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1:0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年来,人事股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与其他股室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完成了区域站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
今年以来,我县承担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组建了三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同时配合县人事局,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了36名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农业27名,畜牧业9名),充实到三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整个招聘工作从制定方案、组织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到聘用等环节,我们都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精心组织,层层选拔,规范操作每个程序,确保了整个招聘工作圆满成功。农技推广区域站的组建成功,进一步健全了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优化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推动了全县农技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成了局机关和区域站的人事管理工作。
一是为新招聘的39名区域站工作人员办理了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和10%的养老保险补助,同时,根据县人事局的要求,组织区域站工作人员完善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和人事合同;二是按照县人事局工资股的要求,为局机关在职、离退休干部职工和区域站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晋级、晋档、增资关系;三是对局机关和区域站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工资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为2006年普调工资提供了依据。
三、承办了农业系列中、高级职称的申报和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
根据市、县人事局的委托,一是积极组织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高级职称的申报工作。今年,申报中级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3人,其中,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2人;二是积极开展农业系列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认真组织相关单位推荐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候选人员20人,经人事局下文13人组成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报名36人,经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35人,其中,农业助理级28人人,技术员级7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局机关和区域站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一是完善了区域站工作人员的计划生育台账,为部分人员办理了计划生育接管手续,使三个区域站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轨;二是按照县计生委的要求,按时组织育龄妇女参加孕检,确保上站检查率100%;三是每月按时报送计划生育月报表,并及时掌握、妥善处理有关情况;四是整理了局机关计划生育创国优有关材料,出台了5个文件,3期简报,进一步完善了创国优汇报材料,省国优验收组听取了我局的汇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存在问题:
1、申报农业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太少,我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
2、对区域站工作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不太规范,一些情况掌握不够完全。
明年工作计划:
1、加大农业系列中、高级职称的申报和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力度,提高我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篇2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人力资源数据来自于2010年底浙江省疾病预防中心(疾控中心)开展的《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中的《2010年度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统计表》。人力资源构成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中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2010年度相关数据的采集,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的学历、职称、专业、年龄等构成情况。历史对比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报告(2003—2005年)》。
2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现况调查和历史对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问卷调查和已有的数据进行人员数量和构成的现况分析;在此基础上将部分指标与2005年相比,以反映人力资源变化情况。
3统计分析
运用Excel2003和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共有在职疾控人员5835人,省、市、县三级分别为442、1276和4117人,平均为442、116和51.5人/单位,与2005年底相比平均每单位在职人员数分别增加8.87%、8.41%和7.29%。省、市、县三级的在编人员数分别为332、98.7和42.3人/单位,受单位编制限制,在职人员中省、市、县分别有24.9%、14.9%和19.8%的编外人员,见表1。
2年龄构成
疾控系统在职人员平均年龄40.4岁,其中省级42.7岁,市级40.2岁,县级40.2岁,其中25~34岁年龄组人数较多,占35.8%,尤其是市、县两级,分别占40.1%和34.9%;25岁以下和55岁以上两个年龄组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仅为3.0%和8.6%,见表2。3性别构成男性占55.4%,省、市、县依次为59.9%、56.7%和54.5%。
4工龄构成
工龄平均19.1年,其中省、市、县依次为21.6、18.4和19.0年。从工龄分组来看,30年以上工龄组仍占有较大比例,平均占到21.9%;5年及以下人员比例其次,占16.1%,尤其是市级疾控中心,占21.1%;6~10年人员也有一定比例,占15.1%,尤其是省级疾控中心,占22.9%,见表3。
5学历构成
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疾控机构人员学历水平仍以大学本科为主,占41.5%,其次是大专,占24.3%,博士和硕士的比例为9.0%,中专及以下学历比例为25.2%。省级疾控中心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较高,占25.7%,但大学本科仍是主要构成,占46.7%,中专及以下的人员比例占15.6%。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学历/学位构成显示,本科所占比例最高,占41.6%;硕士比例开始超过大专比例,占到19.0%;大专、中专、高中、初中的比例依次降低;另外,博士占1.9%,较2009年也有所提高。县级疾控中心人员中,大学本科的比例开始超过大专的比例,占41.0%;大专次之,占27.8%;中专、高中、初中比例依次降低;硕士占3.7%;无博士。县级疾控中心人员的学历水平有大幅度提高,且越来越接近市级水平,见表4。
6职称构成
全省疾控人员职称构成以中级为主,占37.9%;其次是初级,占21.7%;高级职称占15.0%;无职称人员构成比例占10.8%。市级疾控中心人员中,高级职称占22.5%,较2007年的19.3%增加了3.2%;中级职称占34.3%;初级职称(包括初级、助理和员/士)占31.2%;高、中、初比例均较2009年有所提高。助理职称的比例为10.4%,另有12.0%的人员没有专业技术资格或没有填报相应信息,与2009年相同。县级疾控中心高级职称占11.3%,较2009年有所增加;中级职称占38.8%;初级职称占39.8%,包括初级职称人员23.5%,助理职称12.3%,员/士级4.0%;有10.1%没有专业技术资格,见表5。通过对不同工龄分组下的职称构成分析,10年以下工龄人员61.1%为初级职称,随着工龄的增加职称水平也增加,但是30年以上工龄因受学历条件限制,职称水平又有所下降。
讨论
篇3
1.制定切实有效的三才人员培训目标
