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20:0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调查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R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91-02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是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由于特殊的社会形势,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一是受安全责任追究的影响,不少学校对组织校外活动心存担忧;二是学生在校时间多,课余时间少,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组织难度大;三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有些工厂、社区等社会机构不太愿接纳;四是受相关收费政策影响,学校统一组织活动耗时、耗力、耗经济,基本经济保障较困难。此项工作开展不好就容易走过场,做形式。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拓创新,精心组织,经过几轮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再总结,探究出了“五个结合”的实施方式。

1课堂与课余相结合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也不可能全部在课余时间完成。

在培训和指导上,我们对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集中统一参与的项目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动员报告会、表彰总结大会及全校性、年级性、班级性的培训会等都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对分散性、个体性开展的差异性较大的项目的指导和培训则利用课余时间。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难度较大、组织纪律要求强、安全隐患大、必须集体完成的项目纳入课时计划,安排课堂时间进行,例如校园社区服务、军训、国庆和元旦庆祝晚会、运动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等等;将难度较小、组织纪律要求不高、安全隐患较小、适合个体完成、可以分散进行的项目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例如打扫清洁卫生、办黑板报、各种社团活动及寒暑假各种活动等等。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围墙”的课程。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因此,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可能全部在校内进行,于是我们将必须在校内开展的课程如校园社区服务、值周、校内实践活动等安排在校内进行。将必须走出校门才能开展的课程如社会参观、调查、访问、慰问孤寡老人、生产实习基地活动及双休日、寒暑假各种活动安排在校外进行。这样将学校、家庭、社区的课程资源融合起来,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实现了教育空间的最优组合。

3群体与个体相结合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但是,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课程目标要求上,既面向全体学生制订合理的、大众化的目标,做到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可能性,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照顾少数学生的差异性。

在活动组织上,对合作性强、要求集中统一同步完成的课程,则组织学生进行全校性、年级性、班级性、小组性等群体活动。对个性化差异大、适合分散性、阶梯性不需要集中统一同步完成的课程,则安排学生进行个体性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在不偏离总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多元化的生活经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合理分组和分配任务,允许并鼓励每个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承担任务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评价上,一方面注重团体成就,全面评价在一个活动主题下,大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倡导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突出学生的个性和长处,让学生能通过评价看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异,感受到同学、老师的承认与尊重。同时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所取得的进步,淡化自己与别人的比较和竞争,让学生更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评价结果,既看到成绩,也看到努力的方向。

4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在时间安排上,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课时数为平均每学年一周。由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那种每周的某几天固定安排内容的固定课时制显然不符合实际要求。于是,我们实行了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学年一周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课时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在活动组织上,我们根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将全校性、全班性统一开展的课程如庆祝性、典礼性、军训、校园社区服务等活动集中安排,将社团性、小组性、个体性分散开展的课程如校园报刊编稿审稿、调查访问、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分散安排。

5安排与自愿相结合

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些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开展这些活动费时费力,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二是有些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三是有些学生愿意参加某种活动,不愿意参加某种活动。

篇2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 社会实践模式比较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51-0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1]。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活动内容、发展方向等内容。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又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 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差异性比较

虽然我国同美国在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社会氛围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比较中、美两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依旧可以为我国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推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目标定位、组织形式、服务内容、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不同。

1.1 参与社会实践目标定位差异

美国高校把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作为高校服务社会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也自觉地把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据调查,美国大学生在校期间约有50%的人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90%的学生志愿者认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与学习书本知识一样有意义。在美国许多大学把是否参与过社会志愿服务作为申请条件之一[2]。

在组织过程中,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负责,具体由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大学生看来,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目标就在于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向实践和群众学习中增长才干,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1.2 参与社会实践目标定位差异

中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是由政府的牵头,学校负责具体的组织和推动活动,具有政府牵头、学校组织等鲜明特点。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模式以学校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

在美国,学生除了可以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之外,还可以参加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社会服务。在社会实践方面,美国建立了全社会全程激励模式,许多大学专门针对社区开设了社区服务课,每个学生必须修完一定学分的社区服务课才能毕业,一些著名企业也很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服务纪录,把它作为招聘员工的一个标准[3]。

1.3 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内容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的内容也得到了充实和拓展,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了教学实践、社会调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军政训练、“红色之旅”参观等内容。

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同样丰富多彩,并且依托专门的机构,与专业紧密结合地开展社会实践;他们与社区以及各种慈善公益机构密切协作,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甚至到国外参与志愿服务项目。

1.4 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估机制差异

美国有很多的评估机构及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非政府部门赞助的,他们会对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服务进行跟踪调查访问,然后把反馈信息汇总,再由专门的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惯例评出等级后将评估结果反馈到社会实践组织单位,组织单位再根据评估的结果及建议作出相应的改进[4]。

在我国类似美国的社会实践服务民间评估机构相对较少。这种缺乏第三方的评估方式并不客观,而且也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有益经验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虽然中美两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较大差异,但本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共同出发点,我们可以就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比较并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

