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范文

时间:2023-03-20 22:4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个人总结不足

篇1

关键词:CIS;个人形象;大学生个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94

1引言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全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最早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后来,这一理论的应用开始日益广泛起来,学校、城市品牌塑造、城市旅游、职业形象、政府等主题都积极引入这一理论,对运作流程进行再造,优化了内部要素,改善了主体的整体形象,提高了竞争力。自从中国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急剧攀升,就业压力空前增大,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国家到地方,各部门都在密切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各类高校也使尽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可谓“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邀请更多企业进入校园开展招聘活动,一方面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个人竞争力,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的学者主张运用CIS理论重塑大学生个人形象,实现内外兼修,提高职场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个人就业问题。

2塑造大学生个人形象的重要意义

个人形象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无论对个人职场竞争力的提高还是对国家、民族形象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后工业时代的竞争是形象竞争,大学生群体作为国之栋梁,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形象对商品和个人品牌竞争力将产生重要影响。刘絮(2011)认为对消费者或者用人单位而言,不同的国家形象会产生不同的消费偏好,消费者选择偏好与国家形象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大学生的个人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是互动关系,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会改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态度评价和选择偏好,有助于增强个人软实力,增强职场竞争力。就目前而言,吕子静(2011)认为大学生塑造个人形象系统的最直接动因还是增强个人竞争力的需要,产异化竞争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未来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个人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竞争,还需要富有被他人认同、接受的文化软实力。李洋阳(2010)认为个人的文化软实力可以融入到个人形象体系当中,形成体力、智力、形象力三者和谐统一,让大学生个体在信息严重过剩的今天顺利实现“脱颖而出”。当然,影响个人成功的因素是复杂的,个人的工作能力是种子,工作平台是土壤,形象是培育,工作能力决定了个人质量,形象则决定了个人特色。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新商业时代,可谓“赢者通吃”,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意识十分必要,它对大学生群体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内外兼修意义重大。

3基于“CIS”理论的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中导入策略

3.1从理念上树立正确的个人形象意识

自中国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节节攀升,截止到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65万人。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深入推进的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经从卖方市场步入买方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过时,再优秀的个体都有可能被淹没在海量人才信息中。可见,个人形象塑造已是大势所趋,大学生需要充分认识个人形象塑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做好人生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定位,打造个人品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人品牌的信号传递作用机制,传播个人价值,实现人才供需快速对接。这种个人形象意识不是无源之水,作为大学生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职业规划基础上,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激发自身潜能,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学习习惯。让个人形象塑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有意注意”转变为“无意注意”。这样大学生才能为以后的职场竞争做好准备,让“首因效应”成为个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促进“自我销售”和个人价值增值的目的。

3.2从行为识别上夯实大学生个人形象基础

如果把大学生“个人形象”比作潜在变量的话,那么个人日常行为就可以称为观测变量。个人形象是无形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个人日常行为做出识别与判断,这些行为竞争力大小主要由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的个人综合素质构成,核心是专业基础知识。内外兼修才是个人形象的本质所在,它由个人外在形象和个人内在修养共同组成。外在形象就如商品包装,起到便于识别、促进价值认知作用;内涵修养就如商品质量,构成了职场竞争力基础,两者不统一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嫌。这种职场竞争力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主要由学习力、行动力、创新力、适应力、表达力、创新力、魅力等因素构成。其中行动力、学习力、创新力、表达力等个人行为能力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魅力、思想力、个人影响力等都无从谈起。大学生应该对专业教育给予充分重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摒弃“读书无用论”。当然,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与专业兴趣度成正比。对高校教育者来说,要引导学生全面、科学认识所学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导师”。各类高校可以考虑建立专业转换制度,经过一段时间专业学习考察后,给予部分对原所学专业确实不感兴趣的学生第二次选择机会,建立人性化、公正化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健康、诚信、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