知识水平:按着培训目标,对全部在岗管理人员知识水平逐一核实,分类实施知识水平提高。对未达到大专学历人员,确定知识水平提升目标计划,协助确定指导老师,参加学历提升学习,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文化知识考试情况,落实学历提升目标。达到大专学历人员,督促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定期举行文化知识考试,确保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对本科学历人员(含双专),在督促继续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落实在培人员按计划完成学业。专业技术职务(业务能力):按着培训目标,对全部在岗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现状逐一核实,分类实施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对无职称人员,督促其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确定专业技术职务提升目标计划,协助确定指导老师,自行制定学习及参加职称考试计划,并报考委办备案,落实职称提升目标。对初级职称人员,鼓励符合职称提升条件人员,积极参加中级职称考试或评审。对中、高级职称人员,督促继续学习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待具备条件时,积极申报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评审。
2.加强企业内部职工培训优秀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培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优秀的培训教师,应值得我们思考。公司聘请外委培训教师,尽管授课专业,但存在着对企业职工知识、技能现状认识不清、与职工交流性差、不能长久留在企业供职工请教、费用高等诸多不利因素。相比,企业内部培训教师有较多的优势。公司更应关注于企业内部职工培训优秀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员工对培训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公司也需要及时组织针对教育教师的专项培训,使其得到及时的充电和提高,不断丰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派他们出去研修和请专家进来传授。
二、高度重视,完善制度,为开辟三才晋升渠道提供有利保障
1.建立人才库,明确培养目标
按照经营管理、技术业务、岗位操作技能开展三才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岗位对优秀人才按照核心、骨干、后备进行选拔,建立公司人才库,进一步规范三才队伍建设,为公司有层次培养奠定了基础。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创新用人理念,拓宽企业用人选人视野,打造人才建设平台,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2.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鼓励人才提升业务素质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主要采用“公开竞聘”和“公推优选”两种方式。正科级以上管理岗位一般采用“公推优选”方式;所有副科级(科级助理)和一般岗位选聘时,采用“公开竞聘”方式。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能够进一步提高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建立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适应建设国际一流现代企业的需要。
三、结合需求,有效激励,创建人才成长长效机制
1.企业文化导向
公司要对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考核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对工作优秀、效果显著的单位授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对工作成绩突出者授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予以嘉奖。设立高技能人才示范岗,先进生产者,优秀青年等设立与开展,把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导向到爱岗敬业、提高技能、提升素质和促进企业发展上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2.薪酬上大力倾斜
管理人才竞聘上岗试用合格后,兑现相应待遇。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考核合格后,享受技能津贴和操作技能奖金。技师(师傅)带徒,落实培训计划后,按带徒每人每月兑现带徒津贴。作为激发职工潜能,调动职工学习新知识,接受再培训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薪酬激励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 人力资源结构 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煤炭行业,在调整中无论是扩能技改,还是矿井(区)新建,都使得煤炭建筑施工企业在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信息化管理、科技创新、安全发展、成本控制等方面都为国有煤炭施工企业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煤炭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参差不齐、人员流动性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以事务性工作为主的人才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煤炭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因此,分析研究人力资源结构对于国有煤炭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内涵与分类
人力资源结构是指在一个系统内,构成人力资源群体的各类人力资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它包括三个内容:人力资源的种类和性质;各类人力资源的规模分布或规模比例;各类人力资源的相互联结形式。由于不同产业和不同部门的企业技术经济特征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源结构的特点。不同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构成的行业特征,不仅反映出社会进步的水平,而且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企业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有关。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需要,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的主要分类有:人力资源群体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性格心理素质结构等等。
二、平煤神马建工集团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1.具体现状分析。平煤神马建工集团,隶属于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2008年4月,由建井一处、建井三处、土建处、安装处、勘探处等6个施工工程处,新疆、山西、陕西、内蒙等4个区域分公司,以及设计院、天元水泥公司、福星建材公司等13个单位组成,拥有矿山、房建、冶炼、化工石油、市政工程等总承包一级资质,注册资本3.5亿元,年产值达50亿元。
截止2012年底,建工集团在册职工8503人。在册职工中上岗的7889人,占92.8%,其中管理岗位954人,占上岗人数的12.1%,工人岗位4681人,占上岗人数的59.3%。在册职工中不上岗的(包括停薪留职、内退等)614人,占7.2%。同时,成建制工人3414人,承包施工队3701人,实际使用上岗人数15004人。
一方面,从事煤炭建筑施工的5249人,占在册职工上岗人数的61.7%,成建制工人已经成为煤炭建筑施工一线的主力,从事掘进施工工人4105人,其中劳务工3414人,占掘进工人总数的83.2%,在册职工只有691人,占采掘工人总数的16.8%。
另一方面,己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力量。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共1182人,其中高级职称112人;中级职称478人;初级职称592人。
2.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分析。学历、职称、年龄的统计分析是衡量企业人才结构的基础。从年龄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职称和学历统计情况可以分析出企业人才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
因此,这里采用学历、职称、年龄三个维度对平煤神马建工集团人才结构进行分析,即职称与学历、职称与年龄两大角度来进行综合阐述。
学历结构。从人才的学历结构看,企业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只有3人,占人才总量的0.25%,大学本科学历人数占人才总量的38.09%,大专学历人数占人才总量 44.02%,中专及其他学历占到17.88%,虽然近几年的变动趋势显示出高学历的人才比重有所增加,但比例依然较低(如表1所示),并且全日制学历人才较少,大概有30%的本科是成人函授学历。另外,企业专科及中专以下人才比重过大,由于学历、知识及技能的限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企业内部人才职称晋升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建工集团最终会遭遇到人力资源发展的瓶颈。纵观整个煤炭建筑行业,除非采取重大措施,否则高学历人才短缺现象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
职称结构。从人才的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人数占人才总数9.5%,中级职称人数占总数的40.4%,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职称人数比例结构约为1:4:5。很明显高级技术人才短缺,初级技术人才比重偏大。总体上看,建工集团人员平均素质较低,结构不尽合理。在职称-年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不少年轻人才加入到了该企业,但具有高学历的人才依然稀少,人才在未来职称的晋升中,尤其是初级职称进中、高级职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此外,由于员工队伍层次不高,许多项目专业技术骨干缺乏,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影响因素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主客观角度进行分析。