2.1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部分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团委定主题、辅导员拿方案、学生听指挥的模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基本处于从属的地位,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主动负责的现代公民意识。学校必须把学生放到组织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能参与到项目选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估等环节中来。

2.2 实行项目化管理

实行项目化管理,不但可以增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针对性,还可以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变得更加严格、资金划拨变得更加合理、总结评价变得更加理性。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由学校社会实践主管部门成立项目办,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参考课题,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系统评估并总结表彰。

2.3 采取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运作就是要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实践发展的新思路,根据“结合专业、双向收益”的原则,充分寻求社会力量对活动的全面支持,努力推动校、地、企三方的联合,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社会转化。只有理性引导,企业的支持、社会的援助才能够为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5]。

2.4 进行科学化评估

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估办法,目前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越来越流于形式,随意找个单位开个证明、写个评语、盖个公章敷衍了事的学生不在少数,社会实践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盖章运动”。进行科学化评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而是为了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当中获得真正的成长。评估不单纯是对实践报告、研究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

“主体明确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社会化、评估科学化”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推行,是高校主动适应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谋求新发展,开创新思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 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21).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和谐教育 环境 行走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省教育厅2008年颁布的《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分别在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学期开设。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更有效的实施,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和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意识而设置的。其目标有: 

        1.培养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

        包括:关心、参与和进取。关心,主要是使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能自觉地给予注意;参与,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环节的参加者;进取,是关心和参与的延伸。 

        2.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

        包括: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领导和被领导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指经亲身体验、亲自尝试而来的经验总结,是淡化了学科界限的综合知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是其主要组织形式。各研究小组一般由3-6名学生组成,并聘请具有一定专长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为指导教师。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军、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2)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升旗仪式、成人仪式、读书节、辩论赛、主题教育活动等等。(3)学校社团活动。(4)外出参观、考察、调查、访问或学生干部培训、生存训练、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5)家庭活动,如孝敬父母、外出旅游等。

       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参加城市、街道、社区、学校内部等志愿性的义工服务。内容包括:(1)社区科技文化活动,如敬老爱幼服务、社区科普活动宣传、法制宣传、社区文体活动。(2)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如社区环境卫生、社区绿地领养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等。(3)志愿者活动,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动、各类义卖活动,捐钱物给灾区或难民及身边的不幸者,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植树节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取得的成果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经过研究和摸索,我逐渐形成了开题课、方法指导课、结题课、展示课等几种成功的课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教师在进步,学生也提高了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为学生在大学以后的发展潜力做好了衔接。整个课程的开设实施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校领导尽一切可能满足了新课程上马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为激励学生用心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我校的天柱文学社,将学生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结集出版,目前已出版了3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用心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课题研究、项目活动设计的质量越来越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回顾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我对其进行探索和思考,只能说是一个开始,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这门课程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与新世纪教育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相一致的不争事实,使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和谐教育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希望,为我们的学生感到高兴。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意见》,2008。

2.刘启迪 论综合课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9,(6)。

篇4

关键词:服务学习;社会实践;实效性;美国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77-02

美国推行的“服务学习”是一种将社会服务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尝试,通过社会实践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动力,为其营造一个即关注社会又关心他人的成长环境,使其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实践能力、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对美国服务学习的研究对我国社会实践的开展和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服务学习的概念

“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最早于1967年由美国南部地区教育董事会提出,后来没有得到推广。直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学习教育理念又一次被学者所提起。90年代,美国的教育学者将服务学习整合于学科课程,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推广,如1990年颁布出台《国家与社区服务法》、1993年制定《国家与社区服务信托法》等。发展至今,服务学习课程在美国各州普及开来,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NCES)1999年的研究发现,美国近60%的公立学校为学生开设过服务学习课程,32%的公立学校(其中一半为高中)已将服务学习正式列入教学计划;尤其是2002年布什总统发表“一生志愿4000小时”的倡议之后,服务学习的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

“服务学习”,简言之,就是将服务与学习相结合,在服务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效果,与杜威所说的“从做中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学者指出“要使年轻人掌握成为主动负责的公民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服务学习是一种最佳途径”。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把服务学习定义为,它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999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在“全国学生服务学习与社区服务之调查”(National Student Service-Learning and Community ServiceSurvey)报告中,将“服务学习”界定为:以课程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它整合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活动。这种服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配合学科或课程而安排;(2)有清楚叙述的学习目标;(3)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探讨社区真正需要;(4)经由定期安排的经验报告、学习体会或批判分析等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

综合上述机构和学者关于服务学习的阐述,笔者认为,服务学习是一种基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通过前期的设计,将实际的服务活动融合于学科的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服务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美国的服务学习实践模式

服务学习有两大基本形式: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school-based service-learning)与社区组织的服务学习(eommu-nity-based service-leaming)。两者的共同点是:注重教育与引导年轻人;在活动过程中都提供学生特定的时间对活动进行思考、讨论与写作等反思活动;活动过程都包含着丰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掌握新知识、发展新技能。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直接融入学生的整个课程之中,可以促使学生直接应用课堂上学到的概念与理论;社区组织的服务学习首先着眼于社区团体本身的旨趣,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某一领域的活动,如资源回收、老人看护等。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

