》等;另有:魔方达人挑战赛、数学文化节节徽设计比赛、数字画比赛、数学漫画比赛等。
3.野外数学情境实践
受李吉林老师情境课程研究的影响,把常态数学课搬到野外,在亲近大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大自然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事物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儿童器官,这种开放式的信息储存为儿童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1]
比如:低年级《校园里的“数”》《东南西北在心中》;中年级《张謇故居一日游――测测影长》《手拉手,量量1公顷》;高年级《常州一日游――旅游中的数学问题》《邮局见闻――有趣的编码问题》等。
4.家庭数学情境活动
以游戏、竞赛、实验等为主要情境形式,以亲子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孩子在与父母的合作学习中一起探索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有《同玩数学口算卡片》,三年级有《测测球在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五年级有《负数大播报》。
我们开展小学数学情境教育,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生活”为源泉。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学生才感兴趣,才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从中得到自觉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提高。
二是以“活动”为途径。儿童是天生的活动者、学习者、创造者,儿童的学习应以活动、游戏为主。数学情境教育要创设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情境,让儿童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习得能力、发展创造力。
三是以“思维”为核心。数学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应具有鲜明的探究特点。不仅要让儿童在情境中感受数学,获得理解运算的规则,而且要让儿童在一种非常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探究数学。以促进儿童的积极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四是以“文化”为土壤。数学文化是整个人类知识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创设数学教育情境时,应把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和探究精神融为一体。让孩子体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生动一幕,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数学家创造数学知识时的艰辛与伟大,从而产生创造的热情。
三、数据分析
2014年5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测验,测试采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A)和《威廉姆斯创造倾向测验》;对语文、数学的学业水平进行了常态抽测。采用SPSS13.0对前测、中测进行了统计分析。(本实验报告中所有的数据统计分析均由南通大学的王柳生副教授带领他的研究生完成。)因篇幅有限,以下仅对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数据作呈现和分析。
1.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11.77)的独创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9.64),五年级(M=12.54)的独创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9.64)。
2.创造性思维的标题抽象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其中实验组都显著高于控制组。
3.创造性思维的沉思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6.86)的沉思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5.33),五年级(M=7.13)的沉思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5.33)。
4.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31.14)的流畅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25.39),五年级(M=36.21)的流畅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25.39)。
5.创造性思维的精致性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5.38)的精致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 =4.96),五年级(M=5.84)的精致性显著高于一年级(M=4.96)。
6.创造性思维的总分
多元协方差分析显示,年级主效应显著,其中三年级(M=57.74)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一年级(M=46.82),五年级(M=64.77)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一年级(M=46.82),五年级(M=64.77)的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三年级(M=57.74)。
7.实验组创造性思维的性别比较
针对实验组,以创造性思维各分量表和总分的前测为协变量,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创造性思维各分量表和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协方差分析。流畅性、精致性、标题抽象性、沉思性这四个维度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流畅性评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独创性维度结果显示,女生高于男生,但不显著。创造性思维总分结果显示,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创造性思维总分显著高于男生。
四、实验结论
1.数学情境教育有利于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2]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训练才能具备。实验测试中,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沉思性和标题抽象性这三个维度正反映了一个人思维的发散性(求新性)和与众不同的想象力,流畅性和精致性这两个维度反映了一个人良好的综合性的思维品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数学情境教育得到不断训练和提高的。
在进行数学情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数学情境课堂氛围,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充分地想象,鼓励孩子敢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数学情境活动,如创意数字画、数字漫画大幻想、圆周率记忆大比拼、数独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训练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2.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们发现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带领儿童进入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使儿童潜能得到激发,灵感不断涌现。具备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教师更善于从全方位思考问题,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调整思路,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具备创造性思维特征的教师更善于从小事做起,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儿童的思维具有连贯性,并始终保持活跃的状态。因此,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通过培训和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优化自己的创造性人格。
3.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显著
实验中我们发现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显著,除独创性外的所有维度(流畅性、精致性、标题抽象性、沉思性),女生均比男生的数据高,这是一组有趣的数据。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年龄特点有关,女生相对男生发育得早,更成熟一些,所以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也就更高一些。在后续实验中,要对男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情境教育,针对性别设计不同的活动给予积极影响,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各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得到平衡和优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作业创作;巡回指导;干预;人本发展因素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检验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感的体验与宣泄、个性的施展与表达等,都要通过“学生作业”这一环节来体现。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低年级美术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自由体验,以游戏等多种方式,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活动中的乐趣,从而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了自信心。笔者面对“自信满满”的学生,对“五花八门”的美术作业进行系统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干预“学生作业”这一环节产生了许多困惑与感想,教师在关注学生自由发展与创作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地干预学生作业创作,恰到好处地发挥“我的作品我做主”在课堂上的作用呢?
一、干预——“互动互惠”,我的作品我做主
让我们先来看三个比较典型的美术课堂教学片段:
镜头一:
1.“问题作品”谁做主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雪》,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下雪时的场景,学生对雪的回忆很感兴趣,于是争先恐后地回答:几个小伙伴一起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滚雪球,还有的溜冰、拍照……教师利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刻,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表演打雪仗、溜冰等动作,一年级的孩子一下子被游戏所吸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一片。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书中作品。为什么
师:你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生:第二幅。因为它画的颜色漂亮……
师:看了书中的作品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画下雪时的场
景呢?我们来画一画下雪时的热闹场景,记住“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话,自己的作品自己来做主!”
于是,有的开始绘画,有的皱起眉头,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东张西望……
(本次学生作业创作阶段,教师没有过多干预学生创作,只是在巡回指导环节中,一直提醒那些“东张西望、无所事事”的学生,同时也肯定了创作较好的、绘画认真的学生。)
课堂作业出现了较大差异。学生利用了幼儿园学过的简笔画的形式来表现雪人,连人物的表现也是“棒棒糖”造型,这同时也是班级里的普遍现象。放任自流的课堂作业创作……都成为本课“结果”的导火索。
镜头二:
2.我的作品“师”做主
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下雪时的场景,小朋友们会在雪地里干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滚雪球,还有的溜冰……教师利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刻,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表演打雪仗、溜冰等动作,其他学生也可以模仿。一年级的孩子一下子被游戏所吸引。
沸腾雀跃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画得非常认真,面对一幅幅“漂亮近乎完整”的作业,笔者皱起了眉头。貌似完整的作品全部出自对老师示范的效仿,教师无形中的示范干预,使学生作品毫无生命可言。创作之前,师生交流环节中孩子们不是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吗?问题出在哪里?孩子的作品,谁在“做主”?
