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6 18:4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应急演练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机构;供电;网络;应急演练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社会对金融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资金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针对金融业务的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发展趋势,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金融信息安全工作越来越艰巨,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金融机构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有网络通信中断、电力供应中断、网络攻击、网络犯罪等,这些风险的处置将涉及到公安部门、通信管理部门、电力监管部门等多个不同领域的机构。因此,金融行业主管部门适时组织金融机构与公安部门、通信管理部门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协同处置应急演练,对增强各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处置网络攻击事件的能力,建立各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演练目的
通过组织开展金融机构网络攻击事件协同处置应急演练,达到以下目的:
?增强金融机构和通信行业、公安部门等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处置金融业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
?建立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
?掌握相关应急资源的实际操作数据,为今后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演练组织
应急演练可由金融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选择一家金融机构为应急演练主体单位,公安部门、通信管理局为演练协同处置单位,负责配合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应急处置;基础通信公司(电信公司、联通公司等)负责配合上述机构开展网络攻击事件应急演练。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单位 职责分工
金融行业主管部门 组织、指挥、协调各参加单位开展应急演练,制定网络攻击事件协同处置应急演练方案。
公安部门 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演练。
通信管理局 1、对网络攻击事件进行监控和预警,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演练;
2、协调基础通信公司配合金融机构共同开展网络攻击事件演练;
金融机构 应急演练主体单位,制定供电故障和网络攻击应急演练方案,负责演练具体实施。
基础通信公司(电信公司、
联通公司等) 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开展网络攻击应急演练。
四、演练场景
网络攻击应急演练场景
金融机构网上银行系统受到syn flood网络恶意攻击,对网上银行服务造成影响,监控人员监测发现网络攻击情况(于此同时,通信管理局监控人员发现网络攻击情况)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向金融行业主管部门(电话报告和传真事件报告单),请求协调通信管理局技术人员帮助查找攻击源;金融行业主管部门将情况告之通信管理局和公安部门,并派员赶赴事件现场协同处置网络攻击事件;通信管理局协调基础通信公司查找攻击源IP,定位攻击者物理位置;公安厅网警总队执法人员及时赶赴网络攻击现场,对网络攻击犯罪人员实施抓捕。
五、应急演练流程图(见图1)
六、演练风险评估及风险防范措施
为确保演练不影响业务系统的恢复运行,演练实施中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措施:
?将演练时间安排在非关键性日期和非业务时段进行,并预留足够时间防止演练失败时有进行生产系统恢复;
?演练期间,要求相关基础通信公司提供现场技术保障,确保演练期间线路的正常;
?详细记录演练操作步骤及操作指令,以便追溯;
?密切监控演练每一步骤的执行结果,若某一步骤失败则停止演练,恢复生产系统,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图1
七、总结
金融业信息安全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大局,责任重大,切实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是保障金融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所设计的应急演练方案为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期望能对金融机构应急演练工作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共同维护金融业信息安全。
作者简介:
邢诒俊(1983-),男,海南海口人,硕士研究生,主任科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科技处,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篇2
4月3日下午2:30,在青岛株州路上发生了一起货车同化学药品车相撞的事故,青岛市分管副市长和市公安局领导在110指挥中心,通过青岛网通的视频终端设备及时了解和处理事故,半个小时后,一场可能发生重大污染的事故被消除了。这是2008奥运应急预案演习中的真实一幕,转播结束时,市领导对青岛网通员工说:“如果给你们打分的话,我给你们100分”。
在3月28日全省通信业奥运通信演练中,网通代表队以出色的表现赢得各级领导肯定。通过演练,全面检验了青岛网通公司奥运保障指挥体系、应急响应、协调组织、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应急能力。
今年首次的奥运通信保障演练很好地体现了青岛网通的执行力。演练前,青岛网通根据集团奥运通信指挥部统一安排,结合奥运通信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演练方案。演练内容既有集团下发的业务调单,也有青岛奥帆基地场馆的业务开通和故障处理。演练从3月25日9点10分开始,历时2个小时,期间开通业务7个,包括普通电话一部、ADSL一部、ISDN电话一部、虚拟网电话两部、2M电路一条;之后又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开通5位短号码电话一部,最长开通时长为100分钟;处理障碍申告11件,最长恢复时长为35分钟。业务开通和故障处理均达到了奥运保障标准要求。其中,在2M电路开通调单于9:45由网络支撑中心派发,接单后相关保障人员立即行动起来,客户网络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10:00在主机房完成设备安装、加电测试等工作,然后兵分两路,一人在主机房等待管线维护中心调通光缆并连接设备以及配合测试,另一人则迅速赶到媒体中心辅机房,10:08辅机房完成设备安装、加电测试,在得知管线维护中心将光缆调好并取得纤芯位置后,迅速将光路连接到设备上,10:12完成主、辅机房之间的电路开通测试等各项工作,并通知TCC进行回单,业务开通历时仅为27分钟。
在这次演练中,青岛网通公司在网通大厦29楼设立了总指挥部,由公司副总经理王爽、郝吉武担任总指挥。演练完成后,指挥部又召开了总结评估会议,指出在过程和细节上的不足之处,对演练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逐一制定了整改措施,为下一步奥运保障工作找准了方向。(吴永辉)
篇3
此次培训集结演练是以古蔺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依据,本着“贴近实战、周密组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理论培训、机具操作、装备展示、队伍集结、整合演练的方式进行,演练活动成效显著。一是更加注重整体协调联动。本次培训演练涉及公安消防、矿山救护、森林防火、地灾救援、卫生应急、电力抢险、通信保障、防汛抗旱、畜牧防疫等15个部门和单位,演练队伍达239人,有效提高了队伍的协调配合和联动水平;二是更加注重实战模拟。演练坚持从古蔺抗灾应急的实战出发,强化了仿真模拟实战,训、练、演结合,以“练”为主,实战性、针对性较强,真正起到了练兵的作用;三是队伍素质显著提高。通过演练,锻炼了应急队员的技战水平,提高了管理人员组织协调能力,并进一步积累了举办大型综合应急演练的相关经验。应急办和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分析评估,更好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诱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因素不断增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交错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和影响。科学预防,有效处置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政府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大任务。为此,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打造一支训练有素、作风优良、反应迅捷、能征善战的应急救援队伍对古蔺来说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
