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04:5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部金融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部金融论文

篇1

[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金融

一个地区的经济成长必须具备四种基本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区域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金融积累不足.本文试图剖析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中,货币政策金融制度等金融约束的生成机理并寻求缩小金融差距、实现金融趋同拔而达到“内聚”的金融发展战略.

一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的现实背

经济系统向前推进需要大批金融资源,金融资源无疑是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动因和关键约束.受历史的、自然的、地理位置的赴会文化的,尤其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西部地区的金融业总体不发达,金融在西部地区经济成长中的贡献不如东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相关比率差异(即金融资产GDP的比值).西部地区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5%,占全国该行业国内生产产值的14.5%;1999年,西部地区金融业、保险业的国内生产产值为607亿元,仅占全国该行业国内生产产值的14.7%,而同期东部为39%.这说明西部地区金融对经济的贡献不及东部大.

2.金融资产总量较小。1997年,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金融机构的13.4%和15.3%,而同期东部地区为65%和57.l%;1999年,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金融机构的142%和16.3%,而同期东部地区为63%和58%.这说明西部地区资本形成存在障碍.

3、金融组织结构中.西部地区金融业务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相对缓慢.1999年,西部地区国家银行存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78%:贷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3.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而中小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业务的比例均较小.这说明西部地区存在金融浅化的倾向.

4.金融发行和交易额较小.1997年.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总数137家,同期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总数473家1999年,西部地区上市公司总数148家,仅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7.39%;1999年,西部地区有价证券发行量仅占全国发行旦的3.57%.同时,到目前为止,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基本上还是空白.

5.金融经济开放度大大落后于东部.东西部地区经济开放度存在东高西低的特征.东部地区的开放度为16.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西部地区(2.68%)近14个百分点.1998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13.74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的3%,低于广东、江苏等东部任何一个省(市)规模.这说明西部地区金融经济未打破“内循环”态势,如图示:

东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比较

二西部经济成长中金融约束的原因

地区间金融资源开发的差异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自然环境,否则,最终将陷于“自然决定论”,区域经济的崛起无法实现.从理论上讲,同一国中区域经济的差异应该是暂时的,从政策上讲,也允许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但若西部长期贫困下去,也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

按照哈罗德·多马的增长模型,假定在短期内资本产出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形成率(储蓄率)成为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索.同样,在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中,资本稀缺(低储蓄能力)成为国家经济.贫困的直接原因和必然结果.再者,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认为,把资本积累提高到10%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刘易斯则更加直接地把一国从5%的储蓄率提高到12%的储蓄率,称之为经济增长的“中心问题”.所以,地区经济发展快慢从根本上取决于金融资源的开发和金融资本的积累.魏后凯认为,1986—1997年间中国三大地带和中西部各省区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33%一56%是由资金投入增长率的差异引起的.

在我国的经济成长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造成了人均收入水平低,从而边际储蓄倾向低,以至于资本形成和有效需求都不足.经济运行过程中既缺乏资本供给方面的推动力,又缺乏资本需求上的拉动力,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西部地区经济成长的主要障碍在于金融资源效率低下和资本积累不足.造成西部地区经济成长中存在严重的金融约束的主要原因为:货币金融制度内在的缺陷对西部金融资本形成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元货币政策下货币价值的“二元性”

(1)西部地区货币价值被低估.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货币的内在价值表现为货币的购买力,货币的外在价值表现为货币的价格,即货币的利率或汇率。西部地区货币价值呈双低态势。一方面,西部地区货币外在价值低.由于货币币值和通货膨胀率在地区之间的高低不同,从而使市场利率的决定与形成也不一致.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率高的地区市场利率水平应该较高,资金的利润率也比较高.货币逐利的本性引起地区之间的货币交易投机,造成西部地区资金向沿海地区流动,进一步弱化储蓄能力较低地区的储蓄率,导致西部地区资本不足.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货币的内在价值低.从理论上讲,货币购买力高的西部地区购买股票、债券的收益率应该高于货币购买力低的东部地区,可由于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股票质券等有价证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是统一的,因此,尽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同时在资本市场上交易操作,无形中中西部地区的一部分储蓄却被东部地区剥夺了.

(2)西部地区货币乘数值较低.由于国家规定了统一的法定准备金率,因此,法定准备金要求全国同一水平,但由于西部地区的总体存款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因而按同一水平上缴存款准备金加剧了西部地区的资源紧张状态.同时,由于西部地区信用文化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存款中所需现金比率较高,在统一的法定准备金率下无法得到照顾.因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乘数长期低于东部地区以至全国平均水平.

(3)西部地区受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首先,信贷规模控制对东部地区已经失去作用,而对西部地区的作用还在强化.从1990年代起,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地区间的资金流动渠道增加,非金融机构的快速成长和商业银行逐利动机的强化.导致东部地区的资金不但没有流出,反而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入东部存差地区.加剧了东部地区的存差和西部地区的贷差.结果,东部地区一方面向中央银行要求增加规模.另一方面又通过非金融机构放贷出去。而西部地区一方面向中央银行要资金,另一方面资金又流向东部地区.其次,利率政策的调控力度东部弱西部强,进一步助长了西部地区资金的东流.由于地区间资金利润率的不同和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同,东部地区虽然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但实际上利率已经市场化。而西部地区严格执行统一的官方利率,使实际利率长期处于低利率或负利率之下.资金的逐利天性,必然加剧西部资金被“虹吸”到东部.所以,东西部地区对“一刀切”的货币政策的承受能力不同,在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下,东部地区的“抗震”能力必然高于西部,受到的冲击会相对较小。

2.金融制度安排上的约束

(1)从金融监管制度安排看:东部地区的监管力皮有所放松,使东部地区在发展中积聚了一大批资金,加速了其资本积累和资本形成.首先,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下,人民银行的台规性检查在东部地区宽松,但对西部地区的监管集中在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中,因而投资诱导不足,造成了资金的沉淀,增大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其次,目前我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主要以现场监管为主,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多,人民银行的监管力度和监管范围相对有限,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有限,所以监管的力度和范围相对较大.这样.虽然在防范金融风险上取得了成效,但也造成西部地区金融效率偏低的结果.最后,由于东部地区的金融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基本上实现了“大社会、小政府”的体制格局,政府对金融监管干预较小,而西部地区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力度较大,因而限制了西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

(2)从金融组织制度安排看,西部地区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而非国有金融机构如新兴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种金融组织制度安排的结果,一方面增强了东部地区吸纳资金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增加了金融业的竞争,从而提高了东部金融业的效率.而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在投资选择上受到的行政干预较多,并且实行国有商业银行统一法人制度和系统内统一调度资金制度,经营原则上以公平为主,必然在效率和发展上落后于东部.最后,在地区市场经济含量不同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设置条件过份强调统一,西部地区增设的金融机构失去比较优势,这实际上是对西部的政策歧视,并不利于西部金融资源的利用.

