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8:2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导师制学生总结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大赛;参赛总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自2011年开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铁道出版社承办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大赛暨海峡两岸赛”已在北京连续举办两届。第三届大赛又将如期而至,在前两届大赛中,我很荣幸作为指导教师带队参赛。我校参赛选手面对强大对手,稳扎稳打,经历了心理上、品质上、技能上的“决战”,两届大赛均取得了良好成绩。

回想整个参赛过程,不禁感慨良多。大赛带给我很多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昔日为比赛日夜奋战的情景历历在目,也许只有亲身经历了比赛才能体会其中的酸与甜、苦与乐。作为指导教师,我更深刻感受到大赛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强大作用。赛后,就我校参赛情况,本人对指导学生参赛的实践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赛的意义

1.大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职业竞争力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之后,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各教指委、学校联合企业,推出了一系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措施。本次大赛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组织并开展的。实践证明,大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水平,强化了专业技能。通过校际竞争,使学生意识到与其他强手相比差距还很大,这更激发了其自身努力学习的激情,增强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大赛,让他们把关注点从书本知识投向实际应用,激励他们努力提高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职业竞争力。

2.大赛引领新一轮教学改革,起到示范教学的作用

大赛为计算机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国际标准、教学-学习平台和项目教学示范性案例,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养与国际接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计算机教学新的内涵,引领新一轮教学改革。指导教师通过带队参赛,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新进展,同时将了解的竞赛内容和规程进行归纳总结,最终提炼、转化为新的教学项目,可以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进而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大赛结束后,我校计算机基础教研组召开了总结研讨会,对竞赛的主要内容、技术走向和对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认真分析,试图捕捉到更多可以指导教学改革的信息,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同时结合竞赛内容,对现有课程教学模块进行了相应调整,为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信息素养创造了良好条件,更为选拔参赛学生做了良好铺垫。

3.大赛促进了校际交流,提高了院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赛在引领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搭建了一个广阔交流的平台,使参赛院校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认识更加深刻。首先通过全国性大赛,院校之间加强了高技能人才和信息技术的交流,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展示自我、共同提高的宝贵机会,加强了职业技能的传播与交流,彰显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之间也更加了解,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学赛指导经验,探讨和交流教育教学的经验及成果,对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大赛向社会各界展示了高职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关注,更呈现了高职教育的美好前景,使家长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与肯定。大赛过程中,我校参赛师生严整的队容队貌,良好的技能展示和礼仪礼节,得到大赛组委、评委裁判、参赛人员的高度评价,由此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参赛实践总结

1.教师的集体荣誉感是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保证

能够亲自辅导学生并代表学校参赛是每个教师的心愿,因此每个教师都很期待带队参赛。在如何确定辅导教师上,我们采取以“老”带“新”的做法。这里的“老”是指参加过大赛教练员培训的辅导教师,他们对大赛规程、技术性文件、学习测评软件等大赛相关学习辅导内容比较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新”指的是没有参加过教练员培训、对大赛不甚了解的教师。今年的“新”教师经过老教师的指导,并通过自身学习、磨练,到明年参加比赛时,经过教练员培训,就成了经验更为丰富的“老教师”。这样可以不断强化教师队伍,使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培训、锻炼,接触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前沿知识,更加了解大赛过程。没有机会参加辅导的教师也会经常和找们一起讨论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检验机房测试环境、安装模拟测试软件、制作选拔赛试题等。总之,备赛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否是辅导教师,我们计算机教研组每位教师都把自己看作是比赛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备赛过程。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让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2.建立科学规范的参赛选手选拔机制是基础

在前两届大赛中,我校均报名参加了计算机基础、常用应用软件、网络应用与安全三个项目的比赛。每个参赛项目各有特点,选拔参赛选手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选拔的主要形式就是选拔赛。为保证让优秀选手进入集训队,赛前一定要认真做好选拔赛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做到全员发动,使大赛覆盖每一名学生,达到优中选优,“广种薄收”。我校在收到大赛组委会通知后,有关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成立竞赛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第一时间通过班主任向全校学生下发了大赛预报名通知。同时我们计算机教研组召开了专门会议,大家分工协作,根据每个项目的竞赛要点,精心制作了多套选拔测试题,在全体报名同学当中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采用“层层选拔,逐次淘汰”的策略,挑选出那些成绩突出、学习兴趣高、参赛潜力大的同学进入集训队;在决赛正式报名前,对进入集训队的同学一直实行动态管理,能者上、弱者下,营造赶、比、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同学计算机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参加完第一届大赛后,我们及时总结了经验,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计划、有准备地大力宣传,在平常的教学中观察、培养参赛选手,让更多有兴趣和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选拔,同时注重以老带新,在不断地学习训练过程中,优胜劣汰,使其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通过选拔赛,不仅在全体学生中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热潮,借机发现竞赛人才、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同时也是对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掌握水平的一次检验,对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制定行之有效的辅导方案是根本

(1)采用科学的辅导方案,精心指导方能出成果。科学的训练计划,是提高辅导效率的关键所在。因学生基础较差,虽然相对一般学生是佼佼者,但距参赛选手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在训练中要有合理的训练方法,不断的摸索、调整、改进,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切忌过分追求难度,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中从最基本的试题入手,由简到难,逐渐综合、强化、提升,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将学生最初的兴趣转化、引导为对竞赛项目的挚爱、着迷,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为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达到竞赛水平,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来展现他们的操作水平,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以“常用应用软件”模块为例,这种计算机技能竞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office软件的各种工具,熟悉每一步操作,因此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机房环境,提供好的机器,进行日常操作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辅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练习情况,有所侧重地讲授其所需的软件知识点,取其所需,同时布置一些具体的设计性实训作品让学生完成,让其在实践中自主学会具体操作,掌握操作技巧,牢记各种操作功能。

(2)关爱每一个参赛学生,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心理素质过硬,摆正心态,是参加任何大赛取胜的重要保证。指导教师应高度重视参赛选手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挥长处,使他们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心情舒畅的投入训练,戒骄戒躁,沉着应战。根据实践经验,本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调节学生情绪: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以非常愉悦的心情去面对每一项学习任务。因此,技能大赛辅导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大家齐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才会取得好成绩。指导教师要努力做好角色转换,应改变辅导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好伙伴,引领他们积极投入大赛训练,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尽最大所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对又苦又累的训练感到轻松,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2)荣誉感、成就感的激发。有机会参赛的学生求知欲望、荣誉感都非常强,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十分希望有丰硕收获。但随着集训强度以及训练难度的逐步加大,他们的消极情绪也慢慢滋生,适时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不失为一剂良药。指导教师要经常勉励学生,为他们加油打气,教育他们要珍惜参赛机会,让他们懂得只有努力和付出才会获得回报,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