一是要强化措施,确保应急抢险工作快速及时。近年来,我县成功应对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应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较快发展。但是在保障能力、技术装备、队伍建设、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等方面还较为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正视问题,采取措施,切实解决。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软硬实力”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分类科学、训练有素、战斗有力的应急队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及通讯保障工作,有计划更新和储备应急生活、防护设备,救援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硬实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监测预警制度,健全气象、水文、地质、环境等监测网络;完善县、乡镇、村三级信息报告网络系统,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客观、科学的决策依据。要加强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认真总结经验,改进方法,逐步实现由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注重事后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由政府主导应对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共同应对转变,紧跟应急管理发展趋势,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要重视基础,提高应急队伍战斗能力。基层应急队伍是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县已建成1支县级综合应急救援队;11支医疗救护、防汛抗旱、森林扑火、矿山救援、交通保障、电力抢修、通信维护等专业应急救援队,26支乡镇综合应急队伍,正在组建全县应急救援专家库,全县逐渐形成了专兼并存、优势互补的应急队伍体系。各乡镇、各部门要有规划地提升队伍装备,有计划地组织培训演练,切实打造一支反应迅速、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应急队伍。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应急处突指挥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紧急应变指挥能力和复杂情况的处置指挥能力,真正做到临急不惧,应对自如。
篇4
关键词: 船联网 危险货物 水路运输 应急信息系统
应急处置随着我国水运经济的迅猛发展,具有运量大、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的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在品种和数量上逐年增多,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也随之增加,其危害程度远大于公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目前,我国内河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处置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该系统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从而导致应急处置方法不尽合理、应急救援效率不高。因此,必须寻求更为有效的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技术。
船联网技术是结合建设平安、畅通的智能化内河水路运输的需求,有效地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内河船舶的身份自动识别、实时监控等功能的智能化航运信息服务体系。利用船联网技术,可以对水路危险货物事故迅速做出预警预测和应急处置,在第一时间反馈给海事监管人员和相关应急人员,以便进行正确有效的处理,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而造成的危害。因此,开展基于船联网技术的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原型设计研究,对于进一步提升目前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系统原型需求、目标、原则
1、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手段不能全面、及时、动态地掌握航道的运行状态,内河航运的信息服务内容不丰富,信息服务方式不灵活,缺乏对运输从业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智能信息服务。而船联网技术将以船舶自动身份识别为纽带,通过实时数据传输、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为水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信息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高效、环保地运行。
为危险品船舶量身定制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通过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电子标签采集航道基础设施数据,进行船舶身份的自动识别,利用航道沿岸、船闸、海事签证点、港口码头等位置的岸基设备监察航道实时运行状况,船载网智能终端还需重点研究RFID技术与传统AIS兼容等问题,对于危险品船舶的智能船载终端的安装,需结合RFID标签和温度、压力、湿度等传感器采集各种危险品货物状态信息,实现多传感器的技术融合。当危险品船舶在岸基设备的信号覆盖范围内时,可以采用RFID技术获得根据实时状况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信息;如果不在信号覆盖范围,可通过GPRS/3G直接向中心发送信息服务请求并得到相应的回应;如果发生了地震、大范围停电等紧急状况时,也可利用北斗卫星进行通信,其不受地面通信网络的影响并且可以覆盖任何区域。
2、设计目标
在现有监管设施设备基础上,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整合与挖掘江苏省水路交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船联网技术服务于危险品船舶的安全运输,以期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内河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原型设计一方面将涵盖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安全检测、事故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等,良好的应急管理系统不但要求能够及时发现事故和险情,还要求能够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将优化应急管理流程,根据对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的分析结果,对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使应急信息系统和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业务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设计原则
结合江苏省内河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为原则,建立基于船联网的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原型。其中,先进性原则是指系统原型设计把握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构建先进的体系结构,保证系统原型设计的支撑平台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实用性等良好的性能;开放性原则是指进行交换和共享的信息随着船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与各个功能系统配合工作,保证系统能够高效地运作;可扩展性原则是指系统原型设计将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应用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方法和技术,确保整个系统原型的设计、维护、更新等能够及时满足用户的要求。
系统原型总体设计
在对江苏省内河危险货物应急管理和信息资源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水路危险货物运输应急信息系统原型,该系统原型包括业务管理、船联网技术、应急处置、指挥调度、应急辅助决策、应急评估、演练培训和系统管理与维护等模块,系统原型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原型总体框架
业务管理模块。业务管理模块包含危险货物运输申报、日常监管、海事检查与评价、信息统计与上报等,完成海事日常业务的管理,完成船舶、船员、危险情源等信息采集。
船联网技术。应用GPS、GIS、RFID、AIS、CCTV等船联网关键技术,实时监控危险货物状态、运输环境、危险品船舶运行状态,在GIS平台上进行GPS船舶定位,同时监控船舶间的位置、速度,并实时预警。
应急处置模块。应急处置模块包括应急处置中需要的各种资源、信息、方法和程序,具体涵盖了危险货物特性、应急处置方法和程序、应急物资、应急人员、应急预案、相关法律法规等。
指挥调度模块。指挥调度模块包括应急指挥所需的语音通信系统、现场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和必须的网络传输系统。
应急辅助决策模块。应急辅助决策模块包括事故模拟仿真、事故发展态势的虚拟现实技术、基于人工智能决策的案例分析、专家系统、最优疏散策略等辅助决策功能和手段。
应急评估模块。应急评估模块包括应急能力评估、应急总结分析,并形成案例库。
演练培训模块。演练培训模块包括应急演练的制定、通过事故模拟和虚拟现实的应急预案演练(包含应急处置、模拟调度等内容)、应急知识培训等。
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包括系统用户管理、应急案例、预案、物资、人员更新等。
系统原型关键技术
1、系统分层设计
基于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技术,基于船联网的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原型可以分为五层体系结构,其分层设计如图2所示。水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原型分层架构体系为:基础支持层、应用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应用层和用户层。
图2 系统原型分层架构
