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4 23:0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社会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又是一年春*好,忙趁东风放纸鸢。为了让孩子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感受春的气息、春的魅力,在我校少队部的安排下,4月6日下午我们四年级组近300名师生齐聚渭河生态公园,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 “拥抱春天,放飞梦想”放风筝比赛。
春风拂面,柳绿花红,参与活动的每一个人都是无比的兴奋。班主任和护导教师出发前在教室将家长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中,让家长和孩子们提前认识、交流,同时就下午活动的纪律与环保等做以具体的要求,并给孩子们简单介绍了一些放风筝的技巧。孩子们带着自己心爱的风筝在校园整齐地列队,五彩斑斓的风筝让校园内瞬时繁花似锦。年级包抓领导王校长进行了动员讲话,就活动中学生的安全与文明出行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并建议家长义工在参与中加强对所在小组学生的组织和管理,祝此次活动圆满而有意义。
追逐风筝、拥抱春风、放飞梦想、享受时光。四月的天空一片湛蓝,五彩缤纷的风筝将天空装点得格外美丽。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放飞着自己的风筝,放飞了火热的激情与青春的理想,尽情享受春日里暖暖的阳光和梦想放飞时的喜悦。“春风三月弄纸鸢”,许多风筝飞得很高,已经看不见绳子的踪迹,也有个别风筝出现细节问题,忽起忽落,可是这并不影响大家的兴致,执着的放飞风筝。现场热闹的气氛引来了众多的驻足观赏者,他们不时指点,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放风筝的喜悦。
在此次活动中,家长义工们踊跃参与,既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又是老师们的好帮手。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身边,时而帮他们解线,时而身授放飞技巧,时而用相机记忆着美丽的瞬间……欢声笑语荡漾在阳春三月的渭水河畔,使往日沉静的生态公园生机盎然。
“拥抱春天,放飞梦想”,此次实践活动使孩子们放飞了各自心中的梦想,畅享了春天的温暖与情怀,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又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在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中,又多添一份特别的记忆。
篇2
随着本学期的临近尾声,我部的各项工作也将于本周结束。过去的一学期中,在团总支老师的支持和我们的努力下,我部取得了一定成绩,当然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将本学期我部的工作总结如下:
㈠基础工作
本学期我部重新规整并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海普创意协会、爱之翼志愿者协会三个协会,并在和级同学中招收了会长和理事团。原创:在我们的积极运作下,各协会的工作已基本走上正轨。我们将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吸取其他协会的好的工作经验,让协会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同学们的生活。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还积极展开与其他部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不断的沟通,我们互相吸取了对方的工作经验,为双方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合作的途径,这在我部与学习部合作举办的“诺基亚杯主持人大赛”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其他方面,我部积极配合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在迎接级新生、迎新晚会等集体活动中,我部按照要求做好了自己负责的工作。
㈡活动情况
“世界消除贫困日”大型募捐活动
为响应团中央关于帮助失学儿童的号召,我部于十月十七日成功举办了“世界消除贫困日”大型募捐活动。在当天的活动现场,同学们的募捐十分踊跃,此次活动共为失学儿童募得现金余元,衣物多件,书籍余本,其他学习用品及日用品若干,我院同学也通过本次活动向因为贫困而无法走进教室接受教育的孩子们献上了一份爱心。在世界消除贫困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此次活动举办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为失学儿童的募捐所得,而在于活动唤起了大学生及社会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在我们积极地联系协调下,原创:活动得到了大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这使活动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应。
协助学习部举办“诺基亚杯主持人大赛”
通过积极的联系,我部成功为学习部的主持人大赛争取到了诺基亚济南分公司的赞助支持,共为此次活动提供物品如下:报告厅大型背景幕布(喷绘)一块、宣传板(喷绘)两块、横幅三条、宣传立牌及海报若干、奖品份。
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我部与诺基亚的合作,为双方以后的合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㈢下学期工作前瞻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部基本圆满完成了学生会分配的任务,同时也举办或协助其他部举办了高质量的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但在工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举办活动时与协办方及赞助方的协调不够全面,处理某些细节时不够果断等,我们将在保持好的经验同时,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篇3
关键词:小学社团实践活动;主要问题;基本措施
学生社团实践活动是指具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一个团体,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组织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挥特长。小学社团实践活动是小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效地弥补了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不足,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小学社团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小学社团实践活动的开展尽管逐渐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的普遍认可,但是从各所学校社团实践活动的普遍状况来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范围不够广泛,活动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往往局限于一些常规性的实践活动,其他形式的社团实践活动较少,因而难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目前小学社团实践活动大多存在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等现象,对于排入课表的社团实践活动,有些教师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忽视了开展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对于那些未能排进课表的社团实践活动则是流于形式,可有可无。有些教师虽对社团实践活动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对社团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也很明确,但社团实践活动的内容随意性强,心中无数,加之长期采用单一的辅导方式,只注重实践活动的结果,忽视小学生体验活动的过程,因而,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3.活动开展的空间和时间受到限制,成效低
社团实践活动不仅包括校内社团活动,而且包括校外社团活动。但是目前小学社团实践活动中,重校内,轻校外,加之学生真正参与社团实践活动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有些学校常会通过教学、升学等各种借口挤占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致使所开展的社团实践活动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事实上,对于校内开展的一些小学社团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只有当家长了解了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和意识,看到了活动开展的成果后,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搞好社团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当志愿者、做义工、看望孤寡老人、清洁街道,或者是帮忙看店铺、销售东西、派传单等,引导学生走到校外,增长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开展小学社团实践活动的基本措施
1.注重小学社团实践活动的设计
首先,要确立社团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的建立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因此,小学社团实践活动的设计应以自愿报名与教师推荐相结合为原则,以级段为单位组建社团,每级段可以组建7~8个社团组织。各团队成立后,再次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成立各小队,选定组长,为小队命名。
其次,要确立社团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小学社团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将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相关因素有机结合,以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挥学生特长,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再次,要注重活动空间的开放与整合。小学社团实践活动打破了班级授课制,将学生的活动场所拓展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更拓展到校外环境中。通过学生的观察、调查、体验,获得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
