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3 07: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总结

篇1

__村四组__寺地灾点属于滑坡,长约200米,宽90米,前缘厚达15米,裂缝为20公分,体积万余立方米,该灾害点为小型浅层岩质顺层滑坡,上面烂泥,下面泥夹石,一年四季都在滑动,危害程度属中等。影响5户村民共计房屋17间、人员20人、牲畜5头猪,约40万的经济损失。

5月25日上午,__乡在该乡__村四组县级地质灾害点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活动,乡民兵应急小分队、乡卫生院、所辖行政村两委干部、监测员及灾害点群众共60余人参加演练。

此次演练现场设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应急抢险组、医疗救护组、监测预警组、治安防范组、后勤保障等6个工作组。演练命令下达之后,随着警报锣声响起,演练拉开序幕。“广大村民注意了,本村地质灾害点已出现险情,请大家赶快离开……”监测员敲锣提醒村民撤离。指挥部接到警报后,立即指挥治安防范组迅速赶到村口封锁公路,应急抢险组工作人员冲进村庄,分别进入农户家中,疏导村民撤离现场,对一些年纪大的村民和小孩,应急队员就扶、背村民逃离,在规定时间内将所有群众全部疏散转移到指定的临时安置点。在临时安置地点,医疗救护人员对撤离的受伤群众实施紧急救治。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组织有力,预警与响应快速,达到预期目标,演练圆满成功。

演习结束后,乡长作了总结。他指出,只有常抓不懈、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将防灾责任、防灾措施落实到实处,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才能确保全乡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要求乡村干部要全面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切实把地质灾防责任落实到一线和具体人员,建立完善地质灾害联动预防机制,扎实开展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强化应急值守和督查工作,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一)加强培训,提高水平。为确保这次应急演练成功,切实体现统一指挥、迅速、高效和相关部门协调的一体性,提前召开了协调会议。会议内容是:(1)介绍演练工作方案;(2)向当地群众讲解掌握地质灾害前兆、监测方法、报警方式、撤离路线等有关知识;(3)讨论演练方案实施的有关问题,征求参会人员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群测群防意识。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乡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和演练总指挥;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和现场总指挥;全体乡机关干部、__村干部和乡应急队、卫生院为小组成员应急演练工作组,并明确了各组工作职责,各司其责。

(三)周密细致认真总结。1.总结推广经验和做法。演练工作结束后,领导组召开总结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针对演练工作方案在演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疏忽和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工作方案。2.将应急避险演练过程在乡村干部大会上组织学习、推广经验。3.定期不定期开展组织地质灾害点群众再学习、再提高。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演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人员、经费,保障了应急避险演练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体制建设模版,建立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运行。

(一)部分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了解太少,缺乏一定的地质灾害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自我救治的能力。

(二)部分群众对应急避险演练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互相配合不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三)演练方案设想不到位,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和添置措施。

篇2

一、组织领导

成立以糜飞松局长为组长,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五到位”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建设单位

溪口分局、大桥所、莼湖所、江口所、尚田所为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建设单位。

三、工作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到位

大力宣传“农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辖区内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认识到位。全面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村镇规划、建设工程和农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备案资料齐备,评估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到位。

(二)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到位

协助镇、街道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熟练掌握相关工作内容。协助镇、街道组织相关干部和受灾害威胁群众学习预案,并适时开展应急演练。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到位

建立汛期巡查制度。协助上级部门或专业队伍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在调查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配合镇、街道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检查落实防灾预案、两卡发放和值班情况,并建立格式规范、内容详细的巡查日志,相关巡查责任人签字齐备,台账档案妥善保管。对巡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四)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

开展经常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工作,及时向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和易发区群众发送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宣讲。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及时建立标识牌。通过宣传培训,使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监测员做到职责明确,工作到位;使受灾害威胁群众清楚何处危险、何时避险、怎么避险。

(五)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时人员到位

建立汛期值班、灾情报告等制度,明确分工。通过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讯录”,掌握辖区内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监测员的联系方式,并及时更新,确保紧急情况下联系到位。发生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时,反应迅速、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向上级部门和镇、街道作出报告,协助镇、街道撤离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并协助做好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部署准备阶段(1-3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月底组织国土资源所长(分局长)赴宁海县学习“五到位”国土资源所建设工作经验;各国土资源所拟定创建方案,落实具体责任人;加强与镇、街道的沟通汇报,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

(二)组织实施阶段(4-6月)。按照“五到位”工作内容,逐项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帐,格式规范,内容详实。协助镇、街道编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适时开展演练;至少开展一次以上识灾、避灾知识的宣传培训,分发宣讲材料;建立汛期值班、灾情报告等制度,明确分工,配合镇、街道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对巡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讯录”,确保紧急情况下联系到位。

(三)检查考评阶段(7-8月)。7月份,各所(分局)对工作任务是否落实、资料是否齐全、台帐是否完善、记录是否规范详实等内容进行逐项自查,查漏补缺,进一步进行完善,并完成“五到位”工作总结。8月份,局组织考核组将对各所(分局)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并将合格单位报市局考评。

五、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五到位”建设工作,保证3个、力争5个所(分局)建设成为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达标所。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周密部署。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学习动员,充分认识“五到位”建设工作是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周密部署,拟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确保工作落实。

