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实践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9 16:2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社会实践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眼中兰田
兰田村的天然和淳朴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它薄弱的经济底子也在这些天然中毫无掩饰:典型的红壤小道,木头或红砖搭建的农舍,门口大把大把未经加工的花生,村民家里朴素的摆设,生锈的锅具。这样沉静的村子,大概是因为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而苏醒了过来,这条水泥路联系了整个兰田村,开始把兰田村带出了原来的封闭隔绝,带向发展。这条水泥路是村书记潘春来筹资带领村民修建的,除了修路,兰田村还开辟了网络平台,向全国各地销售本村农产品。几年来,村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可置否的,这样的发展显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但是,事物总是一体两面的,兰田村在发展之余,是否留下了什么,我想应该是一部分无法使用现有资源的农民,未经过基本识字教育的他们在新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学习困难,自然造成他们无法有效使用现有网络资源,家庭经济因此无改善。这样的现象是必然存在的,但随着识字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贯彻,情况会改变的。
兰田村的孩子是我惊喜的发现,年纪很小的孩子就能接触一些中国传统乐器,南音教室里一壁的琵琶,二胡,蝌蚪文似的南音谱。乐器的学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开发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儿童都是兰田村的未来,兰田村未来发展的关键,扩建中的兰田小学,正准备吸纳更多的学生就读。
在兰田村家访的那天,记得某户村民家装上了vcd和组合音响,虽然这样的家庭不多,它还是反映了兰田村在慢慢的发展,和它满山的绿色和满田的翠绿一样,等待着丰收季节的来临。
实践所得
这段时间,整支队伍挥霍了我们的汗水,将我们的脚印留在了兰田村大大小小的路上。大家面对工作都是认真的,在辛苦中收获欢乐。实践中,我最大的所得就是从大家身上学到了自己所缺乏的,我的视频片段中都是大家闪亮的优点,这些足够我填补自己不足的经验了。
兰田村是闽南众多小乡村中的一个,从一个小乡村中看到了一个闽南乡村发展的未来,闽南的山明水秀应该是会一直不变的,变的只会是一代代的人,一代代的生活。
范文二
暑期社会实践体验农活总结来到畲族乡已有一段日子了,畲族同样以农耕生活,农活自是每日的工作。7月16日我们开展了体验农活的活动,以培养大家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由于农活开始的时间较早,我们必须更早的起来才能赶得上,这就要求做饭的人员要更早的起来,为我们做早饭。前一天已经分好组了,计划全体成员都去体验,三人一组帮助一户人家做农活,共10组。但出发前考虑到要有人留守看东西,不得已只好留下两组成员。
我们于7点开始出发,可能时间还是有点晚了,在到达的时候已经快8点了。这时候不属于农忙时间,没有很多的活要我们做,大部分都已经做过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拔一下地里的杂草,由于对庄稼的不熟悉,很容易把庄稼当作是杂草拔掉。在当地人的指点下,我们完成了任务。这里属于山区,都是梯田,不可能有大型农具来进行耕种,牛就显得比较重要,放牛还是一件较轻松的工作。只需牵着牛到处走一下,它会自己找东西吃,主要是看着它不要乱跑。可以体会到在强烈的日光下劳作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情,我们只是去了一个早上,就有点受不住酷暑的煎熬。
篇2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篇3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县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县社会实践小组对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
(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篇4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的趋势等等,决定着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现阶段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工作的进程,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当前工作的重点是要进行制度创新,而且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原则和现行政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巫待建立
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涉及到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革,同时也涉及到农民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中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最主要体现在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土地保障功能正在弱化、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口急剧增加等方面。另一方面,我国农村老龄人口众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形成强烈反差。
1.家庭养老功能削弱
由于中国历史传统中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农村老年保障历史和传统是以“家庭”为主。“家庭养老”是我国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首先是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在我国已出现大量的“四二一”结构的家庭,农村的许多地方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不论是目前的家庭收人,还是用于赡养老人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要求。其次,是目前家庭逐渐趋向小型化、核心化,能够负担老人的能力都普遍的降低了。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就意味着家庭收人的减少。再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青年人价值观念的变化和老年人独立意识的增强,使老年人不愿依附子女来养活自己。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便出现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趋势。199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比例为63 % ; 200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农村家庭变化课题组调查资料表明,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为50%左右。
显然目前有关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中强调的“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和基础,辅之以集体供养、群众帮助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已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情。
2.土地收人风险加大
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既是农民的经济生产资料,也是广大农民的生活生产资料。根据土地政策规定,承包的土地在农民去世前一直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靠土地收人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但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土地的投人与产出比率不断下降,再加上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从而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效应,使得不可地方的农民种地不仅不能维护其生活的来源,甚至出现了亏损。还有许多地区土地的转租和转包困难也很多,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想依靠土收人养老,其风险也很大。因此,单以土地保障方式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一定的难度。
3.中国城乡养老保障差异较大
城乡间经济差距扩大,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根本改变。城乡差距1978年为2.57:1,1983年降至1.82:1,此后逐年上升,2003年为3.32:1。针对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间财政状况的实际差距,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生活保障制度。截止2003年底,全国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户人数仅为1257万人。同年全国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证金的人数2247万人,全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56亿元。由此可见,城乡养老保障差异明显。
4.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随着中国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按第五次人口资料测算,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32万人,占总人口的6. 98 % , 2010年后迅速增长,2050年将增至2.7187亿人。而我国70%的老龄人口在农村,农村养老负担特别重。2002年,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7%,我国已经跨人了老龄化社会。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数多、增长快、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等特点。这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状况是农村明显高于城镇,随着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这种趋势将会更进一步地明朗。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障仅仅局限在城镇人口中开展,导致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滞后。
根据国际惯例,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前二三十年,就应建立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养老保险资金的积累储备。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将在未来10至20年内进一步加快。因此,我们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所有人群在老年均有一个生活最低保障。
除此之外,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正面临贬值的危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能覆盖所有需要保障的人群。
二、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现阶段,农村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政府为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弥补传统养老方式的不足。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探索打下了基础。当前的重点是要进行制度创新,走“政府定政策、市场化运营”的路子,从而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1.“政府定政策”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构建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制的过程中,国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政府定政策”,就是强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要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审查经办机构资格,监督经办机构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项政策;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各项政策;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2.实行“市场化运营”.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市场化运营,就是由符合规定的市场法人,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专门组建政策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公司,经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政策,保险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开拓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农民投保。可以断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市场化运作,将会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比单靠政府大包大揽,责任会更为明确,其效益也会更好,一定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走出一条新路来。
从过去一段时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可知,走“政府定政策、市场化运营”的路子,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实际。现阶段我们应继续鼓励和加快这项工作的进程。除了制度创新还须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原则和现行政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应该改变原来农村养老保险“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原则,国家必须考虑给予一定的投人(可以分步实施到位),实行与城镇养老保险一样的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以逐步消除或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实现资源相对共享,体现社会公平,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转贴于 3.国家投资、集体出资购买养老保险
政府对农村养老资金的投人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资金的引导机制,即为了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应由政府对参保人员根据年龄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补贴;二是建立养老保障待遇调整的储备基金,以保证被保险人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发展。
城市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企业是主要的投保人,但随着中国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农村集体也要为农民提供一部分保险金补助。发展农村经济,兴办乡镇企业,农村集体有了多余的可供支配的收人,就可以集体的名义为六十岁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购买养老保险。政府不仅要给予保险金政策方面的优惠,还需要给予农民一定数额的直接经济补贴。而为了保障所有的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必须建立有效的财政支持系统。
4.农民个人缴纳一定的养老费用
