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2:4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基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基础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金融信息系统金融信息化信息安全安全模型

1.我国金融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代中期,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金融系统电子化领导小组,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制定了金融电子化建设规划和远期发展目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基本实现电子化。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经历了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大约70年代末到80年代,银行的储蓄、对公等业务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大约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逐步完成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第三阶段,大约从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实现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支付清算和业务管理、办公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第四阶段,从现在开始,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人类走进21世纪时,步入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发展机遇面前,我国金融业也同时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广阔的市场和来自发达国家同行业更严竣的竞争压力。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中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金融信息化既是金融业本身为提高其竞争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悦务、海关、贸易和电子商务等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金融信息化不仅实现了业务处理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经营网络化,更进一步为监管电子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是金融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坚实的技术基础。

2金触信息系统的安全

安全是金融信息系统的生命。在金融信息系统日益发展,信息越来越向上集中,规模越来越大,金融业对它的依赖性不断增加的同时,金融信息化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它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和经营的成败,所以,应把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视同资金的安全一样,看作是金融机构的生命。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不仅是金融行业本身的问题,它与我国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紧密相连,是保障金融业稳定发展、增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

据英国PA咨询集团公司调查,在20世纪末的5年中,电脑诈骗每年使英国银行损失40-50亿英镑,美国每年因计算机犯罪造成银行损失也多达55亿美元,德国银行每年因此损失约50亿美元。在我国,自从1986年7月发生首例金融计算机犯罪以来,发案率逐年上升,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仅1997,1998两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就发生了141起计算机犯罪案件,涉案人员166人,涉案金额16129万元,造成经济损失5853万元。朱铭基同志在扬州发生的一起利用遥控发射装置浸入银行电脑系统,盗取巨款的案件报告上批示:“这是一个信号,我们的银行家要抓电脑技术,不能落在犯罪分子的后面’。

2.1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和攻击手段

信息安全从技术上讲,有如下几方面的含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抵赖性、可控性。金融信息系统是一个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它处理的对象是信息。信息资源具有先天的脆弱性,系统中存储的信息密度极高,信息的可访问性、信息的聚生性、系统工作时产生电磁辐射、磁性介质的剩磁效应等都使系统中的信息面临着安全风险。概括而言,金融信息系统面的威协主要有三种形式:通信过程中面临的威协、存储过程中面临的威胁和处理过程中面临的威协。对金融信息系统的攻击手段主要有窃取、推断绒分析(属于被动攻击)、冒充、墓改、重放和病毒(属于主动攻击)。

2.2信息安全技术

2.2.1密码技术。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要保证信息系统中信息的保密性,使用密码对其加密是最有效的办法;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同样可以使用密码技术实施数字签名,进行身份认证,通过对信息进行完整性校验来实现;保障信息系统和信息为授权者所用,利用密码进行系统登录管理,存取授权管理是有效的办法;保证电子信息系统的可控性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密码和密钥管理来实施。

1949年Shannon发表了《保密系统的通信理论》,引起了密码学的一场革命,从而使密码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密码学(Crypto-graphy)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是其重要的工具,涉及到数论、信息论、算法复杂性理论等学科分支。保密系统的Shannon模型如图l所示。

70年代中期,在安全保密研究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事件:一是D}ffe和Hellman发表了《密码学的新方向》,冲破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单钥体制,提出一种崭新的密码体制,即公开密码体制。该体制可使发信者和收信者之间无须事先交换密钥就可建立起保密通信。二是美国国家标准局(NBS)于1977年正式公布实施了美国数据加密标准(DES)。公开密码体制的出现是现代密码学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适应网络开放性的使用环境,密钥管理相对简单,可以方便、安全地实现数字签名和认证。对称密码体制下比较著名的算法有IBM公司开发的DES算法及其各种变形(如Tri讨eDES等)、欧洲的IDEA算法、LOKI,RCA,RCS等;公开密码体制下比较著名的算法有RSA算法、背包密码,Diffe一Hellman}ElGamal算法等等。与通信安全保密相比,计算机安全保密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所处理数据等的安全和保密。除了沿用通信安全保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外,计算机安全保密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并构成自己的研究体系。在计算机安全保密研究中,主体(subject)和客体(object)是两个重要概念,保护客体的安全、限制主体的权限构成了存取控制的主题。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相对于通信安全保密和计算机安全保密而言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它涵盖了通信安全保密和计算机安全保密的所有内容,把整个系统的安全保密作为其目标。金融信息系统因其自身高机密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系统,而类似于军事系统,有极高的安全保密需求。

2.2.2访问控制技术。限制主体的权限,防止非授权主体对客体的越权访问是访问控制的主要内容。存取控制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存取控制模型、存取控制策略、存取控制机制、存取控制的实现等。存取控制是建立在用户识别的基础上的,系统通过唯一标识符验证用户的合法性.决定是否允许用户进入系统。认证总是要求用户提供足够能证明他身份的特殊信息,这些信息是保密的,可以采用单向加密算法加密后保存在系统中。口令机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认证手段,但比较脆弱。生物技术是一种比较有前途的方法,如视网膜、指纹等,但限于技术条件,目前还不能广泛采用。信息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主体和客体。主体与客体关系如何表示,主体对客体的存取权限如何获取,是存取控制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问题。系统中所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存取控制数据库。主体、客体、存取控制数据库、存取控制策略之间的关系构成存取控制基本模型。

存歇控制策略决定存取控制的水平。存取控制策略研究权限分配原则、方法和约束。等级授权方式是最常见的权力分配方式,根据权力分配细则,由安全专家根据一定的制度和规范制定。

权力分配原则则涉及一些誉遍适用的存取陀制策略:。.最小授权策略(leastprivilegepolicy),即只给主体授予执行任务所必须的最小仅力;b.最小泄露策略(leaseexposurepolicy),按需知(needtoknow)原则给主体完成任务所必须知道的那部分保密信息,得到信息的主体要承担信息保护的责任;;c.多级安全策略(multilevelsecuritypolicy),将主体和客体都进行分级,除了对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进行规定外,还对主体对客体促使信息的流向加以控制。存取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

自主访问控制(DAC)是一种最替扁的访问控制方式,在自主访问控制下,用户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对系统参数进行适当的修改,以决定哪些用户可以存取其文件。自主访问控制是安全操作系统需要具有的最基本的访问控制机制,对于军事鱿金融系统,它的访问控制能力尚嫌不足。自主访问控制不能抵御特洛伊木马、电子欺骗(Spoof),黑客(Hacker)的攻击。这样就产生了强制访问控制(MAC)。

所谓强制访问控制,就是系统中主体和客体的安全属性(存即类)是由系统安全管理员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分配的,用户和用户程序不能修改系统中确定的安全属性,就是客体的所有者也不能修改。强制访问控制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金融信息系统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为了保证其安全性,有必要提供一种网络访问控制手段。防火墙技术就是一种用于加强网络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用户非法使用内部网的资源,保护内部网络的资源不被破坏,避免内部网络的敏感数据被窃取的系统,它能增强机构内部网络的安全性。防火墙实际上是一种访问控制规则,它无法完全保护系统免受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另外,它对来自系统内部的攻击无能为力。

VPN(虚拟专用网)是一种为处于不同地点的两个分公司网络通过不安全的公共网络Inteme:建立可靠连接的技术。VPN所用的隧道技术就是用某种协议(如PPTP,IPsec等)建立双方通信隧道,将内部网所用协议和数据封装在IP包中,对隧道中传送的包进行加密/解密。VPN能从很大程度上解决网络面临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作为远程用户利用公用网络接入公司内部网络的较简单的一种接入技术,现在正越来越体现出其价值。