镜头三:
3.教师引导“我”做主
同样的一节课,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下雪时的场景,仍然利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时刻,让几个学生上讲台表演打雪仗、溜冰等动作,一年级的孩子无形中已被游戏所吸引。紧接着,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仔细分解打雪仗、溜冰、堆雪人等各个动态姿势,教师只是用绘画的方法简单示范了几个人物动态,再请几位学生上讲台添加人物背景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优秀作品。作业要求也没有发生变化:用画笔来记录下雪天的场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不同的是,学生进行课堂创作时,教师提供给学生很多人物动态、雪地背景等图片资料供学生参考。学生课堂作业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案例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上台表演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各种人物动态,相互沟通,共同分享体验,解决困难。正如马蒂斯曾讲过的:“‘看’在自身已是一种创造性的事业。”同时,学生课堂作业时,教师提供了许多绘画资料供学生欣赏,让学生从被动的、毫无头绪的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主动的接受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学生能否将新的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是接受学习变得有意义的关键。教师就是利用了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爱游戏、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等心理特点,将教材内容的静和动、玩和画结合起来,在教学上运用了很多直观的教学手段,如表演、作品实物等。
二、干预——“因人而异”,我的作品我做主
艺术创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定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美术作业创作也同样不存在标准答案。教师过多干预其中,规定怎么画对,怎么画不对,不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低年级学生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同成人不一样,他们表现在画面中的形、色、空间,有其独特的创造。同时,每个孩子根据个人感受,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当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能力的确存在差异,有的儿童绘画能力达不到该年龄段应具有的水平,有的则超越了该年龄段具有的水平。我们认为“难看”的作品,小作者们也能够自信满满地讲述画中的故事,原来他们的作品也是充满感情的作品啊。这些孩子用手边任意的工具,将所感所想画在了作业本上,里面承载了他们内心的重要信息,这些不起眼的作品向我们传达了他们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他们思想王国里的种种现象。这些画被老师当作交流的手段,架起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发现孩子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真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到干预“因人而异”,体现“我的作品我做主”的真正意义。
在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喜爱的各种形式进行创作,这并没什么不好,老师应该以此为荣!只要教师合理地“干预”其中,正确诱导,美——就躲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只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体验、去储存更多的审美意识,形成自我审美取向,才有机会表现美、创造美,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我的作品我做主”。
总之,要想拥有一个更充实、更有效的美术课堂,要想学生在课堂中大声呼喊“我的作品我做主”,就不能忽视“学生课堂作业”这一重要环节。只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就一定会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0.
[2]李永正.小学美术专题案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杨景芝.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篇7
作者简介:张旭东,肇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湛江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张世晶,肇庆学院文学院教师。(广东肇庆/526061)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提高青年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项目编号DBA100196)的阶段成果。
摘 要:为了探讨广东高职生的挫折应对方式现状,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应对方式问卷》对广东15所高职院校的153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1)广东高职生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挫折应对方式,对调整心态等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较为频繁,而对推诿等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相对较少;(2)广东高职生挫折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在性别、年级、出生类型变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广东;高职生;应对方式;现状
一、引言
随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关注高职生的挫折应对方式。应对方式,亦称应付方式,可简单的理解为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与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有时又可称为应对策略或应付机制。准确地评定一个人的应对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行为在应激条件下的心理适应意义,并为有效的应对方式的识别、应对技巧的学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性干预指明方向。[1]应对方式分为三种不同风格的机制:心理调节机制、外部疏导机制和自我防御机制。从这一角度来说,应对方式是构成一个人在特定应激情境的应付形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时的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模式。它带有人格倾向,具有某些跨情景一致性的应对风格。挫折情境产生后,由于个体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导致挫折体验的强度不同。采用积极的应对风格能让个体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促使自己较好地摆脱挫折感带来的不良情绪,维护心理健康。[2]高职生处在一个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对高职生挫折应对方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地区15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涵盖了文、理、工、农、医等学科专业,被试的户籍所在地遍布全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发问卷19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9份,有效回收率为80.16%。研究对象分布情况如下:男生731人,女生808人;独生子女180人,非独生子女1359人;大一学生685人,大二学生502人,大三学生352人。
(二)研究工具
《应对方式问卷》共有71道题目,包括3个维度13个因子,分别是:心理调节机制,由转换视角、调节情绪、调整心态和总结经验4个因子构成,主要反映了高职生在遭遇挫折感时所采用的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措施;外部疏导机制由转移、宣泄、倾诉3个因子构成,是高职生在面临心理压力时通过将注意力转向外部,借助外部手段减少压力的行为方式的反映;自我防御机制由压抑、推诿、否认、合理化、幻想、退缩6个因子构成,主要反映了高职生在面临压力时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适应方式。本问卷Cronbachα系数在0.610-0.910之间,复测信度系数在0.469~0.729之间。问卷采用Likert 式5点记分的方法,1表示从不如此,5表示总是如此,得分越高说明使用的应对方式越积极。[3]
(三)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施测,所得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结果
(一)广东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现状
对广东高职生应对方式现状从整体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结果如表1所示。广东高职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调整心态等积极应对方式使用最为频繁,而推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使用相对较少。
(二)广东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表2数据显示,高职女生在所有应对方式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一年级高职生仅在调节情绪的因子上得分高于三年级,在其余各因子上的得分均低于二、三年级;三年级高职生比二年级高职生更多采用压抑等消极的应对方式;独生子女各因子(情绪调节除外)的得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
将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平均得分作为因变量(共13个变量),以性别、年级、出生类型作为自变量,进行2×3×2的多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1、3-2数据说明:(1)在性别变量上,倾诉、推诿、总结经验、调节情绪主效应显著;(2)在年级变量上,宣泄、转移、退缩主效应显著;(3)在出生类型变量上,宣泄、转移、推诿、幻想主效应显著;(4)性别与年级,在宣泄、转移、合理化、调节情绪、转换视角、调整心态上交互效应显著;(5)性别与出生类型,在宣泄、转移、合理化、调节情绪、转换视角、调整心态上交互效应显著;(6)年级与出生类型,在压抑上存在交互效应;(7)性别、年级和出生类型,在否认、幻想、转换视角、调节情绪、合理化上的交互效应显著。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年级广东高职生的宣泄、转移、退缩三个因子存在怎样的具体差异,对年级变量进行多重范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