现在农村已基本具备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和心理等方面条件。从经济条件看,实行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中心问题经费问题,尤其是农民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的基金主要来自于农民的缴纳,现阶段我国农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向小康水平迈进。经过组织和引导,农民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用于社会保险项目的开展。从社会心理条件看,农民具有迫切的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通过引导,易于形成正确的保障观念和保障意识。
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人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人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工作中不能遗忘了农村外出流动人员,要为“农民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80年代起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趋势,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往往会被我们遗忘。如果把农民工纳人社会保障新计划,实行全国统筹,建立遍布城乡的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这样无论农民工在哪里就业,即使回到了农村,国家对其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承诺都能够兑现。这样,国家既可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缴费基数、缓解养老金近期支付压力,又可以使更多的劳动者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为全社会的老年保障目标创造条件。
除此之外,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康发展还必须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以集体保障为主、其他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保障体系主要是依靠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系统依据相关政策实施,缺乏法律的规定性,而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村社会保障带来一系列问题。要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有关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另外,要对五保供养明确保障对象、稳定保障资金来源、规范保障标准,坚决杜绝保障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等。
三、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战略意义
逐步建立健全与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具有重大的社会战略意义,对于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人口安全战略意义,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利益,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1. 社会战略意义
首先,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不公平状况的改变,可以有效缓解城乡二元制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几千年继承下来的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改变家庭养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实现广大农民的解放,进而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再次,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利于优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各项改革措施向纵身发展和落实。
2.人口安全战略意义
首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事关农村人口安全,是提高农村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基石。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又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题中之义,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前,我国不少农村老年人口有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致使身体素质下降,对人均预期寿命产生深刻影响,也是农村老年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从而反过来影响人口安全战略、扶贫攻坚计划和农村社会保障战略的实施;其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于统筹解决我国人口与发展中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事关人口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健全了,对弱化传统生育观念、解决养儿防老、重男轻女问题也是有效的措施。同时,通过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功能的发挥,能够使农民家庭有更多的支出投向青少年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进而提高我国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主动性具有战略意义;再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有利于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而提高农村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能够解除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后顾之忧,从而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也具有战略意义。
篇5
1、社会救助的发展历史。开近代社会救济制度先河的是欧洲国家出现的国家济贫制度。由国家通过立法,直接出面管理或是兴办慈善事业,救济贫民。1601年英国制定的《济贫法》在社会救助的历史上更为有名,这是世界上解决贫困问题的第一部立法。立法第一次明确承认政府在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中负有责任。在其影响下,其他的欧洲国家也相继颁布了类似的即济贫法规。其中,德国还把济贫和早期的社会工作相结合,创立了颇有特色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瑞典则在政府设立专门的救济机构的同时,继续发挥教区的赈济贫民,救死扶伤等慈善职能。并通过立法把教区的济贫作为其法定的责任。20世纪初,在欧美各个国家中,以“自助助人”为核心理念的社会工作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它作为一门专业和学科,以及社会工作者视之为一项职业,都以已为社会普遍认可。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创造的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三大方法是济贫事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社会工作者针对“济贫”这一代表旧的伦理思想的旧概念,提出了“公共救助”的新概念,后来也被官方认可。随着其发展,“公共救助”又衍生出“社会救助”一词。到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导致了大量的贫困问题的出现,各国不得不尝试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以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美国与1935年通过了10 项不同但彼此相关的法案。比较具体的社会救助制度应以贝弗利奇的报告为标志。该报告详细的制定了一套社会安全制度,并且拟定了一个社会救助方案,对社会保险未能完全保护的人给予各项救助。此后各国的社会救助政策大多由慈善恩惠的观念,转变为国民的权利和政府的责任理念,教会或私人及各级政府办理的事物,转变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的职能。这种现代化的普遍的社会救助制度,象一个个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保护每一个因主观或者客观原因无法维持生计着,不会陷入绝望中。
2、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1)贫困理论 贫困是对一种生存状态的描述,是指满足特定人群生存需要的物质供给、技能保障、意识引导、与社会平均水平向比处在匮乏乃至严重匮乏,甚至不足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状态。有的学者指出,世界上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角度去研究贫困问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有的学者从不同的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给“贫困”下了定义。其中,普遍用的是世界银行下的定义: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在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够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出于贫困状态。(2) 旧福利经济思想与社会救助 庇谷的福利经济学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在理论上论证了社会救助在增进已过福利方面的作用,其收入均等化、国家干预理论等观点及转移支付主张,对世界各国以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实行有利于穷人的社会救助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3)新福利经济学思想与社会救助 虽然新福利经济学更多的是关于效率问题的研究,但它与强调公平分配的社会救助制度不仅不矛盾,而且新福利经济学能从更为宏观的角度为社会救助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的现状
1、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 与城市贫困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产生,是我国在城市实施反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改革开放后,在新的改革形势下,城市出现了新的贫困群体,于是,就有了新的城市救助制度。这一制度从提出到现在,发展的相当迅速。在其资金由个地方政府负担的前提下,有三种救助方式:一是完全采取现金救助,二是采取现金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三是采取完全实物发放的方式。各个地区的救助方式因地制宜,比如,上海采用了实物救助与现金救助相结合的方式,而云南的某些地方则采取了完全实物发放的方式。我国城市生活保障制度是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产物,最初只是地方政府的创意,但是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却获得了飞快的进步和喜人的成绩。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效仿。Bjorn Gustafsson和邓曲峰认为:中国的低保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它减轻了许多城市贫困者的贫困程度,如果没有低保,这些家庭的与正常家庭的收入差距会更大。
2、当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是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很突出, 迫切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1992 年、 1994 年分别在山西省和上海市的个区开展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试点。民政部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 1994 年在全国第十次民政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在农村初步建立起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层次不同、 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 1996 年民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并且制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指导方案, 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以点带面,逐步实施。2003 年,民政部门全面排查了全国农村特困户底数,初步建立了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截至 2003 年底,全国农村共定期救济困难群众1160. 5 万人。在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地区,有367. 1 万村民、 176. 8 万户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国有 21 个省份以农村特困户救济为主, 有 10 个省份已经或正在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但是受资金限制, 保障面较窄,很多农村特困人口仍然只享受临时救济.
二、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尽管社会救助事业已经初见成果,然而,仍然存在问题。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了一点缺陷。“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课题组调研得出结论:政府对社会救助的稳定效用认识不足,政社不分,抑制了民间救助组织的发展。刘春湘 刘 莎认为:社会救助缺乏社会性别意识,资格的审核过程没有考虑到弱势妇女的现实障碍。谢永行认为还存在着如下问题:观念偏差,认识不足,,政府垄断了社会救助事务;社会救助法制化滞后。
通过以上国内学者的观点以及分析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可以看到我国现行的救助制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社会救助制度标准单一,覆盖面狭窄。现有标准的确立基本还是以个人为对象。除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城市,多数地区没有针对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确定弹性保障标准 ,而是简单地实施统一固定标准,多数地区没有针对不同家庭的具体情况确定弹性保障标准 ,而是简单地实施统一固定标准。
2、社会救助制度法律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社会救助还处于没有法律的状态,虽然国家也在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但这对于现代民主政治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由于政出多门,社会救助的标准不统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社会救助事务缺乏总体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
3、政府在社会救助中扮演了全能的角色,抑制了民间组织的发展。学者刘京希认为,在一般意义上说,政府能力与社会能力是一种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能量转换和互补关系。也就是说,当政府能力趋强时,社会能力就趋弱.
4、没有考虑到社会救助者的群体差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救助者的贫困状况。农村贫困人群里有重度残疾、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有高龄老年人,有 70岁、 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生活比较困难。还有贫困儿童,这些人口都属于农村人口的特殊困难群体。我们现行的平均式低保很难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目前,大多数的低保制度对保障对象都是实行单一的保障标准,没有按照低保对象类别如家庭规模、 身体状况、 劳动能力等进行细分.