2.2.3漏洞扫描和入浸检测技术。漏洞扫描与网络安全评佑紧密相关,其主要目的是先于入浸者发现安全漏洞并及时弥补,从而进行安全防护,是一种‘事前’(攻击发生前)防护手段。由于网络环境比较复杂,一般利用工具来进行漏洞检查,针对网络层、操作系统层、数据库层、应用系统层多个层面上进行。因为网络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漏洞扫描与评沽应该定期执行;入侵检测则是对网络活动和系统事件进行实时监控,检查是否有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入浸。入浸检测强调时间连续性,是一种事中.防护手段。网络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应该不断跟踪分析黑客行为和手法,研究网络和系统的安全漏洞,提高漏洞扫描水平和入浸位测水平。

2.2.4响应和恢复技术。任何一个信息系统无论采取了多么先进、复杂的安全技术,也不可能保证系统是绝对安全的,响应和恢复技术就是在系统遭到入侵或破坏的时候,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系统恢复正常。响应和恢复技术是一种‘事后’防护手段。

2.2.5审计技术。审计类似机上的“黑匣子.,利用系统运行日志,对系统进行事故原因查询、定位,为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提供详细可靠的依据戴支持,是一种‘事后’的补充防护手段。

2.2.6病毒防治技术。病毒防治技术是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及时识别、发现病毒,如何强化系统对病毒的免疫能力,以及如何消灭病毒,减轻戴完全消除病毒对系统的危害。

2.3安全模型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与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有关,同时也与国家的法律与法规、金融行业的管理及其制度建设幽切相关。安全技术在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过分依赖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技术只是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安全管理则是金融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

在研究信息系统安全的过程中,人们建立了不同的信息系统安全模型。其中,P2DR充分考虑了信息系统随时间而不断改变的动态性,建立在基于时间的安全理论之上,并且体现了闭环控制的思想,是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系统安全模型(如图3所示)。

P2DR是Policy(安全策略)、Protection(防护)、Detection(检测)和Response晌应)的缩写。安全策略是P2DR安全模型的核心,所有的防护、检测、晌应都是依据安全策略实施的。保护通常是通过采用一些传统的静态安全技术及方法来实现的,主要有防火墙、加密、认证等方法。在P2DR模型,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检测是动态晌应和加强防护的依据,它也是强制落实安全策略的有力工具,通过不断地检测和监控网络系统,来发现新的威胁和弱点,通过循环反馈及时做出有效的晌应。紧急晌应在安全系统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解决安全潜在性最有效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安全问题就是要解决紧急晌应和异常处理问题。要解决好紧急晌应问题,就要制汀好紧急晌应的方案,做好紧急晌应方案中的一切准备工作。

P2DR模型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数学模型作为其论述基础—基于时间的安全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安全相关的所有活动都要消耗时间,因此可以用时间来衡里一个体系的安全性和安全能力。P2DR模型可以用一些典型的数学公式来表达安全的要求:

公式1:Pt>Dt+Rt

Pt代表系统的防护时间,续者理解为在安全措施保护下,黑客(入浸者)攻击目标所花费的时间;Dt代表从入浸者开始发动入浸开始,系统能够检测到入浸行为所花费的时间;Rt代表从发现入浸行为开始,系统能够做出足够的响应,将系统调整到正常状态的时间;那么,如果上述数学公式满足—防护时间大于检测时间加上响应时间,也就是在入浸者危害安全目标之前就能够被检测到并及时处理。

公式2:Et=Dt+Rt,如果Pt=0

公式2的前提是假设防护时间为0。这种假设对WebServer这样的系统可以成立。Dt代表从入浸者破坏了安全目标系统开始,系统能够检测到破坏行为所花费的时间。Rt代表从发现遭到破坏开始,系统能够做出足够的晌应,将系统调整到正常状态的时间。那么,Dt与Rt的和就是该安全目标系统的暴露时间Et针对于需要保护的安全目标,如果Et越小系统就越安全。

通过上面两个公式的描述,实际上给出了安全一个全新的定义:‘及时的检测和晌应就是安全,“及时的检测和恢复就是安全.P2DR模型阐述了这样一个结论:安全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地增大保护时间,尽量减少检测时间和晌应时间。

3发展、深化金融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安全

篇2

关键词:基础业务金融人才;能力构成;实践教学

1 金融人才及其能力结构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成虎等(2011)对复合型人才复合型金融人才进行了科学的具体化的定义:复合型金融人才即是以金融学为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性工作,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学、心理学、金融外语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扎实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基本素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理解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综合分析与解决的各层次金融专才的统称。他们根据培养层次将复合型金融人才划分为基础业务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端决策人才以及研究与技术专才。各类人才根据其对应工作层级和具体工作情况,均应具备相应的以本专业知识和本职业务为主、 相关专业和相关业务为辅的多专业理论知识与多业务技能构成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并在基本科学素养和职业修养上素质过硬,掌握必备的信息化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外语沟通能力,能够创新性地解决具体问题。

当前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承担着不同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的任务,其中地方性普通高校承担着培养基础业务金融人才的任务。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这些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相关的教学研究也正在积极开展。王东升(2009)对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大校企合作等措施;徐学峰等(2010)讨论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建议;廖宜静(2010)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角度对金融人才能力培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讨论。

2 基础业务金融人才的能力构成

基础业务金融人才的能力构成包括:具备基本科学知识和职业操守,谙熟基本金融理论,精通特定业务操作技能,具备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和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掌握基本办公软件和业务系统操作技能,熟悉业务,涉及外语,了解业务的国际前沿,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具备主动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可塑性,对业务革新敏感,勇于尝试新的工作方法,能积极准确表达思想,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这些能力构成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专业理论素养;思想素质和职业操守;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特定业务操作技能;主动学习及创新能力。本文针对基础业务金融人才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构成来探讨地方性普通高校金融专业如何构建实践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

3 基础业务金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夯实基本工作能力

1)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VFP》等课程来培养学生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 及PowerPoint等),学会通过互联网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2)通过开设《大学语文》、《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以及课外组织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速控制能力及语言应变能力。3)通过开设《大学英语听说与读写》及课外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西方文化,培养涉外沟通能力。4)通过开设《统计学SPSS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5)通过开设《ERP实验》解决大学生难以接触到企业实际组织运行的现实困难,使学生通过该实验形成对企业运行的感性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在企业运行中的组织及协调能力。

3.2 熟练掌握本专业特定业务的操作技能

1)通过开设《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课程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银行业务场景中,通过模拟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流程,熟悉并掌握银行业务全过程和操作要领。2)通过开设《证券投资模拟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操作过程,熟悉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方法,感受证券市场的投资机会和风险性,加深对证券投资理论的理解并积累证券投资经验。3)通过开设《保险业务实践》课程使学生深入保险行业,熟悉保险公司的运作模式,了解保险公司的展业、承保、理赔等业务的流程,熟悉保险行业的主要险种及其相关的单证,并积累保险从业经验。4)通过开设《国际结算实务模拟实验》课程模拟汇付、托收、信用证等不同类型的结算方式,使学生熟悉出口商、进口商、汇入行、汇出行等当事人的操作流程,系统地掌握国际结算的流程和操作,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通过本专业特定业务操作技能的模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金融行业某些特定问题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度与广度。

3.3 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会包容他人,学会根据任务的需要进行有效的分工和成员间的协作,学会根据团队的需要进行自我的调适等。另外,在团队协作中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各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比如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每个人的想法;在活动前期的策划及宣传、过程中的执行、后期的总结等方面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创新。目前,已有少量高校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并根据取得的效果或成绩转换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

3.4 注重金融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各国学者对于金融伦理的深入思考,而多年来我国股票市场中层出不穷的欺诈上市、重融资轻回报及财务造假现象也迫切需要全社会金融行业、金融机构及金融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开设《金融伦理》课程,师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国内外金融丑闻事件,使学生深刻意识到金融伦理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社会危害性,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鲜明的善恶价值取向的具有金融伦理道德意识的金融人才。

4 总结

地方性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首先应该明确地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业务金融人才层次上,然后积极探索一套适应金融行业发展变化的实践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提高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成虎,胡啸兵,孙林娜.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59-62.