(二)狠抓落实,逐项推进。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逐项抓好落实。在评估到位方面,做到积极宣传,应评尽评,大胆探索后续监管;在预案到位方面,协助当地政府建立镇(街道)和单点预案体系,及时发放明白卡,开展应急演练;在巡查到位方面,积极配合专业调查,开展巡查,指导群测群防监测,做到巡查台帐与监测记录完整;在宣传到位方面,做到资料发放、防灾培训及时,现场警示清晰醒目;在人员到位方面,不断完善制度,健全工作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及时处置到位。

篇3

一、活动内容

(一)全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由区民政局牵头,各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配合,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什字等重点地段和人员密集区域,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作用,大力报道各街道、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的情况和防灾减灾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高宣传效率,扩大舆论影响,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2.由区民政局、区科技局、区地震局、区卫生局、区安监局、区农水局、区林业局、区环保局、国土分局、辖区4个交警大队分别负责,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应对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农林生物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火灾、重大疫病疫情等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技能和办法。

(二)认真开展防灾救灾演练活动

1.由区安监、卫生、国土、地震、建设等部门负责,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分别组织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要重点针对监测预警、先期处置、预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应急救助、卫生防疫、善后处置、自救互救等环节,因地制宜地开展卫生防疫、地质灾害、防震、防汛防洪等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应急演练,广泛动员广大群众参与,使辖区群众亲生体验防灾减灾技能和方法,切实增强各级各部门对预案的掌握运用能力,提高社会公众避灾自救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2.由区教育局负责,在宣传周期间积极开展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相关活动,通过组织观看科普影视作品、开展知识竞赛和演讲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基本常识,切实提高辖区中小学生应对各类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组织有条件的学校开展防震、防火、防踩踏事故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三)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排查活动

1.从宣传周活动开始,公安、消防、安监、环保、国土、建设、卫生、药监、质监等有关部门要针对危险行业、食品卫生、地质灾害、易燃易爆物品、大型人员集中公共场所等领域,深入组织开展一次拉网式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应急防范处置预案,认真组织开展综合治理,及时整改各类隐患,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2.各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借助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及时对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制度、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避险场所设置、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专家组等情况开展自查,查漏补缺,及时整改,确保重大灾情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二、活动时间

(一)准备阶段(年5月7日—5月8日),各街道、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深入动员,认真组织,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防灾减灾活动顺利开展。

(二)实施阶段(年5月9日—5月15日),各相关部门和街道要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应急演练、排查等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扎实推进,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区民政局和区地震局对5月12的防灾减灾活动要重点安排部署。

(三)总结阶段(年5月16日—5月20日),各相关部门和街道认真总结防灾减灾活动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形成书面报告于年5月21日前报区政府应急办、区民政局救助办公室各一份,同时报送工作信息和图片。

三、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开展“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有利于深入推进各级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各部门和街道站要在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办实事的高度,把做好“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周有关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行、取得实效。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部门和街道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认真抓紧制订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召开宣传周活动动员会议,精心制订每项活动,明确职责,落实专人负责,提前准备宣传点、宣传资料等,采取有效形式,确保全社会形成普及防灾减灾常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的良好氛围。

篇4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四大战略”,按照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灾害过程各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努力依靠健全法制、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全社会力量,着力推进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减灾。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减灾的根本,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防灾减灾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撑水平,规范有序地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防灾减灾工作,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着力解决防灾减灾领域的突出问题。合理安排重点防御工程建设,实现综合减灾的目标。

——预防为主,协同推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灾害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依法防灾,科学应对。健全并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科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科学组织灾害防御工作。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行政区域分级的灾害防御管理责任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重视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努力推进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二、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着力减轻各类灾害风险,明显降低因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切实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力度。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加强,城乡基层灾害设防水平、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普及,防灾减灾技能和意识明显增强,灾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降低,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提高能力。各县(市、区)建立减灾委员会。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减灾救灾装备和避灾安置场所、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效、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广泛开展宣传,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快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培训城乡灾害信息员5200名。

——加强预警。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覆盖全市的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动植物病疫监测预警系统,核辐射安全预警系统,灾害监测预警、预测预报、灾害信息与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监测覆盖到乡镇,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降低风险。到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灾后可恢复性位居全省中上水平。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优先事项,在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用、能源供应、城乡建设、适应气候变化、扶贫等相关规划中要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保险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显著增强,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

——减少损失。到2015年全市80%的海塘、江塘(堤)、水库、山塘等水利工程防护能力达到国家标准,需要避让搬迁和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避让或治理。全市各类灾害年均百万人口死亡数低于15人,力争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5%。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

——增加投入。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投入。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水平。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科普宣传教育的经费投入。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1.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根据市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增加监测站网密度,优化地面自动气象监测,强化雷达和应急移动气象监测,加强近海海洋气象灾害、农业农村气象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和人居环境气象监测,发展交通、能源等专业气象灾害监测。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相关部门气象灾害监测数据汇交共享平台。加强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建立网格化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分析和风险评价,建立及时、准确、权威、畅通、有效的灾害立体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2.防汛防台抗旱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监测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行政区界和地下水的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建设覆盖全市的防汛防台抗旱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健全水利、气象、水文、海洋、海事、国土、环保、建设、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3.海洋灾害综合观测预警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省已建、在建、拟建的海洋观测设施,以海洋产业集聚区、海防薄弱区、海洋灾害频发区为重点,构建我市的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形成以市级监测预报机构为主,县级海洋站为辅的海洋预报体系。加快全市海洋灾害信息服务网建设,海洋灾害信息服务覆盖沿海市县,包括主要乡镇和社区,滨海旅游区、港口、海洋工程、标准渔港和其他涉海企、事业单位。

