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及师德素养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18:3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品德及师德素养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品德及师德素养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能力;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23-02

德育的工作是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履行的重要教育内容,“德”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其能力全方位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德育能力,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结合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在学生中树立起的威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建设工作,通过传输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发展。

一、教师德育能力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师的道德能力是指在进行德育工作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有关道德方面的问题的感知以及掌控的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具有丰富而广阔的内涵,包括诸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感知能力、监控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教师的德育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德育目标的实现依托教师的德育能力。德育目标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为学生提供德育学习的环境,教师就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传授者。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德育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才能对德育有充分的领悟,根据社会发展的方向培养所需的优秀人才。如果教师的德育能力停滞不前,缺乏把良好的美德外施于人的能力,德育目标将很难在实际中实现。所以,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础。

2.教师德育能力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具有直接影响。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言行举止、处世态度等方面,都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教师的德育能力的反衬。另外,学生不仅在不同阶段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受教师德育能力的影响,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总的说来,教师的德育能力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二、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德育能力也是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与积累而形成的。虽然经常阅读一些理论的书籍是必要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但是有了理论要用它指导实践,因为通过实践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1.教师要适当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加强育人的观念,不能只注重教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要把育人的观念时刻深入到教学的工作环节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正确教育观,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另外,教师应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在育人之前要先对自己进行教育。所以,在校教师应该充分汲取多方面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根据教育经验,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思想政治的观念进行不断的革新,并且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每次工作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德育能力。长此以往,就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掌握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规律性特点,结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发挥教师自身的自主性,减少目的不明确或者盲目的进行教育工作的程序,提高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样的地位上,跟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拥护与尊敬,并且值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在身心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加强人人平等和包容的意识,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加强他们的自觉行为。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意识,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尊重学生,批评要有度,同时,还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分析问题,探究学生的真实内心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有些学生的冒犯、顶撞等行为,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原谅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带来的行为表现。用诚恳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感化学生,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有些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的好教育,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式。虽然现在的学生确实有这样的特征,就是他们缺少自律自立的意识,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想法强烈,不太注重集体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现代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思维活跃,有勇气创新,还具有浓厚的社会正义感。对于教育对象的改变,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进行大胆的创新,努力开拓新的德育发展理念。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能力。道德发展能力水平是教师提高德育能力的基础。教师只有加强自己道德能力的培养,才有资格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德育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从道德认知角度讲,道德的发展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要有根据道德的发展不断改进知识、更新内容的能力和对道德教育培养起较强的敏感度。德育工作能否有较强的实践效果,往往由充分的知识作为依托。在现代具有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中,青少年往往会在对道德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上出现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如果教师不具备足够的知识以及较好的人文素养,也不能够对社会发展的局势有足够的认知,就会很难对道德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教师应该培养自己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增强自己对社会变迁的敏感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拒绝社会不良诱惑。从道德行为角度讲,在新的道德价值观念发展及引导下,教师要积极投入到现代道德风尚的建设中去。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中,往往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的教师,能够引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教师的一言一行,性格品质,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被积极地效仿。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规范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

3.教师要擅长对德育方法等工作进行总结。教师能否对德育方法和技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决定着教师德育能力的实现程度和水平。所以,在这一工作中教师要有在实践德育教育工作中总结经验的能力和进行不断的思考与追问,提高教师德育的能力。①德育工作也要因材施教。教师要掌握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发挥出德育教育应有的效力。德育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谈话法、调查法、榜样示范法以及陶冶教育法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灵活的运用于各类不同的性格学生中去。②给学生确立道德发展的目标。学生只有确立好道德发展的目标,才能够以此为契机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并结合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上提要求,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如果学生有了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指出错误的根源,然后要引导学生改正错误。③善于利用资源进行道德渗透。教师要多方面地采集教育资源,善于发现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行为习惯,以发现的现象作为指导和教育的分析点。首先可以利用课堂教育中挖掘出来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和道德认知的主导者,传授给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方法方式,在运用讨论的方法或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等实际的模拟中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与感悟,提高自我道德价值评估的能力。

三、发展教师德育专业化

教师德育的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德育工作的重点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水平,满足当今对高质量的教育追求。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由学生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如果没有高素养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的。

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途径有:

1.对师德进行培训。师德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师德是指导教师教育工作的道德手段,也能够在道德方面指导和教育学生。师德的培训可以推动教师遵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进行德育科研工作。德育科研工作就是教师要把德育教育的重点置于具体的德育教学活动的现实经验研究问题上,同时进行积极的交流,对德育教育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3.进行自我教育。除了一些培训外,教师还要具有自我学习意识,并且对德育工作的实践经常进行反思。敢于自我批判,自省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现在,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教育界也将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教育方向。而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传达者,具有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对教师德育能力的研究既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率,又能够促进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教师德育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方向和水平,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德育建设。

参考文献:

[1]何美珑.免费师范生德育课程建设――基于高中阶段教育的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1,(01).

[2]管仪平.略论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篇2

一、常规管理方面

1、加强班主任工作管理

学期初,班主任根据学校和年组的统一安排写出班主任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内容要求实际、可行。期末写出班主任工作总结,肯定成绩,寻找差距。班主任加强学生常规管理。常规管理主要包括三项:思想品德,纪律和卫生。

思想品德:班主任工作应以德育为先,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班主任老师更应该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思想工作要紧抓不放。

纪律:班主任老师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的有关规定,经常对学生进行纪律和保护教育,可能出现的经常性的违犯纪律的现象,班主任要做到防微杜渐。尤其是教学楼内五不准、自习课纪律教育。

卫生:教室的卫生是班级的门面,是班主任工作效果的体现。班主任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务必提高认识,提高卫生标准,教育学生爱班如家,班班都有一个清洁优雅的学习环境。

2、班主任实行“一日常规”制度:班主任做到三进班(晨读提前到班,稳定秩序掌握情况;中午午睡提前到班,检查卫生和出勤情况;八、九节进班,检查自习情况和班级卫生情况)三督促(督促学生遵规守纪,完成作业,按时进校离校)三检查(检查着装举止,住宿,班级公物保管情况)三记录(记录出勤情况,好人好事及班级早晚自习情况)(黑板右上方出席情况表)。

3、建立班主任、班级和学生量化档案。要求班主任晨读、午睡、七、八节到班,不到者扣分。对周六、周日上午、晚自习到班进行加分,年级干事做到日统计,周累计,月公布。

学生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规定的内容,进行个人德育量化跟踪考核。对累计扣20分的学生,给予该生警告处分,30分严重警告处分,40分记过处分,50分开除学籍,留校查看处分,60分开除学籍处分。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该生当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基本素养一律为C等级、C等级以下或不及格。对通报批评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学生找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受到通报批评的学生,视情节轻重,可以安排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集中教育。

4、开展主题班会系列活动:本学期共召开班会4次,通过班会,学生们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增加了班级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自觉性。如二年10班总结出了:在自习课上研究题损人利己,在自习课上讲话,损人不利己缺德。自习纪律明显加强。

5、召开班主任期中工作总结会: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特点,阐述我是怎样培养班集体的?通过前半学期工作,班级取得的成绩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在后半学期我准备做哪些工作?通过总结会,班主任互相学习,提高了班级管理的工作水平。