[2] 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3] 徐学锋,马欣.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篇3

关键词:金融工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14-02

金融工程的兴起于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快速发展,将金融学、数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通过运用各种工程技术、数理手段和信息技术设计、开发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以满足金融市场投融资、风险管理等需要,提升金融和经济效率。同时,金融工程及其复杂衍生产品的发展也带来了金融系统风险的扩散,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也越来越为关注[1]。国内金融工程教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14年底已有9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多所学校开设了金融工程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但国内高校针对金融工程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相对滞后,甚至还存在错误的导向。

本文针对《金融工程》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循序渐进特性,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尝试探索《金融工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满足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教学质量。

一、《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知识教学没能够循序渐进

《金融工程》学科融合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随机数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运筹学、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等多学科知识,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复杂、最尖端的学科之一,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科差异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1.数理类基础课程教学属于纯粹的理科生教育模式。在高校《金融工程》基础课程设置过程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学等数理类基础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教师授课无法摆脱数理类本科生数理知识传授和教学的基本模式,忽略经管类学生的数理知识基础以及学科特点,使得整个教学基本停留在理科生数理知识传授模式。甚至教师不加引导和补充相关知识,对一些复杂的数学过程推导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2]。《金融工程》学科的应用型特点,造成学生不能理解学习这些数理知识到底有何用处?造成经管类学生对数理知识学习的模糊性。

2.金融类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无法和数理类基础知识教学相结合。对于《金融工程》学科的基础性经济与管理类课程教学,比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等,由于有的教师数理知识或金融工程专业知识缺乏,导致教学PPT制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数理问题都被忽略或简易带过,给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此外,《金融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多数集中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遗忘很多。一些复杂的公式推导,比如资本定下模型、B-S定价模型等形成与推导,都被简易带过,让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掌握甚至形成障碍。

3.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于集中编辑语言的基础知识授课。教师主要是教授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应用知识,比如C语言、VF语言等。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理论化,而且先行于《金融工程》的诸多专业基础课程。加上计算机专业教师对《金融工程》编程实验的了解甚少,不能有效和《金融工程》专业结合,导致学生遇到编程实例时不知所措无从应对。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1.《金融工程》基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际脱轨。现有的《金融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多以理论水平超高、实践水平低下的博士、副教授和教授进行授课,实践结合少之又少。很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还不懂何为企业投融资,不知道证券投资决策的分析工具的应用,偏执地认为投资证券就是赌运气,企业上市就是企业的圈钱行为等等。拷问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对答如流。

2.数理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相脱离。目前,多数高校主要以邀请数理类出身的教师为学生传授相关数理知识,教师往往没有《金融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甚至对专业理解就存在偏误。教学过程单一传授,即便是出现个别案例也几乎和《金融工程》没有任何关联。到最后学生掌握了一些毫无用武之地的数理公式和理论,长此以往《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数理基础知识方面就会存在错误的导向。

3.计算机课程教学缺乏《金融工程》实例。目前《金融工程》专业开设授课主要集中计算机相关知识点的介绍以及计算机语言编辑的学习,案例几乎集中在计算机专业的语言程序编辑方面,导致学生不知道编程语言的正确应用,比如蒙特卡洛模拟等。对经管类学生主要是VF语言等简单的数据库语言学习为主,简单的编程语言学习对《金融工程》编程实验远远不够,使得学生在期权定价模型、差分模型以及蒙特卡洛模拟过程中无从应对,面对《金融工程》编程案例毫无头绪。

(三)《金融工程》类专业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金融工程》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相对较少,《金融工程》专业博士的培养基本仍然属于金融学方向或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与真正的《金融工程》相差甚远。虽然国内近100所高校设置了《金融工程》专业,配备师资几乎都是与《金融工程》无关的博士、副教授和教授,数理基础也比较薄弱。这些教师无法按质完成《金融工程》的教学,诸多数理应用会被简单化或忽略。

二、《金融工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一)理论知识传授与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于知识的机械灌输,忽略了实际应用和学生兴趣、实践能力的培养[3],学生掌握了大量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弱。《金融工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知识点和实际相结合,没有直观的案例促进学生理解,没有相应的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这样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较差,无法胜任现代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1.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环节增加充分的案例。实现知识传授―案例分析―知识内化的目的,既能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点。

2.将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及时编配实验教学。《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着重强调动手能力,而实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增加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和理解,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3]。因此,在相关的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实验教学,通过相关Matlab软件、Excel软件、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等操作实验[4],让学生更深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会用这类辅助软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提升学生运用金融工程方法和相关辅助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机械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生硬地记住知识点,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实际人才的需求相背离。因此,在一些理论知识点讲解结束后,应该让学生查找相应的案例,在下次课中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让学生在相应知识点学习后,分组查找相关案例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团队学习,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让学生走过场式地参观或旁观。学生仍然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接轨。因此,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知识和经历来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模拟炒股、模拟期货等,并将模拟过程和结果与学生课程成绩相挂钩,将现实中的情境融入教学过程中,采用真实的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既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授课教师案例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是决定《金融工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而现有《金融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中从学校到学校的师资占90%以上,所传授也是知识到知识的过程,既缺乏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也缺乏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设计。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无法很好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实践应用方面更是欠缺。因此亟需加强教师教学素养和知识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结语

《金融工程》教学,不能一味地机械式灌输,也不能一味地实施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而是将理论知识传授辅助以更好的案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认知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本文从现有《金融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并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鼓励教师将灌输式教学向知识传授和学生主动学习、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的。本文研究和观点仅是笔者教学工作中的尝试,相关的工作还需要实践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牛华伟.《金融工程学》理论教学方法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4,27(2):66-69.

[2]宋涛.金融工程》教学改进探析[J].教育研究,2014,21(6):384-386.

篇4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篇5

[关键词]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监管;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迅猛发展使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大了全球的金融风险,对世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出现了对金融机构行为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且也出现了对金融当局监管行为一致性的要求。本文从国内外学者所论述的金融监管理论出发,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对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理论进行了简单归纳与评述。

2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2.1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1) 国家管辖权理论。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在国家管辖权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国家单独监管。国家单独监管源于国际法中国家管辖权中的属地管辖权,它是指一国对其领土范围内的所有人、物和事都享有充分、排他的管辖权。贺力平(2001)从传统国别金融监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没有一个国别性的金融当局能单独对付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系统风险。

从本质上说,是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伴随这种相互开放而来的金融市场一体化和全球化带来了转变国内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的需要,以及转变金融当局监管方式和监管行为的需要。

(2)制度非均衡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是金融监管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在金融监管领域,制度均衡是指金融监管制度中的所有监管主体均不具备改变现状的能力和动机,金融监管制度在总体上处于均衡状态。同样,制度非均衡在金融监管制度结构发展过程中也是常态,国家单独监管制度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此时全球金融监管处于非均衡状态。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如果能找到一种新的金融监管制度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国际金融监管的潜在收益,各行为主体就会推动直至实现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

2.2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现实基础

Kern Alexander(2003)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认为只有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才能防止系统性风险。各国当局应该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建立全球协调一致的机制与体系。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背景下,各国监管当局只有选择长期的合作,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获得国际金融监管的最优状态,而统一长效机制是获得最优监管结果的最好选择(李丽君,2010)。

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必要性。全球化有利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但也扩大了危机的传播范围,加速了危机的传导速度。目前,一系列体现世界向国际统一监管方向的努力已经开始,如IMF强调要加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欧盟已开始加强成员国监管机构的合作;一些大型跨境金融机构还采取了监管团制度(杨文生、周立妍,2010)。