最后,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社团实践活动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如利用乒乓球、篮球、田径等运动类社团,音乐、舞蹈和美术类社团等特色活动,推动学校在体育、艺术、文艺、科技方面的进步,同时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加强创新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社会还是群众对学校实践活动内容的拓展和组织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性,因此,学校应克服传统教学弊端,将基础类的课程教育、拓展类的课程教育以及综合类的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变灌输式教育为学生自主的实践体悟,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为学生发展个性和展示才能创造空间,满足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认知能力、把握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开展小学社团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加强对学生自主活动的正确引导,在总体掌握的前提下及时指出不足,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3.完善社团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
小学社团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结成的团体,活动的评价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有很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要注重社团实践活动评价方式的完善,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小学社团实践活动评价贯穿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因此,评价的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成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不同体验。评价的形式力求多元化,要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全班互动以及教师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或将学生的评价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联系起来,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社团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又有助于使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拓展视野、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江伟.小学社团活动的误区及对策[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
[2]李茜.小学社团现状调查[J].科技信息,2012.
课题编号:A28,属于贵州省基础教育课题,此论文属于阶段性成果发表。
作者简介:
赵建敏,(1977.8-),女,大学本科;讲师;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张薇,(1981.6-)女,贵州桐梓县人,大学本科;单位: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将军希望小学;职称是小一。
篇4
大家都知道,实践性原则是各科都应遵循的原则,对小学社会课尤为重要,而教材的编排特点又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是由小学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所决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社会教学大纲》中规定:“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重视实践性原则,从而达到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呢?
一、重视社会调查,讲求调查实效
翻开社会课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中设了“说一说”、“做一做”、“讨论”、“活动”等小栏目,其中“活动”这一小栏目中有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小调查。从社会课的编排特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讲究单元教学,但又拘泥于篇章;它启发学生明理,但重在了解社会,到社会中去实践。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除了设有社会小调查这个小栏目外,还另设了与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联的,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的活动课。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一定的时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本中规定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周围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具体感知,从而获得安全的知识,切实达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
比如:第一册教材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要求,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两点:(一)、熟悉自己家庭附近的社会生活环境。(二)、结合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实际,理解人们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关系。本单元共有五课,其中最后一课是活动课《周围社会小调查》,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也是对前四课的总结。调查的内容有:人口、学校、医院(卫生所)、商店(供销社)、道路、集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乡文化站)等的变化。在教学中,仅凭前四课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而突出单元两点教学重点势必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我们都清楚,每个家庭周围生活环境是有差别的。所以,只有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才能进一步地认识家庭周围生活环境。
社会调查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社会调查的一般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的要求。其次,编写调查提纲,使学生在调查前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周密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第四,认真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课内外结合,上好观察课
小学社会课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认识社会为线索,由近及远。就范围来讲,从小到大,从知识层次来说由易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一个教学内容,而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则是为了最终能够达到让学生逐步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重视实践,课内外结合,上好观察课,是达到这个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篇5
[关键词] 科学素养 青少年 教学理念 科普资源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世纪,需要大批科技人才,而学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将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快慢的决定因素。那么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该怎样来培养?教师又如何去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1 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关键期
科学素养,可归纳为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要素。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对科学兴趣的关键时期。
2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培养学员的科学素养
2.1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如果以长者和师道尊严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眼前,那么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拘谨,思维和想象会受到抑制,创造力就更难以发挥。相反,教师如果以参与者的姿态融入课堂教学,像朋友一般与学生相处,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由此产生。
2.2 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应用等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的素养。