3)加强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教育。指导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扬为学校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从精神方面、价值观方面加强引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技能大赛不仅是为学校争光,更是自己人生中难得的机遇,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极大提升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更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几点反思

前两届大赛有些项目本有取得更好成绩的能力和水平,却没有发挥好,成绩不理想,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反思:

1.选拔参赛选手不仅要注重平时训练成绩,还要注重成绩的稳定性。

2.应该加大训练过程中处理和应对环境不利因素的应变能力以及抗干扰能力。

3.与水平高的学校交流学习的不够,存在信息闭塞,关门训练的现象。

4.指导教师多是兼职教师,能力和精力有限,虽然都很努力,但离取得一等奖的水平有一定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与建议

1.以赛促教,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进一步突出技能教学,坚持实施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2.以赛促学,组建计算机学习兴趣小组,坚持平时训练与突击训练相结合,平时训练促学会,突击训练促提高。

3.通过多渠道收集与竞赛有关的信息,加强与高水平学校间的学习交流,借鉴经验,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

4.学校应完善体制机制,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技能大赛的指导训练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为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教师创造专业成长的平台。

5.学校应继续加强提高教师培训层次,让教师掌握更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辅导水平,力争在下一届大赛中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章小永,魏建.开展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J].职业,2010,(5).

[2]郑东营.职业院校计算机技能竞赛辅导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8).

篇2

--------------------------------------------------------------------------------

作者单位:030001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导师制”最早创始于l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思想指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因材施教[1]。近年来,随着高校护理人数的增加,逐渐在护理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主要在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方面进行指导[2]。本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本导制实施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在校本科生三、四年级的学生共473人,其中女生465人,男生8人,年龄平均(22±172)岁。

12 方法 问卷是在查阅相关文献[36]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制定的。问卷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73份,有效问卷97%。

13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表格对数据进行处理,描述性分析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本科生对导师指导情况的一般调查。见表1。

22 导师指导方式、形式、频率的一般调查。见表2。

23 导师制存在问题调查。见表3。

3 讨论

31 护理本科生导师的一般调查

311 学生方面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7%的学生完全了解本科生导师制,727%的学生对本导制实施不是很了解,可见广大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认识程度较低。这可能与学校在该制度实施之前,并没有做充分的前期宣传与介绍,学生不能形成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完整认识有关。虽然496%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一般,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导师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的,并且有826%的学生表示每次都会去参加导师举行的集体指导,并愿意接受导师的指导。这说明学生对导师所做的工作还是认可的。之所以有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一般原因可能是:①导师都是从临床聘任的资深老师有本身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并且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并不小,所以即使“心有余”,但却“力不足”。②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不会主动找导师交流。③学校对导师的监督及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导师开展工作仅凭其导师意识与责任心是很难有约束力的。

312 导师方面 从上表2可见,导师指导基本是不定期集体约见,形式单一,效果较好的不定期个人约见很少,活动形式多为集体讨论,缺乏其他有新意的指导形式。导师的指导活动频率不等,且当面交流的次数少。这样单一的活动形式与极低的见面频率难以使学生在与导师的交流中有什么收获。

313 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的学生认为导师指导的时间太短,间隔时间长。347%的学生认为导师与学生比例失调,比例过低。314%的学生认为导师指导形式太单调,且认为集体指导的方式效果不好。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主动性不高,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和导师去交流。15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到位,需要进一步改进。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①导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不够了解,应加强导师队伍培训,明确导师的职责,提高导师综合素质,提高指导实效果。②近几年来,我国护理高校招生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师生比偏低[7],为保证指导质量,可以选取优秀护理研究生来担任本科生导师的角色,研究生还可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被指导学生共享。③学生方面的原因,由于学生对导师制不够了解,学生不清楚导师能帮助自己些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寻求导师的帮助,就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应加大对导师制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并鼓励学生主动找导师交流。④加强学校的有效管理制度[8],成立本科生导师工作管理委员会及本科生导师工作组及时监管导师制的工作效果,定期举办院内导师工作总结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开展经验交流,让导师和护生共同交流,综合实施导师制的收获和体会,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

[2] 高玲玲,张美芬,张英华在导师制中实施护理本科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全程指导.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3175.

[3] 韩安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与对策;[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

[4] 胡永辉本科生导师制初探.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8,(22) :4 849.

[5] 邱国玉,王佩,谢芳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中国大学教学, 2008,(9) :2527.

[6] 罗国基.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教育与职业,2007,(29):5 254.

篇3

关键词 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Research Strategy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echanisms Professional Tutor System

Abstract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for improving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to establish a new train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However, most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utorial system are more or less there is a certain probl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to find these problems and find solu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problem and research strategies in the professional tutorial syste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problem; strategy

1 目前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 选择机制不健全

调查显示,专业导师和学生们普遍认为,最好能做到双向选择。一方面,学生学习能力不一,需要分层次。另一方面,专业导师的精力有限,最好能指导对自身研究方向感兴趣或在这方面有发展意向的学生。否则全面撒网,容易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带少点带精点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1.2 师生双方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对导师制改革认识浅薄,认为导师制改革没有带来实际效果,仅停留在形式的转变上。同学们由于进入大学之后突然没有了学习方向,对大学的课程没有概念,对自己的学业、人生发展方向表示非常的迷茫,希望有人进行指导。但是他们对导师的作用及应该负起的责任不了解,自己遇到课程以外问题的时候自然也想不到找老师寻求帮助。导师每学期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会,有的导师甚至只有一两次,对导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方向及个人品质有极少的了解。

1.3 职责与工作内容不够明确

导师们认为现行专业导师制的职责与工作内容还不够明确,对专业导师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楚。“需要指导学生的哪些方面?是指导学生的学业还是指导学生的生活?”“自己对学生应该指导哪些方面,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只能是指定几本书看看,自己有课题的就让学生加入,其余的就没什么了”。同时学生也不明确专业导师的职责范围,不知道碰到哪些问题可以去找专业导师帮助。

1.4 激励和保障措施不完善

激励机制的完善是全面实施导师制的关键,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导师的选拔、任用原则不够清晰,导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得不到明确,就难以评价导师在本科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中取得的成效,久而久之,导师就会渐渐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首先,以灵活的双向选择方式为途径。我们都知道研究生导师制是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是对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长期指导。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借鉴此种模式,但不同的是研究生已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而本科生相对来说对自己认识可能不足,双向选择对本科生来说还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不进行导师的分配,学生在基本了解导师的情况下,根据自身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等选择导师,学生和导师自行联系完成双向选择。