4.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对全市2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照分类分级管理要求,全部纳入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和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加快推进仙居县安岭乡徐村滑坡市级监测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专业监测进程。继续加大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远程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力度,实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部门间协作,建立健全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短时临近应急联动机制。

5.地震监测台网和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优化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布局,积极推进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地震速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升地震前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推进大型水库、核电站等重大建设工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在综合利用现有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成果基础上,建设以地震应急决策反应数据库、灾情现场获取与上报、视频会议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立健全地震台网技术支撑保障体系。

(二)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6.河流治理和海塘配套加固。以“强塘固房”工程为抓手,加强椒江流域主要堤防加固建设,提升流域的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小流域和山洪沟治理,优先对洪涝易发、人口集中、经济集聚、农田连片的河段进行堤岸加固和清淤疏浚,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43.44公里。加固已建标准海塘,提高低标准海塘的防御标准,完善沿塘配套建筑物,巩固完善和提高海塘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完成海塘加固100公里。

7.病险水库水闸山塘除险加固和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深入实施病险水库、水闸和山塘除险加固,加强水库安全动态监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0座。加快大中型、重点小型水闸除险加固和安全隐患严重的危险山塘整治。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扩大工程保护范围,提高城市、产业集聚区及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加快沿海易受台风灾害影响地区的危旧房改造加固或搬迁,基本消除危房结构安全隐患。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8.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各县(市、区)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降水趋势预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重点做好隐患排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避险预案和群测群防责任,一旦出现险情灾情,按地质灾害应急行动方案要求,及时启动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立即撤离危险区人员,并开展应急调查,提出应急处置措施,避免群死群伤,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9.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在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乡镇和人口集聚区、规划区开展1:10000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查。启动地质灾害重点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

10.地质灾害隐患勘查治理与避让搬迁。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威胁农村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通过加强勘查治理、有序组织避让搬迁等途径妥善解决。对当年发生地质灾害点,要及时进行应急排险处置,消除险情;不能消除的,进行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到期末,全市需要避让搬迁和治理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得到避让或治理。继续做好地面沉降防治,以温黄平原地面沉降减缓率为考核重点,进一步完善我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

(四)加强生态系统预警监测

1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高防灾减灾成效;加强监测预报,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检疫管理,提升检疫执法水平;加强防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防治水平。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创新防治机制,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三大体系以及公共防治服务、重要生态区域的防控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

12.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加强动植物病疫监测预警和控制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重大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防疫监督以及基础设施保障系统,加强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提高对口蹄疫、禽流感、红火蚁、香蕉穿孔线虫等重大疫情疫病的预警预报、快速处置能力。在对外开放口岸建立标准熏蒸处理库,确保外来疫情疫病得到有效处理,防止境外动植物疫情疫病侵入和蔓延。

(五)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保障

13.核应急与有害气体泄漏应急气象保障系统建设。加强核应急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发核污染、有害气体泄露等气象应急响应模式系统,建立应急区域精细化风、温、湿以及降水等气象要素场的诊断模型、短时短期预报模型和核应急气象评价模型,建立核电基地特定应急区域基础气象信息数据库,完善核应急气象保障业务平台。

14.加强核与辐射污染源的监测管理和防治。推进核与辐射项目审批的能力建设,修改完善《市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举办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验证相关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辐射环境管理和放射源监控,完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分级监管,配合国家加强对伴生矿开采的辐射环境保护,加强对重点辐射监管企业的监管,抓好重点核监管企业和场所历史遗留问题,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

15.强化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加强对突发核与辐射事件的前瞻性研究,增强相关工作的针对性;加强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监测、处置能力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口岸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对外开放口岸(包括海港、空港、内陆口岸、国际邮件处理中心等)配置足够的核与辐射检测设备,充实核与辐射专业技术人员。

(六)加强灾害快速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16.灾害应急预案建设。进一步修订市、县、乡镇、村四级预案体系,重点是乡镇、村(社区)级预案,完善预案的系统性,注重预案的操作性,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实现预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加强救灾应急预案演练,建立救灾应急预案评估机制,通过认真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重点是乡镇、村(社区)级预案演练,评估预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范预案应急工作流程,提高基层救灾应急响应能力。

17.提升灾害救援救助能力。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和减灾救灾技术装备建设,结合救灾业务特点,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将公安消防队伍建成各级政府的综合救灾队伍,加强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队、矿山救援队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充分发挥人民、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红十字会和社会志愿者等在灾害救援救助中的作用。

18.提高基层防灾能力。加强基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灾害防范意识和预警预报、组织协调和应急避险等能力。健全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防范和灾后应急救援等行动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处置与救援系统,做到信息畅通、协调及时有效。巩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成果,进一步落实重要堤防、病险水库、地质灾害易发区等巡查预警制度,建立健全基层群防群治的长效机制。

19.避灾安置场所建设。继续推进城乡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避灾安置场所安全。全市基本实现县级有1所避灾安置中心,各乡镇、多灾易灾城乡社区有1所避灾安置所,实现总数500所,可容纳灾民30万人的目标,全市形成集减灾、避灾、物资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避灾安置场所网络。

20.救灾物资仓储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编制规划,加大投入,优化布局,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改扩建,丰富物资储备种类,全市基本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仓储体系。重点推进多灾易灾地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全市实现每个县(市、区)1个救灾仓库的目标。探索完善救灾仓储管理手段,实现市、县二级救灾仓储网格化管理。