6、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配合:进一步完善海城高中学生活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建立经常性的家校联系制度,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家校互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本学期分层次召开了家长会:即尖子生家长会、学困生家长会和借读生家长会。期中考试结束后,召开了高二全体学生家长座谈会,达到了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办学的目的。

二、其他方面

1、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严格执行学生请假制度,特别是对教学楼的各种安全隐患及时检查上报。

2、参加了“海城市政府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演唱会”。全体高二年级师生,树文明形象,做文明观众,展海高学子风采,圆满地完成了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师生表现,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3、抓好学籍管理工作,抓好学生参加社保工作。

篇3

教师的道德能力是指在进行德育工作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有关道德方面的问题的感知以及掌控的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具有丰富而广阔的内涵,包括诸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感知能力、监控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教师的德育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德育目标的实现依托教师的德育能力。

德育目标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为学生提供德育学习的环境,教师就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传授者。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德育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才能对德育有充分的领悟,根据社会发展的方向培养所需的优秀人才。如果教师的德育能力停滞不前,缺乏把良好的美德外施于人的能力,德育目标将很难在实际中实现。所以,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础。

2.教师德育能力对学生的道德水平具有直接影响。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言行举止、处世态度等方面,都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教师的德育能力的反衬。另外,学生不仅在不同阶段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受教师德育能力的影响,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总的说来,教师的德育能力关系到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二、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德育能力也是经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与积累而形成的。虽然经常阅读一些理论的书籍是必要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但是有了理论要用它指导实践,因为通过实践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1.教师要适当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应该加强育人的观念,不能只注重教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要把育人的观念时刻深入到教学的工作环节中,实施以人为本的正确教育观,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另外,教师应该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在育人之前要先对自己进行教育。所以,在校教师应该充分汲取多方面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根据教育经验,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思想政治的观念进行不断的革新,并且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每次工作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德育能力。长此以往,就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掌握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规律性特点,结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发挥教师自身的自主性,减少目的不明确或者盲目的进行教育工作的程序,提高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样的地位上,跟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拥护与尊敬,并且值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在身心发展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加强人人平等和包容的意识,能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加强他们的自觉行为。教师还要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意识,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尊重学生,批评要有度,同时,还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分析问题,探究学生的真实内心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有些学生的冒犯、顶撞等行为,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原谅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带来的行为表现。用诚恳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感化学生,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有些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的好教育,存在着一种思维定式。虽然现在的学生确实有这样的特征,就是他们缺少自律自立的意识,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想法强烈,不太注重集体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现代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思维活跃,有勇气创新,还具有浓厚的社会正义感。对于教育对象的改变,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进行大胆的创新,努力开拓新的德育发展理念。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能力。

道德发展能力水平是教师提高德育能力的基础。教师只有加强自己道德能力的培养,才有资格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德育能力的培养上,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从道德认知角度讲,道德的发展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要有根据道德的发展不断改进知识、更新内容的能力和对道德教育培养起较强的敏感度。德育工作能否有较强的实践效果,往往由充分的知识作为依托。在现代具有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社会中,青少年往往会在对道德的判断和行为的选择上出现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如果教师不具备足够的知识以及较好的人文素养,也不能够对社会发展的局势有足够的认知,就会很难对道德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教师应该培养自己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增强自己对社会变迁的敏感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拒绝社会不良诱惑。从道德行为角度讲,在新的道德价值观念发展及引导下,教师要积极投入到现代道德风尚的建设中去。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中,往往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的教师,能够引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教师的一言一行,性格品质,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被积极地效仿。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自己规范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

3.教师要擅长对德育方法等工作进行总结。

教师能否对德育方法和技能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决定着教师德育能力的实现程度和水平。所以,在这一工作中教师要有在实践德育教育工作中总结经验的能力和进行不断的思考与追问,提高教师德育的能力。①德育工作也要因材施教。教师要掌握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发挥出德育教育应有的效力。德育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谈话法、调查法、榜样示范法以及陶冶教育法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灵活的运用于各类不同的性格学生中去。②给学生确立道德发展的目标。学生只有确立好道德发展的目标,才能够以此为契机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时机,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并结合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上提要求,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如果学生有了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指出错误的根源,然后要引导学生改正错误。③善于利用资源进行道德渗透。教师要多方面地采集教育资源,善于发现学生生活学习中的行为习惯,以发现的现象作为指导和教育的分析点。首先可以利用课堂教育中挖掘出来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把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和道德认知的主导者,传授给学生正确认识问题的方法方式,在运用讨论的方法或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等实际的模拟中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运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与感悟,提高自我道德价值评估的能力。

三、发展教师德育专业化

教师德育的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德育工作的重点要求,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水平,满足当今对高质量的教育追求。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由学生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如果没有高素养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的。教师德育专业化的途径有:

1.对师德进行培训。

师德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师德是指导教师教育工作的道德手段,也能够在道德方面指导和教育学生。师德的培训可以推动教师遵守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进行德育科研工作。

德育科研工作就是教师要把德育教育的重点置于具体的德育教学活动的现实经验研究问题上,同时进行积极的交流,对德育教育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3.进行自我教育。

除了一些培训外,教师还要具有自我学习意识,并且对德育工作的实践经常进行反思。敢于自我批判,自省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德;师德;必要性;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85-02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种思想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使人们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趋势。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使高校成为了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很多人在思想和价值取向、行为取向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定位自己,如何把握自己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以德治国,近几年来,我们又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一个活跃分子的高校,我们更应该坚决地贯彻这些基本方针。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育者的高校教师,更有必要先让自己“身正”,再带动我们的学生“行”。

一、关于“德”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现在,我们提到“德”,基本上将它等同于道德。但在古时候,“道“跟“德”是不一样的。说起“道”,我们最先能想到的是老子的《道德经》,在这部关于“道”的经典著作里,所谓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说文解字》对其解释是“形声。从,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后来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对于“德”的定义,有着很多种解释,但是究其核心意义,从古至今,都在强调人的内在属性。“德”,这个字,早在《尚书》里,就有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意思是“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这相当于我们儒家提倡的“修身”。修身是指人生在世,坚持不懈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要修养成为完人、圣人,实现完美的人格和理想的道德境界,从而实现人自身的身心和谐,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功。所以,所谓的“德”,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道”的内化,即各种普通法则及道德理想的体现。随着各种思想和论说的发展,我们现在基本上都将“道”和“德”合二为一,诸如“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等,“道德”一词用来指根本的行为准则和人的道德品性及最高的精神境界。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德治,道德对个人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首先,道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保障。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我们社会上也流传一句话,“宁可用无德无才之人,也不可用无德有才之人”。道德是做人的灵魂,现在我们很多企业和单位择人时也提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此外,道德是做人的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柱。人要有伟大的理想和为伟大理想而奋斗的献身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高尚的道德。具备高尚德行的人,才能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对社会做出贡献。道德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道德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我们需要用道德来规范和维系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德素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都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人们的切活动中起导向作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会让人表现出坚强的毅力,执著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道德对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所以,古今中外,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我们伟大的孔圣人就提出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说法,说明了道德在我们生活社会中的作用。