其次,明确专业导师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正确处理专业导师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系。推行导师制的同时保持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辅导员负责整个年级的学生管理工作;班主任负责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及对全班同学的思想教育工作;导师具体指导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科研,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指导学生在四年级做毕业设计。

再次,健全专业导师制的激励机制。对本科生专业导师的考核既兼顾可以量化的部分如学生的成绩、考研录取率、科研数等,又兼顾导师职责中规定必须完成的部分如指导学生次数、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等,还要兼顾导师根据自身特点增加的部分,如科研项目、校内外专业比赛等。进一步调动导师本科生学生指导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 导师制实施过程的研究策略

本文将主要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结果为基础,结合其他高校的改革经验,综合分析探索导师制的发展路径。

2.1 研究目标

(1)以机制专业为试点,探索专业导师制的好处和弊端;(2)以机制专业为试点,探索专业导师制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及相关人员职责划分的研究;(3)以机制专业为试点,探索专业导师制实施过程控制研究;(4)以机制专业为试点,结合本科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理论和实践。

2.2 研究内容

第一阶段:实施导师制的好处和弊端;

第二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前提。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分清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重点,弄清本科生导师制和政治辅导员的职责区别。其次,专业导师制评价体系的构建也很重要。首先要明确目标,同时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时机四个方面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基于新的评价目标和评价观念,从导师的职业道德、职业履行情况、工作绩效三方面的指标体系是实施评价体系的核心。这也是专业导师制实施质量控制的关键一环;

第三阶段:采用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式探讨专业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四阶段:专业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

第五阶段:总结、提炼,完善理工类院校专业导师制实施方案和理论。

2.3 研究方法

(1)广泛调研,重点讨论。主要采用到国内各兄弟院校参观、调研、学习,在校内和专业内部组织研讨、总结、形成共识的方法,对国内相关高校专业导师制实施现状与我校专业所具有的特色、面临的环境、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对比、借鉴、研究,找出适合于我校专业导师制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2)明确分工,通力合作。课题组根据各成员专业知识领域优势,明确各自分工与责任;在导师制方案规划、培养计划制定、方案实施、创新科技活动指导、了解学生动向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完成。(3)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高校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但学生存在基础、兴趣、努力程度等方面差异,在进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构建分层次的培养模式。

2.4 研究步骤

(1)广泛调研,确定具有我校特色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师制本科教学培养模式;(2)群策群力,完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师制模式下的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3)分工负责,相关人员按照导师制实施进度分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4)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以赛促能、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实践机会,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部提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5)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手段了解项目实施效果,进而探索专业导师制下的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

导师因材施教教导每位学生,使每位同学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导师制的根本目的。②然而如何给本科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全方位的素质化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为更好的研究此课题,我们对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师制的实施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在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并参考国内外高校实施导师制经验,摸索、总结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及实施方案,期望能为未来专业导师制在理工类院校的全面推行提供参考。

注释

篇4

关键词 英才导师制 体育课程 本科生 创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8

Application of Excellence Mentoring System in Sports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pacity Training

SHAO Zelong, LUO Yajuan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 Sports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is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proposed new requirements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he sport of professional students achieve career planning is the key. Articles a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o build all-round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ntoring excellence, hoping to make sports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o get comprehensive training.

Key words excellence mentoring system; sports course; undergraduates; entrepreneurship capacity training

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体育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议题。国内众多体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倡导积极将英才导师制运用到实际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去,希望充分发挥专业导师的效能,为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1 英才导师制概况

(1)英才导师制的含义。所谓英才导师制,是指充分利用优秀教师资源,以课题项目为基础,以导师制的方式,开展技术学习,服务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去接触创业,为产学研相结合平台的构建打下基础的教育模式。这里的英才强调的是在此模式培养出来的本科学生,其在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方面都远远高于普通模式教育下的大学生。

(2)英才导师制与体育本科生教育的关系。实现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英才导师制关注导师在引导学生职业创业创新方面的作用,希望可以以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具备更加理想的创业创新实践能力,以便应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从这个角度来讲,英才导师制可以成为引导体育本科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3)英才导师制的优势。将英才导师制作为引导体育本科生创业能力提升的策略,是由其深刻的原因的。具体来讲,我们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探析:其一,以英才导师制为基础,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导师通过平时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导师的个人魅力,导师的个人生活,都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这是导师隐形知识效能的发挥,真正实现了教育与育人的相互结合,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得以培养,并且人格得以塑造,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思维得以锻炼。其二,导师制的介入,能够改变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教师学生关系,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教师更加快捷的了解到学生实际的需求,从而积极改善和调整教学策略,使得体育文化得以传播的同时,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会得到不断提高。其三,英才导师制在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低年级学生通过参加专业课,代表队,俱乐部实践活动的方式,实现课内外学习活动的互动,以起到运动技术实践水平的全面提升;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积极参与到服务性实践活动中去,在导师的引导下,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商业俱乐部的业务,由此使得学生成为技术股东,为学生创业资本的积累打下基础,实现其实际体育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在上述两个年级段都没有实现创业的,可以以参与服务性和研究性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其开办体育俱乐部的能力,为在社会上实现体育创业打下基础。

2 英才导师制运用到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中的缺陷

英才导师制自身具备的优势,以及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决定了我们要积极尝试将英才导师制运用到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中去。但是由于在此方面理论研究少,实践经验不足,还存在很多的制约性因素,对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析:

(1)英才导师制的理论研究体系不全。要想发挥英才导师制在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仅仅依靠活动策划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无数的教育实践表明,英才导师制度效能的发挥,需要健全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这是引导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前提和基础。英才导师制的理论研究体系不全,没有固定的管理体制,没有相关文件约束,仅仅依靠教师的热情去推动,难以发挥英才导师制在体育本科生创业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要想真正达到产学研相互结合的效果,还需要一定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作为执行规范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从当前我国英才导师制的研究来看,多数情况下都仅仅从理论研究,经验总结的角度出发,缺乏实证研究案例,缺乏有深度,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章;在确定指导目标的时候,也仅仅将注意力放在通识教育上;关于导师制在体育专业教育方面效能的研究还很少。总而言之,现阶段英才导师研究理论的不健全,已然成为制约英才导师制发挥其在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方面作用的重要因素。

(2)高校英才导师制的实践操作素质不高。这里说的高校英才导师制的实践操作素质不高,不仅仅指的是高校缺乏能够担当英才导师职务的教师,还指的是导师制的实践操作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从而影响到实际英导师制效能的发挥。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其一,从基地建设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的体育教材设施本来就不齐全,难以给予英才导师制实践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这也给英才导师制的实践操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二,从导师遴选的角度来看,单单从教师的职称,教学年级等角度去衡量教师是否适合当英才导师,难以保证教师能够切实的发挥其在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其三,从师资力量优化整合的角度来看,难以将有限的优秀导师资源充分运用到体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出现很多专业不对口的导师安排和设置,这样的导师对于该专业的内容不熟悉,更提不上体育本科生创业引导;其四,从英才导师制度考核的角度来看,难以形成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导师对自身引导工作的总结和归纳,也忽视了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评价效能。