结果表明,大一高职生较大二、大三高职生较少采用宣泄、转移、退缩等应对方式,且达到显著水平,大二与大三高职生则差异不显著。
四、讨论
(一)广东高职生应对方式现状
从应对方式的均值总体来看,广东高职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调整心态等积极应对方式使用最为频繁,而推诿等消极应对方式使用相对较少。有研究发现, 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想努力完善自己并渴望获得成功。因而高职生也和其他同龄普通大学生一样,有着追求成功的心态和动力,这种心态和动力影响着高职生在面对挫折时更主动地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4]这一结果与陈启山、温忠麟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相同结果的出现可能与应对的效果有关,因为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调适挫折感、缓解心理压力,也有利于保持个体身心健康。这一结果也说明多数高职生能够理智地接受现实,分析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直接行动,进而积极主动地应对困境 。[6]
(二)广东高职生应对方式的性别特点
从总体来看,广东高职女生在所有应对方式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高职女生更多的采用求助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烦恼。这一结果与吕薇、英玉生的调查结果一致。[7]广东高职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倾诉、推诿、调节情绪和总结经验,可能与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对于两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有关。传统的男性角色将男性的特点界定为自立、自信、果断, 所以在面对压力时,男性不会轻易接受并表达出自己的软弱、不自信和恐惧;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也赋予男性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担,因而在面对挫折时很少出现推诿的现象。广东高职女生比男生也更倾向于总结经验和调节情绪,这与李伟等人的研究一致。[8]可能是因为高职男生在面对压力时,未能找到适合的宣泄途径,加上自身的能力所限,因而行为上处于被动状态。该结果提示高职院校的教师、心理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关注男生在面对压力时的表现,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从而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应对外界事物。
(三)广东高职生应对方式的年级特点
在年级变量上,宣泄、转移、退缩主效应显著,一年级广东高职生与二、三年级高职生分别存在显著的差异。一年级广东高职生比其他两个年级高职生较少采用宣泄、转移等外部疏导机制和退缩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可能是因为一年级的高职生刚进入校园,他们对大学校园的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 经历的挫折事件较少。与大二、大三学生相比,大一学生的主要压力是适应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就业压力对它们来说还是比较遥远的,而大二、大三学生因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不能很好地把握自我和正视现实,因而采用了消极的应对方式和宣泄、转移等外部疏导机制。这与韦有华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
(四)广东高职生应对方式的出生类型特点
在出生类型变量上,宣泄、转移、幻想、推诿主效应显著。广东独生子女高职生比非独生子女高职生更多采用宣泄、转移等外部疏导机制和幻想、推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得天独厚,他们习惯了成为全家人的中心,习惯了接受家人及时的、有效的无条件的帮助。因而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经常会显得束手无策,如此他们就有可能更多地采用宣泄、转移等外部疏导机制。因为习惯于接受他人帮助,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期待着他人给予帮助,因而幻想因子的得分也更高。因为独生子女很多时候都处在被呵护的状态,他们需要承担的事情较少,长此以往,他们就很容易形成不喜欢也不愿意负责的态度,他们使用推诿的应对方式也相对比较多。非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给予他们更多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在困难面前也能相对保持稳定,因而能更积极地应对挫折。因此,应对困境时, 非独生子女高职生会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五)性别、年级、出生类型各交互作用对广东高职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特点
不同年级和出生类型广东高职生在压抑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出生类型的高职生在否认、幻想、转换视角、调节情绪、合理化上,不同性别和出生类型在宣泄、转移、合理化、调节情绪、转换视角、调整心态上,不同性别与年级在宣泄、转移、合理化、调节情绪、转换视角、调整心态上的交互作用对应对挫折的方式产生了极显著的影响。这就提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密切留意和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出生类型的高职生在面对挫折时的表现,从而及时对需要帮助的高职生给予辅导和帮助,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五、结论
广东高职生的应对方式较为积极,调整心态等积极应对方式使用较为频繁,而推诿等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相对较少。在每种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上,广东高职生在性别、年级、出生类型变量上存在着以下差异:第一,高职女生使用倾诉、推诿、调节情绪、总结经验的频率显著高于高职男生;第二,大一高职生使用宣泄、转移、退缩的频率显著低于大二、大三高职生;第三,独生子女高职生在应对方式各因子上的得分普遍低于非独生子女高职生;第四,广东高职生的性别、年级和出生类型在否认、幻想、转换视角、调节情绪、合理化等因素上的交互效应显著。
六、建议
(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切实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高职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帮助他们优化心理素质,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使得他们在活动中增强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抗挫折心理能力。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为高职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传授自我调适方法,使他们在遭受挫折时能够找到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培养积极的应对能力
根据本研究结果,应对方式中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外部疏导能力会对高职生的挫折感产生影响。所以,要减少高职生挫折感的产生,就要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外部疏导能力;让他们在挫折面前筑起坚固的心理防线,能够自我调节不良心理状态,不在挫折中消沉,而在挫折中成长。由于应对方式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应激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时间、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引导。
(三)传授有效的应对方式
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挫折的双重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应对态度,从逆境和低潮中奋起,启动智慧潜能,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取得最后的成功;引导高职生以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目光有选择地了解社会生活,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引导高职生学会转换视角,当一种动机经一再努力尝试仍无法成功,达不到预定目标时,个体需要调整目标,变换策略,使目标与自己现有的条件差距小一些,经过努力能实现,这样会减少挫折情境和挫折感的产生。[10]
(四)建构完善的辅导体系
进一步完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队伍,向教职员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高职生心理健康协会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出生类型的高职生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如对高职新生要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方面的教育,对二年级高职生要关心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对三年级高职生加强对未来职业适应方面的教育。 [11]
参考文献:
[1] 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J].心理学报,2002,34(6):643-650.
[2] 张旭东.大学生生命智慧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探讨[J].心理科学,2008(3):725-728.
[3] 张旭东.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及调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6-89.
[4] 刘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调适[J].北方经贸,2004(1):70-72.
[5] 陈启山,温忠麟. 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2): 92-96.
[6] 吕薇,英玉生.高职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8):87-90.
[7] 吕薇,英玉生.女性高职生比男性高职生更多使用求助的应对方式[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3):3.
[8] 李伟,淘沙.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和教育,2002(3):68-73.
[9] 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1):67-74.