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按其参与者规模来讲可分为班级服务学习、班级联合服务学习、学校服务学习、学区服务学习。美国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服务学习可以在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中进行。

服务学习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般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制订计划,在确定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服务对象、确定服务时间和地点;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确学生、学校、家庭以及活动方各自所需承担的责任;活动评估;预算等等。第二步,提供服务,方案确定后,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展开服务学习。有团体服务,也有个别服务,这一般根据服务人数的多少来确定。第三步,反思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服务与学习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也是协助学生将“服务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催化剂。反思的历程包括服务前对准备工作的反思、服务中对服务过程的反思与服务后对课程成果的反思三个阶段。服务后的反思是服务学习反思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设计下以个人或团体的形式进行,常用的反思方式包括:讨论活动、写作活动等。

现在较普遍地认为,服务学习如果真正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且有较为完善的计划实施和反馈,则学生将会在服务学习中获得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研究表明服务学习特别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一般价值感和学习能力感,特别是为边缘学生Marginal Students提供了更大的自,对于那些缺乏学习动机、不合作、低自尊以及缺乏社会技能的学生、当他们参与到服务学习中,他们的问题解决技能、社会能力、目标感、决策合作以及写作和思考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二是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被承认和被欣赏是青少年的发展性需要服务学习计划的成功实现不论是服务于个人还是某个组织对参与的青少年来说都是一种承认。三是通过服务学习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通过服务学习学生做真正的工作从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参与服务学习后学生认为他们更具有社会竞争力在15年后更多的参与到社会服务机构中政治知识和参与意识增强向往参与更多的政治活动。

三、对我国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启示

(一)从思想上提高学校、社会以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要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必须从思想上下工夫,深化对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有组织、有纪律、有规范。首先学校各部门统一认识,相互配合,真正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注重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更要强调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能力。其次要普及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赢得社会各部门及单位对活动的认可和支持。最后,还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端正其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转变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盲目追求理论知识的心态,促使其自觉投入到实践中去,接受锻炼,拓展视野,提高素质。

(二)构建社会实践的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推进实践的规范化、有序化,是确保实践方案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因此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从培养人才的高度来统筹资源,协调工作,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结合起来。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活动考核评价机制,用科学的评价为活动建立正确的导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要把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作为考核评价的核心,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社会实践成绩的评定方法与理论课程的成绩评定也应有所区别,不仅要看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质量,更重要地应观察其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活动的成效,以及参考单位的评价,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类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分别进行量化打分,制定较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队伍

实践活动指导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理论的有关内容延伸到课外,创造实践情景,精选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社会及企业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高校教师的指导对增强实践效果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高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许多返乡参加实践的学生由于缺少足够的指导,在计划安排上显得很盲目,没能结合自身特点,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同时,由于是在假期,教师都在休假,并且受实践地比较分散的束缚,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很难得到学校相关教师的有效指导,影响了学生继续参加实践的信心,使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篇5

一、实施高中课程改革要整体策划

课程改革牵动着学校的各个方面,改革要有成效,就必须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规划,我校的整体规划主要有三个部分。

三年安排,一次性考虑。从时间上一次性安排三年的课程。考虑到高考,我们采取了“倒过来”考虑的方式,即以高考月为时间起点。向前推算课程和复习的日程。比如选好选修课开课时间,合理安排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学时等。以三年作整体考虑,既可保证学科的课时,又使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一些容易被挤压掉的课程得到落实。同时,也保证了高三有足够的复习备考时间。

三年课程,一次性落实。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例,首先,把7天军训作为军事生活实践体验课,安排在高一暑期。其次,在高一期中考试后的一周里组织社会生活体验,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了解地方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城市的情感,扩大视野,开阔胸襟。另外,在高二期中考试后一周安排劳动生活体验,让学生到农村与广大农民一起生活和劳动。通过三次安排,社会实践课程在内容、时间和科目的要求上都一一得到了落实。

管理组织,一次性到位。在组织管理上,我们采取了年级主任分管负责制。核心小组领导制,“三个第一责任人”问责制的管理系统。具体就是一个年级从高一开始就由一位教务处副主任分管,一管三年,中途不换。同时,年级有一个以校领导为主体的3人领导小组,组长为校领导,组员为分管主任和年级另一位主任,还有1―2位年级组长列席会议。这个领导组代表学校要求,指导、督促年级组加强课程实施,并为年级提供服务,起到服务协调的作用。组长也是基本不变的。“三个第一责任人”问责制指在年级管理中,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分别是年级课程实施、学科课程实施、班级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这3个责任人中,除个别班主任因特殊原因可以作调整以外,其余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三年一贯制。这三方面的管理系统保证了课改实验稳定、持续地开展。