(3)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识不强。采取有效措施去实现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前提是,高校对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实际上通过对部分高校本科体育专业的调查发现,存在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识不强的问题。主要来讲,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析:其一,忽视对体育本科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走形式化的倾向严重,难以保证体育本科生能够在毕业期间实现顺利就业,更谈不上体育本科生的创业了;其二,高校对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采取的措施有限,难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此方面,从而不利于实现英才导师制在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效能的发挥;其三,体育教师的学科意识较差,仅仅将体育教学作为自身的工作任务,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切实发挥其在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作用。归根结底来讲,这集中体现了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忽视,是思想认识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

3 英才导师制在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实现途径

3.1 英才导师制的实施过程

(1)英才导师制实施的目标:英才导师制实施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使得少数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实现顺利创业;其二,以联合培养的方式,实现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减少,以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其三,以服务性学习时间活动的开展,推动学校产学研相结合平台的构建,使得学校的社会服务效能最大化发挥。

(2)英才导师制的实施步骤:英才导师制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的方式去慢慢开展。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依照年级的标准来进行分步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年级的学生,以参加体育专业课程,代表队,学生俱乐部的方式开展实践,使得体育技术能够得到不断夯实,这是奠定基础的阶段;第二阶段,主要针对大二年级的学生,在技术学习不断夯实的基础上,协助导师去开展各种服务性学习活动;第三阶段,主要针对的是大三年级的学生,此时学生以独立任教的方式,参与到实际服务性学习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第四阶段,主要针对大四年级的学生,在独立任教的服务性活动和研究性活动开展的同时,尝试着进行自主创业。

3.2 英才导师制效能发挥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到的当前英才导师效能发挥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该积极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保证英才导师制能够切实发挥其在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1)注重英才导师制与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针对当前英才导师制与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内容不多,难以给予实践操作具体引导。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其一,鼓励体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关注英才导师制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研究,以学科论题政策导向的方式去开展,以保证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实际的理论研究中去;其二,注重英才导师制在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研究,以实际实验研究的方式开展,以保证所有的理论都具备实际的数据为基础,使得研究朝着现实运用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三,不断归纳总结国内外在英才导师制方面的研究,找到体育人才培养与英才导师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切入口,实现英才导师制与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理论体系的构建;其四,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本科体育教学特点和高校实际情况,形成健全的英才导师制,将监督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师生权利义务机制纳入其中,为后期英才导师制在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效能发挥打下基础。

(2)不断提高体育本科生英才导师制的实践操作素质和能力。为了能够实现体育本科生英才导师制的实践操作素质和能力,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其一,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基地建设,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撑,为英才导师制在体育本科生教育中的运用打下夯实的物质基础;其二,从导师遴选的角度入手,从教师职能,教师与学生(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62页)互动情况,教师交流效能,教师职称,教师学科等方面去考量,以保证每个专业的教师是符合该专业英才导师制执行的,保证切实发挥其在提高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其三,从师资力量优化整合的角度入手,对本校拥有的英才导师资源,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优化配置,避免出现专业不挂钩,形式化导师的情况;其四,从提高教师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角度入手,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到英才导师制实践活动中去。

(3)不断增强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识。意识反作用实践,在将英才导师制运用到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作用的时候,应该不断采取措施去增强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意识。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高度重视体育本科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使得学生对体育专业就业创业有着清醒的认识,为实现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其二,高度重视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去奠定基础,以保证英才导师制能够切实发挥其作用;其三,强化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得高校体育教师有着正确的学科意识,不仅仅做好实际的教学工作,还积极在提升本科生创新创业能提升方面发挥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才导师制的确有着自身的优势,并且可以切实的融合到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中去。针对当前英才导师制运用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的措施,总结和归纳当前存在不足的原因,以此为突破口,结合英才导师制的特点,体育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实现两者之间的切实融合,以保证我国体育本科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

*通讯作者:罗亚娟

基金项目:泸州医学院2014教改项目(编号:JG2014058)

参考文献

[1] 张意忠.论导师团队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 王青.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性质与教育作用辨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3).

[3] 郑路鸿,陈成文.研究机会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南长沙五所高校研究生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

篇5

关键词班级导师制 矛盾

1 班级导师制的定位

作为牛津大学秘密武器的本科生导师制,自从经竺可桢等老一辈教育家引入我国以来,在我国掀起了几次学习的浪潮。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培养精英人才的交替张力下,本科生导师制成了我国众多高校探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又一次青睐。本文探讨的本科生只限于全日制的本科生;本文倡导的班级导师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全面指导的导师制,它赋予了班级导师兼具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辅导员及生活顾问等多重角色。实行班级导师制,是想通过导师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在为人处世、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班级导师试行过程中面临的障碍性矛盾

2.1 大与小的矛盾

所谓大与小的矛盾,是指在班级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惰性大与班级导师管理权限小的矛盾。在试行班级导师制过程中,学生自身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惰性大、主动性差。调查显示:学生主动找导师沟通的意识普遍淡薄,生活中、学习上有困难主动找导师的只占8.4%;大部分学生不太了解或一点也不了解导师制,不知道自己和导师在导师制中的关系与作用。据班级导师反映,其所带班级的学生求知积极性小,在课外科技、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只有少部分学生乐意积极参与,大部分学生对于未来职业与专业间的关系“想得比较少”,还有部分学生“太忙”,“即使是导师想找他都未必找得到”。总之,没有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势必会影响班级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而与学生相对应的则是处于尴尬境地的班级导师,他们介于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其权限范围模糊,没有管理甚至是制约学生惰性的“权力力量”,仅凭个人魅力以及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与小的矛盾阻碍着我们实施班级导师制理想目标的达成。