3.3通过视觉识别加速大学生个人形象传播与识别

大学生持续扩招带来职场竞争的白热化,无差异竞争已经成为个人事业发展新障碍,差异化竞争难度加大,同质化模仿速度越来越快,未来对每一个大学生个体来说,聚焦战略将成为个人参与职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自我识别选择只是聚焦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面临有效传播问题。个人形象是分散的、凌乱的,需要大学生将个人形象浓缩为个人独特标识物、礼仪形象、气质形态、行为举止等要素,打造个人品牌,按照做事、做市、做势的思路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价值溢价。视觉识别以其独特的视觉传达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将独特的个人形象有效传播给社会公众。在具体视觉形象设计上,要以“传播力和感染力”为原则,充分表达出个人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个性。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这是大学生未来走向职场的“物质基础”,健康体魄可以带来活力和旺盛斗志,给人第一印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任何工作任务,拥有无限执行力和创造力。其次,要有得体的仪表服饰。服饰是个人气质、文化和思想的外显物,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质形态,自然流露出个人的能力和力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升自身的审美价值,给人以训练有素的感觉,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顺利进行自我营销,实现个人价值。

4结语

个人形象是大学生所有优点的集合,反映了个人综合竞争力,是参与职场竞争的无形名片。如何打造个人形象已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CIS理论在企业的成功实践,为其在其它领域的广泛运用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也可以借鉴CIS相关理论,在构建程序和具体策略上可以为个人形象塑造提供全新思路和研究视角,提高导入效率和正确性。最后,本文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虽然讨论了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方面如何构建个人形象策略,但是却没有指出这三个方面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对影响的机理和路径也没有研究透彻,全文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缺乏,这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改进的。

参考文献

[1]刘絮.国家形象与消费者品牌态度评价的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620.

[2]吕子静.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1):6668.

[3]李洋阳.管理类研究生个人竞争力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2535.

[4]杨贤传.“CIS”理论在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中的应用[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5):5659.

篇2

关键词:学生管理半军事化管理方法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知识水平决定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而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学生管理工作直接相关,日常的细节管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规范学生的言行并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当今大学生的基础素质良莠不齐,很多学生在自我成长方面缺乏主动性,还有些学生藐视规则、很难融入集体。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各种困难。做好大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1.半年军事化管理在高校中实施的必要性

军事化管理来源于军队,通过严格、统一的行为规则和制度来约束军人、训练军人,使军队形成铁的纪律、正直的人格和果断的行动力。半军事化管理则根据管理群体的特征,借用军事化管理的精髓,使群体的凝聚力提高,并通过统一的管理活动,对群难题中的个体进行有意识的锻炼,使整个群体的素质提升。半军事化管理在群体管理中的效果显著,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管理问题,是帮助解决目前大学生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有必要应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2.半军事化管理实施的方法

2.1以制度为先建立半军事化管理的规范

大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难题是学生个性化发展明显,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不受约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发展状态。半军事化管理强调规范化的行为建立,为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不断细化,形成了一整套严格而科学的规章制度。首先,在考核组织体系上,系部成立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工作组,负责本系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检查、考核。设立班级考核小组,负责制定本班级学生个人管理量化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其次,在考核内容与标准上,从学生的早晚自习出勤秩序、上课的出勤、教室和宿舍的卫生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量化和要求;最后,在检查考核方法上,实行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系检查组负责每对本系全部班级、每个宿舍进行量化考核,秘书处汇总、整理形成班级每日、每周、每月成绩表。考核之后报系部负责老师审核、存档。对每个班级的考核进行评比,以集体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日常成绩的来源。这样一来,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受到集体的压力和影响,在管理规范的约束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实施半军事化管理的第一步。

2.2重视思想培养体现半军事化管理的实际作用

军队管理能够使军人形成统一的思想和意志,这是军队集体意识强大的主要原因。高校教育并非要将学生的思想发展整齐划一,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发展非常复杂,很多学生在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极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形成一些极端意识、产生极端行为。高校可以借助军事化管理中关于思想教育的内容,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管理。例如,请学生写周记,在周记中记录日常生活以及影响个人思想发展的重要事件、感受等,由辅导员阅读并进行反馈,这是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的一个较好途径;又如,突出学生社团和干部群体的作用,对思想积极、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社团举行一些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活动、进行积极的价值观宣传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统一的培养,以达到管理目的,使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更积极。

2.3营造环境突出半军事化管理的效果

半军事化管理会使部分学生觉得不适应甚至反感,这实际上是因为学生对这种管理方法了解不足。为了使半军事化管理效果发挥出来,学校应该重视营造相应的管理环境,使学生认同这种管理方式。从新生入手是较好的方法,学院安排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和周末休息的情况下,坚持做到每周半天时间对新生进行军政训练;通过每个学期末召开中期检查表彰会和每学年末召开年终表彰会,及时总结和推广半军事化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并加以表彰;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站、报刊、宣传栏、标语、校广播台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半军事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表奖出色的班级、个人,营造浓厚的氛围。半军事化管理环境的营造能够使管理效果更为突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清晰地看到管理结果。

结语

综上所述,半军事化管理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学生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管理效果。但在实施这种管理的时候应注意,虽然管理思想来源于军队,但大学生不是士兵,半军事化管理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可以将自己当成“军官”,把学生当作“士兵”,因此,半军事化管理过程中,辅导员需要讲究“度”,在维护学生个人尊严、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个人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延波.半军事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7):123-124.