篇8
年级组长,大家称它为“分校校长”,我深知,这不是说它的权利,而在于职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校年级组长工作总结2021,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年级组长相关内容推荐
年级组长工作评价五篇
年级组长工作鉴定五篇
年级组长学期工作总结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年级组长工作自我鉴定五篇
学校年级组长工作总结1不知不觉,在年级组组长这个新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一个学期了,本着总结过去的经验,开展好未来的工作的原则,对于年级组工作,简要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进展情况
本学期是第一次接触到年级组的管理工作,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年级组的各项工作开展也还算顺利,能够按照计划完成各项工作,对于在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处理,避免其扩大化,恶劣化。
二、主要成绩
初次接触该项工作,也没法于过去的成绩作比较,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对于本学期的工作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期初组织全年级教师开展过一次工作部署会议,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了简要安排。
2.组织全年级教师进行过三次学生的学情分析会,听取各教师对每个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处理。
3.组织学生开展过三次质量分析会,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相关的表彰,同时也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整改要求。
4.查阅教师对学生的批阅情况共计72次,平均每位教师被查阅6次,并对对每位教师在批阅作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建议。
5.全年级教师参加网络培训、外出培训以及校内培训数十次,涵盖培训、省级培训、市级培训、县级培训以及校级培训。
6.有2人参加过校内课赛并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校外课赛1人次且获奖,公开课示范课数十次,每位教师至少1次。
7.听评课活动,本年级各教师均能按照其所在教研组的要求参与,共计100余节次。
三、经验及体会
古语有言,万事开头难!是啊,对于第一次接手年级组负责人一职的我,什么都是未知的,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除了这一职务,身上还兼着班主任、教研组、教育教学等工作,自然,全力以赴已经是不可能了,庆幸的是,作为全校教师最多的年级组,各教师对我的工作非常信任并且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因此也没有出现猝不及防的紧急事情。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够按照预期有序的进行并完美收关。
人与人相处,其实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工作也如此,将心比心,感谢本组教师在我的工作中给予我的大力支持。
四、存在问题
一是控辍保学工作有待加强,本年级开学初报道学生人数为_4人,目前已流失1人,尽管保学率达到了99.43%,以高于两基要求,但只要还没有达到100%,就还有努力的空间。
二是学生学习成绩提升速度缓慢,尽管在学习方面,全年级每次测试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提升速度较慢,仍需继续努力。
三是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形成惯性。虽然在行为习惯上,全年级的学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没有形成惯性,容易反弹,需要老师不断的提及巩固。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一,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努力做到保学率达到100%。
第二,继续与家长保持沟通联系,与学校齐抓共管全年级学生。
第三,继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强化知识是改变命运的理念。
第四,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
第五,继续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
第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
管理能力。
第七,不定期组织年级教师开会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年级组长工作总结2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年级组长这个工作好似“夹心饼干”,上压下挤真得有点心理承受能力才行。工作这么多年,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年级组长应该宽容大度,让大家团结合作,同心协力,十分重要。
一、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替别人着想
换位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别人。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待人。每当同事间发生矛盾,我总是心平气和地给她们分析原因,启发她们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将矛盾平息。另外我们级部今年来了几位新教师,由于刚来到一个新环境,她们有些慌乱,不适应。我总是能体会她们的心情,耐心地指导她们,使她们能很快地适应这里新的工作环境。在这次幼儿园开展的“人人一堂好课”活动中。上课前,她们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她们主动要求试上课,我总是耐心地听完她们每一次试上课并和她们一起分析修改教案。由于她们的认真钻研和我的耐心指导,几位老师的课堂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并获得了同事、领导的一致好评,从而也进一步增强了她们溶入我们这个集体的信心。
二、把同事当“领导”多征求并听取她们的意见
虽然年级组长是一组之长,但我们不是以一种领导的姿态自居。碰到问题我主动向同班各位老师征询意见,如:在开展家园亲子活动时,我便和教师一起商量,搞怎样的活动比较好,最后在大多数教师的建议下,我们开展了“让家长带废旧材料来园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并利用制作的玩具开展亲子体育游戏。由于是老师共同协商的统一意见,集中后大家一致觉得可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们也能十分投入地去搞,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三、真诚待人,把同事当朋友
平时同事有困难时,我便主动去帮助她们,同事在工作上、生活上受挫时总是主动为她们分忧。如:有同事请假了,另外一个老师一个人,我总是主动帮忙做些保育工作。有的同事在生活上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当她们向我倾诉时,我总是耐心地开导她们。有的同事在教学上遇到了困难向我求助时,我总是真诚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她们。作为一班之长,我总是用真诚之心去对待每一位老师,真诚地赞扬同组老师,对她们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当面指出并主动帮助其改正。用真诚无私去感动同事,让别人感到我的诚意,从不居高临下地指责。
作为年级组长,我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别人信服自己。多看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营造团结宽松的班组氛围,让大家觉得在这个班组里,心情愉快干劲十足。确实团结就是力量。
学校年级组长工作总结3这又是不平凡的一个学期。毕业班工作的责任重大、千头万绪,6个班级更换了新班主任,又有一批新的学生转入,毕业班可能出现的两极分化、师生矛盾等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的同时也给本年级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可感到欣慰的事是虽然本年级部加入了较多熟悉的新面孔。可教师们人人顾全大局、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工作中资源共享,遇到问题群策群力、出谋划策,圆满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作为部长,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本年级组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要感谢本级部每一位教师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面临着毕业班的挑战,工作中时刻有如履薄冰之感,唯有不断践行为广大师生服务到底的诺言才能求得内心的充实。
1、继续强化行为习惯教育,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得以保持。
一是严格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从点滴做起,规范学生文明行为,真正做到卫生工作有序,早读自觉到位,自习安静认真,课堂秩序良好,形成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氛围。
二是分析学情,查漏补缺,纠偏抓差。及时召开学情分析会、经验交流会、成绩研讨会。根据不同学生层次,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是在__组长和各班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学生着装发型文明习惯等专项,有效抵制了校外不良风气的侵蚀。
四是十分重视寝室管理。没有都要进行突击检查,对寝室违禁物品和违纪行为进行检查,对同学们的生活进行关心和指导。
五是开好家长会,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做好孩子教育工作。
2、继续保持一个团结协作的团体,努力打造和谐年级。
经常和教师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思想上一致,心灵上沟通。这一年,虽然中途出现了6位班主任因工作调动而进行调整,各班级教师均有所变动的不利局面,但在级部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和付出下,每个班都有以班主任为核心,研究学生、分析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全体教师精诚团结,圆满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
3、继续抓好纪要、简报两大抓手。
每周四的纪要和每周五的简报已经成为我级部一项传统,本学期工作我拟写级部工作纪要_期,在__组长的协助下完成级部工作简报18期,为我级部有效有序开展工作,并向学生、家长、社会进行展示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4、努力创新,为师生谋福利求发展。
__届级部工作教师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学生学习刻苦、实干。在能否真正体现服务者的定位,践行级部工作承诺,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级部不断创新。不定期召开班主任座谈会,交流交流工作困难外,每天到教师办公室进行面对面交流。暑期组织班主任外出游玩,虽然是大家自发自费,但活动中更进一步拉近了距离。新学期开始后,努力争取为年级前200名学生发放物质奖励,虽然物品微薄,但更加激励了进取向上的学风。
5、做好党支部建设工作。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制定支部活动计划,认真安排组织支部的组织生活,较好完成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
总结本学期各项工作,四位年级组长、二十位班主任、五十五位教师都能为着__年夏天共同的目标不断奋斗。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付出辛劳,__届级部一定能够创造辉煌,因为这三年,我们始终在坚持!
