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22:1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馆社会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个寒假,准确的说是1月28日至2月1日,我做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去党校的图书馆做义工。这是我第一次去图书馆做义工,感觉非常的有意义,能学到许多知识,下面就把我的活动总结和感想写出来,整理成这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首先去图书馆做义工,最先知道的当然是有关图书方面的知识了,一册完整的图书一般由书衣、封面、书脊、文前栏目、扉页、半书名页、附加书名页等18个部分组成。图书上的isbn号是国际标准书号的简称,是专门为识别图书等文献而设计的国际编号。isbn由10位数字组成,分四个部分:组号(国家、地区、语言的代号)、出版者号、书序号和检验码,其间用符号“-”隔开。我国的组号是7 ;美国的组号是0 ;英国的组号是1。比如:isbn 0-13-318015-8 表示美国出版的图书。我国在1982年起加入isbn,198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国内正规途径出版的每一本书都有唯一的isbn号。如今的图书馆分为: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非专门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
好了,上述是图书及图书馆的一些知识,接下来是我的主要任务了——整理图书。《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用来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的法典,是图书分类的工具书。其分为五个基本部类,在五个基本部类的基础上展开为22个 基本大类,用22个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来标记。图书排架一般都是采取分类排架法,以索书号为依据,先按分类号的大小,由小排到大.若分类号相同,再依书次号的顺序,由小排到大.以一个书架为单位,由左至右由上而下依序排列,之后再排至右侧的第二个书架,仍是由有至左,由上而下 图书上架时不超过三分之二,以便为新书预留空间.
而我的工作便是把散落在其他地方的书放回原有的位置,别看这是一件小事,这对我们来说已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了。因为必须要按照书的类别,编号一一找到位置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个很大的图书馆,而且,有些书不好判别他的类别,只能找到和他相似的书放在一起。所以,虽然我们的工作看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并不简单,尤其是刚刚学会图书分类的时候,经常一两本书就要弄十多分钟。
篇2
活动内容:
1、召集志愿者
2、对图书进行整理
参加人数: 2
参与对象:求真学院基础部“滴水”公益服务团113034青年志愿者支队
一、 活动简介: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关于图书馆的作用,或说图书馆的社会职能,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的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主要是四种: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者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开展社会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了对工人的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
(3)传递科学情报。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加强。
(4)开发智力资源。
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承担有人才培养的职能。
另外,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第五种功能:
(5)提供文化娱乐。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书籍摆放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功能。在此背景下 我班组织了此次互动
二、 活动目的:
整理图书,规范图书摆放,方便市民借取图书
三、 活动准备:
1.由支队长联系图书馆负责人,进行沟通
2.安排志愿者人员
四、 活动过程:
1.将归还的书放回原位
2.将书架上摆放不正确的书放回原位
五、 活动总结和意义: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更方便的到图书馆的获取需要的图书,也让同学们了解图书馆工作的繁杂性,让大家能更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更加充分地去利用图书馆的丰富资源。
篇3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意义所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完成学业,拓宽知识视野,得以升华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喜欢去的地方。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有着良好的条件,对于学生既是了解利用图书馆的机会,又是一种社会实践锻炼和经济补助。
1.有利于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精神压力 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有的甚至交不起学费。不仅妨碍了他们正常生活,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产生自卑感,严重地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这部分大学生到图书馆参与勤工助学,可以缓解经济困难,也可以使他们找到条件相当的伙伴,结识朋友,促进沟通交流,最大程度地减轻在学习和思想上的负担,快乐生活,愉悦学习。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方面,高校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生可以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参与和完成图书馆工作流程和服务,树立自信自立的信念,并能将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图书馆员沟通交流,学习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自我潜能,看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全面提升综合能力,为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这种循序渐进的进步,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
3.有利于缓解图书馆人员压力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高校招生人数扩大,高校图书馆读者人数不断增多,对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延长开馆时间,实行开架借阅,增设服务窗口,引进新技术手段,建设特色馆藏,提高服务水平,形成特色服务等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样的发展和要求使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凸现。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为图书馆注入了新鲜血液,可缓解图书馆人力不足的矛盾,使图书馆员可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现代化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去。
4.有利于图书馆与读者间的沟通 高校图书馆读者群主要是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兼有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到图书馆工作可以起到图书馆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和学生之间身份上具有的平等性,年龄上没有代沟,交流具有随意性,由他们把图书馆的运作情况告诉读者,更具说服力、影响力,容易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图书馆,理解并尊重图书馆员。另一方面能更广泛、更直接、更及时地把读者的真实需求反馈给图书馆,从而促进图书馆服务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提升满意度。
二、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的实践探索
从2011年至今的七年时间,笔者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图书馆负责勤工助学工作。工作中注重将学校提出的“三个习惯”“四项品质”“小社会大课堂”的育人理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勤工助学管理中,使我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得到了不断发展,受到学生的好评。
1.双向招新 天府学院是一所经济类为主的高等学校,学生来源于全国各地,女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左右,而且农村学生较多,如何选定经济困难,又能做事的学生,是图书馆勤工助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对此,我们注重加强同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的沟通和联系,认真查阅学生的简历,筛选出基本符合条件的学生,逐一电话通知并对其面试,真正把勤工助学的名额落实到那些生活困难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在面试时还把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工作内容讲清楚,使学生充分认识图书馆的性质和业务内容,自愿选择到图书馆实习。通过双向选择,选出最终人选,达到双方满意。
