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8:0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学博士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学博士论文

篇1

1.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的选题、方法与理论:趋势与国际比较(2002-2006)

2.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 

3.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研究的趋势和展望:选题、方法和理论 

4.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5.关于会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讨论——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综述

6.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的调查

7.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8.重庆市第一位攻读会计学博士学位的薛云奎同志获得博士学位

9.会计学博士汤云为通过论文答辩

10.潜心治学结硕果 修身勤政展才华——记重庆三峡学院院长、会计学教授孙芳城博士 

11.一个会计学博士的脚印——访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汤云为教授 

12.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13.学而有恒 寒梅咏春——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学女博士任咏恒

14.会计博士生培养与会计理论研究

15.我国培养出首位会计学洋博士

16.中国公司财务由谁来管?管什么?——访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教授汤谷良博士

17.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系领导教授博士风采

18. 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 

19.锐意进取 硕果累累——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博士生导师张为国教授

20.从两篇“百优”论文多维透视我国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1.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曲晓辉教授

22.中美会计学博士生培养比较研究  

23.近5年我国会计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4.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25.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6.论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 

27.会计学专业教学理念的探讨 

28.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 

29.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0.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启示 

31.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2.会计学实验课程创新的探讨 

33.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34.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35.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36.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 

37.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9.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40.从会计学总体层面探讨会计学的发展 

41.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42.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差距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43.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 

44.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45.会计学的伦理诉求:方法论视角 

46.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47.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48.论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9.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 

50.论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兼谈会计学科的发展 

51.会计学专业学术梯度建设的策略研究

52.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53.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54.“价值”是会计学的逻辑起点

55.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挑战与应对

56.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探索

57.会计学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对的问题研究 

58.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59.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学院《会计学》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

60.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优化

61.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以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62.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63.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64.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65.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

66.关于法学与会计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兼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67.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考——基于国家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导向

68.案例教学在会计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69.结构化研讨方式在MBA《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70.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71.税制改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73.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74.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75.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探讨——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比较

76.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77.高校“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问题、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的取证

78.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 

79.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80.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81.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的缺陷与对策研究

82.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研究

83.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未来展望 

84.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与构想——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85.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6.论会计市场对会计学发展的影响 

87.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88.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89.我国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优化问题

90.会计发展的和谐:建立广义会计学的探索

91.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三本院校为例 

92.基于多媒体辅助的会计学情境教学法设计

93.《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探讨 

94.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会计学专业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以苏州理工学院为例 

96.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会计学属性

97.MBA会计学课程建设探讨

98.论会计学两大部类

99.MBA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六大矛盾分析

100.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畴界定的思考

101.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与财务知识模块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襄樊经济学院的实践

102.产权会计学论纲 

103.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04.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 

105.中外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6.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107.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为例

10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109.潘序伦会计学教材特点初探 

110.基于ERP平台的会计学实验设计 

111.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

112.论会计学的职业特色及高职会计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113.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

114.强化会计学应用性教学的思考 

115.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116.《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证研究 

117.会计学本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118.会计学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19.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120.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的“点、线、面”教学法

121.美国会计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布里奇波特大学与铜陵学院的对比 

122.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探讨 

123.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现状、目标与质量控制 

124.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方法研究 

125.独立学院(本科)会计学专业课双语教学情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2

摘要: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对外直接投资(ODI)成为我国获取国际技术溢出与扩散的又一重要渠道。在结合国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与逆向技术溢出门槛效应两个方面对逆向技术溢出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门槛效应一、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研究

如何测度技术溢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因此国内外学者对ODI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性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展开的:(1)采用国际R&D溢出回归模型,用生产率的变动(TFP)来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2)从知识成果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使用的测算通过ODI渠道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的模型大致有两种,即LP模型和BK模型。国内学者研究ODI逆向技术溢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技术溢出的存在性、技术溢出的省际差异及行业差异。表1对近年来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做了比较分析。