21.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落实经费和措施,分期分批开展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切实提高灾害信息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养,保障灾情报送准确及时。2013年前基本完成全市5200余名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和鉴定任务。

22.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围绕国家“防灾减灾日”、“防汛防台日”等活动,建立防灾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创新减灾宣传方式,加强减灾教育基地建设,使防灾减灾宣传制度化、经常化,不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加快城乡“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重视城乡社区减灾工作,从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避灾安置场点设置、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做起,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积极性,切实提高社区减灾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成立市减灾委员会(具体名单附后),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各级政府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政策研究,完善防灾减灾的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决策和运行机制,完善绩效评估、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综合联动、协同配合、科学高效、覆盖全面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联动机制、救灾征用补偿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

(二)完善法规体系

推进防灾减灾法规体系建设,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修订符合我市实际的防灾减灾有关法规、规章,将防灾减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管理经验,推进我市防灾减灾管理工作走上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轨道,保障防灾减灾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加强执法检查,落实责任,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各级政府对防灾减灾资金的投入,使防灾减灾的投入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增长,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项目建设经费分级投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救灾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集中地区、连片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探索通过多元化机制实现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建立稳定、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四)健全考核考评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及时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地要进一步强化防灾减灾综合决策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指标明确、评价科学的综合考核考评机制,将防灾减灾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生态建设考核体系。

(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站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加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力度。

(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的支撑作用,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灾害预警、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研究。加快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使科学技术更直接地服务于防灾减灾。通过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不断技术创新,大力提升灾害预警能力。

篇5

Abstract: The abundant precipitation, surface rock fragmentation and the hidden poi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Bijie make the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work very severe. Through summing up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other problems in Biji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Bijie and puts forward the key points of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Bijie.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m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among departments, deepening publicity and training,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scientific and dynamic monitoring to study the types and relationships of various disasters, make full use of existing human, economic,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nditions, integrate a variety of means to carry out all-round, multi angl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Bijie.

关键词:地质灾害;毕节市;措施;形势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Bijie;measure;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186-03

0 引言

在国家及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毕节经济飞速发展,从原来的无铁路、高速、机场,到现在的高速铁路、货运铁路大力建设、“县县通高速”、拥有年吞吐量40万人次的民用机场。但是,随着工程建设日益增长,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逐年增多,同时,毕节市丰沛的降水、地表岩性破碎及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较为严峻。本文通过总结毕节市地质条件、现状特点,分析面临的形势,提出加强部门合作、深化宣传培训、增加资金投入、科学动态监测,制定有效策略,研究各灾害类型及联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经济、技术和科研条件,整合各种方法手段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治理思路,使灾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定量化、精准化和实用化。

1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2014年-2016年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32起,使1589人受灾,因灾死亡38人,受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2366万元。其中,自然因素诱发地质灾害23起,人为因素诱发9起。

截止2016年12月,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50处,其中:包括滑坡356处、崩塌269处、不稳定斜坡155处、泥石流16处、地面塌陷147处、地裂缝7处(饼状图)。受威胁人数94301人,潜在经济损失约32.4亿元,受威胁学校10所,其中:特大型8处、大型22处、中型260处,小型660处;人为引发的224处,自然因素引发的726处。

2 地质条件

2.1 气象

全市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5~15.0℃,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205~297天,四季分明,清凉宜人。

2.2 水文

毕节市属长江流域,区内河流分属乌江、赤水河及横江水系三大水系,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93条,100平方公里的有80条,总流量128.2亿立方米。河流岸坡陡峻,大多在60°~80°,少数35°~45°,河流总的特征是河道落差大,迭水瀑布多,枯、洪流量变化大,陡涨陡落突出,市内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较丰富,但地下水埋深较大,地下水的类型有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及分布零星的松散层孔隙水。

2.3 地形地貌

毕节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处小韭菜坪海拔2900.6m,东部最低处赤水河处海拔457.0m。赫章县的西部平均海拔在2000~2400m之间,属高原、中山地带,为境内第一级阶梯;赫章县东部、七星关区、大方县、纳雍县、织金县西部平均海拔在1400~1800m之间,属中山地带,为境内第二级阶梯;金沙县、黔西县和织金县东部平均海拔在1000~1400m之间,属低中山丘陵地带,为境内第三级阶梯。

2.4 地层岩性

毕节市出露的地层,主要分布有三叠系、二叠系、侏罗系,寒武系、侏罗系次之,元古界的震旦系、古生界的泥盆系、中生界的白垩系在毕节辖区边界偶有分布,第四系普遍分布在地表表层。

2.5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全市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动力条件,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三类。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其次为基岩裂隙水,局部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3 地质灾害防治面临形势

丰沛的降水、地表岩性破碎及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使得毕节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较为严峻。

3.1 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资金投入过大

毕节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多、分布广,是贵州省地质灾害较多的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于贫困偏远山区,交通条件落后,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目前,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仍以政府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还未形成政府、企业及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格局。地质灾害隐患以中、小型为主,规模小、危害大,市县两级财政压力较大,因地质灾害项目管理条件限制,申请上级补助资金较为困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治理进度缓慢,仍有大量群众饱受地质灾害威胁之苦。