二、“师”的含义及定位

教师是人类社会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之一。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我们有许多不同的称谓。最广泛最流行的是“老师”,这也是跟教师这个称谓最为接近的。“老师”最初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还有历史最悠久的是“先生”,还有诸如“园丁”、“慈母”、“人梯”、“蜡烛”、“孺子牛”等等。从这些成语我们可以看出,大众对教师的评价:无私奉献、博爱等等。我国唐代伟大的文学家韩愈在其所著的《师说》里,也对“师”这个职业也下了定义和定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所谓的“道”,主要是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解惑就是帮助学生解答“道”、“业”方面存在的疑问。现在,我们同样可以用这几个词来解释教师这个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但是,新时代,新背景下,我们要赋予这几个词新的意义。所谓“传道”就是教给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授业”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而应该把认真钻研学问、孜孜不倦探索的一种精神和处事为人之道传承给学生,真正使“授业”成为立身之本;所谓“解惑”就是帮助学生解决不仅仅是学业上还有人生路上的一些困惑。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其重要的论著中,对学校做了如下的解释:有选择地继承先人创造的优秀文化,向有意学习者传授;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形成足以影响社会发展的学术团体;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这正是当今社会对我们高校提出的要求。而践行这些要求的主体,则是我们教师。我们能否很好地承担好这些责任和义务,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我们时常听到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这里的态度就包含了我们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只有我们对自身职业有足够的热情,我们才能够无怨无悔地付出。工作的热情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工作的认可,这就对我们高校教师的师德提出了要求。

就教师自身而言,教师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都会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我国从古代开始就重视“身教”。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

其次,从教育对象来看,高校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已经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但是尚不稳定和成熟。他们对是非判断具有一定的独到见解,但是还不能做到很客观。一个老师的言行会对其造成的影响那是不可小觑的。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是自己有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才能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学生。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只有我们能让学生“亲”,学生才会“信”,继而“循”。

再次,高校教师的工作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工作时空的非限定性。除了上课时间外,其余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的。那么如何利用这个自由支配时间呢。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对工作的责任感、义务感是我们充分合理利用这些自由时间来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

四、师德建设的内容

由于高校教师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师德建设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当今社会赋予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责。其中,培养人才是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重要职能,服务社会是其两者的延伸。对于教师来说,职责就分别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那么,师德建设的内容就可以概括为师生关系中的师德建设、科研中的师德建设和社会服务中的师德建设。

首先,关于师生关系中的师德建设方面,古人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很多建议。诸如“有教无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等。那么要做到这些,首先得做到的就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别林斯基说:爱应该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继而产生对学习的热情。但是爱学生不是迁就、溺爱。古人就有说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要把握好度。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学生评教制,很多教师为了所谓的“不得罪”学生,过于溺爱学生。这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严师出高徒”,我们要严慈相济,让学生对我们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远之,也不是敬而无爱。其次,我们还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这就是要求我们为人师表。那么为人师表,就要求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举止文明,品德高尚,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塑造我们的学生。再者,还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这就是经常说的“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道理。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陶行知先生曾说到过: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要做到这个要求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知其所以然”。为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进步,不仅要自己去充电,也要学会教学相长,在教中学习。我们文学家韩愈在《师说》里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是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就教育教师要博采众长,来不断地充实自己。这个前提是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

其次,在科研方面。近几年,关于学术造假的新闻不绝于耳。这使社会和大众对教师产生了信任危机。试想,我们自己都在作假,在抄袭,有什么资格来要求学生考试不要作弊。要杜绝学术不端,遵守学术规范,净化学术环境,高校教师就必须有崇高的道德。这也是在师德建设时不可忽视的一点。要做到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忍不拔,勇于探索,要用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感染学生。

结束语

现代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高校在社会中属于活跃的一分子,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从小做起。师德建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做好了,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人师表,做一个有崇高思想道德的称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张书丰.中国古代教育精粹的现代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5).

[2]朱法贞.教师伦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张迪.师德为先——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J].消费导刊,2008,(11).

[5]程邦雄、谭飞.“德”字形义溯源[J].殷都学刊,2010,(1).

篇5

回首这段小学新教师时间的工作历程,我们收获了感动和成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述职报告了。那我们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小学新教师个人述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新教师个人述职报告1一、爱岗敬业

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岗位上,我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自觉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思想,我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从领导的安排,从集体利益出发,坚守岗位,又能够做到不无故请假,不缺课、不迟到、不早退,遵纪守法,认真执行上级的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不良现象的侵蚀。

二、认真尽职

作为一名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是一个教师价值体现的基本途径。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总结教学所得,是我平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必须立足课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正确把握教材,结合新课程理念,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教案,积极探索,求实创新,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完成一般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积极参加教育研究活动。对一些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选择,抓住其中的核心问题,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在教学上,我能注意多向同事请教,和同事一起探讨,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平时自己也注重多看成功课例,多听示范课。面对一些后进生,我在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办法:一、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学习重要性,端正好学态度。二、减轻学习负担,在作业难度、作业量方面区别对待。三、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给他们结好对子,重点帮助复习基础知识,每天都有一定的量,一定的类型。

三、满怀爱心

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担任班主任兼辅导员工作时,工作落实到位,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我通过晨会课、班队课等时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每一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平时安全卫生工作,紧抓不懈。平时我总是体贴理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并给予心理指导,尽可能贴近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带着亲和力走进学生的世界。我总是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对孩子们真心地付出了,孩子们就会还以真情。我常与任课老师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访了解学生在家里、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

四、虚心好学

“学无止境”,“学到老活到老”,在日常生活中,我能不断主动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杂志及书籍,注意积累理论知识,积极撰写教育随笔和教育教学论文。因为我深深的知道,只有把自己的思维经常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才能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也才能去发现问题,进而去研究问题,新知识的不断输入,对自身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莫大的帮助。

工作中,我不足是有时缺少对自己教学的深刻反思,自己偶尔有的一些教学方面的想法,不能细致深入地研究下去,使自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但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会充满信心,朝着目标,不懈努力,因为教师这份事业将是我一生的钟爱。

小学新教师个人述职报告2时间飞快,一学年行将结束,我也从原来的新教师慢慢地变得成熟了,这一学年收获颇多,也成长了不少,现将本学年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德

这一学年,我始终奉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一原则,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对待学生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爱去感化他们,不仅教他们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其立身之本,而作为学生,如何学做真人是其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也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每次思想教育活动,教学思想端正,工作态度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我带的是三年级,三年级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面对他们,我把他们看成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所以我充分尊重他们。课堂上我是孩子们在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课外,我和孩子们建立起了很好的友谊。

二、能

第一,在教学上,我关注的是全体学生,对于后进生,我始终告诫他们,要勤学好问,对待他们,我是按照爱与严格想结合的原则。

第二,我也很注重课后辅导工作,对于好的学生,我会适当布置一些能力提高题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对于成绩落后的同学,我通过组织班上的小老师为他们补差提高,在班级里我还设计了你追我赶,让表现好的同学以及有进步的同学都能获得一些小奖励,以此可以促进孩子们学习热情。

第三,这一学年,我也很积极参与听课,虚心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也很认真地钻研教材,做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了然于胸。

那么,作为生管老师,我对寄宿生的纪律、卫生都有严格的要求,做到统一熄灯睡觉,并且熄灯后保持安静,每天点名巡查,我还通过宿舍评比,选出每周的星级宿舍、进步宿舍、优秀舍长、教师帮手,通过这一手段,促进他们保持好纪律、卫生等习惯。