表格1ODI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性研究研究内容第一作者

(发表时间)测算指标理论模型估计方法研究结论逆向技术溢出存在性赵伟(2006)TFP ODILP模型OLS法显著正相关王英(2008)TFP ODIVAN模型OLS法显著正相关谢申祥(2009)TFP ODIKrugman(1985)

技术差距模型EG两步法显著正相关白洁(2009)TFP SFodiLP模型OLS法不显著正相关何一鸣(2010)TFP SFodiLP模型OLS法显著正相关林成杰(2011)TFP SFodi国际R&D

溢出回归模型OLS法弱显著负相关仇怡(2012)TFP SFodiLP模型OLS法显著正相关郭娟(2012)TFP SFodiLP模型卡尔曼滤波方法1985-2003

显著正相关;

2003年以后

正相关性减弱李燕(2013)GDP ODIBK模型GLS法显著正相关逆向技术溢出存在省际差异刘明霞(2009)TFP ODI国际R&D 溢出回归模型变截距回归各省份显著性和相关性均有差异阚大学(2010)TFP ODI国际R&D 溢出回归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显著正相关,但系数较小沙文兵(2012)QSFodiLP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显著正相关,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欧阳艳艳(2013)TFP SFodiBK模型偏OLS法显著正相关,东部最大逆向技术溢出存在行业差异欧阳艳艳(2011)TFP SFodiLP模型灰色关联法不同产业溢出效应不同,第二产业最强任艳君(2012)TFP ODI国际R&D 溢出回归模型OLS法不同行业溢出效果不同,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的溢出效果显著二、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O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研究

不同学者对ODI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因此学者们开始考虑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受到母国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也充分表明,母国的技术消化与吸收能力的强弱对本国能否通过国际技术外溢渠道获得技术溢出存在显著影响。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技术溢出与影响溢出的吸收能力指标呈现U型或者倒U型的关系,也就是在吸收能力指标数值小于某个门槛值与大于门槛值时,ODI对母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呈现截然相反的结果。

国内研究门槛效应主要采用两种模型即交叉项模型和门槛模型。与交叉项模型相比,用门槛回归法得到的门槛值是内生的,并且能够对门槛值的正确性及显著性进行检验。可见,门槛回归的方法弥补了交叉项模型存在的缺陷。表2给出了近年来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表格2O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研究研究方法第一作者

(发表时间)吸收能力

指标研究结果显著性相关性门槛值交叉项检验法刘明霞

(2009)人力资本显著正相关超过7.85,有正向溢出效应阚大学

(2010)人力资本

经济开放度

金融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没有得到具体门槛值李梅

(2011)人力资本不显著正相关人力资本还未达到门槛朱彤

(2012)研发资金存量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显著正相关人力资本超过2.1351,有正向溢出彭继增

(2013)研发水平

R&D人员

金融发展水平

经济开放度均显著正相关没有得出具体门槛值蔡冬青

(2014)人力资本

研发投入

对外开放度

金融发展

技术基础设施均显著除对外开放度指标外,均呈正相关没有得出具体门槛值门槛回归张宏(2012)人力资本显著大于10.5038为正相关,小于10.5038为负相关存在双门槛,超过10.5038有正向溢出,超过50.4804正向溢出影响减弱李梅(2012)R&D 强度

人力资本

经济发展水平

技术差距

金融发展

对外开放度显著大于门槛值为正相关,小于门槛值为负相关R&D强度1.3546%

人力资本9.2355

经济水平25590

技术差距0.0901

金融发展0.6663

对外开放0.2054

超过门槛值有正向溢出三、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ODI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还没有能够形成严密的理论研究框架,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虽然已有研究证实了ODI逆向技术溢出确实存在地区差异,但都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的,并没有从各省各区域的吸收能力差异着手研究。

吸收能力变量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得出的具体门槛值没有可比性,也没有参照性。已有文献单一分析某个吸收能力因素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但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并且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的吸收能力指标。

TFP测算方法的多样性导致了TFP值的差异性较大,索洛余值法和非参数的DEA方法得出的TFP差异较大。再者TFP测算必然涉及到国内资本存量、劳动力存量的测算,而对于存量的测算,众多学者说法不一。折旧率的选择,追溯到哪一年,这些都没有统一的定论,就必然造成了得出的TFP值存在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

[1]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 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7):53-60.