2.注重培训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典藏,提供服务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学术和服务部门,内在蕴含着科学规律和一系列技术,并不是任何人员上岗就会适应要求。因此,对勤工助学的学生要注重开展培训,从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工作能力、规章制度、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教育,在操作技能方面,先由业务熟悉的老师带领学生从图书分类、整理、上架,清洁卫生等方面入手学习,让学生掌握和熟悉按索书号分类-排序-上架-归位-整架-查错-归位的业务工作流程。让他们感到图书馆有学问、有趣味,从而认真工作。
3.合理排班 图书馆工作事多且繁杂、每天上班服务时间长达14个多小时。而学生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勤工助学仅仅只是一种社会实践锻炼和对困难学生的一种经济补偿。因此,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需要根据学生上传的课表以及对上班时间的实际需求,同时兼顾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如社团活动、心理班会、在外兼职等)来合理安排学生的上班时间,制作上班表。如果遇到有临时变化还要进行适当调整,力争做到人性化,感情化,让学生们在勤工助学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长辈般的关心。
4.日常管理 在勤工助学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一是建立QQ工作群。充分利用QQ群,将图书馆的楼层示意图、馆藏资源分布图、图书上架方法、勤工助学小组管理规定、工作流程、值日组长制度、上班表、通讯录等内容上传至群文件,供大家知晓。二是及时掌握动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及时在群里与学生互动,并在必要时与学生面谈,积极主动与同事交流学生的工作情况,收集信息后及时处理。三是建立QQ聊天群。让同学们在群里畅所欲言,交流学习经验,遇到困难提出帮助,生活中的疑惑等等,可以在聊天群里,并能够得到及时回复。四是选拔组长。根据到图书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情况选派一名组长,协助勤工助学老师及当班图书馆老师的沟通交流,负责当天工作的统筹安排及情况记录,将当天同学们的到岗情况及工作表现、工作内容、工作情况,发至负责勤工助学老师的邮箱。这样,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五是由当班老师跟进学生的工作,并在当天的勤工助学情况登记表中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等级评定记录。
5. 评绩表彰。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流动性大、变化性大,灵活性强,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引入和实施“激励”机制。在实施中,以登记表中的评级、考勤表中的出勤情况、值日组长的工作总结等作为依据和标准,核定学生当月工时和工资,力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同时,每学期初还要组织勤工助学的学生对上学期的工作进行评优,对评选出来的优秀个人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组织座谈,让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不是新生事物,但高校图书馆如何做好勤工助学工作,既有力地推进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让学生真正在勤工助学中得到锻炼,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有着许多可探讨和研究的方面。
1.大力创新工作内容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来往的读者川流不息,最让馆员头疼的是清书,就是将读者随手乱放的图书归位。这种反复穿梭于书架之中的工作,效率低,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如何将其变得不那么枯燥,就需要进行创新,如改变清书的方式,换成多人清一排书架或几位同学交换着清,或开展清书比赛等等,以此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对工作内容,形式进行创新,既可提高同学们的工作效率,也可锻炼同学们积极思考的能力。
2.建立可行规章制度 勤工助学是高校为学生们提供的实践锻炼平台,是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的一种经济补助措施。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正常的运行,才能持续科学的发展。可探索实行学生值日组长制度。由值日组长负责当天工作的安排和督查,比如注意闭馆时的安全检查,日常的排班等,有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再向老师汇报。还应该健全考勤制度,??行严格的上班考核,既是对学生核定经济报酬的依据,又是对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培养。对突发性情况,可限定调、换、代班的次数,尽量减少人员变动次数,以减少对工作的影响,便于了解熟悉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工作环境。
3.形成有力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对规章制度执行力度的体现和反馈。规章制度是图书馆馆员的行为准则,学生到图书馆虽是勤工助学,也应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工作,但学生馆员是否遵守了规章制度则需要有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来反馈。可以成立一个监督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对图书馆业务工作比较熟悉的学生馆员组成,监督评价指标可以细化到工作的每一环节。也可采用相互监督的方式,如某一位小组成员在工作时被投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学生值日组长和图书馆老师就要认真核实反应的情况是否属实,并进行记录,形成有效监督。
4.实施有效激励措施 人的需求不外乎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大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阶段,尤其注重自己的形象。在实施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可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每个月发放勤工助学酬金时,评选出优秀馆员,以工资的提高来作为对其的奖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馆员适当说服教育。学年结束时,可以对一直坚持在图书馆工作,并且表现优异的学生馆员发放图书馆优秀员工奖牌或者物质上的奖励。
5.定期交流工作体会 学生参加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实践,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开始,既感到新奇,又有着兴奋。可坚持定期召开勤工助学学生交流会,组织同学们畅谈工作实践体会,加强勤工助学学生之间的交流,征集同学们对图书馆的期待和建议,启发勤工助学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集思广益,密切图书馆和学生们之间的联系,既让学生们得到锻炼,又体现对学生们的尊重,对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应该有百利而无一害。
6.建立人员数据库 对于高校来说,每学期都会有学生提出勤工助学的申请,又有部分勤工助学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无法坚持勤工助学工作而中途离职。由于从招聘录用到上岗再到能熟练地掌握工作流程与工作技能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随时找到合适的人选来顶替空缺的岗位。要保证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勤工助学备用人员数据库。一方面可防止因勤工助学学生离岗而造成的空缺,影响图书馆工作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可对意愿参与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的同学情况心中有数,为今后的人员选聘、调配,进行合理的安排,缓解因突发事情而带来的人手紧张问题。
7.提高勤工助学的待遇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大,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并且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较多,女生较多,他们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除了得到锻炼外,减轻经济压力是一个重要的目的。据了解,现在大学图书馆的勤工助学的工资一般每小时只有5―8元,普遍偏低。而在校外做家教、各种辅导培训班兼职或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得到的报酬都比在学校图书馆高得多,而且现在同学们参与勤工助学渠道较多,仅仅在学校内就有守楼栋、打扫卫生、取快递送寝、快跑(天府学院开发的APP)等渠道赚取小费。这样一来,不管是收入还是能力的锻炼,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就没有多少优势,难以留住人。因此,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当提高勤工助学的报酬。
篇4
关键词 图书馆规程 高等学校图书馆 高等教育法
分类号 G251.3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2.00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vised Regulations on the Library of Universities
Li Xinli, Zhang Bing
Abstract Regulations on the Library of Universities was put into effect on January 4, 2016. The revision is necessary and timely, since it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points out the developing trend for the library career. This paper analyzes six highlights of revised regulations by comparing to the original edition from the format and the content, and from macroscopic to microcosmic.
Keywords Regulations on the Library of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libraries. Higher Education Law.