[2]刘洋.浅谈学生管理工作中半军事化管理的实施[J].经营管理者,2014(08):133-134.

篇3

一、更新观念

(一)大学生职业适应力相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优势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任占忠会长指出:“智者规划”,“适者生存”的新的就业指导理念是在总结经验和吸纳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精华基础上,以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四个转变:从重视学习成绩,到知识能力并重;从重视专业教育,到强化职业探索;从重视传授知识,到互动体验培训;从重视职业规划,到强化职业适应。

大学生职业适应力教育是以企业为主体,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以职业生涯目标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法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发展定位和激发学业动力具有积极作用,其特点是以个人为主体,失去了职业适应的客体。职业规划侧重于自我设计,但就业环境常常不如意。

(二)形成中国大学生应树立职业适应力的战略思想

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都面临着“自我统合”的困惑。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适应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目标,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做准备。其次,要正确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即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适应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比如,一年级为基础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二年级为提高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强化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找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成熟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作一个总结。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职业兴趣

要将爱好培养成特长,将兴趣转变为职业。在职业兴趣的培养中,要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之后形成稳定的兴趣,从而培养现实的职业兴趣;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根据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培养和发展兴趣,为事业的成功创造条件。

(二)塑造自身的职业性格

在职业教育中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还要尽力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为塑造健康的人格而学习。学校教育如果尽最大的可能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的性格,会使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建立相应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而且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保证教育的有效性。要强化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中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如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优秀校友采访录等形式,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个高尚精神风貌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环境。

(四)培养职业能力

1.调试良好职业适应的心态

(1)谦虚而随和地处理职场关系。在职场中,需要尽快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不宜太张扬,以免引起大家反感。选择自己的态度:虽然无法选择工作本身,但可以选择采用适当的方式工作,带着阳光、带着幽默、带着愉快的心情对待每一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快乐工作上,就会产生一连串积极的情感交流。

(2)乐观地面对职场困难。大学生应该对自己前途乐观,相信能改变命运,进而改变中国。一个人如果要谋求长久地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自己创新的能力,而从中更应该培养与陶冶自己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观。职场危机感,危机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源自自身,自身内因决定了职场认知,忠于职守,提升自己工作作风。

(3)始终保持对工作中的激情。把工作当事业,就是对工作始终保持热情、充满感情、怀有激情,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工作成为自己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让事业成为人生风景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

(4)平和的面对周而复始日常工作。青年人除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外,还应注重学习他人行之有效的做法,来充实自己欠缺的经验,在未形成自己的习惯作法以前,多用开放的思路对各种问题加以思考和反思,努力克服易偏激,容易自卑、浮躁的不平衡心态。特别是要学会自我调解。

2.构建良好的职业适应氛围

(1)建立长效机制。从新生入学就告知每个人必须适应社会,从大一开始就努力营造一个职业氛围,培养各种职业适应力。将职业适应力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2)就业讲座。为使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掌握就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升就业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名人讲座,用他们的成功的经验引导同学们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讲座学习到如何确定就业目标、选择职业的发展路径、在面试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等,这些对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3)模拟招聘。为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通过举办现场模拟招聘会,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学习如何更好地推销自己,增强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 日常管理 教育 方法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同学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将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应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教育,单凭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随着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的逐步完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地探索出新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一、“广泛交流”多样化教育是工作的关键

在日常思想教育方面,采取了以集体引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在教育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与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学生思想工作。

在工作与生活中,他坚持“三深入四不放”,深入宿舍、深入课堂、深入工作,不放弃、不抛弃、不打击、不纵容;坚持每周深入宿舍检查卫生,了解生活状况,解决同学遇到的困难;坚持每周深入课堂听课,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反馈问题;坚持深入学生干部的工作,指导学生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发现不足,改正缺点,帮助成长;