[2]欧阳艳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4):66-71.

[3]徐磊.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FDI技术溢出门槛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论文.

篇3

【关键词】套期保值;风险;公司价值最大化;动因

一、引言

Smith and Stulz(1985)对关于公司套期保值的动机的行为分析从根本上不同于现存的一些文献。他所阐述的套期保值的动机不是基于分析公司对风险厌恶的程度,而是使用现代的财政理论来讨论存在于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交易过程中的套期保值动机。最后得出通过套期保值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主要途径:税负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管理层成本以及缓和投资。

二、动因综述

Nance, Smith and Smithson(1993)认为市场是被大量的公司和组织来主导的,而不是个人的交易量所能控制的。公司的套期保值不能通过降低公司的风险而给股东带来收益。事实上,金融学家提出了各种假设来解释公司购买套期保值的积极意义。这些假设表明套期保值可以通过降低预期税负成本,降低财务困境成本,或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缓和投资来增加公司价值。

(一)减少预期税收成本

Smith and Stulz(1985)认为,如果纳税义务是企业收入的凸性函数,或者说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向上凸的纳税函数,并且在凸函数的单调递增区域内,则企业进行套期保值能够减少其税负支出,而且函数的性状越凸,其套期保值的收益越大。如果税后收入,即税后公司价值是向下的凹函数,并且在凹函数的单调递增区域内,减少的税负支出越多,套期保值带来的减税收益就越多,税后公司价值就越大。如果公司还有超额利润税、投资信贷税等法定累进税,并且也都在纳税义务的凸性函数区域内,则将导致公司更有动力进行套期保值。Nance,Smith and Smithson(1993)最早对企业套期保值的纳税义务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论是:套期保值减少了企业税负的预期支出,同时企业的税收函数越凸,公司的套期保值工具就会用得越多。这便支持了纳税义务动机假说。

(二)减少预期财务困境成本

任何一个企业都担心发生财务危机。鉴于现金流的剧烈波动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而套期保值能够减少企业现金流的波动性,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套期保值来减少企业财务危机的概率和预期成本。

Smith and Stulz(1985)证明,套期保值带来的成本减少与企业不进行套期保值时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财务危机发生时所招致的成本呈正比。没有分散风险的利益相关人(雇员、客户、供应商等)在跟一个高风险公司打交道时,都希望在合约中得到补偿。如果该公司进行了套期保值,则可以让利益相关人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从而减少这部分补偿支出。

事实上,短期融资困境也造就了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理们会专注于降低投资活动所需现金和融资活动所获现金之间的不匹配程度。所以,融资困境下企业的套期保值动机可以解释为:如果从公司内部或者其他渠道可获得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公司经理可以通过投资于金融合约来降低或者消除突然而来的项目成本,因为当实物投资发生时这些合约可以做出相应的补偿。但如果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角度看,其意义似乎要打个问号。其应用的前提是:在公司业务不景气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下降速度要慢于现金流的下降速度。所以,在非完美的市场中,现金流量套期保值战略,允许公司设置内部现金流量等于它们投资需要,来避免承担外部融资的成本,这种风险管理减少了投资扭曲,使公司的现金流量更好地与它们的资金需求相一致。因而,由现金流量的波动性而导致的投融资决策风险,可以通过对现金流量套期保值来规避。