三、勤

我每天坚持在学校认真工作,从不迟到早退。当要外出学习时,认真履行学校的调课和请假制度,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一年来,我对于学校分配的所有工作,我都能及时完成,这一学年也从未缺勤过。

四、学

通过见习期培训、校本培训等各种学习培训,让我成长了很多,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培训。另外,闲暇之余,我都会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视频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会看一些教育著作,比如《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来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

五、绩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带的班级都有很大的进步,学校的领导、老师都给予我极大的肯定,我觉得再累也是值得的。记得上次口算比赛,我们班从一等奖到三等奖全部包揽,令人欣慰。

这一学年有过苦,有过累,有过彷徨,有过迷茫,但我坚信,作为新教师,经验不足,可以用激情去弥补,我也相信在领导的关心下以及我自己的努力下,我迟早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小学新教师个人述职报告3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能够做到认真学习领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力求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端正思想,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勤奋刻苦;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二、业务学习方面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与年轻教师探究教学方法,争取机会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并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业余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三、教学工作方面

(一)认真备课,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科活动并经常听学科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虽然自己的身体不好,但是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的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特别是

在思想品德课注重学生的品行的提高和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社会与家长的好评。

四、师德师风方面

认真学习《师德师风规范》,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工作中服从工学校安排,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和同事间和睦相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时刻做好学生的榜样,树立自身的行为规范!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师德师风,提高了自己的道德品质,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事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积小善成大善”。

五、工作态度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从不无故迟到、早退。工作中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原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认真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地开展工作,带领学生上好课。

本人还十分注重个人的专业学习和提高,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通过汇报课、研讨课的听课、评课,撰写授后反思。在实践中应用等方式,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领会。一学期来,我为工作,在努力奋斗;为生活在尽心安排;为未来在不断畅想,回顾总结这学期的工作,其中还有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要努力工作,提高个人的教学教育的能力,时刻以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新的挑战。

小学新教师个人述职报告4光阴荏苒,转眼间,从20__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已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里,本人担任20__级(3、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及2__级(4)班班主任工作。回首过去,一路走来,虽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但在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各位老师的帮助下,使我这个刚走出校园,又重新走进校园,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的新教师学会了很多东西,成功地实现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工作得到了实践锻炼,思想认识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现结合一年来的思想、工作等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认真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觉悟

热爱教育事业,对工作不讲任何条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践行,处处做同事们的表率。

二、积极实践,锤炼教科研能力

进入教师角色后,我迅速熟悉学校的常规教学方式、方法,对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安排等常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实践。本着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我能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兼顾到各层面的学生,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课后精心布置作业,尽量做到适度、适量。每一次作业及时批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践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教学问题就主动向同事们请教,努力做到课前准备好、课中讲解透、课后督促检查严。

平时,我还经常去听本科组教师的课,到外校去听优秀教师观摩课及讲座,甚至跨学科听课,并且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从中都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多次在学校以及科组内上公开课,并受到好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

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我也能通过网络及报刊杂志查阅资料,及时了解当前教坛新动向,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积极参加区、学校组织的实地教研、网络教研以及课题研究,能及时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别人的经验总结,了解别人研究的动向。同时我还能对自己的教学和工作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努力提高工作实践能力。

三、踏实工作,努力提高业务素养

一年来,我能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攒写培训的心得体会,教书之余,我自觉的学习与教育相关的知识,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等相关书籍,并能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业务素养。同时注意适量阅读科普书籍、历史读物等,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个人的文化知识素养。

四、班务工作,常抓不懈

首先,营造氛围,促进优良班风地形成,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做到“抓反复、反复抓”。一开学我就组织学生重新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订出切实可行地、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遵守地《班级制度》,尽可能贴近学生地生活,所出台地惩罚条例更有人情味,容易为学生接受。

其次,改革班级制度,大胆任用人才,放手学生管理。开学初期我结合本班学生地实际情况先任命了班干部通过一个月地表现,以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们地详细地成长变化情况,本着用人唯贤,选出了新地、得力班干,组成班委。我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地原则,选好班干,安排好职务,下放权力,大胆放手他们去管理班级,效果不错。

五、加强沟通,读好人生实践这本书

在生活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谨遵“正人先正己”的古训,时刻提醒自己,重视“为人师表”的职业形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学校添麻烦,努力保持正派的工作作风,与校领导和同事们和睦相处,讲团结、讲正气,日常注意关心学生的冷暖,用爱心构筑与学生们、同事们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和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好朋友。

在不知不觉中一年的时光悄然而逝,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在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努力配合下,我较好的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忙碌伴随着充实,汗水伴随着收获。

我也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一是理论学习抓得不够紧,缺乏较深刻的理论功底;二是工作中有时存在急噪情绪,特别是在工作任务比较繁杂的时候,忽视方式、方法的有效运用;三、工作经验不够成熟,做事较性急,有时工作不细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个新教师,我知道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勇于进取,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

五、努力方向:

1、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教科研能力。

2、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4、培养良好的作风。

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增强工作责任心,尽快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5、严格要求自己,严厉约束自己,时刻警示自己。

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工作中遇事处理不果断、不细致等问题,工作中、生活中有不如意之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服松懈心理,树立生活、工作目标,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永远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

小学新教师个人述职报告5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你们能够一起来聆听我这一年来的成长。去年9月份,我来到了闽侯县小箬中心小学,担任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转眼间一学年即将过去,经过这一学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收获了许多。作为一名新教师,刚从学校出来又进入学校,虽然环境没有发生什么大变化,但是身份却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这期间,我对自己的工作存在很多的思考和感受,接下来我将本学年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为人师,我认为品德是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没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且在这一个学年里,我都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切事物都是那么新鲜。他们正处于学习的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年龄太小,很容易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很多坏习惯,好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而这个时候老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因此,我尽量的在孩子面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管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我深深的明白孩子的好坏跟教师的言传身授有很大的关系。

而作为一名新老师,自身的学识也是相当重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一大截,所以工作以来,我仍然不断学习,不敢松懈。因此,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刚刚走上岗位,工作上的各项活动与任务让我感到很有压力,但是只要一有空,我便争取出来进行多方面学习。我知道,如今的时代环境,一个人的知识就好像一粒微不足道的浮尘,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必须不断的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半年里,我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收获很多。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日子里,还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当了一学年的教师了,虽然教学方法还不是很成熟,但我已在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在这一年里,我担任二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经验的欠缺,让我觉得课堂的把握仍然是一大难点,所以我经常去听其他语文组老师的课,仔细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于课文的引导和理解,学生的评价与反馈都是我每次听课的重点,听有经验教师的课,我次次都有不同的领悟,每次听完回办公室总感觉自己还有很多很多东西要学。这个学年,我在校内外听课33节,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我会把前辈们上课时讲到的内容记在听课记录本上,然后对我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前辈们的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我也明白教师的学识不代表教学的好坏,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因此我在努力的学习。