3.2 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毕节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质环境脆弱,地形地貌起伏大,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破碎,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高发区,根据《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年-2020年)》:“十三五”期间,毕节市将大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四大鹇孕卸”在未来几年,随着毕节市开发建设、脱贫攻坚等活动的开展,人类工程活动较以往强烈,极大地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3 极端气候天气的影响,技术力量薄弱

根据近年的气候变化总结规律,毕节市极端气候天气仍将持续,使得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更加突显,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对毕节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毕节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专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防治工作的机构,全市应有从事地质灾害预防和处置工作的人员共108人,但由于工作需要,目前只有63人专职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仅6人,虽然毕节市有众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单位对口协作,但因技术人员仍然较少、工作经费短缺等因素,难以开展较为专业化、全覆盖的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及复查工作。

4 防治措施

毕节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形势严峻,面对的困难多多,但任然在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

4.1 依法依规,统一领导,加强部门合作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严格贯彻执行、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毕节市实际,认真制定适合该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成立毕节市地质灾害预防和处置委员会(下称“委员会”),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在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会同环保、水利、气象、交通、工能、民政等委员会成员单位,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部门间信息资源利用,实现信息共享,发挥综合优势,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4.2 群测群防,加强宣传教育

地质灾害防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治方针,依靠人民群众和专业技术力量建立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全面落实监测预警的防灾责任人,形成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合理控制和规范人类生产活动,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地质环境恶化和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发生各类地质灾害;利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体开展通俗易懂的法治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全体民众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履行法律义务、承担法律职责的自觉性。

4.3 落实防治经费

依据地方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及时拨付和配套地质灾害专项资金;努力争取扶贫移民资金,多方面筹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将地质灾害治理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解决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且急需易地搬迁人员的安全,对因人为工程活动诱发和加剧的隐患点,严格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统筹资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毕节市获得中央财政项目3个,中央投入资金3720万元,目前,项目正有序地施工及后期工作,届时将使699户3532人免受地质灾害威胁2015年,在贵州省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省、市、县三级按一定比例投资解决全省危重地质灾害隐患点,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截止目前,毕节市共获得全省三年行动计划立项项目34个,获得省级资金7353万元,防治工作结束后将使11411人免受地质灾害威胁。

对现存隐患点中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且治理费用又远小于预期损失值的隐患点,依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治理工程,保护地质灾害威胁区内的城镇、工矿企业、重要设施及重要居民点等的安全,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结构复杂、变形剧烈、实施工程治理经济上不合理或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实施难度大的地质灾害体,建议采取搬迁避让。

4.4 加强监测

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但大多数在成灾前都具有一定的前兆,优质的监测数据或现象给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依据,同时也能在灾害发生前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受威胁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从2015年起,毕节市按照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但业主灭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补助经费,大大增加监测人员积极性,使其劳有所得。

4.5 编制防治方案、应急预案

每年各级人民政府会根据防治工作实际,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指导每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性文件,并公示各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联系人等信息。

毕节市2016年根据全省要求,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并颁布实施,明确各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及如发生灾害时如何应急处置等,各个县(区)也同样制定县级应急预案。毕节市还要求各隐患点编制应急预案,并每年都要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确保群众在发生灾害时明确撤离信号、逃生路线及安全避险场所等基本信息。

总之,虽然毕节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只要制定有效策略,研究各灾害类型及联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经济、技术和科研条件,整合各种方法手段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治理。同时,需要工作细致深入,尽量避免失误,尽力保证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人民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让灾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定量化、精准化和实用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R].北京,中A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

[4]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2020)[R].贵阳:贵州省人民政府,2016.

[5]毕节市人民政府.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毕节:毕节市人民政府,2016.

篇6

1.1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

1.4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二、组织体系和职责

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国务院可以成立临时性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

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参照国务院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三、预防和预警机制

3.1预防预报预警信息

3.1.1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国务院国土资源、水利、气象、地震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建成与全国防汛监测网络、气象监测网络、地震监测网络互联,连接国务院有关部门、省(区、市)、市(地、州)、县(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时传送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汛情和气象信息。

3.1.2信息收集与分析

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突发地质灾害预防预警有关的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地质灾害中、短期趋势预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间的共享。

3.2预防预警行动

3.2.1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本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每年年初拟订本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辖区内主要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确定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3.2.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2.3“防灾明白卡”发放

为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已查出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将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落实到乡(镇)长和村委会主任以及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村民,要将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

3.2.4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机构要加强合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并将预报预警结果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同时通过媒体向社会。当发出某个区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后,当地人民政府要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的要求,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3.3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3.3.1速报时限要求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4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接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1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3.3.2速报的内容

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分级

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Ⅰ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为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Ⅱ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大型地质灾害灾情。

(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Ⅲ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中型地质灾害险情。

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中型地质灾害灾情。

(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Ⅳ级)。

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为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为小型地质灾害灾情。

五、应急响应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程序,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确定相应级别的应急机构。

5.1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Ⅰ级)

出现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防治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工作。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防治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

国土资源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赴灾区现场指导应急防治工作,派出专家组调查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其发展趋势,指导地方制订应急防治措施。

5.2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Ⅱ级)

出现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省(区、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省(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省(区、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必要时,国土资源部派出工作组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工作。

5.3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Ⅲ级)

出现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市(地、州)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做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和中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市(地、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市(地、州)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市(地、州)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5.4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响应(Ⅳ级)