不放弃、不抛弃每个表现差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不纵容每个犯错误的学生,对于违纪的学生,以教育为本,惩罚兼顾;不放过每个交流的机会,创造沟通的平台,集体引导主要通过组织班会、团会,学生活动方式进行。个体指导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采取更容易他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单独谈话、单独布置学习任务,做好学习记录表;在平时可以通过班级飞信群、QQ群、微博等网络方式关注学生。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加强了班级党员和骨干队伍建设,使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班齐心协力共同进步,而且帮助同学们认真分析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为他们解除思想包袱,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三深入四不放”的工作方法,改变了很多人,从开始的内向不爱说话到最后变得侃侃而谈,从大学节奏的不适应而成绩下滑到后来大学快乐生活拿到奖学金,从出身的无声自卑到毕业后的健康自信,从专业学习的不入门到后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从因为学费而濒临退学到后来师生伸出援助之手顺利毕业,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有很大的收获……

二、“与时俱进”民主化教育是工作提升的核心

在日常教育中,始终提倡并坚持对学生民主化教育理念。通过民主化的理念,打破了班会中寡言少语的状态,大家相互平等,各抒己见,带动了班级融洽的气氛。此外,在常规教育中,都是班主任给同学写评语,但是通过民主化教育方法后,可以突破常规,在班级开展学生“点评”班主任、我为班级献言献策等活动,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这个班级的平等意识与主人意识,效果良好;此类活动不仅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对班主任工作的提升与热情的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开展学生“点评”老师活动中,有的学生提出了班主任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有的学生平日里难于向老师表达的言语也可以通过点评的方式向班主任表达。比如有的学生说:哪个同学需要老师进一步了解关心,哪个同学家境困难,哪个同学学习有困难……还有的学生对教育者——老师送去了祝福。通过这种民主化的环节,使得学生可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对教育者在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以及日常生活中教育的理念提升有很大帮助,这种方式方法更容易让同学们发言,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育的民主化理念,使班级得到了更好地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

三、“兵分两路”差异化教育是工作的基本方法

教育应该具有无限的包容性,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参差不齐,鉴于此,差异化的教育对班级的发展与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基本的作用,所谓差异化教育就是在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阶段性目标计划与实施,比如,如果一个学生沉迷于网络已经无可救药,那么你的苦口婆心对他而言是不疼不痒的无聊;一般对于此类学生要立刻中断游戏是不现实的,可以首先分散注意力,其次挖掘他另外一些兴趣并找到成功的自信,软硬兼施,学校是教育引导与督导,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否则只能交给社会教育。

作为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心理障碍学生,应该积极建立心理档案,配合学院做好心理干预引导;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应该经常找他们谈心聊天,鼓励自信;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应该要求他们设定自己的目标计划,与任课教师沟通,重点关注定期到办公室记录自己的情况,找出不足与收获,点滴中约束自己,建立责任心;对于班级的“两头人”,重点是学习的好与坏方面,对于好的学生应该倍加鼓励引导,让他们发挥作用去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进行手拉手“一帮一”,共同提高成绩。而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时刻关心并给与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差异化教育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组数据,看出效果是非常好的。班级学生计算机一级一次通过率100%,二级通过率99%;就业率达到97.29%。曾荣获广西区先进班集体光荣称号;在学生个人成长中也是硕果累累。

四、“回报社会”感恩教育是工作的价值升华

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都是教育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懂得感恩曾经养育、帮助过自己的人;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利用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教育广大学生。

利用每周晚点名的时间点滴学习《弟子规》等活动,通过到三江侗族仁里小学开展义务支教,母亲节感恩祝福活动,利用专业知识,通过党支部到社区开展的公益维修电子产品,以及H1N1流感预防宣传活动,为母亲河漓江洗脸活动等等。活动是班级团结、向上的基本行为,也是同学们学会组织、沟通交流锻炼的平台。这些活动影响力非常大,同学不仅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也通过活动深刻地懂得一个成功的人要回报社会,感恩社会!