(3)从金融市场制度看,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呈现出地理上的二元金融市场结构,无论是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东部比较发达,西部处于起步阶段.就货币市场来说,西部地区的同业拆借市场处于自我封闭发展,或者将其变成绕开央行规模管理的渠道,把相当一部分资金投放到沿海地区获取级差资本利润率;就资本市场发展而言,国家着力培育东部市场,东部地区有价证券发行量占全国近一半,全国性的右实力的证券商集中于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东部占了很大比例,资本市场的发展东部基本已实现按市场经济原则动作,而西部地区几乎还靠行政手段推动.如此发展态势,自然加速了东部地区的资本积聚,东部地区经济成长发展必然会快于西部,西部地区经济的成长必然会受到严重的金融约束。

三解除金融约束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我们并不认为一国总体经济的增长、市场的自发力量能够使地区经济差异逐步缩小、相反.市场力量倾向于使稀缺资源向回报率高的地区流动,从而更可能使穷者更穷、富者更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禀赋千差万别的国家来说,区域经济的发展差距在所难免,但对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来说,西部地区的经济成长至关重要,解除金融约束是当务之急.

1.近期战略——解除西部地区的金融约束

在这个阶段,要求国家采取不同于开发东部的、有区别的金融发展战赂和金融发展政策。为此,政府在货币政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引进外资上应该实行分层次调控,以达到解除西部地区金融约束的初期发展战略。

(1)通过“强政府”作用,实施政府替代,强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调控作用和政策支持.政府的作用在于弥补“失效”的市场运行机制,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干预区域经济的发展政策、目标、原则和决策等.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迅速推动区域经济的成长.既然通过市场的力量无法使区域经济均衡地发展,“强政府”金融安排就是最现实的抉择.具体应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取消不利于缩小地区差异的经济金融特权;坚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目标,认真搞好不同地区的经济金融反向调节;制定明确的区域金融政策和金融发展目标;并使之法律化,在利率、难备金率、金融机构的设置原则与条件及信贷政策等方面对西部实施优惠顷斜;加大政策性银行对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发挥政策金融机构在财政转移支付中的作用,并促使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促使西部金融业产生大集团;建立西部开发基金,可从国家基本建设专项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非经营部分.或者由政策性银行运用,或者作为吸引东部企业的补贴。

(2)发挥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调整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大力发展新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增强西部吸纳资金的能力。西部地区信贷政策应首先支持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所以,应提高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比重,加快西部地区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其次,应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比重,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最后,应提高第三产业贷款比重,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另一方面,应考虑在西部地区设立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积极引外资银行“西进”,发展投资基金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为西部地区企业的资本运营创造条件,为西部资本市场的建设奠定基础。

(3)发挥直接投资渠道的优势,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利用现有的股票市场融资,在扩大西部资金来源时,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实现国有企业三年减亏增效、有进有退的战略目标。为此,西部企业应充分利用“壳资源”,即一方面用好“壳内资源”,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进行壳内重组;另一方面,以收购、兼并托管等方式,进行壳外重组,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西部资本市场不仅要在量的方面有所突破,还应在质的方面有所提高.西部资本市场应着力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素质上下功夫,只有实现了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资金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入西部.政府应加大对西部资本市场的扶持,采用适当的优惠政策,如税收返还、实行公共投创倾斜、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专项补贴等,以促进资本市场的成长和发展。

(4)吸引民间投资和积极引用外资.由于西部的投资利润率低于东部,此阶段应给予民间投资和外资优惠政策.可考虑对特定地区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或借鉴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经验,在若干个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级的“点”上,由中央政府对投资者实行以补贴为主的“诱导型”政策,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经济“造血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经济运行的环境。

2.远期战略——实现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深化

(1)建立市场主导型的国家调控信用制度,实现金融制度创新。我国长期存在的计划信用体制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西部地区应在本轮经济成长中率先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加大内部稽核力度,使金融机构内部决策和业务经营程序化、规范化,从而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篇2

关键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市场环境;财务资源;管理信息化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节约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的管理以及金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为目标,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电算化系统。但是,要实施这样一个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金融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

一、营造良好的资金结算服务环境和物流管理服务环境

资金结算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电子单据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结算账户托管制和清算汇划体系等服务能否实现方便快捷、安全畅通,是金融会计发展重要的环境制约。

物流管理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处理电子单据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网络金融会计要发展,就必须改善物流管理环境,对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物流管理,包括入库、质检、出库等。

二、网络经济的崛起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网络经济作为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并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统计资料表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有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形态,有别于传统金融与房地产经济,尽管有时可能在账面上出现巨额亏损,却同时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效益和财富。比如,1997-1998年,美国GDP增长了4%,但能源消耗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这说明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正因为如此,网络经济正处于规模效益递增时期,形成了资源、资金、人才向网络经济的转移,进而产生了使网络经济规模效益增长加速、再加速的效应。这便是网络时代的“梅特卡夫规律”——网络经济的收益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说,当传统经济以匀速增长的时候,网络经济正在加速增长,其形成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传统经济。

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它将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由于电子商务需要企业有基于网络的财务系统,即采用网络财务来经营管理,因此,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必然推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

三、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财务上有一个一直困扰财政主管部门、会计和企业界的难题,即如何加强企业整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实现有效管理。特别对于那些子公司和下属机构多,并且子公司和下属机构从事多样化行业的集团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迫切需要能解决诸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状况等这些具有处理远程数据、分析存储数据功能的财务系统。此外,现代企业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在分工上进一步细致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关联却是越来越紧密,运作也是更加精密,企业管理系统正向着对企业“人、财、物、时间、空间”各个方面综合的方向发展。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往往将财务作为切入点,因为财务部门是金融企业的“心脏”,财务信息化程度完善了,才能带动其他部门顺利地实现信息化。但要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就要求网络技术不能单独片面地针对于各个单一部门,即金融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能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金融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是金融企业选择网络方案的基本前提。网络金融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质量可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软件及软件商

财会软件是实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件,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为网络化财会软件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一旦系统运行不畅,将使金融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另外,网络化财务是通过网络对金融企业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将金融企业整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软件质量性能不可靠或不稳定,将影响电子商务的正常运作,甚至会使整个金融企业运营陷入瘫痪,给金融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考虑到软件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和可靠性的问题,软件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对软件商的售后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新的环境对应用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网络化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此外,Internet上的公司多数是国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涉及不同的语言、商务、会计处理方法和社会文化背景,这同样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和商务惯例,并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其次,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为此,金融企业应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力量,使应用系统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使之更趋完善,也使企业可以在应用网络系统中不过分依赖软件商。网络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文化程度偏低,视野偏窄,尚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银行必须加大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信息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

六、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产生,依赖于整个社会各利益集团对于制度变迁的强大需求,也就是说,利益集团的制度需求是决定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在制度需求不足的情形下,制度主体就难以成功推行制度变迁。而金融机构对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就处于这种典型的“制度需求不足”状态中。由于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改革的制度需求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金融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的模式,而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在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上逐步改善。