基础支持层。基础支持层包括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硬件设施,是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主要包括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危险货物状态、船舶状态、RFID、CCTV、GPS、GIS等各类传感器。
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是应急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撑平台,主要包括网络管理平台、GIS平台、数据库平台等。
信息资源层。信息资源层包括各种途径采集的信息及信息的融合,提供安全监管信息、地理信息、危险货物状态信息、船舶信息、应急资源信息、模型数据信息、应急预案信息、法律法规信息、案例知识信息等。
应用层。应用层包括危险货物业务管理系统、海事检查与评价、接警出警、监控与预警、应急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应急评估和演练培训等。
用户层。用户层主要实现信息的、信息采集(报警)、信息的接收,支持计算机网络用户、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大屏幕用户等。
2、船联网技术
篇5
关键词:电力抢修;事故应急;技能培训;培训体系
作者简介:曹辉(1978-),男,浙江温州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工程师;陈建胜(1971-),男,浙江乐清人,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温州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浙江 温州 325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83-02
温州地处沿海、浙江的最南部,受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同时较大、重特大交通事故等其他社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在发生此类事件时,需要社会多部门、多环节、多途径的方式通力配合。[1]由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责任央企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突显“人民电力为人民”的社会责任。因此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以下简称“应急救援队”)成立了,其成立的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救援现场提供照明和动力,辅助现场救援行动,拿到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电力设备抢修、伤员抢救、道路排故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的分类
电力应急技能是电力从业人员的一种特种技能。[2]当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电力从业人员能够立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我思维来处理事件。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分为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应急理论、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日常应急常识;户外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包括卫生急救(如止血、骨折、简易担架制作等)、个人保护用具(绳索使用、登山设备使用等)、GPS使用、营地搭建、后勤保障等方面培训,提高个人在灾害来临时自救、互救技能;特殊知识技能主要通过户外攀爬、水上救援、野外生存、特殊技能驾驶、应急通信等设备使用,熟练掌握针对不同灾害配置的应急装备,在灾害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应急队伍的作用。最后还要结合所处地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业结构等实际研究掌握其他应急技能。
二、温州地区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
根据近十年来电网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和应急救灾经验总结,建设高水平应急救援队伍是温州电力行业的迫切需求。结合省电力公司的要求,每个地区公司都要成立一支应急救援分队。温州供电公司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伍。该队伍由输变配、高压修试、通信、生产、安全等专业骨干力量和本企业内训师组成,所有成员为非脱产性质,不单独设置机构。队员从生产一线的员工到管理层,从配网到主网,从线路设计到调度通信,整个应急救援队伍几乎包含了我局所有的生产部门。在这样一支队伍的基础上,温州供电公司下决心完善电力应急技能培训,组建应急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应急技能上也过硬的队伍,提高应急能力。
1.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基地的建设
温州电力应急培训基地设在市区原东屿电厂 。基地的总体规划思想是合理利用厂内设施,分部整改。基地依托厂内厨房、餐厅、供水设施、供电设施、卫生间、会议室、休息间等基本设施,具备了进行应急培训的基本条件。同时根据培训项目设置,充分利用厂内设施特点,已初步形成车辆驾驶技能训练场地、高空心里及攀爬训练场地、消防训练场地、照明灯具训练场地、配网作业训练场地、水上训练、户内体能训练等场地,建立了满足培训科目要求的硬件设施。
2.应急培训设备的选配
针对突发事件中应急工作的主要职责以及在事件中野外生存、后勤保障、运输需求、通信侦查等关键环节,培训设备选配精良。在个人装备中备有睡袋、快速食品、保暖壶、GPS、登山用具等保障个人安全及开展救援的个人工具;专门针对温州多河流、多水灾的特点,配备了橡皮艇等运输设备,同时配备了能建立多方位的电源及照明系统的设施。装备标准化定置,统一管理,战时应急,平时培训,综合使用。今后,应急培训基地不但要继续搜索配置适用的先进设备,还要将现有设备集成化,形成后勤、运输、指挥、通信、电力技能等一体化,能够应付各类事故灾害。平时作为培训作业,突发事件时能够直接运输至指定区域,大大提高响应速度,克服因设备、物质临时集结凌乱、不齐备、不能用的缺点。
3.培训质量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工学矛盾。应急队员多数是一人一岗,短时间内别人代替不了,同时要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而正规阶段培训时间长达10天,所以工学矛盾突出,在一线工作很难经常性安排长时间连续脱产培训。对此应急救援队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非脱产培训代替脱产培训,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每周固定安排周二、周四、周日下午三个时间作为训练时间。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队员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时间不够,知识点接受有困难,需要延长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连续积累,以致到了学习结束时间还没掌握全部课程知识点。怎样做到既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又提高培训效果?应急救援队所定制的方式是培训宽松、考核严格,对于已经掌握的技能,队员们可选择性参与或可自学但前提是必须通过考核。这样既减轻了队员的负担又让队员进行有目的地学习。
在如何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效果以保证培训效果这个难题上,应急救援队认为管理规范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也是培训整体水平的体现,包括对内训师的管理、教学教材的管理、培训学员的管理等。培训师资上设置AB岗,无缝衔接专人负责;利用电话、微信等新方式实时在线讨论、解决疑惑。教材采用与应急基本理论、管理实务、救援技能和综合演练等符合电力系统实际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保留队员变动的可能性,队员3年服役期,中途可申请退役。同时适当将队员在应急救援培训、活动中的成绩纳入职工业绩考核,列入干部选拔的参考依据。
4.培训项目开展
应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基本应急知识技能和特殊知识技能等科目培训,其中包括应急理论6项、基本技能17项、专业技能8项、电力专业26项等,切实从提升实战和应急能力出发。队伍每年编制和下达年度、季度训练计划,重点培训队员体能、临时供电设施架设能力、应急供电技能、野外机动能力以及灾害现场人员自救互救能力等。结合温州地域自然环境,应急救援队每年至少进行二次应急演练,分别在汛期、雨雪灾害到来之前。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已开展培训24000余人次,考核150余次,先后进行了数十次演练拉练,取得良好的演练效果:
(1)形成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精干高效、反应快速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有效提升实战能力和救援水平。
(2)队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一方面队员的身体素质日趋强健;制订身体质量指数(BMI)、1000米跑、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等科学的测试方法和严格的合格标准,促进队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专业上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打造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3)队伍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作为一支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只有依靠完善的培训才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顺利完成应急救援和训练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培训和摸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将应急救援队各项工作(日常训练、学习培训、测试考核、演练演习、应急救援等)量化,极大提升了队伍的纪律和活力。