2.2 多与少的矛盾

据有关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调查资料显示:“湖南文理学院调查显示:与导师见面机会很少或几乎没见面的占75%;浙江大学调查数据显示:有65位导师与学生是零接触;从中南大学调查数据看:有65.9%的同学认为与导师见面的次数太少;从沈阳体育学院来看:制度中明确要求每位导师每月辅导学生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的时间,而真正按照学院要求执行职责的导师仅占5.6%,大部分导师与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每学期见1次或每学年见1次的占57.4%。更有甚者,导师与学生从未见过面。”①这些调查反映,在实行导师制的高校中,导师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普遍偏少,师与生所对应的教与学过于局限于课堂。上述现象的基本原因就是高校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多、老师少的现状成为制约高校良性、长效、健康、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2.3 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针对班级导师制的运行,我们还针对武汉纺织大学试行班级导师制的三个院系进行询问调查以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试行班级导师制的院系和班级中,班级导师在教育方面,共性引导居多,占92.5%,个性指导较少,只占8.4%。而且共性引导的场所基本是实验室和教室,以开集体会议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与班级导师间的互动频率低,而且是一对多的形式,导致了班级导师对学生了解非常有限以及学生接受指导的实际效益不高的现象。部分试行班级导师制的班级学生反映个别班级导师根本或不能全部认识学生,学生与班级导师之间的关系是陌生的、淡漠的。因此,在对个性鲜明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太多的共性指导在某种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4 智育与德育的矛盾

在试行班级导师制的过程中,很多班级导师更注重宏观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设计,与实行班级导师制的初衷——全面地指导学生的学业、品行,注重大学生的德育培养相去甚远。在试行班级导师制的院系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最希望班级导师指导什么”调查显示:84.1%的学生希望得到选课、学业规划的指导,76.6%希望得到学习方法指导和人生规划指导;然而班级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专业性教育比率偏重,而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兴趣的培养等德育的培养较少,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们实行班级导师制的初衷。在我院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导师能够发挥“导课”的作用,但能够全面履行班级导师职责的“导师”仅1.25%。部分导师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不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交流,甚至忽略了通识性启发教育。注重智育培养的背后,德育教育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3 构建有效机制,促进班级导师制的健康长效运行

近年来,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被广泛关注,作为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班级导师制是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制度保障;是全员育人理念的有效探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推手,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有益尝试。因此,必须构建有效机制,解决班级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促进班级导师制的有效运行。

转贴于

3.1 高效管理要完善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班级导师制的建立与推行是一个系统性工作,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则必须多方面齐抓共管。首先要制定班级导师制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权利与义务,导师的组织管理等,从制度上规范导师制工作,确保考核评价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建立导师制考核制度,定期准确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包括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指导记录等,要求和监督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再次,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掌握导师职责履行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完善导师的约束机制。当然,在制定评价体系的同时,学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给教师提供独立思考和自我主工作的空问,培养导师自我管理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②

3.2 班级导师要加强自律、提升自身素养

班级导师制得以良好运转,导师队伍是关键。班级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情操、业务能力、奉献精神等。作为班级导师,要有效地“ 育人”,自身应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科研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政治素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等方面都要严以律己、为人师表,通过言传身教,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同时班级导师把还要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能有效带动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良好结合。所以,班级导师制的实施,对广大教师来讲,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因此,推行班级导师制必须先提高导师自身的素质,再通过对导师培养和再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加强导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确保班级导师制顺利有效地实施。

3.3 学生要转变观念、注重良性互动

在高等教育大环境下,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长期目标。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互动交流是双方“共赢”的最佳状态。然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高校师生之间“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是最普遍的关系现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实行班级导师制并使之有效实施并可持续传承下去或许将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学生”是主体,如何转变学生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在班级导师制中的能动作用,是班级导师制能否长期有效地实施下去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班级导师制实施之前应首先做好详细明确的阐释工作,让学生明白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其次,应加大鼓励师生互动交流的刺激力度,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师生互动教学。

总之, 实行班级导师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学生的积极性和班级导师的正确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班级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曹十芙.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硕士论文,2006.12.

②张彦.本科生导师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参考文献

[1]应跃兴,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

篇6

临床医学教育有两个重要属性:师承关系和实践教学,且二者紧密相关。实践教学是师承关系建立的主要目的,而师承关系又是实践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保障。良好师承关系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做人的真谛、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坚定的专业取向,而后者无疑是现代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所共同追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学医就是跟着师傅做学徒。这种跟师带徒的教学方法对我国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医学地传承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这种传统的跟师带徒教学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正是因为其局限性,随着西方教育方法地传入和发展,我国本科临床医学教育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为西方教育的班建制和学分制所取代。在我国现代本科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师承关系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师承关系的消失,使得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得到“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机会越来越少,应该说这是我国临床医学实践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所在。

2导师制的起源和作用

导师制是十五世纪初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至今仍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施行方法是:在新生入学报到后,学院就给其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学习和生活;其最大特点:要求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的关系,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先后被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学习效仿,成为目前大学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导师制的主要目的和作用:①学生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主动性和积极性;②增强了导师对学生的责任感;③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多方面地,包括帮助解决学生的个人问题、思想问题、生活问题等,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④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⑤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因人而教,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展现才能,为专业人才地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⑥指导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⑦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个人的兴趣和爱好;⑧有机会学习导师的专业特长。这种师承关系,在医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实践中尤为重要,并能在学生毕业后继续起到指导作用[3]。

3导师制和PBL教学法的关系

目前在医学教育中十分流行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主要组织基础就是导师制。在临床医学PBL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5~10人的学习小组,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增加了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机会,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讨论,寻求答案。该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案例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导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因人施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4]。在PBL教学环境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必须要完成从单纯知识传授者到讨论的组织者、引导者及职业取向的指导者这种导师角色转变[5-6]。然而,国内现阶段PBL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医学理论,主要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而实践PBL教学如何进行,目前报道较少。笔者认为,可以从临床实践教学推行导师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新的教学方法。

4我国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现状

在我国,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全国各地高校的导师制教学方案纷纷出台,本科生导师制逐步在国内高校开始推行。许多医学院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也开始试行导师制。然而,这些导师制多在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实施[7-9],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采用导师制来加强医学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导师制的教学平台上通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坚定的专业志向、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是目前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0-13]。

篇7

    论文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目标与个性化发展方式的要求;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构筑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在坚持“四个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一体化机制建设,我院在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部模式)以及学生培养导师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完善,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持续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职教育快速改革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办学层次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价值观多元化和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学生在确立人生目标、课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种种困惑。加之我国各高职的师生比严重失衡,师生互动减少,教学与育人脱节,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目标与个性化发展方式的要求;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构筑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导师制的提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院在坚持“四个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一体化机制建设,我院在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部模式)以及学生培养导师制方面进行了探索。教育教学部模式旨在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直接面对经济主战场的一种教育教学团队和“导师制”建设模式。在教育教学部实行“导师制”,以多元化、体现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和特征。对学生学习、生活、创业和就业进行全方位引导,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模式改革。这样,专业教师不仅教学,而且要在课余时间以项目任务方式肩负起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责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 

2 导师制的实施 

2.1 什么是导师制 

导师制是采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自由组合,学校全体专职教师都参与教育过程,担任导师,每个导师负责一个小组,要求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2.2 基本目标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实施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教育的工作思路和途径。对学生学习、生活、创业和就业进行全方位引导,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帮助在校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2.3 基本原则 