另外苏焱(2006)对区域金融合作进行了研究。随着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日趋高涨,作为跟进配套服务的金融领域,同样也日趋凸现区域性的特点。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本质上说明了在国际化背景下,单个国家的银行监管法制在日趋扩大的金融活动中的缺陷,凸显了金融活动国际化和银行监管国别化之间的矛盾。

3 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简单评述

3.1 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合作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动荡,通常都会通过日益通畅的资金渠道迅速传递给所有关联国家。国际金融动荡及其迅速产生的波及效应,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国际金融组织,在市场抗衡中均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为了维护全球金融安全,促进金融发展,各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成为历史的必然。(潘晓岑,2010)

Lance Taylor 、John Eatwell(1991)提出创建一个拥有超国界监管权力的治理主体――世界金融监管局,并授予其在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中进行强制信息披露和惩罚违约主体的权力。谭艳芝(2009)提出建立一个由双边治理机制、多边治理机制、全球统一治理机制组成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制度,以实现各国监管的合作与协调。陈欣(2006)认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应该从规则性监管协调与应对危机的监管协作两方面着手,在统一监管目标的前提下,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合作。钟伟(2000)提出了一个国家监管和国际监管的合作协调框架,他认为在短期应该对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有效监管,并对跨国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管;在中期则将金融监管区域合作作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微观基础;远期应该全球统一并账监管。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多偏重于具体规则协调或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并没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如何围绕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国际合作这个主题,从构建制度和协调规则两方面出发,深入探讨现有国际的监管合作机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3.2 证券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证券市场开放给传统的监管体制带来严峻的挑战,使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蔡佳秋,2008)。国内证券监管国际合作文献的研究思路主要是以下三种:

(1)就证券市场监管合作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如邱永红(1998)论述了相关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对证券跨国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监管与合作,建议从监管机构、监管依据和监管措施三方面加强对证券跨国发行与交易的法律监管。

(2)从国际证券市场的监管与合作的角度展开论述。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各国证券监管当局不断加强集中监管力度,强化市场一线监管者的作用,突出对证券发行、上市、交易等环节的全面监管以及信息的持续性披露。刘敢生(1997)对国际证券监管合作与协调的现状、成果及有关理论和实务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从资本充足率、衍生产品、国际清算与结算、多国披露和会计报表等角度对国际证券监管合作与协调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

(3)从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的角度进行研究。在近年证券市场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我国证券监管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与境外监管机构的监管合作与协调。然而我国证券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亟待改进与完善(邱永红,2006)。

上述文献从证券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及主要合作形式等角度作了深入的研究,但仍存在几点局限性:在内容方面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于经济方法,缺乏法学的理论分析,几乎没有对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也很少有对证券监管国际合作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进行分析和构建。

3.3 国际游资的国际监管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游资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对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促进国际金融市场和资金吸收国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相关国家乃至全球带来金融风险。

李嵬(2009)认为国际游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经常能够逃避法律的约束和监督,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主要采用自律性和集中型监管模式,但实践证明这些监管模式普遍存在监管滞后、监管失衡、监管成本较高等问题;阿根廷、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短期资本的监管较为严格,但由于缺乏监管经验,监管效果相对有限。

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表现为国家之间的双边监管合作和多边监管合作,但由于受到目前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金融霸权主义、金融全球化利益分配等的影响,国际游资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举步维艰。国际合作与协调这种协调性的间接监管必须与国家监管有效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国际游资法律监管体系(石磊,2007)。

4 文献评述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是个全新的课题,上述研究绝大部分都认为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具有其基础,学者们从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主要机构、主要形式、具体内容、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多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但是目前国内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针对单个国家的金融监管,而很少涉及国际金融监管合作这个问题。同时这些研究大部分是从侧面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进行研究,对其正面研究则不多见。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相关文献的综述,个人认为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有:

4.1 创新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理论

对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应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及其影响,特别是要结合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新特点、新内容,围绕国际金融监管的内在特殊性、必要性的这一核心理论展开。

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如何对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实践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如何通过数量模型进行模拟与预测国际金融合作监管的可能发展方向,如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起来,是值得学者们进行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的。

4.3 法律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

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进行分析和构建,理清国际合作的法律关系,利用法学的理论分析,对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蔡佳秋.证券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的法律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12).

[2]陈欣.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J].法学,2006(3).

[3]贺力平.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理论的创新[J].中国经济信息,2001(19).

篇6

实证研究

文/梅冰菁

【摘要】金融创新是促进金融市场发育、金融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文章利用突变理论对新疆金融创新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横向与纵向比较,认为新疆金融创新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但在不断的改善当中,最后提出了金融创新行业有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突变理论;金融创新系统;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梅冰菁,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一、理论模型与指标选择

(一)突变理论简介

突变理论是由法国数学家ReneThom在20世纪中叶创立的,是一门研究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非连续性突变过程的新兴学科。突变理论对于内部复杂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在对系统的变化过程尚未知的前提下,通过对控制变量的选择,有效地研究复杂系统的非连续变化过程。突变理论通过对势函数的分析,把临界点分为不同的种类,并根据临界点附近区域非连续性变化的不同特征,总结出不同的突变模型。常用的突变模型如表1所示。

利用突变理论评价金融创新系统的基本步骤:①根据金融创新的组成部分以及影响因素,将创新系统划分为由若干指标层构成的多层次树形系统,由于突变模型的控制变量维数都不超过4,因此,相应地各层指标的子指标的数目也不要超过4个。②选择评价金融创新系统的指标体系,根据不同指标对金融创新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按照各层指标总的维数,参照表1来选择相应的突变模型。③对最低层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指标数据转换成[0,1]区间的数值,处理的公式如下:对于正向指标,按

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于逆向指标,按

进行标准化处理。④根据归一公式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递归运算。在运算过程中,要根据变量间是否存在“互补”和“非互补”的关系,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控制变量若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则按照“互补”原则,取控制变量的平均值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值;反之,则遵循“大中取小”的原则,选择控制变量中的最小值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值。

(二)指标的选择

为了准确有效地评估新疆的金融创新系统,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基础、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重点金融行业发展情况三个层次来研究整体的金融创新水平。其中,经济发展基础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质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以及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而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是影响金融创新的重要因素,包括金融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融业增加值、金融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以及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这四个方面;重点金融行业发展情况是金融创新系统的核心,包括各种重要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将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存款比重、境内上市公司个数、A股筹资额三个方面来考察,具体的指标分类如表2所示。

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可得性以及分析的代表性,本文选取2007~2013年为时间段来研究新疆金融创新系统的整体变化趋势,其数据来源于2008~2014年的《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二、实证研究过程

以2013年新疆金融创新系统的计算为例,通过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说明指标的计算过程。

(一)对新疆经济发展基础(A1)的评价在经济发展基础(A1)中,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B1)、地方财政支出(B2)、保险机构(C3)、居民消费支出(B3)4个指标构成蝴蝶突变模型,且各个指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按照互补原则,则有:

(二)对新疆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A2)的评价

在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的4个子指标当中,金融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B4)、金融业增加值(B5)、金融业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B6)、金融业从业人员年工资总额(B7)是相互影响的,构成有互补关系型的蝴蝶突变模型。根据互补原则,可以计算出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这一指标的得分情况。

(三)对新疆重点金融行业发展情况指标(A3)的评价

重点金融行业发展情况划分为金融机构各项资金来源存款所占比重(B8)、境内上市公司(A,B股)个数、境内上市公司A股筹资额(B10)3个指标,3个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存在互补性关系,构成尖点突变模型。则重点金融行业发展这一指标的得分情况

(四)研究结果

通过计算经济发展基础、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重点金融行业发展情况三者的得分情况,我们就可以算出2013年新疆整体的金融创新系统的发展水平。显然,经济发展基础、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重点金融行业发展情况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燕尾突变模型,采用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得到金融生态系统的总体得分。

依照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算出其他年份新疆金融创新系统的总体得分以及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1(表3)。