篇6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导师;岗位和职责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9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增长模式的转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层次、素质和质量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作为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研究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因此,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根据一些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并不令人满意,创新能力不足的研究生大有人在。据2006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有53%的导师、51%的硕士生以及47%的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的创新能力“一般”和“差”。而68%的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创新能力“一般”与“差”[2]。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育体制、学术氛围、导师队伍、教学改革和科研平台等。在众多因素当中,导师队伍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因为在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指导科研活动、探讨学术问题,可以说研究生导师自始至终都起着引路人的作用。本文从导师的角色、职责入手,分析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重新认识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岗位和职责

硕士生导师一般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其学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如何认识研究生导师,中国高校和西方高校还存在一些差异。西方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尽管也非常注重名誉和荣誉,但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个岗位职责[3]。反观国内的情况,能够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在很多教师看来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体现,缺乏或忽视了对导师职责的认识和履行。比如,有的导师在遴选时对导师资格很重视,千方百计想办法争取,但是在取得导师资格后,却把导师的岗位职责置于脑后;有的导师在招生时斤斤计较,努力争取多招生,在招进学生之后却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误人子弟;有的导师因为招生太多,对研究生进行“批发”培养、指导,而研究生一年中也难得见到导师几面,研究生培养质量可想而知[4]。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岗位和职责。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类别、层次的学校其关于研究生导师职责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将高校研究生导师职责归类为思想品德标准、教学标准、指导标准、科研标准、奖惩标准、考核标准和导师变更相关事宜7个大类[5]。

1.思想品德标准。思想品德标准是衡量一个研究生导师是否称职的首要标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把思想品德条件放在首位,这表明了从学校和社会层面对于研究生导师的期待,希望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又红又专的人才,而不是有才无德或有才缺德。

2.教学标准。作为研究生导师除了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实践外,课堂教学也是其培养学生的重要形式之一。研究生课堂不同于本科生课堂,对于任课教师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高地要求,可以说上一堂高质量的研究生课,是需要教师付出很多努力的。除了课堂之外,众多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也是研究生导师的主要阵地。很多学校已经要求学生在读研期间必须听或者做一定数量的学术报告或讲座。遗憾的是,目前高校中部分研究生导师忙于跑项目,往往忽视了给学生上课或做报告。部分学校研究生课堂往往流于形式,内容不充实,课堂效果不好。

3.指导标准。导师是联系研究生和学校的纽带,是研究生在校的第一负责人。导师之所以叫“导师”是因为不仅是老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不仅体现在学业方面、学术方面、科研方面,还体现在思想道德、为人处事等其他方面。可以说研究生导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有的学生从导师那里学到的东西甚至可以受益终身。导师的指导职责可分为:(1)指导论文,根据个人兴趣、现实需要和实际条件选择课题,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审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2)思想指导,努力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3)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检查,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指导督促实施;(4)参与拟定本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命题、试卷评阅、复试及录取等有关工作;(5)就业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研究生的毕业鉴定和就业等各项工作。

4.科研标准。科研标准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研究生导师标准之一。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将科研标准列入研究生导师的职责标准当中,可见对其重视程度。的确,如果一个研究生导师没有必要的学术水平、科研项目和经费,很难想象他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更别说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5.考核标准和奖惩标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我国对高校研究生导师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比较困难。当前一些高校出台了自己的研究生导师考核标准和奖惩标准,这些考核和奖惩虽然不尽完美,但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的提高仍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导师变更标准。导师变更标准是高校制定导师职责时最容易忽视的一项标准。如何保证每个研究生都能获得足够的指导是导师应尽的责任。目前高校中有些导师因为出国或工作调离等原因无法指导其研究生时,一定要有相应的导师变更标准,及时更换导师。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导师的影响

1.教育思想和知识。通常情况下,上了研究生之后,学生们关注的知识种类比本科生有所减少,但对知识理解和钻研的程度更为深刻。所以研究生教育相比本科生教育,无疑在受教育的知识层面上上了一个台阶。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具备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所擅长的领域里研究得足够精、足够深。在教育思想方面,传统的本科生教育思想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理论,经常是老师一言堂,学生听一堂。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已不适合当下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提倡诸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生的创造潜力。所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导师要转变教育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持有不同的观点,创造轻松自由和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2.师德师风和责任心。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最高层次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但一个人的德育水准并不会随着其文化知识的增长而自然提高。因此,导师在教书育人中,加强对研究生的道德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7]。这种思想道德教育如果仅停留在说教,恐怕收效甚微。师德师风对研究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导师的身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责任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基本素质,研究生导师也不例外。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几年时间成长得如何,收获得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尤其是学生约束力较差时,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份基于上海市研究生的调查问卷显示,73.5%男生和87.6%的女生将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导师充分的指导”;有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充分的指导”是使“自己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的原因。遗憾的是,同一份调查显示,有40.9%的博士生认为“大部分教师指导是‘放任自流’的”[6]。

3.创新思维和素质。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必须配备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正所谓“只有创新导师,才能培养创新学生”。一般认为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创新意识是初级形式,创新能力是最终结果,这个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创新思维。只有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和科研实践不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才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进行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反过来,导师也能从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地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

4.创新环境条件的提供。创新环境是指有益于人们发挥创新精神、能够推动创新活动获得成功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高等学校的创新环境,主要是指围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中心所形成的有利于创新力开发的空间、条件和状况的总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创新的意识观念环境;(2)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3)形成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4)建设多元的信息网络环境;(5)创造浓厚的人文氛围环境;(6)创建先进的设施硬件环境。作为研究生导师,可能无法提供所有的创新环境,但可以尽力创造一些有利于创新的条件,比如引导创新意识,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创新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8]。

三、结语

1970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在总结获得诺贝尔奖的六大必要条件时指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优秀的导师。”他认为自己很幸运地拥有多位这样的导师,在他提到的优秀导师中,瓦西里・列昂季耶夫在3年之后也获得了诺贝尔奖[6]。从这一例子中,就可看出导师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的确是非常大的。如何重新认识研究生导师的角色、岗位和职责已经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道路上导师们的首要功课。分析研究生导师因素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认清它们,进而加以改革并去除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以使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鹤.制约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

[2]王孙愚,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9):32-35.

[3]周晓芳.现代中外研究生导师制度比较[J].当代教育论坛,2010,(3):117-119.

[4]王强.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积极性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5):33-35.

[5]张悦.研究生导师职责标准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187-189.

[6]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林荣日,顾云深.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6(3):51-54.

[7]黄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2004,26(1):105-108.

[8]陈进.论高校创新环境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2):168-171.