篇5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亲人的溺爱,很自然地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习惯于站在自我的立场看待和处理问题,忽视他人和集体,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不能或者不愿深入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2.自卑与退缩。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甚至身体素质的差别很容易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层次感。个别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生,在来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部分同学悲伤于自己长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们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自卑与退缩的性格,陷入焦虑、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这类学生虽然相对较少,但危害极大,不容忽视。

3.情绪化倾向。情绪化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不足的体现,表明了个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幼稚。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情绪化,习惯于感情用事,高兴时满面春风,称兄道弟;不高兴时冷若冰霜,拒人千里。随自己心情的好坏决定对待他人的态度,不顾及他人感受,这就很容易伤害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感到不快,在心理上产生隔阂。

4.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对中学时代来说较为宽松和富有弹性。生活和环境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导致情感的损伤,这在大学新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二、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因此,探索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意义重大,措施如下:

1.优化人格。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2.加强指导。发挥大学“德育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设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心理课程进行集体辅导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会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上,把握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关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握他们的潜在意识和心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此外,还要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他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在心灵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3.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他们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学会爱;对社会而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参考文献

(1)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高校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3-01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精神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等思想教育中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个性需求,塑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操,激发其创造潜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其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下面讲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以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由于我国高校人文关怀的缺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育效果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成果。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唯有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自我科学思想政治的塑造,才能增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下面将就这一课题展开具体讨论。 

1.1 忽视大学生的主体身份 

面对多元化价值理念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情况,我国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很少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身份,没有意识到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来的重要性,没有尊重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不能使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人文关怀要求背道相驰。 

1.2 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统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以偏概全,教学方式不具有针对性,大学生无法认识到自身个性的独特性,对自身个性发展存在着误区和偏见,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认识不清,部分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心理较脆弱、自信心不足。还有部分教师以自己的认知盲目给予学生评价,造成大学生个性发展受局限,自我意识发展能力不够。 

1.3 忽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高校生活是大学生进行自我价值塑造的重要阶段,在这过程中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对其自身认知及性格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没有及时沟通和处理大学生在遇到困扰和压力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情感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且大学教师与学生只存在课堂上的短暂交流,课后接触和了解不足,难以发现学生在情感上的变化,忽视了对学生课下思想政治的实际教育。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上面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忽视大学生的主体身份、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根据以上信息,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视大学生的主体身份 

以大学生主体为本,转变围绕教师教学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成为工作出发的重点和中心话题,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密切交流和联系,关注学生的想法和理解,适当调整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实现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目标,真正做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2.2 鼓励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性格的特殊性,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内在优点,积极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将学生的个性转化为自身特点和优势。在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魅力,发现学生个性的闪光点,成为学生的伯乐和人生导师。 

2.3 开展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情感,开展情感教育,通过讲座、课堂教授等方式,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控制和把握好自己的情感。高校还应该不定时对学生的心理展开调查,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情感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和调解,倾听学生的情感问题,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通过疏导使学生建立健康的情感价值观,减少和避免学生因情感问题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可以寻求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帮助。 

3.总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适应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时代要求,明确指明大学生思想教育关注大学生主体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云霞.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81-83. 

篇7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viewedasasetaproblem—solvingski11Sthathavebothalogicalorconceptualaswellasphysicalorhands—on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ManagementRM)、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篇8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144-02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的活跃期,健康精神世界的塑造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专业优势,重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为社会持续培养出思想进步、智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一 塑造大学生精神的内涵

大学生精神内涵范围很广,包括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塑造大学生精神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独立自主、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就是以大学生的精神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大学生的实际精神需求,满足其心理诉求,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帮助他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能以仁爱之心去看待世界,用友善的方式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要勇挑重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上求真务实,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造福社会。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崇高的信念,坚定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目标;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勇于面对挑战,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心理调解能力。而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拥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能让中华民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己也能在愈加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希望实现个人价值。而通过对大学生精神的塑造,把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肩负的社会责任统一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客观上,现代的社会思潮涌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日常的生活、学习。通过塑造大学生的精神,能够有效抵制此类消极思潮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侵蚀,使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坚定的人生信仰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 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措施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精神的塑造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客观地分析精神世界塑造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以人为本”的意义在于思想政治工作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水平出发,切实考虑大学生的个人需要,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整个教育体系的出发点是造就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与社会的要求完美统一。

2.重视整体教育的培养机制

要改变现有教育中单方面灌输、忽略学生内心感受的教学方法。在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指导老师应宽容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因为年轻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难免会犯错误。作为学生思想的指导教师,工作中要就事论事,在平和的氛围中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带领他们走出误区,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分析、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空间和时间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要借助先进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自媒体等,拓宽教育的途径,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选用带有大量场景内容的教材,引导学生扩展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把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改变以往过于生涩、偏理论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产生愉悦感。

