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8:0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投资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投资论文

篇1

(一)“普及”就不能仅限于金融专业

我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跨专业学习实践的需求广泛存在。重新构建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线条框架部分即为金融投资实践教学相关内容,包括课程实验、交易技能训练和论文、实习等,所以,金融投资课程和交易技能训练可对全校学生进行开放选课,此举也受到了广大非金融专业学生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各类金融资格考试、各种投资模拟比赛,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高水平金融学术报告,这都为普及教育创造了条件。

(二)证券、期货和外汇交易的模拟软件并不相同,但投资所依据的技术分析与基本分析是相通的

证券、期货和外汇投资课程强调各自体系的完整性,以此设置的实验课程便存在重复内容。例如,证券有K线分析、趋势分析、形态分析,期货与外汇也有;证券有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期货与外汇也有……结果是,各实践课程的重复部分比特色部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既降低了学生上实践课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各投资课程自身特色要点的实践学习。因此,将相同相通内容从各投资实践课程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践模块,课程的特色实践依旧保留,自成体系。整合而节省出来的学时可重新分配到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以及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势必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如同投资者有不同风险偏好需要区别服务一样,金融投资实践教学也应区别学生需求、提供有差别的教学内容

例如,有的学生择业定位于投资经纪人,那么,除了经纪业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外,只需要掌握基本的投资实践能力即可,包括看盘、阅读策略分析报告、买卖交易等;而有的学生则希望成为操盘手,那么,除了掌握较扎实的技术分析理论外,还需要加强看盘及多种技术分析的实践训练;如果有的学生准备应聘投资分析师,那2014年第7期中旬刊(总第55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7,2014(CumulativetyNO.558)么,不仅技术分析需要学习与实践,基本分析的宏观环境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财务分析等训练也必不可少。选择金融投资实践课程的学生先进行择业方向问卷测试,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以满足有差别的学习需求。

(四)考虑非金融专业学生所需的必备专业基础知识,也考虑分择业方向的学生所需掌握的学习内容,进行实验及技能训练教材及指导书的编写与修订

为学生理解知识、练习积累、了解工作最新动态与要求提供指导与帮助,如此培养出来的有基础、有方向的大学生,相信金融专业机构及企业的投资部门也会很乐于接受。

二、老师的言传身教应遵循理性原则

大学生投资技能的学习和投资理念的培养,需要指导老师在交易实践上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言行向大学生传递理性的投资观念,例如,投资有多种渠道、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过于急功近利反而容易导致投资失误等。然而,教学师资的实际投资能力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授课老师从未投资过具有风险的金融产品,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也都没运用过,教学只是照本宣科;二是授课老师有过长时间的投资经历,甚至在金融机构从事过相关工作,但喜欢将只适用于个体的追涨杀跌、短进短出等方法在教学交流中表现出来,而没顾及受教学生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两者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不恰当的影响。建议授课前给学生做投资者类型及风险偏好测试,让其获悉自己的投资风格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引导式教学,就是老师不充当专家,而是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技能检验等,让学生自己通过知识点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盘面分析验证各种交易理论和经验判断是否符合我国市场现状、能否提高自己的交易盈利水平,自己是否具有各种投资品种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者类型及风险偏好测试的结果是否一致……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和风险管理,并形成适合自己的操作原则。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或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设计针对性案例进行再引导,帮助学生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以及能否解决问题,哪些知识和经验在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确实有用。与此同时,联合金融企业为课程指导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定期组织老师间的教学讨论和相互听课,促进专业教师不断提升投资指导能力。

三、金融投资实践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辅、交互性和自主性的教学服务

既然所有的投资主体都要在真正的市场中接受磨炼,那么,大学生接受金融投资实践教育,也应该尽可能多一点机会接触市场、认识市场和了解市场,所以,金融投资实践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了证券、期货和外汇市场实时行情的链接。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性别、个性、成绩等将每3个人编排成一个积极有效的异质小组(PaulJ.Vermette,1998),有了学习伙伴,便能实现角色互依的合作互助学习。例如,学生自主进行家庭理财策划、股票、黄金、外汇投资分析等:先由经纪人择业方向的同学搜集市场提供的国内外政治、经济以及影响行情变化的诸多信息,然后全组一同研究分析,使投资行为紧密结合当前的市场;再由分析师择业方向的同学撰写投资策略分析报告,并由操盘手择业方向的同学根据盘面状况进行买卖。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实盘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汇与期货市场还有杠杠放大、合约到期等问题,这都是大学生求学期间无法应付的,所以网络学习平台也提供证券、外汇和期货模拟交易软件的链接,即使实盘与模拟在交易心态上存在本质差别。学生们用自己的电脑上网,即可按照课程班级所建立的账套,依交易时间进行操作,解决了“上课时间不开盘,开盘时间不上课”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止损及风险防控意识。老师根据课程需要,设定模拟交易期限,到期将各组业绩与实盘进行对比,考虑班级整体盈亏水平或同时段指数涨跌幅度给出成绩。