如在教授如何测气温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拿着温度计,学习测气温。他们拿着温度计走到教室的前面、后面、角落、中间,电风扇下、没风的地方,测出了一系列不同的气温数据。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再用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是自主探究学习理念的体现。
3 如何在课堂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教育是正式教育机构,而科技馆、大众传媒、社会实践场所则是传统的科普地盘,前者是阵地,后者是辅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需要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营造尊崇科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来培养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各类社会科普场所要大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文化素质,努力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备优秀的后备力量。
3.1 福建省科技馆举办“科技馆进校园”活动
创新的科学教育项目与学校现行科学课如何结合?省科技馆作为福建省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自2008年以来, 引进了适合5~16岁孩子学习的“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项目作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活动内容,并派出多位科学课教师到清华大学接受严格的师资培训。该项目的特点是“动手做,做中学”,注重传授数学、物理、生物、逻辑和信息技术等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注重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衔接。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是一种全面的科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2008年“科技馆活动进校园”活动,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进入第一所试点小学的课堂,现已累计进入20所学校,参加活动和接受公开培训的学生达1000多人次,深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2 在科普场所中体验科学的奥妙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定期组织学员参观科技馆、天文馆、动植物馆、博物馆等。
这些场所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可以让学员们切身感受到科学的奥妙和乐趣。福建省科技馆不仅开办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训课,还为孩子们创建科学家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每月组织一次“科学动手做”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将动手做、知识问答相结合的科学素养大赛。除此之外,还经常举办大型的科学嘉年华活动,内容涵盖数理化、机器人、航天航空模型、车模、生物等领域。为少年科学爱好者搭建科学素养学习、提升和交流的教育平台。
3.3 社区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要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社区应该调动其积极性,行动起来,定期带领所在区域的学生参观科学社会实践好基地,比如工厂、农村的种植大棚、生态产业园区、高新科技园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突飞猛进。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特点,开展生态环境调查,水污染调查,空气质量监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工业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改善生活”的观念。
3.4 利用各种媒体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也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工具去获取最前沿科技动态和科技信息,使它成为了解科学、了解世界的窗口。《中国公众科技网》(省略)、《科学在线》(省略)、《中华网中国科技》(technology.省略)、《科普之窗》(bjkp.省略)等等,都是非常好的科学网站。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科学大观园》、《科技之窗》等栏目,也是非常优秀的科普栏目,科学教师要适时地推荐给学生,让广大学生在科学的雨露滋润下,在科学阳光的照耀下,一天天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4 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担任科学教学的教师应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多总结,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科学知识传授过程中积极鼓励并组织学员参与各种科普活动、参观科普场所及参与科学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不仅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因此,不仅是从事科普教育工作部门以及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要担当起重任,在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上给予保障,社会各界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为青少年广泛地创造进行科技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提供科技培训的基地和科技实践的场所,通过有效的科普活动,大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社团招新策划书
一.招新背景;又时崭新的一年冲冲来到,新一届的学子怀着激动的情绪漫步踏入大学的殿堂,值此佳期,xx文学社全体成员欢迎各位同学的到来,期望透过这个活动让更多同学人了解xx文学社的基本状况,同时也真诚的邀请大家能参与到我们这个群众,一齐携手,共同奋斗。在过去的时光里,xx文学社在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各位新老团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一系列的文学类等活动并取得了辉煌的佳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故xx文学社在xx理工学院有着深远的历史与辉煌。
二.招新目的:随着时光的推移,很多社员成员迫于时光的压力不得已离开学校到社会发展,xx文学社也不例外,因此,注入新鲜血液成为了一种必然,同时本社团也影响着xx理工学院的文化气息,为此,为了本社团的发展需要,也为了用心响应学校的文化号召,本社团决定开展20xx年的社员招新活动。期望能借此活动到达以下效果。
1:宣传xx文学社,使其所有学生了解xx文学社了解社团的的基本状况。
2:招进对文学感情去的同学及其有特殊潜力的同学,给予广大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大家在此让自我的潜力得到锻炼与升华,无论实在文字方面,还是在管理与组织潜力方面使其自我物尽其用,以让我们的社团能因为有你而更加辉煌。
3:对于潜力不足而又对此感兴趣的同学,我们社团秉承无私的精神,让你在xx文学社得到应有锻炼与提升。
4:xx文学社经常与其他高校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在此,能够让自我在锻炼的同时让自我随着文字走得更远。
三:招新对象:xx理工学院全体同学
四:招新要求
1:热爱文学,乐于上进。
2:服从组织安排,乐于奉献自我的时光。
3:工作用心,有上进心,敢于创新。
五:招生新式
1:透过海报传单等告知新同学有关xx文学社的报名的地点,时光等。
2:学期开始,设有先关的招生点,广大新生可透过xx文学社设的点进行咨询与报名。
透过网站进行告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贴吧…。。)
3:透过网站进行告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贴吧…。。)
六:招新前期准备
1:由xx文学社社长拟定招生的基本形式及其相应的招新资料。
2:xx文学社社长组织社团各个部门干部开会进行讨论招新事宜并作相应的人员安排。
七:活动流程
1:提前两天到指定地点进行海报的张贴。
2:在军训期间由xx文学社社员到指定的点进行现场招新。
3:活动结束后由社长做相应的工作总结。
八:活动用具:两套桌椅,宣传海报,xx文学社社旗,展板两张,宣传单若干,文件夹两个,注册表两套。笔记本一台(带有本社团ebook),签字笔两支……。。
十:经费预算:略
策划单位:xx理工学院xx文学社
xx文学社社长:xx
策划人:
社团招新活动策划书
在金秋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迎来了朝气蓬勃的xx级学弟学妹们,为了给社团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了社团更好的发展,在社团协会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们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xx年的招新工作也正式启动。现将招新策划书详述如下:
一、招新社团名称:河南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
二、招新时光:xx年10月15日
三、招新地点:河南财经学院西校区广场。
四、招新负责人:陈鹏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原本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性社团,经过本届协会理事会讨论决定,我们将协会重新定位为以爱好管理类的学生为主体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素质的拓展与开发的社团组织。这样就能使协会的学术性与实践性更好地结合;围绕协会主旨举办契合大学生生活的活动为广大会员服务。当然,协会的任务也进行了适应性变化:
1、帮忙会员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人事政策及法律法规,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环境;