5、缺乏对社会救助者的人文关怀,使其生活质量不高。国外的学者已经研究得出,长期的社会救助者其心理都有问题,长期发展下去,对社会产生复杂的影响。我国在注重一些物质层面上的救助,却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救助。
参考文献:
[1]宋林飞.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序言[].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成文.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郭明霞.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J].社科纵横,2006(2)
篇6
寒假期间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一: 1月24日至1 月31日,我随xxxx假志愿团仁东分团来到玉xx东镇大棚村社会实践。对于从小就比较娇生惯养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9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大棚村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1550亩,住户面积200亩,230户人家,800口人,其中党员19名。村固定资产50万,村民每年平均收入 12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乡村中属富裕水平。甘村长自XX年上任以来,为村里的工作耗尽心血,给村里带来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起周村长,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们都直竖大拇指。
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大蒜田,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周家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于种植业,其中200亩潮菜收益可达每亩1000元左右,而大蒜更是达到了每亩XX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罐头厂,在村里投入生 产,但不到3年,罐头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村民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下乡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的促进农村的发展.
这次社会实践的时间为9天,参加队员有20名。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们主要开展了四项较大的活动,下面我就简要的进行一下汇报。
一、放飞孩子的梦想,托起明天的太阳 主题班会。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上,我们组主持的专题叫关爱花朵,精彩大棚,做这个活动我们的初衷是想借我们的行动展示给这些缺乏关爱的山村孩子们的父母一个感性的认识,那些礼都是村委出钱资助给我们活动的。 我们这个活动是在这期志愿活动里的一部分。当我们给孩子们送去一些糖果和书本文具时,孩子们那种渴望爱的眼神深深的打动着我、震撼着我,缺爱、纯真、努力、上进是在场的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的,从他们那双充满求泪水的眼睛里,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们一起的几个小时里,我过得快乐而充实,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一个小孩子代表给我们佩带红领巾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激动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带红领巾的时候差;当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唱着《春天在哪里》时,我不知为什么,也许是一种冲动。我的眼睛开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们感动了,被他们的纯真、活泼、朴实感动了。
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我们社会对留守孩子的关爱是重要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让我感觉到我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这次活动能增强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我们的这个活动就算是成功了!
我们的这次活动得到了当地领导、村委、村民的一致好评。
二、走访农民,寻找科技带头人。
为了尽快了解大棚村,我们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的地点就在村委会,形式很简单,但内容却很充实。
村干部介绍说:大棚村共一万三千亩耕地,种植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其他还种一些蔬菜,象大蒜,潮菜什么的。养殖业也不算发达,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什么规模,主要品种比较单一,就猪、鸭、鸡等传统品种,特种养殖还没有。
我们组有个成员是农学院学机械的学生,这次下乡的目的有一个就是调查一下农业机械在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机械。但当我们问到这个问题时,村干部很干脆的回答:我们村根本不存在农业机械化,一切农活全部由农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东西,不存在什么机械化。当时我真的很惊讶,问他们为什么不用一些机械代替人来做这些重复性很强有很繁重的工作时,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如果都机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了?我想农民他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许他们就是这么认识的,我们的任务是来调查的,在短短的几天里,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思想,就没有在往下追问。
于是我们就转换话题,说:在现在的这种耕作过程中,有没有哪种工作是农民认为比较繁重的,希望由机械代替的?村干部想了想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水稻田被收割后,翻地再种主要由人力和畜力来完成,又费时又费力。希望有一种耕田的机器代劳。 我个人认为,市场上应当有这种机器,只不过当地的信息不是很丰富。打算回来在网上或者从别的渠道帮农民们找找。
其他的队员也就他们自己的专业问了些问题,例如,学法律的就比较关心农业的法规政策等问题,像税费改革什么的;学化肥的就问的是作物的一些疾病。在他们问的时候,我就仔细地听,然后认真地作笔记,我想虽然这些跟我的专业不相关,但是多知道一些总没有坏处。
座谈大概持续了两个小时,我们对旧堡的总体情况有了个整体的认识,但光听村干部讲,是绝对不能完全了解的,所以我们决定下午亲自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一家养鸡的专业户,它是全村开始养鸡较早的一家,直到今年已经5年了。我们去的那天是下午,正好她丈夫赶着鸡场去看看了,家中只有女主人和3岁的小女儿在,15岁的大女儿今年开学上初二,放假去学校补课了。
她家养鸡的数目是全村最多的,现在有500只呢;总共有4亩半地,除了一亩地种的是粮食,其余种的都是青菜,每年收获的大米和水稻有一般是用来喂鸡,但据她所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量的饲料。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制定了十六字的访问过程,即赠送资料、说明来意、了解情况、记录问题。有了明确的过程,我们访问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三、建立农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会旧堡农业科技服务站,与当地进行长期合作。
建立这个服务站的目的或者说是初衷就是使农大的学生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在他们的学习当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他们学习起来就更有动力了;
同时,农民也能得到真正的实惠,首先,他们所提供的资料、信息都是免费的,没有经济利益在其中,也就不存在什么欺骗,不像有些种子公司卖假种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却不顾辛苦一年而颗粒无收的农民,他们不会;其次,是长期合作,农民可以随时把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通过服务站告诉农学院,要是他们能解决、有把握的东西,会毫无保留的告诉农民,如果他们解决不了,或者把握不大,他们也会负责的告诉农民,让他们先等等,他们会替他们去请教学校里专家、教授们。 这次建站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旧堡农业科技服务站管理制度的暂行办法;
2、经过走访农户,对农民进行了解,确定农业科技服务站站长以及旧堡村科技带头人;
3、 向农业科技服务站捐赠图书、光盘等资料,其中部分留在服务站作为保存本;
4、由于怕耽误农民的时间,我们决定为农民送书到家,加强对服务站的宣传。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四、农事实习。说起来是很简单的活,就是给大蒜地锄草。
虽说这不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干这种活。但一开始乱锄一气,草没锄掉几棵,手上倒磨出了几个泡,后来慢慢的掌握技巧了,也锄的快多了,不一会我就把一垄锄完了。大蒜地里风很大,我这才亲身体会到了农民们的不容易,作为农大的学生应该给农民办点实事,更坚定了我们把农业科技服务站建下去的决心。
以上是我对主要活动进行的简要介绍,其中穿插了一些感想,下面我要对整个活动谈一些感受:
1、团队精神、共同合作在工作当中的重要性。
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看法不会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处理事情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随着大家相互的逐渐了解,分歧会慢慢减少,工作开展也会越来越顺利。只有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能顺利出色的完成。
2、宣传工作和前期准备工作在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都被人说烂了,可只有经历以后才能体会到它的真正含义。你要开展一项活动,如果宣传工作做的不到位,没有人来参加,活动怎么能开展下去呢?即使你准备的再充分再也白搭,给谁看呢?如果你前期准备的不够充分,观众或者说参与者一多,你准备的不够充分,肯定就会手忙脚乱,更别提发挥水平了。 从这次活动中,我充分认识到准备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出色的完成任务。
3、我觉得做一件事情只要你努力了,用心去做了,不管结果怎样都是成功的!