篇2

在上个世纪我国许多家庭认为钱放在银行里最安全,投资理财只是属于富人的权利。从本世纪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水平不断上升,许多家庭开始意识到钱放在银行里会贬值,只有通过投资理财渠道,用钱生钱才有可能会为自己带来利益。

1.1平衡家庭现在和未来的收支情况。

在笔者看来,对于我国大众家庭来说,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投资理财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人的一生中,只有短短四十年可以创造劳动价值,赚取薪酬,在你丧失了赚取薪酬的能力之后,拿什么来养活自己?中国人口这么多,靠国家养老已经是万万不可行的,将养老的压力转嫁给自己的后代,也是十分不负责任且不现实的行为。所以现在家庭可以通过投资理财的渠道,用钱生钱,为自己带来财富,也为未来的生活带去一份保障、一份安心。

1.2追求更好的生活状态。

平衡家庭现在和未来的收支情况只是现代人投资理财的最基本的目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有人都希望过上好日子,希望自己今年比去年收入高,希望家里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从某种角度来说,平衡家庭现在和未来的收支情况只是解决了自己现在和将来的温饱问题,只是保证你能够生存下去,想要过得好,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增加自己的经济实力。

2、中国家庭金融投资现状

2.1家庭投资需求程度强。

在笔者看来,家庭投资理财的需要程度强,首先表现为银行储蓄大转移的现象,通过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对于储蓄的欲望连续降低,已达到六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今年我国股市行情持续走高,所以许多股民将自己的家庭存款从银行转移到股市中,这种大转移的现象在年初还不甚明显,但是到今年3月份达到了一个点。其实这种现象非常容易解释,一些通过炒股的股民赚取了一些利益,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进入股市,股市行情就这样被人为抬高,通常也被称之为跟风行为。这是我国公民思维习惯的一种特点,看到什么渠道能够“发家致富”就一股脑地冲进去,甚至有些人还会将自己的全部家当投入进去。这种思维方式在投资理财方面笔者认为需要慎重,在了解某种渠道可以赚取更多利益之后,还应该考虑自身的经济情况和抗风险能力,任何投资都是存在风险问题的。除了股票之外还有债券、基金,与股市并称为金融理财的“三剑客”,今年这“三剑客”的行情都较为不错,为一批投资者带来了财富,刺激更多想要投资的人进入进去。

2.2理财产品种类多。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知晓,现在许多家庭已经不再偏好储蓄,从央行降息开始,更多的人将自己家庭的理财工作投放到金融投资方面,所以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催生了一大批投资理财工作者。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一样,股票、基金、期货、理财保险、银行理财产品像喷井似的涌现出来,在几年之前,从未想过银行也会做理财产品,在几年之前一直认为保险只是寿险和车险,但是在如今,这些思维界限都被打破。笔者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当社会对于储蓄不再偏好时,为了维持住自己的资金源,银行必须改革,投其所好,将大众关注的投资理财引进来,这样才能继续运转下去。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是如此,只做寿险和车险,购买者通常都是寥寥无几,将投资理财产品引入之后,大众的关注程度增强,就会激发保险行业的发展,并且在国外投资理财就是从保险中划分出去的,只是我国对于保险的认识还不足,才会造成这种现象。

2.3投资从有形走向无形。

关于这点笔者有深刻的感受,20世纪初,房地产刚刚火起来,当时炒房的人大赚了一笔,再加上房地产商的刻意压盘,外来务工者对于房子的刚性需求,众多因素在20世纪初刺激了我国的房价。当国家养老、养儿防老都靠不住时,房子似乎成为了一批60、70后养老的依靠,所以在当时国家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始大兴土木,开发一栋栋的楼盘,供投资者购买。从2000年到2008年,短短几年时间许多城市的房价都翻了一倍不止,在这种利益暴增的情况下,国家的管制政策就像一盆冷水,将房地产投资热情浇灭。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笔者明显感受到投资者从有形投资走向了无形投资,股票、基金、期货还有现货黄金白银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这些投资项目具备网上操作、收益速度快等特点。不需要人们扎堆股票交易所,不需要用实物来兑换金钱,现在用鼠标点击几下就可以轻松完成,许多白领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就可以完成交易,非常方便。

3、中国家庭的金融投资趋势

3.1储蓄的偏好程度会持续走低。

当大众形成了投资理财的概念之后,就会将自己一部分的储蓄投放到投资市场中。所以无论家庭经济实力如何,都只会保留一部分的资金,这些资金存在银行中很长时间都不会变动,所以在短时间内,国民对于储蓄的偏好程度会持续走低。