由于缺乏参照,我们很难确定新疆金融创新系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鉴于此,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对比则显得异常重要。本文选择同样的指标体系,来计算中国整体的金融创新综合得分,并通过与新疆金融创新系统的得分进行对比,从整体上认识新疆金融创新系统的发展状况,两者的对比情况见图1。

三、结论以及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从表3和图1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新疆经济发展基础相对滞后,但2007~2013年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教育文化建设,新疆均充分利用了西部大开发的优势,使得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改善了整体的经济基础。

2.新疆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和重点金融行业发展情况得分普遍较低。从表3可以看出,新疆重点金融行业发展情况的得分比较低,大部分年份都低于0.8,而且在最近几年也低于新疆经济发展基础的得分。新疆作为西部地区,金融创新起步晚,首先是金融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低,金融从业人员少,还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新疆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少而且筹资额低,因此导致整体的金融创新系统得分较低。

3.新疆整体金融创新系统的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从图1可以看出,2007~2011年新疆金融创新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新疆金融创新系统的综合得分接近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近几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相关层次的制度建设还处于完善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更是为新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金融创新水平尚不高。但我们也看到,从2012年到2013年,新疆整体的金融创新水平是呈上升态势的,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新疆金融发展的趋势。

(二)对策建议

1.提高新疆经济发展基础水平。新疆作为西部大开放支持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加大与中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依靠外资和国资,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推动金融改革的发展,提升地区金融业的增加值。

2.衡量整体态势,促进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

新疆气候条件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实力较弱。因此,要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调节资金的流向,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建设,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大中间业务。提高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政府的政策导向性,消除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努力构建多元化的金融业发展投入渠道。

3.分清优势劣势,选择潜力大的金融行业重点发展。新疆应在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加快以金融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加大政府投入,促进金融信息管理和研究咨询业务培训,加大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发展银行业务,鼓励企业上市,推进保险业务,改变金融业增长潜力不足的状况。

注释

1.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突变理论的标准化指标均在0与1之间,而且涉及多次的开方运算,因此,对于指标层次分类越深,开方的运算就越多,最终得分也就会越大。本文将新疆金融创新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的指标层,比一般的指标构建多了一个层次,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最终得分基本都在0.9以上的缘故,普遍高于其他方法得到的分值。

参考文献

[1]AbirM.andChokri,M.,Dynamicoffinancialinnovationandperformanceofbankingfirms:contextofanemergingbankingindustry[J].InternationalResearch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2010,(51):18-37.

[2]AcemogluD.´AntrandagravesP.andHelpmanE.,Contractsandtechnologyadop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7,97(3):916-943.

[3]Acemoglub.,DirectedTechnicalChange[J].ReviewofEconomicStydies,2002,69(4):781-800.

[4]AghionP.,HowittP.,Mayer-FoulkesD.,TheEffectofFinancialDevelopmentonConvergence:TheoryandEvidence[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05,120(1):323-351.

[5]李林,丁艺,刘志华.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溢出作用的空间计量分析[J].金融研究,2011,(5):113-123.

[6]李敬,冉光和,万广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与Shapley值分解方法[J].经济研究,2007,(5):42-54.

[7]刘澜飚,王博.门槛效应、管制放松与银行效率的改进——理论假说及其来自中国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10,(3):67-80.

[8]陆远权,张德刚.我国区域金融效率测度及效率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1):96-101.

[9]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53-02

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学界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金融学的培养体系,把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国内外金融领域运行的现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金融现象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在金融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我们发现,金融教学其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金融学》课程内容特点

《金融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介绍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统一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内容结构,包括货币本质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理论以及货币均衡和货币政策等基本范畴。从《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以下比较明显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的是搞好《金融学》教学的基础。

(一) 《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在关联性强

在《金融学》内容结构中,需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金融学基本术语,如外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等,并且这些知识点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乘数理论必须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因为经济理论及其某一分支的发展影响和拓展着金融理论(冯用富,1998)。这些理论体系庞大、艰深难懂,如果因为难度较大而一味地回避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会影响学生对金融学的理解深度。

(二) 《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容时效性强

因为《金融学》理论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其理论广泛应用到实际中,学生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这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主动自觉地去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通过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来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对现实问题进行宏观分析的习惯,但也能在现实中找到和理论相悖之处,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主动地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指点迷津。

(三) 《金融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意味着《金融学》课程存在的某些缺陷也有待于更新发展,并且和金融学有关的很多事物诸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股票、基金、信用卡、网上购物、电子转账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也会对金融学传统理论构成挑战。例如银行卡、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出现对货币演变形式、货币乘数理论都带来一种冲击。

上述这些特点要求《金融学》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的性质的差异,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和案例教学等。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加大专业课授课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几种基本步骤:(1)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评价这些基本假设;(4)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汤洪波,2004)。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可以在案例教学中付诸实施,并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上述基本步骤结合案例教学,探讨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 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

经济问题是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的问题,但鉴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充分地说明经济问题的原委,必将导致学生对经济模型有效性的质疑。例如在我们很多《西方经济学》的教材里面,诸如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模型、无差异曲线模型、生产函数、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等,这些模型甚至适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加以说明,但是模型所推出的结果往往和社会现实不是向吻合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解决,不然就会给学生造成空谈的印象。首先,让学生明白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可行方法就是简单化处理;其次,模型的定义,即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而非现实世界的重现,忽略了一些繁文缛节,让人们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至于南辕北辙。

因此,在课堂讲解中,要对模型和理论加以活用,并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假定条件或约束条件;第二是对该理论进行必要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第三是就该理论所隐含的各种含义尤其是政策含义进行分析;第四是通过举例说明来加深理解并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

(二)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案例教学不能信马由缰,要充分结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通货膨胀一节中很容易和课本理论脱节,因为这章节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贴近了,以至于导致教师最后控制不了进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挂钩,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得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或者印证教材中的经济规律。例如,在工资—物价螺旋的案例教学中,可以找出很多案例来证明西方工会的强势,当工会要求增加工资时厂商就会提高产品的出厂价格以至于抬高物价。更多的、鲜明的案例引入课堂,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选取案例的基本原则可参考既立足于教材又具有争议性,否则案例教学如果结论泾渭分明,虽说具有针对性,但由于无法展开讨论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金融机构一章虽然在实际生活中能找到鲜活的例子,但并不具争议性,不足以展开讨论,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案例还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参与的良好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对理论进行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通胀一章,导致通胀形成的原因既有财政因素又有货币扩张因素、信贷扩张因素、需求扩张因素、行政管制因素以及外部输入因素,可以通过讨论、课下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并比较中外通胀的不同特点,来得出引发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三) 评价基本假设

例如,在国际货币体系一节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导致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得支持固定汇率制度者的辩解变得苍白无力,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全力支持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因为用过去的“坏”使现在的“危机”正当化,这是一个问题。本章节可以通过“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英镑危机”等案例来讲述固定汇率制度的缺陷,这就会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要想摆脱危机,必须抛弃固定汇率制度。

这个基本假设是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辨析得出的。

因此,金融学教学的理论讲述固然枯燥,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得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和兴味盎然。当然,也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

但案例教学的进程并没有结束,因为经济学解释的复杂的社会现实,没有非彼即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追取,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取一个已知的答案,而是怎么才能避免落入经济学家的欺骗。

因此例如本章节的案例教学必须论证“抛弃固定汇率制度”的假设,也要通过案例。例如浮动汇率的波动幅度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上世纪30年生的“竞争性货币贬值”等案例来评价学生的结论,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

(四) 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既然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协助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范畴的局限性。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所涉及基本理论基本前提、理论假设、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探讨,因为真理哪怕偏离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论。