客观来说,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高层次人员后备力量缺乏;二是人员培训、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三是建筑施工尤其是井下,工作艰苦、环境恶劣、安全隐患较多、工资待遇相对不高,加之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给吸引、留住人才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从主观上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一是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尚有差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没有把人力资源培养开发作为战略性问题对待,相当普遍的存在重使用,轻培养,重引进,轻管理的现象。二是机制不灵活,管理不到位。目前没有建立灵活地留人机制,有的单位面对人才流失的严峻局面,缺乏主动更新观念,从自身查找原因,而是怨天忧人,束手无策;有的单位对引进的毕业生不落实应有的待遇,致使一些非常紧缺专业的毕业生相继辞职。三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不够,受多年计划经济的用人观念影响,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仍然在很多方面明显地反映出来。四是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技术应用比较少,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3.操作人员结构分析。建工集团作业人员是由以下四部分人组成:
在册员工。这部分员工与建工集团存在劳动关系,用工形式较为规范,员工队伍也相对稳定。但在整个施工作业人员队伍中比例较小,尤其井下施工,在册员工大多从事些辅助管理工作,由于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和隶属关系,所以对企业的各项工作非常关心,参与企业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强,属企业的骨干和基本队伍。
劳务工队伍。这部分作业人员已越来越成为目前建筑施工生产中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这些队伍没有形成较为健全的内部管理体制,甚至没有合法的劳务资质,给企业在劳务分包和管理过程中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人员参与企业施工生产的目的十分单纯,除了挣钱之外对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生存发展稳定漠不关心。这样也给企业在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施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树立企业社会形象、培养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返聘人员。这部分人员年龄基本在50到65岁之间,具有较为丰富的施工经验和操作技能,且身体状况良好。这些人员以返聘的身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甚至成为了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由于这部分人员具有核心技术,一旦流向社会将给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带来一定冲击,尤其在工程安装、施工监理和工程设计方面表现突出。由于这部分人员身份的转变,使其由过去的隶属关系变为现在的经济关系,因此在收入待遇上比较苛求。如何发挥这部分人员在企业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和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
零散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员的加入,弥补了施工作业中对普工的需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群体。但这部分作业人员普遍表现出或年龄偏大,或文化偏低。还有一些是季节性用工,部分农民在农闲时打打短工,挣点零花钱而已。由于这部分人对工资待遇期望值较低,所以很受劳务承包人的欢迎。但这部分人的专业素质较差、安全意识淡薄和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却给企业的文明施工和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
上述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说明其符合当前建筑市场对劳务作业人员的需求形势,因而想在较短时间加以消除是很不现实,也完全做不到。这就要求建工集团要从大局出发,客观分析和面对现实,积极营造良好的劳动关系,努力探索和寻求有利于企业和谐稳定,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以期达到企业和作业人员的双赢共荣的目的。
三、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调查了解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人才结构,完善育人留人机制
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实现人才总量上的增长。积极引进所需的各类人才和智力,改善人才结构。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外单位成熟人才。为解决矿业类主体专业毕业生生源少、接收困难的问题,对职工之子入矿院学习矿业类专业的,毕业后集团公司优先安排工作,并参照有关标准给予适当学费补助。
要降低引进毕业生的门槛,多层次引进人员。紧紧抓住煤炭企业近几年效益良好的时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所需要的建筑类各专业人才参与创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仍将是引进的重点。鉴于平煤神马集团内部各单位现场条件、待遇水平差距较大,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引进硕士研究生。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人才及人才资源技能培训提高是目前企业的急需,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其技术管理水平并实行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管理,对专业技术人员按不同专业岗位、通过定期继续教育实行注册执业资格制度,每年不定期对以上两类人员组织培训学习并逐步加大培训力度。
围绕留住用好人才,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遵循集团公司“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按照“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的要求,着力营造留人的良好氛围。一是针对当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问题,建立领导干部人才引进责任制,对那些只引进不注重管理,造成人才流失的单位,给予适当的处罚,以增强单位领导的责任感、压力感,确保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二是总结近几年来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管理工作实践,形成一套系统的激励约束办法。三是在待遇上,为人才架起实现自身价值的桥梁,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试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对技术或管理骨干等优秀人才,可适当加大住房公积金和年金的缴费比例。四是建立各级领导挂靠联系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制度,加强交流与沟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加强操作人员管理,减少外来人员的流动
积极探索外用工管理制度,规范用工流程,作为煤炭建筑企业来讲,必须面对现实想出对策,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出便于操作的制度规定,尽量减少因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严把入口关。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要把好外用工使用的入口关,监督指导基层施工单位的用工行为,从年龄状况、身体状况和技术状况等方面加以规范,为项目部施工生产提供较为合格的作业人员。