篇7

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品德与社会课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小学教师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小学教师工作心得1一年来,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教育局、学校工作部署,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所任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现就将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1、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2、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首先 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3、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因为做到了以上几点,所以我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班主任工作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我一直遵循"严要求,高标准"的指导方针。

1、思想教育常抓不懈:利用班会,晨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卫生、纪律、安全等经常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2、发挥"小干部"的大作用:大胆放手使用班干部,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各方面做出了严格要求,班内形成了团结向上的优良班风。

3、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各门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

4、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注意保护视力,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等。

通过以上工作,本班学生纪律、学习、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等都有了较大转变,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

总之,一年来,干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行为习惯还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小学教师工作心得2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一班班语文兼班主任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我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我在备课中,根据大纲要求,从班级的特点出发,着重突破教学难点,抓住教学重点,创设种种情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切从学生出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务必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大面积铺开,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我赋予教师真诚的爱,暗中给他们鼓励,扬其所长,让他们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学生“结对子”,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他们共同进步,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也树立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在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新时期,在不断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喜欢以及老师们的肯定。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已担任了九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做一个班主任也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很难了。根据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我努力做到了两个字: “爱” 和“严”,这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

2、细心、耐心、诚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要善于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我想,只要付出努力,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你、信赖你,也就愿意把心事倾诉给你,那样的话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3、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做好工作的保障。

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有着一定的帮助和促进。面对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我和家长会积极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使学生、老师、家长这三者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一年中,还有许多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今后,要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各项工作有更大进步

小学教师工作心得3这学年来,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数学课方面:

第一、极积参加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接受新观念,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新的一论教学改革应运而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为此,我把学习新课改作为本学期业务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阅读书籍报刊杂志,不断地学习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学期写有读书笔记5000余字。

第二、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实施新课程标准精神,向40分种要质量。

1、备课认真仔细,尽力做到科学、准确、严密。

这学期备课81节次,备课时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认真编写教案,力争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

2、认真批阅学生作业32节次,做32次作业记录。

认真听课、评课、议课15节次。教学工作中,我立足于课堂,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体现于每节课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自主教学为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数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教法,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独创性。

第三、加强了学生成绩的检测,按要求举行了3次月考,学生每次月考的测试成绩及一些重要的能力指标都及时加以记录,并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提高进行理性的分析,从分析中得出,本学期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计算能力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而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进步,在学校组织的期末检测中,五年级班数学45人参加考试,最高96.5分,最低22分,平均60.81,及格率55.56﹪,优秀率31.11﹪,相比上学期平均分提高了4分,这是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试题中填空、判断、计算、解决问题方面学生做的都很好,就是看图计算面积、选择题方面失分较多,说明学生在数学发散思维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今后应加强练习。

第四、加强学生作业完成的管理,每组设数学小组长一名,负责检查、指导、督促本组同学完成作业。在每次作业批改中,均对存在问题进行记录,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辅导,对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进行单独辅导跟踪记录,发现有进步立即表扬,认真做好“1+2”优差生辅导工程并作好相关记录8次,其中张倩由78分提高到86分,张宇莹由47分提高到67分。

第五、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并付诸文字达16篇。因为教学反思让我觉得我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反思我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启发。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得到提高。对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反思总结,对学生的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均进行动态记录。

二、品德与社会课方面:

拟写教学设计45节次,完成学生作业6次。

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品德与社会课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一学期来,我认真制订学期课程计划,精心备课上课,搜集各种资料,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课上充分体现了参与性、选择性、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原则。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方面:

拟写教学设计45节次,完成学生作业6次。

1、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

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5次。

3、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

4、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

四、参加教研组工作:

期初以为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为指导思想,本学期教研组参加了3次数学公开课,6次五年级集体备课,2次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研讨活动,1次教学案例分析,1次教学经验交流。

总而言之,现在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奉献。

小学教师工作心得4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我校紧紧围绕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下面就我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浅谈如下:

一、确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奋斗目标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大力提倡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务实创新、敢于奉献等职业精神。

业务能力方面:认真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行为方面: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谩骂和歧视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无偿辅导,不得搞有偿家教,不得收受家长钱物,不求家长办私事。 师表形象方面:仪表朴素、整洁、端庄、高雅,不在学生面前吸烟,不在工作时间喝酒,不在上课时间打手机、会客。

二、抓好师德教育四个环节。

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宣布我校师德建设实施细则和学习内容,以及奖惩办法。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加强宣传,把师德建设活动做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细抓实,并请家长、学生、同行共同监督。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学校重视师德,教师注重师表,学生尊重教师,家长配合学校的良好氛围。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装入档案袋。汇编学习材料,我校汇编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习材料有:领导讲话;法律法规; 决定意见;师德风范;规范要求及学校关于教学常规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教师文明礼仪规范要求。

以“学”养师德。强化学习,提高认识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学习学校汇编的材料。学习方法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以“规”约师德。在师德建设活动中规范教师行为,重申各项规章制度,并明确落实各项制度的责任人,并注重过程管理与反馈。以“标”导师德。用榜样引路,学习先进事迹,提高典型教师的影响力和示范力,号召教师向典型学习,推动师德建设不断上新台阶,在学校中形成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敬业爱生、乐于进取的精神风貌。以“情”化师德。以情育人润物无声,这是师德建设的催化剂。以爱为基情为诱导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号召广大教师积极帮扶生活困难、学习困难、或其它困难的学生,用教师的爱感化学生,为孩子的快乐成长做出努力。

三、积极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观看师德教育录像;讲教学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开展校长与教师谈心活动;开展提前1分钟候课活动;走进学困生家庭活动;制定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评价细则;开展师德师风“三评”活动。

面对时展对教育的要求,“师德”的内容将具有新的要求,面对挑战,我们将不断努力,锻炼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小学教师工作心得5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首先要有足够的爱心,爱学生、爱事业,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参加工作以来,我对师爱、师德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篇8

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是新形势下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为促进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科学发展,本文深入分析了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内涵和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意义,指出了目前研究生导师师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一些对策与建议,有利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师德;立德树人;育人

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必须要有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1],其综合素质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职业之灵魂,师德兴则教育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要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和培养过程中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而且要强调“立更高的德、树更高的人”的观念。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对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势下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的研究生人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有深远影响,对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内涵

研究生导师师德属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范畴,是指研究生导师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研究生管理、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和道德关系[2-4]。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实质就是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自身德行影响和促进研究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成才,而这种成长和成才,不仅仅是研究生科研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是研究生通过导师的高尚师德、学识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化而获得的精神层面和道德素质的提升。

(一)研究生导师师德的基础是博学

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培养和教育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5],因此研究生导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架构和渊博的学识积累,这是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素质要求。导师应博览群书、视野广阔、终身学习,才能引领研究生进入科研的殿堂,并在无形中激发研究生在科研领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研究生导师师德的根本是示范

作为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与研究生导师息息相关,因此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者,研究生导师更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且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雅正、为人师表,成为研究生的表率和楷模。

(三)研究生导师师德的核心是敬业

研究生导师应忠诚和热爱所从事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切实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以研究生培养、科研创新和文化传承为己任,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对研究生要无私关爱、严慈相济、公平公正,努力成为研究生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四)研究生导师师德的灵魂是育人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研究生导师的三大职责,其目标都为育人。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坚持“以研究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不仅要教给研究生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同时研究生导师又要严谨治学、因材施教,尊重研究生个性,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意义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理想信念、价值水准和道德素养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引领和启蒙作用,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因此,新形势下切实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已迫在眉睫且意义重大。

(一)是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举

统筹研究生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6]。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包括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实践、论文写作、道德品质、创新创业等方面都是研究生的指导者、领路者和指引者;师德建设作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使得加强导师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因此,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事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建设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提升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

(二)是提升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的迫切之需

导师队伍规模的扩大、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的不甚健全等原因使得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不仅仅是学术水平的参差不齐,还有道德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导师师德建设亟需加强,正是因为研究生导师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对研究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导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研究生。因此,切实加强导师师德建设,有效提升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对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三)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