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并于2016年1月4日正式公布施行。2002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以下简称“原《规程》”)在指导高校图书馆工作、规范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环境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职能与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工作实践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原《规程》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新《规程》的出台非常必要和及时。笔者通过认真学习研读,并与原《规程》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规程》修订的六大亮点。
1 科学谋篇布局,优化章节结构
从形式上看,新修订的《规程》修改幅度较大,由原来的8章、41条、3811字,修订为8章、48条、3664字,新增14条,修改34条,真正原文保留一字未改的只有1条,新增、修改、去除条文比例高达95%,有的章节甚至达100%,可谓“脱胎换骨”。
从结构上看,新《规程》调整了章节顺序,理顺了逻辑关系,篇章布局更加优化。①新《规程》将原来的第六章“工作人员”和第七章“经费、馆舍、设备”分别调整至第三章和第四章。人员配备、队伍建设和经费、馆舍、设备是高校图书馆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条件,也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将办馆基本条件前置,使结构更为合理,也便于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阅读了解。②章节名称用词更加精炼、规范,保证了行文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具体变化见表1。
表1 《规程》修订前后对照表:章节名称
2 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等国家有关政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作了进一步明确。
根据国家改革要求,为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新《规程》删除了原《规程》第四条和第五条的内容,“图书馆馆长应为学校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参加确定学校重大建设和发展事项的校(院)长办公会”“有关图书馆工作的重大事项由校(院)长办公会研究、决定”,修订后的规程对此不再作统一要求,而是规定“学校在重大建设和发展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对于涉及文献信息保障方面的工作,应吸收图书馆馆长参与或听取其意见”(第五条),这就使新的《规程》既从宏观管理角度体现了图书馆发展的要求,现实中又切实可行。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之规定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1]。《意见》指出,全面落实公开招聘制度“高校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面向社会依法依规自主公开招聘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1]。依据这一要求,修订后的《规程》将原《规程》第九条“高等学校应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修改为“高等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第八条)。几字之差,高校办学自的特性已得以体现,同时也避免了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形同虚设的弊病。新《规程》还在第十二条增加了“高等学校新聘用图书馆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按照规定执行”,体现了高校自主选聘教职工的特点。
3 明确立法目的,优化图书馆性质
3.1 明确立法目的
立法目的条款是整个法律文本的价值目标,其他部分都是为实现立法目的而设置的。“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要非常明确,这是法的灵魂。”[2]因此,修订后的《规程》在第一条增加了立法目的条款,说明制定《规程》的现实目的和法律依据,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清晰地说明了制定《规程》的意图,准确地阐明了制定《规程》的精神,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准确地理解《规程》制定的目的,知晓《规程》规定的要义,更好地履行图书馆的义务和责任。
3.2 优化图书馆性质
新《规程》对高校图书馆的性质进行了优化处理。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之一,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样是高校育人的方式,尤其是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对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来看,图书馆组织开展的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已充分凸显了图书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并逐步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为积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3],修订后的《规程》在延续原有的定性描述之外,增加了“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并将“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调整为“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延伸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提升了图书馆的地位。
这一认知在第六章“服务”的有关规定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第三十一条),“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第三十二条),“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条件”(第三十四条)等。新《规程》做出这些规范,一方面要求图书馆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图书馆作为高校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已逐渐凸显[4]。
4 融入图书馆实践成果,体现时代特点,兼具现实性与前瞻性
十多年来,随着信息环境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用户服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规程》的修订也体现了图书馆在这些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将实践成果制度化、规范化。与此同时,面对新技术、新环境、新需求带来的挑战,图书馆循序渐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其特点及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规程》总结了新经验,回应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利器,指明了方向。
这一特性在第五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第六章“服务”体现得更为突出。
自2005年以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购置费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11工程院校馆均数字资源购置费已超过纸质资源购置费[5],数字资源建设以及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新《规程》规定,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第二十三条),“应注重建设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系统”“建立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保障信息安全”(第二十七条),不仅对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具有前瞻性的宏观指导作用。
新《规程》在第一章第四条和第五章第二十四条还增加了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图书馆在共建共享方面实践成果的有效固化,并把积极参与馆际协作固化为制度规范。
新《规程》在服务工作方面,在服务层次、服务广度和深度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制定了一些有弹性的条款,赋予图书馆一定的自由空间,使图书馆能够因馆而异、灵活机动、更有成效地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如图书馆应“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开展学科化服务”(第三十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第三十一条);“积极采用新媒体,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第三十二条);“设置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岗位,支持与图书馆有关的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活动”(第三十四条)。
5 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5.1 批判继承
修订后的《规程》保留了原《规程》中应当继续实施的内容,对其中一些条款进行了调整、充实、完善和细化,对一些不适应当前需要的条款不再写入,并结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真正实现了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的有机统一。如新《规程》删除了原“读者服务”章节第二十、二十一条中有关收费服务、违规罚则等与当前形势要求不符的规定。又如,第十九条有关馆舍建筑的规定,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了“节能环保”及各类用房面积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使之既满足图书馆功能需求,又符合当前国家政策规范。
5.2 首次提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
新《规程》的最大亮点就是在第十一条创造性地将图书馆馆员划分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这是原《规程》从未涉及的新提法。新《规程》没有对“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做出过多解释和说明,只是在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务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高等教育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可以看出,新《规程》对专业馆员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
笔者认为,新《规程》对图书馆馆员做出这一划分,是基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对高学历、高技能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不断增加而提出的,对图书馆的发展影响深远。《规程》还规定,“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这将意味着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深化,专业馆员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必将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高校图书馆人员队伍中的主力军,承担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重要角色。
新《规程》第十三条还增加了“高等学校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这一规定对于完善专业馆员知识结构,促进专业馆员快速成长,发挥其中坚力量,培养和造就掌握精湛专业技能的图书馆人才队伍,必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 强化高校主导责任,注重文字表述规范
高校作为图书馆的直接领导单位,对图书馆工作起着主导作用,应当积极引导推动图书馆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修订后的《规程》注重立足图书馆实际,强化学校主导责任,助推图书馆事业实现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条款,见表2。