2、组织会员围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状况、新问题展开理论学习与实践;
3、在会员与其他学生社团、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平台,透过系列交流活动,扩大会员的交往范围,拉近与企业的距离;
4、举办各种讲座、论坛及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会员的管理知识,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5、帮忙会员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会员带给人才测评、就业指导、就业素质培训等;
6、出版会刊、会报等宣传资料,传播人管知识,协助会员进行人力资源与职业方面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五、招新的对象:以xx级西校区新生为基本范围,招收对管理感兴趣,愿意了解有关管理方面的知识,期望透过参加本社团扩大交际范围,提高自身潜力的同学。欢迎爱好交际,期望在社团中锻炼自我的同学加入
六、招新的规模:为了更好的管理,更好的开展活动,计划招新200—250人。
七、招新工作过程;
1、宣传板要提前做好并提前送到西区展示在学弟学妹们面前。宣传板的资料应尽量介绍本会内涵,展示本会丰富多采的活动,讲解入会的好处和作用为主,做到图文并茂,资料充实。
2、做好会员登记表,资料以“会员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班级、政治面貌、联系方式、特长及爱好等”为主)。
3、招新当天当天安排:①招新负责人周日早7:00带找新工作人员及招新材料赶往西区。要求各负责人仪表成熟大方,待人热情。②到达西区后,布置好招新现场:摆好桌凳,放好宣传板,拉上条幅等。
4、宣传材料的主要资料:①xx年4月下旬,我会和河南润达盛典管理咨询公司联合举办“河南财经学院首届校企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xx年11月我会举行第二届高峰论坛。②xx年5月,我会组织会员到郑州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参观,感受外企企业文化,了解先进的生产流程,并品尝了可口可乐。③xx暑假我会组织会员赴濮阳南乐吕村小学进行支教活动。⑤我们将组织本部学生干部和有关同学到西区对大家感兴趣的学生会,考研,考公务员,奖学金等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八、西区组织结构设置:
1、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西区分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一名
西区总负责人2名:男女各一名
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一名(男女各一名,职务不限)
策划部:部长一名,副部长2-3名
组织部:部长一名,副部长2-3名
外联部:部长一名,副部长2-3名
篇7
关键字:小学;品德与生活;综合性拓展;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11
一、 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对逐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生活课程担任着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其在教学设置上又不仅限于与德育方面,其对于启迪学生心灵,开启小学生思维大门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并没有发挥其实际效能,主要表现在其教学开展活动中的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德育目标定位不准确,不能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且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德育教学,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消化,无法在生活实践中具体应用。
2、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设置大多面向儿童日常生活,是立足与儿童生活环境特点的综合性学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课程内容面向生活、面向实践,且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因此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惟有真实且密切的反应社会需要,提高学生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才能体现出学科内容的本质价值。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内容与生活内容相隔离,使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利用,这样教学便失去了其意义性。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提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教学理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性拓展的具体措施
1、问题或专题的综合性拓展
在传统的学科知识内容教学中,大多是基于学科知识,使学生达到理解并长期记忆的目的。然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活动为围绕具体问题或专题内容来开展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讨论教学的方式来开展,首先,教学需要根据问题或者专题内容决定是否应用讨论教学,以及为何要采用这一首要问题。假设教师的课堂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复习和扩展已学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的来源是教材内容或者课外教学资源,学生能对其中许多知识中未交待的内容进行扩展性讨论,包括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分支,细节内容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组织、引导讨论教学活动的开展。为确保教学活动能有实际收获,学生的准备活动十分必要。教师应该针对全班学生有目的设置关于倾听、表达、组织、交流等方面。有些儿童通过电视或者其他媒介有可能片面的认为讨论即是通过言辞压倒对方,教师要对此加以正确的引导,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使学生成为更有效的讨论活动参与者。
2、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拓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融入社会能力的形成,使学生成长为富有安心、公德心、责任心以及拥有健康人格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是品德与生活课堂设置的总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拥有以上要求的基本素质以外,应将课程目标拓展到情感培养、认知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这些方面是目前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方面所普遍缺少的。传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往往强调知识与能力,而忽略了学生情感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与现代素质教学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合,这使得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先天不足。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应该做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全面的把握教学目标,改变一直以来重理论知识而忽略情感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丰富教学活动,拓展教学范围,密切关注生活动态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使其养成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提高其参与生活、融入社会的良好社交能力,在掌握必备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做好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拓展。
3、学习方式的综合性拓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习方式的三种基本形式为: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无论何种学习方式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在学习方式的拓展上,教师应该将小组协作学习、课外研究学习、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问题总结分析者的身份来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专业技能提升和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的学习科学、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丰富、直观、高效、灵活、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自我思考、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养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和社会价值观。
4、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拓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积极的结合利用其它学科的有益资源,实现教育的整体效益性,通过课程资源的共享来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教师要善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点来拓展教学内容,同时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动态的社会活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展要结合不同的教学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如夏令营活动、班级活动、体育活动、节日晚会等相结合。当然,教学资源有着其丰富性也有其交叉重复性,如何合理的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配置成为与其他学科活动进行资源共享的重要课题。