3.2无形投资胜于有形投资。

通过前几年的房地产可以明显看出,现在人们对于房子的投资偏好程度降低,这种投资偏好不仅仅针对房地产,而是影响了整个有形投资市场。在多年之前,许多人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能够让自己心安,几年之后许多无形的投资渠道打破了这种思维界限,并且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这种思维理念很难再度被打破。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篇4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整个市场的运转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深受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以无形的规律在左右着资金的供求关系。基于金融投资业的客观性,对金融投资的风险评估也应该在客观的条件下进行判断,所以投资者在做每一项金融投资时,既是一种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面临巨大经济收益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所以金融投资有一定的风险,投资者要谨慎介入。

二、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的问题分析

1.投资存在着盲目性,无法保证经济收益。目前我国企业及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充满了盲目性,没有对自身投资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往往只是凭借简单分析与片面分析就做出了投资的决定,最终经济收益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投资活动失败,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此种问题在我国各行各业间具有普遍共通性,不仅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也对投资活动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该问题亟待解决。

2.收益与风险掌握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投资风险往往会带来高额经济收益已经成为了投资者的共识,为此投资者经常在资本市场中辗转徘徊,寻找着一夜暴富的“良机”,其中大多数人最终消失在了资本市场中,另一些人经济收益也是基本持平,没有获取最大化的资本收益,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良好掌握经济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导致投资活动变成了投机活动,风险系数较高。因此在今后的金融投资与风险控制工作中需要对此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来加强教育宣传活动,促使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与投资习惯,保持良好的投资行为来规避资本市场中无处不在的风险,降低投资活动的风险系数,提高资金回报率,推动金融行业进一步发展。

3.长短期经济收益比例不合理。投资不等于投机,在资本市场中进行投资活动往往需要投资者合理规划长短其经济收益分配比例,从而确保自身投资理念科学合理、投资活动安全。目前我国投资者最欠缺的就是经济收益比例的分配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往往由于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就结束投资活动或者明知面临着较大风险情况下依然进行投资互动,不仅是对自身投资行为的不负责任,也助长了资本市场暗箱操作以及幕后黑手的嚣张气焰,导致投资活动成为某些金融机构圈钱的活动场所,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运转秩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优化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的策略分析

1.制定合理投资规划。投资规划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自身资本的安全性,也将未来一段时期内金融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充分考虑,提高了应对风险能力以及经济收益回报率,为自身壮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关方面经验可以参照国际大型金融投资机构的投资活动,选取对自己有益的方面进行吸收和转化并将其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融入自身投资活动中来,制定科学河流的投资规划以加强投资活动的安全性,为自身发展以及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锻炼良好的风险掌控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投资者应具备的因素就是良好的风险掌控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才能充分应对资本市场中的风险以及危机,保证自身投资活动获得成功。资本市场是一个以实力论英雄的场所,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淘汰,适者生存弱者淘汰出具已经成为了其鲜明的特征。面对投资风险时正确认识自己的风险偏好,如果是风险规避型投资者即应理性回避高风险投资项目,如果是风险中性投资者即应当理性制定自己的风险损失可接受范围,并在投资时严格按照可承受范围来进行。因此锻炼良好的风险掌控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成为了在竞争激烈,危机无时不在的市场中生存的不二法门。

3.合理安排投资项目以及收益比例。投资者为了规避市场风险以及弥补投资活动中的经济损失往往采取长期收益与短期收益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投资活动成功率较高,有效的规避了市场中存在的风险与危机,为其他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因此制定长短结合的经济收益结构能够有效帮助投资者提高资本回报率,降低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系数,为自身壮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篇5

【论文摘要】2007年7月,美国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引发了全球关注,危机导致美国经济放缓,全球经济受到波及。本文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从我国金融投资环境的现状出发,探讨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方向。认为我们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

一、次级债危机及影响

次级债是美国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住房贷款(即次级房贷),是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集合组成资产池,经打包定价后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以担保、保险等形式进行信用增强(CreditEnhancement),经过信用评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证券每月支付的本息现金流,直接来源于资产池中抵押贷款每月获得的计划偿还和提前偿还的本息金额。

作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核心在于通过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设计,使资产的客观信用同原始权益人的整体信用相隔离,并提供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本身信用和衍生信用两个层次信用。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与发展。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端于2006年下半年,在2007年2月引发世人普遍关注,到2007年8月则升级成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次级债市场,已经蔓延至其他市场。在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下,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日经指数都在下降。与2003年6月29日相比,道琼斯指数2008年1月30日的市值损失了3000亿美元,去年美国金融行业裁员15.3万人,而2006年整个行业裁员仅5.03万人。截至今年1月底全球因次级债危机而导致资本市场缩水约8万亿美元。

受此影响,中国股市牛市步伐嘎然而止并调头向下,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上证指数下跌2000多点,许多股票被腰斩。我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同样也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何稳健运行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金融投资改革的启示