《金融学》中“流动性陷阱”理论也可以设以案例教学,通过讲解“1929年经济大萧条”来论证“流动性陷阱”理论,并进一步推出其政策含义: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必要性。并把“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国4万亿的财政扩张计划”相比较,通过讨论、对比得出赤字财政的局限性。两个案例,不同的经济背景,两个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事半功倍。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金融学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中成功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无疑是一条捷径。需要注意的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包括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而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最节省资源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教师行业的力量来完善金融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冯用富.金融理论的经济学基础[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魏文静.关于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

[3] 汤洪波.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

篇8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08

长期以来,由于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处的独特地位,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备受各界关注。近几年,随着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势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更表明,在当前形势下,金融危机将会导致显著的“溢出效应”,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由此可见,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管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都显得非常重要,而提升从业人员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正是提升企业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为提升学生金融风险管理能力而设立的一门专业课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过本课程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大部分人的相应素质及能力并未得到切实提高,尤其反映在金融风险意识不强,金融风险识别能力较差等方面。鉴于市场大量需要具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人才,我们有必要改良金融风险管理教学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地方非研究型大学而言,更应该改革传统研究型大学的金融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相关人才,使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工作。本文在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升其教学质量提出了建议。

1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方面

从现有情况看,现有的相关教学,大多重应试能力培养,轻素质能力提高。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是一门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程。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市场学、财务管理学等基础课程基础上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不仅涉及定性方面的知识,如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管理系统和组织体系及金融风险防控的一般理论等内容,还包括大量定量分析的知识,包括金融风险度量的一般技术方法,如VAR、压力测试、极值理论等,以及运用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的方法,如用于分析固定收益债券的久期、凸性,用于分析信用风险的信用评分、线性判别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以及用于衍生品金融风险分析的Delta、Gamma、Theta、Vega、Rho等。由于内容多且难度大、综合性强,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这不仅导致我们的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更使得认真好学的同学最终也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特征。实际上,正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多且难度大,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2教学内容方面

近几年,金融风险的成因与表现形势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正是由于金融风险问题的复杂性,至今金融风险的相关研究还有诸多的不足,导致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至今还是一门正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课程。因此,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着眼于经典的理论与方法,更加要反映金融风险管理学科的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在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应注重全面地介绍金融机构现行的主要金融风险防控手段及措施及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1.3教学模式方面

很多老师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还是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的主角,而学生只充当配角。实际上,正是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多且难度大,更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4考核方式方面

作为一门以金融风险管理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如果仅靠一两次考试来判断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掌握水平是很不充分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与多元化的考试题型是有效考核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2相关建议

第一,教学理念方面,应结合本科学生实际能力水平,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讨论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当完全的主角,使学生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作为学习的全部,而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在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应注重将相关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到利率风险时,可以首先以银行为例,在分析银行运营模式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银行CFO为什么要关注利率风险?”这一问题,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利率风险管理对银行的意义,加深对利率风险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其次,在介绍利率敏感性缺口、久期缺口等基础理论及防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掌握这些理论及方法的优缺点,再次,在引入各种理论风险案例的基础上,介绍各种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方法。此外,在讲完三基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当前实际情况下,一般中小银行该如何有效控制利率风险”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提升学生对三基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在讨论总结中,老师可以介绍当前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践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及逻辑,再次提升学生的相关视野与分析水平。同时,在对单个教学模块进行学习时,也可以结合专业特色,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对国贸专业的同学,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汇率风险作为重点,以引导非金融专业的同学将本课程与其专业知识相结合。

第二,教学内容方面,要结合本科教学实际,注重合理选用教材,同时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首先,教材选用方面。目前,国内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大致可分为以偏重于数理分析以培养学生相关理论研究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以及较少数理分析以介绍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材。我认为老师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同学选择不同类型的教材。如学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好且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应该选用数理分析较为全面的教材,如学校学生数理基础较差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则选用数理分析较少的教材为宜。同时,在教材的选用方面,一定要注重教材的前沿性与实践性。以巴塞尔协议为例,自巴塞尔委员会2007年颁布和修订一系列监管规则后,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就《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达成一致,巴塞尔协议III正式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然而,至今很少有国内的金融风险管理教材对此重大改革内容进行更新,更为遗憾的是,即使是对新巴塞尔协议的介绍中,也仅仅局限于巴塞尔协议本身,很少有教材分析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监会银行业监管框架间的关系,在实践性方面出现重大脱节。

其次,要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作为一门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正日趋深入与复杂。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教师,不仅自身应关注金融风险最前沿的研究动态,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问题、研究观点及研究方法,便于在教学中让同学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知识,更应适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本领域的热点与难点,给基础好的学生一些参与相关科研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教学模式方面,要通过引导学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化配角为主角。设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老师应该在介绍课程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管理相关人才的就业情况,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资质证书进行介绍。如本课程的教师可以结合FRM考试来引导学生,通过让学生了解FRM的就业前景及市场需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FRM的共通之处,来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四,考核方式方面,要注重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不能仅靠几次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考核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实行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首先,应根据课程特点,结合到课堂情况、课堂作业、案例讨论表现等方式,注重对同学纪律及专业素质的考核。其次,卷面考试内容应该以考察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以督促同学对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为目标。最后,在期末考试的题型设计方面,要体现多样化的特征,要注重试卷中试题在认知层次及难度方面的搭配,以更为全面的考核学生的相关素质。

参考文献

篇9

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金融人才的新要求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世界范围内各国金融管制的放开,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得到广泛使用,金融创新不断,金融对经济各个领域市场的渗透突出了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业的这种新变化对金融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随着金融业界的这种新发展,金融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也在发生着改变,金融理论已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市场化的研究[1],这种市场化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金融学逐渐转向技术化、实证化、微观化,其成果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主流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其理论核心部分都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将越来越朝这种技术化、实证化和微观化方向发展。

(一)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特点对金融专业人才教育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产品经济的扩张远远超过物质经济的发展,这种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增长,使金融业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特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全球化发展。众所周知,现代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经济对于金融的依赖,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的发展,这种发展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电子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渗透下,变成了金融的快速发展,加强了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使金融业务向网络化、电子化和全球化发展。于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满足这一发展特点的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银行概念和货币形态转变的要求。银行由实体银行向虚拟化银行发展,货币形态由实物货币向电子货币发展。二是银行服务方式转变的要求。银行的服务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传统的面对面的服务正在被ATM、POS系统、无人银行、多媒体自助设备等所代替。第三是资金流动方式改变的要求。传统的资金流动方式是依靠纸质支付凭证进行流动的,由于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金融交易管理技术的提升,使实时汇兑、证券外汇等资金市场的电子交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加速了资金的流动,出现了许多资金流动的新规律。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适应这些新发展的要求。

(2)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速,品种多样。由于人们对于筹资、投资等各种资金运动的不同需求加速了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加上新技术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的应用,金融衍生工具以超常规速度发展。目前,在全球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已达千种以上,每天全球成交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约金额高达近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快速发展的这些新内容,不可能全部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但是其市场发展态势、发展规律以及一些新特点和衍生工具本身创新的内容、规律等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以满足金融市场这一新发展的要求。

(3)整个金融业风险加剧,影响增大且具有联动性。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资本市场一体化促进了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快速流动的全球资本使主要货币和金融市场资产之间的套利行为连续不断,各主要国家的短期实际利率的离散度进一步降低,市场之间的关联度不断上升,联动性加强。例如以千亿美元计的“热钱”(hotmoney:国际游资)的流动,使得资本流量变得不规则,这种纯粹以短期牟利为目的的投机性资本,较少进行实质性投资,流动迅速,对各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带来了较大的潜在风险,而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使得风险蔓延和加剧。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等,都是很好的说明。如何找出风险产生、发展的规律?如何防范这样的风险?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也应该是金融专业教育应该融入的内容。