三、2011年以来温州电力应急救灾工作总结
2011年7月23日,应急救援队在时任队长吴哲副局长的带领下全体参与“723”动车事故救援,为事故现场提供应急照明,为受伤群众点亮生命之光,打响了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的第一战。
2012年8月8日至10日,应急救援队赶赴宁波参与灾后救援工作。应急抢修队伍累计修复涉及11个村的16个台区、立杆44基、整杆110基、拆除导线31档、安装和重新固定拉线33处、处理表计箱、表后线等78处。救援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到10千伏鹤浦405线路抢修现场亲切慰问正在抢修的温州电力一线员工,肯定温州电力抢修人员冲锋在前、连续作战的精神,为抗灾救灾工作提供保障。
2012年8月5日,浙江温州瓯海区郭溪一家庭作坊发生爆炸,现场两间房子已全部被炸为废墟。应急救援队伍紧急出动,为搜救伤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电力救援队作为第一批到场的救援队伍之一,为伤员的及时救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13年6月28日上午,浙江省电力公司与福建省电力公司在国网公司范围内率先开展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签署《应急救援基干分队协调联动协议》,并开展闽浙公司应急救援基干分队联合演练。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代表省公司驰援福建,共同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2013年4~9月间,浙江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相继举办应急救援技能竞赛,以检验各地区应急培训成果。在4月进行的省公司培训考核期间,我公司应急队员取得7个培训项目中3个第一的好成绩。在7月举行的省公司应急救援基干队伍技术比武中,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10位参赛队员荣获团体第一,2位选手进入个人前三名。9月由3名队员温州队员为主力的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代表队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2013年应急救援基干分队专项技能竞赛”中获得竞赛团体第二名的佳绩。一名选手进入个人前十名。
经历过几次救援工作以及培训考核,温州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均经受住了考验,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素质、忘我拼搏的工作热情圆满完成了任务,展现了温州电力铁军的形象。这得益于平时的训练有素、准备充分,与电力应急培训是分不开的。但也在实战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后勤物资准备不足、指挥命令不畅、路途颠簸导致设备损坏、车辆行进掉队等问题。今后培训工作中将更加注重对实际灾害环境的模拟,尽最大努力改进及锤炼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体系在两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立起了一套初步成熟的培训体系。今后温州电力应急技能培训将以国家电网公司“平战结合、一专多能、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快速反应、战斗力强”的队伍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化,军事化”为管理手段,继续推进培训工作的下一步发展,同时为电力行业、政府部门及社会进行应急抢险救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拟训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三)依托模拟靶场环境,开展指挥集成训练
篇7
一、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一)健全风险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重,推进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认真落实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登记、监控和治理制度,建立风险隐患台账和动态监控体系,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方案“五落实”,切实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特别要针对森林火灾、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和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病险水库、交通事故多发区、危险品仓库等,各镇(办事处)、各相关部门要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重大隐患的,要限期整改治理,消除隐患。
(二)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加强气象、水文、地质等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工作。要建立包括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村(居)委会人员、村(社区)中心户、地灾点监测员、水库管理人员、网格信息员等在内的预警信息重点对象联系方式信息库。接到应急指挥机构预警信息要求后,各镇(办事处)、各相关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预警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工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子屏、短信平台等媒介和技术手段,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第一时间向特定群体预警信息,并及早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三)健全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按照“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发挥优势、协同应对”的原则,建立应急处置工作信息互通、协调会商和协同处置制度,健全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在信息共享、组织指挥、行动方式、应对保障等方面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各专项应急预案主责单位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至少召开1次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建立常态情况下的沟通协调与非常态情况下的配合联动机制,确保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高效运作。要健全快速反应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各镇(办事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速控制现场局面,及时妥善处置。
(四)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评估总结制度。要及时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进行分析评估,建立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档案。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为积极防范和有效应对可能再次发生的突发事件提供经验。
二、积极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一)抓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按照《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列部门应急预案目录,凡近三年来未修编的部门预案,各责任单位要完成修编和报备工作。进一步推动基层应急预案全覆盖,抓好镇(办事处)、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能源、交通等重点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举行大型会展、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应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办和有关部门备案。
(二)加大应急预案演练力度。要高度重视预案演练工作,认真落实年度应急演练计划(见附件),重点在自然灾害易发区,重要基础设施和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经营管理单位,矿山、易燃易爆品、危险化学品等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各责任单位要召集预案成员单位,科学制订演练方案,周密设计演练脚本。各镇(办事处)要结合实际制订演练计划,组织基层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的应急演练。各演练牵头单位要认真开展演练总结评估,对发现的问题要落实整改措施,并在演练结束后10日内,将演练图片、演练总结、评估报告等相关资料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