1.加强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意识,在实践中自我完善金融体系。

(1)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监控水平;

(2)应该警惕国内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

(3)谨慎加息,避免房贷资金成本过高引发的住房按揭贷款还款风险增加的金融风波;

(4)以美国次级债危机为前车之鉴,事先采取科学论证、试点推广、风险控制等手段,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进程,化解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

(5)严格控制并有效阻击银行资金尤其是境外资金非法流入国内资本市场。

2.立足于本国金融资本,积极引导个人投资者参与金融投资,鼓励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同时吸收国外金融投资为补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强对机构投资者进入金融投资领域的引导,降低其进入门槛,同时注意对其进行投资风险意识教育,树立投资理念。

3.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中介机构民营化,建立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强化会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完善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行业自律制度、信用制度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

4.作为调控主体,政府退出对金融投资过程和投资行为的直接干预,成为整个社会金融投资活动的间接调控者。政府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合理确定金融投资活动的宏观调控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管好、用好政府投资;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法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规范参与金融投资各方的行为;

(4)防范国家金融风险。

5.从实际出发,以切实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为宗旨,既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又灵活地运用各种政策措施,改善金融投资环境中的非物质因素。具体而言应从以下方面着眼:

(1)保持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2)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成熟而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

(3)建立高效率的证券交易系统和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改进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4)建立和完善各种证券管理政策及法律,维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5)加快培训金融投资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必须在坚持金融投资渐进式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支持并鼓励资本市场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稳妥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另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合理控制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国内各类投资机构应从此次危机中汲取深刻教训,在对外投资之前深入调查和研究,深入了解风险,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易宪容.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对中国的警示[J].时事资料手册,2007,(5).

篇6

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监管模式是采用外国现行的监管模式,这也是一种集中型的监管模式,可以为投资银行业务开展提供良好的管理。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投资银行业务监管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也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1.现行的监管发展模式没有明确的定位。当前世界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附属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独立发展模式,这种不同的模式也造成监管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的大多数投资银行是以证券公司或者金融机构附属部门的形式存在,并没有主流的发展模式,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依然处在探索的阶段,在一些规章制度方面没有完备的发展模式。当前金融市场的开放性不断的增强,对于我国的投资银行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逐渐的完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变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业务范围窄,创新能力差。当前国外的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广泛,其业务创新性较强,但是,我国银行投资业务范围窄,创新不足,也是制约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主要有证券承销和经纪,各个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没有太大的差别,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部分较大规模的银行开展了财务顾问、并购重组、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但是,在业务的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着业务经验不足、业务信誉和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的问题,这也和我国的投资银行开展业务的时期比较短有关,但是,也反映出了其和外国投资银行之间存在的差距。

3.监管方面存在着未能覆盖的灰色地带。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跟不上金融发展的脚步,在监管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灰色地带,例如: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是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机构,但是,其监管权限只限于商业银行,不能够对整个的金融行业进行统筹的监管,从而造成了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经济极度扩展的时期,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更是处于无人监管的局面,这种宽松的监管环境,造成了投资银行为了追求过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金融创新也给业务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业务的创新造成了金融业务操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高层机构也很难全面的预测出其业务开展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此外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以及保险公司的业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形成了风险相互承担的局面,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就会造成了风险的扩大化,从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的危害性,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损失。

二、我国投资银行的监管趋势和建议

1.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对于投资银行而言,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美国的投资银行调查结果显示,混合经营的模式并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优势,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的投资银行纷纷转型,以缓解投资的流动性不足,对于投资银行而言纠正金融交易过度放大的杠杆率才是避免出现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否则,投行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并产生关联交易,会蕴藏更大的危害。根据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对于经营模式的选择要吸收外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同时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信用状况,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模式。中国的投资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可以在集团综合法人分业模式下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经营模式,同时要注意经营模式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综合经营的过程之中,要加强对于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管,对于其信用衍生产品也要强调其资本约束,避免在开展业务的过程当中出现道德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的的推行之中,要秉承透明的原则,让客户充分的了解到产品的信息情况,限制衍生产品的杠杆率并纳入资本充足率监管;还应该控制投资银行的规模,对大金融机构也不宜放松风险控制和杠杆率约束。

2.在风险的转嫁中控制和管理风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避免投资银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的扩张其业务,要加强对于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监管。因此,要关注储蓄率对于经济和金融的基础性作用,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其新产品、新业务的创新要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出现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忽视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此外严格的风险管理是金融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要灵活的进行风险转移,可以把金融风险由商业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上,从而把金融风险的危害性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等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控制风险的过度扩张。

3.加强信息的披露、规范银行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并不能够把风险完全的消除,而是把风险从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降低风险的破坏性,因此,金融创新并不能够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披露,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尤其是要规范银行的金融创新,规范和改善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提高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此外还要对金融创新过程之中的利益共同体加强监管,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产品的透明度监管标准,提高整体市场的透明度,加强系统性风险的披露,防治潜在的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进行转移。