三、结语
总之,在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教师革新教学理念,以全新且科学的视角来审视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建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高的教学目标,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与社会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现代型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峡,赵亚夫.小学社会课程的基础和理念――兼谈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
篇8
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了“服务学习”这一全新的科研教育与教学模式。由于服务学习的形式、内容与规模的实用性、创新性以及多样性,其自诞生伊始,便被美国、新加坡、日本及我国的港澳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加以实施与应用。服务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使其各方面的优势条件更加显现与突出。因此,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创新性为主的服务学习教学模式越来越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然而由于高校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加之我国在高校服务学习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致使诸多高校对服务学习教学模式的认识也相对肤浅,在社会实践方面的应用更是不足。因此,对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对提高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相关范畴阐释
1.1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概念
服务学习这一概念于1967年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最先提出,之后并没有得到大范围推广。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学习的教育理念才被众多学者再次提起,于90年代被整合进学科课程,同时以立法形式推广。发展到今天,服务学习课程已经在美国广泛普及,并得到较大发展。当前,学术界对服务学习的概念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主要是指把服务和学习相互结合,在服务中得到学习,这与杜威的“从做中学”有着相似之处。因此,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就是指将社区、学校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将学术性课程与社区服务加以整合,给学生安排社会需要的服务任务,帮助学生成长或学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享服务心得与经验,以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1]。
1.2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
1.2.1内容形式的多元性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来说,社区服务与学生学习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相应的服务学习内容和形式也均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多元性。服务学习的具体内容都是依据各种各样的需求决定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服务范围,凡是符合社区需求且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容皆可。形式上的多元性。在不同的社区条件下,服务学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形式以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求。人群上的多元性。服务学习的对象是不同年纪、年龄、专业的学生,同时学生在进行社区服务时所接触到的人也具有多元性。1.2.2实施过程的互惠学习不仅解决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同时也给社区带来了一定利益,比如清理垃圾等。学生在具体的行为中能够获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社区也因为学生这一行为有了较为整洁、干净的环境,节省了专人清理所需要的费用。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可以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再认识,搭建起了学习与服务之间的桥梁,使得服务学习的效果更为明显,同时也能够不断完善服务学习的内容[2]。1.2.3终极目标的价值性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种教育理念一方面摒弃了传统教育中隐藏的利己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加入了项目研究,有效加强了学生彼此间的交流、沟通、互助,提升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学生通过服务学习,更加关注集体主义与道德观,从中可以增强其责任意识,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有责任心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
2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指的是高校学生走出校门、走入以及服务社会并在进行社会服务中所学习到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知识的总和。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专业实习、问卷调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生产活动等;从内容上看,指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活动,尤其是与本专业有关联的活动项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学生群体的日益壮大,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2.1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缺乏关联性
当前,许多高校在安排社会实践活动上并未认真考虑学生的专业性特征,而是一把抓或者一刀切,将学生集中安排在寥寥无几的实习地点进行短暂的实习,就等于完成了社会实践任务与学习。这种既不考虑学生专业的对口性,又不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性与实效性的现象,不但无法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与任务,甚至会使得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毫无价值与意义,无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3]。
2.2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很多高校在组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常常采用辅导讲座的形式,即教师集中培训完之后,让学生自由分散进行实践。然而,实际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学生会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这种单一化的组织形式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实质性的意义与价值,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丰富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是提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必要途径与举措。
2.3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
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食宿费、交通费等多方面的资金支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充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储备。然而,当前我国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经费都十分紧张,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4]。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资金筹措途径过于单一的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不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的原因,资金缺乏保障造成当前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或者空喊口号。另外,尽管高校每年都有相关的项目经费,但是对于参与人数众多、涉及范围极广、持续时间较长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3美国高校服务学习对提升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几点启示
3.1加强高校与政府、社区等的联系,促进协调合作