培养合作伙伴。应尽可能的使用具有劳务分包资质的外包队伍,努力培养长期合作伙伴,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在外用工管理和使用方面的风险,减少因外用工使用不规范而导致的成本支出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并研究提出农民工管理主体和市场准入、建立农民工培训和社保体系、分清施工企业与劳务公司的法律契约关系等,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技能关系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施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加强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目前,提高占一线作业人员80%以上的劳务层即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是当务之急。加强教育学习和经常性技能培训,保证外用工的操作技能的提高和遵章守纪自觉性的养成,切实把外用工使用前教育培训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完善薪酬支付体系。结合本企业实际和社会用工情况,制定出本单位的支付劳动报酬标准、支付劳动报酬的程序,并严格做到各类用工形式在报酬支付上的同工同酬,增强支付报酬的透明度,避免发生类似承包人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以及引发的劳资纠纷,切实维护企业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姜全国.建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机制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2]卢静.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承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林春.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4]邹武汉.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年22期
[5]杨海林.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05期
作者简介:
篇5
一、2018年完成工作量及业务收入情况:
2018年放射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523人次。全年门诊与住院业务收入18万元,完成年初医院下达的17.4万元收入的工作任务。查体收入约38万元,为局机关、物探队、水工队、测绘院、本院离退休、研究院、711、712、713、717、银母寺、震奥鼎盛矿业、二里河矿业,陕西有色部分矿山及榆林新材料等单位职工及部分家属查体,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
2018年放射科顺利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65岁以上老人及慢性病患者检查胸片2800人次。科室职工坚持每个月每人下社区一次。科室职工名下管理的慢病能及时做好登记、随访、查体等工作。按月积极完成家庭意识签约服务协议。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质量与安全工作:
1、科室严格按照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的要求开展医疗活动,全体职工不断加强业务水平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对疑难病例患者的典型X线片进行讨论总结,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每月举行一次三基知识、技能的学习,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科室认真执行医学影像专业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和重点防控措施,建立了各种质量安全制度文件,认真执行并做好记录。全年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
2、2018年科室按季度参与医院组织的追赶超越、节能降耗活动,认真总结制作追赶超越PPT课件,分析存在问题,完善改进方案。2018年前半年按照医院要求开展了大干50天任务双过半活动,放射科顺利完成了任务。后半年医院开展了精益5S管理活动,放射科认真执行活动方案,积极开展活动。
三、2018年放射科未开展新技术及新项目。
四、2018年放射科存在的问题:
1、放射科医技人员中缺乏初级职称医师。
2、放射科在辐射防护管理及环保管理方面重视不足。
3、放射科500MA的万东胃肠机,现已不能开展所有常规业务,目前只能开展透视与消化道透视。等新医疗大楼建成,希望医院考虑更新。
五、2019年放射科简要工作设想:
1、放射科2019的工作重点依然是配合医院的工作发展大局,提高科室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做好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影像检查工作;保质保量做好查体工作,注重查体细节管理,控制好查体质量,大力宣传医院。
2、2019年放射科计划招聘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一名,已经报医院人事科。
3、在医院领导的指导下做好放射防护及环保工作,积极迎接卫计局及环保局的专项检查工作。
4、提升科室医技人员的服务态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利用社区工作宣传医院,吸引更多患者来我院就诊。
篇6
面向21世纪,卫生事业要快速发展,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科技人才,事业的承前启后,重要是选拨一批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我院不断加强对人才资源的管理,在人才工程建设方面加大了力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呈良好态势发展,现将2018年上半年人才工作总结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
我院现有职工51人,在编33人,聘用18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30人。
二、卫生人才工作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人才环境
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我院人才工作协作配合机制,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夯实了任务,同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人才引进、使用、管理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了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聚集人才、用制度激励人才的工作机制,为各类人才营造了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
我们把教育培训作为加强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措施,采取多种途径,大力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全面促进各类人才素质的提高。
1.招聘人员,补充新鲜血液
2018年上半年共招聘工作人员2名,签订聘用合同2人,现全院共有职工51人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平台等媒介招聘信息,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医院发展需要。
2.重视知识培训,达到技术规范化。2018年上半年组织院内业务学习 12次,240余人;参加院外短期业务培训学习 14次,30余人。王春凤参加全科医师培训进行中。
3、鼓励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使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教育投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不断的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我院卫技人员全部具备中专以上学历,上半年有2名同志取得专科学历。
4、完善奖励机制,大力弘扬先进。对取得成绩的优秀人才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奖励标准详见峡窝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方案)2018年王超峰、魏志英两名同志获得上街区“最美卫计人”荣誉称号,张丽娜、孙英民获得上街区“最美白衣天使”称号。
三、现阶段面临问题及建议
1.人员缺编。按照豫编办〔2010〕20号、郑编办〔2010〕1号文要求,峡窝镇常住人口37200人,按文件要求,每万名服务人口配备11名人员编制,编制数应为41名。但现在编制数为33人,致使多项工作不能全面深入开展。所以希望能增加编制。
2.招聘人员困难,缺乏高学历人才。根据目前我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现需全科医生2名(大专及以上学历)、中医师1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共卫生专业医师1名(大专及以上学历)、超声科医师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共计5人。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1、不断强化人才的管理工作。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郑州市“十三五”人才规划的目标》,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2、切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结合我院自身实际,制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增强人才引进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以长期聘请或定期服务的模式引进中医专家1名;‚以面向社会招聘的形式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招聘后工作人员享受国家基本工资待遇,单位负责缴纳五险,并给予绩效奖励。
3、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强化业务学习,加大院外进修学习力度,着力提高各类人才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安排赵小伟等三名业务骨干到郑州市中心医院进行专科进修学习,贾金霞进行全科医师培训.