4.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的整合。当前我国的法律针对投资银行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了行业规范的空白,因此一旦出现任何的问题,并没有可以供参考的法律依据。此外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依旧存在着比较多的制约,尤其是在对投资银行的违规和处罚方面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界定,这种法规的不规范和滞后现象,给金融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利于我国投资银行形成有序的竞争环境。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为投资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其提升自身的实力,当前我国的投资银行整体资金实力都比较弱,因此,应当加强其行业内部的整合,积极鼓励投资银行业内部兼并重组扩大实力。

三、结语

篇7

何为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如今已有成熟的定义。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又称资产组合管理,主要是指投资公司等企业决定自己怎样使用资产进行投资并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合理分配,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方式,什么时候进行投资,怎样管理资产等,然后从投资过程中收取回报。实践显示,企业的投资方式有很多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投资,也就是将已经得到的收益再运用到再生产过程中,也可以购买股票和证券,但是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经过前期市场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以及自身的情况分析投资方式的利弊,这样才能选取正确的投资方式使企业得到有效的发展。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模式,它可以是受控制的,也可以不受控制;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可以明确步骤,也可以是随机的。但是从大方向上看,企业的投资管理方式可以分为传统的投资管理方式和现代化的投资管理方式。这种划分方式的依据是企业所投资产的类型有所不同。传统的企业投资方式是将企业的剩余资金投入到一个相对发展成熟的企业上,现代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方式是将企业的所投资金划分成点,再把企业的资金投资到某一固定的资产类型上,甚至会更加细化,投资到某一个资产产品的某一个点上,比如对于小型公司来说,这类型公司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投资回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此类公司会细化自身的投资资产,并对投资方式进行严格筛选,找到适合的资产产品进行投资。企业的投资方式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影响企业的运转,所以,企业对自身的金融投资管理相当重视。

二、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现状

(一)银行贷款支持有限

一些新兴企业或者小型企业固定资产少,为了公司的发展,这些企业就会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我国商业银行的监控成本高,加之这些企业信用等级低,可抵押的资产也少,这就加大了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一般企业所具有的信贷资金都是短期的,中长期较少,因此企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

(二)资金回收困难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但一些企业对投资现状没有充分的把握,也缺乏对市场状况的预判能力和所投企业的信用分析,更没有进行风险分析,导致资金回收困难,影响企业经营。

(三)融资结构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融资结构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常以不正常的方式流失,这使企业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引发企业破产,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正确的投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回报

企业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合理投资,可以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从而使企业能够有效的融资。金融投资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这就保证了公司的正常经营,为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融投资管理完善企业的运行机制

企业采取金融投资的方式进行管理,可以从不同层面上提高公司的办公效益,不仅有利于公司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现状,同时也利于公司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这样就方便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当然,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投资是具备一定风险的,这些风险会直接关系到公司发展的成败。企业投资一旦失败,就有可能使其资产亏损,甚至走向破产。因此,企业一定要具备一定防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在投资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出正确且适合的投资方式,这样才能实现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金融投资管理能够为企业创造发展空间

有效的金融投资管理需要以企业人才为基础,从企业资金、投资项目出发,只有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企业才能从有效的金融投资中获得丰厚回报。当企业加强各方面工作管理力度时,企业的发展空间也会随之得到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比如说企业如果对投资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就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有利因素,所培养的人才能为企业选择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案,提高企业投资的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具体步骤为:首先,企业要明确投资政策,这是企业投资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只有针对市场情形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才能进行后面的投资行为,因此,明确投资政策是投资行为的基础。但是投资决策也决非易事,做不好可能影响到公司的整体发展,所以在决策时,不仅要了解国家整体的经济政策,还要结合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更要完善自我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做出合理决策;其次,进行完备的投资分析,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人员需要对市场上存在的投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选取合适企业发展的投资方式;第三、组建投资组合,选取出正确的投资方式后要组建投资组合,并对投资组合进行修正和完善;最后,对资金组合的业绩进行评估总结。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具备一定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这样,在风险来临的时候,才能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降低企业风险,保存企业根基。

(二)加强投资队伍建设,确定投资方向

企业在选择投资时,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还需要专门的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任何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金融投资管理人员,企业不仅要尽可能的吸收人才,还要对本公司的人员进行投资方面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这样才能够为企业选取正确的投资方式,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三)规范企业预算机制

合理的预算会促进企业的运转并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以资金预算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一定要注重预算编制工作。合理的预算编制会为企业的金融投资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但应注意一下几点:

1.在投资之前,企业的预算管理人员应该进行预算编制的调查和取证,这样,预算编制才会真实有效;