2.3.1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3.2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促使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3.3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导师在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2.4 实施内容 

2.4.1 学业指导 

学业指导主要是立足本专业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业方面的指导。学业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通过给学生举办其他学科的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创新设计理念,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2.4.2 成长指导 

成长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烦恼,核心是提高学生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3 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指导学生做出适合其个性特点的职业规划,为就业作好准备。职业指导的核心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包括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实干精神、爱岗敬业精神,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2.5 实施方法 

通过对专业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实际调查问卷,有86%的教师认为师生互选的方式确定导师比较好,83%的学生认可自己选择导师的方式。最终实施方案是师生互选。 

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老师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指导: 

2.5.1 团体讲座 

专业教师在和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团体讲座或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指导。 

①通过团体辅导,提前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 

②定期或特定时期对学生进行团体报告讲座,为完成特定时期的特定任务进行特定的辅导。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高效的状态。 

2.5.2 个体交流 

个别学生有问题,可以单独找导师进行交流或咨询。 

2.5.3 通信交流 

如果学生有特别隐私的话题,不好意思当面跟导师交流,可以通过信件或者电话进行交流。 

2.5.4 网络交流 

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可以做到有问题及时交流,避免了空间距离的限制。 

3 成效评价 

3.1 导师制的科研文章引起省和国家期刊的高度关注。 

全面推行导师制,各专业教师深入学生,调研分析,拟订实施计划,大胆创新实践,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实践成果,创新成果被10家省和国家级期刊推广,发表导师制创新文章20篇。 

3.2 实施导师——学生“一对一”指导,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成绩斐然。 

在导师的指导下,2010年度参加各类省及国家级技能大赛12个,其中省级项目3个,国家级项目9个。在国家级技能竞赛项目中,有40个子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8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9个,同时获得“最佳院校组织奖”3个。2010年10月,在教育部工商教职委组织的技能大赛总结会上,我院作为代表进行了大会总结。 

3.3 创新成果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良好的社会凡响,成为兄弟院校借鉴模式。 

“导师制”创新成果被山东省教育厅新闻中心、淄博人民广播电台、淄博日报、淄博声屏报等5家省市级新闻媒体报道并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凡响;11月被山东丝绸职业学院邀请讲座并借鉴经验;12月15日,淄博人民广播电台再次深入我院,就导师制创新的经验和成效进行现场采访。 

4 存在的问题 

4.1 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导师选聘制度 

导师的知识素养和素质直接关系着导师制实施的成效,因此如何选聘既有知识素养和能力、又有强烈责任心的导师是导师制实施的关键。 

4.2 做好导师培训工作 

一般情况下,导师是由专职教师来承担的,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专职教师养成了通过课堂教学来教书育人的习惯,暂时还没有转变观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导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提高导师工作的效率。 

4.3 急需解决导师少学生多的现状 

基于目前师生比严重失衡的现状,平均一个导师要负责40个左右的学生,很难保证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导师指导这么多学生,缺乏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认真负责的指导每位学生。所以怎样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导师切实可行的指导,是导师制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达轩,曾凡东.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光明日报,2003,6(6). 

篇8

1.1传统实习的组织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内科实习最常用的方式是传统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实习方式。医学生在完成见习阶段之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各内科病房,每1~2名实习医生跟随1名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工作,由病房主治医师担负主要的临床实习教学工作,而学生们日常生活和心理指导主要由班主任负责。

1.2传统实习方式的弊端

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内科实习时间为12周,需在4个三级亚科的不同病房中进行轮转,更换至少4名以上指导教师。这种轮转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内科不同亚科的相关疾病,但同时也带来了指导教师更换频繁的问题,由此导致师生之间难以充分沟通达到深入了解;而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方式,深入了解的缺乏使指导教师难以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辅导。这时的学习就更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影响。由于参与教学的教师人数众多,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能力就难免参差不齐。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少数教师责任感和教学意识不强,使教学效果相差较大。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下,1名主治医师需要同时管理5~8名学生,加上繁重的临床工作,就造成对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散,因此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可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同时也更难以对学生的科研、生活和思想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关心和指导。

2在八年制医学生内科实习中实施导师制的具体方法

2.1实习生导师的选择内科实习阶段

导师全部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教研室,要求至少具备主治医师3年以上工作经验,医德高尚、医疗作风严谨、爱岗敬业、责任心强、热爱教学工作,同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导师选聘以个人申请和专科推荐相结合,择优录用,最终经医院教育处审核批准。

2.2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方案

实习生导师制由教学院长直接牵头负责、内科教研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在实习开始前,组织导师进行统一培训,明确教学计划、导师的职责和工作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定期召开导师经验交流会,使导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导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总结,评比教学效果。每名实习生导师在每个实习轮次负责指导1名实习医师;而每名学生在内科实习阶段始终由一名导师进行指导。学生每周书写大病历1份,由导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修改。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见面2小时,由导师带学生在床边诊查患者、分析病情。导师着重对学生的临床能力、沟通技能、学习方法、科研能力和思想生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辅导,尤其注重对学生临床基本功的培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3实施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

导师制的意义与本科生不同,八年制医学生有专门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其科研工作。虽然导师制的核心内容都是“因材施教”、“个体化”教学,但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施行的导师制与其在研究生阶段所施行的导师制存在明显不同,实习生导师制并不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主要目标。八年制医学生的实习生导师制的主要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导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而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在导师与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到达临床实习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实习生导师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医德和严谨的医疗作风;(2)对刚进入内科实习阶段的学生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重点加强对学生临床基本功的培训,如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病例分析、基本临床操作等;(4)训练学生规范的临床思维方式,做好从书本到临床、从学生到医生的思维模式转换;(5)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6)使学生初步接触科研,培训其查找和阅读文献的能力;(7)可为学生今后选择专业方向提供一定的建议;(8)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不良心理状况及时予以疏导。与传统的八年制学生实习阶段的教学模式相比,导师制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传统实习方式的松散的管理模式不同,在实施实习生导师制后,学生虽然仍分散在各个不同临床科室、跟随不同的带教老师实习,但导师可与不同科室带教老师互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全程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并对每名学生的具体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每周固定时间的师生接触,使导师能够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式的个体化指导,这种方式尤其有利于强化对学生临床基本功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相比起八年制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导师,实习生导师与学生年龄上的差距较小且交流时间较多,因此能够更顺畅地沟通、交流,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实习生导师更容易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加以干预。对导师而言,固定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激发导师的责任感和教学热情,并能够激励导师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对学生而言,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有了归属感,带来的是更强学习主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