出现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县(市)人民政府立即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依照群测群防责任制的规定,立即将有关信息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对是否转移群众和采取的应急措施作出决策;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根据险情和灾情具体情况提出应急对策,情况危急时应强制组织受威胁群众避灾疏散。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工作,在本县(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县(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具体指挥、协调、组织建设、交通、水利、民政、气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加强监测,采取应急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必要时,灾害出现地的市(地、州)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害现场,协助县(市)人民政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5.5应急响应结束

经专家组鉴定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撤消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急响应结束。

六、应急保障

6.1应急队伍、资金、物资、装备保障

加强地质灾害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建设,确保灾害发生后应急防治与救灾力量及时到位。专业应急防治与救灾队伍、武警部队、乡镇(村庄、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等,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费用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执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6.2通信与信息传递加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费用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执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必需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的供应。

6.2通信与信息传递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手段,把有线电话、卫星电话、移动手机、无线电台及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信息网,并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6.3应急技术保障

6.3.1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

国土资源部和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分别成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专家组,为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和应急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6.3.2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学研究

国土资源部及有关单位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方法、技术的研究,开展应急调查、应急评估、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工作力度和投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防治与救灾演习和培训工作。

6.4宣传与培训

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教育,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6.5信息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执行。

6.6监督检查

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各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总结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各部门、各单位负责落实相关责任。

七、预案管理与更新

7.1预案管理

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各省(区、市)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7.2预案更新

本预案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每年评审一次,并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订或更新后报国务院批准。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最长为5年。

八、责任与奖惩

8.1奖励

对在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贡献突出需表彰奖励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8.2责任追究

对引发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处理;对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中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九、附则

9.1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区: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生命线设施:指供水、供电、粮油、排水、燃料、热力系统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用设施。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质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物品、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新修复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篇7

全县防汛抗灾工作已经进入非常时期。今天,县委、县政府专题召开全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研究我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刚才,灵官殿镇介绍了防灾避灾的先进作法和经验,水务、国土部门通报了我县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情况,还观摩了灵官殿镇双河口村山洪灾害紧急避灾演练。等会,县委周书记、艾县长还将作重要指示,大家一定要认真领会精神,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领会省、市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会议精神

二、正确分析我县目前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未发生一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山洪地质灾害。应该肯定,全县上下对防御山洪地质灾害越来越重视,科学防控,积极应对,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前段时间气象部门几次预报有强降水过程,我县虽然没有大的强降雨,没有造成大的损失。我们希望风调雨顺,但必须有备无患。如今年6月24日,简家陇、水东江乡及三都、黄家坝水库等地持续一个多小时强降雨,其中简家陇最大三小时降雨96毫米、杨家冲老百姓房子水浸四行土砖高,冲垮了一些山塘,淹没禾苗、西瓜,造成了一些经济损失。幸好只有一阵子,雨就停了,如果时间再长,那么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已进入主汛期,到了险情和灾情易发、高发的时候。因我县防御山洪地质灾害基础不牢,隐患大,所以,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灾意识不强。山区群众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灾害认识不足,防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加剧了山洪灾害损失,与水争地、与山争地现象普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解决。

三、扎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的各项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省委坚持一个原则,做到两个确保的总体要求,紧扣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不溃一库一坝,杜绝群死群伤的防汛工作目标,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发动。防汛抗灾工作必须广泛动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进一步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培训,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将防御山洪灾害的基本知识宣传到村、组、户,将防灾、避灾、救灾常识送进机关、学校、工厂、矿区等,切实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要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干部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乡村领导干部和党员骨干的应急反应和组织指挥能力。

篇8

以下是小编向大家分享的2020年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的通知》精神,增强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师生防御地质灾害和自救、互救能力,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总结。我校以5月12日 “防灾减灾日”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形成积极掌握避险知识,学会自我保护的良好氛围。现将我校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1、成立由刘炜副校长任组长的“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防灾减灾专题会议,制定“防灾减灾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要求渗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2、成立学校防灾减灾宣传领导小组,由政教处常雪勇主任担任组长,练海宝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师生应急避险演练与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二、活动教育,形式多样学校坚持安全知识教育和实践体会活动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开展“五个一”活动。采取了组织了一场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专家讲座,一次避险安全教育班团活动课,观看预防地质灾害安全教育专题片、观看游泳安全教育专题片、开展一次自护自救技能训练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懂自救”的舆论范围,强化了学生的安全自救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1、一次“防灾减灾教育”主题班会

为了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自救意识和能力,我校各班学生开展了以“掌握应急避险知识,提高自救能力”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各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班级座谈会、演讲、小品等,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提高自救能力,珍爱生命,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

2、一次“应急自救”为主题的专家讲座

5月13日晚6:30分社区医生通过广播为我校学生做“应急自救”讲座,全校两千多学生在教室里安静的收听广播,接受应急自救知识教育。

3、一次预防地质灾害专题片

学校在5月11日的课外活动时间,分别组织学生在教室内观看肖文奇的安全教育专题片19:地质灾害。通过观看专题片,使全校师生更了解预防地质灾害的基础知识,并提高对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一次防溺水专题教育

随着炎日夏日的到来,防溺水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措施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预防能力。如:学校在5月12日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在教室内观看肖文奇的安全教育专题片21:游泳安全;给每个家长发放安全教育《告家长书》等。

5、一次自护自救的基本技能训练

5月7日,市红十字会领导和专家到我校为高一学生做包扎救护、心肺复苏等自护自救的基本技能训练。专家讲座幽默风趣、实用性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护自救的基本技能。