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的选择理应遵循交易费用最低原则。政府和市场行为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权利安排上均有其优缺点。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某一种安排方式任何费用都最低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理想的安排方式是寻找政府与市场结合与协调的均衡点。中国目前的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是纯政府模式,是由政府直接颁布的,而不是从中国会计实践中推导而来,它是一种通过“逆向生成”的演绎法完成的纯政府制定模式。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必须朝着“以政府为导向,引入市场规则”的模式发展,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中国没有顺向生成的土壤,而且还在于如果随意作出制度性变迁和转移,其变迁和转移成本将是惊人的,所得出的金融会计制度将与经济运行背道而驰。政府模式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成为理想的制定模式,目前存在的假账林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逐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引入的市场规则更有助于金融会计制度的完善,可防止金融会计制度因市场不完善而走样。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应以政府模式为基调,适当引入市场规则,使金融会计制度的博弈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游戏规则,使出台的金融会计制度逼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七、有效界定金融信息产权

金融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金融信息的存在(供给和使用)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的产权界定和安排低成本地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彼此发生利益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时必须遵守的和与金融信息有关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产权的内涵正在于其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和分配规则共同发生作用,影响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分享结果和导致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从金融信息的特征进行理解,金融信息产权不能够独立存在,它依附于金融企业的所有权和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但是金融信息产权会与逻辑上的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发生背离。金融企业产出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存在委托关系时,金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分配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总量,这是进行金融企业产出分配的基础。金融信息的存在至少可以反映可供分配的总量。其次,分配应该存在一种社会公认的规则。金融信息虽然并不直接体现分配的规则,但是毫无疑问,不同的金融信息揭示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分配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其影响了分配的过程。金融信息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必然存在着作为替代变量是否具有充分性的问题。对于金融信息及其意欲反映的关于金融产出的耦合度,出于效率的考虑,投资者并不追求完全的100%的耦合,而只追求进行决策所需的具有“充分含量”的会计信息。但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它取决于以下几项因素:投资者的决策模型;决策偏好;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和金融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若将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所需的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作为契约性部分,那么与金融企业产出100%耦合的金融信息含量和“充分含量”之间的部分就可以看作剩余(residual)部分。因此,金融信息产权的界定就可以表述为“在金融信息的契约部分和剩余部分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制约,金融信息产权并不旨在消除金融信息的剩余部分,尽管一些投资者对金融信息的需求具有“贪婪性”并希翼获取越来越多的金融信息。金融信息的契约性部分是否最佳?是否能够确保投资者的决策和利益?或者契约性部分和剩余部分的均衡是否具有稳定性?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如何恰当地进行调整,以使之向最佳逼近。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最终归因到金融信息产权问题。

八、建立信息披露监督与激励机制

在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问题,降低成本,除了对管理当局进行适当的监督外,应对管理当局进行恰当的激励,诱使管理当局的效用函数尽可能和委托方的效用函数趋于一致,降低管理当局以牺牲委托方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从一般意义上讲,剩余索取权是委托方进行监督的动力源泉,而监督的效率如何,则取决于委托方对金融企业剩余控制权的拥有程度。即所谓: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和激励(张维迎,1999,P.132),监督需要信息,而信息的搜寻、获取、消化、转化为知识都需要成本,并在某种情况下十分昂贵,但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促使管理当局披露信息。由此分析可以得出,金融信息位于“监督和激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中间环节(剩余控制权——监督——金融信息——激励——剩余索取权),金融信息应该是衡量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否相匹配、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否相容的一种机制,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机制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而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对管理当局的激励意味着管理当局分享了部分剩余索取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监督是需要权威(authority)的(coase,1937),而监督的权威来自于剩余控制权(张维迎,1999,P.103),如果对管理当局进行激励,如允许管理当局对剩余索取权进行分享(sharing),即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管理当局在拥有剩余索取权后,遵循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应的逻辑,管理当局同时也拥有剩余控制权。如此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以实现使管理当局和股东趋于一致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九、金融信息的完善以有效市场为依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场所。与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还有一个经理劳务市场,或者称为职业经理市场。金融信息市场是资本市场、职业经理市场的信息媒介,所有这些市场的有效运作,离不开金融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金融信息市场本身涉及的是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集团之间的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以及通过金融信息的交换最终达到妥协的过程。首先,金融企业为了生存与经营上的需要,必须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营运资金,而金融信息传递金融企业管理经营效益、发展前景和预期投资报酬等信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通过这种信息和自己的风险承担态度来综合制定投资决策,通过市场机制使社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没有金融信息的交换,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必然是盲目的,资源配置也将是无序和混乱的。其次,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体现自身的利益,包括既得工资和长远利益,必将努力提高金融企业的价值,这种利益趋向与投资者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金融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是通过金融信息的市场交换而实现的,任何关于偷懒和欺诈的行为均可以从金融信息中得到反映,也可以从金融信息交换中得以监督和控制。

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西部中小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西部 经济 中的重要力量。但融资的问题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西部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的构想。

机制设计理论由赫维茨开创并由马斯金、罗杰•b•迈尔森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能区分 市场 的有效性,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和规则体系。西部中小企业较东部企业存在资产负债率高、信用贷款少、担保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投资 环境 不够开放、信息较闭塞、观念较封闭等问题,其较落后的融资机制使西部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短缺瓶颈。要实现西部地区长期和谐发展,在国家投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下,研究西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约束与机制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单一。重庆87%以上的中小企业对资本市场缺乏足够了解,对信托、租赁、私募等多种融资方式更谈不上熟悉;其次是融资政策存在规模歧视。西部新增贷款的主要流向是 上市公司 和大企业、大行业以及大型重点建设项目,私营企业得到的贷款最少。再次是融资效果有限,由于受到信息流通不畅、信息搜集 成本 较高等 地理 位置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西部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仅有很少的企业与 银行 关系良好。究其原因,从内部来看:这里既有西部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如规模较小、变化大、风险高、自我约束能力弱等,又有人才的缺乏、信息不畅、设施差、辐射功能弱、 交通 不便、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市场功能相对落后等原因;从外部来看:“规模歧视”、“信贷缺口”仍存在,加之西部中介机构缺乏、担保方式单一,风险资本有限,严重限制了西部中小企业融资。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思路

(一)融资方式和渠道创新

创业板市场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2007年,《创业板发行上市 管理 办法》(草案)终获国务院批准。西部应加快培育地区特色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规模以上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出“创业板训练营”等。同时,由于从整体上看西部中小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有限等问题,因此加快西部企业并购融资、夹层融资、抱团融资、专利质押贷款融资就显得特别重要,如并购融资的传统方式包括内部留存、银行贷款、增发新股等,创新方式包括卖方融资、杠杆收购融资、过桥融资、租赁融资、 保险 公司贷款融资、信托融资等。笔者认为应结合西部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创新方式,构建西部融资方式服务平台。又如夹层融资是一种介于优先 债务 和股本之间的融资方式,其期内可预测、协议风险低的特点很适合西部的现有市场情况。