新修订的《规程》十分注重语言文字表述的严谨、精炼、准确和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注重区分运用助动词“必须”“应”“可”等法律术语。笔者注意到,原《规程》第二、五、十二条有关图书馆职能、馆长任职条件、以及文献加工组织标准化的有关规定使用了“必须”二字,新《规程》在修订时不再作强制性规定,而使用“应”字,只做一般性要求。如修订后的《规程》第十条规定,“图书馆馆长应设置为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担任,并应保持适当的稳定性”,这对馆长的岗位设置和要求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但实际执行中考虑到各馆馆情的差异也允许特殊情况的存在。另如新《规程》第七条规定,“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校区分布或学科分布设立相应的总图书馆、校区分馆、学科分馆和院(系、所)资料室”,这就意味着《规程》给予了图书馆自由选择的空间,是否设立分馆或资料室由图书馆根据各馆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表3 《规程》修订前后对照表:文字表述
上述法律术语的区别运用,有助于图书馆对新《规程》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避免和减少适用上的错误。
二是注重表达的严谨性、准确性。相对于原《规程》,修订后的《规程》可谓是焕然一新,不仅表现在内容,形式表达、文字表述方面也较为突出,在此仅列几例(见表3)便可管窥一斑。
篇5
摘要: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通过对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目前图书馆馆员素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馆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图书馆;馆员;素质;途径
优秀的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信息库存的建造者和使用的管理者,是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而且有创新精神的图书馆员又恰恰是图书馆的内在动力,图书馆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人员素质问题又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1图书馆馆员的素质现状
1.1馆员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
目前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馆员队伍普遍存在着知识单一、年龄老化现象,难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要求,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能够胜任图书馆现代化管理需求的馆员队伍,已成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1.2缺乏稳定的信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可能不关心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与之相关的个人收益。从而保持对角色的认同,反之则不然,目前,图书馆馆员普遍认为自己投入多,报酬低,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导致馆员的心理失衡,从而影响他们爱岗敬业的信念和信心。
1.3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是社会全面知识化,人类终身学习的时代,受过高等教育,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是知识经济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决条件。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目前的图书馆员需要接受再教育,否则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1.4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思维方式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图书馆作为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也不中避免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而一些图书馆员却仍然墨守成规,思维滞后,死抱着过去那一套不放,缺乏求新,求变的勇气,信心和毅力,从而在工作中出现诸多的不相适应的情况。
1.5缺乏现代知识和技能
由于一般的图书馆管理人员,接受的是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按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进行操作,他们的专业知识已老化,很多人缺乏现代管理基础知识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大多在外语和计算机方面显得薄弱,难以适应科技文化新形势的要求。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6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它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高尚行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完成工作任务的态度和成效中。只有经常地,反复地进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并将其付诸实践,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1.7专业文化素质
专业文化素质具有丰富的全面的文化科技知识,是提高馆员业务能力的基础,是每一位馆员在实际岗位上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具体本领,是立身之本,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核心。随着大量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呼之欲出,馆员应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熟练操作应用于本岗位的计算机和掌握网络知识,了解新信息,熟练操作知识,较高水平的外语知识及相关知识必不可少,就难以胜任新形势的要求。
1.8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它是指馆员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通过职业行为转变成工作成效的表现力。它通常表现在工作效率,人际关系,个人魄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靠实践,一般地说,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学以致用的馆员,他的能力素质相对较强,思维敏捷,办事果断而不专横的馆员,其个人魄力表现得更为充分,更突出;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善于总结其社会实践经验,没有任何社会活动实践经验或者不善于总结其经验的人,他不可能具备多强的社会能力,也不可能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1.9身体心理素质
由于图书馆工作是脑体结合的高强度劳动,既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也不乏其学术研究性,因此要求馆员应具有健康的体魄。表现为能有效地控制,整顿,激励自己的情绪,并了解,理解周围人的情绪,维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心理素质属于人的非智力系统,但它对人的智力系统又决定性的反作用,最终决定事业成败的不是智力系统而是非智力系统,所以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是良好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
1.10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一个高素质的馆员不但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丰富全面的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协调管理和开发创新的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2图书馆工作人员其它方面的素质要求
2.1应具备敏锐的,全面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2.2应具有逻辑的,周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要有百折不挠,顽强奋进的精神。
2.4要有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
2.5应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图书馆强调管理。同时还应当具备以下能力:(1)为高水平读者用户解疑释难的能力;(2)对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操作能力;(3)一专多能的能力;(4)创新能力。
3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的途径
做好思想工作提高图书馆整体素质。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素质是图书馆事业进步的基础。因此做好图书馆馆员的思想工作和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要牢固树立“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敬业精神,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与读者共同分享汲取知识的乐趣。做好图书馆员的终身教育工作。开展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的关键是倡导终身教育观念。首先要使他们具有学习的愿望和自觉性,要他们自身感到不继续学习就不能胜任本职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各种职业人们在自己特定的工作中思想行为方面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作为数字图书馆馆员,热爱图书馆服务工作,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必须对数字图书馆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端正思想认识,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一位读者,增强做好信息工作的责任感,具有创新,奉献精神。
3.1学习是提高信息素质的核心途径
信息素质和学习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信息素质既是生存的必备素质,又是学会如何学习,顺应终生学习的综合素质,反过来,不断学习又是培养信息素质的核心途径。适应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方法是单一的,被动的学习为自主的探索和合作型的学习。
3.2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与研究相结合,能进一步提高馆员的信息素质
数字图书馆要求馆员能够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筛选,研究半撰写各种信息详解,摘要,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以便使新成果,新见解得到推广和交流,也也数字图书馆员拓展自我发展的天地提供新的空间。
篇6
[关键词]个性化服务;用户需求;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250.76,G25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3-0040-03
1、引言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跟踪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奠定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基础。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由于数字图书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工程,所以对数字图书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和定义也不尽相同。对于一般用户而言,数字图书馆可以看作是一个以数字形式呈现的服务和信息对象的集合,其提供的数字化服务与数据资源是数字图书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三网融合、移动设备、数字电视、用户参与的交互式服务的出现,以及每三年增长一倍的数字资源,都使用户面对的信息环境与信息空间更加复杂。数字图书馆在新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面临新的挑战,促使其信息组织及服务方式从“以系统为中心”逐步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数字图书馆服务中,不能简单地将所有数字化信息资源放在服务器上,让用户来访问,而应根据用户特征及对信息资源的访问历史,发现读者的兴趣以及信息资源的关联来为读者提供服务。
2、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用户特点分析