(三)减少管理层成本

激励常常用来降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成本。Mayers and Smith(1990),Stulz(1990)认为:管理层报酬包括现金、期权、以及诸如声誉、奖励、晋升等非物质报酬。这些财富风险集中,而且管理层此类报酬与公司经营状况密切相关,所以管理层可能倾向于减少公司风险水平,或者管理层可能对高风险项目要求额外的补偿,这可能不利于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Campbell and Kracaw(1987)得出结论:对管理者的报酬合同进行合理的设计的前提是要使管理者所承担的风险与其所能控制的因素相关(如成功地削减成本),同时将其所不能控制的风险(如利率的变动)最小化。不过设计一份能排除企业是否进行套期保值对其经营业绩影响的报酬合同是非常困难的。做到这一点需要订立符合以下要求的一份极其复杂的合同:事先精确的知道利率、汇率的变动及其他可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来进行风险规避的行为将如何影响企业的收入及价值,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相反,如果企业允许管理者对适当的风险进行套期保值,并通过报酬合同来激励他们去进行套期保值,则企业就能用简单得多的以绩效为基础的合同来实现其激励目标。所以Campbel and Kracaw认为当企业对管理者难于监控、对其管理业绩难于评价时,进行套期保值的收益更明显。

三、总结

在我国不断完善的套期保值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基础上,公司根据自己的经营理念建立了各自所需要的套期保值体系来规避市场风险。本文从税负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管理层成本和缓和投资四个方面来综述公司套期保值的动机。

企业必须明白,套期保值交易具有防御性特征,但不能指望利用套期保值交易赚取额外利润。作为套期保值者,最大的目标是保值,是在转移价格风险后专心致力于现货经营,获取正常的经营利润。总之,企业套期保值犹如一把双刃剑,能化解市场风险,本身也能产生风险,关键是要看企业如何使用这把利剑。

参考文献:

[1]陈慧珍.浅谈企业如何运用套期保值回避财务风险[J].财会研究2010,5.

[2]方碧娟.如何利用套期保值规避企业经营风险[J].会计师,2010,12.

[3]陈洁珠.试论套期保值的风险控制与对策[J].财经界,2010,8.

[4]陈明.我国企业套期保值风险规避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博士论文,2009.

[5]玛金矗.新企业会计准则条件下套期保值的纳税筹划[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6]柴斌峰.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9,3.

[7]Smith,Clifford W.and Rene M.Stulz,1985.“The Determinants of Firm’s Hedging Policies.”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4):391-405.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price risks of present iron-steel market home and abroad, analyzed the loss problems because of price fluctuation of steel, and then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large stated iron & steel companies taking hedge in the futures market. With two iron & steel companies as the case, this paper proved how to reduce the price risks, decrease loss, and keep stable profit through the futures market for the companies.

关键词: 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螺纹钢期货;套期保值

Key words: large state-owned iron & steel enterprises;deformed steel bar futures;hedging

中图分类号:F7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53-03

0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商品价格剧烈变化,也让我国企业惯用的传统经营理念和现货避险手段已经无法发挥原有的作用。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利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已经十分普遍。世界套期与衍生品协会(ISDA)2003年前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显示,世界500强中有92%的公司利用衍生品工具来管理和对冲风险。在使用衍生品的公司中,有92%利用衍生品控制利率风险,85%利用衍生品控制汇率风险,25%利用衍生品控制商品价格风险,12%利用衍生品控制股价风险。这些公司分布在全球26个国家,从宇航业到电子业等,涉及行业极为广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国与消费国,年产量近4亿吨,超过全球消耗总量的1/3。因此,钢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国际定价权的重要品种。随着近年来钢材价格的剧烈波动,无论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钢铁需求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价格风险,这对于企业稳健经营的经营策略构成了巨大挑战,而开发期货市场能够转移价格风险,控制成本和增加利润。

1 大型钢铁企业套期保值的必要性分析

1.1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钢铁价格2008-2012年持续下跌,且变动大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且很快影响到实体经济,使得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进入衰退。这直接导致持续近6年的国际钢铁行业上升态势突然陷入停滞阶段,直接面临需求下降、并购重组步伐放缓,以及贸易摩擦上升等困难。中国钢铁工业也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随着中国4万亿投资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以及2009年初推出的钢铁等九大产业振兴计划和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实施,给钢铁行业带来了一丝希望,但是2012年一夜之间,钢价又跌回18年前的原点。