4、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人才工作,充分挖掘和宣传人才的典型示范效应,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上街区峡窝镇卫生院
篇7
[关键词]读者调查表;科技期刊;市场信息
近年随着科技期刊数量的增加和多种信息媒介的广泛应用,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为全面深入了解读者需求,分析读者群基本结构和层次,以扩大《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宣传,并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本刊编委会、编辑部于2008年6月开始设计发放了读者调查表,并以统计分析结果作为全面提高本刊工作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讨论读者调查表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1 本次调查的对象和主要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就是广大临床医生,他们也是本刊主要的读者和作者。通过读者调查表,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关注和阅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更有利于提高本刊的综合质量。另外,通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读者调查表的发放和回收也开辟了一条作者和编辑联系的渠道,使单一的建立在“稿件”上的沟通模式有了更多延伸。
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读者调查表内容设计
本调查表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会员的基本信息。这部分内容包括职称、姓名、性别、单位、科室、邮编、电话、电子信箱等信息。第二部分是有奖问答部分,共设6道题,考虑到调查表的发放地点有时是在会场,为便于填写,所以皆为选择题。每道题有4个选项。这些问题主要是围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一些基本情况展开的,分别是关于创刊年份、金牌栏目、已进入的数据库、继续教育学分、投稿方式及杂志社地址。第三部分是关于填写表格的奖励内容,奖品有赠送杂志和光盘。第四部分是参与活动的方式和渠道。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读者调查表的发放和回收
我们尽量采取多种渠道进行读者调查表的发放。主要通过随杂志邮寄、网站下载、会场现场发放等形式;回收则是通过信件、电子信箱、传真和会场现场回收等方式进行。实践证明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回收问卷的汇总分析
截至2008年12月1日,共回收有效读者调查表2940份。其中信件收到55份,电子信箱收到39份,传真收到11份。根据调查表设定的项目和文献计量学原则,对反馈信息进行相关性分类并以其量化结果依次排序。现将有关内容归纳如下:
4.1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读者现状
4.1.1 读者地区与单位分布
被调查读者2940人,分布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人数排在前列的地区为:①辽宁;②北京;③山东;④广东;⑤浙江;⑥四川;⑦黑龙江。其后依次为山西、内蒙古、天津、江西、甘肃、上海、福建、广西、湖南、河南、贵州、宁夏、湖北等地区。这样的结果可能与通过会议集中发放调查表有关。因为我们参与的会议大部分在长江以北地区进行,所以来自北方的调查表较多。在广泛的地区范围内,读者群分布在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机构,其中来自县级医疗机构的读者最多(占总数的59.5%),其次是来自市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读者(占23.7%),县级以下单位、军队和医疗院校的读者分别占9.2%、5.4%、2.2%。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读者地域分布广泛,基本覆盖全国并延伸至各层次医疗机构,特别是相对集中在县市级医疗机构,充分体现了本刊在国内具有较高的行业影响度和临床实用性。
4.1.2 读者专业分布与专业技术素质层次
被调查读者中内科专业医生2854人,占被调查读者总数的97.1%。其中从事循环专业者占首位(21.6%),从事呼吸专业者位列其次(占16.7%),此后依次为消化、内分泌、肾内、血液、风湿免疫。让我们欣喜的是,有86份问卷(占2.9%)是来自非内科专业的医生的,包括外科、儿科、妇产科及其他如检验科、体检科等辅助科室的医生。显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成为了这部分非内科专业的医生更新内科知识的渠道之一。按照专业技术职称统计,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读者占13.9%,中级职称(主治医师)占37.9%,初级职称(医师、医士)占48.2%。上述结果说明,本刊读者专业分布较均匀,且覆盖广泛,其中专业素质层次高的读者形成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主流读者的强势结构,由此势必成为本刊不断优化提升的互动力量。
4.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在读者中的熟知度
在被调查读者中,有2610人答对了全部6道选择题,占读者总数的88.8%;答对5道问题的有283人,占9.6%;答对4道问题的有35人,占1.2%;答对3道问题以下的仅有12人,仅占总数的0.4%。上述结果表明广大读者对本刊的熟知度较高,从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本刊在广大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
5 从读者调查统计结果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1 宣传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本刊在与读者互动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通过调查,发现回收调查表的数量与本刊的发行量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次回收有效读者调查表2940份,只占本刊发行量的9.8%,说明我们的宣传和普及力度还不够。除了统计时间和调查表发放限制的客观因素外,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制约读者与本刊互动的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本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开通了网易博客,为读者搭建了又一个与编辑交流沟通的平台。
5.2 调查表的内容和层次不够全面
从本次调查表统计分析的实践情况来看,调查表的编制在内容和层次上不够深入、不够细致。如果能够在目前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增加读者年龄、学历以及对本刊栏目的评价建议等项目,就会使调查表更具综合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6 读者调查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6.1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读者调查表统计结果表明,本刊的读者群遍布全国,多数隶属县市级医院。他们专业分布广,专业素质较高,对本刊的熟知度也较高。这为本刊基于读者状况进行相应的期刊定位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栏目、策划相应的专业论坛指南、满足各层次读者的需求,提供了更具科学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更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6.2 有助于期刊品牌的推广
在发放和回收读者调查表的过程中,由于网站、信件、电子信箱、传真和会议现场等多渠道的应用,使本刊与读者作者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交流互动更加通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读者对本刊的关注度与认知度也随之提高。这正是本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在科技期刊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期刊品牌的有效推广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对日后工作的开展产生推动作用。
6.3 制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
对调查表的整理,不仅是发现问题和总结成绩的依据,也是提升、凝练特色的依据,更是制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读者、研究市场,把握读者信息投资取向,以巩固本刊发行地位。在不断地总结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本刊工作质量的提高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桂香.论学术期刊竞争优势的创建[J].编辑之友,2007(1):64-67.