学校年级组长工作总结4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是连接学校上下级之间的一条纽带,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今天,利用这个“述职”的机会,我愿意和大家做一次真诚的交流。
一、工作经历
我于年6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一中工作。
我曾担任过班主任、英语备课组长、__年冬季高三年级副组长、__年冬季高三年级组长兼政教处副主任。
二、工作情况
1.年级组工作
(1)配合校领导、党政办、教导处、政教处、团委开展工作,包括卫生大扫除、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各种会议、检查等。
(2)坚持早操从不迟到、缺勤。坚持早晚办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组里设立举报电话。我们组长可通过学生打电话或发短信来发现问题,如打架、抽烟、过生日、破坏公物等。
(4)课间操,我们提倡班主任走教学楼道去操场,方便班主任发现问题,能及时的解决。
(5)执行冬季作息时间以后,取消晨锻炼。为了能让学生按时到班,我们利用每天值班人员在6:50准时进班查缺勤人数和班长记缺勤对应学生的名单,并下早自习后交班主任相结合的方法,然后班主任对缺勤学生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这样既避免了有些学生在宿舍或家里偷懒而不到班的情况,也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按时到班学习。
(6)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月考。及时召开教师的试卷分析会、优秀及进步学生表彰会、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差距大的学科和班主任,及时组织好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碰头会议,大家一起来分析原因,找到对策。
(7)每次考试前后的安排,包括监考表、学生的考号、座号和门牌,成绩分析表等。认真组织好每一次月考。及时召开教师的试卷分析会、优秀及进步学生动员会、不同层次的学生座谈会。及时组织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碰头会议,大家一起来分析原因,找到对策。
(8)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倡导集体备课,学科教研,向每节课要质量,狠抓教学过程“五关”:即备课关、上课关、作业关、考试关、质量关。确保年级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9)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从班级形象入手规范学生仪容仪表,细化到男女生的头发,集体活动队列要求,放学后路上的仪表等。
(10)抓好班主任工作。每周班主任碰一次头,对上周工作进行小结,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下一周工作进行布置。面对存在的问题,班主任们共同探讨班级管理方法。他们逐渐成长起来,工作各具特色。
(11)负责请假老师的调课和调自习。这个工作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基本上每天要做而且随时要做。
(12)周六日补课表的安排。我本着尽量做到公平、公证、合理。
(13)自习表、值班表的公平合理的编排。我本着尽量做到公平、公证、合理。
(_)开学初年级组的工作计划和学期末年级组的工作总结。
(_)主持每周年级组例会,布置工作和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_)年级资料的发放工作。保证按时的把资料发放到学生的手中。
(_)负责本年级每月教师津贴的汇总和解说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学校的津贴标准,按时准确的将津贴按月发放。
(18)为了让学生在周三下午最后一节课能有效地利用起来,而且对近一周所学知识的巩固,安排各科轮流考试,时间45分钟。由备课组长指定专人精心制作试卷。由班长、学习委员和课代表共同组织本班学生考试,考试结束后将试卷交回老师,老师要阅卷并抽时间讲解。
2.教学工作------抓好教学,提高教学成绩
我虽然事多,繁忙,但坚持上好课,不耽误教学,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本人现担任高一两个班的英语课教学工作,我始终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予热情帮助。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感受到的。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鼓励他们谈自己的想法,尽量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交流的习惯。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尽到教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其客观规律,正确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我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
在工作学习中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正视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英语实行新教材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巩固练习,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教材教学内容在加工,扬新教材之长,避其由于新而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等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效果,进行针对性地施教,如何进一步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习惯,是我常常思考和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知识形成和获得的过程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育和年级工作中,认真组织学生各次学习能力诊断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试,及时进行反馈和各种表彰,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上进心,做好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一年来,在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一个团结、和谐、向上的集体。大家在合作的前提下勤奋工作,甘于奉献。都能顾全大局,服从领导分配,积极为年级组工作献计献策。老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新教师的带头人;年轻老师谦虚好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成长。我们这个年级组,可以说是最和谐最团结的年级组。我在其中,只是做好他们的服务工作。每当有老师来向我提出问题时,我都能耐心倾听,能当场答复的马上就去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并向上级反映情况,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三、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回顾我的工作,就个人而言,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但对照一个好管理者的标准来说,还相差甚远。当然,因为自己当年级组长经验不够丰富,本年级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愿在教师们的监督、关心、帮助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支持、理解和帮助,没有您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会偏离方向;感谢同事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如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会尽快改正,因为我们是同行者。我深深知道我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却是充实的;我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领导、老师、我、我们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这半年,我很忙碌但很充实,总结到此,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学校年级组长工作总结5弹指间一学期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让我感受最多的就是两个字:感谢!首先感谢学校给与的这个机会让我和老师们朝夕相处,感谢年级的所有学生对我工作的密切配合,最感谢的就是所有支持、关心、帮助我的领导老师和朋友们。正是有了大家的相互理解,通力合作,才有了今天初一年级的健康发展,才有了我今天的收获与体验。一学期来,初一年级全体教师高度的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时时感动着我。四位班主任,各显神通,各具特色,任课教师各负其责、各把一关,协调一致、密切配合,让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作为年级的带头人,高度的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
作为初一年级主任,我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为了让家长满意,学校放心,一学期来,我对工作从来不敢怠慢,率先垂范,经常超负荷工作,要求教师做到的,我首先做到,起早贪黑,早来晚走,作为一名年级带头人,只有身先士卒,才能有利于开展年级工作,才能赢得同志们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在我个人利益与学校工作相冲突时,我能从大局出发,正确取舍,宁愿牺牲个人利益,也要全力支持学校工作。这是我做好年级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出效益。
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力量就有了战斗力。一学期来,以班主任和各备课组长为核心,认真研究,精心策化,周密部署每项工作,经常性和教师交流、谈心,帮助老师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思想上一致,心灵上沟通,年级组的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使我的想法、安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每个班都有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主导群体,不断研究学生、分析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每个备课组又以备课组长为核心,通力协作,落实到位,全体教师精诚团结,一人有事,其他人都毫无怨言的顶上去,圆满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已成为我们组共同的心声,有了这样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不想进步都不可能。下面,我就把本学期初一年级的具体工作进行总结。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初一年级组是一个团结向上、快乐和谐、有凝聚力、有责任心的团队。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倡导快乐教育,追求幸福人生,以实际行动落实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从成就每一个孩子、满意每一位家长、发展每一个教师,提高每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出发,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开展工作。年轻教师有活力,有干劲,有创新。中年教师以身作则,一丝不苟。科任教师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经常与学生谈心,处理相关事宜,参与各项活动,可以说初一年级全体师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跻身到了学校发展的快车道。