2012年钢价经历了一番波澜壮阔的连续下跌。2012年的世界末日虽未来临,但钢铁行业却在这一年中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末日”行情。2011年一季度开始,虽然钢价仍有上行趋势,但行业在铁矿石成本高的背景下首现全面亏损。2012年8月份,可以说对钢材市场是灾难性的,整个钢材市场已经处于崩盘状态,当时的钢材价格相比于年初每吨下降了1000元,钢企再怎么降低成本,也不能降下每吨1000元的成本。任何一家钢企,甚至包括宝钢股份在这种钢材价格下都可能会亏损。尽管目前钢材市场价格已经处于崩盘状态,但钢企依旧延续生产惯性,并没有实质性减产举措。一些规模较小的小转炉也还在生产,每个钢铁企业都指望着别的钢厂减产,自己生产,都认为越是能坚持到最后,等到铁矿价格降下来,成本就越低。所以从目前来看,钢铁行业出口消化过剩产能不现实,而国内消化过剩产能过程将是痛苦漫长的。

1.2 套期保值对钢铁企业的功能和价值

1.2.1 有利于保证钢铁企业正常利润 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本质就是通过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期货合约,锁定原材料的买入价格和产成品的售价,达到锁定企业正常经营利润,使企业稳定发展。经营多年的企业对钢材每年的高价区是有把握的,但是现货市场规模的限制造成只有很小的产量可以卖在高价区。通过期货这个工具,可以达到将大部分产量卖在“较高价”,实现正常利润。

1.2.2 企业可利用套期保值减低或转移风险 企业一般从原料采购到产成品钢材销售会有一定时间差,这期间钢材价格波动将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方面产品价格上涨,企业由于生产周期较长,无法及时获得行情中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钢材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将大幅降低甚至面临亏损风险。企业原材料采用定价周期偏长,而产品采用月度的随行就市,那么一般波动水平中风险企业自担,但在钢材价格大幅下跌的过程中将面临巨大的亏损风险。钢材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集中竞价方式进行的交易易于形成真实而权威的期货价格,能在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又为套期保值者提供规避、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机会。因此套期保值理应成为钢铁企业转移、规避钢材和焦碳、铁矿石等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最有效、最重要的策略和手段。

1.2.3 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和安全营销 首先可将套期保值用作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一方面利用期货交易控制产品售价,通过由预售而进行的卖期保值锁定产品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利用期货交易控制成本通过买期保值锁定集团所需有关原料、燃料的价格,既能保障充分供应又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及库存成本,通过这种风险管理方式使武钢集团按既定的经营计划稳定运营。其次将套期保值视为融资管理的工具之一。集团已生产及待产的钢材等产品可通过套期保值,使之具有相当的稳定价值从而能显著提高其担保价值,而使武钢集团因交易风险减少,获得更高的信贷额度。另外套期保值可以作为一种安全营销的保障,有效地保证原材料供应稳定采购,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产品出售发生债务互欠的可能性。其次,期、现货交易结合近、远期交易形成多种价格策略有助于提高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可将套期保值视为经营管理创新的工具,发挥行业信息优势,采取科学、灵活的交易策略,主动参与保值活动取得期、现货市场相配合的最大效益。

1.3 企业可利用套期保值应对突发危机 金融危机时期,在全球经济严重不景气、企业大量停产的情况下,我国和国际期货市场不仅没有出现危机,反而继续保持发展速度和收入双增长,全国期货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增长75%和87%。2009年上半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同比增长45.5%,成交额同比增长40.8%;国内期货市场吸纳的客户保证金从2008年年初的400亿元增加2009年6月的800亿元,投资者数量由50多万户增加到近70万户。全球期货期权交易成交量在2007年增长28%的基础上,2008年仍保持了14%的增幅。2008年香港市场年度衍生品交易中套期保值型交易量(避险)占年度总量的38.6%,比上年度同期提高了8.3个百分点。这说明,越是经济风险积聚的时候,企业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需求就越大,期货市场成为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重要的避风港。