6.一次紧急疏散演习

下个星期二,学校将组织进行紧急疏散演习活动,以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次防震避险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

三、立足防范,变“堵”为“疏”。我校一直坚持“安全教育,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做足做好“防”文章,在此基础上变“堵”为“疏”,。每一个季度都组织学校各部门对学校各处进行安全大检查,摸清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同时,学校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领导要讲安全,放寒暑假前,学校在给家长《告家长书》也强调安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了组织落实、教育及时、管理到位,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总之,全校师生的安全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今后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师生掌握应急避险等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师生自护自救能力;我们也要牢牢抓住安全教育这个龙头,预防为主,防范结合,把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为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而不懈努力。

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总结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学校领导结合我们明珠小学的实际,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另外,以李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防灾减灾活动,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构建“阳光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我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活动到位为了确保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李校长任组长,各班班主任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部署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1、我们学校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阵地,大张旗鼓地向学生进行安全宣传教育。

在学校围墙外张贴宣传标语,在操场内醒目处张挂宣传横匾;了解道路交通、游泳溺水、饮食卫生和防雷击等事故的发生根源与预防;学校组织出版《地震基础知识》专题板报,向学生介绍地震知识及防震要领,各班也出一期安全班队墙报;每个班还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交流与讨论。向学生宣传如何预防目前流行的的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防溺水及防安全事故的知识,大力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克服麻痹思想,让学生牢固树立“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

2、举行“交通安全、安全用电、防火、防水宣传教育”活动

我校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执行上级 “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的指示精神,把建设“平安校园、阳光校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交通安全、安全用电、防火、防水的专业技能,我们邀请了消防大队、交通队、供电局等专家到学校开展了专题讲座。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提高了师生安全意识和技能,对保证师生人身安全大有裨益。学校工作总结

三、认真筹划,活动多样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主题教育的通知》要求,学校以首个“防灾减灾日”为契机,集中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主题教育。重点抓好“八个一”活动,即:上好一堂防灾减灾知识课;组织一次防灾减灾专题讲座;进行一次防灾减灾专题广播;开好一次防灾减灾主题班会;办好一期防灾减灾宣传栏;观看一次防灾减灾影像片;观看一次防灾减灾图片展;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项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

比如:我校开展演练,增强安全意识。学校在扎实抓好“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主题教育的同时,还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疏散演练。演练过程,全校师生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安全有序,在极短的时间内师生全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快速而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地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演练,推动了学校安全教育深入开展,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避险自救能力,不断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防范能力。

另外,学校还组织人员对学校的设施设备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查找安全隐患,针对校园门、窗、栏杆、围栏、教室、活动室、实验室、电脑室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排查,做好记录,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今后,明珠小学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校园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阳光校园”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篇9

根据相关文件通知要求,我乡精心谋划,认真组织,紧扣活动主题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重点加大了对各村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等自然灾害科普知识的普及,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现将我乡开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部署、层层落实

为了搞好今年“国际减灾日”的宣传活动,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国际减灾日”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开会要求各村结合本地实际,紧扣“国际减灾日”活动主题,突出增强村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以各村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层层抓落实部署,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纷纷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宣传活动,全面增强了我乡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减灾防灾宣传氛围,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开展宣传、强化意识

为了切实强化广大群众的减灾意识,我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张贴海报、分发资料、现场咨询、开展演练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减灾知识和技能,让群众了解村组紧急避难场所位置,熟悉疏散路径,提高村民防灾减灾意识。还在我乡学校开展演练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实战的情形,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能清楚的意识到当灾害降临时,逃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掌握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推动了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利用赶场日发放《防震减灾知识读本》210余册;《避险知识传宣单》530余张。在减灾宣传活动中进入各村重点突出密集人群聚集地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宣传单、宣传画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人数达4000多人,群众反响很好。

篇10

【关键词】供电企业;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

0.前言

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对电网设备设施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供电企业建立应急队伍快速有序开展应急抢险保通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通过充分认识各类灾害灾难的严峻性,深刻了解其在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等方面的特性,进一步加强组织、细化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应急队伍切实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可以有效的应对供电企业所面临的突发事件,进而保证供电企业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1.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1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1)规范现有的应急队伍管理工作。

(2)补短扬长全面提升应急队伍管理水平。

(3)指明应急队伍管理发展方向。

(4)切实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应急措施落到实处。

1.2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供电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利于不断提高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切实防范和有效应对各类损毁供电设备并对企业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抢修复电工作,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修复损毁设施,快速恢复电网稳定运行,减少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

2.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思路

在供电企业形成应急队伍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应急队伍平战结合机制和亦专亦综的技术技能。平时能够立足实战开展预案演练和培训,战时能迅速按既定方案执行,队员具备电力抢险保通和救助、信息等技能。打造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

2.2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通过管理文件规范应急队伍的管理工作,如应急队伍的管理指导意见、组织架构及配置标准、人员选用标准、装备配置管理、VI标识规范标准等。

通过操作手册规范队员操作设备等技能,如作业指导书、装备操作手册、抢险安全须知、临时安置点用电安全须知、演练方案等。

通过培训将各项条文、经验分享等入心入脑。

通过演练将各项技能熟练运用。

通过不断总结改进和经验分享,不断提升应急队伍的实际战斗力。

3.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内容

3.1应急队伍标准化组建原则

提高应急队伍的管理水平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举措,开展地震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应急队伍的组织架构及配置是组建应急队伍的核心部分,打造出一支标兵地震应急队伍。