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感受也很多,以上只是一部分,请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寒假期间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二: 转眼间大学第一学期已将结束,大家都归心似箭,希望赶快回家,同时各自也在为自己制定这的寒假的实践活动,随着假期的到来,束缚已久的身心终于可以迎来自由自在的天空,呼吸着冬天特有的味道,去享受体会属于自己的假期。寒假是学生充实自我、增加阅历、了解社会的重要阶段。作为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精彩的假期计划:打工,是一种身心的磨练,在赚取生活费用的同时,又可以亲身感受社会这个熔炉;有人抓紧机会去进修,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更完善的补充;有人则准备跋山涉水,去游历神州各个地方,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 而卧则是希望能够深入校园,融入学生的群体中,所以我参加三下乡调研支教这项活动。
假期实习能够锻炼我们的能力,但不是朋友一拉、老师一说参加实践有这样那样的好处,脑袋一热就上了,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在持有正确的态度,向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咨询,然后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毕竟大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农村,最后也要服务于农村,及早深入社会有助于大学生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更充分的准备。
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始终都是怀着学习进步、提升自身的思想来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从和三岔村乡亲们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该村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使我们体会到该村亲们的淳朴及该屯民风的淳厚,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在下乡实践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为农村带去了新知识。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地调研,支教,把热情挥洒在这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践行我们的诺言。在服务期间,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民在平时劳动中总结的种植经验,令我们收益颇多。这短短的七天,我和村民们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通过此次下乡,我有如下收获:
一.三下乡的意义
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自身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这对我们青年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之下,成长在邓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深刻体会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去深刻地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生活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提高对胡所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神的理解。
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是难以尽得于书本的;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
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实践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能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深入了解和亲切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随之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认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大大的提升。
我们在通过大学的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之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也是我们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
二.农家生活感悟
1、农村是一个使人心情趋于平静的地方;
2、与农民多沟通可以使我们打心底感觉到最淳朴的真诚,
3、安全问题应该是农村的一个隐患,相关部门应做好农村治安管理工作;
4、做农活掌握时令非常的重要,应引导农民按时令进行生产;
5、一个村屯与另一个村屯虽近但农作物却有很大的不同,因地制宜很重要;
6、农民富裕后,脑子里想的是怎样用农业收入来进行生意投资,相关部门应注意引导;
7、民风民俗的形成,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会有大的改变。
8、要像农民那样真诚待人事物、踏实做事。
篇7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成员由班主任提名推荐,每班产生家长代表一名,经本人同意后由学校颁发聘书。由各班产生的家长代表组成年级家长委员会,每个年级的家长委员会中产生二名代表组成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主要职责为:与学校共同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参与学校各种重要教育、教学活动,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各项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联系家长,采用多种形式,运用社会力量,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密切配合学校、班主任协助家长做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家教水平;定期不定期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地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分层次召开家长会
召开家长会是学校、教师与家长联系的主要途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召开不同层次的家长会,主要以年级家长会和班级家长会为主,以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作辅助。要充分发挥家长会的有效性,必须把握召开家长会的时机和学生家长的层次。例如,根据毕业班学生的特点,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后1-2周召开九年级学生家长会,上学期会议主题以总结上学年学校教学成绩,介绍学校教师情况,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管理措施以及学生顺利毕业需要家长给予的配合等为主;下学期以如何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如何帮助孩子完成体育训练和中考冲刺等问题给家长一些合理化建议。根据新入学学生的特点,在新学年开学第一个月召开七年级学生家长会,首先让家长认识学校,掌握初中教学与小学教学的联系与不同。根据初二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在八年级上学期召开家长会,就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克服逆反心理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大规模的家长会针对性不强,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召开不同形式的家长座谈会,这样与家长沟通交流就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可进行优秀生家长座谈会,边缘生家长座谈会等,把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接近的学生家长集中在一起交流。
三、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提高学校的认可度
在过分强调升学的今天,学校要办出特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还需让家长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光靠突出升学来强化社会效益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始终把“教做人”放在首位来抓,针对农村孩子兴趣狭窄的特点,学校通过各种文娱活动,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近几年来,我校珍惜任何一次让家长走进学校,认识学校,宣传学校的机会。学校召开教代会邀请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规划、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的制定;教师节座谈会请村社干部、家长代表一同座谈,表彰优秀个人;每年一度的冬季运动会请部分家长共同参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艺术文化活动周请家长代表致辞表彰优秀生。家长代表广泛参与学校活动,增加了对学校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家长间的口耳相传,学校的认可度、知名度得到提高。
四、让家长走进班级,走进课堂
学校每学期把期中考后一周定为家长接待周(教学开放周)。教务处和政教处共同组织家长走进班级,对班级教师的教学作评价,全程跟踪学生学习,掌握孩子的学习状态,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各班有针对性地召开小范围的座谈会,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分别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制定措施办法。
五、把家访落到实处,真正构建家校连心桥
很长一段时间,与家长的交流慢慢变成“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空间信息传播,教师与家长的信息联系虽然增多,心灵却疏远了。近两年来,学校把家访订成死任务,家访作为班主任和教师考核的依据,成为控辍保学的最有效措施。农村孩子厌学情绪较浓,家长无以应对最终心灰意冷,往往会选择放弃,流失率居高不下。学校2007年响亮喊出“留住一人是功劳,送走一人是成绩”的口号,要求班主任带领任课教师深入家庭,深入村社田间疏导学生厌学情绪,帮助家长想办法,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帮助孩子重回学校。
六、经常给家长一些建议
(一)建议家长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积极地引导孩子。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切忌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第三,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第四,尽量多与孩子共处。第五,让孩子多接触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良风气做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还有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这种溺爱,被比作是“送给儿童最可怕的礼物”。
(二)建议家长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适时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形成切合实际的人生理想。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情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从而促进孩子的学习。
(三)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校加强文明建设,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为孩子创建“智力背景”。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农忙时,也不要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再次,帮助孩子买一些参考书籍,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七、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时代背景;合法化;发展通道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83-03
1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开始,农村精英输入城市,农村出现了基层行政组织缺失或者老龄化。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开始调整发展策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标志着国家发展策略从城市中心、以农村哺育城市模式开始向新农村建设、以城市反哺农业模式转移。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考取公务员成为毕业生竞相争抢的热点,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考碗热潮,为了顺利的端上公务员这个“金饭碗”,大学生们在认真复习应考,奋斗在“题海”与“辅导班”之间,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竞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启动。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村官”,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搭建农村人才 “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过程的研究各位学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走过了试点、深化和组织制度化三个阶段;周成军根据大学生村官规模、社会关注及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和试行,将大学生村官政策归纳为萌发(1995~2001),成长(2002~2005年),普及(2006年至今)三个递进阶段。李华忠,杨桓则将大学生村官计划划分为初期探索(1995~2004),全面铺开(2005~2007),战略提升(2008年至今),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各位学者的观点虽然不一致,但各位学者都将1995年江苏丰县的“雏鹰工程”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开始,划分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村官计划理解角度的差异。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研究成果
3.1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大部分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给予了肯定与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制度设计上承载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生力军,为党政领导培养基层后备人选,同时也是国家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新农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赢之举”: 一方面缓解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匮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开创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型模式,使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全面提高。胡跃高概括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部分技术和方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风;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殷殷通过调查提出了大学生村官制度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鉴学伟等认为大学生担任村官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则从更深刻的层面解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重要意义,提出大学生村官制度所内涵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上层与基层相结合”的政治发展理念,对探索、形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生态建构与转换模式,对培育深层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政治人有重要意义。
3.2 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于政策设计的缺陷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预期效果,使得不少大学生村官有被冷落的感觉,纷纷选择其他就业方式,寻求经济上更大的收益,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
学者们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大学生个人方面的问题、政策设计的缺陷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安勇从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概括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误区: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
马骥从大学生村官心理方面,认为存在着如下矛盾:法律定位与工作身份的矛盾;扎根心理与未来发展的矛盾;事业热情与工作经验的矛盾;知识结构与服务工作的矛盾。
吕洪良从村官政策本身,归纳出以下问题: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待遇标准偏低,工作推动困难;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处境尴尬;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偏离,前途发展困惑。
侯典牧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的访谈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自身“村官”行为的短视性;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体系;工作内容琐碎、专业才能难以施展,造成大学生当“村官”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村官卸任后的出路问题,工作满意度随“村官”工作时间逐步降低。