年级管理 稳步推进
年级组是学校的一个基层团体,为确保整个年级正常、高效运转。我们利用多种渠道、不同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协调组内的工作及具体的落实措施,每周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教育和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使组内形成和谐、愉快、合作的工作作风。
针对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习上处于突变期、发育上进入青春期、心理上处于关键期、危险期的特点,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创设适合青春期学生发展的教育。帮助学生迈好青春第一步。常规管理抓落实、求突破,特色工作抓创新、求成效,系列活动搭平台、展风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参与性。年级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围绕秩序工程和现代人素质工程,以小班化管理为特色,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群体作用,科任教师、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及时分析年级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各班所存在的问题,共同协商处理学生中最棘手的事情。学生干部自主管理,参与监督检查,做到日反馈、周小结,月评比,文明班级、优秀集体蔚然成风。
活动,是产生体验的途径,也是过程。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培养习惯,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展。本学期,根据学部的要求,年级主要开展了以下各种活动,并将年级的建设思路融合到活动中,达到全年级的整体提升。开学初,年级为了打造和谐团队,丰富师生生活,组织了“团结就是力量”主题拔河比赛,让师生体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作用,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学期的工作和学习。我们抓住督导检查的契机,加强环境建设,让学生共同参与物化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环境建设中,不仅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在环境中受到教育。“进步就是优秀”“进步与快乐同在”、“书香四溢----读书的三种境界”“读书是人生的快乐”等文化长廊应用而生。
在“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中,设计了“我要自尊,我要尊人”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道歉;“我进步了”主题活动,让学生寻找自己的闪光点,通过“扬长”激发补短的内驱力。“推进校园文化,一展青春风采”主题辩论赛,展示了同学们的自信、顽强和幽默,他们的表现,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闪耀;我给班级命个名”活动中,各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的设计,让学生们根据本班的特点,提出彰显个性的设想,让班级的每个成员通过活动的过程增强凝聚力,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促进了班级实体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涌现出和谐共进的1班、优质和谐的2班、自主管理的3班、自主免检的4班,两周一次的周点评,针对性强、主题鲜明,全年级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指出存在的问题,形成班级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将年级的优势发挥到。
学生的和谐引发了教师间工作的和谐。为了进一步提高年级组的整体工作,也为了完成学校相应的任务,我们教师的发展通过各项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从以上活动中,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出师生间的和谐发展。
班级建设 彰显特色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年级工作的一个宿影,也是联系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的重要环节,加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重头戏,也是年级工作的重中之重。
初一2班班主任李利鸿老师,工作思路清晰、有条不紊,面对直升班的学生,以自主管理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对问题学生、学生干部的关注,采取责任到人的办法,使各项制度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并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期中考试后,采取目标管理法,从“我最崇拜的人”、“我最欣赏的名言”、“我的理想”、“我的优点”、“期末目标”、“我追赶的同学”
“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等方面入手。有学生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互助,更有学生自己的认真思考,目标力争合适、措施力争得当,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从努力走向成功,天道酬勤是他们班坚定不移的信念。
初一3班班主任王之波老师,情感丰富、尽职尽责,全身心扑在班级建设上,以优质和谐为目标,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对于学部和年级的每项活动都精心组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运动会上获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周周认真制作的家校联系单,成为老师、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善于发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家长能对学生一周的表现了 如指掌,充分利用周末时间和学生更好的交流。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三班全面发展,成效显著,各科成绩稳步攀升。
初一4班班主任徐会波老师,年轻有为,精于思考,以团结进步为治班目标,让学生在团结互助中体验求知和进步的快乐。以学校的文明礼仪活动为契机,开展在常规中实现文明的活动,以量化考核为标准,在班级卫生,学生仪表、作业检查、行为规范、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检查,保证了班级整体有序的局面,班级已形成学习小组,运用优帮低、好带中的方法,为转移学生青春期关注点,把学生引向良性发展的轨道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正视问题 改进工作
一、我们工作中的不足
1、本年级教师对学校的管理理念、管理办法还要进一步学习,还需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交流,加强沟通,共同积累经验。
2、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问题学生居多,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和父母关系不融洽,导致情绪、心理状况的不稳定。
有些家长与学校的配合还不默契,因此继续转化的工作仍然相当艰巨。
3、教师群体的建设还比较薄弱,需要作为年级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来抓。
4、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有时还较简单急躁,亟待改进,还需我们用心用智慧去工作,与学生、与家长的沟通,还有待强化。
二、我们的工作设想
1、尊敬师长、举止文明、注意仪容仪表是一个中学生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个年级乃至一个学校工作好坏的窗口,因此这个工作我们要经常抓、反复抓,把举止礼仪打造成我们年级的一个“品牌产品”,实现年级组的育人目标。
2、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本地学生的发展状况,给青春期的孩子一个成功的教育。
3、进一步深化秩序工程和现代人素质工程,广泛创设平台,让各类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更多学生在释放多余能量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进一步完善教师群体的例会制度,加大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5、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各位任课教师在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同时,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乐学。
6、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做好防止学生分化的工作。
篇9
关键词: 高一学生 心理特点 学习对策 适应期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信心满满跨入高中,都有要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如何让高一新生顺利度过数学“适应期”呢?下面我就对这一问题做分析、总结,希望能与同学们共勉。
一、了解高中数学的考试特点
首先我们要知道,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考试有许多截然不同之处。高中数学考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多一半是生疏的题目,是考生不能依赖模仿加以解决的问题。学生感到什么方法都学过,就是分不清什么时候该用哪一个。打个比方,老师不断地讲解谜语,分析它们的结构,特点,思路,猜法……作为一名学生,你把这一切都背下来,考试时依然没用。考试时,让你猜的一定是新编的谜语,考的是你的能力。
初中学生学数学,靠的是一个字:练!
高中学生学数学,靠的也是一个字:悟!
学好数学的核心就是悟,悟就是理解,为了理解就要看、做、想。看笔记,做作业后的反思,章节的总结,纠错找原因,整理复习资料,在课外读物中开阔眼界……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悟”。不但要与老师积极配合,还要自觉去“悟”,提高主动性,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好自己的短、中、长期的目标,坚持不懈地作出努力,才能取得期待的成功。
二、了解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对策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高中一年级是个转折点,同学们的抽象思维慢慢开始从经验型占主导向理论型占主导转变,并且将迅速进入理论型发展的关键期,这时同学们遇事开始有了“个人的见解”,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感觉自己“真正长大了”。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一个高中生三年的发展,不论是知识的获得,个性的陶冶,还是能力的提高,都遵循这个规律――“三年发展看高一,高一关键在一(上)”。这就是说,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所形成的心理态势、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和知识结构将会对高中三年的发展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高一(上)结束时所产生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有相当大的比例将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甚至大学以后,这一发现进一步加强了高一年级特别是高一上学期应该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这一认识。抓好这个关键期的教育和训练实在是太重要了,可是到底应该怎样抓呢?