(4)金融业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存。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近二三十年以来,金融业的竞争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已经从企业间的竞争走向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国家内部走向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竞争无论从业务范围还是市场空间都非常强烈。于是,为了满足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进而增强竞争实力的要求,国际间金融合作发展很快,近几年发达国家的金融合作,如美国和欧洲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已非常普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这种新现象代表着一种方向,是值得金融专业人才研究的,也是金融专业教育所必须加入的内容。

(二)金融理论研究的新近动向对金融专业人才教育的要求

金融业的新近发展对金融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经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实践,金融学的研究已经从描述性的传统金融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分析型的现代金融理论研究,且有工程化的趋势;研究主体对象也已经从传统的宏观金融研究为主发展成为以金融市场为中心的微观金融研究;同时,金融理论从附属于经济理论发展成为经济学中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且现代金融理论在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1)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简介。凯恩斯主义之前的金融理论,试图把货币与实物经济相分离,建立一套货币理论,但这些(货币)理论对经济理论的附属性非常明显。尽管年凯恩斯之后,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融入到实物经济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货币经济学体系。但金融理论附属于经济理论仍然非常明显。因此,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育也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基础,以货币银行学为中心的金融学专业教育。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马可威茨提出的证券组合理论,到丹尼尔•卡纳曼的前景理论,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得到确立。1952年马可威茨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投资者是怎样在给定回报率的情况下选择承担最低风险的,该模型构建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性框架;1958年托宾提出了分离定理,解决了最优风险资产组合与投资者个人偏好之间的问题,即投资者可得到符合个人偏好的最优投资给合;1964年夏普在总结马可威茨和托宾成果的基础上,从市场的角度,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它的核心已经不是研究个体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而是全体投资者市场行为的结果。此后,在CAPM的基础上,人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定价模型,如舒科斯(Scholes)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等等。金融理论已经突破传统货币经济理论,发展成为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分支——现代金融理论。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还兴起了一门以现代金融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模型为工具,吸收经济学、投资学、数学等学科内容的新兴交叉学科——金融工程学。同时,丹尼尔•卡纳曼和托维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论,奠定了行为金融学的基础价值理论,使行为金融学快速发展起来。现代金融理论的这些发展,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教育中没有得到体现,即使是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教育改革后统编的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中,也难以得到体现。金融学专业教育如果没有现代金融理论的新近研究成果,这很难实现金融学科必须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多种类、多层次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发展目标(“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大学教育.2005年第2期.6-8页)。

(2)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教育的要求。

第一,西方金融理论微观化的结果,要求金融专业人才教育增加现代金融理论的内容,明确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西方金融理论从宏观层面(以货币经济学为中心)走向微观化(近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金融经济学),其研究目的、对象和范式都产生了较大变化,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随着我国近年来金融学科建设的较快发展,开始注重现代微观金融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但在金融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没有得到明确,是开设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应如何对其内容进行分配等等多方面的问题,总体来看,快速发展的学科建设与相对滞后的现代金融理论教学内容不相称。

第二,现代金融理论向以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选择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转变,极大的提高了金融学科的实用性,尤其是进入金融工程化阶段后,金融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金融教育不仅要加入这些理论教学内容,还要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和建设相关的实习基地。过去,诸多的原因导致我国的金融教育和教学内容大而空,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但现在,除了有新近的现代金融理论发展作指导,还有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的支持,各种金融市场业务和业务技术处理工作可以搬进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课的开设可以满足专业人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熟悉金融业务运作等。

第三,金融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过去利用纯经济原理进行定性分析,发展到以主流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依据,引人大量数学工具进行模型化的定量分析;再进入以金融学原理为基础,将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工程学以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融合、交叉的边缘性研究阶段。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有两个:一是由金融和数学、统计、工程学等交叉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学(FinancialEngineering)”;二是由金融和法学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学(Lawandfinance)”。金融工程学使金融学走向象牙塔,而法和金融学将金融学带回现实[2]。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特点,要求金融教育,不仅要加入相关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基础课内容也要进行相关的引导,提供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平台。金融业的发展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的金融专业人才教育,从方式方法到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正是因为如此,教育部设了专门的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题[3],各个相关高校积极改革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对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金融学科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

湖南农业大学的金融学专业,本科层次是从2001年开始招生的,专科层次(金融与保险)早在1993年与1994年招生过,后停招,2001年又开始招收专科生(农村金融)。总的来说,湖南农业大学金融专业的办学基本条件良好,但起步晚,体系不健全,还存在一些影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因素,造成了专业竞争能力不强的现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部分课程无法开设。在全国普通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金融专业从2001年来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五个层次(普通全日制、二级学院、职业教育、国际学院、专升本)的本科教学任务和一个层次的专科教学任务,其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靠10位左右的教师来完成,使教师的工作量严重超负荷。有的教师一人承担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许多新教师一参加工作就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一年的学习与适应教学工作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去了解掌握金融业界与理论界的新近发展,再加上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去鼓励教师开新课,紧跟时展的部分课程自然没法开设。

第二,生源素质水平不高,基础薄弱,无法按要求完成课堂以外的教学任务。高等教育的一个显明的特点是:教师课堂作引导,学生课外打基础、拓展视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学相辅相成。课程中的基础知识靠学生自学,难点、要点教师上课才讲解;课堂上,对新近的发展同样是介绍及阐释核心的内容,基本情况与相关的基础知识靠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类院校,受人们长期对农业类院校专业歧视的影响,以及高校招生制度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生源素质水平相对偏低,金融专业的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布置的课外教学内容,学生往往无法完成,从而影响课程教学。

第三,学科建设起步晚,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办学条件有限。学科建设起步晚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学校将金融学学科定为学校重点发展学科,但实际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建设经费落实不到位,教师办公条件差,与教学相关的软硬件建设严重不足。金融学系是在2005年上半年才从经济学系独立出来,10来位教师挤在一间20多平米的办公室,没有单独的办公桌,整个办公室才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资料室有关金融方面的书籍、刊物数量有限,金融专业的外文书籍、刊物根本就没有;学校购买的网上数据库,能查到金融学术论文的只有两家(万方与维普),而且经常出问题,查不到全文,能查到金融经济方面的国际性学术论文的外文数据库没有;没有专门的金融模拟实验室;没有保持长期发展关系的教师、学生从事金融实习的实习基地等等。办公室条件不足,使教师计划的工作被打乱,如经常同时几个教师争一台电脑用,特别是在用电脑的高峰期:查教学科研用资料、网上录入学生成绩等等。这些办学条件的不足所带来的问题,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总之,使本校金融学学科的发展受到阻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金融实践教学环节问题多,无法足额完成教学任务。从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我们不难发现,金融实践教学环节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各高校相继建成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本校也不例外,但金融实践课程建设与管理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得不到发挥。本校采用的金融实践教学方式有综合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但综合实习的每一个环节没有进行规范,课程实验的实验室教学课时得不到满足,课程论文的形式化现象很严重。从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安排来看,学校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即相同形式的实践教学采用相同的课时),而事实上,由于课程性质与内容的不同,使有的课程课时多了,而有的课程课时少了,教学资源浪费与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并存;从实践教学内容上来看,没有严格的教学大纲作要求,实践教学资源从场地、设备、材料到师资管理等存在严重不足,实践教学内容能否按客观要求实施无法保障,完成的教学内容与现实所需完成的内容要求差距较大。从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对相关的管理人员、教师所制订的管理(激励)制度不全,操作性差,使学生所能接受的实践教学内容存在质与量上的短缺。以上这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使应有的金融实践教学任务,无法足额完成。