(二)风险 投资 机制创新

加快西部产业发展急需进行风险投资的 融资 、退出和保障机制创新,可以适时放开 银行 、 保险 、养老金等机构投资参与风险投资的限制,使其成为风险资本 市场 的主体。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和引导 上市公司 、企业集团参与风险投资。西部的风险投资发展与发达地区在内部机制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扭转这一局势应首先解决目前制约西部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种种障碍,用好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通过 “政府资金先投资-民间资本进入-民间资本成为主体-政府资金减退”的政府牵引机制,对风险资本的收入和资本收益给予减免税优惠,促进风险资本的有效循环。

(三)银企、政企服务体系机制创新

国际国内经验证明,要使资本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就必须是多层次的,首先应是构建一体化的融资平台,以省级平台、产业基地平台和市县平台、乡镇平台这四类平台作为西部中小企业融资主体。强化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使其成为西部培育核心 经济 板块和区域增长极的战略平台。其次是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资本市场、信用担保、 金融 服务体系。针对西部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西部中小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营造信用 环境 ,组建西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相应的政府金融支持机构如政策性银行、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银行、合作性 金融机构 ,加大对 农村 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力度,通过 税收 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实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实行比例控制。最后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府 管理 体系,尽快改变目前政出多门、管理分散、职责不清的情况。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企业家,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融资场所,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推动力。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动机和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态度、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的评价。

1、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并存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体现在:首先,企业家比较认同“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3.74,括号内数值为得分均值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下同。);其次,企业家也比较认同“资本运作存在很大风险”(3.73);最后,多数企业家并不认同“企业上市就是获得了成功”(2.37)这一说法(见表16)。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营战略,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并做好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和评价,是企业家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2、企业家认为资本市场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都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就制度建设方面来说,企业家不太认同“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82)以及“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2.77)的说法(见表16)。这表明,在制度建设和服务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咨询机构还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上述分析都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一致性,相关结论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基本上都成立。其中,大型企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问题的判断更为正面(3.07),而中小企业的评价值仅分别为2.84和2.76,这可能与我国政府更重视对大企业的服务、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还不是很到位有一定关系;不同行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问题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评价最高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评价值为3.11,评价最低的是房地产业,评价值为2.53(见表16)。

表16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认知(认同程度,5分制)

企业上市

就是获得了

成功

借助资本市场,可以

实现企业

跨越式发展

政府在

企业融资

方面提供了

良好的

政策环境

资本运作存

在很大风险

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总体

2.37

3.74

2.82

3.73

2.77

东部地区企业

2.38

3.72

2.81

3.73

2.77

中部地区企业

2.45

3.78

2.93

3.68

2.81

西部地区企业

2.29

3.79

2.72

3.79

2.78

东北地区企业

2.22

3.68

2.81

3.79

2.63

大型企业

2.21

3.71

3.07

3.66

2.94

中型企业

2.33

3.75

2.84

3.74

2.75

小型企业

2.43

3.75

2.76

3.74

2.76

国有独资企业

2.32

3.71

2.91

3.73

2.90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2.38

3.75

2.81

3.74

2.76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2.35

3.77

2.90

3.68

2.85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2.37

3.76

2.80

3.74

2.75

农林牧渔业

2.42

3.77

3.02

3.60

2.75

采矿业

2.58

3.81

2.83

3.62

2.94

制造业

2.36

3.74

2.84

3.75

2.7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42

3.67

3.11

3.68

2.73

建筑业

2.29

3.76

2.70

3.63

2.8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1

3.69

2.90

3.73

2.9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32

3.83

2.83

3.68

2.83

批发和零售业

2.34

3.81

2.72

3.85

2.83

住宿和餐饮业

3.09

3.81

3.03

3.73

2.71

房地产业

2.50

3.81

2.53

3.64

2.9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47

3.51

2.80

3.60

2.75

(二)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主要动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主要动机,这些动机既包括日常经营层面的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也包括战略层面的:扩大现有产能、开发新产品、进入新行业、开拓新市场、提升品牌价值、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重组产权和兼并收购、改善公司治理、吸引优秀人才、改进企业管理水平、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等。

1、多数企业的融资动机仍处于日常经营层面,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来看,企业进行融资的动机主要有扩大现有产能(65.1%)、开发新产品(59.3%)、开拓新市场(51.7%)、提升品牌价值(35.8%)、改进企业管理水平(31.4%)、吸引优秀人才(28.8%)、改善企业财务状况(27.7%)等。这些融资动机大多属于企业日常经营层面的融资需求。同时,多数企业的融资动机还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只有19.9%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进入新行业”,只有14.9%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改善公司治理”,只有12.9%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重组产权和收购兼并”,只有2.6%的企业认为进行融资是为了“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见表17)。

表17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动机(%)

总体

扩大现有产能

65.1

开发新产品

59.3

开拓新市场

51.7

提升品牌价值

35.8

改进企业管理水平

31.4

吸引优秀人才

28.8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27.7

进入新行业

19.9

改善公司治理

14.9

重组产权、收购兼并

12.9

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

2.6

其他

2.5

2、大型企业的战略融资动机比中小企业更强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选择“进入新行业”(25.9%)、“开拓新市场”(55.9%)、“重组产权和收购兼并”(27.9%)、“改善公司治理”(17.9%)等战略融资动机方面的比重要明显地高于中小型企业(见表18)。调查表明,大型企业的战略融资动机更强。

表18不同规模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动机(%)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扩大现有产能

66.8

67.0

63.2

开发新产品

54.7

59.0

60.2

开拓新市场

55.9

51.1

51.6

提升品牌价值

32.4

36.6

35.6

改进企业管理水平

27.9

31.4

31.9

吸引优秀人才

22.6

26.8

31.5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27.1

27.2

28.2

进入新行业

25.9

19.8

19.0

改善公司治理

17.9

15.7

13.6

重组产权、收购兼并

27.9

14.3

9.3

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

2.1

3.1

2.2

其他

0.9

2.8

2.4

3、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动机各有侧重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调查结果显示,23.3%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了“重组产权和收购兼并”,要明显地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35.1%的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了“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要高于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而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选择“扩大现有产能”(66.3%)、“开发新产品”(59.7%)、“提升品牌价值”(37%)、“吸引优秀人才”(30.1%)的比重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见表19)。

表19不同经济类型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动机(%)