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导师制源于国外的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但导师制在八年制医学生实习阶段中的实施目前还是一项新事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仍未成熟。实习生导师的临床和教学能力如何、教学态度和理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师生之间是否能够真正有效沟通、如何对导师进行奖优罚劣等问题都会明显影响实习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因此,在实行导师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下制定合理完备的导师选拔、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及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从而使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个体化”教学的有益作用。

5总结

篇9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导师制;本科生;动态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3-0076-02

Exploration on the Tutori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LI Zhao-cui, YIN Xiao-feng, WANG Li-qun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Computer College, Jin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utorial system is a kind of effec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In order to train the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y, we develop the service condition, job responsibility, appoint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of the supervisor, implementing the tutor system in the undergraduates. Tutors guide students' living, learning, plan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direction, guide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practice, obtain employ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s students'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tudents' employ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tutorial system; Undergraduate; dynamic culture

1概述

本科生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自14世纪在英国许多大学特别是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实施以来,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始于1938年,由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倡导实施,在当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部分高校曾经尝试实行专业班导师制,由于本科生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导师制因为缺乏足够的指导教师而逐渐淡出。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导师制。

我院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2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在读硕士研究生占专任教师的92%;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为合理。目前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1个班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较易开展导师制教学。

2 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1]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我院为将本科生培养成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采取了以下四种措施。一是推行了“2.5+X”多方向动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三是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四是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导师制是成功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2.1 基于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构建了“2.5+X”分方向动态培养体系

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学生入学后的两年半时间里,重点进行人文社科类、外语、数理类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使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即“基础扎实”。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学习“分方向专业教学动态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即“专业知识面宽”。

每个专业设置了两个应用分支方向,每个方向都确定4到5门核心课程并配以项目实训,再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变化,在教学计划中规划了2到3门动态选修课,从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就业创业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使不同的专业方向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本体系使专业教学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侧重专业知识理论教育向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转变;二是将单一规格的培养要求转变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三是将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

2.2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

实行多证书培养[2],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学习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学位证书,还能通过考取获得国家劳动部高级职业技能认证证书。同时在校四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计算机类竞赛,获取比赛获奖等级证书。多证书教育模式使学生专业能力更强。

2.3 构建了“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较高,大部分课程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比例为1:1,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占的比例更高。我院除理论性强的课程在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他课程均在专业实验室采用边学边练的模式教学,实验课采用“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模式,该模式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每个学期的期末会有一至两周的课程实训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提高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并且在每年的暑假,学院组织选拔学生到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企业暑期实训,通过企业实训更好地了解现在软件公司的研发环境、研发过程、项目组织实施等情况,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也能更好的体验职业环境,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在大四的最有一个学期学生将要到企业里进行“真刀真枪”的实战,通过在实际生产、研发、管理等现场的实战,是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实验-实训-实战”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

学院注重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与多家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场所,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产品的开发、测试和安装,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态度和习惯。学生毕业后可称为这些公司的正式员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3 导师制的实施

为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院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教学模式,导师从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学习都要进行实时的引导,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同时导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大一学生主要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基础课程,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引导和管理。从大二开始,学院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导师组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讲授的课程、学习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或特长选择导师。对双向选择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和导师,可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领导进行统一的协调。

3.1导师的任职条件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我院担任导师制的教师都是优先选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热爱学生和教学工作,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科研学术水平高。

3.2 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以身正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关心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分方向培养中,帮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对准备考研的同学,进行考研方向和专业复习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导师的课题研发和学术论文的书写发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乃至学生就业。

导师的指导工作既要关注本小组集体发展,又要关注个体发展。每个学期的集体指导次数不少于5次,每个月个体指导不少于2次,期末对每个学生进行生活学习评价,及时调整指导计划。

3.3 导师的聘任

新学年开学后,学院组织大二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导师不超过5名学生。为保证导师的师生比例,学院适当聘请校外导师,由我院助教职称的教师担任外聘导师的助理指导老师,有效协调师生之间的联系。导师制实施后,导师和学生无特殊情况,不得随便更换,任期为三年,直至学生顺利毕业工作。为保证教师的权益和导师制的顺利施行,教师在担任导师工作之后,由学院发放一定的津贴补助[3],纳入学院年终考核指标,并与学院评优和岗位聘任结合起来。

3.4导师的考核

每位学生一本《导师指导记录册》,用来记录导师指导工作情况,由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导师指导工作的有效进行。导师工作每学期考核一次,根据学生的评价、导师组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获奖情况,对导师进行等级评价。成绩突出的导师,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失职,未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导师,加强教育管理。

4 导师制实施意义

4.1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师生间充分沟通

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使导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经常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较易形成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4]。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及时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向,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计划,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在参与导师课题研发、讨论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导师的科研精神、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了解这一年级学生的学情,实现教书育人相结合。

4.2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

大二大三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同时跟随导师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专业实训或暑期到企业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大三学生们基本要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的课题中,学生可以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向导师请教、和导师进行探讨。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指导计划,安排好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能推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同时导师担任

毕业论文[5]与设计的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4.3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考研和就业

学生从大二开始跟随导师学习,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目标和发展前景。大三开始考虑自己的学业发展,是继续学习考研还是准备就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发展方向。如果选择考研,指导老师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和学生一起制定复习计划和选择学校,一路扶持指导考研结束。如果准备就业,要在导师指导下,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老师可帮学生选择实习企业,推荐到相关企业,有利于学生就业。

5 总结

我院对计算机本科生施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导师制的施行既提高了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应用型人才百度百科EB/OL].http:///link?url=cJO3ntZB7J-HLAYT4z9JzJbhCHYH7mY77Dr_ITY5s-ZK8LU dk9kaztuCAYoY5EPgC3Vj5ZsGcw1k3-szdLBqCK .2015-07-21.

[2]李兆翠.浅议软件测试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0).

[3] 陈友荣. 本科生中导师制的时间与探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6).