当前,虽然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由国家倡导提议,但是国家同高校之间的合作往往局限于下达命令与总结评估这两个环节,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缺乏监管。与此同时,大学生与社区之间的接触也较多地停留在勤工俭学和志愿服务层面,缺乏积极性与引导性,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的优势。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借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成功经验,加强高校与国家、社区、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作联系,努力增强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监管力度,尽可能地从资源、资金等方面为社会实践活动做好保障,同时还要在我国社区服务中心或者基层群体组织设立专门机构、专门岗位,注重各方面的实践细节,保证社会实践在启动、实施、评估方面都切实可行[5]。另外,要尽可能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其中企业、公司、行政单位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平台,高校可通过与这些社会机构、组织、单位等之间的沟通合作,构建充足的、多样化的实践基地,以满足大学生的实践学习要求。
3.2推进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的真正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性
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在各个环节都非常注重学以致用,在开展服务学习时,强调社会实践的实用性,倡导以实践和服务督促学生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盲目性、随意性等现象,不能实现大学生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无缝对接。因此,通过借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之间的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大学生多联系、多应用专业知识,强化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最大程度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实现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又好又快发展。
3.3大力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队伍建设能力,增强实践效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与社会、企业、政府等部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教师作为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其自身素质与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6]。然而,由于许多高校选择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一时期正是教师的休假时间,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都不能尽职尽责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有效指导,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必要指导,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导致社会实践在实效性方面大打折扣。因此,对我国高校而言,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专业性以及责任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指导队伍,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提供帮助、给予指导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3.4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机制,提升实践实效性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陷入了过分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认识误区。因此,突破这一思想误区,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评机制作为监督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对确保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所采用的服务学习考评机制主要有教师考评与自我考评、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两大类,其中大学生的自我考评与教师考评能够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并提升其学习成就感;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则能够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进行很好的考评,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与改进。因此,将学生自我考评与教师考评、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进行有效地结合,不但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与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走形式”问题,还可以最大程度杜绝大学生只重视学习结果而不进行社会实践的现象。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机制,能够引导、督促我国高校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与水平。发展至今,诞生于美国的服务学习这一社会实践模式与教学模式,已经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依然被美国的广大中小学以及高校应用与实施。服务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展现出了新时代所追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即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与综合素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高校的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服务学习教学模式完美无缺。服务学习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与实施方式,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社会实践,尽管有诸多需要提升与改进的地方,但仍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特性,因此在学习与借鉴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取精华弃糟粕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努力寻求突破与创新,争取探寻出提升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科学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马怀专.美国高校服务学习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郝运,饶从满.美国高校服务学习的特点、实施程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3-167.
[3]张丽娟.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对提高我国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3(3):277-278.
[4]陈静.美国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5):78-81.
[5]邵敏灵.建立“两课”社会实践机制拓展“两课”教学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70-71.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 应用意识 数学实验 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112-02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数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用作计数,还要经常用于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估计、决策等,数学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这些特点在我们高考中体现得很好。近些年的高考应用问题有下面几个特色:①富有时代气息,符合现代生活的特点;②对实际问题已作了再加工,由于实际问题背景影响因素众多,思维途径多样,深度、广度难以把握,高考中应用问题都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带有实际背景的“半成品”;③突出应用的价值;④考查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以便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吻合;⑤控制试题难度。应用题带有实际情景,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又要发挥区分、选拔功能,所以高考给出的应用问题都是经过加工提炼后忽略了次要因素,数学关系较为清楚的“准实际问题”。从高考的数学应用问题来看,要解决这些应用问题,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笔者总结几点论述如下。
1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数学实验指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或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应用意识”,那么开展数学实验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
例如,讲椭圆定义前,我让每个学生课前先准备好图钉、细线、铅笔等用具,按照书本要求画椭圆,思考并回答如下问题:
(1)图形是满足什么关系的点的集合?怎样给椭圆下定义?