第五,课程设置按传统内容、一般化模式设置,没有特色。国内金融学界,对金融的理解,具有转型期经济背景的典型特征,其代表性的定义为:“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刘鸿儒,1995)。因此,对“金融学”的学科内容,也就形成了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的状况。国内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是建立在此种基础和主线之上的。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先后经过了3次修订,但仍是按此种基础设置的。目前尽管从开设课程的情况来看,试图包含传统和新近发展的以上这些内容,但从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归类以及课时安排等方面来看,湖南农业大学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归属于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而且,很难发现课程设置的特色,综合来看,是典型的一般化模式。然而,从西方金融学界当前所界定的金融学学科核心内容,不是“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而是集中反应在如下2门课程上:一是以公司财务、公司融资、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公司金融(Corporatefinance),二是以资产定价为核心内容的投资学(Investment)[3]。

三、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的方向选择

综合金融业界和金融理论的发展现状以及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湖南农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

第一,立足“小金融”,面向“大金融”,加强自身学科体系建设。所谓立足“小金融”,就是要立足农村金融;面向“大金融”就是要培养具有全球视角、综合素质、能够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与设计、通晓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的国际化金融人才,奠定学生进入开放背景下的金融大市场的专业基础。从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类大学的客观实际出发,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学校对自身的定位是要把湖南农业大学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型的多科性院校。湖南农业大学在经管类学科基础上设置法、文、哲等类学科,经济管理类学科特色较明显,招收经管类(农经)本科生有20多年的历史,有农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硕士点作支撑,农经管理类专业基础厚实,专业性师资力量雄厚。因此,湖南农业大学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尽量发挥专业优势,走偏管理类“专通结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之路。联系全国其它开设金融学专业的农林院校,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客观实际进行调研,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组织专门人员撰写农村金融方面的教材,加强有自身特色的农村金融学科体系建设。

第二,设计一套与湖南农业大学实际相适应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从宽基础的立足点出发,除了要显现农村金融特色外,还要满足金融学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人才体系能否合理化建设的关键,是相关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等体系的基础,教学管理与运行应服务于课程体系的建设,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可以考虑将货币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两门课程设为专业基础课,再以这两门课程为主线展开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奠定学生在金融专业方面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设置农村金融基础、专题等特色性课程,以满足“专通结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篇10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改革;国际贸易专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培养适合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所有专业课中“教”与“学”的难度也是最大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探索与研究《国际金融》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条件下,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学科,在结构体系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很大不同。对其特性的把握是搞好教学的基础。

(一)理论抽象晦涩,而且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许多原理和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而且内容丰富口径宽广,缺乏具体性。比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和利率理论等章节,内容复杂模型众多,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理解。同时国际金融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较快,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新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新现象,单纯靠教材靠老师无法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国贸专业实践性又比较强,学生比较喜欢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比较排斥,所以教学难度非常大。

(二)数学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

《国际金融》是金融学的分支,需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尤其是外汇与汇率、金融投资与风险管理等章节计算众多,要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能力普遍不如工科,在学习时面临较多障碍,熟练使用数学工具其实是学好所有经济类课程的前提。此外,《国际金融》对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不但有其特殊性且远高于其他课程(如《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因为他要求的不是简单掌握标准的程序性、重复性工作技巧,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将来做应用型金融服务工作打下基础。

(三)知识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国际金融》很多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提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比如国际收支调节、汇率形成机制、政策组合搭配等很多内容就是《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学习又要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相关货币需求与供给、利率的管理等知识又离不开《货币银行学》基本原理。经济管理类很多课程其实是互通的,要求温故而知新,全面学习、理解并掌握。要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必须通过其他授课老师的先行铺垫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学一门忘一门、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学不好《国际金融》。

二、《国际金融》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

《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入世以来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要求也从“量”过度到“质”。除了传统的营销、外语能力外,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和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商务谈判等知识的人才也是求贤若渴。《国际金融》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既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认识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也能为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因此,《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单纯的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转变,由单纯注重教师授课向积极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与研究转变。

围绕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体系也要进行同步调整与更新。随着金融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汇率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所有企业而言,防范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是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故授课时要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风险管理等知识的比重。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3万亿大关,国际经济纠纷不断的背景下,对于储备管理、国际协调及货币体系改革等方面知识学生也要积极掌握,这与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联系。为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推广素质教育,实践教学部分也要加大授课比重。综合而言,以上内容是编写教学大纲时重点强调的几个方面,也是和传统教学内容体系相区别的地方。

三、《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目标与内容体系的重新定位更为关键,也是《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教学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它主要采用图表、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比传统的文字讲授好很多。目前高校里已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但还停留在充当演示工具的层次,未能真正发挥优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多媒体形式,《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全方位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讲解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金融危机等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观看专题教学光盘、金融题材电影等音像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再比如讲解一些逻辑性较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时,为了避免空洞说教,可在ppt中加入示意图或者简单的动画,笔者采用了这些方法后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是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这里面要注意搭配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课外网络教学。我们要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与计划、章节重点与作业、自我测验、留言答疑等,有条件还可以加上授课资料和录像,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这些是常驻内容,还可以随教学进度定期增加一些热点专题。师生课外互动也很重要,网络聊天已普及,我们可以借此实现师生的课外交流,拉近师生距离。经济类课程共同特征是热点多变化快,网络教学可以使信息零距离传递并及时更新,先进性远超过课堂。教材选用也很重要,高教版杨胜刚、姚小义主编的《国际金融》配有专门的网络课程网站,资料齐全,附带的学习卡可让学生直接通过网站自学。笔者实际使用中效果不错,值得推广。

(二)加强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

首先,案例教学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好途径。当下很多高校在推广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其中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它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总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时,可加入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案例,讨论影响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及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而讲解“外汇储备”时,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外汇储备的管理及运用。案例的选择是成功关键,要遵循两大具体原则:第一,案例要选择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案例教学主要是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所以要避免无谓的争论。第二,案例要选择非常典型的事件。案例本身应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所以要精心筛选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案例。

其次,实施双语教学是由《国际金融》自身特性决定的。它研究的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涉外经济活动能力的最佳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用英语对专业术语、基本原理进行一定程度规范表达是起码要求。为了在未来工作中与外籍客户顺利沟通和协作,更要不断通过各种英文媒体(尤其是国外网站)获取最新信息和发展动态。双语教学中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英语只是一个语言工具,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掌握才是目的;二是避免纠结内容忽略难度,如大幅降低难度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浅显,这不利于知识掌握及后续课程跟进。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中英文教学必须灵活,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高低而定,同时也要根据讲课内容的难度灵活变化,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三)大力提倡推广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目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很多经管类课程其实都是如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对于实践教学我们不能单纯以实验、实习去理解,针对《国际金融》这种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不应拘泥于具体形式。《国际金融》实践教学可从理论实践和操作实践两方面着手:

1、理论实践,包括课堂讨论和课外讲座,目的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素养。首先我们可以经常将一些理论难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互动实现师生交流与共同提高。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也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讨论教学有一定流程,先要做好动员精心选题,如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同时及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总结,形成讨论报告或者小论文等成果。其次我们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家型讲座,主要针对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影响很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二是实务型讲座,通过聘请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金融相关业务的一线骨干(如中国银行外汇交易业务员)进行操作性理论指导。通过听讲座以及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操作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模拟实践,这需要建立专门的金融实验室,一般包括“金融教学”和“模拟交易”两大系统,既可提供即时证券、外汇、期货等金融市场的相关行情和资讯评论,也可同步进行相关模拟交易活动。如讲解外汇知识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外汇投资的技术方法,亲身体会外汇市场的风险。其次是社会实践,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需要,这也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从事相关金融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课余时间经常带领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外贸公司等校外实习合作单位进行参观实习,这种学以致用、言传身教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增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外贸工作还是金融服务,都能从中获得很大帮助,很多甚至提前实现了就业。

四、结语

作为《国际金融》授课教师,诚然应在掌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积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理论实践能力、竞争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但换个角度讲,课程学习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单纯教师讲学生听只会事倍功半,因此《国际金融》教学改革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思路应是先启发引导,然后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最后做分析和总结,这样才能把“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教”真正实现学生的“学”,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参考文献:

[1]孙钧.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