1979年,美国学者舒曼指出,图书馆和信息提供者应该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的新服务,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思想建立了雏形。国内学者总结了个性化信息服务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服务时空的个性化,在用户希望的时间和希望的地点得到服务;服务方式的个性化,能根据用户个人爱好或特点来开展服务;服务内容个性化,所提供的服务是按需方式,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由此奠定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网络为依托,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为目的,利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围绕用户的兴趣、爱好、专长等个性需求,从事采集、处理、存贮、传递和提供利用的一系列动态的特定信息服务活动。如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从用户的特点人手进行分析。
2.1 用户多样性
新的信息环境使得数字图书馆的潜在服务对象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主要体现在用户数量大、分布广、需求层次高、有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自主性强、随意性大、交互性要求高等特点。同时他们的职业、背景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层次不同,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物理界限,服务对象也会从传统的以持证到馆读者为主转变为网络上带有虚拟特征的用户。潜在用户的数量增加,群体特征趋向于复杂化、多样化,对个性化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从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讲,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数字资源的共享、整合等面对数字资源对象的建设固然重要,面对用户对象的分析研究同样不可忽视。通过积极开展读者和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通过一种机制将资源对象和用户对象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始终从用户角度灵活高效地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应该由传统的用户被动地将自己的信息获取行为纳入图书馆固有服务程序的模式逐渐过渡为建立深度的信息挖掘机制,从不同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出发,为读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专业化的、个性化的服务。
2.2 用户终端的差异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大大延伸了信息的可达范围,也扩展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使得更多的人通过更多类型的终端访问网络资源。由于各种终端具有不同的信息展现形式和使用特点,所以不同种类终端与不同种类的应用有固有的内在联系。例如目前已经得到应用的手机图书馆,依托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相适应,发展迅速。此类终端对信息的要求是尽量简单明了,或者是指向与用户具有高相关性的资源的链接。使用计算机终端获取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的数据信息集更有实际意义。使用数字电视终端访问数字图书馆的用户可能更倾向于获取音频或视频信息等等诸如此类。这些差异是由于不同的终端特征产生的,所以,数字图书馆在响应用户请求的同时必须要考虑用户所使用的终端。同一用户使用的终端不同,对系统响应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即便是用户最终指向的数字资源对象相同,其服务提供方式也应区别对待。总而言之,针对不同终端的服务策略应加以区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使服务更具针对性,在深度分析用户特征的基础上加入相应的终端信息是很必要的。
目前针对数字图书馆访问终端特征分析和研究较少,不过从技术实现角度考虑,伴随着IPv6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行,128位的超大地址空间使得每个数字终端拥有独立的IP地址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访问数字图书馆的终端具有了可溯源性特征,在提高了系统安全性的同时,也为收集访问终端的信息用以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条件。
2.3 用户心理需求性满足
用户信息心理是指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获取、吸收和利用等方面的心理。用户的信息心理特征主要是指用户个体的差异,它不仅表现在用户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还受社会环境和社会信息机构等因素的影响。信息能力主要有学习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用户的信息气质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信息心理活动和信息行为。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方式上表现出的心理特性,决定了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的心理活动。因此,将基于用户心理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应用到个性化信息服务中,有利于数字图书馆满足用户有序化、简单化、情绪化需求。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阅读倾向;素质教育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课题“民办高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HGJXH C110570)、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项目(项目编号12524086)的成果之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其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之外,通过阅读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关键途径之一。阅读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方式,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大学生的求知欲在图书馆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本文试图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阅读倾向的探索,进而了解学生对知识渴求的程度和涉猎知识的范畴,及对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满意度。笔者对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哈尔滨剑桥学院三所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民办本科大学在校生进行大学生阅读倾向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50份,问卷回收率95%。
1 问卷调查结果
1.1 有关读者阅读倾向方面的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有48%的同学每天阅读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0.5-1小时的占31.6%,几乎不阅读的也有16.4%,较之三年前的调查可以发现,现在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每天阅读的时间呈下降的趋势;在阅读倾向上,有34.2%的同学选择了通俗小说,33.7%的同学选择阅读人物传记,选择诗歌散文的占了14.9%,而选择学术著作的仅占了11.7%。这说明现在大学生的阅读方向已发生很大变化,兴趣爱好比较分散,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是以阅读通俗小说为主,不过阅读人物传记的比例有所增加,这也符合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图书馆采购图书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关注社会的潮流动态,为广大学生提供多种类的图书,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阅读。学生对于读书的目的性有所变化,不再单一的强调提高成绩和增加专业知识而读书,为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占40.6%,提高文化修养的占24.8%,休闲娱乐的比例也不低,占了17.9%,为了考试和精通专业的比例均不超过7%。在被问到阅读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时候,有39.2%认为还是时间比较紧张,忙于学习或实践活动,没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其次23%的人认为想读的书图书馆里没有,自己购买负担又重,23%的人认为不知道该读哪些书,有10.1%的人认为自己不善于阅读。
1.2 有关图书馆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
在对图书馆的调查中我们得知,有49.8 %的学生经常去图书馆,而从未去过图书馆的学生仅占5.8 %。在对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上,有33.7% 的学生认为文献信息老化,不能满足需要;31.4 %认为文献量不足,不能满足需要;25.8%的学生是由于缺乏馆员指导,自己不能找到需要的资料。在馆藏资源方面,有28%的学生认为缺少实用知识型资料;27.8 %认为缺少学术新资料;27.3 %认为缺少与专业有关资料。总体上来说,50 %以上的同学认为图书馆的资料不够“新”,热点书籍、畅销书籍少,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学生对高速传递的信息的了解。在阅读渠道的选择上,有53.4%的同学仍然选择来图书馆借阅图书;其次是从网上下载或在线阅读图书,占21.5%,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利用电子资源阅读图书了。图书馆图书检索系统和光盘检索系统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有36.9%的学生使用过该系统,并认为该系统很好用;有31.1%的学生使用过,但认为它没有多大作用;而有32%的学生根本没用过该图书检索系统。能熟练使用光盘查询系统的也仅有14.8%;能比较熟练使用的占20.9%;但是还有41.4%的同学没用过光盘查询系统。以上两个结果显示,我们的两种检索系统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有近4成的学生几乎没用过两种系统,造成这种状况可能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对两种检索系统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不会使用检索系统;同时学生也普遍反映图书检索系统不是很完善,使用起来并不快捷方便。图书馆另一大浪费严重的资源是光盘,光盘是图书的配套使用说明,它涵盖了影音、食品、学习资料、百家讲坛等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资源,其丰富量不逊色于一个小图书馆的藏书,然而据调查仅有近四成的学生会使用该系统,这是一项十分严重的浪费。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图书馆硬件设施及各种系统和活动的宣传,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使用各种资源。对于图书馆新开展的活动,同学们比较了解的是博学讲堂和读书征文活动,对于爱迪克森网上报告厅、读秀图书搜索、网上QQ咨询、网上读者留言版、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网上有奖答题等活动,只有不到10%的学生了解,因此我们要加强图书馆各项活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大学生读者协会桥梁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 调查情况分析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本校学生目前的读书状况以及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读书的功利色彩过浓
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对一些直接能够为就业、走向社会带来实用价值的图书非常青睐。大学生读书的功利性日趋明显,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当前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成了大学生们走出课堂需要面对的第一道门槛。大学生们需要为自己充电,当然那些与谋职就业、社会生存相关的实用技能方面、法律方面、公关方面的书籍则成了大学生阅读的侧重点。在大学生们看来,学习了这类非常有用的知识,将来踏上社会,就可以从容地面对工作上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上的压力等等。因此,阅读这类书可为他们将来就业增加保险系数。
大学生读书的功利色彩过浓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认知,有着抓住机遇、务实求真的学习精神。学生普遍认为,仅有课堂上的知识,而缺少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技能,连“纸上谈兵”的功力都达不到。但是,这种功利性的读书行为也有其负面效应,功利性的读书行为,既对人总体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极其不利,也严重制约着国家的长远发展。