三、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一)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有效保障应急值守、队伍建设、应急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预案演练、科普宣教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二)加强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工作。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应急值守工作的统一要求,落实至少1名党政主职在属地守土履责、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夯实工作责任。要加大值班电话抽查、传真抽查、现场抽查力度,增加通报频率,确保应急值守工作质量。要进一步健全信息报送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市突发事件信息应急处置暂行办法》(当政办发〔2012〕59号),按照“按标准报告、逐级报告、准确及时报告、连续完整报告、稳妥谨慎报告”的原则,实行“条”与“块”相结合的信息报告制度,强化属地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确保“情况准、信息快”。严格落实《市重大信息报送及研判机制实施办法》,敏感信息不拘泥于报送标准,确保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报告。
(三)抓好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要合理规划建设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及时补充和更新生活救助、公共卫生、抢险救灾等应急物资储备及专业救援装备。民政部门牵头负责生活用品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建设,交通部门牵头负责运输能力的储备建设,公安、消防、安监、住建、卫计、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做好自身的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和装备建设。要强化应急物资的登记、核实和管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做到应急物资尽早储备、及时更新、随时调用,逐步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动态管理和共享,努力提高物资装备保障能力。
(四)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镇(办事处)和民政、科技(地震)部门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维护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逐步使之规范化,落实应急物资、医疗、供电、通讯、供水、应急厕所、垃圾处理等应急保障工作。要根据应急避难场所实际编制相应应急预案(内容包括疏散路线、安置区域、指挥人员责任范围划分等)、《居民应急避难宣传手册》,并适时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四、全力抓好应急宣教培训
篇8
1.1编制目的
贯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应上海特大城市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等。
上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国家总体应急预案》附件包括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国务院主管部门制定的分级标准,作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为适应本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和处置要求,一次死亡三人以上列为报告和应急处置的重大事项。对一些特殊突发公共事件应加强情况报告并提高响应等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本预案指导全市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6预案体系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应对本市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计划、规范程序和行动指南,是指导区县政府、相关委办局和有关单位编制应急预案的规范性文件。总体应急预案由市政府制定并公布实施。
(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本市为应对某种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计划、方案和措施。专项应急预案由相关市级协调机构负责编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本市为应对单一种类且以部门处置为主、相关单位配合的突发公共事件,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制定的计划、方案和措施。部门应急预案由相关职能部门或责任单位负责编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4)突发公共事件区县应急预案。区县应急预案是各区县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为应对本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整体计划和规范程序,是区县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指南。区县应急预案由区县政府制定,报市政府备案。
(5)突发公共事件基层单元应急预案。基层单元应急预案是根据总体应急预案,大型企事业单位、高危行业重点单位为应对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工作计划、保障方案和操作规程。市、区县级基层单元应急预案由各单位组织制定,分别报市、区县政府备案。
(6)突发公共事件重大活动应急预案。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订应急预案,并报批准举办活动的政府部门审定。
各类各级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并报上级审定、备案。各类各级预案构成种类应不断补充、完善。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预案数据库和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工作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是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决定和部署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2.2办事机构
上海市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应急办)是市应急委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测、报、防、抗、救、援”六个环节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具体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办理和督促落实市应急委的决定事项;组织编制、修订市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综合协调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应急演练、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2.3工作机构
本市具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市级协调机构、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作为应急管理的工作机构,承担相关类别的应急管理工作。负责制定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相应工作;指导和协助区县政府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
2.4专家机构
市应急委和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组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市应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工作机构作用,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分类分级处置的应急平台,提高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3.1预测与预警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预测预警系统
市公安、消防、水务、气象、地震、建筑、海洋、环保、交通、安监、供电、供气、海事、卫生、农业、金融、外事、信息等部门和单位,要做好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整合监测信息资源,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及相关网络,建立全时段、全覆盖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系统。
3.1.2预警级别和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要及时、准确地报告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情况,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权限、危害性和紧急程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单位等。涉及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别严重或严重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须报上级批准。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和通报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应急机构、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要按照相关预案和报告制度的规定,在组织抢险救援的同时,及时汇总相关信息并迅速报告。一旦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在接报后一小时内分别向市委、市政府值班室口头报告,在两小时内分别向市委、市政府值班室书面报告。报国家主管部门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应同时或先行向市委、市政府值班室报告。特别重大或特殊情况,必须立即报告。