二、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改革的攻坚战

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的攻坚战,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改革上突出了以下五点:一是课堂突出学法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鼓励教师运用最符合需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强调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体现“少就是多”“少教而多学”的原则,强调学法指导。此外,我们还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法,组织学法交流,以此提高自学能力。二是课堂突出效率原则。充分体现“轻负高质”的课程改革目标。三是课堂突出文化生成原则,充分体现教材二次开发的课程改革精神。四是课堂突出环节完整性原则,充分体现系统性的课程改革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了“课前自学、课堂研学,课后拓学”的三段一体的教学体系要求。五是课堂突出适应性的原则,充分体现在实践中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基于这个观念,我们首先从学科模块教学的需要出发。实施了“70分钟大课”和“40分钟小课”的大小课制。其次,我们把组织学生到阅览室自由读书、排练和演出课本剧、让学生开展自由创作等活动,都看成是课堂。

另外,我们还在课堂教学的评价考核和督导检查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学校专门成立了“督导办公室”,由五位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组成,专门到班听课。

三、针对改革过程的难点进行重点突破

课程改革的难点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它们涉及面广,组织管理困难,实施考核评估费力,可控性差。对此,我们在实践中――作了突破。

突破难点一:课程组织管理。新课程的组织管理主要难在类别多、活动多、社会接触多、协调面广。比如社区服务活动,如果仅仅靠教学校长和教务处去协调就很困难。我们首先将全校力量整合起来,由校级领导牵头,分别成立了学科课程实施小组、社区服务实施小组、社会实践实施小组、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小组。这5个小组分别由校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一位校长分管一块,各负其职,代表学校对内组织领导,对外协调社会力量。

突破难点二:社区服务。一个年级学生人数多,社区服务的时间地点安排、考核制度等都是问题。对此,我们和社区教育办公室合作,根据社区的要求安排课程,使服务开展得有条不紊,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获得了不少社会实践知识。

突破难点三: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既没有统一安排,又没有资料可以参考,学分课时多,评估过程可控性差,管理难度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先我们将研究性学习按3年切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主要为技能培训,定为2个学分。学校根据实践经验,参考相关资料,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文件和校本培训资料,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后教师设计将要指导的课题,然后,全校统一培训l动员,班主任个别指导,让学生基本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方法、实施过程等,掌握基本要领,

第二阶段为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寒假和第二学期的暑假。这一阶段为初级研究阶段,定为4个学分。研究内容以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为对象,方法是按照学校培训l的一般要求进行分组,自主选题,进行课题设计、调查分析、展示成果、课题评估等,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假设、精心研究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第三阶段为高二年级。这一阶段为中级研究阶段,共7个学分。这一阶段研究的对象是以学生学习领域的内容为重点,试图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里一些新鲜的资料。了解现代科学和发展趋势,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

第四阶段为高三年级。这一阶段为高级研究阶段,共2个学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增加自选研究项目,适当加分。这一阶段是对学科领域综合知识的研究,试图解释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寻找其中的科学规律。

其次,我们按照以下七个方面的要求进行管理。一是成立小组。4人左右为一课题小组,小组以本班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二是选择课题。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初步确定2~3个课题。三是审定课题。指导教师筛选课题后确定研究课题。四是组织实施。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调查和收集材料。五是检查指导。中期由指导教师对研究情况进行初查和指导。六是课题结题。各小组形成课题报告,进入评审阶段。七是成果交流。以年级或学校为单位进行优秀成果展示和交流。最后,进行学分认定和成果评比总结。

突破难点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

施。我们从实际出发,确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领域,即学科领域、人格品行教育领域和特色教育领域,并把后两个领域作为重点来开发。我校开发了以校园文化和校史传统为主的校本课程,如以南京石头文化为特色的石头文化系列的校本课程,以金陵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切实用好两个机制

一是用好学分机制。学分的好处是防止分分计较,重视过程管理。在实施中,我们除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比如公示、自评以外,为了执行得更到位,在3个方面作了一些改进。一是对学分进行等级划分,把学分分为A、B、C、D4个等级,这有利于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二是学分评定中,对不合格的学生如何补修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学科课程考试不及格的不能得学分:如果考试成绩合格,但过程的其他方面不合格或不全合格,也不得给学分。对以上两种情况,前者在规定时间内给予补考。后者必须在利用假期补修后经考核合格方可得到学分。三是对学分的过程考核作了详细规定,印制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学习过程评价册》。这一手册从考核过程的内容、记载方法、过程评定、评价方法、综合评定、过程要求等六个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让考核的过程成为教育的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进步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考核的重点不在于惩罚而在于教育,强调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感悟。

二是用好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机制。综合素质评价涉及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在评价体制的制定上,我们体现三个主要原则。

首先,体现以对学生教育为主、以学生的成长进步为主、以允许学生在错误中成长为主的原则。因此,绝大部分学生都认定为B等,对一些小毛病着力于教育而不着重于评价。只对重大问题进行记载和评价。

篇6

为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团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走近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促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根据世博局和上级团组织工作要求,结合世博会志愿者工作进度,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师大世博志愿服务队伍,为和谐社会建设献计献策,以实际行动迎接20xx年世博会的顺利召开。