1.正视“转折点”,引导学生自觉地实现“转轨”。
弄清高中数学的特点,激励他们要与时俱进,认真地学习、领悟数学学习的科学理念与以理论型抽象思维水平主导的数学学习方法,自觉地、尽快地按照“数学学习的基本结构”高质量地完成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转轨,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
2.珍惜宝贵的“关键期”,力争思维水平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期也是发展的最佳期,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抓好关键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否则“时过而后学,虽勤劳而难成”。这是因为人的各种器官和能力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地说,高一年级的数学内容中理论成分所占比重较大,这就为理论型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教育学生应当在每一次的理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教学的全过程(试验猜测论证分析例题应用)中,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力争做到独立解决问题,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探寻高一学生如何顺利度过数学“适应期”
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成绩的分化是必然的,如果新高一同学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有困难,应怎样顺利度过这个“适应期”呢?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弄清成绩落后的原因。
原因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提高。因此会有少部分新高一生一时无法适应。表现在上课都听懂,作业不会做;或即使做出来,老师批改后才知道有多处错误,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应对方法:要透彻理解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有时要反复思考、再三研究,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并在勤学的基础上好问。
原因二: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数学的不同要求所致。高中考试平均分一般要求在85-95分左右。如果一个班有50名学生,通常会有10个以下不及格,120分以上人数较少。有些同学和家长不了解这些情况,他们对初三时的成绩接近满分到高一开始时的拼及格这个落差感到不可思议,重点中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压力更大。
应对方法:看学生的成绩不能仅看分数值,关键要看在班级或年级的相对位置,同时还要看学生所在学校在全市所处的位置,综合考虑就会心理平衡,不必要的负担也就随之而去。
原因三: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内容多、进度快、题目难,课堂听懂作业却常常磕磕绊绊,由于各科信息量都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复习,前学后忘的现象就会比较严重。
应对方法:课堂上不仅要听懂,还要把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地记下来,课后最好把所学的内容消化后再做作业,不要一边做题一边看笔记或看公式。课后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
篇10
关键词:新生研讨课;教育技术学;大一新生;本科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1-0027-04
引言
从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计算机教育专业、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创建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开始,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年的正规高速发展。领域内培养的专门人才在我国历年的教育改革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教育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以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教育技术专门人才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线。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发展进程中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用人单位评价“电教系毕业的学生,技术不如计算机系,理论不如教育系”[1],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样样学,样样不精通”[2][3];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内容重复严重,一些章节内容浅显不够深入,造成学生厌学,学习缺乏动力,导致部分大一新生从入学就开始思考转专业等[4];对于这些评价,虽然从事专业研究与实践的教育技术人感觉难以接受,但是,却反映了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实际上,从专业诞生之日起,教育技术人就从未停止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改革,仔细分析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它们有些是专业内的问题,有些却是时代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的共性问题。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纲要》在第七章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五方面论述了高等教育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纲要》用更多篇幅突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两方面内容,揭示了高等教育应该将主要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998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了著名的《重振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简称博耶报告,提出了改革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十大建议,进而引发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运动。博耶报告中就新生研讨课程所提出的相关建议成为各高校实践新生研讨课的一股强大推动力[5]。
一年级,是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关键期。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探索,是从基础入手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6]。在博耶报告中,有两条涉及到了一年级的教学,这进一步说明了一年级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很多专家与学者,曾经在本科生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是否可以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一年级新生进行相关研究呢?为了更好地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结合博耶报告的相关及后续研究,以及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实践经验,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为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改革指出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一、新生研讨课的发展与特点
(一)新生研讨课的发展
新生研讨课的前身是19世纪后期的新生教育课程(freshman orientation course)。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帮助新生选课及适应全新的大学环境和学习方法,如课内外学习时间管理、做课堂笔记以及结交同伴和朋友,完成由中学向大学阶段的过渡[7]。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哈佛大学结合“小组研讨课”首创了“新生研讨课”,以强化大一新生的学术经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阶段的学术性特点,初步体验探知未知世界的乐趣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意识。在2011-2012秋季学期,哈佛学院共开设了85门新生研讨课,班级人数平均为14人。课程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更多的是跨学科领域。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和教师进行交流,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智力体验,养成大学生的批判和理性思维[8]。2003年以来,南卡莱罗纳大学的新生第一年经历与转换国家资源中心发起第六次(2003年10月)、第七次(2006年10月)、第八次(2009年10月)全美高校新生研讨课的调查。调查表明,目前,美国高校的新生研讨课主要有:拓展性、适应性研讨课,内容统一的学术研讨课,不同主题的学术研讨课,专业前或与学科相关的研讨课,学术技能研讨课以及混合型研讨课[9]。新生研讨课的涵盖内容与培养目标已经远远超出了课程发展初期的设计意图,在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目前,超过80%的美国高校都开设了新生研讨课[10]。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2003年首先开设新生研讨课,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新生创设一个与名师对话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探究为基础、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清华大学为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课程定位、课程专题、任课教师、选课学生、教学形式、考核方式、课程容量等方面都有明文规定,课程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肯定。此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也为一年级新生开设了研讨型课程,其目的主要在于探索研究型本科生教学体系,重点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也有不少其他高校在部分专业开展了类似课程,但是,大多为专业内部自发组织形成的,缺乏高校内部的整体性控制[11][12]。
(二)新生研讨课的特点
依据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和我国的发展及实践,新生研讨课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1.名师负责
新生研讨课的负责教师一般都是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教授。如: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的负责教师就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引进人才”、院长、系主任等代表学校高水准教师队伍的学者教授。这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学者们,在一年级新生面前展露了自己的才华,为新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拉近了学生与教授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2.课程内容新颖
新生研讨课的设置,尽量考虑到了人的因素,每门研讨课的设置都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兴趣。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设置课程内容,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学生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预备知识和准备,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可以选修。课程内容既可以是学科前沿,也可以是没有定论的理论知识探讨。
3.班容量小,教学方式灵活
国内外的新生研讨课,都采用小班形式,并且对课程参与人数的上限做出限制,课程人数一般都维持在20人以下甚至更少。如:哈佛大学就严格限制参与新生研讨课的人数在12人以下。采用小班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亲密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生生、师生的充分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灵活,新生研讨课是在一定主题指引下进行的学习,是主题型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型、研究型学习。在新生研讨课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按照特定主题进行讨论,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组讨论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质疑、责难、反思、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个人观点,理解他人观点[13]。
4.考核方式重过程
通常情况下,新生研讨课的考核方式没有正规的纸笔考试。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报告、课程学习论文的质量等来进行。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
通过对国内外新生研讨课开设、实施的文献研究,以及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的实践尝试,我们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年级的学生尝试进行了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以此作为本专业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
(一)新生研讨课的开设目的