2.2 大学生对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图书阅读越来越受欢迎
60%的学生把查阅学习资料和看电子图书作为去电子阅览室的主要目的,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图书馆的电子检索工具好用。民办高校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属于社会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要求最迫切的群体。面对全世界的信息化浪潮,他们对电子图书和网络检索的要求肯定是越来越高。从长远来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不仅因为电子图书具有容量大,检索方便,性价比高,传播迅速,更新速度快等传统图书无法比拟的优势,更因为电子检索这种先进的图书检索和管理方式对图书馆的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从这点上看,学生们对图书馆信息化的要求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发展需要的。但我们从调查中也应该看到,利用电子阅览的方式玩游戏和看网页的学生依然占到近四成。网络传媒的直接性和快捷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迅速传播知识、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会使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空间,对网上的形形色的资源缺乏判断力,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大力加强图书馆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规范和引导,并不断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和管理应该双管齐下,两手都要硬。
2.3 在图书选择、信息检索等方面,学生们普遍感动盲目和缺乏指导
这种现象亟待改进,因为它的影响是双重的,不仅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学习,更不利于图书馆资源的更新和管理。目前来看,图书馆的资源利用不充分是结构性的,即一方面很多比较热门的图书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许多很有价值的图书和期刊无人问津。究其根源主要有两点:一、图书馆工作人员太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和检索需求。很多学生缺乏指导,导致在检索和使图书的环节上浪费时间。另外,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检索的教育活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启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图书检索和图书馆工作人员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工作意识应该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二、图书馆的硬件条件需要改进,完备的网络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在各部门都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形势下,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核心部门更不应该落在后面。很多兄弟院校的经验证明,图书馆实行电子化不仅便于图书管理,对学生的信息检索效率也有极大的提高,民办高校要向重点高校看齐,就要在人员、管理、经费、设施建设多方面借鉴有益经验,其中网络化建设应该是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鉴于图书馆在高校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及本次调查中对本校学生读书调查所得出的结论,我们对图书馆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的认识重视,要从实际行动上予以重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真正树立“以读者为本”的工作理念,我们就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把图书馆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27-02
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进入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逐渐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开放,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放校园图书馆,开始为社会服务,在我国“211”、“985”工程的全国著名大学,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对社会开放,对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共享文献信息资源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与时俱进,树立社会化服务理念
在美国,所有的大学图书馆几乎都向校外人员开放;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学科系(研究中心、所)和学校图书馆,对校(系、院)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1]。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服务理念是以资源收藏为中心,从而使不少图书馆以收藏文献、保存文献为中心,以拥有文献为目的。而真正要使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社会化,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图书馆传统理念的条条框框,改变那种既单一又封闭的传统服务,改变为开放的、个性化的多元服务,通过在社会化的服务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建设和谐社会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之路。
三、设立一个社会化服务机构——社会服务部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还应依据本馆在本地区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承担的任务,扩大图书馆在当地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立足于面向全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增设一个“社会服务部”机构。我们设想这个社会服务部要承担以下的职能:第一,为校外机构和人员办理能够享用本馆服务的证件;第二,向社会推介本馆资源和服务;第三,举办讲座和图书导读;第四,建立建全本校或本地区经济、生产特色的数据库;第五,定期走进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馈。
四、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措施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可以有多种途径和内容,馆藏资源的对外宣传推展工作、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参与基层图书馆的建设、走进社区和农村等,内容主要是利用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优势来开展项目服务。
(一)图书馆对外的宣传推展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特别是电子资源的数量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创立了各种网络和数字环境下的新型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面对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而在社会各界了解的不多,因而要对外宣传推展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和服务内容工作;其次,主动与社会联系,充分利用人才荟萃、信息资源丰富和设备先进的优势,及时掌握科研活动信息需求情况、规律和特点,根据需要筛选、组织、序化信息的加工处理,向社会提供及时、有效、可靠的信息服务[2]。
(二)文献外借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在满足本校师生对信息知识需求下,为充分发挥本馆在本地区文献信息的优势,向校外读者发放借书证,让校外读者享受到与校内读者平等服务的权利。以梧州学院为例,校外读者只需在单位开具有效的证明,交300元的保证金,每年30元的服务费办理借书证后,校外读者便可以凭借书证在图书馆借书、上网、阅览了。
这类服务的特点是:这是传统的服务模式,校外读者只利用图书馆较少文献资源,对本校师生的影响不大。
(三)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
开展社会化服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加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在每年4月国际读书日活动,7月暑假“三下乡”活动,9月全国科普日活动,作为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活动日,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使高校的馆藏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1.在社会上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读书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在每年的4月23日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因而高校图书馆也应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一系列活动并使活动持续1个月的时间,以促进全民参与的读书热情。通过开展读书月活动,有利于在全社会大兴勤奋学习之风,促进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
2.高校的“流动图书馆”。由于偏远农村学校的教育硬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短缺的现状,图书馆与学校共青团等组织,通过社会实践,锻炼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馆员和学生一起让书籍和知识“三下乡”,使“三下乡”真正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文化新颖的形式带下乡。
3.走进社区开展科普活动。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高校图书馆有义务来提高社区公众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社区的职能。笔者认为重点围绕生物基因、成长教育、心理咨询、低碳生活等相关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意识和文化素养。
这类服务的特点是:图书馆既是知识的海洋,同时也是育人的基地,图书馆对社会读者的教育方面也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从而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文献信息知识的需求。
(四)参考咨询服务
依靠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社会各类人员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1.查新咨询服务。为避免科研部门科研课题的重复立项,对科技成果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有一个客观判别,在高校图书馆设立了查新咨询服务工作,它包括:确定研究课题、开发和设计新产品、引进技术项目论证、科技动态和市场行情及有关专利文献查新、科技成果查新等。对需要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进行全面论证和评价,最后写出查新报告,为科研或企业领导部门及专家评议提供参考依据[3]。如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就设有承担课题查新、科技咨询服务。
2.提供情报专题服务。网络环境下,信息咨询服务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高校图书馆纷纷推出自己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而这些高质量的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不仅是为读者提供直接的、事实型的答案,还为用户指出查找信息的最佳途径,指导用户掌握专业领域的信息渠道,把握竞争态势、制定战略决策提供参考。这类服务的特点是:服务层次相对较高,不仅能提高图书馆服务层次,而且还能扩大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五、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转型时期,文化服务的变革正悄悄向我们走来,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文化载体——图书馆,要跟上潮流,发挥潜能,服务公众,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为社会提供优质文献信息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立足于为全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鄢朝晖,肖红.敞开知识的大门: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51-52.