一、活动口号

师大手牵手世博心连心

二、参与对象

全体师大学生,尤其是入选的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

活动形式

万名学子进社区,千篇调研察民情,

百支团队献才智,十大技能促成长

四、活动主题

在世博会倒计时之际,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组织万名学子走进自己所住的社区(居委行政村),针对居住地发展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调研,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形成千篇调研报告,组织百支入围调研团队为居住地发展提出改善对策、建议,贡献大学生才智。每位世博志愿者候选人,尤其是管理岗位志愿者候选人必须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围绕以下调研主题开展调研(详见附件1)。

世博文明社区建设调研:组织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利用假期走进所居住的街道、居委、行政村,开展各类世博知识、文明礼仪等宣讲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所学专业,围绕居住地建设、管理中需要改善的问题、社会热点、民生需求,开展问卷、访谈、网络调研等,形成调研报告,为迎接世博会献计献策。

2.居住地困难群体现状调研:组织世博志愿者候选人联系居住地相关部门,寻找居住地有困难、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残疾人、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在春节前后通过参与策划组织开展慰问、联欢、捐款、捐物、结对等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开展相关调研,分析制约困难群体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社会结构的应对策略。

3.各地志愿服务开展情况调研:依托“爱心学校”项目优势,围绕居住地各类人群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世博历史、世博礼仪、世博英语等内容的教学,在社区周围的地铁车站等公共场馆开展城市环境保护、文明出行、微笑礼仪等实践活动,提高居住地居民文明素养。走访实践单位,调研居住地各类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结合即将开展的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为进一步推动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建言献策。

4.世博会志愿者拓展培训调研:依托红十字会等优势,组织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接受应急救护、艾滋同伴等培训,开展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夕阳关怀、特殊儿童陪伴、健康心理调适等专项服务,拓展世博宣讲、世博英语、公关礼仪、环保知识等能力,实现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服务能力的目的。走访有西部支教或工作经历的校友,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明确青年责任,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树立自觉成才的理想。

五、活动流程:

阶段时间内容

宣传动员20xx年1月初-1月15日制定计划、申报项目、组建团队

主题实践20xx年1月16日至-2月26日围绕调研主题,开展宣讲、帮困、社区服务、场馆服务等

申报评估20xx年2月27日-3月5日校团委对调研报告进行评估,评出xx0个入围课题

总结展示20xx年3月5日-3月20日入围团队进社区进行宣讲、提出改善措施等,获奖团队集中展示

六、组织实施:

1.各学院团委结合实际完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方案,在1月15日前将方案和项目汇总表(附件3)发送至校团委。按照“每个社会实践项目必须和主题调研相结合,每个世博志愿者候选人至少参与一个课题调研”的原则,组织开展好主题调研活动。

2.各学院团委依托校团委社会实践、志愿者招募系统及时项目信息、招募活动人员;在人员招募中,注意发挥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的作用,做好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上海师范大学世博之星”评选推广活动,认真酝酿好学院“世博之星”候选人。

3.各学院团委做好活动的制度保证、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进行;注重宣传工作,所有活动统一使用世博会志愿者相关标识,及时收集文字、图片资料,上传至团委主页和世博会工作邮箱()。相关信息将编辑在《志周刊》上,并组织好校内外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4.活动结束后,各学院完成总结反馈,并做好参与学生的网上考核,于20xx年2月26日之前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总结(附3-4张活动照片)、所有调研总结报告申报表(附件2)发送至指定邮箱,纸质版交至校团委办公室。

5.校团委将根据各学院计划申报、网上信息、调研课题质量进行综合评估,3月5日前选出xx0个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课题给予经费支持。

6.各学院组织好入围课题后续宣讲、改善措施实施等活动,根据后续活动情况评奖(一等奖20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50个),以资鼓励。3月20日前后校团委统一组织获奖团队集中展示。

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

20xx年xx月xx日

1.最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XX字

2.大学生XX年暑期打工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3.关于大学生建筑工程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

4.大学生暑期自己创业社会实践报告

5.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范文3000

6.XX大学生进出口公司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7.XX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建设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8.暑期食品药品安全宣传社会实践报告

9.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本参考

10.XX暑期实践个人总结范文

11.XX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1500字12.XX暑期做家教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3.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14.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企业社会实践报告

15.大学生暑期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范文总结XX

16.XX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

17.暑期城市生存体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8.暑期护士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9.1000字社会实践活动报告XX

篇7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践;学分;学生;企业

一、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经历从无学分要求到有学分考核的变化,对学习内容不断地在完善,实施方法在不断地改进,为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和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温职院)为例。

二、温职院电子类专业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介绍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在往年,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在整个高职学习过程中是不占学分的,参与的对象主要是以学生干部为主,因此只有少部分人参与了此项活动,而且主要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参与的,所以参加的人数也相对来说比较少。服务的地点一般都是在农村,社会实践的主要任务是担任村里的小学辅导教师、村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电子类专业学生还有一项活动是帮助村民修理不能正常使用的家用电器等。当然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从2010年开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高职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必须要完成2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占2个学分。温职院现在对学生的要求是前两年的暑期里都要进行社会实践,时间是至少一个月。2010年是温职院执行有学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年,主要分为三批来完成这项任务,一批是让学生做村官助理,另一批是到各个社区进行服务,剩下的学生都归为一批,是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从2010年的情况来看,做村官助理和社区服务的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是去企业进行社会时间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不好,从形式上看是完成了任务,但是这一部分学生很多都是随便去企业实践了几天,然后盖了一个章,就当作是完成任务了,根本没有达到暑期社会实践任务所要求的学习效果,更不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的效果,2011年暑假期间,温职院改变了策略,让至少30%的学生留在温州来完成暑期社会实践。