我国自2013年全面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明确提出要对研究生招考制度、培养模式、导师责权机制、评价监督机制、开放合作和激励机制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和深化,在导师责权机制中,不仅提出要改革导师评定制度、提升导师指导能力,还着重指出要强化导师责任,全面落实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导师师风建设,提高导师师德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7]。这就以制度的形式明晰了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四)是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必然抉择

在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下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养成,需要研究生导师有意识的引领和指导,这不仅要求研究生导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科研功底,而且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很强的责任心和探索创新的创造精神,即要求研究生导师要有崇高的师德,才能尊重研究生共性和个性的自由,并且要注重因材施教,有意识的给研究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教育环境,使得研究生在无形之中激发出无限的创新创造激情,实现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根本提升。

三、研究生导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大国,这与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逐步壮大和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但由于种种现实的和历史的主、客观原因,研究生导师师德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知识储备不足,导师师德理想迷失

近年来,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导致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研究生导师知识储备有所欠缺,不仅对本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不够充分[8,9],对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也知之甚少。部分导师虽然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缺少对研究生个人修养和思想素质的指导和培育,这对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利。此外,研究生导师中“重科研,轻教学,轻育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导师角色意识淡化,导师职业道德素养迷失,同样是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桎梏。

(二)为人师表欠缺,导师师德准则失范

研究生导师遴选时因为过多重视其科研和学术水平,而对其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不足,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不注重自身形象,言行不一,言论导向偏激、消极,纪律观念匮乏,甚至滋长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潮,道德水准下降,这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敬业意识淡薄,导师师德行为失序

研究生规模的持续增长使得研究生导师逐步职业化,但同时也出现了研究生导师理想信念动摇、敬业精神缺乏、敬业意识淡薄的现象。对研究生导师这一职业缺少最基本的敬业精神和敬业意识,不能全面履行导师的岗位职责,不重视研究生教学,教学效果不能使研究生认可,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对研究生缺乏爱心、耐心和信心,对导师本职工作敷衍塞责,师德行为已背离了研究生导师的标准,未能完成导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

(四)价值取向倾斜,导师师德观念动摇

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网络信息化的普及,部分研究生导师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他们只注重自我价值实现,追求名利的思想严重,甚至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审视研究生导师这一职业,对待本职工作不够严谨认真,热衷第二职业,过分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取。在科研工作中学术造假、论文剽窃、道德滑坡等现象屡屡发生,导师师德观念动摇,与研究生导师“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的目标不符,不能达到让研究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崇高境界。

四、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在导师遴选、导师招生、导师考核与评估、导师职责等制度建设中应将师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并逐步扩大其所占比例,逐步健全、完善和创新符合校情的专门针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规范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强化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性、严肃性,使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权威性[10],有力推动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

(二)树立先进典型,引导自我教育

榜样的力量与影响是巨大和无穷的。将师德高尚、敬业爱生、学术精深、严谨笃学的优秀研究生导师树立成先进典型,并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他们在培养和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努力营造研究生导师育人的舆论氛围,进而引导和引领广大研究生导师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实现研究生导师的真正“内化”,从实质和根本上提升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意识与师德水平。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外在制约

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也是促进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高校可成立研究生导师师德监督与评价部门,并制定研究生导师师德相关规定,对研究生导师师德进行定期的监督与评价。此外,要充分发挥广大研究生群体对研究生导师师德的监督与评价作用,因为来自研究生的评价和监督最客观、直接和有效;通过研究生导师自我教育和外部监督,内外兼管,使研究生师德建设机制更加科学、有效且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丰富激励机制,突显人文关怀

激励机制也是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研究生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都会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培养、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从而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应努力为研究生导师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使研究生导师有幸福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激发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彰显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赵海涛,曹庆年,等.对理工类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1):112-113.

[2]郭号林.论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大学教育,2013(2):33-34,39.

[3]娄欣生,周艳球.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49-51.

[4]赵金瑞,李大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5):79-82.

[5]李小刚,杨兆中等.浅析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J].内江科技,2008(4):190-192.

[6]李占华,罗英姿.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园,2012(24):29-30.

[7]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11(3):114-115.

[8]李雅林,周春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J].药学教育,2012,28(3):19-23.

[9]朱松豪,梁志伟,等.高校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14(12):38.

篇9

关键词:教书育人;倾向;矛盾;自觉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作为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在抓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抓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出人才、出成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离开了“学”就没有对象;“学”离开了“教”就构不成教学过程。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只有“教”与“学”的结合,教师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实际技能和思想品德转化到学生身上,使之成长、成才。教师之所以要坚持教书育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使教书育人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了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反对三种倾向:

一是“分家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班主任的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个教师无论教何种课程,它的授课内容本身就包含有知识内涵和育人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告诉学生学了它用来干什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总是以自己一定的立场、观点。感性和气质影响学生,这是客观的、必然的。正因如此,我们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增强教师的主观意识,提高自觉性,明辨教书育人的方向,向学生指明用所学的知识干什么,什么是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什么是应该反映和摒弃的。如果以“分家论”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教学,就势必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助长不正确的东西滋长,以致走向邪路。

二是“自发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书代替育人,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按照教育学的要求,教师要从事一门学科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教学目的,这就是要讲清知识内容本身;一是教育目的。就是要讲清学了它怎样运用以及学习的重要意义。两个目的要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截然分开,但又不能相互混同。如果混同了,它的结果和第一种倾向是一样的。

三是“代替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从另一个极端混为一谈,同样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育人代替教书。认为自己强调了学习某种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了它有何种好处,不注重把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容讲清,把一门学科知识的讲授变成了纯政治性的说教或空谈,同样,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客观事实表明,育人只有在教书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教师对所授内容讲的越清楚越深刻,就越有利于达到育人的目的,就越能显示出知识育人的威力。不可设想,一个教师对所授内容讲得一场糊涂,却能对学生起到启发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讲课没有科学的理论性,没有丰富的信息量,没有充分的说服力,犹如喝“白开水”一样,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苍白无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性。这样做只能刺激起一种逆反心理,教育的动机与效果不可能不是南辕而北辙的。

二、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三对矛盾

教书育人是“教”与“学”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三对矛盾:

一是教书与育人的矛盾。就是说,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克服“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的“两张皮”倾向,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主要应把握这样三点:第一,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我们所讲授的知识中,一般都包括科学性因素和思想性因素两个方面,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完美的统一。这里所说的思想性因素,应当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所授知识中深刻的思想性内容,并加以正确的提示和阐述,要运用自如,而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应该承认,有些课程比如政治理论、社会科学等比较容易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而有些课程比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及其应用等则难于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但就是在这些课程内容中,也包含着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深刻的辩证法因素,这些因素也应当被看作是思想性因素而予以重视。第二,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除了课堂讲课之外,还有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我们都应当把它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力手段。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既能够表现出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广程度,又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还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还可以启迪他们独立思想、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竞争的精神。教师对上述各个环节严肃认真的处理本身,就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纪律性和职业道德都有很大的好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三,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师生关系除了表现在教学环节之外,更多的表现在师生平日的交往之中,以个别谈心作为主要交往方式。通过谈心,可以交流思想观点,增进师生感情。师生之间的亲密谈心,内容广泛多样,大至对国内外形势、对当前改革的看法,及一些学术观点的交流,小至个人爱好志趣、追求向往、家庭生活等等。友好的交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以诚相待,能够收到课堂上难以得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可以视教师为良师益友,愿把他们心中最为机密的事吐露给教师,求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有时学生可以提出各种知识性,哲理性很强的问题,要求教师给以解答,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教书必然育人,育人需要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是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就是正确处理教师职业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但是学生能够把它接受下来并且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矛盾斗争过程,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爱护之情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爱护,迁就纵容学生,等于误人子弟。名曰爱之,实则害之。怎样把爱护和严格统一起来呢?概括起来,要做到“熟”、“准”、“强”。所谓“熟”,就是亲近学生,熟悉学生,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优点长处、缺点弱点、爱好个性、思想特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准”,就是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在讲授知识时,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弄清楚从哪里作起点,最高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所谓“强”,就是教育性要强,所讲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有用的、先进的;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应当是有说服力、感染力、鼓舞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认为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强调以强国富民,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而不能只是为了谋求一个“饭碗”;在成才观、价值观教育中,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而不能单纯追求个人的待遇享受;在专业教育中,要正确阐述各自专业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抬高自己的专业,贬低其他专业;在道德纪律中,要强调高标准、严要求,讲究理想人格的完美形象,而不能满足于低水平、得过且过;在个人生活方面,要强调崇尚高尚的、先进的品德,而不能追求低级趣味的、颓废的东西。

三是言教与身教的矛盾。就是说,利用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身教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念,加深学生对接受教育的感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正确处理言教与身教的矛盾,要认真把握三点:第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带头不做。要求学生不吸烟,教师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和学生面前吸烟;要求学生不喝酒,老师自己不在学生面前酗酒出洋相;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师自己首先就应当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第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响、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甚至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要有一种为人师表的形象,以便让学生鉴别和模仿。我们把它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坚持原则、作风正派;思想敏锐、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谦虚好学;待人和气、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朴素大方。这幅形象好像一面镜子,教师要经常对照检查自己,做一点积累一点,便会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第三,严于律己,勇于自责。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事事通,精明的脑瓜也不可能样样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会有缺点、失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善于改正。这样不但不降低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教师知错改错,勇于自责,也能给学生以具体生动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事物具有双重性以及错误一旦被认识和改正就可以转化为正确的客观真理。

三、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就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师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三个环节。

自我认识,就是教师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进行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卑丧志。自我认识,可以通过三种“对照”来进行。一是“理论对照”。教师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学科知识理论、师德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为标尺来进行对照,找到理论素养上的差距。二是“实践对照”。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来对照,找到主观愿望同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三是“榜样对照”。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同先进人物、优秀教师对照,找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

自我激励,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给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自我激励可以为教师提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动力。自我激励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激励”。教学是周而复始、多次反复的过程。如果不提出新的要求,往往陷于乏味疲沓的境地。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教书育人的新目标,向更新、更高的境界攀登,走改革、创新之路,常教常新,而不能在封闭的圈子里打转。第二,“成果激励”。有劳动必然有成果。教师用自己辛勤培育,健康成长的学生事例激励自己,用社会上对毕业生的肯定性评价来鞭策自己,从而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满足感、欣慰感和成功感,觉得自己的事业有奔头。第三,“反思激励”。干事业总归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前进也有挫折。我们不能因遭受失败和挫折而消极退缩,而应变颓唐气馁为积极进取,从失败和挫折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思想营养,走向更大的成功。

自我提高,就是在自我激励的鼓舞下,战胜自己身上的消极因素,求得提高。这种提高,表现在三个侧面上:一是通过是非观的斗争求得提高。目前,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进。人们对学校所采取的种种改革措施,看法不一,言论纷纷,到底哪些干对了,哪些干错了。在是非、正误的面前,不能茫然无措,而要经过相当时间的考验,要用实践结果去验证。经过实践验证,肯定对的,改正错的,镇定自若,实事求是,继续努力。二是通过价值观的斗争求得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上褒贬不一,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真正达到尊师重教的程度。我们要坚持教师职业的信念,把教书育人看成一种幸福,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做,要有一点“韧”劲。三是通过知行观的斗争求得提高,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好榜样,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认识,而且要有身体力行的勇气,要自觉约束自己,克服知与行的分离、感情与习惯的脱节,把良好的愿望转化为坚毅的决心,把知、行、情、意紧密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的效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保障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94-02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保障系统的支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另一类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进而物化为给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由此,高等教育也从注重理论素养还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角度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基础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中,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与智能水平,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

1.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特征之一。高质量的高级技术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社会支撑。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人类生活、教育方式的变革。因此,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爆炸,任何学校或专业培养出的学生都不可能是全才,这就使得职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对人才的需要就更趋于专业+特长型的应用人才。高等教育应对这种不断变化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2.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大众型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条件。美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已占同龄人口总数的55%,欧洲、日本及韩国,大学生也占到同龄人的35%~50%。中国面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面对高等教育多层次化的教育体系结构调整,我们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新思路,正确评价教学质量,着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本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研究轻应用的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规格、标准的要求形成了愈来愈大的反差,随着全球化的经济重新分工和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有一个大的增长。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自然、人文与经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不同性质的城市各行各业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各高校有针对性的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才能最好地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服务范围是学校所在地,因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所在地。影响毕业生就业率高低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设置的学科专业是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用;二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能用。

1.突出的职业适应性。这主要反映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方向设置、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环节安排等诸多方面都考虑了职业实践的实际要求,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做好到实践中工作的思想准备以及符合新时期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毕业生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职业实践的要求,在职业竞争中争得首发优势。

2.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采取通识教育加专业特长或素质教育加职业教育的教育方式,在专业方向设置上采用“一专多向”的设置方式,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主―子模块”的设置形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打破学科壁垒,采取专业基础与专门化课程“集成联动式”的组合,目的就是培养专业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的人才。

3.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入学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就业指导等环节中对教育主体普遍贯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做好了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扎根地方、深入职业实践一线的就业思想准备,毕业生在毕业时就业定位明确,不再出现不切实际的就业想法,使就业问题基本能够顺利解决,利于他们轻松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并踏实地开展职业岗位工作。再加之他们在校期间接受了更多的岗位实践锻炼,使得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1)坚持“师德”首位。道德乃做人之本,师德乃教师之基。对教师个体而言、师德居于教师德、业、学、识、行诸素质之首,它不仅决定与制约着教师其他素质的存在与发展,也是提高教师其他素质的动力与源泉。在师德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把师德评价与师德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师德评价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动力,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2)培育“双师型”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具有双工作岗位的内涵,即从事某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同时也曾在与所教课程紧密关联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工作过。其次应有“师”的水准,即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不能把“双职称”与“双师型”等同起来。

2.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系统。地方本科院校普遍认识到加大投入,快速推进教学基本建设是学校提升的基石。为使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科学、合理、有效,必须制定资金投向原则,创新建设机制,规范项目管理。资金投入按照集中投入、资源共享、突出亮点、提高水平、满足教学需求的原则。项目管理以制度求规范,以专家主导保障教学基本建设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做到项目建设成果与使用效能相结合,注重使用结果。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再现职业场景、反复训练基本技能、突出重点、逐步配套、与办学规模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做好规划与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将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将实习实训与就业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