(2)图钉距离的远近变化,对椭圆的圆扁带来什么影响?
(3)定长与两点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可以得到结论: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若小于(或等于)这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点的轨迹是线段或不存在。通过边实验边思考,学生就能较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椭圆的定义。这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眼、手、脑并用,不仅容易获得知识,学会了探求性思维的方法,而且清楚地掌握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2利用数学应用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高中生对于应用题的感觉比较枯燥,传统的教法是直接去做,从问题到问题的分析,虽然是应用性的题目,但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重要的是脱离学生的情感实际,单纯展示思维的过程。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乏味,参与热情不高,教学效果往往不很理想,极容易造成学生对应用题的厌倦、畏难情绪。笔者认为,数学应用题大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实际应用法可丰富学生的体验。例如在讲分期付款的应用题时,一开始我就直接引入购房贷款实例:在首付不低于30%的前提下,便可以给购房者贷款。那么我想买套房,目前银行购房贷款还款主要有两种方法,等额本息还款法和等额本金还款法,若要贷款20万元,年限为30年,我可以选择哪一种还款方式?请同学们帮忙想一想。学生兴趣盎然。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我再对贷款的数目和年限分别进行改变,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后,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又联系当前生活实际拓展知识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新课改提出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情境的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让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那么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贴近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体验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走进生活、走向社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参与得出数据,并对各种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研究。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可以组织数学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首先由合作小组讨论决定社会实践的课题,然后由小组成员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各自提出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并做好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及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然,在学生分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教师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如,四月初,由于我们刚刚学完了“排列组合”及“概率”丽章节,于是我们的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清明节小假期,组织了“电脑福利彩票”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各种“电脑彩票”的中奖概率,甚至有的兴趣小组还进一步研究了“电脑彩票”中奖的分布以及奖金期望等。
通过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应用数学的积极性,深刻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语言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活动,每天的讲解、听讲、回答、讨论、看书、解题都要和语言打交道,语言是描述、表达意义的工具,思想交流的载体,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数学学习的成绩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当然也会影响到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及提升。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教育部曾作了一项这方面的调查,在12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三年级)这类学生中有42%的学生在学区数学考试中至少有一次不及格。作为对比,同年级的其他学生中至少有一次不及格的比例约为13%。其他年级的对照是:10至n年级为62%比37%,7至9年级为45%比25%,4至6年级为28%比14%。这就从一个侧面看出语言问题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所以当然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每一段的语言描述中,都包含了一定的概念。对于数学学习,则要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知识和方法,因此要了解语言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成分,将有助于我们衡量学生的语言理解,特别是对文字题、应用题的文字叙述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特别是在讲解应用性问题时,要教学生如何从这些文字信息中提炼出对我们解题有用的条件,告诉学生哪些是数学中专门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加强数学语言的认识,比如,“设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483”,就这个文字题就出现了数学语言,“奇数、积、连续”,又比如:“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步行道B地。甲比乙每小时多走1千米,结果比乙早到半小时,两人每小时各走几千米?”。这是一个行程问题的情境,数学语言就涉及了“同时,从A地出发,多走,早到”等。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加强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提炼出有用的信息,那么这个过程就会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就能逐渐的培养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结语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精辟地阐明了数学无处不在,即: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知识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数学知识更是人们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但人们常常忽视数学的广泛应用。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讲数学的来源,数学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们只是听老师的讲解和做题,那么所学的全然不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或者根本没有运用的意识,数学教育将失去它的价值。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夏谱,浅谈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07,(31).
[2]邹长碧,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1,(02).
[3]沈怀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之我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0).
[4]石亚军,培养和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J].新课程(中学版),2009,(03).