篇10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导师制教学;英语教学方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1-0051-03

教育的现代化不仅是传统教育的自我更新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的求索过程。在全球化的开放时代,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理念被我们认可、了解、采纳、借鉴。本土教育应该如何选择性地吸收并创新性地融合国外教育,这是当今中国教育现代化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试以国内的高职英语教育和发端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教学”为审视对象,探索前者融合后者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一、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的概念范畴

在探究“融合”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弄清楚高职英语教育以及导师制教学各自的概念范畴。高职英语教育,指的是在国内的高职高专开展的英语教育,它既包含通用英语教育(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的、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基础性教育)的内容,也更多指向于职业英语教育(专门用途英语教育的一个分支,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环境下运用英语能力的专业性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使命的复合型教育。

导师制教学,指的是13世纪中叶发端于牛津大学的一种定期的、小规模的“精英教学”模式。作为讲授课的有益补充,导师制教学以专题辅导课的形式,按照1∶1或者1∶2的师生比进行授课,有针对性地讨论讲授课中某些未竟的论题,“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导师布置选题、学生课前准备、撰写论文、师生辩难、课后总结为主要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1]。

二、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核心理念的融通性

高职英语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应超越于中等职业英语教育、成人职业英语教育和一般性的职业英语培训。即不满足于职业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单纯复制与灌输,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举一反三的变通意识、更新专业技术的能力、创新精神等“职业心智”。也就是说,在教学的核心理念上,高职英语教育是指向于以心智培养为终极目标的自由教育,而自由教育恰恰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自由教育同样应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之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沦为“培训大学”,“那种纯粹职业化的教育路径将会把教育的长期价值排挤出去”[2],因此,高职英语教育理应成为启迪心智的自由教育。

导师制教学的核心旨归也是关乎心智的培养。在牛津大学的传统教学理念中,启蒙、启发与启迪心智一直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牛津的导师制教学正是传递自由教育、培养心智的重要路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前期开放式的论文选题、导师‘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学生与导师激烈的辩论等环节,无不体现出一种思维的自由[3]。这种思维的自由,常常表现为论文选题的开放、自主思考、独立策划,课堂讨论中师生间的随机质疑和批判,课后总结过程中的理性升华。经由这种思想的沉淀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而批判性思维归根结底是一种质疑、探索、反思、创新的心智。从这个意义上说,导师制教学通过鼓励、激活、训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大夯实了自由教育的心智培养基础。

高职英语教育在核心教学理念上追求“职业英语心智”的培养,而导师制教学同样以“批判性心智”的激活与训练作为重要旨归。二者的落脚点都集中于“心智启迪”这一自由教育的根基之上。因此,两种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息息相通的。

三、高职英语教育与导师制教学的融通性

导师制教学是一种小规模教学。其最初的师生比为1∶1或1∶2,后来逐渐转变为“小组教学”。这种“小组教学”可以引入高职英语教育。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往往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存在,“一刀切”式地训练、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通用英语能力。这种“大课”、“合班课”往往教学效果不佳,授课教师很难兼顾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听课需求。将大班按照学生的层次、专业划分为几个二三十人的自然班、开展“小组教学”,师生彼此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教学目标容易达成。总之,高职高专应积极采取对策,通过扩大师资、改善师生比,积极引入导师制“小组教学”,努力实现职业英语教育的因材施教。

除了“小组教学”,导师制的“任务式教学”也值得高职英语教育借鉴吸收。在导师上课之前,事先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在相关范围内选择论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然后在导师辅导课上表述自己的思路、观点、研究方法等,即完整、清晰呈现这一课业任务的完成过程。这种“任务式教学”方向感明确、压迫性强,且有后续检测的跟进。这就大大延伸了导师制的课堂教学:带着“任务”进行课前准备、围绕“任务”开展课堂讨论、针对“任务”做出课后总结。之后,再执行新的“任务”,开始新一轮的教学循环――课前、课中、课后连为一体。由此可见,导师制教学是一种教学链长、强调执行性(或操作性、应用性),且目标定位和检测机制相对完善的“负责任”的教学形式。高职英语教育也可以采用这种“任务式教学”,“职业英语的教学不能从语法或词汇出发,而是围绕任务进行组织”[4];“教师指导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完成各项任务来训练英语交际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5];“职业英语的特点决定教学不能从语法或词汇出发,而应围绕任务进行,如填报表、使用计算机软件程序、电话咨询、用英语命令执行操作、英语命令或传达指示等。任务学习可使学生联系新的学习项目,融入现有的知识网络,提高职业能力”[6]。这些观点充分说明了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实行“任务式教学”的可行性。在具体操作上,高职英语教育首先要学会打提前量,仿效导师制教学将任务布置提到课前,而不要仅仅局限于课中。学生带着成型的“任务”来到课堂,先口头陈述,然后经由教师点评,指出问题给予疏导。因为学生熟悉自己的“任务”,所以教师的讲评就会顺畅很多,往往可以直奔主题、就事论事,省却很多铺垫性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有了前期的“任务”准备,又经过口头陈述强化记忆,自然能够顺利消化吸收教师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无疑是高效率教学,极易达成教学目标。因此,积极融合并创新性发展导师制的“任务式教学”势在必行。

在导师制“任务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还并行着一种“诊断式教学”。针对学生的论文陈述,导师要提问、质疑,以“诊断”任务的完成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辩护,激发“辩难”意识。事实证明,以质疑、批判、辩论、探讨为主要内容的“诊断式教学”往往最能磨练学生的心智,是导师制教学通向自由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英语教育尤其要重视这种“诊断式教学”。因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普遍存在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尤其需要“诊断”的介入。职业英语往往有着特定的应用范围,很多词法、句法、章法都需要规范地呈现。而学生常常把握不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用词含混、移花接木、表意不清、率性而为等违背语法规律的现象。教师要及时介入、随机诊断、常常反问、积极质疑,而学生经过准备自然也会拿出相应论据进行辩驳。经过这样的“辩难”、探究,对于某个词语、某些语法现象、某种语用的把握,学生往往会产生新的、更深入的认识和发散性理解,进而提高举一反三能力、综合运用职业英语的迁移性能力,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职业英语从业者。而这种“批判性心智”,正是高职英语教育的核心追求,也是导师制教学的核心理念。

无论是“诊断式教学”还是“任务式教学”,都需要在良性的情感互动中展开。导师制教学创设了和谐平等的情感交流平台,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情感式教学”。因为教学规模小,导师和学生的交往更加个人化、更显亲密。师生之间往往不拘礼节、彼此通融、讲求平等协作。特别是导师对学生的肯定性反馈和耐心等待,更是成为教学关系的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多鼓励、肯定学生,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讨论,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宽容有序的教学局面,让人性和职业性并行于高职英语教育的课堂内外。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高职英语教育“育人、育智”的终极使命。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认为高职英语教育融合导师制教学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但同时也要看到高职英语教育融合导师制教学的难度。第一,导师制的“小规模教学”成本很高。高职高专有没有付出投入代价与时间代价的勇气、能否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度性扶持等需要考虑。第二,导师制的“任务式教学”需要学生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作保障。而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能否保证“任务式教学”的顺利实施,需要高职高专的教务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从制度上压迫学生去完成“任务”。

参 考 文 献

[1]黄文博.导师制教学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3(2):45.

[2][英]大卫・帕尔菲曼(David Palfreyman).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黄文博.牛津导师制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3(1):275.

[4]商文.论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成人英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