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份尴尬,岗位配置模糊;第二,工作待遇偏低,且地区差异较大;第三、培训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第四,未来出路狭窄,发展空间受限;第五,社会支持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3.3 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3.3.1 探索新的制度安排,使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针对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定位,以及大学生村官没有本地户籍不能直接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法律瓶颈,学者们提出:吕洪良提出应明确政策的合法性,完善村民自治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为村官职业化消除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
安勇认为针对困扰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委班子的身份问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身份与岗位分离制度,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选举身份问题。
认为破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未来身份的定位,最理想的状态是希望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成为优秀的政治人或优秀的企业家。
付建军认为,可以从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方面入手,对于那些愿意扎根农村,同时工作表现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将户籍转至工作地,进而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本土化,为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选举提供制度支持。蔡杨则提出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选拔”改为“志愿服务”,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现行的村民自治的基本法规相冲突,同时可以培育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下派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由“工作分配”转变为“职业选择”。增加大学生村官选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大学生人尽其才,发挥专业优势。
3.3.2 设计明晰化的岗位职责,使大学生村官岗位实权化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对专业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村官与服务地区需求的脱节,致使大学生村官所学不能所用;大学生村官的助理身份使其在实行工作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权限,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依附性。有的学者提出一方面在现有的选拔模式基础上,增加服务地区的自主性,同时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与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背景想结合。刘唐宇等提出在大学生选拔环节应注重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服务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大学生村官有服务农村社会的强烈意愿与热情;要选聘思维习惯、民间风俗和语言风格较为相近的大学生。殷殷提出在选拔考试过程中,注重选拔标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适当增加关于农村基层现状、农业生产的知识测试,使真正有思想、有能力、有志于带领农民致富者脱颖而出。曹青提出明确“大学生村官”角色以及职能,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事创业,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组织部门在工作安排上应尽量让“大学生村官”担任一定的实职,分配其负责某个方面的工作,通过给权力、压担子、激发其工作热情,加快其角色转变。同时,实行一个村多名大学生村官,既方便相互支持、相互照应,又利于相互之间的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选拔优秀的、专业对口和立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特别是要优先选拔那些本乡本土、自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付建军提出在大学生村官选拨过程中应将大学生村官的本土模式与合作模式,把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
3.3.3 采取多元化激励措施,提升大学生村官待遇大学生村官应当是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定位必然要伴随以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农村远落后于城市的缺憾。王文举等提出按照国家政策,严格落实各项待遇,设立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因服务地区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鼓励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保证将要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大学生村官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吕洪良等认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第一,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当,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第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3.3.4 加强系统化培训体系建立,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村官要尽快适应村官的生活,端正动机,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做好服务工作,提升个人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为此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知识、能力与心态的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建立导师制,通过服务地区的优秀党员、干部带动大学生村官尽早熟悉农村环境,融入农村生活,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有的学者提出高校应该在大学生中开设农村管理、农村经济以及农村文化方面的课程,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村官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吕洪良提出加强大学生在农村社会的实践机会,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了解,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困难。胡跃高则主张在高等学校专设类似于推广硕士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硕士,进行大学生“村官”在职专业训练,增强创业知识与能力,为村官的进一步深造提高平台。更多的学者提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应该定期化、常态化、个性化。张淑春提出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的基地,为此高校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建立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有效机制,为广大农村输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曹青认为应当采取提供实践参与的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加强与农村的沟通。
3.3.5 完善管理与考核机制,使大学生村官管理规范化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考核模式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个软肋,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的不健全或者部分缺失,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部分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在乡镇,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对农村事务则敷衍了事。因此,部分学者提出健全村官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加强人文关怀,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使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胡跃高提出对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公平合理的考核,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库,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加强“出岗”后管理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跟踪管理,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专门政策给予支持。周春林提出对已经任职的“村官”要加强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例如“三帮一联”制度即村级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曹青指出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分聘期考核与目标考核,考核办法包括:对“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工作细化分解成量化指标,考核结果县委组织部备案,要将考核情况与年底评优和奖励相挂钩,同时,应明确考方式,适当合理运用淘汰制度,作为“大学生村官”享受续聘、奖惩、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张清华提出制定一套完善的追踪评估体系,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期进行评估。大学生通过选拔成为村官,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全国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来操作实施具体工作。
3.3.6 设计合理的发展通道,使大学生村官前途明晰化决定大学生村官制度能否长效的关键就是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路径,现有的为村官设计的出路只能使很少一部分村官获益,大部分村官要重新回归就业市场找工作,而村官工作的经验对其重新回归城市、市场经济并无裨益。安勇提出通道建设。要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建立灵活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加强他们二次择业的通道建设。要改革户籍制度,既允许他们将户口迁到农村,也允许他们在重新就业时把户口迁走,形成能进能出的畅通机制。对于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应予以奖励,对于在服务期间另谋职业的应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偿。政府还应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及时为人才市场提供信息,优先为他们推荐工作。姜勇提出转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倾斜重心,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像是为大学生去农村镀金而设计的,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满后离去的人必定众多。因此,应当把优惠政策的重心进行适当倾斜,一是由精神上的鼓励转化为物质上的支持;二是要更多地给予在合同期满后留守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而不是给予其考研、考公务员时的加分政策。蔡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应该从“就业安置”转变为“货币补偿”,在目前就业岗位比较紧张的情况,对大学生村官的安置也可以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胡跃高提出农村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根本道路;付建军提出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吕洪良认为应积极探索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提拔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王文举认为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帮助其树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很多学者所主张的。设计出一套弹性任期制。于泉提出对多年在农村工作,且连续多年考核合格、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直接保送到国家重点大学读研;对于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选择自主择业的,政府部门应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应出台配套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
3.3.7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使大学生村官工作专业化吕洪良提出加强对学生村官的帮扶政策以及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王文举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支持机制的具体措施:为了弥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的不适应,建议成立工作队,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上的合作与支持,降低其孤独感;建立完善的信息定期上报与反馈机制,及时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不适应反映出来,并及时解决,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必要、人性化的支持。
安勇提出要强化校地合作,以校地共建助推“大学生村官计划”。高校应成立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机构,组建专家顾问团,结对支持大学生村官,及时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使高校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4结语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看到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已有了不少成效。然而,当前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的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之上,所制定的发展策略立足于研究者、观察者的角度,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个性化的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第二,对村官的定量研究较少,在有限的定量研究中样本量也较少。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关注大学生村官,但是,根据笔者分析,大部分的样本量在100以内,其样本较少,代表性不足。
第三,已有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观体验、生活质量、闲暇生活、社会支持的关注较少。大学生村官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对其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忽视对科学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不利的。
第四,已有研究的社会性别视角较为模糊。大学生村官具有社会性别,其工作的地点基本在农村,这些地方也是中国社会性别影响最为深入的区域,因此,对大学生村官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社会融入、个人发展路径以及功能发挥的差异,必将对进一步完善村官计划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3].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
[5]李华忠,杨桓.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成效及政策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6]曹青.“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评价及相关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区“大学生村官”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43).
[7]安勇.推 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保障[J].调研世界,2010,(11).
[8]胡跃高.向“屯留模式”看齐,满腔热情支持大学生村官事业[J].村委会主任,2010,(22).
[9]张清华.大学生村官计划――双赢战略的政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
[10]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11]于泉.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岱宗学刊.2010,(3).
[12]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2005,(17):461.
[13]马骥.80后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2010,(16).