文理兼顾,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课的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日常科学知识的同时,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对理工科学生的教育中,要穿插学习人文的知识,让学生主动思考人文思想对科学的指导意义。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提出不同的观点,勇于探索解决难题的路径。适当增加人文教学的课时,拓宽大学生看待世界的视野。在人文教学中融入优秀的中外文化,影响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思想观念。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讲座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欢迎。讲座要内容多样、有鲜明的主题,与大学生的潜在思想要求契合,实现台上台下的心灵共鸣,从而产生持续的精神效应。

3.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倡知行合一,把理论知识的学习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要的理论内容都应有对应的社会实践,并以“人文、创新、科学精神”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验证理论学习成果的同时,符合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

校园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地点。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如设立传统文化节、成立技术类兴趣社团、举办名著读书会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组织数学建模、机械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参加科研活动,接触真正的学术科研。鼓励优秀的学生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答疑解惑,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等。宽松的环境、熟悉的人群降低了大学生实践的难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对于理论掌握的自信心增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精神对个人发展的实际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若客观条件允许,可带领大学生走向社会,假期支教、帮扶结对子等都是很好的实践路径。社会实践的优点是扩大了大学生的接触面,使其初步尝试了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实现人的社会性。重视实践后的总结,每次实践后都会得到经验,要养成总结的习惯,分析实践的得与失、理论应用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

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指导老师队伍是塑造大学生精神的指导者,整个队伍的业务素质直接决定着实践的效果。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日常的言行举止,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具备创新能力、高度的使命感和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了解当前学生的精神动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教师队伍的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原有的教师为班底,选择基础好、上进心强、愿意从事大学生精神塑造工作的教师通过专业培训的方式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第二步,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从而在短期内明显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育水平。还可共享校际间的教师资源,弥补单个高校教师资源不足的现状,定期交流教学经验,提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在塑造大学生精神上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要切实做好指导教师的保障工作,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保证与时代的需求接轨。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肯定学生的成长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帮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站在教师的角度,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精神塑造的进展,更为全面地接触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完整的动态机制,对于学生心理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激励机制对于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尚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根据大学生精神的发展轨迹,要制定带有阶段性特征的指标。当学生取得进展、达到指标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者物质奖励,如通常的奖学金,或者年度优秀大学生称号等。激励机制的意义在于肯定大学生的精神进步,形成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先进的思想,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完善自己,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当中,群策群力、共同进步。

塑造大学生精神的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正确对待大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精神的塑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大学生精神的塑造,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集体的智慧,完善教育体制,创造出积极进取的教育局面,为国家培养出智力突出、品德优秀、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陶倩、肖炳南.大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79~83

[2]杜启蓉、杜启玉.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J].科教导刊,2013(23):26~27

[3]王颖之.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46~147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对自我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制定合理的个人职业成长路径,最终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生涯状态的设计。虽然早在1916年,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中国,但此后中国经历的战争等社会变动使我国生涯规划领域的发展几近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在港台地区重新兴起。20世纪末,中国大陆高校才逐步开始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做法。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

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广大学生对自身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但是,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而言,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或者有效的补充,但是,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着授课教师并非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课时偏少等现状,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专业发展。

(二)缺乏针对性。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上采用了教师讲授、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授课,普遍存在着授课教师泛泛而谈,无法针对学生个人特性进行独立辅导,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准确定位,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日后的职业发展。

(三)缺乏系统性。目前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普遍仅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许多学生在开课的一段时间内目标相对明确,有了初步的目标设定。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系统贯穿整个大学生涯,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无法解决时,没有求助的途径,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对策

(一)培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和实践体验,满足学生个体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和参与,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方向,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培育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深谙职业生涯规划之道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改变过去简单地从思政队伍、招生就业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中抽调教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师的做法,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必要的时候,可以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辅导员进行培训,充实师资力量。

(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导入阶段性目标细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内容上划分,应该囊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工作规划和生活规划。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