篇8
关键词:技术人员;能力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0-0084-02
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握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做好技术推广工作。本文通过对昭平县畜牧兽医队伍总体情况的调查分析,就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提出见解。
1 昭平县畜牧兽医队伍的现状
昭平县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文件精神,全县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有畜牧兽医技术机构16个,包括4个县级站所和1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共66人,占总人数的82.5%,其中县级站所场技术人员22人,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44人。在年龄结构方面,50岁以上人员12人,占总人数的15%,30~50岁人员67人,30岁以下仅1人。在专业技术层次方面,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37人,人员结构趋于合理,队伍稳定。
2 昭平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知识结构老化、新技术更新慢。全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中,有本科学历10人,占15.2%;大专学历41人,占62.1%;中专学历15人,占22.7%。近年来,自治区、市业务部门举办的各类相关培训班安排参训人员有限,大都安排县级单位人员参与,乡镇站人员极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学习掌握新技术的渠道不畅,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发展畜牧业的政策理解不透、掌握不足。
(2)生产实践经验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少数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服务三农意识不强,和养殖户沟通较少,影响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3)科技服务手段不多,能力不强。开展技术培训多以口述为主,缺少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缺乏培训设备,掌握的多为常规的技术,特种养殖技术等奇缺,而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创新型人才更缺。
(4)参加业务培训机会少,水平提高缓慢。大部分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尤其是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专业进修、培训。虽然意识到自身业务水平有待更新和提高,但部分技术人员认为所掌握的技术可满足工作需求。实际上知识更新的滞后,对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不了解,体现在工作上即技术推广的内容、方法缺乏更新和改进,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之甚少,导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农民对养殖新技术的需要,跟不上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
(5)创新意识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工作量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动物检疫、养殖技术推广、品种改良、畜病治疗、落实惠农政策等,因学习不足而创新能力受到阻碍。
(6)缺乏长效机制,全县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配套制度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3 加强畜牧兽医人员能力建设的建议
(1)学习掌握国家涉农政策。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保持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出台了多项强农惠民政策,包括生猪调出大县补贴、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贺州市根据中央的惠农政策也制订了一系列强农措施,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基层畜牧兽医人员要通过学习,掌握国家涉农政策,向养殖户宣传,大力贯彻与执行,使养殖户从国家的政策中真正得到实惠。要学习掌握畜牧行业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执法文书,提高执法能力,才能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做好动检、动物防疫监督,饲料兽药管理。
(2)深入乡村农户,重点联系若干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要通过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养殖户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效果。
(3)加强知识更新。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在新品种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生态养殖、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方面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技术人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实用新技术,拓宽视野,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服务“三农”。
(4)参与科技推广项目实施。近年来,昭平县先后实施了养蜂项目、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项目,促进了全县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健康发展。要通过参与项目实施,一是增强业务的学习研究,提高工作能力,在实践中总结探索适合本地的养殖技术、方式;二是有助于提高分析、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三是掌握技术,积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经验。
篇9
关键词:新形势 农机化发展 乡镇农机管理人员 新要求
裕安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全区总面积1926平方公里,山区、岗区、湾畈各占1/3,辖19个乡镇、3个街道,总人口近100万,其中农业人口81.3万。现有耕地70万亩,山场面积82万亩,可养水域5.8万亩,盛产水稻、油菜、小麦、玉米、茶叶、蚕茧、竹木等农产品,是个典型的人口大区、农业大区。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达70.65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1757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43台,小型拖拉机为15835台,联合收割机786台,插秧机为269台,茶叶加工机械4398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3850台,农用排灌机械17196台,机动喷雾机械4671台,配套农机具35361部,农机配套比达1:2.02。
全区有乡镇农机管理在职人员28人,30岁以下有2人,30岁至40岁有13人,40岁至50岁有11人,50岁以上有2人;其中有本科学历10人,大专学历9人;获得专业技术职称2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0人。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工作在基层一线,协助区级农机化公共服务组织开展工作,为农机所有者和使用者提供一线服务。
一、基层人员公共服务能力滞后
近几年农机化发展迅速,特别在机插秧、土地深松、技术培训、机械化生产、安全监理和购机补贴等工作,就2011年而言,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面积达13.2万亩、新建千亩水稻机插秧示范片4个、机械化育秧工厂4个;拥有36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组织实施5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全年农机作业面积达160万亩,其中机耕面积65万亩,机收面积78万亩。新入户拖拉机286台,新办农机驾驶证(操作证)290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率、检验率及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三率”均超过90%以上,全年无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开展专项整治活动6次,纠正违章行为400多起。全年共落实国补资金882.4420万元,省补资金11.7850万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1897台套。每项工作推动或任务完成都与基层人员辛勤服务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基层人员人手少、任务重,每人同时要承担多种任务,没有时间充电学习,掌握的知识老化、技术不全面,工作凭经验、较吃力,而且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各乡镇服务能力有别,整体服务能力滞后,不能有效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特别近年来农机化发展速度迅速,对基层一线人员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争当“多面手”,自我全面锤炼高素质农机化技术人才,才能有效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机化大发展。
二、“多面手”才能胜任基层农机化工作