2.企业预算编制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更改和调整,即使需要更改和调整,也必须依据科学的程序进行,这样才能加强预算对资产管理的约束能力,促进企业金融投资的合理进行;

3.对于某些部门存在的虚报预算现象,应进行严惩,绝不姑息。预算编制的过程也应保证公平、公正,不能被任何不良因素干扰,以免影响预算的效果;

4.预算编制应尽可能的详细,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考核部门对公司的绩效进行准确核对,同时,也方便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下属部门也具备一定约束力,能够提高企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效率。规范企业预算机制,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使用效率,使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能够有效进行。

五、进一步落实金融投资管理的措施

(一)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广大职工的投资意识和抗风险意识。企业职工应具备基本的团队意识,以公司为家,增强责任感。同时,企业员工也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环境,并充分了解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经济状况,这样,才能使员工与企业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设置资产管理机构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金融投资管理部门,该部门主要负责公司的金融投资管理事宜,审定公司大型投资计划,测评公司经营业绩,部门内部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成员之间能够达到综合平衡,团结协作,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建立资产管理制度

企业应把管理权限和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和个人,明确个人分工,划分职责范围,做到层层负责,各司其职。并建立辅助账册,对公司的投资计划和资产的使用状况进行核算,这样就有利于企业明确公司账目,方便进行合理投资。

六、结束语

篇8

(一)中美国际收支失衡

中美两国近些年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差额状况,为与IIP数据形成对比,该表同样选取2004—2013年的经常项目差额数据。中美国际收支失衡是形成中美IIP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10年间,中国国际收支连续保持巨额顺差。2004年顺差额最低仅为689亿美元,至2013年顺差额已扩大至1829亿美元,期间差额有较大波动,但仍保持巨额顺差水平。与中国不同,美国国际收支则连年保持巨额逆差。2004—2013年,其经常项目逆差额从6338亿美元降为4003亿美元,虽呈总体下降趋势,但仍保持巨额逆差水平。中美经常项目的巨大差额直接导致了两国IIP结构差异的形成。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等

在美元本位制下,中国主要依赖美元进行国际清偿。为国际贸易的需要和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国须通过大量出口实物资源和提高国内市场融资成本为代价来换取美元流入。而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大量美元资金又变成了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等金融资产流回美国,美国再利用这些资金向其他国家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因此,美国可以利用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不断扩大自己经常账户的逆差。同时,随着国家对美元需求的不断增加,美国可以通过“估值效应”和增发美元货币等手段不断侵蚀对外债务。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储备为主,汇率的非预期变化带来负的估值效应,使我国被动承担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造成大量实物资本无偿外流,外汇储备面临缩水风险。近些年中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如果未来中国仍保持如此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规模,那么损失将更大。

(三)金融体系发达程度不同

中国属于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资本管制开放程度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总量依然有很大差距,债券市场发展程度尤为落后。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总交易规模达42.06万亿美元,增速为3.85%。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市场总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和整体融资规模来说还远远不够。一方面中国吸纳以直接投资形式流入的资金需要付出较高成本;另一方面受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导致了国外资金以证券投资形式流入较少,这些都使中国一直面临较高成本的融资局面,故造成中国IIP结构失衡。与中国相反,美国则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较其他国家而言,其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加成熟,并拥有发展完善的证券市场。截至2013年10月美国发行国债总额已突破17万亿美元,但是美国国际储备仅有1400亿美元。美国国债凭借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等特点,成功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吸引了世界各国政府的投资,因而产生了美国负的巨额净国际投资头寸。

二、改善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有效控制储备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内外失衡是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为控制外汇储备增长,平衡对外资产结构,应先恢复内外经济平衡,通过降低国民储蓄规模、扩大内需、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等方式逐步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对于降低国民储蓄规模方面,可以通过养老、医疗体制改革以及住房抵押贷款等措施。在扩大内需方面,可采取增加国民收入、削减税负、降低利率和加快居民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组合搭配,逐步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从根源上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完善金融制度

加快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的金融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金融市场为辅的金融体系。在这种体制下,我国社会融资的9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且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储蓄难以向投资转化。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可以通过产权改革、管理规范化和创新市场化等措施逐步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促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向证券和其他投资等投资方式的转化,改善社会融资结构,推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

(三)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篇9

投资银行业属于规模经济产业,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中已有所体现,我国的投资银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已经显现出来了规模经济的特征,但是负债率却持高不下,这说明我国投资银行的资本结构仍不合理,融资能力也相对较弱,抵抗风险的能力也不足,与此同时,严重限制了其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在2009年,美国投资银行的负债率大于97%,而收益率却超过40%,以美国美林公司为例,近年来规模扩张十分迅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营业绩与股东回报的同步增长,反观中国的投资银行,资本负债率不到46%,其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明显低于美国。投资银行按照负债比率管理的要求,其融资必须保有较为畅通的渠道。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主要采取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包括增资扩股、收益留存、兼并收购、发行上市等方式,债券融资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非常畅通。相比之下,我国的债券市场由于受到融资政策方面的制约,可供选择的融资工具范围十分狭窄,资本规模也和西方投资银行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提升投资银行资本融资能力的对策建议