国有独资企业

非国有独资企业

国有控股公司和

中央直属企业

民营企业和

家族企业

扩大现有产能

62.5

65.4

60.4

66.3

开发新产品

49.1

60.1

46.5

59.7

开拓新市场

49.1

51.9

49.8

51.6

提升品牌价值

26.0

36.6

27.3

37.0

改进企业管理水平

30.2

31.5

29.2

32.3

吸引优秀人才

16.8

29.7

17.3

30.1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33.0

27.3

35.1

27.1

进入新行业

18.2

20.0

19.0

20.3

改善公司治理

15.4

14.9

15.3

14.9

重组产权、收购兼并

21.4

12.3

23.3

11.4

为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

1.4

2.7

1.8

2.5

其他

3.2

2.5

3.3

2.3

调查还发现,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融资动机差异并不明显。由于行业特征的原因,不同行业的融资动机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进行融资时,“开发新产品”的动机非常强烈,选择比重分别为69.5%和70.7%;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进行融资时,“开发新产品”的动机不明显,选择比重分别为20.6%、21%和19%(见表20)。

表20不同地区和行业企业进行融资的主要动机(%)

扩大现有产能

开发新产品

进入新行业

开拓新市场

提升品牌价值

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重组产权、收购兼并

改善公司治理

吸引优秀人才

改进企业管理水平

创业资本提供退出机制

东部地区企业

63.9

60.7

19.7

52.7

34.6

26.8

11.1

15.4

28.3

29.7

2.6

中部地区企业

70.6

58.9

19.8

52.6

40.9

26.7

15.6

13.5

28.2

32.4

2.5

西部地区企业

62.5

53.9

22.1

47.9

33.9

31.9

16.1

15.5

28.1

34.1

1.7

东北地区企业

65.2

61.1

16.2

49.0

34.0

28.3

12.1

13.4

36.4

36.4

4.9

农林牧渔业

63.6

60.2

17.0

51.1

42.0

27.3

8.0

12.5

37.5

31.8

1.1

采矿业

73.6

41.5

39.6

26.4

18.9

28.3

26.4

24.5

13.2

30.2

3.8

制造业

69.9

69.5

18.8

49.8

37.8

25.5

11.8

13.3

28.0

30.7

2.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8.3

20.6

23.8

39.7

17.5

27.0

28.6

12.7

14.3

39.7

1.6

建筑业

70.3

30.9

28.5

57.6

21.8

39.4

5.5

22.4

32.1

33.9

3.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1.9

32.1

21.4

64.3

23.8

32.1

22.6

19.0

22.6

34.5

1.2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1.3

70.7

24.0

62.7

42.7

20.0

12.0

12.0

53.3

32.0

1.3

批发和零售业

42.3

21.0

22.1

65.2

27.3

39.0

16.1

18.7

27.7

34.1

2.2

住宿和餐饮业

30.6

33.3

8.3

55.6

55.6

27.8

16.7

30.6

19.4

30.6

2.8

房地产业

57.6

25.8

18.2

59.8

27.3

43.2

20.5

18.9

27.3

32.6

1.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1.4

19.0

31.0

54.8

35.7

26.2

11.9

19.0

38.1

19.0

7.1

(三)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包括四个方面: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以及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

1、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是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总体来说,超过半数(50.2%)的企业家选择了“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见表21)。这表明,目前很多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动机往往是为了获得关联贷款。这一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例如:企业系族内部的关联交易和关联贷款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质量下降、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加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损。因此,政府的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其他主要的产融结合动机还包括:“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35.1%)、“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22.2%)、“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21.5%)等(见表21)。调查表明,有不少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了产融结合所具有的战略价值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即降低资本风险、提升资本回报,并通过参与资本市场、进行产融结合来强化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

表21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

总体

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50.2

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

35.1

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

22.2

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

21.5

其他

8.9

2、中西部地区企业产融结合的信贷融资动机比其他地区更强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的比重分别为65.4%和63.2%,要明显地高于东北地区;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分别为16.8%和14.8%,要明显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的比重分别为30.3%和29.7%,要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选择“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比重分别为17.8%和19.4%,要明显低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企业(见表22)。

表22不同地区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

东部地区企业

中部地区企业

西部地区企业

东北地区企业

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

25.7

16.8

14.8

26.2

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

37.5

30.3

29.7

45.2

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43.3

65.4

63.2

28.6

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

23.2

17.8

19.4

23.8

其他

9.0

6.3

11.0

11.9

3、多元化经营是大型企业产融结合的首要动机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的比重最高,为50.4%,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为28.8%,均高于中小企业;而选择“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的比重为40.8%,要低于中小企业(见表23)。

表23不同规模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

28.8

22.5

20.4

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

50.4

35.9

30.4

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40.8

51.6

51.1

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

20.0

20.1

23.3

其他

8.0

9.3

8.7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为21.5%,要低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水平”的比重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没有明显差别;选择“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增强财务灵活性” 和“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比重分别为52.5%和22.4%,要高于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见表24)。

从不同行业看,由于行业特征的原因,不同行业的产融结合动机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选择“提高企业家的学习创新能力”的比重相对较低,分别为4.2%和5.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选择“为剩余产业资本寻求出路,获取更高利润”的比重相对较低,为7.1%(见表24)。

表24不同经济类型和行业企业持有金融机构股份的动机(%)

为剩余产业

资本寻求

出路、获取

更高利润

进行多元化

经营、降低

风险水平

获得更多

信贷支持、

增强财务

灵活性

提高企业家

的学习创新

能力

其他

国有独资企业

23.0

31.1

57.4

16.4

9.8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22.0

35.3

50.1

21.6

8.7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26.4

37.3

45.5

14.5

14.5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21.5

35.4

52.5

22.4

6.8

农林牧渔业

12.5

33.3

83.3

4.2

12.5

采矿业

31.6

52.6

57.9

5.3

5.3

制造业

21.2

31.0

52.1

22.8

8.7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7.1

35.7

57.1

14.3

14.3

建筑业

20.0

53.3

40.0

28.9

8.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9.4

23.5

35.3

23.5

11.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1.2

76.5

17.6

17.6

11.8

批发和零售业

27.5

39.2

45.1

15.7

3.9

住宿和餐饮业

16.7

66.7

16.7

41.7

8.3

房地产业

19.6

39.1

60.9

17.4

8.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3

50.0

16.7

篇5

论文摘要: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农村以及西部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融资问题上出现了很大困难,此外中小企业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中被金融服务所忽视的弱势领域。本文简要剖析了这些具体情况,结合开发性金融原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开发性金融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开发性金融和农村金融、中小企业金融以及进出口金融一样,是出于某种特定的政策或需要,对金融机构或金融业的服务领域做出的划分。它特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关乎其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性设施、基础性产业或能源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以及一国为满足一定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而为其经济落后地区及重点建设的产业或部门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 