农机化“多面手”就是农机化工作的全才人员,既能当“帅”,又能当“兵”,既了解政策,又熟知法律,既懂得管理,又提供服务,既会监理,又会推广,等等,总之,“多面手”要全面掌握农机化知识、技术,驾驭各项工作,提供一线服务,是系统内“复合型人才”。
1.基层服务缺乏“多面手”的主要原因
从我区基层农机服务人员现状来看,虽然有高、中、初级职称,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学历多在大专以上,是一批中年技术骨干,但是“全才”少,个体间素质差异大,整体服务能力不高,主要原因是;一是大多人通过函授获得第二学历,而且所学专业是非农机专业;二是不少人自学缺乏动力,满足于现状,知识单一、老化,工作凭经验,不能有效开展新形势下农机化服务工作;三是多数人参加培训,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不能静心沉气去专研求教,有的喜欢当“南郭先生”;四是虽然工作在基层,但是深入调研的同志不多,多数是“被动”工作,上面怎样布置,下面就怎么落实,按“老牌打”,做“季节性活”,完成任务,“万事大吉”,不能创新创优工作,不能因时因地因人服务对象;五是工资水平不高,工作经费紧张,工作热情不够,效能不高,甚至有的“干私活”。究其深层次原因:人才管理、教育、使用、待遇和奖惩等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2.“多面手”是农机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我区农机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机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近几年由于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农业机械保有量急剧上升,同时机具更新换代快,如“雨后春笋”。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致使农村土地大宗流转急剧,农民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应时而生”。从政策层面来讲,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重视“三农”工作,特别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促进农机化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可以说,农机化发展迎来了“春天”,是历史上最好时期,也可以说农机化发展日新月异,形势喜人也很逼人。从粮食生产层面来讲,我区是农业大区,也是部级水稻生产示范区,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要使粮食增产丰收,必须抓好农业机械化发展这个关键环节。因此说,农机化发展不但是一项“富民工程”,更是一项“推进工程”,需要从各项工作、各种技术等方面去努力推进,甚至克难攻坚,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现实需要:一是管理好、服务好、引导发挥好农机化新生组织的需要,二是掌握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的需要,三是推广好新机具新技术的需要,四是培训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需要,五是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的需要,六是安全监管的需要,七是落实惠农政策需要,等等。这些“需要”都是农机化专业技术人员人才的需要,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难以胜任当前工作,也难以满足农机化发展需要,主要原因是:一是农机化工作是有机系统工作,比如农忙季节农机化生产是一项综合工作,涉及到技术培训、机具推广、信息、机械调度、安全监管和购机补贴等多项工作,这些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二是基层站人手少,每站3至4人,所以每人都要承担多项工作;三是群众对公务人员服务要求越来越高,高效便民,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每人都要高质量快速度地工作。
三、多措齐下能够造就“多面手”
1.加强自学,求“知”于“书”
自学是造就“多面手”的根本途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自学是全面提升素质的内因,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想主动学习,任凭靠老师去被动灌输,结果收效甚微。如何自学呢?第一,要有时间保证,不能因工作忙和累,懒于学习,要积极挤出时间,“充电加压”;第二,要培养自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学有成效;第三,要讲究自学方法,找出薄弱知识有计划针对性地学习,勤记日志积累资料读成“薄书”,善于借用书本和网络学习,善于与部门、岗位等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习,学以致用,善于总结分析,着力提高工作能力。
2.加强培训,求“计”于“师”
培训是造就“多面手”的重要途径。外因能够影响事物发展和变化,培训就是提高技能的外因,所以加强培训能够促进人才培养。如何搞好培训呢?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抓住培训机会,攻克难题;二要不耻下问,谦虚学习,主动与老师、教授和同仁等交流、探讨,取长补短。
3.加强调研,问“需”于“民”
调研是造就“多面手”的最佳方法。实践出真知,调研成果源于实践,又促进实践活动。调研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既能弥补知识的不足,又能了解农民所思、所盼、所急,从而赢得主动,苦练本领,解决农民所需的问题。如何调研呢?一要有针对性,带着问题或是难题去调研。比如说,在推广机插秧工作过程中发现农民喜欢用抛秧技术,要带着制约机插秧技术因素的问题去调研,调研既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技术、解决难题的过程;二要有灵活性,方法多种多样,因时制宜,可以采用走访、座谈、调查和试验等方式单用或并用。
4.加强教育,提高效能
加强教育,就是提高“多面手”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引导基层人员自觉主动学习,自我提高,高效优质为民服务。一要增强大局意识,这个“大局”就是单位大局、系统大局,甚至是地区大局,每人都要发挥好自己的“螺丝钉”作用,不能因自己的失误导致其它工作的失利。二要增强责任意识,不仅要履职尽责,更要创新创优工作。三要增强群众意识,心中牵挂着群众,处处维护群众利益,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标准。
5.创新机制,奖优罚劣
创新机制,就是营造“多面手”的成长好环境,通过奖优罚劣激励他们自我锤炼、积极工作。要结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务晋升和福利待遇等挂钩建立奖惩机制,“奖励”要使人心花怒放,“惩罚”要使人心惊胆战,但要切合本单位实际情况。
篇10
关键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校本培训;企业挂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78-02
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向了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因需而变,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新时期,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比例及整体素质偏低,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缺乏,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技能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我校积极进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以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技术精、实践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一、开拓多渠道师资来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近几年,随着学校迅速发展,专业教师队伍出现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为此,我校力求开拓多渠道师资来源,逐步优化专业课教师队伍的结构。
一是主动与相关高校及其优秀大学毕业生联系,招聘有从教意向大学生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近三年从全国各高校共招聘30多位毕业成为优秀专业教师。同时严把教师的入口关,新进的教师必须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提高学历合格率。
二是面向社会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并根据引进人才的工作实绩,在奖金分配制度上给予适当倾斜。
三是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具备相当实践能力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教师网。通过这些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并在和学校其他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起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二、开展多元化师资培训,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我校开展多元化师资培训,为专业教师成长搭建平台,逐步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一)依托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一是我校每年利用暑假期间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参加省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包括专业理论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教育理论培训,现代化教学技术、方法的培训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等等,培训期间学校承担培训费、考工费、差旅费等费用。