各相关单位、部门要与毗邻区域加强协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等信息通报、协调渠道,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态势,要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及时通报、联系和协调。
3.2.2先期处置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建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市公安局,作为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较大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责。
公安、卫生、安监、民防、海事、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以及各区县政府和区域行政主管机构(以下统称为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
建立并加强与驻沪部队、武警上海总队、国家有关部门驻沪单位、毗邻省市的协同应急联动机制和网络。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实际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先期处置工作。
市应急联动中心按照《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通过组织、指挥、调度、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先期处置,并确定事件等级,上报现场动态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单位和所在社区负有进行先期处置的第一责任,要组织群众展开自救互救。相关单位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即时应急处置。
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控制事态并向上级报告。
3.2.3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先期处置仍不能控制的紧急情况,市应急联动中心等报请或由市应急委直接决定,明确应急响应等级和范围,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必要时设立市应急处置指挥部,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应急任务与要求,明确责任单位及信息处理、抢险救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交通管制、现场监控、人员疏散、安全防护、物资调用、社会动员等工作程序。
3.2.4指挥与协调
需要市政府组织处置的,由市应急委或相关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统一指挥、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开展处置工作。主要包括: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2)制定并组织实施抢险救援方案,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
(3)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提供应急保障,调度各方应急资源等;
(4)部署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当地社会稳定工作;
(5)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6)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负责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市相关机构的指挥或指导下,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也可由专业处置部门负责开设现场应急指挥机构。
3.2.5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由负责决定、或执行机构宣布解除应急状态,转入常态管理。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怃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市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助资金和物资。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会同事发地单位和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向市政府作出报告。
3.3.3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事发地政府负责。
区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对受灾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要认真制定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明确救助程序,规范捐赠管理,组织恢复、重建。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信息,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市政府新闻办人员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工作,并做好现场媒体活动管理工作。
4应急保障
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队伍保障
公安(消防)、民防救灾、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防台防汛、核与辐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区县政府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驻沪各部队和武警上海总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支援抢险救灾工作。民兵预备役部队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要求,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4.2经费保障
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日常运作和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所需经费,通过各有关单位的预算予以落实。
全市性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按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报市政府审批。
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4.3物资保障
围绕“明确一个机制,建立一个数据库”的目标,建立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平时分开管理、用时统一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由市应急办会市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全市应急物资储备的综合管理工作。市经委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基本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及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储备管理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区县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会同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
4.5医疗卫生保障
市卫生局、区县政府和有关单位根据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建立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和保障系统,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发地所在区县政府提出的需求,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6交通运输保障
市建设交通委、民航华东管理局、上海铁路局等有关部门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依法建立应急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必要时,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4.7治安维护
市公安局、武警上海总队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和治安维护工作。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8人员防护
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指定或建立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公众安全和有序的转移或疏散。
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9通信保障
市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市文广影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对于已建或拟建专用通信网的单位,应明确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中各自的职责,确保紧急情况下的协同运作。
4.10科技支撑