篇9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篇10
【摘 要 题】理论纵横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Hegel,1770~1831)指出,“哲学认识本质”[1]。哲学历来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本质的思想武器。图书馆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图书馆现象本质的把握自然也离不开哲学思维。为了认识和把握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者们也进行了长期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期,形成了一股持续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热”。本文就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状况的综合述评。
1 关于图书馆哲学研究的起源及其发展
是谁在什么时间第一个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命题,这是一个很难考证的问题。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这一提法至迟在1934年就出现,其根据是丹顿(J.Periam Danton)于1934年就著有《呼唤图书馆哲学》一文[2]。据台湾胡述兆先生在《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一文介绍,阮冈纳赞于20世纪30年代就著有《图书馆分类哲学》一文[3]。据台湾沈宝环教授《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一文介绍,英国的包得菲(A.Broadfield)于1949年著有《图书馆哲学》(A Philosophy of Librarianship)一书[4]。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至少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在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起源于何时,也是一个较难考证的问题。蒋永福认为,20世纪30年代杜定友等人的图书馆学思想中就包含有较明显的哲学思考的痕迹[5]。不过,从现在能查到的文献资料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还没有人明确提出“图书馆哲学”这一术语或提法。在我国大陆,1990年蒋永福在《黑龙江图书馆》发表《试论三种哲学形态的图书馆》一文[6],其副标题是“图书馆哲学思考之一”,这可能是在大陆图书馆界最早提出“图书馆哲学”(library philosophy)一词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鼎盛期,在这一时期里,较早对图书馆现象作哲学思考的人有刘迅、刘烈、陈一阳、庄义逊等人。刘迅于1982年著有《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关于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思考》一文[7];刘烈于1985年著有《论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8],陈一阳于1985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思考》一文[9],于1988年著有《关于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一文[10];庄义逊于1985年著有《图书馆学的哲学研究述评》一文[11]。另外,卿家康、詹新文于1987年译有J·H·谢拉的《图书馆哲学》一文[12]。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蓬勃发展,高锦雪教授于1985年就著有《图书馆哲学之研究》一书。令人遗憾的是,在上述研究者中,除高锦雪外,其余研究者无一是以图书馆哲学为自己主要研究领域的,因此他们的上述著文也都是“偶发之作”,其研究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而且他们各自的图书馆哲学研究也都未能继续下去。
到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主要有蒋永福、何长青、吕斌、周文骏、周庆山、胡先媛、张广钦、刘君、马恒通、李明华、郑全太、王梅等。在这一时期,台湾的图书馆哲学研究持续呈活跃状态,沈宝环、赖鼎铭、高锦雪、梁君卿、卢荷生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已达到了较专深的境界,其中,赖鼎铭教授的《图书馆学的哲学》(1993年印行)一书可谓是视角极其独特的,不可多得的名著[13]。在大陆,蒋永福和郑全太是以图书馆哲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两人的研究成果也最丰,而其余的研究者们似乎仍属于“偶尔一发”之列。值得一提的是,蒋永福先生从1990年起致力于图书馆哲学研究,一直持续至今,是目前我国大陆图书馆哲学研究领域持续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最多的研究者,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应该说他为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从上述可知,我国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其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正式起步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图书馆哲学”一词正式见诸有关文献。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发展时期,较之80年代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研究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研究成果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由此奠定了图书馆哲学研究在我国图书馆学领域中的显著地位。
2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何长青认为,“图书馆哲学是运用哲学研究图书馆现象领域的一般(或本质)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图书馆学应用研究和图书馆实践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方法论”[14]。
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是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层面上展开评论的理性之学”,“图书馆哲学并不是很高深的玄学,而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对待‘图书馆’的态度、理论表现形式”[15]。
周文骏指出,“图书馆哲学是关于图书馆本质规律和方法论的学科。它一方面是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另一方面也是哲学原理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所以可将其视为介于哲学和图书馆学之间的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层次”[16]。
黄宗忠认为,图书馆哲学也就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在本质上是一回事[17]。
周庆山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他在《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比图书馆学大而又能指导图书馆学的理论,事实上这里指的便是图书馆哲学”[18]。
吕斌和李国秋认为,“图书馆哲学”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图书馆事业的宗旨和目标,第二层含义是指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层含义是指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涉及到的哲学问题[19]。
蒋永福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人深思图书馆现象时获得的一种思维深处的感悟与理解[20]。他在《图书馆哲学是什么》一文中又指出,“图书馆哲学就是专门揭示和解释图书馆现象本质的部门哲学”,“图书馆哲学是一种高屋建瓴式地把握图书馆现象本质的综合思维方式”,“所谓图书馆哲学,就是对图书馆现象的哲学关怀。这种哲学关怀,体现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21]。
胡先嫒在《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哲学是把哲学的根本原理应用于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活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它既要受到哲学的雨露浸润,又要取得图书馆实践的支撑,它处于哲学和思想学的中间层,研究的是图书馆活动及这一社会现象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探求的是图书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并将哲学思想体现在图书馆学研究中”[22]。
李明华指出,“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实践、对图书馆的认识,对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文化的高度提炼与升华,研究图书馆哲学实际上是对图书馆实践活动和图书馆学理论成果作出高度的抽象和系统的概括”[23]。
刘君、易长芸认为,“图书馆哲学是以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提出的各种哲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24]。
郑全太和孙淑文在《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图书馆价值观和图书馆学方法论”[25]。郑全太和石友荣在《试论作为实践哲学的图书馆哲学》一文中又指出,“图书馆哲学是关于流变不息的图书馆实践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感悟和诠释”[26]。
另外,马恒通还专门著文论述了“图书馆学哲学”(philosophy of library science)问题。他指出,“图书馆学哲学是运用哲学研究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图书馆学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27]。刘君和易长芸认为,“与图书馆哲学相反,‘图书馆学的哲学’强调的是哲学理论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与图书馆哲学不同,图书馆学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哲学,落脚点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学”[28]。
由上述可知,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概念的内涵的认识还很不一致。这说明图书馆哲学研究目前尚处于“前科学”阶段,还很不成熟。不过,从上述诸说法中我们还是能够梳理出一些异中之同的看法:(1)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的产物;(2)图书馆哲学研究探讨的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本质问题,或者说,图书馆哲学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的深层理解、感悟和诠释;(3)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方式,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