在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金融服务对这些领域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开发性金融的出现结合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优势,较好地弥补了这项空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开发性金融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9亿之多,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目标,而对于我国来说,要想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我国居民绝大多数的农民富裕起来。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支持,并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体系,但由于受到国家财力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国家的财政支农资金难以满足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增加的巨大资金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设施服务由于投资金额大、收效慢且周期较长,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在我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趋利性使得商业银行不愿介入这些领域,如乡村道路建设、通信建设等。而地方政府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财力有限,基本上都是靠农民自己的投人,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与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并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一些新建企业、农村科技成果的开发与推广都存在着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农村重点优势产业和特色的产品开发,由于初期阶段的较大风险,也存在着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的严重不足。 

针对我国的“三农”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培育市场主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维护农村金融的安全稳定,建立强健、高效的融资体系与信用体系。由于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商业性金融较少涉足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建设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建设的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在此基础上,开发性金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可细化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交通、能源、灌溉、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根据开发性金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验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投融资平台是开发性金融发挥良好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开发性金融可以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领域规划先行,以政府的城司为投融资平台,承担起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来农村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土地的大幅度升值,由此而带来的地区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会成为政府还款的基本保障。 

二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与产业化进程,主要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农业产业化以及技术传播等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以家庭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的产业化便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来顺应市场化的需要,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通过对传统农业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进程 

 

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前提的,面对我国在经济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构想。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如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就成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关键问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特别是一、二、三产业较差的互补性,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此外,由于该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及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加之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发展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又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的资金融通与资金来源,使得各商业银行在西部各地区发展业务的空间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的落后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样,作为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国家开发银行就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方面,通过开发性金融可以对西部大开发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项目多为国家政策性项目,由于商业性金融的趋利性原理,往往不愿意过多地介入其中。然而如此庞大的政策性资金,如果仅靠政府的财政运作,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活力。由于开发性金融树立起了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的营销观念,在其运作过程中国家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的市场参与者都共同遵循市场机制的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原则,就充分调动了经济运行中的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同时,由于开发性金融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金融,它不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如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目标。因此,以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既可以克服传统政策金融所存在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商业性金融由于趋利性而不愿涉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因此可以通过政策优势为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提供优惠贷款。由于开发性金融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同样和政策性金融一样享有国家和政府的信用支持和政策优惠,这样就使其具有较好的拓展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开发性金融可对西部地区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如调整期再贷款期限以及贷款利率方面的安排,以提供更多的贷款。对于一般商业性银行来说,对于西部地区往往会实行上浮利率,而开发性金融机构由于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的经营目标,对西部地区的贷款原则上不实行上浮利率,甚至对一些政策性较强的项目适当下浮利率。在资金供应方面,开发银行一旦承诺保证放款,并根据工期与合同安排资金,确保建设工程的进度。此外,对于一些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金融还可以通过提供软贷款的形式为其补充资本金。 

 

三、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开发性金融重要职能 

 

篇6

关键词: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分管理 成绩管理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92-02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在这种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参与的教育模式中,使得受教育者能接受到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更宽泛的教育。我国在这种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广阔的多元化视角、敏锐的思辨能力,不断涌现出创新思维,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的发展[1],有利于国家经济、科技等综合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

本文在简介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和叙述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初步设想和具体解决方案。

1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

国外大约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而我国则是经济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的20世纪80年代,产学研合作才开始萌芽,出现诸如“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名称虽然不同[2],但核心内容不变的合作研发活动―― 企事业单位(“产”)、高等学校(“学”)、研究机构(“研”)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或其他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按一定规则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开发活动。

1990年3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7家单位由教育部高教司召集,在京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合作教育研讨会。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则在1991年3月于上海,同时创办了会刊《产学合作教育通讯》。自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正式发展阶段。

联合培养研究生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理论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任务。2004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3];2005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强调了对西部地区地方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具体政策支持。

2 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两方或多方参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4],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国内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国内高校之间的师资、研究生、教学设备等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研究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以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技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高校与国外合作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一般需要中方导师和外国导师根据研究生的情况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基础实验和部分课题研究在国内实验室进行,课题中的难点和国内无法测试的数据则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完成。通过课题组内定期的学术交流,不同课题阶段进展交流等,为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是学校接纳科研院所选送的人员,为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也可以是学校统招的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到科研院所参加相关课题研究以完成学位论文,再回到学校进行论文答辩。目前,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的特点是培养计划主要由高等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当前,国家着重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成立相关学科的培养联合体,统一命题,统一招生,统一培养,联合教学,共同指导;科研院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录取权,录取的研究生可以取得高等学校的学籍。如能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国内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类似于高校―― 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科点和企业商讨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国内高校与科研院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通常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实施,但并无统一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定义。有些将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叫做联合培养基地,也有将企业高校共同建立的实验室或联合培养平台叫做联合培养基地。

3 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方式

由前节介绍可知,目前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参与方的双方或多方的角度看,主导方往往是某一高校,如图1所示的高校A,依据另一方的不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可归为三类。

(1)校校联合:这时,高校A一般是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如地方,西部院校,高校B则为师资力量较强的名校,研究生的招收录取由高校A负责,部分课程学习、毕业论文的关键实验在高校B完成,学位授予一般仍由高校A负责。

(2)合作交流:这时,高校A可以是任一家国内高校,一般在中国政府与相关外国政府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后启动。在北京,第1期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目前北京已有12个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基地,它们位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首都医科学大学。基地经费来源有四:①导师课题费;②国外院校;③联合培养经费;④研究生个人。高校A负责招生,部分课程和授予学位,国外一般提供课题参与机会和指导论文相关研究。

(3)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高校A一般是理工科院校,另一方可能是企业,或科研院所,或两者;高校A提供课程理论学习机会,论题的选择、论题实验研究一般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际研发问题相结合,招生可能是高校A、企业、或科研院所之一或共同协商,授予学位则由高校A负责。

从研究生录取到学位授予的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工作可分为五大部分:①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其它后续管理;②研究生的录取:研究生入学前的基础数据管理,初试成绩管理,复试考试、面试与成绩管理,研究领域与推荐导师;③课程学习管理:课程与教材管理,上课管理,成绩管理;④研究进行中的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管理: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⑤学位授予管理:答辩安排,答辩过程,答辩结果,毕业论文存档与上传,毕业后首份工作去向也可归为此部分的工作。对应于这五大部分管理工作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用图2表示。

从图2所示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流程图可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两方或多方“联合”一般发生在:(1)录取入学;(2)课程学习;(3)研究与论文三个阶段之一或同时两个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还处于半人工管理状态,即一个或多个信息系统并存加人工管理,特别是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更偏向于人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4 亟待解决问题

研究生管理工作信息系统化是今后的大势所趋,传统的单方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尚在试用阶段,在现有的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缺乏对联合培养研究生流程中的信息支持。为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尤其需要在联合培养可能发生的三个阶段的后两个阶段:“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规范化管理工作[5,6]。

为了规范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两个阶段的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如下几类信息表。

(1)依据各专业各培养方案,建立不同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可能替代选修课信息表:课程名称,课程教材与参考文献,教学方式,教学时数,课程学分[8,10],任课教师。

(2)各联合培养单位的任课教师信息表: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职称,学位,身份证号码等),教师声誉,教师打分习惯等。

(3)学生行为结果信息表: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以前学习经历,以前学位,身份证号码等),学生业余爱好和习惯行为,学生所参与的课题,学生发表的期刊或会议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后首签单位信息等。

这三类信息表的建立,就是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该问题,我们就可以更公平更客观地评价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和培养质量。具体实现时,每类信息表可能对应于多个数据表,相关数据项中有些项目是偏主观的,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R].