有关部门和科研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公共安全科技水平;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5监督管理
5.1宣传教育和培训
市应急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民众防护宣传教育,组织编写教育培训教材和通俗读本。宣传、教育、文广影视、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各有关方面要明确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上岗前和常规性培训等要求。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2演练
市应急办应当定期组织综合性应急处置演练。各职能部门组织相应的专项应急演练,明确演练的课题、队伍、内容、范围、组织、评估和总结等。各区县和基层应急管理单元应当积极组织本区域综合性应急处置演练和专项演练。演练要从实战角度出发,切实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深入发动和依靠市民群众,普及减灾知识和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4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市应急办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篇9
关键词:无脚本 应急演练 组织
无脚本演练是指演练时演练内容、时间、地点、场景不预先告知,完全按照实际发生的情况模拟开展的应急演练,该演练着重应急任务的随机组合、事后总结以及问题整改的跟踪,从而完善和改进应急机制建设和各类救援人员应急熟练程度和实战技能水平,可以提高各级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决策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应急反应能力。无脚本演练组织与管理的构建范围包括了紧密结合电网管理、安全预警、电网检修安全风险预警的情况下,开展无脚本的桌面演练、专项演练、联合演练等演练,进一步磨练各级部门及单位协同应急处置能力。
1 无脚本演练的组织和管理的目标
无脚本演练的组织和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无脚本演练组织与实施方法,形成应急演练组织、策划与实施的规范化程序和管理方法,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无脚本演练“成本低廉、机动灵活、互动性强”的优势,通过统一组织管理、任务随机组合、即时讨论总结的方式,优化预案框架结构、清晰处置流程、明确部门职责,推动应急预案精准化、简约化、专业化,实现应急演练常态化,提高企业应急响应效率和处置能力。
2 无脚本演练的组织和管理的阶段实施
2.1 组织策划阶段。①建立无脚本演练组织机构,确定各部门职责分工:演练领导组由应急指挥领导组长或常务副组长牵头组成。根据演练具体工作要求,通常又按照具体事项下设演习导演组、方案编写组、演习执行组、演习考评组、现场摄制组、技术支持组、物资组等。应急演练组织机构成立后,在明确演练各组织成员的基础上,根据演练课目和形式对组织机构中人员进行工作分工。②明确演练目标:演练目标明确实质上是演练任务确认的过程,是对演练课题的细化和分解,明确演练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通过明确演练目标,为演练任务的分解提供指导原则,为演练评估的开展提供依据。演练目标通常为:磨合机制,完善体制,检验预案适用性,检验物资、装备、材料是否满足应急要求,检验应急人员应急行动是否合规、处置行动是否迅速等。③制定无脚本演练计划:由安全监察质量部制定全年无脚本演练计划并下发至全体部门和二级单位。演练计划结合各单位隐患档案、大修技改计划制定。④开展无脚本演练要求培训:各个部门和二级单位根据公司下发的无脚本演练计划,开展演练要求宣贯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应达到的目标以及技术上应做到的准备工作。同时开展无脚本桌面演练和专项演练训练,随时备战公司组织的综合演练。⑤演练策划与方案编制:演练方案是应急演练的框架性文本,内容包括已经确定的演练课题、演练标题、演练形式、演练组织和人员分工,明确演练日期,确定演练流程和规模,按照演练安排列出下阶段重点事项列表,便于各参与人员按照分工和时间点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为演练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演练以桌面演练为主,即参演人员也可以不用到事故现场,在接受任务并汇报出发时间时要求就近到达主或分会场。
2.2 演练准备阶段。①确定演练任务包:演练任务包采取随机抽签组合方式。演练任务包根据演练任务库产生。任务库采取分级分类的原则制定,包括设备类型、故障现象类型、典型地理环境类型,同时结合天气安全预警、检修工作安全预警、社会公共事件的不同情况任意组合而成。②制定无脚本演练监督考核方案:由安全监察质量部负责制定演练监督考核方案并组织考评组分赴现场开展安全稽查和安全监督,演练监督考核方案要能检验演练质量,如检验一线班组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诸如工作票填写、安全工器具携带、材料备品备件准备情况等等。③组织方案讨论和审核:当相关部门完成演练整体流程方案后,由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进行方案讨论和审核。首先审核是否将调度、输电、变电、配电、营销等部门全部纳入检验范围,是否根据专业特点安排演练项目。其次审核演练方案是否集合了当前电网运行特点,并围绕电网薄弱环节开展主题设计。审核全部参与单位的考核目标是否明确。
2.3 演练实施阶段。①启动无脚本演练:桌面演练正式启动前,由现场主持人简要介绍演练背景,根据设定的桌面演练方案宣布桌面演练正式启动。主持人宣布桌面演练开始,并给出演练突发事件的基本描述,然后根据演练方案逐个发放任务包,按照演练要求有序开展现场演练工作。②受演单位接受命令,应急机制开始运转,进行现场处置:各相关部门接受演练命令后,按照相关预案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参演人员按照要求及时到达事故现场(若不需要到现场,由主持人中途通知其到达指定地点),由参演人员针对任务包中的事故信息开展分析,由一人通过拨打指定录音电话向导演组汇报处理的方式。评估小组同步记录参演人员现场处理情况。③开展电网调控指挥:调控人员根据演练方案熟悉任务包,执行电网事故处理程序。参演人员根据现场人员的处理情况模拟真实要求应答,保证演练顺利进行。④开展现场安全稽查和安全监督:考评人员根据演练进程,对照演练目标,按照记录表要求逐项检查并记录,对演练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重点评估演练是否满足预期目标,演练各组织和人员行动是否符合应急处置程序规定,动作是否合理、规范;物资、料、工器具、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是否满足国网公司配置要求。
全部演练任务完成时,由主持人宣布本次演练结束。
2.4 演练评估阶段。①举行桌面演练讨论会:演练结束后,各部门和单位分别召集有关人员举行桌面演练讨论会。这个会议主要是针对参演人员及其分管领导、导演、评估人员。各单位在桌面演练讨论会议结束后,根据演练记录、演练评价报告、应急预案等材料,对演练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结合演练目的、演练方案、演练经过、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有关工作的建议等方面形成演练总结报告。②编制演练分析报告:各参演单位向演练指挥组递交演练分析报告,演练导演组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评估总结会议,各单位分别汇报演练分析情况,对演练过程进行讨论和评审。会后形成一份分析会议纪要,列出通过演练发现的优点、不足、演练能力分析、立即改进的措施以及提出的考核内容。
2.5 演练改进阶段。①制定改进计划:根据分析会议纪要,各部门和二级单位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计划,制定整改措施,指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包括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等。演练指挥组应指派专人,按规定时间对改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对演练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做出改进,实现闭环管理。②完善演练任务库:安全监察质量部和调控中心负责完善任务库,完善无脚本桌面演练方案范本,为下一次演练的有序开展做好准备。
3 无脚本组织与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控制
公司应分别建立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在无脚本演练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对照指标进行考核,保障无脚本演练活动开展,形成无脚本演练组织与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和评价方法,并能指导各单位正确有效地开展无脚本演练组织与实施,达到演练需要的目的。
3.1 各部门及单位在落实无脚本演练过程中,对无脚本演练工作的标准、制度、流程、组织、演练方案、任务包制作的合理性、可操作性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方案,使无脚本演练机制建设良性循环推进。
3.2 坚持用数据说话,以事实为依据,以培训教育、发动全员为目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重奖重罚。每月,由公司安全监察质量部组成检查组,根据应急管理相关规定,开展稽查、检查活动。对未开展无脚本桌面演练工作的部门进行考核处罚;对认真有实效开展无脚本桌面演练工作的部门进行奖励,对创新演练方式的部门进行表彰。
3.3 公司针对无脚本演练工作召开专门会议,根据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对无脚本演练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公布,并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沟通与分析,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组织措施是否完善。对于得分较低,没有按照要求开展无脚本演练的单位进行考核。
4 结束语
无脚本演练是应急演练工作发展的产物,是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的必要手段,本文对无脚本演练组织与管理的探讨,可以为提高企业应急水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亦纲等.应急演练中的几个关键的问题[J].应急救援,2007.