3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性质,何长青认为,“图书馆哲学既是这些范畴的一门具体应用哲学或部门哲学学科,又是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29]。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并不是哲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具有浓烈图书馆学个性特征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内容,是研究图书馆学高级理论形态的图书馆学研究方向”[30]。蒋永福指出,“图书馆哲学就是专门揭示和解释图书馆现象本质的部门哲学”,“图书馆哲学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所进行的反思性关怀,因而也可称之为图书馆科学的‘元理论’,……(它)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图书馆现象的本质,而一般不涉及或不直接描述图书馆现象中的个别环节或过程,具有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思辩性”[31]。郑全太认为,图书馆哲学属于具体的经验科学,属于图书馆理论思维科学[32];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精神科学,它在本质上具有实践哲学的性质[33];图书馆哲学是一种人文科学,所以它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34]。王梅和李芸在《论图书馆哲学的人文内涵》一文中批评当前的图书馆哲学研究缺乏人文内涵,指出:“图书馆哲学,首先我们肯定一点的是,它是人学,图书馆学与哲学的关系本质上的联系,是人文的相通,那么,图书馆哲学就不应该在人文的竹篱外徘徊”[35]。其实,蒋永福早在1991年就批评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缺乏人性的问题,并呼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的人性的复归[36]。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性质的认识还有一些分歧,如图书馆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还是两者皆是?再如,有的学者认为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经验科学、应用科学、实践哲学,而有的学者又认为图书馆哲学是理论科学、思辩科学,这两种看法相矛盾吗?等等。这些问题只能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澄清。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张广钦认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树立人文主义的图书馆学精神”[37]。蒋永福认为,“‘我是谁’,亦即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图书馆哲学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38]。周庆山也指出,“透过图书馆具体机构认识图书馆现象的本质,这正是图书馆哲学追求的目标”[39]。郑全太从“图书馆哲学在本质上是实践哲学”这一立论角度认为,图书馆哲学“所要解决的是来自图书馆实践中的有关什么是图书馆、图书馆的价值,什么是图书馆精神的问题”[40],“图书馆哲学作为实践哲学是以图书馆智慧(或称图书馆精神)为知识目标的”[41]。刘君和易长芸从哲学的功能推断图书馆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图书馆学与哲学的结合,充分发挥两门学科优势,通过对图书馆问题的哲学研究,揭示出对图书馆发展的规律性认识”[42]。周文骏教授也指出,“图书馆事业建设中的种种问题,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没有正确地把握。而这种正确把握正是图书馆哲学的任务”[43]。可见,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任务或目的的看法较为一致,即图书馆哲学追寻的是图书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意义,周庆山指出,“图书馆哲学是一种科学精神、职业理想和学术境界,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图书馆员忽视理念和思想而偏倚于实务和技术,是与他们对图书馆认识上的机构化、实体化及操作具体化有一定关系的。这正是图书馆哲学对于他们的重要意义所在,即它可以让图书馆员充分意识到其工作的意义、目标、原则、合理性和整体价值取向”[44]。张广钦指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图书馆学理论的解释力;二是有助于增强图书馆人的理论观念[45]。郑全太和石友荣认为,图书馆哲学的功能价值在于用“图书馆智慧”指导图书馆实践,他们指出,“图书馆哲学并不是提供可操作性的技能和方法,从而在图书馆实践中直接应用,它要摆脱具体的事实和眼前的功利,与现实隔开一段距离,从而能够超越现实,以敏锐的理性的眼光去洞察、透视图书馆实践,对图书馆实践进行哲学的判断,以它的理性的洞察力和规定性,形成对图书馆实践及其与人生实践、社会实践的关系的图书馆智慧,真正地用智慧参与到图书馆实践中去”[46]。可以看出,目前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意义的认识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图书馆哲学是观察图书馆现象的智慧之学,它能够为人们提供观察图书馆现象的理论视野、价值观和方法论,能够为图书馆实践提供哲学指导。
4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范畴体系和内容结构
4.1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范畴体系
作为一种哲学层次的理论思维,图书馆哲学必须指导图书馆学建立自己的逻辑范畴体系。建立一种理论的逻辑范畴体系,主要是确定该理论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刘烈以“图书馆”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并循着“图书馆——图书馆的矛盾——图书馆的规律”这样的逻辑顺序阐述了图书馆学的范畴体系[47]。陈一阳认为,图书馆在本质上是“固化信息中心”,于是他以“固化信息”为逻辑起点,演绎出图书馆学的10个基本范畴,依次是“固化信息”、“存储”、“分类”、“目录”、“资料”、“情报”、“检索”、“读者”、“图书馆员”、“图书馆”[48]。何长青则以“文献”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认为“文献”是图书馆现象领域最简单、最抽象的元素形式,它包含着图书馆现象领域中的一切“矛盾胚芽”[49]。蒋永福一开始也认为“文献”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50],后来他经过进一步的深思熟虑,改变了自己的这一观点,他根据“文献的实质是客观知识的载体”这一论断,认为“客观知识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知识组织是图书馆学的逻辑中介,人是图书馆学的逻辑终点”[51]。从现在能查到的文献资料看,蒋永福可以说是在我国图书馆学界第一个完整地提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的学者。因为在这之前人们讨论的范围局限在逻辑起点问题上,而基本没有涉及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问题。而且,他的“客观知识论”观点正符合当前图书情报学“知识化”的趋势。相反,目前主张“图书馆论”和“文献论”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4.2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内容结构
周文骏教授在1996年指出,“我国至今还没有建成图书馆哲学的内容体系”[52]。正因如此,目前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内容结构的讨论分歧也最大。台湾的高锦雪在《图书馆哲学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图书馆哲学之研究,应自图书馆史与图书馆思想史双方面着手”,她对自己著作的内容体系作了如下安排[53]:“图书馆的本质与功能之哲学观”、“图书馆教育之哲学观”、“图书馆选择之哲学观”、“分类与建筑之哲学观”、“参考服务之哲学观”。何长青设计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内容包括三方面[54]:(1)图书馆规律。包括图书馆现象的社会本质及功能、图书馆现象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矛盾关系。(2)图书馆认识规律。包括图书馆认识方法,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变革的矛盾运动。(3)图书馆指导规律。即研究指导图书馆实践的各种辩证法问题。吕斌和李国秋则从图书馆哲学的本体论、图书馆哲学的认识论和图书馆哲学的方法论三方面展开了他们的研究内容[55]。张广钦根据图书馆学理论主要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事业发展理论和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理论,认为图书馆哲学的内容体系可划分为图书馆学哲学、图书馆事业哲学和图书馆业务哲学3个方面[56]。关于图书馆学哲学的研究内容,马恒通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57]:图书馆学发展规律、图书馆学研究规律和图书馆学的理论价值观。从以上关于图书馆哲学内容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内容如何界定问题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所以,如何科学界定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内容及其体系,将是今后图书馆哲学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过,在图书馆哲学研究内容及其体系整体确定之前(这将是一个漫长过程),对图书馆哲学的某些局部或个别问题进行哲学意义上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其实,一些学者早就做了这方面努力,如郑全太著有《略论图书馆评价的哲学范畴》、《图书馆学研究体系的哲学探析》等文[58~59],武三琳、金高尚著有《关于图书馆引入管理心理学的哲学思考》一文[60],李明杰著有《关于图书馆学方法论的哲学思考》一文[61],陈思玲著有《哲学范畴的图书馆价值论》一文[62],刘君君、周进良著有《关于读者管理的哲学思考》一文[63],等等。
5 关于图书馆哲学的几个关系范畴
5.1 关于哲学与图书馆哲学
图书馆哲学固然是哲学与图书馆学结合的产物。把图书馆哲学视为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部门哲学或专业哲学,应该说是无可置疑的事情。但有的人只把图书馆哲学视为哲学原理、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移植和应用,从而称图书馆哲学只是一种应用哲学,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这里,他们没有认识到部门哲学、专业哲学和应用哲学的区别。部门哲学、专业哲学是对某一部门或专业领域问题进行哲学思维而产生的一种哲学门类,而应用哲学则是哲学原理、方法在某一领域中应用而产生的一种哲学门类。可见,部门哲学、专业哲学和应用哲学是依据不同分类标准产生的哲学门类。图书馆哲学既是人们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而产生的哲学门类,又是哲学原理和方法在图书馆学领域中应用而产生的哲学门类。所以图书馆哲学既是一种部门哲学或专业哲学,又是一种应用哲学。
5.2 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哲学”
“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都是哲学与图书馆学结合的产物。哲学和图书馆学的结合有两个方向:一是“哲学图书馆学”,即哲学原理和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二是“图书馆学哲学”,即对图书馆现象进行哲学思维。前一个方向形成的是“图书馆学哲学”,后一个方向形成的是“图书馆哲学”。也就是说,图书馆学哲学是以“图书馆学”(理论)为对象,而图书馆哲学则以“图书馆现象”为对象。而所谓“图书馆现象”又可包含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所以广义的“图书馆哲学”可包含“图书馆学哲学”。狭义的“图书馆哲学”是指抽掉“图书馆学哲学”内容的剩余部分内容。目前,在理论界存在混淆或不区分“图书馆哲学”和“图书馆学哲学”的现象,应引起注意。本文在上面介绍了图书馆学哲学的研究情况,就是从广义的“图书馆哲学”角度考虑的。
5.3 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
有的人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两者在涵义上是相同的。从两者的产生时间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肯定先于图书馆哲学研究,如果两者在涵义上相同,那么图书馆哲学研究就可说成是一种重复的或多余的研究。显然,现在的事实不是这样。我们知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属于理论图书馆学范畴,而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都是图书馆哲学的“研究资料”。也就是说,图书馆哲学的研究范围要比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宽泛,层次也高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对图书馆实践的一般性理论概括和总结,而图书馆哲学是对图书馆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和批判的产物。
5.4 关于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
有的人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这种判断恐怕很难被大多数人们所认同。到目前为止,关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问题众说纷纭,远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能够成为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理论肯定是图书馆学之外的某一种或某几种理论(如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因此,如果把图书馆哲学当做图书馆学理论基础,就等于把图书馆哲学认定为图书馆学之外的一种理论。显然,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图书馆哲学当做图书馆学之外的一种理论。那么,图书馆哲学与图书馆学理论基础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目前很难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看来这一问题也是以后图书馆哲学研究首先且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15,30,37,45,56 张广钦.试论图书馆的哲学内涵.图书情报工作,2000(5)
3 胡述兆.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台湾:图书与资讯学刊,1996(8)
4 沈宝环.在“图书馆哲学”的竹篱外徘徊.图书馆论坛,1996(1)
5,21,31,38,51 蒋永福.图书馆哲学是什么.图书情报工作,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