[2] 卜洁.北京地区高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3] 田露.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 高兴武,胡涌.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研究,2010(11):42-46.

[5] 陈闻,余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 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41-45.

[6] 李军伟,贾运锋,梁士楚,等.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8.

[7] 梁子娟,赵蔚,段红.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设立[J].远程教育,2012(1):78-80.

[8] 杨立峰,滕丽莎.终身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对策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11,13(1):28-31.

篇7

论文摘要:金融发展差异、金融供给不足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但迄止目前,中央政府对实施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还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一揽子方案,学术界和决策层甚至对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所持观点各异。所以,研究实行差异化金融政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经济发达国家也大都经历过地区经济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实施的区域金融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经济发达国家实行金融政策区域化的情况

(一)建立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

发达国家在建立金融组织体系时,都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点,适时地构建和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首先,建立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中央银行制度。美国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联邦储备制度,对全国金融业实施了分层次的管理。[1]在国家一级设有联邦储备委员会,相当于中央银行总行;而在地方则设有联邦储备银行,执行中央银行分行的职能。这种分权性中央银行制度决定了区域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利于本地区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设置专门的区域性政策金融机构。区域性政策金融机构的设置一般都是适应特定区域开发而建立,目的是为欠发达地区开发提供专项服务。日本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是为开发边远地区——冲绳地区提供长期资金的金融机构,同时也兼办其它政策金融机构在冲绳的业务。这样的金融机构,经营中政策色彩重,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乃至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最后,区域金融组织的优化。美国的银行注册双轨制度创造了数目庞大的地方性银行。美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向联邦政府注册,成为国民银行。也可以向州政府注册,成为州立银行。不仅商业银行如此,其储蓄机构、信用社等也具有双轨的特征。

(二)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

首先,制定有差别的金融管理政策。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调控是以各种间接控制为主,因此,这种差别性主要表现在各种间接金融控制手段的运用上。美国的贴现率由各区域联邦储备银行根据本区域经济和金融状况制定,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贴现率和贴现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种有所区别的金融政策,对缩小地区差异、缓解民族矛盾、促进落后地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对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十分有利。

其次,制定倾斜性信贷政策鼓励资本流向欠发达地区。西欧、美国、日本等国都实行向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企业提供优惠低息贷款政策,如西欧的“公司软贷款”,不仅利率低、期限长,而且可以享受规定期限的归还宽限期。美国联邦政府规定,对在经济落后和萧条地区兴办企业的私营企业,通过经济开发署等机构为其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对固定资本提供的直接贷款可达该项资本总额的65%,流动资本可提供100%直接贷款。

(三)建立区域证券市场促进区域经济相对协调发展

美国自1792年5月17日建立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共有8家主要证券交易所,这些交易所分布在美国的主要经济区域,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美国经济相对平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随着通讯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股票交易所的集中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今天看到美国创业板市场对新经济和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发挥着强心剂作用,并且创业板市场在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广为传播,但更应该透视到创业板市场是建立在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协调基础上的产物,具体讲是经历了“区域易所——集中易所——创业板交易与主板交易所并存”的发展阶段。

二、对中国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效果的回顾

本文以深圳特区为例,来回顾差别化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效果。

我国在某些地区也实施了区域化金融货币政策,但较为成熟的做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深圳特区。1980年5月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创立。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决定在深圳特区实施特区金融政策,赋予特区金融4个特权:一是信贷资金“切块”管理权。即资金方面,各专业银行深圳分行现有信贷资金和以后吸收的存款除中央国库款和向人民银行总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外,全部留给深圳特区,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给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下达信贷规模,并由它统一调配使用,同时允许深圳市各银行向国内外拆借资金。二是利率调控权。在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可以参照全国的利率水平,结合深圳经济发展、资金供求与汇率变化等方面的情况,自行设立利率档次与利率水平。三是存款准备金率调节权。即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制定特区内各专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自,并允许在5%-10%的幅度内自定外资银行各项外币存款准备金率。四是机构准入审批权。在机构设置方面,下放部分金融机构审批权,并赋予了一系列机构监管的灵活政策。

特区金融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特区金融的全面发展。到1996年,特区就已构建了门类最齐全、服务网点最密集、从业人员比例最高的多种类、多功能、市场化与国际化的新型社会主义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办理种类齐全的金融业务,提供最新的金融工具,特区金融业成为深圳经济的支柱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到1996年止,为深圳提供了占整个基建投资1/3以上的流动资金,累计发行股票筹资300多亿元,金融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自身也形成了3500亿元的金融资产总规模。超常规的金融政策带来超常规的经济发展,金融对经济第一推动力得到了充分体现。[3]

政府在深圳特区采取的强有力的特殊金融政策,在深圳现代都市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对建立区域化金融政策的基本构想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很好地发挥差异化金融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应从金融发展的制度层面和货币政策角度来构想区域化金融政策。

(一)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的区域金融组织体系

首先,确立统一金融法规下具有优先决策权的区域中央银行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九大区支行的组建,为实行区域金融政策提供了组织体系保证。在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政策之下适当下放区域金融决策权,使九大支行能够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总行只规定利率、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一般水平及浮动幅度,各区域内的具体水平确定浮动区间后下放给主要大区分行,使国家金融宏观政策具有宏观的严肃性,同时,各区分行在区域金融决策上具有一定伸缩性。

其次,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性融资的主要作用领域是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产业,其布局原则应该追求某种程度上的均衡布局,以保证每个地区的居民都有权利大体享受均质和等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而不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从我国实际情况看,东部地区财力雄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则要落后许多。但我国还没有一家专门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融资的金融机构。为适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建立专营政策性开发业务的金融机构。最后,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引导股份制、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不对称,缺乏向中小企业发放信贷的动力。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期对策之一是促进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鼓励股份制、外资银行等入住急需资金的地区,形成以国有金融机构为基础,政策性金融机构、股份制银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外资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具体实施上,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实行有差别的区域金融管理政策。

(二)实行差异性的金融货币政策

首先,实施差异化货币政策。金融发展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须从货币政策层面解决各地区短期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已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因此,我国差异化货币政策也必须表现在各种间接金融控制手段的运用上。实行差别的再贷款政策,在再贷款的规模、期限和再贷款的利率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其次,制定倾斜性信贷政策,鼓励资本流入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短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和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加剧了中西部地区的“资金瓶颈”,因此,引导信贷资金向中西部地区回流成为必要,坚持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西部大开发建设。