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1)建设原则:“全覆盖、有侧重、分梯次、分专业”的原则。

(2)规范建制:以规范应急队伍的建制为原则,队伍建制主要包括:队伍专业分类、队伍及人员资质、人员数量及组成、装备配置和机构设置。

(3)常态化机制:以建立常态化的培训和演练机制为原则,明确不同人员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4)调用管理:以规范应急队伍调用管理为原则,明确应急状态下应急队伍的调用方式。

(5)建章立制:以建章立制为原则,制定管理细则规范应急队伍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管理,总结形成标准化管理经验。

3.2应急队伍的组建

(1)全覆盖。应急队伍以在职职工为主,层级上要细分到乡镇供电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近区域应急队伍能迅速聚集开展应急抢险保电。

(2)有侧重。突发事件处置按“优先救人、尽快恢复供电”的原则实施。应急队伍的规模由各级根据风险逐级要求建设。以某所在地地震频发的市供电企业为例,其应急队伍建设规模为应对6.0级以下一般性地震,造成3个110kV及以下变电站受损、110kV及以下线路受损来考虑。

(3)分梯次。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梯次为直接受影响地区的应急队伍进行应急处置;第二梯次为周边地区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地区的应急队伍进行应急处置;第三梯次为外协单位应急队伍及其它供电企业的专业应急队伍进行应急处置。

(4)分专业。应急队伍按照大队、中队、小队建制,按专业分为输电线路巡视、抢修,变电抢修,变电运行(巡视),配网巡视、抢修,现场保电,电网指挥,通信线路设备的特巡、抢修,仓库物资供应,物资运输、押运,现场安全监察,人身救援,宣传报道,现场指挥等专业。

应急队伍按大中小队纵向建制,应急大队下设应急中队,应急中队下设应急小队,各专业队员又横向安排在应急队伍内,形成了结构合理,应急能力较为全面的应急队伍。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根据专业需要,抽调其中专业中队或应急小队开展具体应急处置工作。图1为应急队伍大、中、小队建制。

应急队伍能够满足突发事件发生后划分的七个阶段(即先期恢复阶段、应急响应启动阶段、应急恢复阶段、应急供电阶段、应急抢险阶段、应急抢修阶段和灾后重建阶段)专业需求。

3.3应急队伍队员选用

明确应急队伍人员选用的优先原则、身体素质要求、岗位要求。

(1)健康状况优先。心理素质良好、身体素质良好,限制身体条件,明确应急人员在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常规体检,提出在高原、寒冷、高温等特殊环境下从事应急抢险保通工作的体检项目,应急人员选用前需询问病史情况,合格人员方能成为应急队员,并建立应急人员选用登记表。

(2)党员优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遵守纪律,团队意识强,在工作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3)单身优先。抢险人员可减少由于灾害造成对家人安危的牵挂,更有利于全身心的投入抢险保电。

(4)年龄限制。要求应急队员年龄在18至50周岁期间,队长、安全员、技术员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队员要求1年以上工作经验。

3.4应急队伍管理要求

明确应急队伍日常情况及应急情况下的管理要求:

(1)日常情况管理。每年选拔和公布应急队员名单,并对配套的装备情况进行核查,并保证维护保养到位。每年应急队员至少接受不少于两次的应急培训及演练,培训及演练按照各应急队伍特点和“分专业、分层级、分类别”的原则开展,明确应急培训及演练的主要内容、频次、时长。

(2)应急状态下管理。明确应急队伍调动原则,一般情况由本单位应急最高指挥机构统一调遣;各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由队长分组,在队长的指挥下开展现场处置工作。明确应急队伍接到应急处置命令后,首批应急抢险人员应在45分钟内出发,赶赴现场查清情况,其余人员应在2小时内完成应急准备。应急准备包括:队伍成员集结待命、保持通讯畅通、检查器材装备和后勤保障物资,做好应急处置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3.5应急队伍装备配置规范

按专业配置装备,装备包括个人装备、队伍装备、后勤装备。明确应急装备日常检查、维护、保养、更新要求。

3.6规范应急抢险宣传要求

规范应急队伍VI标识,明确应急抢险时图标LOGO、旗帜、横幅、服装、袖标、车贴等,明确宣传地点,展现企业形象和抢险人员精神风貌。

3.7规范现场抢险作业、队伍装备操作程序

制定应急队伍标准化现场处置作业指导书,有针对性的提出输、配电线路巡视、变电设备巡视等作业指导书,规范现场抢险作业。

编制应急队伍主要装备操作手册,规范主要装备的操作程序及风险控制要求。

4.结论

本文从“应急队伍组建”、“应急队员选拔”等8个方面明确了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内容,给出了实施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在供电企业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应急队伍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供电企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和未来所需要抓好的重要工作之一,供电企业可以结合当前资源分布情况及应急工作远景需求,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实现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快速有序,降低影响减少损失。 [科]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电力行业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指导意见,2013.

[2]防灾减灾法知识手册.中国地震局法规司,1999.

[3]苏桂武,高庆华.自然灾害风险的分析要素.地学边缘,2003.

[4]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

[5]唐圣华,田力.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完善.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

[6]曾思轶.我们有备而来—细数我国灾害应急机制的形成过程.关注,2008.

[7]吕春来,陈英方.地震危险性与地震预测状况.世界地震译丛,2001.

[8]叶清.地震危险性、地震危害性和地震易损性.福建地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