温职院是全国示范院校,招生对象包括全国13个省市,所以让30%的学生留在温州首先要解决的是吃住问题。这个需要后勤部门积极配合,让学生继续住在学校,往年几乎所有的宿舍在暑期时是不住人的,在各个部门的合作下,学院解决了学生住的问题。同时学院也开放了两个食堂,解决了学生的伙食问题,为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在电子专业领导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电子类企业和行业的调查和学习,将电子类专业分为四个队伍,完成四大项不同的任务。一队是留在校内开展社会实践,二队是到当地企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三队是农村和社区服务队,四队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队,每队至少分为2个小队,每个小队至少有一位指导教师带队,以便于监督和完成任务,达到暑期社会活动预期的效果。

一队的学生是留在校内完成暑期社会实践,时间是一个月,任务是模拟企业里产品的设计过程和生产流程进行实践学习,要求指导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速度的不同和能力的高低,来决定任务的难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模拟岗位,进而不断地提高和锻炼,为今后参加工作做好准备。

二队的学生是在企业里完成暑假社会实践的,历时也是一个月,但事实上,学习的时间大多数比在校内的暑期实践会长些,因为他们的具体时间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的,不象学校那样,正常的八小时学习时间,比如很多温州民营企业是一周休息一天,实践的学生也是如此。在企业里,大部分学生的工作形式是跟着企业师傅在生产车间学习和工作,了解和学习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期间有些难度低的技术操作,在师傅的指导下直接让下企业的学生来完成,如常用元器件的焊接和调试、基本产品的检验等等。同时电子类专业的指导教师也要天天去企业和师傅一起来指导学生实践,电子类专业老师和师傅配合的相当不错,当师傅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下,由指导老师来完成传授,当指导老师实践知识欠缺的时候下,师傅可以进行指导,形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完美结合,经历了实际企业的学习过程后,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真正地体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过程,实现教学的学做合一,为学生日后的实际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三队是农村和社区服务队,其中有家电维修、小学生支教、社区助理等等。家电维修是提高电子类学生专业能力的一种实践,而且非常辛苦,因为暑假是在夏天,家电维修服务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所以这个队要充分做好防暑准备,让家电维修队能够平安顺利为需要的人服务,完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学生支教小队,针对现在农村有些家长还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致使农村的一些孩子学习成绩比较落后,所以电子类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对这些孩子进行复习。这些孩子成绩落后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家庭条件比较差,请不起补习老师,致使他们无法得到提高,为此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无偿地为他们服务。社区助理小队,做的事情比较繁琐,现在社区的事务很多且事情也比较复杂,比如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街道卫生等等,学生热情地帮助孤寡老人,经常给他们送些生活必需品,给他们洗洗衣服,打扫一下房间等等,总之,分担了社区的一部分工作,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得到社区工作者的高度赞扬。当然无论是家电维修或是小学生支教又或是社区助理,这些工作都会为学生们以后的工作积累丰厚的社会经验。

四队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队,当然每年温职院都组织学生参加,这是电子类学生最具权威的赛事,无论系里还是学院都非常重视。2011年跟往年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往年的学生基本上是为当年的比赛而选的,2011年,实行了梯队建设,选的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要参加2011年比赛的学生,另一部分是为2012年竞赛提早做准备的学生。无论是2011年或是2012年参加比赛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首先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也是一样,基础打得好,学再深的知识都能掌握,还有就是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些知识是平常的课程里没学到过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在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他们的要求都很严格,首先布置一个个项目让他们完成,布置的项目以往届比赛的题目为主,教会他们如何将大项目分为一个个小项目来解决,而且让他们学会分工合作,讲究团队和集体精神,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经历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都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在就业时候就非常有优势,也受到企业的青睐,很多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电子类企业的技术部工作,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三早”教育;临床医学专业;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50-02

高等教育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专业相比,临床医学由于其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对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因此,临床医学教育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转变,强调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的均衡发展。为此,我们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三早”实践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早期接触临床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医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是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专业实习组成,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但由于学科界限分明,各学科之间、尤其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造成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学生也只有在学完前三年的基础课后,在第四、五学年学习临床专业课和专业实习时,才能接触临床、接触病人,从而导致基础课与R床课教学内容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现阶段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趋势之一,是强调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病人,在课程体系中开设早期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如临床前期教学中即设置有临床医学导论、医患关系等课程,向医学生提供早期接触病人的环境和条件,让医学生在与病人和临床接触过程中,了解、熟悉和学习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