篇10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为此,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这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人们不禁要问:在农村中小学有无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农村学生有何价值?农村中小学如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笔者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中小学开设的价值以及农村学校怎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农村中小学更好地开展课程改革、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的开设提供帮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农村中小学的独特价值
(一)有利于改善农村中小学的课程结构,更好地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1]可见,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特别是要适应未来农业工业化、信息化,农村城镇化、文明化的发展趋势的。课程也要适应这种发展与变化,要注重年轻一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未来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在农村中小学,现有课程结构单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成为学校的全部,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缺乏动手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新精神。这样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这样的课程,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合格人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将农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正式的必修课程的范围,使之制度化、系统化。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性、综合性、开发性等为主要特点。无论是信息技术的教育,还是研究性学习,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都是要求学生要亲自实践,亲自动手,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等来选择题目、选择活动、自我决定进度,其评价方式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等,这些对于转变在农村学校占主导地位的以书本知识为学习的一切,以端坐静听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体验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个人与社区发展的紧密关系以及各种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等;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使学生走入社会,增强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信息技术的普及落后,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的了解、熟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缩小城乡学生的知识差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不再是人类知识和经验传递的唯一形式。信息化已拓展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渠道,人类知识和经验的获得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各种媒体以及自己的研究、体验等途径来获得。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唯一渠道。传统上,城乡教育的差距或者说东西部教育的差距最主要的是教育结果即学生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差距。尤其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来说,信息的闭塞,教学方式的单一和落后,使得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拉大,而且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能得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多渠道利用信息的能力,缩小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知识、信息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
(五)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改善现行农村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变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学习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将使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等角色转化。
(六)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对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简单地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要求学校的计算机房必须面向学生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求学校的图书室要面向学生开发,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要求学校的教师要积极参与,甚至一般的工作人员也要参与,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各种资源。劳动技术教育的进行更不用说,学校要么利用自己的地点,要么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促使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以及学校周边的资源。
二、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诸多优点,而且十分有利于解决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十分容易的。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管理、校长素质、教师素质、学校资源等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从当前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来看,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的问题
如前所述,在农村中小学,应试教育十分普遍,而且根深蒂固。衡量学校、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且在考试时主要看重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所谓的“主科”。这就促使学校将学科课程作为主要课程,追求“主科”考试分数,忽视甚至尽量压缩其他课程的门类和时数。[2]
由于学校以分数论英雄,教师也只重视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学习,教学方式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这些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的课程也就被忽视甚至被取消。
在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期望或评价也还停留在考试分数和升学上。家长评价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一个教师教得好不好,以及家长是否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等,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看学生是否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甚至主要看学生能否考入大学。凡是与考试关系不大、与升学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家长也不关心支持,有时甚至反对,认为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将来的上学,而全然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时的体验和感受。
对于社区来说,也总认为学生就是坐在教室里学习,而且学校办得好不好,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学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且认为,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等不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因此,社区对学校开设这些课程不太理解、支持,相关的社区资源不愿意给学校使用。转贴于 (二)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教师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课程理念,自身要有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能力等等,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强,往往很难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还要有协调能力等等。而现实中,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比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有计算机等设备,否则就成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等等。但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使得学校内部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十分有限,而且社区中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种文化设施也特别缺乏,因此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活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
三、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认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对农村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搞成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课堂灌输,确保其活动性、综合性、开发性、生成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社区资源。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意义,并为本门课程所用。
(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农村学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或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乡村的小学可以到城镇的小学学习计算机,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
(五)活动内容要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所选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等,都应当选择那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比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搞研究性学习,就是环境恶化、垃圾成堆的调查,一搞社区服务就是到敬老院或孤儿院照顾老人和儿童等。实际上,那些诸如环境恶化等研究性题目,农村中小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一项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表明,当以环境恶化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以“怎样腌咸菜”为主题时,效果却格外的好。[3]因此,在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为主,千万不要脱离实际,盲目向城市学校看齐。
(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改变以往的以考试分数和主要科目为主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纳入政府的管理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政府要协调社会各部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发挥综合效益。
(七)建立实验、示范基地,探索成功经验,带动综合实践活动在不同学校的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程,怎样进行,效果如何,许多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还持观望态度,而且相当一部分学校还不知道怎样开设。因此,可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学校,比如,村小、中心小学,乡镇学校以及农村初中等,建立实验基地,精心组织,大胆探索,使之成为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然后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这些实验基地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的开展。
(八)建立院校合作伙伴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推动教育改革,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构想并付诸实践,[4]而且在西方一些国家逐步形成了由大学或基金会主导的教育改革模式。[5]这种模式旨在通过“提供专业协助”和发展“校际支援网络”来拓展教育改革的成果,[6][7][8]被认为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4]研究表明,建立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无论对推动教育改革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变革都有积极的影响。[4]大学有着良好的信息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设备,大学的学者又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而且社会资本也十分丰富。因此,加强大学与农村中小学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的优势,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这对于大学并不是难事,而对中小学则是十分有利的。当前,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帮助农村中小学与大学建立协作关系;农村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大学联系,寻求合作。而大学则应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作为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平等合作,讲求实效,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30921(01).
[2]鸥,王嘉毅.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社会课程实施状况的个案调查[J].基础教育学报,2001,(1).
[3]王娟.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之行动研究──以甘沟小学为个案[D].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4]王建军,黄显华.教育改革的桥梁:大学与学校伙伴合作的理论与实践[A].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C].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209—245.
[5]操太圣.院校协作过程中的教师专业性:香港与上海的比较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03.
[6]Allexsaht-Snider M,Deegan J G,White C S.Educational Renewal in an Alternativ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Evolution of a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5,11(5):51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