[14]姜勇,王永萍.辽宁省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篇9
摘要:倡导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伟大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自觉扎实地掌握所学专业,牢固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字:大学生 农村 工作意愿 对策
一、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意愿不强的原因
大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去农村就业,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发展潜力小、专业不对口、收入低、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家庭不支持、面子过不去等等。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原因存在差异,其趋势是:选择收入低、工作潜力小、面子过不去和家庭不允许四个选项的男生比率高于女生比率,而选择专业不对口、工作环境差两个选项的女生的比率则高于男生,这充分反应了当今社会男女职业选择的现状。
户口不同的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原因同样存在差异,其趋势是:选择收入低、发展潜力小两个选项的农村户口学生的比率超过了选择此选项城镇户口学生的比率,显然这是由于农村户口的学生对农村的感受比城镇户口的学生更加深刻所致;选择专业不对口、面子过不去、家庭不支持、环境差,生活不便利四个选项的城镇户口的学生的比率要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亦符合城镇户口的学生择业的实际情形。
在当今找工作日趋困难的情况下,已经有不少的学生能够认识到主动改变就业方向,积极到农村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在大学生到农村工作最看重的因素中,有一大半的学生选择了“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另外,有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了“授予荣誉称号或精神鼓励”;极少数的学生选择了“有丰厚的薪水”和“考研或公务员加分”选项,这种功利性倾向也值得关注。
二、政策不到位的方面
1、选任政策的偏颇
国家对于支农大学生的选任政策还有一定的偏颇。具体表现在:广播宣传和现实生活之间有落差,容易引发志愿者的失落情绪,不能端正工作态度、国家对志愿者的选拔方式存在纰漏,对志愿者的真正意图无法准确把握、志愿者到农村后的工作没有被明确定义,受多头领导,盲目混乱,最终失去工作的信心、志愿者到农村后不被当地政府重视或者被过度使用等。
2、帮扶政策的偏颇
大学生去农村,政策要先行。国家看重大学生的不仅仅是他们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更包括善于创新的品质和敢为人先的朝气。因此,国家必须在政策上对支农大学生给以优惠,财政上给以扶持,切实地给他们创造一个成就理想、施展抱负的大舞台,使大学生们开展工作时不至于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从而按照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带动农村的发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使大学生的效用最大化。
三、增强大学生农村工作意愿的对策
增强大学生的农村工作意愿,要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两个主体和大学生受体两个角度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考虑政策的适合性,政策的中层执行者教育部门要思索教育的目的与功能,政策的基层执行者要为大学生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三方需要层层配合,密切协作,保证政策传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学生既是政策的受体,又是积极主动的个体,一方面要树立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另一方面要主动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开拓自己的事业。
(一)对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建议
1、国家应该大力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活动、认真听取支农大学生的反馈意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切身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宣传。
2、国家应该制定一套专门针对支农大学生的选拔考试,根据支农大学生的实际能力提拔到乡镇或者县上工作,能让支农大学生真正的成为村班子成员,完善和健全大学生村官制度。
3、制定有关政策的政府部门能考虑到地区贫富差异的因素,协调工资,让大学生能主动到比较贫困的乡镇去工作,更好的发展当地经济,使当地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安心在农村工作,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农民服务。
4、大学生在农村工作,各级领导应该充分支持他们的工作,应该给予大学生发挥知识和能力的平台,让大学生们发挥他们自己的优势从事一些村民走访、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工作,而不是仅仅从事组织档案材料撰写整理等“秘书化”工作。①
5、乡镇及村上的领导能给大学生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权力,适当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开展工作,协调关系,处理问题。经常与大学生村官交心谈心,听取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区别不同情况适当给予采纳。
6、乡镇政府应该实事求是地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劳保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解决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尽力的发挥才能,这样才能把高素质的人才长期留在农村。
(二)对政策的执行者---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建议
首先,教育部门要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奉献精神。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独立性。从小学做起,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集体意识作为重中之重狠抓务实,大力弘扬社会美德,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质量。
其次,学校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尽量多组织在校大学生到附近的村庄去开展扶农务农工作,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争取让大学生接近农村、感受农村,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的了解农村,才能激发起他们自觉到农村工作的热情。
再次,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文件,明确支农大学生应当被授予的荣誉和奖励,提升支农大学生在社会、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积极激发大学生支农扶农的意识。学校对于支农大学生也要体现出政策的优惠,在评奖评优方面必须有所体现,确保支农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受到重视和尊重,让支农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到自己的付出所带来的回报。
此外,学校要对国家和教育部门的政策及时进行宣传。加强宣传力度,开辟新的宣传途径,通过在校园内积极开展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宣传力度大政策宣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提前做好自己的志愿规划,思想上早作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明确支农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对国家界定的支农大学生的工作范围要明确传达、如实传达,避免在宣讲和现实工作中出现大幅落差,从根本上保证支农大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从而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最后,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提早组织支农大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缩短磨合期,尽早完成角色转换,争取日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三)对政策的接受者――大学生的建议
大学生既是政策的受体,又是积极主动的个体,大学生去农村工作是痛苦的磨合过程①,因此,支农大学生首先要有服务态度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明确国家交给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当前由于农村正处于一个改革的关键时期,广大农村的发展潜力被逐步挖掘,孕育了大量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时机,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目的是让他们在农村一线发挥聪明才智,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和工作热情,深化改革,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因此,扎根农村的大学生要有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把自己的远大抱负与到农村一线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基层工作者,做到身处基层的同时更要心系基层,真正做到服务农村、服务农民。
其次,支农大学生要主动为自己创造机会,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开拓自己的事业。大学生要明确自己到农村究竟要去干什么,怎样才能干出一番成就,要积极深入农村第一线,加强对农村状况的了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发扬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农村广阔的天地为依托开创自己的事业。在创业的过程中要主动向农民群众学习,谦虚谨慎,不能讳疾忌医,认真地发现问题、总结得失,在事业取得成就后要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保持大学生的本色。
最后,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精神面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服务农村讲究“三正”。首先是个人心态要放正。大学生对农村要有正确的认识、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实际行动展示当代大学生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是工作态度要端正。要想在农村开创一份事业,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这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学习和积累,要杜绝好高骛远的急躁情绪和得过且过的敷衍情绪,谦虚谨慎、不断提高。最后是为人处事要公正,支农大学生要心系“三农”,切实为农民服务,在人际交往中妥善处理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给自己营造一个严谨细致的工作氛围、团结和谐的生活氛围、奋发有为的创新氛围,保证圆满的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52页