二是利用各级教研部门和职业教育学会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教学比赛、新教材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利用高师院校和其他各类大学组织的以提高学历为主的培训,鼓励学历未达标的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达标学习,并规定达标期限,每年选送一定数量专业课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在政策上尽可能给予倾斜,保证每位教师一定学习费用支出。
(二)开展多形式的校本培训,使校本培训基地成为教师成长的主渠道
1.实施“青蓝”工程,加快年青教师的培养。我校在编教师高级职称占10%、中级职称占42%、初级职称占48%,初级职称比例偏大,教育教学的关键实力较弱,这种情况制约和阻碍着学校教育教学的平衡、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加快年青教师的培养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我们实施“青蓝”工程,强化“传”、“帮”、“带”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人才资源,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促进新教师的成长。
近几年,学校安排30多位新教师与本校中级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进行师徒结对,对指导教师提出每周“三个一”的检查指导和每月“二个一”示范指导的明确任务,即每周听一节课、检查一次教案、交流指导一次,每月手把手教一项操作技能、上一堂示范课。结对期结束时对新教师从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新教师实行一年试聘、两年解聘制度。通过师徒结对促进了新教师的迅速成长,计算机组有3人新教师在今年丽水市技能竞赛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2.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努力营造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机制。学校知人善任、悉心指导,狠抓专业带头人培养。建立骨干教师工作室,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推广的研究和实践中锻炼成长。建立教育科研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特色课”、“优质课”教学活动,使他们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成为学校之魂。另外,借助教师技能比武这个平台,造就一批技术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参与各级教育、劳动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技能比武活动,通过活动,交流技艺、切磋提高。目前,我校拥有市学科带头人4人,县学科带头人10人,高级工15人,多人次在省、市教师技能竞赛中获奖。
3.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1)建立教师学习制度,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做到“工作学习化”,教师结合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结果进行自我总结,寻找差距,从而进一步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做到“学习工作化”,把学习与工作一样看待,明确学习任务,学校定期检查、考核,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探索,使教师逐步建立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自我提高过程的意识。
(2)坚持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课例评析、三课一条龙(听课、说课、评课)、问题会诊、学科带头人与教师对话、教师论坛等为主要形式,辅以专题讲座、外出学习与交流等方式,举行优质课评比、教师论文评比等评优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3)开展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反思和创新,切实解决教学、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将新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的能力。
4.建立校内教师技能培训基地,促进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学校建立校内教师技能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专业教师技能培训与考核,促进教师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1)全员培训,共同提高。一是利用假日有计划组织专业教师在校内实习车间开展多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聘请行业专家进校培训辅导、骨干专业教师示范教练、组织到附近对口企业了解技术发展现状等。期末组织对全体教师进行技能考核,并作为本学期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成绩,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在教学与和生产实习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训练,与学生一起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考核。三是建立教师自我培训机制,通过
自学自练,不断完善。
(2)岗位练兵,以干代培。技能是在干中提高的。学校设法在实训条件具备条件下,制定教学实习计划和“岗位练兵”细则,设置实际岗位或模拟岗位,以岗定职,以职定任务,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创收性的实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和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的能力,促进教师技能快速提高。
(3)达标考核,以考促“进”。实施专业教师技能达标考核办法,促进专业教师操作技能不断提高与更新。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地企业对专业技术的需求状况,通过各专业教研组的认真讨论和劳动部门的参与,制定各专业的《专业教师技能达标考核办法》。要求每位专业教师认真学习考核标准,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聘请考评员对全体专业教师进行达标考核。技能达标考核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技能达标考核合格证书,不合格者发给限期达标通知书,在限定时间内通过学习提高再次进行补考。专业教师技能达标考核工作每三年重复一次,使专业教师的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和适应现代职教发展的需要,考核的要求和标准根据专业发展的形势做适当的调整。
(三)进企业挂职实践,使企业实习基地成为打造“双师型”教师的主阵地
学校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脱产与半脱产)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要求挂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精心挑选一些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或维护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撰写教学案例,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及时反应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求挂职教师深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提交一份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进意见的报告等。为促进教师真正到企业学到东西,学校专门成立专业建设教研室,负责管理和考核脱产教师的学习,结合挂职教师任务完成的质量和企业师傅对挂职教师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的鉴定给予考核打分,真正使进企业挂职锻炼这种培训形式成为打造“双师型”教师的主阵地。
(四)开展技能服务活动,给教师创设更多实践机会
鼓励专业教师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每个专业确定一定工作量。如电子专业教师义务下乡为民维修家用电器;工艺美术教师为木制玩具企业义务设计样品;计算机专业教师义务帮助社区居民组装或修理计算机;艺术类专业的师生经常下乡或到社区开展义务活动演出。
学校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学会、技术部门兼职,把专业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三、完善专业教师培训和评价制度,形成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专业教师培训制度
专业教师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应不断完善培训制度,以制度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培训与教师的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年终等挂钩;另一方面,学校不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任、一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改革促培训。
(二)完善专业教师岗位职责考核制度
对专业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技术服务为主的全面跟踪考核,逐步完善合理、科学的考核量化指标,积极探索社会、学校、学生更共同参与评价的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和聘任的重要依据。
(三)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 上一篇: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总结
- 下一篇:高级职称专业技术总结