投资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和适度竞争性行业,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这就要求投资银行必须要具备超强的资本融资能力,扩大自身的资本规模,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以此来增强投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投资银行资本融资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增资扩股是投资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的首选方式增资扩股是指企业向社会募集股份、发行股票、新股东投资入股或原股东增加投资扩大股权,从而增加企业的营运资金。企业的营运资金增加后,不仅有助于增加业务的收益,还能够减轻企业的负债,因此,增资扩股是我国投资银行在现行条件下融资的首选方式。目前,我国国有投资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后,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产权归属不明晰的问题,很难通过兼并重组来实现融资,而实行增资扩股就相对容易得多,国有投资银行引进新股东后,不但可以扩大资本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还可以转变股权结构,实现国有投资银行的现代化管理。

(二)发行股票和债券是投资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的有效手段公开发行股票是投资银行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投资银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资本规模,积极上市,这样不但突破了融资规模和地域的限制、加快了筹资的速度、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还能够为下一步兼并重组创造一定的条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从国外经验来看,投资银行绝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就连有着130年之久的私人合伙制传统的高盛公司,也在1999年转变为上市公司。我国的中信债券也于2003年正式上市,净增产迅速增加,并一跃登顶全国首位。在发达国家,信誉良好的投资银行都会通过发行债券来扩大资本规模,而在我国,因长期受债券政策的限制,以及投资银行没有建立起信用评估机制,很难通过发行债券来实现融资,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发行债券势必会成为投资银行今后扩大资本规模的有效手段。

(三)重组并购是投资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的必要途径重组并购是搞活企业、盘活资产的重要途径,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就是以重组并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正是通过这种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方式创造了现在的繁荣局面。就我国目前市场状况以及投资银行发展状况来看,大规模的重组并购还不现实,并购的阻力还很大,投资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重组并购。随着并购数量的剧增和并购金额的增大,投资银行还应不断扩宽并购融资渠道,推动自身的发展。

三、结束语

篇10

所谓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而是更注重于向特定的公众发行。本文探讨的私募基金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私募基金司法解释尚处于论证阶段,自然无法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答案,有关部门也并未就此做出说明,到底什么是规范私募基金或不规范私募基金呢?估计私募基金业内人士也较难把握。

据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某位法官说:“实践中我们认定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行。认定不规范的私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承诺保底收益;二是资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账户。”

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实践中,非法的私募基金常见于三种类型:非法集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蛊惑交易”操纵股市行为。

一般而言,私募基金的对象则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一般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和风险,但如果私募基金的发起人向投资人许诺高比例的保底收益,则可视为非法集资。

根据我国法律,非经金融主管机关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否则即构成违法行为。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与私募基金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是否给付利息,私募基金的收益来源于风险收益,不应涉及任何形式的固定利息,否则既有违法之嫌。

另外,私募基金很可能违反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办法》有关“蛊惑交易”的规定。“蛊惑交易”可以理解为,操纵市场的行为人故意编造、传播、散布虚假重大信息,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市场出现预期中的变动而自己获利。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蛊惑交易”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通过论坛、QQ、MSN、博客等网络传播手段,一个虚假消息可以在短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网状扩散,贻害无穷。

二、私募基金应该合法化

通过对海外私募资金的考察不难发现,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场经济结构的升级,“私募基金”难以阻止,将成为一国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后必然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领域。

2007年2月27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下跌8.8%,大跌的根本原因是机构结构过分单一,大量赎回使公募基金承受巨大的压力。私募基金一般有一年的封闭期,并且一年之后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赎回,而不能天天赎回,如果私募基金发展壮大起来,与公募基金互补,可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此外,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只有公募基金和券商,没有私募基金,那么将加大市场的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私募基金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另外,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相比,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

目前国内的正规私募基金一般有至少一年的封闭期;在封闭期后,每月只有固定的日期(一般为每月的15日和月末)作为开放日,投资者只能在每月开放日认购和赎回。这样就有效地隔离了风险承受能力差,投资不理性的中小投资者,因此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稳定,投资策略也得以坚持,投资风格可以更加激进,收益也就相对较高。

(二)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化特征

私募基金的出现,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活跃了市场交易气氛,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喜好,吸引更多的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打破了公募基金一基独大的垄断地位,有利于促进私募和公募之间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证券市场资本形成和利用的效率。

(三)独特的研究思路

根据《基金法》的规定,单只基金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公司持有一只股票的比例,不能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这一“双十”规定,决定了公募基金必须同时持有10只以上的股票,这使公募基金的研究必须涵盖多个行业,限制了基金公司研究团队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深度。与之相比,私募的投资不受任何限制,持有的股票数量可以较少,也就可以集中力量,更加认真、细致、透彻地研究关注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理解也能更加透彻。