[2]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4:98-99页
[3]乔德宝.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12:77-78页
[4]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5]江西省教育厅. 历史与现状:我国独生子女的优势与劣势[J].教育学术月刊,2010,(3):16页.
[6]巢晓. 涉农专业叫好不叫座[J].信息时报,2009,(11).
篇10
之前我对生活条件的猜想基本准确,不过实际条件仍然比我想象的差,工地的条件则是始料不及的,接下来逐一阐明。我们是月日中午到达工地住处的,我们住在当地一户普通农家的2层小楼里,我们的房间只有两个椅子和一个破沙发,还有两张看似刚刚做好的木质折叠床(这个床幸亏是我们女孩子睡,后来有个男孩把床睡塌了,呵呵~)。
吃过午饭,我们就开始整理房间,原本以为生活用品会比较齐全,没想到,洗衣粉、洗发水等等都没有,虽然这里不能洗澡,但是这些东西还是需要的。整理完毕,我们把一些生活上必须但又缺少的东西向领队提出来,他一口答应了我们的要求。
生活上的这些短缺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算什么,最大的冲击还是我们使用的厕所和水,那可能就是农村的特色,厕所就是几块木板搭的茅坑,饮用水、使用水都是各家各户打井的井水,也就是地下水(这种水在大雨过后则格外混浊,我们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使用,幸运的是我没有拉肚子)。
当天下午我们就去工地上工作了,第一次去工地还真有长途跋涉的感觉。我们上坡下坡,曲曲折折的来到了工地,泥泞和大坡度的山路让我格外的小心,同时也让我下了决心把脚下的鞋奉献给这片土地。晚上的洗漱对于我们来说又是一大挑战,忙忙碌碌上上下下的打水把洗漱变成了一件累事,我们使用的水要从一楼厨房里的大桶里舀到我们自己的桶里,然后提到楼上去使用。
还好,我们用几天的时间就摸到方法,不用折腾几次下楼提水了,出来乍到,南方阴冷潮湿的气候也让北方人很不适应,第一个晚上,我们都觉得房子四处透风,除了自己根本没有发热的东西。
农村实习汇报五则(所谓田野考古)
提到考古学,可能大多数人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因为这门学科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而我,偏偏是这门边缘学科的实践者。说说我做考古的个人感受~田野考古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领队到工地主管,下到每个探方的方主,最低层的就是民工,也是最贴近考古现场的人。作为实习生,需要全面的了解和体会考古学,因此,我们的
工作就是看方,也就是探方的方主,管理自己所属探方的几个民工,并且指挥和监督他们干活。这种工作乍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好像工作性质如同工头,刚刚来到工地的我也是这么感觉的。其实,学问自在其中,考古学既然能成为20世纪重要的学科之一,必然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当我们考古工作的日渐深入,对于地层的判断、对于出土物的分析以及层位的叠压关系,尤其是当有遗迹出现的时候,对于遗迹性质的判断和对于下一步发掘计划的制定都是相当考验考古学功底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所学就显得十分薄弱,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学到很多相关的知识。
田野考古是一个十分辛苦的工作,一次发掘最少要持续2个月左右,而往往发掘地点都是在现代文明不是十分发达的乡村地区,因此,做一次发掘就要克服许多意想不到的艰苦,对于从事考古的人来说,不洗澡,毒虫叮咬,水土不服都是家常便饭,还有很多难以预测的艰难。从一个侧面来说,考古工作者的应变能力都很强的。而对于一个遗址进行一系列的主动性发掘的时候,就更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和韧力了,这种发掘往往要持续2-3年,其生活之艰苦无聊可想而知。已经提到无聊,顺带也要说几句,条件的艰苦多少是物质上的,而精神上的就更难克服,由于物质条件的有限,考古生活除了每天在工地上工作,其他的业余时间只有睡觉是好的消遣,生活极其无聊单一,而睡觉之余只得找几本有限的书籍充实一下,有时候我们会开玩笑说,不如呆在屋里数头发了~
农村实习汇报五则(乡土中国)
对于中国农村的了解,我更多的是从电视上、书本上获得的,这一次难得有机会亲身近距离的体会到乡村中国的景象。江西省全省的地形以丘陵地居多,正如我们居住的地方一样,四面环山,因此这里“坞”的地名是非常多见的,也就是被山包围的一块平地的意思。
我们的村子应该算是人口较为稠密的一个村子,距离市中心大约四、五公里的样子,村子比较富裕。村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就是替别人修墓。修墓也是有分工的,例如有的是做棺材的,有的是砌墓门的,有的是做墓碑的,还有的是做八仙的(抬棺材的人一般是8个,称为“八仙”)。我们的房东就是做棺材的,当地人经常说棺材、棺材,升官发财,的确如此,我们房东生意忙的时候是需要雇人帮忙做的,尽管这样有开销,几天下来,也能赚上一大笔。房东的儿子也是这个村里少有的高材生,高中数学奥班的学生,前途也
算是一片光明。农村的家庭一般都有两个小孩,房东还有一个大女儿,看起来恬静温柔,正值高考。一家人如此和乐融融,过着幸福的生活。既然这个村子是靠白事发财,自然我们四周的山上也少不了坟墓,据当地人说,市里70%的人都是葬在了这个村子里。清明时节,整个村子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周”,人潮涌动,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村子里,男人在外干活养家,替别人修墓,女人则在家种田、操持家务,一般不需要再出去赚钱,这样,这里的妇女非常喜欢打麻将。虽然在我看来这样有些浪费时间,但细细想来其实很容易理解,衣食无忧,打麻将是消磨时光的最好方法。这个村子就像我们书本里了解到的,各家各户之间都是有着血缘上的联系,这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前面提到了房东的儿子,房东一直都视自己的儿子为骄傲。因为,整个村子,上到小学就辍学的孩子大有人在,一般家庭的小孩可能上到初中就再念不下去,于是便出外打工。村小学离我的住处很近,我们有的时候便会去里面转转。村小学是由一圈房屋围成的,中间是操场,南北两侧有教室,东面是大门。全校只有6个班,一个年级各一班,南面是教室,北面的房屋是老师宿舍。学生的学习环境简陋到教室内没有日光灯,与这个村子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大相径庭。我想可能源自当地人对教育的不重视。看来中国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十分不协调。
适逢我此时正在读先生的《乡土中国》,可能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能了解书中所讲的深刻含义。
农村实习汇报五则(村委见习汇报)
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在我考上大学的时候,全村都轰动了,因为我的村子并不富裕,之前也很少出过大学生,全村的老少爷们都给我道贺,直到现在我都很感动。在我将要离开家乡。开启我的大学之路时,全村很多人为我送行,我哭了,这是直到现在最令我感动的事情。我当时在心里就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村里的人们。
现在的我已经大三了,虽然每年都回家,但是我感觉我们村的经济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虽然我们也十分勤劳,村里很多人出去打工了,可是还是没有很大的改观。我想我
应该更好的学习,将来回到家乡,为改善村里的经济状况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农村中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农村基层,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未来的挑战。
今年的暑假,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也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我在我村的村委会进行了将进一个月的实践锻炼活动。通过此次在村里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在实践中深化了知识,而且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了解了我们村里的一些民情和青年的一些现状。通过我的观察,我感受到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此外在这次实践中,据自己亲身所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我对村上的现状有了更多的认识,进而进入了更深入的思考。
放假之前,我就委托家人联系我们村的村委会,表明自己希望参加和帮助村委会的日常工作,从而锻炼自己,同时也可以为乡亲们服务。村主任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后,同意我在村委会挂名并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基础的日常工作和一些对自己的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听到消息后,我异常的兴奋,不仅因为自己可以顺利的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完成学校指定的任务,还因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够很好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更主要的是终于可以运用自己的能力为家乡的人们服务了,最重要的是这是我20多年来的一个梦想!
接到可以正式上班的第二天,我就按照村主任的安排,走进了村委会的办公室,正式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第一天“上班”,难免有些激动和紧张,接手的工作完成的都不是很顺利,例如在作会议纪录时,经常记住了上句记不住下句,而且为了赶时间,字迹十分潦草,整个会议过程我都手忙脚乱的,闹了不少笑话。但是会后村主任找我谈话,并没有批评我的“错误”,反而对我进行了鼓励,并告诉了我一些他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让我受益匪浅!一天下来,我深感工作的不易,但是我学会了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了怎样尽快的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去!
在村委会工作的同时,我也对我的研
究课题进行了一些调查,我个人对于经济学比较感兴趣,所以我着重的调查了一下村里的经济结构(我自己觉得应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吧)。虽然我们大一上学期还没有开经济学这一门课,但是我凭着以前对这门课的了解,我也确立了一个调查的大致方向。以下是主要的几点,可能不是太专业或是太正规,但是我觉得还是挺符合实际的。首先,我在村委会里查了一个村里的人口数和人均年收,然后根据自己家里的情况和周围邻居、亲戚的一些了解,同时也走访了一些其他的人家,最终确立建立了一个有关于我们村的一个经济结构的模型(不过后来听别人说很幼稚很简单,但他毕竟是我自己的东西嘛)。另外一个就是有关于村里的外出打工的人和他们的孩子在村里的情况。当这些父母出去打工的时候,就会把这些孩子们留在家里,由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和奶奶们来照顾和教育,他们也只是在过年或是过节的时候才会回来一次。并且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况,因为他们年龄比较大了而且小时候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这样就给他们的孩子带来了启蒙教育上的一些欠缺,这些孩子缺少很正式的学前教育,因为幼儿园在农村目前来说还是很少的,就算是有,学费也是很贵的,一般的家庭根本承担不起,我觉得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由村里出钱开一个公办的幼儿园,我把这个想法跟村委会的人说了一下,他们肯定了我个人的想法。
以后几天,我一直做着整理文件,清洁卫生,接打电话等一些较容易较轻松的工作,但是即使从这些不怎么起眼的工作当中,我也总结出了不寻常的经验。小事情也不能马虎,一页文件整理错了,到需要它的时候就会很难找到;卫生打扫的不干净,就会给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接电话的语言不得体,传达事情表述不准确,就会影响到工作效果。我加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放过一个微小的细节,每件事都做到出色和完美。我明白,以后我的工作内容将会提明白,以后我的工作内容将会提升一个档次,我暗暗地对自己说了声加油!