早期接触临床旨在让医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就进入临床感受医院和医生,认识疾病和病人,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活动的专业感知,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和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组织实施:①针对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感受实践课程――临床医学导论,本课程除了介绍医学模式、医疗关系、疾病概论等相关知识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安排一定的学时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教学。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带领下进入教学医院,主要了解医疗工作的基本程序,学习观察如何接待病人、关心病人、与病人交往沟通等基本技能,学生写出观察记录分析表,由教师判定成绩。②在主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鼓励教师积极开展PBL教学和案例教学,以病案讨论为纽带,实现前期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早接触。通过让学生早期、多次、反复接触临床和接触病人的实践活动,一是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接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的早期阶段就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终身为病人服务的专业意识。

二、早期接触科研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独立学院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受到了特别重视。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低年级学习阶段科研训练的重点主要是培养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意识,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组织实施。

1.把科研活动及时引入教学之中,促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主要是在基础医学相关实验课的整合改革中增加设计性或创新性实验项目,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如在机能学和分子检测与分析等实验课中引入设计性实验,这些实验项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科研性质或课题性质,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拟实验方案,组织开题报告,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教师随时指导实验过程并对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这种综合性训练,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实践,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或自主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尽早接触科研。一是鼓励教师提供足够的研究课题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同时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科技实践教学成为创新教育的有效形式。近五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12人次在全省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二是鼓励学生以个人兴趣和科研目标为导向,积极申报国家、省、校三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即在教师指导下从查阅文献、书写标书、申报课题、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乃至论文修改和发表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近五年我院医学系学生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支助达25项,通过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实施一系列业余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才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早期接触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来促使他们早期接触社会。

1.积极探索校外社会实践的方式和途径,将社区实践融入本科教育的早期阶段。早期接触社区的活动包括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义务咨询等,由学院或系部组织,并选派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一般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将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如结合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必需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并以社区的流行病或慢性病实例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疾病调查的问卷设计、现场调查,进行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并撰写调查报告。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2.大力_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多接触社会。如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可集中联系到社会实践基地或自发组织回到学生家乡所在地进行,至少安排一周时间深入到社区、街道或乡镇医院等基层卫生医疗部门,调查当地基层卫生保健状况,了解基层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协助基层医院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宣教,到医院做义工或导医等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根据调查报告和实践表现综合评定成绩,并计入学分。

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在经过规模扩张的基础上,目前已进入内涵发展和提升质量的建设阶段,通过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和早期接触社会的“三早”实践教学模式,对实现“社会所需要和期望的医生”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张阳,牛聪等.基于临床导论课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02-103.

(2)刘铁滨,符晓华,张坚松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191-193.

(3)申颖,张志勇,刘桂瑛等.实施“三习一育”社区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医学生职业素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2.

篇9

关键词: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养老服务

一、国内社区居家养老研究

随着我国养老压力的增大,20世纪90年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引入我国,并迅速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受到了来自政府、社会、民众等多方面的关注,学术成果与社会实践大大丰富。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引入与界定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念的研究方面,史柏年、穆光宗、祁峰、冯晓娟等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穆光宗(1999)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在国家法律法规保障之下,在社区养老服务基础之上的形式为居家养老,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养老体系。冯晓娟(2012)经过研究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由多元主体提供的,在家庭或社区之中,以社区服务网络为基础的,运用各种渠道获得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二)关于社区居家养老供需的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被引入我国之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庞大,且处于60年代人口高峰的一代人即将纷纷步入老年,而目前能够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又较为有限,采取怎样的措施能够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最大化的满足我国老年人的需求成为了重要课题,众多学者纷纷建言献策。陈思(2010)认为应通过以下五项措施来使供给满足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一是在经济上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使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投入;三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四是允许民间资本的介入;五是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部门间的合作。李兵水(2011)等学者认为应该从三层并行的运作机制、需求导向机制和供给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以满足需求。高灵芝(2012)等专家通过对济南市槐荫区的调查发现,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能充分满足当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应与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实施加盟式连锁,搭建街道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直接和间接地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巡回护理、康复训练、服务信息咨询等多元化服务。”

(三)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研究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和推进,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数量供给之外,人们开始关注服务的质量,以求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侯志阳(2010)通过分析福建省三个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的数据,得出以下几条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建议:一是坚持以老年人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二是区别对待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应加强对于低文化水平老年人的教育、娱乐、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提高文化水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三是关注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四是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章晓懿(2011)等专家学者通过对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分析,总结出了对于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一些有益启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兼顾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其次,要加强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最后,要加大政府投以降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费用,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总结自身的发展经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地方得以推行和发展。但是,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大多仅停留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地区,还不能满足我国的养老需求。同时,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还不够细化,对于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还缺乏专门研究。

二、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在国外最早被称为“社区照顾”,在对“社区照顾”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被提出,但许多国家一直延续了“社区照顾”的说法。英国较早推行社区照顾,随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并逐渐走向成熟。

(一)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的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学者M.Barley将社区照顾分为“由社区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和“在社区内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两种模式。前者是指调动社区内的人员对老年人提供的照顾服务,后者是指在社区内建立专门的机构,以社区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照顾。Adam Pavey(1999)等学者通过对美国和英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分析,从服务的提供者角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为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正式照顾指来自于政府、慈善机构和专门的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而由家庭、亲友和邻居提供的称为非正式照顾。