2 钢铁企业参与套期保值可行性分析

2.1 其他行业套期保值状况 在境外套期保值业务上,自2001年5月有关部门联合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大型国企从事期货境外套保业务,至今已先后有四批共31家大型国企获得了境外套保业务资格,其中有色金属企业队伍扩大到21家,其他10家分别为4家石油企业、4家贸易企业和2家粮油企业。其中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被业内公认为套期保值的成功典范。在国内套期保值业务上,农产品、有色金属和化工等行业的许多企业都已在利用本行业相关期货进行套期保值。例如2008年大多数有色冶炼企业因持有空单而在有色金属价格大跌过程中在期市上获得了收益,其中需要采购铜精矿冶炼成阴极铜的铜陵有色通过做电铜套保获得了巨额浮盈,使其他流动资产从2007年底的113万猛增至3.69亿剧增近3万倍,其他各有色类上市公司2008年期货业务也大都盈利。

2.2 以沙钢为例讨论参与套保的可行性 根据上海期货交易所公布的沙钢,以沙钢集团名义开户的螺纹钢持仓变化状况,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沙钢对于钢市的判断以及通过螺纹钢期货实现套保,规避风险的思路,也充分说明了钢铁企业套期保值的可行性。

国内钢铁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且中国经济正处于投资下行周期,投资增速难有大幅上涨,加之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较低,在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之前,钢材价格仍将处于长期的下降趋势中。目前的中国钢市所呈现的特点是市场庞大、超高的供应量、众多的参与者争夺着有限的需求,使得钢价变化反复无常。钢厂对终端用户与商家的争夺、商家对终端用户的争夺,以及钢厂间、商家间以及钢厂与商家之间对市场主导权的博弈愈演愈烈,其结果并未改善供与需的严峻性,反而更加剧了其关系的严重性。

2012年钢铁市场已处于极度低迷中,于是沙钢集团在2012年通过对螺纹钢期货1205合约的一次做空操作及对螺纹钢1210合约进行的二次做空操作,成功实现了保值的目的。在这个时间段内,螺纹钢现货市场价格出现了年内唯一的钢价有限反弹,而沙钢一方面在螺纹钢上进行了做空套保的操作,获得了保值盈利的良好结果,并在对螺纹钢期货走势的合理评估下,通过每旬出厂价格调整对时间与调幅的把控,在螺纹钢现货上获取了更多的利润,取得了螺纹钢期货、现货两条商战的双重胜利。

3 抚顺新钢运用钢材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案例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到,2009年7月初到8月初,钢材价格出现快速拉升,钢厂的生产毛利润达到了1000元/吨左右。抚顺新钢为了及时锁定利润,并规避钢材价格下跌可能带来的风险,针对8到11月份公司的销售计划和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了约20万吨规模的风险敞口。8月上旬国内钢材期货价格见顶回落,现货价格由于需求的突然萎缩导致跌幅远超期货价格。为了规避现货下跌带来的风险,抚顺新钢决定对11万吨产量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并随着现货销售进度和市场变化情况分别进行了平仓、移仓和交割操作,有效化解了价格下跌的风险,实现了较好的套保收益。

2009年10月份之后,钢材期货价格出现大幅升水,主力RB1005合约的升水一度达到700元以上。但是统计表明,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2月为北方建筑施工的传统淡季,钢厂面临潜在销售压力。为了规避施工淡季风险,及时锁定生产毛利,公司决定在期货市场卖出保值。但是由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之间的铁矿石和焦炭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从而推动螺纹钢现货价格小幅走高,公司提前对卖出套保头寸进行平仓操作,从而实现了现货和期货同时盈利。通过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公司不但与港口、交割库、物流运输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按照上海期货交易所标准提高了产品工艺水平,大大提升了品牌的认可度,拓展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取得了远远超越其他同行业的竞争力。

4 结语

钢铁是世界上第一大金属材料,中国是钢铁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随着近年来钢材价格的剧烈波动,无论是钢铁生产企业还是钢铁需求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价格风险,传统经营理念和现货避险手段作用弱化,企业需要用新的手段来降低风险,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对国内大型钢铁企业来说是可行而且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才仁.套期保值与企业风险管理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党剑.钢材期货与企业套期保值实务[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沈群.金融衍生品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绩的影响——中外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

[4]唐瑜冲,罗孝玲,张黄.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