[2]徐瑞卿等.电力系统应急管理探讨[J].中国管理科学,2006.z1.
篇10
刚才,我们组织了我县年度城区防洪演练。总体来看,演练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各参演单位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全面演示了预报、决策、调度、抢险、人员转移等防汛工作各环节,充分展示了防汛抢险队伍的实战应急能力。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演练的基本情况
对来说,开展这次演习是十分必要的。者楼河县城区河段自年大水以后,已有27年没有发生大洪水,干部群众对洪水是陌生的,对干旱缺水却是刻骨铭心,不少干部群众对洪水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麻痹、侥幸心理,缺乏防汛抗洪的思想准备和实战经验。干部缺少组织指挥的经验,群众缺乏巡堤查险的基本知识。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将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这次演习十分必要。此次演练实施,用时两个半小时,出动人员1000余人,车辆10余台,砂袋、铁铲、锄头、救生衣等抗洪抢险物资2000余件,真实模拟了从洪涝灾害发生到组织人员抢险救灾再到灾害结束解除应急响应警报的全过程。
二、演练的基本特点
大家刚才看到,今天的演习,是一次全方位的仿真演习,检验了我县各部门应对洪涝灾害的组织指挥和应变能力。此次演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国芳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好防洪抢险工作。四大家班子领导全部参与演练,在历史上是首次。二是演练程序清楚、内容丰富。这次演练全面演示了预报、决策、调度、抢险、人员转移等防汛工作的全过程。三是水利、气象部门及时作出了气象和水情预报,为防汛抗洪工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防汛指挥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汛情及时进行会商和,体现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四是演练参与人员多、战线长、范围广。五是各抢险队全身心投入抗洪抢险演练,既锻炼了队伍,又提高了实战水平。六是假戏真演,整个防洪演练过程全程按实际情况考虑、设置。七是参加演练的人员齐心协力、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这次演练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组织筹备时间紧、任务重,在方案的拟定、物资的筹备工作等方面有不深不细不完善的地方,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二是个别抢险队组织不够严密,人员松散,有应付了事的现象。个别单位对演练活动重视不够,抽调的人员没有完全到位。三组织安排还不够合理,有的没有充分展示出应有作战能力。
总之,在抢险指挥部和各抢险队伍的共同努力下,这次演习组织有力、准备充分、措施到位、成效明显。各参演单位要全面认真总结这次演练,去粗取精,弥补不足,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切实提高防汛抗洪实战水平。
三、全力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
今天的演练虽然取得了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便是非常成功的演练,也仅仅是演习,与实际情况还有很大差距。大家要根据演练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实际情况,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全力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
(一)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做好防大汛、抗大洪的各项准备。要按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要求开展工作。要把困难估计得多一些,把情况想得复杂一些,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消除畏难情绪,有针对性地完善各项措施,把工作做好,牢牢掌握防汛主动权。要充分估计今年防汛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措施上全面做好今年防汛工作。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科学调度,严加防护,确保安全度汛;以人为本,周密部署,认真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加强管理,依法行政,确保河道防洪安全。
(二)要加强预测预报,立即修订完善防洪预案。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气象预报、水文测报、防汛通信工作,做到反应敏捷,测报及时准确。要结合我县境内河流分布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抗洪抢险应急预案,对群众的迁安救护、转移路线、交通工具、生活安置、临时避险措施等要做到详细周密、切实可行、逐项落实。
(三)要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和抢险物资储备。要组织好抢险队伍,注重培训,强化演练,建立一支过硬的防汛抢险队伍。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好抗洪抢险物资,重要水库、堤防和重点险工险段,要有充足的防汛物资,保证抢险需要。
(四)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要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指挥到位,把汛前准备、队伍组织、物资储备、检查调度、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环节都落到实处、到岗到人。要加强对防汛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