最终,我在村委会完成了我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这些天下来,我收获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许多都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达。而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除了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外,就是农村
在这几年里的发展,农民生活的不少改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回到学校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帮助村里的人实现他们的梦想,现在我们的想脱贫致富的心情十分的强烈,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给我们投资的机会,我想我应该作出自己的努力。
农村实习汇报五则(农业大学生实践)
次社会实践的时间为七天,参加队员有六名。在这短短的几天里,我们主要开展了四项较大的活动,下面我就简要的进行一下汇报。
一、“放飞孩子的梦想,托起明天的太阳”主题班会。
在班会上,我主持的专题叫“美丽照片,精彩”,做这个活动我的初衷是想借照片展示给没到过的山村孩子们一个感性的认识,那些照片都是我去下乡之前亲自到各大景点拍摄的(包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新华门、中央电视塔、中华世纪坛、中国农业大学、大学、清华大学等)。
我的这个专题在班会上是第一部分。当我给孩子们一张张地做讲解的时候,孩子们那种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的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勤奋、刻苦、努力、上进是在场的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的,从他们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里,我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
和孩子们一起的几个小时里,我过得快乐而充实,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当学生代表给我们佩带红领巾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激动的程度不比我第一次带红领巾的时候差;当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唱着《好一朵茉莉花》时,我不知为什么,也许是一种冲动。我的眼睛开始模糊了,我想我真的是被他们感动了,被他们的纯真、活泼、朴实感动了。
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让我感觉到我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这次活动能增强他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我们的这个活动就算是成功了!
我们的这次活动得到了当地领导、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其实我们的活动时间是有所改变的,不是严格按照计划的。计划是到达的第二天开展这个主题班会的,但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是晚上六点了,食宿问题还没有安排妥当,所以第二天开展活动的条件根本不具备,我们就马上开会,一致通过决定第三天再做。实际证明,我们的调整很正确,主题班会因为准备的充分,所以开的很成功。这也告诉了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
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计划是很必要的。
二、走访农民,寻找科技带头人。
为了尽快了解旧堡村,我们第二天一大早就和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的地点就在村委会,形式很简单,但内容却很充实。
村干部介绍说:“旧堡村共一万三千亩耕地,二十六眼机井,平均三、四亩地就有一眼井,不算缺水。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其他还种一些蔬菜,象豆角,西红柿什么的。养殖业也不算发达,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什么规模,主要品种比较单一,就猪、牛、鸡等传统品种,特种养殖还没有。”
我是农大东区学机械的学生,这次下乡的目的有一个就是调查一下农业机械在农村的普及程度和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机械。但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村干部很干脆的回答:“我们村根本不存在农业机械化,一切农活全部由农民手工去做,完全是原始的东西,不存在什么机械化。”当时我真的很惊讶,问他们为什么不用一些机械代替人来做这些重复性很强有很繁重的工作时,他们是这样回答的:“如果都机械化了,那不就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了?”我想农民他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也许他们就是这么认识的,我们的任务是来调查的,在短短的几天里,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思想,就没有在往下追问。
于是我就转换话题,说:“在现在的这种耕作过程中,有没有哪种工作是农民认为比较繁重的,希望由机械代替的?”村干部想了想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玉米杆被收割后,剩余的部分,一部分在地里,一部分在地上,农民处理起来比较费劲,现在全凭农民用锄头一棵一棵的往出挖,又费时又费力。希望能有一种机器代劳。”我个人认为,市场上应当有这种机器,只不过当地的信息不是很丰富。打算回来在网上或者从别的渠道帮农民们找找,如果真的没有的卖,那下次学校再举办创新大赛,我就做这个机器了。
其他的队员也就他们自己的专业问了些问题,例如,学法律的就比较关心农业的法规政策等问题,像税费改革什么的;学化肥的就问的是作物的一些疾病。在他们问的时候,我就仔细地听,然后认真地作笔记,我想虽然这些跟我的专业不相关,但是多知道一些总没有坏处。
座谈大概持续了两个小时,我们对旧堡的总体情况有了个整体的认识,但光听村干部讲,是绝对不能完全了解的,所以我们决定下午亲自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一家养羊的专业户,它是全村开始养羊较早的一家,直到今年已经5年了。我们去的那天是下午,正好他丈夫赶着羊群去放羊了,家中只有女主人和3岁的小女儿在,15岁的大女儿今年开学上初二,放假去学校补课了。
她家养羊的数目是全村最多的,现在有70只大羊,30只小羊,最多的时候有140只呢;总共有8亩半地,除了七分种的是胡萝卜,其余种的都是玉米,每年收获的胡萝卜和玉米都用来喂羊,但据她所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量的放牧。虽然国家现在正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明令禁止放牧,但如果不放牧,只让羊吃饲料是根本吃不起的,起早贪黑的干上一年,说不定还会赔上一、两千呢,所以他们不得不偷着放。
她家有一只母羊的肚子右侧偏下的地方有一软的疙瘩,是去年冬天发现的,请兽医来看过,做过一次手术,打开后疙瘩里边是小肠,没敢动,又给缝上了,其间,这只母羊还生育了小羊,这个疙瘩也没有遗传给小羊,小羊现在很健康。为了赶在他们放羊之前看到那只母羊,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对他们家进行了回访,并给那只羊拍了照,打算回来向学校的有关专家教授请教一下。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制定了十六字的访问过程,即“赠送资料、说明来意、了解情况、记录问题”。有了明确的过程,我们访问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了另一家以养羊为主业的养殖户,与上一家相比显得正规了许多,有专门的羊舍,而不是简单的羊圈,羊的品种也很统一——小尾寒羊。
他家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规模,是因为他贷了20万元的款,也是全村一次性贷款贷的最多的。当我们问起对贷款风险的看法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只要你把所贷的款都投到项目上去,然后一心一意的去干,一般是不会赔的,就是赔了,像你建的羊舍,买的羊,也足够还贷款的,其实风险是很小的,重要的是你认真去对待。”他还很诚实的告诉我们,在贷款方面,除了要把项目计划认认真真做好,凭关系,找路子,也是很重要的。
在养羊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一是饲料的贮藏,今年他花了9000元建了一个贮藏饲料的大坑,但是到
现在一直不敢用,因为还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如果这贮藏大坑设计的不合适,贮藏的饲料到冬天就会腐烂,贮藏的饲料腐烂了是一笔不小的损失,羊又不能不喂,还要去买饲料,这时的饲料是很贵的,所以里外里就亏了许多,所以一直不敢投入使用;二是农民或者说是养殖户急需贮存青杆和黄杆所能获得的营养价值的具体数据表,要是有了这样的表,农民就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青贮还是黄贮了,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市场上没有一种可以专门用来喂养羊的饲料,要是有这么一种羊饲料,农民们也就不用贮存饲料了;四是农民已经有了作胚胎移植的愿望,但苦于没有技术,如果有哪位教授有研究这方面的可以与他们合作,他们愿意提供羊等基本材料,实验成功后的具体事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商量。其实,这个农民的这种思想已经是“公司+农户”的最新的经营模式的雏形了。看来,有些农民的思想已经很先进了。
就这样,那天我们走访了3家,在后来的几天里,我们又走访了13家,这次共走访了16家。收获真的不小,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
三、建立“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旧堡农业科技服务站”,与当地进行长期合作。
建立这个服务站的目的或者说是初衷就是使我们农大的学生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在我们的学习当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样,我们学习起来就更有动力了;
同时,农民也能得到真正的实惠,首先,我们所提供的资料、信息都是免费的,没有经济利益在其中,也就不存在什么欺骗,不像有些种子公司卖假种子可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却不顾辛苦一年而颗粒无收的农民,我们不会;其次,是长期合作,农民可以随时把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通过服务站告诉我们,要是我们能解决、有把握的东西,会毫无保留的告诉农民,如果我们解决不了,或者把握不大,我们也会负责的告诉农民,让他们先等等,我们会替他们去请教学校里专家、教授们。
毕竟,我们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最棒的农业大学,拥有农业方面的权威人士,相信他们也肯定愿意帮助农民的
。我们愿意起一个桥梁作用,一个窗口作用,让农民和教授见上面、说上话。我们的教授们也许会从这些问题当中,得到些灵感,说不定有更多的新科技成果诞生呢!学生、农民、教授三方面都受益的一件事情通过建立一个农业科技服务站就能实现,而受益多少就要看日后服务站的运作情况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上一篇:社会实践核酸检测总结
- 下一篇:电话销售社会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