大一阶段:认识自我与环境适应期。大一新生来到陌生的环境,面临着饮食不适应、教学方法改变、人际关系协调适应、心理情绪疏导等种种困惑,需要职业生涯教师介入加以引导。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气质、性格、天赋、能力、价值观等,指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避免从高中的紧绷状态的极端走向大学自由放任的另一个极端。根据笔者的上课经验总结,在第一堂课中,首先抛出问题"大学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指出"大学就是长大了自己会学",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教师指导思考如何学习,将学生长久以来的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学习的观念。然后通过结合现实的详细讲解,利用案例分析、测评软件等使学生全方位、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气质、性格和价值观,全面了解个人的优势和劣势,避免陷入夜郎自大或妄自菲薄的境地,实现正确的自我定位。如讲述气质的匹配类型时,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林黛玉作为典型代表进行阐释,使学生更容易判断自身的气质类型。

大二、大三阶段:专业知识建构期和综合素质养成期。结合所在高校关于毕业、获得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规定,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引导学生总结大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对照大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指导学生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拓宽职业视野,不断修正和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大四阶段:职业目标探索与实现阶段。大四期间,学生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压力,如何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转化为寻找人职匹配的岗位的助力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在此阶段,应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评估自己,摒弃官本位思想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降低就业期望,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少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可以实行个性化的辅导,使学生走出求职失败的阴影,修正或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三)切勿片面强调学习、工作的职业生涯,更应该注重成长的职业生涯

很多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工作职业生涯路径的规划,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刻苦学习,积极钻研,学有所成。但是,却忽视了学生成长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的工作阶段,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应贯穿于始终。因此,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锻炼强健的体魄,培育人文艺术情操,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个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的成长职业生涯。

三、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培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简红艳,何瑾,丰鹏.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2]康艳霞.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模式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4]付玉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0(11).

[5]杨倩.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体设计与分段指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2).

篇10

关键词: 高校科技竞赛 大学生 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除了需要在大众化的课堂内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第二课堂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广泛参与科技竞赛,怎样构建科学化与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建立起大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平台,是值得高校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科技竞赛的内涵

1.有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科技竞赛的成绩评价是与命题相关的方案、程序或作品,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独立思考并完成选题、分析、设计、制作和测试,整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过程。

2.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科技竞赛命题方式一般分为组委会命题和指导性命题两类,前者有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后者有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无论哪种命题方式,都强调在作品中采用新方法、新思路或新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在竞赛前有意识地训练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以便在竞赛中进行创新。

创新思维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性。创新思维,简单地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能够通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改变思维定式,改变思维惯性;能够增强学生对创新、创造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维思维法发现、分析和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和改进建议。

3.有助于大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炼

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往往要完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制订和论证方案、调试、制作等任务,这一系列过程通常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还需要反反复复地测试,甚至要承受失败的结果。整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任劳任怨的作风。

4.有助于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增强

科技竞赛一般要求学生以团队方式参赛,团队成员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协作,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同时又能在竞赛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90后”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因而在竞赛或完成创新实验过程中常有个人主义倾向,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个别同学沟通能力、说服能力有所欠缺。在指导教师的及时教育指导下,学生会改进自己的处事待人方法,友好地与队友讨论问题,耐心听取并采纳别人的建议,并扬长避短地进行分工合作。通过相互磨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他们的思想境界、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角色转变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5.有助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高校科技竞赛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竞赛过程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际问题中,会不断出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大学生往往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或欠缺,并及时补救,如此过程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大学生产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从而提升专业素质。

二、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制度

1.建立赛前培养、赛中指导和赛后总结提高的科技竞赛培育模式

科技竞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将竞赛前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意志品质等的培养贯穿日常教育教学中并有效引导,同时与竞赛时的实战指导和竞赛后的总结提高相互贯通,建立面向科技竞赛的培养和强化的有效衔接。赛前培养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建立科技竞赛的资料库,组织竞赛经验交流会、科技竞赛作品展,组建专业社团并开展社团活动,设立开放实验室等举措达到培养的目的,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奠定必要的基础。

2.组建优秀的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其个性发展程度。为营造更加深厚的学生科技活动氛围,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活动,必须注重实施个性化教育,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树立“以学生为本”思想观念,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发现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因此在组建学生团队时,首先发现和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个体,组成大学生科技活动骨干队伍。其次拓宽学生科研活动开展的广度,根据学科门类,建立不同的实践小组和竞赛梯队,形成低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的活动模式。鼓励并指导学生编写自我培训的指导资料与实践教程,将学生的自我培训、自我成长精神贯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