新生研讨课开课目的的确定,离不开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随着时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国内的专家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如:南京大学桑新明教授提出,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与知识工程)专业培养学习化社会中德、智、体、技、美和谐发展的ICT人才(运用数字媒体进行高绩效学习、交流、培训和知识管理的人才)[14]。徐州师范大学陈琳教授提出,初步信息化时期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围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15]。
依据新生研讨课的国际经验,结合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存在的理论不深、技术不精、就业不畅、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阶段开设新生研讨课,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在校研修时间,使学生尽早渡过高中向大学的过渡期,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为学生实现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尽早接触教育资源开发流程,领会教育软件开发的设计思想,产生进一步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内部动机[16][17]。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一新生进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如图1所示。
[理论引导][研究生][技术支持][网络答疑][协助学生管理][协助实验室管理][个人研究][理论引导][负责教师][课程实施][课程设计][课程管理][理论引导][实验室][课程学习][个人学习
规划及实验][大一新生][基本技术
学习][实验室管理][技术支持][技术支持][素材制作][项目观摩][工作室][项目设计开发][竞赛][协助实验室管理][本科高年级导生][实验师]
图1 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模式是克服了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诸多困难,经过不断尝试而形成的,它立足于专业的现有资源、发展实际,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是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本土化新生研讨课实践模式。
1.合作教学团队
对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师选拔,国际国内的常规做法是由一位教学名师负责开设新生研讨课。对于还略显年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而言,师资队伍与传统专业相比有很大差距。此外,也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跨学科特点,如要完成一个教学软件的开发,需要用到理论、技术、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教授指导该内容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指导能力强,这对教育技术学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一位教师难以完成或者难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尝试以“有能力者皆为我师”为原则,构建立体化的教授牵头,教授、实验师、研究生、高年级导生、同伴等组成的合作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岗位及不同研究取向教师的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研讨课中,有少部分课源是由有丰富实践经验及科研经验的高级实验师负责完成的,所以,个别高级实验师同时也是课程的负责教师。高年级导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研究生、高年级导生的参与,为新生创设了一个进行充分生生交流与沟通的环境。同时,同伴之间不同的学习体验交流也促进了对专业的认知。通过这种专业内的学生学习社区的建设,可以集合多种外部资源,促进新生的专业认知,顺利实现适应性转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18]。
2.T型横向拓展的大一新生研讨课内容体系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为T型,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横向纵向均有拓展。作为一个跨专业的新兴学科,若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构建不合理、相关理论与技术学习不够深入,就容易出现类似“样样学,样样不精通”的诟病。因此,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大一新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广度,了解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以形成正确的后续学习心向。这就需要我们以促进适应、加深专业认知、提升动手实践意识及能力为目标,构建T型横向拓展的大一新生研讨课内容体系。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了解大学生活,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本课程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参观项目开发组工作过程,项目开发中所用理论及技术的初步认识,个人学习规划,参与项目开发中简单资源的搜集及制作,旁听项目开发进程汇报、领会项目开发需具备的知识背景,总结等[19]。
3.独具专业特色的新生研讨课实验室学习模式
《纲要》在第七章十九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求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教育技术专门人才的必备能力,但是,也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不满意的最主要方面之一,因此,大一新生必须全部进入实验室,所有新生研讨课必须全部依托实验室开展,是我们对新生研讨课的创新发展。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学习采用弹性时间制,即只要实验室无教学任务,学生均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自主学习,这是新生研讨课开课目的的体现,也是满足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的具体举措。在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课堂中,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及时总结、汲取经验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汇报成为新生研讨课的重要学习方式。教授授课、研究生导学、本科高年级导生导学、项目观摩、项目参与、学生的总结与汇报与自主学习等共同构建了新生研讨课的实验室学习模式。
4.过程性新生研讨课评价体系
新生研讨课一改传统课程考核一张卷子定成绩的习惯,采用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既包含定量评价,如学生实验室签到次数、学生汇报总结的数量等,也包含定性评价,如:学生作品质量,参与的项目是否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等。新生研讨课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未来教学软件开发时的评价模块设计提供了范例。
新生研讨课成绩不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中,暂时无学分,学生学习评价与课程教学评价仅作为新生研讨课项目实施情况汇总,并以此作为教师工作量统计的依据。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反思
新生研讨课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经历了反复实践和修改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层次新生研讨课的实践经验总结
(1)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项目设计及开发技能与能力为主旨,迎合了学生、专业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与积极参与。
(2)教育技术学专业新生研讨课汲取了国内外新生研讨课的横向连接、跨学科内容设计的视角,从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延伸、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两个维度设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研讨课,这为专业内部新生研讨课的开设与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新生研讨课充分利用了本专业优质的教师、实验师、学生,实验室等资源,大大提高了普通师范院校有限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以本科生教育作为科研与实践的阵地,对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统合发展做了初步尝试,为构建专业内的“学习社区”积累了经验。
(4)新生研讨课充分利用现有学生兴趣小组、工作室等非正式组织,肯定原有改革成果,实现改革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改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新生研讨课利用了导生制、竞赛等历史与现时资源,将现行的改革成果与新生研讨课及教育研究的历史经验相结合,创新性地发展了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既发挥了新生研讨课的传统优势,又结合现行我国教育改革的成果,实现了理论、实践、研究的相互融合。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遇到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进行新生研讨课的实践尝试中,依然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生研讨课依然属于二级学院内的特色改革项目之一,没有成为学校级课程,这制约了新生研讨课的优势发挥,不利于资源共享。课程开设的资金只是专业特色改革项目资金,未来课程的资金、学分认定、课程评价等支持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规划。
(2)与国际国内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单位相比,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资力量依然需要进一步发展,设备还需跟随时代步伐更新换代。
(3)鉴于项目实施团队的能力、精力和时间限制,对新生研讨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还需要做更深入的后续工作。
四 结束语
新生研讨课在美国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在美国本科生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新生研讨课依然是一个新事物,仅有部分综合类研究型大学尝试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在普通大学、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中还少有尝试。实践证明,新生研讨课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改革是有作用的,要最大地发挥课程优势,还需要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从业者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6][14] 桑新明,梁林梅,刘永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继往与开来
[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16.
[2] 李龙.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五论教育技术学科的
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8.
[3] 张丹露,王颖,潘玉霞.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6):29~31.
[4] 许之民.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J].软件导刊,2010,(5):3~8.
[5] 郭雷振.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
学,2012,(8):81~86.
[7] 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9,(11):93~96.
[8] 庄丽君,刘少雪.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70~76.
[9] 徐波.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
育,2012,(2):69~74.
[10] 曾晓红等.基于行动研究的财经类院校新生研讨课初探[J].高
等理科教育,2012,(1):110~114.
[11] 张文雪,刘俊霞.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2005,(11):139~143.
[12] 孙志凤等.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开设效果初探――南京大学
案例调查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110~124.
[13] 黄丹艳.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措施研究[D].中
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74.
[15] 陈琳.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
化教育,2010,(10):21~27.
[16] 刘俊霞,张文雪.新生研讨课:一种有效的新生教育途径[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7,(6):146~148.
[17] 丁宜丽.新生研讨课:美国本科教育的特色课程[J].中国大学教
育,2005,(8):58~59.
[18] 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角度
[J].复旦教育论坛,2012,(5):23~27.
[19] 张红霞.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纵向结构特点初探[J].高等理
科教育,2010,(5):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