(三)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本市场

目前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在深沪两地,上市公司审批权在中国证监会,正如前述分析,中西部与东南部地区上市申请统一审核标准在管理制度上具有“公平性”,但在现实中不利于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一家证券交易市场,在上市公司范围、上市审核标准和交易活动监管等方面有别于目前的证券监管规则。在中西部设立一家证券交易所不仅有利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差距,而且有利于为中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各项配套工程筹集资金,也有利于国有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造和发展新的股份制企业。

(四)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同步推进

中西部地区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离不开金融系统的综合功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改革需要经济所有制的调整,不发展非国有经济,仅依靠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推动企图完成中西部市场化改革是不可能的事情。西部地区所有制的调整,需要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企业的大力发展和引进,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竞争因子,而这两类企业的资金匾乏的现状需要金融改革的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区域化政策,在统一的市场趋向和基本的政策框架下构建统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金融货币政策成为必然的路径选择。其具体构建需要从培育区域金融组织体系、实施差别化金融管理政策、构建区域金融市场和制定区域金融立法等方面入手。

注释:

①李正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金融政策[J],金融研究,1998,(09):26-33.

②李成、李国平.区域金融:现实检讨与政策处方[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

③殷孟波、王建.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J].西南金融,2001,(05):46-48.

参考文献:

[1]谈儒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4,(12).

[2]施雪清.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研究[D].东南大学,2006,(07).

篇8

能够参加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企业战略)为期两周的研讨与学习,心中充满感激之情。首先要感谢的是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因为作为西部普通高校的一名青年教师,能够被工作组录取,我深知机会的来之不易。

就前期准备工作而言,人大商学院显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感谢工作组、班主任赵老师以及廖助理)。担任此次暑期学校的主讲教师可谓大师级、专家级学者:有著名学术杂志(ssci检索)的主编,如ike mathur 教授、ali m. kutan 教授;有国外知名教授,如tufano 教授、 vinod singhal 教授、chatterjee samir ranjan 教授;还有令人敬佩的华人夫妇--李海洋副教授和张燕副教授,以及来自香港著名学府的吕源教授。

关键词2:收获

在十余天的研讨与学习过程中,收获颇多:

领略了国外管理学大师的风采,对前沿知识(如消费者金融、event study)有了感性的认识;

震撼于haiyang li & yan zhang的high productivity、他们历时8年的投稿历程以及一个月3篇smj acceptance的奇迹;

体会了西部普通高校与在京知名学府的差距,惊叹于郭广瑞、苟彦忠等学员的出色表现;

明白了workshop的内涵,感谢沈奇泰松、赵剑波、蔡昊雯、高翔等组员的真诚帮助;

关键词3:方向

XX年留校任教的我,丝毫不敢懈怠,一直努力工作。XX年年拿到南开硕士学位后,更是积极地参与国家社科项目、教育厅项目的研究,并作为最年轻的青年教师主持了若干校级项目。然而,这些在参加完暑期学校学习后,已不值一提。

所幸下学期我即将攻读物流管理专业博士学位,学问之门已向我打开。此次暑期学校的参与,不仅让我彻底明白了什么是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帮助我明确了今后四年的努力方向:

掌握计量方法,培养数学建模思想;

阅读国外顶级学术期刊经典论文;

志当存高远--发表ssci论文。

争取国内访学或国外留学机会;

篇9

论文关键词:城市定位天水市,城市竞争力

 

“城市对自己的定位,有时比其地理位置影响更大。”[1][1] 城市定位一般涉及7个要素,即空间定位、主导产业的确定、城市特色的塑造、城市功能和性质、城市形象、城市规模及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等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2][2]。因此,城市的科学定位既是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对象。

一、天水市地位与竞争力的测算

针对天水市的行政地位和区域特点,选取了西部10省的12个城市及甘肃省内的12个地市,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城市定位天水市,根据选取的指标首先计算各城市的分类竞争力得分,并以分类竞争力得分作为标准化数据,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综合得分论文怎么写。

(一)指标的选取

考虑城市定位和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要素,选取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等9个方面的33项指标构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如下: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经济

实力

和发

展水

平竞

争力

 

经济总量

GDP/万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经济发展水平

GDP增长率/%

人均GDP/元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元

经济效益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规模工业企业职工人均利税额/元

集聚

辐射

功能

竞争

要素流动

人均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元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

人均货运量/吨

人均客运量/人次

人均邮电业务量/元

开放程度

当年合同外资金额/万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服务

功能

和环

境竞

争力

基础设施

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时

人均生活用水量/立方米/人

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辆

电话普及率/%

人居环境

人均住房投资额/元

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平方米

燃气普及率/%

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人口

综合

素质

竞争

国民素质

万人拥有高校在校学生数/人

万人拥有医生数/人

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

城市人均教育支出/元

科技创新

万人拥有科技事业费支出/元

篇10

关键词: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以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密集度、高劳动附加值为特点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与公务活动主体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与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专业化、社会的相关产业部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并且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中心一般在大都市地区,大都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极化点和领头羊,所以对于大都市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其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化大都市,离不开其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重庆服务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庆运用多种模式来发展其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一、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重庆自直辖以来,市政府就把现代服务业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重庆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压力的缓解及保持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其不仅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提升。从2010-2012年,重庆现代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619.34、2129.39、3748.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06%,足见其在量上增长迅速。2012年,全市服务业产值为4494.41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为3478.73亿元 ,占服务业的62.21%,比前一年增长了43.20%,现代服务业比重呈加速上升趋势,并且突破了50%,从传统服务业为主跃升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达到了质的转变。

从现代服务业内部个产业来看,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为915.65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32.74%,房地产业增加值为620.17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22.18%,二者之和达到了全市现代服务业比重的54.92%,说明重庆市现代服务业是靠金融业、房地产业作为其支撑的,而现代服务业的其它行业如教育业(8.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9.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4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39%)、文化、体育与娱乐业(2.11%)等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呈现金融业,房地产业两头独大,而其他产业发展则比较滞后。

二、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基于上述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本文对于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三种模式:

1.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政府推动的合力模式

根据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重庆在直辖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加速发展,但结构不是很合理。因此需要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来促使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在市场引导各生产要素和流动的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措施使其要素流动更合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力,而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要提升自身层次,依靠创新驱动,在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提高。依靠市场驱动、政府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合力模式来推进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内生主力+外生助力的共同推动模式

重庆是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其自身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是有目共睹的。而在区域分工合作的背景下,仅仅只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要运用内生主力和外生助力的共同发展模式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运用外商投资以及政府在内的外生力量的推动,是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3.跨越式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如纽约-曼哈顿模式、伦敦-金融城模式、东京-新宿模式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利用这些现代服务业发展成熟地区的先进经验,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逐渐探索模式。

参考文献:

[1]晃钢令:现代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晓磊: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驱动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周飞舟:吉林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2012: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