(二)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务方面的研究

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渐趋向成熟,学者们根据实践结果对如何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Naoko Muramatsu(2010)等学者通过对1993―2002年美国50个州老年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社区照顾对于心智正常的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相同情况下,缺乏家庭和社区照顾的老年人往往会比有家庭和社区照顾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不可预测的功能衰退。Ya-Mei Chen(2012)等学者通过对由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和国家老龄研究院在2002年所做的美国第二次纵向老龄化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个人护理服务和高级社区服务的提高是使老年人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时间和使老年人从养老机构中返回家中养老的关键。

(三)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保健服务的研究

医疗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加拿大的学者W.Ian Hay(1990)作出了为了节省医院开支,社区居家医疗保健服务将会得到推广的预测。John Wiley?Sons Ltd(2013)等人通过对荷兰23名专业护理人员的研究发现,在专业护理人员和老年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医疗保健服务的开展。Maria(2013)等学者认为了解人们对社区医疗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预期和目前医疗护理网络的所能达到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有效提供。

综上所述,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其探索时间较早,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支持,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以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并且在社区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有较多的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意见。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John Wiley & Sons Ltd.Care for community-dwelling frail older people:a practice nurse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3,23,2313C2322.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

2016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组建有18支服务团队(市级团队7支,校级团队11支)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文选用锦城路社区教育关爱服务团的问卷作为本文数据分析来源,本团共有14名成员,一名带队老师,一名指导老师,本团是重庆市市级社会实践服务团,重点结合我校师范类专业优势,以锦城路社区市民学校为依托,以结对服务为方式,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假期陪护、学业辅导、自护教育、文体活动、心愿满足等关爱服务。此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经过进一步甄别和筛选,共获得有效问卷180份。

一、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2016年7月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如下问题:1.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参加2016年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基本上院校学生会干部,人数100人左右。二是参加“带薪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基本上重庆市本地学生,而且是在生源所在地参加重庆市教委、人设局安排的政府部门、企业的暑期社会实践,人数120人左右。2.居民对国家政策了解情况和对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总体来看,居民对国家政策非常了解和了解的占了83.34%,特别是对于医疗保险政策的非常了解的居民占了88.34%,可见居民十分关心国家政策。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对社区服基本满意,但是对于社区财务制度不太满意,社区并没有及时的公布本年度和季度的财务状况。3.通过问卷发现,居民对让小孩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组织的活动,92%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开设暑期小课堂,75%的家长认为暑期小课堂对孩子有一定的益处,81%的家长居民愿意让小孩参加小课堂。可见居民对于社会实践认可度比较高。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的措施

总结社会实践发展的历程与基本经验,可以得出大学生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截止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社会实践这么多年来也存在一些问题,怎样让社会实践更好的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1.丰富实践的活动形式,增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对学生和社会具有感召力,最大的问题就是活动的前提是否具有紧跟时代需求,活动是否创新。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任务具体化。以前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是国家、省市有什么样的要求学校就业开展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广、内容多,导致了很多学校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定位不够清晰。以后在重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重庆地方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开展,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化为单一的活动。例如,将勤工助学具体化为大学生带薪实习,既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等。第二,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定量化和分段化,根据大学生每个时期的学习任务、课程安排等实际情况,并综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点,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不同的社会实践任务。大一主要进行“军训”社会实践;大二大三主要进行“带薪实习”、“企业做工”“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大四主要进行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第三、将学生社会实践与学科专业建设、青年志愿服务、优秀共青团员推优入党等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有目的,有动力。2.创新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吸引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扩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首先如可将带薪实习和勤工俭学活动结合起来,安排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带薪实习活动。一是可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二是还可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较少的问题。其次还可更加时代的变化新增一下小环节,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将网上团支部建立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如在三下乡的队伍中设立团支书、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等。再次还可以创新性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紧紧围绕“中国梦”的这一个主题,大力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的优势,组织学生到群众中宣传“中国梦”的精神。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主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围绕“互联网+”的主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活动。3.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实践育人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一是做好校内资源整合,团委、教务、资助、军训、就业等部门要统一行动,可以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办公室,由大学生社会实践办公室统一协调社会实践的事宜,这样能够做到资源的共享和不浪费。二是做好校外资源的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资源的整合,加强资源的流通性和共享性,如政府部门社区对于政策的宣传,居民不是很理解,可以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利用学校学生掌握新技术新资源的能力,帮助政府部门和社区宣传,做到双方互惠互利。4.打破传统,尝试跨专业跨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打破院系和专业、年级甚至学校的边际,组织一支多学科多专业多院校的综合性的社会实践团队,以满足社会实践多方面的需求。还可以考虑同一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老乡团队”,这样既能够节约开支,还能够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作为我国最宝贵的社会资源,需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做到全面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怎样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实用性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尤其是在目前我国社会化正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变化的形式下,怎样让大学生社会实践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资源,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社会实践激励模式,以提高大学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使其真正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杰.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以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06-05

[2]汪子云.关于西部地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0,(07):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