(四)需履行的手续较少,运行成本更低,更易于进行金融创新

私募基金的发展壮大会加剧整个基金业的竞争,冲击公募基金的垄断地位,提高基金市场的运作效率,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结构,推动我国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加速形成以及价值投资理念的建立,为我国履行加入WTO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做好准备。

(五)私募基金的产权基础,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和产权结构改革的重要主题

作为民间主体自发推动形成的产物,私募基金的发展将改变资本市场的机构主体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推动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三、私募基金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纵观全球各国的经济法律体系,大部分都没有专门的私募基金法律,但仍有一系列法律足以对所有的私募基金构成有效的法律规范。而从目前我国立法来看,没有专门约束私募基金的法规,私募基金主要受《合同法》

转贴于()、《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和《刑法》等综合调整。由于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在金融证券领域奉行的基本上是“法有明文规定方可为”。

因此,为了避免法律上的风险,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在立法当中确认私募基金的合法地位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化的配套监管措施,以便私募基金能够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私募基金制度规范化应以《投资基金法》为主要参考依据,综合考虑各方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私募基金采取全面而有效的监管办法,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私募基金的制度建设和完善:

(一)投资者资格和人数限制

1、投资者资格。对合格的投资者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其投资的最低限额为判断标准;根据其收入多少来判断;只要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均可投资;对财产拥有独立自主的处分权的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为合格的机构投资者。

2、投资者人数限制。应该考虑我国的国情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投资者的人数应该限制在100人以内,但应该允许特殊情况下超过100人。

(二)管理人条件

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应具备要求的准备金、经营业绩、人才和营业硬件设施等市场准入条件,并且,管理人的资格应该是竞争性的,而不能是垄断性的,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证券监管部门备案。

要求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投入的资金在筹集的基金总额中必须占到一定的份额,以避免利益主体的缺位。当私募基金发生亏损的时候,管理人的出资应该先行用于支付。

(三)托管人职能规定

作为基金一种特殊形式的私募基金具备基金的共同特点,即现金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基金管理人具有资产的管理权,基金托管人为基金投资者行使部分监督权。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表明,公募基金托管人在监督基金管理人运作方面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基金托管人地位的独立性较差。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人数相对较少,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基金托管人的监督权应进一步强化,如规定私募基金托管人不得自行担任,必须将资产交给指定机构托管;强化托管人的权力和责任,对基金管理人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基金契约做出的投资指令,托管人应当拒绝执行,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并向管理当局报告。

(四)信息披露规定和风险揭示

私募基金必须与投资者签署完备的书面协议,尽量详细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投资品种及组合、相关风险提示及业绩报告周期。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是控制私募基金风险的重要手段。私募基金虽然没有义务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但向基金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披露信息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设立私募基金时,应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其存在的风险,基金设立之后,应该定期向投资者报告基金投资情况及资产状况,并定期将这些信息向监管部门披露,以便投资者与监管部门及时了解其运作情况及风险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五)允许私募基金进行适当地公开宣传

在美国,证券法规定私募基金在吸引客户时不得利用任何传播媒体做广告,其参加者多为中产阶级,他们主要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或者直接认识某个基金的管理者进行投资。但笔者认为我国不应借鉴这种做法。首先,严格限制私募基金在公开媒体上做广告宣传的效果是不佳的。其次,通过私募基金内部约束机制以及像外部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以及基金行业自律组织足以避免私募基金过度的市场炒作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以及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后,通过适当的公开宣传使私募基金名正言顺的成为“公开,合法”的基金,消除股民对它的神秘感以及纠正人们对它偏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发起人与投资者相互了解,为以后的合作创造条件,从而迅速壮大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

(六)收益分配规定

国际上,基金管理者一般要持有基金3%-5%的股份,一旦发生亏损,这部分将首先被用来支付,以保证管理者与基金利益绑在一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

起,另外一些私墓基金只给管理者一部分固定管理费以维持开支,其收入从年终基金分红中按比例提取,这种基金的利益分配方式相对地能够使资本持有人与管理者利益一致。另一方面,应该禁止签订保底条款。因为保底条款容易引发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而且也有悖于基金设立的原则,不利于市场的规范。此外,我国新《合伙企业法》中规定的有限合伙,即基金管理者承担无限责任,投资者承担出资额范围内的有限责任,为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法律组织形式的选择。

(七)尽快完善基金评级体系,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国外诸多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合理完善的基金评级体系是基金业规范发展的重要配套措施。在私募基金存在的情况下,需要一个独立公正的评级机构对基金经理人的准确评价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经理人的参考,另外要注意完善当前国内不科学的基金评级方法。

(八)完善我国其他金融衍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